期刊投稿百科

5000字思想政治论文选题意义

发布时间:2024-09-06 07:53:53

5000字思想政治论文选题意义

回答 亲,可写以下几点,中药制药纯化水消毒的过程和方法,在用科学表明该方法作用,最后该选题的重点内容总结 亲,你要明白论文的作用是什么,理由是最好找的,比如你看到与选题中观点一致或相反的资料、事例引发的思考,或者是由于所研究的内容具有明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亲,你要明白论文的作用是什么,理由是最好找的,比如你看到与选题中观点一致或相反的资料、事例引发的思考,或者是由于所研究的内容具有明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选题理由要从观点的由来和研究历程着手,提出论文是对以往研究的总结还是创新,并且研究有利于完善或是明确这一观点,而且可以指导实践,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我简单说一个理由,比如“中药制药纯化水系统是怎样消毒杀菌微生物的, 更多3条 

1、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 选题的方法。注意两点:一是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我们从本科生写论文的实践上看,主要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种是选题比较小。因为自己的资料积累的少,视野比较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概括还不够。所以选题呢,比较小。选题小就撑不开。有些学年论文一般3000字,这个训练习惯了,选题一选就选小了。你选题8000字到10000字的,大小要适中,另外难易要适度。就是说你不要选难度特别大的,你自己控制不住。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种情况是选题过大。选题过大的情况,一般是搜集的材料特别丰富,一下子就觉得什么也要说,就选了个大题目。当然有的同学并不知道什么样的题目叫大,什么样的题目叫小。脑子里有个题目就马上出来了。或者是他脑子里什么题目都没有就盲目的去搜集材料,这就更危险。比如有个学生,他写的一个题目叫《WTO与保密工作》,这个题目太大,完全可以写出一个博士论文了。WTO是个大架势,保密工作没有时间限制,到底从哪里开始呢?如果是当代,那你就应该说当代保密工作或者说近几年的。所以我让他换题目。因为他是个自考学生,他的题目给我的时候就已经连论题、提纲和论文就都出来了。他们以为写了论文稿给老师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你们以后选了题目以后,一定要注意先跟老师沟通一下。老师对题目的大小、难易都把握好,通过以后,你们再去列提纲,再去写论文。

开题报告我可以你写。。(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选题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关系着学术研究的成败,有人说,选对了题等于完成了一半,“选对了”包涵两层意义:①选题与客观需要相符合;②选题与主体状况的适应。选题为科学研究活动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选题是研究者才学知识的集中体现。

5000字思想政治论文选题

“零花钱”不容轻视(政治小论文)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孩子们的零花钱便也在不止不觉间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到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班吧!班里有些男生女生,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可是对于穿着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书包,“SONY”的MP3……真可谓集名牌于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会带有上百块的钱,用于所谓的“吃喝玩乐”,泡网吧,打游戏,看色情录像、结交不良少年;更有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这种例子在如今的校园中已不再是凤毛麟角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其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父母们都会用零花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勤俭节约、财务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点零花钱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但这种超前消费意识是不适合中学生的,将给他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会促使他们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第一,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初中学生,一旦身上有了钱,见到喜欢吃的零食便会毫无节制地买。一些学校的校门前就有不少卖零食及饮料的小卖部,周围还有很多摆地摊的,卖些廉价的冰棒、棉花糖、油炸食品等。吃零食本身已经对身体无益了,更何况这种环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无食品。这样一来,不但浪费了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身体健康。 第二,浪费的习惯。许多学生自以为有的是钱,所以对很多东西都不珍惜。比如,买了丰盛的午饭一句“没胃口”就原封不动地“回收”了;早餐的馒头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给了“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们会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钱。"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他潇潇洒洒所花的钱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孩子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顿几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摆一桌几百元,看谁更有风度。现在的孩子谁手里要是没几个零花钱,看着同伴经常拿着钱去买这买那,总是羡慕得很,又尴尬的很。这种羡慕、尴尬处理得好那是幸运,若是处理得不好,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4月12日江北区一名约7岁的女孩哭喊着要跳楼。不为别的,就只是为了从父母那得到零花钱。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义,以金钱或能换取金钱的一切作为自己的钟爱。 再次,会给其他人树立不好的榜样,给他们的父母造成压力。有的孩子由于心理还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别的同学有那么多钱用,于是也向父母要。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钱。我相信,现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甚至维护他们的“尊严”,他们只好省吃俭用地挤出一点来给孩子。可孩子并不心疼,钱花到不该花的地方,还嫌不够。 第四,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知道应认真学好知识,不懂得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咛嘱咐,老师的教诲当成“耳边风”,只懂得吃喝玩乐,腹中却空空如也。更是忘却了将来有独立生活,赡养父母,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对富裕的,但谁也不能保证将永远富有,倘若已经养成了奢侈的习惯,将来要如何面对贫穷呢?也许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过去,但有的人却会难以自拔。前不久,报纸曾经报道,广州一名14岁的中学生在潜入同字家中盗窃被发现后,向同学的母亲狂刺38刀实在是惨无人道。 身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愿给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长们该给孩子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味地给钱显然是错误的,而应该给他们以知识和正确的引导。金钱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伤人———家长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在处理孩子的零花钱问题上,家长首先要牢记:零花钱,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 一是培养劳动意识。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比如,孩子做了什么家务劳动,学习上取得了什么成绩或进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作为零花钱。让孩子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二是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花钱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就像学游泳一定要亲自下水一样,不让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钱,他们就学不会合理消费,这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是不利的。 三是培养自立能力。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给孩子零花钱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孩子自己乘车、买文具、买图书,其重要意义是通过“购买”这种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专家建议,至少在孩子七八岁时,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合理提高孩子自由支配的数额。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财知识,如消费、储蓄等。 零花钱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钱”,是人生道德大厦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对零花钱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年后道德的形成。作为父母,首先,绝不能在经济上放纵孩子,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思想;其次,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消费与分配零花钱,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一句话,要使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 参考资料:希望能帮上你

想一个切入点很小的题目,开题比较容易过关

思想政治论文选题意义

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通过所党委的动员大会和党支部会议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宣传,全支部党员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是这次教育活动的目的,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所在。党支部采取个人自学、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重点学习好党章。学习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党支部每周集中活动一次,每位党员至少要撰写两篇读书笔记,每篇要求1500字以上。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党支部总结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第一,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思想上的先进是其他各方面先进的根基,保持思想先进的关键在于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提高理论素养,提升思想境界,掌握先进文化,提高自身素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自觉运用科学理论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保持昂扬斗志和进取精神。第二,坚持推进社会发展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上保持先进性。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共产党员要保持工作上的先进性,一要积极投身到科技和经济建设中,站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身体力行,埋头苦干,特别要带领人民群众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二要认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倾听群众的呼声,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共产党员来说不单是个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是检验工作成效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开拓创新、廉洁奉公和艰苦奋斗,在作风上保持先进性。作风是共产党员党性的体现,优良的作风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有力保证。党的优良作风要靠每一名党员来保持和发扬。共产党员要有好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光明磊落,不搞弄虚作假、阳奉阴违那一套,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要有好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不懈进取,追求实效,去除花架子和形式主义;要有好的生活作风,求真务实,言行一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廉洁自律,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做艰苦奋斗、反腐倡廉的表率。在作风上保持先进性,要求共产党员务必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和权力,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夯实精神支柱,筑牢思想防线,真正是心胸开阔,无私奉献,避免政治上蜕化变质、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作为一名党员,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该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将党员先进性融入于具体的岗位工作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让人民满意的业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讲,都是重要的问题。要树立立志科学、忠贞报国的责任意识,不怕吃苦、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科教兴国、创新为民、求索真理、攀登高峰的责任感和党性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党性修养,为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等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要成为坚持科学严谨学风的带头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拥有科学严谨的学风至关重要,正确的理论方法与严谨的学风是相辅相成的。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克服浮躁情绪,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科研工作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要自觉地将自然规律的探索与为国家的重大需求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个人研究兴趣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个人兴趣和国家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党员科研工作者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抽象概念、空洞说教,而应贯穿在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不仅通过日常工作体现出来,也要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显现出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对党员的具体要求会有区别,但有一点应当是共同的:那就是共产党员应成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模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模范。在社会生活中,也要注重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旦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了冲突,不应斤斤计较小我的利益,而应服从全局的利益,把群众利益摆在前面。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保持党的先进性而尽职尽责、不懈努力。要把保持先进性视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转化为一种压力、一种动力,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要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大局,进一步明确保持先进性的目标和方向;要紧密联系党员队伍状况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的种种问题,进一步明确保持先进性的关键和重点;要紧密联系自身工作情况和思想实际,进一步明确保持先进性的措施和方法。只要真正重视,认真对待,付诸行动,持之以恒,我们党和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能够保持好、发挥好、发展好,我们党和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能够长期保持、有效发挥、不断发展。总之,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学术上、学风上和行动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坚定正确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带头执行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党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努力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该多学习一些政治理论,应该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应该带头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团结人民群众,搞好科研和各方面工作。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则是近代工业文明的结晶,二者是不同性质的文化,要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实现二者的融合,必须努力寻找二者的融合性要素,主要从世界观、方法论、社会理想、社会结构模式等方面来分析二者的融合。把握好二者的融合性要素,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之时起就已存在。长期以来,大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法各存己意。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属于东方文化,而马克思主义则是近代工业文明的结晶,是西方文化,二者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因此,二者是不能结合在一起的。但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二者的区别,并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一种古老文化,但它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时代性,而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全世界人类智慧的结晶,必然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所以,二者之间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它们相互对话、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为了使它们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好二者的融合性要素。   一、世界观——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相似性   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形态,它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就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如老子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等等,这些观点都把世界本原归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此种物质生成。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物质对精神起着决定作用,精神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在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的分析,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无论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还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都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有着相似性的,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基础。   二、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变思想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变”包含两层意思:(1)四时季节的变化。远古的人类对于“时”的最早认识应该是从“四时”开始的,“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人类从“四时”当中感受到了斗转星移,日出月落,草木枯荣,虫兽潜现,四季更替组合而形成了生命的周期;(2)时世的变化。如果统治者“暗昧而不明,道废而不行,德灭而不扬,举事戾于天,发号逆四时”的话,那么就会受到“天道”、“四时”的惩罚,致使“春秋缩其和,天地除其德。”为此,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提出了要“顺时而动”,也就是说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时代进步的潮流,要注重对时机的把握,因为时机、具体情况的不同,政策、方法、手段应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辩证运动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唯物辩证法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来完善和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变”思想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的把握,要求人们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要注重对时机的把握,要“适可而止”等等,这些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发展以及矛盾等观点都是不谋而合的,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三、社会理想——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的相似性   在《礼记·礼运》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即“大同社会”。大同社会里没有私有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种社会一直以来都成为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理想,老子、孔子为大家绘制了大同社会的画卷,洪秀全用实践去践行这一理想,康有为、孙中山等人也为了这一理想社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科学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一种社会理想。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作了这样的概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中国的“大同”理想是中国广大人民对美好社会生活模式的一种设想,在此种社会中,人们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大家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共同努力。在大同社会里人们热爱劳动,衣食无忧,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这与中国古代“有钱同使,有衣同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理想是有着很大相似性的。   四、社会结构模式——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古朴的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民都居住在农村,百姓的主要职业是务农,自耕自食,自给自足,代代相传。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家族宗法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制度是根本的社会制度,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广大中国人民来说,家就是整个世界。卢作孚在《中国的建设问题与人的训练》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传统中国个人和家庭的关系:“家庭生活是中国第一看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看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得到的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在农业社会,家族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具有经济、教育、娱乐和宗教等多种功能,家族的声誉高于一切。   共同体作为一般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马克思所讲的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关系共同体。这里的关系共同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其一,人和共同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其二,单个的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其三,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里马克思明确指明了共同体对于个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古代社会是靠“家”来支撑的,一个一个的“家”便构成了一个“家族”,“家族”对家族中的成员有着重要影响,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誓死来扞卫自己家族的荣誉。马克思的“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中国古代“家族”的扩大,社会成员对于其所在的共同体就相当于中国古代家族成员对于其所在的家族一样,社会成员对其所在的共同体负有责任和义务,要自觉维护共同体的利益。这方面的相似性也必然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性要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我们必须不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性要素,从多方面去促进二者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何继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雅颖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刘晓虹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几点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1999,(1)   邵发军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9,(3)   秦龙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看人的发展思想探析[J]求实,2007,(9)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前进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经验也就是基本规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基本规律,应是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不论面对怎样严峻的形势和任务,中国人民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能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得到最完整的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也就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历程。经过艰难而又漫长的探索,特别是经受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造成的许多挫折失败以至流血牺牲,中国共产党才认识到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历史,分析中国的现状,展望中国的未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人民群众才会在对在各种政治力量比较中真正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这就是说,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最终作出什么样的政治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否具有存在的合法性,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仍然如此。 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事业。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在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格下进行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品质,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是与时俱进的。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最关键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不仅要求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大胆的理论创造。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先河,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使中国站起来;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使中国富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使中国强起来;当前,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新时期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理论结晶,必将使中国壮大起来。 坚持中国特色与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相结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外来文化只有和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才能扎下根来,结出果实。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中国共产党要运用它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使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上,就一定要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形式、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吸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在党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都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才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反应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要求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把握我国社会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样是基于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毛泽东指出,因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邓小平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总书记也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长期坚持、反复强调坚持人民利益这一思想,是因为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同时,也只有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想问题、办事情始终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你自己再拼一拼

· 意识形态:政治无意识 (01-04)· 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12-28)· 试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 (12-28)· 近20年来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概述 (12-28)· 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性格冲突与中苏大论战 (12-28)· 论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 (08-24)· 试论毛泽东历史观的特征 (08-24)· 浅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特色 (08-24)· 毛泽东方法学的人学意蕴 (08-24)· 论青年毛泽东的“湖南自治”和“湖南共和国”思想 (08-24)· 正确评价毛泽东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 (08-24)· 从调查到决策——毛泽东同志留给我党处理现实问题的法宝 (08-24)· 论邓小平的稳定观 (08-24)· 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08-24)·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08-24)· 社会时空·科学技术·人的自由—从马克思的视角看 (08-24)·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命题与邓小平政治理论的使命 2 (08-24)·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 (08-24)· 马克思的两种历史进步观:封闭的与开放的 (08-24)· 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08-24)· 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知识论核心的转换 (08-24)· 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经济视角 (08-2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08-24)· 青年毛泽东的超资本主义精神倾向 (08-24)· 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与再确立及其意义 (08-24)·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真髓 (08-24)· 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08-2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08-24)· 全球化趋势与马克思的方法论 (08-24)· 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 (08-24)·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 (08-24)· 试析马克思的技术观 (08-24)· 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08-24)· 论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08-24)·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时代特征 (08-24)· 浅析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的探索 (08-24)· 毛泽东的历史创造者思想探析 (08-24)· 论毛泽东思想与创新精神 (08-24)· 论毛泽东功过评价中的辩证关节 (08-24)· 论毛泽东对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08-24)· 试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08-24)· 毛泽东构成的人类文化现象诠释 (08-24)· 文学·社会生活·个体生命—重评毛泽东的文艺源泉论 (08-24)·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08-24)· 关于毛泽东革命转变理论的若干思考 (08-24)· 毛泽东成功的个性因素 (08-24)· 毛泽东人生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关系辨析 (08-24)·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08-2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代意境之再思索 (08-24)· 论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三个特质 (08-24)·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失误探因 (08-24)· 论毛泽东对确立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范畴的独特贡献 (08-24)· 浅议毛泽东的唯物史观 (08-24)· 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探微 (08-24)· 论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 (08-24)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下面我就阐述一下对于本次开题报告的心得体会。 一、总体感受 刚从本科生跨入研究生的大门,我觉得很难自如地转变角色。以前是按部就班地上课、考试, 有老师计划性的安排。而现在全凭自觉,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想要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实 在是困难,而且学习动力不足,总是得过且过。今天我意识到,只靠鞭子抽打才会前进的耕牛, 即使最终完成任务,过程也注定艰辛。学长学姐们正在实习,教课已经很累了,还要写论文,确 实是很辛苦,所以有些人就想要敷衍了事。但是各位导师都是很有责任心的,对于每一篇开题报 告都仔细阅读并发现问题,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指导,足见他们对学生的负责态度、对学术的严谨 作风、对自身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导师每一个建议都是多年经验的沉淀,对我们来说都是沉甸 甸的宝贵财富。所以,我认为,既然选定了研究生这条路,我就必须牢记“不忘初衷,方能始 终”这句话,踏踏实实地看书、学习、实践、搞研究,努力提高个人修养。而且我是教育硕士, 更肩负着国家教育事业的未来,因此,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并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总 结经验,做到研究实践两不误,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二、对于选题的思考“主题”是一篇论文的精髓,是眼睛,透过它不仅能读懂论文,更能窥探作者内心的思想。以下 是我的一些思考:1、选题一定要“新”。 所谓“新”,不是为了“新”而“新”,去凭空创造一个童话般的东西来研究,这只是在建 造空中楼阁,根本找不到坚固的支撑。我认为,新颖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即视角新。暂且不谈其他领域和专业,仅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言,我国的研究成果就数 不胜数,放眼望去,似乎找不到一块处女地来开发。恰恰是这些烟雾弹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世界 上最创新、最独特的不就是我们自己吗?有谁可以完全复制我们吗?没有的,所以站在自己的视 角,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思考问题,不要试图从别人身上挖掘漏洞来研究,自己的思想永远是别 人不可复制的创新点。今天几位导师反复提到,说我们是教育硕士,有机会在一线教学,这是学 术型研究生所不具备的条件,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我国 教育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仅仅站在理论层面去探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才是真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我们的专业是培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这就是一个 限定,我们专注于本学科,就应该在选题上突出学科特点,不能泛泛地谈论所有学科都出现的问 题。因此,关于我的论文选题,我认为需要经历一段教学实践才能提出更有价值、更新颖的观 点。2、选题一定要“精”。 所谓“精”是指把主题的范围缩小至精华,找准一个核心点来深入探究,就好像抛进水中一 块石头,我们不能只研究水面泛起的波纹多么美丽,重点应该是石头进入水中的状况。 俗话说,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选题也是如此,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能力有限,国家、社 会层面的问题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太过宽泛就是“假、大、空”,因此只要做好眼前就行了, 针对自己所教学科、年级甚至班级、某一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范围越小就越出新,越能深 入挖掘,越能触及本质问题。例如有篇论文是《当代中学生孝道问题研究》,导师们说选题很 好,“孝道”问题是个新问题,但是界定的太过宽泛,可以缩小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孝道 问题研究”,这样就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再如,论文《探究式教学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研 究》,导师指出,并不是《文化生活》中的每一节课都需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最好是细化到具体 某一节课来研究。当然,“精”也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要确保在精准的前提下有话可说,有东 西可挖。 3、选题一定要“准”。 所谓“准”就是界定准确。 一般理科类研究力求精准,用数字说话,不能有半点误差。人文科学虽然不能数量化,但是 许多概念很类似,多一字少一字就会改变原意,如果在选题上界定不准就容易在今后的研究中走 错方向。例如,有篇论文是《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状、问题、策略研究》,导师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在这里是指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两者 是差别迥异的,如果不界定清楚就会使读者误解。因此,搞学术研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4、选题一定要“真”。 所谓“真”就是真实发生的、真切存在的。 在选题时我们往往为了追求创新点而无病呻吟,本来微不足道的问题也可以放大去谈,只因 为这个问题没人研究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其弊端将是学术越来越偏离其实效性。前面已经提 到,教育硕士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侧重实践研究,这是我们的特点,更是优势。所以要想选题 “真”,唯有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一篇论文就是一段教学经历的总结,亲眼看到的、亲耳听 到的第一手资料绝对比书上看来的更有价值、更有说服力。因此,我们该摒弃眼高手低的坏习 惯,低下头去身体力行,用行动做学问,用真心解决问题。 5、关于选题的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详细论述的问题之外,我认为选题还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实际性、科学性、可行 性、合适性。导师没有重点讲解,我通过查阅课堂笔记整理了这么几点,认为也是值得借鉴的。 三、对于文献综述的思考 文献综述是写作前期进行大量准备工作的总结性报告,不仅要整理所读文献,还要提出自己 的见解。文献综述反映了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文献尽量全面。我们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写论文亦是如此,只有 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我们才能全面地了解选题的发展动态,包括国外的和国内的,胸中没有足 够的墨水是难以写出有理有据的论文的。这就启示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利用图书馆以及网 络资源,拓宽知识面。 2、选用较新的文献。我们的选题要推陈出新,参考文献也要与时俱进,紧跟学术发展潮流,筛 选出最新最近的文献,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时代特点,更容易我们结合实际。 3、选用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可靠性的文献。老话说的好,病急乱投医。我们在写作时常常出 现这样的问题,凡是与选题相关的文献通通阅读,以至于找不到重点,甚至不考虑文献的可靠 性,结果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根本分不清楚孰好孰坏了。所以,选择文献要去权威机构搜 索,注意筛选,不可尽信。 4、要忠实于参考文献。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心理,就是所选资料都是为论文服务的,所以当出 现与论文观点不符的内容时,会选择性地篡改一些资料以满足论文。我自己也出现过这样的错 误。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尊重科学,保持严谨的科研态度,实事求是。 四、对于论文框架的思考 框架是整篇论文的骨架,是作者思路的反映。我认为在写论文框架时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要思路清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大标题的关联度。也就是说论文标题要有一定的顺序 性,比如常见的“目的-意义-现状-问题-策略”式,要符合逻辑,这个方面一般没有问题。二是 某一标题下内容的契合度。我们的论文会涉及三级标题甚至四级标题,层次越多就越容易混乱, 本应属于这一个标题的内容却写到了别的标题下,内容与标题的吻合度不高,似乎适合于这个标 题,又适合于那个标题。所以还是上文提到的,选题要准确,进而思路紧扣主题,都有极强的针 对性,这样就不容易混乱。 2、要分清主次。这一点还是要和选题结合起来。在今天的开题报告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 是本末倒置。大家都是基于自身实践提出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在行文时先介绍这个问题的相关理 论知识,比如目的、意义、原则等,然后开始谈论实践意义。思路是对的,只是在论述理论时篇 幅过长,这些理论都是前人总结好载入书籍的,没有必要再拿出来长篇大论,使人看不到新意, 好像是观点堆砌一样,实践部分本应是重点,却被忽视。这个现象在我们做论文时普遍存在,当 我们搜集到大量相关信息时就希望全都写到论文里面以显示自己多有水平,其实不然,这样会让 读者敬佩你的阅读量时认为你没有自我。所以搞研究还是要脚踏实地,多思考,多创造。 以上便是参加开题报告的心得体会,愿您一切安好!

思想政治类论文选题意义

首先,选题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关系着学术研究的成败,有人说,选对了题等于完成了一半,“选对了”包涵两层意义:①选题与客观需要相符合;②选题与主体状况的适应。 其次,选题为科学研究活动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明确才能在论文筹备时更好的选择相应的资料,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通过所党委的动员大会和党支部会议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宣传,全支部党员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是这次教育活动的目的,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所在。党支部采取个人自学、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重点学习好党章。学习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党支部每周集中活动一次,每位党员至少要撰写两篇读书笔记,每篇要求1500字以上。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党支部总结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第一,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思想上的先进是其他各方面先进的根基,保持思想先进的关键在于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提高理论素养,提升思想境界,掌握先进文化,提高自身素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自觉运用科学理论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保持昂扬斗志和进取精神。第二,坚持推进社会发展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上保持先进性。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共产党员要保持工作上的先进性,一要积极投身到科技和经济建设中,站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身体力行,埋头苦干,特别要带领人民群众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二要认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倾听群众的呼声,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共产党员来说不单是个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是检验工作成效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开拓创新、廉洁奉公和艰苦奋斗,在作风上保持先进性。作风是共产党员党性的体现,优良的作风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有力保证。党的优良作风要靠每一名党员来保持和发扬。共产党员要有好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光明磊落,不搞弄虚作假、阳奉阴违那一套,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要有好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不懈进取,追求实效,去除花架子和形式主义;要有好的生活作风,求真务实,言行一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廉洁自律,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做艰苦奋斗、反腐倡廉的表率。在作风上保持先进性,要求共产党员务必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和权力,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夯实精神支柱,筑牢思想防线,真正是心胸开阔,无私奉献,避免政治上蜕化变质、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作为一名党员,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该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将党员先进性融入于具体的岗位工作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让人民满意的业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讲,都是重要的问题。要树立立志科学、忠贞报国的责任意识,不怕吃苦、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科教兴国、创新为民、求索真理、攀登高峰的责任感和党性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党性修养,为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等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要成为坚持科学严谨学风的带头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拥有科学严谨的学风至关重要,正确的理论方法与严谨的学风是相辅相成的。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克服浮躁情绪,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科研工作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要自觉地将自然规律的探索与为国家的重大需求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个人研究兴趣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个人兴趣和国家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党员科研工作者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抽象概念、空洞说教,而应贯穿在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不仅通过日常工作体现出来,也要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显现出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对党员的具体要求会有区别,但有一点应当是共同的:那就是共产党员应成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模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模范。在社会生活中,也要注重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旦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了冲突,不应斤斤计较小我的利益,而应服从全局的利益,把群众利益摆在前面。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保持党的先进性而尽职尽责、不懈努力。要把保持先进性视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转化为一种压力、一种动力,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要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大局,进一步明确保持先进性的目标和方向;要紧密联系党员队伍状况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的种种问题,进一步明确保持先进性的关键和重点;要紧密联系自身工作情况和思想实际,进一步明确保持先进性的措施和方法。只要真正重视,认真对待,付诸行动,持之以恒,我们党和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能够保持好、发挥好、发展好,我们党和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能够长期保持、有效发挥、不断发展。总之,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学术上、学风上和行动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坚定正确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带头执行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党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努力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该多学习一些政治理论,应该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应该带头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团结人民群众,搞好科研和各方面工作。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则是近代工业文明的结晶,二者是不同性质的文化,要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实现二者的融合,必须努力寻找二者的融合性要素,主要从世界观、方法论、社会理想、社会结构模式等方面来分析二者的融合。把握好二者的融合性要素,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之时起就已存在。长期以来,大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法各存己意。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属于东方文化,而马克思主义则是近代工业文明的结晶,是西方文化,二者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因此,二者是不能结合在一起的。但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二者的区别,并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一种古老文化,但它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时代性,而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全世界人类智慧的结晶,必然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所以,二者之间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它们相互对话、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为了使它们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好二者的融合性要素。   一、世界观——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相似性   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形态,它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就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如老子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等等,这些观点都把世界本原归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此种物质生成。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物质对精神起着决定作用,精神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在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的分析,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无论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还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都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有着相似性的,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基础。   二、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变思想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变”包含两层意思:(1)四时季节的变化。远古的人类对于“时”的最早认识应该是从“四时”开始的,“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人类从“四时”当中感受到了斗转星移,日出月落,草木枯荣,虫兽潜现,四季更替组合而形成了生命的周期;(2)时世的变化。如果统治者“暗昧而不明,道废而不行,德灭而不扬,举事戾于天,发号逆四时”的话,那么就会受到“天道”、“四时”的惩罚,致使“春秋缩其和,天地除其德。”为此,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提出了要“顺时而动”,也就是说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时代进步的潮流,要注重对时机的把握,因为时机、具体情况的不同,政策、方法、手段应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辩证运动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唯物辩证法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来完善和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变”思想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的把握,要求人们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要注重对时机的把握,要“适可而止”等等,这些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发展以及矛盾等观点都是不谋而合的,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三、社会理想——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的相似性   在《礼记·礼运》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即“大同社会”。大同社会里没有私有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种社会一直以来都成为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理想,老子、孔子为大家绘制了大同社会的画卷,洪秀全用实践去践行这一理想,康有为、孙中山等人也为了这一理想社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科学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一种社会理想。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作了这样的概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中国的“大同”理想是中国广大人民对美好社会生活模式的一种设想,在此种社会中,人们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大家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共同努力。在大同社会里人们热爱劳动,衣食无忧,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这与中国古代“有钱同使,有衣同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理想是有着很大相似性的。   四、社会结构模式——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古朴的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民都居住在农村,百姓的主要职业是务农,自耕自食,自给自足,代代相传。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家族宗法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制度是根本的社会制度,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广大中国人民来说,家就是整个世界。卢作孚在《中国的建设问题与人的训练》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传统中国个人和家庭的关系:“家庭生活是中国第一看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看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得到的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在农业社会,家族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具有经济、教育、娱乐和宗教等多种功能,家族的声誉高于一切。   共同体作为一般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马克思所讲的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关系共同体。这里的关系共同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其一,人和共同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其二,单个的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其三,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里马克思明确指明了共同体对于个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古代社会是靠“家”来支撑的,一个一个的“家”便构成了一个“家族”,“家族”对家族中的成员有着重要影响,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誓死来扞卫自己家族的荣誉。马克思的“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中国古代“家族”的扩大,社会成员对于其所在的共同体就相当于中国古代家族成员对于其所在的家族一样,社会成员对其所在的共同体负有责任和义务,要自觉维护共同体的利益。这方面的相似性也必然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性要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我们必须不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性要素,从多方面去促进二者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何继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雅颖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刘晓虹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几点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1999,(1)   邵发军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9,(3)   秦龙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看人的发展思想探析[J]求实,2007,(9)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前进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经验也就是基本规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基本规律,应是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不论面对怎样严峻的形势和任务,中国人民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能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得到最完整的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也就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历程。经过艰难而又漫长的探索,特别是经受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造成的许多挫折失败以至流血牺牲,中国共产党才认识到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历史,分析中国的现状,展望中国的未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人民群众才会在对在各种政治力量比较中真正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这就是说,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最终作出什么样的政治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否具有存在的合法性,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仍然如此。 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事业。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在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格下进行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品质,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是与时俱进的。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最关键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不仅要求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大胆的理论创造。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先河,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使中国站起来;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使中国富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使中国强起来;当前,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新时期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理论结晶,必将使中国壮大起来。 坚持中国特色与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相结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外来文化只有和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才能扎下根来,结出果实。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中国共产党要运用它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使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上,就一定要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形式、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吸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在党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都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才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反应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要求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把握我国社会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样是基于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毛泽东指出,因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邓小平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总书记也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长期坚持、反复强调坚持人民利益这一思想,是因为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同时,也只有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想问题、办事情始终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你自己再拼一拼

就是写清楚你问什么选这个论题来研究,这个研究成果出来之后有什么意义,简单的来说就是有什么用,会帮到哪些人或事,有什么好处,而且你对你选的这个课题的研究有哪方面的优势!一般分为目的和意义: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

5000字思想政治论文选题方向

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相关的论文题目可以看下品学论文网的,我的硕士小论文就是求助品学论文的老师搞定的, 真的是非常效率加专业,很快就给我了,论文的修改过程也很顺利,投稿到录用来回只用了一个多月,比起同学发表的文章来说真的是超级速度了

和所学专业的课程有关的都可以写!

政治小论文 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从第一次站立,第一次举起手中的木棒,第一次点燃新生命的火种,直到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曾进行了无数的创新。正是人类的不断创新,才构成了我们今天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不竭动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众多的领先世界水平的科学成就,形成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革命建设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的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成功地金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并将坚持这一基本方针,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我们青少年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应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培养自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