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国际关系史论文怎么写啊初中历史

发布时间:2024-07-18 17:58:45

国际关系史论文怎么写啊初中历史

历史论文的标准格式⑴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⑵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①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⑶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⑷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⑸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⑹正文⑺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⑻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⑼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⑽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网上随便抄,不会很难的。

国际关系史论文怎么写啊初中

如何写好历史论文  写作的过程,我们练习写作,须先拟定计划。了解范围内的史料及其有关的问题。其方法有二:一、先知材料而后引起写作的兴趣,例如唐人李延寿参修晋、宋、齐、梁、陈、周、隋诸书,熟悉南北朝时期的史料,而后决定作《南史》。二、先有意作书,而后从事于搜集史料。例如徐梦莘欲作《三朝北盟会编》,而后搜集徽钦、高三朝与金人和战的史料。自古以来的著作家,皆无不出此二法。我们写作论文,固然也是这样,更必须先有理论基础,并能运用。且在写作动手之前,必须了解社会上对于这书的编写,是否需要,前人写作有何缺点,计划写作的史书。将有何补充或贡献等问题。否则徒耗精力和时间,所谓劳而无功。若作为锻炼,则无不可。  著书或撰论文,或练习写作,必掌握材料,并先有一概念,作为写作的起始。概念的来源,或从实际斗争出发,或由于读书引起某种疑问,而欲作进一步的研究,或有心得,改正前人的错误,或比较某一事件各种不同的记载,而求得真相,或受师友的启发,而深入研究。我们有了概念,才能草定内容的大略及编制的形式。著作价值的高下,固决定于它的内容,而编制是否适当,也有一定影响。所谓编制,属于著作的外形,如章节的分配及组织的适宜等皆是。编制的重要,可从《汉书》见到,班固所作《汉书》,文笔变化不及司马迁《史记》。但《汉书》编制整齐,过于《史记》,是世人的公论。故著作如能编制合宜,读者常感觉便利,古人或不注意。今人必须重视,我们初从事于写作,更当这样。  关于初学写作,我们应注意的,共有五项:一、选定题目;二、拟定大纲;三、搜集材料;四、抄写笔记;五、写作论文。这是历史写作的主要程序。至于史料的考证,及史料与史观的统一,还未提及,仅单纯的就写作而言。程序似很简单,但应用并非易事,兹作说明于下;  一、选定题目。写作成绩的高下,常与选题有密切的关系。题目的范围,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狭。它的材料太多,将不易处理,太少将不够应用。所以选题之先,须先了解情况,例如预计材料的有无及工作的难易,更当了解前人已做成那些工作,有何成绩和缺点,是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若有疑问或不够了解,宜商于师友。这样的慎重考虑,才能选定合宜的题目,进行研究。  二、拟定大纲。定题后草拟大纲,将为主观的想象,可能后来全不适用。最好对于范围内的材料,有相当的熟悉,并了解前人的工作,才拟定大纲。大纲既不可太详,也不可太略,只能作为努力搜集材料的临时计划。我们阅读的材料增加,了解事迹的情节较为深入具体,对于前人工作的估价将有不同,对于自己的工作重点,也将不同,当有修改大纲的必要。故可利用大纲而不可拘守。初学者,草拟大纲,宜请师友阅看,由其提出意见,供自己参考,修正。  三、搜集材料。材料有相当的分散,例如关于太平天国的记载,江苏各大城市都有一些收藏,不能满足于一二图书馆。材料丰富的图书馆,对于搜集材料最有帮助,但不可抹杀其他图书馆。书籍的检查,常依靠目录。一般情况,目录只有书名、著者、卷册、出版单位、年代及版本等,而书中内容,读者并不知道,南京图书馆库中有关太平天国的资料,十分之七以上,都是没有什么声名的人的著作。而这些人的著作,却保存了更多真确的和重要的材料。详细目录和专题目录常有助于读者解决问题,还有稿本书籍及未经宣布的文件等,如有机会利用,当不可失去,我们不可以目录知识为满足。  四、抄写笔记。阅读史料,其中所记情节,常为读者所不知,为避免读后遗忘,或便于重查,皆有抄写笔记的必要。笔记或由读者用自己的文字,撮要记录下来,或抄录记载内的重要文字,专供读者个人的参考,形式和内容,当由他自行决定。一般的说,摘录资料,宜于采用卡片,亦有用纸本者,为建立长期工作基础,每条资料宜自成独立单位,既不冗长,也不断章取义,并注明原书的页数,将来编立标题,即可归纳门类,便于查用。张穆作《癸已存稿·序》称俞正燮为学说:“理初足迹半天下,得书即读,读即有所疏记,每一事为一题,巨册数十,鳞比行笑中,积岁月,证据周遍,断以己意,一文遂立”。理初为俞正燮字,平日积累材料,需要时便写文章,当不困难。  五、写作论文。历史工作者搜集各种材料后,进行选择合宜的材料,用论点加以联贯,并将其安排在适当的地位,成为有组织的整体,然后写成论文或书籍。著作的长短,将决定于题目的大小及材料的多少,这是从形式而论。其实著作可分为二种:一、低级著作,抄袭前人所述,成为拼凑而成的写作,价值不高。二、高级著作,发前人所未发,或为前人所不知,利用一切能得的材料,有新的观点或看法,并非好奇立,实欲根据真实可贵的材料,改正前人的错误,求出史迹过程的真相。我们初学立固当立大志,但不必期求在短期内写成一鸣惊人的著作,惟当实事求是的练习写作,积久自必能有所成。  我们更当说明历史著作,不是堆积许多事实而成,事实之外,还有史观及史迹前后相互的关系,即所谓内在联系。史学家为不同的阶级服务,有不同的史观。我们是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必须用马列主义的理论,解释史迹,并能贯穿于著作整体之内,成为全篇的论点,无论引用的事实多少,皆以证明论点为主。另一方面,作者应当注意因果的联系,在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彼此的关系和相互制约,世上没有单独事物的存在。我们叙述历史事迹,无论引用多少事实,皆以表现联系为主。如能处处注意全文的论点及前后的联系,便成为有组织的著作。要之,著作为一整体,以有关的事实组织而成,绝不是堆积事实。我们搜集材料,必先辩别何项事实能为整体的部分及何项不能为整体的部分,适搜集事实足用之后,必须研究如何运用各部分,成为前后有联系、有组织的整体。  应注意的事项:历史著作必须说明材料的来源,古人多未做到。章学诚于《文史通义·史注篇》称:“人心日漓,风气日变,阙文之义不闻,而附会之习且愈出而愈工焉。在官修书,惟冀塞责。私门著述,苟饰浮名,或剽窃成书,或因陋就简,使其术稍黠,皆可愚一时之耳目,而著作之道益衰。诚得自注以标所去取,则见闻之广狭,功力之疏密,心术之诚伪,灼然可见于开卷之顷,而风气可以渐复于质古。”敷衍成书,古今皆所不免。章学诚有浓厚的复古思想,厚古薄今,但著作既须慎重,也当说明材料出处,却是重要的建议。司马光《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及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皆附著考异,表示材料来源及去取的标准,为作史者的正轨,乾嘉学派对于引用书籍,注明编卷。我们现当注明页数,及出版地点、年月。费林论及此事,并分为二类,兹介绍如下;  甲:附注。指列在每页下者,可分三项:一、引用书籍的篇页;二、引用史料的原文;三、讨论的证据。  乙:附表。指附在篇末或书末者,共有三项:一、参考书目;二、关系文件;三、重要的评论。  费林根据西方近代著作习惯而有这建议。马士所著《中华帝国国际关系史》,既有附注,也有附录,占有相当多的篇幅,是书籍中的一例,论文往往有附注而少附录,每一类未必尽有三项,当视需要而定,更有将附注列在论文篇末的,形式有种种的不同,但说明材料出处,实有必要。  书中若有表图,对于读者将更方便。表的种类很多,作者把许多事实或数字列入表中,读者阅读费时少而收获大,印象深刻,而又具体,过于文字形容。图有图象及地图等。文字记载,对于文化物品形状,多不能详,若有图象,便有帮助。地图为读史不可缺少的工具,应当插入。又如古人著作,把目录列在书末,《史记》、《汉书》都是例证。后人始将目录放在书首,便于读者检查书的内容。前人不知道的,还有索引,近代西方著作,书首必有目录,书末必有索引,且有详细目录及详细索引,前者谓目录每项下又分细目,后者指索引每项下,又分细注之类,尤便于检查。最近我国刊印的书籍,也有末附索引的。  如何写历史论文  历史论文的写作和其他论文的写作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特定的一些要求,今天和你讨论的就是历史论文写作的有关问题。  一、历史论文的写法及要求  最重要的是确定主题,根据主题列出写作提纲,根据历史论文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使用所掌握材料,有计划的依次成文。  文章以提纲为构架却不为提纲所割裂,它应是史事完整、气势贯联,浑然一体的一个整体。  写好历史论文要注意以下问题:  (1)力求寓理论于叙述之中,做到史观与史料的有机联系与内在统一。要既防止空洞理论而缺少史实,流于社会学公式,又要防止堆砌史料,无理论分析。更要力避史论、史料两张皮,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出规律性、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2)历史逻辑与语言逻辑的统一,历史论文的语言应服务于、服从于历史的真实性。要在保证史实正确、准确的前提下,讲求语法修辞。历史发展有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客观的历史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里,用历史论文或著作表达出来,这就是历史逻辑;体现这个历史逻辑的实践,是通过运用词、句、文章的语言文字手段来完成的。但,“史实真、道理正”占第一位,“文章好”居第二位,要重视 历史论文的语言、文辞方面的质量,但不能因词害义,本末倒置。在内容真实丰富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语言文笔的风采。这样,才能成功地达到言以声其心之所得。  (3)文章要通畅、质朴、简洁,在史学文章里,为了能“真实、凝练、生动”地表达人、事,也可以适当地“文白兼用”或所谓“半文半白”。事实上,一点儿“文言”词与词组没有是不可能的。  (4)准确地使用引文,历史论文中出现“引文”是必然的,它使立论可靠,有利于提高文章质量,反映作者知识,认识的深度、广度。但也存在着一个引什么、怎么引的问题。首先,经典作家的教导和革命领导人的重要言论可以引用。再次,现行的法定的历史教科书内容可以引用。因为它是依据最可靠的资料,参考最新研究成果,采用最为公认的论点,使用最规范简洁的文字写成的。对一些非历史作品,指历史小说,X X 演义、X X史话之类,它们以历史为素材,为原料,可能有文艺价值及教育意义,但非历史,我们不能随便引用。  (5)历史论文的层次与条理,在一般历史论文中,要注意段落划分,引文形式,注释种类这三点。四、五千字以上的较长历史论文,依史事种类或历史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几个大段,加上小标题,使全文结构严整,每题内涵明确。历史论文引文的使用应力求简短、贴切、有份量;恰当地嵌合在整个行文之中,但切忌截头去尾,断章取义。  二、历史论文的范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69,及格率只有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及和教育的工作。

太多了,出名点的综合类的学校都有啊。一般都是在历史学院,政治与公共学院下面。还有专业的,比如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具体要看你要去哪个区域,然后再筛选学校

你说的是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关系专业吧,呵呵,早就不是定向培养了,这个是很久以前的说法了。国内很多重点大学都有这个专业的,北大、清华、人大、北师等等。录取分数线,由于国际关系专业不是全国统考,基本都是搞笑自主命题,因此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好一并而论。方向有很多种,举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关系专业,就有国际政治、国际文化与传播、国际法三个研究方向另附招生简章:国际关系专业(专业代码:030207)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性,系统掌握国际关系基础理论、国际关系历史与现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中文素养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本专业设有国际政治、国际文化与传播、国际法三个研究方向。毕业生可在国家政府机关、涉外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教学机构等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或实际工作。

国际关系史论文怎么写啊初中生

哈哈 我也是实验高中的 就知道大家都在找论文 我来帮帮你吧~从8年间对国人主观感受的跟踪研究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国民众对中日关系的负面感受有所增加。令人困惑的是,认为双边关系“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或者“正在变好”的中国人仍占大多数。可以认为,中国人“看好中日关系正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绝对比例在增加,但心理上的相对落差在变大。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在文化传统上也有相近性。中国人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是有更高期待的,负面感受的增多其实是国人在表达对“中日关系发展跟不上心理预期”的不满意情绪。 普通公众积极评价近一年的中日关系。调查发现,普通公众对近一年来中日关系的表现给出了相对积极的评价,认为两国关系“变好了”的比例由6%小幅上升至9%。这应该与普通公众认可日本在 “311大地震”后展现出的国家形象和期待民主党政府加强中日合作不无关系。学生教师群体对一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评价消极。针对“最近一年中日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学生教师群体中明确表示“变差了”的比例由去年的5%大幅上升至7%(其中,“明显变差”1%,“相对来说变差”6%)。宏观来看,过去一年中国外交在地缘上出现了被包围的态势,作为“政策忧虑派”的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的对外关系状况普遍出现不满情绪。尤其考虑到近日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东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等方面的激烈斗争,对时事政治一向敏感的学生教师群体存在忧虑是不难想见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但两国关系的发展确是错综复杂。 我觉得中日冲突会长期化发展。原因是有三点:一是中日之间未解决的历史问题;二是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三是中日之间经济关系的不稳定。 由于日本没有对二战进行深刻的反省,在近代史的教育中,对侵华战争没有客观的记述,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日本人大多都不知道这段历史。中国民间认为日本对解决历史问题没有诚意。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中国国民以个人身份提起对日本的民事赔偿 ,但基本上都败诉。 领土纠纷包括钓鱼岛纠纷、冲之鸟礁纠纷及中日东海专属经济区的划分等问题。钓鱼岛自明朝初年起就属中国版图,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但是甲午战争后,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并在签订前的三个月将钓鱼诸岛划归冲绳县管辖。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却将钓鱼岛等岛屿以归冲绳县管辖为借口由美军占领,并私自交给了美国托管。1951年9月8日日本同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即《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将钓鱼诸岛连同冲绳交由美国托管。上世纪60年代末,日方单方面采取行动,先是派石油公司进行勘探,接着派巡视船,擅自将岛上原有的标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自己名字。 1971年6月日美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把钓鱼岛等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2011年3月30日日本文部科学省30日公布了新版教科书的审定结果,7家出版社发行的社会科教科书均声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中国外交部已就此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冲之鸟礁纠纷。 2010年5月日本众议院通过了《低潮线保全和基地设施整备法案》。这一法案要求保护日本最南端的冲之鸟岛(中国称冲之鸟礁)。“冲之鸟岛”位于东京西南1740公里的海上,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珊瑚礁,现在只有两块岩礁露出水面。1987年起日本开始在冲之鸟四周筑成堤防,设置气象观测装置。日本政府将在6年间斥资7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打造150-200米长的码头供海洋调查船等大型船只停泊。并在其与北小岛之间铺设可以通行重型机械等车辆的道路。日本政府只要证明礁石是“岛”,就可据此设定200海里海洋专属经济区,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公里。“冲之鸟”还处于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日本以冲之鸟礁为基点,主张大面积管辖海域的做法,不符合国际海洋法,严重损害了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 。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最宽也不到400海里。中方根据《海洋法条约》第76条和77条,主张大陆架延伸理论,日方强调“中间线”原则。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人越来越不自信,甚至把经济衰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发展。石油、铁矿、粮食涨价,席卷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市场的中国制造等,都是中国威胁论的材料。原外相前原诚司下达指示,要求外务省修改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方案。媒体也在不断妖魔化中国人。2010年,中国收购日子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去年超过美国。日本国内有81%的反对中国收购日资企业。日本居民对中国领事馆购买土地也进行反对。 综上所述,那么中国如何良好的把握中日关系,在中日博弈中取得有利地位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 第一、我个人认为可以在美日同盟之间制造矛盾。在政治方面,对于日本,60%以上的人认为美国重要,只有27%认为中国重要。而且认为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在保障日本区域和平与安定发挥重大作用的人占75%。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与交流,打历史牌。 第二、警惕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据日本《产经新闻》2月23日报道称,有7%的受访日本民众认为,日本已经到了“不得不认真考虑发展核武器的时代”。在韩国沉船事件中,日本力挺韩国进行军事演习。新《防卫计划大纲》首次将“警戒监视”中国海军的“动态防御力”写入大纲。日本防卫省智库“防卫研究所2011年4月6日首次公布了《中国安全保障报告》,指出中日之间有发生军事摩擦的可能性。中国军队要加强自身军事力量的建设。 第三、从史学角度支持冲绳独立。冲绳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于中国大陆架,离台湾很近,总面积为2267平方公里,辖48个有人岛。中国与流球王国有着500多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史,官方一直维持着册封和进贡的关系。对战后冲绳的归还问题,美国国务院曾提出过三种方案:一是归还中国;二是划归联合国管理;三是归还给非军事化的日本。美国军方认为,冲绳人与日本本土人的国民性差异太大,从军事战略的角度看,也不宜把冲绳归还日本。1951年9月美日签署『旧金山讲和条约』后,冲绳仍由美国信托统治。为了要回冲绳的统治权,日本各政治团体组成了统一战线,对美施压。深受战争危害的冲绳人也向美军请愿,要求撤消美军基地。美国政府最终决定1972年将冲绳行政权归还日本。这只是美日双方的协议,中国不认可。 第四、防止日本政坛的动乱。近几年来,日本政坛混乱不堪,无论民主党,还是自民党在国民心目中,信任度很低。不少国民对目前的政治失去了信心。不排除把政权交给天皇的可能性

实验高中准高二的吧? 几班的?

人尽其责,诚实守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沦为成克杰之流: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稳稳地倾向他;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 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回答者: 集星 - 助理 二级 2-14 09:54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成果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5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已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 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

国际关系史论文怎么写啊初中英语

太多了,出名点的综合类的学校都有啊。一般都是在历史学院,政治与公共学院下面。还有专业的,比如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具体要看你要去哪个区域,然后再筛选学校

这个您千万别信有人说的考研名词解释要当简答写,简答当论述写,论述当论文写作,这就是在扯淡!在害人!!!我今年考研差点就吃这个亏了,名词解释根本不要写那么多,但所要包含的要素不能少,比如时间、人物、事件大致过程、影响,等,一般300字就可以了,实在不会写就编,总之不能让这个耽误太多时间,要知道后面的简答和论述才是王道!!!

国际关系史论文应该怎么写啊初中

人尽其责,诚实守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沦为成克杰之流: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稳稳地倾向他;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 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回答者: 集星 - 助理 二级 2-14 09:54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成果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5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已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如何写好历史论文  写作的过程,我们练习写作,须先拟定计划。了解范围内的史料及其有关的问题。其方法有二:一、先知材料而后引起写作的兴趣,例如唐人李延寿参修晋、宋、齐、梁、陈、周、隋诸书,熟悉南北朝时期的史料,而后决定作《南史》。二、先有意作书,而后从事于搜集史料。例如徐梦莘欲作《三朝北盟会编》,而后搜集徽钦、高三朝与金人和战的史料。自古以来的著作家,皆无不出此二法。我们写作论文,固然也是这样,更必须先有理论基础,并能运用。且在写作动手之前,必须了解社会上对于这书的编写,是否需要,前人写作有何缺点,计划写作的史书。将有何补充或贡献等问题。否则徒耗精力和时间,所谓劳而无功。若作为锻炼,则无不可。  著书或撰论文,或练习写作,必掌握材料,并先有一概念,作为写作的起始。概念的来源,或从实际斗争出发,或由于读书引起某种疑问,而欲作进一步的研究,或有心得,改正前人的错误,或比较某一事件各种不同的记载,而求得真相,或受师友的启发,而深入研究。我们有了概念,才能草定内容的大略及编制的形式。著作价值的高下,固决定于它的内容,而编制是否适当,也有一定影响。所谓编制,属于著作的外形,如章节的分配及组织的适宜等皆是。编制的重要,可从《汉书》见到,班固所作《汉书》,文笔变化不及司马迁《史记》。但《汉书》编制整齐,过于《史记》,是世人的公论。故著作如能编制合宜,读者常感觉便利,古人或不注意。今人必须重视,我们初从事于写作,更当这样。  关于初学写作,我们应注意的,共有五项:一、选定题目;二、拟定大纲;三、搜集材料;四、抄写笔记;五、写作论文。这是历史写作的主要程序。至于史料的考证,及史料与史观的统一,还未提及,仅单纯的就写作而言。程序似很简单,但应用并非易事,兹作说明于下;  一、选定题目。写作成绩的高下,常与选题有密切的关系。题目的范围,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狭。它的材料太多,将不易处理,太少将不够应用。所以选题之先,须先了解情况,例如预计材料的有无及工作的难易,更当了解前人已做成那些工作,有何成绩和缺点,是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若有疑问或不够了解,宜商于师友。这样的慎重考虑,才能选定合宜的题目,进行研究。  二、拟定大纲。定题后草拟大纲,将为主观的想象,可能后来全不适用。最好对于范围内的材料,有相当的熟悉,并了解前人的工作,才拟定大纲。大纲既不可太详,也不可太略,只能作为努力搜集材料的临时计划。我们阅读的材料增加,了解事迹的情节较为深入具体,对于前人工作的估价将有不同,对于自己的工作重点,也将不同,当有修改大纲的必要。故可利用大纲而不可拘守。初学者,草拟大纲,宜请师友阅看,由其提出意见,供自己参考,修正。  三、搜集材料。材料有相当的分散,例如关于太平天国的记载,江苏各大城市都有一些收藏,不能满足于一二图书馆。材料丰富的图书馆,对于搜集材料最有帮助,但不可抹杀其他图书馆。书籍的检查,常依靠目录。一般情况,目录只有书名、著者、卷册、出版单位、年代及版本等,而书中内容,读者并不知道,南京图书馆库中有关太平天国的资料,十分之七以上,都是没有什么声名的人的著作。而这些人的著作,却保存了更多真确的和重要的材料。详细目录和专题目录常有助于读者解决问题,还有稿本书籍及未经宣布的文件等,如有机会利用,当不可失去,我们不可以目录知识为满足。  四、抄写笔记。阅读史料,其中所记情节,常为读者所不知,为避免读后遗忘,或便于重查,皆有抄写笔记的必要。笔记或由读者用自己的文字,撮要记录下来,或抄录记载内的重要文字,专供读者个人的参考,形式和内容,当由他自行决定。一般的说,摘录资料,宜于采用卡片,亦有用纸本者,为建立长期工作基础,每条资料宜自成独立单位,既不冗长,也不断章取义,并注明原书的页数,将来编立标题,即可归纳门类,便于查用。张穆作《癸已存稿·序》称俞正燮为学说:“理初足迹半天下,得书即读,读即有所疏记,每一事为一题,巨册数十,鳞比行笑中,积岁月,证据周遍,断以己意,一文遂立”。理初为俞正燮字,平日积累材料,需要时便写文章,当不困难。  五、写作论文。历史工作者搜集各种材料后,进行选择合宜的材料,用论点加以联贯,并将其安排在适当的地位,成为有组织的整体,然后写成论文或书籍。著作的长短,将决定于题目的大小及材料的多少,这是从形式而论。其实著作可分为二种:一、低级著作,抄袭前人所述,成为拼凑而成的写作,价值不高。二、高级著作,发前人所未发,或为前人所不知,利用一切能得的材料,有新的观点或看法,并非好奇立,实欲根据真实可贵的材料,改正前人的错误,求出史迹过程的真相。我们初学立固当立大志,但不必期求在短期内写成一鸣惊人的著作,惟当实事求是的练习写作,积久自必能有所成。  我们更当说明历史著作,不是堆积许多事实而成,事实之外,还有史观及史迹前后相互的关系,即所谓内在联系。史学家为不同的阶级服务,有不同的史观。我们是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必须用马列主义的理论,解释史迹,并能贯穿于著作整体之内,成为全篇的论点,无论引用的事实多少,皆以证明论点为主。另一方面,作者应当注意因果的联系,在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彼此的关系和相互制约,世上没有单独事物的存在。我们叙述历史事迹,无论引用多少事实,皆以表现联系为主。如能处处注意全文的论点及前后的联系,便成为有组织的著作。要之,著作为一整体,以有关的事实组织而成,绝不是堆积事实。我们搜集材料,必先辩别何项事实能为整体的部分及何项不能为整体的部分,适搜集事实足用之后,必须研究如何运用各部分,成为前后有联系、有组织的整体。  应注意的事项:历史著作必须说明材料的来源,古人多未做到。章学诚于《文史通义·史注篇》称:“人心日漓,风气日变,阙文之义不闻,而附会之习且愈出而愈工焉。在官修书,惟冀塞责。私门著述,苟饰浮名,或剽窃成书,或因陋就简,使其术稍黠,皆可愚一时之耳目,而著作之道益衰。诚得自注以标所去取,则见闻之广狭,功力之疏密,心术之诚伪,灼然可见于开卷之顷,而风气可以渐复于质古。”敷衍成书,古今皆所不免。章学诚有浓厚的复古思想,厚古薄今,但著作既须慎重,也当说明材料出处,却是重要的建议。司马光《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及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皆附著考异,表示材料来源及去取的标准,为作史者的正轨,乾嘉学派对于引用书籍,注明编卷。我们现当注明页数,及出版地点、年月。费林论及此事,并分为二类,兹介绍如下;  甲:附注。指列在每页下者,可分三项:一、引用书籍的篇页;二、引用史料的原文;三、讨论的证据。  乙:附表。指附在篇末或书末者,共有三项:一、参考书目;二、关系文件;三、重要的评论。  费林根据西方近代著作习惯而有这建议。马士所著《中华帝国国际关系史》,既有附注,也有附录,占有相当多的篇幅,是书籍中的一例,论文往往有附注而少附录,每一类未必尽有三项,当视需要而定,更有将附注列在论文篇末的,形式有种种的不同,但说明材料出处,实有必要。  书中若有表图,对于读者将更方便。表的种类很多,作者把许多事实或数字列入表中,读者阅读费时少而收获大,印象深刻,而又具体,过于文字形容。图有图象及地图等。文字记载,对于文化物品形状,多不能详,若有图象,便有帮助。地图为读史不可缺少的工具,应当插入。又如古人著作,把目录列在书末,《史记》、《汉书》都是例证。后人始将目录放在书首,便于读者检查书的内容。前人不知道的,还有索引,近代西方著作,书首必有目录,书末必有索引,且有详细目录及详细索引,前者谓目录每项下又分细目,后者指索引每项下,又分细注之类,尤便于检查。最近我国刊印的书籍,也有末附索引的。  如何写历史论文  历史论文的写作和其他论文的写作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特定的一些要求,今天和你讨论的就是历史论文写作的有关问题。  一、历史论文的写法及要求  最重要的是确定主题,根据主题列出写作提纲,根据历史论文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使用所掌握材料,有计划的依次成文。  文章以提纲为构架却不为提纲所割裂,它应是史事完整、气势贯联,浑然一体的一个整体。  写好历史论文要注意以下问题:  (1)力求寓理论于叙述之中,做到史观与史料的有机联系与内在统一。要既防止空洞理论而缺少史实,流于社会学公式,又要防止堆砌史料,无理论分析。更要力避史论、史料两张皮,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出规律性、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2)历史逻辑与语言逻辑的统一,历史论文的语言应服务于、服从于历史的真实性。要在保证史实正确、准确的前提下,讲求语法修辞。历史发展有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客观的历史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里,用历史论文或著作表达出来,这就是历史逻辑;体现这个历史逻辑的实践,是通过运用词、句、文章的语言文字手段来完成的。但,“史实真、道理正”占第一位,“文章好”居第二位,要重视 历史论文的语言、文辞方面的质量,但不能因词害义,本末倒置。在内容真实丰富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语言文笔的风采。这样,才能成功地达到言以声其心之所得。  (3)文章要通畅、质朴、简洁,在史学文章里,为了能“真实、凝练、生动”地表达人、事,也可以适当地“文白兼用”或所谓“半文半白”。事实上,一点儿“文言”词与词组没有是不可能的。  (4)准确地使用引文,历史论文中出现“引文”是必然的,它使立论可靠,有利于提高文章质量,反映作者知识,认识的深度、广度。但也存在着一个引什么、怎么引的问题。首先,经典作家的教导和革命领导人的重要言论可以引用。再次,现行的法定的历史教科书内容可以引用。因为它是依据最可靠的资料,参考最新研究成果,采用最为公认的论点,使用最规范简洁的文字写成的。对一些非历史作品,指历史小说,X X 演义、X X史话之类,它们以历史为素材,为原料,可能有文艺价值及教育意义,但非历史,我们不能随便引用。  (5)历史论文的层次与条理,在一般历史论文中,要注意段落划分,引文形式,注释种类这三点。四、五千字以上的较长历史论文,依史事种类或历史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几个大段,加上小标题,使全文结构严整,每题内涵明确。历史论文引文的使用应力求简短、贴切、有份量;恰当地嵌合在整个行文之中,但切忌截头去尾,断章取义。  二、历史论文的范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69,及格率只有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及和教育的工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