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探索地球的科学小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9 04:23:32

探索地球科学小论文摘要怎么写

太阳是球体,月亮是球体,没有人怀疑,因为大家都确确实实地遥望到了。可是人们生活在大地上,在宇宙航行以前,不能像观察太阳和月亮那样去眺望地球。地球比起人类的视野又是如此地广大,人们伫立在地面上,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眼界所能达到的一小部分,就是四周被地平线所限制约以6公里为半径范围内的一块平地——视地平,因而对地球的形状产生过种种从直觉出发的推测。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就是把地球看作扁平状,把天空看作罩在地面上的圆罩子。古俄罗斯人想象大地是驮在三条鲸鱼背上的盘子,这三条鲸鱼又是浮游在海洋上的。再如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隆起的圆盾,由三条大象扛着,这三条大象站在龟背上,而这个龟又是浮游在广阔海洋之中的。这些都是人类对地球的最原始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毕达哥拉斯从哲学观点出发,认为球形是最完美的形状,因而提出地球为球状的臆测。公元前三百年,亚里斯多德看到月食时地球投到月亮上的影子是弧形等现象,提出了地球为球状的科学证据。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就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但这一见解当时却很少人接受。直到公元1522年麦哲伦及其伙伴完成绕地球一周之后,人们才确立了地球为球体的概念。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把地球看作是正球形体,通过科学实践,对这一看法才获得进一步的修订、提高。1672年,天文学家里奇比从巴黎(49°N )带了一只钟到南美洲的圭亚那(5°N),发现这只钟每天慢了二分二十八秒,带回巴黎后又恢复正常。以后在其它地方作类似的观察,也有类似的结果。这表明从极地向赤道移动,钟摆的摆动速度变慢,或者说是摆的振动周期变长了。经过物理学的推测,地球不是一个正圆球体,而是两极略扁赤道凸出的旋转球体。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由经线圈绕地轴回转而成的。所有经线圈都是相等的椭圆,而赤道和所有纬线圈都是正圆。测量上为了处理大地测量的结果,采用与地球大小形状接近的旋转椭球体并确定它和大地原点的关系,称为参考椭球体。十九世纪,经过精密的重力测量和大地测量,进一步发现赤道也并非正圆,而是一个椭圆,直径的长短也有差异。这样,从地心到地表就有三根不等长的轴,所以测量学上又用三轴椭球体来表示地球的形状。 此后,又发现地球的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南极较北极离地心要近一些,在北极凸出9米,在南极凹进8米;又在北纬45地区凹陷,在南纬45隆起。这一形状和参考椭球体对比,地球又有点像梨子的样子,于是测量学中又出现“梨形地球”这一名称。总之地球的形状很不规则,不能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示。更确切地说,地球具有独特的地球形体。从宇宙空间观看地球,它既不像梨,也不象橘子或鸡蛋,倒像一个滚圆的球。人们利用宇宙飞船和同步卫星在36,000公里高空的实际观测,已把地球的真面貌拍摄下来了。可以看到,在这个小行星上,辽阔的海洋呈蔚蓝色,突出在水体上呈褐色的是陆地,青葱翠绿的是地面上的植被,还有萦绕在上空不断变化着的白云。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正圆球体、旋转椭球体、三轴椭球体以及地球形体等,对于地球的真实形状而言,可以说都是近似的。反过来,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也需要对地球的形状加以不同程度的简化。例如在制造地球仪或绘制全球性地图时,就必须把地球当作正圆球体来看待;当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时,有必须把地球作为有规则的参考椭球体来处理;而在发射人造天体及其轨道计算时,则需要把赤道的扁率以及各地对参考椭球体的偏离更精确地计算进去。 因此,地球的形状不能用某种几何形状来表示,严格地说应称它为地球形体。

、建筑防水材料的选择   新型的防水材料不断被研制出来!进入市场销售,对于建筑防水材料的选择并不是防水材料越好,其作用就越好,在对防水材料的选择上,应该根据设计和实践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在选择时,应该根据这方面的原则选择材料。防水材料性能好,质量可靠有保证,材料稳定性要好,而且要求便于贮存运输,施工方便灵活,使用寿命较长的,材料价格适中。总之,在每种材料的选择上,根据工程的部位、条件、所处的环境、建筑的等级、功能需要,选用适当的材料,因为每种材料都各有其特性,因建筑物的不同,才能让各类材料的特性发挥好,才能获得最佳的防水效果。   1、屋面防水材料的选择。屋面由于收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如力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因屋面长期处理暴露下,直接受大气、冻融交替、热胀冷缩、干湿变化的影响、以及一些阳光,紫外线、臭氧的作用,和风霜雨雪的冲刷和风化的作用,以及一些机构性的结构性影响,温差作用和施工时用力拉伸防水卷材或涂膜胎体,使防水层处于高应力状态下,可导致屋面提前损坏。因此需要选用耐老化性能好的,并且需要具有一定延伸性的、耐热度高的材料。那么在屋面防水材料的选择上应该选择聚脂胎改性沥青卷材、三元乙丙片材或沥青油毡等方面特性的材料2、地下防水材料的选择。地下工程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又不怎么好维修,并且温差变化比较小等特点。需要具备的防水材料是优质的抗渗能力和延伸率以及良好的整体不渗水性。还要求耐霉烂、耐腐蚀性、使用寿命长的柔性材料。如当使用具有高分子防水基材时,需要选用耐水性好的粘结剂,其基材的厚度应不要求小于5毫米,亦如聚氨醋、硅橡胶防水涂料等等材料,其厚度应该不小于5毫米。通常情况下,在室内每增加一道防水层,水泥基则无机刚性防水材料为宜。   3、厕浴间防水材料的选择。厕浴间面积一般比较小,而且多存在阴阳角,防水工程中所选用的防水材料应能基于这样的原则选o called (r; of A remainder,e) Rohlin set) such that, for ] 0, 1, , r; 1, the sets T JR are pairwise disjoint and exhaust X with exception set whose mass is smaller than In particular, Rohlin's Lemma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on of Since the classical proof (cf [11]) quoted in the standard textbooks on ergodic theory ( , TER。 。TER [7], [9], [17]) uses a Kakutani tower type construction and thus needs forward measurability, we feel obliged to provide an elementary proof which doesn't rely on this Moreover, the setting is generalised from Polish space t择,一是适合基层形状的变化并有利于管道设备的敷设,二是要不渗水性,无接缝的整体涂膜。这样做的目的是针对厕浴间面积小,阴阳角多,穿培管洞多、卫生设备等多种因素以及根据地面、楼面、墙面连接构造较复杂等等特点而提出来的。二、建筑防水材料建筑漏水原因及处理措施   1、屋面渗漏的现象和处理措施。目前我国屋面渗漏的现象是多种多样,据一份调查显示:采用涂膜防水的渗漏率是最高的,其占涂膜防水工程总数的3%。二是刚性防水和卷材防水,关于渗漏率分别为7%和4%。在房屋渗漏水原因考察中发现,其材料方面的原因占20%到22%,设计方面的原因占18%到26%,施工方面原因占45%到48%,管理维护原因占6%到15%。

我有一篇论文,网上查不到的。给你当论文。 皮鞋的秘密 我的爷爷很爱穿皮鞋,大概每星期的星期日擦一会,爷爷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每擦一次赏三元钱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皮鞋表面清洁干净后,涂上鞋油,用刷子仔细地刷一刷,皮鞋就变得黝黑发亮了,只是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就是;“皮鞋为什么擦上鞋油就黝黑发亮了呢?” 我找了一双新皮鞋,一双旧皮鞋,同样的牌子,同样的款式的,进行对比。我先用手摸摸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完全要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多了。旧皮鞋如果涂上了鞋油,仔细刷过以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也不能与新皮鞋相提并论。皮鞋的光滑度难道与亮度有关吗? 我拿来一双没有擦过的旧皮鞋,用放大镜一看,鞋面凹凸不平。之后,我在皮鞋上选出两块表面差不多粗糙的1区和2区,1区先涂上鞋油,用刷子刷了几遍,2区不擦鞋油,与1区做比较。我发现1区涂上鞋油并擦拭后,光滑了很多,而2区放在太阳下同样也有光泽。但为什么两者会有差别呢? 我有问了哥哥,他说:举个例子,就像电影院的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就可以使大部份的声音被吸收掉,使观众不受到回声的的影响。同样,光线照到任何物体都会反射,平面光滑的话,我们就能在一定的方向看到反射光。 就算是再新的皮鞋也不是绝对的光滑,假如是旧皮鞋的话,就更加不用说了,表面更加凹凸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反射,所以看上去没什么光泽。而鞋油中含有一些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刚好可以填满一些凹坑。再用布擦一擦,鞋油就越均匀,自然皮鞋表面就更加光滑,更加平整,反射光越强。 通过了实验,我终于发现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了!这也告诉我们科学并不神秘,只要留心观察,并努力研究,真理就会水落石出。 德清县武康英溪小学 601 潘佳茓

如何提高自己写作论文的水平,我个人的体会是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准题目;二是要在这个题目下搭出几个比较新颖的论据作为框架;三是要积累一些平时教学中一些鲜活的例子;四是要提高文字的流畅性、可读性。这其中,选准题目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名不正则言不顺,题目决定方向,方向影响质量。从获得2006年师陶杯一等奖的论文题目中我们就可以获得这样的感受。下面摘录部分师陶杯一等奖的论文题目,供大家体会:小课题研究——师生成长的异度空间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让儿童作文充满生命的色彩——儿童作文生命化的初步探索今天你读书了吗?——小学读书情况的简要分析及措施艺海畅游中的迁想偶得——关注美术教学中的学科特征走进童心——对低年级儿童“人来疯”现象的分析从鲁迅对周海婴的教育看其儿童教育观跨越语文一本教材学习阅读——将儿童文学带入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沐浴“一米阳光”,静待“万丈光芒”——“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随感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探究娱乐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化差异——教研组发展的新动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水平的研究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小学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和思考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教师自我成长的快车道——常州市觅渡桥小学本培训课题组研究报告文化变革中的写字教育语文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的实践与探索教师教学特色形成个案研究例谈语文教学:一个并不光滑的冰面刍议变色镜数学课程中阅读练习与创意设计学校转型期团队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机智的伦理学省察对教学设计“弹性方案”的思考让猜想走进数学课堂实现本土化移植:我的“儿童哲学”课堂观语文课的情趣与理趣“数学对话”出真知让“菜单”理念走进学生生活努力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策略做“童年生态”的自觉守护者——对“语文与生活”诗意追求试论儿童汲取社会经验的途径与方法让阅读的原野绽满个性的花蕾——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初探“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谈“冲突设置”的策略小学生“名著引领”教学初探直面成长需要:向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开放镇江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缓解对策论问题意识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选题时要注意四新:一要时间新,指问题应具有时代感,能反映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如上面的“沐浴“一米阳光”,静待“万丈光芒”——“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随感”。公民教育是去年从美国引进的一个合作研究项目,我校也受教研室委托参与其中,这是一个新问题,而出现这样的一篇论文,起到填补空白的效果。同样的还有“学校转型期团队精神的培养”等。二是内容新,指所研究的问题是以前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提出新的矛盾点、新的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如“小课题研究——师生成长的异度空间”和“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探究”等。三是方法新,指研究的角度、思路要有新意,但也不能盲目赶热点、追时髦,要注意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如“走进童心——对低年级儿童“人来疯”现象的分析”、“从鲁迅对周海婴的教育看其儿童教育观”等。四是理论应用上的创新,科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高度综合化和精细化的特点,某一学科领域里的问题可以运用或借鉴到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如上面的“让“菜单”理念走进学生生活”,“菜单”多用于计算机教学,强调了一种“交互性”,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猜想其可能强调了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自主性”和“多元性”。还有“语文教学机智的伦理学省察”也体现了学科的交叉。 二、如何搭出论文的框架所谓论文的框架,就是指论文中支撑论文的几个提纲或是论据,也就是你从哪几个方面来达成目标的。论文的提纲同样要注意几点:一是新,创新是第一要素,比如本人的论文《改善课堂提问行为的策略》,关于课堂提问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大家备课、议课、评课的主要方面,相关的论文也很多。我在写这篇论文时架构了这样几个提纲:课堂提问应提“以人为中心”的问题;课堂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课堂提问应力求技巧性。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二是全,论文的提纲应力求周全,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法很多,如果你仅从一、两个方面去论述,就显得说服力步够。三是奇,提纲的表述不妨奇一些。如有位教师在谈当前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时,采用了这样几个提纲:1、“丢了西瓜捡芝麻”——为了探究而探究2、“大事化小小化了”——探究教学的形式化3、“野渡无人舟自横”——探究教学的随意化虽然所阐述的内容比较普通,但提纲却起到了吸引人眼球的效果。

探索地球的科学小论文摘要怎么写

你好!怎样写科学小论文一、什么是科学小论文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逻辑推理得出结论……那么,科学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二科学小论文的类型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一)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二)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三)科学考察小论文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四)科学说明小论文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三、科学小论文的选题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事物我都已看惯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现象。再说,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写了没多大意义。实际上,只要你明白了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常见的几种选题方法,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科技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值得探讨的题目。科学小论文选题的方法很多,个人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选择。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题方法,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1、偶然发现法。一个星期天,松滋的胡长城同学在屋后的小沟边玩耍。沟里有许多小蝌蚪游来游去。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小蝌蚪与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独地在一边游。他用小树枝把那脱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会儿,它又孤独地游到一边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将他和另外成群的几个小蝌蚪分别装起来,放在家里饲养观察。最后,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长成了癞蛤蟆。通过长期观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癞蛤蟆的幼子之别,写出了一篇优秀小论文。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2、课堂延伸法。小学自然课《动物与环境》中,同学们研究了蚯蚓与光、温度及水分的关系,弄清了蚯蚓喜欢阴暗、超市、温暖的环境,而且学会了用差异法进行试验以判断失误因果联系。课后,你可用学过的方法研究蜈蚣、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你可以继续研究蚯蚓的其他奥秘: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张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3、问题探究法。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的病呢?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湖南省道县五年级学生毛登圣,一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的竹林里玩,为竹子里面究竟是空的还是装有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细心的毛登圣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它课余查资料,做实验,用大量的证据得出了结论:竹子里面不是空的,装有空气,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据此写的《竹子里面有什么》小论文,荣获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小论文竞赛一等奖。4、教师指导法。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项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请教老师,让老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你可以把研究的设想告诉老师,请老师确定研究的题目,你再围绕题目去观察、实验。5、成语、谚语科学验证法。成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有的是来自寓言故事、民间传说,也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其中少数成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辨析和验证。"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大家熟悉的,意思是水不住地滴下来,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常识告诉我们,"水滴"只不过是一滴液体,他力量很小,冲击速度也不算太快,怎么能把坚硬的岩石滴穿呢?成员同学从对这个成语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开始,通过做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验证了这个成语的科学性。"春东风,雨祖宗"是一句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气象谚语。一位同学3月份一个月的气温、风向、天气情况作了详细观察记录,然后利用科学统计法得出了这句谚语的适用范围,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参考基数。"葵花朵朵向太阳"这还有假吗?但湖南蒋林波同学对这一定论发起了挑战。他通过两年的实验观察,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得出了"葵花并不是总向太阳转""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应该是指花蕾期,到开花后,就不转动了"的结论。由此看来,即使对早已被公认的结论,也要认真地研究,不要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特别要注意的是,选题时要考虑主客观条件。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题时要龙清楚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自己对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兴趣,有没有这个能力把它研究清楚,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自己受否有毅力去完成这个题目以及是否具备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器材、场地等。如果完成《探索一种蛇的奥秘》这个题目,研究前就必须掌握有关蛇的基础知识,具备捕捉蛇的本领,能够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掌握被毒蛇咬伤的救护方法。此外,还要具备饲养蛇的器具等。否则,还是换一个更切合主客观条件的选题为好。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选题确定后,就可进行取材与分析了,具体内容为制订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深入实地考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各种材料,归纳得出结论。(一)取材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云南庄跃平同学利用2_0_天时间详细观察了家鸽孵化的全过程,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连小鸽子身上一粒黑点、眼皮上的皱纹都没放过,所以写出的小论文《家鸽孵化的观察》真实可信,内容丰富。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昆虫的后腿有什么作用?湖北的张俊同学先后捉来了蝗虫、蜢蚱、蟋蟀等十几种昆虫,分别将它们的后腿切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发现了昆虫的许多特殊功能。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二)分析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如熊小佳同学研究蚯蚓的视力,她选择了4个材料(1)用木棍/红领巾、铅笔等在蚯蚓面前晃动的现象;(2)蚯蚓面对各种食物的反应;(3)蚯蚓放在"屋"门口的反应;(4)请叫爷爷得出关于蚯蚓是否有眼睛的材料。它通过前三个实验分析,初步判断蚯蚓没有眼睛,是*嗅觉找到食物,*感光细胞找到阴暗的地方。第四个材料更加证实了她的推论,使得论点论证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五科学小论文的撰写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所谓"确切",就是小论文的标题必须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不能离题或扣题不紧,更不能用夸大的字眼。所谓"简明"是指标题要精炼,既要概括全面,又能突出主题,做到言简意骇。开头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一文开头:"我住在贵阳,常听人们说'昆明是春城,贵阳是第二春城'。至于为什么,我也弄不明白,我决心记录天气预报,看贵阳真是第二春城吗?"由常言产生验证其科学性的欲望。有些文章的问题是在偶然观察中产生、发现的,你也可以开头先根据时间顺序叙述其过程,再适时提出问题。正文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结尾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和对某一问题的建议。《蚯蚓的视力》一文结尾:"噢,我明白了,蚯蚓是不折不扣的瞎子,它是*嗅觉来寻找爱吃的食物,用感光器来辨别光的强弱。"以得出结论做为结尾,同开头提出问题相呼应,收到良好效果。小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还要反复修改。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论据是否典型真实,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点是否新颖一致,段落是否衔接自然,语言是否通顺准确等。改好后再让同学和老师帮助修改,逐步完善。展开剩余97%

它必须具备“三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基 回答采纳率:8% 2008-09-30 22:01 检举范文: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表示 "15,000",""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0℃,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但是,在数字的发展过程中,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了。让我们回到大经贸部2500年前的希腊,那里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研究数学、科学和哲学的团体。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支配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世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数或数的比例,这是世界所以美好和谐的源泉。他们所说的数是指整数。分数的出现,使"数"不那样完整了。但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所以他们的信仰没有动摇。但是学派中一个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在研究1与2的比例中项时,发现没有一个能用整数比例写成的数可以表示它。如果设这个数为X,既然,推导的结果即x2=2。他画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设对角线为x ,根据勾股定理x2=12+12=2,可见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即是所要找的那个数,这个数肯定是存在的。可它是多少?又该怎样表示它呢?希帕索斯等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认定这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新数。这个新数的出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感到震惊,动摇了他们哲学思想的核心。为了保持支撑世界的数学大厦不要坍塌,他们规定对新数的发现要严守秘密。而希帕索斯还是忍不住将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据说他后来被扔进大海喂了鲨鱼。然而真理是藏不住的。人们后来又发现了很多不能用两整数之比写出来的数,如圆周率 就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们把它们写成 π、等形式,称它们为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一起统称为实数。在实数范围内对各种数的研究使数学理论达到了相当高深和丰富的程度。这时人类的历史已进入19世纪。许多人认为数学成就已经登峰造极,数字的形式也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了。但在解方程的时候常常需要开平方如果被开方数负数,这道题还有解吗?如果没有解,那数学运算就像走在死胡同中那样处处碰壁。于是数学家们就规定用符号"i "表示"-1"的平方根,即i=,虚数就这样诞生了。"i "成了虚数的单位。后人将实数和虚数结合起来,写成 a+bi的形式(a、b均为实数),这就是复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用虚数和复数表示的量,所以虚数总让人感到虚无缥缈。随着科学的发展,虚数现在在水力学、地图学和航空学上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在掌握和会使用虚数的科学家眼中,虚数一点也不"虚"了。 数的概念发展到虚和复数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某些数学家也认为数的概念已经十分完善了,数学家族的成员已经都到齐了。可是1843年10月16日,英国数学家哈密尔顿又提出了"四元数"的概念。所谓四元数,就是一种形如的数。它是由一个标量 (实数)和一个向量(其中x 、y 、z 为实数)组成的。四元数的数论、群论、量子理论以及相对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展了对"多元数"理论的研究。多元数已超出了复数的范畴,人们称其为超复数。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向量、张量、矩阵、群、环、域等概念不断产生,把数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这些概念也都应列入数字计算的范畴,但若归入超复数中不太合适,所以,人们将复数和超复数称为狭义数,把向量、张量、矩阿等概念称为广义数。尽管人们对数的归类法还有某些分歧,但在承认数的概念还会不断发展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到目前为止,数的家庭已发展得十分庞大。

太阳是球体,月亮是球体,没有人怀疑,因为大家都确确实实地遥望到了。可是人们生活在大地上,在宇宙航行以前,不能像观察太阳和月亮那样去眺望地球。地球比起人类的视野又是如此地广大,人们伫立在地面上,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眼界所能达到的一小部分,就是四周被地平线所限制约以6公里为半径范围内的一块平地——视地平,因而对地球的形状产生过种种从直觉出发的推测。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就是把地球看作扁平状,把天空看作罩在地面上的圆罩子。古俄罗斯人想象大地是驮在三条鲸鱼背上的盘子,这三条鲸鱼又是浮游在海洋上的。再如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隆起的圆盾,由三条大象扛着,这三条大象站在龟背上,而这个龟又是浮游在广阔海洋之中的。这些都是人类对地球的最原始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毕达哥拉斯从哲学观点出发,认为球形是最完美的形状,因而提出地球为球状的臆测。公元前三百年,亚里斯多德看到月食时地球投到月亮上的影子是弧形等现象,提出了地球为球状的科学证据。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就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但这一见解当时却很少人接受。直到公元1522年麦哲伦及其伙伴完成绕地球一周之后,人们才确立了地球为球体的概念。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把地球看作是正球形体,通过科学实践,对这一看法才获得进一步的修订、提高。1672年,天文学家里奇比从巴黎(49°N )带了一只钟到南美洲的圭亚那(5°N),发现这只钟每天慢了二分二十八秒,带回巴黎后又恢复正常。以后在其它地方作类似的观察,也有类似的结果。这表明从极地向赤道移动,钟摆的摆动速度变慢,或者说是摆的振动周期变长了。经过物理学的推测,地球不是一个正圆球体,而是两极略扁赤道凸出的旋转球体。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由经线圈绕地轴回转而成的。所有经线圈都是相等的椭圆,而赤道和所有纬线圈都是正圆。测量上为了处理大地测量的结果,采用与地球大小形状接近的旋转椭球体并确定它和大地原点的关系,称为参考椭球体。十九世纪,经过精密的重力测量和大地测量,进一步发现赤道也并非正圆,而是一个椭圆,直径的长短也有差异。这样,从地心到地表就有三根不等长的轴,所以测量学上又用三轴椭球体来表示地球的形状。 此后,又发现地球的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南极较北极离地心要近一些,在北极凸出9米,在南极凹进8米;又在北纬45地区凹陷,在南纬45隆起。这一形状和参考椭球体对比,地球又有点像梨子的样子,于是测量学中又出现“梨形地球”这一名称。总之地球的形状很不规则,不能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示。更确切地说,地球具有独特的地球形体。从宇宙空间观看地球,它既不像梨,也不象橘子或鸡蛋,倒像一个滚圆的球。人们利用宇宙飞船和同步卫星在36,000公里高空的实际观测,已把地球的真面貌拍摄下来了。可以看到,在这个小行星上,辽阔的海洋呈蔚蓝色,突出在水体上呈褐色的是陆地,青葱翠绿的是地面上的植被,还有萦绕在上空不断变化着的白云。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正圆球体、旋转椭球体、三轴椭球体以及地球形体等,对于地球的真实形状而言,可以说都是近似的。反过来,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也需要对地球的形状加以不同程度的简化。例如在制造地球仪或绘制全球性地图时,就必须把地球当作正圆球体来看待;当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时,有必须把地球作为有规则的参考椭球体来处理;而在发射人造天体及其轨道计算时,则需要把赤道的扁率以及各地对参考椭球体的偏离更精确地计算进去。 因此,地球的形状不能用某种几何形状来表示,严格地说应称它为地球形体。

一:问题的提出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方法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五;建议

探索地球科学小论文摘要怎么写的

一:问题的提出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方法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五;建议

范文:我们的水球 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十分璀灿,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地球拥有的水量非常巨大,总量为86亿立方千米。其中,5%在海洋里;76%在冰川、冻土、雪盖中,是固体状态;7%在地下;余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气和生物体中。因此可以说,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 惊天动地的水循环 全世界的水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水汽弥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就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变成云,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后,有的流到洼坑里,有的渗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沟,汇进江河,奔向海洋。无数小水滴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游。水循环保证了人类淡水的供应。知道水的循环以后,你就能解释:云的故乡在哪里?为什么江河里日日夜夜总是川流不息?为什么千万年来那么多江河水流进海洋,而海洋不见满溢出来? 淡水在哪能里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淡水只占总水量的6%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占99%),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级和冻土中,无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们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与全世界总水体比较起来,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一、什么是科普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学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二科普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湖南廖郝同学的爸爸经常咳嗽,他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发现了风向与爸爸咳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查出了"罪魁祸首"--湖南橡胶厂的大烟囱里飘来很多烟气,里面含有二氧化硫,爸爸一闻到它,咽喉部就产生过敏反应,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他的《爸爸的咳嗽》这篇小论文主要是利用观察这一研究方式得出结论,属于科学观察小论文,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爬山虎能爬墙,这是许多同学所知道的。但是,爬山虎为什么能爬墙呢?武汉的熊斌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这与爬山虎的"触角"有关,接着他测算了平均每一米长的爬山虎茎干上有25个吸附在墙上的"触角",并作了"触角的拉力测定和吸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小论文的选题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事物我都已看惯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现象。再说,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写了没多大意义。 实际上,只要你明白了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常见的几种选题方法,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科技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值得探讨的题目。 科学小论文选题的方法很多,个人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选择。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题方法,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 1、偶然发现法。一个星期天,松滋的胡长城同学在屋后的小沟边玩耍。沟里有许多小蝌蚪游来游去。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小蝌蚪与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独地在一边游。他用小树枝把那脱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会儿,它又孤独地游到一边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将他和另外成群的几个小蝌蚪分别装起来,放在家里饲养观察。最后,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长成了癞蛤蟆。通过长期观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癞蛤蟆的幼子之别,写出了一篇优秀小论文。 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 2、课堂延伸法。小学自然课《动物与环境》中,同学们研究了蚯蚓与光、温度及水分的关系,弄清了蚯蚓喜欢阴暗、超市、温暖的环境,而且学会了用差异法进行试验以判断失误因果联系。课后,你可用学过的方法研究蜈蚣、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你可以继续研究蚯蚓的其他奥秘: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张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 3、问题探究法。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的病呢? 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 ……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 湖南省道县五年级学生毛登圣,一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的竹林里玩,为竹子里面究竟是空的还是装有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 细心的毛登圣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它课余查资料,做实验,用大量的证据得出了结论:竹子里面不是空的,装有空气,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据此写的《竹子里面有什么》小论文,荣获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小论文竞赛一等奖。 4、教师指导法。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项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请教老师,让老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 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你可以把研究的设想告诉老师,请老师确定研究的题目,你再围绕题目去观察、实验。 如重庆市人民小学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些考察、研究课题,完成了《重庆黄角树特性调查》、《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等多篇小论文,并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小论文一等奖。 5、成语、谚语科学验证法。成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有的是来自寓言故事、民间传说,也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其中少数成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辨析和验证。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大家熟悉的,意思是水不住地滴下来,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常识告诉我们,"水滴"只不过是一滴液体,他力量很小,冲击速度也不算太快,怎么能把坚硬的岩石滴穿呢?成员同学从对这个成语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开始,通过做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验证了这个成语的科学性。 "春东风,雨祖宗"是一句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气象谚语。一位同学3月份一个月的气温、风向、天气情况作了详细观察记录,然后利用科学统计法得出了这句谚语的适用范围,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参考基数。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还有假吗?但湖南蒋林波同学对这一定论发起了挑战。他通过两年的实验观察,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得出了"葵花并不是总向太阳转""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应该是指花蕾期,到开花后,就不转动了"的结论。 由此看来,即使对早已被公认的结论,也要认真地研究,不要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特别要注意的是,选题时要考虑主客观条件。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题时要龙清楚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自己对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兴趣,有没有这个能力把它研究清楚,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自己受否有毅力去完成这个题目以及是否具备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器材、场地等。 如果完成《探索一种蛇的奥秘》这个题目,研究前就必须掌握有关蛇的基础知识,具备捕捉蛇的本领,能够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掌握被毒蛇咬伤的救护方法。此外,还要具备饲养蛇的器具等。否则,还是换一个更切合主客观条件的选题为好。 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选题确定后,就可进行取材与分析了,具体内容为制订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深入实地考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各种材料,归纳得出结论。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云南庄跃平同学利用2_0_天时间详细观察了家鸽孵化的全过程,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连小鸽子身上一粒黑点、眼皮上的皱纹都没放过,所以写出的小论文《家鸽孵化的观察》真实可信,内容丰富。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 昆虫的后腿有什么作用?湖北的张俊同学先后捉来了蝗虫、蜢蚱、蟋蟀等十几种昆虫,分别将它们的后腿切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发现了昆虫的许多特殊功能。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 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 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如熊小佳同学研究蚯蚓的视力,她选择了4个材料(1)用木棍/红领巾、铅笔等在蚯蚓面前晃动的现象;(2)蚯蚓面对各种食物的反应;(3)蚯蚓放在"屋"门口的反应;(4)请叫爷爷得出关于蚯蚓是否有眼睛的材料。它通过前三个实验分析,初步判断蚯蚓没有眼睛,是靠嗅觉找到食物,靠感光细胞找到阴暗的地方。第四个材料更加证实了她的推论,使得论点论证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科学小论文的撰写 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标题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谓"确切",就是小论文的标题必须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不能离题或扣题不紧,更不能用夸大的字眼。所谓"简明"是指标题要精炼,既要概括全面,又能突出主题,做到言简意骇。 开头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一文开头:"我住在贵阳,常听人们说'昆明是春城,贵阳是第二春城'。至于为什么,我也弄不明白,我决心记录天气预报,看贵阳真是第二春城吗?"由常言产生验证其科学性的欲望。 有些文章的问题是在偶然观察中产生、发现的,你也可以开头先根据时间顺序叙述其过程,再适时提出问题。 正文 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 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结尾 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和对某一问题的建议。 《蚯蚓的视力》一文结尾:"噢,我明白了,蚯蚓是不折不扣的瞎子,它是靠嗅觉来寻找爱吃的食物,用感光器来辨别光的强弱。"以得出结论做为结尾,同开头提出问题相呼应,收到良好效果。 小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还要反复修改。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论据是否典型真实,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点是否新颖一致,段落是否衔接自然,语言是否通顺准确等。改好后再让同学和老师帮助修改,逐步完善。最后誊清寄往报刊发表或参加各级小论文竞赛。

、建筑防水材料的选择   新型的防水材料不断被研制出来!进入市场销售,对于建筑防水材料的选择并不是防水材料越好,其作用就越好,在对防水材料的选择上,应该根据设计和实践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在选择时,应该根据这方面的原则选择材料。防水材料性能好,质量可靠有保证,材料稳定性要好,而且要求便于贮存运输,施工方便灵活,使用寿命较长的,材料价格适中。总之,在每种材料的选择上,根据工程的部位、条件、所处的环境、建筑的等级、功能需要,选用适当的材料,因为每种材料都各有其特性,因建筑物的不同,才能让各类材料的特性发挥好,才能获得最佳的防水效果。   1、屋面防水材料的选择。屋面由于收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如力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因屋面长期处理暴露下,直接受大气、冻融交替、热胀冷缩、干湿变化的影响、以及一些阳光,紫外线、臭氧的作用,和风霜雨雪的冲刷和风化的作用,以及一些机构性的结构性影响,温差作用和施工时用力拉伸防水卷材或涂膜胎体,使防水层处于高应力状态下,可导致屋面提前损坏。因此需要选用耐老化性能好的,并且需要具有一定延伸性的、耐热度高的材料。那么在屋面防水材料的选择上应该选择聚脂胎改性沥青卷材、三元乙丙片材或沥青油毡等方面特性的材料2、地下防水材料的选择。地下工程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又不怎么好维修,并且温差变化比较小等特点。需要具备的防水材料是优质的抗渗能力和延伸率以及良好的整体不渗水性。还要求耐霉烂、耐腐蚀性、使用寿命长的柔性材料。如当使用具有高分子防水基材时,需要选用耐水性好的粘结剂,其基材的厚度应不要求小于5毫米,亦如聚氨醋、硅橡胶防水涂料等等材料,其厚度应该不小于5毫米。通常情况下,在室内每增加一道防水层,水泥基则无机刚性防水材料为宜。   3、厕浴间防水材料的选择。厕浴间面积一般比较小,而且多存在阴阳角,防水工程中所选用的防水材料应能基于这样的原则选o called (r; of A remainder,e) Rohlin set) such that, for ] 0, 1, , r; 1, the sets T JR are pairwise disjoint and exhaust X with exception set whose mass is smaller than In particular, Rohlin's Lemma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on of Since the classical proof (cf [11]) quoted in the standard textbooks on ergodic theory ( , TER。 。TER [7], [9], [17]) uses a Kakutani tower type construction and thus needs forward measurability, we feel obliged to provide an elementary proof which doesn't rely on this Moreover, the setting is generalised from Polish space t择,一是适合基层形状的变化并有利于管道设备的敷设,二是要不渗水性,无接缝的整体涂膜。这样做的目的是针对厕浴间面积小,阴阳角多,穿培管洞多、卫生设备等多种因素以及根据地面、楼面、墙面连接构造较复杂等等特点而提出来的。二、建筑防水材料建筑漏水原因及处理措施   1、屋面渗漏的现象和处理措施。目前我国屋面渗漏的现象是多种多样,据一份调查显示:采用涂膜防水的渗漏率是最高的,其占涂膜防水工程总数的3%。二是刚性防水和卷材防水,关于渗漏率分别为7%和4%。在房屋渗漏水原因考察中发现,其材料方面的原因占20%到22%,设计方面的原因占18%到26%,施工方面原因占45%到48%,管理维护原因占6%到15%。

如何提高自己写作论文的水平,我个人的体会是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准题目;二是要在这个题目下搭出几个比较新颖的论据作为框架;三是要积累一些平时教学中一些鲜活的例子;四是要提高文字的流畅性、可读性。这其中,选准题目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名不正则言不顺,题目决定方向,方向影响质量。从获得2006年师陶杯一等奖的论文题目中我们就可以获得这样的感受。下面摘录部分师陶杯一等奖的论文题目,供大家体会:小课题研究——师生成长的异度空间对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让儿童作文充满生命的色彩——儿童作文生命化的初步探索今天你读书了吗?——小学读书情况的简要分析及措施艺海畅游中的迁想偶得——关注美术教学中的学科特征走进童心——对低年级儿童“人来疯”现象的分析从鲁迅对周海婴的教育看其儿童教育观跨越语文一本教材学习阅读——将儿童文学带入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沐浴“一米阳光”,静待“万丈光芒”——“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随感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探究娱乐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化差异——教研组发展的新动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水平的研究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小学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和思考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教师自我成长的快车道——常州市觅渡桥小学本培训课题组研究报告文化变革中的写字教育语文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的实践与探索教师教学特色形成个案研究例谈语文教学:一个并不光滑的冰面刍议变色镜数学课程中阅读练习与创意设计学校转型期团队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机智的伦理学省察对教学设计“弹性方案”的思考让猜想走进数学课堂实现本土化移植:我的“儿童哲学”课堂观语文课的情趣与理趣“数学对话”出真知让“菜单”理念走进学生生活努力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策略做“童年生态”的自觉守护者——对“语文与生活”诗意追求试论儿童汲取社会经验的途径与方法让阅读的原野绽满个性的花蕾——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初探“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谈“冲突设置”的策略小学生“名著引领”教学初探直面成长需要:向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开放镇江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缓解对策论问题意识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选题时要注意四新:一要时间新,指问题应具有时代感,能反映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如上面的“沐浴“一米阳光”,静待“万丈光芒”——“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随感”。公民教育是去年从美国引进的一个合作研究项目,我校也受教研室委托参与其中,这是一个新问题,而出现这样的一篇论文,起到填补空白的效果。同样的还有“学校转型期团队精神的培养”等。二是内容新,指所研究的问题是以前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提出新的矛盾点、新的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如“小课题研究——师生成长的异度空间”和“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探究”等。三是方法新,指研究的角度、思路要有新意,但也不能盲目赶热点、追时髦,要注意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如“走进童心——对低年级儿童“人来疯”现象的分析”、“从鲁迅对周海婴的教育看其儿童教育观”等。四是理论应用上的创新,科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高度综合化和精细化的特点,某一学科领域里的问题可以运用或借鉴到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如上面的“让“菜单”理念走进学生生活”,“菜单”多用于计算机教学,强调了一种“交互性”,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猜想其可能强调了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自主性”和“多元性”。还有“语文教学机智的伦理学省察”也体现了学科的交叉。 二、如何搭出论文的框架所谓论文的框架,就是指论文中支撑论文的几个提纲或是论据,也就是你从哪几个方面来达成目标的。论文的提纲同样要注意几点:一是新,创新是第一要素,比如本人的论文《改善课堂提问行为的策略》,关于课堂提问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大家备课、议课、评课的主要方面,相关的论文也很多。我在写这篇论文时架构了这样几个提纲:课堂提问应提“以人为中心”的问题;课堂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课堂提问应力求技巧性。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二是全,论文的提纲应力求周全,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法很多,如果你仅从一、两个方面去论述,就显得说服力步够。三是奇,提纲的表述不妨奇一些。如有位教师在谈当前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时,采用了这样几个提纲:1、“丢了西瓜捡芝麻”——为了探究而探究2、“大事化小小化了”——探究教学的形式化3、“野渡无人舟自横”——探究教学的随意化虽然所阐述的内容比较普通,但提纲却起到了吸引人眼球的效果。

探索地球的科学小论文摘要

范文:我们的水球 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十分璀灿,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地球拥有的水量非常巨大,总量为86亿立方千米。其中,5%在海洋里;76%在冰川、冻土、雪盖中,是固体状态;7%在地下;余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气和生物体中。因此可以说,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 惊天动地的水循环 全世界的水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水汽弥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就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变成云,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后,有的流到洼坑里,有的渗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沟,汇进江河,奔向海洋。无数小水滴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游。水循环保证了人类淡水的供应。知道水的循环以后,你就能解释:云的故乡在哪里?为什么江河里日日夜夜总是川流不息?为什么千万年来那么多江河水流进海洋,而海洋不见满溢出来? 淡水在哪能里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淡水只占总水量的6%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占99%),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级和冻土中,无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们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与全世界总水体比较起来,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一、什么是科普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学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二科普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湖南廖郝同学的爸爸经常咳嗽,他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发现了风向与爸爸咳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查出了"罪魁祸首"--湖南橡胶厂的大烟囱里飘来很多烟气,里面含有二氧化硫,爸爸一闻到它,咽喉部就产生过敏反应,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他的《爸爸的咳嗽》这篇小论文主要是利用观察这一研究方式得出结论,属于科学观察小论文,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爬山虎能爬墙,这是许多同学所知道的。但是,爬山虎为什么能爬墙呢?武汉的熊斌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这与爬山虎的"触角"有关,接着他测算了平均每一米长的爬山虎茎干上有25个吸附在墙上的"触角",并作了"触角的拉力测定和吸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小论文的选题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事物我都已看惯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现象。再说,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写了没多大意义。 实际上,只要你明白了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常见的几种选题方法,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科技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值得探讨的题目。 科学小论文选题的方法很多,个人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选择。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题方法,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 1、偶然发现法。一个星期天,松滋的胡长城同学在屋后的小沟边玩耍。沟里有许多小蝌蚪游来游去。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小蝌蚪与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独地在一边游。他用小树枝把那脱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会儿,它又孤独地游到一边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将他和另外成群的几个小蝌蚪分别装起来,放在家里饲养观察。最后,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长成了癞蛤蟆。通过长期观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癞蛤蟆的幼子之别,写出了一篇优秀小论文。 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 2、课堂延伸法。小学自然课《动物与环境》中,同学们研究了蚯蚓与光、温度及水分的关系,弄清了蚯蚓喜欢阴暗、超市、温暖的环境,而且学会了用差异法进行试验以判断失误因果联系。课后,你可用学过的方法研究蜈蚣、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你可以继续研究蚯蚓的其他奥秘: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张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 3、问题探究法。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的病呢? 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 ……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 湖南省道县五年级学生毛登圣,一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的竹林里玩,为竹子里面究竟是空的还是装有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 细心的毛登圣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它课余查资料,做实验,用大量的证据得出了结论:竹子里面不是空的,装有空气,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据此写的《竹子里面有什么》小论文,荣获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小论文竞赛一等奖。 4、教师指导法。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项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请教老师,让老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 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你可以把研究的设想告诉老师,请老师确定研究的题目,你再围绕题目去观察、实验。 如重庆市人民小学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些考察、研究课题,完成了《重庆黄角树特性调查》、《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等多篇小论文,并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小论文一等奖。 5、成语、谚语科学验证法。成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有的是来自寓言故事、民间传说,也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其中少数成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辨析和验证。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大家熟悉的,意思是水不住地滴下来,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常识告诉我们,"水滴"只不过是一滴液体,他力量很小,冲击速度也不算太快,怎么能把坚硬的岩石滴穿呢?成员同学从对这个成语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开始,通过做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验证了这个成语的科学性。 "春东风,雨祖宗"是一句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气象谚语。一位同学3月份一个月的气温、风向、天气情况作了详细观察记录,然后利用科学统计法得出了这句谚语的适用范围,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参考基数。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还有假吗?但湖南蒋林波同学对这一定论发起了挑战。他通过两年的实验观察,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得出了"葵花并不是总向太阳转""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应该是指花蕾期,到开花后,就不转动了"的结论。 由此看来,即使对早已被公认的结论,也要认真地研究,不要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特别要注意的是,选题时要考虑主客观条件。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题时要龙清楚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自己对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兴趣,有没有这个能力把它研究清楚,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自己受否有毅力去完成这个题目以及是否具备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器材、场地等。 如果完成《探索一种蛇的奥秘》这个题目,研究前就必须掌握有关蛇的基础知识,具备捕捉蛇的本领,能够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掌握被毒蛇咬伤的救护方法。此外,还要具备饲养蛇的器具等。否则,还是换一个更切合主客观条件的选题为好。 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选题确定后,就可进行取材与分析了,具体内容为制订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深入实地考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各种材料,归纳得出结论。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云南庄跃平同学利用2_0_天时间详细观察了家鸽孵化的全过程,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连小鸽子身上一粒黑点、眼皮上的皱纹都没放过,所以写出的小论文《家鸽孵化的观察》真实可信,内容丰富。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 昆虫的后腿有什么作用?湖北的张俊同学先后捉来了蝗虫、蜢蚱、蟋蟀等十几种昆虫,分别将它们的后腿切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发现了昆虫的许多特殊功能。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 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 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如熊小佳同学研究蚯蚓的视力,她选择了4个材料(1)用木棍/红领巾、铅笔等在蚯蚓面前晃动的现象;(2)蚯蚓面对各种食物的反应;(3)蚯蚓放在"屋"门口的反应;(4)请叫爷爷得出关于蚯蚓是否有眼睛的材料。它通过前三个实验分析,初步判断蚯蚓没有眼睛,是靠嗅觉找到食物,靠感光细胞找到阴暗的地方。第四个材料更加证实了她的推论,使得论点论证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科学小论文的撰写 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标题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谓"确切",就是小论文的标题必须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不能离题或扣题不紧,更不能用夸大的字眼。所谓"简明"是指标题要精炼,既要概括全面,又能突出主题,做到言简意骇。 开头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一文开头:"我住在贵阳,常听人们说'昆明是春城,贵阳是第二春城'。至于为什么,我也弄不明白,我决心记录天气预报,看贵阳真是第二春城吗?"由常言产生验证其科学性的欲望。 有些文章的问题是在偶然观察中产生、发现的,你也可以开头先根据时间顺序叙述其过程,再适时提出问题。 正文 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 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结尾 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和对某一问题的建议。 《蚯蚓的视力》一文结尾:"噢,我明白了,蚯蚓是不折不扣的瞎子,它是靠嗅觉来寻找爱吃的食物,用感光器来辨别光的强弱。"以得出结论做为结尾,同开头提出问题相呼应,收到良好效果。 小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还要反复修改。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论据是否典型真实,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点是否新颖一致,段落是否衔接自然,语言是否通顺准确等。改好后再让同学和老师帮助修改,逐步完善。最后誊清寄往报刊发表或参加各级小论文竞赛。

太阳是球体,月亮是球体,没有人怀疑,因为大家都确确实实地遥望到了。可是人们生活在大地上,在宇宙航行以前,不能像观察太阳和月亮那样去眺望地球。地球比起人类的视野又是如此地广大,人们伫立在地面上,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眼界所能达到的一小部分,就是四周被地平线所限制约以6公里为半径范围内的一块平地——视地平,因而对地球的形状产生过种种从直觉出发的推测。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就是把地球看作扁平状,把天空看作罩在地面上的圆罩子。古俄罗斯人想象大地是驮在三条鲸鱼背上的盘子,这三条鲸鱼又是浮游在海洋上的。再如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隆起的圆盾,由三条大象扛着,这三条大象站在龟背上,而这个龟又是浮游在广阔海洋之中的。这些都是人类对地球的最原始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毕达哥拉斯从哲学观点出发,认为球形是最完美的形状,因而提出地球为球状的臆测。公元前三百年,亚里斯多德看到月食时地球投到月亮上的影子是弧形等现象,提出了地球为球状的科学证据。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就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但这一见解当时却很少人接受。直到公元1522年麦哲伦及其伙伴完成绕地球一周之后,人们才确立了地球为球体的概念。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把地球看作是正球形体,通过科学实践,对这一看法才获得进一步的修订、提高。1672年,天文学家里奇比从巴黎(49°N )带了一只钟到南美洲的圭亚那(5°N),发现这只钟每天慢了二分二十八秒,带回巴黎后又恢复正常。以后在其它地方作类似的观察,也有类似的结果。这表明从极地向赤道移动,钟摆的摆动速度变慢,或者说是摆的振动周期变长了。经过物理学的推测,地球不是一个正圆球体,而是两极略扁赤道凸出的旋转球体。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由经线圈绕地轴回转而成的。所有经线圈都是相等的椭圆,而赤道和所有纬线圈都是正圆。测量上为了处理大地测量的结果,采用与地球大小形状接近的旋转椭球体并确定它和大地原点的关系,称为参考椭球体。十九世纪,经过精密的重力测量和大地测量,进一步发现赤道也并非正圆,而是一个椭圆,直径的长短也有差异。这样,从地心到地表就有三根不等长的轴,所以测量学上又用三轴椭球体来表示地球的形状。 此后,又发现地球的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南极较北极离地心要近一些,在北极凸出9米,在南极凹进8米;又在北纬45地区凹陷,在南纬45隆起。这一形状和参考椭球体对比,地球又有点像梨子的样子,于是测量学中又出现“梨形地球”这一名称。总之地球的形状很不规则,不能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示。更确切地说,地球具有独特的地球形体。从宇宙空间观看地球,它既不像梨,也不象橘子或鸡蛋,倒像一个滚圆的球。人们利用宇宙飞船和同步卫星在36,000公里高空的实际观测,已把地球的真面貌拍摄下来了。可以看到,在这个小行星上,辽阔的海洋呈蔚蓝色,突出在水体上呈褐色的是陆地,青葱翠绿的是地面上的植被,还有萦绕在上空不断变化着的白云。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正圆球体、旋转椭球体、三轴椭球体以及地球形体等,对于地球的真实形状而言,可以说都是近似的。反过来,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也需要对地球的形状加以不同程度的简化。例如在制造地球仪或绘制全球性地图时,就必须把地球当作正圆球体来看待;当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时,有必须把地球作为有规则的参考椭球体来处理;而在发射人造天体及其轨道计算时,则需要把赤道的扁率以及各地对参考椭球体的偏离更精确地计算进去。 因此,地球的形状不能用某种几何形状来表示,严格地说应称它为地球形体。

摘要生态环境在恶化,资源在消耗,人口在增长,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需要迅速发展高科技,规划研制新对策。本文从人类发展需要及科学理论趋势出发论述了地球科学各门类的大体系综合理论跃迁的观点,提出以地球深源岩浆热动力为主链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态环境圈的总体物质-热力运动高统领性理论。建立新型高技术观(监)测系统。关键词地球科学大体系理论;地球热动力学;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对策;圈层动力偶合;垂直热动力链;能源-资源系列;生态环境系列;灾害系列;地球演化与生态环境变迁;星体比较地质学;理论地质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与大自然斗争的知识经验,近200年来形成了地理、地质、海洋、气象、环境等十几个现代地球科学门类和边缘交叉学科。结合社会需要各自得到相应的发展。近20年来随着经济开发范围的日益扩大、工程规模的迅速增长,当代人类的发展面临着生产力发展滞缓、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灾害冲击等一系列复杂局势,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冲突明显地紧张起来。我国地理、地质、自然、经济状况复杂,人口众多,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目前又处于生产力发展的特殊时期,因而人地关系的矛盾就更加尖锐复杂,损失日趋严重。新的趋势预示着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全方位的科学技术挑战,单学科的理论方法已无法全面解决这些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地球科学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换关头,急待在新的形势下利用新的信息背景和原有各学科的基础,根据系统论、认识论和新的哲学思想,调整内部结构,重新组合,探索总体规律、发展高统领性理论,提高地球科学理论的纵横洞察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经济技术效益。近年来航天航空遥感、深层地球物理勘测、超深钻探给地球科学提供了丰富的全球性、区域性宏观信息和地球各圈层的纵深断面资料,微观、超微观研究方面也有明显的进展,大量科学发现、经济建设教训揭示出地球科学的弱点在于孤立自闭、表浅地对待地球大体系运动,很多跨学科、高层次、大纵深的规律理论无法析理脱颖出来,单学科的进展受到复杂背景的限制,不少学科概念、理论和实用生态环境大变动,如冰川、洪涝、干旱、地震、火山和早期人类文明点的绝灭,例如玛雅文明的消失,大西洲的沉没,庞培城的覆灭,印度的死丘事件,古人类的几度兴衰等。这些生态事件的原动力都远非地球外力所能解释,而是来源于地内本底更强的热动力条件,当然也可能包括少量的天文原因,作为太阳系整体的日地关系上,地内热潮与太阳系的热振荡也是统一的过程。综上所述,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包涵着地球外动力低能态的变动和地内强热动力高能态的剧烈灾变,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域内综合地显现出来,其中地内高能态灾变是本底,是背景,是基础,是主流,是本质。外力运动是导生的、微弱的、缓慢的,从总体能量级别和结果看,比地内本底背景低1~2个数量级。目前我们有点不分主次地将它们混同对待,所以在理论、方向上有所失误,导致一系列探测、研究成效低微的恶果。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计划,因牵涉的学科、社会人文及技术经济问题十分广泛、复杂,现有成果距离真正揭示内在规律,分清大自然本底变迁与人类社会影响,作出全面准确的科学推论和有效对策尚有很大距离,是地球科学界一项复杂长期的使命任务。建议有关学科的专家们思考、论证,以期进一步明确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科研攻关方向,调整计划,加速发展地球科学综合大体系理论,谋求更现代化的观测监控技术环境,争取为人类文明的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理论方向正确了,接着就是要研制一套体现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探(监)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策略。所以,将研究中心重新调整到面对整体地球大自然环境、整体系动力学研究方面,深刻解析全球变化和地区生态环境变化,超前发展具有全球变化特色的地球科学大体系理论。其中遥感技术在这个领域的探测潜力急待大力开发,以期尽快形成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和预测能力,为此建议:(1)结合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发展航天对地遥感技术系统,开发精细图像和宏观微弱变态的遥感数据潜力,总结出多类型的动态标志。航天遥感是当前有发展前景的对地连续观测系统,空间、时态、波谱分辨率正在迅速提高着。过去30年也发现了大量地球生态环境变化的现象,由于缺乏专题科研任务,所以进展不大,这不等于说已有大量的遥感数据库中就开发不出来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基础依据,而是注意不够、投入不足、研究不深而已。(2)以地球中心为基点,大地水准面为参考,建立足以标示高、中、低级物质、能量运动的全球动力学坐标系,建立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大自然背景变迁的多专业综合数据库,同时考虑扣除近250万年来的地外天文影响因素。(3)以地球深源热动力垂向柱状(包括海洋、陆地)地质-生态环境链模型为理论依据,在全球现实热活动的敏感点即“烟囱口”建立200~300个地面监测站和空地对比定标场,主要监测地内热流值,5~10m深温度变化,地应力值、微量气体测量,作为航天遥感探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站。可与气象、地震、火山、地内灾变源、地球的敏感点入手,将各类灾害分布的时空规律总结出来、它们在空间上往往是分布在地内热动力的灾变点(带)、而且成串、成系列地分布,如地内热爆炸-火山-地震-地表强爆-海啸-海水强湍流-强气旋(飓风、台风)-干旱-暴风雨-雷电-生态环境灾变-崩塌、滑坡、泥石流、生物灾害,它们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有征兆标志可供监测预防。灾害源有很多特征,可以用来恢复历史、观测现实、预测未来。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即地内热爆炸的时机,可能要涉及整个太阳系的热灾变环境,不能仅考虑地球本身的原因,要从天文、地质相关追溯中,逐步探索这些规律。要总结灾害系列的征兆标志、前因后果,建立全球性、区域性的航天航空灾害监测网络(包括仪器系列、台站、通讯、汇录、数据预报),逐步提高预测预报能力,防灾减害,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现行的环境地质研究中也普遍存在忽视主导大背景的弊端,因而勘测水平不高,导致严重的工程教训。例如大型工程的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评价,多从表浅地壳出发,忽视深部岩浆热动力条件,得出片面的结论。地面沉降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环境地质灾害,往往单纯归结为由地下水过量开采所致,忽视了地动性,特别是深源动力引起的地表升降。水资源评价也是只考虑目前探采深度几十米、数百米的表浅空间,得出地下水不足的结论,殊不知地下水的深源供给是很有远景的,一般情况下不必担心地下水不足而遏制人类活动,关键是防止污染破坏。缓慢的环境变迁如干旱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海岸线变迁,除了目前意识到表浅地质、地理因素外还有更重要的地球内部热动力背景有待去探索,否则也难以得出更深刻的结论。比较大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除现在注意的地理、地质原因外,地内热灾变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地震地质目前预报不够成熟的根源也在于对震源机制理解过浅,仅着眼于固体机械运动的结果。总之,地球科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有待重新认识、重新评价,以向更深入、更高层次发展。地球各圈层间有复杂的物质通量和动力耦合关系、因果关系,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就寓于这种复杂的背景中。当前我们对地球、大自然的认识尚很肤浅、片面,更多的奥秘仍有待去深入探索。高深科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高技术的支撑,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为高理论的启动提供了初始条件,为新理论的萌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基础。但从新的地球科学大体系理论发展需要看来,这些观测技术仍很不够,需要补充很多新的探测方法,例如高精度的温度探测,高灵敏度的气体探测,成系列的监测网络、台站和信息处理中心,新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生物学观测技术等,从而组成大的观测系统和配套系列,提高信息捕获能力,使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相互促进、扩展地球科学的观测领域和观测精度,为地球科学理论的大幅度发展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调动千万地球科学工作者向新的理论进军,全面评估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制经济持续发展战略,谋求高效对策,为人类的文明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录自:CNC-IGBP学术交流论文集,1985[纳米比亚]布兰法山圆涌构造内蒙古阿巴嘎旗北新生代火山圆涌构造

探索地球的科学小论文摘要写什么

科技革命或许还在远方,但寻找突破的脚步每天都可以踏响如同孩子向往外面更大的世界,人类也从未磨灭“离开地球摇篮,扩大生存空间,向着宇宙更深更远处出发”的梦想。而航天事业,正是这一梦想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有电脑你就多上些关于这方面的网站去多看看资料。再搜下小论文的文范。应该就可以着手了吧!!至少不是一头雾水

你想什么就写什么【跟科技有关】

500字的小论文感觉就只有1-2段话,你要是不知道怎么写,你就去看下汉斯出版社官网上的相关文献,多看几篇自己总结写就能写出来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