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小学数学关于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9 07:53:09

小学数学关于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

为什么米、分米、厘米的进制是100?

网上搜搜吧,建议你上火星学习网学习平台上找找看

为您奉上一部分,请参考: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关于计算教学的论文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又巧”。就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谈几点:     一、创境激趣,培养品质,让学生说“我能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   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激发其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比的念头。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特点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的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题多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定期评比,定期表扬。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二、全方位引导,合理训练,让学生说“我也行” (一)全方位引导   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的作用,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在学生充分“说”的同时,边动手,边思考,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过程。  (二)合理训练    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 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将容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地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以便对症下药。 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新授之前扫障碍,抓住难点反复练。例如:在不连续进位的加法27+45中,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三四十二这一句口诀:3×4=12 4×3=12 12÷3=4 12÷4=3四个算式。根据3×4=12说出12÷3=4 12÷4=3这两个除法算式。知识靠日积月累,练习需少食多餐。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天天有“点心”吃,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练习形式多样化。为了让学生始终 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举一反三,提高实效。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起来练习。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15×15= 25×25= 35×35= 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算55×55= 65×65= 75×75= 85×85= 就会迎刃而解了。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1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60+1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练习的选题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如:有关0、1试题的练习是首选。口算0÷256= 256÷1= 256÷256= 竖式计算时0的位置不同引发计算要点会相应变化,练习题设计就要到位:110×25= 250×50= 305×60= 360÷90= 360÷9= 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 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 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 对比明理法。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 20×11=220 5×11=55 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 125×10=1250 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比明理法。”知识转换法。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这种方法就是“知识转换法”。四、克服粗心,培养习惯,让学生说“我真的能行”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一)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二)清晰审题: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做完题后,再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四)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最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来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到厌烦和抵触的情绪。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今天上了一节数学课,自认为上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从课后的询问中,发现还有个别同学还没有掌握好,特别是中等生掌握不够理想,那些平时一贯认为比较差的同学,学得倒很可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来想去,冥思苦想都想不出是什么原因 ?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向学生请教,我虚心的请教了3位学生,终于找到了原委。 原来是我在关注学生这方面出了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往往是抓两头,促中间,关注的是好生和差生,特别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只要举手,我都会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见解,而那些中等生,我常常忽视他们,这样学生认为老师偏心,不关心他们,所以在课堂上中等生也就没有用心去投入。 课堂是心灵碰撞的火花,那些中等生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心灵火花的碰撞,自然也就掌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一点公平,少一点偏爱;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忽视;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多一点虚心,少一点自满。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学习的甜头,感到成功的快乐,感到课堂的乐趣!

提纲三年级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多少字的论文什么时间要的。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二)、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计算依据法则,而法则是根据数的性质以及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推断得来的。充分重视算理,驭理入法,方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在计算8+6的教学时,教师没有停留在算法多样上,更没有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十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口算,这种“凑十法”的口算策略同样适用于后续学习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因而这种策略的优化其潜在价值巨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为了使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二年级学习三位数加、减法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三)、培养学生计算细心、认真的好习惯。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做完题不回头检查等。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让学生细心呢?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比如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3、加强口算训练。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基本上采用听算和看算训练。持之一恒,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4、教育学生养成验算习惯。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我们要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复核或验算。(四)、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的论文题目

上网查,一大堆呢!@!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构建数学生活的美好乐园;精彩不容“错”过;上“活”概念课,灵动新课堂;“小情境”成就“大课堂”;让数学“压力”变成“魅力”;让数学中的“错”更精彩;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数学;兴趣,开启智慧的大门;追求和谐之美 塑造数学魅力;数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网上搜搜吧,建议你上火星学习网学习平台上找找看

如何使数学课有数学味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

数学论文 一、数学技能的含义及作用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一种接近自动化的、复杂而较为完善的动作系统,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而形成的。数学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数学任务的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它通常表现为完成某一数学任务时所必需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和活动方式的自动化。这种协调的动作和自动化的活动方式是在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如学习有关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技能,就是在掌握其运算法则的基础上通过多次的实际计算而形成的。数学技能与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技能是对动作和动作方式的概括,它反映的是动作本身和活动方式的熟练程度;知识是对经验的概括,它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的认识;能力是对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概括,它所体现的是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个体特征。三者之间的联系,可以比较清楚地从数学技能的作用中反映出来。 数学技能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学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数学技能的形成可以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 第三,数学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 第四,数学技能的形成可以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 第五,数学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数学技能的分类 小学生的数学技能,按照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又叫做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也叫做智力技能)两种类型。 l.数学操作技能。操作技能是指实现数学任务活动方式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外部机体运动或操作去完成的技能。它是一种由各个局部动作按照一定的程序连贯而成的外部操作活动方式。如学生在利用测量工具测量角的度数、测量物体的长度,用作图工具画几何图形等活动中所形成的技能就是这种外部操作技能。操作技能具有有别于心智技能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外显性,即操作技能是一种外显的活动方式;二是客观性,是指操作技能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的客体或肌肉;王是非简约性,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技能的每个动作都必须实施,不能省略和合并,是一种展开性的活动程序。如用圆规画圆,确定半径、确定圆心、圆规一脚绕圆心旋转一周等步骤,既不能省略也不能合并,必须详尽地展开才能完成的任务。 2.数学心智技能。数学心智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数学任务的心智活动方式。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言语进行的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成分,并且以思维为其主要活动成分。如小学生在口算、笔算、解方程和解答应用题等活动中形成的技能更多地是一些数学心智技能。数学心智技能同样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它不同于人的本能。另外,数学心智技能是一种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所谓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指活动的动作构成要素及其次序应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而不是任意的”。这些特性,反映了数学心智技能和数学操作技能的共性。数学心智技能作为一种以思维为主要活动成分的认知活动方式,它也有着区别于数学操作技能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作对象的观念性。数学心智技能的直接对象不是具有物质形式的客体本身,而是这种客体在人们头脑里的主观映象。如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其心智活动的直接对象是“想加法算减法”或其他计算方法的观念,而非某种物质化的客体。 第二,动作实施过程的内隐性。数学心智技能的动作是借助内部言语完成的,其动作的执行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主体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内隐性,很难从外部直接观测到。如口算,我们能够直接了解到的是通过学生的外部语言所反映出来的计算结果,学生计算时的内部心智活动动作是无法看到的。 第三,动作结构的简缩性。数学心智技能的动作不像操作活动那样必须把每一个动作都完整地做出来,也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对每一个动作都完整地说出来,它的活动过程是一种高度压缩和简化的自动化过程。因此,数学心智技能中的动作成分是可以合并、省略和简化的。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学生熟练以后计算时根本没有去意识“看大数”、“想凑数”、“分小数”、“凑十”等动作,整个计算过程被压缩成一种脱口而出的简略性过程。 三、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 1.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数学操作技能作为一种外显的操作活动方式,它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1)动作的定向阶段。这是操作技能形成的起始阶段,主要是学习者在头脑里建立起完成某项数学任务的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包括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动机,了解与数学技能有关的知识,知道技能的操作程序和动作要领以及活动的最后结果等内容。概括起来讲,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做什么”和“怎样做”两方面的内容。如画角,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需画一个多少度的角(即知道做什么)和画角的步骤(即怎么做),以此给画角的操作活动作出具体的定向。动作定向的作用是在头脑里初步建立起操作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对“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了解而明确实施数学活动的程序与步骤,从而保证在操作中更好地掌握其动作的活动方式。 (2)动作的分解阶段。这是操作技能进入实际学习的最初阶段,其作法是把某项数学技能的全套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单项动作,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依次模仿练习,从而掌握局部动作的活动方式。如用圆规按照给定的半径画圆,在这一阶段就可把整个操作程序分解成三个局部动作:①把圆规的两脚张开,按照给定的半径定好两脚间的距离;②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确定出圆心;③将有铅笔尖的一脚绕圆心旋转一周,画出圆。通过对这三个具有连续性的局部动作的依次练习,即可掌握画圆的要领。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模仿,一方面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有关操作规则的文字描述进行模仿,如根据几何作图规则对各个动作活动方式的表述进行模仿。模仿不一定都是被动的和机械的,“模仿可以是有意的和无意的;可以是再造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②模仿是数学操作技能形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3)动作的整合阶段。在这一阶段,把前面所掌握的各个局部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使其形成一个连贯而协调的操作程序,并固定下来。如画圆,在这一阶段就可将三个步骤综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操作系统。这时由于局部动作之间尚处在衔接阶段,所以动作还难以维持稳定性和精确性,动作系统中的某些环节在衔接时甚至还会出现停顿现象。不过,总的来讲这一阶段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逐步得到排除,操作过程中的多余动作也明显减少,已形成完整而有序的动作系统。 (4)动作的熟练阶段。这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数学活动方式能适应各种变化情况,其操作表现出高度完善化的特点。动作之间相互干扰和不协调的现象完全消除,动作具有高度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并且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全套动作都能流畅地完成。如这时的画圆,不需要意志控制就能顺利地完成全套动作,并且能充分保证其正确性。上述分析表明,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要经过“定向→分解→整合→熟练”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定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操作的结构系统和每一个步骤操作的要领;分解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活动的操作系列进行分解,并逐一模仿练习;整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动作之间建立联系,使活动协调一体化;熟练阶段的任务则主要是使整个操作过程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 2.数学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关于数学心智技能形成过程的研究,人们比较普遍地采用了原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的研究成果。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活动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到内部心智活动的转化过程,既内化的过程。据此,在这里我们把小学生数学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1)活动的认知阶段。这是数学心智活动的认知准备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记住与活动任务有关的知识,明确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在头脑里形成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的表象。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技能,在这一步就是让学生回忆并记住除法商不变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明确计算的程序和每一步计算的具体方法,以此在头脑里形成除数是小数除法计算过程的表象。认知阶段实际上也是一种心智活动的定向阶段,通过这一阶段,学习者可以建立起进行数学心智活动的初步自我调节机制,为后面顺利进行认知活动提供内部控制条件。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头脑里确定心智技能的活动程序,并让这种程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里得到清晰的反映。 (2)示范模仿阶段。这是数学心智活动方式进入具体执行过程的开始,这一阶段学生把在头脑里已初步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不过,这种执行通常是在老师指导示范下进行的,老师的示范通常是采用语言指导和操作提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即在言语指导的同时呈现活动过程中的某些步骤。如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一方面根据运算法则指导运算步骤;另一方面在表述运算规定的同时重点示范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部分积的对位,以此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顺利地掌握两位数乘多位数计算的活动方式。在这一阶段,学生活动的执行水平还比较低,通常停留在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的水平上。“所谓物质活动是指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所谓物质化活动是指活动不是借助于实际事物本身,而是以它的代替物如模拟的教具、学具,乃至图画、图解、言语等进行的”。③如解答复合应用题,在这一步学生通常就是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智力活动的。 (3)有意识的言语阶段。这一阶段的智力活动离开了活动的物质和物质化的客体而逐步转向头脑内部,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指导而进行智力活动,通常表现为一边操作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在这一步学生往往是一边计算,口中一边念:相同数位对位,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很明显,这时的计算过程是伴随着对法则运算规定的复述进行的。在这一阶段,学生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还会逐步向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过渡,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在本阶段的后期学生往往是通过默想法则规定的运算步骤进行计算的。这一活动水平的出现,标志着学生的活动已开始向智力活动水平转化。 (4)无意识的内部言语阶段。这是数学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智力活动过程有了高度的压缩和简化,整个活动过程达到了完全自动化的水平,无需去注意活动的操作规则就能比较流畅地完成其操作程序。如用简便方法计算45+99×99+54,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去回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运算定律,就能直接先合并45和54两个加数,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即原式=(45+54)+99×99=99×(1+99)=99×100=9900,整个计算过程完全是一种流畅的自动化演算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活动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内部言语进行思考的,并且总是用非常简缩的形式进行思考的,活动的中间过程往往简约得连自己也察觉不到了,整个活动过程基本上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四、数学技能的学习方法 1.数学操作技能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操作技能的基本方法是模仿练习法和程序练习法。前者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老师的示范动作或教材中的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以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在头脑里形成操作过程的动作表象的一种学习方法。用工具度量角的大小、测量物体的长短、几何图形的作图、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图形转化等技能一般都可以通过模仿练习法去掌握。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操作技能就可模仿(人教版)教材插图(如图所示)的操作过程去练习和掌握。小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所以老师的示范对小学生数学动作技能的形成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运用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整体示范与分步示范相结合等措施,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操作要领,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所谓程序练习法,就是运用程序教学的原理将所要学习的数学动作技能按活动程序分解成若干局部的动作先逐一练习,最后将这些局部的动作综合成整体形成程序化的活动过程。如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用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画长方形等技能的学习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学习数学动作技能,分解动作时注意突出重点,重点解决那些难以掌握的局部动作,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数学心智技能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心智技能主要是通过范例学习法和尝试学习法去获得的。范例学习法是指学习时按照课本提供的范例,将数学技能的思维操作程序一步一步地展现出来,然后根据这种程序逐步掌握技能的心智活动方式。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课本几乎都提供了计算的范例,学习时只需要根据范例有序地进行计算即可掌握计算方法。如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课本安排了如下范例,学习时只需要明确范例所反映的计算程序和方法,并按照这种程序和方法进行计算即可掌握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简便计算的技能。尝试学习法是指在学习中主要由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并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进而获得数学技能。这是一种探究式的发现学习法,总结运算规律和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解答复合应用题、求某些比较复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或体积等技能都可以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掌握。这种方法较多地运用于题目本身具有较强探究性的变式问题解决的学习,如用简便方法计算1001÷5,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除法商不变性质,练习时就可通过将除数和被除数部乘以8使除数变成100的途径去实现计算的简便。尝试学习法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耗时太多,学习时最好是将它和范例学习法结合起来,两种学习方法互为补充,这样数学技能的学习就会更加富有成效

上网查,一大堆呢!@!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二)、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计算依据法则,而法则是根据数的性质以及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推断得来的。充分重视算理,驭理入法,方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在计算8+6的教学时,教师没有停留在算法多样上,更没有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十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口算,这种“凑十法”的口算策略同样适用于后续学习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因而这种策略的优化其潜在价值巨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为了使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二年级学习三位数加、减法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三)、培养学生计算细心、认真的好习惯。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做完题不回头检查等。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让学生细心呢?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比如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3、加强口算训练。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基本上采用听算和看算训练。持之一恒,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4、教育学生养成验算习惯。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我们要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复核或验算。(四)、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

网上搜搜吧,建议你上火星学习网学习平台上找找看

小学数学关于计算教学的论文范文

一个人的数学计算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计算结果的准确性;2、计算方法的技巧性;3、计算速度的快捷性。要想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要从下面四个方面下功夫:一、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法规: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到三类数——整数(自然数)、小数和分数,这三类数都要进行四则运算——加、减、乘、除,每一类数的每一种运算都有自己特定的运算法则,熟练掌握各类;二、注意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列入其中,充分反映出估算在数学计算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估算能力也是一个人计算能力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实践证明有四个好处:1、帮助我们预知计算结果;2、可以提高数学分析能力;3、可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4、检查结果是否基本正确。三、切实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在课堂中,一般采取下列步骤进行口算训练:1、先让学生先口算出结果。2、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对良好的口算方法及时给予肯定,有时对同一题目,还可问问学生有无别的口算方法。3、最后教师对口算方法给予解释和强调。四、善于采取简便算法:有些数学计算试题具有明显的形式和数字构造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我们施展简便算法的大好机会,通过一定数量的简算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强化了学生数学计算的技巧和快捷性,而且还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精神享受,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大有裨益。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又巧”。就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谈几点:     一、创境激趣,培养品质,让学生说“我能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   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激发其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比的念头。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特点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的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题多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定期评比,定期表扬。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二、全方位引导,合理训练,让学生说“我也行” (一)全方位引导   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的作用,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在学生充分“说”的同时,边动手,边思考,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过程。  (二)合理训练    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 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将容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地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以便对症下药。 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新授之前扫障碍,抓住难点反复练。例如:在不连续进位的加法27+45中,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三四十二这一句口诀:3×4=12 4×3=12 12÷3=4 12÷4=3四个算式。根据3×4=12说出12÷3=4 12÷4=3这两个除法算式。知识靠日积月累,练习需少食多餐。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天天有“点心”吃,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练习形式多样化。为了让学生始终 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举一反三,提高实效。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起来练习。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15×15= 25×25= 35×35= 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算55×55= 65×65= 75×75= 85×85= 就会迎刃而解了。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1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60+1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练习的选题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如:有关0、1试题的练习是首选。口算0÷256= 256÷1= 256÷256= 竖式计算时0的位置不同引发计算要点会相应变化,练习题设计就要到位:110×25= 250×50= 305×60= 360÷90= 360÷9= 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 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 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 对比明理法。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 20×11=220 5×11=55 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 125×10=1250 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比明理法。”知识转换法。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这种方法就是“知识转换法”。四、克服粗心,培养习惯,让学生说“我真的能行”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一)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二)清晰审题: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做完题后,再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四)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最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来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到厌烦和抵触的情绪。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今天上了一节数学课,自认为上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从课后的询问中,发现还有个别同学还没有掌握好,特别是中等生掌握不够理想,那些平时一贯认为比较差的同学,学得倒很可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来想去,冥思苦想都想不出是什么原因 ?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向学生请教,我虚心的请教了3位学生,终于找到了原委。 原来是我在关注学生这方面出了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往往是抓两头,促中间,关注的是好生和差生,特别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只要举手,我都会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见解,而那些中等生,我常常忽视他们,这样学生认为老师偏心,不关心他们,所以在课堂上中等生也就没有用心去投入。 课堂是心灵碰撞的火花,那些中等生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心灵火花的碰撞,自然也就掌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一点公平,少一点偏爱;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忽视;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多一点虚心,少一点自满。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学习的甜头,感到成功的快乐,感到课堂的乐趣!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二)、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计算依据法则,而法则是根据数的性质以及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推断得来的。充分重视算理,驭理入法,方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在计算8+6的教学时,教师没有停留在算法多样上,更没有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十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口算,这种“凑十法”的口算策略同样适用于后续学习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因而这种策略的优化其潜在价值巨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为了使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二年级学习三位数加、减法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三)、培养学生计算细心、认真的好习惯。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做完题不回头检查等。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让学生细心呢?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比如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3、加强口算训练。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基本上采用听算和看算训练。持之一恒,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4、教育学生养成验算习惯。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我们要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复核或验算。(四)、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