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天文学发展史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17 02:17:30

天文学发展史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浅论天文 天文学历史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开端。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从十六世纪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 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补充回答: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目多达2万个,重点项目600个。 在“和平”号进行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是延长人在太空的逗留时间。延长人在空间的逗留时间是人类飞出自己的摇篮地球、迈向火星等天体最为关键的一步,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克服失重、宇宙辐射及人在太空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等。俄宇航员在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上创造了单次连续飞行438天的纪录,这不能不被视为20世纪航天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轨道站上进行了诸如培养鹌鹑、蝾螈和种植小麦等大量的生命科学实验。 如果将和平号空间站看作人类的第三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和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折射出历史的一段进程。 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准备阶段,现已完成。这期间,美俄主要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载人航天活动。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8次对接与共同飞行,训练了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98年11月开始:俄罗斯使用“质子-K”火箭把空间站主舱——功能货物舱送入了轨道。它还担负着一些军事实验任务,因此该舱只允许美国宇航员使用。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的完成,将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那时空间站已初具规模,可供3名宇航员长期居住;第三阶段则是要把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制造的实验舱和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等送上太空。当这些舱室与空间站对接后,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装配最终完成,这时站上的宇航员可增至7人。 补充回答: 美、俄等15国联手建造国际空间站,预示着一个各国共同探索和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几十年来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还远未满足他们对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一直都心怀征服太空的欲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决心。1998年11月,人类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宇航员、77岁的老格伦带着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这似乎在告诉人类: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梦。

浩瀚的宇宙魅力无穷,它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志士为之求索探秘。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认识天体和宇宙的奥秘,不屈不挠地探求着。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有一句名言:“人类的天职是勇于探索”,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探索天文知识是人类永恒的科学主题。 天文学是人类运用所掌握的最新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知识以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宇宙中的恒星、行星、星系以及其它像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专业研究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综合系统。 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的探测范围由目测的太阳、月球、天空中的星星到达了距地球约100亿光年的距离,根据尺度和规模,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行星层次,恒星层次以及整个宇宙。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

天文学发展史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专业

天文专业。这样的专业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对你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可以报考地理学习天文专业,这个专业还是相当不错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本科专业目录,天文学专业属于理学门类下设专业。根据新高考省份选科要求,报考天文学专业大部分学校选考科目要求为物理必选;在传统高考地区,根据高校招生计划要求,该专业只有理科招生计划。

当然是理科学好天文必须有扎实的物理、数学、地学、气象等学科的基础,不仅仅是记忆天体的半径,离地球的距离。

天文学发展史论文选题方向是

浩瀚的宇宙魅力无穷,它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志士为之求索探秘。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认识天体和宇宙的奥秘,不屈不挠地探求着。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有一句名言:“人类的天职是勇于探索”,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探索天文知识是人类永恒的科学主题。 天文学是人类运用所掌握的最新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知识以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宇宙中的恒星、行星、星系以及其它像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专业研究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综合系统。 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的探测范围由目测的太阳、月球、天空中的星星到达了距地球约100亿光年的距离,根据尺度和规模,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行星层次,恒星层次以及整个宇宙。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

一、天文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在探索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促进其他自然学科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研究日地空间环境和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级学科,天文学是当代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几千年来人们通过观测这种"被动"的方法测量天体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  天文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自然观产生了重大影响。16、17世纪,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人类认识宇宙出现了第一次飞跃。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天文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学空前地活跃起来,在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二次飞跃中成为无可争辩的主角和带头学科。  天文学家把宇宙当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实验室,可实现在地球上无法实现的实验条件,可在其中检验已知的物理规律并寻找新物理。天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互相促进和渗透,开创了天体化学、天体生物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和空间天气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  天文学研究对技术的需求,如对遥远、暗弱天体的精确位置、亮度、精细结构的测量,对时间的高精度测量,对各种物理、化学和演化过程的大样本统计分析和大规模数值计算等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和方法的发展。  天文学在科学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天文学研究的问题中包含了一些人类需要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如宇宙是何时起源的?它是如何演化的?它最终的命运是什么?其他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宇宙将如何影响人类的发展?天文学为公众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科学的本质提供了窗口。天文学囊括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从不可见的基本粒子到空间与时间的本质,它提供了一个框架来说明自然现象的统一性以及解释这些现象的科学理论的演变。综合来看,这些性质使得天文学成了一个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向学生介绍科学概念和科学思维过程的最好的工具。  当代天文学科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观测手段的迅速提高和全波段研究的开拓。近十多年来国际上相继投入使用一系列大型的先进设备,使天文观测的空间分辨率提高了10~100倍,探测暗弱天体的能力提高了近百倍,并开创了全波段研究的崭新纪元。正在建立和完善的开放数据库、功能强大的高速计算机的应用和大批高效天文软件的研制成功,大大加快了全球天文资料共享以及天文资料处理和理论研究工作的进程。天文学研究日益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涌现出大批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科学热情,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世纪之交,各发达国家一方面根据本国的优势确立天文学发展战略,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天文学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在天文观测和研究中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但在近代陷于停滞,落后于西方。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两所大学培养天文人才。1917年在山东济南成立齐鲁大学,建立天文算学系。1926年中山大学数学系扩充为数学天文系,1929年建成中山大学天文台。1947年中山大学天文系从数学天文系中分离出来。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集中了原中山大学天文系和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的师资成立南京大学天文系,同年秋季开始招生,成为新中国天文教育的摇篮。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和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先后成立。它们和南京大学天文系一道,承担了向急需壮大的天文队伍输送新生力量的任务。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天体物理中心,以科研和培养研究生为主。1998年和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和北京大学天文系分别成立。她们与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一道成为培养中国天文专业人才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国约有15所高校成立了天文教学或研究机构。  1966年以前的天文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方面受苏联的影响很大,专业划分很细,重视基础课学习。以南京大学天文系为例,1954年建立天体物理、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三个专业方向,1958年起又增加射电天文专业方向。修读不同方向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天文教育单位开展了比较深入的天文教育改革,在本科教学中按天文学一级学科设置课程,拓宽和加强基础,同时加强实验室和图书馆的建设。  目前,全国天文学专业每年的招生和毕业人数在60~80人左右。毕业生除部分(约30%~40%)继续攻读本专业研究生学位外,还就业于国防、教育、科研、科普、计算机等其他单位和企业。高校天文学科承担着为全国培养和输送天文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天文学的研究队伍和观测设备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的天文台。在高校中的研究队伍规模较小,高级研究人员占全国研究队伍的20%左右。我国高校在现代天文学研究中的另外一个主要不足是缺乏实验、观测和大规模计算的设备。相比而言,国际上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有天文学科,一流大学的天文学科往往也是国际天文界的一流科研和教育机构,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国外高校建立了天文系或开展天文学研究和教育计划(如在美国有10%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学习了天文课)。我国高校天文学科的队伍规模和普及程度远远落后于国际上科学发展的态势,必须进行战略部署,迎头赶上。  除专业教育外,高校天文学还承担着为全体大学生开设天文学选修课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约50所高校开设天文公选课,每年接受天文教育的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左右,个别中学也开设了天文选修课。但在部分学校由于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天文教育趋于萎缩。与国外大学普遍开设天文课相比,我国的高校天文普及教育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亟待提高。  二、国家和社会对天文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  新中国成立50年来,高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天文学和相关学科人才,不少人成为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在今后几年,随着国家对天文研究投入力度的加大,一些大、中型天文设备的投入使用和航天、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高素质天文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明显上升。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大趋势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创新与动手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实践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天文教育开始高速发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迅速扩大。但由于受到学科规模的限制,天文学科本科毕业生除了从事天文和相关专业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外,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其他领域就业。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要与时俱进,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天文教育发展思路和创新模式,以促进我国天文学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天文学科专业办学改革目标与措施   我国高校天文学科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形成和我国地位相符合的在国际前沿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队伍,同时建设若干供高校天文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性能实验、观测和计算设施。高校天文学科的重点是学科建设,天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涉及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良好科研、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几个问题。在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开展的各种项目中,应强调高校间的联合,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并和科学院天文单位密切合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在各高校,尤其是没有天文系的高校中长期支持天文学科的发展,在有条件的高校中逐步成立物理与天文系、数学与天文系、天文研究中心等,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环境。重点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帮助普通高校发展天文学科,扩大天文学的教学和科研规模,增强整体实力。加强和支持在更多的高校开设各种类型的天文选修课和科普讲座。  (2)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高质量的天文教育必须依赖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在完成天文教育队伍的新老交替之后,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除了在工作经验和态度方面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尚有差距外,在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青年教师队伍的状况也不容过于乐观。他们中有许多人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和机会得到在职培养和提高,难以有精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高校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应当有计划地派出到国内外一流科研单位进修和合作研究,并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安心教学。设有天文系和教育系的大学可以建立伙伴关系,以便科学家、教育家和有经验的教师能够一起成功地为未来从事天文教育的教师设计基于天文学的科学课程。  (3)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天文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过渡。较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学生顺利就业和工作的有利因素,因此天文学科教育应当以大理科通才教育作为基础,同时又不能失去本专业的特色,知识面的拓宽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专业基础作为代价。高校天文教育要协调拓宽口径和强化基础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知识结构,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4) 整合全国天文教学和科研资源实现互惠共享。由于天文研究队伍总体规模偏小,我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系统的分立使得天文学教育在人才和设备上存在浪费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北京大学共同组建北京联合天体物理中心,与南京大学等组建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等,发挥各自在研究力量、人才培养、观测仪器及实验设备上的特色和优势,探索重点高校与科学院联合培养高层次天文研究人才的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相互合作和交叉的层次还不够深入。高校天文系和科学院天文台合作办学和科研应该成为今后天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高校内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统一协调天文学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如建立高校天文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库等)也是十分必要的。  (5) 加强天文实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主要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和探索的能力需要通过早期科研训练获得。天文实习是天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生的理论基础不够,较难进入教师的理论研究课题,然而本科生从天文观测和资料处理进入科学研究比较容易。各高校天文教学单位应当建设好天文观测基地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验室,保证必需的天文实习内容和学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锻炼学生自主观测研究的能力。  (6) 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天文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学实践与教材内容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天文教学普遍缺乏优秀教材。近年来通过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天文教材,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天文学科总体规模偏小,教师人数少且科研任务重,教材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今后可以适当考虑直接采用国外优秀教材进行教学,更多地出版多媒体教材、推广网络教学,鼓励教师编写和修订精品教材等手段提高教材和教学质量。

我觉得可以写天文学的发展史。即从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人民夜观星象的变化从中获取气候变化和灾难发生的信息和对日食月食的不解和恐惧到地心说,日心说相继的发表和推翻再到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人们能进一步认识宇宙。再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和多普勒定律的发表(如果嫌字太多的话可以不写这个)再到人们利用哈勃望远镜更深一步观测到太阳系之外的星系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人类成功登陆月球,太空站的建成,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这些都表明了人类对宇宙的进一步的观测和探索)。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的发表,现代天文学百家发现宇宙各种神奇的现象并进行猜想,推论,证实和发表。例如 哈勃定律,红移现象的发表。大概这些就能写很多了。

航空航天发展史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在未来的100年里,中国会成为世界航天技术的顶尖。

根据我的了解,航空航天事业在未来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毕竟在未来的世界,人类是不可能局限在地球生活,因此对于外太空的探险、了解都是很必要的存在。同时,在现在的环境下,各国都在加紧对航天器的研究,不仅是为了太空的探险,对于本国的军事能力、国防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你应该先查下相关的文献资料呀~看看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参考下国际航空航天科学,从发展现状入手应该是可以的~

天文学发展史论文选题方向是啥

我觉得可以写天文学的发展史。即从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人民夜观星象的变化从中获取气候变化和灾难发生的信息和对日食月食的不解和恐惧到地心说,日心说相继的发表和推翻再到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人们能进一步认识宇宙。再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和多普勒定律的发表(如果嫌字太多的话可以不写这个)再到人们利用哈勃望远镜更深一步观测到太阳系之外的星系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人类成功登陆月球,太空站的建成,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这些都表明了人类对宇宙的进一步的观测和探索)。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的发表,现代天文学百家发现宇宙各种神奇的现象并进行猜想,推论,证实和发表。例如 哈勃定律,红移现象的发表。大概这些就能写很多了。

浩瀚的宇宙魅力无穷,它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志士为之求索探秘。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认识天体和宇宙的奥秘,不屈不挠地探求着。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有一句名言:“人类的天职是勇于探索”,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探索天文知识是人类永恒的科学主题。 天文学是人类运用所掌握的最新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知识以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宇宙中的恒星、行星、星系以及其它像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专业研究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综合系统。 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的探测范围由目测的太阳、月球、天空中的星星到达了距地球约100亿光年的距离,根据尺度和规模,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行星层次,恒星层次以及整个宇宙。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

一、天文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在探索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促进其他自然学科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研究日地空间环境和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级学科,天文学是当代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几千年来人们通过观测这种"被动"的方法测量天体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  天文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自然观产生了重大影响。16、17世纪,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人类认识宇宙出现了第一次飞跃。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天文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学空前地活跃起来,在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二次飞跃中成为无可争辩的主角和带头学科。  天文学家把宇宙当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实验室,可实现在地球上无法实现的实验条件,可在其中检验已知的物理规律并寻找新物理。天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互相促进和渗透,开创了天体化学、天体生物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和空间天气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  天文学研究对技术的需求,如对遥远、暗弱天体的精确位置、亮度、精细结构的测量,对时间的高精度测量,对各种物理、化学和演化过程的大样本统计分析和大规模数值计算等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和方法的发展。  天文学在科学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天文学研究的问题中包含了一些人类需要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如宇宙是何时起源的?它是如何演化的?它最终的命运是什么?其他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宇宙将如何影响人类的发展?天文学为公众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科学的本质提供了窗口。天文学囊括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从不可见的基本粒子到空间与时间的本质,它提供了一个框架来说明自然现象的统一性以及解释这些现象的科学理论的演变。综合来看,这些性质使得天文学成了一个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向学生介绍科学概念和科学思维过程的最好的工具。  当代天文学科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观测手段的迅速提高和全波段研究的开拓。近十多年来国际上相继投入使用一系列大型的先进设备,使天文观测的空间分辨率提高了10~100倍,探测暗弱天体的能力提高了近百倍,并开创了全波段研究的崭新纪元。正在建立和完善的开放数据库、功能强大的高速计算机的应用和大批高效天文软件的研制成功,大大加快了全球天文资料共享以及天文资料处理和理论研究工作的进程。天文学研究日益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涌现出大批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科学热情,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世纪之交,各发达国家一方面根据本国的优势确立天文学发展战略,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天文学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在天文观测和研究中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但在近代陷于停滞,落后于西方。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两所大学培养天文人才。1917年在山东济南成立齐鲁大学,建立天文算学系。1926年中山大学数学系扩充为数学天文系,1929年建成中山大学天文台。1947年中山大学天文系从数学天文系中分离出来。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集中了原中山大学天文系和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的师资成立南京大学天文系,同年秋季开始招生,成为新中国天文教育的摇篮。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和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先后成立。它们和南京大学天文系一道,承担了向急需壮大的天文队伍输送新生力量的任务。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天体物理中心,以科研和培养研究生为主。1998年和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和北京大学天文系分别成立。她们与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一道成为培养中国天文专业人才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国约有15所高校成立了天文教学或研究机构。  1966年以前的天文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方面受苏联的影响很大,专业划分很细,重视基础课学习。以南京大学天文系为例,1954年建立天体物理、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三个专业方向,1958年起又增加射电天文专业方向。修读不同方向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天文教育单位开展了比较深入的天文教育改革,在本科教学中按天文学一级学科设置课程,拓宽和加强基础,同时加强实验室和图书馆的建设。  目前,全国天文学专业每年的招生和毕业人数在60~80人左右。毕业生除部分(约30%~40%)继续攻读本专业研究生学位外,还就业于国防、教育、科研、科普、计算机等其他单位和企业。高校天文学科承担着为全国培养和输送天文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天文学的研究队伍和观测设备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的天文台。在高校中的研究队伍规模较小,高级研究人员占全国研究队伍的20%左右。我国高校在现代天文学研究中的另外一个主要不足是缺乏实验、观测和大规模计算的设备。相比而言,国际上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有天文学科,一流大学的天文学科往往也是国际天文界的一流科研和教育机构,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国外高校建立了天文系或开展天文学研究和教育计划(如在美国有10%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学习了天文课)。我国高校天文学科的队伍规模和普及程度远远落后于国际上科学发展的态势,必须进行战略部署,迎头赶上。  除专业教育外,高校天文学还承担着为全体大学生开设天文学选修课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约50所高校开设天文公选课,每年接受天文教育的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左右,个别中学也开设了天文选修课。但在部分学校由于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天文教育趋于萎缩。与国外大学普遍开设天文课相比,我国的高校天文普及教育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亟待提高。  二、国家和社会对天文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  新中国成立50年来,高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天文学和相关学科人才,不少人成为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在今后几年,随着国家对天文研究投入力度的加大,一些大、中型天文设备的投入使用和航天、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高素质天文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明显上升。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大趋势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创新与动手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实践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天文教育开始高速发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迅速扩大。但由于受到学科规模的限制,天文学科本科毕业生除了从事天文和相关专业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外,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其他领域就业。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要与时俱进,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天文教育发展思路和创新模式,以促进我国天文学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天文学科专业办学改革目标与措施   我国高校天文学科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形成和我国地位相符合的在国际前沿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队伍,同时建设若干供高校天文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性能实验、观测和计算设施。高校天文学科的重点是学科建设,天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涉及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良好科研、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几个问题。在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开展的各种项目中,应强调高校间的联合,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并和科学院天文单位密切合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在各高校,尤其是没有天文系的高校中长期支持天文学科的发展,在有条件的高校中逐步成立物理与天文系、数学与天文系、天文研究中心等,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环境。重点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帮助普通高校发展天文学科,扩大天文学的教学和科研规模,增强整体实力。加强和支持在更多的高校开设各种类型的天文选修课和科普讲座。  (2)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高质量的天文教育必须依赖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在完成天文教育队伍的新老交替之后,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除了在工作经验和态度方面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尚有差距外,在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青年教师队伍的状况也不容过于乐观。他们中有许多人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和机会得到在职培养和提高,难以有精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高校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应当有计划地派出到国内外一流科研单位进修和合作研究,并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安心教学。设有天文系和教育系的大学可以建立伙伴关系,以便科学家、教育家和有经验的教师能够一起成功地为未来从事天文教育的教师设计基于天文学的科学课程。  (3)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天文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过渡。较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学生顺利就业和工作的有利因素,因此天文学科教育应当以大理科通才教育作为基础,同时又不能失去本专业的特色,知识面的拓宽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专业基础作为代价。高校天文教育要协调拓宽口径和强化基础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知识结构,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4) 整合全国天文教学和科研资源实现互惠共享。由于天文研究队伍总体规模偏小,我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系统的分立使得天文学教育在人才和设备上存在浪费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北京大学共同组建北京联合天体物理中心,与南京大学等组建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等,发挥各自在研究力量、人才培养、观测仪器及实验设备上的特色和优势,探索重点高校与科学院联合培养高层次天文研究人才的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相互合作和交叉的层次还不够深入。高校天文系和科学院天文台合作办学和科研应该成为今后天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高校内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统一协调天文学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如建立高校天文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库等)也是十分必要的。  (5) 加强天文实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主要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和探索的能力需要通过早期科研训练获得。天文实习是天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生的理论基础不够,较难进入教师的理论研究课题,然而本科生从天文观测和资料处理进入科学研究比较容易。各高校天文教学单位应当建设好天文观测基地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验室,保证必需的天文实习内容和学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锻炼学生自主观测研究的能力。  (6) 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天文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学实践与教材内容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天文教学普遍缺乏优秀教材。近年来通过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天文教材,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天文学科总体规模偏小,教师人数少且科研任务重,教材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今后可以适当考虑直接采用国外优秀教材进行教学,更多地出版多媒体教材、推广网络教学,鼓励教师编写和修订精品教材等手段提高教材和教学质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