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论文选题意义

发布时间:2024-08-27 03:43:46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论文选题意义

我个人觉得抗击疫情选题一怎么写?应该通过这次疫情所折射出来的是一种集体的力量,以及一种国家和民族的力量

大学生人多,校园人流量大,而且太聚集,防控疫情可以更好的避免疫情在校园内大肆传播。疫情防控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疫情更加的稳定,了解更多的防控意识,有能力去参加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疫情防控的意义在于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身边的人。新疫情时刻牵动着大家的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愿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去,用实际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志愿力量。深化大学生知党爱党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引导大学生自觉拥护自觉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大学生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强大动力,刻苦学习、练就本领、报效祖国,担当起青年一代的强国使命。

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原来的生活轨迹,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还是很大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来讲,因为疫情的原因,学校的生活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勇敢的战胜困难,也让我们在这次疫情中学到了很多。

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多国接连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传播速度之快,已形成全球多个国家纷纷报告感染病例,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确诊病例报告〔1〕。无论是2003年SARS疫情传播,还是正在全球传播的甲型H1N1流感,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状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控制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而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辅导工作不容忽视。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心理分析与辅导具有重要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t events of public health)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群体性三种特征。也有学者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具有持续性、机遇性和可控性的特点〔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和当事人心理健康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学者(李幼东等〔4〕,2008)通过对SARS当事人的实证研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当事人心理健康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个人人格特征、心理防御方式也是影响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有研究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知识、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影响〔5〕。高校也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特点分析〔6〕和预防体系的构建〔7〕等方面。由此可见,现有研究侧重宏观层面分析,缺乏微观层次的探讨,对大学生具体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辅导研究不足。  本研究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侧重于对大学生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把握,对可能出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以期构建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分析〔8〕  1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指的是个体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本研究中指的是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是对甲型H1N1流感相关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良好的认知过程应该是对信息正确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进而表现为心态的平稳与理智。那么,不良的认知过程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绝对化的认识。第二,过分概括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只看到问题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就开始下结论。第三,大学生中可能会产生一种糟糕至极的认识,并认为高校人口聚集度高、甲流高感染率,一旦传播开来便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进而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中。此外,大学生中还可能会出现穷尽思维的现象,即由一件事情不停地想象可能出现的结果而不能自拔,类似强迫思维。  2 情绪情感过程  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9〕。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时会有不同的情绪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个体良好的情绪情感过程是虽有起伏但能调整至平稳,是趋向于理性的。而不良的情绪情感则表现为大起大落和持续的起伏状态。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主要有:①疑病:过分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主动地、不断地与流感症状进行类比。②焦虑:表现为内心的不安,神情的紧张,对流感可能发展的趋向显露过分担忧。③惊恐:正常人面临危险处境也会出现恐怖这一情绪反应,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某些人对特定的事物或场景表现过分的紧张,行为上出现回避和退让,离开场景则会恢复,那么就属于疾病性的恐惧了。如,看到人多的地方就害怕,进而不敢去食堂、操场等场所。④抑郁:表现为情感低落,愉悦感缺失,对周围一切失去兴趣,感觉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他们认为生命脆弱,无力抵抗甲流的冲击,于是放弃学习、放弃参加活动,话语和行为明显减少,但却沉溺于胡思乱想中。  3 意志行为过程  意志过程一般是指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调节、支配行为的心理过程。换言之,意志过程通过行为来体现,行为表现反映出意志过程。同时行为也是个体整个心理过程的表达。大学生在此背景下的行为问题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迫行为:由于受不良认知的影响,导致个体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如:反复地洗手,明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可取,但却不能控制自己。②回避行为:个体可能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一旦进入人多的场所,会不自觉地出现焦虑、紧张,并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如胸闷,出汗等。③攻击行为:发展心理学中把大学生划分在个体发展的成年初期,认为处在这个时期的他们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有理论认为,个体在受挫或者内心压抑的情形下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因此,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由于压力、紧张的作用更容易采取极端的暴力行为,并以此作为宣泄的方式。④造谣行为:有学者认为,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环境的变动一旦具有危机性,就会引起社会成员的危机感。认知的局限与误差,对突发事态模糊前景的主观臆断与揣测,对事件梦幻般的联想及捏造一旦符合人们的臆测,谣言便会产生。谣言传播具有心理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压力,作为心理宣泄的方式;另一方面,实现自我价值,把谣言传播作为提高被关注度和认同度的途径。  3 应对策略  1 树立正确认识,改变不良认知  认知疗法强调改变思维和行为达到改变不良认知的目的,进而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针对不良认知,首先要让大学生明白造成认知和行为失调的原因是由于某一刺激事件作用于个体,而个体的不合理信念引发了负面情绪与问题行为。因此,改变不合理信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消除不合理的信念?大学生具有严密的思维组织能力,可以通过自我审查的方式,检查自我、反省自我。通过自我辩论的方式,不断地与已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摆事实,讲道理。不良认知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自我中心化,所以还需要采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消除自认为是别人关注的焦点、事件的中心等错误的观点。此外,还有一种应对方法是采用对照分析的方法,分别把每种认知方式可能带来的有利结果和不良后果分别列举出来,并登记在纸上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所在,进而达到抛弃不良认知方式的目的。  2 培养积极情感,克服负面情绪  大学时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理智的思维以及高雅的审美感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来说,情感是个体具有相对持久、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体验,而情绪则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稳定的情感是在暂时的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同时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中包含情感的成分,又能反映出情感的深度。克服负面情绪影响,对于树立大学生良好心态,培养积极情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及时科学的信息发布,正确的信息接收渠道,正确认识突发事件的产生、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以此来消除疑病和恐慌心理;其次,放松心情,缓解焦虑情绪。对科学先进的医疗和社会救助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识自身焦虑体验是受错误认知影响。把问题合理化、简单化,适当的感情宣泄对降低焦虑水平都具有积极作用;最后,提高活动兴趣,排解抑郁。有学者指出,阅读有益读物,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参加文娱活动,观看使人开怀大笑的演出等都可缓解此症。辅导的落脚点是提高大学生对活动的兴趣,鼓励其参加活动,放松身心,避免陷入一个人的胡思乱想,从而排解抑郁情绪。  3 塑造端正品行,消除问题行为  心理状态往往通过外显行为来表现,异常行为表现反映出心理状态的不平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引发认知的错误和情绪的不稳定,进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由此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校园的正常发展。为此,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行,消除问题行为尤为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组建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或者训练要有明确的主题,比如提高人际技巧、克服怯弱心理、消除心理应激等等。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让有共同训练目标的大学生在一起,达到消除不良行为和提高自身某方面能力的目的。谣言止于智者,因此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和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是消除谣言的先决条件;谣言止于公开,利用新闻媒介和宣传机构及时发布科学、合理的信息,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消除大学生不良行为,构建校园健康的心态和文明的环境。  完整的个体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所以在分析大学生心理状态和实施辅导策略时要联系、全面地看问题,注重方法上的综合,从而实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总之,研究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丰富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心理学领域在对特定群体特定背景下的心理学理论研究,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有助于实现心理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实现,富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但对此问题的研究中,高校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实证研究、对突发卫生事件中的当事人和公众的差异研究、高校教师及行政人员心理疏导与关怀,以及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心理疏导机制,仍是我们研究的不足和作为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信息通报,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 2003  〔3〕韩永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 (6):20-21  〔4〕李幼东,芦红燕,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当事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29(1):83-85  〔5〕关静,刘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知识、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0):775-777  〔6〕李佐卫,陈庆华,等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2):11-15  〔7〕崔箭,唐丽,等构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的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为例〔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6):607-609  〔8〕叶奕乾,何存道,等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论文选题意义是什么

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在意义的范畴之中。 疫情的意思是疫病的发生和蔓延。疫是形声兼会意字,疒(nè)为形,役(省略彳)为声,役也表意,役指服兵役、劳役者,疫指服役的人患的疾病,即传染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防控疫情的目的和意义。 坚持统一领导,突出重点,科学防治;快速反应,有效处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频次和宣传面。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引导学生主动防控、科学防控。共同预防疫情在我校的发生。

回答 疫情防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更多人的人被感染,这个不仅关系到国民的生存,还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如果不进行防疫,像国外有些国家一样实行“群体免疫”,那么每天就会有巨多人被感染,甚至死亡。 防控的意义中国采取强有力防控措施,不仅是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是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贡献。中国全力筑牢控制疫情蔓延的防线。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为阻止疫情蔓延进行了全民动员,整个国家都行动起来抗击疫情,这是中国全社会对世界的庄重承诺。中国速度为世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中国实践为世界防疫树立新标杆,中国担当生动诠释命运共同体理念。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是跨越国界的挑战。疫情面前,考验的不只是人类智慧,更是团结精神与责任担当。

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原来的生活轨迹,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还是很大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来讲,因为疫情的原因,学校的生活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勇敢的战胜困难,也让我们在这次疫情中学到了很多。

疫情会使大学生内心恐惧。还有就是大学生疫情期间被封,被隔离,容易造成心里抑郁。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

过一段就升他那一群来一群来的华保冷静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按照这个即可。

有些人会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有些人可能会感到轻度的困扰,因为不能出校

疫情会使大学生内心恐惧。还有就是大学生疫情期间被封,被隔离,容易造成心里抑郁。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论文选题意义和目的

大学生防控疫情的目的: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国家抗击疫情的实践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大学生防控疫情的意义:充分发挥思政课理论引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国家抗击疫情的实践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神圣疫情发生后。相关信息:疫情防控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疫情更加的稳定,了解更多的防控意识,有能力去参加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疫情防控的意义在于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身边的人。新疫情时刻牵动着大家的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愿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去,用实际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志愿力量。深化大学生知党爱党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引导大学生自觉拥护自觉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大学生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强大动力,刻苦学习、练就本领、报效祖国,担当起青年一代的强国使命。

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原来的生活轨迹,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还是很大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来讲,因为疫情的原因,学校的生活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勇敢的战胜困难,也让我们在这次疫情中学到了很多。

第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全面战胜疫情指日可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在短时间内对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加强统一指挥,调集全国优秀的医护人员以及医用防护物资驰援武汉,全国各省市对口支援湖北。在党中央领导下,十四亿人民日常生活正常运转,社会稳定有序、人民自信自律,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创造的人间奇迹。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再次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平安幸福。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理论引领、观照现实的作用,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国家抗击疫情的实践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神圣使命。第二,深化大学生知党爱党教育。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齐心抗疫,不惮劳苦,不惧牺牲。党是人民心中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党在信心就在。在抗疫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展现了让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惊人组织力、号召力、执行力。党中央精准施策,科学指挥,十四亿人民被第一时间动员起来、组织起来,街道社区、乡村、企业实行网格化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没有死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抗疫战顶层设计到具体细节,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想人民生命安全之所想、急人民生命安全之所急、帮人民生命安全之所需、解人民生命安全之所难。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医护人员逆向而行奔赴抗疫最前线;为了打好保卫武汉抗疫攻坚战,人民军队不怕牺牲,带头请战驰援武汉;为避免疫情向街道社区和乡村扩散,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日夜坚守在社区管理服务岗位上维持秩序,服务群众。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有党组织在群众心里就踏实,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大学生在全民抗疫的亲身经历中见证了中国的奇迹,更见证了党的担当与作为。高校思政课要用优秀党员的率先垂范激励大学生,用党的初心和使命感染大学生,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引导大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强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疫情面前,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骤然凸现,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又一次焕发出耀眼光彩。当病毒袭来时,中华大地上不分东西南北,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克时艰,同心协力,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协作和大爱无疆,彰显出中华民族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大学生防控疫情的目的:第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归属感,充分发挥思政课理论引领、观照现实的作用,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让大学生主动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感。第二,引导大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相信党的正确领导方针,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为大学生提供防疫意识,普及防疫知识,让大学生们对疫情时刻警惕着,当真正面对疫情来临时才能临危不惧,稳当处理。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多国接连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传播速度之快,已形成全球多个国家纷纷报告感染病例,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确诊病例报告〔1〕。无论是2003年SARS疫情传播,还是正在全球传播的甲型H1N1流感,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状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控制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而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辅导工作不容忽视。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心理分析与辅导具有重要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t events of public health)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群体性三种特征。也有学者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具有持续性、机遇性和可控性的特点〔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和当事人心理健康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学者(李幼东等〔4〕,2008)通过对SARS当事人的实证研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当事人心理健康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个人人格特征、心理防御方式也是影响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有研究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知识、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影响〔5〕。高校也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特点分析〔6〕和预防体系的构建〔7〕等方面。由此可见,现有研究侧重宏观层面分析,缺乏微观层次的探讨,对大学生具体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辅导研究不足。  本研究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侧重于对大学生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把握,对可能出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以期构建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分析〔8〕  1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指的是个体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本研究中指的是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是对甲型H1N1流感相关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良好的认知过程应该是对信息正确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进而表现为心态的平稳与理智。那么,不良的认知过程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绝对化的认识。第二,过分概括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只看到问题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就开始下结论。第三,大学生中可能会产生一种糟糕至极的认识,并认为高校人口聚集度高、甲流高感染率,一旦传播开来便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进而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中。此外,大学生中还可能会出现穷尽思维的现象,即由一件事情不停地想象可能出现的结果而不能自拔,类似强迫思维。  2 情绪情感过程  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9〕。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时会有不同的情绪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个体良好的情绪情感过程是虽有起伏但能调整至平稳,是趋向于理性的。而不良的情绪情感则表现为大起大落和持续的起伏状态。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主要有:①疑病:过分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主动地、不断地与流感症状进行类比。②焦虑:表现为内心的不安,神情的紧张,对流感可能发展的趋向显露过分担忧。③惊恐:正常人面临危险处境也会出现恐怖这一情绪反应,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某些人对特定的事物或场景表现过分的紧张,行为上出现回避和退让,离开场景则会恢复,那么就属于疾病性的恐惧了。如,看到人多的地方就害怕,进而不敢去食堂、操场等场所。④抑郁:表现为情感低落,愉悦感缺失,对周围一切失去兴趣,感觉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他们认为生命脆弱,无力抵抗甲流的冲击,于是放弃学习、放弃参加活动,话语和行为明显减少,但却沉溺于胡思乱想中。  3 意志行为过程  意志过程一般是指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调节、支配行为的心理过程。换言之,意志过程通过行为来体现,行为表现反映出意志过程。同时行为也是个体整个心理过程的表达。大学生在此背景下的行为问题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迫行为:由于受不良认知的影响,导致个体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如:反复地洗手,明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可取,但却不能控制自己。②回避行为:个体可能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一旦进入人多的场所,会不自觉地出现焦虑、紧张,并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如胸闷,出汗等。③攻击行为:发展心理学中把大学生划分在个体发展的成年初期,认为处在这个时期的他们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有理论认为,个体在受挫或者内心压抑的情形下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因此,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由于压力、紧张的作用更容易采取极端的暴力行为,并以此作为宣泄的方式。④造谣行为:有学者认为,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环境的变动一旦具有危机性,就会引起社会成员的危机感。认知的局限与误差,对突发事态模糊前景的主观臆断与揣测,对事件梦幻般的联想及捏造一旦符合人们的臆测,谣言便会产生。谣言传播具有心理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压力,作为心理宣泄的方式;另一方面,实现自我价值,把谣言传播作为提高被关注度和认同度的途径。  3 应对策略  1 树立正确认识,改变不良认知  认知疗法强调改变思维和行为达到改变不良认知的目的,进而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针对不良认知,首先要让大学生明白造成认知和行为失调的原因是由于某一刺激事件作用于个体,而个体的不合理信念引发了负面情绪与问题行为。因此,改变不合理信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消除不合理的信念?大学生具有严密的思维组织能力,可以通过自我审查的方式,检查自我、反省自我。通过自我辩论的方式,不断地与已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摆事实,讲道理。不良认知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自我中心化,所以还需要采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消除自认为是别人关注的焦点、事件的中心等错误的观点。此外,还有一种应对方法是采用对照分析的方法,分别把每种认知方式可能带来的有利结果和不良后果分别列举出来,并登记在纸上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所在,进而达到抛弃不良认知方式的目的。  2 培养积极情感,克服负面情绪  大学时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理智的思维以及高雅的审美感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来说,情感是个体具有相对持久、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体验,而情绪则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稳定的情感是在暂时的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同时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中包含情感的成分,又能反映出情感的深度。克服负面情绪影响,对于树立大学生良好心态,培养积极情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及时科学的信息发布,正确的信息接收渠道,正确认识突发事件的产生、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以此来消除疑病和恐慌心理;其次,放松心情,缓解焦虑情绪。对科学先进的医疗和社会救助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识自身焦虑体验是受错误认知影响。把问题合理化、简单化,适当的感情宣泄对降低焦虑水平都具有积极作用;最后,提高活动兴趣,排解抑郁。有学者指出,阅读有益读物,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参加文娱活动,观看使人开怀大笑的演出等都可缓解此症。辅导的落脚点是提高大学生对活动的兴趣,鼓励其参加活动,放松身心,避免陷入一个人的胡思乱想,从而排解抑郁情绪。  3 塑造端正品行,消除问题行为  心理状态往往通过外显行为来表现,异常行为表现反映出心理状态的不平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引发认知的错误和情绪的不稳定,进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由此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校园的正常发展。为此,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行,消除问题行为尤为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组建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或者训练要有明确的主题,比如提高人际技巧、克服怯弱心理、消除心理应激等等。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让有共同训练目标的大学生在一起,达到消除不良行为和提高自身某方面能力的目的。谣言止于智者,因此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和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是消除谣言的先决条件;谣言止于公开,利用新闻媒介和宣传机构及时发布科学、合理的信息,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消除大学生不良行为,构建校园健康的心态和文明的环境。  完整的个体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所以在分析大学生心理状态和实施辅导策略时要联系、全面地看问题,注重方法上的综合,从而实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总之,研究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丰富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心理学领域在对特定群体特定背景下的心理学理论研究,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有助于实现心理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实现,富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但对此问题的研究中,高校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实证研究、对突发卫生事件中的当事人和公众的差异研究、高校教师及行政人员心理疏导与关怀,以及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心理疏导机制,仍是我们研究的不足和作为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信息通报,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 2003  〔3〕韩永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 (6):20-21  〔4〕李幼东,芦红燕,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当事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29(1):83-85  〔5〕关静,刘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知识、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0):775-777  〔6〕李佐卫,陈庆华,等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2):11-15  〔7〕崔箭,唐丽,等构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的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为例〔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6):607-609  〔8〕叶奕乾,何存道,等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有些人会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有些人可能会感到轻度的困扰,因为不能出校

疫情会使大学生内心恐惧。还有就是大学生疫情期间被封,被隔离,容易造成心里抑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