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02:57:30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论文摘要怎么写

日本:日本人很注重文化的传承,在日常的饮食起居和与人交往方面有一套礼节规范,说话的语气措词、行动举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别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也都有共通的风俗习惯。日本的传统家庭教育重点在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上,系统功课的学习基本委托给了学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对于孩子自发的游戏,如攀树爬墙、猎奇探险等,一般也比较宽容,他们有句谚语:心爱的孩子要让他出外闯荡,这说明日本人是重视实际锻炼的。  重视自立教育,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重视挫折教育,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日本的小孩子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的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重视创新教育,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教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要尽量解答。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看书,借阅图书,并参加各种创新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像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孩子的溺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早已忘了前辈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懂得坐享父辈们创造的成果,造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而造成这一切的竟然是辛苦了多年的父辈,因为父辈们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他们不愿孩子再像他们一样吃苦,于是就将孩子像小皇帝一样高高的捧在手心,生怕他受到半点的伤害。有些家长从小就给孩子当保姆,管完小学管中学,管完中学管大学,大学毕业还帮着找对象,结婚时给孩子买齐各种家具、电器,甚至孩子生了子女,老家儿还得给看着,这保姆哪天才到头呢?什么时候老家儿死了才算完事,这样做的结果只是造就了一代无能的人。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太多的呵护与钟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学习怕吃苦,知难而退等现象相当严重。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一个孩子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没有谈何在社会上立足呢。对此,我们希望家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望子成龙心切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一翻成就呢?据调查显示,90%左右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并成为有用人才,而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不良表现的屡次出现,家长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逐渐变得“失望”。孩子小时候“众星捧月”,一旦大了,出现了问题,家长则大声训斥、批评,甚至采取更极端的教育行为。 他们只允许子女在家学习,不许他们参加课外活动,或盲目请家教,花高价“买”学上,这种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望子成龙”中只注重学习成绩,有自来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观的偏误。人才的成长不但要开发智力提高智商,而且要有品德培育提升情商。面对新形势下的育才理念和人才需求,我们的家庭就不能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匡正自己的成才观念,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著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他们,我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那样的话,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想出巧妙的办法来引导、教育孩子,这样既使孩子容易接受,又能顺利解决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等等,要改变这中局面,不是单单靠家庭就能够做到的,更多的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无止境的。面对孩子,大人要做的事情确实还有很多很多。透过分析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秀方法,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及引用。  from: 2005年2月6日 13:51:33  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重视礼仪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二、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三、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  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四、重视创新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尽量解答,并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来源: 好孩子育儿网  这里有一张表格应该也可以帮上你:    这篇文章也不错,日本的家庭教育:  _htm  论文加油!

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记录每一个与孩子互动的体验与心得,从细致小节入手,点滴入微,正向的采纳,负向的修正,从而找出更好的方式方法。

我倒觉得那种现象的成因,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家庭那么小范围,而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因为日本的大和民族的性格特点,造就人们的思维固化,影响到家庭,影响到个人,再回头影响社会,是一个循环。虽然不能说日本全民病态,只是他们的有些想法与对事物的认知和中国人实在是天差地别,会让我们觉得比较雷。不管多大年龄拉帮结伙都很正常,不过日本的那种欺负实在是让人比较开眼界,一个人被讨厌,竟让会连带周围群体的疏离和攻击。归根结底,我觉得这个民族骨子里很从众的,就像海洋里的鱼群,大家往哪里游,就紧跟上去。你可以从他们的流行文化中看出端倪,有一样东西流行了,就会突然出现全民一哄而上的现象。再一点,他们骨子里也很冷漠,不像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下,产生了强烈的家庭团结感与家族感。全世界所有民族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曾经有过调查,这个例子比较权威的,美国人做的,也许你能用上。在家人,朋友,公司之间,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中国人自然是家人朋友公司,美国是家人公司朋友,日本人,公司朋友家人。理由是,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一样要和同事们搞好关系(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要强很多,以前日本人是非常忌讳转职的,自由跳槽门都没有,一个工作要干一辈子,你能够理解吗,我是不能)。我觉得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有些人被欺负,很少有人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冷漠的道义感。还有有一点,日本人骨子里有一种自卑,他们为什么那么刻意打扮自己,追求光鲜亮丽。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人那样崇尚,追求外貌,有部分原因是家庭的压抑环境中产生的。这个民族很大男子主义,女人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子女也是一样,很多人对于童年和家庭的回忆就是严厉的让人害怕的父亲。在这样压抑不平等的环境中,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深远而且负面的。大概是这种情况,导致了被欺负的人大多逆来顺受,孤立无援,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时间长了自己憋出病来。相比之下中国人就太溺爱孩子了,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是很可取和值得我们学习的。最后一点就是日本人的普遍观念“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从小就这么被教育,很深如日本人心的一句不成文的守则。比如自己家孩子打碎了邻居玻璃,而邻居正好比较生气,做家长的是一定要带着孩子低头哈腰赔不是,回去就会责备孩子,因为他的行为给自己(家长)添了麻烦。批评批评也就罢了,这么被父母冷漠地对待,换了谁心里都不是滋味。学校方面玛,因为这种显现很社会,很普遍,他们有指标,不可出现欺负现象,否则被曝光的话有可能影响到学校的存亡,很严重的事情。大抵也都是打压,掩盖,而非疏导,他们也有责任。以上大概这是被欺负的孩子很多抑郁,选择自杀,或者杀人的原因。不能为你提供更权威详细的材料,因为这方面的资料中国的网站是不会很多的,日本的嘛,因为是论文需要很专业的网站,我并不知道。以上是我个人对这方面关注的总结,但愿你能用上。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论文摘要

日本:日本人很注重文化的传承,在日常的饮食起居和与人交往方面有一套礼节规范,说话的语气措词、行动举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别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也都有共通的风俗习惯。日本的传统家庭教育重点在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上,系统功课的学习基本委托给了学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对于孩子自发的游戏,如攀树爬墙、猎奇探险等,一般也比较宽容,他们有句谚语:心爱的孩子要让他出外闯荡,这说明日本人是重视实际锻炼的。  重视自立教育,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重视挫折教育,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日本的小孩子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的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重视创新教育,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教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要尽量解答。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看书,借阅图书,并参加各种创新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像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孩子的溺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早已忘了前辈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懂得坐享父辈们创造的成果,造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而造成这一切的竟然是辛苦了多年的父辈,因为父辈们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他们不愿孩子再像他们一样吃苦,于是就将孩子像小皇帝一样高高的捧在手心,生怕他受到半点的伤害。有些家长从小就给孩子当保姆,管完小学管中学,管完中学管大学,大学毕业还帮着找对象,结婚时给孩子买齐各种家具、电器,甚至孩子生了子女,老家儿还得给看着,这保姆哪天才到头呢?什么时候老家儿死了才算完事,这样做的结果只是造就了一代无能的人。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太多的呵护与钟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学习怕吃苦,知难而退等现象相当严重。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一个孩子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没有谈何在社会上立足呢。对此,我们希望家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望子成龙心切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一翻成就呢?据调查显示,90%左右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并成为有用人才,而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不良表现的屡次出现,家长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逐渐变得“失望”。孩子小时候“众星捧月”,一旦大了,出现了问题,家长则大声训斥、批评,甚至采取更极端的教育行为。 他们只允许子女在家学习,不许他们参加课外活动,或盲目请家教,花高价“买”学上,这种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望子成龙”中只注重学习成绩,有自来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观的偏误。人才的成长不但要开发智力提高智商,而且要有品德培育提升情商。面对新形势下的育才理念和人才需求,我们的家庭就不能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匡正自己的成才观念,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著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他们,我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那样的话,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想出巧妙的办法来引导、教育孩子,这样既使孩子容易接受,又能顺利解决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等等,要改变这中局面,不是单单靠家庭就能够做到的,更多的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无止境的。面对孩子,大人要做的事情确实还有很多很多。透过分析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秀方法,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及引用。  from: 2005年2月6日 13:51:33  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重视礼仪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二、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三、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  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四、重视创新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尽量解答,并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来源: 好孩子育儿网  这里有一张表格应该也可以帮上你:    这篇文章也不错,日本的家庭教育:  _htm  论文加油!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的不同‍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 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这个问题在我国也早已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家教仍未走出误区,甚至影响劳动者良好素质的形成。本文拟就中国与 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作一粗浅比较,或许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善提供某些借鉴。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 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 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 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 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1]。这显然是从小锻炼的结果。在中国家长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可在西方国家并非个别现象。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枚不胜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约有50万送报童[2]。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因而懂得不要乱花钱。上述各例,都说明西方国家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是完全放手的。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中、日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较量"活动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德国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的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孩子需预支某些"必需品"用 钱时,家长会断然拒绝,其良苦用心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 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约有68%的受访青少年学 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 ,但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他家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 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减少。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 孙带来灾难"[4]。这句蕴含着哲理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 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5]。西方国家 家长这种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优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第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为快,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总之,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于是就出现了三、四岁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饭,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扣扣和系鞋带。城市的小学生多由家长接送还不算,有的连书包都由家长替背;中学生还要由家长给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很多由家长"护送",甚至连床铺都由家长给铺好。总之,中国的不少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要亲自把孩子"从脚跟武装到牙齿"。第三,经济上的放任。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且不说经济宽余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对孩子的零用钱普遍表现"大方",随要随给。孩子上街一、两站也要乘车,甚至发展到一些中、小学生上下学"打的"、花钱雇人值日、做作业,更有甚者  ,有个别学生(大款子女)考试时花钱雇人替答卷。这纯粹是由家长的溺爱、娇惯,特别是经济上的放任所造成的。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①。(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②。(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笔者曾亲耳听一位母亲伤心地讲述她念大学的儿子时说:"我儿子学习很好,但什么也不会干,而且非常自私,只关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们有病他从不在意,可他自己有点小病,就催我们带他到大医院 去看医生,嫌校医院水平低而不去那里就医。"她接着自责地说:"这不能怪别人,都怪我们从小把他惯坏了。"试想,只关心自己,连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还会有什么社会责任感可谈呢?  综上不难看出,两种不同的育儿观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

中国人一般是父亲黑脸,母亲红脸。日本人本来受我国影响,态度与我国相同,但经过七十年代的经济飞跃,现今已与我国拉开了差距。他们更多地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特点,双亲都与孩子交朋友,以朋友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在中国,父母教育子女问题还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引导与鼓励明显不足,打骂也是常事。其中最明显的是两国父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日本人要求孩子独立自强,冬天穿短袖跑步来磨炼意志,中国人则关爱过度,生怕孩子着凉。两国国情也有差距,教育有差距也是正常的,只要我国经济上去了,这种情况相信会有所改观的。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论文集摘要

希望中西结合进行教育,取其精华,祛其糟粕。

我倒觉得那种现象的成因,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家庭那么小范围,而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因为日本的大和民族的性格特点,造就人们的思维固化,影响到家庭,影响到个人,再回头影响社会,是一个循环。虽然不能说日本全民病态,只是他们的有些想法与对事物的认知和中国人实在是天差地别,会让我们觉得比较雷。不管多大年龄拉帮结伙都很正常,不过日本的那种欺负实在是让人比较开眼界,一个人被讨厌,竟让会连带周围群体的疏离和攻击。归根结底,我觉得这个民族骨子里很从众的,就像海洋里的鱼群,大家往哪里游,就紧跟上去。你可以从他们的流行文化中看出端倪,有一样东西流行了,就会突然出现全民一哄而上的现象。再一点,他们骨子里也很冷漠,不像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下,产生了强烈的家庭团结感与家族感。全世界所有民族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曾经有过调查,这个例子比较权威的,美国人做的,也许你能用上。在家人,朋友,公司之间,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中国人自然是家人朋友公司,美国是家人公司朋友,日本人,公司朋友家人。理由是,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一样要和同事们搞好关系(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要强很多,以前日本人是非常忌讳转职的,自由跳槽门都没有,一个工作要干一辈子,你能够理解吗,我是不能)。我觉得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有些人被欺负,很少有人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冷漠的道义感。还有有一点,日本人骨子里有一种自卑,他们为什么那么刻意打扮自己,追求光鲜亮丽。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人那样崇尚,追求外貌,有部分原因是家庭的压抑环境中产生的。这个民族很大男子主义,女人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子女也是一样,很多人对于童年和家庭的回忆就是严厉的让人害怕的父亲。在这样压抑不平等的环境中,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深远而且负面的。大概是这种情况,导致了被欺负的人大多逆来顺受,孤立无援,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时间长了自己憋出病来。相比之下中国人就太溺爱孩子了,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是很可取和值得我们学习的。最后一点就是日本人的普遍观念“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从小就这么被教育,很深如日本人心的一句不成文的守则。比如自己家孩子打碎了邻居玻璃,而邻居正好比较生气,做家长的是一定要带着孩子低头哈腰赔不是,回去就会责备孩子,因为他的行为给自己(家长)添了麻烦。批评批评也就罢了,这么被父母冷漠地对待,换了谁心里都不是滋味。学校方面玛,因为这种显现很社会,很普遍,他们有指标,不可出现欺负现象,否则被曝光的话有可能影响到学校的存亡,很严重的事情。大抵也都是打压,掩盖,而非疏导,他们也有责任。以上大概这是被欺负的孩子很多抑郁,选择自杀,或者杀人的原因。不能为你提供更权威详细的材料,因为这方面的资料中国的网站是不会很多的,日本的嘛,因为是论文需要很专业的网站,我并不知道。以上是我个人对这方面关注的总结,但愿你能用上。

中国和日本在教育上差异性很大,日本在二战后能够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对比两国儿童教育观,既能进一步了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也能在研究中给中国的儿童教育提供指导性的建议。笔者将从中日家庭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以此分析中日教育模式下所教育成果的差异。一、中日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价值取向每个中国家庭中的孩子都曾听到过这样的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国人口多而资源相对有限的社会,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可以有一日得以出人头地。因此,中国众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令孩子通过快人一步的超前学习达到脱颖而出的目的。从而出现了每到周末各大补习班都人满为患。院子中越发见不到孩子们的身影,窗台的台灯亮至深夜也越来越平常。日本家庭教育理念中更注重于礼仪和素质教育,父母更关心孩子在学校中是否开心,是否能够融入学校的环境。相比于地位、金钱,团队意识在日本人的心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此,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更多的投入在如何融入班级,融入小团队。他们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因此,中国的“个人本位”教育理念与日本的“他人本位”观念的差异导致中日教育方式的不同,根本原因由于中国目前仍处在发展中,人口基数大而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导致竞争相对激烈。并且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中国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稀少,也迫使如今许多中国家长不得不以抹杀儿童童年玩耍的权利而进行高压的精英教育。日本相较于中国教育水平非常发达且平均,小学中学不存在重点之分,师资力量的平均化也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从而减少其竞争压力。因此,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所以导致了孩子整体发展中的不同表现。教育方式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讲究以家庭为基础,因此在教育模式上以家庭为主。但是中国家庭教育更多提及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却忽视了孩子相关品性的教育,过度放纵、宠溺孩子使得如今高分低能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反观日本,日本家庭更侧重于教育孩子意志磨练方面,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忍耐、自省。日本幼儿园的传统之一便是冬日裸跑,以此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及身体。中国家长则更多的对此现象表示无法接受,中国以防止为主,预防感冒、害怕冻伤因此对孩童的保护做的无微不至,却让其失去了抵御寒风的能力;日本以适应为主,无论是天气还是社会环境,都强调适应大环境,适应社会,以此完善自我。在教育方式中,日本的教育方式显然更加适合增加孩子们身体抵抗力以及离开家庭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教育观念在中国,家长更习惯于使用:“乖、听话、有爱、有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这些词汇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家中要听父母的话,对待长辈要有礼貌,但是如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在很多家庭中很少见到,过度的溺爱以及传统礼教的实施不力导致中国的孩子对于自己独立性人格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在日本,“不妨碍他人”是为人处事的主旋律,这使得在日本社会中个体更具有责任感,自己份内的工作必须自己完成,不会给他人添麻烦。但是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日本老人无人赡养以及年轻人不堪重负而轻生的现象无减反增。这种“不妨碍他人”的思想也体现在不妨碍子女的生活,子女不用照顾老人,因此老人晚年的生活幸福保障力度不足。因此,教育观念的不同是不同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互相取长补短,方能有所改善。二、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评价体系在中国,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主要由其学业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只要小孩子学的好,不管干什么都可以认为是对的。因此,这也导致了在一些中小学校中,分数高的同学可以肆意歧视分低的同学而不受到他人的指点的现象,也导致了新年过节倘若成绩不理想便无法面对亲朋好友的自卑感。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一些学生的心态开始扭曲,渐渐打下“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获得圆满的人生” 的人生观。然而在日本,学校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更多的是看其对于集体的融入程度以及通识教育。他们在幼儿园阶段没有课本,只有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英语等课程,因此日本的小孩子在幼儿园中没有那么多的压力,更多的能令他们真正的玩起来,通过玩耍教会他们融入集体,学会微笑,学会说谢谢。不同的评价体系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的。中国填鸭式教育培养了非常多的高技术人才,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拥有着不凡的学术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交能力以及为人处事能力相比于日本青年则逊色许多,这也导致了许多高校中存在着只会自己搞学术研究而不会与他人合作的现实,制约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日本教育的评价方式使得其学生拥有更好的为人处事的能力,但是专业性却不如中国人。他们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非个人,因此在集体的努力下,往往面对诸多困难时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更有利的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实用性许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学校中学了很多知识,如今步入社会后能用上的知识寥寥无几。以军训为例,中国 儿童接受的都是最简单的站军姿、队形之类的训练, 整个军训的时间也不长。而日本儿童的军训方式却不一样,不光没有家长的全程陪同,而且在军训内容上也和部队正规军训一样。比如日本儿童模拟战争时人员受伤的抢救场面,两个儿童全身军装用担架抬着伤员,一个女孩子模仿医务人员进行抢救治疗,而且是在雪天进行。可以看出日本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并非像中国一样注重形式。他们在校期间每 一项活动及课程的设置都有明确的目的,都能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早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与投入也使得日本人在步入社会后更加适应。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论文集

中国和日本在教育上差异性很大,日本在二战后能够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对比两国儿童教育观,既能进一步了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也能在研究中给中国的儿童教育提供指导性的建议。笔者将从中日家庭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以此分析中日教育模式下所教育成果的差异。一、中日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价值取向每个中国家庭中的孩子都曾听到过这样的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国人口多而资源相对有限的社会,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可以有一日得以出人头地。因此,中国众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令孩子通过快人一步的超前学习达到脱颖而出的目的。从而出现了每到周末各大补习班都人满为患。院子中越发见不到孩子们的身影,窗台的台灯亮至深夜也越来越平常。日本家庭教育理念中更注重于礼仪和素质教育,父母更关心孩子在学校中是否开心,是否能够融入学校的环境。相比于地位、金钱,团队意识在日本人的心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此,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更多的投入在如何融入班级,融入小团队。他们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因此,中国的“个人本位”教育理念与日本的“他人本位”观念的差异导致中日教育方式的不同,根本原因由于中国目前仍处在发展中,人口基数大而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导致竞争相对激烈。并且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中国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稀少,也迫使如今许多中国家长不得不以抹杀儿童童年玩耍的权利而进行高压的精英教育。日本相较于中国教育水平非常发达且平均,小学中学不存在重点之分,师资力量的平均化也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从而减少其竞争压力。因此,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所以导致了孩子整体发展中的不同表现。教育方式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讲究以家庭为基础,因此在教育模式上以家庭为主。但是中国家庭教育更多提及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却忽视了孩子相关品性的教育,过度放纵、宠溺孩子使得如今高分低能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反观日本,日本家庭更侧重于教育孩子意志磨练方面,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忍耐、自省。日本幼儿园的传统之一便是冬日裸跑,以此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及身体。中国家长则更多的对此现象表示无法接受,中国以防止为主,预防感冒、害怕冻伤因此对孩童的保护做的无微不至,却让其失去了抵御寒风的能力;日本以适应为主,无论是天气还是社会环境,都强调适应大环境,适应社会,以此完善自我。在教育方式中,日本的教育方式显然更加适合增加孩子们身体抵抗力以及离开家庭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教育观念在中国,家长更习惯于使用:“乖、听话、有爱、有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这些词汇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家中要听父母的话,对待长辈要有礼貌,但是如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在很多家庭中很少见到,过度的溺爱以及传统礼教的实施不力导致中国的孩子对于自己独立性人格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在日本,“不妨碍他人”是为人处事的主旋律,这使得在日本社会中个体更具有责任感,自己份内的工作必须自己完成,不会给他人添麻烦。但是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日本老人无人赡养以及年轻人不堪重负而轻生的现象无减反增。这种“不妨碍他人”的思想也体现在不妨碍子女的生活,子女不用照顾老人,因此老人晚年的生活幸福保障力度不足。因此,教育观念的不同是不同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互相取长补短,方能有所改善。二、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评价体系在中国,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主要由其学业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只要小孩子学的好,不管干什么都可以认为是对的。因此,这也导致了在一些中小学校中,分数高的同学可以肆意歧视分低的同学而不受到他人的指点的现象,也导致了新年过节倘若成绩不理想便无法面对亲朋好友的自卑感。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一些学生的心态开始扭曲,渐渐打下“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获得圆满的人生” 的人生观。然而在日本,学校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更多的是看其对于集体的融入程度以及通识教育。他们在幼儿园阶段没有课本,只有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英语等课程,因此日本的小孩子在幼儿园中没有那么多的压力,更多的能令他们真正的玩起来,通过玩耍教会他们融入集体,学会微笑,学会说谢谢。不同的评价体系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的。中国填鸭式教育培养了非常多的高技术人才,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拥有着不凡的学术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交能力以及为人处事能力相比于日本青年则逊色许多,这也导致了许多高校中存在着只会自己搞学术研究而不会与他人合作的现实,制约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日本教育的评价方式使得其学生拥有更好的为人处事的能力,但是专业性却不如中国人。他们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非个人,因此在集体的努力下,往往面对诸多困难时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更有利的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实用性许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学校中学了很多知识,如今步入社会后能用上的知识寥寥无几。以军训为例,中国 儿童接受的都是最简单的站军姿、队形之类的训练, 整个军训的时间也不长。而日本儿童的军训方式却不一样,不光没有家长的全程陪同,而且在军训内容上也和部队正规军训一样。比如日本儿童模拟战争时人员受伤的抢救场面,两个儿童全身军装用担架抬着伤员,一个女孩子模仿医务人员进行抢救治疗,而且是在雪天进行。可以看出日本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并非像中国一样注重形式。他们在校期间每 一项活动及课程的设置都有明确的目的,都能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早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与投入也使得日本人在步入社会后更加适应。

中国人一般是父亲黑脸,母亲红脸。日本人本来受我国影响,态度与我国相同,但经过七十年代的经济飞跃,现今已与我国拉开了差距。他们更多地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特点,双亲都与孩子交朋友,以朋友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在中国,父母教育子女问题还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引导与鼓励明显不足,打骂也是常事。其中最明显的是两国父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日本人要求孩子独立自强,冬天穿短袖跑步来磨炼意志,中国人则关爱过度,生怕孩子着凉。两国国情也有差距,教育有差距也是正常的,只要我国经济上去了,这种情况相信会有所改观的。

杨贵妃在日本太出名!日本人不可能不知道的中国古代两个人物,一是孔子,二是杨贵妃。杨贵妃在日本人心中地位肩比一代圣人。一、杨贵妃在日本多有名?杨贵妃是日本人心目中的世界历史三大美女之一,另外两个是埃及艳后、日本平安时代的小野小町。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称自己是杨玉环的后代,这个日本最女著名的影星,因为杨贵妃竟以是中国杨家的后代为荣。甚至,在日本有“杨贵妃崇拜”的文化现象,她成了日本人心中的观音菩萨。在日本京都御庙泉涌寺有“杨贵妃观音堂”,供奉着“杨贵妃观音”木像。在安倍晋三的老家三口县的二尊寺,有一座杨贵妃的墓。日本人把山口县称为“杨贵妃故里”,当成杨贵妃的第二故乡,安倍晋三与杨贵妃是“老乡”。当地人把自己特产的大米称作“杨贵妃之梦”,还创造了杨贵妃面包。因为杨贵妃爱吃桃子,当地人就从山东引进30棵桃树种在二尊寺。每年十月,二尊寺都要举行“炎之祭”,祭拜杨贵妃。日本人相信,在中国马嵬坡被赐死的只是杨贵妃的一个丫鬟,而杨贵妃本人却东渡来到日本。日本学者也愿意考证杨贵妃来到日本,日本作家渡边龙策就写过一本书《杨贵妃复活秘史》,把杨贵妃逃亡经过及其定居情况写得有模有样的。读到这里,大家就会有两个疑问:为什么杨贵妃在日本这么有名呢?杨贵妃难道真的没有死,而去了日本?二、杨贵妃为什么在日本很出名?有观点认为这是盛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太大了,杨贵妃作为唐文化的代表当然就被日本接受和崇拜。但武则天是一代女皇,比杨贵妃更有影响力,日本人为什么不去追捧武则天呢?可见,日本崇尚盛唐文化并不是主要原因。真正原因是白居易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在日本文学史中,白居易的影响甚至超过唐诗对于日本的影响。在日本人心中,能代表唐朝文化巅峰的人物只有白居易,李白杜甫也没法与之相抗衡。因为白居易,日本历史甚至出现了汉诗文几乎压倒日本传统文学的时期(公元759到公元905年)150年的“国风黑暗时代”。以后的日本平安时代,白居易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公元794年至公元1185年,日本以平安京(京都)为都城,故称平安时代,这也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在平安朝的文学作品中,白居易的诗是引用最多的,白诗成了日本诗人模仿的样板,他们写诗往往都是对白诗内容进行构思。当时,嵯峨天皇把《白氏文集》压在枕头底下,当成宝贝,日本汉学家都良香用“集七十卷,尽是黄金”来形容《白氏文集》。毫不夸张地说,从皇宫到平民,白居易简直成了当时的文化偶像。有人不惜花千金得到白居易的一首诗,更有甚者,全身上下纹满了白居易的诗歌,引以为荣。在白居易众多诗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长恨歌》,这也是杨贵妃在日本很出名。三、白居易在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女粉丝,叫做紫式部,她几乎把白居易崇拜得五体投地了。后来,她写了一部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源氏物语》。在日本人心中《源氏物语》绝对堪比中国的《红楼梦》,这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也是日本女性文化的开端,更是日本文学小说的鼻祖。她在此书中,引用白居易的诗154处,要占汉语典籍引用总数的59%。她参照了唐明皇和杨贵妃,塑造了桐壶帝和桐壶更衣这两个人物形象,并多次引用《长恨歌》的诗句。可以说,没有《长恨歌》就没有《源氏物语》。因为《源氏物语》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太大了,所以,日本古今的文艺青年没有不知道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再加上杨贵妃本来就是政治斗争牺牲品,更具有悲剧色彩,所以杨贵妃也就成了日本女性文学中的文化符号,深入人心。至今,日本学界还热衷于《长恨歌》的研究,所以日本人对杨贵妃情有独钟。四、那么,日本人为什么相信杨贵妃没有死,而跑到了日本了呢?这是因为日本人对《长恨歌》解读过度了。以前,俞伯平、周作人等支持这样观点:《长恨歌》中有一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日本古今学者就猜测,既然马嵬坡的泥土中找不到杨贵妃的尸骨,那就是她没有死。马嵬驿,即马嵬坡,位于陕西省兴平市西约11公里还有一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本来白居易是说杨贵妃死后去了仙山,暗示杨贵妃成了仙,这是一种浪漫的写作手法,寄托了作者对杨贵妃之死的同情和美好向往。但是,中日学者认为这个仙山就是蓬莱山,古代称之为瀛洲,就是今天的日本,所以,就推断出杨贵妃去了日本。于是,日本学者就确定杨贵妃没有死,并来到日本,而且煞有其事营造了杨贵妃的墓地。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明白,白居易《长恨歌》是文学诗歌,有作者个人的抒情想象等主观因素,所以《长恨歌》不能当成史料,白居易的描写也不能当成历史事实。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都很明确写出了杨贵妃被赐死这件事。《资治通鉴唐纪》也记载了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在《唐国史补》中更清楚地写了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这些官方史料足以证明杨贵妃真被赐死于马嵬坡,比白居易的文学作品《长恨歌》更有可信度。怎奈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太大了,日本学者就把《长恨歌》当成真实的历史进行了解读。正是白居易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力,才使杨贵妃在日本成了文学中的“女神”。恐怕白居易也想不到,自己竟能成为日本历史上被人膜拜的大神,自己的一首诗竟能改变日本人对历史的看法。日本人眼中的杨贵妃,已经不是历史上真正的杨贵妃了,而是日本悲剧性的女性文学形象代表。从日本杨贵妃的文化现象中,足见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深远。一段杨贵妃的故事,重温盛唐的光辉。中华灿烂的文化,曾传播四海。历史可以湮灭曾经的风尘,但无法掩盖那份民族自豪的感情。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论文选题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  开题报告学校具体格式准备好了没?准备写多少字还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可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顺利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顺利。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参考总课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何老师在《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方案里写的课题指导思想里的一段话:“这一课题研究要依据党中央和国家要求,依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依据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结合国情、市情和佛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力求揭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实践服务”。另外,还有一份供大家参考一下,广东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和实验方案里面,课题指导思想这样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和我省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出发,针对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验和理论研究,有效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教学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把广东建成教育强省作出贡献 ”。  (五) 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课题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是否要设定子课题。 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  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 要研究如何优化小学生个性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  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  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突出介绍行动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  如课题组活动时间; 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 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 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 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四、注意三点:  1、要学会搜集和获取信息。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  2、要多学习,多借鉴。集思广益开眼界(学习与借鉴)。  3、创新。登高望远多创意(创新)。

日本:日本人很注重文化的传承,在日常的饮食起居和与人交往方面有一套礼节规范,说话的语气措词、行动举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别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也都有共通的风俗习惯。日本的传统家庭教育重点在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上,系统功课的学习基本委托给了学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对于孩子自发的游戏,如攀树爬墙、猎奇探险等,一般也比较宽容,他们有句谚语:心爱的孩子要让他出外闯荡,这说明日本人是重视实际锻炼的。  重视自立教育,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重视挫折教育,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日本的小孩子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的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重视创新教育,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教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要尽量解答。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看书,借阅图书,并参加各种创新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像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孩子的溺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早已忘了前辈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懂得坐享父辈们创造的成果,造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而造成这一切的竟然是辛苦了多年的父辈,因为父辈们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他们不愿孩子再像他们一样吃苦,于是就将孩子像小皇帝一样高高的捧在手心,生怕他受到半点的伤害。有些家长从小就给孩子当保姆,管完小学管中学,管完中学管大学,大学毕业还帮着找对象,结婚时给孩子买齐各种家具、电器,甚至孩子生了子女,老家儿还得给看着,这保姆哪天才到头呢?什么时候老家儿死了才算完事,这样做的结果只是造就了一代无能的人。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太多的呵护与钟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学习怕吃苦,知难而退等现象相当严重。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一个孩子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没有谈何在社会上立足呢。对此,我们希望家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望子成龙心切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一翻成就呢?据调查显示,90%左右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并成为有用人才,而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不良表现的屡次出现,家长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逐渐变得“失望”。孩子小时候“众星捧月”,一旦大了,出现了问题,家长则大声训斥、批评,甚至采取更极端的教育行为。 他们只允许子女在家学习,不许他们参加课外活动,或盲目请家教,花高价“买”学上,这种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望子成龙”中只注重学习成绩,有自来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观的偏误。人才的成长不但要开发智力提高智商,而且要有品德培育提升情商。面对新形势下的育才理念和人才需求,我们的家庭就不能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匡正自己的成才观念,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著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他们,我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那样的话,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想出巧妙的办法来引导、教育孩子,这样既使孩子容易接受,又能顺利解决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等等,要改变这中局面,不是单单靠家庭就能够做到的,更多的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无止境的。面对孩子,大人要做的事情确实还有很多很多。透过分析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秀方法,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及引用。  from: 2005年2月6日 13:51:33  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重视礼仪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二、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三、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  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四、重视创新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尽量解答,并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来源: 好孩子育儿网  这里有一张表格应该也可以帮上你:    这篇文章也不错,日本的家庭教育:  _htm  论文加油!

你的邮箱多少,我发给你。

我猜吧 就是促进文化交流吧 各种文化的交流 没错 应该就是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