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实践与创新论文初中生怎么写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8 18:01:26

实践与创新论文初中生怎么写题目

这个靠你社会实践的感悟

你上网百度搜索下有相关文档供你下载参考。

内容比较长,你根据自己情况斟酌使用,适当删减。为了了解实践与创新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我们组织威海地区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方式,结果如下:  一、对初中生创造性调查所反映问题的概述  1.初中生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上述认知却略有下降。  本次调查表明,初中生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这首先反映在问及5项有关大脑科学知识的内容时,对每项内容表示“了解”的被调查者最高为65.2%,最低亦为35.5%。同时,对5项内容全部“了解”的被调查者,已从8.8%上升为11.2%,增长了2.4个百分点。  初中生对各项有关大脑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亦在逐年提高。但若比较对5项内容全部“了解”的被调查者,下降了1.4个百分点。造成这一下降的对象,主要是初中生。  其次就初中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而言,本次调查显示,初中生对上述有关创造性思维知识8项内容“了解”者的比率,大多基本持平或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除第1项较为抽象、笼统的表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略有增长外,其余涉及创造性思维具体模式和方法的选项大多有一定程度的回落。在对特定群体的对比分析中还发现,农村中学生群体对有关创造性思维知识8项内容“了解”者的比率,均分别较大幅度落后于大城市中学生群体。  2.初中生自评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比率在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后又呈现出回落。  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自评“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我既有自信,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占59.3%;自认“有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许多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我却很有兴趣和好奇心)的人亦达48.1%;43.1%的被调查者自认“有怀疑精神”(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我时常表示怀疑,并可以感知和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51.1%的被调查者自认“有较强的意志力和进取精神”(即使遇到不幸、挫折或反对我的情况,我仍能保持学习热情)。  自认同时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兴趣与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意志力和进取精神”的被调查者(即同时选择了上述4项内容的被调查者),即我们认为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的初中生,已从占被调查者的4.7%,上升为占被调查者的11.0%,又回落到7.3%。这反映出近两年来初中生创造人格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大问题。  3.初中生自评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比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后,以后又略有增长。  本次调查表明,被调查者自评“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我能够甚至于习惯运用逻辑推理寻找事物的起因)的被调查者占43.4%; 自认具有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我喜欢联想,头脑中不时有新想法涌现)的人占62.6%;而自认具备“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我可以从众多的信息源中,迅速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人亦占54.3%。自评同时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 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和“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的被调查者(即同时选择了上述3项内容的被调查者),即我们认为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被调查者,上升了但增长幅度较小。  4.初中生亲身体验过实践与创新全过程的比率不高,而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比率更低。  本次调查表明,尽管实践与创新学习活动对初中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亲身体验过实践与创新全过程的初中生数量并不多,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或是非正规教育途径,都低于29.0%(见表13)。  就初中生对体验实践与创新过程中各相关阶段的认同率而言,男性被调查者对其中每项的认同率均高于女性被调查者,其中最高相差近10个百分点,最少亦相差2个百分点。  另外,本次调查还表明,尽管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对初中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亦至关重要,但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初中生数量更低,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或是非正规教育途径,都低于26.0%。  就初中生对体验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相关阶段的认同率而言,男性被调查者对其中每项的认同率大多高于女性被调查者,仅有一项例外。  5.仍有约半数被调查者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且存在过于严谨、尊崇权威的倾向。  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过于严谨指在思考问题时,只习惯于非常严格确定的思路。这种思想特点只在已有科学知识成果运用时才显得十分必要,而对于深入未知领域从事创造性工作,则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思维定势是指思考问题时的一种思想惯性,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依靠已有知识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从众心理是指思考问题时屈从于大多数人的见解。尊崇权威,有时是很自然的,如对科学的崇尚而产生的对某些著名科学家的尊崇,这并非无益;但因尊崇权威而导致不敢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则是有害的。信息饱和指思考问题时头脑中装了过多的信息,堵塞了自由思考和想象的途径,影响了创造性设想方案的产生。  本次调查显示,虽有较大好转,但仍有50.9%的被调查者“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讲究严格的步骤”;54.4%的被调查者“常为自己无意中说话伤人而闷闷不乐”; 42.6%的被调查者“不愿提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我时常表示怀疑”的被调查者不足一半; 33.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会去做可能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事”。初中生认同自己在创造性思维中存在4种障碍的比率则是变化不大,且有降亦有升,反映了约半数初中生在创造性思维中存有4种障碍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6.在创造、发明与个人的关系上,持消极态度的人数有大幅度减少;女性初中生在创造、发明与个人关系上的正确认识率要高于男性。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创造、发明与个人的关系上,持消极态度的初中生人数有所减少。如表示“本人不打算在任何领域进行创造,不关心这个”的被调查者减少;认同“发明是专业人员的事,与我关系不大”的被调查者也减少;而赞同“创造能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的被调查者则上升至65.1%;认同“搞‘小发明’有助于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被调查者也猛增至75.1%。这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生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不再感到困惑,具有适应社会进步的自信和参与竞争的勇气。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本次调查表明,超过半数(52.9%)的初中生表示“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都注意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并创新的科学精神”;当然,还有少数初中生对科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倍感压力,因而对人生和社会均持消极的态度(我们在个案调查中亦已发现),这还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本次调查亦表明,女性初中生在创造、发明与个人关系上的正确认识率要高于男性,因此应更侧重对男性初中生进行相关领域的教育。  二、对近几年来初中生创造力培养主体变化的概述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初中生创造力培养主体变化的概述  (1)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设施的改善,有利地促进了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发展与创新。  具体来看,中学教育观念落后的状况已有所转变,如认同中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方法”的被调查者,增至66.5%;表示老师在实验课上“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准确、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增长了;而认同“部分教师已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将小组讨论、提出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答案)、鼓励学生自己探究等引入课堂”的被调查者为57.5%;肯定“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使用幻灯、录相、计算机和多媒体等以辅助教学”的被调查者为49.1%,均呈上升趋势;这表明素质教育在中学正得到逐步发展,大约1/4以上的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上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再如,本次调查84.1%的大学生认同“学校的计算机中心、图书馆或其它场所可以为学生提供上INTENET网的机会”;60.4%的被调查者表示大学里“多数教师具有人格魅力,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亦会传递情感及价值取向”;赞同“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或与论文辅导教师之间有平等的学术交流机会,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比率为61.0%;认可“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参与创造和实践活动”的比率为58.9%;这表明被调查者对我国大学教育环境持正面评价的比率基本上已过半数。与此同时,认同大部分老师教学是“间接启发式”的大学生,已达42.4%,与它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正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做起,在逐步实施素质教育。  (2)家长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化,使得更多的初中生能够享有“民主型”教育及相应的物质上的支持。  从家庭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状况来看,在本次调查中设定的孩子“拆装闹钟”的具体情境中,52.7%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许,其中大部分还陪同一起做(民主型)。这反映随着近几年来教育大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超过半数以上的“独生子女”的家长们,已经开始放弃“压制型”教育方式,而转为启发、帮助的“民主型”教育方式。  与此同时,本次调查表明,家庭在初中生创造性培养方面的环境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如 62.3%的被调查者认同“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父母总是鼓励我自己选择衣服的款式和颜色”;表示“父母支持我参加科技、环保、语言、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课外或校外活动”的被调查者占67.5%;表示“家庭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课外读物”的被调查者占65.7%;62.6%的被调查者认同“父母经常与我一起评价社会上人们做出的好的或坏的行为”;59.7%的被调查者认同“父母鼓励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领域” ;表示“父母通常不会用压制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我”的被调查者占65.1%。  为了便于作出综合评价,我们把同时选择了上述7项调查内容的被调查者的家庭,界定为初中生创造性培养环境优良的家庭――即营造了有益于初中生创造能力培养优良环境的家庭。经统计,初中5.1%、  (3)各级社会机构、团体的努力和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为初中生营造了一个更为有益的成长环境。  社会作为一个对初中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主体,这几年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级社会机构、团体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大都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初中生参与,而与信息学和环境相关的竞赛活动参与率更在逐步增长。如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系列活动,初中生的参与度已不断增长;初中生环境保护竞赛系列活动也不断增长;而初中生作文(含文学、科技征文)比赛的参与度更不断增长;其它如初中生夏令营或冬令营系列活动,以及初中生语言、朗诵竞赛系列活动,也有较高的参与度。  再者,本次调查中有44.1%的被调查者认为“大众传媒会针对初中生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文化宣传教育”,好评率增长了;这表明大众传媒近两年在初中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更多初中生的认可。  2.初中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现行教育体制在初中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我国的教育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受经济发展制约,目前教育事业仍还存在着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教育资源数量供给不足的矛盾,它导致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仍无法根本摆脱应试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升学成为教和学的目的,应试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这一点在中小学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已制定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等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政策措施,但问题仍很严重;在高校虽不存在升学压力,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并集中体现在“考研”大军长达一年多的“备战”上。  例如本次调查显示, 认为“考试、升学是中学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的被调查者,从1998年的85.6%降至2000年的71.2%,2002年又增至77.3%;感觉“学校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课业负担很重”的中学生比例,从2000年的44.2%,上升为2002年的45.2%;而认同“学生平均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8课时”的中学生,2000年和2002年均为56.7%,说明超过半数的中学上述状况无任何改变。  分析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46.5%的中学生认为“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是重复(或在黑板上书写)课本上的内容,并时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接受的紧张状态”;还有高达61.8%的中学生认同“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是让学生大量演练习题,同时介绍各种解题方法”。  (2)教育观念的滞后使得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各方面应有的重视  没有对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虽已有认识,但还没有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体现出对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视。  就教师和家长而言,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也就不可能予以应有的重视。部分家长和老师即使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由于受到教育体制、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局限,也不可能对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多少实际的重视。例如本次调查中,“一般来说,老师只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分别得到62.0%的被调查者的认同,这表明教师仅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而赞同“大部分学生对教师都有一定的畏惧感”的被调查者占51.8%,说明教师不能平等、宽容的对待学生,在营造学生“敢于质疑”的环境上还存在很大问题。与此同时,仍有27.5%的被调查者表示“为了提高我的学习成绩,父母经常要求我做‘额外’的家庭作业”,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会扼杀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初中生自身而言,他们是被教育者,其观念主要是受教育者的影响。他们虽然知道创造发明对社会、个人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在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活动中,却呈现出较低的参与度。此外,还有少数初中生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感到困惑,对科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倍感压力――缺乏适应社会进步的自信和参与竞争的勇气,例如有17.7%的初中生表示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并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反映出初中生对培养自身创造力的重要意义还未真正认识。  (3)课程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不合理的教育内容仍在实施,影响了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按照现代教育观念制定的我国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新教材,无疑会对初中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新课程教材尚处于实验阶段,并未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就使得不合理的教育内容仍在大多数学校实施,影响了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例如,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尽管“探究”学习方式对初中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本次调查中,认同“学校的相关科学课程是否为你提供过尝试进行完整的(包括上述所有8个阶段性过程)实践与创新学习活动的机会”的中学生,仅为28.8%。  (4)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工作还很艰巨  从前述之调查结果看,与1998年和2000年相比,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教育方式等方面均有相当程度的进步或改进,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如本次调查认为大部分老师教学是“灌输式”的中学生高达46.5%,而尚有23.8%的被调查者表示“父母通常会用压制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我”,更是令人吃惊!  这是因为,家长群体文化程度过低(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的父亲或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制约着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教师本身素质不高,主要因其自身所受教育存在缺陷――这是以往不合理教育体制而造成的消极影响,消除这些消极影响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包括自学、培训等。  另外,还有一些“间接的”教育者,如一些大众传媒节目的编导者,他们制作的节目不乏教育性,但由于其本身素质欠佳,导致一些教育观念滞后的节目充斥荧屏。如以倡导记忆知识为主的各类知识竞赛,至今仍久盛不衰,其导向与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相对立的。看来提高这些“间接的”教育者的素质,亦应摆上日程。  三、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物理学史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注重启发式教学,调动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5.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1.理解原理,创新实验方法;  2.想方设法,创新演示实验;  3.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  (四)注重实践与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1.加强课堂内的探究活动;  2.加强课堂外的探究活动。

实践与创新论文初中生题目怎么写

1、论文题目:题目要与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文不对题。题目要求简洁、新颖、吸引读者。如《为什么咸蛋黄会出油?》明了,吸引读者。研究的题目不能太大,不然无从下手。2、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简单说明进行该研究的目的或作者是怎样想到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起因。3、材料和研究方法:要写清考察和观察对象、实验的材料及材料来源;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研究步骤;使用了哪些仪器等,这都要如实交代清楚,以便经得起他人的重复试验。4、结果:是论文的论据部分。除了用文字,还可用表格中的数据,图片,照片,这样具有说服力。数据的真实可靠是实验研究的关键所在。5、讨论:这是论文的论证和论点部分。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科学结论。并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说明。论点必须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依据,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如果脱离实际,故意扩大研究成果,就失去论文的科学性,结果将是一事无成。本次的科技小论文选题可以参考丛书的有关课题,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手段。也可围绕自己劳技创意和制作过程等方面内容进行论述。论文的撰写用A4纸张。

内容比较长,你根据自己情况斟酌使用,适当删减。为了了解实践与创新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我们组织威海地区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方式,结果如下:  一、对初中生创造性调查所反映问题的概述  1.初中生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上述认知却略有下降。  本次调查表明,初中生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这首先反映在问及5项有关大脑科学知识的内容时,对每项内容表示“了解”的被调查者最高为65.2%,最低亦为35.5%。同时,对5项内容全部“了解”的被调查者,已从8.8%上升为11.2%,增长了2.4个百分点。  初中生对各项有关大脑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亦在逐年提高。但若比较对5项内容全部“了解”的被调查者,下降了1.4个百分点。造成这一下降的对象,主要是初中生。  其次就初中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而言,本次调查显示,初中生对上述有关创造性思维知识8项内容“了解”者的比率,大多基本持平或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除第1项较为抽象、笼统的表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略有增长外,其余涉及创造性思维具体模式和方法的选项大多有一定程度的回落。在对特定群体的对比分析中还发现,农村中学生群体对有关创造性思维知识8项内容“了解”者的比率,均分别较大幅度落后于大城市中学生群体。  2.初中生自评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比率在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后又呈现出回落。  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自评“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我既有自信,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占59.3%;自认“有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许多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我却很有兴趣和好奇心)的人亦达48.1%;43.1%的被调查者自认“有怀疑精神”(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我时常表示怀疑,并可以感知和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51.1%的被调查者自认“有较强的意志力和进取精神”(即使遇到不幸、挫折或反对我的情况,我仍能保持学习热情)。  自认同时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兴趣与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意志力和进取精神”的被调查者(即同时选择了上述4项内容的被调查者),即我们认为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的初中生,已从占被调查者的4.7%,上升为占被调查者的11.0%,又回落到7.3%。这反映出近两年来初中生创造人格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大问题。  3.初中生自评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比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后,以后又略有增长。  本次调查表明,被调查者自评“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我能够甚至于习惯运用逻辑推理寻找事物的起因)的被调查者占43.4%; 自认具有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我喜欢联想,头脑中不时有新想法涌现)的人占62.6%;而自认具备“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我可以从众多的信息源中,迅速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人亦占54.3%。自评同时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 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和“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的被调查者(即同时选择了上述3项内容的被调查者),即我们认为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被调查者,上升了但增长幅度较小。  4.初中生亲身体验过实践与创新全过程的比率不高,而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比率更低。  本次调查表明,尽管实践与创新学习活动对初中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亲身体验过实践与创新全过程的初中生数量并不多,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或是非正规教育途径,都低于29.0%(见表13)。  就初中生对体验实践与创新过程中各相关阶段的认同率而言,男性被调查者对其中每项的认同率均高于女性被调查者,其中最高相差近10个百分点,最少亦相差2个百分点。  另外,本次调查还表明,尽管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对初中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亦至关重要,但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初中生数量更低,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或是非正规教育途径,都低于26.0%。  就初中生对体验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相关阶段的认同率而言,男性被调查者对其中每项的认同率大多高于女性被调查者,仅有一项例外。  5.仍有约半数被调查者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且存在过于严谨、尊崇权威的倾向。  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过于严谨指在思考问题时,只习惯于非常严格确定的思路。这种思想特点只在已有科学知识成果运用时才显得十分必要,而对于深入未知领域从事创造性工作,则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思维定势是指思考问题时的一种思想惯性,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依靠已有知识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从众心理是指思考问题时屈从于大多数人的见解。尊崇权威,有时是很自然的,如对科学的崇尚而产生的对某些著名科学家的尊崇,这并非无益;但因尊崇权威而导致不敢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则是有害的。信息饱和指思考问题时头脑中装了过多的信息,堵塞了自由思考和想象的途径,影响了创造性设想方案的产生。  本次调查显示,虽有较大好转,但仍有50.9%的被调查者“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讲究严格的步骤”;54.4%的被调查者“常为自己无意中说话伤人而闷闷不乐”; 42.6%的被调查者“不愿提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我时常表示怀疑”的被调查者不足一半; 33.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会去做可能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事”。初中生认同自己在创造性思维中存在4种障碍的比率则是变化不大,且有降亦有升,反映了约半数初中生在创造性思维中存有4种障碍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6.在创造、发明与个人的关系上,持消极态度的人数有大幅度减少;女性初中生在创造、发明与个人关系上的正确认识率要高于男性。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创造、发明与个人的关系上,持消极态度的初中生人数有所减少。如表示“本人不打算在任何领域进行创造,不关心这个”的被调查者减少;认同“发明是专业人员的事,与我关系不大”的被调查者也减少;而赞同“创造能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的被调查者则上升至65.1%;认同“搞‘小发明’有助于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被调查者也猛增至75.1%。这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生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不再感到困惑,具有适应社会进步的自信和参与竞争的勇气。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本次调查表明,超过半数(52.9%)的初中生表示“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都注意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并创新的科学精神”;当然,还有少数初中生对科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倍感压力,因而对人生和社会均持消极的态度(我们在个案调查中亦已发现),这还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本次调查亦表明,女性初中生在创造、发明与个人关系上的正确认识率要高于男性,因此应更侧重对男性初中生进行相关领域的教育。  二、对近几年来初中生创造力培养主体变化的概述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初中生创造力培养主体变化的概述  (1)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设施的改善,有利地促进了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发展与创新。  具体来看,中学教育观念落后的状况已有所转变,如认同中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方法”的被调查者,增至66.5%;表示老师在实验课上“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准确、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增长了;而认同“部分教师已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将小组讨论、提出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答案)、鼓励学生自己探究等引入课堂”的被调查者为57.5%;肯定“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使用幻灯、录相、计算机和多媒体等以辅助教学”的被调查者为49.1%,均呈上升趋势;这表明素质教育在中学正得到逐步发展,大约1/4以上的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上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再如,本次调查84.1%的大学生认同“学校的计算机中心、图书馆或其它场所可以为学生提供上INTENET网的机会”;60.4%的被调查者表示大学里“多数教师具有人格魅力,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亦会传递情感及价值取向”;赞同“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或与论文辅导教师之间有平等的学术交流机会,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比率为61.0%;认可“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参与创造和实践活动”的比率为58.9%;这表明被调查者对我国大学教育环境持正面评价的比率基本上已过半数。与此同时,认同大部分老师教学是“间接启发式”的大学生,已达42.4%,与它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正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做起,在逐步实施素质教育。  (2)家长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化,使得更多的初中生能够享有“民主型”教育及相应的物质上的支持。  从家庭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状况来看,在本次调查中设定的孩子“拆装闹钟”的具体情境中,52.7%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许,其中大部分还陪同一起做(民主型)。这反映随着近几年来教育大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超过半数以上的“独生子女”的家长们,已经开始放弃“压制型”教育方式,而转为启发、帮助的“民主型”教育方式。  与此同时,本次调查表明,家庭在初中生创造性培养方面的环境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如 62.3%的被调查者认同“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父母总是鼓励我自己选择衣服的款式和颜色”;表示“父母支持我参加科技、环保、语言、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课外或校外活动”的被调查者占67.5%;表示“家庭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课外读物”的被调查者占65.7%;62.6%的被调查者认同“父母经常与我一起评价社会上人们做出的好的或坏的行为”;59.7%的被调查者认同“父母鼓励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领域” ;表示“父母通常不会用压制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我”的被调查者占65.1%。  为了便于作出综合评价,我们把同时选择了上述7项调查内容的被调查者的家庭,界定为初中生创造性培养环境优良的家庭――即营造了有益于初中生创造能力培养优良环境的家庭。经统计,初中5.1%、  (3)各级社会机构、团体的努力和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为初中生营造了一个更为有益的成长环境。  社会作为一个对初中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主体,这几年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级社会机构、团体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大都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初中生参与,而与信息学和环境相关的竞赛活动参与率更在逐步增长。如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系列活动,初中生的参与度已不断增长;初中生环境保护竞赛系列活动也不断增长;而初中生作文(含文学、科技征文)比赛的参与度更不断增长;其它如初中生夏令营或冬令营系列活动,以及初中生语言、朗诵竞赛系列活动,也有较高的参与度。  再者,本次调查中有44.1%的被调查者认为“大众传媒会针对初中生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文化宣传教育”,好评率增长了;这表明大众传媒近两年在初中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更多初中生的认可。  2.初中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现行教育体制在初中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我国的教育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受经济发展制约,目前教育事业仍还存在着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教育资源数量供给不足的矛盾,它导致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仍无法根本摆脱应试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升学成为教和学的目的,应试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这一点在中小学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已制定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等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政策措施,但问题仍很严重;在高校虽不存在升学压力,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并集中体现在“考研”大军长达一年多的“备战”上。  例如本次调查显示, 认为“考试、升学是中学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的被调查者,从1998年的85.6%降至2000年的71.2%,2002年又增至77.3%;感觉“学校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课业负担很重”的中学生比例,从2000年的44.2%,上升为2002年的45.2%;而认同“学生平均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8课时”的中学生,2000年和2002年均为56.7%,说明超过半数的中学上述状况无任何改变。  分析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46.5%的中学生认为“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是重复(或在黑板上书写)课本上的内容,并时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接受的紧张状态”;还有高达61.8%的中学生认同“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是让学生大量演练习题,同时介绍各种解题方法”。  (2)教育观念的滞后使得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各方面应有的重视  没有对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虽已有认识,但还没有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体现出对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视。  就教师和家长而言,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也就不可能予以应有的重视。部分家长和老师即使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由于受到教育体制、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局限,也不可能对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多少实际的重视。例如本次调查中,“一般来说,老师只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分别得到62.0%的被调查者的认同,这表明教师仅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而赞同“大部分学生对教师都有一定的畏惧感”的被调查者占51.8%,说明教师不能平等、宽容的对待学生,在营造学生“敢于质疑”的环境上还存在很大问题。与此同时,仍有27.5%的被调查者表示“为了提高我的学习成绩,父母经常要求我做‘额外’的家庭作业”,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会扼杀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初中生自身而言,他们是被教育者,其观念主要是受教育者的影响。他们虽然知道创造发明对社会、个人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在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活动中,却呈现出较低的参与度。此外,还有少数初中生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感到困惑,对科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倍感压力――缺乏适应社会进步的自信和参与竞争的勇气,例如有17.7%的初中生表示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并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反映出初中生对培养自身创造力的重要意义还未真正认识。  (3)课程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不合理的教育内容仍在实施,影响了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按照现代教育观念制定的我国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新教材,无疑会对初中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新课程教材尚处于实验阶段,并未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就使得不合理的教育内容仍在大多数学校实施,影响了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例如,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尽管“探究”学习方式对初中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本次调查中,认同“学校的相关科学课程是否为你提供过尝试进行完整的(包括上述所有8个阶段性过程)实践与创新学习活动的机会”的中学生,仅为28.8%。  (4)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工作还很艰巨  从前述之调查结果看,与1998年和2000年相比,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教育方式等方面均有相当程度的进步或改进,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如本次调查认为大部分老师教学是“灌输式”的中学生高达46.5%,而尚有23.8%的被调查者表示“父母通常会用压制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我”,更是令人吃惊!  这是因为,家长群体文化程度过低(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的父亲或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制约着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教师本身素质不高,主要因其自身所受教育存在缺陷――这是以往不合理教育体制而造成的消极影响,消除这些消极影响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包括自学、培训等。  另外,还有一些“间接的”教育者,如一些大众传媒节目的编导者,他们制作的节目不乏教育性,但由于其本身素质欠佳,导致一些教育观念滞后的节目充斥荧屏。如以倡导记忆知识为主的各类知识竞赛,至今仍久盛不衰,其导向与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相对立的。看来提高这些“间接的”教育者的素质,亦应摆上日程。  三、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物理学史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注重启发式教学,调动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5.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1.理解原理,创新实验方法;  2.想方设法,创新演示实验;  3.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  (四)注重实践与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1.加强课堂内的探究活动;  2.加强课堂外的探究活动。

这个靠你社会实践的感悟

实践与创新论文初中生题目

如何学写数学小论文 “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每个学写小论文的同学都会碰到的问题。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对于它的作者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其创作的素材、水平,乃至创作的灵感……,绝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们需要作者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去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思考。从我校征集的论文来看,作者中有的是在平时十分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学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后,获得灵感、得以选题;……更有甚者是,有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探究,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对观察、探究的结果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写出了令人叫绝的好论文。综观获奖论文的小作者们,他们大多是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好论文的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数学感悟,还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综合素养。 (1) 写什么 写小论文的关键,首先就是选题,同学们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的局限,因此,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 下面我结合我校同学部分获奖论文的选题,进行一点简单的选题分析。 论文按内容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 ①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 如:探究大桥的热胀冷缩度 ②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 如: 一台饮水机创造的意想不到的实惠 ③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如: 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如: 纸飞机里的数学 ④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 如: “没有条件”的推理 如: 小议“黄金分割” 如: 奇妙的正五角星 (2) 怎样写 ① 课题要小而集中,要有针对性; ② 见解要真实、独特,有感而发,富有新意; ③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四) 评价数学小论文的标准 什么样的数学小论文算是好的论文呢?标准很多,但我以为一篇好的数学小论文必须有以下三个特征——新、真、美。“新”,指的就是选题要有独特的视角,写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单纯地下载一段。文字,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至少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观点,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指的就是内容要实在、言之有理,既不能空洞无味、也不能冗长拖沓,文章要紧扣主题,力求做到准确、精练,尽量地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美”,指的就是语言通顺、文笔流畅,文章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名称来看,既有实践又有创新的论文肯定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亲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更加贴近生活、注意观察、去寻找、去发现,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把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作为对自己数学学习的一种评价、一种补充、一种提高,这样你学写小论文的目的就对了,你就会将数学小论文越写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下大工夫、只要肯吃的起苦,不断地去思考、去揣摸,去学习,好的数学论文就一定会在你的手中诞生。总之,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来说,始终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极好的方式。我相信我校初一、初二的同学们一定会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积极参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活动与交流,并取得好成绩。祝愿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数学小论文,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愿有更多的同学从学写数学小论文开始起飞,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书写出更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目前解题技巧类的不新颖了,关于教改和养成理念方面的较好。初一的论文重点放在学生习惯的培养上,虽然是老问题,但是写的前卫点,还是很吸引人的。我给你建议一个标题,你自己准备素材和内容吧。《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七年级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想,不要习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七年级数学"绝对值"这一节的习题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对a选取不同的值试一试,从这些不同的结果中去想、去探索、去归纳;三是从绝对值的概念出发,利用数轴求有多少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a|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法,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七年级的“队列操练中的数学趣题”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编成小品,记下每一次的结果,通过试一试学会用数据说话,并能在乐趣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可以用数学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利用新教材中安排“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用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读”、“想”、“试”、“做”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新教材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相信,在广大园丁的努力配合下,充分利用读、想、试、做等栏目,新教材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熙的阳光,照耀着我国教育较为欠缺的创造性快快成长,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中学生厌学原因的调查分析及相应对策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我国中学生厌学的现象越来越来严重。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在我们经过一定调查后,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厌学的现象或曾经厌学过。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怀着无所谓或厌恶的态度。这对于祖国和个人的将来都是极不利的。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做了详细调查,希望能够提出一些对策帮助这部分同学转变过来。一、厌学的表现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常旷课、迟到,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于顶撞老师。2、经常找各种借口请假不上课,学习马虎,得过且过。到学校不是为了学知识,求学问,而是为了混日子、弄文凭。3、上课时,虽然不做任何小动作,但是不看黑板,不看书,不记笔记,老师提问时是一脸的茫然,甚至有些同学根本不知道老师提的什么问题,教师你讲你的,台下我玩我的。4、上课时故意破坏纪律,扰乱课堂秩序,不服从老师的管教。5、上课就睡觉,下课铃一打立即精神抖擞。6、抄袭拖拉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从来不复习或预习功课。二、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个方面:(一)内在原因1、由于自身比较懒惰,怕苦怕累,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并且很乏味的事情。许多中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这一点是引起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表明,在厌学的学生中大概有32%的学生的厌学是由于懒惰引起的。2、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许多学生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上课时,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或听得一知半解;课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无从下手。致使他们对学习毫无信心,产生厌学心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调查表明,在厌学学生中大概有36%的学生厌学是由这一点产生的。3、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一些娱乐场所繁荣昌盛,这对于好奇心特强的中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抵制力稍弱的学生们很快就会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当然这一点相对还是比较少的,调查表明只占5%。(二)外在原因1、社会因素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很多人开始盲目追求金钱而忽略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使不少学生产生了金钱至上的观念,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愿意努力。2) 受校外玩乐场所如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的影响3〉从总体上看,知识分子的劳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仍算不上高,一些知分子的生活仍较清贫,待遇较低。使中学生认为学习也没有什么多大的作用。据调查,大约有12%的学生的厌学现象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2、家庭因素1)父母对孩子要求不严格。父母不管教或不善于管教,有些父母只求孩子在学校别犯原则性的大错误,至于学习方面只要马马虎虎混及格就行,这就给孩子思想上造成了松懈。2)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不少家长因本身工作劳动等种种原因,平时很少关心子女学习,几乎不主动到校了解孩子学习纪律情况,放任自流,而这部分学生也乐得轻松自在。3)父母教育方法的不得当。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成绩下降,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甚至痛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和抵制。4)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也都会给子女带来影响,从而影响学习。总之,受家庭因素影响的学生大概有11%。3、学校因素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不当,如搞题海战术,课堂枯燥无味等。当然,师生关系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受这方面影响的学生大约有4%。三、相应对策1、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控能力,端正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有发奋进取的欲望。2、家长、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3、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前做好预习,以提高听课效率;课后认真及时完成作业,做好复习工作。由此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信心。4、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与家长联系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交流和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教师与家长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以便及时改变学生的厌学现象。5、学校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6、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7、有关部门要加大整治电子游戏室、网吧、书刊、音像制品等的力度,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8、教师应运用生动活泼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行民主教学,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表演、演讲、讨论、竞赛等和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来激活课堂;要多检查、指导厌学学生的作业;布置作业应适度、新颖,体现能力培养,杜绝“题海战术”;上课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情感,教态要得体等。9、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平时应多接触学生,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差距。10、学生应认识到学习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是立国、强国的需要等。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现象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内外结合、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实践与创新论文初中生怎么写

这个靠你社会实践的感悟

内容比较长,你根据自己情况斟酌使用,适当删减。为了了解实践与创新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我们组织威海地区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方式,结果如下:  一、对初中生创造性调查所反映问题的概述  1.初中生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上述认知却略有下降。  本次调查表明,初中生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这首先反映在问及5项有关大脑科学知识的内容时,对每项内容表示“了解”的被调查者最高为65.2%,最低亦为35.5%。同时,对5项内容全部“了解”的被调查者,已从8.8%上升为11.2%,增长了2.4个百分点。  初中生对各项有关大脑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亦在逐年提高。但若比较对5项内容全部“了解”的被调查者,下降了1.4个百分点。造成这一下降的对象,主要是初中生。  其次就初中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而言,本次调查显示,初中生对上述有关创造性思维知识8项内容“了解”者的比率,大多基本持平或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除第1项较为抽象、笼统的表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略有增长外,其余涉及创造性思维具体模式和方法的选项大多有一定程度的回落。在对特定群体的对比分析中还发现,农村中学生群体对有关创造性思维知识8项内容“了解”者的比率,均分别较大幅度落后于大城市中学生群体。  2.初中生自评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比率在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后又呈现出回落。  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自评“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我既有自信,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占59.3%;自认“有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许多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我却很有兴趣和好奇心)的人亦达48.1%;43.1%的被调查者自认“有怀疑精神”(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我时常表示怀疑,并可以感知和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51.1%的被调查者自认“有较强的意志力和进取精神”(即使遇到不幸、挫折或反对我的情况,我仍能保持学习热情)。  自认同时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兴趣与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意志力和进取精神”的被调查者(即同时选择了上述4项内容的被调查者),即我们认为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的初中生,已从占被调查者的4.7%,上升为占被调查者的11.0%,又回落到7.3%。这反映出近两年来初中生创造人格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大问题。  3.初中生自评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比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后,以后又略有增长。  本次调查表明,被调查者自评“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我能够甚至于习惯运用逻辑推理寻找事物的起因)的被调查者占43.4%; 自认具有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我喜欢联想,头脑中不时有新想法涌现)的人占62.6%;而自认具备“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我可以从众多的信息源中,迅速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人亦占54.3%。自评同时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 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和“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的被调查者(即同时选择了上述3项内容的被调查者),即我们认为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被调查者,上升了但增长幅度较小。  4.初中生亲身体验过实践与创新全过程的比率不高,而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比率更低。  本次调查表明,尽管实践与创新学习活动对初中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亲身体验过实践与创新全过程的初中生数量并不多,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或是非正规教育途径,都低于29.0%(见表13)。  就初中生对体验实践与创新过程中各相关阶段的认同率而言,男性被调查者对其中每项的认同率均高于女性被调查者,其中最高相差近10个百分点,最少亦相差2个百分点。  另外,本次调查还表明,尽管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对初中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亦至关重要,但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初中生数量更低,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或是非正规教育途径,都低于26.0%。  就初中生对体验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相关阶段的认同率而言,男性被调查者对其中每项的认同率大多高于女性被调查者,仅有一项例外。  5.仍有约半数被调查者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且存在过于严谨、尊崇权威的倾向。  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过于严谨指在思考问题时,只习惯于非常严格确定的思路。这种思想特点只在已有科学知识成果运用时才显得十分必要,而对于深入未知领域从事创造性工作,则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思维定势是指思考问题时的一种思想惯性,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依靠已有知识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从众心理是指思考问题时屈从于大多数人的见解。尊崇权威,有时是很自然的,如对科学的崇尚而产生的对某些著名科学家的尊崇,这并非无益;但因尊崇权威而导致不敢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则是有害的。信息饱和指思考问题时头脑中装了过多的信息,堵塞了自由思考和想象的途径,影响了创造性设想方案的产生。  本次调查显示,虽有较大好转,但仍有50.9%的被调查者“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讲究严格的步骤”;54.4%的被调查者“常为自己无意中说话伤人而闷闷不乐”; 42.6%的被调查者“不愿提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我时常表示怀疑”的被调查者不足一半; 33.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会去做可能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事”。初中生认同自己在创造性思维中存在4种障碍的比率则是变化不大,且有降亦有升,反映了约半数初中生在创造性思维中存有4种障碍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6.在创造、发明与个人的关系上,持消极态度的人数有大幅度减少;女性初中生在创造、发明与个人关系上的正确认识率要高于男性。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创造、发明与个人的关系上,持消极态度的初中生人数有所减少。如表示“本人不打算在任何领域进行创造,不关心这个”的被调查者减少;认同“发明是专业人员的事,与我关系不大”的被调查者也减少;而赞同“创造能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的被调查者则上升至65.1%;认同“搞‘小发明’有助于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被调查者也猛增至75.1%。这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生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不再感到困惑,具有适应社会进步的自信和参与竞争的勇气。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本次调查表明,超过半数(52.9%)的初中生表示“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都注意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并创新的科学精神”;当然,还有少数初中生对科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倍感压力,因而对人生和社会均持消极的态度(我们在个案调查中亦已发现),这还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本次调查亦表明,女性初中生在创造、发明与个人关系上的正确认识率要高于男性,因此应更侧重对男性初中生进行相关领域的教育。  二、对近几年来初中生创造力培养主体变化的概述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初中生创造力培养主体变化的概述  (1)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设施的改善,有利地促进了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发展与创新。  具体来看,中学教育观念落后的状况已有所转变,如认同中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方法”的被调查者,增至66.5%;表示老师在实验课上“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准确、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增长了;而认同“部分教师已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将小组讨论、提出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答案)、鼓励学生自己探究等引入课堂”的被调查者为57.5%;肯定“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使用幻灯、录相、计算机和多媒体等以辅助教学”的被调查者为49.1%,均呈上升趋势;这表明素质教育在中学正得到逐步发展,大约1/4以上的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上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再如,本次调查84.1%的大学生认同“学校的计算机中心、图书馆或其它场所可以为学生提供上INTENET网的机会”;60.4%的被调查者表示大学里“多数教师具有人格魅力,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亦会传递情感及价值取向”;赞同“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或与论文辅导教师之间有平等的学术交流机会,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比率为61.0%;认可“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参与创造和实践活动”的比率为58.9%;这表明被调查者对我国大学教育环境持正面评价的比率基本上已过半数。与此同时,认同大部分老师教学是“间接启发式”的大学生,已达42.4%,与它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正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做起,在逐步实施素质教育。  (2)家长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化,使得更多的初中生能够享有“民主型”教育及相应的物质上的支持。  从家庭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状况来看,在本次调查中设定的孩子“拆装闹钟”的具体情境中,52.7%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许,其中大部分还陪同一起做(民主型)。这反映随着近几年来教育大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超过半数以上的“独生子女”的家长们,已经开始放弃“压制型”教育方式,而转为启发、帮助的“民主型”教育方式。  与此同时,本次调查表明,家庭在初中生创造性培养方面的环境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如 62.3%的被调查者认同“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父母总是鼓励我自己选择衣服的款式和颜色”;表示“父母支持我参加科技、环保、语言、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课外或校外活动”的被调查者占67.5%;表示“家庭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课外读物”的被调查者占65.7%;62.6%的被调查者认同“父母经常与我一起评价社会上人们做出的好的或坏的行为”;59.7%的被调查者认同“父母鼓励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领域” ;表示“父母通常不会用压制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我”的被调查者占65.1%。  为了便于作出综合评价,我们把同时选择了上述7项调查内容的被调查者的家庭,界定为初中生创造性培养环境优良的家庭――即营造了有益于初中生创造能力培养优良环境的家庭。经统计,初中5.1%、  (3)各级社会机构、团体的努力和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为初中生营造了一个更为有益的成长环境。  社会作为一个对初中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主体,这几年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级社会机构、团体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大都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初中生参与,而与信息学和环境相关的竞赛活动参与率更在逐步增长。如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系列活动,初中生的参与度已不断增长;初中生环境保护竞赛系列活动也不断增长;而初中生作文(含文学、科技征文)比赛的参与度更不断增长;其它如初中生夏令营或冬令营系列活动,以及初中生语言、朗诵竞赛系列活动,也有较高的参与度。  再者,本次调查中有44.1%的被调查者认为“大众传媒会针对初中生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文化宣传教育”,好评率增长了;这表明大众传媒近两年在初中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更多初中生的认可。  2.初中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现行教育体制在初中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我国的教育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受经济发展制约,目前教育事业仍还存在着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教育资源数量供给不足的矛盾,它导致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仍无法根本摆脱应试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升学成为教和学的目的,应试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这一点在中小学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已制定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等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政策措施,但问题仍很严重;在高校虽不存在升学压力,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并集中体现在“考研”大军长达一年多的“备战”上。  例如本次调查显示, 认为“考试、升学是中学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的被调查者,从1998年的85.6%降至2000年的71.2%,2002年又增至77.3%;感觉“学校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课业负担很重”的中学生比例,从2000年的44.2%,上升为2002年的45.2%;而认同“学生平均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8课时”的中学生,2000年和2002年均为56.7%,说明超过半数的中学上述状况无任何改变。  分析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46.5%的中学生认为“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是重复(或在黑板上书写)课本上的内容,并时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接受的紧张状态”;还有高达61.8%的中学生认同“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是让学生大量演练习题,同时介绍各种解题方法”。  (2)教育观念的滞后使得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各方面应有的重视  没有对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虽已有认识,但还没有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体现出对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视。  就教师和家长而言,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也就不可能予以应有的重视。部分家长和老师即使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由于受到教育体制、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局限,也不可能对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多少实际的重视。例如本次调查中,“一般来说,老师只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分别得到62.0%的被调查者的认同,这表明教师仅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而赞同“大部分学生对教师都有一定的畏惧感”的被调查者占51.8%,说明教师不能平等、宽容的对待学生,在营造学生“敢于质疑”的环境上还存在很大问题。与此同时,仍有27.5%的被调查者表示“为了提高我的学习成绩,父母经常要求我做‘额外’的家庭作业”,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会扼杀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初中生自身而言,他们是被教育者,其观念主要是受教育者的影响。他们虽然知道创造发明对社会、个人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在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活动中,却呈现出较低的参与度。此外,还有少数初中生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感到困惑,对科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倍感压力――缺乏适应社会进步的自信和参与竞争的勇气,例如有17.7%的初中生表示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并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反映出初中生对培养自身创造力的重要意义还未真正认识。  (3)课程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不合理的教育内容仍在实施,影响了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按照现代教育观念制定的我国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新教材,无疑会对初中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新课程教材尚处于实验阶段,并未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就使得不合理的教育内容仍在大多数学校实施,影响了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例如,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尽管“探究”学习方式对初中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本次调查中,认同“学校的相关科学课程是否为你提供过尝试进行完整的(包括上述所有8个阶段性过程)实践与创新学习活动的机会”的中学生,仅为28.8%。  (4)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工作还很艰巨  从前述之调查结果看,与1998年和2000年相比,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教育方式等方面均有相当程度的进步或改进,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如本次调查认为大部分老师教学是“灌输式”的中学生高达46.5%,而尚有23.8%的被调查者表示“父母通常会用压制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我”,更是令人吃惊!  这是因为,家长群体文化程度过低(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的父亲或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制约着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教师本身素质不高,主要因其自身所受教育存在缺陷――这是以往不合理教育体制而造成的消极影响,消除这些消极影响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包括自学、培训等。  另外,还有一些“间接的”教育者,如一些大众传媒节目的编导者,他们制作的节目不乏教育性,但由于其本身素质欠佳,导致一些教育观念滞后的节目充斥荧屏。如以倡导记忆知识为主的各类知识竞赛,至今仍久盛不衰,其导向与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相对立的。看来提高这些“间接的”教育者的素质,亦应摆上日程。  三、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物理学史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注重启发式教学,调动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5.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1.理解原理,创新实验方法;  2.想方设法,创新演示实验;  3.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  (四)注重实践与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1.加强课堂内的探究活动;  2.加强课堂外的探究活动。

科技小论文 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和科学讨论会,自1982年在上海市举办以来,每2年举行一届,迄今已历10届(从2000年第十届起,改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会),成为中小学科技活动的传统项目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多同学的优秀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有的还在全国甚至国际上获了奖呢!  一、什么是科技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技小论文看得很平常,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技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技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技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三种 要求 。  二、撰写科技小论文的方法和技巧  科技小论文是学生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不是文学作品。小论文的写法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题目要与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文不对题。题目要求简洁、新颖、吸引读者。如《为什么咸蛋黄会出油?》明了,吸引读者。研究的题目不能太大,不然无从下手。  2、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简单说明进行该研究的目的或作者是怎样想到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起因。  3、材料和研究方法:要写清考察和观察对象、实验的材料及材料来源;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研究步骤;使用了哪些仪器等,这都要如实交代清楚,以便经得起他人的重复试验。  4、结果:是论文的论据部分。除了用文字,还可用表格中的数据,图片,照片,这样具有说服力。数据的真实可靠是实验研究的关键所在。  5、讨论:这是论文的论证和论点部分。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科学结论。并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说明。论点必须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依据,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如果脱离实际,故意扩大研究成果,就失去论文的科学性,结果将是一事无成。  本次的科技小论文选题可以参考丛书的有关课题,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手段。也可围绕自己劳技创意和制作过程等方面内容进行论述。

实践与创新论文初中生怎么写啊

要把市场调差写清楚就好了。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实践,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实践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实践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实践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着《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实践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实践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实践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实践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重要的,但是实践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实践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实践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1、论文题目:题目要与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文不对题。题目要求简洁、新颖、吸引读者。如《为什么咸蛋黄会出油?》明了,吸引读者。研究的题目不能太大,不然无从下手。2、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简单说明进行该研究的目的或作者是怎样想到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起因。3、材料和研究方法:要写清考察和观察对象、实验的材料及材料来源;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研究步骤;使用了哪些仪器等,这都要如实交代清楚,以便经得起他人的重复试验。4、结果:是论文的论据部分。除了用文字,还可用表格中的数据,图片,照片,这样具有说服力。数据的真实可靠是实验研究的关键所在。5、讨论:这是论文的论证和论点部分。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科学结论。并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说明。论点必须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依据,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如果脱离实际,故意扩大研究成果,就失去论文的科学性,结果将是一事无成。本次的科技小论文选题可以参考丛书的有关课题,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手段。也可围绕自己劳技创意和制作过程等方面内容进行论述。论文的撰写用A4纸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