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国通信发展历程论文摘要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17 21:37:46

中国通信发展历程论文摘要是什么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历程和趋向(张煦)  [摘要] 本文内容分三部分:首先说明无线移动通信与有线固定通信一同快速发展的趋势;然后  着重讲述无线动通信蜂窝网从模拟至数字和即将进入第三代系统的快速发展历程和今后趋向;  最后简单说明无线卫星通信微波通信也要加快步伐继续向前发展,以发挥重要作用。  [ 关键词]无线通信;移动通信;蜂窝网;卫星通信  1无线移动通信与有线固定通信一同发展  人们常把有线固定通信和无线移动通信作为信息基础结构(NII/GII)的两大组成部分。近  年来它们都以明显的快速步伐向前推进,而且进入新世纪后将更加快速发展,为兴旺的信息时代  作出贡献。传统的有线固定通信网是“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长期来一直保持平稳扩大建设,促使人们普遍装用固定终端的电话机。但是,自90  年代中期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兴起,使全世界的传统通信网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广大  的通信用户开始普遍装用计算机,数据通信的业务量每年急剧上涨,其增长率远远超过传统电话  的每年增长率。按照这样的势头,进入新世纪后的五年左右,全世界的数据信息业务量总数将追  上电话信息业务量总数,而且以后超过的越来越多。因此未来的通信传送网将是以数据信息为重  点的分组交换网(Packet Switching),并且承担电话通信的传送,不再利用原有的电路交换  ( Circuit Switching),但仍保证电话特有的业务质量(QoS)指标。随着计算机技术改进和  功能加多,数据通信将延伸至包含音频、视频信息配合的多媒体通信。这样,未来的有线固定通  信网,将能承担所有信息业务传送的统一通信网,必将是大容量通信网。  无线移动通信网主要是各地城市的蜂窝网(Cellul Network),每一城市分成若干个蜂窝  区,  每区中心设置无线电基台(Base Station),区内所有移动终端和个人无线手机各与基台直接经  由无线线路连通,称为无线接入(Wireless Access)。移动通信原来是只通移动电话,近来也  和有线网一样,容许移动用户于需要时接上Internet,传送数据信息,并且随着计算机的改进,  将来也要传送包含音频、视频信息配合的多媒体通信。移动终端经过无线接入基台又经由基台连  往移动通信交换中心MSC(Mobile-communication Switching Center),除了由无线线路连往  同  一蜂窝网的其它无线电基台外,还连往有线固定通信网的城市交换局。这意味着,无线移动通信  网要与有城固定通信网相连接。移动终端和个人便携手机如欲与同一蜂窝区或同一城市的移动终  端或个人手机直接相互通信,当然可由无线移动通信网来接通。但无线移动通信网仅限于本城市  的蜂窝网,不同城市的蜂窝网仍需由全国性的有线固定通信网来接通。任一无线移动手机如欲实  现国内或国际通信,必须经过无线接入,然后由有城固定网接通。由此可见,有线固定通信网既  承担所有由有线接入的各种各样通信业务,包括原来PSTN用户所需的通信业务,又要承担无线接  入的各种通信业务,所以,固定网的通信业务量总数特大,而且逐年加大,在设计未来的全国有  线固定通信网时,必然要精细测算,考虑大容量而且逐年增加容量的趋势。这就要求传输线路和  通信网内部设备都能方便地按需要加大容量。  鉴于过去数字通信网使用的时分多路TDM虽然作出很大贡献,数字体系从PDH进化为SDH,但  其最高数字速率已难于再提高,因而成为通信网继续加大容量的“电子瓶颈”。可幸,光纤作为  传输线路具有巨大的潜在容量可以发掘利用。而且,从90年代中期起,波分多路/密集波分多路  ( WDM/DWDM)在光纤线路上投入商用,显示出无比优越性。于是,有线通信网中的干线几乎全  部采用光纤并装上波分多路系统,而通信网本身内部,为了便于未来扩大容量,已开始考虑从电  网进化为光网(optical networking),采用以WDM为基的各种光器件/组件,以实现波长路由  和交换等功能,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大网的容量能力。  对于使用电话通信的人们,虽然过去安装的固定终端电话机运行可靠,但与近年推广的便携  无线手机相比,用户觉得各自随身携带一部手机,一个号码,随时随地可以拨打电话找到对方立  即通话,比过去固定终端灵活方便得多。所以近年来移动通信手机的销售量剧增。国际上推测,  不到2010年,全世界用户拥有移动无线手机总数将与装置固定电话终端机总数相等,而且用户需  要呼叫电话时,更乐于使用手机。现在无线移动通信网不仅提供通电话,还在设法让便携计算机  互通数据信息甚至多媒体通信,仅仅因为无线电频谱资源毕竟有限,无线移动通信能够提供每路  信号的频带宽度没有象有线固定通信那样宽裕。所以,在用户需用带宽很大的通信业务的情形,  例如用户上网需要Internet/WWW长时间提供特别大量数据信息,或者用户需’要在家里收看特定  的高质量文娱电视节目或电影片时利用“点播电视/电影”VOD/MOD业务,就有必要利用“有线  接入”。  概括地说,进入新世纪不到十年,对通信业务的发展有两个极其重要的预测:一是大约2005  年全世界数据信息业务量总数追上与传统电话业务量总数相等,其后逐年超过;二是大约201O年  全世界无线移动通信用户总数增加多至与传统有线固定通信用户总数相等。由此有线固定通信网  的容量将越来越大,而无线移动通信网的手机越来越普遍,今后两类通信网技术必将一同持续地  -快速发展。  2 蜂窝网从模拟至数字、将进入第三代  无线移动通信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种是利用蜂窝网方式。它避免了一个城市使用大功率无线  电发射台、覆盖直径40km面积的旧设想,而把一个城市按蜂窝网形状划分为若干互相靠近的六角  形区(cell),每区图形半径可以小于在这样的蜂窝区的中心设立无线电基台BS(base  station),发射功率较小,可与区内所有移动终端MS(mobilestation)或个人随身携带的手机  随时取得联系。当某一MS从一区移动至邻近区,就改与邻近区的BS联系,称这种“交接”为“越  区切换”。某区BS使用的波长与邻近区BS的波长不同,但与隔一、二区的波长可以相同,称为  “频率再利用”,不会引起干扰,这是蜂窝网的优点,节约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80年代初期,  蜂窝网移动通信开始商用,那时使用模拟电话,由于集成电路进步快,又由于话音编码和数字通  信技术研制都很成功。到了80年代下半期,蜂窝网发展至数字式,称为第二代ZG(second  generation)在过渡时期移动手机可以双模运用,既可用于模拟电话,又可用于数字电话。那时  欧洲有标准组织 GSM(Groupe Special Mo-bile),后来在900MHz频谱普遍运用的第二代称为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在开始时数字式移动电话利用“时分多  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90年代中期,又出现“码分多址”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 cess),也在90年代中期,美国指定1850-1990MHz的 14OMHz宽度  的  频谱,供“个人通信业务” 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使用,这些都一直持续  至90年代后期,保持不断的发展势头。  正在2G系统技术持续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上开始议论第三代移动通信3G(third  generation)的前景,既要尽量采用可预见的先进技术,又要照顾现已装置的系统设备,再要订  定全世界都认可的标准,普遍称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设  备  采用2000MHz频谱,于2000年起开始试用。这种3G系统不仅保持移动电话,还要十分重视开展数  据通信,使无线系统和有线通信网一样重视数据传输,包括Internet/互联网规约IP和宽带业务,  以至数据速率为2Mb/s的多媒体通信。国际标准组织已经评审各国提交的无线电传输方案,包  括我国的方案,有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uplex) CDMA、TDMA,还有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的CDMA。总是没法使无线通信在性能、成本和容量等方面都显出优势。  在无线数字式移动通信,为了充分节约利用频谱,话音编码(Speech Coding)技术非常重  要。这与有线通信大不相同,有线数字电话利用脉码调制PCM, 每路电话64kb/s,或自适应脉码  调制AD-PCM,每路32kb/s,对通信网络容量没有困难。无线通信的话音编码,从早期的“线性  预测编码”LPC(Linear Predictive Coding),至80年代开始的“码激励线性预测” CELP  (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每路话音的数字速率降至 5~13kb/s。同时,在编码  过程中还要考虑克服无线电波传播过程引起损害和背景噪音,保证通话质量。到了3G系统,还  要考虑多媒体通信所需的音频和视频的编码技术,既节约频谱、又保证通信质量。  每一无线电基台一般需要设置几套射频收发信机(RF transceiver)现在从模拟过渡至数  字化,将充分利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专用大规模集成芯片ASIC,并趋向于使用越来越多的新型  软件,导致可编程(programmable)的基台,容许使用多种空中接口(air interface)标准。  基台将使用宽带线性功率放大和宽带射频器件,便于增加数字内容,使数字处理尽量靠近天线,  使多个射频同时处理,又使软件完成更多的功能。由于数字移动通信支持多个用户利用CDMA或  TDMA多址通信,数字式可比模拟式减少无线电收发信机数,可在较宽频带进行处理,又容许在  较高频率处理,从基带至中频又至射频都利用数字处理。当基台这样充分利用可编程器件时,  它们就称为“软件无线电”(software。Ra-dio),变得相当灵活,而且容许基台设备更容易配  合“智能无线”(smart antenna或intelligent anten-na)移动终端和无线手机也将趋向于  软件无线电。当业务和标准技术有所改变时,软件无线电可以很快适应新技术,不需大量更换  设备,因而投资成本可以降低。  加多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可促使无线通信的智能天线技术得到有利的发展。智能天线需要  使用多个天线。基台往往有几个定向天线,各分管一个扇形区,对该区内移动终端的无线接入  特别有利,还可能让多个束射经过自适应过程进行快速换接,以获得最好的孔径增益、分集增  益、和遏止干扰,导致性能改进。接收天线如采用两个天线分支,在空间有足够的隔开,就可  获取空间分集的好处,如只有一个无线,则利用极化分集也可得到好处。在自适应智能天线,  发送装用多个天线,可取得更多好处。对于TDMA系统,智能无线可以加大通信容量,由反向线  路传来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使正向线路的束射调整得最好。对于CDMA系统,所有移动终端使用  同一频带,只是编码不同。到了3G系统,用户如使用较高数据速率,可以指定特殊符号(pilot  symbol)以控制自适应天线处理来减小用户间的干扰,从而加大通信容量,即在有几个用户  使用高速数据时仍容许较多用户通电话。  无线移动通信网有时为了公共安全的原因,需要相当精确地测定某一移动终端或个人在某  一时间移动至地理上的位置,称为定位技术(geoloca-tion)。现在已有一种独立的手持机能  够附带设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在室外测定移动个人  自己的位置。将来进入3G时代,个人移动无线手机本身可能附有定位功能,它在得到网的协助  下进行定位工作,不必另外携带独立的GPS手持机。就是说,新式的移动通信手机附装协助的  AGPS(assisted GPS), 测定自己在室外,甚至室内的地理位置。通信手机于需要时由网提供  情况,不必由通信手机本身连续跟踪GPS卫星。  蜂窝网3G系统向未来的分组交换有线网看齐,着重于提供尽量高速率的数据通信。蜂窝网  也要提供不对称数字传输。象有线网的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那样,无线电基台至用户的方向  提供较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有线网是在交换局设置多载波离散多音调(DMF,Discrete  Multi-Tone)装备,而无线网是在基台设置多载波正交频分多路(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装备,这对于移动用户接上Internet索取大量信息时非常需  要。  3卫星通信和微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无线移动通信除了大部分依靠城市蜂窝网、如上节所述外,还有卫星通信也非常重要,大  有发展前途。同步卫星对固定通信和广播已经多年实践证明极为可靠,还可有利地提供远程移  动通信、低轨 道、中轨道卫星通信。如在技术、设备、成本各方面深入研究,仍能大有作为,  对全球个人移动通信发挥作用。同温层(平流层)无线通信已有方案提出,如继续具体研究,  对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都有独特作用。此外,无线固定通信包括人们熟知的微波数字接力通信  和最近提倡的无线用户环路(WSL,Wireless Subscriber Loop),在人口较少的地区很适用,它  们与建设光纤光缆和有线市内电话用户线相比,有建设较快、投资较少的优点。毫米波无线电  通信和无线红外线通信已在多处安装试验,证明对短距通信有好处。总之,国际上不少实际应  用和试验经验表明,无线通信优点很多,值得扩大实际使用范围。可以断言,在进入新世纪后,  无线通信必将与有线通信一同快速发展和互相配合应用,不愧为信息基础结构的两大组成部分。  同步轨道运行的卫星过去提供可靠的国际通信和电视传播,享有盛誉。近年加强开发,尤  其对卫星内部的转发器(transponder),放宽传输频带、加大发射功率、改进天线效率,甚至  加装ATM设备,扩大业务功能,以致地面应用越来越增多。一种应用是在地上安装“甚小孔径  天线”的卫星站,称为VSAT,为大企业的广域专用通信提供方便。同步卫星也可能对地面提供  远距移动通信,但地面移动 终端需装较大的对星天线,而且在高楼林立的城市 中心电波传  播有困难。为此,对地面的全球移动通信,曾另行研制发射低轨道、离地面几百至一千公里的  几十颗移动卫星族,称为 LEO(Low Earth Or-bit)。又曾研制发射中轨道、离地约一万公里  的十颗移动卫星族,称为MEO( Medium Earth Orbit)。[相应地,原来离地面36,000km、与地  球同步运行的三颗卫星族,称为 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bi)]。虽然最近LEO系统  Iridium在开放商用后不久就受到挫折,另一系统Globalstar正在开放商用,可能顺利进行,  但应该冷静地对待。这些LEO/MEO全球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是正确的,但经营商对  用户需求的条件、移动手机的设备和成本,以及向用户收费不宜过贵等问题,似乎预先考虑得  不够周到。如能认真吸取经验,仔细分析原因,很可能得到圆满成功,我们可以热情期待着美  好的前途。无线固定通信也要向前发展,充分利用无线特有的优点,但无线通信受到无线电频  谱资源的限制,为了继续开发应用,必须考虑提高运用频率或缩短运用波长,即从微波(厘米  波)延伸至毫米波、甚至红外波。在这样的延伸进程中,必将遇到新的电波传播问题和器件问  题,都要逐一妥善解决,应该受到有关各方的支持和鼓励。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到“竹信”,从“漂流瓶”到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百年间,通信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现在,让我们回过头,看一看这一路上的风景。 中外电信史漫谈 据考,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人们就知道用烽火来远距离传递消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候”的故事。在国际电信联盟出版的《电话一百年》一书中提到,公元968年,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叫“竹信”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天电话的雏形。虽然这些故事都反映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但是,要想了解近代电信科技的发展历史,我们还是得从欧洲说起。 起源于欧洲 1793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230千米长的接力方式传送信息的托架式线路。这是一种由16个信号塔组成的通信系统。信号机由信号员在下边通过绳子和滑轮,操纵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关的信息。当时,法国和奥地利正在作战,信号系统只用一个小时就把从奥军手中夺取埃斯河畔孔代的胜利消息传到巴黎。以后,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德国及俄国等也先后建立了这样的通信系统。据说查佩两兄弟之一是第一个使用“电报”这个词的人。 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始于17世纪。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罗伯特�6�1胡克首先提出了远距离传送话音的建议。而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并且把这种通信方式称为—Telephone,一直延用至今。 1832年,美国医生杰克逊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邮船上,给旅客们讲电磁铁原理,旅客中41岁的美国画家莫尔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时法国的信号机体系只能凭视力所及传讯数英里,莫尔斯梦想着用电流传输电磁信号,瞬息之间把消息传送到数千英里之外。从此以后,莫尔斯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莫尔斯从在电线中流动的电流在电线突然截止时会迸出火花这一事实得到启发:如果将电流截止片刻发出火花作为一种信号,电流接通而没有火花作为另一种信号,电流接通时间加长又作为一种信号,这三种信号组合起来,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数字,文字就可以通过电流在电线中传到远处了。1837年,莫尔斯终于设计出了著名的莫尔斯电码,它是利用“点”、“划”和“间隔”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标点和符号。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莫尔斯亲手操纵着电报机,随着一连串的“点”、“划”信号的发出,远在64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城收到由“嘀”、“嗒”声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电报。 谁发明了电话? 目前,大家公认的电话发明人是贝尔,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权的。其实,就在他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6�1格雷的人也申请了电话专利权。 在他们两个之前,欧洲已经有很多人在进行这方面的设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电话原理就已由法国人鲍萨尔设想出来了,6年之后德国人赖伊斯又重复了这个设想。原理是:将两块薄金属片用电线相连,一方发出声音时,金属片振动,变成电,传给对方。但这仅仅是一种设想,问题是送话器和受话器的构造,怎样才能把声音这种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并进行传送。 最初,贝尔用电磁开关来形成一开一闭的脉冲信号,但是这对于声波这样高的频率,这个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最后的成功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试验中,他把金属片连接在电磁开关上,没想到在这种状态下,声音奇妙地变成了电流。分析原理,原来是由于金属片因声音而振动,在其相连的电磁开关线圈中感生了电流。现在看来,这原理就是一个学过初中物理的学生也知道,但是那个时候这对于贝尔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格雷的设计原理与贝尔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话器内部液体的电阻变化,而受话器则与贝尔的完全相同。1877年,爱迪生又取得了发明碳粒送话器的专利。同时,还有很多人对电话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进。专利之争错综复杂,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买下了格雷和爱迪生的专利权,与贝尔的电话公司对抗。长时期专利之争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一项协议,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完全承认贝尔的专利权,从此不再染指电话业,交换条件是17年之内分享贝尔电话公司收入的20%。 技术发展 电话发明后的几十年里,围绕着电话的经营、技术等问题,大量的专利被申请,Strowger的“自动拨号系统”减少了人工接线带来的种种问题,干电池的应用缩小了电话的体积,装载线圈的应用减少了长距离传输的信号损失。1906年,Lee De发明了电子试管,它的扩音功能领导了电话服务的方向。后来贝尔电话实验室据此制成了电子三极管,这项研究具有重大意义。1915年1月25日,第一条跨区电话线在纽约和旧金山之间开通。它使用了2500吨铜丝,13万根电线杆和无数的装载线圈,沿途使用了3部真空管扩音机来加强信号。1948年7月1日,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了晶体管。这不仅仅对于电话发展有重大意义,对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其后几十年里,又有大量新技术出现,例如集成电路的生产和光纤的应用,这些都对通信系统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话在中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近代的邮政和电信。1900年,我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1904年至1905年,俄国在烟台至牛庄架设了无线电台。中国古老的邮驿制度和民间通信机构被先进的邮政和电信逐步替代。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邮电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中。加上连年战乱,通信设施经常遭到破坏。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出于战争需要和企图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改造和扩建了电信网络体系,他们利用当时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和政治制度的腐败,通过在技术、设备、维修、管理等方面对中国的通信事业进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国电信系统发展缓慢,到1949年,中国电话的普及率仅为05%,电话用户只有26万。 1949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1958年建起来的北京电报大楼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十年“文革”,邮电再次遭受打击,一直亏损,业务发展停滞。到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拥有的话机总数还不到世界话机总数的1%,每200人中拥有话机还不到一部,比美国落后75年!交换机自动化比重低,大部分县城、农村仍在使用“摇把子”,长途传输主要靠明线和模拟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长途电话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时后才能接通。在电报大楼打电话的人还要带着午饭去排队。 1978年,全国电话容量359万门,用户214万,普及率43%。 改革开放后,落后的通信网络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加快了基础电信设施的建设,到2003年3月,固定电话用户数达6亿,移 动电话用户1亿户。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经为了更快更好地传递信息而努力,在电信发展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人们尝试了各种通信方式:最初的电报采用了类似“数字”的表达方式传送信息;其后以模拟信号传输信息的电话出现了;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方式以其明显的优越性再次得到重视,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移 动电话、光纤数字传输……历史的车轮还在前进。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与3G应用前景  移动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  回顾我国移动电话1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史是超常规的发展史。自1987年中国电信开始开办移动电话业务以来到1993年用户增长速度均在200%以上,从1994年移动用户规模超过百万大关,移动电话用户数每年几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国移动电话第1000万个用户在江苏南京诞生,意味着中国移动电话用10年时间所发展的用户数超过了固定电话110年的发展历程。2001年8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一位。2003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69亿户,普及率为8%。而在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10个国家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3%。其中,英国为4%,意大利为65%,卢森堡为34%;当时,中国为09%。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务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回顾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历程是第一代移动通信制式较多,有美国的AMPS,英国的TACS,北欧、日本的制式等。我国科技人员分析对比根据国情选用了TACS系统,购买国外设备建设移动通信网,设备制造厂也与外国公司合作生产(装配)了部分系统设备和手机。研究部门也研制了部分设备,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为气候。到了第二代,国际上主要是GSM、CDMA两种制式。在建立第二代移动通信网之前,我国分别在嘉兴、天津进行了GSM、CDM的试验,测试了各种性能。由于GSM标准成熟较早,我国开始选用了GSM系统,后来联通公司又引进了CDMA统,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建设中我国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制和标准系列,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设备制造商如华为、中兴等公司也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这样他们就推进了产品的开发生产,使我国民族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些比例。在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时我国的相关领导和广大技术人员,明确认识到这是改变我国在移动通信业局面的重要机遇,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参加3G标准制定工作,成立了IMT-2000RTT(无线传输技术)评估组,并先后向国际标准组织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和LAS-CDMA。TD-SCDMA已成为国际上3G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LAS-CDMA也成为3G国际标准组织的后备标准。设备制造厂商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的同时,努力开发产品,取得较好进展。尤其是中兴、华为开发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可以提供运营商使用,而且在国外也占有一定位置。  3G改变中国通信格局  关于3G的发展,三年前我国政府部门已确定了“冷静、稳妥、科学、求实”和“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的3G及3G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原则。信息产业部于2002年出台了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时分双工获得了55 100=155MHz的频谱,FDD获得了120 60 (170)=180~C350MHz的频谱。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分双工标准体制的重视与支持。  根据政府确定的基本方针与原则,2001年6月22日信息产业部成立3G技术试验专家组(3GTEG),负责实施3G技术试验,专家组由来自国内的运营、设备制造和科研院校的专家组成。信息产业部六个司局组成3G领导小组。试验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MTNet(移动通信实验网)进行;第二阶段,在运营商网络和MTNet进行。截止2003年底,已对WCDMA,TD-SCDMA,2GHzCDMA20001x完成了第一阶段试验工作,结论是系统基本成熟,终端尚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进。2004年进行第二阶段试验。  国际电联ITU-R在1985年,就开始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和标准。其目标是统一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和频段,实现全球漫游,提高移动通信的频谱利用率及数据传输速率,满足多媒体业务的需求。1998年,国际电联ITU向全世界征集第三代移动通信世界标准草案,共征集了来自美、欧、中、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16种3GRTT(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标准提案。在提案评审和筛选过程中,国际电联根据对3G标准的要求,对3G标准提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评估、仿真、融合、关键参数的确定工作,通过了包括中国提案在内的5个无线传输的技术规范。目前,国际上共认的3G主流标准有3个,分别是欧洲阵营的WCDMA、美国高通的CDMA2000和中国大唐的TD-SCDMA。  答案补充  三种标准一经确定,就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这三种技术标准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中国大唐设计的TD-SCDMA标准,具有多项明显优势的特色技术。采用TDD模式,收发使用同一频段的不同时隙,加之采用28Mb/s的低码片速率,只需占用单一的6M频带宽度,就可传送2Mb/s的数据业务。该标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用智能天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智能天线的采用,可有效的提高天线的增益。它特别适合于用户密度较高的城市及近郊地区,非常适用于中国国情。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将是决定中国3G商用启动的重要时期。随着3G商用的日益临近,国内几大运营商首先应考虑如何针对自己既有的固定和移动网络与核心网络平台、核心业务能力,在取得3G运营执照后能按NGN演进发展的思路,拿出快速应对3G或3G演进发展业务及所谓全业务竞争的有效务实对策,并以市场需求驱动为导向,通过细分市场开发对用户更有吸引力的应用。一旦发放新牌照,市场格局必将重新划分,几大运营商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同时,必会因建设新网络而掀起新的投资高潮,设备制造商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答案补充  一旦3G启动,整个通信行业的产业链会高速旋转起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将由此实现第三次突破。  具体说来,3G将改变现有的运营市场布局,改变市场结构,促进中国通信产业发展。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角度看,3G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T企业。从宏观层面上看,3G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3G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通信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军力量,也是未来国与国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部分。3G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抓住3G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拥有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的中国,应抓住这一契机,提升我国通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G的来临,正是移动通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现在无法想像的科技产品会飞快地出现在我们身边,那时,手机不会再仅仅是你的个人通讯工具,相信它会成为你可靠的工作助手(上网、记事、制定工作计划、照相、录音、互动学习、电子商务、移动银行、)和有趣的娱乐伙伴(游戏、听MP3、音乐、看电影、体育赛事),而它的形状也会有各种各样(手表、头戴式、分离式、笔式)以适应不同人群的要求,让我们共同期待移动通信创造的美好未来吧!

多选最后一题,b c d

中国通信发展历程论文摘要

1、口语时代,古代击鼓文字书写时代。2、西周,邮驿文字书写时代公元前100年鸿雁传书。3、公元前7世纪灯塔文字书写时代。4、1777年旗语印刷时代。5、近代电子通讯:光信号传送器,有线电报,电缆,电话,留声机。6、印刷时代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成功。7、1920年代,收音机问世。8、网络传播时代: 1969年。9、苹果公司推出购物电脑。扩展资料通信设备商“激战”5G9年的脚步正悄悄来临,这意味着5G开始试商用。而一年之后的2020年,5G要开启规模化商用。随着5G商用时间表的临近,华为、中兴、三星、爱立信和诺基亚等一众通信设备商,纵横捭阖,发力争抢5G市场的蛋糕。中国信通院发布的《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到2020年,5G将间接拉动GDP增长超过4190亿元;到2030年,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3万亿元和6万亿元。庞大的市场空间令设备商们充满想象,《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中兴、华为和三星之间的角逐更为激烈;爱立信热衷拓展5G应用案例;诺基亚则“长袖善舞”,联合欧美企业,布局5G新版图。有业界专家分析称,5G时代群星璀璨,就目前而言,各家都在制定战略规划,为5G的真正到来鸣锣开道。在第九届2018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华为宣布,公司已经得到了全球近50多个电信运营商的认可,并已出货1万个5G基站,主要提供给欧洲、中东等市场。华为的5G商用合同已签订了22个,达到了全球一半份额。资深通信专家项立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毫无疑问,华为站在了5G的金字塔尖上。而事实上,在4G移动通信领域,华为就已经拥有很大优势。数据显示,华为4G技术专利数量达到603个,排名第一,其次是诺基亚、爱立信和中兴。作为中国另一个通信设备商的巨头企业,中兴也在5G领域狠下功夫,并且雄心勃勃。11月27日,在2018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中兴方面称,到目前为止,基于3GPP标准的系列化产品包括5G NR的系列产品、5G承载网解决方案、融合4G和5G核心网的解决方案等已经完成,此外中兴还表示,5G商用终端将在2019年推出。此前,中兴宣称,公司的长期目标是将其在整体设备市场的份额从目前的约十分之一提升至四分之一。这一目标也引发业界争议,有人认为中兴是“好高骛远”。而在项立刚看来,中兴整体的技术优势依然较强,不能仅因芯片事件看低中兴本身的技术实力,他强调,“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通讯

原始的通讯方式、击鼓传令、会“说话”的旗子、狼烟滚滚报军情、风筝传讯、天灯、热气球、过海传信息、马拉松赛跑的由来、鸽子的作用、各种有趣的传信方式、通信的来龙去、发明信的故事、关于邮政的故事、发明信箱、最早的信封、有趣的首日封、邮政编码、邮票的来历、邮戳、邮票上的齿孔、对剖的邮票、集邮的由来、无线电通讯、莫尔斯的发明、通讯电缆、电磁波的发现、无线电波家族、国际电信联盟、发明电话、赫兹与波波夫、马可尼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无形的信箱、无线寻呼、通讯卫星、明信片的问候、光通讯的发明、无线电广播的发明、信号装置、电传打字电报机、通讯新气象、磁带录音、新式检波器、神奇的微波通信、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大哥大”潇洒走天下、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历程和趋向(张煦)  [摘要] 本文内容分三部分:首先说明无线移动通信与有线固定通信一同快速发展的趋势;然后  着重讲述无线动通信蜂窝网从模拟至数字和即将进入第三代系统的快速发展历程和今后趋向;  最后简单说明无线卫星通信微波通信也要加快步伐继续向前发展,以发挥重要作用。  [ 关键词]无线通信;移动通信;蜂窝网;卫星通信  1无线移动通信与有线固定通信一同发展  人们常把有线固定通信和无线移动通信作为信息基础结构(NII/GII)的两大组成部分。近  年来它们都以明显的快速步伐向前推进,而且进入新世纪后将更加快速发展,为兴旺的信息时代  作出贡献。传统的有线固定通信网是“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长期来一直保持平稳扩大建设,促使人们普遍装用固定终端的电话机。但是,自90  年代中期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兴起,使全世界的传统通信网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广大  的通信用户开始普遍装用计算机,数据通信的业务量每年急剧上涨,其增长率远远超过传统电话  的每年增长率。按照这样的势头,进入新世纪后的五年左右,全世界的数据信息业务量总数将追  上电话信息业务量总数,而且以后超过的越来越多。因此未来的通信传送网将是以数据信息为重  点的分组交换网(Packet Switching),并且承担电话通信的传送,不再利用原有的电路交换  ( Circuit Switching),但仍保证电话特有的业务质量(QoS)指标。随着计算机技术改进和  功能加多,数据通信将延伸至包含音频、视频信息配合的多媒体通信。这样,未来的有线固定通  信网,将能承担所有信息业务传送的统一通信网,必将是大容量通信网。  无线移动通信网主要是各地城市的蜂窝网(Cellul Network),每一城市分成若干个蜂窝  区,  每区中心设置无线电基台(Base Station),区内所有移动终端和个人无线手机各与基台直接经  由无线线路连通,称为无线接入(Wireless Access)。移动通信原来是只通移动电话,近来也  和有线网一样,容许移动用户于需要时接上Internet,传送数据信息,并且随着计算机的改进,  将来也要传送包含音频、视频信息配合的多媒体通信。移动终端经过无线接入基台又经由基台连  往移动通信交换中心MSC(Mobile-communication Switching Center),除了由无线线路连往  同  一蜂窝网的其它无线电基台外,还连往有线固定通信网的城市交换局。这意味着,无线移动通信  网要与有城固定通信网相连接。移动终端和个人便携手机如欲与同一蜂窝区或同一城市的移动终  端或个人手机直接相互通信,当然可由无线移动通信网来接通。但无线移动通信网仅限于本城市  的蜂窝网,不同城市的蜂窝网仍需由全国性的有线固定通信网来接通。任一无线移动手机如欲实  现国内或国际通信,必须经过无线接入,然后由有城固定网接通。由此可见,有线固定通信网既  承担所有由有线接入的各种各样通信业务,包括原来PSTN用户所需的通信业务,又要承担无线接  入的各种通信业务,所以,固定网的通信业务量总数特大,而且逐年加大,在设计未来的全国有  线固定通信网时,必然要精细测算,考虑大容量而且逐年增加容量的趋势。这就要求传输线路和  通信网内部设备都能方便地按需要加大容量。  鉴于过去数字通信网使用的时分多路TDM虽然作出很大贡献,数字体系从PDH进化为SDH,但  其最高数字速率已难于再提高,因而成为通信网继续加大容量的“电子瓶颈”。可幸,光纤作为  传输线路具有巨大的潜在容量可以发掘利用。而且,从90年代中期起,波分多路/密集波分多路  ( WDM/DWDM)在光纤线路上投入商用,显示出无比优越性。于是,有线通信网中的干线几乎全  部采用光纤并装上波分多路系统,而通信网本身内部,为了便于未来扩大容量,已开始考虑从电  网进化为光网(optical networking),采用以WDM为基的各种光器件/组件,以实现波长路由  和交换等功能,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大网的容量能力。  对于使用电话通信的人们,虽然过去安装的固定终端电话机运行可靠,但与近年推广的便携  无线手机相比,用户觉得各自随身携带一部手机,一个号码,随时随地可以拨打电话找到对方立  即通话,比过去固定终端灵活方便得多。所以近年来移动通信手机的销售量剧增。国际上推测,  不到2010年,全世界用户拥有移动无线手机总数将与装置固定电话终端机总数相等,而且用户需  要呼叫电话时,更乐于使用手机。现在无线移动通信网不仅提供通电话,还在设法让便携计算机  互通数据信息甚至多媒体通信,仅仅因为无线电频谱资源毕竟有限,无线移动通信能够提供每路  信号的频带宽度没有象有线固定通信那样宽裕。所以,在用户需用带宽很大的通信业务的情形,  例如用户上网需要Internet/WWW长时间提供特别大量数据信息,或者用户需’要在家里收看特定  的高质量文娱电视节目或电影片时利用“点播电视/电影”VOD/MOD业务,就有必要利用“有线  接入”。  概括地说,进入新世纪不到十年,对通信业务的发展有两个极其重要的预测:一是大约2005  年全世界数据信息业务量总数追上与传统电话业务量总数相等,其后逐年超过;二是大约201O年  全世界无线移动通信用户总数增加多至与传统有线固定通信用户总数相等。由此有线固定通信网  的容量将越来越大,而无线移动通信网的手机越来越普遍,今后两类通信网技术必将一同持续地  -快速发展。  2 蜂窝网从模拟至数字、将进入第三代  无线移动通信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种是利用蜂窝网方式。它避免了一个城市使用大功率无线  电发射台、覆盖直径40km面积的旧设想,而把一个城市按蜂窝网形状划分为若干互相靠近的六角  形区(cell),每区图形半径可以小于在这样的蜂窝区的中心设立无线电基台BS(base  station),发射功率较小,可与区内所有移动终端MS(mobilestation)或个人随身携带的手机  随时取得联系。当某一MS从一区移动至邻近区,就改与邻近区的BS联系,称这种“交接”为“越  区切换”。某区BS使用的波长与邻近区BS的波长不同,但与隔一、二区的波长可以相同,称为  “频率再利用”,不会引起干扰,这是蜂窝网的优点,节约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80年代初期,  蜂窝网移动通信开始商用,那时使用模拟电话,由于集成电路进步快,又由于话音编码和数字通  信技术研制都很成功。到了80年代下半期,蜂窝网发展至数字式,称为第二代ZG(second  generation)在过渡时期移动手机可以双模运用,既可用于模拟电话,又可用于数字电话。那时  欧洲有标准组织 GSM(Groupe Special Mo-bile),后来在900MHz频谱普遍运用的第二代称为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在开始时数字式移动电话利用“时分多  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90年代中期,又出现“码分多址”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 cess),也在90年代中期,美国指定1850-1990MHz的 14OMHz宽度  的  频谱,供“个人通信业务” 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使用,这些都一直持续  至90年代后期,保持不断的发展势头。  正在2G系统技术持续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上开始议论第三代移动通信3G(third  generation)的前景,既要尽量采用可预见的先进技术,又要照顾现已装置的系统设备,再要订  定全世界都认可的标准,普遍称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设  备  采用2000MHz频谱,于2000年起开始试用。这种3G系统不仅保持移动电话,还要十分重视开展数  据通信,使无线系统和有线通信网一样重视数据传输,包括Internet/互联网规约IP和宽带业务,  以至数据速率为2Mb/s的多媒体通信。国际标准组织已经评审各国提交的无线电传输方案,包  括我国的方案,有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uplex) CDMA、TDMA,还有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的CDMA。总是没法使无线通信在性能、成本和容量等方面都显出优势。  在无线数字式移动通信,为了充分节约利用频谱,话音编码(Speech Coding)技术非常重  要。这与有线通信大不相同,有线数字电话利用脉码调制PCM, 每路电话64kb/s,或自适应脉码  调制AD-PCM,每路32kb/s,对通信网络容量没有困难。无线通信的话音编码,从早期的“线性  预测编码”LPC(Linear Predictive Coding),至80年代开始的“码激励线性预测” CELP  (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每路话音的数字速率降至 5~13kb/s。同时,在编码  过程中还要考虑克服无线电波传播过程引起损害和背景噪音,保证通话质量。到了3G系统,还  要考虑多媒体通信所需的音频和视频的编码技术,既节约频谱、又保证通信质量。  每一无线电基台一般需要设置几套射频收发信机(RF transceiver)现在从模拟过渡至数  字化,将充分利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专用大规模集成芯片ASIC,并趋向于使用越来越多的新型  软件,导致可编程(programmable)的基台,容许使用多种空中接口(air interface)标准。  基台将使用宽带线性功率放大和宽带射频器件,便于增加数字内容,使数字处理尽量靠近天线,  使多个射频同时处理,又使软件完成更多的功能。由于数字移动通信支持多个用户利用CDMA或  TDMA多址通信,数字式可比模拟式减少无线电收发信机数,可在较宽频带进行处理,又容许在  较高频率处理,从基带至中频又至射频都利用数字处理。当基台这样充分利用可编程器件时,  它们就称为“软件无线电”(software。Ra-dio),变得相当灵活,而且容许基台设备更容易配  合“智能无线”(smart antenna或intelligent anten-na)移动终端和无线手机也将趋向于  软件无线电。当业务和标准技术有所改变时,软件无线电可以很快适应新技术,不需大量更换  设备,因而投资成本可以降低。  加多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可促使无线通信的智能天线技术得到有利的发展。智能天线需要  使用多个天线。基台往往有几个定向天线,各分管一个扇形区,对该区内移动终端的无线接入  特别有利,还可能让多个束射经过自适应过程进行快速换接,以获得最好的孔径增益、分集增  益、和遏止干扰,导致性能改进。接收天线如采用两个天线分支,在空间有足够的隔开,就可  获取空间分集的好处,如只有一个无线,则利用极化分集也可得到好处。在自适应智能天线,  发送装用多个天线,可取得更多好处。对于TDMA系统,智能无线可以加大通信容量,由反向线  路传来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使正向线路的束射调整得最好。对于CDMA系统,所有移动终端使用  同一频带,只是编码不同。到了3G系统,用户如使用较高数据速率,可以指定特殊符号(pilot  symbol)以控制自适应天线处理来减小用户间的干扰,从而加大通信容量,即在有几个用户  使用高速数据时仍容许较多用户通电话。  无线移动通信网有时为了公共安全的原因,需要相当精确地测定某一移动终端或个人在某  一时间移动至地理上的位置,称为定位技术(geoloca-tion)。现在已有一种独立的手持机能  够附带设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在室外测定移动个人  自己的位置。将来进入3G时代,个人移动无线手机本身可能附有定位功能,它在得到网的协助  下进行定位工作,不必另外携带独立的GPS手持机。就是说,新式的移动通信手机附装协助的  AGPS(assisted GPS), 测定自己在室外,甚至室内的地理位置。通信手机于需要时由网提供  情况,不必由通信手机本身连续跟踪GPS卫星。  蜂窝网3G系统向未来的分组交换有线网看齐,着重于提供尽量高速率的数据通信。蜂窝网  也要提供不对称数字传输。象有线网的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那样,无线电基台至用户的方向  提供较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有线网是在交换局设置多载波离散多音调(DMF,Discrete  Multi-Tone)装备,而无线网是在基台设置多载波正交频分多路(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装备,这对于移动用户接上Internet索取大量信息时非常需  要。  3卫星通信和微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无线移动通信除了大部分依靠城市蜂窝网、如上节所述外,还有卫星通信也非常重要,大  有发展前途。同步卫星对固定通信和广播已经多年实践证明极为可靠,还可有利地提供远程移  动通信、低轨 道、中轨道卫星通信。如在技术、设备、成本各方面深入研究,仍能大有作为,  对全球个人移动通信发挥作用。同温层(平流层)无线通信已有方案提出,如继续具体研究,  对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都有独特作用。此外,无线固定通信包括人们熟知的微波数字接力通信  和最近提倡的无线用户环路(WSL,Wireless Subscriber Loop),在人口较少的地区很适用,它  们与建设光纤光缆和有线市内电话用户线相比,有建设较快、投资较少的优点。毫米波无线电  通信和无线红外线通信已在多处安装试验,证明对短距通信有好处。总之,国际上不少实际应  用和试验经验表明,无线通信优点很多,值得扩大实际使用范围。可以断言,在进入新世纪后,  无线通信必将与有线通信一同快速发展和互相配合应用,不愧为信息基础结构的两大组成部分。  同步轨道运行的卫星过去提供可靠的国际通信和电视传播,享有盛誉。近年加强开发,尤  其对卫星内部的转发器(transponder),放宽传输频带、加大发射功率、改进天线效率,甚至  加装ATM设备,扩大业务功能,以致地面应用越来越增多。一种应用是在地上安装“甚小孔径  天线”的卫星站,称为VSAT,为大企业的广域专用通信提供方便。同步卫星也可能对地面提供  远距移动通信,但地面移动 终端需装较大的对星天线,而且在高楼林立的城市 中心电波传  播有困难。为此,对地面的全球移动通信,曾另行研制发射低轨道、离地面几百至一千公里的  几十颗移动卫星族,称为 LEO(Low Earth Or-bit)。又曾研制发射中轨道、离地约一万公里  的十颗移动卫星族,称为MEO( Medium Earth Orbit)。[相应地,原来离地面36,000km、与地  球同步运行的三颗卫星族,称为 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bi)]。虽然最近LEO系统  Iridium在开放商用后不久就受到挫折,另一系统Globalstar正在开放商用,可能顺利进行,  但应该冷静地对待。这些LEO/MEO全球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是正确的,但经营商对  用户需求的条件、移动手机的设备和成本,以及向用户收费不宜过贵等问题,似乎预先考虑得  不够周到。如能认真吸取经验,仔细分析原因,很可能得到圆满成功,我们可以热情期待着美  好的前途。无线固定通信也要向前发展,充分利用无线特有的优点,但无线通信受到无线电频  谱资源的限制,为了继续开发应用,必须考虑提高运用频率或缩短运用波长,即从微波(厘米  波)延伸至毫米波、甚至红外波。在这样的延伸进程中,必将遇到新的电波传播问题和器件问  题,都要逐一妥善解决,应该受到有关各方的支持和鼓励。

多选最后一题,b c d

中国通信发展历程论文摘要怎么写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历程和趋向(张煦)  [摘要] 本文内容分三部分:首先说明无线移动通信与有线固定通信一同快速发展的趋势;然后  着重讲述无线动通信蜂窝网从模拟至数字和即将进入第三代系统的快速发展历程和今后趋向;  最后简单说明无线卫星通信微波通信也要加快步伐继续向前发展,以发挥重要作用。  [ 关键词]无线通信;移动通信;蜂窝网;卫星通信  1无线移动通信与有线固定通信一同发展  人们常把有线固定通信和无线移动通信作为信息基础结构(NII/GII)的两大组成部分。近  年来它们都以明显的快速步伐向前推进,而且进入新世纪后将更加快速发展,为兴旺的信息时代  作出贡献。传统的有线固定通信网是“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长期来一直保持平稳扩大建设,促使人们普遍装用固定终端的电话机。但是,自90  年代中期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兴起,使全世界的传统通信网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广大  的通信用户开始普遍装用计算机,数据通信的业务量每年急剧上涨,其增长率远远超过传统电话  的每年增长率。按照这样的势头,进入新世纪后的五年左右,全世界的数据信息业务量总数将追  上电话信息业务量总数,而且以后超过的越来越多。因此未来的通信传送网将是以数据信息为重  点的分组交换网(Packet Switching),并且承担电话通信的传送,不再利用原有的电路交换  ( Circuit Switching),但仍保证电话特有的业务质量(QoS)指标。随着计算机技术改进和  功能加多,数据通信将延伸至包含音频、视频信息配合的多媒体通信。这样,未来的有线固定通  信网,将能承担所有信息业务传送的统一通信网,必将是大容量通信网。  无线移动通信网主要是各地城市的蜂窝网(Cellul Network),每一城市分成若干个蜂窝  区,  每区中心设置无线电基台(Base Station),区内所有移动终端和个人无线手机各与基台直接经  由无线线路连通,称为无线接入(Wireless Access)。移动通信原来是只通移动电话,近来也  和有线网一样,容许移动用户于需要时接上Internet,传送数据信息,并且随着计算机的改进,  将来也要传送包含音频、视频信息配合的多媒体通信。移动终端经过无线接入基台又经由基台连  往移动通信交换中心MSC(Mobile-communication Switching Center),除了由无线线路连往  同  一蜂窝网的其它无线电基台外,还连往有线固定通信网的城市交换局。这意味着,无线移动通信  网要与有城固定通信网相连接。移动终端和个人便携手机如欲与同一蜂窝区或同一城市的移动终  端或个人手机直接相互通信,当然可由无线移动通信网来接通。但无线移动通信网仅限于本城市  的蜂窝网,不同城市的蜂窝网仍需由全国性的有线固定通信网来接通。任一无线移动手机如欲实  现国内或国际通信,必须经过无线接入,然后由有城固定网接通。由此可见,有线固定通信网既  承担所有由有线接入的各种各样通信业务,包括原来PSTN用户所需的通信业务,又要承担无线接  入的各种通信业务,所以,固定网的通信业务量总数特大,而且逐年加大,在设计未来的全国有  线固定通信网时,必然要精细测算,考虑大容量而且逐年增加容量的趋势。这就要求传输线路和  通信网内部设备都能方便地按需要加大容量。  鉴于过去数字通信网使用的时分多路TDM虽然作出很大贡献,数字体系从PDH进化为SDH,但  其最高数字速率已难于再提高,因而成为通信网继续加大容量的“电子瓶颈”。可幸,光纤作为  传输线路具有巨大的潜在容量可以发掘利用。而且,从90年代中期起,波分多路/密集波分多路  ( WDM/DWDM)在光纤线路上投入商用,显示出无比优越性。于是,有线通信网中的干线几乎全  部采用光纤并装上波分多路系统,而通信网本身内部,为了便于未来扩大容量,已开始考虑从电  网进化为光网(optical networking),采用以WDM为基的各种光器件/组件,以实现波长路由  和交换等功能,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大网的容量能力。  对于使用电话通信的人们,虽然过去安装的固定终端电话机运行可靠,但与近年推广的便携  无线手机相比,用户觉得各自随身携带一部手机,一个号码,随时随地可以拨打电话找到对方立  即通话,比过去固定终端灵活方便得多。所以近年来移动通信手机的销售量剧增。国际上推测,  不到2010年,全世界用户拥有移动无线手机总数将与装置固定电话终端机总数相等,而且用户需  要呼叫电话时,更乐于使用手机。现在无线移动通信网不仅提供通电话,还在设法让便携计算机  互通数据信息甚至多媒体通信,仅仅因为无线电频谱资源毕竟有限,无线移动通信能够提供每路  信号的频带宽度没有象有线固定通信那样宽裕。所以,在用户需用带宽很大的通信业务的情形,  例如用户上网需要Internet/WWW长时间提供特别大量数据信息,或者用户需’要在家里收看特定  的高质量文娱电视节目或电影片时利用“点播电视/电影”VOD/MOD业务,就有必要利用“有线  接入”。  概括地说,进入新世纪不到十年,对通信业务的发展有两个极其重要的预测:一是大约2005  年全世界数据信息业务量总数追上与传统电话业务量总数相等,其后逐年超过;二是大约201O年  全世界无线移动通信用户总数增加多至与传统有线固定通信用户总数相等。由此有线固定通信网  的容量将越来越大,而无线移动通信网的手机越来越普遍,今后两类通信网技术必将一同持续地  -快速发展。  2 蜂窝网从模拟至数字、将进入第三代  无线移动通信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种是利用蜂窝网方式。它避免了一个城市使用大功率无线  电发射台、覆盖直径40km面积的旧设想,而把一个城市按蜂窝网形状划分为若干互相靠近的六角  形区(cell),每区图形半径可以小于在这样的蜂窝区的中心设立无线电基台BS(base  station),发射功率较小,可与区内所有移动终端MS(mobilestation)或个人随身携带的手机  随时取得联系。当某一MS从一区移动至邻近区,就改与邻近区的BS联系,称这种“交接”为“越  区切换”。某区BS使用的波长与邻近区BS的波长不同,但与隔一、二区的波长可以相同,称为  “频率再利用”,不会引起干扰,这是蜂窝网的优点,节约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80年代初期,  蜂窝网移动通信开始商用,那时使用模拟电话,由于集成电路进步快,又由于话音编码和数字通  信技术研制都很成功。到了80年代下半期,蜂窝网发展至数字式,称为第二代ZG(second  generation)在过渡时期移动手机可以双模运用,既可用于模拟电话,又可用于数字电话。那时  欧洲有标准组织 GSM(Groupe Special Mo-bile),后来在900MHz频谱普遍运用的第二代称为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在开始时数字式移动电话利用“时分多  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90年代中期,又出现“码分多址”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 cess),也在90年代中期,美国指定1850-1990MHz的 14OMHz宽度  的  频谱,供“个人通信业务” 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使用,这些都一直持续  至90年代后期,保持不断的发展势头。  正在2G系统技术持续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上开始议论第三代移动通信3G(third  generation)的前景,既要尽量采用可预见的先进技术,又要照顾现已装置的系统设备,再要订  定全世界都认可的标准,普遍称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设  备  采用2000MHz频谱,于2000年起开始试用。这种3G系统不仅保持移动电话,还要十分重视开展数  据通信,使无线系统和有线通信网一样重视数据传输,包括Internet/互联网规约IP和宽带业务,  以至数据速率为2Mb/s的多媒体通信。国际标准组织已经评审各国提交的无线电传输方案,包  括我国的方案,有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uplex) CDMA、TDMA,还有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的CDMA。总是没法使无线通信在性能、成本和容量等方面都显出优势。  在无线数字式移动通信,为了充分节约利用频谱,话音编码(Speech Coding)技术非常重  要。这与有线通信大不相同,有线数字电话利用脉码调制PCM, 每路电话64kb/s,或自适应脉码  调制AD-PCM,每路32kb/s,对通信网络容量没有困难。无线通信的话音编码,从早期的“线性  预测编码”LPC(Linear Predictive Coding),至80年代开始的“码激励线性预测” CELP  (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每路话音的数字速率降至 5~13kb/s。同时,在编码  过程中还要考虑克服无线电波传播过程引起损害和背景噪音,保证通话质量。到了3G系统,还  要考虑多媒体通信所需的音频和视频的编码技术,既节约频谱、又保证通信质量。  每一无线电基台一般需要设置几套射频收发信机(RF transceiver)现在从模拟过渡至数  字化,将充分利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专用大规模集成芯片ASIC,并趋向于使用越来越多的新型  软件,导致可编程(programmable)的基台,容许使用多种空中接口(air interface)标准。  基台将使用宽带线性功率放大和宽带射频器件,便于增加数字内容,使数字处理尽量靠近天线,  使多个射频同时处理,又使软件完成更多的功能。由于数字移动通信支持多个用户利用CDMA或  TDMA多址通信,数字式可比模拟式减少无线电收发信机数,可在较宽频带进行处理,又容许在  较高频率处理,从基带至中频又至射频都利用数字处理。当基台这样充分利用可编程器件时,  它们就称为“软件无线电”(software。Ra-dio),变得相当灵活,而且容许基台设备更容易配  合“智能无线”(smart antenna或intelligent anten-na)移动终端和无线手机也将趋向于  软件无线电。当业务和标准技术有所改变时,软件无线电可以很快适应新技术,不需大量更换  设备,因而投资成本可以降低。  加多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可促使无线通信的智能天线技术得到有利的发展。智能天线需要  使用多个天线。基台往往有几个定向天线,各分管一个扇形区,对该区内移动终端的无线接入  特别有利,还可能让多个束射经过自适应过程进行快速换接,以获得最好的孔径增益、分集增  益、和遏止干扰,导致性能改进。接收天线如采用两个天线分支,在空间有足够的隔开,就可  获取空间分集的好处,如只有一个无线,则利用极化分集也可得到好处。在自适应智能天线,  发送装用多个天线,可取得更多好处。对于TDMA系统,智能无线可以加大通信容量,由反向线  路传来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使正向线路的束射调整得最好。对于CDMA系统,所有移动终端使用  同一频带,只是编码不同。到了3G系统,用户如使用较高数据速率,可以指定特殊符号(pilot  symbol)以控制自适应天线处理来减小用户间的干扰,从而加大通信容量,即在有几个用户  使用高速数据时仍容许较多用户通电话。  无线移动通信网有时为了公共安全的原因,需要相当精确地测定某一移动终端或个人在某  一时间移动至地理上的位置,称为定位技术(geoloca-tion)。现在已有一种独立的手持机能  够附带设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在室外测定移动个人  自己的位置。将来进入3G时代,个人移动无线手机本身可能附有定位功能,它在得到网的协助  下进行定位工作,不必另外携带独立的GPS手持机。就是说,新式的移动通信手机附装协助的  AGPS(assisted GPS), 测定自己在室外,甚至室内的地理位置。通信手机于需要时由网提供  情况,不必由通信手机本身连续跟踪GPS卫星。  蜂窝网3G系统向未来的分组交换有线网看齐,着重于提供尽量高速率的数据通信。蜂窝网  也要提供不对称数字传输。象有线网的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那样,无线电基台至用户的方向  提供较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有线网是在交换局设置多载波离散多音调(DMF,Discrete  Multi-Tone)装备,而无线网是在基台设置多载波正交频分多路(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装备,这对于移动用户接上Internet索取大量信息时非常需  要。  3卫星通信和微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无线移动通信除了大部分依靠城市蜂窝网、如上节所述外,还有卫星通信也非常重要,大  有发展前途。同步卫星对固定通信和广播已经多年实践证明极为可靠,还可有利地提供远程移  动通信、低轨 道、中轨道卫星通信。如在技术、设备、成本各方面深入研究,仍能大有作为,  对全球个人移动通信发挥作用。同温层(平流层)无线通信已有方案提出,如继续具体研究,  对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都有独特作用。此外,无线固定通信包括人们熟知的微波数字接力通信  和最近提倡的无线用户环路(WSL,Wireless Subscriber Loop),在人口较少的地区很适用,它  们与建设光纤光缆和有线市内电话用户线相比,有建设较快、投资较少的优点。毫米波无线电  通信和无线红外线通信已在多处安装试验,证明对短距通信有好处。总之,国际上不少实际应  用和试验经验表明,无线通信优点很多,值得扩大实际使用范围。可以断言,在进入新世纪后,  无线通信必将与有线通信一同快速发展和互相配合应用,不愧为信息基础结构的两大组成部分。  同步轨道运行的卫星过去提供可靠的国际通信和电视传播,享有盛誉。近年加强开发,尤  其对卫星内部的转发器(transponder),放宽传输频带、加大发射功率、改进天线效率,甚至  加装ATM设备,扩大业务功能,以致地面应用越来越增多。一种应用是在地上安装“甚小孔径  天线”的卫星站,称为VSAT,为大企业的广域专用通信提供方便。同步卫星也可能对地面提供  远距移动通信,但地面移动 终端需装较大的对星天线,而且在高楼林立的城市 中心电波传  播有困难。为此,对地面的全球移动通信,曾另行研制发射低轨道、离地面几百至一千公里的  几十颗移动卫星族,称为 LEO(Low Earth Or-bit)。又曾研制发射中轨道、离地约一万公里  的十颗移动卫星族,称为MEO( Medium Earth Orbit)。[相应地,原来离地面36,000km、与地  球同步运行的三颗卫星族,称为 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bi)]。虽然最近LEO系统  Iridium在开放商用后不久就受到挫折,另一系统Globalstar正在开放商用,可能顺利进行,  但应该冷静地对待。这些LEO/MEO全球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是正确的,但经营商对  用户需求的条件、移动手机的设备和成本,以及向用户收费不宜过贵等问题,似乎预先考虑得  不够周到。如能认真吸取经验,仔细分析原因,很可能得到圆满成功,我们可以热情期待着美  好的前途。无线固定通信也要向前发展,充分利用无线特有的优点,但无线通信受到无线电频  谱资源的限制,为了继续开发应用,必须考虑提高运用频率或缩短运用波长,即从微波(厘米  波)延伸至毫米波、甚至红外波。在这样的延伸进程中,必将遇到新的电波传播问题和器件问  题,都要逐一妥善解决,应该受到有关各方的支持和鼓励。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是我国通信事业从无到有的低水平发展阶段。共和国初期,我国通信业几乎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当时全国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仅有31万门,其中有三分之一还是人工接续的交换台,其余的也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旋转步进制交换机;长途通信主要靠短波无线电报沟通,有三分之一的县城连短波电报也不通。当时,全国长途电路仅有2800条,约6万公里。为了形成覆盖全国连通国际的短波无线网,通信员工不到一年就在北京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国际无线电台。在1950年~1952年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连通了北京至各大行政区的电信干线,国内长途通信网初具规模。1958年9月底,北京电报大楼建成,装备的都是国产设备,成为新中国通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1976年,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条大容量传输系统——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系统在京、沪、杭间建成投产。到1978年,全国共有电报电路8803路、长话电路22011路、长途电路12269皮长公里、微波线路13958公里,卫星地球站两个;电话用户214万户、话机总数418万部,话机普及率每百人43部。经过通信员工29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通信事业的体系和基础。但总体来看,这个阶段通信还是十分落后的。29年间国家在邮电通信业的全部投资仅为60亿元。当时的通信方式比较落后,基本上都是人工接转,几个大城市只有少部分自动电话,长途通信以电报为主,其水平非常低。该阶段最大的特点是“通信属于党政军专用工具”,必须是相当级别的国家干部才能在家中安装电话。这期间,国家也对通信进行了一些大通路建设,如模拟微波、小同轴电缆,但总体上通信是紧缺的,老百姓通信必须到电信营业处,公用电话也非常少,以至于在改革开放初期,通信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我国通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是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大、技术进步最快的时期。第三阶段,随着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以及后来3G牌照的发放,我国电信市场形成了三家全业务运营商竞争的新格局,我国电信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原始的通讯方式、击鼓传令、会“说话”的旗子、狼烟滚滚报军情、风筝传讯、天灯、热气球、过海传信息、马拉松赛跑的由来、鸽子的作用、各种有趣的传信方式、通信的来龙去、发明信的故事、关于邮政的故事、发明信箱、最早的信封、有趣的首日封、邮政编码、邮票的来历、邮戳、邮票上的齿孔、对剖的邮票、集邮的由来、无线电通讯、莫尔斯的发明、通讯电缆、电磁波的发现、无线电波家族、国际电信联盟、发明电话、赫兹与波波夫、马可尼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无形的信箱、无线寻呼、通讯卫星、明信片的问候、光通讯的发明、无线电广播的发明、信号装置、电传打字电报机、通讯新气象、磁带录音、新式检波器、神奇的微波通信、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大哥大”潇洒走天下、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与3G应用前景  移动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  回顾我国移动电话1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史是超常规的发展史。自1987年中国电信开始开办移动电话业务以来到1993年用户增长速度均在200%以上,从1994年移动用户规模超过百万大关,移动电话用户数每年几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国移动电话第1000万个用户在江苏南京诞生,意味着中国移动电话用10年时间所发展的用户数超过了固定电话110年的发展历程。2001年8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一位。2003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69亿户,普及率为8%。而在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10个国家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3%。其中,英国为4%,意大利为65%,卢森堡为34%;当时,中国为09%。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务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回顾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历程是第一代移动通信制式较多,有美国的AMPS,英国的TACS,北欧、日本的制式等。我国科技人员分析对比根据国情选用了TACS系统,购买国外设备建设移动通信网,设备制造厂也与外国公司合作生产(装配)了部分系统设备和手机。研究部门也研制了部分设备,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为气候。到了第二代,国际上主要是GSM、CDMA两种制式。在建立第二代移动通信网之前,我国分别在嘉兴、天津进行了GSM、CDM的试验,测试了各种性能。由于GSM标准成熟较早,我国开始选用了GSM系统,后来联通公司又引进了CDMA统,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建设中我国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制和标准系列,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设备制造商如华为、中兴等公司也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这样他们就推进了产品的开发生产,使我国民族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些比例。在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时我国的相关领导和广大技术人员,明确认识到这是改变我国在移动通信业局面的重要机遇,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参加3G标准制定工作,成立了IMT-2000RTT(无线传输技术)评估组,并先后向国际标准组织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和LAS-CDMA。TD-SCDMA已成为国际上3G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LAS-CDMA也成为3G国际标准组织的后备标准。设备制造厂商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的同时,努力开发产品,取得较好进展。尤其是中兴、华为开发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可以提供运营商使用,而且在国外也占有一定位置。  3G改变中国通信格局  关于3G的发展,三年前我国政府部门已确定了“冷静、稳妥、科学、求实”和“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的3G及3G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原则。信息产业部于2002年出台了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时分双工获得了55 100=155MHz的频谱,FDD获得了120 60 (170)=180~C350MHz的频谱。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分双工标准体制的重视与支持。  根据政府确定的基本方针与原则,2001年6月22日信息产业部成立3G技术试验专家组(3GTEG),负责实施3G技术试验,专家组由来自国内的运营、设备制造和科研院校的专家组成。信息产业部六个司局组成3G领导小组。试验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MTNet(移动通信实验网)进行;第二阶段,在运营商网络和MTNet进行。截止2003年底,已对WCDMA,TD-SCDMA,2GHzCDMA20001x完成了第一阶段试验工作,结论是系统基本成熟,终端尚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进。2004年进行第二阶段试验。  国际电联ITU-R在1985年,就开始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和标准。其目标是统一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和频段,实现全球漫游,提高移动通信的频谱利用率及数据传输速率,满足多媒体业务的需求。1998年,国际电联ITU向全世界征集第三代移动通信世界标准草案,共征集了来自美、欧、中、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16种3GRTT(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标准提案。在提案评审和筛选过程中,国际电联根据对3G标准的要求,对3G标准提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评估、仿真、融合、关键参数的确定工作,通过了包括中国提案在内的5个无线传输的技术规范。目前,国际上共认的3G主流标准有3个,分别是欧洲阵营的WCDMA、美国高通的CDMA2000和中国大唐的TD-SCDMA。  答案补充  三种标准一经确定,就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这三种技术标准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中国大唐设计的TD-SCDMA标准,具有多项明显优势的特色技术。采用TDD模式,收发使用同一频段的不同时隙,加之采用28Mb/s的低码片速率,只需占用单一的6M频带宽度,就可传送2Mb/s的数据业务。该标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用智能天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智能天线的采用,可有效的提高天线的增益。它特别适合于用户密度较高的城市及近郊地区,非常适用于中国国情。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将是决定中国3G商用启动的重要时期。随着3G商用的日益临近,国内几大运营商首先应考虑如何针对自己既有的固定和移动网络与核心网络平台、核心业务能力,在取得3G运营执照后能按NGN演进发展的思路,拿出快速应对3G或3G演进发展业务及所谓全业务竞争的有效务实对策,并以市场需求驱动为导向,通过细分市场开发对用户更有吸引力的应用。一旦发放新牌照,市场格局必将重新划分,几大运营商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同时,必会因建设新网络而掀起新的投资高潮,设备制造商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答案补充  一旦3G启动,整个通信行业的产业链会高速旋转起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将由此实现第三次突破。  具体说来,3G将改变现有的运营市场布局,改变市场结构,促进中国通信产业发展。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角度看,3G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T企业。从宏观层面上看,3G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3G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通信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军力量,也是未来国与国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部分。3G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抓住3G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拥有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的中国,应抓住这一契机,提升我国通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G的来临,正是移动通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现在无法想像的科技产品会飞快地出现在我们身边,那时,手机不会再仅仅是你的个人通讯工具,相信它会成为你可靠的工作助手(上网、记事、制定工作计划、照相、录音、互动学习、电子商务、移动银行、)和有趣的娱乐伙伴(游戏、听MP3、音乐、看电影、体育赛事),而它的形状也会有各种各样(手表、头戴式、分离式、笔式)以适应不同人群的要求,让我们共同期待移动通信创造的美好未来吧!

中国的发展历程论文摘要是什么

对李鸿章的看法班级 学号 姓名 李鸿章生前位极人臣,对中国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令人诟病的事迹。 不过,我个人认为他对中国来说还是功大于过的。毕竟李鸿章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许多事不是他所能决定的也不是他所能改变的。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去挽救,比如说《马关条约》,如果清王朝统治者不同意割让台湾,李鸿章签约了又有何用,相反在清王朝统治者默许甚至逼迫之下,他也只能忍辱签下这种卖国条约去承担骂名。 同时李鸿章也始终在为中国自强而努力。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 李鸿章军功显赫, 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大清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大清国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只是,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李鸿章能够完全不理会“地脉”,也能够完全不理会洋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之后,由大清国政府的银子作为投资、以赢利为目的的电报公司成立。李鸿章称此举为“官督商办”,因为在中国创办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企业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便与民资合作。待企业步入正轨,官府便想方设法排斥民资,形成官府独霸企业。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这些重病缠身的企业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民资本的崛起难逃悲剧命运。 就像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李鸿章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摘要可以根据文章的大概内容写哦,需要发表可以找我的哦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论文摘要是什么

中华文化大致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上古三皇五帝身先士卒保卫领地,应该是一种推选强者,造福苍生的弱肉强食文化,我们的祖宗为我们创造了语言文字文化,为我们创造了家园饮食文化,母系向父系转变的社会秩序结构等文化。这是一种高度自由竞争的时期,发展到后期已经相对成熟,百家争鸣!第二时期秦皇汉武为中国选择了独尊儒家,孔子设计了这个封建家天下的孝道文化!这就确立了东方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分道扬镳,中国重政治人文精神世界的开发,西方重物理,因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在尼罗河流域,每年洪水冲刷大地需要丈量界限,也出重金悬赏航海导航技术,这种社会需要造就了物理技术的蓬勃发展!他们对物质世界的了解开发日益发达!中国祖先改善了生态环境适宜居住,所以安居乐业提高了产量养活了更多族群,也并不是没有物理发展,墨家就精通机关,还有鲁班书,做的机械鸟可以飞起来!这是什么概念?可惜被压制消灭了!封建地主为了稳定,废除了民间甚至全社会的科技,选择了精神方面的治理技术,所以整个封建时期科技上极大的落后了!当代文化是毛泽东选择的社会主义文化,现在还在融合形成,但是邓小平等革命家是从西方学习的,毛泽东是在中国学习的,擅长的手段就有明显的方法论的区别,无法判断对错,历史本来就是辩证轮回发展的,所以为什么外国技术上封锁,但是留学生洗脑就很高兴,这是文化的争夺!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我希望是包容并蓄,顺其自然,让造福苍生者掌权力,让科技者受尊荣,这不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吗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文明探源:“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古指中原或中原王朝,当代指中国国家),源于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其流传年代久远,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时期产生。流传地域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影响层面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华夏文化圈”与“汉文化圈”。2、中华文化,相传经历了远古文化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以考古学为据:如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智人时代,已经开始出现文化,此时期考古发现有织缝衣物和葬礼,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懂得耕作。在湖南已有文献记载有第一个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开始出现,形成氏族公社。在中原地区考古发现西元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3、从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的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已有出现中国最早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其中青铜爵是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还有镶嵌录松石的兽面铜牌饰,是所知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玉器有圭、璋、琮、钺、戈、刀等用品,与制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冈文化的遗址经研究确认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权历经多次变动,盘庚迁都到殷墟之前,应该已经迁都多次,二里头遗址可能也是被废弃的首都之一。还有镶嵌录松石的兽面铜牌饰,是所知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玉器有圭、璋、琮、钺、戈、刀等用品,与制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冈文化的遗址经研究确认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权历经多次变动,盘庚迁都到殷墟之前,应该已经迁都多次,二里头遗址可能也是被废弃的首都之一。4、除了黄河下游出现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以外,还有处于西元前2500年~前1500年的河姆渡文化,这些遗迹说明了在新石器时代的前半期,无论在中国的北方与南方都已经发展出农耕文化。随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古代四川一带也有非常高的程度的文明,证明巴蜀地区等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是同等为中华古文明发祥地。而且各地的文化互有交流,并且一起继承之前的文化遗产,也可证明中华文化早期也是多元发展的,而中原文化是主体。5、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是从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开始的,到今年来随着中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而在大批著作中多有论述。“在中国,文化的整合通过国家集权来实现,文化的延续通过改朝换代来实现,文化的辐射通过疆域盈缩来实现,文化的涵化通过夷夏互动来实现。”6、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使中西方学者在看待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时有很多分歧和差异,而其中一个重大差别就是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而涉及到的一个分期问题和各时代的主要文化特征,本文将就这两个主要方面做出论述。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国势衰微和西学东渐,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质疑,有褒之者,有贬之者,反反复复,因情势不同而异。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好好在那里,不好又不好在何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不能因情势不同而作墙上草任意褒贬,使国人无所适从。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前期,应该说是积极的,各种思想学术观点相互交流碰撞,在春秋战国时期缘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达到极盛,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比肩于欧洲之古罗马和希腊文化。后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封建国家以政权强行推崇,虽然在当时和后来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文化学术被束缚,人们思想被禁锢,儒家学说自身也在皇权的笼罩下不断式微、没落、保守、落后,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官方学术。就儒家文化本身来讲,也有个发展阶段问题,汉武帝之前大致为先秦儒学,武帝至宋为汉魏经学,宋以后为程朱理学。先秦儒学只是当时的一个著名学派,在当时诸子百家并立的情况下,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的两个发展阶段不断官方化、程式化,终于成为钳制人们思想、制约社会发展的教条,于明清之际登峰造极。国人现今所言之传统文化,一般即指汉武帝后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特别是程朱理学。  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总体上中国传统文化相较于世界近现代文化,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的空洞说教相较于自由、民主、人权的现代价值观,已经是一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尽管这种文化在其总体落后中仍有其合理的成分和精华部分,但作为一种文化主体,、它显然已不能再适应我们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不能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需要,用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这个问题实际上早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即已解决,甚至在明清之交黄宗羲、李挚、顾炎武等人即已洞明此事,却为何在近现代特别是在今天仍有人在此问题上步严复、张勋之后尘不断寻衅。一则由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轨一波三折、反反复复,使国人对新文化的先进性产生了疑问;二则由于一些人的教条主义思维作怪,看问题简单片面,一但社会发展遭遇挫折,不是克服困难向前进,而是向后寻找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迷恋于过时的文明、昔日的辉煌,袁世凯、张勋如此,吴佩孚、蒋介石如此,建国后一些没有远见的领导人和现代的一些伪学者如此。  任何一种落后文化都有其积极的成分,任何一种先进的文化也有其消极的地方,我们说先进落后是指总体而言,而不是一概而论,毛主席不是也讲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吗?难道我们能因为传统文化有些合理的成分就视为金科玉律吗?难道我们能因为现代文化有其消极的地方就弃之不用吗?难道我们能因为东南亚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鼓吹和提倡我们的一些传统文化就认为这种文化从总体上仍然有生命力吗??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其精髓,有些地方将会闪耀其千古不变的光辉,但这并不能掩盖它作为一种文化主体的没落性,狭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看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必须革而除之。现而今我们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恰恰在现实中继承的是一些封建糟粕,而中华民族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反而没有继承到,致使国人的思想越来越狭隘,国民道德素质愈来愈低下。反而是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广大。近年来海外和东南亚热炒中国传统文化,实际炒的就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不是所有的传统中国文化,更不是现今我们一些人所言之传统文化;即便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要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也有赖于东南亚诸国的民主化改革,同样是儒家的一些优秀文化成分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就很难发挥其作用,此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奉劝我们的一些政要和学者登高望远,勿作井底之蛙。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古代时起就开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