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的结束语

发布时间:2024-09-01 07:00:5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的结束语

“我要看《金刚葫芦娃》,谁也不许换频道!”   “不行,我还要玩这个玩具,不给你玩!”   “妈妈,我鞋带开了,给我系一下!”   这些言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礼仪、规则、责任感、合作意识、独立能力等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使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指南》中明确指出了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幼儿在同情心、责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问题相当普遍与突出。根据多年的幼教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利用好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抓住点滴的教育契机。   1、晨间接待:从一入园,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就开始了,要求幼儿要衣着整洁、精神饱满;进门要和门卫、保安叔叔、及晨检教师有礼貌的问好等。   2、升国旗。通过认识国旗、唱国歌、升国旗、国旗下的讲话等环节让幼儿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3、小小值日生。把幼儿分成若干组,根据每组幼儿的特点,分发不同的任务,让幼儿喜欢自己的班级,并乐于为集体、为他人做事。   4、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锻炼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等。   5、进餐、盥洗活动。生活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本身,对幼儿而言,“愿意、乐意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是最重要的,能让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幼儿的意愿,我们尝试了幼儿生活上的自我管理。   让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了在自主活动中带来的乐趣,而且培养了幼儿独立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规则意识、分享意识等。   二、以亲子活动为载体,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要社会这个大熔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结合季节特点、节假日、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家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亲子活动。比如:在春天,就到郊外踏青放风筝,组织幼儿外出看桃花,看迎春花。又如:召开亲子运动会及亲子操,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质,更增进了亲子间的交流。再如,结合节日的活动。   2、幼儿对父母和长辈的爱往往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组织亲子绘画《为妈妈、奶奶画全身像》、《爸爸的书柜》、《爷爷的眼睛》和粘贴画《我帮妈妈做事情》等。帮助幼儿理解爸爸和妈妈,爷爷和奶奶的辛苦。同时,开展“谁是好孩子”、“红花姐姐对谁笑”等活动,教幼儿情景表演:奶奶买菜回家,幼儿搬椅子请奶奶做;妈妈下班了,幼儿接过手提包等,教育幼儿关心、体贴大人,使幼儿体会到自己吃饭、穿衣、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就是对父母和长辈的爱。   3、我们通过亲子活动帮助幼儿从绘画作品、录像、地图和画片中了解到我们祖国有幅员辽阔的土地、美丽的山河,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奇丽的风景名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幼儿从小感受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光荣与自豪。在幼儿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   三、教师、家长要言传身教,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希望下,我国绝大部分家庭虽然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存在教育价值观的狭隘,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现象,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性格偏颇、不会生存等无法融入社会的现象;也不难发现存在着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单一的状况,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做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呢?   1、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子女是家长的镜子,子女从来不会忘记模仿他们的父母。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所执行的责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从道德觉悟、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项道德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和教育方式与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须在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家长才能运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方式,营造道德与文明的家庭氛围,培育出德智双修、人格健全的子女。   2、拓展家庭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应根据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突破传统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将体、美、劳、技的训练纳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围。尽可能提供现代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质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旅游观光、阅读视听、体育活动和家务劳动等方面来拓展孩子的社会化内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动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从而促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幼儿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幼儿园、社会三者应连动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网络。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整合三者的教育资源,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保证。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浅析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摘要:幼儿教育旨在提升幼儿德、智、体、美等全面素养的同时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以及思想基础,但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之下,部分幼儿园以及家长在面对幼儿的教育问题时丧失了初心,让幼儿在被动状态下接受了超纲的“小学化”知识以及行为要求,使幼儿的健康成长受到威胁。  关键词: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表现;对策  一、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表现  (一)所学内容小学化  现在不少幼儿在大班甚至中班就已经开始学习汉字拼音的声韵母或是1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是更为深入的内容。这些本该是小学阶段才要求掌握的知识过早地出现在幼儿面前给幼儿增加了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二)作业小学化  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本来应该以游戏为主,但是由于部分幼儿园错误的办园理念,导致幼儿不仅在园学习的知识小学化,回家后更是有书面作业要完成。这些作业多是抄写拼音汉字、做算术题等,剥夺了幼儿在家进行其他活动的时间。  (三)在园行为要求小学化  幼儿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且不喜欢被约束。但是幼儿教师为了让幼儿学会偏向小学化的知识,常在教学活动中以命令式的口吻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认真听讲,以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幼儿,使幼儿的天性得不到释放。  二、幼儿教育被小学教育同化的原因  (一)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  社会经济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助推下有了迅猛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重要性也有了更多的切身体会。家长期盼子女长大后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极力为子女争取赢在起跑线上的资本,希望子女在幼儿阶段就学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创造了条件。  (二)早教机构间不恰当的竞争方式  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事业也出现利好局面。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之下,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早教机构为了纳入更多的生源,不断地迎合家长,满足家长对幼儿知识掌握的要求,推动了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解决对策  (一)端正教育态度,尊重幼儿成长规律  幼儿教育之所以会被小学教育同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人的“态度”上。一些幼儿园和家长在追求高质量的过程中过于盲目,错误地将幼儿知识储备量和教育成效画上了等号,忽视了幼儿的年龄与心智成长的实际情况。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活动场所以及幼儿教师的管理单位,必须要重视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宣传工作。幼儿园应该明确创园理念、端正办园态度,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宣传工作,发挥环境的影响作用,采取外部干预的办法将端正的幼儿教育态度传递给教师和家长,让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由于部分教师和家长的思维模式已经被固化,因此宣传工作要注重方式方法,巧妙地进行。园区管理者可以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养成作为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之一,弱化幼儿知识学习效果的考评地位,卸下教师心中的教学包袱,让教师能够在一日常规中大胆为幼儿制造更多的活动机会,给予幼儿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提升教师的活动开展能力,实现幼儿教育专业化  幼儿教育活动实施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因此教师的思想素质以及活动开展能力对幼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虽然近几年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学前教育人才,但对于整个幼儿教育行业而言仍旧是杯水车薪,幼儿教育正处在师资力量和幼儿素质能力提升发展不平衡的尴尬阶段。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有些幼儿园在聘用教师的过程中缺乏严谨的招聘程序,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较低。这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使他们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清晰的认知,在活动中无法辨别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使幼儿的教育活动显现出更多的小学教育特征。因此幼儿园要将幼儿教师能力提升学习常态化,多为教师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教师能够“走出去”,接触更多的活动开展方法,使教师具备优化活动设计的能力。教师本身也要有意识地多阅读和幼儿教育相关的书籍,提升教学素养,为幼儿的科学教育奠定基础。  (三)完善幼小衔接工作,确保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教育为小学教学铺垫了基础,是幼儿更好适应高学段学习的必要经历。完善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但是幼小衔接并不是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融人小学化的规范和内容,而是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让幼儿具备小学学习的能力,减少幼儿过渡到小学的困难程度,让幼儿在保持身心愉悦的基础上主动融人小学生活,继续快乐健康地学习成长。  四、结论  总而言之,教育是良心事业,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幼儿教师都不能在幼儿教育中揠苗助长,要始终将幼儿的身心健康作为最高利益,在教育活动中要尽力规避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还幼儿一个自然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淑静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2]杨艳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基础教育论坛,2015(33)  毕业论文范文来源于学术堂,希望对你的写作能提供帮助。

完成硕士、博士的学习,进入三甲以上医院踏实完成近十年的临床护理工作,认真积累并总结工作经验,为成为一名成功的护理教育者累积经验,努力尽早成为护理教育者。  已进行情况:读完本科  二、社会环境规划和职业分析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的形势下,中国卫生事业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我国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也层层辈出。  2、卫生职业特殊社会环境  由于中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的医学人才,特别是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老师是培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使者。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这就为当代卫生事业的认识提出了切实的要求与任务。  三、行业环境分析  行业分析:就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医护比例而言,中国仍需要大量的临床护理工作者,临床护士的市场需求较大,对与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娴熟的技术的临床护士更是急需。  四、个人分析与角色建议  1、个人分析  (1)自身现状:英语水平一般,需要提高口语水平;尽快适应工作和社会,精通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思维敏捷,表达流畅;在大学期间培养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和能力。  (2)性格:内外兼有

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家庭 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儿童从出生呱呱坠地,最先接触的就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家庭中的母亲、父亲以及家庭中的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其他成员,形成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次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3]因此,家庭便成为儿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家庭因素也成为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家庭教育将家庭生活与教育活动交织在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家庭教养方式(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家庭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都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幼儿园 学校及其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而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则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最主要因素,幼儿园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师师关系还有幼儿园的文化环境都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幼儿园之外的其他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自发、零散、偶然的影响相比,幼儿园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其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有意识的、系统的、长期的。[5]同时,其对个体社会化的教育影响主要以课程为载体,由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专业教育知识和技能、以教育年轻一代成为合格社会成员为已任的专业人员——幼儿教师来实施。 幼儿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幼儿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以及积极的情感、行为与品格,引导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并且,由于幼儿教师在学前儿童心目中特有的神圣、权威的地位,来自幼儿教师的各种引导与影响更容易为个体所接受。因此,可以说,较之其他影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幼儿园教育无疑在个体社会化中发挥着核心、主导作用。 3、大众传媒 在传统社会及人们的传统认识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是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微观的社会环境。但在现代社会,以电视、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工具已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化影响力量,并日益在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家庭、学校等因素。 由于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生活及成长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更由于电视所提供的理想化、艺术化或虚构的人物世界对儿童的熏染,使得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到影响。其一,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其二,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变得孤独、冷漠(电视孤独症);其三,电视有可能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增加。当然,电视并不是一无是处,电视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某些方面的积极影响甚至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所望尘莫及的。电视的视听结合、声画同步使得儿童能够更生动地接受认知和言语方面的启蒙教育。 儿童读物,是以儿童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印刷媒体,一般是以书籍或杂志形式表现出儿童乐意接受的内容。作为儿童接触和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它能帮助儿童掌握知识、丰富情感,促使儿童形成社会适应的能力,使儿童在智慧和心理上得到正常发展的机会,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家们已经认识到,儿童的社会化不仅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影响,而且受到他们所接触的读物的影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接触印刷媒介多的孩子智力发展加快,道德得分提高,尤其是儿童文学类和知识类的书籍对孩子的益处最大,而且一个孩子如果从小没经过必要的文学熏陶,知识的根基和思考问题的深度都会受到影响。学龄早期逐渐出现的许多态度和文化价值观都是由这些儿童读物的内容和主题直接形成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

游戏可以提高小孩子得动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小朋友的智商水平。

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的早期教育是社会培育一代新人的初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其地位和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不断揭示和证明。幼儿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心理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以后幼儿个性的发展起着引导和奠基作用。幼儿良好的个性,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一时期能初步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个性,那么将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功能,为社会提供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在儿童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走向和素质的高低。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还要具备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因而,在现在的幼儿教育中,我们既要尊重幼儿个性发展,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地启发引导孩子。当今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此,很多家庭都开始重视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但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如何来教育孩子,只一味注重对儿童知识的灌输,很少注重对儿童个人性格的培养。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大多数孩子都是家中的一个“独苗”,家里的“活宝”,不仅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还在家人的呵护下日益变得自私与傲慢,产生了诸如以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孩子时期或多或少地都被我们的家长们忽视了,等到孩子暴露出这些问题,家长警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一个人的个性在儿童期形成后,很少变化,并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形成发展则起着关键性作用。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今天,虽然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了家庭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我们感到当前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1、儿童观落后。比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家庭是儿童性格发展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为使孩子健康成长,提出如下建议:1、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性格的原因之一——他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羞愧,自觉低人一等。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成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从而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我要看《金刚葫芦娃》,谁也不许换频道!”   “不行,我还要玩这个玩具,不给你玩!”   “妈妈,我鞋带开了,给我系一下!”   这些言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礼仪、规则、责任感、合作意识、独立能力等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使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指南》中明确指出了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幼儿在同情心、责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问题相当普遍与突出。根据多年的幼教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利用好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抓住点滴的教育契机。   1、晨间接待:从一入园,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就开始了,要求幼儿要衣着整洁、精神饱满;进门要和门卫、保安叔叔、及晨检教师有礼貌的问好等。   2、升国旗。通过认识国旗、唱国歌、升国旗、国旗下的讲话等环节让幼儿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3、小小值日生。把幼儿分成若干组,根据每组幼儿的特点,分发不同的任务,让幼儿喜欢自己的班级,并乐于为集体、为他人做事。   4、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锻炼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等。   5、进餐、盥洗活动。生活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本身,对幼儿而言,“愿意、乐意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是最重要的,能让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幼儿的意愿,我们尝试了幼儿生活上的自我管理。   让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了在自主活动中带来的乐趣,而且培养了幼儿独立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规则意识、分享意识等。   二、以亲子活动为载体,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要社会这个大熔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结合季节特点、节假日、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家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亲子活动。比如:在春天,就到郊外踏青放风筝,组织幼儿外出看桃花,看迎春花。又如:召开亲子运动会及亲子操,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质,更增进了亲子间的交流。再如,结合节日的活动。   2、幼儿对父母和长辈的爱往往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组织亲子绘画《为妈妈、奶奶画全身像》、《爸爸的书柜》、《爷爷的眼睛》和粘贴画《我帮妈妈做事情》等。帮助幼儿理解爸爸和妈妈,爷爷和奶奶的辛苦。同时,开展“谁是好孩子”、“红花姐姐对谁笑”等活动,教幼儿情景表演:奶奶买菜回家,幼儿搬椅子请奶奶做;妈妈下班了,幼儿接过手提包等,教育幼儿关心、体贴大人,使幼儿体会到自己吃饭、穿衣、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就是对父母和长辈的爱。   3、我们通过亲子活动帮助幼儿从绘画作品、录像、地图和画片中了解到我们祖国有幅员辽阔的土地、美丽的山河,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奇丽的风景名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幼儿从小感受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光荣与自豪。在幼儿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   三、教师、家长要言传身教,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希望下,我国绝大部分家庭虽然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存在教育价值观的狭隘,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现象,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性格偏颇、不会生存等无法融入社会的现象;也不难发现存在着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单一的状况,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做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呢?   1、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子女是家长的镜子,子女从来不会忘记模仿他们的父母。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所执行的责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从道德觉悟、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项道德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和教育方式与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须在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家长才能运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方式,营造道德与文明的家庭氛围,培育出德智双修、人格健全的子女。   2、拓展家庭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应根据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突破传统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将体、美、劳、技的训练纳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围。尽可能提供现代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质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旅游观光、阅读视听、体育活动和家务劳动等方面来拓展孩子的社会化内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动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从而促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幼儿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幼儿园、社会三者应连动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网络。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整合三者的教育资源,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保证。

孩子们的学习无疑是家长们最关心,也是最头疼的问题。可我还是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该教的我也教了,该补的课都补了,骂也骂了,脾气不好的家长甚至大打一顿,怎么这学习就是不见好?在这我就要谈谈家长关心的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通过对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剑桥、北大、清华等优秀的学生调查显示,他们成功最大的秘诀就是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数据显示,不爱学习成绩偏下的孩子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占7%,而大多数家长都是通过给孩子报辅导班来解决的,没报辅导班的孩子只占1%。可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孩子学习效率低,成绩差的首要因素!良好的学习惯有多重要我这之前就有一位这样的家长,全职妈妈,女儿6年级,正在小升初的关键阶段,孩子数学成绩从来没及格过,英语更别说,单词记不住几个,语文了还能靠凑字数得点分!每次考完试都被老师喊去“喝茶”:上课总开小差,讲过的题一问三不知;背课文别的学生都背熟了,就她记不住,这个令她头痛不已。在她找到我的时候,她已经为她女儿报名过大大小小好几个补习班了,补习班的老师说这是她基础差脑子慢,课余时间多补补就好了,但是平时双休都用来补课,孩子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都有些厌恶学习了,她很焦虑,问我她儿女是不是就是这样,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论文

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遗传作为基本的物质前提对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生理成熟。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譬如,孩子没有学会坐、爬、站时,他就不会走路。儿童不是生下来就会说话的,需要在一定的生理发育成熟时,即1岁左右才开始说话。可以说,生理没有成熟就不会产生语言能力。教育和社会因素。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社会环境的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心理年龄特征;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可以促使儿童素质的不同方面得以改造,并使心理向不同方面发展,从而加大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就可以充分挖掘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力,以造就特殊人才。

孩子们的学习无疑是家长们最关心,也是最头疼的问题。可我还是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该教的我也教了,该补的课都补了,骂也骂了,脾气不好的家长甚至大打一顿,怎么这学习就是不见好?在这我就要谈谈家长关心的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通过对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剑桥、北大、清华等优秀的学生调查显示,他们成功最大的秘诀就是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数据显示,不爱学习成绩偏下的孩子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占7%,而大多数家长都是通过给孩子报辅导班来解决的,没报辅导班的孩子只占1%。可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孩子学习效率低,成绩差的首要因素!良好的学习惯有多重要我这之前就有一位这样的家长,全职妈妈,女儿6年级,正在小升初的关键阶段,孩子数学成绩从来没及格过,英语更别说,单词记不住几个,语文了还能靠凑字数得点分!每次考完试都被老师喊去“喝茶”:上课总开小差,讲过的题一问三不知;背课文别的学生都背熟了,就她记不住,这个令她头痛不已。在她找到我的时候,她已经为她女儿报名过大大小小好几个补习班了,补习班的老师说这是她基础差脑子慢,课余时间多补补就好了,但是平时双休都用来补课,孩子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都有些厌恶学习了,她很焦虑,问我她儿女是不是就是这样,

“我要看《金刚葫芦娃》,谁也不许换频道!”   “不行,我还要玩这个玩具,不给你玩!”   “妈妈,我鞋带开了,给我系一下!”   这些言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礼仪、规则、责任感、合作意识、独立能力等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使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指南》中明确指出了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幼儿在同情心、责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问题相当普遍与突出。根据多年的幼教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利用好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抓住点滴的教育契机。   1、晨间接待:从一入园,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就开始了,要求幼儿要衣着整洁、精神饱满;进门要和门卫、保安叔叔、及晨检教师有礼貌的问好等。   2、升国旗。通过认识国旗、唱国歌、升国旗、国旗下的讲话等环节让幼儿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3、小小值日生。把幼儿分成若干组,根据每组幼儿的特点,分发不同的任务,让幼儿喜欢自己的班级,并乐于为集体、为他人做事。   4、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锻炼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等。   5、进餐、盥洗活动。生活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本身,对幼儿而言,“愿意、乐意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是最重要的,能让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幼儿的意愿,我们尝试了幼儿生活上的自我管理。   让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了在自主活动中带来的乐趣,而且培养了幼儿独立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规则意识、分享意识等。   二、以亲子活动为载体,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要社会这个大熔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结合季节特点、节假日、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家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亲子活动。比如:在春天,就到郊外踏青放风筝,组织幼儿外出看桃花,看迎春花。又如:召开亲子运动会及亲子操,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质,更增进了亲子间的交流。再如,结合节日的活动。   2、幼儿对父母和长辈的爱往往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组织亲子绘画《为妈妈、奶奶画全身像》、《爸爸的书柜》、《爷爷的眼睛》和粘贴画《我帮妈妈做事情》等。帮助幼儿理解爸爸和妈妈,爷爷和奶奶的辛苦。同时,开展“谁是好孩子”、“红花姐姐对谁笑”等活动,教幼儿情景表演:奶奶买菜回家,幼儿搬椅子请奶奶做;妈妈下班了,幼儿接过手提包等,教育幼儿关心、体贴大人,使幼儿体会到自己吃饭、穿衣、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就是对父母和长辈的爱。   3、我们通过亲子活动帮助幼儿从绘画作品、录像、地图和画片中了解到我们祖国有幅员辽阔的土地、美丽的山河,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奇丽的风景名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幼儿从小感受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光荣与自豪。在幼儿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   三、教师、家长要言传身教,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希望下,我国绝大部分家庭虽然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存在教育价值观的狭隘,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现象,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性格偏颇、不会生存等无法融入社会的现象;也不难发现存在着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单一的状况,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做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呢?   1、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子女是家长的镜子,子女从来不会忘记模仿他们的父母。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所执行的责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从道德觉悟、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项道德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和教育方式与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须在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家长才能运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方式,营造道德与文明的家庭氛围,培育出德智双修、人格健全的子女。   2、拓展家庭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应根据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突破传统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将体、美、劳、技的训练纳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围。尽可能提供现代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质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旅游观光、阅读视听、体育活动和家务劳动等方面来拓展孩子的社会化内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动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从而促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幼儿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幼儿园、社会三者应连动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网络。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整合三者的教育资源,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保证。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范文

“我要看《金刚葫芦娃》,谁也不许换频道!”   “不行,我还要玩这个玩具,不给你玩!”   “妈妈,我鞋带开了,给我系一下!”   这些言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礼仪、规则、责任感、合作意识、独立能力等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使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指南》中明确指出了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幼儿在同情心、责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问题相当普遍与突出。根据多年的幼教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利用好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抓住点滴的教育契机。   1、晨间接待:从一入园,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就开始了,要求幼儿要衣着整洁、精神饱满;进门要和门卫、保安叔叔、及晨检教师有礼貌的问好等。   2、升国旗。通过认识国旗、唱国歌、升国旗、国旗下的讲话等环节让幼儿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3、小小值日生。把幼儿分成若干组,根据每组幼儿的特点,分发不同的任务,让幼儿喜欢自己的班级,并乐于为集体、为他人做事。   4、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锻炼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等。   5、进餐、盥洗活动。生活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本身,对幼儿而言,“愿意、乐意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是最重要的,能让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幼儿的意愿,我们尝试了幼儿生活上的自我管理。   让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了在自主活动中带来的乐趣,而且培养了幼儿独立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规则意识、分享意识等。   二、以亲子活动为载体,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要社会这个大熔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结合季节特点、节假日、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家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亲子活动。比如:在春天,就到郊外踏青放风筝,组织幼儿外出看桃花,看迎春花。又如:召开亲子运动会及亲子操,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质,更增进了亲子间的交流。再如,结合节日的活动。   2、幼儿对父母和长辈的爱往往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组织亲子绘画《为妈妈、奶奶画全身像》、《爸爸的书柜》、《爷爷的眼睛》和粘贴画《我帮妈妈做事情》等。帮助幼儿理解爸爸和妈妈,爷爷和奶奶的辛苦。同时,开展“谁是好孩子”、“红花姐姐对谁笑”等活动,教幼儿情景表演:奶奶买菜回家,幼儿搬椅子请奶奶做;妈妈下班了,幼儿接过手提包等,教育幼儿关心、体贴大人,使幼儿体会到自己吃饭、穿衣、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就是对父母和长辈的爱。   3、我们通过亲子活动帮助幼儿从绘画作品、录像、地图和画片中了解到我们祖国有幅员辽阔的土地、美丽的山河,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奇丽的风景名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幼儿从小感受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光荣与自豪。在幼儿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   三、教师、家长要言传身教,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希望下,我国绝大部分家庭虽然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存在教育价值观的狭隘,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现象,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性格偏颇、不会生存等无法融入社会的现象;也不难发现存在着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单一的状况,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做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呢?   1、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子女是家长的镜子,子女从来不会忘记模仿他们的父母。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所执行的责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从道德觉悟、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项道德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和教育方式与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须在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家长才能运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方式,营造道德与文明的家庭氛围,培育出德智双修、人格健全的子女。   2、拓展家庭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应根据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突破传统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将体、美、劳、技的训练纳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围。尽可能提供现代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质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旅游观光、阅读视听、体育活动和家务劳动等方面来拓展孩子的社会化内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动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从而促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幼儿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幼儿园、社会三者应连动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网络。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整合三者的教育资源,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保证。

继续看携家带口大口大口打卡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了解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要想培养好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一、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如今的农村幼儿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缺点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以至于带入到幼儿园,在农村工作的幼儿老师特别难,班上孩子人数的超额工作量大,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谢了几个字,算了几道数学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不怎么重视,他们不明白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长的重视必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时一定要说 不 ,同时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 一 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去年我所在的小班来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当时他年龄较小还不到3岁,长得很结实个头也很大,第一天入园有些怕生,爷爷奶奶怕孩子吓着轮流抱着一直到放学,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长不允许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师多抱抱他们的孩子,后来一个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经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可他还是每天哭闹着让一位老师抱着,就是因为他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爷爷奶奶对他说 别的孩子都没有抱,我们炜炜也很能干不需要抱 多给他一些鼓励,更不会让老师抱习惯,他肯定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早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长只有不轻易的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第二次、第三次。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的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长良好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对于3到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赞许形成习惯,对不良的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要指责他,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洁清洁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等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期是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很重要的。这次在武汉 影子教师 跟岗学习中,永红幼儿园小四班的孩子习惯培养特别棒,从入园到放学一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每个环节都做的特别好,就连家长们也配合的很不错,在开运动会之前老师要给家长开个会,老师在上面讲活动的安排,没有一位家长和孩子讲话,家长很认真的听孩子们也学着家长很耐心的听。农村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忙了一天从农田回来收拾好农具,把手脸洗干净,脏衣服不到处放,鞋袜摆放整齐,不要当着孩子面吸烟,不随地丢垃圾,说话不要带脏字等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的跟着学,长期坚持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记简单粗暴在农村幼儿园一线工作的老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家长和老师交流: 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特调皮不听话,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您尽管打他,我们家长不会介意的 。像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他是想通过打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他不明白对孩子来说,孩子喜欢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和打骂,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和更多不良行为。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农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作为农村幼儿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必须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统化教育,3到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的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循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 三净 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节日的教育, 三八 妇女节爱妈妈的教育, 六一 儿童节的好儿童的教育, 七一 爱党的教育等等。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三、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适合中大班幼儿),要让孩子自己说 我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地区遵守常规。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 杰出人物好习惯进行榜样教育,身边的成人也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老师、还有身边的小朋友,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需要持久的训练,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好习惯的养成。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评估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的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情随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要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的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结束语作为一名农村幼儿老师这次有机会参加 20XX国培计划 的学习,让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武汉永红幼儿园 影子老师 跟岗实习的一个月里让我受益匪浅,永红特别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幼儿的教育也应该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和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辛勤付出,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更轻松。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摘要

前言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

“我要看《金刚葫芦娃》,谁也不许换频道!”   “不行,我还要玩这个玩具,不给你玩!”   “妈妈,我鞋带开了,给我系一下!”   这些言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礼仪、规则、责任感、合作意识、独立能力等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使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指南》中明确指出了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幼儿在同情心、责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问题相当普遍与突出。根据多年的幼教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利用好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抓住点滴的教育契机。   1、晨间接待:从一入园,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就开始了,要求幼儿要衣着整洁、精神饱满;进门要和门卫、保安叔叔、及晨检教师有礼貌的问好等。   2、升国旗。通过认识国旗、唱国歌、升国旗、国旗下的讲话等环节让幼儿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3、小小值日生。把幼儿分成若干组,根据每组幼儿的特点,分发不同的任务,让幼儿喜欢自己的班级,并乐于为集体、为他人做事。   4、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锻炼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等。   5、进餐、盥洗活动。生活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本身,对幼儿而言,“愿意、乐意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是最重要的,能让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幼儿的意愿,我们尝试了幼儿生活上的自我管理。   让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了在自主活动中带来的乐趣,而且培养了幼儿独立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规则意识、分享意识等。   二、以亲子活动为载体,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要社会这个大熔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结合季节特点、节假日、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家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亲子活动。比如:在春天,就到郊外踏青放风筝,组织幼儿外出看桃花,看迎春花。又如:召开亲子运动会及亲子操,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质,更增进了亲子间的交流。再如,结合节日的活动。   2、幼儿对父母和长辈的爱往往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组织亲子绘画《为妈妈、奶奶画全身像》、《爸爸的书柜》、《爷爷的眼睛》和粘贴画《我帮妈妈做事情》等。帮助幼儿理解爸爸和妈妈,爷爷和奶奶的辛苦。同时,开展“谁是好孩子”、“红花姐姐对谁笑”等活动,教幼儿情景表演:奶奶买菜回家,幼儿搬椅子请奶奶做;妈妈下班了,幼儿接过手提包等,教育幼儿关心、体贴大人,使幼儿体会到自己吃饭、穿衣、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就是对父母和长辈的爱。   3、我们通过亲子活动帮助幼儿从绘画作品、录像、地图和画片中了解到我们祖国有幅员辽阔的土地、美丽的山河,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奇丽的风景名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幼儿从小感受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光荣与自豪。在幼儿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   三、教师、家长要言传身教,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希望下,我国绝大部分家庭虽然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存在教育价值观的狭隘,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现象,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性格偏颇、不会生存等无法融入社会的现象;也不难发现存在着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单一的状况,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做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呢?   1、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子女是家长的镜子,子女从来不会忘记模仿他们的父母。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所执行的责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从道德觉悟、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项道德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和教育方式与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须在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家长才能运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方式,营造道德与文明的家庭氛围,培育出德智双修、人格健全的子女。   2、拓展家庭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应根据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突破传统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将体、美、劳、技的训练纳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围。尽可能提供现代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质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旅游观光、阅读视听、体育活动和家务劳动等方面来拓展孩子的社会化内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动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从而促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幼儿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幼儿园、社会三者应连动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网络。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整合三者的教育资源,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保证。

继续看携家带口大口大口打卡

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儿童的自我意识、气质、同伴关系、社会认识、社会性情绪、社会行为、社会技能、道德行为与道德体验、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独立性、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等等。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儿童的自我意识、气质、同伴关系、社会认识、社会性情绪、社会行为、社会技能、道德行为与道德体验、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独立性、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等等。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行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