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美术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09:55:29

美术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摘要怎么写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一、 寻找创作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 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 ,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二、 激起创作的兴趣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你的美术教育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这里仅将我们教研室老师近年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参考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先写出大纲,再增加内容形成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需要注意地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关于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特殊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科学文化和审美等素质,这些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缺少或忽略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为艺术教育主线,以学生才能和智力培养为中心,塑造心灵完美、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完善。美术教学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统一的适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虽然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的上半叶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产生了“情感思维教学法”、“眼高手低教学法”等,但各个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还是各自为战,自编教材也大多是根据自身情感因素确定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有很多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难以及时推广和普及。其次是美术教师素质不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把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混为一谈,单纯强调技巧训练。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美术教师能力水平很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再次是家长对孩子培养也是急功近利,在强烈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孩子纷纷踏进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学习班,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并且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简单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使美术教学向多元知识结构教学转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美的素质。对学生来说,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都有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利用种种方法训练人们的身心和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逐渐自由生长发育。美术教育除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以下具体方法和原则:第一,在观察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现代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比如,要求学生从记忆观察对象入手,用概括表现方法和观察方法给身边的人画像,从外型到个性夸张中发现个性美,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看谁画得好,看谁画得“神似”,利用审美原则和艺术分析手段从直观感觉中获取美的表现语言,获取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第二,在摹仿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传授;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过程性、实践性等,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个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要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发。比如教师把美术大师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等,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临摹这些作品,如毕加索的《和平鸽》、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仅用几个线条和几个色块就已经内涵深远。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去读懂大师的表现意图。想象力触发创造力,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促进抽象思维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摘要

心理学和美学是密不可分的,其作用的主体都是人

21世纪即将来临,与所有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也面临着未来的发展问  题。  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  动 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其中还进一步提出:“美育对于培  养学 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  要作 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正是由于国家对素  质教育 的强调和对美育的重视,使得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  期,给未 来的发展以良好的开端。  从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出发,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将面临着调整,以适应素质教  育的要求。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二是人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体  现 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知识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和技能的  程 度,而人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所有学科教育共同“拱顶”出来的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其 中每一个学科都能为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反过来说,一个人的  基本素 质和能力也有助于他更有成效地把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但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  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人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至于严重地  影 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整个基础教育而言,人的目标  是我 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力考虑的。应该将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并  将人的 目标放在首位。  21世纪熹微初露,人们对未来作了种种预测,同时也对人的素质和能力作了各种各样的  设计。未来的社会肯定是一个变化的速率更快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流动,资源流动和人  才 流动为特征的大流动的社会。这种社会特征要求人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之相适  应。 所以,21世纪的人应该是更为主动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对自己和社会高度负责的  人,具 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培养具有这种素质和能力的人是各个学科教育必须承  担的共同 责任,当然各学科所具有的目标可能更为具体。  现代美术学科教育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  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因此,  未 来美术学科的教育目标应综合两者来决定。  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未来的主要任务是:  1.转变美术教育的观念,切实将美术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通过向全体学  生实施有效的素质型的美术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的美术文化素质。并以这种美术教育观念为  主导,全面进行美术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  2.加快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建设,进一步理顺学校美术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并完善美术  教育管理机构。国家教育部将组织力量起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并制订与《条例》  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求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制订并完善相应的学校艺术教育规章制  度, 将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督导评估、综合教育改革等各项工作中去,使学校美术教育与整  个教育 工作协调发展。省级教育部门应在近期建立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配齐专职艺术教育  管理干部 和美术教研员。努力使美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研业务指导网络更趋完善。  3.加强学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学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  课堂教学,因此,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到2000年,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小学、  初中的美术开课率应达到100%。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照国家规定将美术课时开足。同时,  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尽量扩大每一节美术课的教学效益。  4.加快美术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美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进  一步提高美术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各地都应根据本地师资需要情况和实际可能,制订出到20  10年前切实可行的美术师资培养、培训计划。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美  术 师资缺乏的问题。在下世纪初,初步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对美术师资数量的需求,并使师  资质 量有较大提高。  5.在加快发展城市学校美术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探索和寻找  适应中国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占有很大  的比例。只有当中国的农村的美术教育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中国的美术教育才会具有真正  意 义上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快农村美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中国美术教育界所  面临 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6.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设备、器材配备,改善教学环境和条  件。现有的教育经费中,应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美术教育。为中小学美术教育制订合理的设  备、器材配备标准,力争在短期内达到标准。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学校美术  教 育的办学条件,为美  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7.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美术教育科研队伍,加强美术教育科研工作,努力解决美术教育  发展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中国的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队伍的人数  和水平也亟待提高,尚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美术教育的要求。因此,要努力建立一支具有  较 高理论水平,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的美术教育科研队伍。高等院校应有更多的学者投身  于美 术教育的研究,应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美术教育研究人员,同时基层的美术教师也应  努力提 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面向未来,中国美术教育界愿意加强与国际美术教育界的联系,广泛地进行学术交流,  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同推动人类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历史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六种教育研究方法。(一)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就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提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主要步骤如下:1.确定研究课题。包括分析和研究课题,明确自己准备研究的课题的要求与范围,以确定自己准备的材料等。2.收集完备的资料并加以科学分析。由于历史研究需要研究者对前人的研究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在研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准备利用的文献资料必须对其可靠性进行鉴别和评价。3.归类和整理。根据自己研究的范围对资料进行合理的整理,确定课题研究所涉及、建构的概念、命题、逻辑体系等。

4.对形成的结论进行检验。检验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检验;另一种是逻辑检验。5.将分析研究的材料写成报告。(二)观察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指研究者按照预定的研究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由准备、观察、记录与整理三个步骤组成。

1.观察准备。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好观察的对象。制定观察计划,计划中要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重点、范围及要搜集的材料,观察的次数、时间,采用什么仪器,什么时候使用仪器设备,制定哪些表格、怎样填写等。2.进行实际观察。按计划进行,不要轻易改变观察重点。如原计划不当,可随机应变,但必须完成原定任务。观察中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观察途径,如参观、听课、参加活动、列席会议、个别访谈等。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观察时当场口问、眼看、耳听、手记,及时写出观察到的现象,若现场记录不方便,可事后补记。记录要按顺序,准确全面地记载。记录的方法有描述记录 (**记描述法、逸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取样记录 (时间取样、活动取样、事件取样)、行为核对表等。整理材料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作出分类、汇总,删去错误,补上遗漏材料,特殊材料另作处理,汇总的材料应准确、全面、详实。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认识,为科研提供可靠的事实。此研究方法具有直接性、客观性、可靠性、系统性等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分为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前者是无控制的**常教育教学条件下的观察,后者则有严密计划,是严格控制下的观察。按观察方式又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来分,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按取样角度来分,还可分为时间样本法、事件样本法和情境样本法等等,这里不一一详述。(三)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问卷、列表、访谈、个案分析和测验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其特点是:它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对调查对象不必加以控制;研究对象是当前的教育现状而非教育史实。其主要作用:为教育研究搜集第一手材料和数据;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的政策、规划、改革方案提供事实依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先进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和新理论,推进教育事业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它包括确定调查课题、选取调查对象、拟订调查提纲、选择调查工具、实施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步骤。就调查过程的顺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步: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拟订调查计划,做好各种技术、事物和组织准备,进行试探性调查,制定调查表格和观察、问卷、访谈提纲以及编制测验题目。2.实施调查,搜集资料这是调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运用各种调查方式 (问卷、访问和座谈等)了解情况,力求搜集的资料全面、系统,具有典型性、客观性、真实性。3.整理调查资料用各种调查方式搜集到的材料,必须加以整理。整理资料的方法可根据资料的性质而定。对于叙述性资料要用明白流畅的文字加以整理;对于数据性的资料要用统计法、列表法和图示法加以整理。4.分析调查结果搜集到的事实材料,经过整理达到清楚明了后就可以考虑对调查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给调查开始时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回答;对获得结果加以理论上的分析,阐明原因和背景,进行解释;根据研究的结论对美术教学实践提出适宜的改革建议方案和措施;在反思本调查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5.撰写调查报告这是调查最后阶段的总结。它是指明确、具体而简洁地用文字的形式介绍调查的实际情况,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教育调查研究的分类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综合调查和专家调查等。教育调查的具体方法有:访谈、问卷、测验、查阅书面材料、开座谈会、通讯等。运用此法进行科研时应注意:一要虚心求教,避免自以为是;二要实事求是,避免主观偏见;三要深入、细致地调查,避免浮皮潦草;四要数量统计与分析准确,避免笼而统之。(四)实验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指研究者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理论设想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按其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组实验等。实验法是以科学的理论假设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必要的而又合乎教学情况的控制,侧重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它是揭示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实验法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步骤:1.实验的准备。总体任务是制定实验研究的实施方案,具体包括:(1)明确实验的研究课题、研究目的;(2)明确实验的理论基础,制定研究的理论假设;(3)选择被试对象,分解实验变量,进行实验设计;(4)选择和编辑合适的统计工具和手段。2.实验的实施。主要任务是按照实验设计,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随时观察和测量因变量,搜集实验数据和其他重要实验资料。

3.实验的总结与评价。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因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检验实验误差,分析实验的效度;撰写实验报告。采用实验研究法进行教育研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其次应全面衡量一下实验的客观及主观条件是否具备。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实验研究法具有相对的宽泛性。(五)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指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搜集反映某种教育实践经验的事实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和加工,将现象材料提高到理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入门方法。它包括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和科学理性的经验总结。教育经验总结法基本步骤:1.准备工作根据实践定好题目,选定对象 (对象要有代表性),掌握有关资料,制定总结计划 (包括目的、进程、分工)等。2.搜集具体事实经验总结要以具体事实为基础。教师采取多种方法,主动去发掘先进经验的具体事实。搜集具体事实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即各种现象;二是书面材料;三是对实际效果的考证材料和各方面的反映。3.分析和综合在搜集具体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分析综合首先要做的是根据总结的目的,对材料归类整理,删繁就简,辨别真伪,核实数据和实例;其次是揭示事实的内部联系和分清主次,哪些是创新的,哪些是带有规律性的,并把它条理化。4.论证定稿经过以上工作之后,可以写出经验总结的初稿,组织不同形式的论证。论证应以经验总结研究者为主,请有关部门的领导、教育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职工和学生参加,接受他们的质疑,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修改补充,最后定稿。这样经验总结的全过程就算结束,总结成果也就出来了。用经验总结法来研究小学美术教学时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总结对象,要详细占有事实材料,要有可靠的理论支撑,理清观点,揭示教学效果获得的内在机制,要正确区分现象和本质,提炼出规律性的主题。经验总结法要求新教师掌握、理解先进经验的本质,再与自身的具体工作条件相结合,加以创造性的应用,对业务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好处。其次,选择的经验应具有先进性、独创性,抓住本质、主流的经验;再次,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掺杂个人的主观偏见,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尽可能用数据来说明问题。(六)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指实际工作者 (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融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综合性极强。

行动研究法是将美术教学改革行动和美术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它与美术教学实践的具体行动息息相关。它研究的内容是针对美术教学实际活动,在研究中不断提出改革意见和方案;美术教学实践的动态流程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使研究者不断得到启示,再充实和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行动研究法是科学研究与美术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能增进二者的相互反馈功能,使美术教学研究价值增生。行动研究法一般步骤:界定问题、文献探讨、拟订计划、收集资料、建立假设、实施行动 (反复研讨、改进)、全面评价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结论与建议)。此法特别适合于中小规模的课程研究与改革,以及对具体教育结构的整体性考察除以上提到的几种研究方法外,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教育预测法、统计法等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有自身的适用范围、优点和局限性,在实际研究中要加以区别对待,灵活运用,以发挥各种方法在研究中的最佳效果。

随着学前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不断重视,而学前教育的规模在高职院校中也日益壮大。作为培养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基地,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是不可忽视的。而幼儿美术教学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孩子们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在绘画中发现美,认识美,展现美。我总结了十多年从事学前美术教育的经验,谈谈学前教育中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美术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摘要写什么

摘 要: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当前“文化立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只有不断地在价值引领、有机渗透,课改创新、有效生成,校本课程、形成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构建途径上行走,才能在常态中培养师生的美术文化意识,逐步形成一种美术文化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校 美术文化 构建  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1〕。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也可理解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或行为方式。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陶西平先生认为,学校网文化有两个关键的词:一是学校文化一定是“形成共识”的;二是学校文化是一个“价值观体系”。  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美术文化建设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那么在学校大文化建设中,如何去构建学校美术文化?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价值引领,有机渗透——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的构建  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其发展状态呈现并经历四种类型:   无意识没感觉的散漫化状态。美术教师只是忙于日常教学等工作,对学校美术教育的追求和文化愿景浑然不知,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生态也茫然不知。只体现在学校环境建设中,作为用来美化校园的一种后勤保障方式而已。这时的学校美术文化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散漫状态。   有意识没思想的点状化状态。学校领导意识到美术教育存在的文化内涵,也努力去改造和提升美术教育的文化品质,但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拐杖的状态,既缺少对学校美术文化的价值引领,也缺少改造和发展学校美术文化的整体规划。把它只作为学校其它亚文化形成中的辅助手段,仅仅是教室、专用教室的环境布置,装裱制度、名人名言上墙的制作工具,或者设计一下舞台、报栏,美化一下橱窗、黑板报等。   有策划有思想的结构化状态。随着学校文化意识的觉醒,学校管理者开始有步骤、有策略地整体性和结构性地打造学校美术文化,并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蕴含其中。此时,学校管理者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推进者和领导者,学校美术教师则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策划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有特质有品位的特色化状态。通过美术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学校美术文化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并形成了系列化的教师群体层面上的文化产品,一言蔽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形态。如陶艺文化中心,版画艺术交流馆等等。学校美术文化形态的出现,就是这种特色文化形成的标志。  如何构建学校美术文化呢?首先,学校管理者和美术教师要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保持敏感,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对人的生命自觉的培育和彰显。其次,将时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纳到学校文化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2〕。再次,美术教研组全体成员要在高度认同所在学校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教研组的具体情况,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教研组成员共育共享的文化。  美术文化一旦形成,其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培育教研组品牌。品牌学校的形成,除了需要有品牌教师、品牌校长之外,还需要有品牌教研组,它是品牌教师形成的摇篮,是品牌学校形成的重要引擎之一。学校管理者应不断地去思考:美术文化的创建,为学校文化带来了什么(从硬件上加强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育人等),改变了什么(改变了学生的粗言秽语、乱丢乱画等坏习惯,陶冶了学生情操,推动学生文明行为的生成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等)丰富了什么(丰富了学校文化氛围,增强了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活跃了学生生活等)还缺失什么?美术文化如何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中?学校文化品牌和教研组文化品牌的内在关联性何在?美术教研组长则要思考:通过美术文化的创建,本组教师改变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本教研组为学校文化贡献了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文化就与学校文化形成了双向构建、双向转化、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所学校理想的文化生态。  二、课改创新,有效生成——学校美术课堂文化的行动  课堂文化的育人功能,一般教师仅仅理解为知识内容的育人方面,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其实课堂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诸如,课堂中的内容开放文化,民主关系文化,创新评价文化等等,这些要素在学生素质提升、个性张扬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教学内容的开放——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源动力。  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也只有教学内容走向了开放,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撕纸》一课时,通过一段师生互动交流后,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引起学生的自我建构的内需,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互动,生成智慧与素养。这位教师课前在黑板上贴出许多由老师课前制作的撕纸作品,内容有动物、人物、植物,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等。师:课前同学们都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吗?生1:很美,很好看!生2:老师,我想问您是怎么做成的?师:噢,老师也想问大家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上来?生3:是剪的,它是剪纸。生4:对,是用剪刀剪的(有很多学生回答也是剪的)。教师又把准备好的剪纸作品挂在撕纸作品的旁边。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这些作品,与前面的作品进行比对,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5:老师,咦,它们不一样!我看出来了,后面挂的这些作品才是剪出来的。生6:老师,我也看出来了,前面的那些作品和剪出来的不同!(产生感觉上的不平衡,形成认识冲突)这时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都说是撕出来的作品。师:对,这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以用另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体作比较,来发现这个物体的一些特征。由此教学片段可见,教学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理想的环境,引起学生自我认识的不平衡,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个性思维,以促进美术教学内容实施的有效生成。  2.教学方式的民主——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奠基石。  教学民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思维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道德化身”“知识化身”,是被神圣化的角色,事实上教师并非无所不能,在价值多元、知识多源、信息多源的今天,教师权威受到严峻挑战,教师需要走下“神坛”,转变教育观、学生观。  试想,一个老师在课堂中如能注意学科的科学性,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更能尊重学生个性特色,尊重学生创新性的见解,从细微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等等。这样的课堂文化建设想必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相反,如果一个老师对自己的学科缺乏一些敬爱之心。教学中缺乏科学,民主的态度,对自己的学生缺少关注,或者丧失热情,这样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因此产生厌恶。学生的素质就不可能能得到提高。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雨沙沙》这一课时,预设学生通过相互语言的交流,就会描绘出一个下雨的场景,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学生只是用嘴说说,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更谈不上描绘出丰富的下雨场景了。教学的预设走进了“死胡同”。这时,一位学生出乎意料的表演打破了这一困境:下雨了,小青蛙躲在了荷叶下。这位学生边说边做了个躲下去的动作。这一动作给了老师灵光闪现的启示,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生成信息,采用民主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创设不同雨的情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出来。教师这一及时的捕捉,并加以利用,开发,重组,进而开展生成性的教学,取得了精彩有效的再生性教学效果(学生精彩的作品,表现出了下雨天各种生动的氛围)。相反,要是教师没有民主的意识,把学生的动作看作为搅乱课堂的行为,那么结果就另当别论了。  3.教学评价的创新——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支撑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一般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评价方式以教师点评这一单一形式呈现。评价内容以学生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纵观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1)以综合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5)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对创新评价方式进行探究,根据以上课堂评价特点并结合学校美术“小组合作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构建小组合作评价文化这一手段来形成对创新评价文化的强支撑,使之具有如下三种原则:评价主体多维性原则。通过多样性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课堂中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等等,使用等级制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多维性原则。为了体现激励机制,采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如:精彩瞬间记录表(组内评价表)、成功评价表、成长记录袋等等。评价内容多维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要评价学习的效果,也要评价学习的过程;既要评价小组整体,也要评价小组中的每一个体;既要评价合作,也要评价竞争……等等。评价可以是等级制的,如a、b、c或☆、☆☆、☆☆☆;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如j(满意)、k(一般)、l(努力)。  评价工具有教师评价表、个人学习档案袋、学生自评表、小组合作评价表、家长评价表等。(1)教师评价表。根据教学内容,每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既评价每个学生的情况,也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采用等级制。(2)学生自评表。主要填写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采用描述性评价。(3)组内评价表。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4)个人学习档案袋。学习档案是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过程的窗口。通常,它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可以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体现了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过程。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理解、某个问题的争论过程、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5)家长评价表。让家长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对课堂表现反馈信息、评价材料展示、作品展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力求拓展课堂评价范围,延伸学校评价触角,达到家校互动共育的功效。  显然,我们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各学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将评价机制的杠杆作用应用自如,才能在多样性中滋生创新,在差异性中孕育创意,在个别性中培养创造。  三、校本课程,形成特色——学校美术课程文化的打造  学校美术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文化需要、学校特色建设和本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文章来源莲山课件:]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3〕。学校的校本美术课程是学校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标志。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总目标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处理好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关系。“生本”永远是“校本”“师本”的前提、条件和根本目的。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学校发展,也不是为了教师本身,而是为了学生本身,为了学生的未来。“学校”虽然是课程开发的理想平台和重要基石,但为学校而开发课程却不是美术课程开发的根本,就校本美术课程开发本身而言,不能只满足于“校本美术课程”设置和“校本美术教材”的编写,必须进入学生学习层面,让学生与课程、教材产生互动和对话。这样,才能避免课程开发为零开发,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效益。如南通美术乡土教材,就是以审美和美术文化教育为主线,欣赏为主,适当进行一些技能训练。整个教材围绕南通地方美术文化历史和地方美术文化寻绎两条主线展开,为南通地区中小学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地方课程选择性资源。并在南通地区各校互动实践过三年,积累了丰富的对话效益。其中清墩文化,东皋印派南通民俗、染织工艺、特色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创造性的利用到校本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灵动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校本美术课程需要建立“系统思维”。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就学校而言,要注意任期校长间的承接移交,保证校本美术课程有效延续性开发的连续性;就教师而言,要非常清醒的明了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目的,把课程开发与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就学生而言,将校本美术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巧妙结合,形成互补共进的关系。南京芳草园小学的校本美术课程《童画石头城》的开发就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中,使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以增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使本土艺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有效地构建出较为完整、全面的学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突破了学科中心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课程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为广泛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学生活动观。在校本美术课程活动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美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成为智慧。校本美术课程活动到任何时候都没有丢弃美术的本质、特性,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运用美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呈现地方特色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如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的美术地方课程《宜兴紫砂壶》,就是根植于我国著名陶都宜兴悠久的历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保留较好的古城风貌以及古往今来名人辈出,是一座具有万年开发史、7000年制陶史的江南古城之上的校本课程。这一内容通过学生对紫砂壶的赏析,社会调查、走访,了解其历史演变及地域文化特征,并通过尝试、感悟、创作等过程,体验制作紫砂壶的乐趣,掌握基本制作方法与步骤,感受紫砂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  校本美术课程在活动设计中,每个单元主题里都有美术能力的要求。知识技能与人文主题的安排是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知识技能为隐线。校本美术课程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变化。教学活动方式更注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引发学生长久稳定的兴趣,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精神品位。如盐城市景山小学,课程活动以《走进红色盐城,追寻英雄足迹》为内容的校本美术课程,通过走进新四军,感悟红色文化,体验英雄的美、崇高的美,将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家乡这片红色热土的爱浸润到一画、一刻、一拓、一印之中。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性人格的绽放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美术教育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评价注重导向性,通过各种校本美术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使校本美术教育活动致力于个体人格的绽放。评价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授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以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研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以及自然、民俗、生活中的美术课程文化资源创设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帮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淮安市涟水县第四中学小学部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花窗》,从学生熟悉的二方、四方连续纹样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步领略“透”——双向“借景”的关系,领略淮安的花窗古代园林建筑文化的魅力,在评价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独特的审美个性。  文化是一种积淀 ,是一种习惯。文化有其引发、同化与传承性,诚如大家所认同的,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一件“慢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日月更迭、一次次寒来暑往中逐步积累、慢慢沉淀,需要每一任校长和全体教师在这中间行走,为之增添元素、丰富内涵,才能形成一种优秀的美术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论学校文化建设〔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9)  〔2〕李政涛 用文化的力量打造教研组品牌〔j〕 中小学管理 2007(6)

你的美术教育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这里仅将我们教研室老师近年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参考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先写出大纲,再增加内容形成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需要注意地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一、 寻找创作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 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 ,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二、 激起创作的兴趣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美术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摘要总结

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学校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

关于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特殊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科学文化和审美等素质,这些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缺少或忽略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为艺术教育主线,以学生才能和智力培养为中心,塑造心灵完美、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完善。美术教学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统一的适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虽然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的上半叶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产生了“情感思维教学法”、“眼高手低教学法”等,但各个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还是各自为战,自编教材也大多是根据自身情感因素确定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有很多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难以及时推广和普及。其次是美术教师素质不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把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混为一谈,单纯强调技巧训练。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美术教师能力水平很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再次是家长对孩子培养也是急功近利,在强烈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孩子纷纷踏进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学习班,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并且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简单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使美术教学向多元知识结构教学转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美的素质。对学生来说,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都有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利用种种方法训练人们的身心和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逐渐自由生长发育。美术教育除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以下具体方法和原则:第一,在观察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现代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比如,要求学生从记忆观察对象入手,用概括表现方法和观察方法给身边的人画像,从外型到个性夸张中发现个性美,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看谁画得好,看谁画得“神似”,利用审美原则和艺术分析手段从直观感觉中获取美的表现语言,获取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第二,在摹仿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传授;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过程性、实践性等,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个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要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发。比如教师把美术大师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等,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临摹这些作品,如毕加索的《和平鸽》、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仅用几个线条和几个色块就已经内涵深远。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去读懂大师的表现意图。想象力触发创造力,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促进抽象思维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的,是美国著名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评价问题作为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之一,从而使课程评价研究成为新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自泰勒之后,课程评价领域从价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经历了几代嬗变与演化,每次嬗变和演化都直接体现了整个课程领域的变化;每一次的嬗变和演化也都体现了人类不断摆脱盲目被动而走向自觉能动,同时间接地折射出了时代精神的发展轨迹。近观历史文化,自20世纪后半叶起,世界文化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艺术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一种具有开放、互动、多元特征的,能不断扩展的艺术课程,而作为小学艺术教育的主干课程-美术与这一趋势相对应,其研究方向也向这一方向聚焦。21世纪中国的艺术教育在继承全世界艺术教育成就的同时,也必须保持本国艺术教育特色,同时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格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一条重要枢纽,新课程更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美术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美术教育评价也面临新的挑战,立足于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也更应重视对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作出积极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二、研究动因要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实,就离不开评价。评价不仅是个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群体间交流的一种必要手段。无可否认,美术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边的交流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学习反馈形式-学业评价会促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完整地、准确地体现出美术教育思想。因此,如何进行作业评价成为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从评价标准看: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往往采取当堂评价的方式,如学生、师生共评,教师点评等,作为美术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当堂评价美术作业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作业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识问题,更难以做到深入的恰当的分析,只能泛泛地点到为止。尤其是面对一些大班额的具体情况,仅凭有限的课堂上三五分钟的作业评价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在课堂上的当堂评价外,在办公室批改学生的美术作业,是大多数老师所采用的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属于静态的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结果的评价,由于离开了学生本人,多少带有一些教师的主观意识,因此在评价时,教师如何通过学生的作业来和学生进行客观的平等的意识上的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从评价结果上看,发现很多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个分数就算完了,至于那个分数是怎么打的?为什么那样打,大多数老师都没在等级分数之外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交待,更有甚者,对一些自认为不好的作业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当着学生的面。毫无疑问,这种行为更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以这种缺乏沟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确指导的作业评价方式,是对学生劳动成果和学生本人的不尊重,是与《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三、课题界定就当前情况看,提到“评价”,人们大都把它与“判断” “价值”等概念联系起来。本课题所提出的学生作业评价,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学生学习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但要想把握它的准确涵义,还要结合几个具体问题,其中包括:学习计划、活动以及结果,即评价内容的问题;学习主体及其心理,即评价对象的问题;关于价值或特点的问题,即将涉及评价的标准;关于评价的方法、途径问题等等,而其中的具体问题既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出了“评语+等级学业评价体系”这一概念。鉴于美术教学跨年级段多,我们主张应该视具体的学习任务评价,与其他的学习评价模式相互补充。事实上也是对当前学生美术学习评价领域发展趋势作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合理的概括和总结,同时通过实践与研究诞生新的评价模式和方法等评价元素。(一)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美国认知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突出了多元化,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7种要素组成,不同组合使每人的智力结构各具特点,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学论指出:评价是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布鲁姆曾对评价做出过精辟的论述:A评价是一种获得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论证方法。B评价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试更多种类的证据C评价用于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倡导把评价的过程与结果作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乌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孩子都有归属、尊重、实现自我的需要。儿童的这种认同感来自于各方面对他的评价。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最优秀,如果他们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失望、情绪不振。(二)研究意义综上所述,对于本课题提出和建立,也是基于四种不同的需要:学生心理的需要、家长认识的需要、学校教学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它的现实意义具体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评语+等级”评价学生作业,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便于家长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美术学习情况。 课题实践和研究过程,能促使我校美术教师在积极参与教改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教育、科研等各种能力均得以提高。在此过程中,运用“评语+等级”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实践与研究,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可操作性的依据。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综述经查阅大量文献等资料表明;教育界这对于“学业评价”“课程评价”等资料方面略有著述,但显现出“大教育”的迹象,对于“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未领略。因此,关于新课程中小学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与研究方面的课题及论文专著在国内尚属冷门。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本课题具体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分别是:(一)研究内容构建多元化操行评语模式操行评语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本身是一种操作过程,当然不可能方法单一,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正确性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评语的改革与发展,评语的功能日渐突出。因此,在科学、正确的“指挥棒”的导向和推动下,对受教育者的评价不再是以往的学期末一段简单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①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所谓主观评价也叫做自我评价。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学习、个性特长、与人交往等各方面进行主观的评估,完成相应的评价任务。主观评价应当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评价手段。学生的主观自我评价是进行积极的自我反馈、自我鉴赏、自我总结、自我调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观评价没有外界压力,是在高度自觉、积极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保护和激发被评价者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学生的主观评价往往是比较深入、贴切的,但是自我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的同一性的局限,对评价的观点、内容、标准和效果,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缺少客观标准,如果主客观差异比较大,就难免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因此,老师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小组评价或老师综合评价,这样就弥补了自我评价的局限,使学生的操行评语既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又有同学及老师的客观评价。②相对评价与标准评价相对评价指在接受评价的一个群体中,按照一定的评价要求,将每个学生的情况与评价的要求相比较,来确定每个被评价学生所达到的水平,实现评价目的。这种评价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评估每一个学生达到的高度,并确定其在群体中的位置,同时使学生可以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激发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此种评价方式可根据不同年级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该评价是有相对性,有很大的“相比较而言”的弱点。标准评价是一种相对绝对评价,它告诉学生明确的客观标准,例如:“你是一位美术爱好者,美术成绩优秀,懂得在美术作品中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标准评价使被评价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达到某种标准,而并不清楚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③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在对学生学习的表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进而揭示一个学生的基本特点、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效果。定性评价多用评语的形式表述,反映学生学习的质的既定性。好处是方法较简捷,由评价者根据平时学习的直觉和理性分析予以评定,但它完全局限于评价者的教学经验和洞察力,主观性强,客观依据不足。定量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运用统计学原理,考察学生的学习有个量的搜集和积累。虽然操作起来较复杂,但有具体的数据作基础,作为分析、评价依据,就比较客观,也比较科学。④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评价,指的是不单纯依靠对学生结果的测定来进行评价,而是重视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进展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来评定每个学习时期或学习步骤本身的优缺点。如某位学生,刚开学一段时间学习很努力,且学习效果很好,但后期学习松懈,效果较差,这样在评价时应体现他的这一学习的过程体现 结果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最终的学习效果的测定成绩,这个测定结果虽然很重要,但不能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因为我们要考察学生好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同时,也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所获得的结果如何。在实践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为了提高评价质量,使学生的操行评语是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各种情况,就必须建立科学、公正、多元的现代评价体系,我们必须用好评价这一杠杆,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如何就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解剖、收集和运用有关信息,对他们的学习效能和质量作出准确判断和评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深感任重而道远,我愿在此课题不断探索和研究。

论文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六种教育研究方法。(一)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就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提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主要步骤如下:1.确定研究课题。包括分析和研究课题,明确自己准备研究的课题的要求与范围,以确定自己准备的材料等。2.收集完备的资料并加以科学分析。由于历史研究需要研究者对前人的研究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在研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准备利用的文献资料必须对其可靠性进行鉴别和评价。3.归类和整理。根据自己研究的范围对资料进行合理的整理,确定课题研究所涉及、建构的概念、命题、逻辑体系等。

4.对形成的结论进行检验。检验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检验;另一种是逻辑检验。5.将分析研究的材料写成报告。(二)观察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指研究者按照预定的研究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由准备、观察、记录与整理三个步骤组成。

1.观察准备。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好观察的对象。制定观察计划,计划中要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重点、范围及要搜集的材料,观察的次数、时间,采用什么仪器,什么时候使用仪器设备,制定哪些表格、怎样填写等。2.进行实际观察。按计划进行,不要轻易改变观察重点。如原计划不当,可随机应变,但必须完成原定任务。观察中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观察途径,如参观、听课、参加活动、列席会议、个别访谈等。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观察时当场口问、眼看、耳听、手记,及时写出观察到的现象,若现场记录不方便,可事后补记。记录要按顺序,准确全面地记载。记录的方法有描述记录 (**记描述法、逸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取样记录 (时间取样、活动取样、事件取样)、行为核对表等。整理材料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作出分类、汇总,删去错误,补上遗漏材料,特殊材料另作处理,汇总的材料应准确、全面、详实。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认识,为科研提供可靠的事实。此研究方法具有直接性、客观性、可靠性、系统性等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分为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前者是无控制的**常教育教学条件下的观察,后者则有严密计划,是严格控制下的观察。按观察方式又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来分,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按取样角度来分,还可分为时间样本法、事件样本法和情境样本法等等,这里不一一详述。(三)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问卷、列表、访谈、个案分析和测验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其特点是:它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对调查对象不必加以控制;研究对象是当前的教育现状而非教育史实。其主要作用:为教育研究搜集第一手材料和数据;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的政策、规划、改革方案提供事实依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先进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和新理论,推进教育事业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它包括确定调查课题、选取调查对象、拟订调查提纲、选择调查工具、实施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步骤。就调查过程的顺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步: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拟订调查计划,做好各种技术、事物和组织准备,进行试探性调查,制定调查表格和观察、问卷、访谈提纲以及编制测验题目。2.实施调查,搜集资料这是调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运用各种调查方式 (问卷、访问和座谈等)了解情况,力求搜集的资料全面、系统,具有典型性、客观性、真实性。3.整理调查资料用各种调查方式搜集到的材料,必须加以整理。整理资料的方法可根据资料的性质而定。对于叙述性资料要用明白流畅的文字加以整理;对于数据性的资料要用统计法、列表法和图示法加以整理。4.分析调查结果搜集到的事实材料,经过整理达到清楚明了后就可以考虑对调查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给调查开始时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回答;对获得结果加以理论上的分析,阐明原因和背景,进行解释;根据研究的结论对美术教学实践提出适宜的改革建议方案和措施;在反思本调查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5.撰写调查报告这是调查最后阶段的总结。它是指明确、具体而简洁地用文字的形式介绍调查的实际情况,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教育调查研究的分类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综合调查和专家调查等。教育调查的具体方法有:访谈、问卷、测验、查阅书面材料、开座谈会、通讯等。运用此法进行科研时应注意:一要虚心求教,避免自以为是;二要实事求是,避免主观偏见;三要深入、细致地调查,避免浮皮潦草;四要数量统计与分析准确,避免笼而统之。(四)实验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指研究者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理论设想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按其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组实验等。实验法是以科学的理论假设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必要的而又合乎教学情况的控制,侧重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它是揭示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实验法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步骤:1.实验的准备。总体任务是制定实验研究的实施方案,具体包括:(1)明确实验的研究课题、研究目的;(2)明确实验的理论基础,制定研究的理论假设;(3)选择被试对象,分解实验变量,进行实验设计;(4)选择和编辑合适的统计工具和手段。2.实验的实施。主要任务是按照实验设计,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随时观察和测量因变量,搜集实验数据和其他重要实验资料。

3.实验的总结与评价。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因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检验实验误差,分析实验的效度;撰写实验报告。采用实验研究法进行教育研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其次应全面衡量一下实验的客观及主观条件是否具备。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实验研究法具有相对的宽泛性。(五)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指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搜集反映某种教育实践经验的事实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和加工,将现象材料提高到理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入门方法。它包括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和科学理性的经验总结。教育经验总结法基本步骤:1.准备工作根据实践定好题目,选定对象 (对象要有代表性),掌握有关资料,制定总结计划 (包括目的、进程、分工)等。2.搜集具体事实经验总结要以具体事实为基础。教师采取多种方法,主动去发掘先进经验的具体事实。搜集具体事实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即各种现象;二是书面材料;三是对实际效果的考证材料和各方面的反映。3.分析和综合在搜集具体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分析综合首先要做的是根据总结的目的,对材料归类整理,删繁就简,辨别真伪,核实数据和实例;其次是揭示事实的内部联系和分清主次,哪些是创新的,哪些是带有规律性的,并把它条理化。4.论证定稿经过以上工作之后,可以写出经验总结的初稿,组织不同形式的论证。论证应以经验总结研究者为主,请有关部门的领导、教育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职工和学生参加,接受他们的质疑,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修改补充,最后定稿。这样经验总结的全过程就算结束,总结成果也就出来了。用经验总结法来研究小学美术教学时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总结对象,要详细占有事实材料,要有可靠的理论支撑,理清观点,揭示教学效果获得的内在机制,要正确区分现象和本质,提炼出规律性的主题。经验总结法要求新教师掌握、理解先进经验的本质,再与自身的具体工作条件相结合,加以创造性的应用,对业务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好处。其次,选择的经验应具有先进性、独创性,抓住本质、主流的经验;再次,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掺杂个人的主观偏见,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尽可能用数据来说明问题。(六)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指实际工作者 (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融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综合性极强。

行动研究法是将美术教学改革行动和美术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它与美术教学实践的具体行动息息相关。它研究的内容是针对美术教学实际活动,在研究中不断提出改革意见和方案;美术教学实践的动态流程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使研究者不断得到启示,再充实和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行动研究法是科学研究与美术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能增进二者的相互反馈功能,使美术教学研究价值增生。行动研究法一般步骤:界定问题、文献探讨、拟订计划、收集资料、建立假设、实施行动 (反复研讨、改进)、全面评价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结论与建议)。此法特别适合于中小规模的课程研究与改革,以及对具体教育结构的整体性考察除以上提到的几种研究方法外,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教育预测法、统计法等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有自身的适用范围、优点和局限性,在实际研究中要加以区别对待,灵活运用,以发挥各种方法在研究中的最佳效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的,是美国著名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评价问题作为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之一,从而使课程评价研究成为新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自泰勒之后,课程评价领域从价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经历了几代嬗变与演化,每次嬗变和演化都直接体现了整个课程领域的变化;每一次的嬗变和演化也都体现了人类不断摆脱盲目被动而走向自觉能动,同时间接地折射出了时代精神的发展轨迹。近观历史文化,自20世纪后半叶起,世界文化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艺术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一种具有开放、互动、多元特征的,能不断扩展的艺术课程,而作为小学艺术教育的主干课程-美术与这一趋势相对应,其研究方向也向这一方向聚焦。21世纪中国的艺术教育在继承全世界艺术教育成就的同时,也必须保持本国艺术教育特色,同时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格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一条重要枢纽,新课程更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美术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美术教育评价也面临新的挑战,立足于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也更应重视对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作出积极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二、研究动因要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实,就离不开评价。评价不仅是个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群体间交流的一种必要手段。无可否认,美术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边的交流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学习反馈形式-学业评价会促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完整地、准确地体现出美术教育思想。因此,如何进行作业评价成为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从评价标准看: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往往采取当堂评价的方式,如学生、师生共评,教师点评等,作为美术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当堂评价美术作业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作业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识问题,更难以做到深入的恰当的分析,只能泛泛地点到为止。尤其是面对一些大班额的具体情况,仅凭有限的课堂上三五分钟的作业评价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在课堂上的当堂评价外,在办公室批改学生的美术作业,是大多数老师所采用的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属于静态的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结果的评价,由于离开了学生本人,多少带有一些教师的主观意识,因此在评价时,教师如何通过学生的作业来和学生进行客观的平等的意识上的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从评价结果上看,发现很多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个分数就算完了,至于那个分数是怎么打的?为什么那样打,大多数老师都没在等级分数之外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交待,更有甚者,对一些自认为不好的作业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当着学生的面。毫无疑问,这种行为更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以这种缺乏沟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确指导的作业评价方式,是对学生劳动成果和学生本人的不尊重,是与《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三、课题界定就当前情况看,提到“评价”,人们大都把它与“判断” “价值”等概念联系起来。本课题所提出的学生作业评价,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学生学习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但要想把握它的准确涵义,还要结合几个具体问题,其中包括:学习计划、活动以及结果,即评价内容的问题;学习主体及其心理,即评价对象的问题;关于价值或特点的问题,即将涉及评价的标准;关于评价的方法、途径问题等等,而其中的具体问题既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出了“评语+等级学业评价体系”这一概念。鉴于美术教学跨年级段多,我们主张应该视具体的学习任务评价,与其他的学习评价模式相互补充。事实上也是对当前学生美术学习评价领域发展趋势作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合理的概括和总结,同时通过实践与研究诞生新的评价模式和方法等评价元素。(一)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美国认知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突出了多元化,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7种要素组成,不同组合使每人的智力结构各具特点,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学论指出:评价是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布鲁姆曾对评价做出过精辟的论述:A评价是一种获得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论证方法。B评价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试更多种类的证据C评价用于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倡导把评价的过程与结果作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乌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孩子都有归属、尊重、实现自我的需要。儿童的这种认同感来自于各方面对他的评价。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最优秀,如果他们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失望、情绪不振。(二)研究意义综上所述,对于本课题提出和建立,也是基于四种不同的需要:学生心理的需要、家长认识的需要、学校教学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它的现实意义具体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评语+等级”评价学生作业,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便于家长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美术学习情况。 课题实践和研究过程,能促使我校美术教师在积极参与教改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教育、科研等各种能力均得以提高。在此过程中,运用“评语+等级”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实践与研究,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可操作性的依据。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综述经查阅大量文献等资料表明;教育界这对于“学业评价”“课程评价”等资料方面略有著述,但显现出“大教育”的迹象,对于“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未领略。因此,关于新课程中小学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与研究方面的课题及论文专著在国内尚属冷门。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本课题具体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分别是:(一)研究内容构建多元化操行评语模式操行评语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本身是一种操作过程,当然不可能方法单一,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正确性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评语的改革与发展,评语的功能日渐突出。因此,在科学、正确的“指挥棒”的导向和推动下,对受教育者的评价不再是以往的学期末一段简单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①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所谓主观评价也叫做自我评价。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学习、个性特长、与人交往等各方面进行主观的评估,完成相应的评价任务。主观评价应当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评价手段。学生的主观自我评价是进行积极的自我反馈、自我鉴赏、自我总结、自我调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观评价没有外界压力,是在高度自觉、积极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保护和激发被评价者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学生的主观评价往往是比较深入、贴切的,但是自我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的同一性的局限,对评价的观点、内容、标准和效果,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缺少客观标准,如果主客观差异比较大,就难免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因此,老师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小组评价或老师综合评价,这样就弥补了自我评价的局限,使学生的操行评语既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又有同学及老师的客观评价。②相对评价与标准评价相对评价指在接受评价的一个群体中,按照一定的评价要求,将每个学生的情况与评价的要求相比较,来确定每个被评价学生所达到的水平,实现评价目的。这种评价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评估每一个学生达到的高度,并确定其在群体中的位置,同时使学生可以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激发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此种评价方式可根据不同年级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该评价是有相对性,有很大的“相比较而言”的弱点。标准评价是一种相对绝对评价,它告诉学生明确的客观标准,例如:“你是一位美术爱好者,美术成绩优秀,懂得在美术作品中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标准评价使被评价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达到某种标准,而并不清楚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③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在对学生学习的表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进而揭示一个学生的基本特点、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效果。定性评价多用评语的形式表述,反映学生学习的质的既定性。好处是方法较简捷,由评价者根据平时学习的直觉和理性分析予以评定,但它完全局限于评价者的教学经验和洞察力,主观性强,客观依据不足。定量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运用统计学原理,考察学生的学习有个量的搜集和积累。虽然操作起来较复杂,但有具体的数据作基础,作为分析、评价依据,就比较客观,也比较科学。④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评价,指的是不单纯依靠对学生结果的测定来进行评价,而是重视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进展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来评定每个学习时期或学习步骤本身的优缺点。如某位学生,刚开学一段时间学习很努力,且学习效果很好,但后期学习松懈,效果较差,这样在评价时应体现他的这一学习的过程体现 结果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最终的学习效果的测定成绩,这个测定结果虽然很重要,但不能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因为我们要考察学生好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同时,也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所获得的结果如何。在实践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为了提高评价质量,使学生的操行评语是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各种情况,就必须建立科学、公正、多元的现代评价体系,我们必须用好评价这一杠杆,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如何就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解剖、收集和运用有关信息,对他们的学习效能和质量作出准确判断和评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深感任重而道远,我愿在此课题不断探索和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