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中医学针灸的论文摘要怎样写

发布时间:2024-07-17 21:34:00

关于中医学针灸的论文摘要怎样写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中医论文的格式供大家参考:  (一)标题  论文(设计)标题应简短、明白,把毕业论文的内容、专业特性概括出来标题主标题字数普通不宜超越20个字,能够设副标题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副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  (二)摘要及关键词(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论文摘要字数要恰当,中文摘要普通以300字左右为宜,"中文摘要"字样为黑体四号字,居中格式另起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关键词是反映论文(设计)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普通每篇可选3~5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5倍,但"关键词"三个字  字样要加黑,其后要加冒号,左对齐  另起一页打印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符,普通以200个英文单词左右为宜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标题,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号加黑"ABSTRACT"字样,另起一行小四号打英文摘要运用的英文应该精确、通畅"Key Words"加黑并加冒号,左对齐,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英文全部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三)正文  毕业论文正文中各级标题次第为:一、(一)、1、(1)、①毕业设计可采用下列标题次第:1、1、1、①一级标题即"一"用四号黑体打印,每一局部完毕后另起一页开端下一局部正文内小标题力图简短、明白,题末不用标点符号二级标题(一)用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1后用点"",宋体小四号字加黑四级标题(1),字体字号同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5倍  文中如有插图和照片,应比例恰当,分明美观;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一格;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题普通居中位于图的下方  文中如有表格,应构造简约,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位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一格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假如表格援用别处,要注明表格的出处和相关信息  文中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四)注释  毕业论文注释统一采用页下注的方式,在所需援用或注释处用上标①、②、③……表示,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注释也可是解释性语句一切注释采用小五号宋体  (五)参考文献  按正文参考文献呈现的先后次第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中连续编号文献中假如有三位以上作者时,只罗列前三位作者,中间以逗号隔开,其他以"等"字表示在正文后另起一页采用四号黑体打印"参考文献"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参考文献的内容"参考文献"字样和内容均采取左对齐格式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5条,要注重文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六)页眉  论文的页眉内容为论文标题,宋体小五号字,居中  (七)附录  (必要时可加,不用要时,无需附录)  关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能够编入毕业论文(设计)的附录中依照文中呈现的次第依次列出附录的内容

王居易教授在海外广负盛名,《王居易经络医学讲演录》,由学生Jason根据其讲稿用英文出版,现已被翻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文版为 《王居易经络医学概论》),此书为王居易教授第一次完整、系统整理的学术专著,出版的第一部中文“经络医学”专著,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开创性著作。(王居易 教授 此图来自网络)王居易《经络医学概论》自序吾于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自此踏上了中医理论及临床工作之路,特别是对经络理论的研究并验之于临床,迄今已一甲子矣!回想大学期间,我曾参加了刘国隆老师组织的课题组,进行经络电阻实验研究,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962年大学毕业后的近20年针灸临床过程中,越来越感到针灸在经络理论上的薄弱和缺失。我曾热衷于学习、应用文献记载的和其他针灸从业人员总结的经验穴、特效穴、“绝招”,但通过大量的临床治疗病例的实验观察,发现并不能得到无条件特效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国际针灸热兴起后,我也曾时刻关注对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也为一些研究成果而兴奋过,但始终没有人能回答经络到底是什么。通过对经典的回归和再学习再认识,我得到了极大的启发。《灵枢·经脉》指出:“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这就明确告诉我们经络是指人体肌肉的“缝隙”,那么腧穴就是经络中的“气节”之处。我又从《灵枢·刺节真邪》的记载“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得到启示,结合临床应用,总结出了经络诊察方法,并逐步形成了察经、辨经、选经、配穴较为系统并能切实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不断地临床验证及大量的国内外教学,使这一理论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随着个人体悟和认识的不断加深,我越发地感觉到,经络理论不仅是针灸的理论核心,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它不仅直接指导着针灸临床实践,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它也必将在对推拿、中医各科的临床指导上,特别是对《伤寒论》的解读和临床运用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今已是耄耋之年,若蒙上天垂爱,多假我以时日,当以“不用扬鞭自奋蹄”之精神,为经络医学的传播再尽微力。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经络医学,我于2015年收柳学俭(澳大利亚)、李秀明、王红民、张侨文(加拿大)、李玮、张伏震为入室弟子,而且明确告知弟子们,对经络医学的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热心支持及张侨文、王红民、张伏震、李玮等人的努力协助,画家杨希瑶女士根据腧穴位置和特定体位而绘制的经络腧穴解剖图为本书增了色,梁亚奇先生为本书的统稿做了许多工作,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北京护国寺医院(北京针灸医院)王居易经络研究室对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在《经络医学概论》即将付梓之际,向他们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并就正于同道!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关于中医学针灸的论文摘要

(1)针灸在经典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中医的理论根基,存在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几部经典当中。对针灸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内经》《难经》和《针灸甲乙经》之中。我们先看《内经》。《黄帝内经》对中医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说了。明代汪机的《针灸对问》中记载:“《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它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汤液醪醴指的是汤药,醪醴就是酒用米酿成的酒,古人开始是用酒来治病,酒性味辛散,直到现在的一些药材炮制,还用到酒。古人用汤药,才十之一二。艾灸呢,占到了四五。针刺占多少?有十之八九。可见,《黄帝内经》大部分讲的都是针灸。你看,针灸在中医中得有多重要

针刺补泻的原则 | 施行补泻的依据 |《官针》篇论刺法 |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 《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针刺补虚、泻实就是要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证,起到扶正(补)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泻)的作用。《素问·宝命全形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指针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施行补泻的依据 1、明辨经络 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意指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分别采用适当的刺法以达到调气。 2、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针灸治疗前必须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 3、辨别虚实 《灵枢·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与实概括了邪与正的关系。由于针灸的作用在于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平衡,所以《内经》总结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针灸施治之前,必须明辨虚实,即通过四诊合参对病症作出正确诊断。对针灸治疗来说,更须审察其经络的虚实情况,以及针刺穴位时指下感觉以分虚辨实。 《官针》篇论刺法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各种刺法,主要是讨论如何使用九针来治疗不同病症。其中有以九针应九变的“九刺”。另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大小等不同,提出了刺浅、刺深和发针多少以及运用不同的针刺角度,以适应十二经的各种病症的“十二刺”。“五刺”是针对五脏有关病变而提出的。“三刺”是指毫针刺入皮肤后,分浅中深等三种不同深度的分层刺法,后世发展为烧山火、透天凉等综合补泻法。 九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质的病变。故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应运用九种不同的刺法。 (1)、输刺 ——“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这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针治方法。如脏腑疾病,可取有关经脉的肘膝以下的荥穴和输穴,以及背部相关的五藏俞(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2)、远道刺 ——“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这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府输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一般适宜于治疗六腑的疾病。 (3)、经刺 ——“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是刺经脉所过部位中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现象的地方(如郁血、硬结、压痛等)。这种刺法主要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并单独取用病经的输穴治疗,故称为经刺。 (4)、络刺 ——“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浅刺体表郁血的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刺法以刺血络为主,故称络刺,又称刺络。多用于实证、热证。 (5)、分刺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是指针刺直达肌肉部的一种刺法。分肉指附着于骨骼部的肌肉。治疗肌肉的痹证、痿证或陈伤等,均可选用此法,以调其经气。 (6)、大写刺 ——“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这是切开引流,排脓放血、泻水的刺法。“写”通“泻”,排队泄出的意思,故称大写刺。 (7)毛刺 ——“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于”字据《甲乙》补)因浅刺在皮毛,故称毛刺。 (8)、巨刺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这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 (9)、焠刺 ——“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是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寒痹、瘰疬、阻疽等病症。 十二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节,是节要的意思。由于刺法中有十二节要,所以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又称“十二节刺”。 (1)、偶刺 ——“偶刺者,以手直心苦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这种一前一后,阴阳对偶的针法,称为偶刺,又称“阴阳刺”。临床对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本法。 (2)、报刺 ——“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是治游走性病痛的针刺方法,根据病人所报之处下针。施行手法后,询问病人针处是否痛止,另再在其他痛处下针。报,亦作“复”解,即出针后复刺的意思。 (3)、恢刺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病人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 (4)、齐刺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针法是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5)、扬刺 ——“扬刺者,正内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为扬刺。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近代梅花针叩刺法,即为扬刺法的演变。 (6)、直针刺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也。”先挟持捏起穴位处的皮肤,然后将针沿皮下刺之。直是直对病所的意思。近代多称作沿皮刺或横刺。这种刺法,进针较浅,治疗浅表络脉等部位的病症。 (7)、输刺 ——“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种刺法,是垂直刺入较深处候气,得气后慢慢将针退出,乃从阴引阳,输泻热邪的一种手法,以治气盛而热的病症。输指输通,直入直出,以泻病邪,故称输刺。 (8)、短刺 ——“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其法是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称短刺。治骨痹等深部病痛。 (9)、浮刺 ——“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故名浮刺。浅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近代应用皮内针法,就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杨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10)、阴刺 ——“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阴刺是左右两侧穴位同用的刺法。 (11)、傍针刺 ——“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多应用在压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证。是先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称“傍针刺”。 (12)、赞刺 ——“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块,是边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痈肿、丹毒等症。赞是赞助其消散的意思,故称赞刺

(中医学)里面的,你可以参考里面的论文,往针灸这方向入手

贺普仁 砭石[A] 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委会首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委会:,2001:贺普仁 砭石[A] 中国针灸学会、大韩针灸师协会庆祝中国针灸学会与大韩针灸师协会缔结姊妹学会十周年暨全国针灸新疗法新技术现场演示和疑难病症针灸治疗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中国针灸学会、大韩针灸师协会:,2002:贺普仁 针灸治疗468例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A]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C]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1987:贺普仁 听宫穴的临床应用[A]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C]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1987:贺普仁 火针的机理及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20-贺普仁 贺氏针灸三通法[J] 中国民间疗法,2011,11:贺普仁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体会[J] 北京中医,1982,01:37-贺普仁,高培林 针灸治疗口眼喎斜的临床体会[J] 北京医学,1980,01:贺普仁 ,曲延华 针灸治疗沙石淋[J] 北京中医,1983,04:23-贺普仁 砭石的起源与发展[N] 中国中医药报,2001-12-

关于中医针灸的论文摘要

你邮箱我发给你,,,应该是你想要

第一,你可以去论文网去查。第二,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第三,可以去针灸论坛去发贴求帮助第四,可以根据书本知识 自己经验总结

如果是为了交作业,去期刊杂志上找吧,拼拼就能成一篇了。

关于中医学针灸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中医论文的格式供大家参考:  (一)标题  论文(设计)标题应简短、明白,把毕业论文的内容、专业特性概括出来标题主标题字数普通不宜超越20个字,能够设副标题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副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  (二)摘要及关键词(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论文摘要字数要恰当,中文摘要普通以300字左右为宜,"中文摘要"字样为黑体四号字,居中格式另起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关键词是反映论文(设计)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普通每篇可选3~5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5倍,但"关键词"三个字  字样要加黑,其后要加冒号,左对齐  另起一页打印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符,普通以200个英文单词左右为宜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标题,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号加黑"ABSTRACT"字样,另起一行小四号打英文摘要运用的英文应该精确、通畅"Key Words"加黑并加冒号,左对齐,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英文全部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三)正文  毕业论文正文中各级标题次第为:一、(一)、1、(1)、①毕业设计可采用下列标题次第:1、1、1、①一级标题即"一"用四号黑体打印,每一局部完毕后另起一页开端下一局部正文内小标题力图简短、明白,题末不用标点符号二级标题(一)用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1后用点"",宋体小四号字加黑四级标题(1),字体字号同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5倍  文中如有插图和照片,应比例恰当,分明美观;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一格;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题普通居中位于图的下方  文中如有表格,应构造简约,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位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一格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假如表格援用别处,要注明表格的出处和相关信息  文中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四)注释  毕业论文注释统一采用页下注的方式,在所需援用或注释处用上标①、②、③……表示,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注释也可是解释性语句一切注释采用小五号宋体  (五)参考文献  按正文参考文献呈现的先后次第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中连续编号文献中假如有三位以上作者时,只罗列前三位作者,中间以逗号隔开,其他以"等"字表示在正文后另起一页采用四号黑体打印"参考文献"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参考文献的内容"参考文献"字样和内容均采取左对齐格式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5条,要注重文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六)页眉  论文的页眉内容为论文标题,宋体小五号字,居中  (七)附录  (必要时可加,不用要时,无需附录)  关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能够编入毕业论文(设计)的附录中依照文中呈现的次第依次列出附录的内容

王居易教授在海外广负盛名,《王居易经络医学讲演录》,由学生Jason根据其讲稿用英文出版,现已被翻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文版为 《王居易经络医学概论》),此书为王居易教授第一次完整、系统整理的学术专著,出版的第一部中文“经络医学”专著,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开创性著作。(王居易 教授 此图来自网络)王居易《经络医学概论》自序吾于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自此踏上了中医理论及临床工作之路,特别是对经络理论的研究并验之于临床,迄今已一甲子矣!回想大学期间,我曾参加了刘国隆老师组织的课题组,进行经络电阻实验研究,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962年大学毕业后的近20年针灸临床过程中,越来越感到针灸在经络理论上的薄弱和缺失。我曾热衷于学习、应用文献记载的和其他针灸从业人员总结的经验穴、特效穴、“绝招”,但通过大量的临床治疗病例的实验观察,发现并不能得到无条件特效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国际针灸热兴起后,我也曾时刻关注对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也为一些研究成果而兴奋过,但始终没有人能回答经络到底是什么。通过对经典的回归和再学习再认识,我得到了极大的启发。《灵枢·经脉》指出:“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这就明确告诉我们经络是指人体肌肉的“缝隙”,那么腧穴就是经络中的“气节”之处。我又从《灵枢·刺节真邪》的记载“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得到启示,结合临床应用,总结出了经络诊察方法,并逐步形成了察经、辨经、选经、配穴较为系统并能切实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不断地临床验证及大量的国内外教学,使这一理论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随着个人体悟和认识的不断加深,我越发地感觉到,经络理论不仅是针灸的理论核心,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它不仅直接指导着针灸临床实践,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它也必将在对推拿、中医各科的临床指导上,特别是对《伤寒论》的解读和临床运用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今已是耄耋之年,若蒙上天垂爱,多假我以时日,当以“不用扬鞭自奋蹄”之精神,为经络医学的传播再尽微力。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经络医学,我于2015年收柳学俭(澳大利亚)、李秀明、王红民、张侨文(加拿大)、李玮、张伏震为入室弟子,而且明确告知弟子们,对经络医学的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热心支持及张侨文、王红民、张伏震、李玮等人的努力协助,画家杨希瑶女士根据腧穴位置和特定体位而绘制的经络腧穴解剖图为本书增了色,梁亚奇先生为本书的统稿做了许多工作,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北京护国寺医院(北京针灸医院)王居易经络研究室对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在《经络医学概论》即将付梓之际,向他们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并就正于同道!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有关中医针灸的论文摘要

【关键词】 胸椎小关节紊乱;针刺;推拿;手法整复  脊柱小关节紊乱,由于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本病临床中以腰椎间关节和腰骶关节为常见,颈椎小关节次之,胸椎小关节再次之。临床治疗手法整复时以胸椎小关节较前两者为难。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总结出一套整脊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甚佳。现将近年来治疗160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160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68例;年龄16~68岁,16~20岁者9例,>20~30岁者29例,>30~40岁者61例,>40~50岁者42例,>50~60岁者16例,>60~68岁3例;病程最短3 h,最长3个月;因坐卧姿势或体位突然改变而诱发者61例,因外力扭转、牵拉而诱发者57例,无明显诱因而发者42例。   根据《中医推拿学》[1]中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背部疼痛,查体可见棘突偏歪或凹陷等异常变化,棘突旁或棘间压痛锐敏且与患者所诉疼痛部位相符,可触及钝厚之棘上或棘旁韧带。除外其它骨骼方面病变者。  2 治疗方法  1 针刺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床侧,仔细检查寻找局部压痛点后,常规消毒,选用3寸长28号毫针,左手拇、食指撑开皮肤,右手持针柄,呈15°~20°角,快速进针,缓慢刺入痛点反应区域,得气后,用震颤法行针30 s,缓慢出针,不留针。2 推拿 1 手法放松   患者俯卧位,医者以掌揉法自上而下施于胸椎两侧5~8遍,再用掌根揉法,先自下而上,施于胸椎棘突上各3~5遍,注意使掌根轻抵压在各胸椎棘突上。  2 手法整复  体位同前不变,嘱患者张嘴,放松不要紧张。医者用掌根自上而下用寸劲按压胸椎棘突1~2遍,再以掌根按压在患者错位的胸椎棘突上,施以寸劲按压,在向下按压的过程中,同时施以左(或右)的旋转寸劲,此时可闻及关节的弹响声,向左、向右旋按整复各1次(如果单手力道不够,亦可用双手叠按)。接着以此整复手法施于各个胸椎上,以收整复胸椎之功。最后,再用手法放松,结束治疗。治疗每日1次,观察治疗3 d,连续3次治疗无效则改用他法治疗。  3 结果  疗效标准:胸背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活动如常,胸椎检查无明显压痛点,随访1个月无复发为痊愈;胸背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活动如常,胸椎检查压痛似有,不明显,随访1个月无复发为显效;胸背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但活动后疼痛又出现,胸椎检查有压痛或随访1个月内复发者为好转;症状无改善为无效。结果160例患者痊愈86例,显效61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100%。  4 讨论  胸椎小关节紊乱属中医“推骨错缝”范畴,临床表现以胸背部疼痛为主,部分患者有胸闷、心悸等症状。此病多因姿势不良或突然改变体位或外力扭转牵拉引起胸背肌肉捩伤或小关节错位,因此,在治疗中解除肌肉痉挛、整复错位的小关节是关键,而针刺、推拿、手法整复正好发挥其独到之处。针刺起调经通络之功,推拿收舒筋理脉之效,二者结合,通则不痛;手法整复纠正小关节的错位,解除了病根,整个治疗体现了“标本兼治”之则。  整复手法是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与探索而总结出来的一套整脊手法,在此手法整复中,寸劲的使用是关键。笔者体会,医者按压手的方向与运行方向一致,即自上而下时手指方向向下;自下而上时手指方向向上。不能双手操作者,可通过变换站立的方向来改变。通过整复手法,使脊柱小关节被动运动,从而纠正小关节的错位、紊乱,解除滑膜的嵌顿、肌肉的痉挛。但需注意:一是临床诊断明确,排除其它胸椎疾患如结核、肿瘤、骨折等引起的胸背痛;二是对年老体弱及骨质疏松患者施以手法整复要慎重,力量以轻揉为主,以防发生意外。

第一,你可以去论文网去查。第二,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第三,可以去针灸论坛去发贴求帮助第四,可以根据书本知识 自己经验总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