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00:54:33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文摘要怎么写

毕业论文题目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  摘要  教学方法: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三、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  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摘 要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 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 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 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 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关键词:教学方法 导入方法 课堂教学 技巧 浅谈初中课堂教学方法及导入方法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好全在于使 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 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下面我谈三点: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 。在引 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 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 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 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 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写 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 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 是一种教学常态。 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 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 目的, 反而浪费时间。 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 《云 南歌会》 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 而是脸谱化的肖像。 《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 加以分析指导,这就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 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 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听一位老师上 《山居秋暝》 一课, 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 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 都不错。 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 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 心劳动人民。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 在具体的教学中, 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决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 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 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浆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 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 勤劳善良的人们。 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 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如王昌龄《采莲 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 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硬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系,诗人具有 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倒不是说古诗中没有这种诗,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诗圣杜 甫的诗歌,他的著名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很充分地 、 、 体现了这种情怀。 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还应教会学生从课文中自觉接受这种 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本质之中,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 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  三、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某地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才两年。有老师说她上课不讲 规矩,跟一般的老师上法不一样,学校领导听了她的课后也有同感。最近,安排 其上教研课,上的是《胡同文化》 ,她讲的时间较多,但也有提问,也有学生讨 论。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几乎都认为,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教法单一、传统。再从 她的教学效果看,挺不错的。两年来上了两个年级,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期末考 试,两个班成绩在其所教年级的十多个班中,总是名列前茅,这又让有的老师困 惑。但是老师们对那位老师教法的否定,又让那位老师没有信心,书该怎么教? 古人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决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 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要是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就 是不好的,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 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 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 它就有效, 反之就无效。 ”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被指为不讲规矩, , 跟一般老师上法不一样,其实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一点而已。她的这种 上法可能不对有的领导和老师的口味。在她的课堂上,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没 有为了追求好看追求热闹,然而却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朴素、本真,教学目的清 楚,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她的课堂气氛并不冷清,相反,倒是“热烈”的,这说 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因而那位老师的 教学效果不错。 传统的教法有什么不好?难道凡是传统的都应该抛弃吗?不是的。 在我们今天 的课堂上,到处能看到传统教法的影子,要求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因材施 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很好的传统教法。只要有利于学生语 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我们并不反对教法的创新,反对的是在教法上的形式化的追求。在所有的学 科中,恐怕只有语文的教法最多。你今天弄出个“××法”,他明天就总结出 “××步骤”。这种教法好,被推广,老师还没有适应,忽啦,又一种新的教法 给介绍来了,让老师们眼花了乱。有个性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般不会受什 么影响,可不少的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心中的那点自信恐怕已被折腾得差不多 了,只好诚惶诚恐,紧跟形势,疲于奔命。不少语文老师感叹:越来越不会教书 了,大概有此缘故吧。这究竟是不是语文老师的一种悲哀? 那位老师就是这样,尽管自己的教学效果不错,但是教学方法不合流,自己 也快动摇起来。她应该坚持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干嘛非要 被同化?我以前所在的一所学校,一位政治老师上课语速极快,就像打机关枪。 开始,学生几乎听不懂,一旦适应了,都觉得这位老师教得好,高考成绩就是最 好的证明。后来,这位老师被调到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了。 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都应从实际出发, 这里的实际指的是教材实际, 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老师实际。舍此,奢谈教学方法,则毫无意义。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 起学生的注意, 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 应追求导入技巧化, 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 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 认为以下几种种方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 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 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 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 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 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 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 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 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 方法》 。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开门见山”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 求学生在有限的 45 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 一“得”, 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 确定目标。 一讲课堂, 就直奔主题, 即“目 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 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 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目标展示导 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 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 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 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 《核舟记》一课, 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 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 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 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 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 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 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 诗歌《渔歌子》 ,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 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 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 《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让 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 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娓娓动听”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 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 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 《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 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面。  (七)“渐入佳境”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 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 筝弹奏的名曲, 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 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 又如 《看戏》 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 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八)“现代技术”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 “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 增 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首先, 要有针对性,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 采用不同的导入法, 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 “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 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 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 5~6 分钟左右, 不能太长。 再次,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 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 要认真钻研大纲, 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 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 还要明确, 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 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 有机的统一体, 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2] [3] [4] [5]  《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 年;  《传统语文教充实发控》,张志公,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中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  《张志公文集·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年。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1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3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4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5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文摘要

毕业论文题目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  摘要  教学方法: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三、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  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摘 要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 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 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 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 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关键词:教学方法 导入方法 课堂教学 技巧 浅谈初中课堂教学方法及导入方法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好全在于使 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 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下面我谈三点: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 。在引 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 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 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 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 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写 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 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 是一种教学常态。 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 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 目的, 反而浪费时间。 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 《云 南歌会》 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 而是脸谱化的肖像。 《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 加以分析指导,这就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 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 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听一位老师上 《山居秋暝》 一课, 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 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 都不错。 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 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 心劳动人民。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 在具体的教学中, 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决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 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 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浆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 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 勤劳善良的人们。 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 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如王昌龄《采莲 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 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硬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系,诗人具有 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倒不是说古诗中没有这种诗,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诗圣杜 甫的诗歌,他的著名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很充分地 、 、 体现了这种情怀。 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还应教会学生从课文中自觉接受这种 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本质之中,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 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  三、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某地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才两年。有老师说她上课不讲 规矩,跟一般的老师上法不一样,学校领导听了她的课后也有同感。最近,安排 其上教研课,上的是《胡同文化》 ,她讲的时间较多,但也有提问,也有学生讨 论。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几乎都认为,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教法单一、传统。再从 她的教学效果看,挺不错的。两年来上了两个年级,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期末考 试,两个班成绩在其所教年级的十多个班中,总是名列前茅,这又让有的老师困 惑。但是老师们对那位老师教法的否定,又让那位老师没有信心,书该怎么教? 古人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决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 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要是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就 是不好的,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 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 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 它就有效, 反之就无效。 ”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被指为不讲规矩, , 跟一般老师上法不一样,其实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一点而已。她的这种 上法可能不对有的领导和老师的口味。在她的课堂上,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没 有为了追求好看追求热闹,然而却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朴素、本真,教学目的清 楚,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她的课堂气氛并不冷清,相反,倒是“热烈”的,这说 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因而那位老师的 教学效果不错。 传统的教法有什么不好?难道凡是传统的都应该抛弃吗?不是的。 在我们今天 的课堂上,到处能看到传统教法的影子,要求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因材施 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很好的传统教法。只要有利于学生语 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我们并不反对教法的创新,反对的是在教法上的形式化的追求。在所有的学 科中,恐怕只有语文的教法最多。你今天弄出个“××法”,他明天就总结出 “××步骤”。这种教法好,被推广,老师还没有适应,忽啦,又一种新的教法 给介绍来了,让老师们眼花了乱。有个性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般不会受什 么影响,可不少的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心中的那点自信恐怕已被折腾得差不多 了,只好诚惶诚恐,紧跟形势,疲于奔命。不少语文老师感叹:越来越不会教书 了,大概有此缘故吧。这究竟是不是语文老师的一种悲哀? 那位老师就是这样,尽管自己的教学效果不错,但是教学方法不合流,自己 也快动摇起来。她应该坚持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干嘛非要 被同化?我以前所在的一所学校,一位政治老师上课语速极快,就像打机关枪。 开始,学生几乎听不懂,一旦适应了,都觉得这位老师教得好,高考成绩就是最 好的证明。后来,这位老师被调到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了。 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都应从实际出发, 这里的实际指的是教材实际, 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老师实际。舍此,奢谈教学方法,则毫无意义。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 起学生的注意, 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 应追求导入技巧化, 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 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 认为以下几种种方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 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 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 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 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 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 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 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 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 方法》 。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开门见山”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 求学生在有限的 45 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 一“得”, 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 确定目标。 一讲课堂, 就直奔主题, 即“目 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 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 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目标展示导 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 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 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 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 《核舟记》一课, 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 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 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 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 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 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 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 诗歌《渔歌子》 ,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 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 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 《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让 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 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娓娓动听”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 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 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 《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 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面。  (七)“渐入佳境”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 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 筝弹奏的名曲, 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 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 又如 《看戏》 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 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八)“现代技术”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 “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 增 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首先, 要有针对性,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 采用不同的导入法, 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 “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 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 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 5~6 分钟左右, 不能太长。 再次,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 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 要认真钻研大纲, 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 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 还要明确, 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 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 有机的统一体, 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2] [3] [4] [5]  《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 年;  《传统语文教充实发控》,张志公,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中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  《张志公文集·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年。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执教了多年的语文教学,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二)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三)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四)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一)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二)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三)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四)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三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可以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文摘要怎么写

写论文首先要想好纲要,内容找资料、文献、再加上所学专业的理解领悟。这样摘要不就出来了吗!

语文 - 人文社会科学之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是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相对来说,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1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3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4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5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文摘要写什么

教师讲课有深度和广度,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语文能力,学习兴趣也会持久不衰。根据课文内容,匠心独具地选择设计语文课的教学环节和学习形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写论文首先要想好纲要,内容找资料、文献、再加上所学专业的理解领悟。这样摘要不就出来了吗!

课堂教学艺术论文摘要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批评与激励学生 【摘要】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正确运用批评与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讲究批评与激励的艺术,是思想道 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德育;批评;激励 ● 科 小学教学中,正确运用批评与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是素质教育 的一个重要环节,讲究批评与激励的艺术,对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大多数人都觉得被人批评是难堪的事,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有 很强的自尊心。批评的过了一点,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师要注意批 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 一是批评要客观公正,有所针对。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 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 想行为作出实事求事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 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有时,教师心情不好,或者对某学生有 偏见,就直接用非常刺耳的话语去批评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可怕,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客观公正的标准:而 且要针对一件事详加了解,仔细思考之后,再去处理,不要盛怒之下横 加指责,使学生受了冤枉。 二是批评要委婉含蓄,有所顾忌。含蓄,自古以来被称为有君子风 度的人的标准。成人之间需保持此风度,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亦应如 此。学生毕竟是学生,有错误在所难免。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理 智地把握自己的情绪,不要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久而久之, 会使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产生畸形心态。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 着想,理解他们,用平和的心态热情的和他们谈心,含蓄的指出他们的 不足之处,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明白自己的心愿,从而建 立默契关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才能启迪学生的心智,达到教 育的目的。 三是批评要适时适度,切忌唠叨。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自己深深 体会到,大部分学生认为宽松活跃型为最好,而很少选择唠叨型。这有 力地说明学生讨厌教师无缘无故地唠叨,即使是关心的。那么教师如 果选择了唠叨,就意味这要从心理上和学生对立。学生,无论从心理上 还是从思想上都处于不断地成熟阶段,好多问题都不会想得很透彻。 因此,明智的老师不随便去批评学生。他会选择适当的时候,用文明的 语言恰当地进行发自肺腑的谈心,聪明的学生便会心领神会,起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批评是一门艺术,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更应 指出对在哪里,并且懂得应如何去做!不仅要教育学生,而且要注意方 式方法。 要讲究激励的艺术 激励是一门艺术,关心学生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学生。激励是有原 则的,应持之有度,行之有效。巧引巧导,幽默风趣的语言则为激励插 上腾飞的翅膀,使之锦上添花。学生是一朵花,需要激励的滋润才能茁 壮成长。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巧用激励,方能游刃有余,培养出坚实的 果实。 一是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作 为老师要经常主动的和他们接触。真正地放下架子,以不同形式去关 心他们,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使他们能走出自己思想的束缚,重新鼓 起勇气,找回自信。老师不仅在学习上,更要在生活上去关心学生,我 们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在县城内举目无亲,住的、吃的都 需花钱,且有些学生在生活上独立性较差,很难自己照顾自己,那么, 此时老师应作为一个长者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叮嘱他们在季节转 冷时多加点衣服,防止感冒。在外面吃饭时要注意卫生以及吃饭的规 律(以学校时间为准)等。学生和班主任接触时间越长,两者之间的距 离就越近,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应伴随着学生对老 师的信任,信任增加一份,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就会逐渐被老师发现,进 一步去激励! 二是要持之有度,行之有效。激励就是赞美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其 实质应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一种激励、一种评价。他能唤起学生的自 我意识和自豪感。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激励的目的是使学生 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但激励不可随意乱用, 不要任何时候都去赞扬学生。有些学生的行为是一种取悦,为了讨好 老师而献殷勤。如果老师不辩是非,对这种学生大加赞扬,一方面会助 长这种学生不良行为,使他们向极端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班里的其他 同学对老师的赞扬嗤之以鼻,从而削弱了自己激励的力度。当然对于 这种学生我们也不可以一刀切,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不妨找一个 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借助一些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适当发挥,从侧面 间接的批评他,相信学生在老师的暗示下,会自觉接受批评的。对于激 励,不但要持之有度,更要行之有效。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不是表露在外 的,而是潜在的。对于这些潜在的才能,班主任要创设一系列的情景, 让他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展现自己的才华。 三是要巧引巧导,幽默风趣。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它既需要行之 有效的管理制度,更需要轻松和欢笑,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幽默可以激 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的距离。在班会上以及平时的相处中,教师要 不失时机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赞扬,用名人作参照物,进行比喻、 夸张,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遐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暗下决 心.一定要向名人学习.甚至努力超过名人。 教师的激励绝不能只停留在语言上,时间久了那会让学生感觉到 是一种空洞的赞美、为激励而赞美,毫无意义。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一句 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举手头足之间都可以表现出激励 之意。早读前为学生整理整理衣服,轻轻地抚摸他的头,再加上一句关 切的话,会让学生一整天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课堂上,对学生精彩的回 答给予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句赞美的话语,在学生看 来都是至高的荣誉。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单单是一个五角星,一个优 字。写上几句赞美的话,“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你有进步了!”画上一 些富有童趣的卡通图案,这些都会使学生在心中荡起层层的涟漪,使 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总之,批评和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永远是教师们探讨的一门艺 术。和风细雨能使禾苗茁壮成长;疾风暴雨能唤醒沉睡的枯枝。作为一 名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之中,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帮助,多给学生 一些阳光雨露,多给学生一些温暖的空间,学生会记得你,想着你,感 谢你。作教师的,此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批评孩子十个注意[J]农家之友,2006,(12). [2]倪守东教子有方[J]人人健康,1995,(03). [3]阿伦·史密斯卡耐基面对批评[J]中学生读写(高中),2006,(02). [4]董春玲别样的“批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03). [5]张淑艳批评可以是“甜”的[J]幼儿教育,2006,(Z1). [6]朱海容中年班主任如何与学生沟通[J]班主任之友,2005,(10). [7]杨小波年轻班主任“六忌”[J]班主任,2002,(01).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论文摘要:  1、国际标准IS0214-1976指出:摘要是一份文献内容的准确压缩,不加解释或评论。  2、中国国际标准规定: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其次论文摘要的定义是什么:  1、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述和补充解释,简明、准确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2、位置: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最后教学论文摘要该怎么写:  1、论文摘要的构成要素:  ①目的: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  ②方法:采用了哪些手段,研究方法。  ③结果:陈述论文的研究成果,新见解等。  ④结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主要观点,理论意义或适用价值。  2、论文摘要的注意事项:  ①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常识性内容,不要将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  ②不得简单重复题目中已有的信息,不能列举例证,不能出现注释。  ③不能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有的着作。  ④用第三人称,不使用“作者”、“本文”等作主语。  ⑤除了实在无法变通外,一般不用数学表达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⑥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术号或术语。不使用不必要的文学修饰。  ⑦如果正文中出现缩略语、略称、代号,第一次出现应该出现在摘要中。  ⑧摘要不分段落。  ⑨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罗建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不要写成电报式。  ⑩英文摘要要和中文摘要对应;二者都不要与已发表过的文章出现重复,否则可能视为抄袭。(来源:学术堂)

由于你并未说明论文是用作高中、职专抑或大学,在此我先推荐几篇相关专题较优秀的论文,你根据个人要求比较选择(本人比较欣赏第二篇,如果不能满足或不符你的需要,本人可以补充提供)由于无法上传word文档,只好全部粘贴上来,你就费点眼睛吧1、新时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初探(1949字)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质上是向全国高校的英语教师发出了开展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号令。这个重要文件的颁布体现了教育部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决心。由此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各个高校纷纷展开,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这样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也就尤为重要。大学英语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进行英语语言输入、输出的重要场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突破口,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将教材与教学软件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实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互动模式,重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抛开了传统教学中以阅读为主的教学思想,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教学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上。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宰了课堂中的一切活动。而在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学生知识和评判他们的学习,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课堂活动的协商者、参与者、合作者及心理支持者。教师通过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必要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可以采取启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力争处理好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从而发挥教师的管理、组织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兴趣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丰富的网络资源提供的英美影视片段和英语歌曲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精美的图片和动画展现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尤其是英语国家当代社会的流行文化;听说训练具备角色扮演功能,既可以解决大班上课学生开口机会少的矛盾,又能避免学生当众羞于开口的状况。教学软件和网上资源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它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可以辅助地解决语法和阅读理解问题,扩充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软件系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及自己的时间等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进行“互动式教学”,加大学生的英语输入和输出过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师生生命活力的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课堂交往实际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形成人际互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科学知识及社会经验,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修正和提高自我认识,逐步学会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使之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这就是说,要把课堂教学当作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大力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确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英语知识。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实现了情景教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由于学生总是不断地接触大量实用生动的语言材料,学生通过原有的英语知识系统与新的语言知识输入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他的语言知识结构和能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就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新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主动选择、理解和吸收输入的信息,有助于英语学习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知识结构,加大语言知识的积累。进行“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时敢于活动、乐于活动,具有较大的思考和实践空间,学生可以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自觉、积极主动获取语言知识,主动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2916字)摘要:课堂提问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本文讲就课堂提问中产生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提问;主动性;有效性      I 引言      问与答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方式,也是大学英语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检验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谈几点认识。      II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问题设计不合理   调查表明一些老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yes”或"no"或是单个字。比如“Do you like it”。这些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提问收不到效果    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老师提问之后,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叫学生回答,造成了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提问机会不平等   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人回答问题。为了答案的正确性或活跃气氛,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忽视了其他学生,从而造成了两极分化。忌偏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      III 解决方法       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应该思考提问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回应,启迪学生思维。要能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Long and Sato 将教师提问分成两类:display questions(展示问题) 和 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是那种提问者知道答案的问题。(例如提问者拿本书问“Is this a book?” 或者Teacher:?Can you speak Japanese? Student:?Yes, I Teacher:?Can you type? Student:?Yes, I )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是那些提问者不知道回答者如何回答的问题。(例如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或者Suppose you win $50,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it? )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是在引出答案,而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是在寻求答案。如果我们比较两种问题就会发现两种之间的区别。对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的回答相对来说多为短句,只是“ Yes, it is” 或“ No, it isn’t”。 而对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的回答多为长句。如“ I enjoy reading /listening to music /dancing/ in my free ”。当学生面对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 时,他们要思考,并组织语言句子结构,做出相对复杂的答案,就产生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增加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 的数量。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这称为等待时间(waiting time )。Rowe 发现,教师一般只给学生一秒钟的时间思考问题就会叫学生回答。而给予学生回答的时间也只有一秒钟。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就会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实际上对于一个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来说,等待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时间用第二外语来理解问题和组织答案。一般情况下,发问时应给学生留3-5 秒组织答案的时间。时间不能太短,但最多不要超过20秒。    给所有学生平等的机会均匀分布提问对象。   研究表明教师总是倾向于让固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得到提问的机会更多。教师要给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机会,提问的对象应面向整个教室的全体学生。教师应对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水平高低做到事先心中有底,让问题的难易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弱成正比,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IV 教学实施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建立评估机制   以往纯粹以考试成绩如期末的学业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仅仅局限于终结性的评估。缺乏全面性,难以有效、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应取消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制定新的评估机制,从学习者在小组中完成学习任务过程的表现、课堂互动情况、作业成绩等多方面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为了调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课堂活动中提问的积极性,将学生提问次数和问题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善于思考、爱提问题而且所提问题质量较高的学生,除了口头表扬外,拟提高学期末总评成绩;对因基础差而回避提问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引导、鼓励他们多问答;对惰性强、不思考、惯于依赖他人,帮助、教育无效的学生,平时成绩为零。    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建立相对稳定的8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分组后,建立各小组以及个体学习档案。内容包括各小组共同信息和组员个人信息,如提问次数和问题质量、教师评定等级等。教师课前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然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再由小组代表在课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每个小组的学生应轮流回答问题,得到的成绩应作为小组成员的共同分数。而课上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分数应作为学生的个人分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真正“动”起来了。主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行为。      V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向学生提问,2% 的学生因害怕发言犯错误丢面子,担心会受到教师的责备或遭到同学的讥笑而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为了保全面子,他们往往一言不发。有的学生说:“当老师开始点名提问时,我害怕点到我的名字,我尽量把头埋在课桌底下,不让老师看见。当老师点到我名字时,我真希望钻到地洞里去。”就我们了解,学生极其渴望回答和提出问题,以展现自我。因此老师应多鼓励,引导学生。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否定他的答案。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找出学生回答的不足。   学生口语能力亟待提高   虽然建立了评估机制,有的学生仍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语言基础薄弱,勉勉强强可以用英语表达,甚至无法用英语回答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用汉语问答,英语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提问时,表述不清,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受挫。让学生真正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主体,关键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值得欣慰的是2%的学生渴望用英语回答问题和提问。因此亟待提高大学生的口语水平。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大学英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竭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如小组讨论、对话、复述课文、扮演角色、情景对话等,以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主动发言和提问,克服他们害羞以及害怕说错而被笑话的心理障碍。   总之,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外语教师要充分认识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了解并掌握这门技巧,才会极大地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B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纬大学英语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4(6):22-3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