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论文里面的理论都是从哪找的到的

发布时间:2024-08-28 00:14:18

论文里面的理论都是从哪找的到的

据学术堂了解,一般有两种方法可以找毕业论文资源:  一、找论文网站  网上有很多收集论文的网站。先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这些网站,然后再在这些网站上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这是一种方案。找这类网站,简单的用“论文”做关键词进行搜索即可。  二、通过各种网络电子资源检索  (1)维普:主要是科技论文;  (2)万方:科技引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3)cnki:学术期刊,和维普有点点区别。

一、利用网络资源现在网络已经越来越深入到了我们的工作学习中,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将为我们写论文来许多方便和快捷。维普资讯最大最全的中文科技期刊论文资源门户网站,提供针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的检索及全文浏览, 收录了1989—2005年间8000多种中文期刊数据资源。目前各类学术论文8万多条, 400多种中文报纸及一部分外文期刊数据,其中绝大多数有全文,囊括了理、工、农、医、文史哲的全部专业,。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所有文献被分为7个专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和图书情报。万方数据资源镜像系统、万方数据标准镜像系统汇集中国学位论文文摘、会议论文文摘、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标准法规、各类科技文献、科技机构、科技名人等近百个数据库,目前集纳了理、工、农、医、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与教科文艺等8大类100多个类目近6000种期刊,实现全文上网。CNKI即中国知网目前已集结了 7000 多种期刊、近 1000 种报纸、18 万本 博士 / 硕士论文、16 万册会议论文、30 万册图书以及国内外 1100 多个专业数据库。二、利用图书馆图书馆也是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个丰富资源,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虽然不如在网络上搜索快,但是在一本书中不仅包括我们所需要的资料,还包括了其他内容,我们可以在查找资料的时候了解下其他的内容,而且我们也可能找到在网络上找不到的资料。

论文里面的理论都是从哪找的

写论文的文献可以从很多网站找到也可以从图书馆里面找到。一般好的大学都有自己的网站,有自己的电子图书库文献库,这个都是对本校学生免费开放的,如果是想在外面的网站看的话,那可以上知网,维普,百度文库等等。

中国知网 最权威的论文网站

一、利用网络资源现在网络已经越来越深入到了我们的工作学习中,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将为我们写论文来许多方便和快捷。维普资讯最大最全的中文科技期刊论文资源门户网站,提供针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的检索及全文浏览, 收录了1989—2005年间8000多种中文期刊数据资源。目前各类学术论文8万多条, 400多种中文报纸及一部分外文期刊数据,其中绝大多数有全文,囊括了理、工、农、医、文史哲的全部专业,。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所有文献被分为7个专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和图书情报。万方数据资源镜像系统、万方数据标准镜像系统汇集中国学位论文文摘、会议论文文摘、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标准法规、各类科技文献、科技机构、科技名人等近百个数据库,目前集纳了理、工、农、医、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与教科文艺等8大类100多个类目近6000种期刊,实现全文上网。CNKI即中国知网目前已集结了 7000 多种期刊、近 1000 种报纸、18 万本 博士 / 硕士论文、16 万册会议论文、30 万册图书以及国内外 1100 多个专业数据库。二、利用图书馆图书馆也是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个丰富资源,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虽然不如在网络上搜索快,但是在一本书中不仅包括我们所需要的资料,还包括了其他内容,我们可以在查找资料的时候了解下其他的内容,而且我们也可能找到在网络上找不到的资料。

毕业论文资料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理论书籍,从理论典籍中查找资料; 二是学习别人的理论研究——可以查找知网( ); 三是多浏览所研究专题近期的年会、论坛上的一些资料,这个代表了学术前沿动态。 需要说明一点:在学习别人的理论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别人借鉴引用了哪些书籍,哪些论文,学会顺藤摸瓜的去找到更多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学习的不断深入,你所占有的资料会越来越多,而且会从中找到体系线索。 祝你成功!!

论文里面的理论都是从哪找的啊

中国知网 最权威的论文网站

毕业论文资料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理论书籍,从理论典籍中查找资料; 二是学习别人的理论研究——可以查找知网( ); 三是多浏览所研究专题近期的年会、论坛上的一些资料,这个代表了学术前沿动态。 需要说明一点:在学习别人的理论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别人借鉴引用了哪些书籍,哪些论文,学会顺藤摸瓜的去找到更多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学习的不断深入,你所占有的资料会越来越多,而且会从中找到体系线索。 祝你成功!!

1、查找外文文献,梳理国外理论研究成果及现状,按照理论提出的时间或者理论逻辑进行整理。2、国内学者研究现状文献梳理,方法与国外相同。3、文献总结,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概括总结现阶段研究成果。

据学术堂了解,一般有两种方法可以找毕业论文资源:  一、找论文网站  网上有很多收集论文的网站。先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这些网站,然后再在这些网站上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这是一种方案。找这类网站,简单的用“论文”做关键词进行搜索即可。  二、通过各种网络电子资源检索  (1)维普:主要是科技论文;  (2)万方:科技引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3)cnki:学术期刊,和维普有点点区别。

论文里面的理论都是从哪找的数据

一、利用网络资源现在网络已经越来越深入到了我们的工作学习中,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将为我们写论文来许多方便和快捷。维普资讯最大最全的中文科技期刊论文资源门户网站,提供针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的检索及全文浏览, 收录了1989—2005年间8000多种中文期刊数据资源。目前各类学术论文8万多条, 400多种中文报纸及一部分外文期刊数据,其中绝大多数有全文,囊括了理、工、农、医、文史哲的全部专业,。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所有文献被分为7个专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和图书情报。万方数据资源镜像系统、万方数据标准镜像系统汇集中国学位论文文摘、会议论文文摘、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标准法规、各类科技文献、科技机构、科技名人等近百个数据库,目前集纳了理、工、农、医、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与教科文艺等8大类100多个类目近6000种期刊,实现全文上网。CNKI即中国知网目前已集结了 7000 多种期刊、近 1000 种报纸、18 万本 博士 / 硕士论文、16 万册会议论文、30 万册图书以及国内外 1100 多个专业数据库。二、利用图书馆图书馆也是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个丰富资源,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虽然不如在网络上搜索快,但是在一本书中不仅包括我们所需要的资料,还包括了其他内容,我们可以在查找资料的时候了解下其他的内容,而且我们也可能找到在网络上找不到的资料。

找一些已经做好的爬虫,复制入想要找的网址,这样收集到的数据更加多,高效,比如说搜数这个你可以试一下,反正前期是免费的

毕业论文资料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理论书籍,从理论典籍中查找资料; 二是学习别人的理论研究——可以查找知网( ); 三是多浏览所研究专题近期的年会、论坛上的一些资料,这个代表了学术前沿动态。 需要说明一点:在学习别人的理论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别人借鉴引用了哪些书籍,哪些论文,学会顺藤摸瓜的去找到更多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学习的不断深入,你所占有的资料会越来越多,而且会从中找到体系线索。 祝你成功!!

网上百度呀,中国知网、豆丁网、道客巴巴里都有很多数据

环保方面的论文从哪里找到

最权威的啊,你去看看这个网站,环能国际网,在节能环保领域相当专业,分类非常细致,各种行业资讯、政策法规、先进技术、市场行情等等,应有尽有,你上网站看看,比我介绍的详细多了

知网或百度文库等等有好多地方都有的

百度文库,你上百度一搜就有拉。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2~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