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大学生考研现状论文10000字

发布时间:2024-08-28 18:02:35

大学生考研现状论文10000字

大学生考研的人数逐年增加,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只有努力考研后才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选择工作的机会也会更多。

在大学里,考研这个话题一直热度不减,是因为每年都有面临是否该毕业还是该考研到一个好大学未来更好就业。很多同学就很纠结这个事情,自己的专业该不该考研,考研到底算不算一条更好的出路。拿数据说话吧,每年考研的人数要增加一百多万人,所以现在考研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每年也不乏二战三战的考研学生,都在努力学习,让自己的未来更有出路。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利弊,对待考研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从利和弊两方面来分析。利好:1、国家出台了最新的研究所扩招政策,考研较以往来说,比较容易。2、可以拿到更高的文凭,提升自身学历,增强竞争优势。3、暂时缓解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4、学术上如果有真知卓见的话,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弊端:1、研究生扩招,会出现和大学扩招相同的结果——学历贬值。2、读研周期长,不一定能学到对自身职业有用的相关知识,从而错过积累经验的最佳时机。3、即便是研究生毕业,就业压力依旧存在。加之会有更年轻有为的竞争者,压力会逐渐加重。4、失去年龄优势。研究生毕业后年龄偏大,会错过工作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女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年龄歧视。如果你对是否考研还是摇摆不定,那么看你是否具备以下条件,我们再来谈是否决定考研。自身条件:1、坚定的信念我们都知道,考研前的准备时间是很长的。即便是挚爱的专业,在经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之后也会变得枯燥无味。就像高考一样,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没有坚定的信念,是很难坚持到底的。2、自身意愿如果考研是你自身学业规划中的一部分,那么无可厚非。如果你只是无法坦然面对毕业压力或者毕业跟风从众,那么就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考研的主观条件:1、就业前景考研的最终目的还是就业,所以良好的就业前景是选择考研院校的主要因素。2、本科成绩可能大多数人会担心自己本科成绩不好,专业基础不扎实,所以就不敢报较好的院校。这里就存在一个误区:其实,考研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本科成绩好并不代表专业基础好。所以,考研的起点都一样,不要自己把自己吓倒。客观条件:1、地理位置经济发达,人群聚集的地方,自然机会也就更多。当然了相对应的考研难度也会提升。2、院校知名度我们都知道的一点:名校是自带光环的!3、自身意愿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有选择的选择考研院校,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考研之前,你要知道自己是否能考研,是否具备考研的资格,搞清楚自己要报考的方向和学校,然后都把这些弄清楚之后,就一往无前的大步前进吧,相信自己!!!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几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不管是因为顺应时代潮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占领教育体系的高端,还是为了实现个人梦想、缓解就业压力,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在本科阶段决定参加到考研大军中来。关键词:大学生 考研 考研热引言近几年来,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场“考研风”席卷中国大江南北各大高校,“考研热”持续升温。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考研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文化事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普通高校的招生扩招幅度逐年增加,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那些高、精、尖的技术则需要大量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来开发。此外,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这样,由于大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所造成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所产生的压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将促使人们去追求高学历。由此可见,大学生“考研热”的确是一种需要引起普遍关注的教育现象,也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问题。Ⅰ“考研热”出现的原因(1)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2)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3)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待遇的提高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从1999年以来的不断扩招,也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通过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也基本上能够缓解经济上的困难,这为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4)在校大学生拥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条件相对在职人员来说,在校大学生拥有有利的学习环境:他们有专门老师进行指导,并有机会参加考前培训;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课时安排等;没有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考研同学间彼此帮助、鼓励和竞争,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在校大学生独享、而在职考研者所无法具备的。(5)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高等人才的数量大大增加。过去政府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本科生的主渠道。但近几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裁员增效,对毕业生的吸纳量逐年减少。再加上,从2000届毕业生开始,由毕业派遣证改为毕业报到证,这无疑进一步将毕业生推向了市场,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对此,一部分大学生只好选择考研这种途径延缓进入就业市场。(6)有利于个人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不提高水平,没有真才实学,就会落伍,甚至会被淘汰。面临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大学生深感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以及较高的学历,难以成为复合型人才,故而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成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新一轮“读书成材热”逐渐兴起。大学生们认为读研究生可以多学知识,更有利于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7)可以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很多大学生在上本科时由于对各种专业的认识非常有限,造成很多学生认为现实中的专业和他们当初的认识完全不一样,因此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考研可以使自己有机会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而选择考研。综合以上这些因素,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与体会进行推理和判断,权衡利弊,最后就形成了考研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的认知,因此就出现了“考研热”的现象。Ⅱ“考研热”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考研已经成为当今大多数大学生的第一选择,而且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各种具有更高知识储备的人才,“考研热”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是在“考研热”出现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大学生和相关部门对此认识不清的话可能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1)考研是为学位而不是为学问。有些人把考研仅仅作为个人命运的赌注,当做“敲门砖”。由于考研目的不明确、不端正,导致考研虽“热”学术却“冷”,随着考研人数和录取名额的增多却未能水涨船高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层次。(2)大学里考研成风,不少考研者缺课、逃课现象严重,组织纪律涣散、敷衍课程、学业偏废,导致本科教学质量下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直接影响到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3)“考研热”带来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研究生培养规模快速增长,但研究生培养条件和培养制度的改善却未能跟上,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滞后,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较差的状况比较严重,课程设置存在着与现实脱节的现象,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4)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乏人问津,造成人才的失衡。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并不能人尽其才,人才高消费加剧供需矛盾,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许多人尽管拿到了学位,但创新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差,有的还学非所用,总之是偏离了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甚至也违背了他们自己当年考研的初衷。(5)部分考研学生认为准备时间越长越好。在大学校园里,从来就不乏这样一群人:他们信念坚定,一定要考上研究生!因此这些学生早早就开始准备,从刚进入大三,大二甚至大一就开始未雨绸缪了。他们认为,考研准备越早,时间越长,胜算就越大。其实,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区。准备时间越长,既容易越早进入疲劳期,又不利于知识的扩充。充分、高效的考研复习与准备时间的长短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正所谓“效率就是生命”,在最短时间内最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本身就是学习效率的一种体现。相反,长时间的准备会导致过早的进入疲劳期,而到了考前的11、12月份,若正处于疲劳期或恢复期,那么之前的努力就要大打折扣了。综上所述,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考研动机,与家庭成员协商好,取得家庭的全面支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提高承压能力。其次,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其思想道德的教育,培养他们务实、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协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最后,希望我们考研的学子们都能够梦想成真!

目前考研大军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壮大,2014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72万,2015年为168万,2016年为177万,2017年陡然上升到240万,一举突破200万大关,2018年为238万,其中有100万左右是往届生,这部分人中有人是二战甚至是三战,可见考研竞争逐渐白热化,随着报考人数不断增加以及2020年国家线的提高,经济发展萎靡就业压力大,未来的考研应该呈竞争不断加剧的趋势。随着这样的趋势发展,该如何选择呢,作为一个老学姐,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首先从自身的角度,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搞清楚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自己是否想继续走向更高的专业水平和平台,不要盲目的跟风,如果通过本课阶段的学习你对自己的专业感觉还蛮喜欢,甚至只要是不讨厌,那么建议你考虑选择继续深造的机会,如果你本科是985高校,那么把握好自己的平台近水楼台先得月,继续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如果你本科是211高校,那么结合自身的能力,考虑是否要冲一下985高校的平台,如果你的本科是双非学校,有很大毅力和自律能力的,可以冲一下985高校,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冲一下211高校,最不济考自己本校还是没问题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以学校的影响力为唯一的条件,包括老师的实力等各方面都要综合考虑。 从所学专业的角度,是否需要继续读研深造,这个了解起来比较容易,看看你们同专业往年的师兄师姐的考研情况你就指导了你所学的专业值不值得考研,并且平时也关注一下你们专业读过研究生的师兄师姐们从事的什么工作待遇怎样,本科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从事的什么工作,待遇怎样,了解到这些信息相信你对你的专业将来的就业或读研情况应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了,注意在了解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找普遍规律,不要只看个例。举个例子医学专业的学生普遍是要读研的,本硕连读甚至本硕博连读,一些工科专业比较偏向于应用,在本科阶段认真学习的话也可以学到立足社会的技术,但是就目前的社会情况来看,读研还是有比较高的性价比,从个大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或者人才公寓政策中就可见一斑,硕士学历还是有比较高的补贴力度。从个人家庭的角度,到本科毕业大部分人应该在23/24岁左右,这个年纪的我们做事应该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家庭了,考虑一下我们的父母,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切记犹豫不决,在这个年龄我们应该告诉自己,我们可以独立生活了,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总之考研是由多个因素影响的,但是每个人在做决定之前都应该先弄明白自己的情况,做出为自己人生负责人的情况。当然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从本科刚入学就以考研为目标的同学,不管怎样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定。

大学生考研现状论文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凸显。自从2001年我国首次实施研究生扩招以来,考研热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把报考研究生当成了躲避就业的理想选择。考研自1992年以来便不断地升温,持久不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考研大军。成为了高考之后的又一次人生转折,“据悉,2021年全国报考人数为6万,报名人数较2020年相比增长8%。从报名人数数据的变化,不难发现考研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大学已不在是终极目标,它已经成为通往研究生考试的跳板,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十分普遍。考研热的原因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开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持续高涨。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大学生在社会的压力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考研大军,期望用高学历的筹码在剧烈的就业竞争中谋求到一份较好的工作,以期获得更好的开展。就业压力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开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已大大增长。过去政府机关和国有大型企业是接收大学生的主要渠道。但近十年,政府机构大天度精简、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

为何考研如此火爆?根据教育部官网消息,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12月21日至23日举行,报考人数341万人。这一数字比2019年度考研报名人数增长了50余万人,增幅超过17%,再创历史新高。实际上,“考研热”已持续多年。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中国考研报名人数除在2014年和2015年同比稍有下降外,其余年份都呈增加态势,2017年至今,每年的增幅都超过10%。具体来看,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38万,较2017年增加了37万人,增幅达4%。这一增幅在2019年再度被刷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考研人数规模达到290万人,比2018年再增52万人,增幅升至21%。2020年全国考研人数又比2019年高出50余万人,增幅超17%。高校研究生扩招 中大计划比上年多招约600人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近年来,不少高校也对研究生进行了扩招。通过梳理国内多所院校的招生简章可以看出,扩招人数100人至300人的高校不在少数。近三年,各大高校的报录比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上海财经大学从2017年的6:1上涨到2019的4:1,东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报录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推免成“双一流”高校重要招生途径之一《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启动后,“双一流”高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其中,推免作为研究生招生改革探索的一种方式获得高校的普遍欢迎,并成为“双一流”高校重要的招生途径之一。不过,近七成统考生认为获得推免资格很不容易。报告显示,招生单位在选拔推免生时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专业知识储备和科研经历;超过五成的招生单位认为,交流能力、本科院校层次、竞赛获奖情况也很重要;近四成的招生单位比较看重读研目标、本科成绩;本科专业、笔试面试成绩的重要性相对较低。以上就是目前的大学生考研现状,各位考研党们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有点难受呢?没关系,任何事情只要你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那么结果一定不会太差,相反,如果你就因此而放弃,那么,未来的路,你可能要好好走了。

我好朋友跟我说过,他最怕的不是考不上研究生,而是他拿到了985硕士学位证书后,和那些本科三本,甚至是带专的混日子的人在一起工作,这会让他瞬间觉得考研读研那段日子究竟是为了什么,辛辛苦苦是为了什么”。他的话虽然让人不是很舒服,有些片面。可是这足以看出,不仅是名校大学生,就连专科生也在勇敢的挣扎向前,想要考取更高的学历。考研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从上图不难看出研究生近年来的报名情况和录取人数都有所增长,尤其是17年后报名人数已经破了两百万。从1998-2018这20年的数据来出,除了少数几个年份考研报名率几乎都是正增长的。而且报录比显示录取难度也相对低了一些。难怪有人会担心研究生扩招会带来学历贬值的危机。但是,目前我国还是处于较高速发展的状态,对人才的需求量仍非常巨大,研究生的数量远达不到造成“人才泡沫”、“学历贬值”的现象。越大多数的人,会在考研中失败。而考研的重要性却又决定了我们以后会过着怎样的生活。所以大学生的考研危机越来越严重。那么我们要如何度过考研危机,如果成功上岸?很多人说自己一定会考中,但是放大话也无法成功,只能给自己打一时的鸡血。努力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段时间做的还不错,给自己放个假吧,通过娱乐来犒劳自己。再次意识到自己要努力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一大半。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节拍器),虽然(节拍器)和自己的目标没有什么逻辑关系。但是仍然给(节拍器)赋予意义。(节拍器)就是为了目的。当你心中装着目的这件大事的时候,这件大事反而会变成压力,让自己不自觉的就想逃避,再加上跨越时间很长,就给自己的逃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反而当你心中装的是(节拍器)这件小事,给自己的压力就没那么大了。一天会发生多次。哪怕某次破戒了,第二天完全可以补回来。不会让愧疚持续,然后变成了逃避。一直不自律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自律呢?跟随自己的想法去学习,高效学习。考研这道大关一定就会过去。最后,祝各位学子学业有成,一战成硕!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几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不管是因为顺应时代潮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占领教育体系的高端,还是为了实现个人梦想、缓解就业压力,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在本科阶段决定参加到考研大军中来。关键词:大学生 考研 考研热引言近几年来,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场“考研风”席卷中国大江南北各大高校,“考研热”持续升温。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考研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文化事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普通高校的招生扩招幅度逐年增加,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那些高、精、尖的技术则需要大量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来开发。此外,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这样,由于大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所造成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所产生的压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将促使人们去追求高学历。由此可见,大学生“考研热”的确是一种需要引起普遍关注的教育现象,也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问题。Ⅰ“考研热”出现的原因(1)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2)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3)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待遇的提高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从1999年以来的不断扩招,也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通过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也基本上能够缓解经济上的困难,这为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4)在校大学生拥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条件相对在职人员来说,在校大学生拥有有利的学习环境:他们有专门老师进行指导,并有机会参加考前培训;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课时安排等;没有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考研同学间彼此帮助、鼓励和竞争,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在校大学生独享、而在职考研者所无法具备的。(5)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高等人才的数量大大增加。过去政府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本科生的主渠道。但近几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裁员增效,对毕业生的吸纳量逐年减少。再加上,从2000届毕业生开始,由毕业派遣证改为毕业报到证,这无疑进一步将毕业生推向了市场,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对此,一部分大学生只好选择考研这种途径延缓进入就业市场。(6)有利于个人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不提高水平,没有真才实学,就会落伍,甚至会被淘汰。面临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大学生深感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以及较高的学历,难以成为复合型人才,故而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成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新一轮“读书成材热”逐渐兴起。大学生们认为读研究生可以多学知识,更有利于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7)可以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很多大学生在上本科时由于对各种专业的认识非常有限,造成很多学生认为现实中的专业和他们当初的认识完全不一样,因此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考研可以使自己有机会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而选择考研。综合以上这些因素,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与体会进行推理和判断,权衡利弊,最后就形成了考研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的认知,因此就出现了“考研热”的现象。Ⅱ“考研热”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考研已经成为当今大多数大学生的第一选择,而且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各种具有更高知识储备的人才,“考研热”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是在“考研热”出现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大学生和相关部门对此认识不清的话可能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1)考研是为学位而不是为学问。有些人把考研仅仅作为个人命运的赌注,当做“敲门砖”。由于考研目的不明确、不端正,导致考研虽“热”学术却“冷”,随着考研人数和录取名额的增多却未能水涨船高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层次。(2)大学里考研成风,不少考研者缺课、逃课现象严重,组织纪律涣散、敷衍课程、学业偏废,导致本科教学质量下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直接影响到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3)“考研热”带来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研究生培养规模快速增长,但研究生培养条件和培养制度的改善却未能跟上,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滞后,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较差的状况比较严重,课程设置存在着与现实脱节的现象,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4)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乏人问津,造成人才的失衡。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并不能人尽其才,人才高消费加剧供需矛盾,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许多人尽管拿到了学位,但创新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差,有的还学非所用,总之是偏离了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甚至也违背了他们自己当年考研的初衷。(5)部分考研学生认为准备时间越长越好。在大学校园里,从来就不乏这样一群人:他们信念坚定,一定要考上研究生!因此这些学生早早就开始准备,从刚进入大三,大二甚至大一就开始未雨绸缪了。他们认为,考研准备越早,时间越长,胜算就越大。其实,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区。准备时间越长,既容易越早进入疲劳期,又不利于知识的扩充。充分、高效的考研复习与准备时间的长短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正所谓“效率就是生命”,在最短时间内最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本身就是学习效率的一种体现。相反,长时间的准备会导致过早的进入疲劳期,而到了考前的11、12月份,若正处于疲劳期或恢复期,那么之前的努力就要大打折扣了。综上所述,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考研动机,与家庭成员协商好,取得家庭的全面支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提高承压能力。其次,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其思想道德的教育,培养他们务实、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协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最后,希望我们考研的学子们都能够梦想成真!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论文10000字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社会的宝贵人才资源,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落实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合理配置、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才资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伟大事业提供人才保证,就需要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这对学生、社会、高校以及企事业用人单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简述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现有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四个方面着重提出了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举措和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供求;构建1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目前,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1就业市场供求失衡根据表1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井喷态势,2001年为114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10年631万人,2015年毕业生就已达到749万人,再加上往年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导致了就业市场供应远大于需求,就业机会按照GDP增长率测算也无法比肩毕业生数量的涨幅在当前和未来几年内,就业机会没有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大量毕业生待业将会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和重要的社会难题2就业观念多元发展伴随时代的变迁,大学生就业从过去的以等待分配为主的单一观念,发展到今天主动选择为主的多元化观念当今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意识,其就业观念多元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就业类型上,大学生择业范围增加从过去稳定无风险的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发展到现在中小型企业、外企、私企、甚至参军入伍等第二,在地理位置上,大学生从过去的趋向于选择家乡或大城市,发展到现在的大城市、沿海城市、山区城镇以及西部边远地区等第三,在就业方式上,大学生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唯岗位就业方式,开辟了诸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三扶一支、出国深造等多样化的新型就业方式3就业不公现象严重社会大力提倡公平正义,但在大学生就业领域,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充斥着人情招聘、忽视能力、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不公现象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让学生们变得愤世嫉俗,从而形成错误的就业价值观念,对人才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2现有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并轨制的实施、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教育机构的改革进展缓慢、国企改制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国家随之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但该体系起步较晚,运行缓慢,体系结构相对不完善,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过努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教育经费中用于帮助大学生就业比例仍然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严格来说属于公共服务体系范畴,经费投入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因此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财政投入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国家近几年所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的规定,其绝大多数仍停留在胡锦涛主席相关指示精神在现有实际政策和法律法规中,仍然缺乏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基本法规,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在“就业服务和管理”一章中还没有就有关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的行为规范设置必要的法律条款同时,在就业政策上,片面追求就业率的达标,缺乏以人为本、更加细化的就业政策扶持2高校教学改革滞后,就业服务水平不高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将课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层次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1]目前,高校高等教学改革滞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忽视社会需求、专业设置不合理、忽视职业教育等严重问题,阻碍了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培养,加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双重浪费兼之国内各高校的就业服务方式过于单一,就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较低,水平较差,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缺乏人性关怀和理性支持3用人单位要求荷刻,人才观念不够长远当前,许多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的长远观念,目光短浅,偏好招来就用的招聘模式不但不愿为新员工做职业培训,还对大学生提出了众多过分苛刻的要求,比如以貌取人、要求工作经验、歧视女性、盲目追求高学历等这不仅造成了人才浪费,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强就业政策扶持力度4%的GDP教育经费投入,看似天文数字,但中国太大,对于中国的教育现状来说还很不够,更不用说大学生就业服务经费的投入了同就业问题一样,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其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大就业服务财政投入,不是底线,更非上限;不是终点,而是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的新起点在就业政策扶持方面,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采取诸如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职业介绍及培训补贴、鼓励基层就业、破除行业地域壁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鼓励孵化器项目发展等利好政策来提升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质量2加快高校职业教育改革进程、提高就业指导水平1强化素质教育,增强就业实践高校教育改革应抛弃过去的侧重学术研究和理论知识的单一学术导向教育模式,通过增加侧重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等多种就业导向的教育模式来强化和拓展大学生的就业兴趣和爱好,使有志于继续深造和擅长实践的学生们都能实现良好的个人生涯发展,最大限度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2强化多方协作,提高就业指导水平高校应与企业加强协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灵活机动的办法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要主动向企业敞开大门,通过联合成立就业数据库、举办产学研探讨会、加强就业指导人员与企业人员沟通交流、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观念、联合开设企业实践课程等方式来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3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完备的企业见习制度1建立完善的企业就业见习制度目前,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文件,规定了见习期限、工龄计算以及毕业生所享受的保险和生活补助标准企业应在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就业权益的前提下,认真进行见习人员工作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将人才招聘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挖掘人才和储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人力资源长期化和持续化,保证自身经济效益2规范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公平用人单位应强化责任意识,在招聘工作中做到公平正义、合理规划,摒弃性别歧视、人情招聘、学历歧视等不公现象,并科学地分析岗位职责、工作环境等因素,从而客观地对任职者的能力、素质、性格以及其他方面提出正确的合理的要求同时,用人单位需要规范自己的招聘行为,遵守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及时、全面、客观的招聘信息,特别是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方面,要杜绝夸大其辞、空头承诺的招聘行为4加强社会职业就业中介组织监管1优化中介组织队伍建设目前,大部分社会就业中介组织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方面表现较为劣势因此,优化社会就业中介组织的人员队伍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规范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资质的同时,提高队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加强培训管理,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做到持证上岗,切实提高和充实职业就业中介组织的队伍建设2加强对职业中介组织监管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针相关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明确各类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程序、收费标准,并对服务水平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的提出要求通过对非法就业中介活动制定处罚办法,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积极创造中介服务有法可依的法律环境另外,要对乱收费、无证经营、虚假招聘、无诚信服务的非法中介组织进行坚决取缔、严厉惩处,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确保中介行业的健康发展,树立中介行业良好的服务形象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浅析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进行了阐述。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分配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转变,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新的就业机制。而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认真学习解读了当前的就业政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黑龙江几所高校进行了调研,应对就业难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析。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浅析1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2008年岁末的金融危机,使得本来并不顺利的中国经济,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更加雪上加霜,率先受到冲击的是沿海的外贸型企业,紧接着就轮到了国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整个经济陷入低迷之际,被誉为经济温度表的大学生就业率,就受到了直接影响。有四个标志性的信号非常明显:招聘数量减少、招聘门槛提高、就业竞争加剧、薪水期望下降。金融、保险、外贸、房地产、汽车、航空、广告等行业开始减少招人。再一个指标就是,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07年,民营企业吸纳了2%的大学毕业生,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肯定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据国内知名招聘平台“老麦在线”的数据显示,到了2009年6月毕业季开始的时候,全国将会有超过500万大学生陷入工作难的状态,就拿IT业界来说,目前明确制定了2009年招聘计划的企业,不足往年的10%,大量的本专科学生涌入就业市场,而企业提供的岗位却明显不足,使得整个2008年岁末的毕业生群体,陷入了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2自身认识上的误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其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3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也有问题,存在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匹配、教育知识和新知识接轨的问题。我们的专业设置过多、划分过细,就业同学中,有30%同学与原学的专业没关系,所以要加强通识教育。2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思考1高校的教改应进一步深入。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生就业制度

大学生考研现状论文范文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凸显。自从2001年我国首次实施研究生扩招以来,考研热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把报考研究生当成了躲避就业的理想选择。考研自1992年以来便不断地升温,持久不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考研大军。成为了高考之后的又一次人生转折,“据悉,2021年全国报考人数为6万,报名人数较2020年相比增长8%。从报名人数数据的变化,不难发现考研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大学已不在是终极目标,它已经成为通往研究生考试的跳板,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十分普遍。考研热的原因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开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持续高涨。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大学生在社会的压力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考研大军,期望用高学历的筹码在剧烈的就业竞争中谋求到一份较好的工作,以期获得更好的开展。就业压力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开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已大大增长。过去政府机关和国有大型企业是接收大学生的主要渠道。但近十年,政府机构大天度精简、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

目前考研大军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壮大,2014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72万,2015年为168万,2016年为177万,2017年陡然上升到240万,一举突破200万大关,2018年为238万,其中有100万左右是往届生,这部分人中有人是二战甚至是三战,可见考研竞争逐渐白热化,随着报考人数不断增加以及2020年国家线的提高,经济发展萎靡就业压力大,未来的考研应该呈竞争不断加剧的趋势。随着这样的趋势发展,该如何选择呢,作为一个老学姐,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首先从自身的角度,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搞清楚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自己是否想继续走向更高的专业水平和平台,不要盲目的跟风,如果通过本课阶段的学习你对自己的专业感觉还蛮喜欢,甚至只要是不讨厌,那么建议你考虑选择继续深造的机会,如果你本科是985高校,那么把握好自己的平台近水楼台先得月,继续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如果你本科是211高校,那么结合自身的能力,考虑是否要冲一下985高校的平台,如果你的本科是双非学校,有很大毅力和自律能力的,可以冲一下985高校,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冲一下211高校,最不济考自己本校还是没问题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以学校的影响力为唯一的条件,包括老师的实力等各方面都要综合考虑。 从所学专业的角度,是否需要继续读研深造,这个了解起来比较容易,看看你们同专业往年的师兄师姐的考研情况你就指导了你所学的专业值不值得考研,并且平时也关注一下你们专业读过研究生的师兄师姐们从事的什么工作待遇怎样,本科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从事的什么工作,待遇怎样,了解到这些信息相信你对你的专业将来的就业或读研情况应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了,注意在了解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找普遍规律,不要只看个例。举个例子医学专业的学生普遍是要读研的,本硕连读甚至本硕博连读,一些工科专业比较偏向于应用,在本科阶段认真学习的话也可以学到立足社会的技术,但是就目前的社会情况来看,读研还是有比较高的性价比,从个大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或者人才公寓政策中就可见一斑,硕士学历还是有比较高的补贴力度。从个人家庭的角度,到本科毕业大部分人应该在23/24岁左右,这个年纪的我们做事应该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家庭了,考虑一下我们的父母,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切记犹豫不决,在这个年龄我们应该告诉自己,我们可以独立生活了,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总之考研是由多个因素影响的,但是每个人在做决定之前都应该先弄明白自己的情况,做出为自己人生负责人的情况。当然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从本科刚入学就以考研为目标的同学,不管怎样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定。

1 根据有关方面预计,除了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加上留学归国、待业的往届毕业生,2017年的就业人员或将达到“1000万+”的规模,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17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倍增。2 8%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难度很大,相反,只有不到1%的同学对就业持乐观态度。一方面,虽然国内整体就业环境出现好转,但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岗匹配错位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国内各高校持续扩招,今年的本科毕业生将达到800万大关。一方面,尚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的加入,无疑将会进一步加剧2017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压力。3 接近两成五的同学选择了考研、考公、出国留学等方式暂缓就业。根据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有5%的应届生选择考研,8%的应届生选择出国留学,另有1%的应届生选择参加考公务员。

我好朋友跟我说过,他最怕的不是考不上研究生,而是他拿到了985硕士学位证书后,和那些本科三本,甚至是带专的混日子的人在一起工作,这会让他瞬间觉得考研读研那段日子究竟是为了什么,辛辛苦苦是为了什么”。他的话虽然让人不是很舒服,有些片面。可是这足以看出,不仅是名校大学生,就连专科生也在勇敢的挣扎向前,想要考取更高的学历。考研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从上图不难看出研究生近年来的报名情况和录取人数都有所增长,尤其是17年后报名人数已经破了两百万。从1998-2018这20年的数据来出,除了少数几个年份考研报名率几乎都是正增长的。而且报录比显示录取难度也相对低了一些。难怪有人会担心研究生扩招会带来学历贬值的危机。但是,目前我国还是处于较高速发展的状态,对人才的需求量仍非常巨大,研究生的数量远达不到造成“人才泡沫”、“学历贬值”的现象。越大多数的人,会在考研中失败。而考研的重要性却又决定了我们以后会过着怎样的生活。所以大学生的考研危机越来越严重。那么我们要如何度过考研危机,如果成功上岸?很多人说自己一定会考中,但是放大话也无法成功,只能给自己打一时的鸡血。努力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段时间做的还不错,给自己放个假吧,通过娱乐来犒劳自己。再次意识到自己要努力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一大半。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节拍器),虽然(节拍器)和自己的目标没有什么逻辑关系。但是仍然给(节拍器)赋予意义。(节拍器)就是为了目的。当你心中装着目的这件大事的时候,这件大事反而会变成压力,让自己不自觉的就想逃避,再加上跨越时间很长,就给自己的逃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反而当你心中装的是(节拍器)这件小事,给自己的压力就没那么大了。一天会发生多次。哪怕某次破戒了,第二天完全可以补回来。不会让愧疚持续,然后变成了逃避。一直不自律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自律呢?跟随自己的想法去学习,高效学习。考研这道大关一定就会过去。最后,祝各位学子学业有成,一战成硕!

大学生考研现状论文格式

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规范不一样,学硕和专硕的要求不一样,每个学校的又大同小异,但总体上说,论文的结构是有中英文提要,有目录,有正文,有参考文献,有备注(注释),有附录,有致谢等。有字体、字数和排版要求等,查重率要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否则不能答辩等。

学位论文一般由12个主要部分组成。  封面(含扉页)  学位论文版权页  版权页位于扉页之后,包括《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两部分(版式见附件)。  中文摘要  摘要应将学位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简短明了地陈述出来,它包含论文中的基本信息,体现科研工作的核心思想,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和引用。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正文等同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可供二次文献(文摘等)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重点突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新见解。  硕士论文摘要一般500字左右,博士论文摘要一般1500字左右。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对应。  目录  目录作为论文的提纲,是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缩写、符号说明  论文中所用缩写、符号都应标明其意义、单位(或量纲)。置于目录之后。  论文正文  它是学位论文的主体,一般由标题、文字叙述、图、表格和公式5个部分构成。写作内容可因科研项目的性质不同而变化。一般可包括本研究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方法综述;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论点、论据、结论、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等。  正文中的结论是整篇论文的精髓,应该精练、准确,不得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结论应在对研究结果认真讨论、推理和引证的基础上,总结形成具有普遍科学意义的定论或理论。  注释  注释的目的是说明引用文献的出处,或解释某些特征的正文内容。注释方法有4种:段中注、脚注、章节注、尾注。章节注和尾注在量少时方可使用。若注释太多,最好分解为段中注和脚注。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为脚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中引用的有具体文字来源的文献集合,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一般列在正文的末尾。按照GB 7714《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的规定执行。  附录  附录是作为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并不是必须的。主要列入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以备查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主要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等。  致谢  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种条件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致谢应实事求是,切忌浮夸与庸俗之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按学术论文发表的时间顺序,列出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清单(时间、发表刊物名称及论文署名),与学位论文对应的章节。论文必须以广西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位论文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应具体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引用自己的成果也应作必要说明。援引教师授课观点或例证,应征得教师本人同意并注明,否则视为抄袭。注重原典(原著)的阅读。严格核实资料来源、引文出处。

不同的学校要求应该不大一样吧,可以问一下自己的导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