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语文教学论文3000字开头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8 09:16:48

语文教学论文3000字开头题目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1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3 、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4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 、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 、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8 、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 、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 、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 、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 、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 、论语文自主学习14 、语文批评与语文教育的发展15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 、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 、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 、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20 、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 、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 、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 、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 、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 、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 、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 、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28 、发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 、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 、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 、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 、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发展观36 、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若有目标一线牵,大珠小珠落玉盘(写教学目标的意义和设计的)

语文教学论文3000字开头题目新颖

可以写你是怎样教学的呀

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该在那里束缚?

毕业论文题目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  摘要  教学方法: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三、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  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摘 要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 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 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 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 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关键词:教学方法 导入方法 课堂教学 技巧 浅谈初中课堂教学方法及导入方法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好全在于使 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 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下面我谈三点: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 。在引 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 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 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 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 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写 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 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 是一种教学常态。 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 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 目的, 反而浪费时间。 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 《云 南歌会》 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 而是脸谱化的肖像。 《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 加以分析指导,这就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 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 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听一位老师上 《山居秋暝》 一课, 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 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 都不错。 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 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 心劳动人民。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 在具体的教学中, 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决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 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 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浆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 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 勤劳善良的人们。 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 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如王昌龄《采莲 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 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硬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系,诗人具有 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倒不是说古诗中没有这种诗,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诗圣杜 甫的诗歌,他的著名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很充分地 、 、 体现了这种情怀。 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还应教会学生从课文中自觉接受这种 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本质之中,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 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  三、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某地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才两年。有老师说她上课不讲 规矩,跟一般的老师上法不一样,学校领导听了她的课后也有同感。最近,安排 其上教研课,上的是《胡同文化》 ,她讲的时间较多,但也有提问,也有学生讨 论。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几乎都认为,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教法单一、传统。再从 她的教学效果看,挺不错的。两年来上了两个年级,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期末考 试,两个班成绩在其所教年级的十多个班中,总是名列前茅,这又让有的老师困 惑。但是老师们对那位老师教法的否定,又让那位老师没有信心,书该怎么教? 古人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决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 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要是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就 是不好的,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 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 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 它就有效, 反之就无效。 ”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被指为不讲规矩, , 跟一般老师上法不一样,其实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一点而已。她的这种 上法可能不对有的领导和老师的口味。在她的课堂上,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没 有为了追求好看追求热闹,然而却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朴素、本真,教学目的清 楚,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她的课堂气氛并不冷清,相反,倒是“热烈”的,这说 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因而那位老师的 教学效果不错。 传统的教法有什么不好?难道凡是传统的都应该抛弃吗?不是的。 在我们今天 的课堂上,到处能看到传统教法的影子,要求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因材施 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很好的传统教法。只要有利于学生语 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我们并不反对教法的创新,反对的是在教法上的形式化的追求。在所有的学 科中,恐怕只有语文的教法最多。你今天弄出个“××法”,他明天就总结出 “××步骤”。这种教法好,被推广,老师还没有适应,忽啦,又一种新的教法 给介绍来了,让老师们眼花了乱。有个性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般不会受什 么影响,可不少的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心中的那点自信恐怕已被折腾得差不多 了,只好诚惶诚恐,紧跟形势,疲于奔命。不少语文老师感叹:越来越不会教书 了,大概有此缘故吧。这究竟是不是语文老师的一种悲哀? 那位老师就是这样,尽管自己的教学效果不错,但是教学方法不合流,自己 也快动摇起来。她应该坚持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干嘛非要 被同化?我以前所在的一所学校,一位政治老师上课语速极快,就像打机关枪。 开始,学生几乎听不懂,一旦适应了,都觉得这位老师教得好,高考成绩就是最 好的证明。后来,这位老师被调到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了。 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都应从实际出发, 这里的实际指的是教材实际, 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老师实际。舍此,奢谈教学方法,则毫无意义。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 起学生的注意, 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 应追求导入技巧化, 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 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 认为以下几种种方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 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 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 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 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 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 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 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 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 方法》 。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开门见山”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 求学生在有限的 45 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 一“得”, 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 确定目标。 一讲课堂, 就直奔主题, 即“目 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 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 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目标展示导 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 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 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 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 《核舟记》一课, 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 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 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 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 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 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 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 诗歌《渔歌子》 ,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 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 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 《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让 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 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娓娓动听”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 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 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 《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 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面。  (七)“渐入佳境”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 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 筝弹奏的名曲, 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 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 又如 《看戏》 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 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八)“现代技术”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 “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 增 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首先, 要有针对性,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 采用不同的导入法, 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 “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 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 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 5~6 分钟左右, 不能太长。 再次,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 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 要认真钻研大纲, 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 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 还要明确, 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 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 有机的统一体, 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2] [3] [4] [5]  《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 年;  《传统语文教充实发控》,张志公,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中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  《张志公文集·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年。

语文教学论文3000字开头题目是什么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1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3 、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4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 、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 、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8 、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 、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 、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 、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 、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 、论语文自主学习14 、语文批评与语文教育的发展15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 、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 、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 、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20 、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 、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 、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 、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 、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 、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 、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 、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28 、发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 、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 、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 、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 、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发展观36 、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毕业论文题目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  摘要  教学方法: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三、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  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摘 要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 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 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 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 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关键词:教学方法 导入方法 课堂教学 技巧 浅谈初中课堂教学方法及导入方法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好全在于使 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 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下面我谈三点: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 。在引 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 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 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 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 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写 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 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 是一种教学常态。 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 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 目的, 反而浪费时间。 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 《云 南歌会》 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 而是脸谱化的肖像。 《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 加以分析指导,这就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 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 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听一位老师上 《山居秋暝》 一课, 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 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 都不错。 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 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 心劳动人民。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 在具体的教学中, 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决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 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 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浆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 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 勤劳善良的人们。 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 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如王昌龄《采莲 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 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硬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系,诗人具有 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倒不是说古诗中没有这种诗,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诗圣杜 甫的诗歌,他的著名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很充分地 、 、 体现了这种情怀。 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还应教会学生从课文中自觉接受这种 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本质之中,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 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  三、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某地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才两年。有老师说她上课不讲 规矩,跟一般的老师上法不一样,学校领导听了她的课后也有同感。最近,安排 其上教研课,上的是《胡同文化》 ,她讲的时间较多,但也有提问,也有学生讨 论。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几乎都认为,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教法单一、传统。再从 她的教学效果看,挺不错的。两年来上了两个年级,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期末考 试,两个班成绩在其所教年级的十多个班中,总是名列前茅,这又让有的老师困 惑。但是老师们对那位老师教法的否定,又让那位老师没有信心,书该怎么教? 古人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决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 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要是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就 是不好的,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 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 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 它就有效, 反之就无效。 ”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被指为不讲规矩, , 跟一般老师上法不一样,其实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一点而已。她的这种 上法可能不对有的领导和老师的口味。在她的课堂上,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没 有为了追求好看追求热闹,然而却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朴素、本真,教学目的清 楚,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她的课堂气氛并不冷清,相反,倒是“热烈”的,这说 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因而那位老师的 教学效果不错。 传统的教法有什么不好?难道凡是传统的都应该抛弃吗?不是的。 在我们今天 的课堂上,到处能看到传统教法的影子,要求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因材施 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很好的传统教法。只要有利于学生语 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我们并不反对教法的创新,反对的是在教法上的形式化的追求。在所有的学 科中,恐怕只有语文的教法最多。你今天弄出个“××法”,他明天就总结出 “××步骤”。这种教法好,被推广,老师还没有适应,忽啦,又一种新的教法 给介绍来了,让老师们眼花了乱。有个性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般不会受什 么影响,可不少的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心中的那点自信恐怕已被折腾得差不多 了,只好诚惶诚恐,紧跟形势,疲于奔命。不少语文老师感叹:越来越不会教书 了,大概有此缘故吧。这究竟是不是语文老师的一种悲哀? 那位老师就是这样,尽管自己的教学效果不错,但是教学方法不合流,自己 也快动摇起来。她应该坚持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干嘛非要 被同化?我以前所在的一所学校,一位政治老师上课语速极快,就像打机关枪。 开始,学生几乎听不懂,一旦适应了,都觉得这位老师教得好,高考成绩就是最 好的证明。后来,这位老师被调到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了。 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都应从实际出发, 这里的实际指的是教材实际, 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老师实际。舍此,奢谈教学方法,则毫无意义。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 起学生的注意, 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 应追求导入技巧化, 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 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 认为以下几种种方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 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 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 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 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 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 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 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 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 方法》 。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开门见山”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 求学生在有限的 45 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 一“得”, 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 确定目标。 一讲课堂, 就直奔主题, 即“目 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 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 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目标展示导 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 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 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 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 《核舟记》一课, 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 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 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 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 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 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 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 诗歌《渔歌子》 ,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 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 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 《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让 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 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娓娓动听”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 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 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 《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 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面。  (七)“渐入佳境”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 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 筝弹奏的名曲, 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 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 又如 《看戏》 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 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八)“现代技术”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 “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 增 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首先, 要有针对性,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 采用不同的导入法, 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 “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 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 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 5~6 分钟左右, 不能太长。 再次,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 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 要认真钻研大纲, 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 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 还要明确, 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 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 有机的统一体, 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2] [3] [4] [5]  《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 年;  《传统语文教充实发控》,张志公,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中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  《张志公文集·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年。

学生学习语文,才能取得最大效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你必须认真地疏理一下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得失。那些自己掌握得较好的知识,那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该巩固的巩固、该发扬的发扬;那些平时学得较为牵强的部分,那些至今仍然感觉不甚了了的内容,就应该做一些简单摘录,以便逐个予以攻克。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知识点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的要求,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能反复出现、螺旋上升。这也就意味着,已往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缺陷,完全可能在。你的疏理工作做得越是全面细致,缺陷补救、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次,积累在语文学习中是非常重要,它包含两层意思。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与传统的文本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集中体现在教学内涵的扩展。传统教育中的教学指的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强调的是教师的手把手地教,而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应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开展活动或研究的平等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推荐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教师要在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要监督学生自觉完成相应研究内容,以一个“闻道在先”的身份帮助学生,关心学生,鞭策学生。所以,教学内涵的扩展要求教师教的策略与学生学的策略也应发生变化。由此,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定位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上。第二,是指积累的面要广一些。语文学习必需的积累,包括课文学习中的积累,也包括我们补充阅读和自主课外阅读时对书、报、杂志中的一些内容所做的积累。广义地说,甚至可以包括许多其他的内容,诸如影视欣赏、广告宣传、同学讨论、家庭闲聊、诗句歌词等等,举凡可能和语文学习相关者,都值得我们去注目倾听,有意地作一些积累。积累的面广些,理解、分析时心中可以比照的人、事、物就会多一些,你的思路会更加开阔、联想会更加丰富,当然你的理解、分析水平和表达能力也就会有更大的提升。语文是一门知识性、认知性和社会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它十分重视对观察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这句话的本质是指语文和生活密切相联,语文中的阅读、写作实际上都和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相关。学生学习语文已达八年之久,应该认同上述论断。对社会现象,尤其是那些与中学生的生活有较多联系的事和物,能否做到仔细观察;对社会和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否做到深刻入理,都将会直接关系到你的理解、分析水平。如果将之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无疑会对你的阅读理解和表达水平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如果生活中勤于观察,善于用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多思考、多分析,并且有可能的话多动动笔,对提高你的语文程度很有帮助。一、表现1、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中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4、投机取巧二、成因1、认识的偏差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三、调控措施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语文教学论文3000字开头题目怎么写

毕业论文题目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  摘要  教学方法: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三、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  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摘 要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 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 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 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 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关键词:教学方法 导入方法 课堂教学 技巧 浅谈初中课堂教学方法及导入方法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好全在于使 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 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下面我谈三点: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 。在引 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 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 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 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 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写 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 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 是一种教学常态。 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 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 目的, 反而浪费时间。 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 《云 南歌会》 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 而是脸谱化的肖像。 《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 加以分析指导,这就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 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 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听一位老师上 《山居秋暝》 一课, 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 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 都不错。 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 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 心劳动人民。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 在具体的教学中, 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决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 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 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浆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 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 勤劳善良的人们。 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 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如王昌龄《采莲 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 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硬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系,诗人具有 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倒不是说古诗中没有这种诗,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诗圣杜 甫的诗歌,他的著名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很充分地 、 、 体现了这种情怀。 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还应教会学生从课文中自觉接受这种 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本质之中,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 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  三、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某地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才两年。有老师说她上课不讲 规矩,跟一般的老师上法不一样,学校领导听了她的课后也有同感。最近,安排 其上教研课,上的是《胡同文化》 ,她讲的时间较多,但也有提问,也有学生讨 论。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几乎都认为,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教法单一、传统。再从 她的教学效果看,挺不错的。两年来上了两个年级,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期末考 试,两个班成绩在其所教年级的十多个班中,总是名列前茅,这又让有的老师困 惑。但是老师们对那位老师教法的否定,又让那位老师没有信心,书该怎么教? 古人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决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 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要是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就 是不好的,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 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 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 它就有效, 反之就无效。 ”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被指为不讲规矩, , 跟一般老师上法不一样,其实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一点而已。她的这种 上法可能不对有的领导和老师的口味。在她的课堂上,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没 有为了追求好看追求热闹,然而却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朴素、本真,教学目的清 楚,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她的课堂气氛并不冷清,相反,倒是“热烈”的,这说 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因而那位老师的 教学效果不错。 传统的教法有什么不好?难道凡是传统的都应该抛弃吗?不是的。 在我们今天 的课堂上,到处能看到传统教法的影子,要求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因材施 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很好的传统教法。只要有利于学生语 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我们并不反对教法的创新,反对的是在教法上的形式化的追求。在所有的学 科中,恐怕只有语文的教法最多。你今天弄出个“××法”,他明天就总结出 “××步骤”。这种教法好,被推广,老师还没有适应,忽啦,又一种新的教法 给介绍来了,让老师们眼花了乱。有个性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般不会受什 么影响,可不少的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心中的那点自信恐怕已被折腾得差不多 了,只好诚惶诚恐,紧跟形势,疲于奔命。不少语文老师感叹:越来越不会教书 了,大概有此缘故吧。这究竟是不是语文老师的一种悲哀? 那位老师就是这样,尽管自己的教学效果不错,但是教学方法不合流,自己 也快动摇起来。她应该坚持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干嘛非要 被同化?我以前所在的一所学校,一位政治老师上课语速极快,就像打机关枪。 开始,学生几乎听不懂,一旦适应了,都觉得这位老师教得好,高考成绩就是最 好的证明。后来,这位老师被调到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了。 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都应从实际出发, 这里的实际指的是教材实际, 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老师实际。舍此,奢谈教学方法,则毫无意义。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 起学生的注意, 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 应追求导入技巧化, 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 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 认为以下几种种方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 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 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 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 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 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 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 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 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 方法》 。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开门见山”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 求学生在有限的 45 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 一“得”, 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 确定目标。 一讲课堂, 就直奔主题, 即“目 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 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 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目标展示导 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 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 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 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 《核舟记》一课, 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 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 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 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 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 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 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 诗歌《渔歌子》 ,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 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 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 《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让 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 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娓娓动听”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 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 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 《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 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面。  (七)“渐入佳境”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 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 筝弹奏的名曲, 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 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 又如 《看戏》 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 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八)“现代技术”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 “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 增 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首先, 要有针对性,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 采用不同的导入法, 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 “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 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 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 5~6 分钟左右, 不能太长。 再次,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 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 要认真钻研大纲, 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 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 还要明确, 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 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 有机的统一体, 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2] [3] [4] [5]  《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 年;  《传统语文教充实发控》,张志公,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中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  《张志公文集·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年。

抓住论文的主题来写,实在想不出来,就去参考网络。祝你顺利!

第一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章。这类论文有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这一命题作阐述与解释的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3期《审视“语文”》作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就是从“精神的家园”、“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和“生活的语文”几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是什么”这一命题有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思考与解释笔者的《悟什么 怎么悟》发表于2004年8期《教学月刊》当属此列或是站在新的理论高度、用新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例如批评语文教学满堂灌、机械练等不足倡导对话教学《教学月刊》总第41期中的《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就论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的观点。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收集各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寻找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5期有篇题为《中美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的文章就是在“多”和“活”上分析了美国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特点。 第三对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体会总有自己的得意之处及时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便也成了教学论文。这类论文比例最高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教学杂志有三分之二的文章就属此列。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的“课例剖析”、“教艺例谈”、“教改探索”、“教改尝试”和“教学反思”等栏目登载的几乎都是一线教师的实践所感记录着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的足迹镌刻着一位位热血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叩问与咀嚼。 从论文撰写的形式来看狭义上的教学论文就是指围绕某一论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文字表达。

幼师教学论文3000字开头题目

养成教育从幼儿开始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案例  悄悄话帮我解了围 (北京市)  “老师,我的书皮儿掉了,不知道是谁给我撕掉的。”昊昊一边说一边将撕破的书递给我,接过被撕坏的书我问道:“这本书是谁撕坏的?”孩子们抬起头看着我,没有人理我。近阶段班里正在开展爱护图书的活动,竟然还有损坏书的事情发生,我有点生气地说:“都把书放回书架,然后坐好。”孩子们按我说的做了。接着我又说:“是谁把昊昊的书弄坏了,谁承认了,老师会原谅他,并且和他一起把书补好。要不然,我就不原谅他了。”教室里鸦雀无声,还是没有人承认。在我和孩子对看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看到是某某拿过这本书”……  不一会儿,孩子们又安静下来了,一双双渴望弄清事实的眼睛渐渐地变成了指责的目光,使劲地盯着我,像在对我说:“老师,我没弄坏书,全班只有一个小朋友把书弄坏了,为什么让我们大家来陪着呢?”一个场景在脑海中浮现:“老师,我弄坏的,我不是故意的,我不想让大家知道”。我猛然惊醒,于是说:“孩子们,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想法用悄悄话的方法告诉老师?”这时孩子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个接一个地趴在我耳边说上几句悄悄话。凡凡走到我跟前,小声说:“书是我弄坏的,我不是故意的,刚才书被夹到书架的空里,我一拿,书皮就拉掉了,一会儿我帮他修好。”我点了点头。悄悄话继续进行……  在孩子们不经意的时候,书修好了,归还给了书的主人昊昊,修书的人是谁?只有昊昊、孟凡和老师知道。悄悄话帮我解了围。  点评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两次说教活动就可以达到目标的,需要我们耐心地帮助和等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许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只要我们能够给孩子机会,不伤害他们的幼小心灵,他们是会改正自己弱点的。  游戏之中有德育 (无锡市)  镜头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5月1日起施行了,“五·一”长假后遵守交通法规就成了我园教育活动的主题,然而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让老师的心情顿时觉得沉甸甸的。佳佳说:“假期里,妈妈带我上街去。过马路时,我对妈妈说要走人行横道,妈妈说横道线在那边,走过去太远了,这里没警察,拉着我就过马路了。”小轩说:“今天早上爸爸送我上幼儿园,到十字路口正好红灯亮了,我说‘红灯停’。爸爸说上班来不及了,汽车不会撞我们的,带着我闯红灯了。”说着说着,孩子们的眼神里流露出无奈与疑惑。于是老师说:“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接着组织孩子以自己的名义向家长们发出了《小手拉大手,共守交通法》的倡议书。  镜头二:琪琪是中一班一位活泼能干的小姑娘。一天早上,琪琪的妈妈来到幼儿园,焦急地要陈老师帮帮忙。原来前一天,妈妈到幼儿园接了琪琪坐公交车回家,离家还有两站路时,上来一位老奶奶,妈妈让琪琪给老奶奶让座,琪琪却怎么也不肯。妈妈很为自己的孩子不懂尊敬老人而担心。  当天,陈老师带孩子们玩起开汽车的游戏,让大家扮演不同角色,再现乘坐公交汽车的场景,其中也有让座的情节。琪琪快乐地玩着,在同伴的引导下自然地让座给小伙伴。下午老师将做游戏的活动告诉了琪琪妈妈,还给琪琪写了封信让妈妈读给她听,妈妈因势利导,就这样在游戏中让琪琪懂得了应该怎样做。  点评  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和老师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以及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是最有成效的思想品德启蒙教育。(吴世园)  孩子们的“不喜欢” 北京市延庆县幼儿园 郭留英  秋季开学,我又迎来了新一班的孩子。与他们相处数日后,总觉得有一种距离感。  于是,我在班里开展了“和老师交朋友”的活动。一天,我问孩子:“你们喜欢老师什么?不喜欢老师什么?”说起前一个问题,孩子们滔滔不绝,说到后一个问题却没有人回答。当我再一次问孩子:“你们不喜欢老师什么”时,活泼的滔滔一马当先:“我不喜欢老师批评我们,还虎着脸,老师能不能好好和我说?”听到这儿,我心里有些愧疚,但还是心悦诚服地点着头。看到我能坦然接受,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我不喜欢老师生气”;“不喜欢老师叫错我的名字”;“不喜欢老师画完画总是擦”;“不喜欢老师离我太远”;“不喜欢老师大声吵着和我们说话”;“不喜欢老师太胖”;“你答应给我们小红花,有时总是忘”……孩子们真诚的话语,让我既感动又惭愧。感情细腻的小诺走到我身边小声说道:“老师,我喜欢您!您别生气!”听到如此温暖的安慰,感激之情战胜了心中一丝的尴尬,我赶忙说:“不会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弱点,老师也是,你们愿意帮助老师改正吗?”“愿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听到孩子们的提醒:“老师,你该给我们红花了!”“老师,您小点声说话,多喝水,别嗓子疼。”孩子们把对老师的不喜欢变成了叮嘱、提醒和体谅。  点评  教师在改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只有抱着主动真诚、平等的态度,才能平静坦然地接受孩子们面对面的批评。而孩子们也能在教师创设的宽松的心理氛围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用心和老师交流。老师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审视自身的言行,便是对幼儿真正的接纳和尊重。(颜媛)  做真正的“奥特曼” (内蒙古)  奥特曼是源源特别喜欢的动画人物,因此,他经常模仿奥特曼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趁同学不备,扑上去就动起拳脚。为了壮“士气”源源还与兔兔结成了“统一联盟”,一起打班里比较弱小的同学。一些孩子不愿意和源源坐在一起,他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班里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他的行为,我决定帮助他认识自己的不足。  一天早晨,源源来晚了,谁也不肯把旁边的座位让给他,尤其是鹏鹏哭着对老师说,“老师,我怕他,我不和他坐。”看到机会成熟了,我一边安慰鹏鹏,一边让愿意和源源坐在一起的孩子举手,教室里顿时像炸了锅似的“声讨”起源源来。“他老打人,我才不和他坐呢!”源源不服气地说:“我是奥特曼。”孩子反驳到:“奥特曼是英雄,他消灭怪兽,可是你老欺负我们。”兔兔也抱怨地说:“你也打我呢。”我把目光转向源源问道:“你觉得你是真正的‘奥特曼’吗?”源源摇摇头,然后说:“我以后再也不欺负同学了,我要做真正的奥特曼!”  这件事对源源的触动很大,他真正感受到了平时打人带来的后果。那以后,我不断提供各种机会让源源体验保护同学的好处,还与他一起分享革命英雄故事。  点评  在这则事例中,霍老师抓住有利时机,让源源体验同伴不接纳的失落,促使他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与同学相处,调整自己的行为,知道英雄是帮助别人、不妨碍别人、对人友好的。同时教师正确引导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齐秀花)  观点 关注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 (浙江大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应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引导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培养的重要内容。社会性知识和技能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社会性发展与培养也不同于一般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境性、模仿性、重复性、内隐性等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幼儿习得心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应该是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统一,而且应该是由行到情、由情到知、然后由知和情合成信的过程。然而,中国的传统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学生,是一种教育者对被教育者“高控制”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方法上,以教师为主导,而较少考虑幼儿的主体作用,只是把幼儿看作被动接受的个体,而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了幼儿自身的要求,强调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而很少顾及幼儿的个别特点与差别,以外在的价值标准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行为要求。教师和家长习惯于强调“应该怎么样”,或“不应该怎么样”。片面地强调幼儿对于义务、责任的认同,孤立地要求幼儿做出分享、谦让和友爱等行为。这种高控制的策略从根本上说是对学生个人需要与潜能以及人格的不尊重。因此,有必要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培养入手,为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理解和尊重孩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老师不尊重学生、父母不尊重子女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家长和教师对幼儿这种“由上而下”的教育,对于行为塑造的作用微乎其微。研究者提出,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是使学生在内心里培养起对他人的尊重之心,而不在于向他们灌输道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能否互相尊重,已成为德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重视引导启发而不是教导。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不能依靠成人的要求和说教,缺乏情感体验的道德认知是苍白无力的。研究表明,过于强调道德认知,忽视道德情感,导致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分离,无法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  通过模仿和重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儿童的道德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基本的规则意识,虽然幼儿不能描述这种规则,但这种内隐的规则意识会自动地影响其行为。在一个规则意识薄弱和规则随时可以被修改的环境中,很难养成儿童的规则意识,自然也不利于养成儿童的道德行为。  关注幼儿的感受,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情绪能力包括对自己情绪的识别、对他人情绪的理解、情绪调节与情绪表达等,儿童情绪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的养成。如果教师和家长缺少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则不利于幼儿情绪能力的培养。如果幼儿很少甚至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则容易产生任性、固执、欺负、胆小、害羞、退缩、逆反、紧张、焦虑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总之,我们要创设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理解和尊重孩子,重视引导而不是教导,通过模仿和重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获得良好的社会行为,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健康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不仅让孩子“动手”和“动脑”,而且让孩子“动心”,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一个智慧的头脑,一颗快乐的心。  实效性的幼教德育观 北京教育学院 梅汝莉  道德范畴具有层次性,儿童的道德认知也有特定的发展轨迹。作为幼儿阶段的德育,必须注重夯实道德教育的基础,这才有可能保证德育的实效性。我国近代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对儿童德育的主张十分务实,他说:“‘舍己为人’原是做人的最高理想,这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才能做到,自古以来,有不少大圣古贤就是这一类人的代表。普通的人能够做到‘互助’也已经很不错了。”  他正是从大多数普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出发,将“互助”确定为德育的基本目标。对于儿童的道德修养来说,“互助”尽管比“舍己为人”低一个档次,但它是对儿童自发的“自我中心”的超越,使儿童确立“互助”的观念,意味着他们在与个人中心诀别,儿童一旦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下走出来,才可能理解他人的需要,才可能逐渐培养服务的精神,形成做人的合作态度。  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人之后方能“减少许多问题”。  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是十分重要的。19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李德也认为:“播下你的良好行为,你就能取得良好的习惯;播下你的良好习惯,你就能拥有良好的性格;播下你的良好性格,你就能拥有良好的命运。”足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儿童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还应看到,习惯如同蛛网,虽然微不可视,它对人的束缚可以形成巨型钢缆般的力量。拘泥于陈旧落后的习惯势力,也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同时,必须使他们具有超越落后保守习惯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创造的习惯和能力。儿童天生喜欢创造,具有创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育要得当,“要加以适当的训练”。这就“要从做中学,做中求创造”,“要有科学的头脑……手脑并用,才能创造”。这就是说,习惯的培养,必须有所选择,既需要培育儿童良好的品行,还需要促进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应当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经验 重视“人之初”的德育 (北京市)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之初”的德育。教幼儿“从小学做人”是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由此,我园紧紧抓住幼儿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培养行为规范入手,十多年来开展的“快快乐乐学本领,高高兴兴学做人(简称:从小学做人)”活动,对我园幼儿实施“学习生存和生活,学做健康人;学习交往和关心,学做社会人;学习创造和学习,学做智慧人”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从小学做人”的活动,按照幼儿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了多个主题,其中包括:我的小手真能干、自信—成功—快乐、夸夸我的好朋友、我把关爱送给他人等。在实施“从小学做人”的过程中,突出了一个“大”字和一个“小”字。所谓“大”,是指主题从大处着眼,培养未来的中国人所必备的素质;行动上下大力量,将社会、家庭、幼儿园合为一体,对幼儿实施立体教育,使“从小学做人”的家教指导行动健康发展。所谓“小”,即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让幼儿从小认知基本的社会公德。  “从小学做人”将幼儿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性结合起来。根据幼儿善于运用外部语言指导自己行动的特点,幼儿园为孩子们创编了一组《生活自理儿歌》,包括洗脸、梳头、穿衣、吃饭等28首。幼儿园自订的《幼儿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幼儿卫生行为规范》、《幼儿安全行为规范》、《幼儿在园行为规范》、《幼儿在家行为规范》,在征求家长们的意见之后,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实施。  “从小学做人”的活动贴近幼儿实际,如同一时期,年龄阶段不同,家教的重点不同,小班新入园时,以克服分离焦虑,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为主;大班,则以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为主;同一阶段,接受能力不同,家教的要求不同,小班,自己能做的事情学着做,中班,自己能做的事情努力做,大班,自己能做的事情主动做。  【链接】 教孩子“从小学做人”  ●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成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  ●教育孩子当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会说:“请您帮我……”受到帮助后,会说:“谢谢”。  ●教育孩子当自己不注意影响别人时,会主动诚恳地道歉,而当别人影响了自己时,能克制、谅解别人,会说:“没关系,不要紧。”  ●教育孩子当别人在谈话时,应不插嘴、不妨碍;成人和自己讲话时,要专心地听,不打断别人讲话,不离开,不嫌烦。

幼儿教育对儿童生活的背离与回归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历史演变研究不同教育背景母亲的言语运用对儿童语用的影响兰州市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进行全面语言教育的研究幼儿文学修辞艺术及其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抓住儿童绘画特点 发掘儿童绘画潜质教育视野下的儿童文化研究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基于教师发展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上海以社区为基础的0—3岁儿童服务机构的运行走向研究城市回族社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个案研究对幼儿园配班教师合作现状的思考甘肃省农村学前机构过程性教育质量研究上海市幼儿园体育特色的调查与研究我国社会转型中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化问题的研究幼儿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研究对广州市幼儿教师三个基本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对幼师外语教学的设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幼教改革的日益深入,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走向世界,开展国际交 流、竞争、写作的能力。幼师的学生学习外语,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学素质的培养;又为今后工作的实际 运用储备能量。当前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外语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目前不少的幼儿园陆续开 设了外语课,由于缺少师资,只好到高校去找代教,以高薪聘用外语教师。这些教师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 点,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不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由此可见,幼师开设外语课,为幼儿园提供外语师 资,寓外语教学于一日活动之中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目前学生的现状令人担忧。学生来自全省,外语水平相差悬殊。九三年以前招生时,报考幼师学校的 学生不要求参加外语考试,因此在初中阶段,想报考幼师的学生,在初二时就已经放弃外语学习,把主要精力 放在语文、数学上。九四年招生时,哈尔滨市内的报考幼师的学生要求参加外语考试,而外县、市的大部分地 区还与历年一样,没有参加外语考试,这部分考入幼师的学生,外语基础差,有的只认26个英语字母;一部分 考重点高中的学生落榜到幼师,这一小部分外语基础不错。这就形成了两极分化。所以在教学中,差的学生觉 得听不懂;好的学生认为学得太少,太慢。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学生对学习外语的兴趣来看,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外语是非常有用的,不论是自身的素质提高还是 今后的工作应用都有帮助,故表现积极,愿意学习。但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 有看清当前幼教改革的趋势,认识不到学习外语是势在必行,觉得学习外语毫无用处,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大 。加之幼师学校的外语没有统一的教材,所学的外语教材内容与学生今后工作关系不密切。这也是造成学生兴 趣不高,不愿学习的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情况,如何进行外语教学,如何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呢? 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问题,组织学生深入幼儿园,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和方向 。 其次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如互相问候、互相介绍、建议、提供帮助、请求帮助、表 达个人喜好等方面的日常用语,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使语言在不断地听、说、模仿、使用中丰富提 高,能使师生的心声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产生共鸣,能形成教师教得起劲,学生学得高兴的教学氛围。 第三,突出幼师特点: 学生毕业后面向幼儿园,幼儿园外语主要是进行外语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对外语的兴趣,为将来入小学进一步打基础,初步形成幼儿听说外语的习性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开口"习惯,及初步的听说交往、交流的能 力。因此幼师的学生首先要过好语音关。学习语音是学好语言的向导,不仅要发准四十八个音素,还要记住读 音规则,培养以拼读为基础的自学能力。此外,知识面要宽,掌握大量的词汇量及日常会话,学会掌握在日常 生活和各项活动中使用,培养运用外语的能力。 在当代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知识是需要经常更新的,在学校中的学习不过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 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既需要一些必要的实际和结论方面的知识,但更需要的是形成能独立去获取知识,运用知 识的能力。这样,他们就不是消极被动地去掌握,而是可以迅速,正确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并有能力加 以探索、鉴别、分析和引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比掌握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它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而且具有广泛的迁移作用。 第四,改革教法: 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培养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面用语言进行交际的 过程。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或多向活动形式。新大纲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外语教学观念,也就是从 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转向注重培养能力;从强调语言结构的教学转向重视功能的教学;从重视单项技能的培养 转向重视为交际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不能一味采取那种我说你听,我讲你做,我读你跟的 方法,而应该将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组织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让学生在语言的 多向活动中尽可能多听、多说,以确保他们在大量的语言操练中学懂语言并学会交际。将原来的"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教学原则转变为“以听说为主”的教学原则,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经过多种尝试,觉得其中见效最显著的一种方法是"听力理解训练"。即在学习新课以前,先借助录音机 ,听课文的录音带。在学习了生词、词组和了解词义以后,再把课文中难以听清或听懂的地方提示一下,反复 听几遍录音,看同学能听懂多少。然后再讲解课文,学完了再听,让学生再回顾一遍。 另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复述课文,在学完一篇课文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这样程度较 高的同学有了一个表现的机会,积极性很高。另一些同学听了他们复述后,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并学 会了用不同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方法。还可以根据幼师生特点进行情境教学,也可以进行课文剧表演或对话 等。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一个主要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学习得法。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改变学生自身不会学习的状况,教师既要考虑教法又要研究学法。

1 幼儿园教师论文:餐巾纸的妙用点心后,一个孩子用餐巾纸擦嘴后随手一扔,一旁的孩子随口叫到:“这张餐巾纸真象一只鸟”。顺着他的话音我朝前一瞥,可不,还真有点像呢!于是我马上组织幼儿对这张餐巾纸展开了讨论:请每个孩子说说它像什么?是不是所有的餐巾纸都能折叠出这些样子呢?于是在第二天的电脑创意绘画活动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发给每个孩子一张餐巾纸请他们任意折叠,而后请每个孩子来说一说你的餐巾纸像什么?随后我挑选了两张较为典型、并有代表性的餐巾纸进行扫描处理,作为孩子们上机操作的素材。由于孩子有了一个平面想象绘画过渡到电脑想象绘画的活动过程,这样一来解决了幼儿在电脑上刚上手的难处,有了一个缓冲过渡的过程。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过渡,孩子在后面的电脑操作中不再感到困难和无从着手。经过孩子的想象创作一张普通的“餐巾纸”变成了“蝴蝶”“小鱼”“芭芘娃娃”“球鞋”等等。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我提出了“电脑绘画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创造力的实验研究”的课题。其研究的根本价值不在于孩子运用绘画工具的技能有多熟练或是画出的作品有多惊人,而在借纯朴的一草一木、一个玩具等绘画素材,将创造与想象融于一体,让孩子在电脑这个天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独特的电脑绘画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趣、情趣、乐趣的画卷。从而使电脑绘画一举成为发展幼儿创造潜能的现代化教育平台。使幼儿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培养。  通过此次活动我感到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想象素材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餐巾纸”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的及其普通的物品,选择这样的物品作为电脑创意画的想象素材幼儿感到新鲜有趣,加之“餐巾纸”折叠的形状又很能引起幼儿的想象,由此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独特的电脑绘画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趣、情趣、乐趣的绘画作品。  在整个活动中我和孩子一起沉浸在想象的天地中,在与他们一起交流与讨论中我钦佩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此的丰富与大胆,同时也对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有了更一步的认识。让孩子在想象中创造,在创造中想象是我开展此次活动的真正目的。2 幼儿园教师论文:谈幼儿早期识字阅读 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是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素,是未来社会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近年来早期阅读已是我国幼教界逐步受到重视的一个新课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如果在婴幼儿时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怎样在学前期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为他们进入学校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目前幼儿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材料。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学前阶段,幼儿所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已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从幼儿认识书面语言这一特点出发,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例如:在每次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里要提供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和内容,以激发幼儿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可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挑选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者讲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三点:1、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2、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3、文字正确优美、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复。通过半年的实践,我认为/"帮我早读书/"教材是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早期阅读材料。这套教材图文并茂、语音规范、语义浅显、知识面广,幼儿通过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磁带、看色彩鲜艳的画书、读朗朗上口的文字,通过游戏和生活,逐步将口语符号与文字符号联系起来,自然地过渡到早期阅读。  二、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幼儿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幼儿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三、建立互动的阅读关系。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的组成,不只是一个地点、一本书。人,才是引导幼儿学习“与书对话”的关键,整个阅读行为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人。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阅读交往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与幼儿建立了“师生互动”的阅读关系。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读些书给幼儿听听,引导他们选书、看书、读书;引导他们发问、讨论、思考;引导他们进行绘画、表演、歌唱、做游戏等阅读延伸活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幼儿之间相互合作、交流。通过这些努力,发展了幼儿的阅读技能,使幼儿产生了阅读的愉悦、快乐之感。  我们还十分注重家长的参与,通过“亲子课堂”的形式,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了一种互动的阅读关系。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庭环境及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在有空闲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常常会给自己的孩子朗读一两个小故事:能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儿读物。有的家长还很善于引导自己的孩子,在讲完故事后一起交流感觉;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动动脑筋;或者一起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等。我们的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亲密、和谐。  通过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幼儿互动”的阅读关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和自主精神,阅读真正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四、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里,处处都有幼儿阅读的机会和内容。把握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性、好奇心和创造性个性,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3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今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普遍差,所以培养自理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下面给家长朋友介绍几种方法。   观察法 录制一些孩子自己穿衣、吃饭、自己照顾和管理自己的录像片,或者在幼儿园内选择一些做得好的小朋友做表演,组织小朋友看,然后再举一些与此相反的事例,让小朋友去对比,从中分辨是与非,好与差,激发孩子自理的积极性。  表演法 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要求,创设一些情境,可与家长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正反两方面的形象表演给大家看,鼓励小朋友向做得好的学习。  直观法 对最基本的技能,由家长做示范,然后指导小朋友一步一步照着做,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位小朋友掌握的程度,加以改正和指导。  游戏法 这种做法,不是事先确定表演者,而是根据需要先明确一个主题,然后让小朋友参加这种游戏,在参与中快快乐乐地学会某种本领。这个方法在幼儿园中可由老师带领。  提问法针对实际,向小朋友提出一些,让他们思考后回答。接着再让小朋友自己提出一些,由家长回答。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明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故事法选择和自编一些故事,讲给小朋友,让他们通过故事,明白一定的道理,从而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在3岁以上的孩子中,可以发组织小朋友自己讲故事,还可以在家长讲完之后,让小朋友续故事,通过讲故事做到自己教育自己。  奖励法 一个时期提出几项要求,然后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比,凡是进步的,哪怕一点一滴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在自制的评比表上贴上小红花,鼓掌祝贺。不仅可以进行单人比赛,还可以进行多人的比赛。  娱乐法 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如洗脸、刷牙、梳头等,编入活泼欢快的乐曲中,编成小的歌曲,教给小朋友。也可以把一些事情编成顺口溜、儿歌教给小朋友。这样便使幼儿通过娱乐的形式学会了一些本领。  单教法 每个小朋友都可能有特殊情况。所以要用单教法,就是“练兵教练”,手把手一点一点地教会。  以上几种方法,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只要坚持不懈,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逐步提高。4 幼儿园教师论文:有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一、生活是幼儿想象力的源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理智活动。”他指明了形象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生活里的形象反复出现会在人的记忆里产生意象,想象力是在意象基础上发展而来,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首先应丰富他们感性经验。首先应多带幼儿去郊外体验大自然的风光。春天的百花齐放、柳枝发芽,燕子呢喃;夏天河水碧波荡漾,泛舟河上、岸旁垂钓、听青蛙歌唱;金秋硕果累累,树叶有红、有绿,遍地金黄;严冬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大地着上神秘色彩,使幼儿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又引起许多的幻想。其次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如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交警叔叔不畏酷暑寒冬在指挥车流;妈妈每天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孩子上幼儿园,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看到修路工满身尘土挥汗劳动,使幼儿知道现代建筑是许多人不辞劳苦的结晶,就会产生不同的新鲜感受,更会联想出许多往事传说。带幼儿听音乐,看晚会演出,使幼儿不但领略到乐曲的美妙,更能提高审美意识。例如教幼儿画“新式汽车”前,我先带他们观察马路上各种车辆,而后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各式各样的玩具汽车,使他们由远及近、有浅入深地感知了汽车的构造、用途,在此感性经验基础上又向他们出示了许多奇特的新式汽车图片,孩子们兴奋异常,思维开阔,大胆想象,按捺不住急切作画的心情,就连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去。结果孩子们创造出了“飞机汽车”、“苹果汽车”、“机器人汽车”等极其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作品。  二、情感是想象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幼儿天生就会画画,他们会用绘画来发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心智,因为心灵是智慧的土壤。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背面是情感。我们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孩子在画什么东西,但实质上是一个孩子在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发泄,是用画笔来表达他内在心灵的需求。画画是人人本有的天禀,幼儿天生就爱画画,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那种不能用语言和言情表达之外的表达,就是绘画。所以儿童画是幼儿情感的必要表达方式。他们从两岁开始,只要手中有画笔,就喜欢画画涂涂,旁若无人地陶醉在想象之中,如果大人横加喝斥,就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学习过程,让幼儿画其所画,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注重引导幼儿的情感因素,只有情趣才能爱画画,只有爱画画,才能有激情,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好作品。例如听了故事《美人鱼》后,孩子们深深为美人鱼的故事所感动,讨论热烈,有的说: “美人鱼太可怜了,我不想让它死。”有的说:“我想让美人鱼会说话。”有的说:“我想让美人鱼结婚”等等。我让孩子们画“我能为美人鱼做点什么”,孩子们纷纷拿出手中的笔,画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美人鱼,五彩缤纷,形态各异。刘音小朋友画出了美人鱼过圣诞节,小鱼们送给美人鱼许多漂亮的礼物;齐筱颖小朋友画出了美人鱼要生孩子了,美人鱼的肚子特别大,里面有两个小美人鱼。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画,她说:“我想让美人鱼有孩子,这样她就不会死了!”多么稚拙的语言,毫无造作之气,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  三、实践是想象力的发展的归宿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想象力丰富,作画自由,无所顾忌,随意夸张,对世界充满新鲜感,什么都想知道,他们好奇好动的特征大都反映在玩上,在玩中增长知识,在玩中求乐。了解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辅导时就应该从玩开始,玩就是美术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例如小班的玩色活动就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辅导画画时,应打破常规,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应童心,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判断能力,为其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尊重天性,顺其自然,潜移默化地引导。想象是创造的前奏,不会想象就不会创造。对此,教师要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相结合,集绘画、诗歌、舞蹈、音乐、游戏于一体,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好奇的张扬,启发幼儿大胆落笔,创作与同伴不一样的作品。只有在自由自在的创作过程中,幼儿才会画出智慧的火花,才会更好地发挥想象、创造潜能。多鼓励和提倡儿童大胆地画,无论是想象画、写生画、创作画、自由画,都应让儿童亲自去体会一下,实践一下,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儿童的天赋才能得到发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性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挖掘,儿童的聪明才干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记得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水果想象画”,在孩子们观察和了解各种水果的基础上启发想象:“现在我们来变魔术,让这些水果变成小精灵,有眼睛、嘴巴、手、脚……而且会哈哈大笑,会生气,跟小朋友一样,它们生活在自己的王国里,如果你是水果小精灵,你愿意打扮成什么样子,做什么”。孩子们兴奋不已,随着音乐做出了各种动作,并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在绘画时兴致昂然,边画边联想,没有一个说“老师我不会画的”。结果有的画出了水果小精灵放录音机开舞会,有的画出了西瓜国王发脾气,有的画出了美的菠萝公主,长着长长的卷发,穿着美丽的花裙子……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5 幼儿教师论文:如何让幼儿愉快的唱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