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8-29 23:55:48

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论文题目

真的耶~我们也是吴志坤作业~

吴志坤的作业?哈哈哈哈哈 话说那个可以用电脑打印么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课堂中运用的初探 摘要 中学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是中学体育锻炼中不可少的一个主要项目,耐久跑练习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因为它是长时间单循环运动,比较枯燥乏味,大多学生都有畏惧的心理,缺少兴趣。怎样把枯燥的耐久跑教学成为没有痛苦的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无痛苦练习法在课堂 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体育课堂教学 1、前言 中长跑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既枯燥又无趣且痛苦,不如打球,跳操来得痛快。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对耐久跑是望而生畏,产生惧怕心理。 在长跑教学中,传统的观点认为“极点”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极点”的痛苦,才能达到耐力的提高。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另外一些人的特质,他们对痛苦的忍受力的确底,心理上的疲劳来的更早一些。应该说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生在教学团体中不在少数,他们的精神状态常常可以影响整个班级情绪。再加上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长跑是一种痛苦。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的观念上,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无痛苦练习法”的提出是希望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的同时,又能保持愉快心境,减少学生的恐惧感,体会运动的快乐。 2、关于无痛苦练习法 从早上晨跑的中老年中发现,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除了他们的目的明确、意志坚强外,看上去也没有痛苦,很多人还有一种运动后的快乐,比较放松。那么,他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呢?经过观察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跑伴。2、速度自然放松。3、基本上没有极点。而且效果显著。 由此,我们可以把长跑无痛苦练习法概括为目标明确,有两个或以上的跑伴,以放松自然的速度跑,从中找到舒适的感觉,从而克服或是避免极点带给我们的痛苦的练习方法。 3、耐久跑教学中的三要素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考虑到耐久跑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上耐久跑的自身特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耐久跑知识的传授、灌输讲解上,而且还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认识和挖掘调动上。本身学校体育“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以达到全面健身目的。 其次,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 耐久跑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精讲多练,使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健与美。把耐久跑和游戏等相结合进行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所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引导、启发、教育、鼓励”,将“言、行、意、情”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平时多关心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心情不好时教师及时疏导其不稳定情绪。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以是一种教学反馈,可以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 (3)以健身为目的,课内外一体化 在耐久跑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耐久跑是一项极好的锻炼身体项目,同时也是终身体育中简单又实用的锻炼手段。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身,因此跑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有很大是比例,所以耐久跑教学要运用各种群体活动相结合,达到教学的一体化。 4、 结合无痛苦练习法与耐久跑的三要素主要措施为: ( 1)、明确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长跑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增强学生自信心,特别是与其他相比较长跑的生理价值更具有独特性。让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泄努力锻炼,将会得到身体机能的提高,并从中感受快乐,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系列的具体事例或用录象等直观的方式来传达快乐动机。 ( 2)、从方法上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在耐久跑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耐力素质差,会出现一些生理不适现象,如“运动极点”现象。所以在练习之前,要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运动极点”是跑途中因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并向学生介绍防止,克服“运动极点”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在实践上加强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节奏有所了解,掌握了解自己的节奏的方法,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准自己的运动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3)加强指导,让学生跑好第一次。 第一次练习是打好后面基础的关键,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体会初次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生的练习信心。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控制跑速、督促学生尽量放慢速度,而不是监督学生的速度。没有练习经验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怎样的速度才能跑完全程。刚开始练习速度的把握是关键,过快则可能造成腹痛、胸闷,抽筋等不适症状,有的人已成为条件反射,习惯性发作。所以第一次练习以舒适为标准。身体适应后速度自然会提高。 (4)选择好自己的跑伴,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虽然每个人的长跑节奏不同,但由于耐久跑本身的特点,路程长、时间长。一个人太孤独,而人太多则又达不到效果。因此选择同伴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跑伴,自发组织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但对同伴的要求是耐力水平、跑步节奏相近的,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够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又不干扰对方。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跑步水平,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 具体做法是: 对初二的学生共117人,(男的50,女的67人),在每周体育课中分6次完成。自己选择跑伴,尽可能以放松的速度跑,。第一周跑1000米,第二周增加300米,以后每周增加300米。 结果: 感觉轻松、舒畅 9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重的 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轻的 3% 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耐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耐久跑不再有恐惧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耐久跑,体会到了以前长跑时从没有过的乐趣。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含义,论述了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和必然使命,并提出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构建途径: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塑造创新理念,坚持以育人为重要抓手等。   [论文关键词]高校 文化 传承 创新 使命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文化创新。这就意味着高校在原来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三项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项职能,即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员,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胡锦涛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尽快实现高校相关文化制度体系的构建,加快完成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   一、关于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理解   对于文化的含义,按照动态的角度来定义,“文化”可以解读为“使文化”,即用文化知识来教育人、教化人。从静态的角度来定义,文化的概念又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包括人们的文明总和、政治形式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和思想意识形态。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文化的狭义属性。   文化的特征可以简单归纳为:第一,普同性,各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却具有共同的、同一的形式和样式,如文学作品、歌曲、诗歌等;第二,多样性,不同的自然、地理、历史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如我们平时经常讲到的“特色”;第三,民族性,文化植根于民族之中,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一般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与文化的进步成正比的;第四,继承性,人类文化的进步是建立在对前人继承的基础上的;第五,发展性,人类的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绵延不绝;第六,时代性,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存在自己的典型文化,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蒸汽时代、信息时代。   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是多重元素的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践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自身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在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同时,主动、理性地对已有学校文化的总结反思、分析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较为成熟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的新体系。这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和必然使命   文化传承创新是时代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大学建立的初衷就是通过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促使受教育者知识化、文明化、道德化,塑造出一批有学识、有担当、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而大学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时代潮流和时代特征,不断传承创新,提炼文化精华,倡扬具有时代特征的主旋律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校的作用逐渐从以教学为主转变为教学和科研并重。而后,我国文化产业和高校的迅速发展,高校又增加了服务社会的第三大职能。到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胡锦涛同志又对高校提出了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自觉选择。传承创新文化、推动文化交流,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职能认识的拓展。文化传承创新被纳入四大职能之一,是主观和客观、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有力践行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和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大学作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承载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国家文化振兴的重要责任。大学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先进的国外文化,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大学是超凡脱俗、传授知识的殿堂,丰富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学术氛围,无数大师、人才的聚集,都使得大学成为传承文化的最有力的平台;大学是思想精灵的天堂,是活跃、创新的集中代表,是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知识的摇篮。所以,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建设,也是主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应该肩负起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   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大学文化不仅仅代表了个性、特色,更主要是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力量的作用。在高校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学文化,代表了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行为标准,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是广大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建设学校的精神支撑。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科研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但相比世界一流大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高校在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遇到了诸多挑战。如何突破这些“瓶颈”?一是应塑造自身的文化品牌,国际上知名的高校,不仅仅是有着优秀的人才和较好的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创新的理念、完整的教学体系、良好的校风等。二是积极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贯五千年传统之大道,采五大洲文明之精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三、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建构   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从以农耕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出发,勤于观察,深切反思,相互争鸣,从以均田为基础的相对均产的经济主张以及社会权利相对平等的政治要求出发,积淀出了包含人际关系平和友爱、和谐共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思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影响着历代王朝开国创业的政治理念,推动着中国社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需要深入发掘和弘扬。大学需要构建相应的文化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社会理念中的精华,使之融入大学的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及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当中去;应适当加强文化建设的师资力量,使之形成一种与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平行发展的运行机制。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随着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在事实层面上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切实感觉到了世界在缩小,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论我们情愿与否,信息时代早已促使各国文化汹涌而来。因此,我们需要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参与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应该秉承中华民族和谐、平等、互爱的理念,立足于适合本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社会理念,实现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就要求大学摒弃自我封闭发展的理念,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广泛汲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具体而言,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增强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交流与学习;应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应加强联合培养,注重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人才。   塑造创新理念,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才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好继承,才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永保昌盛。推动文化创新,需要在大学中打破各种思想的束缚,倡导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引入竞争机制,敢于超越;要塑造大学师生们不惧权威、大胆质疑的品格与精神,努力创造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具体来讲: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创新精神,跳出传统教育的束缚;应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式为主动探索式,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要改变教学评价标准,鼓励大胆质疑,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促进创新力的全面提升。   坚持以育人为重要抓手。第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正确的航向才能最终达到目标。要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确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要开展公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在集体中求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等;要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胸怀远大理想,树立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行为民服务之举,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青年大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行为模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大学是一个各种文化集中碰撞的地方,面对各种文化思潮,我们需要有兼收并蓄的气概,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接收外来文化,要营造百家争鸣的校园氛围。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良莠不分。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和教育学生,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基础上,促成校园文化体系的丰富多彩、多样共生,进而实现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创新发展。   第三,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要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国内外的文明成果;要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的能力培养,不断地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要引导学生多接触广大劳动群众,学会各种社会知识,增强个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要加强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激发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热情,磨砺出优秀的个人品质;要培养他们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有能力承担起传承创新文化的重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要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加强大学制度和文化建设,尤其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既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一切工作的重心,也要把文化传承创新放在高等教育价值论的重要位置,完成好高校文化建设的新任务,使中国文化走向新的复兴和发展之路。

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论文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二十个民族传统体育毕业论文题目:  1、"健康中国2030"契机下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究  2、文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研究  3、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4、论校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以吉林化工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为例  5、谈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可行性  6、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刍议--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  7、"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交流的策略研究  8、西方媒体传播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研究  9、"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探析  10、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分析  11、文化自信主题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12、"体育+旅游"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产业化研究  13、民族传统体育与公共文化服务互动研究  1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本质、路径与建构研究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转换与成因  16、"一带一路"背景下VR技术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  17、民俗特色文化对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研究  18、"互联网+"时代社区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发展研究  19、民族传统体育术语的产生方法及特色  20、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推广

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题目_论文选题-2011年最新参考  第一组:  1 北京市健身气功推广模式的研究  2 竞技太极拳原地旋风脚360度接提膝独立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3 衡阳市金融业从业人员健康和体育锻炼概况的调查分析  4 河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散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5 健身气功、太极拳和健身秧歌锻炼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对比研究  6 苌家拳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7 大学生太极拳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8 武术舞台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9 小学生武术学习评价方案研究  10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11 禅宗思想对少林拳拳种的影响研究  12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散打运动技能影响的研究  13 河南省登封市武术(馆)学校发展状况的研究  14 武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15 北京市太极扇项目开展的调查研究  16 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节奏特征研究  17 乾隆养生术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研究  18 郑州市小学体育课武术内容中运用攻防技法的实验研究  19 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武术文化传承  20 杨式太极拳“野马分鬃”动作肩胸与骨盆旋移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  21 散打职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22 “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套路运动员比赛成绩分析  23 健身气功五禽戏熊晃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24 截拳道的创立与传播研究  25 高尔夫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26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7 湖南省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8 湖南省“全国武术之乡”群众武术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9 竞技散打摔法技术的分类及应用研究  30 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研究  31 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多媒体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  32 陈氏太极拳起源研究  33 太极拳之太极哲理阐微  34 李小龙对中国武术推进效应研究  35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整的分层研究  36 大众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需求研究  37 国学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学科归属问题研究  38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39 北京花会中民间体育的研究  40 振藩截拳道武学研究  41 开封武术文化研究  42 内蒙古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3 河北省武术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开发研究  44 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攻防转换能力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45 普通高校简化太极拳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  46 对当前自选南拳整套动作风格定量化研究  47 高校武术自卫防身术课程内容构建研究  48 和谐社会背景下河北省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4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建设研究  50 湘西自治州民族健身操的整编与推广研究  第二组参考:  1 竞技武术套路竞赛成绩影响因素研究  2 山西省推手竞赛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3 从武术传播的方式特点看武术的发展  4 石家庄市老年人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现状研究  5 河北省本科高校健身气功的开展现状研究  6 武术散打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与性格特征的关系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7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8 精武会社会网络之研究(1909-1941年)  9 体育养生思想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  10 当前形势下传统武术训练的新思考  11 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12 河北省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13 河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14 国外优秀男子散打75-85KG级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研究  15 越南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现状的研究  16 中国跳绳竞赛项目设置与竞赛方法研究  17 健身气功•六字诀对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间舞龙运动的流变及发展前景研究  19 武术散打与人的社会化研究  20 河南省心意拳传承研究  21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  22 商丘市农村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3 现代社会下佛汉拳价值取向的变革  24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发展策略研究  25 竞赛规则视野下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分析  26 中外优秀男子大级别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比较及对策研究  27 武汉体育学院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现状调查与研究  28 沧州女性百岁老人长寿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29 北京天桥中幡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30 健身气功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  31 我国学校武术百年嬗变的研究  32 北狮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身体机能监测与分析  33 山西省城市社区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34 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研究  35 桩上徒搏的技、战术训练研究  36 现代武术发展研究  37 浅析武术套路动作节奏的训练  38 太极拳技击遵循的原则和力学原理的运用  39 论习武荣辱观  40 急性低氧暴露时不同模拟高度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41 福建南少林武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42 福建省普通高校学生对太极拳功能的认识研究  43 太极拳对多动倾向儿童影响的研究  44 福建南少林武术与明代抗倭战争关系研究  45 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探析  46 恩施州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别、流变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  47 中外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攻、反技术运用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48 中国武术现代流变历程及其规律探索  49 影视武术之研究  50 武术散打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特征研究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自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爱国主义这个主题。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也有不同的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质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承,相互支撑,统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不下了

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论文范文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乐器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星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是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历史悠久呀!篇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篇三:发挥科技优势 弘扬传统文化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篇四: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传统文化又一个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不热闹,反而有点凄凉。革命先烈们,你们牺牲了多少啊!这几天,我看了电影,他们很勇敢,在无数战争硝烟的洗礼中,留下了那感人的故事。他们在布满了硝烟的战场上为八路军们通风报信;在充满危

教育是国家发展之本,传统文化建设也同样需要以教育为基础。建议从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出发,设计一套有关传统文化的幼教课程;在中、小学阶段,建立系统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大学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基地,同样要发挥优势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阵地,唤起大学生对自身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判断力的思考;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大力宣传传统文化。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课堂中运用的初探 摘要 中学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是中学体育锻炼中不可少的一个主要项目,耐久跑练习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因为它是长时间单循环运动,比较枯燥乏味,大多学生都有畏惧的心理,缺少兴趣。怎样把枯燥的耐久跑教学成为没有痛苦的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无痛苦练习法在课堂 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体育课堂教学 1、前言 中长跑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既枯燥又无趣且痛苦,不如打球,跳操来得痛快。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对耐久跑是望而生畏,产生惧怕心理。 在长跑教学中,传统的观点认为“极点”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极点”的痛苦,才能达到耐力的提高。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另外一些人的特质,他们对痛苦的忍受力的确底,心理上的疲劳来的更早一些。应该说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生在教学团体中不在少数,他们的精神状态常常可以影响整个班级情绪。再加上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长跑是一种痛苦。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的观念上,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无痛苦练习法”的提出是希望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的同时,又能保持愉快心境,减少学生的恐惧感,体会运动的快乐。 2、关于无痛苦练习法 从早上晨跑的中老年中发现,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除了他们的目的明确、意志坚强外,看上去也没有痛苦,很多人还有一种运动后的快乐,比较放松。那么,他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呢?经过观察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跑伴。2、速度自然放松。3、基本上没有极点。而且效果显著。 由此,我们可以把长跑无痛苦练习法概括为目标明确,有两个或以上的跑伴,以放松自然的速度跑,从中找到舒适的感觉,从而克服或是避免极点带给我们的痛苦的练习方法。 3、耐久跑教学中的三要素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考虑到耐久跑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上耐久跑的自身特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耐久跑知识的传授、灌输讲解上,而且还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认识和挖掘调动上。本身学校体育“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以达到全面健身目的。 其次,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 耐久跑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精讲多练,使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健与美。把耐久跑和游戏等相结合进行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所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引导、启发、教育、鼓励”,将“言、行、意、情”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平时多关心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心情不好时教师及时疏导其不稳定情绪。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以是一种教学反馈,可以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 (3)以健身为目的,课内外一体化 在耐久跑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耐久跑是一项极好的锻炼身体项目,同时也是终身体育中简单又实用的锻炼手段。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身,因此跑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有很大是比例,所以耐久跑教学要运用各种群体活动相结合,达到教学的一体化。 4、 结合无痛苦练习法与耐久跑的三要素主要措施为: ( 1)、明确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长跑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增强学生自信心,特别是与其他相比较长跑的生理价值更具有独特性。让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泄努力锻炼,将会得到身体机能的提高,并从中感受快乐,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系列的具体事例或用录象等直观的方式来传达快乐动机。 ( 2)、从方法上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在耐久跑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耐力素质差,会出现一些生理不适现象,如“运动极点”现象。所以在练习之前,要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运动极点”是跑途中因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并向学生介绍防止,克服“运动极点”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在实践上加强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节奏有所了解,掌握了解自己的节奏的方法,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准自己的运动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3)加强指导,让学生跑好第一次。 第一次练习是打好后面基础的关键,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体会初次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生的练习信心。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控制跑速、督促学生尽量放慢速度,而不是监督学生的速度。没有练习经验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怎样的速度才能跑完全程。刚开始练习速度的把握是关键,过快则可能造成腹痛、胸闷,抽筋等不适症状,有的人已成为条件反射,习惯性发作。所以第一次练习以舒适为标准。身体适应后速度自然会提高。 (4)选择好自己的跑伴,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虽然每个人的长跑节奏不同,但由于耐久跑本身的特点,路程长、时间长。一个人太孤独,而人太多则又达不到效果。因此选择同伴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跑伴,自发组织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但对同伴的要求是耐力水平、跑步节奏相近的,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够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又不干扰对方。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跑步水平,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 具体做法是: 对初二的学生共117人,(男的50,女的67人),在每周体育课中分6次完成。自己选择跑伴,尽可能以放松的速度跑,。第一周跑1000米,第二周增加300米,以后每周增加300米。 结果: 感觉轻松、舒畅 9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重的 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轻的 3% 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耐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耐久跑不再有恐惧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耐久跑,体会到了以前长跑时从没有过的乐趣。

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论文摘要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课堂中运用的初探 摘要 中学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是中学体育锻炼中不可少的一个主要项目,耐久跑练习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因为它是长时间单循环运动,比较枯燥乏味,大多学生都有畏惧的心理,缺少兴趣。怎样把枯燥的耐久跑教学成为没有痛苦的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无痛苦练习法在课堂 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体育课堂教学 1、前言 中长跑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既枯燥又无趣且痛苦,不如打球,跳操来得痛快。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对耐久跑是望而生畏,产生惧怕心理。 在长跑教学中,传统的观点认为“极点”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极点”的痛苦,才能达到耐力的提高。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另外一些人的特质,他们对痛苦的忍受力的确底,心理上的疲劳来的更早一些。应该说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生在教学团体中不在少数,他们的精神状态常常可以影响整个班级情绪。再加上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长跑是一种痛苦。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的观念上,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无痛苦练习法”的提出是希望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的同时,又能保持愉快心境,减少学生的恐惧感,体会运动的快乐。 2、关于无痛苦练习法 从早上晨跑的中老年中发现,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除了他们的目的明确、意志坚强外,看上去也没有痛苦,很多人还有一种运动后的快乐,比较放松。那么,他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呢?经过观察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跑伴。2、速度自然放松。3、基本上没有极点。而且效果显著。 由此,我们可以把长跑无痛苦练习法概括为目标明确,有两个或以上的跑伴,以放松自然的速度跑,从中找到舒适的感觉,从而克服或是避免极点带给我们的痛苦的练习方法。 3、耐久跑教学中的三要素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考虑到耐久跑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上耐久跑的自身特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耐久跑知识的传授、灌输讲解上,而且还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认识和挖掘调动上。本身学校体育“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以达到全面健身目的。 其次,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 耐久跑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精讲多练,使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健与美。把耐久跑和游戏等相结合进行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所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引导、启发、教育、鼓励”,将“言、行、意、情”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平时多关心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心情不好时教师及时疏导其不稳定情绪。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以是一种教学反馈,可以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 (3)以健身为目的,课内外一体化 在耐久跑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耐久跑是一项极好的锻炼身体项目,同时也是终身体育中简单又实用的锻炼手段。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身,因此跑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有很大是比例,所以耐久跑教学要运用各种群体活动相结合,达到教学的一体化。 4、 结合无痛苦练习法与耐久跑的三要素主要措施为: ( 1)、明确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长跑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增强学生自信心,特别是与其他相比较长跑的生理价值更具有独特性。让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泄努力锻炼,将会得到身体机能的提高,并从中感受快乐,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系列的具体事例或用录象等直观的方式来传达快乐动机。 ( 2)、从方法上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在耐久跑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耐力素质差,会出现一些生理不适现象,如“运动极点”现象。所以在练习之前,要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运动极点”是跑途中因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并向学生介绍防止,克服“运动极点”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在实践上加强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节奏有所了解,掌握了解自己的节奏的方法,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准自己的运动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3)加强指导,让学生跑好第一次。 第一次练习是打好后面基础的关键,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体会初次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生的练习信心。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控制跑速、督促学生尽量放慢速度,而不是监督学生的速度。没有练习经验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怎样的速度才能跑完全程。刚开始练习速度的把握是关键,过快则可能造成腹痛、胸闷,抽筋等不适症状,有的人已成为条件反射,习惯性发作。所以第一次练习以舒适为标准。身体适应后速度自然会提高。 (4)选择好自己的跑伴,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虽然每个人的长跑节奏不同,但由于耐久跑本身的特点,路程长、时间长。一个人太孤独,而人太多则又达不到效果。因此选择同伴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跑伴,自发组织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但对同伴的要求是耐力水平、跑步节奏相近的,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够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又不干扰对方。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跑步水平,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 具体做法是: 对初二的学生共117人,(男的50,女的67人),在每周体育课中分6次完成。自己选择跑伴,尽可能以放松的速度跑,。第一周跑1000米,第二周增加300米,以后每周增加300米。 结果: 感觉轻松、舒畅 9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重的 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轻的 3% 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耐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耐久跑不再有恐惧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耐久跑,体会到了以前长跑时从没有过的乐趣。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含义,论述了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和必然使命,并提出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构建途径: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塑造创新理念,坚持以育人为重要抓手等。   [论文关键词]高校 文化 传承 创新 使命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文化创新。这就意味着高校在原来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三项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项职能,即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员,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胡锦涛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尽快实现高校相关文化制度体系的构建,加快完成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   一、关于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理解   对于文化的含义,按照动态的角度来定义,“文化”可以解读为“使文化”,即用文化知识来教育人、教化人。从静态的角度来定义,文化的概念又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包括人们的文明总和、政治形式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和思想意识形态。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文化的狭义属性。   文化的特征可以简单归纳为:第一,普同性,各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却具有共同的、同一的形式和样式,如文学作品、歌曲、诗歌等;第二,多样性,不同的自然、地理、历史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如我们平时经常讲到的“特色”;第三,民族性,文化植根于民族之中,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一般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与文化的进步成正比的;第四,继承性,人类文化的进步是建立在对前人继承的基础上的;第五,发展性,人类的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绵延不绝;第六,时代性,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存在自己的典型文化,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蒸汽时代、信息时代。   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是多重元素的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践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自身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在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同时,主动、理性地对已有学校文化的总结反思、分析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较为成熟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的新体系。这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和必然使命   文化传承创新是时代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大学建立的初衷就是通过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促使受教育者知识化、文明化、道德化,塑造出一批有学识、有担当、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而大学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时代潮流和时代特征,不断传承创新,提炼文化精华,倡扬具有时代特征的主旋律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校的作用逐渐从以教学为主转变为教学和科研并重。而后,我国文化产业和高校的迅速发展,高校又增加了服务社会的第三大职能。到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胡锦涛同志又对高校提出了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自觉选择。传承创新文化、推动文化交流,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职能认识的拓展。文化传承创新被纳入四大职能之一,是主观和客观、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有力践行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和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大学作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承载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国家文化振兴的重要责任。大学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先进的国外文化,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大学是超凡脱俗、传授知识的殿堂,丰富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学术氛围,无数大师、人才的聚集,都使得大学成为传承文化的最有力的平台;大学是思想精灵的天堂,是活跃、创新的集中代表,是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知识的摇篮。所以,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建设,也是主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应该肩负起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   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大学文化不仅仅代表了个性、特色,更主要是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力量的作用。在高校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学文化,代表了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行为标准,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是广大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建设学校的精神支撑。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科研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但相比世界一流大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高校在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遇到了诸多挑战。如何突破这些“瓶颈”?一是应塑造自身的文化品牌,国际上知名的高校,不仅仅是有着优秀的人才和较好的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创新的理念、完整的教学体系、良好的校风等。二是积极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贯五千年传统之大道,采五大洲文明之精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三、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建构   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从以农耕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出发,勤于观察,深切反思,相互争鸣,从以均田为基础的相对均产的经济主张以及社会权利相对平等的政治要求出发,积淀出了包含人际关系平和友爱、和谐共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思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影响着历代王朝开国创业的政治理念,推动着中国社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需要深入发掘和弘扬。大学需要构建相应的文化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社会理念中的精华,使之融入大学的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及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当中去;应适当加强文化建设的师资力量,使之形成一种与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平行发展的运行机制。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随着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在事实层面上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切实感觉到了世界在缩小,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论我们情愿与否,信息时代早已促使各国文化汹涌而来。因此,我们需要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参与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应该秉承中华民族和谐、平等、互爱的理念,立足于适合本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社会理念,实现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就要求大学摒弃自我封闭发展的理念,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广泛汲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具体而言,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增强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交流与学习;应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应加强联合培养,注重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人才。   塑造创新理念,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才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好继承,才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永保昌盛。推动文化创新,需要在大学中打破各种思想的束缚,倡导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引入竞争机制,敢于超越;要塑造大学师生们不惧权威、大胆质疑的品格与精神,努力创造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具体来讲: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创新精神,跳出传统教育的束缚;应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式为主动探索式,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要改变教学评价标准,鼓励大胆质疑,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促进创新力的全面提升。   坚持以育人为重要抓手。第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正确的航向才能最终达到目标。要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确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要开展公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在集体中求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等;要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胸怀远大理想,树立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行为民服务之举,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青年大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行为模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大学是一个各种文化集中碰撞的地方,面对各种文化思潮,我们需要有兼收并蓄的气概,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接收外来文化,要营造百家争鸣的校园氛围。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良莠不分。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和教育学生,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基础上,促成校园文化体系的丰富多彩、多样共生,进而实现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创新发展。   第三,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要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国内外的文明成果;要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的能力培养,不断地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要引导学生多接触广大劳动群众,学会各种社会知识,增强个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要加强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激发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热情,磨砺出优秀的个人品质;要培养他们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有能力承担起传承创新文化的重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要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加强大学制度和文化建设,尤其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既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一切工作的重心,也要把文化传承创新放在高等教育价值论的重要位置,完成好高校文化建设的新任务,使中国文化走向新的复兴和发展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论文题目

引用知道高高手无敌的回答: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了数不胜数的悲凉与欢喜。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了,我们祖先所缔造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经过原始社会后,首先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黄河一带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城和秦兵马俑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当读到越王勾践为过牺牲时我为他的满腔热血所振奋:当读到大禹治水时,我被大禹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当读到夏朝国君暴虐荒淫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当时的平民百姓抱不平;当我读到清王朝腐败而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不时觉得心寒。上下五千年,好汉千千万。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学家陶渊明、科学家张衡等,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华民族添光增彩。曾几何时,巴比伦、古罗马等国家和中国一样,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失去了昔日的光泽,惟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还闪耀着光辉,中华浩浩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中国北京的故宫,世界上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这些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成果与高深的智慧。“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的确,读史能让我头脑变得睿智,让心胸变得开阔,让目光变得敏锐,让志向变得高远,真正成为天地间一个大写的“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奇迹,我真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位位鲜活的历史人物,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奋。我们在学习现代科技时,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我国的历史文化,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采纳答案”按钮,送咱一朵小红花鼓励下吧!祝您生活愉快!谢谢!

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了数不胜数的悲凉与欢喜。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了,我们祖先所缔造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经过原始社会后,首先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黄河一带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城和秦兵马俑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当读到越王勾践为过牺牲时我为他的满腔热血所振奋:当读到大禹治水时,我被大禹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当读到夏朝国君暴虐荒淫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当时的平民百姓抱不平;当我读到清王朝腐败而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不时觉得心寒。上下五千年,好汉千千万。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学家陶渊明、科学家张衡等,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华民族添光增彩。曾几何时,巴比伦、古罗马等国家和中国一样,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失去了昔日的光泽,惟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还闪耀着光辉,中华浩浩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中国北京的故宫,世界上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这些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成果与高深的智慧。“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的确,读史能让我头脑变得睿智,让心胸变得开阔,让目光变得敏锐,让志向变得高远,真正成为天地间一个大写的“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奇迹,我真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位位鲜活的历史人物,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奋。我们在学习现代科技时,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我国的历史文化,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采纳答案”按钮,送咱一朵小红花鼓励下吧!祝您生活愉快!谢谢!

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时候,觉得这些方块汉字、押韵诗歌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在夕阳西下时面对微风杨柳感慨万千,就是在中秋节散坐于石凳对月当歌。就和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样,安闲而又恬静。等进入学堂,我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记忆最深处。当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也就谈不上什么传统,什么文化了。传统文化并非单纯的四个汉字,那是种精神上的东西,需要不断剖析。而时人尤其是学生对她的忽视却令人痛心,学校开设的有关选修课,无人问津;国外大兴办“XX(文豪、科学家等)年”,我们却津津乐道于超女好男…甚至当端午节成了韩国的专利,也只是几个人站出来捶胸顿足!传统文化的破碎声清晰可辨…中华文明从古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我中国与“古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多么令人惊羡!而当下,学生们都忙于在“数学拓展”“物理研究”等之间奔波,远古的灿烂被还给荒原,泯灭凝成阴风一片,仿佛能听到羌笛声呜咽,闻到记载她的残页发出浓郁的霉味…我将她搂入怀中,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啊…更确切地说,是每位中华儿女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是不是该放弃所谓的“超女好男”了?我们是不是该提高警惕以防传统文化沉入历史了?我们是不是该…是时候了啊,难道你没发现,原本评论传统文化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今冒出本《品三国》《论语心得》竟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掀起轩然大波!这不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表现,而影射出了时人对传统的陌生、迷茫!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震撼我们的心灵,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伟大复兴的梦想的实现也进入了快车道。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如何复兴传统文化也成了热门话题,在网上我也结识了许多有志于此的同好。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是需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阅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穿越了无数深峡险滩,其间有过许多灿烂辉煌的时期,也有过不少风雨如晦的朝夕。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在于她历尽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在于她屡经考验而能活泼泼的生存下来。现在我至少已经有些头绪了: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正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剔除不合时宜的糟粕,更重要的是应当根据时代特点将传统文化赋予全新的意义和形式,共同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乐器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星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是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历史悠久呀!篇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篇三:发挥科技优势 弘扬传统文化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