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杜甫相关论文题目有哪些好写的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8 17:41:33

杜甫相关论文题目有哪些好写的初中

《国破忠臣在》写忠义吧《诗圣,诗史》写忧国忧民吧《老人》写杜甫的苦难

你用啊?我帮你写。只不过我要钱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他终于知道他的岗位不在仕途,而在民间。他不能再按照家族的指令,为了光宗耀祖去做官成相,他要做这个时代的太史公,用手中的狼毫笔去记录历史,为时代作传,提醒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杜甫能从官僚家庭走出来,意义更为重大。 尽管无官一身轻,但无官也意味着没有了谋生之路。杜甫只能投亲靠友,说得高雅一点是求助。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乞食”。他带领家属走上了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漫漫旅途。 秦州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侧,是西北重镇,也是内地通向西域的门户,距长安780里。那里有孤城一座,群山簇拥,羌汉杂居,风俗颇异。要到达秦州,杜甫全家老小需要翻过高达2000余米的陇山,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南北走向的陇山,把陇西高原与渭河平原分为两处。杜甫全家胆战心惊地翻越陇山,一路上还要时时打听西部地区有无战火。 经历了万千险阻,他们终于到达秦州,住在城里一处雨水淋幔、屋檐短窄、墙头低矮、门前长草的简陋居处。 然而饥荒也在秦州等待他一家人了。从杜甫的诗中,我们知道了他一家人的困境:无米可炊,无衣裹身。处于困境中的杜甫,突发了奇思异想:如果那苦味的柏枝、高天的明霞要是也能充饥就好了,孩子们就不会挨饿了。杜甫的这点幻想,与他苦中作乐的诗歌一样,更让人感到悲伤和同情。 就在这时,秦州南面的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有位叫什么“佳主人”的家伙,不知出于什么动机,来信邀杜甫到同谷。杜甫以为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既可填无食之腹,又能省下棉衣服。于是就带着一家人,坐上马车离开秦州,踏上更为艰险的南行之路。 车行第一站到赤谷,从赤谷往南便进入险峻的山地,到处都是乱石堆积,只有两条车辙可以勉强通过。山深风大,日落时分还没有见到人烟,孩子已经饿得哭了起来。杜甫心急如焚,前面的村落还十分遥远,依稀的炊烟遥不可及。直到这时,他才感到自己这样冒冒失失地拖儿带女上路真是太危险了。 接下来是过铁堂峡,这里的山峡险绝。杜甫在(《铁堂峡》诗中描写了铁堂峡的真实面貌:山壁的颜色都是青黑,像精铁凝聚而成,一条羊肠山径盘旋而入苍穹,山顶上是长年的积雪。 此时,连车也不能坐了,一家人胆战心惊、神色惨淡地在峡谷中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地艰难行走。谷底长冰横路,连马骨都几乎快被冻折,何况杜家又都是老弱病幼之人呢?杜甫的心情更加沮丧。 尽管如此,死里逃生的一家人最后总算是到了同谷。可是,那位写信相邀的“佳主人”根本没给杜甫提供任何生活援助,杜甫完全陷入了饥寒交迫的生活深渊之中。 为了孩子们不被饿死,杜甫只好拖着白头乱发的赢弱之躯,去天寒日暮的山谷里捡拾野生的橡子和栗子充饥。现实生活如此残酷得折磨人,杜甫只有在荒野中放声哀歌。 成为百姓一员的杜甫尽管朋友很多,可那种寄人篱下的日子,让这位平生素有宰相之志的大丈夫岂能心安?迫于现实的无奈,杜甫只好拖着多病的身体,带着一家老小再次跋涉来到了成都。 在成都,靠朋友严武的资助,杜甫好不容易有了一座草堂栖身—一那间貌不惊人的草堂后来几乎成了杜甫的代名词。 草堂居住之初,诗人是宁静安闲的。在战乱之年,能得到这样的栖身之所,且是在浣花溪畔,有流水相伴,杜甫已心满意足。锦江风光像一剂安慰剂,让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他和邻居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他可以去山庄访访隐士,到田里收收芋头和粟米,看看台阶上跳跃的小鸟觅食,在浅浅的秋水里荡荡小舟,斜倚着柴门送友人踏着清清月色归去。 我们欣喜地看到,诗人只要有暂时栖身之地,他就会给我们描绘出无限温馨的画卷,让后人玩味不已,他的绝句四首后来就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诗歌经典,带给后人无限的美与享受。此外,杜甫还在成都的这间草堂里,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 然而,平静只是暂时的。 安史之乱虽然在公元763年结束了,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之势,仍像滚下山的石头一样不可挽回。叛乱刚除,内忧又至,全国普遍出现了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的状况。而且此时政治腐败,官吏横征暴敛有增无减。内忧外乱又加上外患——吐蕃进攻长安,迫使代宗又仓惶出逃。 杜甫居住的蜀中,属天府之国,是军家必争之地——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最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在严武两次镇蜀间隔期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被迫逃离成都,再次携家流浪,来到了夔州。 杜甫在夔州住了不到两年,却搬了四次家,生活仍是极其艰苦。 两年后,杜甫一家从夔州返回成都。可他们刚安顿了几天,杜甫的好友严武去世了,蜀中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彻底失去了依靠。他只好带领一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继续他流浪逃难的生涯。 杜甫本想沿着长江东下出川,但因疾病和战乱的双重困阻,他们在此滞留很久。到他57岁时,杜甫一家终于乘舟走出三峡,不过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两年后,居无定所的杜甫,因贫病交加客死旅舟,结束了一代诗圣凄凉漂泊的一生。 一个抱有“太平宰相”之志的人,却成为一名失业者、一个乞食者、一个流浪者,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然而,他在如此漂泊中仍未扔下手中的笔,我们今天读到的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就是他在一路漂泊中写就的,说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杜甫是用生命写作的诗人,他的节奏是心跳的节奏,所以才能激起我们后代读者的心动。 他的旋律是生命的旋律,让后人可以在千年之后用他的诗来取暖,就像握住长者温热的手掌。 当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可以依在他的诗行里汲取力量,就像依偎在师长的慈容里得到安慰一样……

杜甫相关论文题目有哪些初中

他终于知道他的岗位不在仕途,而在民间。他不能再按照家族的指令,为了光宗耀祖去做官成相,他要做这个时代的太史公,用手中的狼毫笔去记录历史,为时代作传,提醒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杜甫能从官僚家庭走出来,意义更为重大。 尽管无官一身轻,但无官也意味着没有了谋生之路。杜甫只能投亲靠友,说得高雅一点是求助。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乞食”。他带领家属走上了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漫漫旅途。 秦州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侧,是西北重镇,也是内地通向西域的门户,距长安780里。那里有孤城一座,群山簇拥,羌汉杂居,风俗颇异。要到达秦州,杜甫全家老小需要翻过高达2000余米的陇山,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南北走向的陇山,把陇西高原与渭河平原分为两处。杜甫全家胆战心惊地翻越陇山,一路上还要时时打听西部地区有无战火。 经历了万千险阻,他们终于到达秦州,住在城里一处雨水淋幔、屋檐短窄、墙头低矮、门前长草的简陋居处。 然而饥荒也在秦州等待他一家人了。从杜甫的诗中,我们知道了他一家人的困境:无米可炊,无衣裹身。处于困境中的杜甫,突发了奇思异想:如果那苦味的柏枝、高天的明霞要是也能充饥就好了,孩子们就不会挨饿了。杜甫的这点幻想,与他苦中作乐的诗歌一样,更让人感到悲伤和同情。 就在这时,秦州南面的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有位叫什么“佳主人”的家伙,不知出于什么动机,来信邀杜甫到同谷。杜甫以为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既可填无食之腹,又能省下棉衣服。于是就带着一家人,坐上马车离开秦州,踏上更为艰险的南行之路。 车行第一站到赤谷,从赤谷往南便进入险峻的山地,到处都是乱石堆积,只有两条车辙可以勉强通过。山深风大,日落时分还没有见到人烟,孩子已经饿得哭了起来。杜甫心急如焚,前面的村落还十分遥远,依稀的炊烟遥不可及。直到这时,他才感到自己这样冒冒失失地拖儿带女上路真是太危险了。 接下来是过铁堂峡,这里的山峡险绝。杜甫在(《铁堂峡》诗中描写了铁堂峡的真实面貌:山壁的颜色都是青黑,像精铁凝聚而成,一条羊肠山径盘旋而入苍穹,山顶上是长年的积雪。 此时,连车也不能坐了,一家人胆战心惊、神色惨淡地在峡谷中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地艰难行走。谷底长冰横路,连马骨都几乎快被冻折,何况杜家又都是老弱病幼之人呢?杜甫的心情更加沮丧。 尽管如此,死里逃生的一家人最后总算是到了同谷。可是,那位写信相邀的“佳主人”根本没给杜甫提供任何生活援助,杜甫完全陷入了饥寒交迫的生活深渊之中。 为了孩子们不被饿死,杜甫只好拖着白头乱发的赢弱之躯,去天寒日暮的山谷里捡拾野生的橡子和栗子充饥。现实生活如此残酷得折磨人,杜甫只有在荒野中放声哀歌。 成为百姓一员的杜甫尽管朋友很多,可那种寄人篱下的日子,让这位平生素有宰相之志的大丈夫岂能心安?迫于现实的无奈,杜甫只好拖着多病的身体,带着一家老小再次跋涉来到了成都。 在成都,靠朋友严武的资助,杜甫好不容易有了一座草堂栖身—一那间貌不惊人的草堂后来几乎成了杜甫的代名词。 草堂居住之初,诗人是宁静安闲的。在战乱之年,能得到这样的栖身之所,且是在浣花溪畔,有流水相伴,杜甫已心满意足。锦江风光像一剂安慰剂,让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他和邻居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他可以去山庄访访隐士,到田里收收芋头和粟米,看看台阶上跳跃的小鸟觅食,在浅浅的秋水里荡荡小舟,斜倚着柴门送友人踏着清清月色归去。 我们欣喜地看到,诗人只要有暂时栖身之地,他就会给我们描绘出无限温馨的画卷,让后人玩味不已,他的绝句四首后来就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诗歌经典,带给后人无限的美与享受。此外,杜甫还在成都的这间草堂里,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 然而,平静只是暂时的。 安史之乱虽然在公元763年结束了,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之势,仍像滚下山的石头一样不可挽回。叛乱刚除,内忧又至,全国普遍出现了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的状况。而且此时政治腐败,官吏横征暴敛有增无减。内忧外乱又加上外患——吐蕃进攻长安,迫使代宗又仓惶出逃。 杜甫居住的蜀中,属天府之国,是军家必争之地——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最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在严武两次镇蜀间隔期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被迫逃离成都,再次携家流浪,来到了夔州。 杜甫在夔州住了不到两年,却搬了四次家,生活仍是极其艰苦。 两年后,杜甫一家从夔州返回成都。可他们刚安顿了几天,杜甫的好友严武去世了,蜀中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彻底失去了依靠。他只好带领一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继续他流浪逃难的生涯。 杜甫本想沿着长江东下出川,但因疾病和战乱的双重困阻,他们在此滞留很久。到他57岁时,杜甫一家终于乘舟走出三峡,不过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两年后,居无定所的杜甫,因贫病交加客死旅舟,结束了一代诗圣凄凉漂泊的一生。 一个抱有“太平宰相”之志的人,却成为一名失业者、一个乞食者、一个流浪者,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然而,他在如此漂泊中仍未扔下手中的笔,我们今天读到的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就是他在一路漂泊中写就的,说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杜甫是用生命写作的诗人,他的节奏是心跳的节奏,所以才能激起我们后代读者的心动。 他的旋律是生命的旋律,让后人可以在千年之后用他的诗来取暖,就像握住长者温热的手掌。 当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可以依在他的诗行里汲取力量,就像依偎在师长的慈容里得到安慰一样……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生活在由盛转衰时期的伟大诗人---杜甫

杜甫相关论文题目有哪些好写的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国破忠臣在》写忠义吧《诗圣,诗史》写忧国忧民吧《老人》写杜甫的苦难

《我为“诗史”写历史》《诗圣的故事》《一颗忧国忧民心》

少陵问天(杜甫的号)我看诗圣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相关论文题目有哪些初中生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国破忠臣在》写忠义吧《诗圣,诗史》写忧国忧民吧《老人》写杜甫的苦难

原来杜甫是真心忙哦……

杜甫相关论文题目有哪些好写的诗

一、杜甫一生作诗近1500首,并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如下:《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  二、扩展知识:  1、人物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历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再到杜甫,杜家在巩县已是四代85年。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艺术影响: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 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3、作品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3、《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5、《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6、《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7、《武侯庙》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8、《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9、《规雁》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10、《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的诗全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2、<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3、<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扩展资料: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甫

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4、《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5、《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7、《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8、《即事》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0、《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最著名的诗有:《春望》、《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登高》、《春夜喜雨》和《江南逢李龟年》等,是他的代表作。杜甫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