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冷战的历史小论文高中生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3 21:30:37

关于冷战的历史小论文高中生初中

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回望远去的冷战,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冷战合规律性地演绎着否定之否定之路:从冷战到缓和,又从缓和到新冷战,如今又走向缓和,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基本态势. 现于外的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的尖锐冲突与藏于内的经济关系发展的脉络大致相同又时有背离。军政冷战和经济冷战之间互为因果、互为目的手段。虽然冷战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军事力量的对抗,但 财富和实力始终是相关的 ”从长远的、深层意义上看.冷战演绎的主导者和胜利者不是军政力量而是经济力量。本文拟以经济冷战为线索讨论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演进的历史,并揭示其内在的必然性.一、从冷战到缓和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战后到60年代末.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是从由热转冷,再到由冷转热.但前一转变是明显深刻的,而后一转变是浅显微弱的,故又称为 有限缓和 。1945年。二战最后一缕硝烟尚未散去,美苏战时盟友关系即已开始解体,军事、政治、经济等各种关系由热转冷.急剧降温并直至冰点,在两大阵营、两个军事集团对立的同时,两个平行的市场体系也迅速建立并展开对峙,形成了冷战棵刻的经济内涵。战争结束时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军政强国和经济强国,但大有大的难处,美国在经济上最为担忧的是军事订单消失 军队复员会造成大规模失业并导致经济重新衰退,危及制度安全;担忧苏联会利用欧洲经济混乱进行经济渗透。于是,对苏经济遏制战略应运而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马歇尔计划和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锋芒直指苏联。1947年出台的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翻版,正如杜鲁门形容的那样,是一个核桃两半边 。 其主要内容是扶植西欧经济使其强大到足以抵抗苏联的攻势,并在推动西欧联合(其直接结果是欧共体)的基础上使之成为遏制苏联的集团力量。因而 从东西方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发端于杜鲁门政府时期,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全面禁止战略物资、紧缺商品和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直接或间接地输^苏东各国。从1948年3月美国决定对苏东禁运战略物资,到1949年《出口管制法》出台和 对共产党集团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 (简称 巴统 )建立,对苏经济遏制战略基本形成.其现实目标是 使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它目前的地区. 苏联虽然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但仍然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军政强国。面对战后初期严竣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和咄咄逼人的美国全球攻势,苏联迅速做出强烈的反应。在冷战思维的偏激指导下,斯大林提出了。两个平行市场 对峙的理论,并在国际经济问题上全面推行与西方对立的政策,坚决反对美国对苏联及其势力范围的任何经济蚕食企图。1945年2月苏联最终拒绝批准 布雷顿森林协定 ,又进一步使经济对抗从理论变成现实.为抵抗马歌尔计划的影响,苏联通过实施莫洛托夫计划,强化与东欧国家经济联系并限制其与西方经济往来,到1949年又正式发展成为苏东经济集团(经互会).这样,作为美苏两个计划直接经济后果,欧洲“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体系 和彼此隔绝并相互对峙的两大经济集团。美苏原有的交流渠道彻底中断.50年代中后期起,冷战首次出现了转折,美苏关系由冷转热,呈不断缓和的趋势,即使是古巴导弹危机这样的突发性尖锐对抗,也不能使之发生实质性逆转.缓和的经济背景是苏美力量对比开始了由劣势到均势的逐渐转变。美国经济在50~60年代总体上仍呈增长态势,但却 正在迅速失去其1945年曾在世界财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有的相对比重. 1.m 60年代起美国经济的某些重要领域出现明显的危机征兆。面对苏联军政实力膨胀的压力,美国被迫采取战略收缩,实行缓和。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就已经认识到 缓和东西方经济关系是美国国家利益所在 ,并在实际政策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如将经济打击重心转向中国,缓和对苏东的贸易管制等。5O年代中期又通过拟定东西方交流方案,形成韧始的演变政策以逐步取代激变政策。60年代,美国进一步考虑以经济让步来换取苏联政治让步.肯尼迪时期实施的 和平战略 ,也将贸易作为推进缓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这种经济缓和仍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如1962年《出口管制法》修正案就将出口限制扩大为:凡属对 军事或经济潜力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物资, 一律禁止向共产党国家出口. 由于战后恢复性生产、高投A所形成的初始冲力以及宇航和核船等几个与军事潜力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部门的超常发展,苏联经济出现了跳跃式发展,其国民收入,1950年为美国的30‰ 到1960年为美国的58%,差距开始缩小。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提出 三和路线 ,用两个平行市场之间的和平竞赛取代了斯大林时期的隔绝对峙,他认为: 现在我们的国家在增长速度方面和产品的绝对增长量方面都超过了美国,我们以比美国快三辖的速度前进,我们每年的产量比它多.因此,赶上美国现在容易多了. 两大市场体系 长期共存、和平竞赛成为赫鲁晓夫及其以后较长时期内苏联对外经济关系的主导思想。既然可以平行共存,对外(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经济关系可有可无,对内(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经济关系必须加强控翻. 因此苏联的缓和攻势主要表现在政治姿态上,经济关系的缓和是极其低调的.在6O年代后半期,苏联开始出现主动寻求对美经济缓和的迹象.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关系的转变更具相对滞后性.在整个60年代,美苏经济关系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以1969年为例,双方贸易颧仅为1.6亿美元,为苏联与西方其它国家贸易额之最低(同期苏联与英国 西德、法国,意大利的贸易额分别为7.O6亿、7.4l亿、4.7亿.5.3l亿).且贸易主要限于农产品,1963年美国向苏联出口的50万吨小麦就堪称这一时期贸易之大宗了.从缓和到新冷战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6o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是承接上一时期的缓和,继续由冷转热.再由热转冷.但后一转折在形式和内容上仍然是不明显的,与军事、政治态势的剧烈变动相比,呈现出不一致性和滞后性,当新狰战的阴影再次笼罩世界时,东西经济的交流依然在冰封的河面下捅动. .1969年美国越战的失败,标志着美苏战略力量对比均衡态势的基本完成,同时也将经济缓和推进到具有一定实质性内容的时期.其背景是美苏经济实力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越战失败加快了美国经济衰退的步伐,经济霸权也开始动摇, 战争费用大幅度猛增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坏的影响, lJI 并把自杜鲁门最初在1941年宣布了遏制主义以来逐渐形成的对冷战外交政策的一致支持打得粉碎。 尼克松时期提出 国际新经济政策 ,以退为进,推行以发展美苏经济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缓和方针,对苏实行 诱导式经济外交 .在此方针指导下,1969年《出口管制法》,以高新技术转让限制取代全面战略物资出口限制,放松了一般技术和商品的出口,并利用 巴统 的 例外 条款扩大禁运物资和限运物资出口。但是,经济缓和的目的是十分明6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拒确的,美国官方公然宣称: 我们的战略是要利用贸易让步作为政治工具,以便在苏联冒险时制约他们,在他们采取合作态度时鼓励他们, ⋯⋯ 使共产党国家的国内发展和对外政策沿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前进。 尼克橙也形象的说: 在我们的商品上不但要印上经济价码,而且要印上政治价码. 啪实际上,美国就曾在北越、限制战略核武器、苏联国内政策等同题上以发展经济关系为筹码,迫使苏联让步。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缓和并非遏制的终结,而是遏制的新形式和继续.70年代是苏联军政实力最为强大的年代,苏美经济实力差距大为缩短,l965年苏联国民收人相当于美国的57%,1978年上升为67% 左右.钢铁、石油等近2O种工业产品产量甚至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过高估计了苏联的经济状况,他认为: 最近25年里,苏联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其成果可成为决定世界政治因素的高峰。 但苏联经济存在严重的弊端,与同期美国趋于表面的危机相比,苏联的经济危机是隐性的,但也是更深刻的。勃列日涅夫秉承苏共二十大的外交路线,军事上表现强硬,经济上有求于美国。苏共二十四大提出 六点和平纲领 ,宣布要把缓和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着重改善同美国的关系。由于美苏在经济利益上互有所需,双方经济美系有较大进展,1972年美苏贸易协定签署后,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从1972年的6.88亿美元到1979年44.77亿美元,成为缓和的一大标志。这一时期举行的几次最高首脑会晤,签订的几十个协定、协议,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经济内容,涉及经济、科技,贸易、能源、医药、环境、公共卫生等众多方面.如仅在1972年7月就签订了关于美国向苏联提供贷款、用于苏联向美国购买价值7.5亿美元粮食的协定,此举 使两国贸易额陡增近一倍 ;关于苏联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总额为3O亿美元的科技合作协定:关于双方在能源、电子计算机、农业等六个研究领域合作的协定等等。在l972年lO月签订的一项为期3年的全面贸易协定中,美国甚至允诺要国会批准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并约定在对方首都互设贸易办事处。双方经济关系获得战后以来的最大发展。但是,经济缓和并投有带来军政缓和。7O年代中后期,苏联利用美国战略收缩之际,不断扩大在中东、非洲、中美的渗透,乃至出兵阿富汗,全球攻势达到顶峰。美国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牵制苏联内外政策的战略方针宣告失败。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迅速盖过了微弱的一致·陛,缓和得以建立的基础开始崩溃,经济对抗重又发展起来。1977年卡特上台,以 全球秩序政治 取代了尼克橙主义,虽然美苏经济关系仍然沿着前期缓和的轨道惯性向前,但已逐渐由热转冷。1979年以前,美国曾多次以苏联的武器控制问题、持不同政见者问题、苏联武装干涉安哥拉问题以及人权阿题等为由,用搁置贸易谈判、限制出口等经济手段制裁苏联。7O年代又是苏联盛极丽衰的年代。1978年苏联军费开支已达到世界首位,高出美国20%,军事上的疯狂增长与经济上的停滞后退使其成为“泥足巨人 ,更加迫切地希望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勃列日涅夫打出 缓和物质化 的旗号,提出以军事缓和与经济合作来补充政治缓和,将发展美苏经济关系作为政治合作的前提。提出 应该最迅速地和最充分地使两国经济合作的潜力变为现实 。虽然这一时期美国对苏制裁已经升级,但1977年10月到l978年9月,苏联仍从美国进口了1 480万吨谷物,l979年粮食贸易颧更是达23亿美元之多.大大超过了l975年协定规定的每年600 800万吨的数额。而同年美国也从苏联进口了价值5.48亿美元的黄金和2.54亿美元的其它商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美苏战略力量对比再次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美国已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制裁方式来处理美苏经济关系了.随着阿富汗事件的爆发,美国对苏联实施大规模经济制裁,新冷战掀起了高潮。二、从新冷战到新缓和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70年代末到l991年苏联解体.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呈现出与冷战前期相似的形式,即从由热转冷,到由冷转热。但是,国际经济大环境和美苏国内经济状况第4期 牛笑风:拎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 87的重大变化,构成美苏经济关系新的背景,无论高压遏制还是诱压结合都不能阻止经济交往的潮流,发展经济关系已成为解决其它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1979年起美苏经济关系大幅降温,此后直到80年代上半期,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其根本原因在于美苏力量对比的实质性变化,美国重新取得优势,再次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攻势.经济攻势范围之广 经济武器 力量之强前所未有。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虽然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实力相对衰落,但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向好趋势已经形成。由于对苏经济缓和的结果和初衰大相径庭,于是美国再次调整对苏经济战略。1980年1月, 卡特主义 出台,成为新经济遏制战略的信号,接着,里根政府又推出耗资上万亿美元的 星球大战计划 .它是美国全球称霸政治与强大的综合国力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它在把军备竞赛引入太空的同时.也将对苏经济关系推向低谷。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在经济上对苏联的战略反制作用更大. 与战后初期的经济遏钼战略相比,这一时期美国对苏经济遏制达到新的高峰,改变了7O年代以来的 诱导式经济外交 的缓和方针,实行 高压式经济外交 ,将经济打击目标重新对准苏联:把技术转让限制作为基本国策,建立起 类巴统管制 、 第三国合作体系 ,扩大限制范围;对苏实行 无例外政策 ,采取多种钼裁手段加剧其国内经济困难。苏联8O年代经济衰退加速,经济日趋困难。按美国中央情报局等西方机构估计.1981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1%.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70年的1 5.9% 降到1980年的l】.6%.n D1l ”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美国差距持续扩大,8O年代中期在民用生产的新技术利用方面落后美国近2O年.综合国力不及美国一半。在现实的力量对比面前,苏联对美转入战略守势.经济上更是采取低姿态,希望借助美国援助来摆脱经济困境.但这只是一厢情愿.1979年底以后美国对苏联实施大规模经济制裁,包括单方面停止履行已经批准的一批 例外 出口协定:除1975年协定规定外,不再支付苏联另外定购的1 700万吨粮食;停止尖端技术和战略物品许可证出口.冻结价值1.55亿美元的对苏高级技术项目的出口申请;严格限钼苏联在美国水域的捕鱼权等等.双方经济关系骤然降温,贸易额由1979年的44.77亿美元锐减至1980年的19.63亿美元.此后,美国又不断扩大钼裁范围,如推迟双方长期谷物协定谈判;对苏实行石油、天然气禁运;要求一切在国外的美国子公司包括使用美国专利生产的外国公司对苏实行石油 天然气 备禁运⋯⋯直至下令抵钼莫斯科奥运会。强硬到极点。冷战时代的最后一次转折出现在80年代中期.1985年11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首次会晤,标志新一轮缓和的开始.新缓和是美苏两国综合国力长期争斗的结果,也是当代和平和发展两大潮流推动的结果.80年代以来,国际角逐的主战场已从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顿域,处理国与国之鸸关系的方式和手段不再是以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为主,而是以发展经济、文化等交流合作为主.美国在这个时期再次拥有优势。在信息革命的大力推动下,美国经济逐渐积累起实质性变化的基础,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困难与问题也很多,尤其是此前的经济遏制战略未见大的成效,反而使财政、贸易赤字和债务不断增加,国际经济地位严重削弱. 但它的问题远不如其对手苏联严重,是相对衰落中占据‘第一 的问题. _】【5 里根政府全面总结了以往对苏经济战略,认为僵硬对抗、高压遏制和盲目发展对苏经济关系以换取其克钼退让都是不可取的。于是一种貌似折衷的。诱压结合 的经济外交方针取而代之. 诱压结合 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发展经济关系为诱饵,同时附加政治、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各种条件,迫使苏联全面退却,最终使其政治、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全面倒向西方.1989年5月,布什政府推出 超越遏制战略 ,对战后四十余年的对苏政策作了显著调整,公开提出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仅仅是限制苏联的扩张.而是使 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 由此可见, 超越遏制战略 并不是超越了经济遏制,而是实际遏制、彻底遏制、最终遏制,直至实现和平演变. 因此无论是里根第二任期还是布什时期,美国的援苏计划多为 口惠而实不至 ,并常附带诸如削减军备.建立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推进政治的西方民主化、改变对持不同政见者的88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燕政策以及民族政策等等条件,几乎包括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所有方面.对此美国国务卿贝克直盲不讳: 直到有迹象表明苏联已经进行了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华盛顿才会不再阻止对苏联的经济援助 .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经济衰退到崩溃的边缘.国民收人持续负增长,1990年达到3%.而同期通货膨胀率却高达86%。据西方材料,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已降到只及美国的1,3~l,4。” ”” 严峻的形势迫使苏联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经济,并前所未有地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上.作为新的外交战略的理论依据.戈尔巴乔夫提出对外关系 新思维 ,完成了苏联外交史上第三次重大改变,结束了赫鲁晓夫以来的 争霹外交 ,开始进人一个新的同时也是最后一个时期。 新思维 外交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垒面收缩、放弃对抗换取美国的经济援助.新缓和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有了实质性进展。在1989年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会晤中破天荒地讨论了苏联的经济困难,美国表示愿意提供经济援助,并同意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支持苏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关贸总协定.并调整了对苏贸易政策:延长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协定;举行副部长级贸易会谈;重组美苏商业委员会:提供各种贷款和紧急援助等等.双方从缓和对话进而建立起某种台作和 伙伴关系 。贸易颧也有较大回升。到1989年底增至55亿美元.然而,伴随经济关系的不断缓和。一边是美国的垒方位步步紧逼,一边是苏联的节节退让。美援并未挽救苏联经济的崩溃,反而戒了一剂鸦片,在苏联的制度演变和国家解体过程中起了致命的作用。1991年底,'苏联解体了,冷战结束了,经济冷战也随之结束了.由于一个对手的突然退出.冷战的结束比它的开始更为突兀。然而正如汤因比所言: 敌对状态的结束远不是故事的终结 .它留给人们的思索和启迪是远比过程更为重要的东西。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科举制最大的功,在于给草根平民出人头地提供了一条通道,为维护封建统治立下大功剩下都是过了反观我们当今社会,平民百姓当官到底从何渠道进入?连个游戏规则都没有了,老子当官儿子跟着当,老子种地儿子跟着种,这还不如科举制呢!请诸位注意,我们同学们这些当官当吏的,可还是20年前高考制度的产物,那时还是科举制的残余,"学而优则仕"哪!

苏联在二战中经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严峻考验,取得伟大胜利,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座丰碑,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大大加强。在战争中,亚欧一些国家的人民民主力量日益壮大。到1949年10月,亚欧建立了12个人民民主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各国逐渐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这些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包括南斯拉夫)。可惜,在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等历史性影响下,苏联不久就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美国更是二战的“暴发户”。随着军事、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其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起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声称,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的责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为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包围,1949年4月,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根据这项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建立是美国为实施称霸全球战略的产物。 1955年5月,苏联等欧洲8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华约”组织的建立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对付北约组织采取的相应措施。就相对位置而言,华约和北约成员主要集中于欧洲的东部和西部,两大集团的出现被看作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 我们中国虽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但是与华约成员国也存在着区别。我们位于亚洲,不属于欧洲国家。我们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尝列强欺凌的屈辱,特别珍惜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和华夏儿女的民族尊严。我们在外交方面主张和平共处、不结盟,这里面包含着历史的、现实的、外部的、内部的诸多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所以,我们没有加入华约。

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不同阵营的对立。在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和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间进行的超过40年的最大对峙。

关于冷战的历史小论文高中生物

冷战的群就是两极风化吗

两极格局是指二战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存在,其他国家分别站队两边,世界形成两个阵营,冷战是相对于一战二战这样的正面交锋而言,就是虽然处于对立的两面,但没有爆发世界性的军事战争,而更多的是在政经外等各方面的较量。

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不同阵营的对立。在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和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间进行的超过40年的最大对峙。

1946年3月5日,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运用“铁幕”一词之意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因此此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关于冷战的历史小论文题目高中生

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回望远去的冷战,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冷战合规律性地演绎着否定之否定之路:从冷战到缓和,又从缓和到新冷战,如今又走向缓和,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基本态势. 现于外的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的尖锐冲突与藏于内的经济关系发展的脉络大致相同又时有背离。军政冷战和经济冷战之间互为因果、互为目的手段。虽然冷战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军事力量的对抗,但 财富和实力始终是相关的 ”从长远的、深层意义上看.冷战演绎的主导者和胜利者不是军政力量而是经济力量。本文拟以经济冷战为线索讨论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演进的历史,并揭示其内在的必然性.一、从冷战到缓和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战后到60年代末.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是从由热转冷,再到由冷转热.但前一转变是明显深刻的,而后一转变是浅显微弱的,故又称为 有限缓和 。1945年。二战最后一缕硝烟尚未散去,美苏战时盟友关系即已开始解体,军事、政治、经济等各种关系由热转冷.急剧降温并直至冰点,在两大阵营、两个军事集团对立的同时,两个平行的市场体系也迅速建立并展开对峙,形成了冷战棵刻的经济内涵。战争结束时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军政强国和经济强国,但大有大的难处,美国在经济上最为担忧的是军事订单消失 军队复员会造成大规模失业并导致经济重新衰退,危及制度安全;担忧苏联会利用欧洲经济混乱进行经济渗透。于是,对苏经济遏制战略应运而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马歇尔计划和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锋芒直指苏联。1947年出台的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翻版,正如杜鲁门形容的那样,是一个核桃两半边 。 其主要内容是扶植西欧经济使其强大到足以抵抗苏联的攻势,并在推动西欧联合(其直接结果是欧共体)的基础上使之成为遏制苏联的集团力量。因而 从东西方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发端于杜鲁门政府时期,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全面禁止战略物资、紧缺商品和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直接或间接地输^苏东各国。从1948年3月美国决定对苏东禁运战略物资,到1949年《出口管制法》出台和 对共产党集团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 (简称 巴统 )建立,对苏经济遏制战略基本形成.其现实目标是 使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它目前的地区. 苏联虽然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但仍然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军政强国。面对战后初期严竣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和咄咄逼人的美国全球攻势,苏联迅速做出强烈的反应。在冷战思维的偏激指导下,斯大林提出了。两个平行市场 对峙的理论,并在国际经济问题上全面推行与西方对立的政策,坚决反对美国对苏联及其势力范围的任何经济蚕食企图。1945年2月苏联最终拒绝批准 布雷顿森林协定 ,又进一步使经济对抗从理论变成现实.为抵抗马歌尔计划的影响,苏联通过实施莫洛托夫计划,强化与东欧国家经济联系并限制其与西方经济往来,到1949年又正式发展成为苏东经济集团(经互会).这样,作为美苏两个计划直接经济后果,欧洲“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体系 和彼此隔绝并相互对峙的两大经济集团。美苏原有的交流渠道彻底中断.50年代中后期起,冷战首次出现了转折,美苏关系由冷转热,呈不断缓和的趋势,即使是古巴导弹危机这样的突发性尖锐对抗,也不能使之发生实质性逆转.缓和的经济背景是苏美力量对比开始了由劣势到均势的逐渐转变。美国经济在50~60年代总体上仍呈增长态势,但却 正在迅速失去其1945年曾在世界财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有的相对比重. 1.m 60年代起美国经济的某些重要领域出现明显的危机征兆。面对苏联军政实力膨胀的压力,美国被迫采取战略收缩,实行缓和。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就已经认识到 缓和东西方经济关系是美国国家利益所在 ,并在实际政策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如将经济打击重心转向中国,缓和对苏东的贸易管制等。5O年代中期又通过拟定东西方交流方案,形成韧始的演变政策以逐步取代激变政策。60年代,美国进一步考虑以经济让步来换取苏联政治让步.肯尼迪时期实施的 和平战略 ,也将贸易作为推进缓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这种经济缓和仍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如1962年《出口管制法》修正案就将出口限制扩大为:凡属对 军事或经济潜力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物资, 一律禁止向共产党国家出口. 由于战后恢复性生产、高投A所形成的初始冲力以及宇航和核船等几个与军事潜力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部门的超常发展,苏联经济出现了跳跃式发展,其国民收入,1950年为美国的30‰ 到1960年为美国的58%,差距开始缩小。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提出 三和路线 ,用两个平行市场之间的和平竞赛取代了斯大林时期的隔绝对峙,他认为: 现在我们的国家在增长速度方面和产品的绝对增长量方面都超过了美国,我们以比美国快三辖的速度前进,我们每年的产量比它多.因此,赶上美国现在容易多了. 两大市场体系 长期共存、和平竞赛成为赫鲁晓夫及其以后较长时期内苏联对外经济关系的主导思想。既然可以平行共存,对外(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经济关系可有可无,对内(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经济关系必须加强控翻. 因此苏联的缓和攻势主要表现在政治姿态上,经济关系的缓和是极其低调的.在6O年代后半期,苏联开始出现主动寻求对美经济缓和的迹象.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关系的转变更具相对滞后性.在整个60年代,美苏经济关系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以1969年为例,双方贸易颧仅为1.6亿美元,为苏联与西方其它国家贸易额之最低(同期苏联与英国 西德、法国,意大利的贸易额分别为7.O6亿、7.4l亿、4.7亿.5.3l亿).且贸易主要限于农产品,1963年美国向苏联出口的50万吨小麦就堪称这一时期贸易之大宗了.从缓和到新冷战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6o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是承接上一时期的缓和,继续由冷转热.再由热转冷.但后一转折在形式和内容上仍然是不明显的,与军事、政治态势的剧烈变动相比,呈现出不一致性和滞后性,当新狰战的阴影再次笼罩世界时,东西经济的交流依然在冰封的河面下捅动. .1969年美国越战的失败,标志着美苏战略力量对比均衡态势的基本完成,同时也将经济缓和推进到具有一定实质性内容的时期.其背景是美苏经济实力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越战失败加快了美国经济衰退的步伐,经济霸权也开始动摇, 战争费用大幅度猛增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坏的影响, lJI 并把自杜鲁门最初在1941年宣布了遏制主义以来逐渐形成的对冷战外交政策的一致支持打得粉碎。 尼克松时期提出 国际新经济政策 ,以退为进,推行以发展美苏经济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缓和方针,对苏实行 诱导式经济外交 .在此方针指导下,1969年《出口管制法》,以高新技术转让限制取代全面战略物资出口限制,放松了一般技术和商品的出口,并利用 巴统 的 例外 条款扩大禁运物资和限运物资出口。但是,经济缓和的目的是十分明6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拒确的,美国官方公然宣称: 我们的战略是要利用贸易让步作为政治工具,以便在苏联冒险时制约他们,在他们采取合作态度时鼓励他们, ⋯⋯ 使共产党国家的国内发展和对外政策沿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前进。 尼克橙也形象的说: 在我们的商品上不但要印上经济价码,而且要印上政治价码. 啪实际上,美国就曾在北越、限制战略核武器、苏联国内政策等同题上以发展经济关系为筹码,迫使苏联让步。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缓和并非遏制的终结,而是遏制的新形式和继续.70年代是苏联军政实力最为强大的年代,苏美经济实力差距大为缩短,l965年苏联国民收人相当于美国的57%,1978年上升为67% 左右.钢铁、石油等近2O种工业产品产量甚至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过高估计了苏联的经济状况,他认为: 最近25年里,苏联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其成果可成为决定世界政治因素的高峰。 但苏联经济存在严重的弊端,与同期美国趋于表面的危机相比,苏联的经济危机是隐性的,但也是更深刻的。勃列日涅夫秉承苏共二十大的外交路线,军事上表现强硬,经济上有求于美国。苏共二十四大提出 六点和平纲领 ,宣布要把缓和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着重改善同美国的关系。由于美苏在经济利益上互有所需,双方经济美系有较大进展,1972年美苏贸易协定签署后,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从1972年的6.88亿美元到1979年44.77亿美元,成为缓和的一大标志。这一时期举行的几次最高首脑会晤,签订的几十个协定、协议,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经济内容,涉及经济、科技,贸易、能源、医药、环境、公共卫生等众多方面.如仅在1972年7月就签订了关于美国向苏联提供贷款、用于苏联向美国购买价值7.5亿美元粮食的协定,此举 使两国贸易额陡增近一倍 ;关于苏联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总额为3O亿美元的科技合作协定:关于双方在能源、电子计算机、农业等六个研究领域合作的协定等等。在l972年lO月签订的一项为期3年的全面贸易协定中,美国甚至允诺要国会批准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并约定在对方首都互设贸易办事处。双方经济关系获得战后以来的最大发展。但是,经济缓和并投有带来军政缓和。7O年代中后期,苏联利用美国战略收缩之际,不断扩大在中东、非洲、中美的渗透,乃至出兵阿富汗,全球攻势达到顶峰。美国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牵制苏联内外政策的战略方针宣告失败。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迅速盖过了微弱的一致·陛,缓和得以建立的基础开始崩溃,经济对抗重又发展起来。1977年卡特上台,以 全球秩序政治 取代了尼克橙主义,虽然美苏经济关系仍然沿着前期缓和的轨道惯性向前,但已逐渐由热转冷。1979年以前,美国曾多次以苏联的武器控制问题、持不同政见者问题、苏联武装干涉安哥拉问题以及人权阿题等为由,用搁置贸易谈判、限制出口等经济手段制裁苏联。7O年代又是苏联盛极丽衰的年代。1978年苏联军费开支已达到世界首位,高出美国20%,军事上的疯狂增长与经济上的停滞后退使其成为“泥足巨人 ,更加迫切地希望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勃列日涅夫打出 缓和物质化 的旗号,提出以军事缓和与经济合作来补充政治缓和,将发展美苏经济关系作为政治合作的前提。提出 应该最迅速地和最充分地使两国经济合作的潜力变为现实 。虽然这一时期美国对苏制裁已经升级,但1977年10月到l978年9月,苏联仍从美国进口了1 480万吨谷物,l979年粮食贸易颧更是达23亿美元之多.大大超过了l975年协定规定的每年600 800万吨的数额。而同年美国也从苏联进口了价值5.48亿美元的黄金和2.54亿美元的其它商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美苏战略力量对比再次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美国已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制裁方式来处理美苏经济关系了.随着阿富汗事件的爆发,美国对苏联实施大规模经济制裁,新冷战掀起了高潮。二、从新冷战到新缓和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70年代末到l991年苏联解体.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呈现出与冷战前期相似的形式,即从由热转冷,到由冷转热。但是,国际经济大环境和美苏国内经济状况第4期 牛笑风:拎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 87的重大变化,构成美苏经济关系新的背景,无论高压遏制还是诱压结合都不能阻止经济交往的潮流,发展经济关系已成为解决其它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1979年起美苏经济关系大幅降温,此后直到80年代上半期,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其根本原因在于美苏力量对比的实质性变化,美国重新取得优势,再次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攻势.经济攻势范围之广 经济武器 力量之强前所未有。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虽然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实力相对衰落,但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向好趋势已经形成。由于对苏经济缓和的结果和初衰大相径庭,于是美国再次调整对苏经济战略。1980年1月, 卡特主义 出台,成为新经济遏制战略的信号,接着,里根政府又推出耗资上万亿美元的 星球大战计划 .它是美国全球称霸政治与强大的综合国力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它在把军备竞赛引入太空的同时.也将对苏经济关系推向低谷。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在经济上对苏联的战略反制作用更大. 与战后初期的经济遏钼战略相比,这一时期美国对苏经济遏制达到新的高峰,改变了7O年代以来的 诱导式经济外交 的缓和方针,实行 高压式经济外交 ,将经济打击目标重新对准苏联:把技术转让限制作为基本国策,建立起 类巴统管制 、 第三国合作体系 ,扩大限制范围;对苏实行 无例外政策 ,采取多种钼裁手段加剧其国内经济困难。苏联8O年代经济衰退加速,经济日趋困难。按美国中央情报局等西方机构估计.1981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1%.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70年的1 5.9% 降到1980年的l】.6%.n D1l ”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美国差距持续扩大,8O年代中期在民用生产的新技术利用方面落后美国近2O年.综合国力不及美国一半。在现实的力量对比面前,苏联对美转入战略守势.经济上更是采取低姿态,希望借助美国援助来摆脱经济困境.但这只是一厢情愿.1979年底以后美国对苏联实施大规模经济制裁,包括单方面停止履行已经批准的一批 例外 出口协定:除1975年协定规定外,不再支付苏联另外定购的1 700万吨粮食;停止尖端技术和战略物品许可证出口.冻结价值1.55亿美元的对苏高级技术项目的出口申请;严格限钼苏联在美国水域的捕鱼权等等.双方经济关系骤然降温,贸易额由1979年的44.77亿美元锐减至1980年的19.63亿美元.此后,美国又不断扩大钼裁范围,如推迟双方长期谷物协定谈判;对苏实行石油、天然气禁运;要求一切在国外的美国子公司包括使用美国专利生产的外国公司对苏实行石油 天然气 备禁运⋯⋯直至下令抵钼莫斯科奥运会。强硬到极点。冷战时代的最后一次转折出现在80年代中期.1985年11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首次会晤,标志新一轮缓和的开始.新缓和是美苏两国综合国力长期争斗的结果,也是当代和平和发展两大潮流推动的结果.80年代以来,国际角逐的主战场已从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顿域,处理国与国之鸸关系的方式和手段不再是以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为主,而是以发展经济、文化等交流合作为主.美国在这个时期再次拥有优势。在信息革命的大力推动下,美国经济逐渐积累起实质性变化的基础,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困难与问题也很多,尤其是此前的经济遏制战略未见大的成效,反而使财政、贸易赤字和债务不断增加,国际经济地位严重削弱. 但它的问题远不如其对手苏联严重,是相对衰落中占据‘第一 的问题. _】【5 里根政府全面总结了以往对苏经济战略,认为僵硬对抗、高压遏制和盲目发展对苏经济关系以换取其克钼退让都是不可取的。于是一种貌似折衷的。诱压结合 的经济外交方针取而代之. 诱压结合 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发展经济关系为诱饵,同时附加政治、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各种条件,迫使苏联全面退却,最终使其政治、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全面倒向西方.1989年5月,布什政府推出 超越遏制战略 ,对战后四十余年的对苏政策作了显著调整,公开提出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仅仅是限制苏联的扩张.而是使 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 由此可见, 超越遏制战略 并不是超越了经济遏制,而是实际遏制、彻底遏制、最终遏制,直至实现和平演变. 因此无论是里根第二任期还是布什时期,美国的援苏计划多为 口惠而实不至 ,并常附带诸如削减军备.建立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推进政治的西方民主化、改变对持不同政见者的88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燕政策以及民族政策等等条件,几乎包括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所有方面.对此美国国务卿贝克直盲不讳: 直到有迹象表明苏联已经进行了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华盛顿才会不再阻止对苏联的经济援助 .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经济衰退到崩溃的边缘.国民收人持续负增长,1990年达到3%.而同期通货膨胀率却高达86%。据西方材料,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已降到只及美国的1,3~l,4。” ”” 严峻的形势迫使苏联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经济,并前所未有地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上.作为新的外交战略的理论依据.戈尔巴乔夫提出对外关系 新思维 ,完成了苏联外交史上第三次重大改变,结束了赫鲁晓夫以来的 争霹外交 ,开始进人一个新的同时也是最后一个时期。 新思维 外交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垒面收缩、放弃对抗换取美国的经济援助.新缓和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有了实质性进展。在1989年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会晤中破天荒地讨论了苏联的经济困难,美国表示愿意提供经济援助,并同意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支持苏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关贸总协定.并调整了对苏贸易政策:延长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协定;举行副部长级贸易会谈;重组美苏商业委员会:提供各种贷款和紧急援助等等.双方从缓和对话进而建立起某种台作和 伙伴关系 。贸易颧也有较大回升。到1989年底增至55亿美元.然而,伴随经济关系的不断缓和。一边是美国的垒方位步步紧逼,一边是苏联的节节退让。美援并未挽救苏联经济的崩溃,反而戒了一剂鸦片,在苏联的制度演变和国家解体过程中起了致命的作用。1991年底,'苏联解体了,冷战结束了,经济冷战也随之结束了.由于一个对手的突然退出.冷战的结束比它的开始更为突兀。然而正如汤因比所言: 敌对状态的结束远不是故事的终结 .它留给人们的思索和启迪是远比过程更为重要的东西。

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及其阵营的解体,以半个世纪的东西对峙为特征的冷战走向结束。在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旗帜骤然飘落,柏林墙轰然倒塌的时刻,全世界为之惊愕,即使那些一向以“准确预见国际关系发展的模式与轨迹”为己任的国际关系理论专家们,也不曾预料全球范围的冷战会在这个时刻以这种方式锁定在历史的时间坐标上。于是,即有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性”遭遇质疑。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及国际关系史传统研究方法的挑战,使冷战史研究成为后冷战时期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的课题。一批国际学术机构相继成立: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国际冷战史项目、哈佛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乔治·华盛顿大学冷战史研究组、伦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冷战研究项目、挪威诺贝尔研究所等。它们出版学术刊物,设立网站,组织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搜集、整理、公布档案资料,资助学者研究,在冷战史研究的热潮中推波助澜。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互联网上,有关“coldwar”的条目达700万之多。中国学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冷战史的研究和讨论,陆续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部分高质量作品已经被翻译介绍到国外,互联网上的“冷战史”条目也多达28000余。他们在冷战史研究中、尤其在与中国有关问题的研究中作出了独到的贡献,其理论的更新,视角的转换,思路的拓展,方法的改变,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冷战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The Cold War started to develop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when the USA and the USSR no longer had a common goal of Hitler’s N As soon as Cold War was instigated, the differences in ideology and other factors worse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A and the USSR This meant that many events such as Cuban Missile Crisis and arms race nearly led to a hot As Cold War progressed until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Cold War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American Firstly, Cold War instigated strong anti-communism within the USA The hatred towards Communism was so great that it eventually led to McC During McCarthyism, Americans were obsessed with 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the Communists and removing those Communists from American The strength of this obsession increased greatly that Americans started to forget the fact that the US constitution guaranteed all Americans freedom to believe what they wanted to The purpose of organisations such as the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nd the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became the ‘removal of Communists’ and laws such as the Communist Control Act were passed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capturing and removing C The McCarran Act was also introduced, which forced all Communist organisations to be registered within the US government and banned Communists carrying US passports and working in defence Inevitably, many were questioned without having done anything wrong, many lost their jobs and some even lost their lives like the Rosenbergs, who were blamed for having passed secret information about atomic bombs to the Soviet U This red scare continued to dominate the American society until late Secondly, Cold War made many Americans to live in fear of danger of This fear of war was instigated by the arms One example is Cuban missile crisis, which caused high tension within the USA as the missiles in Cuba could reach the USA at any Until the U-2 planes found the missiles in Cuba, the fear was not significant as people knew that the missiles in the USSR could not cover such long distance to reach the USA However, the missiles in Cuba threatened the USA’s security to a significant extent that many Americans had to live in Although the attitude of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 was existent, the missiles in such proximity alarmed many Americans at that Apart from Cuban missile crisis, Americans lived in constant fear as the Cold War could turn into a hot war at any Thirdly, Cold War had an impact on American people The impact was caused mainly by the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The United States used to adopt isolationism previously, meaning that the USA did not intervene in any other foreign matters to only concentrate on the domestic As soon as the USA decided to intervene in foreign matters, Americans had to pay more taxes to support the USA’s These actions, including the arms race and other wars, required massive amount of For instance, the Vietnam War was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used up massive amount of The Vietnam War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any other wars because it was a guerrilla war between V The Vietcongs had successfully planned the strategies to kill many Americans without having America’s latest technology such as tanks and As the war developed, it was estimated that it costed Americans $400,000 to kill one Viet CTo conclude, although the Cold War never actually led to a hot war between two major powers, the USA and the USSR, it caused massive impact upon the world, including American The main impacts include anti-Communism, fear of war and economic Of all the impacts, I believe that anti-communism is the one that caused everlasting impact on American The fear of war and the economical impact had short term effect while the hatred towards communism still exists within American

关于冷战的历史小论文高中作文英语

Different color replace it with a different Red passion float in the sky, let a person calm and blue purple lets a person look uncomfortable, green let a person feel There are a lot of colour can change a person's Finally, let us together find colors represent how the mood in

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不同阵营的对立。在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和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间进行的超过40年的最大对峙。

7 历史文化1 发展历程殖民时期以前在四万多年前,有一批来自亚洲的流浪者,经由北美到中南美洲,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当哥伦布到达他认为的新大陆时,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约有3,000万,其中有大约2000万人住在现在的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 其余绝大部分住在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南部。大约1万年前,又有另一批亚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这是后来的爱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渔人,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殖民时期1607年,一个约一百人的殖民团体, 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后150年中,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多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其他国家。18世纪中叶,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 他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独立运动美国自由女神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有了裂痕。随着殖民地的不断扩张,逐渐使他们意识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从而萌生独立的念头。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反英国殖民者倾销。1774年,来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1775年,在马萨诸塞州来克星顿点燃战火,北美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5月,在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并发表著名的《独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来打这场仗。颁布《独立宣言》被认为是美国建立的开端,此日(7月4日)亦被美国作为国庆日。1777年10月,萨拉托加大捷,扭转了独立战争初期的不利的态势。此役使美国人民信心大增,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支援。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相继参战。1781年,约克城战役大捷,美军赢得决定性的胜利。约克敦战役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战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革命的成功,使美国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达他们政治观念的机会。1787年,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会中华盛顿被推为主席,他们采取一项原则,即中央权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须有审慎的规定和说明,同时,他们也接受一项事实,那就是全国性政府必须有税收、铸造货币、调整商业、宣战及缔结条约的权力。此外,为了防止中央权力过大,而采取孟德斯鸠的均权政治学说,即政府中设置三个平等合作与制衡的部门,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权占控制地位。1812年,英国再度入侵刚成立的美国,史称第二次独立战争,战后美国各州更加团结。西进运动19世纪初期,数以千计的人,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移动,有些开拓者,移居到美国的边界,甚至深入属于墨西哥的领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殖民者的贪得无厌和对利益的追求使得美国一步步地蚕食周边地区,给临近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久久无法弥合的创伤。1846年,美墨战争爆发,美国扩充了自己的国土面积。南北战争引起南北战争的原因,不单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问题,还包括思想上的冲突。南北之间,为奴隶问题而起争执,南方在全国政治上的主要方针,就在保护和扩大“棉花与奴隶”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以制造业、商业和金融业为主,这些生产无需依赖奴隶。相反的,奴隶制严重制约了劳动力的流动,使得急需大量劳动力的北方各州工商业受到很大抑制。南北战争这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冲突由来已久了。1860年代初期,11个南方的州脱离联邦,组建南部邦联;北方则表示,为了统一将不惜付出一切代价。1861年,南方种植园主以林肯就任美国总统为由挑起内战,内战爆发了,这是一场美国人面对面的流血战争。1863年元旦全体黑人奴隶欢呼,纷纷加入北方军队,其原因是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得到雄厚的兵源。1865年4月9日,南方政府以失败告终,这项胜利不但使美国恢复了统一,而且从此全国各地不再施行奴隶制度。20世纪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化,而内战之后则步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的时间里,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从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进步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被卷入大战漩涡中,并且在世界上尝试扮演新的角色。1929年发生了资本主义大萧条,大萧条影响的不只是美国,世界各国都受到牵连。经济大恐慌使上百万的工人失业,大批的农民被迫放弃耕地,工厂商店关门,银行倒闭,一片萧条。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当选总统,全面推行以政府干预市场为主要手段的“罗斯福新政”,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恐慌,随后推出一系列政策暂时解决缓解了许多困难,但美国的经济还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苏醒起来。19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参战。二战后,随着轴心国的战败、英法实力的衰退,美国和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世界被分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美苏及其各自阵营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全面对抗,一如战时,史称“冷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参战并与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军进行了交战,战争双方以三八线为界签署停战协议告终。战后,以反共为主要宗旨的麦卡锡主义左右了美国外交政策,冷战逐步升级。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冷战带来的恐慌达到最高峰。1969年,阿波罗计划将人送上了月球,美国在太空竞赛中逐渐超越了苏联。[3]11事件19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反战游行伴马丁路德金讲演随着各种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此外,由于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中,6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70年代初期,因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是历来最严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一度复苏,但70年代末期又出现了通货膨胀。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由于拥有全球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全面优势,美国在冷战中最终拖垮苏联,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美国赢得了冷战的最终胜利,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11事件2001年9月11日当天的恐怖袭击对美国及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次事件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第一次有组织袭击美国本土。在9·11事件中共有2998人遇难,其中2974人被官方证实死亡,另外还有24人下落不明。遇难人员名单中包括:四架飞机上的全部乘客共246人,世贸中心2603人,五角大楼125人。共有411名救援人员在此事件中殉职。

关于冷战的历史小论文高中作文素材

同学:你好,我是新华技术院,程序组的导师何建东。请不要抄袭,请自理完成作业,这样能培养你的写作能力,谢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