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服装艺术与文化传承论文范文高中

发布时间:2024-08-31 13:20:03

服装艺术与文化传承论文范文高中

下面学术堂来给大家讲述一下,关于服装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题目,论文的选题是论文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论文的选题有很多的奥妙,比如说选择的论文查重的题目是从小处着手的为最好这样在论文查重的时候就不容易重复  毕业论文怎样写,从准备开始写论文到论文完成要有期限,有一个时间范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要合理安排论文的各个环节工作,比如说论文题目的准备,论题的评审在什么时间点做预答辩,关于时间节点的提交材料以外,还要自己提前做好功课清清楚楚知道什么时间点,应该提交哪些材料  在论文细节方面要按照学院要求的论文格式进行编写否则格式如果过于随意没有达到要求反倒舍本逐末这样查重的时候很可能会影响论文查重的最后的结果  但是在写论文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能抄袭别人的论文,目前知网的查重能力想必大家都听过,如果重复率过高的话,对自己写论文的时间也有很大影响的  这些就是针对服装毕业论文怎样写的说明了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以 形象思维和实用性强的鲜明特点与其他专业 相区别。在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实 用性强的特征时,容易忽视艺术史论课程在 专业中的作用,不少院校艺术类专业对学生 的文化课基础及艺术理论教育不够重视,尤 其是史论课程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因此, 摆正史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显得十分重 要,它涉及到高校塑造人才的类型和人才培 养目标的方向。艺术教育注重更新精神的培 养,史论教育在创造意识的培养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笔者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从 事中外服装史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注 意到学生重视史论课的学习,摆正中外服装 史和服装设计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 神和设计灵感举足轻重。 一、服装设计师的基本知识素质与学习 中外服装史的关系 服装设计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 80年代初,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立这门课 程开始,以后在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轻工 院校、纺织院校如雨后春笋般陆续设立。过 去人们对服装设计师的概念非常模糊:一是 把服装设计神秘化,认为其高深莫测;另外 就是肤浅化,认为会画画就能做服装设计 师,或者能剪裁制作衣服就可以搞服装设 计;三是简单化,以为从画报上这里抄个袖 子那里取个领子,拼贴在一起就是搞服装设 计。其实,这三种观点都不科学。实际上,服 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需要运用数 学、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材 料学、工艺学、人体工程学以及经济管理、市 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 服装设计对象、服装设计内容和服装设计方 法三个基本知识基础。服装设计对象基本知 识素质是进行服装设计的前提条件,服装设 计的对象是人,是各种不同种族、不同性格、 不同体型的人,满足这些人不断增长的物质 和精神的衣着需求,是服装设计师设计的第 一要旨;服装设计内容基本知识素质是服装 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自身知识、 服装工艺知识和服装美学知识;服装设计方 法的基本知识素质是服装设计师的必备条 件,主要指服装设计师产生设计灵感,收集、 把握、实现这一灵感的能力,包括立体思维 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意向表达能力,这三 种能力是对前两种基本知识素质的积累和深 化。学习中外服装史在形成和培养这三种基 本知识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也是人民 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无论是研究中 国服装史还是外国服装史,都应注重了解每 个历史时期服装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 术背景,分析服装材料的种类,纺织印染技 术水平状态,裁剪缝制装饰手段等,综合体 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折射出当时 服装设计对象和服装设计内容的辩证关系 从而揭示服装艺术的发展规律,发现内在的 合理契机,以融合在新的服饰艺术设计中 通过学习中外服装史,对过去那些在服装发 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 到新的启迪,作为开启未来服装发展趋势的 钥匙,形成立体思维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 意象表达能力。 服装设计思维不同于纯艺术形式的构 思,服装是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又 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仅仅运 用形象思维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在不断发 展的历史长河中予以全方位的把握,获取有 关服装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现代 错综复杂稍纵即逝的服装信息,拥有储存处 理和应用信息的知识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 学会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立体 思维方式,冷静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及时准 确地捕捉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产生新的 设计灵感,达到培养、借鉴前人优秀成果和 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服装的设计形式与学习中外服装史 的关系 在艺术的创作及设计中,形式的意义在 于将一切自然的形态转化为具有独特品位的 审美物象,从而真正取悦于人的感官需求 形式的手段往往存在于寓意借引的主题表达 上。服装的设计形式即服装的设计风格,指 的就是服装由特殊的造型、配色、配套的技 法,来构造一种主题精神气质,是一种总体 的美和综合的视觉效果。 漫步中国服装史的艺术长廊,可以清 楚地看到任何时代服饰的产生,都是当时 文化的表征,是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面镜 子。战国七雄争霸、战火连天时期,才能 出现诸多布甲、皮甲、铁铠铜盔;魏晋南 北朝时战乱频繁,民族错居,文人满腹才 华空怀报国之志,才会形成南北服饰融合 文人雅士褒衣博带以求其超然若仙之感; 隋唐五代时的盛世,展现出来的服饰是宽 衣博带,线带优美流畅,风格典雅秀丽;它既不像汉代服饰那样偏于凝重、端庄,又 不像六朝服饰那样简淡,也不像宋代服饰 那样刻板严谨,而是宽缓又有节奏,极富 于诗意的美与韵律的美,表现了大国的雍 容华贵和渲染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更有 那用五彩衣裳编织起来的56个民族经纬纵 横的服饰艺术之花,在世界服饰宝库中闪 烁着诱人的光彩。 再浏览西洋服装史的艺术画卷,古希腊 的洒脱浪漫而富有诗人气质的服饰,以最自 然形态的宽服大裙包裹人体,形成无形之形 的服饰,充分表现人体的自然之美,体现了 人的高贵气派和潇洒风度,成为古代服饰艺 术风格中的一派;中世纪在基督教色彩笼罩 下,服饰成为人类包缠肉体,逃避灰色人生 的一种神奇美妙的方式,哥特式的尖状服饰 开了人类服装与建筑遥相呼应的先河;1 6 世纪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服饰的人体 之美和曲线之美,但立体造型的过分夸张, 出现了紧身胸衣和篷裙把人们打入了时尚的 牢笼;17世纪巴洛克服饰,气势雄伟、生机 勃勃,在长发、蕾丝(花边)、皮革的装饰下, 营造了动态及紧张气氛,表现了各种强烈的 感情色彩,把男装推向了装饰过剩的巅峰, 渗透了女性的阴柔之美而失去了男子的阳刚 之气;18世纪罗可可服饰,用尽曲线与粉 色,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自由奔 放、华丽繁复的艳丽及纤弱柔和的女性风 格;这时男装把矫揉造作之美完全让位于女 性,为近代服饰风格奠定了流行基础,形成 古典服饰风格。从此之后,在世界服饰舞台 上,古代的自然之美与人工雕琢的装饰之美 轮番登场,逐渐形成富有不同风格内涵的服 饰流派。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步入又 一个飞跃时期,高科技的发展,波普艺术和 欧普艺术的产生,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政治格 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嬉皮士”、“朋克” 服饰风格的出现等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文 化艺术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虚无使人们 处于游戏之中,风格的丢失是它的重要特 征。但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能够对所有风格进 行复制、模仿、重复,使风格失去了存在的 基础,成为没有风格的风格,风格在后现代 主义艺术的折衷、包容的模糊中消失。 人类服饰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 程,凝结了人类爱美、求美、创造美的聪明 才智,刻下了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艺术特征的烙印,形成了个性鲜明、内容丰 富的服饰风格。后人把它归纳为:传统形式、 古典形式、民族形式、浪漫形式、古朴形式、 豪华形式、无形式之形式等等,这些丰富而 多样的形式,着实为人类提供了某种可以移 情借喻的象征依据,成为启迪当代设计师创 作灵感的源泉,从而推出具有时代风貌的多姿多彩的衣装款式。由此可知,任何一个有 创新精神的服装设计师,是不会忽略学习中 外服装史的。 三、服装设计师的成功经验与学习中外 服装史的关系 服装作为人类社会的劳动产物,它不仅 具有物质的属性,更具有精神的属性和社会 的属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人类美化自 身的艺术品,也是服装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 之一。许多在服装设计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的世界级设计大师,借鉴前人创造的服饰精 华,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20世纪初,巴黎时装界出现了本世纪第 一位被称为革命家的设计师—波尔·波阿 莱,1906年他推出高腰身的细长型的希腊风 格成衣,把数百年来束缚女体的紧身胸衣从 女装上取掉。这是继拿破仑的帝政样式以 来,女装设计第一次摒弃紧身胸衣,这一革 命性的举动,奠定了20世纪流行的基调,也 强调他设计的支点不是在腰部,而是在肩部, 暗示出新的世纪腰身将不再是女性魅力的唯 一存在。这在服装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并且又一次证实了服装史在设计师的创造灵 感中的重要作用。 天才设计师约翰·加里亚诺的不凡成 就,对我们的启示更大。1984年约翰·加 里亚诺以优异成绩从著名的伦敦圣马丁艺 术学校毕业,并获得一级院士勋章。同年7 月,他的作品在毕业生设计发布会上引起 轰动,他的灵感取之于法国大革命及法国 18世纪末年轻人的服装样式,该作品获得 了新闻界的极大关注。他的惊人才华和奋 斗精神很快使他成为英国最重要的设计师。 加里亚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钻 研大量服饰的历史书籍,并在其中找到灵 感有很大的关系。他研究20世纪30年代巨 匠维奥奈的斜裁技术,对巴仑夏加和波华 亥的作品做过深入思索。1989年英国媒体 报道说,当其他设计师在街头寻找灵感时, 加里亚诺却在史料中进行研究,总能创造 出不俗的效果。可见,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服 装设计师是不会忽略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 在其成功的后面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 底蕴。我国有几千年的丰厚文化历史,是中 国服装设计师乃至世界服装设计师灵感的 源泉,是创造未来服装王国的中流砥柱。意 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瓦伦蒂诺说道:“在我 们这个时代,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在创作时 能够不被中国艺术遗产的永久魅力所牵 动。”因此,作为生活在中国的设计师,更 没有理由不正视自己民族的丰富遗产。 时代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我国的服装 产业跨入了设计时代,由加工型的时尚创新 能力,转向消费个性感知和生产共性中表现 个性品牌的设计能力上。设计的灵魂是创 意,不再是点、线、面的几何组合和单纯 追求表面的效果和图解式的设计创作,而是 深入挖掘品牌所处的民族时代文化背景,表 现品牌自身的物质、精神资本内涵的设计。 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服装业带来了机遇和 挑战,需要一大批有创造潜力的设计师担当 起中国服装业崛起的重任。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设计人才 的摇篮,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犹如雕塑人才 的巨匠,传统文明博大精深,是无数的哲人学 者智慧荟萃的精华。而设计是人的思想智慧 的体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物化过程进 入文化的一种过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导 学生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注重专业史论课学 习,是设计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专业技 术固然重要,就像设计人才的成长基石,要铸 成设计人才的摩天大厦,没有丰厚的文化底 蕴就不可能开创有张力的行业未来。古人云 :厚德载物,君子不器。学哲学使人聪明,学 文学让人灵秀,学历史使人深邃而富有张力。 总之,有了学术意识才有创造意识,只有在肥 沃的文化土壤里充分滋养,才能成为富有创 新精神的设计人才。

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  《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了数不胜数的悲凉与欢喜。 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了,我们祖先所缔造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民族。 我们的祖先,经过原始社会后,首先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黄河一带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 从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城和秦兵马俑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当读到越王勾践为过牺牲时我为他的满腔热血所振奋:当读到大禹治水时,我被大禹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当读到夏朝国君暴虐荒淫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当时的平民百姓抱不平;当我读到清王朝腐败而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不时觉得心寒。 上下五千年,好汉千千万。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学家陶渊明、科学家张衡等,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华民族添光增彩。 曾几何时,巴比伦、古罗马等国家和中国一样,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失去了昔日的光泽,惟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还闪耀着光辉,中华浩浩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中国北京的故宫,世界上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  这些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成果与高深的智慧。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的确,读史能让我头脑变得睿智,让心胸变得开阔,让目光变得敏锐,让志向变得高远,真正成为天地间一个大写的“人”。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奇迹,我真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位位鲜活的历史人物,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奋。 我们在学习现代科技时,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我国的历史文化,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创意产业背景下"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  亓延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装史论教学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面临着"教"与"学"的双重考验分析"中外服装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创意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求,提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创意产业; 服装专业; 服装史论; 中外服装史;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基金资助: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2014159);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J15WF04); 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JNSK18D10); 济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Y10);  DOI:13915/015  专辑:社会科学Ⅱ辑; 工程科技Ⅰ辑  专题:轻工业手工业; 高等教育  分类号:TS941-09;G642  文章目录  一、 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  二、 "中外服装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 "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适当调整授课总学时   根据专业方向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丰富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式  (1) 项目式教学是让学生以参与项目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  (2) 小组式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为一个团队   考核形式多样化  四、 结语  (学术堂内提供完整内容)

服装艺术与文化传承论文范文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谈谈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一、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着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 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哲学,等等。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经济将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正在成为现实。国与国间的经济交往的增加,必定带来国家间的文化渗透和融合。经济资源的共享,也必定带来文化的共享。未来的服装,可能很难说清它是源于何种文化。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心胸开阔,具有一代新风,能设计与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性的中华服装。 4.市场经济素养 服装是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律。从产品到穿在消费者身上,才是设计的真正完成。我们的很多服装设计师在T型台上的设计是成功的,但在市场上却大都是失败者。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市场意识,不懂市场经济,不懂产品的真正涵义,没有真正深入分析和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不懂得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审美化,这在给我们设计师带来施展其才能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挑战。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人们消费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产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一件完整的产品有三层涵义:实质产品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比如对于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丰厚的人来说,在购买一件服装时,往往把精神上的满足看做是产品的实质,即他她从产品中追求的利益所在。而面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他她可能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把产品的实用功能看做是产品的实质所在。所以,作为一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是一位市场整体的策划者,充分熟知市场运行规律,找准自己的消费群体,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了解你的消费者真正需要所在。正如一位世界著名高级化妆品生产企业家说的那样:“我们在工厂生产的是化妆品,在商店出售的则是信心和希望。”

开 题 报 告文 献 综 述 服装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它是人的整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自然层面的人,服装是肌体受到保护和愉悦的穿戴类生活物件:对于社会层面的人,服装是体现审美、展示素养、标明身份和区分社会属性的衣着类符号。狭义地讲,服装是彰显个体存在的物质构成和手段:广义地讲,服装是民族和国家的重要象征之一,体现其文化艺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一方面,服装因其特殊的使用功能不断满足着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仪态万千的着装面貌与主体审美一起架构了人类精神领域的文明,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服装文化美景。一.课题背景分析现代服装结构设计,多运用立体思维对效果图进行审视和对款式造型外观进行分析,深刻理解款式的立体构形关系,认真研究款式造型所赋予服装的艺术风格,深入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曲面的关系。它一般分艺术造型与技术造型两部分。前者运用服装三维空间概念和形式美的法则及造型手段对款式设计进行添加、削减、重复、省略、夸张、变形,通过立体的想象做出其**结构,最终在造型上符合款式设计的要求。后者是通过结构展开和特技工艺流程,根据服装款式设计的需要,类似一边操作、一边修改,使在平面效果中较难处理的服装凹凸、褶皱、曲线、浪势和复杂的线条在结构设计中得到充分的表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领域,都会有某种先进的或是流行的精神思潮,这种特定时期的特定精神思潮,也必然会在服装设计理念追求上体现出来。1960年代在文化上是“反文化的时代”,是20世纪中变化最大的年代。传统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乃至时装上的典雅主张都被抛弃。1960年代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改变,越南战争,美国民权运动,欧洲的各种激进政治思潮,中国的**等等。这个期间,高品位的典雅时装被年轻人抛弃,他们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新设计,激进的发型、连裤袜、超短裙、嬉皮士风格等大行其道。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是以反叛为标记的,那么1970年代可以说是缺乏性格的10年。这个时期,越南战争即将结束,西方国家爆发了石油危机,美元贬值,1950年代开始的经济繁荣成为史迹,1960年代的乐观主义被新一代的悲观主义所取代,这10年是没有品位的10年。厚底鞋、热裤、聚酯纤维衬衣、喇叭裤、怀旧风、毫无未来感的“蓬克”,闪闪发光的迪斯科装是这一时代的主流。而1980年代又从动荡、反叛、挑战回归到平稳、保守和安于现状的时期,产生了特有的“雅皮士文化”。所以,体现不同时期服装设计理念的载体,当然落在了前卫时装设计师的身上。因此,前卫时装的设计理念能够引导一个时代,一个时期,一种特定的精神理念。在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南北气候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和民间服饰风格。这些样式和风格是千百年来风俗习惯积淀的结果。例如,民间美术里的西北黄土高坡的纯红、纯绿的肚兜,婚庆场合所穿的缀有各种纹饰的大红袄、马夹、香荷包等。在江南和岭南一带,与黄土高坡强烈鲜艳的色彩相对应的是民间服饰的典雅清秀。所有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服饰风格,都为前卫时装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意识的养料。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设计是服装形成的先导,是对服装材料选择和服装制作的设定。离开设计,服装则处于无意识状态。法国著名设计大师Christian Dior曾说:“凡是我所知道的,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可以归结到衣裳上去。”创新设计是一切设计的灵魂,前卫性服装造型结构设计在常规服装形态上更注重变化,可以说是在具象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结构的夸张。在当今这个时代,东西文化的冲撞,使我们进入了一个精神纷杂的时代,个体的个性化就是当代的主旋律。这种个性的时代,对前卫时装设计师而言,要求更高了,更难了。在前卫性时装设计领域,要求着更具个性化的时装设计语言,时装设计精神,当然也更能激活具有极大潜质才能的时装设计师的灵感。日常生活里,我们周围的人来人往的穿着打扮,大多是一种所谓的“视觉性疲劳”,当这个群体中偶尔有一个衣着独特、具有标新立异的人时,人们的视觉感应系统往往都会为之一震,这样的日常视觉体验,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这就是“前卫性的时装”效应。构成前卫时装完整概念的,除了上述的创造意识和灵动之美的内涵外,还应具有艺术之美的理念特点。所谓艺术之美是构成创造意识和灵动之美的总括。符合美的规律的风格样式,就一定会具有艺术之美的品格。简洁的讲,所谓美的规律,就是无论从服饰的点缀、色彩的配置、质地的对比、尺寸的合理,都能够完美地使人达到视觉感官的愉悦,带来美的新的体验。同时,体现艺术之美的时装设计,必须具有设计师本体的艺术设计理念。设计师主要针对传统经典的完美之作,予以否认和摒弃,从而换取从形式到内容的“破旧立新”,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宣扬愉悦的乐观精神。时装的更新变换,从某种程度上是得益于永远追求新异的前卫艺术的启迪和策动。前卫时装是时代艺术与精神的镜子,它既可以窥见人类文明的历史,又可探知某种未来的可能性,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精神与艺术的感染力,能够引导人们认识服装艺术的更高境界。三.课题研究内容 所谓结构是指组成某一特定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连接方式。结构作为服装设计科技美内容要素,即承载着服装的技术要求,也是结构部件功能的载体,因此,结构要素只是使技术功能得以成立的手段,但服装设计中的结构要素是严格遵循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其科学的总结成形的产物,是科技运用创造的服装设计产品的内形式。 服装的结构是依据人体形态而构成的,无论服装造型怎么夸张变化,始终保持着人衣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日本原形法、美式原形法、实用原形法、比例分配法和短寸法等等。 服装款式设计的具体实施中有平面造型和动态变化造型的特点。服装的立体意识和款式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的造型实践,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运用立体思维活跃的造型,揭示出服装细部的形状、各部位的吻合关系、研究整体与局部的组合形态,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特征。服装造型结合人体形态,适应于人们的各种活动。对有软雕塑之称的高级时装、晚礼服时装、艺术表演时装而言,它们虽形态优美,裁剪却难以琢磨:仅仅采用平面展开的造型方法,往往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只用立体裁剪方法又缺乏想象力。设计制做这种服装时,运用立体裁剪与结构设计并行效果较好。服装被称为“流动的雕塑”,而雕塑又被比喻是凝固了的音乐。结构设计师应该同雕塑艺术家那样,运用立体思维进行创作,即在身形架或真人身上直接进行立体造型和量裁制版,运用立裁与打版技巧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服装造型。 前卫是一个突破常规格局、表现超前意识的风格概念。前卫必须在一个相对范畴内才能成立,没有“后卫”就无所谓“前卫”,前卫不能脱离它的对应“后卫”而孤立存在。前卫的核心是突破常规性的创新,而非沿袭式的改良,这使它在产生之初便带有浓重的“离经叛道”的色彩。前卫服装的实用性不如它的概念性强,构成前卫性的基本形态特点为:造型元素夸张新奇,搭配制作方式独特,用料品种和方式反常规,最后成衣效果使人产生一定视觉上的陌生感和心理上的距离感。前卫性给人们的惯常认知方式造成跨度,这是前卫性的独特之处。 前卫形式的服装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各种材料质地的组合配置来表现,寻找不同的质料,或者将常用的材料经过再次设计而获得新的表现方式。在材料的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夸张、奇特、时尚、刺激,力求通过变化较大的个性元素使着装得到强调和突出。 前卫艺术形式都在破坏传统现实主义原则,使服装呈现前所未有的形态。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新思维方式和创作观念为设计师所接受,并化为时装的语言。此外,运用“通感”的方式,把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姐妹艺术形式转化为服装设计元素。在对前卫艺术的借鉴时,要考虑到服装材料的特性以及着装的适体性,要以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真、善、美的精神内涵运用到服装中,决不能复制,一定要有原创性。 材料是服装的“骨肉”,是设计的物质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崭新的可用于服装的材料层出不穷,结合丰富巧妙的想像力,不同的材料搭配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服装效果。 服装结构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强调将严密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机能性相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结构设计的升华也起着推动作用。服装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想像力起到先导作用,它常把科学技术引向研究开发领域的前沿。每一种有关服装技术方面的发明和革新,都会给服装的发展带来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的发达使许多设计师渴望通过材质来表现服装新观念、新创意、新时尚,特别是以具有前瞻性纳米技术,生物科技,信息科技为主导的新时代的出现及新环保纤维的问世,防紫外线纤维,温控纤维,绿色生态等功能性材料的问世,以及发光、金属质感、塑料、玻璃等材料的运用,都给服装设计师带来了更广阔的创意思路。 四.课题研究方法 我在本次研究的课题中就着重于将服装前卫性结构,和前卫性面料运用于服装设计之中。而且我认为将服装大胆独特的结构应用于服装设计之中就好像是建筑艺术的缩影,在时装领域里,我们困惑于神秘而不循正轨的潮流,越是粗糙和深奥,就越受欢迎,整个世界处处都在标新立异、冲破传统。 针对这一课题,我在做毕业设计中将选择独特的传统造型,概念的面料和独特的服装结构等,将其作为设计元素,把传统性与前卫性结合,从传统中寻找时尚,从科技中开发灵感,将现代服装风格中的立体派抽象含蓄表现,加之夸张变形,结合着立体风格推出新造型,使服装具有科技美的特点。在服装设计作品中运用黑白对比或具有强烈色彩的几何抽象形态,在纯粹色彩或几何形态中,以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以前卫的面料令视觉产生错视效果,呈现出一种新颖的服装设计风格。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以 形象思维和实用性强的鲜明特点与其他专业 相区别。在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实 用性强的特征时,容易忽视艺术史论课程在 专业中的作用,不少院校艺术类专业对学生 的文化课基础及艺术理论教育不够重视,尤 其是史论课程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因此, 摆正史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显得十分重 要,它涉及到高校塑造人才的类型和人才培 养目标的方向。艺术教育注重更新精神的培 养,史论教育在创造意识的培养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笔者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从 事中外服装史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注 意到学生重视史论课的学习,摆正中外服装 史和服装设计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 神和设计灵感举足轻重。 一、服装设计师的基本知识素质与学习 中外服装史的关系 服装设计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 80年代初,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立这门课 程开始,以后在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轻工 院校、纺织院校如雨后春笋般陆续设立。过 去人们对服装设计师的概念非常模糊:一是 把服装设计神秘化,认为其高深莫测;另外 就是肤浅化,认为会画画就能做服装设计 师,或者能剪裁制作衣服就可以搞服装设 计;三是简单化,以为从画报上这里抄个袖 子那里取个领子,拼贴在一起就是搞服装设 计。其实,这三种观点都不科学。实际上,服 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需要运用数 学、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材 料学、工艺学、人体工程学以及经济管理、市 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 服装设计对象、服装设计内容和服装设计方 法三个基本知识基础。服装设计对象基本知 识素质是进行服装设计的前提条件,服装设 计的对象是人,是各种不同种族、不同性格、 不同体型的人,满足这些人不断增长的物质 和精神的衣着需求,是服装设计师设计的第 一要旨;服装设计内容基本知识素质是服装 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自身知识、 服装工艺知识和服装美学知识;服装设计方 法的基本知识素质是服装设计师的必备条 件,主要指服装设计师产生设计灵感,收集、 把握、实现这一灵感的能力,包括立体思维 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意向表达能力,这三 种能力是对前两种基本知识素质的积累和深 化。学习中外服装史在形成和培养这三种基 本知识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也是人民 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无论是研究中 国服装史还是外国服装史,都应注重了解每 个历史时期服装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 术背景,分析服装材料的种类,纺织印染技 术水平状态,裁剪缝制装饰手段等,综合体 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折射出当时 服装设计对象和服装设计内容的辩证关系 从而揭示服装艺术的发展规律,发现内在的 合理契机,以融合在新的服饰艺术设计中 通过学习中外服装史,对过去那些在服装发 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 到新的启迪,作为开启未来服装发展趋势的 钥匙,形成立体思维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 意象表达能力。 服装设计思维不同于纯艺术形式的构 思,服装是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又 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仅仅运 用形象思维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在不断发 展的历史长河中予以全方位的把握,获取有 关服装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现代 错综复杂稍纵即逝的服装信息,拥有储存处 理和应用信息的知识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 学会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立体 思维方式,冷静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及时准 确地捕捉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产生新的 设计灵感,达到培养、借鉴前人优秀成果和 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服装的设计形式与学习中外服装史 的关系 在艺术的创作及设计中,形式的意义在 于将一切自然的形态转化为具有独特品位的 审美物象,从而真正取悦于人的感官需求 形式的手段往往存在于寓意借引的主题表达 上。服装的设计形式即服装的设计风格,指 的就是服装由特殊的造型、配色、配套的技 法,来构造一种主题精神气质,是一种总体 的美和综合的视觉效果。 漫步中国服装史的艺术长廊,可以清 楚地看到任何时代服饰的产生,都是当时 文化的表征,是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面镜 子。战国七雄争霸、战火连天时期,才能 出现诸多布甲、皮甲、铁铠铜盔;魏晋南 北朝时战乱频繁,民族错居,文人满腹才 华空怀报国之志,才会形成南北服饰融合 文人雅士褒衣博带以求其超然若仙之感; 隋唐五代时的盛世,展现出来的服饰是宽 衣博带,线带优美流畅,风格典雅秀丽;它既不像汉代服饰那样偏于凝重、端庄,又 不像六朝服饰那样简淡,也不像宋代服饰 那样刻板严谨,而是宽缓又有节奏,极富 于诗意的美与韵律的美,表现了大国的雍 容华贵和渲染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更有 那用五彩衣裳编织起来的56个民族经纬纵 横的服饰艺术之花,在世界服饰宝库中闪 烁着诱人的光彩。 再浏览西洋服装史的艺术画卷,古希腊 的洒脱浪漫而富有诗人气质的服饰,以最自 然形态的宽服大裙包裹人体,形成无形之形 的服饰,充分表现人体的自然之美,体现了 人的高贵气派和潇洒风度,成为古代服饰艺 术风格中的一派;中世纪在基督教色彩笼罩 下,服饰成为人类包缠肉体,逃避灰色人生 的一种神奇美妙的方式,哥特式的尖状服饰 开了人类服装与建筑遥相呼应的先河;1 6 世纪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服饰的人体 之美和曲线之美,但立体造型的过分夸张, 出现了紧身胸衣和篷裙把人们打入了时尚的 牢笼;17世纪巴洛克服饰,气势雄伟、生机 勃勃,在长发、蕾丝(花边)、皮革的装饰下, 营造了动态及紧张气氛,表现了各种强烈的 感情色彩,把男装推向了装饰过剩的巅峰, 渗透了女性的阴柔之美而失去了男子的阳刚 之气;18世纪罗可可服饰,用尽曲线与粉 色,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自由奔 放、华丽繁复的艳丽及纤弱柔和的女性风 格;这时男装把矫揉造作之美完全让位于女 性,为近代服饰风格奠定了流行基础,形成 古典服饰风格。从此之后,在世界服饰舞台 上,古代的自然之美与人工雕琢的装饰之美 轮番登场,逐渐形成富有不同风格内涵的服 饰流派。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步入又 一个飞跃时期,高科技的发展,波普艺术和 欧普艺术的产生,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政治格 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嬉皮士”、“朋克” 服饰风格的出现等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文 化艺术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虚无使人们 处于游戏之中,风格的丢失是它的重要特 征。但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能够对所有风格进 行复制、模仿、重复,使风格失去了存在的 基础,成为没有风格的风格,风格在后现代 主义艺术的折衷、包容的模糊中消失。 人类服饰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 程,凝结了人类爱美、求美、创造美的聪明 才智,刻下了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艺术特征的烙印,形成了个性鲜明、内容丰 富的服饰风格。后人把它归纳为:传统形式、 古典形式、民族形式、浪漫形式、古朴形式、 豪华形式、无形式之形式等等,这些丰富而 多样的形式,着实为人类提供了某种可以移 情借喻的象征依据,成为启迪当代设计师创 作灵感的源泉,从而推出具有时代风貌的多姿多彩的衣装款式。由此可知,任何一个有 创新精神的服装设计师,是不会忽略学习中 外服装史的。 三、服装设计师的成功经验与学习中外 服装史的关系 服装作为人类社会的劳动产物,它不仅 具有物质的属性,更具有精神的属性和社会 的属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人类美化自 身的艺术品,也是服装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 之一。许多在服装设计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的世界级设计大师,借鉴前人创造的服饰精 华,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20世纪初,巴黎时装界出现了本世纪第 一位被称为革命家的设计师—波尔·波阿 莱,1906年他推出高腰身的细长型的希腊风 格成衣,把数百年来束缚女体的紧身胸衣从 女装上取掉。这是继拿破仑的帝政样式以 来,女装设计第一次摒弃紧身胸衣,这一革 命性的举动,奠定了20世纪流行的基调,也 强调他设计的支点不是在腰部,而是在肩部, 暗示出新的世纪腰身将不再是女性魅力的唯 一存在。这在服装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并且又一次证实了服装史在设计师的创造灵 感中的重要作用。 天才设计师约翰·加里亚诺的不凡成 就,对我们的启示更大。1984年约翰·加 里亚诺以优异成绩从著名的伦敦圣马丁艺 术学校毕业,并获得一级院士勋章。同年7 月,他的作品在毕业生设计发布会上引起 轰动,他的灵感取之于法国大革命及法国 18世纪末年轻人的服装样式,该作品获得 了新闻界的极大关注。他的惊人才华和奋 斗精神很快使他成为英国最重要的设计师。 加里亚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钻 研大量服饰的历史书籍,并在其中找到灵 感有很大的关系。他研究20世纪30年代巨 匠维奥奈的斜裁技术,对巴仑夏加和波华 亥的作品做过深入思索。1989年英国媒体 报道说,当其他设计师在街头寻找灵感时, 加里亚诺却在史料中进行研究,总能创造 出不俗的效果。可见,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服 装设计师是不会忽略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 在其成功的后面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 底蕴。我国有几千年的丰厚文化历史,是中 国服装设计师乃至世界服装设计师灵感的 源泉,是创造未来服装王国的中流砥柱。意 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瓦伦蒂诺说道:“在我 们这个时代,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在创作时 能够不被中国艺术遗产的永久魅力所牵 动。”因此,作为生活在中国的设计师,更 没有理由不正视自己民族的丰富遗产。 时代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我国的服装 产业跨入了设计时代,由加工型的时尚创新 能力,转向消费个性感知和生产共性中表现 个性品牌的设计能力上。设计的灵魂是创 意,不再是点、线、面的几何组合和单纯 追求表面的效果和图解式的设计创作,而是 深入挖掘品牌所处的民族时代文化背景,表 现品牌自身的物质、精神资本内涵的设计。 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服装业带来了机遇和 挑战,需要一大批有创造潜力的设计师担当 起中国服装业崛起的重任。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设计人才 的摇篮,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犹如雕塑人才 的巨匠,传统文明博大精深,是无数的哲人学 者智慧荟萃的精华。而设计是人的思想智慧 的体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物化过程进 入文化的一种过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导 学生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注重专业史论课学 习,是设计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专业技 术固然重要,就像设计人才的成长基石,要铸 成设计人才的摩天大厦,没有丰厚的文化底 蕴就不可能开创有张力的行业未来。古人云 :厚德载物,君子不器。学哲学使人聪明,学 文学让人灵秀,学历史使人深邃而富有张力。 总之,有了学术意识才有创造意识,只有在肥 沃的文化土壤里充分滋养,才能成为富有创 新精神的设计人才。

[摘要]本文从服装的审美审美与功能结合、个性与时尚结合 、 品位与文化结合.提出了与这些发展方向适应的企业营销策略, 即注重产品设计的创新度、发挥终端市场中导购的作用及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  [关键词]服装市场 消费心理 审美 品牌效应  服装行业是集艺术性与功能性为一体的行业市场份额是衡量服装整体设计、生产、销售是否成功的标尺,如何有效地把握现有市场份额、并不断开辟新市场是现代服装企业的生存之道.在对服装市场的研究中,企业生产不仅要考虑技术层面的相关问题,要时刻关注消费市场中的各种消费审美心理因素.服装的设计生产过程,也就是设计师和生产者对潜在的着装者 (消费者) 进行艺术表达和寻求 审美认同的过程,而着装者 (消费者) 也正是通过服饰的选择达到与设计师在风格样式、审美情趣以及德行品格上的默契与沟通。对消费者消费审美心理趋势与购买行为的客观分析势必也是对使企业更好地掌握消费趋势、 扩大市场占有率, 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积极思考。  一消费审美心理发展趋势特征分析  流行,变化莫测,它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相互模仿效应的结果,即所谓的穿着的人多了便构成了流行.那么在流行中把握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也称得上是因时、因地制宜.当前, 服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已渐趋成熟,并呈现出几个相互结合的特征。  (1)服装作为艺术的审美与功能的结合  随着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消费生活正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的方向发展,服装作为一种艺术其功能不仅仅在于遮体和保暖,而更多在于道德、 审美、 认同和表现 。所谓的审美功能,就是服饰不但要对引起羞耻感 的部位进行遮掩 , 而且要对身体进行美化,使之在视觉上取悦于人。服饰的认 同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共同的服饰符号,体现我们对特定的部落、氏族、团体、阶层、职业角色、民族或社会的认同,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归属。这一类的认同体现的是个人与某个社会群体的一致和相同,因而可以叫做社会认同。另一方面, 人们也通过服装体现自己与其他成员的不同,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特征。  (2)服装艺术的个性与时尚的结合  现在的服装已成为了反映着装者社会性的一种无声语言,所以那些标榜自我存在、显现自我主张、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服装必会受到消费者、 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在现代人眼里, 时髦、有创意的服装,能够张扬个性,可以更好的来修饰自我,当然, 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时代所赋予它的特定内涵.比如在时尚界,“波西米亚” 风格成了追求放荡不羁,自由浪漫的代名词 , 而“波乔米亚” 风格,也成了演绎小资情调的最好方式, “ 朋克、嬉皮”风格,是反叛精神、思想颓废的代表等,这些现存的服装风格同时也代表了未来服装消费的发展方向之一。  (3)服装艺术文化个性时尚与风格相结合——品牌效应  服装品牌的这种文化意味吸引着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国际名牌.如当消费者认定某一个品牌适合自己穿着时,便显示出对其情有独钟的非凡热情,于是对这种认准了的品牌有了感情上的依托, 品牌也就作为一种能激发人们情感的形式而存在.由此,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服装时便产生了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的朦胧概念。  现代人们在服装艺术上占主导地位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 是通过服装设计师们无数 的体验、沉思和奋斗,经历无数局部 的变革,最后才形成一个总的服装流行趋势。服装风格在形成 的过程中,既突破传统服装文化模式,同时又继承着传统模式的很多特性,使风格作为固定的文化特征,保留在地域或民族的文化传统 之 中。然而在当今日渐一体化的世界环境中,服装风格有着单线的发展危险趋势,服装文化的趋同性既是现代社会的一 大时代特征,又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尖锐斗争最激烈的阶段。 二、服装生产企业企业对消费审美心理的趋势的掌握  服装企业以赢利为出发点,他们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有效策略来增加企业的销售量以达到赢利的目的.而对服装市场中消费者审美心理趋势的研究正好满足 了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1) 服装设计中流行趋势的把握  由于流行趋势的世界同步性正在逐步加强,因此有效把握流行趋势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正确掌握最新流行预测资讯,就有可能获得更大市场份额,毕竟,追逐流行的消费群体占绝大多数,因此有效掌握流行元素、充分挖掘目标消费群的时尚需求与诉求点,才能最终诱发消费者购买欲。  在预测流行趋势中,可以两方面作为重心:(1) 做深入细致的服装市场调研,包括服装原辅料市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状况分析顾客群的购买心理趋向,以及对流行元素有效捕捉,便于及时运用到新设计当中;(2) 可根据企业及设计师在业内多年积累的经验,对新的流行做出判断,对流行色、 流行款式、 流行面料 等作尽可能有效的预测。  从这种意义来看,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影响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饰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深层来看,现代的人们注重表现美,更多地注重服饰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适合于特定 的场合和自己的风度, 甚至不满足于设计师现成的安排, 而乐于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挑选、配套, 去“篡改”设计师的作品,淡薄“权威”,去创造和表现自己的个性内涵,让服饰折射出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所有一切的实现 ,就需要较高的审美素质作为前提 ,从这层意义来看, 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决定和发展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装市场中西的消费审美心理的发展方向。  (2) 销售过程中抓住消费真的心理  在企业对目标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虽然服装卖场、 商品的组合搭配与陈列所表现的情节性和艺术性能够使顾客产生兴趣与欲望,但现场销售人员的素质也不容忽视.一般情况下,当其与消费者初步接触、尚未进行语言交流及深人了解之前,往往凭着对方的穿着打扮估计对方的着装情况, 以判断顾客的着装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由于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彰显身份的面具角色, 因此销售人员还必须作好 引导工作,宣传企业服装的新概念及流行趋势,强行促成流行导向,并且通过强化对生活方式的介绍与倡导,为消费者争取到变脸的机会,实现其购物过程中与结束后的愉悦与满足感,从而使其对该品牌的信任感与忠诚度增强。  (3) 塑造品牌形象  由于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对企业及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充分挖掘品牌文化内涵, 实现品牌经营,发展自身优势,提高知名度,形成极大的感召力, 希望以明确的定位和理念来培养忠诚的顾客群.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市场成功运作,将会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及强大的生命力.统一价格、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配送、 统一服务,为服装产品送上了品质保险单,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也赢得了稳定的客户群体,从而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另外,在着力打造 自主品牌的同时, 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 扩大高端市场分额、 提高其技术含量都成为重中之重。 当企业成功地树立起 自己的品牌后,他们还可以尝试生产冠以这种品牌的其他产品以拓展市场,因为消费者对品牌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购物行为。  三、总结  通过对服装市场中消费审美心理趋势的研究可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服装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由盲目从众向理性消费转变,且越来越注重审美体验,消费心理趋于成熟. 基于这种变化给企业营销策略带来的影响,服装企业需深入了解 目标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购 买动机,掌握各种消费心理活动规律,从而有效预测服装消费趋向、制定合理的服装生产和经营策略.当然,随着人们对服装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及个性化、多元化的风格特征成为未来服装流行趋势的主流时, 企业也必须在自身产品风格定位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以满足消费者自我实现的诉求。

服装艺术与文化传承论文范文初中

[摘要]本文从服装的审美审美与功能结合、个性与时尚结合 、 品位与文化结合.提出了与这些发展方向适应的企业营销策略, 即注重产品设计的创新度、发挥终端市场中导购的作用及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  [关键词]服装市场 消费心理 审美 品牌效应  服装行业是集艺术性与功能性为一体的行业市场份额是衡量服装整体设计、生产、销售是否成功的标尺,如何有效地把握现有市场份额、并不断开辟新市场是现代服装企业的生存之道.在对服装市场的研究中,企业生产不仅要考虑技术层面的相关问题,要时刻关注消费市场中的各种消费审美心理因素.服装的设计生产过程,也就是设计师和生产者对潜在的着装者 (消费者) 进行艺术表达和寻求 审美认同的过程,而着装者 (消费者) 也正是通过服饰的选择达到与设计师在风格样式、审美情趣以及德行品格上的默契与沟通。对消费者消费审美心理趋势与购买行为的客观分析势必也是对使企业更好地掌握消费趋势、 扩大市场占有率, 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积极思考。  一消费审美心理发展趋势特征分析  流行,变化莫测,它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相互模仿效应的结果,即所谓的穿着的人多了便构成了流行.那么在流行中把握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也称得上是因时、因地制宜.当前, 服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已渐趋成熟,并呈现出几个相互结合的特征。  (1)服装作为艺术的审美与功能的结合  随着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消费生活正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的方向发展,服装作为一种艺术其功能不仅仅在于遮体和保暖,而更多在于道德、 审美、 认同和表现 。所谓的审美功能,就是服饰不但要对引起羞耻感 的部位进行遮掩 , 而且要对身体进行美化,使之在视觉上取悦于人。服饰的认 同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共同的服饰符号,体现我们对特定的部落、氏族、团体、阶层、职业角色、民族或社会的认同,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归属。这一类的认同体现的是个人与某个社会群体的一致和相同,因而可以叫做社会认同。另一方面, 人们也通过服装体现自己与其他成员的不同,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特征。  (2)服装艺术的个性与时尚的结合  现在的服装已成为了反映着装者社会性的一种无声语言,所以那些标榜自我存在、显现自我主张、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服装必会受到消费者、 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在现代人眼里, 时髦、有创意的服装,能够张扬个性,可以更好的来修饰自我,当然, 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时代所赋予它的特定内涵.比如在时尚界,“波西米亚” 风格成了追求放荡不羁,自由浪漫的代名词 , 而“波乔米亚” 风格,也成了演绎小资情调的最好方式, “ 朋克、嬉皮”风格,是反叛精神、思想颓废的代表等,这些现存的服装风格同时也代表了未来服装消费的发展方向之一。  (3)服装艺术文化个性时尚与风格相结合——品牌效应  服装品牌的这种文化意味吸引着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国际名牌.如当消费者认定某一个品牌适合自己穿着时,便显示出对其情有独钟的非凡热情,于是对这种认准了的品牌有了感情上的依托, 品牌也就作为一种能激发人们情感的形式而存在.由此,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服装时便产生了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的朦胧概念。  现代人们在服装艺术上占主导地位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 是通过服装设计师们无数 的体验、沉思和奋斗,经历无数局部 的变革,最后才形成一个总的服装流行趋势。服装风格在形成 的过程中,既突破传统服装文化模式,同时又继承着传统模式的很多特性,使风格作为固定的文化特征,保留在地域或民族的文化传统 之 中。然而在当今日渐一体化的世界环境中,服装风格有着单线的发展危险趋势,服装文化的趋同性既是现代社会的一 大时代特征,又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尖锐斗争最激烈的阶段。 二、服装生产企业企业对消费审美心理的趋势的掌握  服装企业以赢利为出发点,他们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有效策略来增加企业的销售量以达到赢利的目的.而对服装市场中消费者审美心理趋势的研究正好满足 了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1) 服装设计中流行趋势的把握  由于流行趋势的世界同步性正在逐步加强,因此有效把握流行趋势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正确掌握最新流行预测资讯,就有可能获得更大市场份额,毕竟,追逐流行的消费群体占绝大多数,因此有效掌握流行元素、充分挖掘目标消费群的时尚需求与诉求点,才能最终诱发消费者购买欲。  在预测流行趋势中,可以两方面作为重心:(1) 做深入细致的服装市场调研,包括服装原辅料市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状况分析顾客群的购买心理趋向,以及对流行元素有效捕捉,便于及时运用到新设计当中;(2) 可根据企业及设计师在业内多年积累的经验,对新的流行做出判断,对流行色、 流行款式、 流行面料 等作尽可能有效的预测。  从这种意义来看,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影响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饰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深层来看,现代的人们注重表现美,更多地注重服饰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适合于特定 的场合和自己的风度, 甚至不满足于设计师现成的安排, 而乐于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挑选、配套, 去“篡改”设计师的作品,淡薄“权威”,去创造和表现自己的个性内涵,让服饰折射出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所有一切的实现 ,就需要较高的审美素质作为前提 ,从这层意义来看, 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决定和发展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装市场中西的消费审美心理的发展方向。  (2) 销售过程中抓住消费真的心理  在企业对目标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虽然服装卖场、 商品的组合搭配与陈列所表现的情节性和艺术性能够使顾客产生兴趣与欲望,但现场销售人员的素质也不容忽视.一般情况下,当其与消费者初步接触、尚未进行语言交流及深人了解之前,往往凭着对方的穿着打扮估计对方的着装情况, 以判断顾客的着装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由于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彰显身份的面具角色, 因此销售人员还必须作好 引导工作,宣传企业服装的新概念及流行趋势,强行促成流行导向,并且通过强化对生活方式的介绍与倡导,为消费者争取到变脸的机会,实现其购物过程中与结束后的愉悦与满足感,从而使其对该品牌的信任感与忠诚度增强。  (3) 塑造品牌形象  由于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对企业及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充分挖掘品牌文化内涵, 实现品牌经营,发展自身优势,提高知名度,形成极大的感召力, 希望以明确的定位和理念来培养忠诚的顾客群.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市场成功运作,将会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及强大的生命力.统一价格、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配送、 统一服务,为服装产品送上了品质保险单,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也赢得了稳定的客户群体,从而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另外,在着力打造 自主品牌的同时, 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 扩大高端市场分额、 提高其技术含量都成为重中之重。 当企业成功地树立起 自己的品牌后,他们还可以尝试生产冠以这种品牌的其他产品以拓展市场,因为消费者对品牌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购物行为。  三、总结  通过对服装市场中消费审美心理趋势的研究可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服装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由盲目从众向理性消费转变,且越来越注重审美体验,消费心理趋于成熟. 基于这种变化给企业营销策略带来的影响,服装企业需深入了解 目标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购 买动机,掌握各种消费心理活动规律,从而有效预测服装消费趋向、制定合理的服装生产和经营策略.当然,随着人们对服装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及个性化、多元化的风格特征成为未来服装流行趋势的主流时, 企业也必须在自身产品风格定位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以满足消费者自我实现的诉求。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 谈谈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着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 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哲学,等等。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经济将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正在成为现实。国与国间的经济交往的增加,必定带来国家间的文化渗透和融合。经济资源的共享,也必定带来文化的共享。未来的服装,可能很难说清它是源于何种文化。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心胸开阔,具有一代新风,能设计与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性的中华服装。 4.市场经济素养 服装是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律。从产品到穿在消费者身上,才是设计的真正完成。我们的很多服装设计师在T型台上的设计是成功的,但在市场上却大都是失败者。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市场意识,不懂市场经济,不懂产品的真正涵义,没有真正深入分析和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不懂得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审美化,这在给我们设计师带来施展其才能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挑战。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人们消费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产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一件完整的产品有三层涵义:实质产品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比如对于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丰厚的人来说,在购买一件服装时,往往把精神上的满足看做是产品的实质,即他她从产品中追求的利益所在。而面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他她可能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把产品的实用功能看做是产品的实质所在。所以,作为一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是一位市场整体的策划者,充分熟知市场运行规律,找准自己的消费群体,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了解你的消费者真正需要所在。正如一位世界著名高级化妆品生产企业家说的那样:“我们在工厂生产的是化妆品,在商店出售的则是信心和希望。”

范文题目:《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应用》  将服装款式的设想变成服装成品的整个思维过程就是服装设计的全部内容,即从开始构思、画设计图,到选择面料、裁剪、样衣试制,直到制作出美观、实用的服装成品为止,这一过程的全部思维活动被称为服装设计。美学思维作为服装设计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可以融入到服装构图、设计图绘制、面料选择和裁剪、样衣试制中,有助于完善服装设计的色彩使用,继而提高服装设计的审美和艺术感,同时也为设计师们设计服装时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史林编著的《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9月版)一书在回顾现代服装设计历史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服装设计的内涵、外延、创造性思维、要素、程序、形态等内容,对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以及如何让设计者赋予自己作品创造性等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指导作用。通读全书,该书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色:  1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一书结构清晰明了,章节安排逻辑性强,便于读者获取所需知识。全书共由12章节构成,其中,第一章“现代服装设计历史”理清了服装设计的由来,分析了影响服装设计的发展背景,且从个体设计师主宰流行阶段、设计师群体主宰流行阶段、大众设计师共同创造流行阶段探讨了服装设计师与流行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服装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界定设计的类型、范畴和服装设计的概念、属性;第三章“服装的美学特征与服装设计师的素养”具体讲述了服装的静态美、和谐美、自由美及服装设计师的道德素养、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心理素养;第四章“服装的分类”从礼服、日常休闲服、职业服、运动服等4个方面探析了服装的种类;第五章“服装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诠释了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象形思维、辐合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第六章“服装设计的要素”主要概述了面料、色彩、款式的基本知识;第七章“服装设计的程序”明确了“准备→构思→提供设计概念→结构设计→缝制工艺设计”这一完整的服装设计流程;第八章“服装设计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指明了服装美的最高形式和服装美的终极目标;第九章“服装设计中的点、线、面、体形态”解释了纽扣、面料纹样等要素给服装带来的效应;第十章“服装的系列设计”表明了系列设计的概念、原则和表现形式;第十一章“服装的款式与流行”主要阐释了流行的概念、发展和特征,回顾了20世纪服装的流行趋势;第十二章结合中国设计师的代表作品展示了服装设计的魅力。  2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该书的编著目的在于告诉年轻人,服装设计是一项辛苦的工作,需要学习很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参与合作的精神。对此,该书的内容不仅涉及了服装、服装设计的发展史,还阐述了服装设计师的素养、服装设计遵循的法则以及服装设计的含义与步骤,内容全面丰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此外,在讲述内容时,注重详略安排、重点突出,其中第五章“服装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为全书重点,从3个方面回答了“如何让设计师赋予自己作品创造性”的问题:其一,要拥有服装设计的逻辑思维,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人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实用因素和生产因素;其二,注重服装设计的形象思维,锻造自己的设计观、创造力和想象力;其三,学会用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用辐合思维解决问题,懂得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加减法、极限法、组合法、逆向法、变更法和联合法。三者相结合,从本质上说明服装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其艺术创造既需要形象思维,又需要抽象思维;既需要想象力,又不能脱离包装人体、制作工艺这些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3图文丰富,指导性强  该书围绕“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创意”展开论述,对服装设计的历史、要素、流行因素、程序、创意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并结合国内设计师的代表作品,详细地讲述了从灵感到设计以及最后怎样完成作品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在书中不吝笔墨、旁征博引,为读者准备了大量图表,这也有力地支撑了书中提出的观点与建议。就图画而言,其种类相对丰富,包括知识结构图、人体图、流程图等,如第三章第2节“图3-4”运用思维导图阐明了服装设计师的知识结构,第八章第1节“8-11”和“8-12”采用人物画说明服装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在于重点突出。  作者:顾晓晴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文创学院  (以上内容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服装艺术与文化传承论文范文大全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以 形象思维和实用性强的鲜明特点与其他专业 相区别。在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实 用性强的特征时,容易忽视艺术史论课程在 专业中的作用,不少院校艺术类专业对学生 的文化课基础及艺术理论教育不够重视,尤 其是史论课程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因此, 摆正史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显得十分重 要,它涉及到高校塑造人才的类型和人才培 养目标的方向。艺术教育注重更新精神的培 养,史论教育在创造意识的培养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笔者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从 事中外服装史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注 意到学生重视史论课的学习,摆正中外服装 史和服装设计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 神和设计灵感举足轻重。 一、服装设计师的基本知识素质与学习 中外服装史的关系 服装设计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 80年代初,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立这门课 程开始,以后在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轻工 院校、纺织院校如雨后春笋般陆续设立。过 去人们对服装设计师的概念非常模糊:一是 把服装设计神秘化,认为其高深莫测;另外 就是肤浅化,认为会画画就能做服装设计 师,或者能剪裁制作衣服就可以搞服装设 计;三是简单化,以为从画报上这里抄个袖 子那里取个领子,拼贴在一起就是搞服装设 计。其实,这三种观点都不科学。实际上,服 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需要运用数 学、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材 料学、工艺学、人体工程学以及经济管理、市 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 服装设计对象、服装设计内容和服装设计方 法三个基本知识基础。服装设计对象基本知 识素质是进行服装设计的前提条件,服装设 计的对象是人,是各种不同种族、不同性格、 不同体型的人,满足这些人不断增长的物质 和精神的衣着需求,是服装设计师设计的第 一要旨;服装设计内容基本知识素质是服装 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自身知识、 服装工艺知识和服装美学知识;服装设计方 法的基本知识素质是服装设计师的必备条 件,主要指服装设计师产生设计灵感,收集、 把握、实现这一灵感的能力,包括立体思维 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意向表达能力,这三 种能力是对前两种基本知识素质的积累和深 化。学习中外服装史在形成和培养这三种基 本知识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也是人民 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无论是研究中 国服装史还是外国服装史,都应注重了解每 个历史时期服装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 术背景,分析服装材料的种类,纺织印染技 术水平状态,裁剪缝制装饰手段等,综合体 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折射出当时 服装设计对象和服装设计内容的辩证关系 从而揭示服装艺术的发展规律,发现内在的 合理契机,以融合在新的服饰艺术设计中 通过学习中外服装史,对过去那些在服装发 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 到新的启迪,作为开启未来服装发展趋势的 钥匙,形成立体思维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 意象表达能力。 服装设计思维不同于纯艺术形式的构 思,服装是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又 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仅仅运 用形象思维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在不断发 展的历史长河中予以全方位的把握,获取有 关服装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现代 错综复杂稍纵即逝的服装信息,拥有储存处 理和应用信息的知识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 学会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立体 思维方式,冷静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及时准 确地捕捉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产生新的 设计灵感,达到培养、借鉴前人优秀成果和 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服装的设计形式与学习中外服装史 的关系 在艺术的创作及设计中,形式的意义在 于将一切自然的形态转化为具有独特品位的 审美物象,从而真正取悦于人的感官需求 形式的手段往往存在于寓意借引的主题表达 上。服装的设计形式即服装的设计风格,指 的就是服装由特殊的造型、配色、配套的技 法,来构造一种主题精神气质,是一种总体 的美和综合的视觉效果。 漫步中国服装史的艺术长廊,可以清 楚地看到任何时代服饰的产生,都是当时 文化的表征,是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面镜 子。战国七雄争霸、战火连天时期,才能 出现诸多布甲、皮甲、铁铠铜盔;魏晋南 北朝时战乱频繁,民族错居,文人满腹才 华空怀报国之志,才会形成南北服饰融合 文人雅士褒衣博带以求其超然若仙之感; 隋唐五代时的盛世,展现出来的服饰是宽 衣博带,线带优美流畅,风格典雅秀丽;它既不像汉代服饰那样偏于凝重、端庄,又 不像六朝服饰那样简淡,也不像宋代服饰 那样刻板严谨,而是宽缓又有节奏,极富 于诗意的美与韵律的美,表现了大国的雍 容华贵和渲染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更有 那用五彩衣裳编织起来的56个民族经纬纵 横的服饰艺术之花,在世界服饰宝库中闪 烁着诱人的光彩。 再浏览西洋服装史的艺术画卷,古希腊 的洒脱浪漫而富有诗人气质的服饰,以最自 然形态的宽服大裙包裹人体,形成无形之形 的服饰,充分表现人体的自然之美,体现了 人的高贵气派和潇洒风度,成为古代服饰艺 术风格中的一派;中世纪在基督教色彩笼罩 下,服饰成为人类包缠肉体,逃避灰色人生 的一种神奇美妙的方式,哥特式的尖状服饰 开了人类服装与建筑遥相呼应的先河;1 6 世纪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服饰的人体 之美和曲线之美,但立体造型的过分夸张, 出现了紧身胸衣和篷裙把人们打入了时尚的 牢笼;17世纪巴洛克服饰,气势雄伟、生机 勃勃,在长发、蕾丝(花边)、皮革的装饰下, 营造了动态及紧张气氛,表现了各种强烈的 感情色彩,把男装推向了装饰过剩的巅峰, 渗透了女性的阴柔之美而失去了男子的阳刚 之气;18世纪罗可可服饰,用尽曲线与粉 色,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自由奔 放、华丽繁复的艳丽及纤弱柔和的女性风 格;这时男装把矫揉造作之美完全让位于女 性,为近代服饰风格奠定了流行基础,形成 古典服饰风格。从此之后,在世界服饰舞台 上,古代的自然之美与人工雕琢的装饰之美 轮番登场,逐渐形成富有不同风格内涵的服 饰流派。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步入又 一个飞跃时期,高科技的发展,波普艺术和 欧普艺术的产生,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政治格 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嬉皮士”、“朋克” 服饰风格的出现等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文 化艺术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虚无使人们 处于游戏之中,风格的丢失是它的重要特 征。但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能够对所有风格进 行复制、模仿、重复,使风格失去了存在的 基础,成为没有风格的风格,风格在后现代 主义艺术的折衷、包容的模糊中消失。 人类服饰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 程,凝结了人类爱美、求美、创造美的聪明 才智,刻下了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艺术特征的烙印,形成了个性鲜明、内容丰 富的服饰风格。后人把它归纳为:传统形式、 古典形式、民族形式、浪漫形式、古朴形式、 豪华形式、无形式之形式等等,这些丰富而 多样的形式,着实为人类提供了某种可以移 情借喻的象征依据,成为启迪当代设计师创 作灵感的源泉,从而推出具有时代风貌的多姿多彩的衣装款式。由此可知,任何一个有 创新精神的服装设计师,是不会忽略学习中 外服装史的。 三、服装设计师的成功经验与学习中外 服装史的关系 服装作为人类社会的劳动产物,它不仅 具有物质的属性,更具有精神的属性和社会 的属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人类美化自 身的艺术品,也是服装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 之一。许多在服装设计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的世界级设计大师,借鉴前人创造的服饰精 华,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20世纪初,巴黎时装界出现了本世纪第 一位被称为革命家的设计师—波尔·波阿 莱,1906年他推出高腰身的细长型的希腊风 格成衣,把数百年来束缚女体的紧身胸衣从 女装上取掉。这是继拿破仑的帝政样式以 来,女装设计第一次摒弃紧身胸衣,这一革 命性的举动,奠定了20世纪流行的基调,也 强调他设计的支点不是在腰部,而是在肩部, 暗示出新的世纪腰身将不再是女性魅力的唯 一存在。这在服装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并且又一次证实了服装史在设计师的创造灵 感中的重要作用。 天才设计师约翰·加里亚诺的不凡成 就,对我们的启示更大。1984年约翰·加 里亚诺以优异成绩从著名的伦敦圣马丁艺 术学校毕业,并获得一级院士勋章。同年7 月,他的作品在毕业生设计发布会上引起 轰动,他的灵感取之于法国大革命及法国 18世纪末年轻人的服装样式,该作品获得 了新闻界的极大关注。他的惊人才华和奋 斗精神很快使他成为英国最重要的设计师。 加里亚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钻 研大量服饰的历史书籍,并在其中找到灵 感有很大的关系。他研究20世纪30年代巨 匠维奥奈的斜裁技术,对巴仑夏加和波华 亥的作品做过深入思索。1989年英国媒体 报道说,当其他设计师在街头寻找灵感时, 加里亚诺却在史料中进行研究,总能创造 出不俗的效果。可见,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服 装设计师是不会忽略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 在其成功的后面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 底蕴。我国有几千年的丰厚文化历史,是中 国服装设计师乃至世界服装设计师灵感的 源泉,是创造未来服装王国的中流砥柱。意 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瓦伦蒂诺说道:“在我 们这个时代,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在创作时 能够不被中国艺术遗产的永久魅力所牵 动。”因此,作为生活在中国的设计师,更 没有理由不正视自己民族的丰富遗产。 时代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我国的服装 产业跨入了设计时代,由加工型的时尚创新 能力,转向消费个性感知和生产共性中表现 个性品牌的设计能力上。设计的灵魂是创 意,不再是点、线、面的几何组合和单纯 追求表面的效果和图解式的设计创作,而是 深入挖掘品牌所处的民族时代文化背景,表 现品牌自身的物质、精神资本内涵的设计。 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服装业带来了机遇和 挑战,需要一大批有创造潜力的设计师担当 起中国服装业崛起的重任。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设计人才 的摇篮,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犹如雕塑人才 的巨匠,传统文明博大精深,是无数的哲人学 者智慧荟萃的精华。而设计是人的思想智慧 的体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物化过程进 入文化的一种过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导 学生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注重专业史论课学 习,是设计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专业技 术固然重要,就像设计人才的成长基石,要铸 成设计人才的摩天大厦,没有丰厚的文化底 蕴就不可能开创有张力的行业未来。古人云 :厚德载物,君子不器。学哲学使人聪明,学 文学让人灵秀,学历史使人深邃而富有张力。 总之,有了学术意识才有创造意识,只有在肥 沃的文化土壤里充分滋养,才能成为富有创 新精神的设计人才。

理,或者叫做想象。”[1]P163“理性范本”地塑造是个推理、想象出的虚构性的形象,但这种形象却符合范本内在联系的逻辑性。“那位有充分自制力的人全凭揣摩工夫和判断力演戏,他表演的将是日常经验中看到的那个样子,比那个一半凭自然,一半靠揣摩,一半根据一个范本,另一半依照另一个范本表演的人更具统一性。”[1]P326狄德罗所欣赏的戏剧表演家克莱蓉就是这样:她在表演之前就“已塑造出一个范本”,并“设法遵循这个范本”。“她在塑造这个范本的时候要求它尽可能的崇高、伟大、完美。”[1]P282 3.不动感情的表演。演员心中确定了“理想的范本”之后如何表演呢?狄德罗认为“凭感情去表演的演员总是好坏无常。你不能指望从他们的表演里看到什么一致性;他们的表演忽冷忽热,忽而平庸,忽而卓越,今天演得好的地方明天再演就会失败,昨天失败的地方今天再演却又很成功。但是另一种演员却不如此,他表演时凭思索,凭对人性的钻研,凭经常模仿一种理想的范本,凭想象和记忆。他总是始终如一,每次表演用同一个方式,都同样完美。”[1]P281-282 显然狄德罗并不欣赏演员易动感情的表演。狄德罗认为“理想的范本”确立以后,演员将其作为范本固定下来,在演出过程中将已经塑造出的这个理想化、理性化的范本准确、逼真地扮演出来,主要是毫厘不爽地显现出情感和性格的外在标志,这就要求演员不动感情、冷静理智的扮演。“因此最伟大的演员就是最熟悉这些外在标志,并且根据塑造得最好的理想范本最完善地把这些外在标志扮演出来的演员。”[1]P341狄德罗认为演员应该将自己作为旁观者那样冷眼观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判断自己的表演正确与否。他说“我要求伟大的演员有很高的判断力,对我来说他必须是一个冷静的、安定的旁观者,因此我要求他有洞察力,不动感情,掌握模仿一切的艺术,或者换个说法,表演各种性格和各种角色莫不应付裕如。”[1]P280-281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演什么象什么”,如克莱蓉就会不动感情地复演自己所塑造的形象:“象我们有时在梦中所遇见的一样,她的头高耸入云端,她的双手准备伸出去探索南北极。她象是套在一个巨大的服装模特儿里依附到自己身上。她随意躺在一张长椅上,双手叉在胸前,双目紧闭,凝然不动,在回想她的梦境的同时,她在听着自己,看着自己,判断自己,判断她在观众中产生的印象。在这个时候,她是双重人格;她是娇小的克莱蓉,也是伟大的亚格里庇娜。”[1]P283 狄德罗认为演员的才能就在于他们并不象观众所想象的那样易动感情,演员的表演是摹仿出记忆中已经设想好、塑造好的动作和表情。他们的表演尽管虚假却生动逼真:一个男演员和他的妻子是冤家对头却在舞台上扮演一对温柔多情的情侣,他们所说的台词与他们心中所想的完全是两回事;一位女演员欺骗一位骑士的感情却对已知真相、前来看戏的骑士嫣然一笑,丝毫不受骑士的突然出现而影响情绪,继续扮演戏中感人肺腑、引人痛哭流涕的角色;一位女演员在表演时嘲笑被她的表演感动的老人。狄德罗特别欣赏演员嘉理克的表演,因为他在短时间内非常逼真地摹仿出许多表情模式。“嘉理克从两扇门扉之间探出脑袋,不到五秒钟的工夫,他的脸部表情先是大喜欲狂,然后是有节制的喜悦,然后是平静,再从平静到惊奇,从惊奇到大惊,从大惊到忧郁,从忧郁到沮丧,从沮丧到惧怕,从惧怕到恐怖,从恐怖到绝望,最后从绝望又回到开始时候的表情。”[1]P301 短时间内能摹仿这么多表情显然是演员恰如其分地控制了他表演的每一个表情。 三、狄德罗戏剧表演理论的评析 对于演员如何表演历来是个争论的问题,《演员奇谈》里面也提及到许多人物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据近代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演员们确实可以可以分为两派:“分享派”(分享剧中人物的内心生活)和“旁观者”(旁观自己的表演);这两派的代表之中在表演艺术上都有登峰造极的。”[2]P271 这个问题的见解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西方古典主义时期伟大人物是舞台主角时,就需要冷静理智地扮演出伟大人物的崇高形象;而近现代平民主体地位普遍上升,要还原人类真正的天性,就需要更多地体验人类这种天性和情感。狄德罗并没有完全摆脱古典主义的影响,他仍认为舞台所塑造的形象应该是典型化和理想化的形象。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又让他认为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应该不同于日常生活那样任由情感驱使,演员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使得自己的表演逼真地摹仿出所塑造的“理想的范式”。他认为逼真摹仿自然的戏剧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演员奇谈》中谈到当时那不靳斯王国的一位戏剧诗人对演员进行六个月的艰苦训练,最终“每人都与自己的角色融为一体”。这里的训练即对角色的塑造是靠推理和设想,而不是靠情感体验。他们连续演出六个月,“国王和他的臣民享受到戏剧幻象能给予人的最大乐趣。这个幻象在第一次演出和最后一次演出时同样强烈。”[1]P332演员每次不动感情、逼真的摹仿对观众那么具有吸引力,这也说明不动感情的表演还是有其生命力和合理性的。事实上确实有些不动感情进行表演而获得极大成就的演员,也有与狄德罗持相同观点的剧作家,如莎士比亚就劝告演员表演要节制和镇静,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2]P270-271 狄德罗作为剧作家的身份决定着他缺乏戏剧表演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所以他的戏剧表演理论过于偏激。他的理性主义有些机械成份,过分强调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而对形成理性认识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认识不够。另外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和丰富的,而实践是个主客观互动的过程。戏剧表演是要给观众观赏的,观众的观赏效果对舞台表演有着很强的互动性,舞台的现场效果往往可以影响演员表演的张力。狄德罗对感性认识的模糊也影响他对人自身的心灵与身体一体的天性缺乏认识,也就不能认识到演员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会回归到角色自然本身的天性上来,所以他并不认为有体验角色本身天性的必要。他要的是被理性化和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他要的是表演对自然逼真地摹仿以及对观众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狄德罗没有辨证地看到体验和摹仿之间的关系,而过分拔高逼真摹仿的一面而忽视体验在戏剧中的重要性。其实在塑造“理想的范本”之时演员对典型形象的塑造并不主要靠设想,而应该主要靠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去把握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在演出阶段应该也有情感体验的因素,当然这个情感是理智控制的情感,情感失控是会影响表演的,而缺少情感也不能激发演员达到最佳的表演状态和激起观众的情绪反应。 在演员方面狄德罗认为“极易动感情的是平庸的演员;不怎么动感情的是为数众多的坏演员;唯有绝对不动感情,才能造就伟大的演员。”[1]P287他认为如浪子和烟花女子之类的人最适合当演员,“一天到晚快快乐乐的人既没有大的缺点,也没有大的美德;一般说以插科打诨为业的人都秉性轻浮,并没有坚定的原则;那些与社会上某些窜来窜去的人相似,没有任何性格的人,偏偏擅长表演所有的性格。”[1]P319浪子和烟花女子之类的人能够揣摩和塑造出各种角色的性格,能够成为优秀的演员并非他们这些人本身没有坚定的性格,也并非在于他们表演时能够做到绝对不动感情,而是因为浪子和烟花女子他们生活经历曲折和丰富,他们对生活、对社会有着深刻地体验和认识,他们的表演才会入木三分,所以演员的表演也并非与他们生活的体验完全没有关系。 注释: 1、《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4年版。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9年版。

诱惑空间,渲染自然的本色,迷恋,本质与空间的碰撞,宣誓回归自然,没有终点,一切又回到原点。设计说明:本设计来源于大自然,将自然中的元素运用在服装中,人性化的设计与肌理面料再造是本组服装的特色,立体花型等微妙而细致的运用,突出女性如花的魅力。

设计灵感不能凭空想象。你可以从为什么选择花朵作为灵感来源入手。为什么吸引你。并且找出在过往的成功设计中都有哪些人或设计用过此灵感,给你何种启发。你的设计灵感或设计在哪些地方不同于别人以设计过的东西。你如何运用这个灵感来实现你的设计,应用在哪些方面,用何种工艺表现灵感。

服装艺术与文化传承论文文献

创意产业背景下"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  亓延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装史论教学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面临着"教"与"学"的双重考验分析"中外服装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创意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求,提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创意产业; 服装专业; 服装史论; 中外服装史;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基金资助: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2014159);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J15WF04); 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JNSK18D10); 济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Y10);  DOI:13915/015  专辑:社会科学Ⅱ辑; 工程科技Ⅰ辑  专题:轻工业手工业; 高等教育  分类号:TS941-09;G642  文章目录  一、 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  二、 "中外服装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 "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适当调整授课总学时   根据专业方向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丰富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式  (1) 项目式教学是让学生以参与项目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  (2) 小组式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为一个团队   考核形式多样化  四、 结语  (学术堂内提供完整内容)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服装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  [1]张文明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N] 云南政协报,2020-08-26(006)  [2]孟庆关于人物摄影与服装造型的关系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8):44-  [3]李雯白裤瑶设计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探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8):193-  [4]杨韶斐探析民族服装设计中蕴含的文化性和审美性[J]西部皮革,2020,42(15):  [5]吴国华湖南民族服装产业网络定制营销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7):73-  [6]王丽霞民族服装的传承与创新--评《创意服装设计学》[J]印染助剂,2020,37(06):  [7]吴国华湖南民族服装规模个性定制营销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11):13-  [8]新华民族服装业中的销售问题初探--以呼和浩特蒙古族服装业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0(15):28-  [9]郑天琪西南少数民族服装配饰功能与内涵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0(05):120-  [10]张君浪中国民族服装品牌发展的国际化探索[J]国际纺织导报,2020,48(04):55-  [11]新华民族服装加工业经营的调查研究--以巴林右旗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06):16-  [12]陈欢,卢菁菁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文化探析[J]智库时代,2020(09):275-  [13]王俊伟闽南服装文化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20(02):146-  [14]陈志军,蔡珍珍民族服装元素在影视服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J]纺织报告,2020(01):72-73+  [15]陈莉芳民族服装元素在影视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轻合金加工技术,2020,48(01):

寓意,形体可以兼得 ——关于在创作实践中如何吸收中外服装史的经验启示的论文 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态将会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林语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领悟,他说:“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这使得中装与西装的直观静态之美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别。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可见服装是一种文化,中西服装文化由于发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积淀的内容不同,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在服装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不时地会看到东西方服装风格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往往会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时至今日,东西方服装风格融合的实例仍屡见不鲜。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的精美丝绸传入了古罗马,这让古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贵妇们更是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来达到自己追求时尚的目的。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为尚。中国的陶瓷和园林艺术深深影响了18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那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器和园林建筑迎合了法国宫廷的审美情趣,被吸收融会于法国的艺术乃至欧洲的艺术中。尤其是中国陶瓷上的精描绘画,镶金嵌银,极尽曲线绕转之美的装饰,直接影响了洛可可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服装上,还体现在了建筑,绘画等艺术门类上。 1910年,俄国芭蕾舞团在巴黎的公演引发轰动,其色彩瑰丽,外形新颖的芭蕾舞衣,为服装设计开创了新局面。从而欧洲形成了一股东方热潮,设计师纷纷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设计特色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披垂式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了美不胜收的各式服装。 上世纪60年,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ant)发表了“中国风”系列。涉及灵感来自清代官府中的凉帽和马褂。70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互相撞击,互相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时装朝着更加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日本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三宅一生运用东方传统服装的平面裁剪,设计出不强调合体的曲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这种非构筑式设计,与西方的构筑式窄衣结构截然不同,但在当时反体制思潮和石油冲击的大背景下,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抓住了消费的新契机。他们的设计很快广为流传,两位来自东方日本的时装大师从此登上巴黎时装乃至世界时装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着2004/2005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级成衣的模特伴随着中国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音乐缓缓走来。各色鲜艳的仿旗袍式立领垫肩缎质套装、用蝴蝶系着盘扣子旗袍套长裤、龙纹云纹中国图腾、用缇花、织锦、刺绣等各种布料及编织技巧,展现极度奢艳亮丽的中国风情。如今闻名于世的美国设计师Tom Ford运用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下重量级的句号。 东西方服饰文化与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与偏颇。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强调人体体形的紧身胸衣给女性身体的正常机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宽袍大袖始终贯穿于3000多年的中国服装史,时常给人以呆板,停滞不前,少有变化,创新的感觉。十分巧合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服装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变革中,两者又有着相反的发展倾向。东方服装由松变紧,宽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维的立体裁剪,使服装变得贴体,轻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经典的完美体现;而西方则摒弃了造作,扭曲性的人体美,把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但相同的都是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东西方都改变了繁琐的装饰和累赘的服装结构。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表达寓意的宽袍大袖,西方强调人体之美的服装造型两者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的对比。事实证明,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赋予西方立体合身的服装上展现出了耀眼的光彩。当今,世界各地的服装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将会从事于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我们,不仅要把握开放的时代契机,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更要努力保护,发扬中国服装的传统特色。让东方服装的寓意和西方服装的形体可以兼得且形态更加丰富多变,让将来的国际时尚舞台绽放出绚丽灿烂的中国光芒!

在服装摄理中,可以把传统服装的,元素运用到现在服装当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