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水利概论论文现代防洪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的

发布时间:2024-08-30 08:42:40

水利概论论文现代防洪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的

简单点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意识形态,推进体系的目的在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团结人民、增强人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和审美追求……意义与目的是相通的。作为青年在践行上要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陈兴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人类进入21世纪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因此,21世纪的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同时,文化建设被提到了重要日程,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一、城市水文化提出的必要性城市由于具有人口密集,政治、经济、文化相对集中的特点,决定了城市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与人们对水资源功能需求变化存在矛盾的条件下,城市水利工作被赋予了更艰巨的使命。城市水利建设的目的,旨在解决城市中水资源、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障城市内部各用水元素对水资源的需求,并协调各用水元素之间的用水关系,最终形成社会稳定、经济高效发展、环境优美、人居适宜的城市。因此,城市水利对于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市水利建设由于服务对象具有人口多、人员密集、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等特点,工作性质较农村水利有一定差别。城市居民不仅希望城市水利工程能够满足基本洪涝排除、供水保障等人类基本生存的保障功能,还要具有精神、心理的愉悦功能,由此城市水域景观、生态系统恢复、水环境改善和水文化建设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和今后城市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水利工作不仅要担负起“规划水、利用水”的责任,还要对水的性质、内涵、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应用到人们的感观视野,这是水文化建设的基本工作内容。纵观我国的城市发展史,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它既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水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文化作为我国悠久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一员,在社会精神文明日益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成为人类精神休闲娱乐、忆古追昔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作为水文化形式的一种,具有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底蕴、改善城市形象、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促进人们爱水与节水意识提高等特殊作用,逐渐被城市水利工作者重视并应用到工程建设中来。二、城市水文化的定义城市水文化,是反映城市地段中人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三、城市水文化的内涵城市水文化既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水文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因此,城市水文化是最直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的水文化。城市水务活动既包括人们对水的治理、开发、利用、研究、配置、节约、管理、保护等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也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观赏、歌颂、宣传等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因此,城市水文化的内涵既包括各种治水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还包括各种文化教育、技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诗词歌赋、文学作品等。除此之外,公众的心理、行为、价值观念中与水有关的部分都是城市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古代城市水文化形成的来源[1](1)帝王的向往游乐神仙境地思想,将水视为神池仙液。(2)儒家哲理思想,视水为德行,五行之始。(3)文艺崇水思想,诗人与画家热爱水,宣传“智者乐水”。(4)宗教风水思想,认为水可止风届祉,可保佑人财两旺。(5)经济实用思想,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万木之本。(6)传统水利工程思想,如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历代重要水利设施。五、以城市水文化划分的城市类型以城市水文化的表现形式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皇家型城市。反映水文化的德性、福性,具有较大的气魄,如北京、承德、南京。[1](2)文人山水型理性城市。反映水文化的精细、完美、生动,富有诗意和理性,如杭州(西湖、钱塘江、大运河)、岳阳、扬州。[1](3)民间实用型城市。反映既实用又富民族地方特色和民俗风貌,如苏州(城内河道桥梁、大运河、寒山寺、铁岭关、阊门外山塘河、太湖、石湖)、济南(大明湖,还有众多泉水和河渠、水潭)。[1]六、水文化表现突出的典型城市(一)南京——皇家型城市其水面布置比镇江、苏州好,因其周围有山,中部有湖泊——玄武湖,这个湖在都城选址中起很大作用。在湖面中央,南朝时堆造了3个岛,城市以湖为主来布置。南京又受到南部内外两道秦淮河影响,北面的湖面与南边的河道形成对峙局面;其中北部洪水内涝问题无法解决。所以明代都城又向东移,在紫金山西、富贵山一带建宫城,虽比玄武湖高,但内涝问题不能根本解决。而秦淮河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从玄武湖到秦淮河这条轴线,始终是都城的不可动摇的位置。明代之后,南京城布局稳定,主要商业区一直在南部秦淮河两侧,秦淮河是沟通长江的唯一水道通路,也是泄洪的河道,其水文化也集中在这。以上说明,城市规划中水体布局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文化概念上的特殊需要,满足帝王对水体神仙思想等文化观念的需要。[1](二)杭州——文人山水型城市以水文化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格局,在南宋鼎盛时代成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图1):以西湖为中心的水体布局:一个中心:西湖,多个辅助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南小湖等;三个长堤:白沙堤、苏堤、杨公堤;三个岛一个墩:孤山岛、湖心亭、瀛洲、阮公墩;图1 杭州山水结构图[1]三个潭:人工的石塔潭——三泉印月。相应城市布局:一座城(临安城):13个城门、城楼(重要的有西湖边的清波门、望江门等);一座宫殿:在吴山上;三座主要塔:西湖边上的保塔、雷峰塔和钱塘江边的六和塔;三座主要寺庙:最早著名的是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两座主要山峰:南高峰、北高峰。附属的文学、民俗及产物:两个最著名的民间传说:白娘子传说与济公活佛传说;一个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岳飞,纪念岳飞的岳庙位于西湖旁;一种最著名的菜馆:楼外楼;一首最著名的诗: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三)苏州——民间实用型城市苏州是我国众多水城的典型代表,建城2500余年而城址不变,这不得不归功于城市建设者对水系的合理规划。苏州的城市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河路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2)“三横三纵加一环”的骨干水系。(3)众多的古典园林、古迹。(4)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苏州水文化丰富,历史上对苏州的记载很多。白居易有《正月三日闲行》诗,描述苏州水城风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又如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类似的词句很多,基本都是在描写苏州水城的景观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热闹非凡的经济繁荣景象。(四)济南——民间实用型城市[1]济南水文化的布局以大明湖为主体。南面是山,北面是低洼地,山与洼地之间的平原上有很多泉水。泉水向北流,需汇集,更重要的是南部山区的洪水要通过平原和城市,城市也需排水,因而在城北把一部分水拦住,既可观风景,又可蓄水、防洪;在北部筑闸门,把低洼部分筑成湖;水系位在北部之后,南部的交通也可解决,从而构成“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城市景观。济南人民在长期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历史典故,最著名的就是号称济南七十二泉,几乎每个泉水都有一段历史典故、一段传说、一个故事(图2)。图2 济南山泉与城的关系图[1]七、城市水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的益处(1)城市水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先进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的文字记载,是先人有效利用自然、积极改造自然、与自然相协调的反映。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城市水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市民爱水、护水、节水意识的培养,工作热情的激发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在交通、通讯日益发达,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的今天,商人在选择投资地时,越来越看重人居环境。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水域景观及水景园林的城市,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商人前来投资;市民购买住宅、办公楼选址时也更加注重周围环境的优美,从而可带动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城市水文化建设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滨水景观和文化再建设融集资金提供保障,由此形成城市景观、文化建设和城市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3)可以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良好的文化可以鼓舞人、督促人、教育人,我国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是我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历史上人类对水的讴歌和赞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记载和见证。优秀的水文化应用于当今时代,对加强城市居民的节水、爱水意识同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4)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内涵。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好坏对改善城市形象固然必不可少,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水文化可以起到其他城市硬件设施无可替代的作用,如增加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底蕴,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等。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评价苏州说“苏州美就美在水,建筑倒还是其次的。”古人也曾有过诗句说明了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江山虽好,亦赖文章相助”。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随着时空的变化,或破旧,或损坏,只有城市的内涵可以穿越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力。综上所述,城市水文化建设对于市民形成良好的人水关系,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经济的推动、城市形象的提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城市水文化建设是关乎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事业。八、城市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引导我国人水关系向和谐方向发展。水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是对一个国家、民族与水之间关系的升华与概括。因此,当前条件下加强水文化建设有助于我国人民加强对人水关系历史的认识,增加水的危机意识,培养爱水、护水、节水的良好习惯,延续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水文化,积极探索当前历史条件下人水关系和谐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为新时期建立人水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有助于城市水域景观的娱乐和休闲效果的加强。当前,水利工作思路正在从单纯工程建设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由此,水利景观和水文化建设正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利工作的新思路和发展趋势。城市水景观建设就是在改变以往水利工程以工程建设为主,忽视其对周围环境和人的精神影响的做法,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兼顾实用与美观。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齐头并进,使水域景观建设既有表象的景观美,又不失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既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又使身心得到休闲放松,同时起到宣传城市水历史、加强人水关系和谐的作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与水打交道的历史,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湖泊等水域文化底蕴的厚重,每一段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一段历史、一个典故、一个传说。因此,城市河流景观中有机地融入文化底蕴,有助于景观内涵的挖掘,有助于景观生命力的长久。另外,无形的水文化资产用有形的景观形式加以体现,有助于水文化的推广。(3)有助于城市精神文明的提升。文化作为我国灿烂文明的浓缩,而水又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水文化建设必将对城市居民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城市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必然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并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城市居民和城市水文化两者相互作用,必将会推动城市精神文明的大幅度提升,且会为城市建立良好、和谐的人水关系奠定基础。(4)有助于我国水利事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水问题正成为当前和今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水利工作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工作重点不同。只有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才能使工作常做常新,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面临着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景观水利转变,在原来工作基础上注重各项功能的均衡发展,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人类社会人水关系的和谐性。水文化作为指导水利职工工作的思想指导,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因素。水文化来源于人类生产实践而高于生产实践,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生产实践,必将促进水利事业迈向新的台阶。(5)有助于提高我国水利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在水利建设中唱主角的大背景下,对水利行业职工加强水文化素质培养,有助于水利职工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有助于水利工作从过去以“主抓建设”为主向“建设和维护两手抓”的良性方向发展转变。良好的水文化建设对于激发水利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调动水利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水利行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和工作思路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引导水利行业职工在注重本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的工作要求,多方面学习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为水利事业的长久发展和“与时俱进”做好技术储备。(6)有助于水利经济的提升。水利工程注重水文化内涵的挖掘,把每一项工程都当做精品工程来做,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地区环境,还可以把水利工程管理区建设成优秀的旅游景点、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和进行水利历史宣传的教育阵地,使水利工程发挥工程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水利工程结合景观建设,使得水利建设在建设景观的同时,还可以带动房地产、建筑材料、水利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还可以促进城市水域景观的建设,为其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旦建立,就会促进直接效益如上述城市房地产、建材、水利机械等相关经济的发展,还有间接效益,如城市人文精神的再现,城市品位的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塑,城市历史的再现,城市生态的恢复,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居民素质的提升等。总之,城市水文化的建设将会为建设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适宜的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7)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别主要是文化的差别。一个城市可以在硬件建设上模仿其他城市,但城市内在的底蕴是无法模拟和效仿的。因此,只有积极把握住城市的文化内涵,才掌握了城市立足的根本,才能使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废。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注定了人类基本生存和休闲娱乐等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拥有水的城市是幸运的,但关键还是要看城市如何规划好、利用好水。城市水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水域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的内涵,还传播了一个城市的悠久、灿烂的水文化。它的成功建设使得城市经济得到增长、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市民文明程度得到加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上一个新台阶。城市水文化犹如无形的资产,它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势必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九、小结城市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文化是人类不断与水打交道的历史,因此,城市水文化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问题和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开展城市水文化的探究,对于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本文粗浅地对城市水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意义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城市水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参考文献[1]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刘树坤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30~32[3]李宗新,林跃朝城市功能与城市水文化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1):63~66[4]李宗新水文化文稿:对中华水文化的求索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5]徐静论水的多重文化蕴含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1):65~67[6]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7]靳怀春中华文化与水(上、下)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

就是让我们以后的孩子还有地球上的生物们能喝上干净的水,看见清澈的的河,开心的生活下去

水利概论论文现代防洪体系建设的意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是“八字宪法”之本,水也是生命之源。中国是世界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国家之一,古往今来,中华祖先就以治水为治国安邦之本。水利关乎到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关系到国计民生,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粮食问题犹为突出。完善的水利设施,可以确保农业生产旱涝保收。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我国大力发展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完善的水利设施,更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减少灾害层面,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所以,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就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兴修水利,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修整了淮河,黄河,长江,珠江等多条水系,兴建了大量的水库和支系水利工程,为中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 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具有“兴利”和“除害”的功能,水利工程则是水利经济的载体,按其功能性质划分,水利投资结构包括防洪工程投资、灌溉工程投资、水库工程投资、供水工程投资、水土保持工程投资及其它工程投资等。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显然也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2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保障水利建设有稳定的投资来源,是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基础产业,必须保持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水利事业需要相应的大量投入,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加大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投入,确保水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水利概论论文现代防洪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三峡水库拦蓄上游洪水,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发电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能够缓解华中、华东能源供应不足问题,同时减少矿物燃烧的环境污染。改善川江航运条件,万吨级船队可达重庆主城港区。同时可发挥重大作用。

简单点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意识形态,推进体系的目的在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团结人民、增强人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和审美追求……意义与目的是相通的。作为青年在践行上要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陈兴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人类进入21世纪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因此,21世纪的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同时,文化建设被提到了重要日程,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一、城市水文化提出的必要性城市由于具有人口密集,政治、经济、文化相对集中的特点,决定了城市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与人们对水资源功能需求变化存在矛盾的条件下,城市水利工作被赋予了更艰巨的使命。城市水利建设的目的,旨在解决城市中水资源、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障城市内部各用水元素对水资源的需求,并协调各用水元素之间的用水关系,最终形成社会稳定、经济高效发展、环境优美、人居适宜的城市。因此,城市水利对于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市水利建设由于服务对象具有人口多、人员密集、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等特点,工作性质较农村水利有一定差别。城市居民不仅希望城市水利工程能够满足基本洪涝排除、供水保障等人类基本生存的保障功能,还要具有精神、心理的愉悦功能,由此城市水域景观、生态系统恢复、水环境改善和水文化建设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和今后城市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水利工作不仅要担负起“规划水、利用水”的责任,还要对水的性质、内涵、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应用到人们的感观视野,这是水文化建设的基本工作内容。纵观我国的城市发展史,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它既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水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文化作为我国悠久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一员,在社会精神文明日益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成为人类精神休闲娱乐、忆古追昔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作为水文化形式的一种,具有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底蕴、改善城市形象、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促进人们爱水与节水意识提高等特殊作用,逐渐被城市水利工作者重视并应用到工程建设中来。二、城市水文化的定义城市水文化,是反映城市地段中人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三、城市水文化的内涵城市水文化既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水文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因此,城市水文化是最直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的水文化。城市水务活动既包括人们对水的治理、开发、利用、研究、配置、节约、管理、保护等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也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观赏、歌颂、宣传等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因此,城市水文化的内涵既包括各种治水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还包括各种文化教育、技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诗词歌赋、文学作品等。除此之外,公众的心理、行为、价值观念中与水有关的部分都是城市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古代城市水文化形成的来源[1](1)帝王的向往游乐神仙境地思想,将水视为神池仙液。(2)儒家哲理思想,视水为德行,五行之始。(3)文艺崇水思想,诗人与画家热爱水,宣传“智者乐水”。(4)宗教风水思想,认为水可止风届祉,可保佑人财两旺。(5)经济实用思想,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万木之本。(6)传统水利工程思想,如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历代重要水利设施。五、以城市水文化划分的城市类型以城市水文化的表现形式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皇家型城市。反映水文化的德性、福性,具有较大的气魄,如北京、承德、南京。[1](2)文人山水型理性城市。反映水文化的精细、完美、生动,富有诗意和理性,如杭州(西湖、钱塘江、大运河)、岳阳、扬州。[1](3)民间实用型城市。反映既实用又富民族地方特色和民俗风貌,如苏州(城内河道桥梁、大运河、寒山寺、铁岭关、阊门外山塘河、太湖、石湖)、济南(大明湖,还有众多泉水和河渠、水潭)。[1]六、水文化表现突出的典型城市(一)南京——皇家型城市其水面布置比镇江、苏州好,因其周围有山,中部有湖泊——玄武湖,这个湖在都城选址中起很大作用。在湖面中央,南朝时堆造了3个岛,城市以湖为主来布置。南京又受到南部内外两道秦淮河影响,北面的湖面与南边的河道形成对峙局面;其中北部洪水内涝问题无法解决。所以明代都城又向东移,在紫金山西、富贵山一带建宫城,虽比玄武湖高,但内涝问题不能根本解决。而秦淮河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从玄武湖到秦淮河这条轴线,始终是都城的不可动摇的位置。明代之后,南京城布局稳定,主要商业区一直在南部秦淮河两侧,秦淮河是沟通长江的唯一水道通路,也是泄洪的河道,其水文化也集中在这。以上说明,城市规划中水体布局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文化概念上的特殊需要,满足帝王对水体神仙思想等文化观念的需要。[1](二)杭州——文人山水型城市以水文化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格局,在南宋鼎盛时代成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图1):以西湖为中心的水体布局:一个中心:西湖,多个辅助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南小湖等;三个长堤:白沙堤、苏堤、杨公堤;三个岛一个墩:孤山岛、湖心亭、瀛洲、阮公墩;图1 杭州山水结构图[1]三个潭:人工的石塔潭——三泉印月。相应城市布局:一座城(临安城):13个城门、城楼(重要的有西湖边的清波门、望江门等);一座宫殿:在吴山上;三座主要塔:西湖边上的保塔、雷峰塔和钱塘江边的六和塔;三座主要寺庙:最早著名的是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两座主要山峰:南高峰、北高峰。附属的文学、民俗及产物:两个最著名的民间传说:白娘子传说与济公活佛传说;一个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岳飞,纪念岳飞的岳庙位于西湖旁;一种最著名的菜馆:楼外楼;一首最著名的诗: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三)苏州——民间实用型城市苏州是我国众多水城的典型代表,建城2500余年而城址不变,这不得不归功于城市建设者对水系的合理规划。苏州的城市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河路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2)“三横三纵加一环”的骨干水系。(3)众多的古典园林、古迹。(4)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苏州水文化丰富,历史上对苏州的记载很多。白居易有《正月三日闲行》诗,描述苏州水城风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又如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类似的词句很多,基本都是在描写苏州水城的景观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热闹非凡的经济繁荣景象。(四)济南——民间实用型城市[1]济南水文化的布局以大明湖为主体。南面是山,北面是低洼地,山与洼地之间的平原上有很多泉水。泉水向北流,需汇集,更重要的是南部山区的洪水要通过平原和城市,城市也需排水,因而在城北把一部分水拦住,既可观风景,又可蓄水、防洪;在北部筑闸门,把低洼部分筑成湖;水系位在北部之后,南部的交通也可解决,从而构成“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城市景观。济南人民在长期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历史典故,最著名的就是号称济南七十二泉,几乎每个泉水都有一段历史典故、一段传说、一个故事(图2)。图2 济南山泉与城的关系图[1]七、城市水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的益处(1)城市水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先进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的文字记载,是先人有效利用自然、积极改造自然、与自然相协调的反映。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城市水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市民爱水、护水、节水意识的培养,工作热情的激发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在交通、通讯日益发达,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的今天,商人在选择投资地时,越来越看重人居环境。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水域景观及水景园林的城市,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商人前来投资;市民购买住宅、办公楼选址时也更加注重周围环境的优美,从而可带动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城市水文化建设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滨水景观和文化再建设融集资金提供保障,由此形成城市景观、文化建设和城市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3)可以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良好的文化可以鼓舞人、督促人、教育人,我国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是我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历史上人类对水的讴歌和赞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记载和见证。优秀的水文化应用于当今时代,对加强城市居民的节水、爱水意识同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4)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内涵。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好坏对改善城市形象固然必不可少,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水文化可以起到其他城市硬件设施无可替代的作用,如增加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底蕴,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等。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评价苏州说“苏州美就美在水,建筑倒还是其次的。”古人也曾有过诗句说明了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江山虽好,亦赖文章相助”。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随着时空的变化,或破旧,或损坏,只有城市的内涵可以穿越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力。综上所述,城市水文化建设对于市民形成良好的人水关系,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经济的推动、城市形象的提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城市水文化建设是关乎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事业。八、城市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引导我国人水关系向和谐方向发展。水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是对一个国家、民族与水之间关系的升华与概括。因此,当前条件下加强水文化建设有助于我国人民加强对人水关系历史的认识,增加水的危机意识,培养爱水、护水、节水的良好习惯,延续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水文化,积极探索当前历史条件下人水关系和谐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为新时期建立人水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有助于城市水域景观的娱乐和休闲效果的加强。当前,水利工作思路正在从单纯工程建设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由此,水利景观和水文化建设正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利工作的新思路和发展趋势。城市水景观建设就是在改变以往水利工程以工程建设为主,忽视其对周围环境和人的精神影响的做法,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兼顾实用与美观。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齐头并进,使水域景观建设既有表象的景观美,又不失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既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又使身心得到休闲放松,同时起到宣传城市水历史、加强人水关系和谐的作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与水打交道的历史,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湖泊等水域文化底蕴的厚重,每一段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一段历史、一个典故、一个传说。因此,城市河流景观中有机地融入文化底蕴,有助于景观内涵的挖掘,有助于景观生命力的长久。另外,无形的水文化资产用有形的景观形式加以体现,有助于水文化的推广。(3)有助于城市精神文明的提升。文化作为我国灿烂文明的浓缩,而水又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水文化建设必将对城市居民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城市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必然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并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城市居民和城市水文化两者相互作用,必将会推动城市精神文明的大幅度提升,且会为城市建立良好、和谐的人水关系奠定基础。(4)有助于我国水利事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水问题正成为当前和今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水利工作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工作重点不同。只有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才能使工作常做常新,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面临着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景观水利转变,在原来工作基础上注重各项功能的均衡发展,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人类社会人水关系的和谐性。水文化作为指导水利职工工作的思想指导,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因素。水文化来源于人类生产实践而高于生产实践,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生产实践,必将促进水利事业迈向新的台阶。(5)有助于提高我国水利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在水利建设中唱主角的大背景下,对水利行业职工加强水文化素质培养,有助于水利职工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有助于水利工作从过去以“主抓建设”为主向“建设和维护两手抓”的良性方向发展转变。良好的水文化建设对于激发水利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调动水利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水利行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和工作思路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引导水利行业职工在注重本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的工作要求,多方面学习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为水利事业的长久发展和“与时俱进”做好技术储备。(6)有助于水利经济的提升。水利工程注重水文化内涵的挖掘,把每一项工程都当做精品工程来做,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地区环境,还可以把水利工程管理区建设成优秀的旅游景点、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和进行水利历史宣传的教育阵地,使水利工程发挥工程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水利工程结合景观建设,使得水利建设在建设景观的同时,还可以带动房地产、建筑材料、水利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还可以促进城市水域景观的建设,为其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旦建立,就会促进直接效益如上述城市房地产、建材、水利机械等相关经济的发展,还有间接效益,如城市人文精神的再现,城市品位的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塑,城市历史的再现,城市生态的恢复,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居民素质的提升等。总之,城市水文化的建设将会为建设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适宜的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7)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别主要是文化的差别。一个城市可以在硬件建设上模仿其他城市,但城市内在的底蕴是无法模拟和效仿的。因此,只有积极把握住城市的文化内涵,才掌握了城市立足的根本,才能使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废。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注定了人类基本生存和休闲娱乐等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拥有水的城市是幸运的,但关键还是要看城市如何规划好、利用好水。城市水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水域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的内涵,还传播了一个城市的悠久、灿烂的水文化。它的成功建设使得城市经济得到增长、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市民文明程度得到加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上一个新台阶。城市水文化犹如无形的资产,它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势必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九、小结城市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文化是人类不断与水打交道的历史,因此,城市水文化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问题和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开展城市水文化的探究,对于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本文粗浅地对城市水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意义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城市水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参考文献[1]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刘树坤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30~32[3]李宗新,林跃朝城市功能与城市水文化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1):63~66[4]李宗新水文化文稿:对中华水文化的求索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5]徐静论水的多重文化蕴含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1):65~67[6]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7]靳怀春中华文化与水(上、下)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

建设更高标准的防灾减灾体系是点睛之笔。记者从无锡市防指了解到,现在城市河道管网畅通,防洪大包围工程实施后,防洪排涝能力显著增强。除了高标准的防灾减灾体系,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功能配套的农田水利体系、优质高效的水利社会服务体系以及保障有力的水利发展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共同体现了现代水利的丰富内涵。单就功能配套的农田水利体系看,有两个指标值得一提:一是江苏有效灌溉率达580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2%;二是旱涝保收面积达4700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的71%。82%和71%两个指标超过全国平均值20多个百分点。

水利概论论文现代防洪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 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具有“兴利”和“除害”的功能,水利工程则是水利经济的载体,按其功能性质划分,水利投资结构包括防洪工程投资、灌溉工程投资、水库工程投资、供水工程投资、水土保持工程投资及其它工程投资等。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显然也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2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保障水利建设有稳定的投资来源,是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基础产业,必须保持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水利事业需要相应的大量投入,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加大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投入,确保水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就是让我们以后的孩子还有地球上的生物们能喝上干净的水,看见清澈的的河,开心的生活下去

现代防洪体系建设论文题目

关键词 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应急预案 防洪减灾技术 措施武汉市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是长江中游的一座特大中心城市,和长江流域其他众多城市一样,发达的水系和多雨的气候特征,使武汉市的历史成为一部得益于水而又忧于水患的历史。’98年大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投入大量资金,下决心治理长江水患,为沿江城市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创造了空前的大好机遇。随着城市建设多功能、高品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显得尤为重要,围绕水安全、水环境的建设日益深入,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已形成共识。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武汉市积极调整思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步伐,在防洪工程建设方面,注重新型堤防建设,强调防洪工程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凸现滨江特色,开发沿江景观带,实施立体绿化,修筑堤顶道路,整治堤防滩涂,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拓宽投资空间的目的,在推进城市防洪与环境创新协调发展上形成了新的思路。 一、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对实施环境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1.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保证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不仅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需要,也是重要保证。同时,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将进一步推动防洪工程的建设。堤防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打造长江沿岸的铁堤铜墙,抵御洪水肆虐,将使城市更安全。同时,在推进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城市防洪安全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适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将堤防建设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促进城市亲水环境建设,凸现滨江特色,丰富水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景观新靓点,将极大地改善城市滨水环境,提升城市综合品位,使之更具魅力和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各方投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创造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2.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发展是硬道理”。通过防洪工程建设,实施环境创新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防洪工程建设,必将进一步保障城市安全,美化城市环境,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巨大的投资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内需的有力支撑,大规模的堤防整险加固建设,可解决众多人的短期就业问题,刺激砂、石、水泥、钢筋等建材市场的发展。移民拆迁,使部分人摆脱洪水的直接威胁,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产、生活水平。随着防洪工程建设的推进,历史上的险点逐步变为景点,环绕城市沿江景观带逐渐形成,必将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防洪工程将成为一笔巨大的良性资产,为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发挥持久的作用。3.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为突出城市滨江特色创造条件防洪工程具有滨水的特点,它为突出城市滨江特色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同时,为了更好的突出城市滨江特色,要求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更加体现城市特色的展示和扩张,防洪工程不应仅仅成为城市防治水患的记录,也应在除水害的基础上,充分弘扬城市亲水特色。因此,很有必要改变旧有的只注重防洪效益的防洪工程建设模式,将防洪工程建设本身与改善城市滨江环境密切结合起来,开发新型堤防的多功能性。它首先要求我们更新观念,防洪工程建设必须要同时兼顾保障功能、防洪效益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变防洪工程的单一性为多功能性,力求在工程建设及施工中考虑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考虑城市景观建设,讲究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也只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才有可能下大决心一改江滩旧貌,解决乱搭乱盖等历史遗留问题,综合规划进行江滩整治,凸现城市的滨江特色。武汉市堤防长达800km,岸线长,滩地宽。但由于常年的洪枯水位差均在10m以上,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江滩裸露、杂草、钉螺滋生,乱堆、乱放、乱倒严重,加之占滩者各自为政,致使岸滩杂乱无章,既影响行洪,又破坏了自然景观,与欣欣向荣、日臻美化的市区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在新的观念的指导下,根据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必然要求防洪工程建设与环境创新紧密联系。防洪工程建设,为改善滨江环境,突出滨江特色提供了可能。4.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构筑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城市环境创新�要求城市文化要有更丰富的精神内容。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前所未有的投资形成的城市堤防,将无不打上城市文化的烙印。防洪工程,必将折射出城市历史文化特点。长期以来,武汉人民在与水相搏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抗洪文化。体现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敢于挑战的拼搏精神。’98年抗洪就是一次集中体现。千军万马战大洪,誓与大堤共存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得以升华。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强大凝聚力和人民群众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把这种精神体现在防洪工程建设中,就是要形成像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那样的防洪工程,处处蕴含抗洪文化的真谛,通过今昔对比,充分展现抗洪文化的历史演变,成为抗洪精神的教育基地。二、全面打造城市新型堤防,努力挖掘滨江环境的综合功能1.凸现滨江特色,开发景观功能城市沿江的滩地,是可利用的一项重要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利用,就能与城市堤防建设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形成服务于民的亲水景观带。近几年来,武汉市对两江四岸的江滩进行综合整治,完善了环绕市区的绿色长廊,充分利用两桥呼应、龟蛇对峙、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自然景观优势,建成龙王庙、南岸嘴、汉阳门、月亮湾等一批江城景观品牌,形成滨江特色突出的高起点、高品位的城市中心景观区。特别是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开了我市堤防景观建设的先河。南、北两岸总面积达2万M2的驳岸平台,成为人们观江休闲的好去处,两江交汇,龟蛇锁大江的城市景观一览无遗。龙王庙由险点变为景点,已成为我市著名的旅游品牌。在加强重要险点抗洪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市以点带面,沿两江四岸开发水文化景观。我市青山地区为重工业基地,游乐场所明显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利用临江优势,进行青山临江公园建设。结合堤外防浪平台建设,沿堤新辟出12HM2公共休闲游乐用地,布置一些游乐设施,成为青山地区居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与此同时,启动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上起武汉客运港,下至丹水池后湖船厂,全长7007M,拆迁阻水建筑23万M2,结合河道疏浚,整理出宽100~200M的江滩景观平台,平台面积114.62万M2。平台以大面积的绿化和滨江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主,满足市民活动需要。工程总投资3.8亿元,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长1.04KM,于2002年10月1日竣工开放,国庆期间,共接纳游人120余万人,已成为市民最佳的休闲亲水空间。第二、三期工程正在继续进行,规划绿地面积100万M2,分别以体育娱乐活动场地和生态林带为主,全部工程计划在“十五”期间完成。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立足于防汛、行洪,突出以人为本、以绿为主的思想,注重文化品位,注意与汉口滨江区的历史建筑、堤内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市民在中心城区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和亲水活动场所。在启动长江两岸水文化景观建设的同时,还即将启动汉江两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计划对两岸30KM的堤岸进行综合治理,拆除江滩阻水建筑,修筑亲水平台和游览观江带,改造、美化堤防前后戗台,绿化江滩,从而提高城市堤防的综合功能,改善汉江水环境,为市民创造更多的滨水休闲空间。实践证明,在推动防洪工程建设中,结合环境创新,合理整治利用江滩,可凸现城市滨江特色。 论文抓住机遇着力推进城市防洪与环境创新协调发展来自66WENCOM免费论文网CxS `^{@OqkRc7hRzB=+G yC:17yjJ+T论文格式/L)9L�k+F]vIIZ �dfml L? l2.实施立体绿化,发挥生态功能以往,由于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生存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生态环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防洪工程实施立体绿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这一要求,同时也满足了防洪工程不允许存在阻水物及泄洪的要求。另外,经过绿化后的城市防洪工程,不仅能发挥强大的生态功能,其本身也成为赏心悦目的一道景观。我市以每年30余万株的速度发展堤内护林、堤外防浪林,市区防护林木已达150余万株,堤身草皮5000万M2,大大改善了堤防面貌,形成了两条环绕市区的绿色长廊。引进鹅绒草、牵牛花、扬州红等具有观赏性的花卉、苗木,建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窗口堤段30KM,同时兴建堤防小景点40余处,收到很好的美化效果,堤防面貌焕然一新。在江岸、江汉�口、汉阳、武昌、青山等城区繁华地段40余KM的堤防上,种植女贞、黄扬、金柏、紫薇、一串红等20余种观赏苗木、花卉50余万株,防水墙立体绿化达35KM。计划在2~3年内沿堤再植树230万株,增加绿化面积1700万M2。两江四岸全部披上绿装,将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武汉市更绿更美。因此,对防洪工程实施立体绿化,不仅符合城市环境创新的要求,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生态效益,造福城市人民。3.修筑堤顶道路,扩展市政功能防洪工程建设中修筑的大堤,其本身就是一条天然的道路,随着堤防的延伸而不断延伸。在堤顶修筑道路不仅不影响堤防防洪的功能,还充分发掘了堤防延伸的特点,是对防洪工程更加有效的利用,使堤防所到之处,无需再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另外修筑道路,是对资源的节约。近年武汉市长江、汉江堤防加固工程的建设,促使总长达300KM的高标准的堤顶道路建成。堤顶道路与市区道路相连接,实现了城乡互通,总体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堤顶道路就是沿堤乡村经济起飞之路、发展之路,它必将对沿堤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道路的延伸以及新型堤防的建设,改善了沿堤的环境,带动了沿岸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使沿江成为投资开发的热点,对沿江经济带的逐渐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修筑堤顶道路,是对防洪工程的另一种功能的发掘,它不仅合理开发了资源,也节约了资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举措。4.利用堤防滩涂,发掘产业功能堤防建设向来是一项纯公益性的事业,防洪工程除了直接发挥防洪效益,间接发挥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外,很难将它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对堤防滩涂的合理开发利用,就能直接发挥经济效益。在推进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科学利用堤防建设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利用禁脚地发展经济林,在3000万m2的堤防禁脚地上种植了130万株林木,其中60万株已成材,林木蓄积量约为5.13万m3。堤防林木树种较多,除大面积速生意杨外,还有水杉、落叶松、杨树、桃树、梨树、银杏等树种,均有较高经济价值。1999年以来,全市堤防林木更新约100余万株,林木更新量约1万m3,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堤防苗圃以培育观赏苗木和花卉为主,在满足堤防自身绿化、美化需求的同时,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武昌、青山、汉阳等地堤防共有马尼拉草皮种植基地30万m2,亦可用于更新堤防植被,并同时有偿服务社会。多功能箱式防水墙的建设,为发展商贸、服务等产业提供了条件,几年来共开发各类商业经营门面8000余m2,使原本沉寂的堤防沿线增添了商业生机,并为城市职工再就业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因此,在防洪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各种与防洪工程相关的资源,就能发掘产业功能,发挥直接的经济效益。将防洪工程与环境创新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就是充分开发了防洪工程中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全方位、多渠道的发掘了防洪工程建设的多项功能,不仅打造了新型堤防,也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有益而成功的尝试。三、促进城市防洪工程与滨江环境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1.正确处理防洪保安与环境改造的关系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根本点是为了防洪保安,因此,在处理防洪保安与环境改造的关系时,必须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环境改造。在对环境改造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防洪保安的先决条件,服从防洪保安的要求,切不可本末倒置。同时,环境改造也是对防洪工程在功能上的延伸和补充,环境改造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投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就能使两者相得益彰,在确保城市安全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正确处理规划建设与工程效益的关系城市防洪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因此,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充分考虑工程建成后发挥的防洪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服从长江流域总体规划。在规划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必须统筹兼顾,全方位考虑各项工程效益的发挥,既要有创新的思想,更要坚持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建设时,时刻牢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确保工程质量。好的规划建设是发挥工程效益的先决条件,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又是规划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两者有机结合,就能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多方位功能,促进城市环境创新。3.正确处理堤防建设与维护管养的关系一笔丰厚的优良资产形成后,如何使其效益最大化并永续利用,必须要有适应新形势的管理体制予以保障。堤防设施的维护管养至关重要。堤防建设发挥的防洪效益,环境效益都必须靠维护保养来持久发挥作用,这是防洪安全的需要,也是环境创新战略的需要。要科学运用市场经济的机制,探索和建立新的堤防设施管养体制,强化职能,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堤防设施持久地发挥效益。武汉市作为长江中游的滨江大城市,将努力抓住新《水法》颁布的机遇,在长江流域综合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推进城市防洪建设与城市环境创新协调发展,为建设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不懈奋斗。黄河已经是一条被人类深刻影响和干扰的河流,未来应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这条古老而又伟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未来黄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有三个:一是黄河的巨量泥沙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它不仅关系到黄河的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依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如何合理配置、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持河流生命对水资源的需求。三是如何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增水减沙。为此,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以下问题:一、变化环境下的黄河流域产水产沙情势分析1.黄河兰州以上地区径流变异原因分析黄河兰州以上是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区,多年平均(1950~2001年)天然径流量332亿m3。1986年以来仅为295亿m3,比1985年以前的年均值减少15.5%,而同期降雨仅减少2.9%,其中1997年以来减少22.2%,而同期降雨反而增加了4.5%,变化原因不清。 2.黄河中游典型支流地下水开发和雨水截流等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黄河中游的渭河和汾河,近五六年降雨减少14%,但实测径流量却减少了40%~50%;伊洛河和沁河近10年降雨比五六十年代减少11%~15%,但实测径流却减少了60%~70%。这些重点产水支流的径流量减少,势必影响全河水资源的供需形势。通过对典型支流地表水—地下水—降雨的循环过程研究,摸清地下水开发和雨水截流对地表径流的影响。3.水保措施对入黄径流泥沙的影响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植被的耗水规律、耗水量和沟道坝系工程的蓄水拦沙能力的研究,提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自然修复等措施的基本耗水量、减蚀拦沙能力和发展趋势。4.水利工程对黄河下游洪水的调节程度和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下游洪水来源区大中型水利工程对洪水量级和过程的调节程度,预测汛期水量的可能变化,包括普通洪水、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变化趋势。5.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径流量的影响以上5个专题研究内容基本概括了影响黄河水沙变化的基本因素,地域上覆盖了黄河产流产沙区的90%,将回答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未来黄河产流产沙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关键词:黄河治理,科技发展规划,水沙调控二、维持黄河河流生命需水量的研究1.维持黄河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提出河流各项基本功能(排洪输沙、水质、生态、供水)的概念,基本因子,维持河流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和方法。2.维持黄河下游河槽基本排洪输沙功能的水沙过程研究洪水期流量具有塑造河槽形态和冲刷河道的重要作用,研究未来黄河汛期水沙条件变化情况下,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规律,提高河道排洪输沙功能的水沙过程,利用水利枢纽工程调控洪水和泥沙的可能性,技术措施和代价。3.黄河河口适度规模湿地淡水需水量研究研究河口湿地典型生物群落发育和更替的时空需水过程与强度,计算不同湿地规模和生态容载量下的需水量,提出维持河口适度规模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的低限淡水量和季节分布。4.维持黄河河口近海生态平衡的最小需水量研究重点研究黄河淡水补给与近海区域生态平衡的关系,提出有利于近海生态保护和恢复的黄河最小入海水量和季节分布。5.不同功能需水量的迭代耦合关系研究根据维持河流各项基本功能的需水量和时空分布,进行迭代耦合,提出不同河段在不同时段能基本满足河流功能的需水量和过程。三、保障黄河河道生命的水沙调控关键技术研究1.提高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和技术研究挖潜:节水治污、洪水资源化、污水资源化、合理水价、统一调度,经济结构调整等。调水:西线南水北调增加黄河供水量,中、东线南水北调置换黄河下游引黄用水和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的可行性研究;引江济渭等的可行性研究。根据不同水平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水量预测、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维持黄河河道生命的需水量及过程,采用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技术,进行多方案论证、比选,提出科学的对策措施,供决策参考。2.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途径和技术研究根据未来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进一步研究泥沙运动机理,水库及河道泥沙冲淤演变趋势,考虑河道整治、滩区和河口治理措施、干流梯级控制性工程的开发、中游大规模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等的影响,充分发挥好“拦、排、放、调、挖”等处理和利用泥沙的作用,并研究谋求黄河河床不抬高,长治久安的治沙思路和其他重大措施的可行性。3.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运用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水库异重流排沙、大水相机降水冲刷、逐步抬高水位拦粗排细、调水调沙、防洪调度等运用方式的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以防洪减淤为主的综合利用效益。4.有效遏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技术及其减沙效果研究实行退耕还林(草)休牧,利用自然力量恢复植被。沟道坝系治理,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研究沟道坝系的合理布局和相对平衡的关系,拦沙效益,评价指标和筑坝技术,坝地可持续利用技术�坡耕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5.南水北调工程增加黄河汛期水量的技术途径研究汛期水量减少是造成下游河槽严重淤积和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要研究给这两个河段增加汛期水量,特别是增加汛期中小洪水的量级和频次的可行性和措施。6.黄河水沙演进数学模拟技术开发黄河中下游河道二维水沙演进数学模型和水库水沙演进数学模型,用以研究黄河水沙运动规律、预测变化趋势,优选黄河水沙调控技术。

你的问题有点笼统,不同类型的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 对于阁下的问题,我只能这么回答: ①内容纲要: 导论 为什么要写作与发表 规范性写作 大学学术写作 写作类型 论文之策划 写作的基本原则

1、加强洪水管理,保障防洪安全2、防御水旱灾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3、加强河道管理,维护沿岸居民安全4、依法防洪,科学防洪,全民防洪5、防洪责任重于泰山,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6、依法防御山洪,构建平安北湖7、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提8、普及防洪避灾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9、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10、预防为主,安全第一11、加强洪水管理,保障防洪安全12、坚持人水和谐,建设生态文明13、依法清除行洪障碍,保障河道防洪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98年大水以来,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防洪保安的要求,大力开展了大江大河堤防加高加固、河道疏浚与整治、控制性水库和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大江大河主要防洪河段防洪能力明显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目前,全国已建成江河堤防75万公里,保护人口13亿,保护耕地4万千公顷和100多个大中城市;修建水库5万多座,总库容5624亿立方米;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主要江河设立了97处重点蓄滞洪区,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蓄洪总容积1000多亿立方米;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主要江河水系进行了疏浚、整治,扩大了淮河和海河入海通道。长江中下游3900多公里干流堤防和黄河下游近千公里堤防基本达到了规划标准;治淮骨干工程大部分已完成,临淮岗控制枢纽正在建设;太湖治理骨干工程已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海河、松花江干堤普遍加高加固。长江三峡工程已开始发挥效益,黄河小浪底、海河密云和官厅、松花江尼尔基、辽河大伙房、珠江飞来峡等一大批防洪为主的控制性枢纽相继建成,发挥防洪功能。长江、黄河等中下游崩岸治理、河势控制工程有效稳定了河势;荆江、杜家台等分洪工程有效保证了武汉等重要防洪目标的安全。 经过多年的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我国主要江河重要河段和重要防洪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均有较大程度提高。总体来讲,目前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沿海重点地区基本具备防御12级台风的能力。据分析,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估算,1949年至2005年全国七大江河以及太湖流域防洪减灾的直接经济效益达4万亿元,是建国以来防洪投入资金的10倍以上。(国家防办提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