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发表医学论文的小姐姐

发布时间:2024-07-02 16:09:26

发表医学论文的小姐姐

邓练贤,汉族,1949年12月9日出生,台山市人,中共党员,生前任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邓练贤是广东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身后被广东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除夕夜又食言“我清楚地记得,大年除夕我们吃完年夜饭,他笑着对我说:‘我10多年来都没陪你好好过过春节,今年我决定陪你出去走走!’”不过,这个让邓练贤妻子朱秀娟特别期待的羊年春节,并没有如愿。邓练贤话刚说完不到20分钟,医院的电话就来了,等他回来时已是凌晨3时。邓练贤又对妻子食言了。两名非典病人都是由外院转来的,病情十分危重。那时,非典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第一位病人是个11岁的呼吸衰竭并心力衰竭的小孩,邓练贤和其他专家一起进行了紧急会诊。在抢救过程中,他和其他4位专家轮流上阵进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长达4小时,曾使病人停跳的心脏3次恢复跳动。23时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来。传染病科的医护人员度过了一个几乎不眠的除夕之夜。向邓练贤学习大年初一是传染病科的医护人员难以忘怀的一天。这天,先后传染了一个又一个医护人员的“毒王”被送到了中山三院。当时病人处于高热状态,呼吸困难,命悬一线。邓练贤马上和同事们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在对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时,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从插管处喷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邓练贤常说:“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妻子朱秀娟提供了一个时间表:1月31日晚9时接到电话便立即赶到医院抢救病人,直到2月1日凌晨3时才回到家;早上7时又接到电话赶到医院,直到下午3时才回家吃中午饭;晚上8时电话又来了,他又工作到深夜12时才回到家。2月2日早上8时,他又赶往病房,2月3日晚上7时,他感觉到全身酸痛,发烧至38℃,但他仍坚持工作,2月5日下午,他高热不退,肺部出现炎症阴影,这才住进了医院。邓练贤倒下了“对他我相对比较放心,因为他在传染科工作了30多年,有防护知识!”出乎妻子朱秀娟意料的是,邓练贤病倒了。4月21日中午,邓练贤病情突然恶化。“我每天去看他,他不能说话,我们就写纸条,可能他已经感到自己不行了,那天他什么也没写,我看见他流泪了……”邓夫人悲痛不已。邓练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白发苍苍的姚集鲁教授对爱徒的离去痛哭不已,他对这位爱徒的评价是:“是个老实人。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我不是共产党员,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从他身上都看到了。”初一抢救“毒王”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批示。4月25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在全省开展学习战斗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通知指出,邓练贤等人的先进事迹是“新时期广东人精神”的生动体现。4月25日,卫生部追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斗争中牺牲的邓练贤等同志“人民健康好卫士”荣誉称号。4月28日,广东省政府举行仪式,追认邓练贤、叶欣同志为革命烈士。4月29日,邓练贤追悼会举行那天,原计划不超过200人的追悼会,最后竟来了700多人。他的台山乡亲自发租用了4辆大客车,载着200多名村民赶到广州。村民邓先生说:“他是个好大夫!”4月30日,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决定,追授邓练贤等为模范共产党员。4月31日,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邓练贤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5月6日,中共广东省委隆重举行仪式,追授邓练贤等为模范共产党员。日前,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决定授予邓练贤等“白求恩奖章”。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决定赶制出邓练贤泥塑,并将在7月1日向中山三院捐出一尊汉白玉雕像。王晶,女,汉族,1971年2月2日出生。生前系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优秀共产党员。在此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王晶同志始终战斗在最前线,恪尽职守、忘我工作,最后不幸染病,于2003年5月27日15时30分光荣殉职,终年32岁。王晶同志于1990年6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毕业后主动报名到工作繁重的急诊科工作。在工作中一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因表现突出曾先后获得1991年度和1993年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护师奖、199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最佳护士小姐称号。1996年9月王晶同志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以极为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科大学夜大学护理专业深造,毕业后承担了急诊科护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负责,不断地探索、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教学的新模式,受到了师生的高度赞扬。2001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此次抗击“非典”的工作中,她临危授命、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在急诊室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为SARS病人输液,她为SARS病人调整呼吸机,她为SARS病人清理分泌物,哪里有危险,她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当时急诊科没有卫生员,没有护理工,护士又减员,王晶同志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全组护士出色的完成了护理任务。由于疲劳和紧张的工作,王晶同志于2003年4月17日不幸染病。王晶同志在患病期间,仍然坚持尽自己所能协助护士的工作,坚持做身边病友的思想工作,鼓励她们树立信心。她用无比坚强的毅力同病魔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她在生命垂危的时候,托医护人员帮她转交了她一生中最后一笔党费。鉴于王晶同志在日常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和在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英勇事迹,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于5月22日授予她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衣天使”称号,并号召全体党员、共青团员和全体工作人员向王晶同志学习,学习她不为名利,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优秀品格;学习她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在王晶同志生病期间,为了救治王晶同志,医院专门成立了特别医护小组,为抢救王晶同志提供了技术、物质和器械的全力支持。她的病也牵动了北京市、北京大学和医学部领导的心,他们多次组织本市及外地专家会诊,地坛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协和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也全力投入抢救工作。王晶同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她经常说: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她就是这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娴熟的专业技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塑造了医务人员的形象,是医务人员学习的楷模。丁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医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0多位专家先后多次为她会诊,一位康复出院的女大学生主动为她献出血清。然而,人们期待的奇迹没有发生。5月13日凌晨,噩耗从北京地坛医院传来:在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近一个月后,因多脏器衰竭,她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工作岗位,终年49岁。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丁秀兰。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丁秀兰病逝的噩耗传来,北大人民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院长吕厚山询问救治丁秀兰的医护人员:“丁大夫有没有留下遗言,有什么未竟的心愿?”医护人员摇头无语。听说朝思暮想的妈妈离她而去,远在国外求学的女儿申洁悲痛欲绝。她打电话问爸爸:“妈妈走时,可有什么嘱咐的话?”父亲申业桐无言以对。丁秀兰病危时,病魔已经将她折磨得精疲力竭。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采访北大人民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王吉善时,他开口就说:“说实话,我不想提丁秀兰的名字,提起来我就掉眼泪……”听说丁秀兰去世了,刚刚从一线撤下来的医生、护士们牺牲宝贵的轮休时间,自发聚在北大人民医院门口悼念丁秀兰。望着丁秀兰办公室的窗口,他们个个哭成泪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这些天来,从早到晚,总有人来到北大人民医院的门口。人们或无语伫立,默默哀悼,或将一束束白的菊花、红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有的还附上一段留言寄托哀思。一位丁秀兰救治过的患者在留言中说:“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兰指导下在医院实习过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在留言中深情写道:“雨丝中,曾朝夕相处的您含笑走来,还是那份慈爱的目光;花丛里,又飘来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样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泪水,只能用泪水向您挥别!泪水,多想用泪水把您挽留!”为纪念丁秀兰,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团中央信息办、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北大人民医院和中青网共同承办的网上“丁秀兰纪念馆”于5月14日开通。短短3天时间,超过5000人次登录纪念馆留言。在众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芜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别引人注目。舒老说:“我于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医院看急诊,留住医院,4月11日病愈出院回家。看急诊时,曾接触过丁秀兰大夫。现在对于她的殉职,怀着特别的敬意。这里,借用老友黄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这首题为《白衣颂》的诗中写道:壮哉医药师,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线,白衣多仙子;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时,无休亦无寐;问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气,问女何所忆?病床与轮椅;非典渐得控,医护皆勇义,事迹太感人,观之频掩涕。“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在家人、同事眼里,丁秀兰非常热爱生活。每逢节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约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医院院子里鲜花盛开,她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去细品生命的芬芳,那细致的动作充满欣喜和怜爱。住院期间,当病情一度好转,她便打电话让丈夫送件毛衣过来:“记住,拿件颜色鲜艳一点的。”弥留之际,她下意识地伸出已经浮肿的手,使出全部力气抓住身旁的医护人员,那样子流露出对生的强烈渴望、对生活的深深眷恋。女人味儿、人情味儿十足的丁秀兰,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向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呢?她有没有怕过?丁秀兰的爱人说:“离家去医院时,她像每次加班一样,平静地告诉我:‘医院有病人,我得赶过去。’”陪伴丁秀兰走完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徐国英说:“她有过担心,但她绝不害怕,更不会退缩。对她来说,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已经深入骨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选择做医务工作者,就是选择了奉献。”这是丁秀兰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她33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平时工作中,她一丝不苟,尽职尽责。面对病人,丁秀兰总是那样和蔼可亲。无论多忙,她都要坚持亲自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体、安排就诊。遇到经济有困难的病人,她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有时甚至掏出自己的钱。在此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急诊科无疑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而作为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的丁秀兰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触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险,但她还是像平时一样,毫不犹豫地来到病人面前,奔波于患者的床前,为他们问诊、查体,匆忙的脚步声似乎告诉人们,她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她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用她已过中年的身躯抵御着疲倦。终于有一天,当丁秀兰开完院里的一个防治非典的会议回来时,对护士长说了句:“我感觉有些冷”,接着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纪,加上长时间的劳累,使她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的高热和浑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寝食难安。躺在病床上的丁秀兰仍然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看到诊疗专家前来查房,她强忍病痛和他们探讨病历,并详细地将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发展情况记录下来。她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出院以后我还要好好研究。”丁秀兰的爱人说:“我敢断定,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在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采访,一提起丁秀兰,所有人的眼圈都红红的。科主任朱继红说,在急诊科,丁秀兰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大姐。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为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赶到医院;夜幕降临,她的身影仍留在医院。许多个节假日,她主动要求连续值三班。大家劝她休息,她只说一句:“能帮一点就帮一点。”每当遇到难处,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向丁秀兰倾诉,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总是牺牲休息时间,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沟通。急诊科的进修医生多,一些医生的家在外地,丁秀兰更是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医生请到了自己的家中,为他们包饺子,做年夜饭,使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除夕。作为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关心科里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她常对科里的年轻党员说:“你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做好工作。”为普及急救常识,丁秀兰组织支部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到海淀区为社区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搞培训。她常说:“我只是尽我的能力做好我应该做的事。”身教重于言教,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躺在病床上,丁秀兰心里想着的还是别人。看到年轻病友心情烦躁,她举着输液瓶挨到他们的床前,用长者特有的关怀安慰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有一次,她打电话让爱人给她包些饺子送过来,当饺子送来后,她却不吃,而是让护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饺子分成几份,送给同病区的几个病重的年轻人吃。她总是批评护士们进她房间巡视的次数太多,每次护士进来时,她总是不停地撵她们:“快出去吧,别传染你们!”为了减轻护士的辛苦,她竟夜间不睡觉,自己盯着输液,任凭护士们怎么劝她,她总是固执地说:“你们不能太劳累,不然抵抗力会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无所谓的。”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兰被转到地坛医院,她对送行的同事们一再说:“离我远点,不要传染你们。”在地坛医院的日日夜夜,丁秀兰心里想的还是患病的战友和坚守在一线的同事。在说话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让医护人员转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机时,要多抹石蜡油……”丁秀兰虽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迹却在广为传扬。在网上纪念馆,一位网友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丁秀兰:群芳谱中一秀兰,忠骨柔情藏青山。化作春泥无憾意,清香长留天地间。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她入伍以来,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享年28岁。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抗非事迹4月16日这天,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倒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她今年只有28岁。近日,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一)就在李晓红殉职20天前的那个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诊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诊的首例非典患者。在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日子里,同在医院从事医务工作的丈夫考虑近来妻子很疲劳,劝她休息几天。李晓红说:“我是一名军医,怎能临阵逃脱呢?!”6年前,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李晓红从地方大学毕业后,走进她向往的警营,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决心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学。由于工作突出,她入了党、三次立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去年的职称考核中,她以两轮均为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全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那天,她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岗位,微笑着走进一间间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非典病人。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科里医务人员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关治疗非典的资料,采取救治措施,并亲自为那位非典病人体检、诊治。一整天,她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然而,人们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尽管科里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由于人们对非典认识不足,在收治那位非典病人5天后,过度疲劳的李晓红不幸被非典病毒感染。(二)李晓红染上非典后,科室领导、同事以及家人无不为她的安危焦急、担忧,可李晓红却显得异常的镇定和安详。她不想因自己染病在同事和病人之间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对病人的救治。她说:“我是医生,懂得怎样照顾自己!”4月6日这天,李晓红病情加重,连说话都十分困难,每说一句话都要喘好一阵儿。院里决定将她转院至条件较好的解放军302医院。李晓红得知后,艰难地说:“我年轻,免疫力好,还是先转比我更重的病人吧!”后来,医院领导还是把李晓红送进302医院。然而,李晓红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院里决定让她丈夫留院陪护,她却执意不肯。她对丈夫说:“医院里眼下人手正紧,我已经躺下了,不能再拖累你,你应该回到你的岗位上去!”作为一名优秀的年轻医师,李晓红心里始终装着病人。她曾为救治一名生命垂危的新战士,在病房守护7天7夜,直到病人脱离危险;她还凭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医术,使一位心脏停跳7次的地方患者转危为安。在她短暂的从医生涯中,那5面锦旗、20多封感谢信就是对她良好医德、医术的最好见证。就在她最需要亲情慰藉之时,她心中想的依然是病人。(三)在李晓红最后的日子里,意识到自己时间不多的她,考虑更多的依然是一名医学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如何战胜非典。她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在与非典病魔做着最后的抗争。每当医生查房,她都尽可能把自己的临床症状、用药反应等体验讲给临床医生听,与医生一起分析病情,并多次提醒医生:“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我是医生,我不怕。”她一直想着,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直到被报病危,无法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用笔艰难地在纸上写下对自己病情的体验和分析,哪怕是只能写下几个字。4月16日黎明时分,非典病魔终于夺走了李晓红28岁的年轻生命。李晓红倒下了,倒在了人类抗击非典的征途上!强忍失去妻子的悲痛,李晓红的丈夫流着泪水告诉记者:“我妻在九泉之下是无悔的,她是为追寻人类的进步倒下的;她是为了救治他人而去的……”

基本信息姓名:张笑天性别:男民族:汉从医年份:(1998年至今)从事颅颌面外科、整形外科工作16年。职称:主任专业:医疗美容外科毕业学校: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部成果:上万例特点:张笑天审美力极强,擅长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运用细腻的手法完成每件作品。自然和谐是张笑天主任崇尚的整形风格,他能够将医学美学、自然雕刻学、社会心理学三门学科综合运用在实际手术当中。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特点的微创、自然、无痕、快速恢复的美容外科技术。所获荣誉当代著名整形美容外科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会员中韩整形事业交流促进会理事韩国整形美容产业协会会员伟力嘉美信整形中心主任“韩国美女,中国制造”专家组组长打造“七朵金花”专家组成员社会履历张笑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卫生部中 日友好医院整形外科,师从于张书云等第一代中国美容整形外科大师,专业从事美容外科手术的临床及研究,至今从事医疗整形工作十五年。成功完成各类美容整形手术近万例,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曾多次赴韩国进行整形外科手术演示与技术交流。他擅于将医学整形美学与自然雕刻学相结合,并关注时尚潮流。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张笑天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自然、无痕、快速恢复的美容外科技术。张笑天曾为2005亚洲小姐、2006环球小姐、2006地球小姐、影星、歌星、主持人以及众多社会名流成功进行了面部塑形,成为国内整形美容尤其是面部轮廓整形领域(颧弓颧弓及下颌角等) 的实力派代表。

冯雪梅 1950年生于北京。曾任《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副社长,中影广告公司经理,现为中国电影集团影发行放映公司副经理兼《中国电影市场》杂志社社长、主编。自1980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性报刊上发表过论文、述评、通讯等200余篇,多篇获奖。1990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为管理系外聘教师,开授《电影宣传学》课程。1992年《北京的胡同》一书出版后,应邀为驻京的各国大使,文化参赞等百余人讲授“北京的胡同文化”。此书前3版已发行10万余册,并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大阪国际大学学报上连载。 作为北京街巷概称与代表的“胡同”,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关系到北京的城市格局,而且是北京的城市格局,而且是北京城市生活的依托,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并从而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时代变迁,政局嬗替,世事沧桑,人情冷暖,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几多生死,几多悲欢……既在这个舞台上不停顿地上演,又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印记

作者简介 翁立:1950年生于北京。曾任《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副社长,中影广告公司经理,现为中国电影集团影发行放映公司副经理兼《中国电影市场》杂志社社长、主编。自1980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性报刊上发表过论文、述评、通讯等200余篇,多篇获奖。1990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为管理系外聘教师,开授《电影宣传学》课程。1992年《北京的胡同》一书出版后,应邀为驻京的各国大使,文化参赞等百余人讲授“北京的胡同文化”。此书前3版已发行10万余册,并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大阪国际大学学报上连载。 作为北京街巷概称与代表的“胡同”,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关系到北京的城市格局,而且是北京的城市格局,而且是北京城市生活的依托,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并从而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时代变迁,政局嬗替,世事沧桑,人情冷暖,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几多生死,几多悲欢……既在这个舞台上不停顿地上演,又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印记。 冯雪梅 生于上七十年代,新闻学硕士,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青年话题版编辑作者简介 翁立:1950年生于北京。曾任《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副社长,中影广告公司经理,现为中国电影集团影发行放映公司副经理兼《中国电影市场》杂志社社长、主编。自1980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性报刊上发表过论文、述评、通讯等200余篇,多篇获奖。1990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为管理系外聘教师,开授《电影宣传学》课程。1992年《北京的胡同》一书出版后,应邀为驻京的各国大使,文化参赞等百余人讲授“北京的胡同文化”。此书前3版已发行10万余册,并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大阪国际大学学报上连载。 作为北京街巷概称与代表的“胡同”,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关系到北京的城市格局,而且是北京的城市格局,而且是北京城市生活的依托,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并从而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时代变迁,政局嬗替,世事沧桑,人情冷暖,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几多生死,几多悲欢……既在这个舞台上不停顿地上演,又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印记 回答者:6284643 - 秀才 二级 5-4 17:21 回答者:幻§梦§雪 - 魔法学徒 一级 5-9 14:07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然而,它又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景响。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下午时 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 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 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临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 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 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 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 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 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 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小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 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 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多矣。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 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 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 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 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你看 见路上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 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 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 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 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 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的事情,他最喜欢。 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还有上海人对它的重视以及喜爱。这 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十八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 弄堂,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现了。 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 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 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从前被 外国人划了许多块,一块做法国租界,一块做英国租界,留下一块做上海老城厢, 远远的靠工厂区的地方,又有许多人住在为在工厂做事的人开辟出来的区域里,那 是从前城市的划分,可在上海人的心里觉得这样区域的划分,好像也划分出了阶级 一样,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怀着不那么友好的态度,彼此不喜欢认同乡,因此 也不怎么来往。这样,上海这地方,有时让人感到像里面还有许多小国家一样,就 像欧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人,仔细地看,就看出了德国人的板,法国人的媚, 波兰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脸相。所以,在上海从小到大 住了几十年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块地方。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 在全上海的九千多处弄堂,差不多洋溢着比较相同的气息。 那是上海的中层阶级代代生存的地方。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温饱的生 活,可没有大富大贵;有体面,可没有飞黄腾达;经济实用,小心做人,不过分的 娱乐,不过分的奢侈,勤勉而满意地支持着自己小康的日子,有进取心,希望自己 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识时务,懂得离开空中楼阁。他们定定心心地在经济的空间里 过着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着可能有的机会,期望更上一层楼。他们不是那 种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 黄豆,背阴的北面亭子间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的,上 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 的宝石花。就是在最动乱的时候,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老 人,中庸,世故,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己的意见 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后门开着烧饭,香气扑鼻,人们回到自己的家里来,乡下姑娘样 子的人匆匆进出后门,那是做钟点的保姆最忙的时候。来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 地胖起来,因为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来,有一点肿了似的。她 们默默地飞快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干着活,现在的保姆不像从前在这里出入的保 姆那样喜欢说话,喜欢搬弄是非了。可她们也不那么会伺候上海人,所以,厨房里 精细的事还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调大闸蟹的姜醋蘸料,温绍兴黄酒,然后, 女主人用一张大托盘子,送到自家房间里。 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 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历史最早的是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之间的一片胡同,规划相当整齐,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为街,相对较宽,如从北京火车站到朝阳门内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过去以走马车为主,所以也叫马路。东西走向的一般为胡同,相对较窄,以走人为主,胡同两边一般都是四合院。 从地理位置上划分,前门以北的胡同一般较宽,规划比较整齐,前门以南的胡同一般较窄,规划也不整齐。因为在清代时,清政府为了安全,不允许外地来京人员住在京城内,所以外地人集中住在前门和崇文门外,也因此形成了前门商业区;在外来人员中许多是来京赶考的举人,因此形成了琉璃厂文化街,天桥地区有许多娱乐场所,北京的剧院也都集中在南城。 北京城内老百姓集中活动的场所在什刹海一带。 冯雪梅 1950年生于北京。曾任《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副社长,中影广告公司经理,现为中国电影集团影发行放映公司副经理兼《中国电影市场》杂志社社长、主编。自1980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性报刊上发表过论文、述评、通讯等200余篇,多篇获奖。1990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为管理系外聘教师,开授《电影宣传学》课程。1992年《北京的胡同》一书出版后,应邀为驻京的各国大使,文化参赞等百余人讲授“北京的胡同文化”。此书前3版已发行10万余册,并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大阪国际大学学报上连载。 作为北京街巷概称与代表的“胡同”,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关系到北京的城市格局,而且是北京的城市格局,而且是北京城市生活的依托,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并从而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时代变迁,政局嬗替,世事沧桑,人情冷暖,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几多生死,几多悲欢……既在这个舞台上不停顿地上演,又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印记

发表医学论文的小姐姐是谁

我是来自海大大一新生,提到海大的风云人物,就不得不提于联志教授了,而我刚好远了他的拳击课,他曾选调出任中国国家女子拳击队教练,参加第七届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暨伦敦奥运会世界选拔赛。

。他可是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中国海洋大学拳击队学生队员秦建、董程、李云飞三名同学同时入选本届国家拳击队,她们将分别在57、60和81公斤以上级三个级别中代表中国队出战,在2016年全国女子拳击冠军赛上,中国海洋大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李倩战胜原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冠军苑美庆,获封75公斤级中国女拳王:马建霞成为女子拳击60公斤级亚军:杨晓丽夺得81公斤级冠军:王海艳同学获得60公斤级铜牌:鲍嫦凤同学获得57公斤级铜牌。五名同学为中国海洋大学捧回3金1银两铜。

他不算是一个严师,更多的强调我们自律,要我们自己管自己,他最爱说的就是他也不愿意被人说,也不愿意说人。

他上课真是活泼风趣幽默,选课时对他也不了解,本觉得拿个学分,可当进入他的课堂,想象中的无聊拳击课完全成为了相反的样子,整个上课过程也是非常轻松,本来想象中挺严肃的课,最不缺少的欢声笑语。

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的医学翘楚有很多啦,有王琦、刘渡舟、瞿文楼、于道济、陈慎吾、王慎轩、赵绍琴、秦伯未等等,大佬云集,建校以来光名老中医就有20多位了。现在我就着重介绍一下其中我比较喜欢的两位吧。

刘渡舟,著名《伤寒论》专家。14岁跟营口名医王志远学医,16岁正式拜师,前后学习六年。20岁又拜东北名医谢泗泉为师。1956年9月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历任古典医籍教研组组长、伤寒教研组副组长、伤寒教研室兼金匮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主编等职。 1991年7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定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代表著作:《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挈要》、《伤寒论临证指要》、《伤寒论校注》

赵绍琴,名光滢,字绍琴。三代御医之后,自幼随其父清末太医院院使赵文魁学医。 11934年悬壶北平。1934~1939年师从太医院御医瞿文楼、韩一斋,1939~1944年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1958年入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任中医内科主任。1977年调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1991年7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定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代表著作:《温病纵横》、《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内科学》等。

刘老对伤寒论的研究比较精深,如果希望能好好学习伤寒的同学,一定不要错过刘老的著作和讲稿,真的会让自己的认识更进一步。赵绍琴老师是三代御医之后,幼时就继承家学,后来又拜多位名医为师,能力真的是杠杠滴,尤其是对温病的研究颇深,近代想要研究温病的,是怎么也绕不开赵老的。老校区这两位的雕像已经成为我们期末必须拜一拜的,毕竟伤寒和温病也是我们中医学子难啃的两座大山。

无锡同济整形美容医院首席专家留韩专家、韩式面部微精术掌门人中国医学会会员中国整形美容分会会员美容外科主诊医师美容眼科主诊医师国际三大品牌假体江苏联合培训官美丽童话公主王丽的主刀医生 诺贝尔专家团首席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无锡同济整形美容医院院长整形美容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头号旅美精雕女王津门外科整形第一女圣手海外医学外科美容学术研讨专家中华医学会烧伤整形学会委员首席专家 无锡同济整形美容医院特聘专家国际美胸专家张氏明星眼传奇人物缔造者韩国kim jong seo 整形医院特聘教授世界小姐“李杨”御用美学设计顾问中国人造“江南四大美女”形体美学总监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会员 无锡同济整形美容医院美肤中心名誉主任美国抗衰老医学会(A4M)会员中国台湾抗衰老第一人大小S美容顾问日本国立滋贺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国台湾医护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医药大学副教授 无锡同济医疗美容医院中医美容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亚洲中医协会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市中医药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朱晓峰整形美容外科医学博士国际整形高峰论坛专家中国整形美容外科医师协会理事1987 年于北京八大处的整形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工作 1990 和 1996 年获得【整形外科】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 年任主任医师,同赴日本冈山大学医学学院研修整形外科。历任国内多家整形美容机构主任院长。发表权威论文数十篇在国际整形美容界引起一定反响专精项目:鼻宗合整形,显微微创美容手术,复杂失败病例的咨询和修复。胡振学整形美容主诊医师,中华医学会整形与美容分会会员。曾任广州军区面部精细整形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营养师。曾经多次随中韩整形美容交流团赴韩交流学习,发表医学论文多篇。多次在整形美容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有着丰富的手术经验,尤其在面部手术、抽脂术、隆乳术等有着较高的造诣,对修复他人手术失败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手术操作细腻、形态自然和谐,深受广大求美者的好评。手术专长:抽脂减肥,隆胸,面部精细整形,修复手术。崔锡珉同济韩方教授 韩国整形业10大专家之一多届“人造美女大赛”造美工程总设计师原韩国首尔江南整形外科医院院长原韩国首尔明洞AMISO整形外科医院院长原上海韩城医学美容医院代表院长韩国第一卫视SBS评其为韩国整形界排名前十名韩国美容外科学会会员韩国肥胖体型学会顾问2008年亚洲超级模特选拔赛中国区评委擅长项目:韩式隐形隆鼻、韩式隐形双眼皮成形术、韩式无创隆胸、韩式祛眼袋等。

介绍一个我的导师的导师:

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教学、应用和研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全国中医经典著作示范教学主讲人。

郝教授首先提出,消除肿瘤产生的环境,活泼人体的生机,是治疗的重要原则,而在如何活泼人体的问题上,教授是从疏导活泼少阳来思考并实践的。大家可能会疑惑,选取少阳,有什么依据呢?

教授说,《黄帝内经》把春三月和寅、卯、辰(早晨)这三个时辰叫做少阳,古人又常讲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很自然想到,可否有“一人之计在于少阳”。去论证这个推导是否正确,教授引导我们回忆人体的少阳——胆和三焦,对人的精神情志的影响,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

现在的国医大师中,对王琦先生印象最深刻。

王琦国医大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毕业后从事内科呼吸并专业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系疾病,咳嗽、喘证、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等。

发表论文的小姐姐

她是非常优秀的,曾经发布过多篇论文,这些论文的质量也非常高的,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

她发表的论文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发表论文的效率特别高,所以很多网友都会担心她的起点太高了,最后发展如果没有亮眼成绩的,很难服众。

发表的论文数量过多、3个月就能完成一篇等。发表的论文数量过多,而且她年纪很轻只有31岁;3个月就能完成一篇,已经超过了不少博导。

坚信综艺节目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是许多 网友心中中的白月光。这档综艺节目节目也让在其中的几个参赛选手被大伙儿孰知,她们都内置尖子生情况,自打节目开播以后就有着了许多 粉丝。也有几个乃至变成综艺节目节目的常驻特邀嘉宾,能够说成风头无两。而今日大家而言说在其中一位参赛选手,那便是梅桢。

梅桢参与节目的情况下能够说成几个见习生中的文化程度——北大的女博士。大伙儿一下子都被她的title震惊。而依据互联网上的材料表明,梅桢毕业于澳大利亚的一所民办大学“邦德大学”,二十三岁的情况下取得了昆士兰州的律师资格证,传言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最年青获得律师资格的人。

以后她到北京大学念书,研究生的情况下拿了北大规律出色论文,随后挑选再次进修,二十七岁提前准备博士研究生提前毕业。并且她的家世也很优异,她读的民办大学邦德大学,开创于1987年,是全世界培训费最价格昂贵的高校之一。

并且在节目中,大家能见到,她住在豪华别墅里,加班加点都是有专车司机送。她的个人经历拿出来无论哪一条都完爆大家这种平常人了。可是之前梅桢在互联网上和大伙儿共享了一则喜讯,那便是她要去华东政法大学执教了,没有想起却引起了网友们的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她的文凭被许多网友质疑了。最先许多 网友留意到她的本科学校没有传闻中的那麼出色,许多 有出国留学历经的网友表露出,她大学本科的邦德大学实际上门坎较为低,仅仅培训费尤其贵。最重要的是,梅桢是用澳洲国籍申请办理的北大博士研究生,网友们表露这事实上便是一种“投机取巧”。

第二,网友们质疑她整体实力不够。并且有这些方面的网友网上访问了梅桢的毕业论文,发觉梅桢的毕业论文水准一点也不好,并且刊物总数也不足。并且在以前《令人心动offer》上,她作为一个博士研究生,可是针对国内法的掌握还比不上一些本科毕业生,最后乃至还败给了一个本科毕业生,事实上早已让大伙儿针对她的专业知识水准造成质疑了。并且在节目中,大伙儿也可以发觉,她实际上不太融入解决许多 场所,自身还会继续焦虑不安。

坦白说对比一下,第二季的丁辉便是确实很出色。可是在节目完毕以后,她还专业出了实例教程教育大伙儿怎样不焦虑不安。怎么说的,作为一个外行的人员都觉得梅桢那样有点儿“抽脸”,自己做的都并不是非常好,还需要教他人?

第三,网友们质疑她关键偏位。梅桢根据这一节目爆火以后,常常和大伙儿共享一些日常的物品,例如护肤品这类的。甚少能看到她在专业领域上的奉献,反倒愈来愈好像一个“网络红人”。因此如今忽然说她要去一个高等院校当教师了,很多人都表明不可以接纳,也不知道她的学术研究水准能否做好一个教师。

看过网友们的质疑以后,蜗牛君迫不得已感叹一句,这真的是“神仙打架的快感”。实际上梅桢漂亮小姐姐在大家这种平常人来看早已非常出色了,可是在成功的人来看,梅桢漂亮小姐姐还存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室内空间。或是期待梅桢漂亮小姐姐用自身的整体实力讲话,击败这些质疑的响声。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点评,说说您独到的见解。

大学发表论文小姐姐

其实这都是人家的私事,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偶尔八卦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对对方造成伤害。

我觉得他存在特别严重的学历造假的情况,这样的话也会影响别人对他的判断,同时也会影响他的工作,而且也会影响他之后的发展。

这位女博士发表论文之后,惊艳世界,后加入了世界著名企业成为骨干,如今她的发展很好,前途不可限量,至今还在带着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她自己的科研。

说明年龄并不能界定人的优秀,一个人只要他有天分肯努力,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有可能获得很高的学位,很优秀的资质的。

发表13篇论文的小姐姐

应该是深职院学生门户网站

胡玥在五年发表了60多篇论文惹争议,她发表的论文存在的问题是署名为第一作者的比较少,大多是通讯作者或联合通讯作者。胡玥作为一个以“2008年”湖北省理科前800名的成绩考入华中理科大学的优秀学霸,在大一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天赋,在大二的时候就跟随导师一起研究课题,参加比赛,并且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这种天才学生多几篇论文其实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在胡玥发表的论文当中,只有二十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署名,这就说明了胡玥发表的论文并不都是她一个人的成绩,而是一个团队的成绩。一个人五年之间发表60篇论文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一个团队在5年时间里发表60篇论文则是有可能的事情。胡玥在很早的时候就加入了韩宏伟教授的科研团队当中,所以这些论文有很多都是来自团队的力量。

很多人将胡玥比作美女博导、博导外貌的天花板、学霸天花板。因为,胡玥在2018年就成了副教授,并且在2019年就正式成为了博士生导师。这已经能够说明胡玥的学术水平了,不然博士生导师的职位是拿不下来的。

5年发表60多篇论文,平均每月就有一篇论文,甚至还多。这样的成绩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都是非常有优异的。但在这些论文中,胡玥作为第一作者的并不多,这在胡玥之后的研究生涯中可能会成为一个阻力。在之后发表论文时,用自己的名字作为第一作者,这样才能更有知名度。

SCI是一个数据库,发了13篇SCI的有意思就是有13篇论文水平比较高,被SCI数据库收录了。不知道你是什么学校,13篇有点少,不说也罢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 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输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总是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药物。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 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谦虚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沉痛悼念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 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学习。 1976年毕业,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 1983年,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二沙分院时,叶欣主动请缨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在急诊科护士长连续工作二十年。 3月29日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叶欣遗体告别仪式,全体员工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沉痛悼念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 担任公司老总的爱人不相信,总是泰然处之、波澜不惊,危险和死亡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明亮双眸的妻子,会永远离开了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无形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即便你全副武装,有时也防不胜防。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常常无暇顾及没戴紧的口罩;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有的护士病倒了,叶欣心急如焚。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也不能落下。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 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原有冠心病,且处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和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她更不敢将自己的病痛告诉同事和领导,否则她又要被强迫休息了。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需要紧急手术,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随着检查结果的反馈,怀疑终于被证实:是非典型肺炎!紧接着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出现了,这是一位“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可“非典”病毒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现在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 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 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关于《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用生命书写精诚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人民日报》4月18日述评:《人民健康重于泰山》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唐代名医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 这篇《大医精诚》,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1974年,考上该院的“卫训队”正式从医所上的第一课。 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的急诊科护士长,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还是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还是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叶欣从来没有“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2003年3月24日凌晨,因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而不幸染病的叶欣光荣殉职,终年46岁。 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叶欣的家人、朋友、同事、病友以及主诊医生(负责她临终前的抢救工作),追寻这位白衣天使不灭的精神。 每天给大家派药送汤 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预防药物,连清洁工也不例外 2月份起,省中医院二沙分院陆续接诊非典型肺炎病例。由于此前在大德路总院已经有一线医护人员被传染病倒,叶欣护长尤其小心。 每天早上,她提前半小时回科室,给大家准备预防药物,派发到每位医生、护士、护工手里,连清洁工也不例外。有些预防药物有较强的副作用,叶欣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 进病房前,叶欣反复强调各项预防措施:换工作服、鞋子、袜子;戴好口罩、帽子、眼罩;进隔离病房前要更换隔离衣;出隔离病房要洗手、漱口。 在迎战非典型肺炎的日子里,她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仍不忘记临睡前煲一锅老火靓汤,有时是花旗参,有时是冬虫草,她要在第二天带回医院给同事们喝,提高抵抗力。 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面对危重传染病人,她身先士卒,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没有人能确定,叶护长是在哪一天、哪一次感染到非典型肺炎的。每次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送到科里,她和急诊科主任就身先士卒,承担起繁重的医护工作,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同事介入。 “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叶护长可能是2月24日那天被感染的。”护士小容回忆起那晚,一位40岁的急腹症肠梗阻患者,在外科紧急手术后,发现还合并高烧、肺部阴影等非典型肺炎症状,于是送急诊留院观察,很快就出现呼吸衰竭。叶护长冲在第一线,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当时患者的分泌物很多,可能在抢救时喷在护长身上了…… “可能是小陈病倒以后,叶护长大搞清洁时感染的。”护士小余清楚地记得,2月底科里发生第一例护士感染后,叶护长一直冥思苦想,不知道到底哪个环节做得不够,才给病毒有机可乘。她亲自给每台电话消毒、每个门把手清洁,连工作服放在哪里、在哪里换工作鞋、鞋垫的位置,都一一巡视并消毒。小余认为,叶护长在消毒时接触过这么多可疑的带毒物,没准就是那时给感染的。 “可能是3月1日早上,我们有四个医护人员都在抢救那位病人后病倒的。”同样病倒的急诊科主任张忠德对那次抢救的情形很难忘怀:三天后的3月4日中午12时、下午6时、晚上10时,急诊科叶护长、张主任和江医生分别发烧接受隔离,同一天麻醉师也发病了。 3月1日早上8时10分,急诊科正在交班。一位87岁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的家属冲进医生办公室:病人不行了!叶护长等火速奔到病人床前:只见病人面唇发紫、呼吸微弱,规律的心电图形变成了紊乱的波浪……大家当即把病房里其他三位病人和家属全部疏散出去,然后紧急进行胸外按摩、人工呼吸、心脏电击、建立静脉通道,反复推注急救、强心药物,插管上呼吸机…… 早上9时15分,病人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一例高度危险的病人,谁都知道应当换上隔离衣再抢救,但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中,谁都不肯离开病人哪怕是几分钟去做好自我保护。 躺在病床还惦念工作 医生护士靠近她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隔离治疗早期,叶欣还能打电话。她每天打电话回科里,叫大家记得吃预防药,叫和她接触过的同事注意体检,叫护士给7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床的病人翻身、拍背…… 发病第四天,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和急诊科主任一起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大家都戴上了氧气罩,只能靠发短信息和写纸条互相勉励,大家戏称急诊科的护长和主任在ICU还“鸿雁传情”呢…… 为了减少同事接触她被传染的机会,她给自己接补液。医生、护士靠近她听肺、吸痰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着:“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 3月11日,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护长写的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颤抖着写字回复她:“护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在支持我们!” 张主任再也没有等到叶护长的回信。她在插管上呼吸机后,就被注射了镇静药物进入“冬眠”状态,避免因为躁动使呼吸机脱落。3月24日凌晨辞世时,叶欣很平静。 同一天,ICU有一位病人康复出院。他就是2月24日晚叶欣冒死抢救的那例肠梗阻合并非典型肺炎的病人。为了不给他将来的生活留下阴影,出院时谁都没有告诉他:抢救他的护长,现在已经长眠在她奉献了半生的医院里。 集中专家尽全力抢救 一位70多岁的老名医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从天津飞到广州 叶欣染病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省委秘书长蔡东士慰问她和家属,了解病情;雷于蓝副省长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到医院过问治疗情况。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为抢救她提供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医院成立了治疗小组,邀请国内最好的专家参与会诊和急救。治疗小组组长是叶欣的前任急诊科主任刘旭生,他为了及时抢救,索性搬到医院住。他拿着叶欣的病例和资料,亲自登门到中山一院、中山二院、中山三院、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向传染科、血液科、肾科等专家请教。广州市呼研所副所长多次到病房会诊。患病后期,叶欣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全身出血和心、肝、肾多器官功能衰竭,医院邀请天津中西医结合医院专事研究多脏器衰竭的专家,这位70多岁的老名医二话不说,第二天就飞到广州,走进叶欣的病房…… 工作23年有“三突出” 她爱岗敬业,多年来腰椎突出、颈椎突出、成绩突出 1976年参加工作后,由于业务拔尖、品行端正,叶欣在1980年出任全院最年轻的护士长。在每一分钟都与死神赛跑的急诊科,一干就是23年。23年来,她有“三突出”:腰椎突出、颈椎突出、成绩突出。 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护长”。她曾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在全国、全省的学术交流大会上宣读论文。 丈夫和儿子说,她敬业、尽责,面对非典型肺炎时不退缩,和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一样,可敬,可爱。 同事和同行说,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健康让给同事。我们心痛、心服。她的精神将鼓舞我们战胜一切病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