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汤姆的论文没有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6 09:33:56

汤姆的论文没有发表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发表于1876年。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这两个可爱的“顽童”的文学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这是篇小说,是篇儿童文学。不是记叙文也不是议论文。

汤姆生1856年12月18日出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市郊,他的父亲是一个图书销售和出版商.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父亲结识了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些教授,这使汤姆生从小就受到科学家的影响,并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经过努力,汤姆生14岁时就进入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学习.不幸的是,在他1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逝了,这给他家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他对学习仍不放松.在欧文斯学院教师雷诺兹的指导下,加上他自己的刻苦钻研,学业有了很快提高. 汤姆生最初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但这个愿望随着他父亲的去逝,变得不再可能.因为那时候,想成为一名工程师,必须先与某一个工程公司建立一种关系,并要付出一笔丰厚的中介资金.由于汤姆生家里没有足够的钱供给他,所以他不得不放弃当工程师的愿望.然而,汤姆生在欧文斯学院3年的学习期间,数学成绩极为出色,在雷诺兹老师的教导下,养成了“宁可独立思考也不查阅文献”的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后来,他又转到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24岁时获得了学士学位.由于他学业成绩优异,特别是数学成绩名列第二名,从而成为第二个获得斯密斯奖学金的人.在他拿到数学学位之后,进入由瑞利教授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从此便开始了他一生勤奋努力的科研生涯,并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是关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在带电球体的运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带电球可以具有电荷产生的表现附加质量,其大小与静电能量成正比,这是朝向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等价定律迈出的第一步.此后,他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在1883年至1936年间,他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文、著作,其中包括 1884年发表的《论涡旋的运动》(涡旋的理论文章不仅使他得到奖金,而且导致他开始进行气体放电的实验研究工作)、1892年发表的《电学与磁学的新近研究》、1897年发表的《气体的放电》、1927年发表的《化学中的电子》、1936年发表的《重集合与反射》等.而1897年的《气体的放电》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在实验中,通过大量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测定了电子的荷质比,从实验上发现了电子的存在。后来他又发现了电子的许多性质,指出电子像气体中的导电体,又像原子中的组分.他同阿斯顿合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证明元素气体氖至少有两种不同重量的原子.1912年,他通过对某些元素的相隧射线的研究,指出了同位素的存在.由于他在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获得了190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作了题为《负电的载流子》的获奖演说.他被科学界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此外,由于汤姆生的非凡能力和科学贡献,他一生中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并获得许多荣誉.早在1884年他就接替瑞利担任了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即实验室主任);1905年至1918年,他在“大不列颠皇家研究院”担任自然哲学教授, 1908年被封为勋爵, 1909年被选为大不列颠协会会长,1912年获得梅里特勋章,1916年至1920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1918年以后,成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并辞去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职务,担任荣誉教授,继续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并指导青年研究生,直至1940年8月30日逝世. 汤姆生既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又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他一生所做过的实验是无法计算的.他一生的科研成就与他的重实验、讲理论、强调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是分不开的.他不仅是位科学巨匠,还是一位优秀的导师.他在担任卡文迪许实验物理学教授及实验室主任的34年间,培养出了众多的青年科学家.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他们在研究之前,必须学习好所需要的实验技术和有关理论;进行研究所用的仪器必须自己动手制作,开动脑筋.他认为大学应是培养会思考、有独立工作能力人才的场所,而不是用“现成的机器”制造出“死的成品”的工厂.他要求学生不仅是实验的观察者,更是实验的设计者.他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在他的学生中,有九位获得了诺贝尔奖,更多的成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带头人. 汤姆生是一位同时在科学研究、科学教育领域里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然而,他的成就来源于什么呢?他的儿子G·P·汤姆生(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父亲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作出了精辟的回答:创造力和热情.汤姆生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中的极大创造力和极端热情,使他获取了巨大的成功,并扬名于世.由于他崇高的声誉,在他逝世后,骨灰被安葬在英国西敏寺的中央,与牛顿、达尔文、开尔文等伟大科学家的骨灰安放在一起.

1824年,威廉·汤姆生出生在英国贝尔发斯特城,父亲是皇家学院的数学教授,性情温和,冶学勤奋;母亲是富家女儿,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汤姆生的兄弟妹妹比较多,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和睦而热闹的大家庭里,非常快活。由于他长得最漂亮,又很聪明,在兄弟中最受父亲宠爱。他也最爱父亲。汤姆生6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父亲挑起了照料全家的担子。这位数学教授是农民出身,年轻的时候靠自学进入大学。他虽然疼爱失去母亲的孩子,但是对他们的教育却很严格。在汤姆生和比他2岁的哥哥杰姆都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向他们系统地教授数学了。他还经常在清晨带孩子们到郊外去散步,一路上提出各种有趣的问题来问他们,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兴奋得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发表自己的见解。1832年,汤姆生的父亲被母校格拉斯哥大学聘请去教书,全家迁到格拉斯哥城。这座城市位于苏格兰腹地,横跨克莱德河,西临狭窄的克莱德海湾,是英国北部的第一大港,商业繁荣,造船业比较发达。汤姆生一生的主要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的。所以有的科学史家提到他的时候,都爱把他称做“格拉斯哥的汤姆生”。这一年新学期,汤姆生的父亲开始讲课。新来的教授学问渊博,讲述有条不紊,待人亲切,很快就博得了学生们的敬仰。没有多久大家就发现,教授来讲课的时候常常带着两个漂亮的小男孩,让他们坐在教室里旁听。小的那个孩子还背着装玩具的书包。起初,同学们都以为这两个小家伙是来玩的,后来看到他们在认真的记笔记,才大吃一惊。因为这两个大学旁听生的年龄实在太小了:杰姆是十岁,汤姆生才八岁!一所堂堂的高等学府竟准许八岁的儿童当旁听生,听起来有些荒唐,但是却是事实。人才的培养本来就应该不拘一格。我国历史上不也有甘罗 12岁当宰相的佳话吗?汤姆生的父亲望子成才,也很费了一番苦心。汤姆生从接受启蒙教育直到中学教育,都是他父亲自己编教材,在家里教的。他在读大学以前,从来都没有进过学校。气宇轩昂的老教授是个天生的教育家,他的最大乐趣就是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把他们教育成材。汤姆生兄弟也很争气,他们在大学非正式地旁听了两年,眼界开阔了不少。有一次上实验课,兄弟两个对电学实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以后,竟仿制了几个莱顿瓶和伏打电堆。两个小实验家用电堆给莱顿瓶充上电,然后小妹妹维莉来摸,结果“啪啦”一声,把她吓得大哭一场。汤姆生十岁的时候,和哥哥一道正式进了格拉斯哥大学预科学习。这大约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大学生。同年级的同学大多是农场主的儿子,最大的24岁。这些袴子弟醉心在神学里,汤姆生却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努力学习。汤姆生15岁那年,获得了学校的物理学奖;16岁获得了天文学奖,同时还因为写了一篇出色的论文《地球的图形》,得到大学的金质奖章。1840年春天,汤姆生的父亲带着全家去欧洲大陆旅行。他们渡过多佛尔海峡,顺着莱茵河南下,旅游的区域主要在德国境里。父亲选取这条路线,主要是想让孩子们练习德语会话。为了避免分散精力,他事先规定谁也不准携带书籍。这年年初,汤姆生的指导教授,向他介绍了法国数学大师傅立叶(1789~1857)关于热的数学分析的一本著作,要他学习。汤姆生动身以前,听说爱丁堡大学的凯伦特教授非难这部著作。他瞒过父亲,把书悄悄地藏在皮包里,旅途中一有机会就偷偷地读几页。他们在法兰克福作客的那些日子,汤姆生每天都躲进地窖里研究傅立叶的理论,终于发现是凯伦特教授自己搞错了。于是,他写了一篇反驳的论文。旅行结束以后,他把论文寄给凯伦特教授。凯伦特对这个16岁少年的挑战,最初只是付诸一笑,但是当他读完全文以后却完全折服了。第二年,这篇论文发表在剑桥大学的数学杂志上,虽然用的是笔名,但是不久,大学生们就都知道作者是谁了,汤姆生顿时名扬全校。在以后的几年里,汤姆生发表了一连串的科学论文,内容涉及数学、热力学和电学。17岁那年,他把电力线和磁力线同热力线加以类比;18岁,接触到了热传播不可逆性 (就是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不能反向传递)。在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娴熟地运用了很多新的数学定理。剑桥大学的数学家霍普金斯(1793~1866),曾经担任他的指导教授,使他得益不小。这一切都表明,他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数学物理学家。遗憾的是、他成名太早,反而影响他刻苦钻研。他一生中的某些不足在这个时候已经露头。他撰写论文很少参考别人的著作,写起来也是龙飞凤舞,一挥而就。据说他习惯用铅笔写作,而且常常写在零乱的纸上就送去付印。1845年1月,20岁的汤姆生通过了紧张的毕业考试。事前,父亲和老师们对他都寄予很大的希望。父亲确信他能够稳拿第一名,一个主考教授甚至对他的同事说,他们都不配改汤姆生的卷子。可是考试揭晓,汤姆生只得了第二名。直到第二次史密斯奖考试的时候,他才夺得了桂冠。

约瑟夫汤姆生发表的论文

1851年汤姆生发表了题为“热动力理论”的论文,写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汤姆生表述:我们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它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近代物理虽然修正了很多古典物理理论的错误,但是热力学定律仍然是正确而普遍的宏观物理定律。他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断言,能量耗散是普遍的趋势。同年,威廉·汤姆生利用卡诺循环建立绝对温标,重新设定水的熔点为273.7度,沸点为373.7度。为了纪念他的贡献,绝对温度的单位以开尔文(Kelvn,K)来命名。

见百度百科: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0.07~1962.11.18) 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曾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研究领域原子物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系、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穿透问题、原子核结构、电磁场测量) 哲学(互补性的推广、认识论) 核反应理论玻尔从1905年开始他的科学生涯,一生从事科学研究,整整达57年之久。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原子结构未知的年代,结束于原子科学已趋成熟,原子核物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他对原子科学的贡献使他无疑地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原子结构理论在1913年发表的长篇论文《论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中创立了原子结构理论,为20世纪原子物理学开辟了道路。 创建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1921年,在玻尔的倡议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玻尔领导这一研究所先后达40年之久。这一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杰出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的兴起时期曾经成为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学术中心,而且至今仍有很高的国际地位。 创立互补原理1928年玻尔首次提出了互补性观点,试图回答当时关于物理学研究和一些哲学问题。其基本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对于同一研究对象,一方面承认了它的一些侧面就不得不放弃其另一些侧面,在这种意义上它们是“互斥”的;另一方面,那些另一些侧面却又不可完全废除的,因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还必须用到它们,在这种意义上说二者又是“互补”的。 按照玻尔的看法,追究既互斥又互补的两个方面中哪一个更“根本”,是毫无意义的;人们只有而且必须把所有的方面连同有关的条件全都考虑在内,才能而且必能(或者说“就自是”)得到事物的完备描述。 玻尔认为他的互补原理是一条无限广阔的哲学原理。在他看来,为了容纳和排比“我们的经验”,因果性概念已经不敷应用了,必须用互补性概念这一“更加宽广的思维构架”来代替它。因此他说,互补性是因果性的“合理推广”。尤其是在他的晚年,他用这种观点论述了物理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中的无数问题,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玻尔的互补哲学受到了许许多多有影响的学者们的拥护,但也受到另一些同样有影响的学者们的反对。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爆发了历史上很少有先例的学术大论战,这场论战已经进行了好几十年,至今并无最后的结论,而且看来离结束还很遥远。 原子核物理作为卢瑟福的学生,玻尔除了研究原子物理学和有关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以外,对原子核问题也是一直很关心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的研究所花在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力量更大了。他在30年代中期提出了核的液滴模型,认为核中的粒子有点像液滴中的分子,它们的能量服从某种统计分布规律,粒子在“表面”附近的运动导致“表面张力”的出现,如此等等。这种模型能够解释某些实验事实,是历史上第一种相对正确的核模型。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又于1936年提出了复合核的概念,认为低能中子在进入原子核内以后将和许多核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使它们被激发,结果就导致核的蜕变。这种颇为简单的关于核反应机制的图像至今也还有它的用处。 当L.迈特纳和O.R.弗里施根据O.哈恩等人的实验提出了重核裂变的想法时,玻尔等人立即理解了这种想法并对裂变过程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玻尔并且预言了由慢中子引起裂变的是铀-235而不是铀-238。他和J.A.惠勒于1939年在《物理评论》上发表的论文,被认为是这一期间核物理学方面的重要成就。众所周知,这方面的研究导致了核能的大规模释放。 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样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跃迁假设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辐射电磁波,但电子在两个不同定态间发生跃迁时,却要辐射(或吸收)电磁波(光子),其频率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值决定 hν=△E 轨道量子化假设由于能量状态的不连续,因此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也不能任意取值,必须满足mvr=(nh/2π) 基地玻尔1909年和1911年先后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在约瑟夫·约翰·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指导下从事原子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卡文迪许实验室 (Cavendish laboratory)即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系。筹建于1871年,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物理学研究和教育的中心之一;对近100年来物理学的发展起过非常出色的作用,前后培养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共达26人。 玻尔的研究基地——卡文迪什实验室主持这个实验室的历届教授是: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1871~1879)、瑞利(1879~1884)、约瑟夫·约翰·汤姆生(1885~1919)、欧内斯特·卢瑟福(1919~1937)、威廉·劳伦斯·布拉格(1938~1953)、N.F.莫脱(1953~1971)、A.B.皮帕德(1971~1978)、A.H.考克(1979~1984)、S.爱德华(1984~ )。 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创建,标志着物理学开始了在实验室中进行系统性实验的时代。它的优良传统是力求在新的领域中作出新的发现。在它100多年的历史中,重要的成就有:汤姆孙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元素的转变、E.V.阿普顿发现电离层、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威廉·亨利·布拉格等发现一些重要的生物分子的结构、马克斯·赖尔等对射电源的普查、A.休伊什等发现脉冲星。 这个实验室另一个优良传统是,实验中所用的关键性实验装置都是由实验人员自己设计和制造。因此,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物理实验用的仪器和设备,都出自这里,例如,约瑟夫·约翰·汤姆生的阴极射线管、F.W.阿斯顿的质谱仪、C.T.R.威耳孙的云室和P.W.S.布莱克持的自动云室、J.D.考克饶夫和E.T.S瓦耳顿的高压倍加器、考克饶夫的雷达、赖尔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以实验为根据的理论探索,在这里同样受到重视,瑞利对声学理论的奠基性工作、F.H.C.克瑞克和J.D.沃森提出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导致的遗传学理论的进展、N.F.莫脱等关于固体物理学理论的系统研究等都是极有影响的理论成就。 这个实验室是“天才的苗圃”,注重人才的培养。30年代之前,英国、美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大多出于这个实验室。其他各国来这里深造或工作过的物理学家,比比皆是;其中有中国物理学家霍秉权、张文裕、李国鼎、周长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这里工作、进修或学习的中国学者已近10名。 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研究作风强调独立性。对于学生也要求自行选择课题,自行装置仪器和安排实验。有些成果是由学生阶段的人做出的。B.D.约瑟夫森发展超导节的理论、J.贝尔最先注意到脉冲星的信号,当时他们都是研究生。 卡文迪什实验室首先注意到,随着物理实验规模的变大,研究组织应向集团性发展。1938年,W.L.布喇格将整个实验室按课题分组,形成一些有确定研究方面的工作集团。这种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形式,为以后的许多物理研究机构所仿效。 1967年后,实验室迁到剑桥西区。新址由四个相连的建筑物构成:卢瑟福楼供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用,莫脱楼供固体物理研究用,布拉格楼中包括大学生物理实验室、图书馆和附属工厂,另一个建筑是计算机房。现在实验室有研究人员100多人,研究生约150人;每年经费约300余万英镑。 卡文迪什实验室既是从事科研的有名实验室,也是进行物理学教学的好课堂。在实验室旧址的顶层阁楼上是训练物理学系学生的实验室,不少有名的物理学家在这里接受物理学的基本训练。主持这项工作的G.F.C.西勒,自1902年起在这里讲授物理,直到1946年80岁的时候。 (n=1,2,3……) 著述《论原子和分子结构》 《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续》 《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注: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戈革教授 (1922~2007)译有《尼尔斯.玻尔集》共十二卷。

走在真理的边缘1846年11月1日,汤姆生正式担任教授的职务。他还是悉心研究电学,而且很有进展。法拉第那年从剑桥大学回去以后,做了大量实验,研究光的极化,当年就取得突破。这位实验大师发现:通过玻璃的一束偏振光,它的振动面在磁场作用下会发生偏转。这就是有名的磁致旋光效应。法拉第曾经喜悦地写着:“这样一来,磁力和光有相互关系就得到证明了!”消息传来,汤姆生很受鼓舞。在法拉第实验的启发下,汤姆生进行了反复的研究,他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对电磁力的性质作了有益的探讨,还试图用数学公式把电力和磁力统一起来。这确实是一个天才的思想。汤姆生把研究成果写成了一篇论文。那时,他当教授才半个多月。论文完成的时间,是1846年11月28日。汤姆生在当天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上午十点一刻,我终于成功地用‘力的活动影像法’来表示电力、磁力和电流了。”实际上,他已经走到了电磁理论的边缘,只要再向前迈进一步,就能够发现真理。遗憾的是,汤姆生就在这里停步了。他也许朦胧地感觉到了曙光在前,但是却缺少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他在笔记里匆匆写下这么一行字:促使我能够把固体对电磁和电流有关系的状态重新做一番更特殊的考察,我就会超出现在所知道的范围,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可惜他后来再也没有做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建立电磁理论的桂冠,就只好让麦克斯韦来戴了。当然,汤姆生的功绩也不可否认:第一,是他作了开拓性的工作;第二,是他把自己的思想毫无保留地告诉了麦克斯韦。这是汤姆生很伟大的地方。汤姆生没有能够把电磁理论的研究进行到底,客观上还有个原因,就是他没有能够及时得到法拉第的指导,1847年夏天,汤姆生曾经把自己的论文抄寄给法拉第。他在信里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法拉第先生:以前,我向你提到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用解释弹性体中“应力”分布的方法来解释电力和磁力之间相同的情况。现在我写了一篇论文,只从数学上论述了电力和磁力相同的地方。还不敢说这就是关于电力和磁力分布的理论。假如够得上称做理论,它也只是说明了电力和磁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说明了吸铁石或者有电流通过的导体,都会产生绝对静止的磁性现象。如果这个理论能够成立,把它同光的波动理论联系起来,就完全可以解释磁性使先发生极化现象的效应了。论文随信附上。信中的精辟见解,在今天看来也是令人惊叹的。因为当时除了法拉第以外,还没有第二个人把电磁现象和光波联系起来。可惜的是,汤姆生没有得到法拉第的回信,在关键时刻没有得到宝贵的指导。正当汤姆生在电磁理论的边缘徘徊的时候,他遇到了焦耳。跟这位大物理学家结识以后,他的兴趣被引上了另一条道路——热力学的研究。一位英国传记作家在《汤姆生传》中饶有风趣地写着:说来也怪有趣的,汤姆生在年轻的时候就碰到了两个大名鼎鼎的实验家:法拉第和焦耳,可是后来只同其中的一个成了要好的朋友传记里说的“其中的一个”,指的就是焦耳。汤姆生和焦耳的相遇,是很富有戏剧性的。1845年在剑桥大学举行的英国科学协会的会议,焦耳也参加了。他在会上还作了关于热功当量的报告。但是那次开会,汤姆生没有能够同他结识。焦耳在1841年发现了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定律,1843年又通过实验测定了热功当量,为建立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根据,这在物理学上是个了不起的发现。但是,当时人们抱着成见,还不理解焦耳工作的意义,皇家学会也拒绝发表他的论文。1847年,在牛津大学召开的英国科学协会的会上,焦耳再次宣讲自己的理论。这位不屈不挠的实验家,面对怀疑和非难,坚定地声称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定量地互相转化,比如机械能可以定量地转化为热能。当时,著名的热力学家都认为这种转化是不可能的。汤姆生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他起初打算等焦耳讲完以后马上站起来反驳,但是,听完讲演就完全明白了焦耳的学说里包含着真理。会后,他同焦耳亲切地交谈起来,焦耳深深感到是遇见了知音。当时,焦耳是29岁,汤姆生才23岁。后来,他们成了莫逆之交。在焦耳的鼓励下,汤姆生把注意力转到热力学研究方面。结果,他的天才在电磁学领域里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却在热力学的领域里显示出来了。第二年,他提出了绝对温标。在热力学的理论上,他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汤姆生还同焦耳合作,发现了著名的汤姆生—焦耳效应 (被压缩的气体通过窄孔,进入大容器以后,就膨胀降温)。这个效应,为近代低温工程奠定了重要基础。海底电缆通信汤姆生结识焦耳以后,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热力学的研究上。转眼之间,几年过去了。在这几年里,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创建了英国第一所物理实验室,吸引了不少学生。后来,这所实验室成了他的基地。同时,他的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849年,他父亲患病去世了。这位教授在世的时候对儿子要求很严格,亲眼看见爱子成器,临死的时候内心是满意的。老汤姆生对英国教育也有贡献。在他去世以后,苏格兰的学校仍旧采用他编的老教科书。据说,他编的有些教科书再版了将近100次。父亲去世3年以后,汤姆生成了家。妻子体弱多病,汤姆生一直对她体贴入微,细心照料,花了不少时间。1853年,29岁的汤姆生在热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以后,才回过头来再一次对电磁学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他用很精确的实验,证明了莱顿瓶放电具有振荡性质。实际上这是发现电磁波的前兆,真理就在眼前,只不过汤姆生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罢了。汤姆生还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电振荡过程的方程和振荡频率的公式。同年,他发表了《瞬间电流》这篇论文。这不但是汤姆生一生中最出色的一篇论文,而且也是电磁学史上光采夺目的篇章。在这篇论文里,他指出带电体的放电有两种,一种是连续放电,一种是振荡放电。如果是振荡放电,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情况:“主要导体最先失去它的电荷,然后得到比起初稍小而正负相反的电荷,这样循环下去一直到无限,而后达到平衡。”他还认为,如果放电频率太高 (电火花爆发太快),肉眼不能判断,就可以用惠斯登的“转镜法”来观测(6年以后,另一位科学家证实了这点)。但是,汤姆生没有继续研究下去。第二年,他收到剑桥大学年轻的毕业生麦克斯韦向他求教怎样研究电磁的来信。汤姆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告诉了他。后来,麦克斯韦沿着汤姆生开辟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终于完成了汤姆生没有完成的事业。汤姆生为什么没有坚持到底,有种种原因。最主要的,是当时有项举世瞩目的工程——铺设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把他吸引住了。汤姆生不是法拉第那样的实验科学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性格、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他身上更多地具有工程师的气质,对于实际的应用工程更有兴趣。这种倾向,在他30岁以后更加明显。他的“三十而立”,可以说完全立在工程界了,尽管他一直是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从莫尔斯发明电报以后,不到20年,电报这种新型通信方式已经在世界上流行起来。当时无线电还没有发明,莫尔斯电报只能进行有线传送,只能在陆地上使用,称做陆地电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和欧洲大陆以及欧美两地之间传统的利用邮船通信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制造和铺设诲底电缆成了最迫切的任务。1850年,在英法之间的多佛尔海峡铺设了最早的海底电缆,但是,它比较短。要制造和铺设几千公里长的海底电缆,工程就艰巨多了,因为有很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1854年,也就是汤姆生发表《瞬间电流》的第二年,一个叫克拉克的科技人员发现了信号延迟现象,也就是信号通过海底电缆的时候,收报比发报要滞后一定时间。他不能解释这种现象。汤姆生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了研究。他意识到这个问题是铺设长距离海底电缆成败的关键。因为电缆越长,信号延迟时间越长,而且衰减和失真(从脉冲波变成钟形波)也就越厉害,甚至会不能正常传递电报。经过整整一年的系统研究,汤姆生提出了关于海底电缆信号传递衰减的理论,解决了铺设长距离海底电缆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使他在还没有肩负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重任以前,就已经成了这个工程的奠基人。那时,他刚31岁。一个有趣的巧合是,后来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是31岁,赫兹(1857~1894)证实电磁波的存在也是31岁。1855年,汤姆生发表了信号传输理论的论文。它系统地分析了海底电缆信号的衰减原因,并且指出,由于海水是导体,包着绝缘层的海底电缆同海水组成了一个电容器,这就使信号传递有个充放电的过渡过程。如果增大铜线截面面积来减小电阻,加厚绝缘层来减小分布电容,而且使用小电流,就能够使信号的延滞降低到最小限度。这个理论成了后来设计海底电缆通信工程的重要理论根据。1856年,大西洋海底电缆公司正式组成,资本总额是35万英镑。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董事由各个地区的股东选定,在股东还没有分到10%的红利以前,董事没有薪金。苏格兰的股东选聘汤姆生当董事,汤姆生高兴地同意了。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了事业,他是不会计较报酬的。青年电学家盼望的是把自己的理论拿到实际中去应用,在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的工程中显示威力。到1866年4月,历经种种艰难险阻,在第四次沉放大西祥海底电缆时,终于大获成功,全部工程整整进行了10年。

汤姆生1856年12月18日出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市郊,他的父亲是一个图书销售和出版商.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父亲结识了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些教授,这使汤姆生从小就受到科学家的影响,并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经过努力,汤姆生14岁时就进入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学习.不幸的是,在他1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逝了,这给他家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他对学习仍不放松.在欧文斯学院教师雷诺兹的指导下,加上他自己的刻苦钻研,学业有了很快提高. 汤姆生最初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但这个愿望随着他父亲的去逝,变得不再可能.因为那时候,想成为一名工程师,必须先与某一个工程公司建立一种关系,并要付出一笔丰厚的中介资金.由于汤姆生家里没有足够的钱供给他,所以他不得不放弃当工程师的愿望.然而,汤姆生在欧文斯学院3年的学习期间,数学成绩极为出色,在雷诺兹老师的教导下,养成了“宁可独立思考也不查阅文献”的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后来,他又转到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24岁时获得了学士学位.由于他学业成绩优异,特别是数学成绩名列第二名,从而成为第二个获得斯密斯奖学金的人.在他拿到数学学位之后,进入由瑞利教授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从此便开始了他一生勤奋努力的科研生涯,并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是关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在带电球体的运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带电球可以具有电荷产生的表现附加质量,其大小与静电能量成正比,这是朝向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等价定律迈出的第一步.此后,他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在1883年至1936年间,他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文、著作,其中包括 1884年发表的《论涡旋的运动》(涡旋的理论文章不仅使他得到奖金,而且导致他开始进行气体放电的实验研究工作)、1892年发表的《电学与磁学的新近研究》、1897年发表的《气体的放电》、1927年发表的《化学中的电子》、1936年发表的《重集合与反射》等.而1897年的《气体的放电》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在实验中,通过大量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测定了电子的荷质比,从实验上发现了电子的存在。后来他又发现了电子的许多性质,指出电子像气体中的导电体,又像原子中的组分.他同阿斯顿合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证明元素气体氖至少有两种不同重量的原子.1912年,他通过对某些元素的相隧射线的研究,指出了同位素的存在.由于他在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获得了190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作了题为《负电的载流子》的获奖演说.他被科学界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此外,由于汤姆生的非凡能力和科学贡献,他一生中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并获得许多荣誉.早在1884年他就接替瑞利担任了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即实验室主任);1905年至1918年,他在“大不列颠皇家研究院”担任自然哲学教授, 1908年被封为勋爵, 1909年被选为大不列颠协会会长,1912年获得梅里特勋章,1916年至1920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1918年以后,成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并辞去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职务,担任荣誉教授,继续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并指导青年研究生,直至1940年8月30日逝世. 汤姆生既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又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他一生所做过的实验是无法计算的.他一生的科研成就与他的重实验、讲理论、强调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是分不开的.他不仅是位科学巨匠,还是一位优秀的导师.他在担任卡文迪许实验物理学教授及实验室主任的34年间,培养出了众多的青年科学家.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他们在研究之前,必须学习好所需要的实验技术和有关理论;进行研究所用的仪器必须自己动手制作,开动脑筋.他认为大学应是培养会思考、有独立工作能力人才的场所,而不是用“现成的机器”制造出“死的成品”的工厂.他要求学生不仅是实验的观察者,更是实验的设计者.他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在他的学生中,有九位获得了诺贝尔奖,更多的成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带头人. 汤姆生是一位同时在科学研究、科学教育领域里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然而,他的成就来源于什么呢?他的儿子G·P·汤姆生(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父亲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作出了精辟的回答:创造力和热情.汤姆生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中的极大创造力和极端热情,使他获取了巨大的成功,并扬名于世.由于他崇高的声誉,在他逝世后,骨灰被安葬在英国西敏寺的中央,与牛顿、达尔文、开尔文等伟大科学家的骨灰安放在一起.

詹姆斯发表的论文

1864年至1865年,詹姆士·麦克斯韦发表了著名论文《电磁场的动力理论》。在《电磁场的动力理论》这篇论文里,他得出了真空中的电磁场方程即麦克斯韦方程。

莫里斯分别于1974、1975、1976年发表的三篇论文,即《关于福利经济学、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笔记》、《道德风险理论与不可观测行为》、《组织内激励和权威的最优结构》,奠定了委托——代理的基本的模型框架。莫里斯教授开创的分析框架后来又由霍姆斯特姆(Holmstrom)等人进一步发展,在委托——代理文献中,被称为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模型方法(Mirrlees-HolmstromApproach)。莫里斯教授所写的与委托——代理理论有关的论文还有:《最优所得税理论探讨》、《论责任分配:行为人相同的情形》、《最优税收理论》、《动态的不可替代性原理》、《论生产者税收》、《激励理论》、《两阶级经济中的最优税收》、《私人不变利润与公共影子价格》、《税收理论与累进税制》、《劳动供给对最优税收的影响:最新理论思想指南》、《社会收益—成本分析与收入分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分析》、《道德风险对最优保险的意义》、《发明的福利经济学》、《消费者不确定性与最优收入税》。 除对委托——代理理论的贡献外,莫里斯还在研究最优税制结构、非对称信息结构下的最优契约设计、公共财政理论、不确定性下的福利经济理论等方面造诣精深,成为这些领域的代表人物。有关论文有:《不确定下的最优积累》、《最优税制和公营生产:1、生产效率和2、税收条例》、具有消费外部性的聚集生产》、《人口政策和家庭规模的税制》、《不确定性下的最优积累:投资不变利润的案例》、《税率的意义》、《对公共支出的讨论》、《退休年龄不确定时的最优社会保障模型》、《养老金的保险特性》、《随机经济中的最优税制》、《最优国外收入税制》、《社会保险与不合理行为》、《对不确定收入的征税》、《市场不完全时对相同消费者的最优税收》、《最优税制与政府财政》、《福利经济学和规模经济》、《私人风险和公共行为:福利国的经济》、《退休年龄不确定时的社会保险和私人储蓄》。

没有发表的论文有没有doi

在国际上发表论文会有一个DOI号,这个DOI号码就像我们的身份证一样,代表了学术界的资源,一个号码只对应一篇文章,那么这个号码什么时候才会有呢?已录用的SCI文章才有DOI号吗?论文只要正式发表之后都会有DOI号码,可以说DOI号是sci论文顺利发表的标志。

有doi号并不算发表

DOI号并不能代表论文成功发表

DOI是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的缩写,从形式上看,就是一些不重复的字符串,也叫唯一标识符,是国际通用、全球唯一、终身不变的数字资源标识符。正如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一样,DOI代码具有唯一性,一旦分配,终身不变。

如果是sci的话,但就目前来看,DOI号的取得还不能算是文章发表成功的标志,文章发表成功的标志是一定要出来卷号、刊号、页码才算发表,因此DOI号并不能代表论文成功发表。

DOI已成为科技期刊的“标准配置”以及论文的“身份证”、“出生证”,全球已有 4 万余种科技期刊为论文注册 DOI,并使用 DOI 链接到论文。全球的数字出版行业通过DOI进行跨出版商、跨系统、跨语言的资源链接,DOI还提供了知识产权保护、引文规范、使用量、引用量计量、多重解析等多种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著录的国际标准(ISO 690)、国家标准(GB/T 7714)都推荐使用DOI标注引文,国外学、协会期刊规范、编排格式规范等均要求使用DOI标识期刊和论文、引文。DOI号由两部分组成:前缀与后缀,并用斜线(/)隔开。

前缀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目录代码,所有DOI的目录都是“10.”,即所有DOI代码都以“10.”开头。另一个是登记机构代码,任何想登记DOI的组织或单位都可以向IDF申请登记机构代码。最后,作者可以了解一下参考文献里加doi是什么意思。

汤斯发表的论文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Schawlow)和汤斯(Townes)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为此发表论文,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0年7月7日,西奥多·梅曼宣布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诞生,梅曼的方案是,利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激发红宝石。

扩展资料:

激光的颜色取决于激光的波长,而波长取决于发出激光的活性物质,即被刺激后能产生激光的那种材料。刺激红宝石就能产生深玫瑰色的激光束,它应用于医学领域,比如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和外科手术。

公认最贵重的气体之一的氩气能够产生蓝绿色的激光束,它有诸多用途,如激光印刷术,在显微眼科手术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半导体产生的激光能发出红外光,因此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但它的能量恰好能"解读"激光唱片,并能用于光纤通讯。但有的激光器可调节输出激光的波长。

激光有很多特性:首先,激光是单色的,或者说是单频的。有一些激光器可以同时产生不同频率的激光,但是这些激光是互相隔离的,使用时也是分开的。

其次,激光是相干光。相干光的特征是其所有的光波都是同步的,整束光就好像一个“波列”。再次,激光是高度集中的,也就是说它要走很长的一段距离才会出现分散或者收敛的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激光

1958年。

美国科学家肖洛(Schawlow)和汤斯(Townes)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氖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

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他们为此发表了重要论文,并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扩展资料

激光器通常都会标示有着安全等级编号的激光警示标签:

1、第1级 (Class I/1):通常是因为光束被完全的封闭在内,例如在CD或DVD播放器内。

2、第2级 (Class II/2):在正常使用状况下是安全的,这类设备通常功率低于1mW,例如激光指示器。

3、第3 a/R级 (Class IIIa/3R):功率通常会达到5mW,注视这种光束几秒钟会对视网膜造成立即的伤害。

4、第3b/B级 (Class IIIb/3B):在暴露下会对眼睛造成立即的损伤。

5、第4级 (Class IV/4):激光会烧灼皮肤,即使散射的激光光(200W以上)也会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利用激光的热能,可以制造新型的烹饪工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激光

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汤斯和他的同事肖洛在《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他们关于《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的重要论文,文中称: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励时,都会产生不发散的强光——激光。这一理论奠定了激光发展的基础。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后,汤斯和肖洛并没有继续进行研究和实验,这项研究成果最终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航空公司实验室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研究员——西奥多•梅曼利用了。

汤斯曾预言,微波激射器的原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激光。梅曼决心亲自实践这一预言。他花了两年时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还动手制作有关的装置,选择各种工作物质。他终于选定了红宝石晶体(在刚玉中掺入铬离子)作为工作物质。

这样的选择在当时是一个颇为大胆的尝试,因为当时的理论界对红宝石晶体发光的可能性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梅曼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通过实验测量了红宝石晶体的量子效率,分析了红宝石晶体达到能级粒子数反转的条件。他将红宝石晶体材料做成一个直径1厘米、高2厘米的圆柱体,将两端仔细磨成平行的平面,并镀上了银,构成谐振腔。他把它嵌入一个螺旋型的脉冲闪光灯内,使红宝石晶体接上了泵浦源。这样,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即将产生激光的——被他称为“受激辐射光放大器”的装置。这个装置就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台激光器。

奇迹终于出现了,1960年5月的一天,梅曼和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他打开了泵浦源的开关,让脉冲氙灯的电能馈入红宝石中,此时,这台装置中发射出了第一束闪光。这束光,色单纯,所有的波都在同一个方向上;发射到几千千米以外也不会因发散而失去作用;聚焦到某一点上可以达到极大的能量,甚至可以超过太阳表面的温度值。这束光,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所获得的第一束最特殊的光——激光!

梅曼平静地写下了实验记录:红色,波长694.3纳米。1960年5月15日,梅曼宣布了这个记录。这一束在试验室第一次制得的人造激光,虽然仅持续了3亿分之一秒的对间,但它却标志着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新时刻的来临。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Schawlow)和汤斯(Townes)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为此发表论文,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0年7月7日,西奥多·梅曼宣布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诞生,梅曼的方案是,利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激发红宝石。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核能、电脑、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再从高能级回落到低能级的时候,所释放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

扩展资料:

激光的主要基本特性:

1、定向发光

普通光源是向四面八方发光。要让发射的光朝一个方向传播,需要给光源装上一定的聚光装置,如汽车的车前灯和探照灯都是安装有聚光作用的反光镜,使辐射光汇集起来向一个方向射出。

2、亮度极高

在激光发明前,人工光源中高压脉冲氙灯的亮度最高,与太阳的亮度不相上下,而红宝石激光器的激光亮度,能超过氙灯的几百亿倍。因为激光的亮度极高,所以能够照亮远距离的物体。

3、颜色极纯

光的颜色由光的波长(或频率)决定。一定的波长对应一定的颜色。太阳辐射出的可见光段的波长分布范围约在0.76微米至0.4微米之间,对应的颜色从红色到紫色共7种颜色,所以太阳光谈不上单色性。

4、能量极大

光子的能量是用E=hv来计算的,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v为频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激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