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汪方军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8 01:56:17

汪方军论文发表

1、英文期刊论文(1)Wu Qinghua, Wang Pingxin, Ding JuMin,2005,The Determinants of timelines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service: Evidencefrom China[C],2005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ICSSSM05),IEEE-PROCEEDINGS: 440-444,ISBN:0-78-3-8971-9(EI和ISTP同时收录)。(2) Wu Qinghua, Wang Pingxin, Yin Junming,2006,Audit committee, Board Characteristic and FinancialReporting Quality——A Research Based on the Security Market[J],《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3:385-400(3)Wu Qinghua,Wang Pingxin, 2006, TheEffect of audit opinions and earnings surprises on theTimelines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companies[C],2006InternationalForum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4)Tian Gaoliang,WuQinghua,Wang Fangjun,2008,Ultimate property right, exertion methods of controlright and governance demand of audit committee ——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o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2008 AAAAnnual Conference(入选2008年美国会计学会年会), Anaheim, CA,August, 2008。(5)Charlie X. Cai, Michael J.Hiller, Qinghua Wu, 2009,Agency Costs of Government Ownership: AStudy of Voluntary Audit Committee Formation in China,AAA AnnualMeeting(入选2009年美国会计学会年会)。(6)CharlieX. Cai,Gaoliang Tian,QinghuaWu,2009,Agency Costs of Government Ownership: A Study of Voluntary AuditCommittee Formation in China,SSRNonline (曾下载量排名全球前十)。2、国内权威(重要)期刊论文(7)吴清华、田高良,2008,终极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管理世界,9:124-137(8)戚振东、吴清华,2008,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会计研究,2:72-82(9)王平心、吴清华、叶小青,2008,审计委员会治理:防范校企合作创新中逆向选择风险的作用,管理工程学报,1:134-137(10)裘宗舜、吴清华,2003,审计抽样技术之创新——货币单位抽样,审计研究,2:3-6(11)吴清华,2004,作业与作业链绩效:经济效益审计新思维——兼及内部审计职能的嬗变,审计研究,3:83-88(全文被收录于刑俊芳主编:《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P.521-535)(12)吴清华、王平心、冯均科,2006,审计委员会之治理效率:实证文献述评与未来研究方向,审计研究,4:72-82,19(13)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2005,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J],会计研究,3:53-58(14)吴清华、王平心、丁菊敏,2005,基于作业价值分析的价值链管理:一个理论框架,管理评论,4:27-31(15)吴清华、王平心、殷俊明,2006,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一项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7:49-56(16)吴清华、王平心,2007,公司盈余质量:董事会微观治理绩效之考察——来自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强制性变迁背景下的经验证据,数理统计与管理,1:30-40(17)吴清华,2011,引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科学发展的统领性文件——解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管理评论,录稿通知3、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论文(18)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2005,平衡计分卡研究综述,经济管理,2:44-49(19)吴清华、方宝璋,2002,论会计的适度稳健原则及在我国企业的实现,当代财经,2:76-78(20)裘宗舜、吴清华,2004,财务报告质量评估:一种整合的观点,当代财经,2:51-55(21)王平心、吴清华、殷俊明,2006,审计委员会之弱化治理效应:一种理论假说及其证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7-42(22)吴清华、王平心、王颖,2006,审计委员会的财务监督效率:制度成因与改革路,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3-19(23)何燎原、吴清华,2005,内部控制之理论框架——基于业务流程观下的重新审视,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71-75(24)吴清华、王平心,2006,基于博弈的审计委员会治理效应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137-140(25)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2005,基于竞争战略的预算差异分析:模型与案例,科技进步与对策,7:78-80(26)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2005,作业成本法和产出成本法用于产品组合决策的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10:100-1024、全国中文、经济或会计类核心期刊论文(27)吴清华,2002,谨慎性原则的适度性及其量化,财会月刊,A2:52-53(28)吴清华,2001,关于资产会计核算的改进,四川会计,12:16-17(29)吴清华,2002,WTO呼唤会计教育全球化,四川会计,10:53-54(30)吴清华,2009,公司治理环境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运作模式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31)吴清华、裘宗舜,2009,治理基础内部审计模式探讨,财会通讯,11(32)吴清华,2013,助力小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一本佳作——读裘宗舜新作《小企业财务会计》有感,会计之友,8(33)吴清华,2013,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研究,会计之友,335、其他期刊论文(34)吴清华,201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议,当代金融家,10(35)吴清华,201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拓展策略探讨,当代金融家,6(36)王平心、丁菊敏、吴清华,2005,内部审计职能之嬗变:关于公司治理的三维思索,陕西审计,4:5-6(被陕西省审计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37)吴清华、丁菊敏,2005,内部控制之理论框架:业务流程观下的重新审视,陕西注册会计师,1:27-31(38)王平心、吴清华、丁菊敏,2005,全面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初探,陕西注册会计师,12:25-27(39)王平心、吴清华、丁菊敏,2006,终极产权、政府控制与审计委员会治理绩效——一个研究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分析框架,当代审计与经济,6:4-6(40)裘宗舜、吴清华、丁菊敏,2005,独立董事制度的治理绩效:理论分析与实证证据——基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考察,会计论坛,1:56-62(41)王平心、吴清华,2004,内部审计职能之嬗变:基于公司治理的思考,陕西注册会计师,10:19-22(42)勒小汶、吴清华,2003,产出价值法:无形资产计量新视点,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27-30(43)王颖、王平心、吴清华,2006,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当代经济管理,6:101-106(44)吴清华,2009,治理基础内部审计:一个制度分析框架——以集团公司为例,当代经济管理,1(45)何燎原、吴清华,2008,房地产业模式突围,商界评论,12(46)吴清华、郭臻,2002,股票期权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中国审计报,11月11日(47)吴清华,2003,试论如何改善银行业的治理结构,中国审计报,1月29日(48)范栋华、吴清华,2004,关于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思考,中国审计报,2月4日(49)吴清华,201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探讨,金融街8号,3(50)吴清华,2013,中国华融财富管理业务拓展策略探讨,金融街8号,16、境内外学术网站收录的论文(51)吴清华,2004,财务呈报质量评估:一种整合的观点——面向会计国际化的视角,Availableonlineat: (中国会计学会学术研究网)(52)吴清华、王平心,2005,会计盈余质量:董事会微观治理绩效之考察——来自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强制性变迁背景下的经验证据,available onlineat:http://(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网),应邀参加2005年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公司治理青年论坛》并交流论文,上海国家会计学院(53)田高良、汪方军、吴清华,2008,终极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available online at: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网),应邀参加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面向大陆商学院的研究培训项目:公司治理、会计和公司财务》,上海国家会计学院7、入选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论文(54)王平心、吴清华,2003,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规划的整合:一个分析框架,首届管理会计国际研讨会,应邀作大会主题报告,上海财经大学(55)吴清华,2004,财务呈报质量评估:一种整合的观点——面向会计国际化的视角,会计国际化研讨会,安排大会分组讨论报告论文,清华大学(56)王平心、吴清华,2005,作业价值分析与价值管理:一个整合框架,当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第五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应邀作大会主题报告,厦门大学(57)吴清华、王平心,2005,董事会特征与会计盈余质量——一项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会研讨会,安排大会分组讨论报告论文,中央财经大学(58)吴清华、王平心,2006,终极产权、控制权行使与审计委员会需求,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会研讨会,安排大会分组讨论报告论文,暨南大学(59)吴清华,2007,终级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中国会计学刊(CJAR)创刊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60)吴清华,2007,终极控制权、控制权行使与审计委员会治理绩效,中国第六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做小组报告,厦门大学(61)吴清华,2008,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运作机制研究,第十二届海峡两岸会计与财务国际研讨会,做小组报告,西安交通大学(62)吴清华,2008,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一个制度分析框架,首届中国银行业博士后论坛,做主题报告,中国工商银行(63)吴清华,2009,政府控制与代理成本:——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与效率的证据,第五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应邀做小组报告,担任会议论文评论人,南开大学(64)吴清华,2010,政府控制与代理成本——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与效率的证据,学术报告,北京师范大学

军方发表论文网站

论文发表的一般流程是:投稿-审核-通知-付款-发表-邮递样刊。注意的是:投稿分电子稿件投稿和邮局信件投稿。因为一般电子稿件处理方便,快捷,所以很多杂志都要求投电子稿,特别对于有图表之类的文章,电子稿比打印稿要好处理很多。 还有不清的话,可以到 脚丫 代写论文 问一下具体的流程。

(1)比较好的论文期刊网站。按数据库来说,知网,也就是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这三个都是论文数据库,可以在里面检索论文,知网最权威。(2)按照论文发表网站来说。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直接在上面发表论文,有些单位也认可。淘淘论文网可以帮忙快速发表论文,是比较靠谱比较专业的论文服务机构。这两个都是不错的。

网上的收录论文的网站都是要钱的。你可以去台湾买些书和杂志来看。

最佳回答是不正确的,论文发表的权威网站并不是知网、万方、维普等,这些只是数据库,只是用来收录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 论文的,当然了,知网也有投稿系统,但根据我的工作经历,知网上90%的期刊都不用会知网的投稿系统,因此低端期刊用不了那个 系统,太复杂,高端期刊都自建自己的投稿系统。那么如果说发表论文权威渠道是什么,就是买一本杂志,自己按上面的征稿启示来投稿,如果您找不到,可以问我

汪波发表论文

1 汪波,李瑞声,龙康侯 3-甲基-3-丁烯-1-醇溴代的新方法 中山大学学报 1996, 35 (3), 1172 季凤英,汪波,王希林,许遵乐 1,1'-联-2-萘酚双醚的合成 中山大学学报 1996, 35 (3), 1203 刘汉标,汪波,季凤英,许遵乐 光活性胺的合成和拆分 中山大学学报 1996, 35 (5), 734 汪波,李瑞声,龙康侯 海洋天然产物倍半萜醇Capnellenol的研究Ⅰ 二环中间体4,7,7-三甲基二环[3,3,0]辛烷酮的合成 中山大学学报 1996, 35 (6), 105 许遵乐,蔡敏,汪波,刘汉标 手性2,5-双 恶唑啉 塞吩的合成和应用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 1996, 35 (6), 1316 李瑞声,温文坚张维汉,汪波,邓一军 中国南海软珊瑚Nephthea Bayeri的化学成分研究----一种类脱皮激素五羟基甾醇的分离鉴定 中山大学学报 1996, 35 (6), 17 蒲含林,汪波,朱可佳,郑其煌 简便连续加压柱层析 化学通报 1996, 11, 518 汪波,梁志博,刘正阳,许遵乐 N-取代-1,8-萘二甲酰亚胺类荧光物的合成 中山大学学报 1997, 36(2),729 许遵乐,陈叶荣汪波,刘汉标,钟增培 芳并呋喃类化合物的一锅化合成法 有机化学 1997, (17)4,33510 汪波,李瑞声 结构新颖的三并五元环倍半萜Capnellene及Cap-nellenols 的全合成综述 合成化学 1997, 5(2),14711 李瑞声,温文坚汪波 中国南海软珊瑚Nephthea Bayeri的化学成分研究--19-羟基-24-亚甲基多羟基甾醇的分离鉴定 中国海洋药物 1996, 15(4), 512 Wang Bo, JI Fengying, Zhong Zengpei, Liu Hanbiao, Xu Zunle KF Used as Reagents in O-alkylization of 1,1'-Bi-2-naphthol 第五届欧亚化学会议论文摘要,广州 1996,1213 P. V. Ramachandran B. Wang, H. C. Brown Asymmetric Enolboration-Aldolization of Fluorocarbonyl Compounds 1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luorine Chemistry,Vancouver, Canada, August 2-7, 1997 199714 B. Wang, Stereoselctive Enolboration-Aldolization and Asymmetric Reduction of a-Azidoketone 3rd Herbert C. Brown Special Symposium, Purdue, USA, April 4-5, 1997 199715 谭端明,李惠华,刘汉标,汪波,许遵乐 Cu(II)-胺络合物试剂作用下的新型氧化偶合反应 广东省化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98年12月,汕头 199816 汪波,季凤英,许遵乐 寓科研意识的培养于基础课教学中 改革与实践(六),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17 陆慧宁, 刘汉标, 汪波, 陈浩林, 朱可佳, 段桂嫦 完善实验考核制度,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改革与实践 改革与实践(六),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年,18 汪波,季凤英,许遵乐 采用多层次课堂讨论,加强有机化学理论教学 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生物学科化学教学研讨会 1999年11月,上海,论文集p19 汪波,许遵乐 开展提前介入科研活动,培养创新人才 改革与实践(七),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20. Tan, D-M; Li, H-H;Wang, B; Liu H-B; Xu, Z-L. “A Novel Domino Reaction of 1,1’-Bi-2-naphthol Catalyzed by Copper(II)-amine Complexes”,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1, 19(1), 91-9621. 谭端明,吴建安,汪波,许遵乐,“一个得到1,1‘-联-2-萘胺的合成新方法”,有机化学,2001, 21(1), 64-6522. Gao, M-Z;Wang, B; Liu, H-B; Xu, Z-L. “Synthesis of Chiral 2,5-Bis(oxazolinyl)thiophen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as Chiral Shift Reagents for 1,1’-Bi-2-naphthols”,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2, 20(1), 85-8923. 高明章,汪波,许遵乐,“C2型轴对称手性恶唑啉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化学进展,2002, 14(5), 347-354(综述)24. 谭端明,赵佩瑜,吴建安,汪波,姚骏骅,刘汉标,许遵乐,“铜(II)化合物作用下20萘胺的氧化偶合反应”,化学学报,2002, 60(10), 1854-185925. 庞冀燕,陈之朋,汪波,许遵乐,“多官能团有机羧酸在KF 2H2O催化下的酯化反应”,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41(6), 46-4826. 李伟杰,汪波,许遵乐,“N,N-二甲基氨基乙酸酯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42(6), 44-4627. 李伟杰,汪波,姚骏骅,许遵乐,“手性恶唑啉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还原反应中的应用”,有机化学,2004, 24(10), 1239-124328. S.-D. Tan, W.-H. Chen, A. Satake,B. Wang, Z.-L. Xu and Y. Kobuke, “Tetracyanoresorcin[4]arene as a pH Dependent Artificial Acetylcholine Receptor”,Org. Biomol. Chem., 2004, 2, 2719-2721 (Chem. Biol. Virtual J., 2004, issue 18)29. Gao, Ming Zhang; Reibenspies, Joseph H;Wang, Bo; Xu, Zun Le; Zingaro, Ralph A.Journal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 2004, 41(6), 899-90830. Gao, Ming Zhang;Wang, Bo; Kong, Deyuan; Zingaro, Ralph A; Clearfield, Abraham; Xu Zun Le. “Sulfur-containing chiral bis(oxazolines)tested in copper-catalyzed asymmetric cyclopropanation”,Synthetic Communications, 2005, 35(20), 2665-267331. 庞冀燕,汪波,陈之朋,许遵乐,“2-取代芳基苯并[b]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有机化学,2005, 25(2), 176-18132. Hu, Sheng; Chen, Jing-Cai; Tong, Ming-Liang;Wang, Bo; Yan, Yun-Xin; Batten, Stuart R. “Cu2+-Mediated Dehydrogenative Coupling and Hydroxylation of an N-Heterocyclic Ligand: From Generation of a New Tetratopic Ligand to the Designed Assembly of Three-Dimensional Copper(i) Coordination Polymers”,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 5471-547533. 陈之朋,庞冀燕,汪波,许遵乐。二苯并呫吨类化合物的环氧化反应研究。有机化学,2005, 10, 1274~127。34. Chen, Wen-Hua; Wei, Ying; Tan, Song-De;Wang, Bo; Xu, Zun-Le; “ Spectromitric Study of the size discrimination of quaternary ammonium cations by tetracyanoresorcin[4]arene”,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2005, 17(6), 469-47335. 王秀珍,庞冀燕,汪波,许遵乐。铜胺络合物作用下取代2-萘酚的交叉偶合反应。有机化学,2005, 7, 859-861。36. 郭礼荣,汪波,冯小龙,谭民裕,鲁统部,“两个7-氧杂-二苯芴-3,11-二磺酸镉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荧光性质研究(英文)”,无机化学学报,2005, 21(7), 987-992。37. Ming-Hua Zeng,Bo Wang, Xin-Yi Wang, Wei-Xiong Zhang, Xiao-Ming Chen,*, and Song Gao*, “Chiral Magn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of Dimetal Subunits:Magnetism Tuning by Mixed-Metal Compositions of the Solid Solutions”,Inorg. Chem. 2006, 45, 7069-7076.38. Shan, Hong-bo; Cai, Yu-chen; Liu, Yan; Zeng, Wen-nan; Chen, Hui-xiong; Fan, Bo-tao; Liu, Xu-hui; Xu, Zun-le;Wang, Bo*; Xian, Li-jian*. “Cytotoxicity of cantharidin analogues targeting protein phosphatase 2A”,Anti-Cancer Drugs, 2006, 17(8), 905-9115. Yan Liu, Lan Zou, Lin Ma, Wen-Hua Chen,Bo Wang* and Zun-Le Xu, “Synthesi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xanthone derivatives as a-glucosidase inhibitors”,Bio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2006, 14(16), 5683-5690.39. Xiong-Zhong Sun, Ming-Hua Zeng,Bo Wang, Bao-Hui Ye, Xiao-Ming Chen; Supramolecular architectures of metallomacrocyclic and coordination polymers with dicarboxylate and 4, 4’-bis(imidazol-1-ylmethyl)- biphenyl ligand,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2007, 828, 10-1440. Yan Liu, Lin Ma, Wen-Hua Chen,Bo Wang* and Zun-Le Xu; Synthesis of xanthone derivatives with extended p-systems as a-glucosidase inhibitors: Insight into the probable binding mode,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2007, 15(8), 2810-281441. Ai-Yun Peng,* Xun Yang,Bo Wang, “Synthesis and reactions of phosphaisocoumarins”,Phosphorus, Sulfur, Silicon, and Related Elements, 2008, 183, 665-666.42. Yan Liu, Zhuofeng Ke, Jianfang Cui, Wen-Hua Chen, Lin Ma, Bo Wang *; Synthesis, inhibitory activities, and QSAR study of xanthone derivatives as a-glucosidase inhibitors,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2008, 16, 7185-7192

汪波,男,工学博士,安徽郎溪人,西南交通大学地下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成员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多项;主研了包括863、97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近年来,在岩体力学及公路、铁路隧道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在特殊及复杂环境、地质条件下隧道建设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I、ISTP检索10余篇。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证书获得者),获国家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项,参编教材多部。

汪丰云论文发表

电化学的发展史 [1**********]7 杨艳艳 摘 要: 电化学是研究电与化学反应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通过化学反应来产生电能以及研究电流导致化学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介绍电化学200多年的发展史以及探讨未来电化学的研究动向。 关键词:电化学 发展史 未来 电化学的发展从伏特的第一个化学电池开始已经经历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的电化学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与工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例如; 电解、电镀、光电化学、电催化、金属腐蚀等。同时电化学在生物、汽车工业、分析等这些新兴科学范畴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技术成果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如化学电源、腐蚀保护、表面精蚀、金属精炼、各种化学药品的电解合成、治理环境、人造器官、生物电池、心脑电图、信息传递等。涉及电化学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越来越多地与其他自然科学或技术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1]。 电化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一般公认电化学起源于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Gal一vani)发现解剖刀或金属能使蛙腿肌肉抽缩的“动物电”现象;1800年伏特(Volta)制成了第一个实用电池,开始了电化学研究的新时代。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以后,电化学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举世瞩目,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应用,从理论到方法,都有许多重大突破。电化学科学 1 电化学 电化学是研究电和化学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相关规律的科学。电化学是物理化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电子导体一离子导体、离子导体一离子导体的界面现象、结构化学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现象。研究内容包括2个方面:(1)电解质研究(电解质的导电性质、离子的传输特性、参与反应的离子的平衡性质等);(2)电极研究(电化学界面的平衡性质和非平衡性质)。现代电化学是十分注重研究电化学界面结构、界面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动力学。电化学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如金属的腐蚀、人或动物的肌肉运动、大脑信息的传递、生物电流以及细胞膜的功能机制等等,无不涉及电化学过程的作用。电化 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科学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交通、材料、环保、信息、生命等问题,已经作出并正在作出巨大的贡献。 2 早期电化学发展的四大事件 (1)1780年伽伐尼在青蛙解剖实验中发现当青蛙的四条腿猛烈痉挛时, 会引起起电机的发出火花, 由这个意外的发现伽伐尼在1791年发表了生物学与电化学之间存在联系的现象。 (2)1833年天才实验家法拉第在经过大量实验之后提出了“电解定律”:m=QM/nF。“电解定律”作为电化学的基础为电化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1839年格罗夫发明燃料电池,利用铂黑作为电极的氢氧燃料电池点燃了演讲厅的照明灯, 从此燃料电池进入了历史的舞台。燃料电池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实质性的飞跃。 (4)1905年塔菲尔通过实验获得了塔菲尔经验公式: η=a+blgi;i=Aexp(Bη/RT) 其中a,b称为塔菲尔常数,由电解槽性质决定[2]。 3 发展趋势 3.1 20 世纪后五十年电化学的回顾 20 世纪后50年,在电化学的 发展史上出现了两个里程碑:Heyrovsky 因创立极谱技术而获得1959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Marcus 因电子传递理论(包括匀相和异相体系的电子传递) 而获得1992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Marcus 工作的开拓性部分是在50 年代后期创立的. 这一时期,电化学在理论、实验和应用领域均有长足的、关键的发展,并且主要集中在界面电化学(包括界面结构、界面电子传递和表面电化学)[3]。 20世纪后50 年是电化学新体系研究和实验信息的丰产期. 实验上发现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表面光谱效应,包括金属、半导体电极的电反射效应,金属电极表面红外光谱选律,表面分子振动光谱的电化学Stark 效应,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表面增强红外吸收效应. 这一时期电化学应用技术也有不小的突破. 发明了对信息技术至关重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化物电池和导电聚合物电池。被誉为21 世纪“绿色”发电站和解决电动汽车动力最佳选择的燃料电池,从实验室研究进入商品化的前夕,已筛选出最有商品化希望的四种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和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PEFC) ,此外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实验室研究也倍受 重视。电催化氧化物电极,例如二氧化钌电极在电解工业的应用,引来了氯碱工业的一场革命. 表面功能电沉积给古老的电镀工业带来了新生. 钝化、表面处理、涂层、缓蚀剂、阴极和阳极保护等技术在金属防腐蚀中的广泛应用,保证金属成为现代社会的支柱材料成为可能[4] 。 3.2 21 世纪的若干发展趋势 21 世纪的前期,界面电化学的分子、原子水平研究仍然是电化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有:界面结构微观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离子特性吸附结构模型和半导体-溶液界面微观模型的建立,界面结构微观模型在界面传荷动力学和表面电化学中的应用;Marcus 固-液界面电子传递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建立内球过程的电子传递理论,电子传递理论的进一步实验验证,以及在电化学新体系中的应用;化学键合吸附(包括电催化过程的吸附) 的量子化学模型及计算、表面化学键的性质;纳微米体系的界面结构、界面动电现象、界面电子传递、光电过程、发光过程等实验和理论[5]。 21 世纪,由于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对电化学技术的要求,电化学新体系和新材料的研究将有较大的发展. 目前可预见的有:1) 纳米材料的电化学 合成;2) 纳米电子学中元器件、集成电路板、纳米电池、纳米光源的电化学制备;3) 微系统、芯片实验室的电化学加工以及界面动电现象在驱动微液流中的应用;4) 电动汽车的化学电源和信息产业的配套电源;5) 氢能源的电解制备;6) 太阳能利用实用化中的固态光电化学电池和光催化合成;7) 消除环境污染的光催化技术和电化学技术;8) 玻璃、陶瓷、织物等的自洁、杀菌技术中的光催化和光诱导表面能技术;9) 生物大分子、活性小分子、药物分子的电化学研究;10) 微型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 21 世纪前期,电化学实验技术估计不会有大的突破,我国电化学队伍中的量子电化学力量相对薄弱,而21 世纪前期电化学的机会将较多地赋予电化学新体系. 因此,我国电化学研究应当向电化学新体系研究倾斜,包括研制电化学体系新材料,新体系的结构和性能,新体系的应用基础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淑敏,王作辉,电化学的应用和发展.2010年38卷第8期。 [2] 汪丰云.有机电化学的发展史.化学教育. 2001年第7~8合期 [2] 岑远. 电化学的发展及应用.科技创新导报.2012 NO4 [3] 分析实验室: 电化学分析的发展和应用. 2003年11月第22卷第6期. [4] 林仲华. 21 世纪电化学的若干发展趋势.电化学.2002年2月第8卷第2期.

汪俊东论文发表

大家对我们可能都不陌生了吧,我们叫硝化细菌,可不是帮助你们消化大鱼大肉的那个消化哦。我们兄弟二人(等等,怎么是两个?),别急,一会你们就明白了。哥哥叫硝酸菌,弟弟叫亚硝酸菌,因为我们哥儿俩老是形影不离,长得又酷似双胞胎,人们就把我们统称为硝化细菌了,其实我们兄弟两个差别还不小呢,硝酸菌虽然是哥哥,但干起活来打头阵的还是靠弟弟。 说了半天,大家怎么也不和我们打个招呼呀,伤自尊了,也难怪,我们太小了,大家如果不用显微镜是根本看不见我们的,哎,真是“菌微言轻”啊,好吧,既然看不到我们,那我们兄弟就自我描述一番吧:我们身材都很苗条,人称我们“杆菌”(像电线杆)。在革兰氏染液(一种专门染细菌的染液)里洗过澡后,我们都是红色的。我们大部分的同胞都长着长长的鞭毛,我们可以借助它们像船桨一样在水中自由地游泳。 我们的重要性大家了解吗?不是吹牛,如果没有我们兄弟两个,大家在水族箱里养鱼种草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关叔也要失业了哦,真的,不信给大家显摆显摆。 在大家的草缸中,氮元素是普遍存在的,水草、鱼、饲料、藻类甚至鱼类粪便中都有它的踪影,它是构成蛋白质的必要元素。那么,烂掉的水草叶子、死去的鱼儿、没吃完的饲料、凋亡的藻类和鱼儿的粪便中的氮后来去哪里了呢?有人可能说,我从来没有注意过它们,可最后都不见了啊,其实它们是被一些称为腐生细菌的家伙分解了,有机的氮变成了无机的氨,就像一条刚死的鱼是没有味的,腐败时就会产生刺鼻的臭味,这里边就有氨的味道。 氨对于鱼类是剧毒的,它能使鱼类血液中的蛋白质变性而失去生理功能,导致鱼类的死亡。当水体中氨浓度超过0.2ppm时就会造成鱼类急性死亡。 氨有如此剧毒,那为何大家的鱼都还好好的呢?哈哈,就是因为有我们硝化细菌呀。弟弟亚硝酸菌负责把氨氧化成亚硝酸盐,再由哥哥把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亚硝酸盐也是有毒的,但比起氨来说是小得多了,而硝酸盐是无毒的,它是水草等水生植物很好的氮肥。大家种水草时并不添加氮肥,液肥、基肥、根肥的说明书讲得明明白白:不含氮、磷,那为什么大家的水草还养得那么好啊?还不是有我们兄弟呗。 有人认为鱼的排泄物可以当作水草氮肥,可水草根本无法直接利用鱼类排泄物。这些排泄物必须在那些腐生细菌的“帮助”下(可不是我们兄弟哦,这种事可不能争功)变成一些小分子无机物如氨、硫化氢等(净是剧毒物,这帮小子)。我们得给它们收拾残局,把氨转化成水草可以直接利用的硝酸盐,这才把大家的草养得肥肥壮壮的,鱼儿也避免了氨毒之苦。下面着重介绍下我们的生活特点: 1、我们属于自给自足性的自食其力的细菌,科学家叫我们自营性细菌,我们用最简单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为碳源来构成我们的身体,而建造我们自己的能量源泉就是我们氧化氨和亚硝酸盐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可见我们的工作也不光为了大家,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自己,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菌不为己,天------”不说了,有点太不厚道了。我们这种生存方式,大家看是不是和水草很相似啊,只不过水草是利用光能来养活自己,我们是利用化学能而已,而另一些家伙比我们聪明得多,它们被称为异营性细菌(就是那些专门制造毒物的家伙),它们用有机物做碳源来构建它们的身体。 2、我们除了像水草一样进行糖类合成反应外(把二氧化碳和水在化学能的作用下合成葡萄糖),也需要其他的营养元素,如铁、锰、磷、钾等,用以代谢合成我们生长所需的一些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所以大家给水草施的肥料和二氧化碳,我们也笑纳了些,抱歉没打招呼哦。 3、要说我们最不喜欢呆的地方,那就是一个充满了有机废物(如鱼便便)的环境,因为过多的有机物让我们无法忍受,我们又不能把它们当作食物,过多的有机物将会抑制我们的生长和繁殖,但是哥哥硝酸菌对有机物并不那么敏感,有时甚至还能“吃”些水溶性有机物(啊,变节啊),但大多时候我们配合还是非常默契的,兄弟就是兄弟嘛。因为我们有这一特性,所以大家就别指望我们在有一大堆鱼便便的肮脏的过滤棉上安家了,最适宜我们居住的地方是比如生化球、生化环、生化棉这样的,当然在水流流过我们家之前最好把水里的鱼便便、烂叶子提前过滤掉,不然的话,这些东东堵在我们家里,我们可就惨啦,拜托了啊。 4、前边说过了,我们很多兄弟都是游泳健将,我们可以在水中做主动的迁移,虽然这很耗费体能,但如果我们居住的家园受到外来干扰、没有食物吃、有外族入侵、生活环境突然变化时,我们还是会做主动的战略转移的,在转移的途中,我们可是不会吃任何东西的,所以一旦我们背井离乡,请赶快给我们找一个家吧,让我们固定下来好为大家更好地服务。不用担心我们无法在固体表面固定的问题,我们兄弟可是这方面的高手,我们在水中到处游荡时,如果发现有什么固体物质,就会立即分泌一种粘性物质,牢牢地把自己粘到那上边,这样一层层地粘上去,直到形成一个膜,大家都管我们形成的这个膜叫“生物膜”,水质的净化就要靠它了。 5、再透漏些比较隐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繁殖了。我们的繁殖速度说起来真有些不好意思,我们是微生物世界的“大象”,繁殖周期非常长,和那些异营性的腐生菌比较一下大家就明白了。在20个小时内,1个异营性细菌可以分裂成1000000000个,但我们还停留在1个的状态,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我们维持生命和繁殖的物质都是靠自己制造的,要耗费大量能量和时间,而那些异营性细菌则可以利用很多现成的东西。讲到这里就不能不说一种发生在开缸后不久容易发生的问题,我们暂且叫它开缸综合征。有些人在开缸后的一个月内鱼儿会不明不白的死去,这主要是因为鱼类的排泄物被那些异营性细菌分解为氨等有毒物质,它们繁殖得实在太快了,相信大家都了解夏天饭菜变质的速度,越来越多的氨在产生,直到超出了鱼、虾能够忍受的极限,它们就……,好痛心啊,那大家问,你们干什么去了?真白养活你们了!各位老大先别急,这事不怪我们,在刚开缸的一个月内,因为我们生得实在太慢了,根本没办法处理那么多的氨,寡不敌众啊。所以提醒各位在开缸后的一个月内勤换换水、少喂喂鱼、用点细菌制剂吧。 6、大家可能认为我们兄弟也太逊了,生得又慢、长得又慢,怎么还没有被淘汰掉呢?达尔文的理论看来问题是不小啊。先等等,我们兄弟虽然有弱点,但也有其他细菌不具备的优势呢!最主要一点就是我们在食物短缺等恶劣环境下可以像冬天的狗熊一样“休眠”,避免了像其他细菌一样被饿死的命运,我们的休眠期最长可以达到2年之久。利用这个原理,有人把我们制成了菌液出售,可以长期保存,其实那里边就是“休眠”的我们。 7、我们还对氧有一种由衷的偏爱,在缺乏氧气的环境里我们根本就无法高效率地处理氨和亚硝酸盐,以至造成我们的生存危机。所以大家如果想让草缸的水质真正良好的话,就让水草制造更多的氧气给我们吧,大家会得到回报的。 8、可能还有人不知道,我们对光线有多么厌恶。弟弟亚硝酸菌对近紫外线的可见光非常敏感,所以不要把飞利普865照到我们身上哦,紫外线对我们的杀伤力更是巨大的。所以让我们在黑暗中工作吧,我们会感谢大家的。 9、在酸碱度方面我们也提点小小要求:我们在弱碱性的环境里生活得更舒服些,如果是草缸,最好也别把PH值调整到6以下,对我们的健康很不利的呀。另外,最适合我们的温度是25度哦。 10、有些毒物也对我们的健康不利,如一些治疗鱼病的鱼药、硫酸铜或螯合铜等,所以在治疗鱼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我们都死光光了,你的缸即使不是新开的,也有可能发生开缸综合征的。 最后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水族箱中即使添加我们也无助于改善水的浑浊问题,因为我们是被大家用来对付氨和亚硝酸盐而不是水中悬浮的细小颗粒、细菌乃至藻类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会使你的水族箱中的水变得更优质、更适合生物之生长。

柳宏,男,1959年11月生。江苏如皋人。 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 年分配到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2002年晋升教授,2004年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学术成就: 多年来主要从事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研究,近年来转向古代学术史研究和《论语》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公文写作模型建构论》、《当代礼仪文书写作》、《清代<论语>诠释史论》,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目前主持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清代<论语>注疏序跋校注》、江苏省社科项目《清代<论语>诠释研究》。 刘佳,女,汉族,安徽滁州人, 197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学、教育社会学,取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主持或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教育部辅导员骨干支持教育研究课题、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项目、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现代大学教育》、《教育发展与评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现代远距离教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高校思政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省高校辅导员论坛一等奖、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先后获得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省委党校“优秀学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最受学生欢迎的辅导员”、“优秀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五四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文艺学学科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江苏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此前已建成硕士点多年。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5人,有博士学位者5人。文艺学博士点设有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中国文艺学三个研究方向,在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方面已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部省级项目3项,主持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1项,该项目获科研经费500万元。出版著作1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6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复印。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文学理论方向从事文艺学教学和科研已有半个多世纪,具有历史较长、质态良好、基础厚实的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文艺社会学研究这一较为明显和相对稳定的特色,主要从文艺社会学研究入手,对于当前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作出说明、界定和反思。出版《现代文艺社会学》、《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美学文艺学本体论》、《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从关键词看我国现代文论的发展》、《美学的扩张:伦理生活的审美化》等论文。文艺美学方向较早展开了关于文艺美学一般原理的研讨,在对于文艺美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框架,文艺美学的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文艺部门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等的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有所创新。出版《笑与喜剧美学》、《悲剧美学》、《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当代文艺美学的多维思考》、《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等专著,在《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文艺美学的合法性问题》等重要论文多篇。中国文艺学方向在保持中国文艺学研究的基本学理的基础上,侧重于文论思潮研究,致力于揭示雅俗文学的流变与整合对于文论思潮的发展演变所起的作用,在叙事研究、文体研究、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等方面开展理论探讨。出版《中国美学初步》、《意境探微》等专著,在《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现代大众小说:新旧小说的流变与整合》等论文。本学科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谭佛雏(佛雏)先生有关文学理论以及王国维诗学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近期本研究方向的建设卓有成效,博士生导师姚文放教授的文艺社会学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基础研究,博士生导师佴荣本教授的文艺美学范畴、文学史论研究,古风教授的中国文艺学研究,陈学广博士的文学语言学研究等跻身于学术前沿且各具个性。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同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著名词曲学家任中敏(半塘)先生是该学位点的开创人。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论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有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学科目前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学术史研究等方向上卓有建树,形成特色。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方向由任中敏(半塘)先生开创,他以《敦煌歌辞总编》、《唐戏弄》、《唐声诗》等巨著为代表的词曲学研究和敦煌文学研究拥有学术经典的地位。前辈学者徐沁君先生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全元散曲补校》,谢伯阳先生的《全明散曲》、《全清散曲》等在相关领域研究中居领先水平。数代学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不断取得新的学术进展。本研究方向以研究自古以来流传在民间的各种通俗文学形态为主,包括小说、戏曲、诗词、变文、俗讲、宝卷等,取一条与高雅文学、精英文学研究不同的路径,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博士生导师董国炎教授的论著着意将通俗文学与士大夫文学相区别,显示与主流文学史、小说史的体系性差别;博士生导师许建中教授、黄强教授、汪俊教授、陆永峰博士等在戏曲研究、诗词研究、讲唱文学研究、宝卷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近年来出版《明清小说思潮》、《明代小说》、《施耐庵与水浒》、《明清传奇结构研究》、《李渔研究》、《词学散步》、《两宋之交诗歌研究》、《敦煌变文研究》、《中国宝卷研究论集》、《中国宝卷总目》、《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等著作,以及一批高质量的论文。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学术史研究方向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扬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清代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而任中敏(半塘)先生的词曲学研究和敦煌文学研究原本就富于学术史研究的内涵。本方向人员从当代视角出发,运用新的观念和方法,着重研究学术史、思想史、地域文化传统与文学的关系,深入探讨推动文学演变、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近代经学史》、《六朝经学与玄学》、《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嘉定钱大昕全集》、《刘熙载全集》等著作,现承担《汪中全集》、《嘉定王鸣盛全集》校点等项目。特别是承担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清史·朴学志》的编纂工作,获科研经费55万元。博士生导师田汉云教授在经学史研究方面跻身于学科前沿,博士生导师王永平教授、陈文和副教授等在学术文化与文学之关系研究方面各有建树。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科于1984年建成硕士点,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培养出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诸如丁帆、汪晖、吴义勤、杨剑龙等,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学者、教授,或国内现当代文学博士点的带头人和骨干。有的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青年作家毕飞宇、祁智等,毕飞宇的的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曾获得鲁迅文学奖,近期又以中篇小说《玉米》和吴义勤的当代文学评论一同获得鲁迅文学奖。本学科的开创人曾华鹏先生,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与影响,他从长篇论文《郁达夫论》开始的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奠定了本学科的学术基础。本学科成员保持并发展了这一学科优势和特色,近期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雅俗流变与整合》、《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学运动》、《20世纪散文观念与名家论》、《散文审美与解读》等专著,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权威期刊发表《在历史与个人之间:王安忆的“众生话语”》、《〈花腔〉:现代知识氛围中的小说体裁建构》、《从〈离婚〉看老舍小说的叙事艺术》、《老舍小说融中西诗学的实践》、《五四后周作人文艺思想之转变》、《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等学术论文。另外,还编著多部高质量、有影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这些成果的特点是,注重作家自己阐述的创作宗旨,未曾专门阐述的则通过作品的细读进行发明,由此而注重在细读的微观研究中彰显作家的诗学践行,实现与诗学建构的宏大目标紧密联系的理论追求,形成了新的研究格局与进路。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叙事诗学的现代整合》(99BZW026),江苏省十五规划项目《中国现当代小说语境中的虚构方法研究》(04SJD750025)、《现代白话语言与文学叙事互动关系研究》(A0108072)等。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本学科有着一支实力强劲、结构合理、颇具潜质的学科梯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博士生导师徐德明教授在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与作家的诗学追求之间寻求和确立其诗学价值的工作具有开拓意义;刘小中教授对于现代作家的文艺观念与现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文论史之关系的研究独具特色;吴周文教授从散文作家作品的研究扩展到散文文体和审美风格的研究;陈军博士致力于对现代剧作家、戏剧文本、导表演以及剧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特征。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 为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设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一是先秦专书语言研究,包括今文《尚书》语言研究、《墨经》的语言与逻辑研究、《方言》、《尔雅》及其注家的研究等,通过今文《尚书》专书语言的研究及与之相关的甲骨文、金文、《史记》、《说文》等语言的纵向对比研究,辅以考古发现的最新材料的研究,探究今文《尚书》的语言特点。二是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基于当代和断代汉语语料库的汉语语法、修辞研究,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词的语法属性、词语的更替、相关句法语用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的历时发展过程。三是汉字学研究,包括说文学、汉字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汉字的文化内涵以及中日整理规范汉字比较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系统梳理探讨东汉以来《说文》研究的发展源流,结合语言认知和语言比较,对汉语字族、词族等字词类群进行新的诠释,以汉字结体义理为基础研究汉字的规范化问题。本研究方向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5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博士生导师钱宗武教授的先秦专书语言研究特别是今文《尚书》语言研究视野广阔、成果丰硕,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张其昀教授的汉字流变研究特别是“说文学”研究探源发流、史论相生,获得学界赞誉;张亚军博士的汉语语法研究角度新颖、手段先进,得到学界的好评;于广元副教授的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研究,纵考古今之变化,横辨机理之异同,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近年来出版了《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今古文尚书全译》、《汉语论丛》、《“说文学”源流考略》、《汉字学纲要》、《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现代汉语同素词》等十余部专著,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不少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语言文字学资料信息》等复印、摘载,获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今文《尚书》词汇研究”(02BYY027)和部省级项目10余项。 本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 ,设有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二个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具备博士学位8人,学术梯队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方向具有深厚学术渊源和较高学术地位。任半塘先生开创了现代散曲学研究的基础,徐沁君先生、谢伯阳先生的工作在相关领域中居领先水平。本方向教师在此基础上勤奋工作,在戏曲史、小说史、诗歌史等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中国古代经学文献整理及研究是本学科的特色方向。本方向教师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古代经学史、清代扬州学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本学科近年来承担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在《文学遗产》、《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了学术专著34部。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本学科设有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两个研究方向。现有教师5人,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学科带头人肖淑芬教授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在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有厚重的成果。本学科的梯队成员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外国文学史》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等院校二类优秀课程;梯队成员在最近五年间共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4部,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