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sgi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7:52:25

sgi发表论文

建筑学(五年制)建筑学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工科基础、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培养的学生能从事各类建筑的设计工作,能进行室内设计、室外广场庭园设计、建筑群的总体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等工作。室内设计专门化方向兼培养具有建筑与车、船、飞机等内部空间设计能力的专门人才。建筑学专业在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中获得首批6年最高年限免检,在国内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本专业含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专门化方向。(去年审核已通过并获最高七年免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稻壳注)城市规划(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理工科基础和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图纸、文书及口头表达能力。该专业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建设和发展以及空间艺术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开发筹划以及相关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工业设计该专业于1986年招收本科生,我校是理工类大学中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大学之一。1993年开始招收建筑设计及理论工业设计方向硕士生。现与众多企业合作,学生积极参与产、学、研活动。同济大学还和上汽集团公司建立了汽车中心。学生在设计中心实习时,能使用当今最先进的SGI工作站和Alias的 Auto Studio软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拥有大量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专家及聘请有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科拉尼等名誉教授,并与世界著名的设计师、设计事务所、大学等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专业教师有着丰富的设计实践、扎实的设计理论基础、成熟的设计教学经验。艺术类招生。艺术设计专业下设两个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是我校得天独厚的专业方向。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方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本方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设计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的传统是纸面印刷媒体,而我校该方向在保持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同时,新增了网页、多媒体、电脑动画设计等课程。毕业生曾参加制作《紧急迫降》影片的电脑特技设计。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2001上海世界工业博览会会标设计被采用。学生作品屡屡获奖。旅游管理(五年制)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是以各类风景旅游区建设规划设计和旅游项目策划、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为主要方向。要求学生有相当的理工科基础和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毕业生擅长于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休闲游憩区、主题游乐园的规划与设计及游憩项目的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是国家旅游经济发展及旅游地建设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涉外旅游企业单位、旅游规划设计研究单位、政府的风景旅游管理部门从事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工程与管理等技术工作。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为同济大学在国内建筑院系中首创的本科专业,属建筑学一级学科中的新兴方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的再利用以及城市的更新,已成为21世纪建筑学的前沿领域。本专业为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急需专业。本专业以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及技能为基础,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该领域一流的、具有特殊专长的专家和专业领导者。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并与建筑学五年制毕业生一起经过升学考试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园林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学、植物学、美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设计技能。培养学生面向整个国土、城乡、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服务城市绿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等部门及规划设计院所,成为景观规划、园林规划、风景资源保护、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如果你是高考想考这里,其实这些价值都不大,还是要亲自讨教在那里的前辈们,而且关键是你自己的分数,等你喜欢了,还是要努力学习才能摸到人家的门对不对?

国际创价学会(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略称SGI)於1975年成立,是一个以13世纪日本僧侣日莲的教导和《法华经》为信仰和修行的根本,并秉持其中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在世界舞台致力推进和平、文化与教育的佛教团体。它源自1930年代於日本成立的创价学会,学会反对当时日本政府的军权主义,并强调:每个人都具备无限潜能,而享有幸福充实的人生是人人均有的权利。贯彻这个信念至今,SGI已发展成一个由90个成员组织构成的国际组织,会员遍布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 成立创价学会创价学会由牧口常三郎(1871-1944年)和他的弟子户田城圣(1900-1958年)於1930年创立,是一个由教育家组成的团体,宗旨在於改革当时的日本教育系统。创价是创造价值之意。牧口是一位作家及教育家,他信奉日莲佛法,一生致力於日本的教育改革。1930年11月18日,牧口在户田的支持下出版了《创价教育学体系》,在书中发表了他毕生的研究成果。「创价教育学」是建立在坚信人的无限潜能的基础之上,其中强调了教育是提高自我意识、发掘智慧和成长的过程,应尽一生不断地追求。牧口注重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发心,并排斥填鸭式教育和鼓吹盲目服从军政的学说。当时的军权政府把教育视为塑造温顺臣民的工具。牧口的做法违反了政府的意旨。 社会改革创价学会会员结构开始改变,来自其他行业和社会阶层的会员逐渐增加。学会的活动宗旨也从原本的教育改革,转为藉由佛法的实践来进行的社会改革。奋抗军权政府的压迫1930年代,军国主义开始在日本崛起,成了後来促使整个国家阔步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当时的军权政府把国家神道强加于国民的身上,试图美化其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并还强行镇压所有异议份子。牧口及户田坚守自己的信念,拒绝迎合暴政的举措,这导致他们於1943年被控以「思想犯」之罪而遭逮捕入狱。牧口之死尽管在拘留中遭逢各种打击,牧口的信念却始终没有被动摇。他於1944年在狱中逝世。 入世的佛教在狱中,户田潜心钻研和修行日莲佛法,深入探究其中的奥义。他精益求精,达至对「万人皆怀佛性」之义的深切理解。这使他坚信,日莲佛法明示了开启此佛性之道。户田在战争结束的数周前获释出狱。他在日本战败的灰烬与慌乱中重建创价学会。学会原本的活动宗旨是改革教育,户田将之扩大,把社会的福利以及人民的幸福置为学会的首要关注。对户田而言,宗教信仰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佛道修行便是改善人生、克服困难、获取幸福的生活之道。户田教导,通过佛道修行,人们可以推进自身的「人性革命」(即一个在内心的变革),进而转变自己的宿命。户田的教导,为许多贫困无助的人民指出一条希望的明路。直至他於1958年逝世为止,学会会员人数由重建当初的仅数人增加到约100万人。呼吁废除核武器1957年,户田发表了《禁止原子弹氢弹宣言》,呼吁青年们为废除核武器努力,这成了学会和平运动的出发点。 世界性的广大民众团体户田逝世後,池田大作於1960年就任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当时32岁。池田在战争的烟硝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亲身体验过战争的恐惧的他决定终生致力於和平的建设。在池田的领导下,学会继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日本以外地区的会员也陆续地出现由池田就任会长。如今,SGI已发展成一个由90个加盟组织构成的国际组织,会员遍布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秉持佛教的人道精神,SGI在世界的舞台上为和平、教育与文化尽力。

要知此事,需躬行,自己亲自去了解一下,比什么都好

建筑系建筑系曾是学院的母体,1986年学院成立后仍是四个系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系。自创系以来,建筑学人一贯崇尚理性务实,革故鼎新,不跟风、不逐流,在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建筑思潮面前,始终抱着冷静观察,独立思考,兼容并蓄,博观约取的态度和胸襟,从而使同济建筑学拥有一种独特的学术性格和传统。目前,建筑系正与全院保持统一步调,力图调动各方面资源,与国际先进的建筑教育接轨。大的思路是,从文化和技术两条主线入手,加强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功和基本理论素养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质疑、判断、选择、操作、交流等综合能力。来同济看看就会觉察到,院系正在形成一个模糊内外界限的国际建筑 大讲坛,而建筑系的学子们更是深受其益。一、办学背景(Background)同济大学建筑系,源自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等,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由这些校系合并而成。1986年发展成为由建筑系、城市规划系、艺术设计系、风景科学与旅游管理系等四个系组成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面向全国招生,设有建筑学(5年制)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4年制)两个本科专业,后者是新兴的建筑学学科分支。其中建筑学专业又分为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专门化方向。全系每年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约150名,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本科生约15名(2003年试招)。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为5%左右。二、办学思想(Idea)同济建筑教育50余年来,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以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为精髓,以兼收并蓄、广纳博采的学术定位为基础,以当代技术与地域文化的并重交融为重点,以国际前沿的跟踪交流为导向,把培养视野开阔眼界高、作风务实能力强,并具有很大创新潜力的高素质建筑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同济建筑教育形成了符合国情、联系国际的独特教学体系和培养特色,并一直保持着向前发展的态势,在办学方针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 始终保持和发展多元宽松的环境氛围和海纳百川的学术品格;第二, 始终保持和提高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和锐意改革的发展动力;第三, 始终保持和倡导面向世界的开阔眼界和面向社会的培养方向。三、办学特色(Quality)1、 教学环境(Conditions)(1)国际互动的联合教学机制近年来,建筑系已将中外建筑院系联合设计教学的模式从研究生扩大到了本科生。开始实行中外教师、学生互动,课目、学分互认的合作方式,使建筑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此外,院系还充分利用学校的“柔性人才引进”政策,从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国内其他院系短期聘请了一批学有所长的教师前来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持续营造的外来学术氛围长期以来,院系组织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专家、学者讲座、讲坛、论坛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了平均每周三次,对教学计划的内涵和外延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作用,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3)“一杆七枝”的学科交叉背景2003年以来,学院以建筑系新修订的低年级教学计划为基础,结合城市规划系、风景旅游系和艺术设计系的相关课程系列,形成了跨4个系、7个专业的基础教学大平台和互动教学机制。(4) 不断完善的教学服务设施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投入和努力,院系在教学新大楼、图书馆、图档馆、实验室及其配套设施等方面已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2、师资队伍(Faculty)建筑系现有在编教师105名,占全院教师数的60%。在编教授21名,副教授39名,讲师4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0名,兼职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27名。在编教授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兼职教授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名;美国建筑师学会名誉资深会士(H.F.AIA)3名。在编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3名,在读博士生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35人。2003年起,建筑系设立了教师岗位公开招聘考核制度和博士生助教聘用制度。1996年起,建筑系教学、科研组织体制实行教研室和教授研究室双轨制。2002年体制改革后,全系教师以教学、研究方向分为11个学科组。近6年来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8篇,其他研究论文106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纵向科研课题90项。获市级教学名师1名,市级精品课程2门(全校7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获省市级以上研究、设计成果奖124项。城市规划系概况原同济大学建筑系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同年,同济大学由金经昌教授主持在国内首先创办了城市规划专业(四年制),当时的名称为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并设立都市计划教研室。1956年该专业分为城市规划专业和城市建设工程专业(五年制)。1960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立城市规划系。1986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1992年设博士后流动站。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专业方向城市规划系设城市规划专业,有本科(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方向;设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土点,含城市和区域发展、城市设计、城市交通规划、住房和社区发展、城市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城市开发与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技术方法、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八个研究方向;设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点,并设有一个博土后流动站。主要课程专业理论课--建筑概论、建筑历史、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学、城建史与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与规划、城市管理与法规、城市开发与房地产、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城市设计概论专业技术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城市道路交通、测量学、地质学、城市给排水、计算机绘图、城市工程学、画法几何、美术专业设计课--建筑表现、建筑设计、住宅组群设计、城市居住区规划、小区中心规划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教学机构城市规划系--城市总体规划教研室、城市详细规划教研室、城市设计教研室、城市交通与工程教研室教学设施--城市规划图档馆、CAD机房、模型实验室、电化教学实验室科研机构--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实验室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城市规划与理论研究室、城市规划现代技术研究室、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室、风景园林研究室、园林绿化实验室。艺术设计系概况艺术设计系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土学位;艺术设计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土学位。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是由原工业设计系发展而来。工业设计专业于1986年招收本科生,是理工类大学中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大学之一。1993年开始招收建筑设计及理论工业设计方向硕士生。2000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改名艺术设计系。2001年设立设计艺术系硕士点。艺术设计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拥有多位从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芬兰等国著名设计院校留学归国的专业教师,有着丰富的设计实践、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设计教学经验,并聘请了国际著名工业设计大师科拉尼为名誉教授,与世界著名的设计师、设计事务所、大学等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 艺术设计系专业(设二个方向)1.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由于身处建筑城规学院,专业交叉,教师力量共享。艺术设计系的师生先后设计过上海科技城室内与展示,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室内,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设施,金茂大厦部分室内与展示,东方明珠太空城室内等上海市重大项目。2. 视觉传达与多媒体设计方向。除了传统的图形、招贴、包装、编排、CI设计外,还新增了网页、多媒体、电脑动画等课程。毕业生曾参加制作了《紧急迫降》这部国内首次运用电脑特技的电影。21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2001上海世界工业博览会会标设计被采用。学生作品屡屡获奖。工业设计专业是全国理工类大学最早设立此专业的大学之一,培养以工业设计师为主的,具有多种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与众多企业合作,学生积极参与产、学、研活动。同济还和上汽集团公司建立了汽车中心。学生在设计中心实习时能使用当今最先进的SGI工作站和Alias的Autostudio软件。开设的主干课程环境设计及原理、室内设计及原理、建筑设计及原理、装修构造、建筑技术、产品设计及原理、机械原理、电子技术原理、人机工程学、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图形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网页设计、电脑多媒体设计及价值工程学、销售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世界设计史等。

sgi发表论文好处

出生年月:1961.12.3 籍贯:中国 毕业院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曾就读于法学院) 就职单位:Google 职位: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经历: 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 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 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 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原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曾获《商业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 现在手机上用到的语音拨号功能就是李博士的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出来的。[编辑本段]人生经历 现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 1966 - 1972 台湾就读小学 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 子公司总裁) 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 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 199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 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编辑本段]成就 1、在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期间,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就在这里,他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商业周刊”授予当年“最重要科学创新奖”,确立了他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 2、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黑白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 3、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 4、在加盟Google之前,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负责研发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使得人机界面更加简便和自然。该部门负责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线服务等技术。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的使命就是要让所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微软的客户。 5、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编辑本段]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情结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一定要帮帮他们。”李开复说,自己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信,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 李开复还为中国学生创办了开复学生网[1],已经改为我学网。现在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开复、社区最有价值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在网站论坛里,开复长期坚持在网上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的: ”我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成长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从而帮助中国学生的成长。 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和中国的学生们建立友谊,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的经历和心得、探讨人生规划和发展。当你遇到挫折时,能以度量、勇气和智慧帮助你渡过难关。” 1、李开复曾有多封给中国学生的信 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两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 详细阅读: 《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2003年12月,李开复在写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之后,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侧重于谈领导者的重要品质。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开复在知道了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后,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2005年2月,李开复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其中一位即将毕业学生的信让开复有了写第四封信的想法。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还有《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和《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写给中国学生的其他信件 2005年2月,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中叙述了“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入Google,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和评论的焦点。我们来看看李开复自己是如何谈这次“跳槽事件”的。 详细阅读:《Google和中国--追随我心的选择》相关资料:2008年12月“金融海啸中的商机--IT推动商业变革”论坛,李开复先生发表演讲:《谷歌靠云计算成就最好搜索引擎》名人姓名:李开复 2、李开复博客透露大学生活 曾做过很多无聊事 破灭的哈佛、法律、数学梦 上大学前,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哈佛人。我有这样一个梦想,一是因为那个笼罩着哈佛大学的光环,也因为我一直把学习法律当做我的目标,并把学习数学当做我的“后备”,而哈佛的这两个专业都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这个梦想。至于原因,我估计是因为我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只有550分。 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条件有不足,不能保证一定能上哪所大学,所以我一共申请了12所学校,这样,我觉得才能把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回想当时,我的老师们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为申请大学的材料中需要老师给学生写的推荐信,而对我,他们要一下子写那么多份(当时没有电脑,每封推荐信都需要老师亲手写成)。 最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哥大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允许学生学习的课程范围很广。我在大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的课程,接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difference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再来说说我的哥大法律梦。当时,我主要学的是“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属于一种“法学博士预科(pre-law)”的专业。但是,上了几门“政治科学”的课后,我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来上课,十分苦恼。其中一门课实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课都在睡觉,惟一的选择只是在教室里睡还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学期过半后,我的平均成绩勉强够得一个C,我赶在限期的前一天把这门课退掉,才避免了因为平均分不到3.0导致助学金被取消的灾难。 我向家人提起学习法律的苦闷时,他们都鼓励我转系。姐姐说:“你不是高中时就把大二的数学读完了,还得了全州数学冠军吗,怎么不转数学系?”但是,这又让我碰到了我的第二个苦恼。进入大学后,学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个 “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数学尖子,一个班只有七个人。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最差的”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称为“乡下”的田纳西州,而当我遇到了这些来自加州或纽约州的真正的“数学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连问问题时都胆怯了,生怕我的同学们看出我这个“全州冠军”的真正水平并不怎么样。这么一来,我就越来越落后,到今天我对这门课还是“半懂不懂”(这又是一个“沉默不是金”的证明)。当我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我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我羡慕他们找到了最爱;另一方面,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理解数学之美。 就这样,我与我向往的哈佛、选择的法律、自豪的数学一一挥别。 因为懂计算机成了校园里的牛人 失去了哈佛、法律、数学,我的未来之路将往何方?幸好还有计算机。 其实,我在高中时就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我很幸运,学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机器,当时是1977年,计算机还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是先在一张一张的卡片上打洞,然后再把这一叠打了洞的卡片输入电脑)。有一个周末,我写了一个程序,让它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结果打印出来。因为机器运行速度非常慢,写完程序后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我突然被老师叫去骂了一通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所有的纸都被你打印光了!”原来,这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的解,周五我走后程序一直在运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在打印结果。当时的打印纸都是每张连在一起的厚厚一叠,而这样一箱纸可能要花掉学校几十美金,结果被我一个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师当然很生气。 大一时,我很惊讶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而令我更惊讶的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一个“专业”。于是我选修了一门计算机课程,得到了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A+”。除了赢得老师、同学的赞扬,我还感觉到一种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可能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一生的意义呀! 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计算机中心打工,他们会按时间付点钱给我作为酬劳,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鼓励。同学们有什么计算机方面问题都会来找我解决,而且当时“会计算机”在学校里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COOL了。甚至那时候我的ID都跟别人不一样: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学计算机的就是“cs.kaifulee”,学政治的就是 “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李开复,和校长一样,多牛啊! 当然,我也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别人的密码。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密码是可以被破译的,当我“黑掉”别人的帐户以后,就用他的名义发一些恶作剧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学的账号在BBS上发了一个“单身女郎征友”的启事,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书。这位同学现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计他到今天还不知情,下次见到他我一定要记得告诉他,那个启事是我发的。 当时,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设的一个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因为在我之前有很多范本,我可以照着规划。而选择计算机专业,我甚至连将来要做什么都想不出来,当时也没有软件工程师这种职业。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做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并没有让这些现实就业的问题影响我。于是大二时,我从“政治科学”转到“计算机科学”。当时,一个物理系的同学开玩笑说:“任何一个学科要加‘科学’做后缀,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学。看看你,从一个‘假科学’跳到另一个‘假科学’,跳来跳去还是成不了科学家。”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引言 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纪简史》的书。中国在这本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其中几页还特别提到了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传奇。该书出版才几周就一跃成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书中,弗里德曼高度评价了中国人的天分和毅力。他还认为:“经过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历史的潮流已将世界各地间的隔阂消除殆尽,如果你不努力赶上时代的潮流,你终将会被历史所遗弃。” 我决定回到中国时,曾经与托马斯•弗里德曼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我提出:我非常赞赏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实,“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样的人才,无论你在美国、中国、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国青年需要进步,才能不被时代遗弃。但是,我提出他的书里面谈到的问题似乎把中国与印度的教育过于完美化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样的激励与进步,才能成为21世纪顶天立地的人才。同时,他也同意他可能为了唤醒美国青年与教育家,特别强调和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展开的。我们正身处一个“平坦的世界”——在21世纪里,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需要的最优秀的人才都应该具备国际化、现代化的特点;21世纪里成功的跨国企业需要的也正是来自世界各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个人素质和满足时代要求方面同样出色的人才群体。因此,这封信不仅仅是写给中国青年的,也同样是写给世界青年的,是写给任何一个希望在21世纪里获得成功的人才的。 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 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编辑本段]十句箴言 ●成功箴言之一: 自信不失谦虚 谦虚不失自信 李开复1961年出生于台湾,母亲在43岁高龄时生下他前,被医生数次劝阻。因为医生透露,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亲不顾一切劝阻生下了这个幺儿。这个幺儿在母亲的极度宠爱下自由自在地成长着,喜欢做很多恶作剧。把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居池塘里并没有100条鱼。这一切母亲都只是报以宽容的一笑。但是母亲不允许孩子傲慢和目中无人。 当5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母亲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开复。母亲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开复。这一次强烈的记忆,使得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 天赋就是兴趣 兴趣就是天赋 李开复11岁留学美国之后,一直在美国成长。1972年,他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然而两年的学习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治方面。学习的枯燥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发现他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无所事事。后来,他发现他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 ●成功箴言之三: 思考比传道重要 观点比解惑重要 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诉他,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论文。至少在本领域是世界顶尖的。这句话让李开复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话,让他受益更深,Haberman说,“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顶尖的成功!”而李开复的努力证实了这种说法。李开复关于统计学方法做出的语音识别博士论文至今还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而李开复也在博士生涯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成功箴言之四: 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 李开复在读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师从博士生导师罗迪。罗迪教授鼓励李开复用专家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而李开复在这个领域经过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语音识别用这个方法可以获得特定语者95%的语音识别率。李开复把整个研究过程写了一篇论文。一经发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馈。但是他最终发现,专家系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无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他认为有数据的支持的统计模式是唯一的希望。当他把想法告诉导师,罗迪告诉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样的说法让李开复备受感动,成就了李开复博士论文的成功。他的论文当年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创新。 ●成功箴言之五: 挫折不是惩罚 而是学习的机会 李开复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绩依然优秀。他用统计学做出的语音识别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让全美的科技界震惊。这样一个明星学生可以说在卡内基·梅隆里没有什么忧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课程让他经历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开复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 其任务就是教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计算机课程。李开复自己对那段时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备课,还想出各种教学方法。但是,他领取薪水的那一瞬间看到学生的评语,才知道学生认为,“李老师的教学就像催眠曲!”这样的评价无疑使得李开复备受打击。 然而,李开复并没有气馁。他把失败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因此获得了成功。他在此后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国以后,做了上千场的演讲。这无疑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练习。 ●成功箴言之六: 创新不重要 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在苹果和SGI李开复度过了八年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路程。在这段路程上,他有许多成功,例如苹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团队发明的三维浏览器,在市场上失败,整个团队和产品被公司廉价卖掉。这时,他又发挥了“从挫折中学习”的反省。他理解了,仅仅有科学家的“新”、“酷”的创新是不够的。创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必须是有用的。做产品的管理,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李开复1998年夏天回到中国,在中国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时,他把这个教训带入中国团队。 ●成功箴言之七: 完美的工作 成长兴趣 影响力 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几年工作后,他深深地体会了一个完美工作的标准,那就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能有成长的空间,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怀念着在中国研究院的兴趣,还有在刚调回美国的学习,但是他期望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建时,他主动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兴,在一个月之后就给了李开复OFFER。李开复说,当你遇到喜欢的工作机会,不需要任何的迟疑,而需要积极主动来争取。因为这样的机会往往炙手可热,一秒钟的犹豫你就可能与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年。他没有想到,一次普通换工作的经历引发了一次地震。微软的诉讼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对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于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战斗,不再理会那些不能改变的谣言。将从微软提取的30万份邮件资料中找寻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最后,当李开复回到媒体面前开始工作时,他发现,没有一个记者还提问与诉讼有关的问题,因为作为官司的胜利者,媒体不再相信那些谣言。 ●成功箴言之九: 做最好的领导 让员工做有兴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着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师们。如何管理这些“天才”,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另一个课题。李开复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 他深知在以创意为主要生产力的公司里,不能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他可以让员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讨论决定。也可以让员工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他甚至可以让员工对公司提出建议。如果合理就采纳。谷歌里自由的环境非常有名。作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战略、每年的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上努力,其他的时间,他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公司的发言人、员工的教练。 ●成功箴言之十: 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对此,李开复回答,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而发现失去人生目标时,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和对他人的影响。 李开复曾经有过一个独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他甚至身体力行地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实践梦想。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以帮助学生。”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办了“我学网”,每年面对十万学生做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曾经想过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有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的注脚。但是,他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想法,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者的字样,他会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李开复!!个人简介出生年月:1961.12.3籍贯:中国毕业院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曾就读于法学院)就职单位:Google职位: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经历: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原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曾获《商业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现在手机上用到的语音拨号功能就是李博士的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出来的。[编辑本段]人生经历现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1966 - 1972 台湾就读小学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 子公司总裁)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1989 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199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编辑本段]成就1、在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期间,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就在这里,他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商业周刊”授予当年“最重要科学创新奖”,确立了他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2、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黑白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3、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4、在加盟Google之前,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负责研发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使得人机界面更加简便和自然。该部门负责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线服务等技术。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的使命就是要让所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微软的客户。5、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编辑本段]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情结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一定要帮帮他们。”李开复说,自己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信,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李开复还为中国学生创办了开复学生网[1],已经改为我学网。现在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开复、社区最有价值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在网站论坛里,开复长期坚持在网上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的:”我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成长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从而帮助中国学生的成长。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和中国的学生们建立友谊,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的经历和心得、探讨人生规划和发展。当你遇到挫折时,能以度量、勇气和智慧帮助你渡过难关。”1、李开复曾有多封给中国学生的信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两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详细阅读: 《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2003年12月,李开复在写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之后,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侧重于谈领导者的重要品质。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开复在知道了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后,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2005年2月,李开复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其中一位即将毕业学生的信让开复有了写第四封信的想法。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还有《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和《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写给中国学生的其他信件2005年2月,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中叙述了“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入Google,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和评论的焦点。我们来看看李开复自己是如何谈这次“跳槽事件”的。详细阅读:《Google和中国--追随我心的选择》相关资料:2008年12月“金融海啸中的商机--IT推动商业变革”论坛,李开复先生发表演讲:《谷歌靠云计算成就最好搜索引擎》名人姓名:李开复2、李开复博客透露大学生活 曾做过很多无聊事破灭的哈佛、法律、数学梦上大学前,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哈佛人。我有这样一个梦想,一是因为那个笼罩着哈佛大学的光环,也因为我一直把学习法律当做我的目标,并把学习数学当做我的“后备”,而哈佛的这两个专业都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这个梦想。至于原因,我估计是因为我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只有550分。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条件有不足,不能保证一定能上哪所大学,所以我一共申请了12所学校,这样,我觉得才能把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回想当时,我的老师们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为申请大学的材料中需要老师给学生写的推荐信,而对我,他们要一下子写那么多份(当时没有电脑,每封推荐信都需要老师亲手写成)。最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哥大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允许学生学习的课程范围很广。我在大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的课程,接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difference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再来说说我的哥大法律梦。当时,我主要学的是“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属于一种“法学博士预科(pre-law)”的专业。但是,上了几门“政治科学”的课后,我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来上课,十分苦恼。其中一门课实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课都在睡觉,惟一的选择只是在教室里睡还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学期过半后,我的平均成绩勉强够得一个C,我赶在限期的前一天把这门课退掉,才避免了因为平均分不到3.0导致助学金被取消的灾难。我向家人提起学习法律的苦闷时,他们都鼓励我转系。姐姐说:“你不是高中时就把大二的数学读完了,还得了全州数学冠军吗,怎么不转数学系?”但是,这又让我碰到了我的第二个苦恼。进入大学后,学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个 “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数学尖子,一个班只有七个人。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最差的”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称为“乡下”的田纳西州,而当我遇到了这些来自加州或纽约州的真正的“数学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连问问题时都胆怯了,生怕我的同学们看出我这个“全州冠军”的真正水平并不怎么样。这么一来,我就越来越落后,到今天我对这门课还是“半懂不懂”(这又是一个“沉默不是金”的证明)。当我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我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我羡慕他们找到了最爱;另一方面,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理解数学之美。就这样,我与我向往的哈佛、选择的法律、自豪的数学一一挥别。因为懂计算机成了校园里的牛人失去了哈佛、法律、数学,我的未来之路将往何方?幸好还有计算机。其实,我在高中时就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我很幸运,学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机器,当时是1977年,计算机还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是先在一张一张的卡片上打洞,然后再把这一叠打了洞的卡片输入电脑)。有一个周末,我写了一个程序,让它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结果打印出来。因为机器运行速度非常慢,写完程序后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我突然被老师叫去骂了一通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所有的纸都被你打印光了!”原来,这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的解,周五我走后程序一直在运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在打印结果。当时的打印纸都是每张连在一起的厚厚一叠,而这样一箱纸可能要花掉学校几十美金,结果被我一个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师当然很生气。大一时,我很惊讶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而令我更惊讶的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一个“专业”。于是我选修了一门计算机课程,得到了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A+”。除了赢得老师、同学的赞扬,我还感觉到一种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可能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一生的意义呀!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计算机中心打工,他们会按时间付点钱给我作为酬劳,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鼓励。同学们有什么计算机方面问题都会来找我解决,而且当时“会计算机”在学校里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COOL了。甚至那时候我的ID都跟别人不一样: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学计算机的就是“cs.kaifulee”,学政治的就是 “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李开复,和校长一样,多牛啊!当然,我也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别人的密码。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密码是可以被破译的,当我“黑掉”别人的帐户以后,就用他的名义发一些恶作剧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学的账号在BBS上发了一个“单身女郎征友”的启事,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书。这位同学现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计他到今天还不知情,下次见到他我一定要记得告诉他,那个启事是我发的。当时,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设的一个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因为在我之前有很多范本,我可以照着规划。而选择计算机专业,我甚至连将来要做什么都想不出来,当时也没有软件工程师这种职业。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做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并没有让这些现实就业的问题影响我。于是大二时,我从“政治科学”转到“计算机科学”。当时,一个物理系的同学开玩笑说:“任何一个学科要加‘科学’做后缀,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学。看看你,从一个‘假科学’跳到另一个‘假科学’,跳来跳去还是成不了科学家。”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引言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纪简史》的书。中国在这本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其中几页还特别提到了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传奇。该书出版才几周就一跃成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书中,弗里德曼高度评价了中国人的天分和毅力。他还认为:“经过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历史的潮流已将世界各地间的隔阂消除殆尽,如果你不努力赶上时代的潮流,你终将会被历史所遗弃。”我决定回到中国时,曾经与托马斯•弗里德曼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我提出:我非常赞赏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实,“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样的人才,无论你在美国、中国、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国青年需要进步,才能不被时代遗弃。但是,我提出他的书里面谈到的问题似乎把中国与印度的教育过于完美化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样的激励与进步,才能成为21世纪顶天立地的人才。同时,他也同意他可能为了唤醒美国青年与教育家,特别强调和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展开的。我们正身处一个“平坦的世界”——在21世纪里,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需要的最优秀的人才都应该具备国际化、现代化的特点;21世纪里成功的跨国企业需要的也正是来自世界各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个人素质和满足时代要求方面同样出色的人才群体。因此,这封信不仅仅是写给中国青年的,也同样是写给世界青年的,是写给任何一个希望在21世纪里获得成功的人才的。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编辑本段]十句箴言●成功箴言之一:自信不失谦虚 谦虚不失自信李开复1961年出生于台湾,母亲在43岁高龄时生下他前,被医生数次劝阻。因为医生透露,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亲不顾一切劝阻生下了这个幺儿。这个幺儿在母亲的极度宠爱下自由自在地成长着,喜欢做很多恶作剧。把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居池塘里并没有100条鱼。这一切母亲都只是报以宽容的一笑。但是母亲不允许孩子傲慢和目中无人。当5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母亲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开复。母亲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开复。这一次强烈的记忆,使得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成功箴言之二:天赋就是兴趣 兴趣就是天赋李开复11岁留学美国之后,一直在美国成长。1972年,他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然而两年的学习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治方面。学习的枯燥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发现他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无所事事。后来,他发现他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成功箴言之三:思考比传道重要 观点比解惑重要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诉他,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论文。至少在本领域是世界顶尖的。这句话让李开复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话,让他受益更深,Haberman说,“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顶尖的成功!”而李开复的努力证实了这种说法。李开复关于统计学方法做出的语音识别博士论文至今还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而李开复也在博士生涯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成功箴言之四: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李开复在读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师从博士生导师罗迪。罗迪教授鼓励李开复用专家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而李开复在这个领域经过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语音识别用这个方法可以获得特定语者95%的语音识别率。李开复把整个研究过程写了一篇论文。一经发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馈。但是他最终发现,专家系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无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他认为有数据的支持的统计模式是唯一的希望。当他把想法告诉导师,罗迪告诉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样的说法让李开复备受感动,成就了李开复博士论文的成功。他的论文当年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创新。●成功箴言之五:挫折不是惩罚 而是学习的机会李开复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绩依然优秀。他用统计学做出的语音识别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让全美的科技界震惊。这样一个明星学生可以说在卡内基·梅隆里没有什么忧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课程让他经历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开复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其任务就是教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计算机课程。李开复自己对那段时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备课,还想出各种教学方法。但是,他领取薪水的那一瞬间看到学生的评语,才知道学生认为,“李老师的教学就像催眠曲!”这样的评价无疑使得李开复备受打击。然而,李开复并没有气馁。他把失败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因此获得了成功。他在此后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国以后,做了上千场的演讲。这无疑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练习。●成功箴言之六:创新不重要 有用的创新才重要在苹果和SGI李开复度过了八年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路程。在这段路程上,他有许多成功,例如苹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团队发明的三维浏览器,在市场上失败,整个团队和产品被公司廉价卖掉。这时,他又发挥了“从挫折中学习”的反省。他理解了,仅仅有科学家的“新”、“酷”的创新是不够的。创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必须是有用的。做产品的管理,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李开复1998年夏天回到中国,在中国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时,他把这个教训带入中国团队。●成功箴言之七:完美的工作 成长兴趣 影响力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几年工作后,他深深地体会了一个完美工作的标准,那就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能有成长的空间,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怀念着在中国研究院的兴趣,还有在刚调回美国的学习,但是他期望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建时,他主动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兴,在一个月之后就给了李开复OFFER。李开复说,当你遇到喜欢的工作机会,不需要任何的迟疑,而需要积极主动来争取。因为这样的机会往往炙手可热,一秒钟的犹豫你就可能与之失之交臂。●成功箴言之八: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年。他没有想到,一次普通换工作的经历引发了一次地震。微软的诉讼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对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于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战斗,不再理会那些不能改变的谣言。将从微软提取的30万份邮件资料中找寻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最后,当李开复回到媒体面前开始工作时,他发现,没有一个记者还提问与诉讼有关的问题,因为作为官司的胜利者,媒体不再相信那些谣言。●成功箴言之九:做最好的领导 让员工做有兴趣的事谷歌公司聚集着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师们。如何管理这些“天才”,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另一个课题。李开复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 他深知在以创意为主要生产力的公司里,不能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他可以让员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讨论决定。也可以让员工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他甚至可以让员工对公司提出建议。如果合理就采纳。谷歌里自由的环境非常有名。作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战略、每年的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上努力,其他的时间,他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公司的发言人、员工的教练。●成功箴言之十: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对此,李开复回答,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而发现失去人生目标时,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和对他人的影响。李开复曾经有过一个独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他甚至身体力行地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实践梦想。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以帮助学生。”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办了“我学网”,每年面对十万学生做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曾经想过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有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的注脚。但是,他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想法,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者的字样,他会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学院现设有艺术设计、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绘画、广告学六个本科专业,八个专业方向,在校生1383人。学生中有近百人次在全国ITAT技能大赛、山东省大学生艺术节、山东大学生数字影像创作大赛和青岛动漫大赛中获奖,毕业的学生中有20多人考入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院设有网络技术、现代传播、影视技术、影视美术、动画、影视艺术、艺术设计、绘画8个教研室和一个实验中心、一个省级农业传播学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数码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也隶属本院。另外,青岛市“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中心”、青岛市传播学会、青岛市计算机学会影视动漫专业委员会均设在本院。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有20多年科技传播、动画制作、传播学研究、艺术设计和影视创作经验的优秀的教师队伍,目前有教职工85人,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博士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博士和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3%。 学院积极拓宽办学思路,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技术、设备优势,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我院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教影视创作政府奖34项;在国家级音像出版社出版音像作品230多部集,在农业部推广的80多种农业新技术科教片中本院制作的有52种、结合长期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实践和研究撰写出版了《农业传播学》专著一套(7本),被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列为“中国传媒学术前沿丛书”。并获山东省第二十二次社会科学二等奖和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壹等奖。近三年来,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先后承担山东省原创影视动漫作品发展研究、三维动作捕捉关键技术研究、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与服务网络建设、山东省农产品品牌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经费总额达100多万元。 学院拥有教学用的专业摄像机、照相机、动画工作站、视频制作工作站、平面设计工作站、网络交换机等高档专用设备,建有全省高校最大的电视演播厅,装备了全省第一套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并拥有全省高校唯一的的影视动漫特效合成设备SGI工作站,影视、动漫、艺术设计教学与创作平台功能完善。目前各类仪器设备总值为2617万元,配置水平达到了国内艺术传媒类院校创作设备的高端水准,在全省名列前茅,具有国内一流的办学条件。 学院与美国autodiske公司、苹果公司合作建起了“三维动画工程师国际认证培训与考试中心”、“苹果公司数码媒体学院”, 为培养高素质的视觉表达设计与传播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中心建成后有113人次获得动画工程师国际专业认证和美国苹果公司的影视特效合成师专业认证。 近年来,学院动漫创作成就突出:先后完成了青岛市首部本土原创三维系列科普动画片《轻轻松松看奥帆》、青岛市公益广告动画、《杨帆青岛话古帆》系列电视节目,青岛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赞扬。目前学院与文化创意产业实体合作正在研发多个动漫创意项目,已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立项备案的动漫作品有6部470集3800多分种。 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师生员工,努力践行“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兢兢业业做学问”的院训,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相结合,积极探索学、研、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力争为我们国家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传媒人才,同时结合人才的培养,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民族动漫特色的动画片等文化艺术精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招生专业: 传播学专业-学制四年,文学学士。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制四年,文学学士。 动画专业(电脑动画)-学制 四年,文学学士。广告学专业-学制四年,文学学士。 艺术设计专业-学制四年,文学学士 绘画专业-学制四年,文学学士。

出生年月:1961.12.3 籍贯:中国 毕业院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曾就读于法学院) 就职单位:Google 职位: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经历: 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 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 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 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原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曾获《商业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 现在手机上用到的语音拨号功能就是李博士的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出来的。[编辑本段]人生经历 现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 1966 - 1972 台湾就读小学 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 子公司总裁) 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 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 199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 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编辑本段]成就 1、在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期间,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就在这里,他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商业周刊”授予当年“最重要科学创新奖”,确立了他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 2、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黑白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 3、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 4、在加盟Google之前,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负责研发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使得人机界面更加简便和自然。该部门负责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线服务等技术。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的使命就是要让所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微软的客户。 5、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编辑本段]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情结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一定要帮帮他们。”李开复说,自己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信,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 李开复还为中国学生创办了开复学生网[1],已经改为我学网。现在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开复、社区最有价值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在网站论坛里,开复长期坚持在网上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的: ”我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成长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从而帮助中国学生的成长。 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和中国的学生们建立友谊,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的经历和心得、探讨人生规划和发展。当你遇到挫折时,能以度量、勇气和智慧帮助你渡过难关。” 1、李开复曾有多封给中国学生的信 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两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 详细阅读: 《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2003年12月,李开复在写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之后,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侧重于谈领导者的重要品质。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开复在知道了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后,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2005年2月,李开复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其中一位即将毕业学生的信让开复有了写第四封信的想法。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还有《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和《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写给中国学生的其他信件 2005年2月,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中叙述了“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入Google,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和评论的焦点。我们来看看李开复自己是如何谈这次“跳槽事件”的。 详细阅读:《Google和中国--追随我心的选择》相关资料:2008年12月“金融海啸中的商机--IT推动商业变革”论坛,李开复先生发表演讲:《谷歌靠云计算成就最好搜索引擎》名人姓名:李开复 2、李开复博客透露大学生活 曾做过很多无聊事 破灭的哈佛、法律、数学梦 上大学前,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哈佛人。我有这样一个梦想,一是因为那个笼罩着哈佛大学的光环,也因为我一直把学习法律当做我的目标,并把学习数学当做我的“后备”,而哈佛的这两个专业都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这个梦想。至于原因,我估计是因为我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只有550分。 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条件有不足,不能保证一定能上哪所大学,所以我一共申请了12所学校,这样,我觉得才能把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回想当时,我的老师们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为申请大学的材料中需要老师给学生写的推荐信,而对我,他们要一下子写那么多份(当时没有电脑,每封推荐信都需要老师亲手写成)。 最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哥大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允许学生学习的课程范围很广。我在大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的课程,接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difference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再来说说我的哥大法律梦。当时,我主要学的是“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属于一种“法学博士预科(pre-law)”的专业。但是,上了几门“政治科学”的课后,我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来上课,十分苦恼。其中一门课实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课都在睡觉,惟一的选择只是在教室里睡还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学期过半后,我的平均成绩勉强够得一个C,我赶在限期的前一天把这门课退掉,才避免了因为平均分不到3.0导致助学金被取消的灾难。 我向家人提起学习法律的苦闷时,他们都鼓励我转系。姐姐说:“你不是高中时就把大二的数学读完了,还得了全州数学冠军吗,怎么不转数学系?”但是,这又让我碰到了我的第二个苦恼。进入大学后,学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个 “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数学尖子,一个班只有七个人。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最差的”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称为“乡下”的田纳西州,而当我遇到了这些来自加州或纽约州的真正的“数学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连问问题时都胆怯了,生怕我的同学们看出我这个“全州冠军”的真正水平并不怎么样。这么一来,我就越来越落后,到今天我对这门课还是“半懂不懂”(这又是一个“沉默不是金”的证明)。当我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我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我羡慕他们找到了最爱;另一方面,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理解数学之美。 就这样,我与我向往的哈佛、选择的法律、自豪的数学一一挥别。 因为懂计算机成了校园里的牛人 失去了哈佛、法律、数学,我的未来之路将往何方?幸好还有计算机。 其实,我在高中时就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我很幸运,学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机器,当时是1977年,计算机还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是先在一张一张的卡片上打洞,然后再把这一叠打了洞的卡片输入电脑)。有一个周末,我写了一个程序,让它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结果打印出来。因为机器运行速度非常慢,写完程序后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我突然被老师叫去骂了一通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所有的纸都被你打印光了!”原来,这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的解,周五我走后程序一直在运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在打印结果。当时的打印纸都是每张连在一起的厚厚一叠,而这样一箱纸可能要花掉学校几十美金,结果被我一个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师当然很生气。 大一时,我很惊讶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而令我更惊讶的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一个“专业”。于是我选修了一门计算机课程,得到了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A+”。除了赢得老师、同学的赞扬,我还感觉到一种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可能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一生的意义呀! 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计算机中心打工,他们会按时间付点钱给我作为酬劳,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鼓励。同学们有什么计算机方面问题都会来找我解决,而且当时“会计算机”在学校里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COOL了。甚至那时候我的ID都跟别人不一样: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学计算机的就是“cs.kaifulee”,学政治的就是 “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李开复,和校长一样,多牛啊! 当然,我也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别人的密码。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密码是可以被破译的,当我“黑掉”别人的帐户以后,就用他的名义发一些恶作剧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学的账号在BBS上发了一个“单身女郎征友”的启事,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书。这位同学现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计他到今天还不知情,下次见到他我一定要记得告诉他,那个启事是我发的。 当时,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设的一个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因为在我之前有很多范本,我可以照着规划。而选择计算机专业,我甚至连将来要做什么都想不出来,当时也没有软件工程师这种职业。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做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并没有让这些现实就业的问题影响我。于是大二时,我从“政治科学”转到“计算机科学”。当时,一个物理系的同学开玩笑说:“任何一个学科要加‘科学’做后缀,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学。看看你,从一个‘假科学’跳到另一个‘假科学’,跳来跳去还是成不了科学家。”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引言 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纪简史》的书。中国在这本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其中几页还特别提到了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传奇。该书出版才几周就一跃成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书中,弗里德曼高度评价了中国人的天分和毅力。他还认为:“经过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历史的潮流已将世界各地间的隔阂消除殆尽,如果你不努力赶上时代的潮流,你终将会被历史所遗弃。” 我决定回到中国时,曾经与托马斯•弗里德曼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我提出:我非常赞赏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实,“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样的人才,无论你在美国、中国、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国青年需要进步,才能不被时代遗弃。但是,我提出他的书里面谈到的问题似乎把中国与印度的教育过于完美化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样的激励与进步,才能成为21世纪顶天立地的人才。同时,他也同意他可能为了唤醒美国青年与教育家,特别强调和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展开的。我们正身处一个“平坦的世界”——在21世纪里,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需要的最优秀的人才都应该具备国际化、现代化的特点;21世纪里成功的跨国企业需要的也正是来自世界各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个人素质和满足时代要求方面同样出色的人才群体。因此,这封信不仅仅是写给中国青年的,也同样是写给世界青年的,是写给任何一个希望在21世纪里获得成功的人才的。 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 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发表论文发表论文

以下是发表论文或期刊的方法:

一、写作

首先要写好一篇论文,选题要与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相关,论文的格式要规范,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单位、邮编及简介)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等;论文篇幅不宜过长,因为期刊版面的字符数是固定的,字符数越多,版面增加,相应的费用就会越高;最后还要注意控制重复率,一般期刊要5%-20%以下才合格录用。

二、选刊

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是成功发表论文极其关键的一步,要遵循几个原则,即

1、 国家新闻出版署能查到的正规期刊;

2、知网、万方、维普、龙源四大数据库之一正常收录的期刊;

3、符合学校、单位要求的期刊;

最后还要考虑论文是否符合期刊的收稿范围,避免因为文章方向不合适出现拒稿的情况。

三、投稿

投稿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杂志社邮箱,官网或者在线系统投稿。(注意:数据库和期刊的目录页上面的联系方式才是准确的),虽然这种方式完全不用担心被,但缺点是审稿时间较长,沟通不及时,无法了解期刊最新出刊时间,费用,收稿要求等等。

第二种就是找代理投稿 。这个方法也是现在大多数人用的要给方法,为什么会这样的,我只能说谁用谁知道。这个是最简单最省事儿的。以前我就是找的一个文化公司安排文章,服务没得说,只需要提供文章,剩余的事情全由他们搞定。

中介投稿也是有很多优势的

1、刊物比较丰富和全面,各类的刊物都有,可以根据作者的要求快速推荐推荐合适的刊物。

2、 期刊信息非常的全名,从刊物的收稿栏目,出刊时间,版面字符数要求,期刊级别、出刊周期、审核标准、是否可以开社内发票、刊号邮发代号、电子刊号、是否可以查稿、封面以及影响因子区间

3、他们基本上是和杂志社或是承包商直接对接的,沟通速度比较的迅速。

4、查稿后付款。这点已经算是标配了,绝大多数的刊物都是可以查稿后付款的,而且查稿电话是数据库可以查询到的哦 。

5、 最要是不收定金和知道一个刊物的审稿要求和难度。

1、确定自己发表论文的需求。 2、选择合适的期刊,核实期刊论文真伪,目前国内所有学术期刊,均可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查询中心进行查询核实,如果查询不到CN刊号,那就说明期刊是假刊。 3、了解期刊征稿需求,阅读其刊登发表过的论文,看自己的论文是否适合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从中挑出2-3个期刊作为备选,进一步了解这些刊物的审稿周期、投稿费用、投稿要求等. 4、等待样刊和论文上网,可以通过国内的四大权威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龙源查询核实。 5、如果觉得自己寻找期刊麻烦,还可以通过代理/杂志社服务,以下为流程: (1)论文写好并发给代理或者杂志社。(文章质量要有保证) (2)根据论文字数内容和作者的发表意向确定所发表的期刊及费用。 (3)支付定金。 (4)杂志社进行审稿,审稿通过后邮寄给您稿件录用通知单。 (5)在你收到用稿通知后,三天内请付清余款,以确保你的论文能及时发表。 (6)杂志出刊后杂志社会给每个作者邮寄两本样刊,以供您使用。

评职称发表论文可以自己投稿给杂志社,也可以找杂志社的编辑,让他们帮你投。自己投稿需要自己把稿件写好修饰好,字符数以及查重等都要符合要求才可以。找杂志社的编辑要认清别是子,价格太低的要小心,因为检索网站可能不稳定。主要就看自己的需求,看评职文件的要求,别到时花钱了却不能用,白花钱不说还耽误了评职,得不偿失。

论文发表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无非就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自己投稿,买本杂志,根据版权页上的投稿方式去投稿(这种的弊端就是周期太长,对于着急的客户,不适用)当然,跟杂志社关系好能顺利发表的请无视我的话因为直投杂志社容易,能成功发表难,我认识的主编跟我说他们邮箱里的稿件基本上没有低于过1000篇,而且杂志社就那么几个人,根本不可能忙的过来,就算抽时间看下邮件也就是看个题目,题目不新颖没吸引力的直接略过,就算点开文章,也是先大概看下职称、单位、研究方向、摘要、关键词,没什么吸引人眼球的内容也直接pass掉。第二种就是找代理机构发表(这种的需要睁大眼,发表行业鱼龙混杂,必须得保证自己发的杂志是正刊,也不能是增刊)。找代理机构认准以下几点;一、首先选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能查到的正规杂志二、其次是某宝担保交易,更有保障三、最后录用通知下来后,亲自打版权页或者收录网站(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上查稿电话查稿确认录用后,再付款。第一, 选择杂志,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杂志,省级的国家级的价格不一样。然后看杂志的级别,在这里呢就可以一起验证了杂志的真假,新闻出版总署输入杂志名,看是否收录,如果没有的话就要小心了,千万不能发第二,看杂志的见刊时间。自己什么时候用杂志一定要确定,如果是7月要用,那就不要发9月才鞥收到的杂志,一旦发了到了要用的时候没有法子使用。第三,杂志收录的网站。如果您那没有特别的要求,那就知网,维普,万方都可以了,如要求必须知网收录,那就自己上网查一下看看,是否知网及时更新呢第四,看付款的流程,是不是先发表,录用了查稿确定后付费用,如果不能查稿就危险了,不能保证是不是真正发表成功了。

据学术堂介绍论文发表只需要六步。第一步:投稿。这是论文发表人员选择好投稿期刊之后,将自己的论文稿件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窗口、QQ或者微信即时通讯软件这三大方式发送给编辑。第二步:审核即审稿。投稿之后,编辑会按照投稿顺序对论文进行审稿,有的期刊杂志收取审稿费,如果您的论文需要加急发表,请在投稿时标注清楚,可能会产生加急费用。审稿环节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影响了论文发表周期的长短,关于论文发表时间影响因素可以阅读《是什么影响论文发表时间长短》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文审稿可能会反复进行。第三步:审稿结果。主要介绍通过审稿被录用的论文。通过杂志社论文三审的论文,杂志社会下发录用通知书,并注明预安排在某年某期发表,之所以是预安排,是因为还没交纳版面费。关于论文三审可以阅读《什么时候论文需要三审》,了解一些审稿知识。第四部:交费。这里的交费主要是版面费,交纳之后,论文才会正式进入安排刊期出版流程。第五步:安排发表。版面费到位之后,即可安排刊期,并按照日期出版见刊。少部分论文发表可能会延期,原因很多,例如:有人安排加急。第六步:寄送样刊。论文见刊之后,会给作者寄送一本样刊,作为用途上交的材料。到此整个的论文发表流程结束。

第一步论文查重。之所以放在第一步,是因为期刊天空一直都建议作者投稿前查重,这样既能提前发现自己论文重复率多少,又不会给杂志社编辑造成不良印象,更减少了投稿后再查重导致退修,进而论文发表时间周期增加。发表论文必经流程和步骤第二步:筛选期刊。针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论文内容领域,到相应分类的期刊当中挑选。期刊天空编辑提醒,有作者因为发表论文不符合期刊发表方向而退稿的。第三步选定期刊:需要根据自己评职称、毕业论文发表要求,期刊天空编辑指出,这些内容一般从职称文件当中可以了解到,例如:期刊级别,选定后要了解期刊发表论文要求。第四步论文发表:选定期刊之后,可以通过邮箱、在线投递、微信QQ等发送文件,期刊天空编辑介绍,之所以有这么多方式,是因为各投稿方式相应的处理效率呈提高的趋势。第五步等待审稿。期刊天空编辑温馨提示:论文审稿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当中时间周期最长的,没有退修的稿件属于正常时间周期,如果存在论文审稿有退修,那么发表周期就会相应的增加。发表论文期刊的级别越高,发表周期就越长。第六步对于顺利被期刊录用的论文来说,杂志社会发送录用通知函,缴纳版面费用之后,即可安排发表刊期。第七步发表见刊。在到了论文发表安排刊期时,论文就算是正式见刊发表,作者需等待杂志社寄送样刊就可以当做评职称材料上交。

网络上有很多论文发表网站,很多作者由于着急发表论文,而选择通过论文发表网站去发表论文。

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网络上充斥着很多假刊,甚至一些论文发表网站还推荐假刊给作者发表,有的甚至取作者论文发表费用然后消失。

针对这种情况,发表论文前,作者一定要认真辨别期刊真伪,了解论文发表网站的信誉,口碑,不盲目轻信论文发表网站和假刊的一些过度宣传,避免上当受。

选择发表期刊前,要去新闻出版总署查看期刊的备案情况,再去相关的数据库查看期刊的收录情况,确保期刊正规合法,同时具备国际刊号ISSN号和国内统一刊号CN号,而不要被那些打着香港刊号或者书丛号的期刊所蒙蔽。

论文发表的介绍:

1、论文发表的介绍

学术论文首先应当具有独创性。要在论题涉及的范围内,言他人所未言,提他人所来提。要有所创新,有所发现,要有独特的、合乎客观实际的看法。

只是重复、模仿别人的意见,称不上学术论文。如在社会科学领域内,独创性常见于这样三条途径:

(1)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对以往理论加以继承和发展,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

(2)对新发现的资料加以研究,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常常如此;

(3)通过搜集、整理前人已有的成就的途径获得新结沦,例如哲学史、语言史的研究。

论文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深刻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也就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专业性是指论文从题目、选材到文字表达,都要具有某一学科、专业的特色,要摸透“行情”,用“行话”,如图书馆学的论文常常要运用款目、标注、二次文献、情报检索语言等专业词汇。

法学论文则常用法人、主体意志、仲裁、诉权、罪行法定主义等等。学术论文不必人人都看懂。好的学术论文是独创性、科学性、专业性高度的统一和结合。

2、论文发表的必要性

随着学习及工作的深入,学习者及从业者对本专业及行业会有深入的研究,而研究水平的衡量标准则体现在了论文发表上。

即,要求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或报纸上发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论文发表,成了考量从业者水平的一个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的标准。

发表论文,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论文发表有2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一种是通过论文代理或期刊采编中心投稿。这2种 方式,费用方面基本差不多,都是社里统一定的价格。

期刊采编中心或 论文代理的优点至于大体差不多的文章,都基本可以安排通过审核,而且 审核时间短,一般在2-5个工作日内就安排审核并给予答复了。

主要是采 编中心是采用的集中递稿方式,一般采编中心都有编辑,会事先对论文做 下初步审核,能帮修改完善的文章都会帮助修改完善。

再加上跟社里较熟 ,论文能通过的,社里一般不会为难。 而对于直接投稿杂志社,审核比较慢,通过率低些。很多核心期刊,稿件投递后基本就是石沉大海。

3、论文发表格式

撰写论文,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格式,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条理清晰。

1.在实际写作职称论文的过程中,则灵活运用,根据实际情况。最好开头有个引言部分,说一下目前的形势啊什么必要性的,引启性的开个头,再展开下面的论述。

2.论文要分条目展开,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比如上文中,大条目下面都有小条目,看上去非常清晰。大标题用加粗突出显示,大标题后面不能有标点符号。

摘要控制在220字符内即可,最好能概括下全文的内容,切忌把开头当摘要,把文章标题罗列出来当摘要。关键词,3-5个为宜。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评职称还是大学生毕业都离不开发表论文.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职称评选硬性条件之一,可以说发表论文,在职称评审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学术堂就来简单的说一下如何凭借个人经验发表论文.发表论文首先需要写一篇好的论文,论文不光主题鲜明,论点创新,还应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论文标准格式、文句通顺,确保论文通过审核.发表论文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根据杂志办刊盘方向以及办刊宗旨,确定要发表的刊物.然后投稿到杂志社邮箱,杂志社审稿录用排版印刷,到最后出版发行.如果稿件有问题会出现两种情况出现退稿与返修.返修的稿件要求整理好发回杂志社.觉得注意的是杂志社审稿在一周到一年不等根据杂志社实际情况来定排班时间在一周左右交稿三天左右印刷七到十天左右发行时间为一周左右.在进行发表期刊论文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发表.个人如何发表论文.1、发表论文的重要性.不同的人发表论文的作用也不同:(1)评职称(晋升职称):研究生 毕业需要;教师 、医护人员 、科研院所的人员、企业员工 等 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时,发表期刊论文是作为一项必须的参考指标.(2)申报基金、课题 :教育、科技、卫生系统 每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它各种基金项目、各种研究课题时,发表论文 是作为 基金或课题 完成的一种研究成果的结论性展示.(3)世界性基础领域的研究,比如在医学、数字、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等领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公开发表论文 是对最新科技 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一种展示和报道.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等.(4)提升自身竞争力: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具有一定水准的论文,有助于提升个人学术素养,进入社会,也可能会有更高的起点.2、发布论文的流程.(1)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验证其写作价值,如果具有一定价值,就着手开始筹备论文,第一次发表论文,可以多向前辈请教,多查阅一些资料文献,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选题立意要新颖实用,不要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2)论文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以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准备发表论文,发表论文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对应的期刊,如果稿件投向不合适的期刊可能会遭遇退稿和不公正评判.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在知网或其他数据库中检索本篇论文相关领域的期刊,查看期刊级别以及刊物号等,确保其为正规期刊,然后阅读其刊登发表过的论文,看自己的论文是否适合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从中挑出2-3个期刊作为备选,进一步了解这些刊物的审稿周期、投稿费用、投稿要求等,从中选出将要投稿的1个期刊,联系期刊编辑将自己的稿件投递过去,然后等待审稿人员的回复.

期刊上发表论文,适合有文章需要发表、但是对投稿一头雾水无从下手的作者,无论是准备自投还是找中介代发,话不多说,下面干货。发表论文的整个流程,简单概括就是:定稿-选择期刊-审核-通过/返修-支付费用-定版-排版校对-印刷-出刊邮寄-上传数据库接下来按照步骤详细说说每个发表环节以及注意事项。定稿:其实就是写论文,这个我也不是专业的,所以不多说,仅从发表的角度简单说几句。1.关于论文主题:如果你的文章是准备用来发表的,尤其是准备投稿普刊,那么有些选题千万不要碰,比如港ao台、疫情、涉党涉政、宗教、神学、封jian迷xin、校园bao力等等,不要问为什么,这类主题写了大概率发表不出去!即便有收的,审核也严格,论文内容不能有不适合刊登的点。总之,发表论文不要只知道埋头苦写,动笔之前先去问问某个主题能不能发、好不好发,不能发、不好发就尽量不要写。2.关于语言逻辑:普刊在大家眼里通常就是要求低,但是要求低不等于没有要求!!文章内容如何就不说了,最起码得是篇论文吧,不能语病、错字一堆,不能毫无逻辑、前言不搭后语,不能让人不知所云,不能过于口语化......所以论文写好后建议自己先通读一遍,如果自己看不出毛病,就找同学、同事、朋友随便谁帮你看看,毕竟一篇连语言基本功都有问题的论文,即便内容写得再好,又有谁愿意看?3.关于起发字符、重复率:现在基本所有正规学术期刊都是5000字符左右/3版起发,能够2版起发的很少,即便遇到了也建议发3版,因为2版的文章后续存在被要求整改的可能。至于重复率,每个期刊的要求不一样,从10%到30%都有,有的期刊审核的时候会查重,有的则文责自负(即万一后续数据库抽查发现重复率过高而导致论文被下架,作者自己负责),这种的就建议自己提前查下,那些杂志社会查重的,如果对自己论文没把握的(特别是复制较多的),也建议提前查下,之前遇到个作者论文审核的时候查重结果直接七八十,这种就很尴尬了,这让编辑怎么想?选择期刊:我个人认为这是发表论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很耗费精力和时间。选择期刊分为两步——第一步,大家务必要先弄清楚自己对期刊的要求,尤其是因为评职称、评奖学金、保研等这些原因需要发表论文的,一定要先去看看学校、单位对期刊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比如期刊等级,是要普刊、学报还是核心?是不是非知网收录的期刊不可?最晚什么时候需要提交评审材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