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陇南美食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6 23:47:18

陇南美食论文发表

本文通过对陇南饮食文化,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培养传承人,重视传统的制作技艺,以传承陇南饮食文化,重视市场开发,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发展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传承与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的大趋势下,努力实现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最终融入并进一步推动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西和锅盔,形似圆盘,直径尺余,用刀切开,柔韧雪白,吃起来香酥可口,受到食客的欢迎。砂嵌烧饼,又名麻烧饼,吃起来干脆香酥,咸淡适宜。洋芋丝饼,焦香酥脆。地软耳包子,一种黑紫色的柔软的菌类,加上蘑菇、香菇、木耳做成的一种素食,味道特好。

论潮汕美食中的潮人精神 作者: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资料来源:陈友义 李昌欣 潮汕美食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清、淡、巧、雅”的突出特征而饮誉海内外。潮汕美食是潮汕人民创造的文化产物,是潮汕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涵,因而必然熔铸着潮人精神。 一、饮食与人类文化精神 (一)饮食文化的产生。 (二)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造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饮食风俗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2、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饮食高度凝聚了人类文化精神。 总之,饮食熔铸着人类的文化精神。而美食作为饮食的最高境界,更是深刻地熔铸着人类的文化精神。 二、潮汕美食深刻地熔铸着潮人精神 潮汕美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潮汕地域特色,饮誉海内外。潮菜色香味俱全,不仅烹饪艺术精湛,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潮汕美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深刻地熔铸着浓郁的潮人精神。 (一)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的精神。 1、制作技术十分精细。 潮州菜的烹调方法多样,常用的有炖、焖、炸、炊(蒸)、炒、泡、煎、扣、清、淋、灼、烧等几十种。刀工、配料、配菜;火候都讲究一丝不苟;刀工有数十种运刀技法,配菜讲究性味、色彩、形状、荤素配合;调料种类数以百计,区别不同菜肴下锅,另有多种“味碟”为上蘸料,火候有猛、旺、中、慢、小之分,因料而异。食物经过精制而上了档次,味道完美,粗贱的也变成佳肴。 2、制作工序十分讲究。 技术精细、工序讲究是潮汕美食的突出特征,潮州食事因此赢得“工夫食”之美称。而这正是潮人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精神的充分体现。 潮汕美食之所以熔铸着潮人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的精神,主要原因是: 其一,鲜明精细特色的潮汕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二,追求清静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 (二)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三)开拓创新的精神。 (四)爱国主义精神。 (五)“和合”的精神。 潮汕美食深刻地熔铸着精益求精、刻苦耐劳、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爱国爱乡、和合的潮人精神,这是潮汕人民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在塑造汕头精神,加快汕头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开发、利用潮汕美食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弘扬、创新和提升潮汕美食中的潮人精神,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更是具有极其重要战略意义的。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 历史 悠久,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也因为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南北饮食文化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不管身处哪一座城市,您发现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特点的 美食 名吃。而对于不少喜欢到全国各地游玩的旅行爱好者来说,每到一座城市除了欣赏美景、 历史 文化之外,必不可少的就是品尝当地 美食 了。 陇南市是甘肃省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这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虽然在一些地方上比不上很多一二线城市,但说到陇南 美食 绝对。陇与其他城市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南人依托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制作出了琳琅满目,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 美食 小吃。在陇南散落在各处的 美食 小吃争奇斗艳,每一个都充满着诱惑。今天小红就为大家带来陇南极具特色的7大 美食 ,每一个都深受人们的青睐,好吃到扶墙,绝对是您到陇南不可错过的,没吃过三五样算白来了。 作为一座典型的西北城市,各种面食自然是少不了的。其中豆花面为陇南赫赫有名的特色 美食 小吃之一,在陇南地区很是常见,但尤以武都洛塘、康县阳坝、文县碧口着三个地区的豆花面最为地道,也最有特色。豆花面的面主要是以白面、荞面制作,或者是用豆面(黄豆面)、玉米面在于白面混合之后的杂面。首先将做好的豆花盛入碗中,再将煮好的面条捞入碗中,加入各种各样的调味料,有炒豆丝、韭菜、青椒,还有必不可少的油泼辣子、蒜苗等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随意搭配。陇南豆花面吃起来细嫩爽口,口味多样,让人回味无穷。 陇南除了豆花面之外还有杠子面,杠子面是陇南西和县的特色面食之一,其与西和锅盔齐名,不仅在当地,甚至在陇南地区都小有名气。杠子面的制作也颇有意思,之所以叫做杠子面,是因为在擀面的时候会用一根如胳膊粗细的杠子来压面,就单单制面的过程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杠子面也是当地人必不可少的早餐面食之一,其吃起来劲道爽滑,风味独特。 棒棒面是陇南徽县的一道特色面食,很多人说它类似扯面,其实棒棒面就源于扯面,其制作的时候兼容扯面工艺,里面配上蒜苗、小葱、豆腐、辣子等佐料,吃起来口感细嫩爽滑,面条劲道,味道鲜美,绝对是一道您到陇南不可错过的面食。 当然除了面食之外,陇南成县的馄饨也是颇有名气。成县馄饨准确地说应该叫做成县牛肉馄饨,成县的牛肉馄饨并不像咱们平时所吃到的馄饨一样比较清淡,而是料很足,汤味较重。成县的馄饨中是加入牛肉臊子的,其味道香鲜美味,入口回香,让人回味无穷。您到陇南一定要去尝尝这与众不同的成县馄饨。 可以说在陇南礼县不吃热面皮的人凤毛麟角,几乎人人爱吃这热面皮,可以说礼县人的一条就是从这热面皮开始。礼县热面皮,是用面粉制作成面皮,再将面筋蒸熟,加入各种各样的佐料搅拌,再搭配上时令蔬菜,吃起来细嫩可口,香鲜麻辣,十分得鹅美味。 说到陇南 美食 就不得不提到武都的豆花子,它是用黄豆制作而成,其制作工艺与豆腐类似,但口感要比豆腐松软,而且必豆腐脑稍微的硬上一些。将豆花子盛入碗中,加入用胡椒、姜粉、虾皮等制作的汤汁,趁热食用。其味道鲜美,辛辣清香。 洋芋搅团是陇南地区的名优小吃,顾名思义是用洋芋制作而成。在以前的时候当地人多以它为主食,而现在随着发展逐渐演变成为陇南的一道特色名吃。洋芋搅团不仅可以热食,还可以冷食,两种吃法做法不同,其口味也大有不同。如果您到陇南一定要去尝尝。 当然 陇南 美食 小吃远不止这些,还有柔软滑爽的宽川荞麦凉粉,有着悠久 历史 的西和锅盔,麻辣爽口的麻辣粉,又好吃又爽口的陇南麻食,陇南大碗菜八大碗等等。他们每一个都是陇南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寄托着陇南人的乡愁。如果您还知道陇南有哪些 美食 名吃,欢迎下方留言补充。

陇南论文发表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级重点高等专科学校,在陇南市乃至整个甘肃省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质量一流。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系方式地址:甘肃省成县河东区陇南路34号 联系方式收集于网络,如果错误,联系本站修改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概况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位于素有“陇上江南”美誉的陇南市成县,至今具有83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1036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7.79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4.8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445.45万余元,馆藏纸质图书68.5万余册。学校现有教职工576人,其中专任教师41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1人,副教授125人。常年驻校特聘教授7人,外籍教师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工作者1人。省、市教学名师22人、省市领军人才9人。普通全日制在校生8489人。学校现设14个二级学院。开设师范类专业17个,普通类专业28个。另外,西北师范大学在我校设立初等教育学院,联合开展“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人才培养工作。学校有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电子商务),省级特色专业5个(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语文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省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6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学校在白马藏族文化、早期秦文化、陇蜀古道及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优势。近年来获省、厅级教学成果奖7项,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70篇,其中SCI、CSSCI等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主编参编各类教材60余种(部);授权各类专利30余项;获省社科、教育厅科技成果奖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等各类奖项380余项。进入新时代,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师范教育优良传统,全力提升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打造专业特色。争取将学校建设成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部分专业:序号专业名称所属类别1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与体育2法律事务公安与司法3烹饪工艺与营养旅游4物理教育其他5特殊教育教育与体育6大数据与会计财经商贸7学前教育教育与体育8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育与体育9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与信息10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农林牧渔11旅游管理旅游12音乐教育教育与体育13小学教育教育与体育14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15历史教育其他16农业生物技术生物与化工17种子生产与经营农林牧渔18文秘其他19小学英语教育教育与体育20网络新闻与传播新闻传播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周边环境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这里气候温润,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文化遗迹众多,素有“陇上江南”之称。神奇秀丽的陇南,东接陕西,南邻四川,北靠天水,西连甘南,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度地带,气候多样性和垂直性变化,赋予了陇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使陇南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是旅游资源独特。比较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观有武都区的万象洞,成县的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宋建杜甫草堂、唐修裴公湖、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峰山,礼县的先秦文化遗址、三国古战场,徽县的三滩自然风景区,文县的洋汤天池、阴平古道,康县的阳坝自然风光区,宕昌县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百名将帅墨迹和大河坝风景区等。 二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自然生长的树种1300多种,珍贵树种525种;生息着3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大熊猫、羚羊、金丝猴等珍惜动物20多种。还有各种山珍菌类100多种,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文县纹党和茶叶、武都红芪和花椒、宕昌当归、礼县大黄、康县木耳等享誉中外。 三是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铅、锌、锑、铜、硅、金、重晶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矿30多种,矿床矿点400多处,尤其成县铅锌矿带为全国第二大矿,白龙江、白水江沿岸的沙金矿带地处陕、甘、川“金三角”腹地,不仅品位高,而且藏量大。 四是水力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3760多条,年经流量279亿立方米。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你是通过谁发表的呢?哥们太晕了吧

恐怕了吧!

南雄美食论文发表

南雄市美食有酸笋焖鸭、梅岭鹅王、南雄酸菜饺、南雄牛干脯、酿豆腐、黄焖鱼、擂茄子、南雄板鸭等。1、酸笋焖鸭:特色美食,口感柔软,肉质鲜嫩。2、梅岭鹅王:南雄特色美食,质地密实、味道香浓。3、南雄酸菜饺:特色小吃,用南雄话讲叫“饺叻糍”。4、南雄牛干脯:南雄传统美食,鲜中有辣,辣中带劲。5、酿豆腐:特色美食,南雄酿豆腐多用油豆腐包酿,馅料丰富多样。6、黄焖鱼:特色美食,肉质嫩滑、鲜美,口感微甜。7、擂茄子:南雄特色美食,将茄子过油后加入酱油、芝麻、葱花以及油炸后的蒜头,再用石杵反复地舂压。8、南雄板鸭:传统美食,造型美观、颜色金黄、香气浓郁、油尾丰满、皮薄肉嫩、肉红味鲜、骨脆可嚼。

韶关的特色美食有爆炒山坑螺、龙归冷水肚、银杏五彩丁、南雄红烧嫩猪肉、南雄酸笋鸭、糯米酿豆腐等,这些特色美食成为当地的美食传承,因其风味独特流传至今。1、爆炒山坑螺:山坑螺呈圆锥形,如小手指大小,先将螺放入清水浸净后再放入冷鸡汤中浸泡喂养,以增加其鲜甜。爆炒时要配齐青椒、紫须、姜、葱等佐料,炒好以后的山坑螺香鲜无比。2、龙归冷水肚:采用猛火煮、冷水浸(而且是用当地冰凉的井水浸)的方法,将猪肚煮得很透,加上好的佐料,烧成后香郁肉甜,风味独特。3、银杏五彩丁:南雄素有“中国银杏之乡”的美誉,南雄银杏以无心、粒匀、晶莹剔透享誉中外。4、南雄红烧嫩猪肉:将乳猪浸死,不放血,致血暗黑色,再加调料红烧,甚不雅观,但吃起来另有一种口感,风味独特,唇齿留香。5、南雄酸笋鸭:酸笋鸭,到处皆有,唯独南雄出名,原因是该地农家腌制的酸笋味道独特,爽脆无水渍味,酸味醇而不呛喉,与无腥味的水鸭之,闻而不腥,酸而不腻。6、糯米酿豆腐:用糯米酿豆腐,其味极佳。

1.油罩糍,是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的特色小吃之一,刚出锅的油罩糍外焦内松,香气四溢,吃起来别有风味。2.铜勺饼,是广东省韶关市的著名特色传统小吃,食之香酥可口,是佐酒佳品。3.周陂米饺,是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的特色风味小吃,刚蒸出来的米饺晶莹剔透,食之皮薄馅多,美味可口。4.冷水猪肚,是韶关特色菜,鲜香酥嫩、唇齿留香。5.烟肉,是韶关传统美食,肉质劲道、咸香可口。6.南雄红烧嫩猪肉,是韶关南雄市的特色美食,风味独特,唇齿留香,唯独南雄有吃。7.大塘扣肉,是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的特色传统小吃,吃起来肉中含芋味,芋内有肉香,肉香和芋香浑为一体,入口绵软,甜香适中。8.爆炒山坑螺,是韶关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特色传统小吃,口味鲜爽,入口香嫩味道非常不错,到了韶关记得去试一试。9.罩鱼头煲,是广东韶关当地的传统美食,用笋丝搭配上酸菜叶,然后和炸好的鱼头一起烹饪,蒜香可口,非常好吃。10.南雄腊鸭,是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地区的著名特色小吃,烹制方法有清蒸、炒制、煮汤、火锅等,吃起来香脆可口,味道鲜美。11.酸笋焖鸭,是广东韶关一带的传统风味名菜,属于粤菜系,肉质很丰厚,口感柔软,味道酸辣,尝一口味道更是滋味无穷。

陇南文学论文发表

文学学术论文的创作一定是基于现有工作的提高和改进,那文学学术论文要如何发表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如何发表文学学术论文的方法,谢谢你的阅读。 如何发表文学学术论文 1.有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后,按其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等论文收录网站上查找和你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确认你的核心内容前人没有研究发表后,选择该领域的相关杂志; 2.按照所选杂志的格式要求,将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成论文,通过该杂志的制定投稿渠道进行投稿,之后进行耐心等待; 3.编辑审阅后如果不感兴趣会直接退稿,如果感兴趣会给你提出修改意见,从投稿到第一次审回一般要2个月以上,按照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逐条改正,并在给编辑回复时对其提出的每一条意见进行逐条回复,之后继续耐心等待; 4.二审后,基本就离发表不远了,一般会再给你提一些格式类的细节修改问题,解决后回复,等待发表就好。 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结合 摘要: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逐渐的走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慢慢的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与传统的文学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和体系的不断完善,网络文学必将和传统的文学一样,成文文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现状的比较和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结合两个方面来对进行了探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口头形式的文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传统的文学逐渐取代了口头文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对文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网络文学正在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网络文学从外表看上去只是对写作的形式进行了改变,其实这是在文学领域正在进行的一场革命。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现状的比较 网络文学为文学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网络文学的写作改变了以前一个人写作的模式,变成了一个集体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写作和修改。但是,归根结底网络文学还是一种文学,它与传统的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复杂的关系。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并不是由二者不同的文学特征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不同的载体,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比较实际上是构建于两种不同的文学传播载体之上。 (一)存在方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的比较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变,主要从文本形式、文类界限和文本载体方面进行比较。 (1)文本形式的不同 对于传统文学的文本形式大都是由线性平面的文本结构构成。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尽管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等手法,但是受到媒介的三维空间的限制,其文本的容量是有限的,大大的限制了传统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的文本形式是超文本链接的形式,在阅读的时候显示出超线性或多线性,既由刚线性结构转变为线性结构,又线性结构转变为链接性结构,由封闭式结构转变为开放式的结构。 (2)文类界限的不同 在传统的文学类型中,有诗歌、散文、剧本和小说,生活实录和文学创作、虚构文学和纪实文学、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都非常的明确。当我们在欣赏一个传统的文学的时候,我们能够清楚的分辨出这篇文章是哪一种的体裁。但是在网络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文学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中,我们很难将这些作品进行分类,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模糊不清,应用传统的文学分类也无法对他们进行归类。 (3)文本载体的不同 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报纸、杂志和书本等载体呈现出来,它们摆放在书架或者书桌上面,构成了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网络文学则是是电子符号呈现在电脑上,传输在网络之上。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开放性。 (二)创作模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的不同主要是从构思方式和创作手段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1)构思方式的比较 传统文学的创作是一个人进行的,它的构思是基于个人的艺术思维,主要表现出作者一个人的生命感悟和生命的体验,不断为传统文学的内容而寻找新的形式,用整体的艺术来施展个人潜在的艺术价值,为作品的形成创造出审美原创的艺术基础。而网络文学的构思方式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构思方式,网络文学的写作是随意的,不需要对作品进行整体的艺术构思。网络文学就是第一时间记录下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真实的感受,只是简简单单的写下个人的喜、怒、哀、乐,写下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一些事物的看法,不是因为写文章而去思考。 (2)创作手段的变化 在传统文学创作的时,作者是通过笔在纸上一字一字的写作出来,然后在对其进行修改。而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作者只需要在键盘上输入或者是用交互语言的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这种创作手段的变迁,使得作者创作起来更加的具有效率,创作的环境更加的舒适。 (三)传播模式的比较 (1)传统文学是以书面材料为载体进行传播。 传统文学的传播途径属于单方向的,传播模式只是作者——传播载体——读者。对此,有人就认为:“在这里作者是核心元素,对作品内容具有极大的控制能力,而读者只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思维来进行阅读和品味。 (2)网络文学具有双向交流的特性。 网络文学信息的传播是双方向的,它的传播模式是作者——载体——读者——作者(或者是其他的读者)。在一般的情况认为,读者得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时,才会更容易的去进行阅读和交流。在网络文学中文章的作者和读者可以互换角色,这样就形成了作品再被创作的过程,将作品的创作变成了一种欣赏。 (四)语言的比较 网络文学在存在方式、创作模式和传播模式的改变必将会对语言带来一定的变化。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它的语言突破了传统语言的束缚,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 传统的文学特别注重文学语言的情感性,常常通过气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来表达出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时为了丰富作品中的思想和感情上的表达,作者往往会对某些故事情节进行长篇的叙述。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的阅读和传播,网络文学的作品其语言往往追求简单、直观、形象的表达形式。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需要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文学中的语言的描述,在读者的脑海中会勾勒出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但是网络文学语言改变了传统语言的色彩,程序化的语言模块取代了个人的色彩,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加的生动形象。 作为一种新的 文学形式而出现, 网络文学的出现适应时代的 发展。它最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在文坛中还没有像传统文学那样的根深蒂固,但是与传统的文学相比其还有极大的优势。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文学的发展,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他们更好的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力会与日俱增,传统的 写作与网络写作的竞争也会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文学的优势逐渐的表现出来,网络文学有压倒传统文学的趋势。但是,它们归根结底都是属于文学,它们只有在相互弥补和完善中才能共同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正在慢慢的结合,具体的表现主要体现在: (一)开发工具的结合 在传统的文学模式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是在一张桌子上拿着笔慢慢的进行文学的创作,在种创作模式在现在的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在现在的写作过程中是作者 应用电脑和网络的写作方式,无论你是在家里、郊外或者是公交车上都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和修改。当文学作品创作完需要 发表时,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将 文学作品发送到相关出版社的网站或者邮箱当中,彻底代替了以前通过邮信的方式来发表文章,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安全性。美国信息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曾经说过:“个人计算机以及它对书写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书写缺陷的补救媒介。”在开发工具这方面,传统文学的作者在应用网络文学 工作方式的模式,是对开发工具方式的结合。 (二)发布方式的逐渐结合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在发布方式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将两种文学的发布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两家作者希望达到的目标。传统文学作者在将自己的作品发布的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的微博和网站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宣传。建立一个与读者交流的平台来与读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使得每一个作家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发布中心”和“出版社”;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也应用传统的文学发布模式,他们在网络上发布作品的同时,也 联系相关的出版社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出书卖和报纸进行连载,网络文学的作者借用传统的文学评价的标准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要求,以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肯定,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的文学,文学作品的发布方式的改变都极大的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三)思维观念的逐渐结合 网络文学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逐渐的成熟起来,也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和劣势,应该努力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尤其是对传统的文学进行学习,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身水平。在这段时期内,传统的文学也逐渐认识到了网络文学的本质,对网络文学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学习网络文学的优势,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文学的评价标准方面,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也正在逐渐的结合,对于传统文学它的受众面很窄,影响力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传统文学的作者往往认为凡是发表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精品。但是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后,他们看到只要是面向大众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好的达到对文学作品进行普及的作用。所以在传统文学在创作和发布传播工具方面,以及反映 社会新气象和新的生态 环境等方面,大力向网络文学靠近。 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但是想要将网络文学融入到传统的文学中,让传统文学完全容纳网络文学,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例如一些生命力很强、具有深刻内涵小说也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努力之后,最终成为经典之作。传统文学虽然根深蒂固,但是也经不起时间的磨损,它的劣势也逐渐的显现出来,网络文学为弥补传统文学的缺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网络文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为传统的文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二者逐渐的结合为读者提供更为满意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并不是意味着文坛的破裂,实际上是各个板块之间的紧密互动。一方面,商业出版社将大众文学与网络文学自然的结合在一起,网络文学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可以通过出版社出版,传统的文学又可以通过网上付费的模式在线阅读。传统文学逐渐的结合网络,在创作上频繁的交流,作者之间不断的研讨和培训,两种写作方式展开积极的对话,寻找更多的关联点。 三、结语: 从根本上来讲,网络文学就是对传统文学的一场改革。对于这场改革传统文学领域的大多数作家对网络文学还不是非常的了解,我们必须对网络文学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网络文学的优势和长处。这场文学的改革异常的盛大,意义注定重大,有网络文学引发的新的文学高潮,为中国当代文学开辟了崭新的时代。 看了“如何发表文学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大学学术论文怎么发表 2. 本科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3. 发表学术论文的心得 4. 大学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5. 大学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你经常看的杂志,应该都会有征稿邮箱的。另外,你也可以在网上搜索线下比较火的一些杂志征稿邮箱。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陇南日报论文发表

多年来,皓首穷经,呕心沥血,潜心学术创研,广泛涉猎儒释道国学经典,其人乐学善思,勤奋上进,笔耕不辍,主张以学术创研与社会考察并重,主要学术创研趋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文化研究。(1)2014年9月起,在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为中国史,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2)研究地方民俗文化,在《环球人文地理》期刊发表《甘肃武都两水地区东岳庙会的独特文化价值》等论文,在《甘肃文史》辑刊发表《试论武都前秦早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等论文;(3)初步研究武都籍历史名人邢澍,在《丝绸之路》期刊发表《论邢澍政治思想的时代价值》等系列论文;(4)曾在嘉峪关市史志办公室参与《嘉峪关年鉴(2009)》的编校工作,参与《嘉峪关市志》词条梳理工作。(二)诗赋文化研创。(1)诗词曲联创作,与朋友合著诗词集《鼎足集》。(2)辞赋骈文创作,获奖20余次,并已编印辞赋集《漫笔异乡》,代表作有《陇南赋》系列、《武都赋》系列、《云冈赋》、《黄河赋》、《礼县赋》等 ;在《中国骈文网》设有《陈郑云骈文集》 。(3)诗赋研究,发表《浅谈〈归去来兮辞〉对〈归田赋〉的继承性》、《曹植悲情赋艺术初探》等论文多篇。(三)新闻采访写作。自2011年以来,已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陇南日报》等有关媒体发表作品千余篇,结集有作品集《九风初探》。(四)谱牒文化研究。初步探析家乡陈氏文化源流,在温州大学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姓氏文化论文》辑刊发表《甘肃武都两水陈氏源流考辩》等论文,拟编纂《武都两水陈氏支系家谱》。(五)宗教文化研究。钻研儒释道三家典籍,探析宗教文化融合,在《甘肃宗教》等期刊发表《武都两水:儒释道文化流变与融合探析》等论文。(六)武侠文化研究。研读古今武侠小说,综述武侠小说的发展史与武侠小说家的主要成就,编有《武侠小说专题概论》;阅读金庸武侠小说,述评书中人物,编有《侠骨艳影》。(七)文学丛集编纂。策划主编中国青年诗赋家协会文集《诗友赋谊》、酒泉学院首部学生文学作品集《千帆竞发》、蒂乡英杰联合会作品集《蒂乡文苑》以及《西北青年文学丛书》、《致知文化丛书》。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