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胡玲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30 16:47:51

胡玲发表的论文

1、王训练、王根厚(主编),2005,立足特色,塑造精品——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224页。2、王训练、胡玲、王根厚、武法东、刘剑平,2005,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定位与和谐发展的思考。见:王训练、王根厚主编,立足特色,塑造精品。北京:地质出版社,3-8。3、王根厚、王训练、胡玲等,2005,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见:王训练、王根厚主编,立足特色、塑造精品。北京:地质出版社。14-17。4、王训练、王根厚、杨晓刚,2005,讲求实效切实整改,全面提高本课教学质量。中国地质教育,第1期,105-106页。5、王训练、岑况、胡玲、刘剑平、万天丰、张传恒、李杰、王根厚、武法东,2004,创新型地学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地质教育,2004年,4期,29-33页。6、王训练、曾学鲁、杜升云、姚孟臣、高晋占,2000,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丞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国地质教育,2000年第2期,15-18页。八、教学表彰/奖励1、2004年,创新型地学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2、2005年,创新型地学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排名第二)。3、2006年《沉积古地理学教程》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第三编者)。4、2006年“沉积古地理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程(第三主讲)。 1、Wang Xunlian et al., 2000,An important reference criter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GSSP.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5):472-480.2、Wang Xunlian, 2002, On steps and methods for the estabulishment of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from the viewpoibt of integrated stratigraphy.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2002, 45(11):1027-1041.3、王训练,2002,从综合地层学的观点论确定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的步骤和方法。中国科学, D辑, 32(5): 358-367。4、王训练等,2002,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炭系顶、底界线再认识。地学前缘,2002,9(3-4)65-72。5、王训练等,2002,从国际地质大会看地层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地质科技情报,2002(3): 35-42。6、王训练等,2002,古生物学研究的新成果。中国基础科学,2002(5):16-21。7、王训练,2003,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定义和识别不同级别沉积层序的标准。中国科学, D辑, 33(11): 1057-1068。8、王训练等,2003,地层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见黄宗理等主编,跨越新千年的地质科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03-112。9、Wang Xunlian, 2004, Criteria for defining and recognizing the various orders of sequences in outcrop sequence stratigraphy.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 47(7):618-629.

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是指因经营规模变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的变动,可用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的变动来表示。在现代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规模效益有三种情况,即规模效益递增、递减、不变三种。所谓最佳生产经营规模,就是边际收益率为零分界点的经营规模,在此状态下,企业平均成本最低,收益最大。(一)确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应考虑的因素企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要素的均衡性。生产经营规模的改变涉及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或收回问题,而是所有各项生产要素的增加与减少问题。要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有序进行,投入的各项生产要素必须均衡,即各生产要素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对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不能得到完全满足,比如人力资源,受制于政治、社会原因而不能随意增减,当承揽到某工程项目时,可能会因为有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缺乏而使该项目难以实现最佳效益。2.市场变化。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施工企业的产品具有特殊性,即先有买主,再有产品,只有承揽到足够的施工任务,即找到产品的买主,才能开始生产,从而使各项生产要素不被闲置。我国建筑市场的规模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而施工任务的承揽在很大程度上受这种周期性的影响。在建筑市场扩张的情况下,由于施工任务的易获得性,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也就成为必然之举;而在建筑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由于施工任务的不足,则必然导致生产经营规模的缩减。3.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现实水平。规模效益的递增需要有和经营规模扩张相适应的科研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才能实现,施工任务承揽到手后,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完成该项目的科研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则必然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的递增,这是企业在决策时应该考虑到的重要因素。4.社会政治条件。这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局势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局的平稳,必然有利于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反之,则可能导致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萎缩。(二)确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方法如上所述,当企业达到最佳生产经营规模时,平均成本最低,因此,可通过对企业平均成本曲线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从短期来看,企业的成本按习性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曲线如图中SA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如图中SMC所示,当两条曲线相交于N点时,短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水平,此时企业收益最大。但由于短期平均成本处于频繁的变动之中,因此,从确定最佳经营规模的角度考虑,应重点分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从长期来看,公司的所有成本都是变动的,即所有成本都是变动成本,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根据一系列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来确定。企业各个时期都要从平均成本最低这一点出发来确定经营规模,因此,将短期成本曲线SAC1、SAC2、SAC3……的最低点连接起来就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的,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图中LAC所示。当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相交于N点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此时达到了最佳经营规模。对施工企业而言,考虑到工程项目类型差异的复杂性及由此造成的实物工程量难以统一,N点的业务量无法用实物量表示,只能用营业收入(包括工程结算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来表示,具体的长期平均成本及长期边际成本数据可根据企业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的分析预测得到。以上仅仅是从理论意义上所作的分析,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上文中提到的有关因素,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影响,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施工企业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现实选择最佳经营规模的确定,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分析,还是企业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如何实现最佳经营规模,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必须做出的现实选择。(一)达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本方式在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本方式上,有内涵方式和外延方式两种。内涵方式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但这种方式受现有设备等生产要素和条件的限制;外延方式是通过投入的不断增加达到规模经济,这种方式具有速度快,不受现有资源约束,但是由于对投入的需求,资金筹集可能变得更加困难。外延方式和内涵方式各有优缺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应交织使用,取长补短,不能凭主观愿望决定采用哪种方式,而应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平衡后做出决策。

宋玲玲发表的论文

先提高自身的能力吧,因为女孩子都喜欢比自己能力强一点的男孩子,女博士肯定也喜欢能力各方面都强一点的男孩子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自己成为男博士。优秀的人会相互吸引,你想要什么样的人,就试着成为那样的人,这样她才能被你吸引。门当户对不仅是家境,更是学历。

今早地铁上被如下文字弄的泪眼婆娑: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二十二载求学路,真的,无人可以感同身受你在其中所遭遇的一切,所谓自己的路自己走,要相信这些泥泞的路上,留下了面向坚定方向的脚印,都会对未来的生活有积极的益处! 在网上找到了这封信原文,感受颇深!因为与作者有部分相同经历,因此心血久久不能平静!自己也是来自乡下农村,一步步跨越各种独木桥,才走到今天。 从已经倒闭的高庄小学,到毛村初中,因为小学学习特别不好,小升初语文和数学只考了92分,就像撮菜筐似的把我分到了只要给钱就可以上的菜中! 那个时候,吃饭需要用自己产的粮食换成粮票吃饭。吃饭时是分组的,因为分饭不均匀打架斗殴是常事!初一一整年,自己连26个字母都没有背全,也因为跟同学打架,班主任让我叫了父母。 父母归家后,只对我说是转学还是退学,退学就去工地干活。赤裸裸的两条路供我自己选择,很庆幸当时自己选择了转学~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自己开始拼命学习。从此高中、大学、研究生一路读下去,途中虽有一些波折,但是自己都坚持走了下来! 等到现在,发现对我自己,读书是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为数不多的公平机会! 期间,自己也受很多的人的帮助,才一路走下来!都说淋过雨的人,会更愿意为别人撑伞~我也愿意随时成为一名撑伞人!愿你我都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要相信世间的力量,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要相信生活不会辜负你我的努力! 穿拖鞋的汉子 写于上海九号线地铁上

吕玲玲发表论文

王坤杰编辑本段兰州理工大学教授1. 个人简介王坤杰 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Wang Kunjie),硕士生导师。男,1980年1月生。201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起在兰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任教。 主持并完成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学术资助金资助项目“纳米树状复合组装材料的研究”一项,主持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一项(TDZKSS06011),主持兰州理工大学科研发展基金(博士基金)一项,主持甘肃省自然基金一项(1112RJZA006),参加了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No. ZS991-A25-008-Z)、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创新基金(No. CX200309)、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各1项,参加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2项(TDZKSS06007,TDZKQN0600),获甘肃省化学会优秀奖、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和甘肃省第八届挑战杯优秀指导老师各1项,参与编写专著4部,参与申请发明专利(200520112633.8)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论文7篇。 王坤杰教授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纳米材料及生物材料化学。2. 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论文:1. Kunjie Wang and Yumin Song, Synthesis and the Study of the Anticoagulant Action of Rare earth/ Hybrid Materials, BioPolymers , 2010,10(93),887-892. 2. 王坤杰,栾尼娜,宋玉民,稀土与半胱氨酸、枸橼酸钠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和抗凝血作用研究,化学学报,2009,10(67) , 1042~1046. 3. 刘哲,王坤杰,宋玉民,董银龙,水杨酸过渡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无机化学学报.2010,26(1),72-78. 4. 宋玉民,刘哲,王坤杰,栾妮娜,具抗凝血作用的铁、铜三元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化学学报,2010,68(21,2191-2198. 5. 常彩萍,宋玉民,栾尼娜,王坤杰,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对壳聚糖改性及其抑菌性研究,化学研究与应用,2010,3,306-310. 6. 李红霞,王坤杰,吕玲玲,戴国粱, C2 H3·与NO 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化学通报2009,7,655-659. 7. MO ZunLi, WANG KunJie, LIU YanZhi, LI HeJun, Synthesis of PMA/ Eu2O3 Porous-Layered Nanocomposite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and Its Morphology, RARE MEATAL, 2006,1,63-67. 8. 莫尊理,孙银霞,王坤杰,张冬云,李贺军等反胶束模板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无机纳米粒子/石墨纳米复合材料及其表征,化学学报,2005.63(14),1365-1370. 9. Zunli Mo, Kinjie Wang, Hong Chen, Yanzhi Liu, and Hejun Li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are earth- Doped CuO Nano powder J. Rare Earth, 22, 63-66(2004). 10. Zunli Mo, Hong Chen, Kunjie Wang, and Hejun Li Preparation of Perrovskite Nano Powder by Sol-gel from DTPA and the Mechanism of its Thermal Decomposition, Chinese Chemistry Letter, 15, 721-724(2004). 11. 莫尊理,王坤杰,孙银霞,李贺军等,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Eu2O3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形貌特征. 中国稀土学报,2004,22(6),110-113. 12. 王坤杰等,纳米Eu2O3/硫酸酯化壳聚糖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抗凝血性能研究,中国稀土学报,2011,6(29),764-768.3. 在研项目:主持兰州理工大学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1项,主持甘肃省自然基金一项(1112RJZA006)

朱玲玲发表论文江苏

王子今著《秦汉区域文化研究》以论述秦汉时期的基本文化区及其文化风貌为重点,分别讨论了秦汉时期12个文化区的人文社会面貌和民俗文化构成,分析了当时最主要的有突出代表意义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着重探讨了秦汉文化共同的形成及其区域文化传统基因(如乡土意识、文化节奏、儒风流布、人口流动等),还对秦汉时期最高统治集团的区域文化观和区域文化政策进行了认真的历史总结,“作者对秦汉区域文化方面的研究有诸多独到的见解,是一部成功的多有创见的著作”(史念海序)。程民生著《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也是一部断代文化地理研究的专著。<中国古代行旅生活>是古代生活大型丛书,是适应社会文化需要的新举措,也是进行学术领域开拓的新尝试。比较系统具体而生动地秒描述了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史。全书从“心理准备““行装与旅费”“行旅送别礼俗”“行旅方式”“旅食与旅宿”“行程与行速”“行礼与行具”“行旅的安危”等方面,从社会史的角度评述了行旅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成熟,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意义,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许多生动具体的历史事实,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俗画卷,领略其中隽永幽婉的意趣风致。反映出中国历史文化的若干重要特色。正文之中,往往是引用典故的堆砌,却少有注释,帮助读者阅读;看起来更像是“古代行旅生活考据”一类的文章。不是说这样写不行,而是这样写没有针对丛书的目标读者是谁们,而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所以,这一本“行旅生活”是看得最慢的。 目录:一 行诱的心理准备 1卜行择吉 2行神祭祀 二 行装与旅费 三 行旅送别礼俗 1灞桥折柳 2饯别形式的演变 四 行旅方式种种 1徒行时代与徒行阶级 2骑乘形式 3篮舆伊轧 4乘车行旅 5舟筏行水 五 旅食与旅宿 1行旅饮食 2宿息 宿泊 3民间行旅食宿服务业的经营 六 行程与行速 1远行的历史记录 2行旅速度:急脚 快马 飞车 3晓行与夜行 七 行李与行具 1行囊与行橐 2行滕与行缠 3其他随身行具 八 行旅的安危 1行旅交通事故 2贫病转零落 故乡不可思 3虎患及其他山林行旅灾难 4旅途盗劫危患 九 行旅生活百昧 1游学行迹: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2游宦生涯:区区牛马走 趋驰名利牵 3游贾事业:周流天下 无所不至 十 旅人的精神寄寓 1家园忘却酒为乡 2弦管笙歌销客愁 3客舟唱咏与驿壁题诗 十一 软脚·洗尘·接风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书摘……人们平时常常用“衣食住行”,也就是衣服、饮食、住居、出行,来概括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内容。“行旅”,一般是指历时较久、历程较远的出行活动。古代中国文明长期以来一直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从而导致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传统,也曾经形成了对“行旅”活动存有某种消极偏见的生活观念。《老子》一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蓝图,是以“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彼此严重隔绝的社会生活为标志的。晋代名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于“与外人间隔”的所谓“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记述,也寄托着大体类同的梦想。与此相应的淡漠交往,厌畏出行的习尚,似乎久已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重要特色之一。尽管民间行旅在传统中国古代的总体社会生活中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是行旅促进社会文明成熟,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意义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据说民间原本通行以“衣食住”作为主要生活形式的说法,后来孙中山先生有感于近代世界交通与交往作用之重要,力倡加入“行”字,于是始有“衣食住行”之说。其实,早在先秦时代,《荀子·修身》中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大意是说,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当遵循“礼”的规范,如此方能和谐有序,否则就会导致祸患。这里所说的“食恢、衣服、居住”,自然也就是“衣食住”,而所谓“动静”,与“行止”涵义大体相近。这可以由《周易·艮(gen亘)》中的一段话得到说明:“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行”和“止”,“动”和“静”,都要合乎时宜,这样才可能接近理想境界的实现。当时人所说的“动”或者“行”的涵义,其实是包括行旅活动的。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行旅生活在社会生活总体内容中的地位,似乎并没有完全受到漠视。

[校长]何锦程何锦程,男,1963年生,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万安二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曾荣获吉安市高中化学教学比赛二等奖,全省自制教具二等奖。辅导学生竞赛间获得高中化学全国三等奖,初中化学全国二等奖和省级一等奖。著有《从高考试题看高中化学教学》、《素质教育和教师素质》、《素质教育与电化教学》等文章。[副书记]赖建平赖建平,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69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吉安师专政史系并分配至万安县职业技术学校工作。2001年3月担任职校副校长,2007年8月调万安二中工作,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朱玲玲朱玲玲,女,1964年生,万安二中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83年毕业于吉安师专中文系,2000年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函授毕业,2004年研究生课程结业。多次获市、县各种荣誉称号,参与两项省级课题的研究。2004年荣获吉安市农村初中校长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副校长]游辉明游辉明,1959年出生,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2004年评为吉安市首批中学物理学科带头人,现任万安二中副校长。在物理教学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多年担任初中毕业班的物理教学,中考成绩都在全县名列前茅。参加全市优质课比赛区一等奖,多次参加由市、县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好评。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竞赛,有1人获全国一等奖、2人获全国二等奖、20多人次获省、市级奖励。主编的《初中物理章节释疑》等书,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等地出版发行,有1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并有2篇在国家级教育教学论文比赛中获奖,10多次评为县级优秀教师,3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2次评为市级优秀教师,1995年获吉安市首届陈香梅奖。[副校长]杨唐钺杨唐钺,1964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历任万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主任、校长助理等职。2007年9月调任万安二中副校长。1990-2007年,连续18年任教高三毕业班课程,迄今已出版教学用书12部,近百万字。1996年获“陈香梅教育奖”,1997年获“吉安地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1年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北京),2004年被评为“吉安市优秀教师”。

一 学科理论研究有新意 尹国蔚《历史地理学科性质评议》(载《史学理论研究》第2期)一文,回顾了中外学者关于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历史说、地理说、边缘说等各种观点,比较分析了关于这一理论问题中存在的四种矛盾,即二元性论、边缘与非边缘之争、自然与人文之争、历史地理从属于现代地理的自相牴牾,认为时至今日,对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认识不应再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同学科出身的人从事这项工作正好说明历史地理学的博大精深,因而他将历史地理学重新定义为:它利用历史学的方法而非历史、利用地理学的方法而非地理,与历史、地理相关而非介于其间或边缘,它是一门关于有史以来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兼包并蓄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有待于学术界的检验,但这种勇于探索、对传统观点提出挑战的精神则是值得提倡的。 龚胜生《历史医学地理学刍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4辑)一文,提出了创建历史医学地理学的设想。他认为:历史医学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疾病、健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变迁规律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不仅对地理学、历史学、灾害学等学科理论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化、健康预警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主要研究领域有历史疾病地理、历史健康地理、历史药物地理、历史灾害医学地理、历史医学地理学史、历史医学文化地理、历史环境医学地理、历史军事医学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医学地理制图等。 二 历史时期河流海岸研究新见迭出 本年度长江中游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那么发生洪灾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呢?邹逸麟《关于加强对人地关系历史研究的思考》(《光明日报》1998年11月6日)指出:这场洪水向我们敲响了环境失衡的警钟,认为历史上人与水争地、与林争地,将大量荒山湖荡开辟为万顷良田,是以牺牲环境平衡为代价的;因此他呼吁:“现在应该静下心来,实事求是地研究迄今为止的我国全部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析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蓝勇也在《光明日报》撰文(见1998年9月25日《历史上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危害》一文)探讨长江水灾的根源,认为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以来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了上游的生态环境,还加重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上游含沙量急增,促使中游河道日渐淤升,形成悬河,同时上游涵养水源功能削弱,使上游洪水无所阻碍,洪峰增大,造成中游堤防危急。文章特别强调:“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最大限度地加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刘沛林《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认为:长江流域水灾频率的增强,基本上是与历史上地区开发的进程同步的,指出:“过度的垦荒引起严重的生态失控,进而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加上围湖造田,最终成为引发和加剧流域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关于长江的研究,中国社科院重点课题《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不久将公开出版。 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800余年,这是谭其骧等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的著名观点。《地理学报》第5期上有赵淑贞、任伯平《关于黄河东汉以后长期安流问题的再探讨》一文,对这一观点提出商榷,认为决溢次数的多寡并不能等同于洪水、泥沙的多寡,对历史上森林、草原恢复的能力也不能估计过高,认为东汉以后黄河河道行洪能力有所提高、水患史料缺失,均是导致“安流”局面的因素。本年度松花江、嫩江流域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而关于松花江源头的说法,历史上至少有南源(第二松花江)说、北源(嫩江)说和南北二源并存说,这极不利于全流域防洪体系的完善和协调。谢永刚《关于松花江河源问题及其主流认定过程的历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4辑)一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松花江各河段名称的演变和对源头认定的变迁,指出隋唐及其以前嫩江与松花江干流同名难水、难河,江源认定为北源;辽、金时才转为南源说,并一直承续下来;但无论从河流长度、流域面积还是年径流量来说,嫩江应是松花江正源。松花江长度为2309公里,应为我国第三大河。 一般认为,黄浦江水系的吴淞江下游及入海口在明代有过一次人为的摆动。傅林祥《吴淞江下游演变新解》(《学术月刊》第8期)一文全面考察了这一演变过程,认为这是自然演变的结果,并不存在明初的人工改道,明代数次治江只是确认了这个自然发展的结果而已。�上海地区和莱州湾历史海岸变迁研究本年度有显著进展。张修桂《上海地区成陆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历史地理》第14辑)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例如传统认为是唐代海岸线的下沙沙带海岸,他认为不迟于东晋初年时业已形成;下沙捍海塘的位置也不在南汇下沙镇,而是今浦东里护塘故址;里护塘始筑年代也并非传统认为的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而是北宋皇佑年间吴及所筑,对旧捍海塘位置与年代的争鸣也作了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地区成陆过程作了重新概括。王守春《公元初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的大海侵》(《地理学报》第5期)根据西汉时期在莱州湾沿岸滨海地带设置的诸县在东汉时被废弃、东汉时渤海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诸郡国的县均人口居全国之首、以及《水经注》中记载的有关事实,揭示和论证了西汉末年不仅在渤海湾,同时也在莱州湾发生的一次大海侵,认为此次海侵持续时间至少在一个半世纪以上,海侵影响范围有可能达到4米等高线甚至更高。 三 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继续受到重视 人类只有一个家园,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已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话题。 邹逸麟《我国古代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刊《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以先秦、西汉时期为例,探讨了我国古代的环境意识、产生这种意识的历史地理背景和不合理的环境行为及其后果,认为古代人民的环境意识是很强的,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多地方环境还十分脆弱。李并成《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载《地理学报》第2期),运用考古学、地理学的方法,实地调查了河西走廊民勤西沙窝、古居延、古阳关等十片汉唐古绿洲沙漠化区域,揭示了它们的分布特点和形态结构特点,认为古绿洲沙漠化主要发生在汉代后期以后,最晚的延及明代中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方面。王建革《马政与明代华北平原的人地关系》(《中国农史》第1期)通过分析人、马、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明代华北平原农业系统内部生态关系的变化。高俊虎《三百年来承德地区地理环境演变趋势初探》(《干旱区研究》第2期)认为自清朝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承德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趋势是干旱程度逐渐加强,水土流失、植被减少趋势明显。今天对历史上环境恶化过程的研究,并不是一味责备古人,而是了解环境恶化的内在原因,根据今天科技水平去改造和保护我们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四 历代疆域与政区研究仍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强项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的关系》(刊《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运用政治地理学的一般原则,对从秦到清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统县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划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发现秦时两者相符,汉代脱节,隋唐契合,宋代渐离,元朝完全背离,明清渐合,经历了循环往复,并且详细探讨了形成这一过程的原因,认为“如何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如何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以创造农业发展的最佳背景,这就是秦代隋唐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契合的原因;但是,当政治需要超过经济动机的时候,政区的地理背景就被忽视了,造成元代行省与自然环境的背离”。按照西方科学发展模式,应先有政治地理,而后才有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但是中国现代地理学中的政治地理分支很薄弱,所以作者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在理论上是超前的。周振鹤著《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一书则代表了目前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1997年3月,中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从历代政区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衡量设立重庆直辖市合理与否,学术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王元林《重庆直辖市建置溯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从自然条件、政区溯源、川东盆西经济差异、巴蜀文化差异四点因素论证了它的合理性。靳润成《从城镇分割到城市自治》(《天津师大学报》第4期)从考察城市型政区逐渐形成的过程入手,认为本世纪初以来城市型政区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是城市近代化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得到健康、完善发展的标志,依此规律来衡量我国现行城镇管理体制最突出的缺点是城市型政区的地域化;而重庆设立直辖市后包括八万多平方公里面积,三千多万人口中三分之二是农业人口,是典型的城市型政区地域化,因此他写道:“重庆号称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直辖市,其实更确切的说法应当是一个省”,认为“单纯采用提高城市行政地位、扩大行政辖区的办法,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 以往研究政区都注重县级及其以上的政区,傅林祥《清代的次县级政权与辖区》(刊《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则选择清代介于县与乡之间的巡检司和分防县丞厅这些次县级政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们的辖区、分布、职能和作用,认为总体上呈东部南部地区密、西部北部地区疏的状态。次县级政区研究是个薄弱环节,今后学术界应加强研究。 历代疆域的研究方面,朱玲玲《夏代的疆域》(《史学月刊》第4期)用文献记载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古籍记载中的夏代疆域和考古学上的夏文化及其分布,证明两者分布地域正相吻合,从而加深了对中国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形态的认识。钮仲勋《元代“四海测验”中“南海”观测站地理位置考辨》(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期)逐一检讨了广州说、林邑说、黄岩岛说和西沙群岛说立论的史料依据,认为前二说不值一驳;黄岩岛位置与史书记载比较接近,但据C14测定该岛年龄为470±95年,也就是说700多年前黄岩岛尚未露出水面,因而郭守敬不可能到该岛测量,所以作者认为西沙群岛说较其它诸说为可取。 历代疆域研究中认为“越古越好”、“越大越有利”的观点,本年度有所抬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上有《西藏载入中国版图始见于〈夏书·禹贡〉》一文,主要根据樊绰、康熙帝、刘逢禄三人文辞这三条晚出的、非原始性的所谓“证据”,把“危”字硬等同于“卫”字,认为《禹贡》中的三危是指三个人口较为密集的中心地区,因而将三危比定为卫、藏、康三地,并以此为出发点推定《禹贡》梁州的黑水为今西藏的那曲(在藏语里“那”是黑、“曲”是河的意思),从而认为早在四千年之前西藏地方已载入中国版图。的确,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古”到什么时候? 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并非越古越好,更不能违背历史常理将“古”无限地往上延伸。事实上,该文置一系列《禹贡》研究成果于不顾,不要说对学术界关于《禹贡》成书年代的不同说法一无所知,就连对顾颉刚的《禹贡》撰成于战国时期这一著名观点也不了解,而只是说:“《禹贡》所书之事在大禹之时,迄今已逾4000余年”!可见作者对《禹贡》的认识还停留在七十多年前禹贡学会创办之前的水平上。 五 历史军事地理研究进展显著 陈可畏《楚汉战争的垓下究竟在今何处?》(《中国史研究》第2期)否定了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东南的传统说法,指出在今河南鹿邑县东之说也不能成立,认为垓下是一个地区名称而非聚落名,提出垓下在陈县北部即今河南淮阳县的新观点。 辛德勇《巨鹿之战地理新解》(《历史地理》第14辑)重新审视了有关秦末巨鹿之战的一些地理问题,对几个关键性军事地点的方位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看法,如将项羽北上救赵所经过的“安阳”推定在巨野泽以东、无盐的南侧或西南侧(传统认为即今河南安阳市),项羽北渡黄河的地点应是平原津(而非传统认为的白马津),把章邯驻军的棘原拟定在东临黄河、北近洹水同时也在漳河之南的位置(传统认为在今河北巨鹿县城南七里),认为《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污水”可能为“洹水”之讹等等,从而对整个战役进程进行了重新解释。 李万生《河南之地与三国之争——以侯景叛东魏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史研究》第3期),详细分析了公元547年侯景叛东魏所引起的东魏、西魏、梁共同争夺河南的军事形势及结果,探讨了东魏最终保有河南的三点原因,即梁军缺乏战斗力、西魏和梁没有形成军事同盟、东魏的经济政治军事状况都较好。 胡阿祥《东晋南朝地方州镇略说》(《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逐一论述了这一时期荆、扬、雍、江、豫、郢、梁、益等州镇的军事实力及其政治地位,认为这不仅是理解东晋南朝内部斗争的一个关键,也是影响这些朝代疆域变迁的重要因素。 关于战国齐、魏马陵之战战场的今地,向有元城(今河北大名)、鄄城(今山东莘县大张乡)二说,近年又有山东郯城马陵山的新说。徐鸿修等《马陵战址“新说”商榷》(《山东大学学报》第4期)认为,在没有更强的证据足以推翻传统说法以前,马陵战址还是以定在莘县大张乡为好,并且严正指出:“山东郯城县马陵之战研究课题组在坚持和发展《沂州志》误说时所表现的主观片面性和任意添改古书等不正之风,在近年的学术讨论中是罕见的!” 六 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向纵深发展 古代文化地理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近年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年度的成果显示出这一领域有向断代和区域纵深发展的趋势。 王子今著《秦汉区域文化研究》以论述秦汉时期的基本文化区及其文化风貌为重点,分别讨论了秦汉时期12个文化区的人文社会面貌和民俗文化构成,分析了当时最主要的有突出代表意义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着重探讨了秦汉文化共同的形成及其区域文化传统基因(如乡土意识、文化节奏、儒风流布、人口流动等),还对秦汉时期最高统治集团的区域文化观和区域文化政策进行了认真的历史总结,“作者对秦汉区域文化方面的研究有诸多独到的见解,是一部成功的多有创见的著作”(史念海序)。程民生著《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也是一部断代文化地理研究的专著。 蓝勇所著《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篇幅多达90万字,共分十三章,以西南地区四川(当时含重庆)、云南、贵州三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历史时期这一地区的人种与民族、汉族移民与文化嬗变、教育、学术、信仰、丧葬、艺文、饮食、服饰、民居、交通等各种文化要求的地理分布及其动态变迁状况,最后一章划分了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的综合文化区,并且深入探讨了政区沿革、方言、风俗、地理环境、居民气质性格特征与综合文化区划的关系,堪称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区域文化地理研究专著;此前,学术界对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考古、教育、学术、信仰、艺术、方言等文化因素上,且对这些因素在历史时期的空间变化上着力并不多;而对大文化因素中的人种、饮食、服饰、居室、交通等空间变化研究就更是十分薄弱了,本书便有意识在这些方面下了更多一些功夫”(作者后记)。 关于唐代宦官的来源地,传统认为是岭南、闽地。杜文玉《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详细统计了迄今有籍贯可考的唐代宦官籍贯分布状况,认为北方籍宦官远比南方籍要多(比例分别为81%和19%),而仅关内一道宦官即占总数的一半以上(52%),传统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不过,南方籍的上层宦官在总数中的比例较北方籍为高,加上朝中专权的宦官多系南方籍,因而凭直觉很容易形成宦官中以闽、岭人居多的错误印象。 七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势头良好 历史城市地理是历史地理领域中的热门,以往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马正林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编著了《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一书,主要概述了城市的起源、城址选择、城市类型、城墙、形状、规模、平面布局、水源、园林、规划等具体内容,并且探讨了历史城市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城市历史地理这门学科的成熟”(陈桥驿序)。 这一领域的专题论文也颇有深度。韩光辉《〈徐霞客游记〉桂林城市复原研究》(《历史地理》第14辑)揭示了明代桂林城作为省会、府治、县治三位一体行政中心的复合城市的平面布局、建筑设施及其职能与内外交通等问题。他的另一篇论文《中国古代都城户口规模研究的方法与实践》(《中国史研究》第4期)是作者多年从事历史城市与人口地理研究的经验总结,他认为:在中国古代都城市政建置或相当于这种建制的机构出现之后,都城城市户口即由都城自身的行政机构及其所属社会治安机构管理与统计,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属于附郭之京县;探讨古代都城户口规模及其演变,必须从研究各朝代都城户口的户籍制度及其户籍构成入手;研究古代都城行政管理体制和居民管理系统成为探索各时期都城户口规模的重要方法,而完备的社会治安组织同样为探索有关时期都城户口规模提供了重要资料;结合政治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都城户口规模演变过程的分析,还可以进一步验证不同时期都城户口规模的可信程度。杜瑜《闽粤间对外窗口》(《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2期)着重论述了明清时期漳州、厦门、潮州、汕头、南澳岛港口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了这些港口城市的经济腹地、海外走私贸易及其发展的局限性,认为客观条件限制了它们,使它们难以发展成象广州、泉州那样的对外贸易门户,只能是地方港、中转港,仅仅起到对外窗口的对作用。 八 历史地理典籍与学术史研究成果丰硕 本年度这方面专著有李勇先著《舆地纪胜研究》,深入研究了作者王象之的家世与生平,《舆地纪胜》的成书与流传、在编纂方法上的特点、在校勘与辑佚上的价值、与《方舆胜览》的关系等,并对今本《舆地纪胜》作了辑补(共辑佚文900条)。 本年度这方面有近20篇专题论文,主要集中在对《山海经》、《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徐霞客游记》、正史《地理志》的研究上。朱玲玲《从郭璞〈山海经图赞〉说山海经图的性质》(《中国史研究》第3期)把263首郭璞《山海经图赞》的赞文分为八类,详细分析了每类所赞之图的性质,结果认为均非地图,而是一些动植物神怪之类的绘画,从而否定了《山海经图》系指地图的说法。姜福武《盛弘之〈荆州记〉校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4、5合期)校出曹元忠、陈毅、王谟三种辑本20条24处错讹。王守春《〈水经注〉中〈注〉否〈经〉之考释》(《历史地理》第14辑)对30处注文否定经文情况作了详细的考释。华林甫《论〈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地理研究》第2期)对《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作了重新评价。汪前进《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唐代地理全图数据集》(《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期)全面分析了《元和郡县志》中的四至八到,发现其中的方向和里程数据是用来绘制地图的,认为整套数据是现在最完整的一份唐代地理全图数据集,其绘图方法是极坐标投影法。孙继民《敦煌所出伯希和文书4648号的写作年代及其研究历史交通地理的资料价值》(《历史地理》第14辑),缜密地考证出该文书写成于后唐长兴三年三月至十一月之间。李孝聪《〈宋史·河渠志〉考证札记》(载《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对该志的刊误、史实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对宋代黄河变迁的历史地理进行了探索。胡阿祥《〈徐霞客游记〉中的地名记述与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对本论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吴必虎《徐霞客的生命路径及其区域景观多样性背景》(《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运用时间地理学中的生命路径(lifepath)理论研究了徐霞客旅程的时空背景,颇有新意。 在这一领域,徐规《〈宋史·地理志〉补正》(《历史地理》第14辑)、冯永谦《〈辽史·地理志〉考补》(《北方文物》第3期)二文堪称传世佳作。前者积数十年治宋史之功,补《宋志》之缺漏、正《宋志》之讹误,共得107处(内6处系谭其骧先已指出、实得101处),诚为不刊之论;同时指出《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据《宋志》绘出成都府路的“江原”系“江源”之误。后者根据文献资料,结合多年来的考古调查与研究,补充了《辽志》失载的中京道10州1军、南京道1军、西京道3州1军,以及隶属关系不详的20州、4军名称、政区沿革及其治所状况。 学术界对罗马天主教传教士马国贤(MatteoRipa)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贡献注意不多,李孝聪《马国贤与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印制》(台湾《东吴历史学报》第4期)一文根据作者在意大利拿波里的调查,介绍了马国贤制印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经过、目前收藏在意大利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两种铜版印本与马国贤在拿波里创办中国学院有关的中文地图,以及早期中文地图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进而指出:是马国贤把欧洲人用硝酸腐蚀铜版法印制地图的技术介绍给中国人,印制出铜版中国全图,并带回欧洲,才孕育出欧洲人新刻制的、更加准确的东方地图。 关于学术史研究,周汝英《中国古代地理方位标志法探索》(《史学月刊》第3期)将古代标志法区分为五行、八卦两种体系。姜道章《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特征》(《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期)从与欧洲地图相比较的角度出发,归纳总结了传统中国地图学的十大特征,即:以天圆地方为基础,计里画方的应用,详于画水而略于画山,地图上表示绘图者的思想概念,方向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地图定位,行政区划变迁地图为历史地图的主流,地图绘制是政府行为而非私人企业,地图上有许多文学注记,手稿地图占极重要的地位,用高度象形图画式符号表示山和建筑物。 综上所述,本年度的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与现实紧密结合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同时也应当指出,学风问题应当引起各个方面的普遍重视。

历山又名舜耕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距县城12公里,紧靠206国道,一座掌形山峰从波浪似的丘陵中突兀而起,直插苍穹,称之“历山”。集“尧舜遗迹、佛教文化、岩溶景观”于一山。山上历 史文化悠久,唐贞宗二年始建草规庵、隐龙庵、真人观,明建尧舜词,今存法藏寺、尧池、舜井、 尧舜望江台、尧憩石、舜耕地。山有伏虎洞、堆云洞、 八公洞、白龙洞、燕子洞,洞内钟乳悬挂,造型奇异。 主峰仙人掌海拔372米,松苍柏翠,竹海深深。朝圣进香、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远古时期舜帝初耕于此,贤名远扬,尧帝前来拜访,请求舜下山辅佐朝政,舜始不肯,交愠怒而去。后尧帝再三恳请,舜感其诚,出山理政。后人为纪念尧舜二帝求贤、躬耕胜迹。命此山为“舜耕山”,命尧帝渡河处为“尧渡”(即尧渡镇)。“历山遗泽”自东流建县以来一直是该县八景之一,唐宋以后,道、佛两教徒来此建庙立祠,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幽访胜,吟诗作赋,写景抒怀,在千百首诗词中,北宋政治家、文学农范仲淹《舜祠》一诗写得好:“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治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后人将导真观前的一口大雨不积滴水、常年干涸的石池命名为“舜池;随首千百年的物换星移,寻真观、草规庵及舜祠早已废圮,唯尧池、舜池却依旧是史料记载的风貌。如今山上有法藏寺,建于何年何月,无详细记载。此寺规制宏大,分前后两进大殿,中为寮房相连,总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画栋雕梁,重檐飞角,辉煌壮丽。殿内常住僧尼10余人,终日佛灯高照,香烟缭绕,每年接待四方香客在万人以上。 历山之上有溶洞数处,有名可指的5个,曰堆云、曰燕子、曰 若、曰八公、曰白龙(又曰隐龙)。这些溶洞,古往今来数以千万计的游人香客不畏艰险,秉烛漫游,留下了千百首诗歌。清人汪之涟《游隐龙洞》诗曰,“山洞山来远,神门日稳眠;藤萝常碍月,石柱自擎天;古篆苔痕蚀,新泉滴露涓;云从应有会,滕踔最高巅。”五洞中,堆云、燕子两洞较大。堆云洞口处片石乱叠,势如堆云,洞内钟乳石叠叠丛生,或似宫灯张桃,或如竹笋耸立,或如宏钟高挂,令人目不暇接。燕子洞内乳石形状奇特,酷似人工雕琢而成,有的象弄球之狮,有的如卷鼻之象,有的似金鸡独立,有的若骏马扬蹄、鬼斧神工,令人拍手叫绝。这些溶洞若经人工装点,定会使人神痴心醉。 答案补充 是啊

孔玲发表的论文

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由学校牵头、6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的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联合建有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与浙江省社科院合作建有国际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 。建有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动力装备及控制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社会企业研究中心、公共体育与健身技术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研究所、电器智能技术研究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 。 2012年,该校共获各级各类科研立项7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2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该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重大突破;8项科研成果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和衢州市科技进步奖;共申报各类专利20多项 。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衢州学院收获社科成果59项、出版专著19项、授予专利32项。 衢州学院出版专著一览表(截至2012年年末)序号著作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1审美渗透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审美渗透研究叶碧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数学资优教育盛志荣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吴锡标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环境伦理与终极关怀严云鸿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5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组织文化及社会资本的影响郑文山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6话语的灵性——现代散文语体风格论贵志浩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英语新词新语研究徐昌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8影木之舟张子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大学审美文化教育论叶 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现代作家语文教育思想论周纪焕语文出版社200811教师教育概论汪文贤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2音乐文化导论黄昌海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13数学问题论汪文贤研究出版社200714数学思维论汪文贤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15东西方日常文化徐克枢Wheatmark200716诗艺综论杨景春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17传统人生哲学智慧散论张伟胜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8实践理性论张伟胜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9古代江南城镇发展与社会演变研究吴锡标西冷印社出版社2005 衢州学院授权专利一览表(截至2013年12月27日)序号专利名称专利号授权日期1一种用于直线电机的热管散热器ZL201220228947.42013.012一种油菜收割机ZL201220332601.92013.013电动手动两用夹糕制作机ZL201010621961.62012.124火灾逃生门锁装置ZL201010295184.02013.045一种果实采摘机器人机械臂ZL201220431477.12013.016杨梅果实采摘机器人升降平台ZL201220431469.72013.037一种茶叶生产线上得茶叶定量理条机ZL201220190009.X2013.018一种蹲便器ZL201220018400.12013.049一种便携式吸顶灯罩拆装器ZL201320270540.22013.1110一种盆景架ZL201220332604.22013.011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桥梁结构监测系统ZL201320053977.02013.112一种2-[2-(噻吩基)乙烯基]苯甲酸的制备方法ZL200910095762.3201213平胸龟水浴式孵化装置ZL200810162908.7201214一种逃生门ZL201120426439.220121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12SR046534201216一种智能分相无功补偿装置ZL201120281150.6201217一种风力发电机ZL201020266671.X201118实用新型专利:电动手动两用夹糕制作机ZL201020697978.5201119一种直连式离心泵专用电机的轴承结构ZL201120080925.3201120一种钢筋剪ZL201020266674.3201121浆果微压测试实验装置ZL201120164508.7201122火灾逃生门锁装置ZL201020546128.5201123磨床数字化样机设计平台系统软件ZL2010SR056936201024一种三相电源的相序指示及报警装置ZL200920196020.5201025洁蛋覆膜机ZL200810121593.10201026平胸龟水浴式孵化装置ZL200820169061.0200927一种电缆断线测试器ZL200820162677.5200928洁蛋覆膜机ZL200820166127.0200929一种四氨基大环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ZL200610050720.4200830一种2,6-二氧苯胺的制备方法ZL200510060609.9200731一种仪器盒与仪器基座共用的袖珍式数码显微镜ZL200620105986.X200732图像传感器细分纳米分辨率光栅测量方法ZL200510050369.42007 衢州学院社科成果获奖一览表(截至2013年12月27日)序号成果名称第一获奖人奖项名称获奖时间1长三角边缘区生态转型与特色经济发展路径吴建成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32话语的灵性——现代散文语体风格论贵志浩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33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建设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失黄昌海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4论朱自清散文的淡月情结周纪焕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5一校两区: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探索徐莉莉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6出国留学英语60情景主题雷芹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137环境伦理与终极关怀严云鸿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138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组织文化及社会资本的影响郑文山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9战略性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郑文山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10教育的沉思与遐想姚宏昌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11从《白孔雀》看劳伦斯的婚恋伦理观蒋家国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12南孔、理学家与南宋书院—以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为例张俊岭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13转变主体角色:教师教育实践发展路径探析余小红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14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吴锡标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15我国图书馆立法困难的主要问题研究闫智勇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16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吴锡标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1217话语的灵性——现代散文语体风格论贵志浩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1218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组织文化及社会资本的影响郑文山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1219变革与互动:教师教育发展路径探析余小红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1220出国留学英语60情景主题雷芹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21环境伦理与终极关怀严云鸿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22教育的沉思与遐想姚宏昌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23长三角边缘区生态转型与特色经济发展路径——以衢州市为例吴建成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24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建设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失黄昌海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25论朱自清散文的淡月情结周纪焕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26从《白孔雀》看劳伦斯的婚恋伦理观蒋家国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27一校两区: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探索徐莉莉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28南孔、理学家与南宋书院—以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为例张俊岭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29战略性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郑文山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30我国图书馆立法困难的主要问题研究闫智勇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31文化视阈下的孔氏南宗研究吴锡标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1132音乐文化导论黄昌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1133论叶圣陶语文实践思想周纪焕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201134城乡教师定期流动的长效机制研究——以衢州市为例徐莉莉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201135社会文明学导论罗浩波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136现代作家语文教育思想论周纪焕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137明清时期孔氏南宗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吴锡标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138中小企业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基于浙江经验的实证研究郑文山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139发展县城经济加快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江山市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汪本学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140儒侠比较论赵言领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141澳大利亚中小学校本入职教育的实施策略及启示徐莉莉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142澳大利亚教师入职教育的实践研究及对我省的启示徐莉莉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201043杨炯曾任县令之“盈川”考辨周纪焕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44主体教育的研究脉络与存在的问题汪晓明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4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思考—以“西安高腔”为例章向玲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46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极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张晓宏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47实践理性论张伟胜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48以党建工作创新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吴建成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49《雷雨》: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变体置换童献纲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50古代江南城镇发展与社会演变研究吴锡标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51知识型员工的敬业度探析丁奕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52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误区徐昌和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53对高校学生体育学习效果评价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卢晓文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200854晋代行书盛行的原因透视吴锡标浙江省第13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55质疑当下不规范现象——兼论文字史的几个问题吴锡标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56论现代散文的文体自觉贵志浩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57鲁迅作品语言的变异徐根松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58生态危机的实质及其解决严云鸿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59自由与人的本质张伟胜2001-2004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 党委书记:胡建新党委副书记、院长:胡伟党委副书记:赵祖地、吴茶香党委委员、副院长:叶碧、姚宏昌副院长:潘海天 副院长:李江波 第一任党委书记:纪孔夫(1986.03--1989.02)第一任校长:沈霞轩(1985.07--1988.11)第二任党委书记:孙仁桢(1989.02--1990.08)第二任校长:李国英(1988.11--1990.08)第三任党委书记:吴南华(1990.08--1994.04)第三任校长:方纯嘏(1990.08--1998.09)第四任党委书记:叶长明(1994.04--2010.07)第四任校长:郑家锦(1998.09--2006.09)

2010年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为我国企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部门和高等学校培养和输送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提升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送培单位的竞争能力。工程硕士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某一工程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0〕37号文件《关于2010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2010年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事宜如下:一、招生领域 机械工程(430102)、材料工程(430105)、冶金工程(430106)、动力工程(430107)(新增领域)、控制工程(430111)、计算机技术(430112)(新增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430114)、测绘工程(430116)(新增领域)、化学工程(430117)、矿业工程(430119)、安全工程(430125)、二、招生对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1. 2007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2. 2006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3. 报考我校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2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三、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 (一)考试科目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CandidateTest,简称“GCT”)、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二)考试方式1.工程硕士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考生取得的GCT成绩有效期一年)。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当年只可选择1个培养单位报考。各培养单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第二阶段,达到本校规定的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的考生,持本人的GCT成绩,到本校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2.持有2009年GCT有效成绩达到本校规定标准的考生,可以凭有效成绩单向本校提出报名申请,对于符合本校规定的GCT成绩的考生,必须参加本校的第二阶段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3.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的所有考生需填写《2010年参加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第二阶段考试的考生情况登记表》并交到我校,见附件。4.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的时间为2010年10月30日、31日。第二阶段的考试工作具体要求及考试安排另行通知。四、录取办法及招生人数 1.根据考生的GCT成绩、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2.招生名额:自定。五、培养方式1.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学员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每年可安排一定时间到校集中学习,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2.工程硕士论文实行学校与企业指导教师联合指导,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践和具有工程背景。3.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 5年。六、培养费用学费2.2万元/人(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办班,由双方另行签订合同);学员进行学位论文研究(设计)的项目经费由学员所在单位提供。七、学位论文要求1.论文(设计等)应由申请者本人独立完成,若科研课题(设计等)是多人合作项目,其论文(设计等)应属于本人独立完成部分的研究成果,有合作完成部分应加以说明。导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是把握好论文(设计等)的选题及学术水平。2.论文(设计等)的内容应反映出申请者的创新见解,可以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对研究(设计等)课题的优越性、正确性、先进性给予充分对比验证:(1)至少应对本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有理论意义或将理论(方法)引入本企业的生产与技术发展、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等方面,解决了企业生产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2)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或工程设计进行改进,实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或改进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工程质量;(3)对从国内、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的剖析、消化、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对本企业有重要价值的新产品进行的研制、开发或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3.论文(设计等)应具有一定的工作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等)一般在2.5-4万字左右。选题确定后,用于论文(设计等)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4.论文(设计等)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学位论文(设计等)编写格式标准化的要求,论文(设计等)要有科学性,结构严谨、完整,材料真实可靠,文字通顺、简洁,标点符号正确,引用文献资料和使用的计量单位、图表等符合规范要求。八、学位授予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取得规定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或设计),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制作的工程硕士学位证。九、报名事项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考生在规定的网上报名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登录有关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网站,按要求填写、提交报名信息。考生网上报名成功,系统将自动生成《2010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考生在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内,到指定现场报名点照相、确认报名信息。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相关材料证明其符合报考有关学位类别的条件,同时现场打印资格审查表并由考生本人签字确认。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不得更改,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河北省考区网上报名时间2010年7月1日8:00至16日12:00。河北理工大学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河北考区现场报名点,考生可就近到我校办理现场报名手续。现场报名时间: 2010年7月17、18日 报名地点:河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工程硕士图像采集:行政办公北楼401室;其它类型硕士图像采集地点:行政办公北楼317室)。报 名 费:按国家有关文件执行。联系人:杨绍志、张淑卿 联系电话:注意事项:1、现场报名必须由本人亲自到报名点制作图像信息;2、报考我校的考生的现场报名点最好选择河北理工大学,以便帮助核查考生报名信息的准确性,以免影响录取。十、资格审查考生须将现场打印签字的资格审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然后按要求将资格审查表、相关学历、学位证书交我校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资格审查时间:具体审查时间待通知。 联系人:李福民、冯晓健 联系电话:地址:唐山市新华西道46号 邮编:063009河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学位办(办公北楼310室)附件: 2010年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第二阶段考试的考生情况登记表 河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2010年6月29日各领域专业考试科目及参考书领域名称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备注 机械工程(430102) 机械原理 孙桓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任选一门 机械设计 董刚编《机械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材料工程(430105) 物理化学 宋士谟等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任选一门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陆佩文编《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冶金工程 (430106) 钢铁冶金原理 黄希祜编《钢铁冶金原理》冶金工业出版社 任选 一门 金属学 宋维锡编《金属学》冶金工业出版社 动力工程(430107) 传热学 杨世铭编《传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任选 一门 流体力学 孔玲编《流体力学》(1)高等教育出版社 控制工程 (430111) 电路 邱关源编《电路》(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任选 一门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编《自动控制原理》科学出版社 建筑与土木工程 (430114) 结构力学 杨弗康编《结构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任选一门 工程流体力学 闻德荪 主编《工程流体力学》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测绘工程(430116) 测量学 潘正风等编《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化学工程(430117) 化工原理 姚玉英编《化工原理》天津科技出版社 任选一门 物理化学 王正列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矿业工程(430119) 无机化学 大连理工大学编《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任选一门 地质学 陈希廉编《地质学》冶金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技术(430112) C程序设计 谭浩强著《C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任选一门 数据结构 严蔚敏编《数据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 安全工程(430125) 安全工程概论 陈宝成编《安全工程概论》煤炭工业出版社 任选一门 采矿学 徐永圻编《采矿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以上各领域 专业综合考试(面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