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上海博物馆的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2024-07-03 07:41:37

上海博物馆的期刊投稿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中汇大楼,现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高29.5米,总投资5.7亿元。

新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馆名“上海博物馆”系建国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所书。

扩展资料:

展馆介绍

1、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古代雕塑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展厅面积640平方米展厅,其中有120余件展品。展厅以金、红、黑三色为基本色调,以佛教艺术中常用的莲瓣形做隔墙,石窟寺中的佛龛做壁橱,以及露置的陈列形式。

3、历代绘画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共陈列历代绘画精品120余件,从唐代至近代,各种绘画门类均有所体现。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

4、民族工艺馆:展厅面积700多平方米,集中陈列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编和面具艺术等近600件。表现了少数民族工艺品的奇异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博物馆

●讲述当地的故事----评《吴兴赋:湖州历史与人文陈列》筹划的理念与特色 《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6期●陈列大纲不等于展览内容脚本 《中国文物报》2006年8月18日(6)●侃谈当前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九大弊端与误区 《中国文物报》2006年3月31日(6)●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6/2005 转载: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二期“考古学动态” 2、《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论展览形式设计依据和管理要求 中国文物报2005年11月11日《遗产周刊》●论市县级博物馆收藏和展览的误区 中国文物报2005年9月16日《遗产周刊》●博物馆展览工程取费标准亟待制定 中国文物报2005年7月15日《遗产周刊》●博物馆展览工程委托方式的思考 中国文物报2005年5月27日《遗产周刊》●加强博物馆布展工程中“深化设计”环节的把关 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日《遗产周刊》●展览文本策划的作业流程 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1日《遗产周刊》●重视展览文本策划条件的前期准备 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1日《遗产周刊》●展览文本策划亟待重视和加强 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1日《遗产周刊》●博物馆应为公众服务 《社会科学报》2005年1月27日(6)●博物馆展览工程程序及其管理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银行博物》第4期●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的坐标点 2004年10月27日《文汇报》“文汇时评”,人民网、新华网、南方网、大众网、搜狐网、民族中国网转载。●博物馆建筑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中国文物报 2004年11月19日第6版●谁享有世界遗产的决策权 2004年7月22日(8)《社会科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9/2004全文转载●谁对国家遗产拥有处分权 2004年4月14日《文汇报》“时评”, 央视国际网、新华网、人民网、世界遗产中国行网、权威论坛中国网、大洋网、中国经济网、搜狐网、南方网、中国西部网、黄河新闻网、共产党网、四川在线等转载●欧洲国家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2004年4月1日《社会科学报》(6)●“文化遗产”保护应成为“第三国策” 2004年4月1日《社会科学报》(6)●为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把脉 2003年12月19日《中国文物报》《遗产周刊》●我国大型古文化遗址正遭受最严重破坏 《解放日报情况简报》(内参)2003年12月12日第51期●博物馆展览的主题提炼和内容策划 2003年9月19日(5)《中国文物报》●摧残旧城: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最短见的行为2003年9月5日(8)《中国文物报》●浅谈展览设计与布展程序规范 2003年8月8(6)《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信息网“博物馆研究”转载●文物黑市泛滥的背后 2003年8月12日《文汇报》“文汇时评”,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华夏收藏网、南方网、大众网、中国作家网、和迅网、中国传统文化网、文教网和《市场报》等转载●文化遗产岂能“贴现” 《解放日报》“观点”版 2003年6月30日(6),2003年7月东方网、解放网、中国世界遗产网、中经商网、宁波科技信息网等转载●聚焦大遗址:大遗址保护面临的威胁和困境 《社会科学报》2003年6月12 日(6)●(博物馆)为公众和社会的利益服务 2003年5月16日《中国文物报》 (7)●旧城改造不能以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 《解放日报情况简报》(内参)2003年3月17日第13期新华社机密内参《内部参考》2003年6月27日第49期以“旧城改造不能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为题转载●珍惜城市的历史文化印痕 2003年3月31日《解放日报●解放论坛》,新华网、新浪网等转载●上海市行业博物馆建设:意义、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思考 《复旦学报》2003年4期●无法挽回的损失 ——论盗掘活动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破坏,收录于200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化遗产研究集刊》(3)●中国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意义、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权威刊物)(英文版)2003年1期●论文物走私与文物盗窃、非法交易之间的关系 《文物世界》2002年6期●论国有文物的国家所有权 《中国博物馆》2002年3期 被收入2002年《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博物馆弱工程安保自动化系统功能要求和设计要求 《文物工作》2002年10期●文物保护与旅游:陕西争讼尘埃落定 2002年10月10日(3)《社会科学报》●旅游企业经营文物单位 带来严重后果 《解放日报情况简报》(内参)2002年第46期●坚持国家所有原则 遏止地方利益扩张 《解放日报情况简报》(内参)2002年第47期 注:上述两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并得到中央领导重要批示。2002年11月19日,李岚清副总理对此做出重要批示: “近年来有些地方将文物保护单位交给旅游企业经营的做法有蔓延趋势,看来不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家宝贵资源,保护文物是政府的责任和行为。文物无疑可以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被合理利用来开展旅游,但这并不能被认为可以交给旅游企业去经营赚钱。两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如果硬将其合而为一,势必会影响文物的保护而造成严重后果。” 2002年11月20日钱其深副总理对此做出重要批示: “对历史文物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只有保护好才能永续利用,旅游部门不能经营文物单位。” 2002年1月25日,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和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也对此做出重要批示。●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2002年《中国文物信息网》●谁动了这块奶酪 新华社《开放月刊》2002年10期●“文物单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再思考 徐松龄等主编《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中国的实践与理论进展》,2003年3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文物单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现象 《文物工作》2002年7期●文物单位不能企业化经营 2002年6月27日(2)《社会科学报》,世纪中国网转载●文物单位不宜市场化经营 2002年5月25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中国光明网2002年5月27日《文汇报●文汇时评》转摘,2002年第3期《秦佣研究动态》转载●让行业博物馆亲近都市旅游 2002年5月17日(14)《文汇报》●遭遇难题:文物单位化身旅游企业 2002年3月21日 (6)《社会科学报》, 2002年3月31日光明日报社《文摘报》以“文物命运令人担忧”转摘● 程序和规范——对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5月,2002年4月12日(6)《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信息网博物馆研究—陈列展览”●数字化博物馆:任重而道远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5月版,2002年3月22日(6)《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信息网“博物馆研究—博物馆文化”●走向世界:论新时期博物馆对外展览的重要意义 收录于2001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关于建设行业博物馆的若干问题3/2001《中国博物馆》●行业文化与行业博物馆3/2001《博物馆研究》●等级森严的明代丧葬礼规 收录于2001年3月上海书店出版社《殡葬文化研究集刊》●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新模式 收录于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化遗产研究集刊》●论博物馆经营管理:从博物馆职能看如何经营博物馆1/1998《中国博物馆》●论文物博物馆机构中违背公众意愿的行为1/1998《博物馆研究》●博物馆与都市旅游业11/1997《探索与争鸣》●企业赞助与博物馆再发展3/1997《中国博物馆》●博物馆对外宣传中的公共关系1/1997《中国博物馆》●西方博物馆之友与志愿工作者纵横谈3/1997《博物馆研究》●浅谈博物馆展览参观中的导引服务2/1997《博物馆研究》●博物馆公共关系:概念、缘起、职能1/1996《博物馆研究》●市级博物馆基本陈列应突出地方特色3/1987《东南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1987/5/19《文汇报 学林版》●博物馆藏品的开放1/1988《博物馆研究》●博物馆工作人员道德准则4/1989《文博》●上海博物馆事业现状及其对策 收录于1989年百家出版社《文化经济与文化管理》一书●关于博物馆观众5/1991《东南文化》●自然遗产与博物馆4/1991《博物馆研究》●传统博物馆学研究向现代博物馆学研究转化 收录于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博研究论文集》一书●公众服务5/1993《中国博物馆通讯》●博物馆与环境保护2/1993《博物馆研究》●全国巡回展览4/1993《博物馆研究》●论博物馆展览参观中的文物保护3/1993《文物春秋》●博物馆观众:调查与分析2/1993《东南文化》●论博物馆接待服务中的公共关系4/1995《中国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上海博物馆是1952年在当时的市长陈毅同志的支持下,合并了原有的几个博物馆而成立的。最先的馆址在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内)。1995年底,新馆正式建成。上海博物馆是与北京、南京、西安齐名的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 上海博物馆整幢建筑是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从远处眺望,整幢建筑就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博物馆的建筑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半。建筑总高度29.5米.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分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区、管理区、设备区等六个区域。现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展示以珍贵文物为主。 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中国明清家具馆。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设施先进完备的现代化博物馆。具有先进的消防设施、电化教育设施、文物图书资料电脑管理系统和楼房自动化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的先进设施。这些一流的设施,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良好的参观环境,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品位。 下面是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上海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的人类文明的窗口,而上海博物馆是上海乃至中国向海内外公众展示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窗口。上海博物馆是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南端,该馆创建于1952年,是上海市市领导决策,支持和海内外各界的慷慨捐助下,经过两年时间建设,最终落成在大家眼前的这座国内大型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作为上海城市文明的标志,与上海地位相适应,所以系设计方案都是十分严格。经筛选,采用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刑同和副总设计师主持的设计方案。新馆占地33亩,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地面高度系29.5米,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原来的上海博物馆只有4个陈列馆,现在增扩至10个陈列馆和1个专馆。展览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原来的3.4倍。有11个长期展览的陈列馆如:青铜器、陶瓷、雕刻、玉器和少数民族工艺品等。而1995年先有青铜器馆、陶瓷馆和雕刻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我们现在站在博物馆大门前,看一下这个新馆的造型,它的设计是方形基座与圆形放射型相结合,有着鲜明的空间感。“方”象征着四面八方,“圆”着意文化渊源之循环往复,这个馆的四座“拱门”弧线,体现了开放的世界。整座建筑犹如一尊放大有耳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如果从高空中俯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个圆盘形的屋顶恰似一面巨大汉镜。不仅蕴含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天圆地方”,凝聚着中华文明结晶,更体现了我们是基于现代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感。新上海博物馆是上海市现代化的跨世纪标志性建筑之一。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这座上海新博物馆,一同感受我国中华五千年文明,投入追古依旧之中。博物馆的大厅地铺青砖,墙饰米黄色花岗岩,大厅中央地面镶有古朴硕大的宝相花图案。我们首先参观的是“青铜器馆”。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青铜器文化是记录奴隶社会的形象载体。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门类齐全,器物精湛。以商、西周、春秋、战国各时代、各地区成系统的收藏来讲,上海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馆不相上下。上海博物馆尤以长篇铭文同历史著录的重器为特色。而这个青铜器馆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工艺发展的完整体系同中国民族非凡的创造力。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是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也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中国青铜工艺的时代跨度,大致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战国时代,可分为初始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等几个阶段。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是以礼器为主,其形制大概可以划归为五大类,即日常用器(炊器、食器、酒器、饰物)、乐器、兵器、工具和货币。刚刚大家已看过青铜器的初始期和育成期了,下面等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青铜器的鼎盛期。青铜器的鼎盛期是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铸作精湛,而且都是成套的铸作,品种之多系空前绝后的。这时期的青铜器上大多装饰兽面纹同各种动物纹,瑰异庄严,神秘莫测,这些都是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力量的崇拜。就好像这个“簋”,在古代是用来放置食物的器皿。形状或方或圆,在当时是贵族的食器或祭器。但后来又逐渐流传到民间,而我们民间更有“九大簋”之说。何谓“九大簋”呢?意思是筵席的时候好丰盛,有九个大簋装放菜肴食物。古时祭祀,通常都是“二簋”、“四簋”、“八簋”,但有些地方惯称盛宴为“九大簋”。在“九”与“簋”之间还加个“大”字,不单指多,而且含有极其丰盛、隆重意思。人们所讲的“簋”,是指可装五至六斤米饭之“大碗”。按现代人的食量,“九大簋”可供一百几十人享用。由此可知,“九大簋”是极言其饭菜之丰盛,夸耀其筵席规格之高。传统“九大簋”的九道菜已经演变成我们现代“九大簋”的这九道菜,分别是: 1.虾米炖冬菇; 2.猪皮胶炖田鸭; 3.南乳冬笋炖花腩; 4.白切鸡; 5.柴火炖大白菜; 6.荷兰豆炒双鱿鸡杂; 7.蒜蓉炖海蚬; 8.扣肉煲; 9.咕噜肉。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听我讲了这么多美味的菜肴大家是不是也想品尝一番。大家看一下这个,这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第二大器“大克鼎”。它是于1890年在陕西扶风出土,重201.5公斤。最为珍贵的是它内腹壁铸铭文290个字,记载了大贵族颂扬其祖先师华父辅助周王的功德、周夷王赏赐他命服、土地及奴隶等史实。前面的是青铜工艺的转变期。再往前走,就是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峰的更新期。在这时期的青铜器的礼器特性逐渐消失,而且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日常生活器用。大家看一下这些都是近年抢救的14件晋候酥编钟,大的52cm,小的22cm。铭文记载了晋献候在周宣王率领下进行战争中,杀敌数百,擒获俘虏多批,因而受到周宣王亲临赏赐。还有这个,由马馆长从香港抢救回国的西汉早期错金银鸟篆书铜壶,这个壶是诸侯王的用器,但可惜的是这个壶失去了一个盖,它代表了西汉时期青铜器金银错工艺的最高水准,属一级文物中特殊精品。大家一边参观有关古代青铜器铸造过程的模拟陈列和制瓷工艺的方法,一同随我走进另一个馆-—“陶瓷馆”。陶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8800年前的江西省万年县已有古人制陶足迹。在这里展示了不同时期陶器文化,历史文物。在唐代以前,陶器的制造,从选料,色彩,工序上都比较单调。一直到唐代,“唐三彩”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陶瓷进入了绚丽多彩的阶段。“唐三彩”是以铁、铜、锰、钴等金属原料为呈色剂,在低温氧化中烧成黄、绿、褐、紫等多种色彩。以前的唐三彩主要是作为陪葬品,以马的形象最生动,而骆驼也常见。好像这头骆驼驮着货物,在行进中仰首嘶鸣,两只驼峰左右分开,这普通的生理特征,被永恒地保留下来。还有宜兴的紫砂器也是名闻天下的。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茶具是由陶器发展而成的,而宜兴烧制的紫砂器质地细腻,坚硬而耐寒耐热,泡茶不失原味,还能保持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颜色以赤褐色、淡黄色和紫黑色多种,造型多样,是泡茶首选器皿。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好的紫砂器价值不菲,我们所看见的大多是明清时名人名家所作,甚为珍贵。除陶器外,这里还向人们展示了我国独特创造发明的瓷器。这里主要展示的是瓷器的发展和烧制瓷器的设备――窑,以及瓷器制品的展览。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又一伟大贡献。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由青瓷的生产,但大多是陪葬品,而且在造型上仿制青铜器。好像这件商代青釉弦纹尊也属陪葬品,但这可以说是现存原始瓷器中器形完整、釉汁匀净的上品。一直到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空前繁荣时期,呈现出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和龙泉、耀州、磁州、建阳、吉州窑等百花齐放的局面。汝窑窑址位于河南宝丰县,史五大名窑之首,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专烧青瓷,供宫廷用;定窑在河北曲阳县,瓷器多以白瓷为主,且多采用金属包边;官窑,听名字都想到是皇室官府所开的,现在大家所见的都是南宋官窑瓷器,大家看这些窑器,用料讲究,制作工整,布满细碎纹片,口沿釉薄处隐露紫褐色胎,足部露胎呈黑色,俗称“紫口铁足”;还有这些哥窑烧制而成的,由于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缺陷而造成一种瑕疵美,被人赋以“金丝铁线”、“网格金线”,这件哥窑汝钉足洗堪称哥窑代表作。一直到元代,江西景德镇成为我国制瓷的中心,景德镇也被称为“瓷都”。景德镇的瓷器工艺的成熟与发展,结束了原有以青瓷为主流的传统,开创了以青花为主流的彩色釉发展道路。青花的优点是着色力强,发色明快;蓝花白地,素雅明净;青花为釉下彩绘,有釉保护,永不退色。清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尤以康、雍、乾时期为突出。釉上彩分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五彩瓷器以“康熙五彩”最为突出,造型丰富,除红、黄、绿三色,还发明了釉上蓝和黑色,这件五彩百鸟朝凤盘,器形规整,画面生动,实为五彩佳作。最后,陶瓷器馆还有古代瓷器制作坊和窑炉的模拟陈列。通过参观,可以对我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与窑炉式样、功能有个概略的了解。

核心刊物查询网站: 中文核心期刊2004版.htm 到这可以找到中国所有核心刊物~~ 在给你点:: 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国家级、省级的区分标准。因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声明:中国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没有所谓国家级、省级等的等级区分。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通常将某刊物说成是国家级的,某刊物是省级的或市级的。这种划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用处。这种划分的标准,大致是: 所谓“国家级”期刊,一般即指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的会刊; 所谓“省级”期刊,一般即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与本科院校的学报; 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也可视为国家级。 国家级刊物和重点刊物名称目录 (此刊物级别目录执行时间为2001年1月起) 国家级学术刊物 1、《哲学研究》 4、《管理世界》 7、《政治学研究》 10、《教育研究》 13、《中国语文》 16、《中国图书馆学报》 19、《历史研究》 22、《新闻与传播研究》 25、《高校理论战线》 28、《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经济研究》 5、《经济管理》 8、《社会学研究》 11、《心理学报》 14、《外国文学评论》 17、《音乐研究》 20、《中国史研究》 23、《中国社会科学》 26、《光明日报》 29、《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英文版 3、《财贸经济》 6、《法学研究》 9、《民族研究》 12、《文学评论》 15、《外语教学与研究》 18、《美术》 21、《世界历史》 24、《求是》 27、《人民日报》 30、《体育科学》 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理论文章1500字以上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刊物目录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重 点 刊 物 出 版 单 位 1、哲学 1、哲学 1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会 3 《哲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4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5 《科学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6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7 《宗教学研究》 社科院宗教所 2、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1 《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2 《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学会 3 《经济法制》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 4 《中国劳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5 《会计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 6 《统计研究》 中国统计学会 国家统计局 7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8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9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10 《宏观经济研究》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11 《财政研究》 中国财政学会与财政部主办 12 《审计研究》 中国审计学学会 13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4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与国家税务总局主办 应用经济学 1 《国际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2 《当代经济研究》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 3 《国际经济合作》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出版社 4 《数量经济与计量经济》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5 《世界经济》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6 《价格理论与实践》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中国价格学会 7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社科院 8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9 《国有资产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10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11 《企业管理》 国家经贸委 12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所 13 《市场营销导刊》 中国市场学会与国家经贸委主办 3、法学 法学 1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 2 《中国法学》 中国法学会 3 《中外法学》 北京大学中外法杂志 4 《比较法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 政治学 1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上海社科院 2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3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中共中央党校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中共中央编译局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5 《科学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6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 社会学 1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国青年杂志社 2 《道德与文明》 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科院 3 《妇女研究论丛》 中国妇女理论研究会 4 《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5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华书局 6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7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究》 中共中央编译局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国际共运史学会 民族学 1 《东欧中亚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 2 《世界民族》 世界民族所 3 《日本学刊》 中国社科院 4、教育学 教育学 1 《中国教育学刊》 教育部 中国教育学会 2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教育部 3 《学前教育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4 《课程 教材 教法》 教育部 5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6 《高等教育研究》 华中理工大学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7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部 华中师范大学 8 《中国高等教育》 教育部 9 《人民教育》(2000字以上) 教育部 10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教育部 11 《思想教育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所 12 《外国教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13 《教学与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学 1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2 《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部 3 《心理学探新》 中国心理学会 5、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1 《当代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 《古汉语研究》 湖南大学 3 《古文字研究》 中华书局 4 《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5 《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6 《语言文字应用》 国家语委 7 《中华文史论丛》 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0 《文学评论丛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1 《读书》 三联书店 12 《语文建设》 文字改革委员会 13 《辞书研究》 上海辞书出版社 14 《文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所 15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字理论研究会 16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17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18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 《中国典籍与文化》 国家教育部 2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京作家出版社 外国语言文学 1 《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 《外语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 3 《现代外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 《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 5 《中国翻译》 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 6 《中国俄语教学》 中国俄罗斯研究学会 7 《日语学习与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8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大连外语学院 9 《外语研究》 解放军外语学院 10 《中国英语教学》 中国英语研究会 11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12 《当代外国文学》 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 1 《新闻战线》 人民日报 2 《中国记者》 新华社 3 《现代广告》 中国广告协会 4 《国际广告》 中国对外经贸企业协会 5 《中国广告》 《中国广告》杂志社 6 《编辑学刊》 学林出版社 7 《中国出版》 国家新闻出版署 8 《中国图书评论》 中宣部出版局 9 《大学出版》 教育部 10 《图书发行研究》 中国发行协会 11 《编辑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12 《出版发行研究》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 艺术学 1 《音乐创作》 中国音乐家协会 2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上海音乐学院 3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学院 4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5 《钢琴艺术》 人民音乐出版社 6 《舞蹈》 《舞蹈》杂志社 7 《艺术教育》 文化部 8 《美术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 9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编辑部 10 《中国美术教育》 教育部 南京师大 11 《装饰》 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出版:中国装饰杂志社 12 《中国油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 13 《水彩艺术》 人民美术出版社 14 《中国版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 15 《国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 16 《连环画报》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17 《雕塑》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 18 《艺术与设计》 出版总署 19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20 《人民音乐》 中国音乐家协会 21 《中国音乐教育》 教育部 6、历史学 历史学 1 《史学理论研究》 历史所 2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3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社科院 4 《考古》 中国社科院 5 《军事历史》 军事科学院 6 《民国档案》 中国第二档案馆 7 《抗日战争研究》 近代史研究所 8 《中国地方志》 北京 中国地方志办 9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 10 《当代中国史研究》 国史学会 11 《欧洲》 中国社科院 12 《当代亚太》 中国社科院 13 《美国研究》 中国社科院 14 《考古学报》 考古杂志社 15 《历史档案》 中国第一档案馆 16 《台湾研究》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17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 18 《南亚研究》 中国社科院 19 《西亚非洲 》 中国社科院 20 《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 7、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 2 《管理现代化》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公共管理 3 《中国行政管理》 人事部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4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 5 《图书情报工作》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6 《国家图书馆馆刊》 中国国家图书馆 7 《图书馆杂志》 上海图书馆 8 《情报学报》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会刊 9 《情报资料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中国人民大学 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11 《中国信息导报》 国家科技部信息司、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12 《情报科学》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 8博物馆学 图书情报文献学 1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学会 9、综合类 1 《文献》 国家图书馆 2 《文物》 国家文物局 文物出版社 3 《文史》 中华书局 4 《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论点摘编 5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全文转载 6 《党的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上海博物馆的期刊投稿要求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现已选定新的馆址——南京西路黄陂中路路口的原上海美术馆。该项目于2016年年开工,预计2017年建成开放。

编辑本段简介 Shanghai Museum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由此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1959年10月迁入河南中路16号旧中汇大楼,在此期间,上海博物馆由小到大,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2年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决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段,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编辑本段结构 该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分别设中国青铜器陈列室、中国陶瓷器陈列室、中国绘画陈列室、古代雕刻陈列室。该馆的“上海博物馆珍藏青铜器展览”、“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览”、“上海博物馆珍藏瓷器展览”、“明清书法展览”、“扬州八怪展览”、“明末文人书斋展览”等曾到香港和日本、美国展出。编辑本段外形 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3年8月开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 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29.5米。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分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区、管理区、设备区等6个区域,现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展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为其特色,此外尚有钱币、玉器、雕塑、查印、少数民族工艺等,展示以珍贵文物为主。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2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查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编辑本段设施 上海博物馆采用了先进的消防安保设施、电化教育设施、文物图书资料电脑管理系统和楼房自动化管理系统、陈列室和库房有自动化控制温湿度设备,各专题陈列室的讲解工作由事先编制好程序的轻巧听讲器担任,观众可以根据文物编号,使用按钮选择任何~件文物的讲解词,包括汉语和多种外国语种,陈列室还备有电脑控制的放象机,向观众提供各种有关的文物图象和专业知识。上海博物馆还建有一批研究工作专用室和用于学术报告和辅导活动用的演讲厅,设有同声传译和音象系统。这些一流的设施,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良好的参观环境,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品位。编辑本段收藏 上海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其中,又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为特色。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馆藏的保卣、召卣,也都是著称于史学界和金文学界的重器。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家具的收藏更是集王世襄、陈梦家两大家之精华于一身,世上实无人能出其右。 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上海博物馆是1952年在当时的市长陈毅同志的支持下,合并了原有的几个博物馆而成立的。最先的馆址在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内)。1995年底,新馆正式建成。上海博物馆是与北京、南京、西安齐名的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 该馆珍藏历史艺术文物 11.2 万余件,包括青铜器、书法、绘画、 陶瓷器、玉器、石雕、 甲骨刻辞、玺印、钱币、丝绣染织、牙骨雕刻、少数民族工艺品以及上海地区的考古发掘品等,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迄近代和现代。全部收藏以青铜器、陶瓷器和书画最具特色。在青铜礼乐器中,重要的藏品有西周成王时代的德方鼎,康王时代的大盂鼎,孝王时代的大克鼎、小克鼎,懿王时代的师虎簋、师兑簋,宣王时代的颂鼎;春秋时代的有浑源李峪村青铜器群的主要器物牺尊和鸟兽龙纹壶、 齐侯壶、 邾公华钟,田齐三量和商鞅方升等。磁器有商原始青瓷尊、唐邢窑盈字盒、唐越窑海棠式大碗、成组的宋汝窑盘、南宋官窑贯耳瓶、元景德镇窑青花莲花罐、明永乐景德镇窑红釉盘、明成化景德镇窑青花孔雀蓝釉盘等等。 在1万余件的书画中,早期的有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卷、唐怀素苦荀帖卷、唐高闲千字文卷、唐孙位高逸图卷及五代董源夏山图卷等。宋代有赵佶柳鸦芦雁图卷及千字文卷、苏轼与谢民师论文卷、黄庭坚华严疏卷、米芾多景楼诗册、郭熙幽谷图轴、马远雪屐观梅轴、李迪花鸟轴等。元代有王蒙青卞隐居图轴、吴镇渔父图卷、赵孟頫洞庭东山图轴、倪瓒渔庄秋霁图轴和六君子图轴等。至于明清书画家的作品,既精湛且富有系统、代表性画家的卷轴,都在数十件以上,是江南书画汇集的所在,也是馆藏的重要特色。钱币的收藏,最有规模。明清流派篆刻印章的收藏,居全国博物馆首位。在考古发掘品中,以大宗的良渚文化玉礼器最具特色。编辑本段成果 该馆的科学研究获得了多项成果,如《热释光测定陶器年代》、《溴甲烷在文物保护上应用》、《软 X射线在文物保护和考古上的应用》、《用激光全息照相研究明代“鱼游喷水洗” 的喷水原理》 等。该馆在国内博物馆首先拥有热释光年代测定技术、文物保护的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和古木器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编辑本段图册 该馆编著有图册《上海博物馆藏画》、《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博物馆藏陶瓷器》、《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印》、《上海博物馆藏明清法书》、《明成化说唱本》以及其他专题图册等数十种。年刊为《上海博物馆集刊》。编辑本段票价 一、上海博物馆自2008年3月10日起向社会免费开放。 二、开放时间:每日9:00-17:00(16:00停止入场)。 三、为保障文物安全,营造文明环境,上海博物馆将要求观众自觉遵守如下规定: 1、 衣冠不整者谢绝入馆; 2、 推销各类小商品者、散发广告者谢绝入馆; 3、 携带宠物者谢绝入馆; 4、 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须由家长带领参观,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须由亲友陪同参观; 5、 观众携带的大件包、袋可免费寄存; 6、请勿将食品、饮料带入陈列室; 7、博物馆楼宇建筑内严禁吸烟或使用明火; 8、请勿触摸裸置文物; 9、请勿在展馆内喧哗,影响他人参观。 四、本馆遇有重大活动或重要设备设施维修保养时,可根据需要临时闭馆,届时将预先告示公众。 五、上海博物馆地址:上海市人民大道201号,邮编200003。相关咨询请拨打电话转132分机,或国脉热线。也可登录上海博物馆网站查询:。

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及法租界界碑 1843年上海开埠后,在上海县城(今人民路中华路圈内)的北面,相继出现了英租界、美租界和法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并成了公共租界。20世纪40年代初期,外国租界先后消失。近百年租界时期结束了,但反映那时期的物品多少还留存了一些下来,其中有标示租界边界的界石、在租界内外外国人租地的界石和工部局道路界石等等。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品总数约11万件,分十五大类:书画、金属、陶瓷、工艺、证章、文献、印刷、纺织品、石刻、钱币、照片、剪纸、邮票、唱片和其他杂项等。其中明代韩希孟顾绣花卉虫鱼册、侯峒曾行书轴、七宝寺藏金字写经、近代陈化成抗英遗物"振远将军"铜炮、太平天国大花钱、原汇丰银行门前铜质对狮、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及法租界界碑等是馆藏重要文物。

这里有一个关于上海博物馆的管理与建设的考察报告,后面有关于其馆藏作品部分的内容,可以参照一下:因文字较多,部分删减:原出处:一、今日的上海博物馆如何得来?上海博物馆初创于1952年,原址位于南京西路325号的旧跑马总会,在此开始了上海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历程。1959年10月,上博迁入河南南路16号旧中汇大楼,这是一座极具特色的欧式建筑,原为一所银行旧址。这座大楼后来成为上海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为拍卖该楼所得的2500万美元成为上海博物馆新馆基础建设的第一笔重要资金。1985年,上海博物馆通过借贷形式在原馆址内进行青铜、陶瓷、书画、雕塑、钱币等5个陈列室的新建和展厅实施改造。1986年至1990年新馆建设前的五年间,上海博物馆树立了形象,扩大了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新馆的建设摸索了经验。1991年,上海市政府兴建全市精神文明十大建设项目。上海博物馆获悉这一信息后,借助老馆改造的影响,利用休息日邀请市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和计委、财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到馆视察,看陈列,看库房,看珍藏,谈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最终争取到时任上海市市委副书记的黄菊同志现场办公,确定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列入上海市精神文明十大建设项目的三个重点工程之中,选定馆址在市中心的人民广场。1995年年底,上海博物馆先行开放了青铜、陶瓷和雕塑三个专馆,并于1996年10月12日全部建成对外开放。完成以后的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总投资5.7亿元人民币,其中85%左右的资金由政府拨付,15%左右的资金得到国内外各界的赞助。上海博物馆最后建成得益于政府财政及社会捐赠两方面的同时努力,为我们争取国内外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二、上海博物馆的建筑如何?1991年12月21日,上海市文管会向市计划委员会上报《上海博物馆扩建新馆项目建议书》,并于1992年1月2日成立上海博物馆新馆筹建处。1月29日,市计委批复立项,同意在人民广场扩建新馆。1993年确定建设方案并开始建设。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馆全面建成举行开馆典礼。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上海博物馆的整体建筑设计,总设计师邢同和,副总设计师滕典。设计师们赋予了建筑“天圆地方”的寓意——整个建筑高度29.5米,建筑造型为方体基座和巨型圆顶及拱形出挑相结合,外观和内墙全部用花岗岩砌成,雄浑而轮廓瑰丽。建成后的博物馆与对面18层的人民大厦(市政府驻地)的竖向板式相协调,为5层(地上)横向板式,从而使整个广场空间显得高耸与开阔,有不凡的气势。从细部而言,上海博物馆陈列室的空间布局、博物馆基本功能,空间营造的整体性、硬件软件的互补性、设备设施的先进性,外墙贴面的西班牙花岗石、大厅内墙贴面的印度砂石、地面装饰的沙特阿拉伯大理石,大堂的装修、每个陈列馆的基本色调的互异、门外石雕和门环纹饰的都经过悉心选择,较为考究。3、配套的博物馆消防和警卫系统如何建设?根据上海博物馆的文物状况及展览厅需要,上海博物馆设计了消防和警卫工程。以警卫系统为例,该系统在第一期建设当中投入了2000万元,包括展厅、库房和办公区的监视系统、应急广播、电梯迫降等;而消防工程则根据需要的不同,分别采用了烟感技术和红外线感应系统,并根据文物的珍贵程度、质地材料等具体的特点再确定配套设施的设计和安装。根据国家有关安保系统及消防系统的相关规定和标准,经过几期的建设,上海博物馆顺利通过消防机构的验收;而保卫系统则通过了公安部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验收。目前,上海博物馆的消防、报警及保卫系统已经比较完善,实现了“人”、“物”、“技术”的“三防”要求。4、维护需要多少费用?博物馆的日常维护工作由物业管理部、工程部及保卫处等部门协同完成。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博物馆每年在楼宇维护上的支出费用约为4000万元,其中保安费约150万元,清洁费约150万。而在2000年,市财政每年拨付上博的经费为8000万元。三、上海博物馆的建筑如何使用?上海博物馆建筑分为以下三种类别加以利用:(1)办公区:下一层作为全馆的办公区;(2)库房:地下二层作为库房使用;(3)陈列馆:均为地面建筑,有11个基本陈列馆、3个临时展厅;(4)各种配套设施:如贵宾接待室、放映厅等。上海博物馆实际陈列面积12000平方米,约占全部建筑面积的十分之三。一楼主要有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第一展厅、影视中心、商店、餐厅(中西式);二楼主要有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第二展厅、茶室;三楼主要有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展、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主要有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中国历代钱币馆、第三展厅。另外,休息场所、卫生间等各种辅助参观手段在各楼都有分布,开放部的服务按照星级标准要求,整体设计和操作比较人性化。四、上海博物馆的建制?上海博物馆现由以下25个部门协同执行博物馆的职能:⑴行政部门:党委办公室、办公室、人事处、文化交流办公室、财务处、行政科;⑵研究部门:青铜研究部、陶瓷研究部、书画研究部、工艺研究部、文物修复研究室;⑶职能部门:保管部、展览部、陈列设计部、开放部、教育部;⑷辅助职能部门:出版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信息中心、图书室;⑸后勤服务部门:保卫处、物业管理部、工程部、艺术品公司、综合服务部。特别之处,上海市文物馆理委员会设于上海博物馆内,并由该馆馆长任领导职务,包括文馆委秘书科、考古部、博物馆/纪念馆管理处、地面文物管理处、流散文物管理处等。这一特别设置亦能说明上博的特殊性地位,以及市政府对上博的重视程度。五、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如何组织?上海博物馆设置有青铜研究部、陶瓷研究部、书画研究部、工艺研究部及文物修复研究室五个部门作为专职研究部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海博物馆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及藏品结构决定的。上海博物馆将全馆的藏品大致划分为青铜器、陶瓷、书画及工艺四个门类,分由四个部门进行研究;同时,这四个研究部门再在内部作更为细致的研究分工。另外,11个常年陈设的展览也归由这四个部门进行日常维护与展品检查。这一分工办法确保上海博物馆的藏品能得到专业和充分的研究,并且决定了上海博物馆的运作机制和博物馆职能的发挥途径。而上海博物馆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也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来确立的,可以说,这也决定了上海博物馆选择和培养专业研究人员的基本框架。上博对专业研究人员有一定的量化指标。如:正研究员职称的专家每年至少要在核心学术刊物独立发表6000字以上的学术研究论文一篇,每3至4年出版研究著作一部。而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都有与之相应的目标管理办法。六、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和库房状况如何?上海博物馆的藏品比较丰富,号称“百万”馆藏,珍贵文物12.7万件文物,包括一级品677件、二级品29743件、三级品80176件;其它文物80余万件(大部分是钱币和其它参考品)。这些藏品分为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玉牙器、竹木漆器、甲骨、玺印、少数民族工艺等21个门类,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在博物馆大楼地下二层有3000平方米库房,有效利用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主要保管12.7万件珍贵文物。另外80余万件保存在南汇库房(上海市郊),约有1000多平方米。库房整体投资比较高,购置有现代化的调控设备,基本上达到恒温恒湿(温度20±5℃、湿度55±5℃),另外大部分是木制保存柜,从整体上为文物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存放状态。保管部是专门管理文物库房的部门,现有16人。根据文物类别,分作金石组、书画组、陶瓷组、工艺品组、参考品五个小组,各个小组每天都需要检查文物保存状况,对出现问题(虫害、破损等)的文物及时报告,交由相关研究部门和文物修复研究室共同研究,有效解决,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由于上海的气候问题,地下库房相对潮湿,对库房温湿调控比较难,对文物尤其是古书画不利,为此上博计划将二楼部分区域辟作书画库房。文物到库房要经过的过程一般是:征集→研究→定级→入库;“制度规范、账目清楚”是保管部最核心的要求。七、上海博物馆的民族文物工作怎样?上博在民族文物的征集、研究和展示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并设立了工艺研究部,侧重于少数民族工艺文化的研究。工艺部目前有8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上博收藏的民族文物包括民族服饰、面具、生产生活工具、宗教用品等多个方面,但收藏数量并不多。另外,对民间艺术也有关注,例如上博的皮影收藏就比较全面,较成系列。在博物馆大楼的四层有专门的“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在700多平方米的展馆内,集中陈列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编和面具艺术等近600件。然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少数民族文物工作显然不是上博的工作重心。八、上海博物馆的展览是如何完成的?上博展览部现有工作人员5人,主要负责安排3个临时展厅的展览内容。包括与国内外博物馆联系合作办展,确定展览内容、合作方式等等。在此基础上,挑选文物,确定大纲(包括文字大纲和图录大纲),所有的资料将在展览结束后整理成册,出版发行。陈列设计部5人,主要负责完成展览形式方面的创意及实施,包括展览的总体设计、效果图、结构图、宣传册、施工图等,每个环节要求仔细,并有创意。其工作流程先是根据展览部提供的内容和大纲,把示意草图、平面图、柜内设计图、壁橱立面图、剖面图、灯光图、吊顶平面图、立面展开图、节点详图等等各种图样设计出来,最后交由施工队具体操作实施。在上海博物馆,可以依据展品来源的不同将展览区分为馆藏藏品展览及非本馆藏品展览两类。馆藏藏品展览通常是由研究部门经过研究后提出展览策划,并上报馆领导,由馆领导负责对展览进行最后审定。经核准举办的展览将由研究部门将展品清单及图录提供给陈列与设计部进行展览的陈列设计与制作,展览部则为展览确定展厅,并协助完成展览的说明、展览图录的编辑等工作。目前,馆内的11个常年陈设即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的。非本馆藏品的展示通常由展览部完成选题策划以及联系工作,包括展览合作方式、展品的担保方式等等。如果是涉及国外的展览合作,文化交流办公室则协助完成相关的对外联络工作。同样,这一展览策划经馆领导确认后也将交由陈列设计部来完成展览的陈列设计及制作。如1999年与大英博物馆合作在第一展厅举办的《古代埃及艺术展》就是通过这样的工作方式完成的。九、上海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上海博物馆成立有信息中心,是体现博物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门。1984年,早在新馆建成以前,上海博物馆博物馆就成立了信息中心。到1996年才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信息化进程,配套博物馆的建设,进行了网络安置。2000年,对网络进行升级,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上海博物馆已经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三期建设,其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该中心共18人,分成小组工作:网络组5人,负责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多媒体组2人,负责导览系统和相关图像资料的处理;视频组负责拍摄和编辑视频资料;数据库组负责国际文博信息数据库的资料收集,并出版文博信息年鉴。该中心定位主要以“服务”为主,服务于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服务于博物馆形象的展示等等,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字博物馆”,工作旨在做好现实和虚拟、文物和数据的良好结合。信息化是树立上博整体形象的重要工程。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上博建立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文博视频库系统、图书库系统、学术园地库、文博图书库系统、敏求图书馆查询系统、视觉艺术欣赏等7个数据库系统。现在已经完成总共11.6万余件文物数据录入工作,包括青铜器类66343件、陶瓷类13636件、书画类9732件、工艺类27069件。另外,信息中心专门设置了出版部,大量搜集国内外文博、考古、艺术研究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章,为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另外,信息中心也有部分收益,主要来源于网络开发、光盘和相关资料的发行。十、社会教育在上海博物馆是如何开展的?教育是拓展博物馆功能的重要途径,上海博物馆设有“教育部”来承担这一内容。结合国外的经验,上海博物馆目前采用以下几种社会教育的方式:1、讲解及博物馆志愿者讲解是传统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方式,除了本馆的讲解员外,上海博物馆还招募一定数量的志愿者来参加这一工作。目前,在岗的志愿者90余名,在大展及节假日期间协助讲解工作。志愿者的招募时间及数量视志愿者的流失情况而定,志愿者必须通过考核后的才能参加培训,培训合格后再参加讲解工作。2、博物馆之友“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吸收其它行业从业人员参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方式,他们都是文博爱好者及博物馆事业的支持者,他们将被邀请参加博物馆举办的鉴赏会、文博知识考察活动,以及上博重大展览的开幕仪式。另外,上博还印制“上海博物馆之友通讯”,为他们提供文博领域内的相关信息。3、街道及社区文博工作上海博物馆将文博知识普及到社区,在社区组织了“收藏之友”,2至3个月组织一次活动,如在社区指导举办个人收藏展,如钢笔、邮票等等;组织参观上海博物馆及其它文博场所;组织文博专家到社区举办讲座等等。4、多媒体活动室多媒体活动室是上海博物馆在本馆内进行文博知识普及的场所。目前,在多媒体活动室内常设文博与视听资料阅读、图书阅读,并开展文博影视欣赏、手工制作、趣味墨拓、软陶制玉、唐三彩修复以及各类讲座,其中有些项目是专为少年儿童设置的。5、文博知识普及文博知识普及是博物馆社会工作的主旨。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上海博物馆参与了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发起、由上海市社科院主办的“东方讲堂”,并作为该讲堂的定点单位,定期在上海博物馆及社区组织文博专家讲座。另外,还印制介绍上海博物馆的展览和展品的材料给观众。十一、一份展览计划——上博的年度展览计划如何安排?展览是博物馆的产品。2005年度上博已实施的临时展览共有6场:《上海博物馆藏铜镜展》、《18至19世纪马赛艺术展》、《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藏展》、《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光与石:美国斯科特珍藏宝石展》、《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从内容看,这6场展览中即有中国古代艺术展,内容以青铜器、瓷器为主;也有世界古代艺术展,内容包括纯美术展品(油画、素描和雕塑)及装饰艺术类展品(服装和其他各种质地的实用工艺品);也有兼具艺术与工艺品特性的宝石展。从展览合作形式上看,即有上海博物馆独立制作的展览如《上海博物馆藏铜镜展》,展出上博收藏的历代青铜镜珍品150件,是上博青铜镜研究成果的一个全面展示;也有联合展览,形式包括上博的部分藏品与其他博物馆和收藏机构的藏品合办的展览,如《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也包括国外一家甚至是数家博物馆和文物收藏机构提供全部展览品的外展,如《18至19世纪马赛艺术展》、《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藏展》、《光与石:美国斯科特珍藏宝石展》。十二、关于中国民族博物馆立项建设的及博物馆学一般理论的思考上海博物馆通过多年的建设,在中国博物馆界和文化艺术品展示领域树立了一个标尺,成为目前我国博物馆建设可资参考的国内经验。中国民族博物馆也可以在不走出国门的情况下,借鉴和参照上博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来建设和发展博物馆事业。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资中国民族博物馆借鉴:1、博物馆与时代。上海博物馆之建设,赶上全市精神文明十大建设项目的契机,并得到市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和计委、财政部门的了解和支持,并最终争取到主要领导同志现场办公,确定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作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十大建设项目重点工程,选定馆址在市中心。上海博物馆新馆的建成,是似把握住了建设时机,取得领导支持。然而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文化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得以重视。另外,新技术和新手段被不断应用于博物馆领域。因此,九十年代初国家投资兴建了一批新型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建成后的这些博物馆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成为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阵地,以及地方的文化象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由于各个民族生活环境和条件不断变迁,加之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民族和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文化遗产急剧消失。文化遗产保护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这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建设的有利形势。2、博物馆与城市发展。上海博物馆的成功运作与城市旅游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临近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附近还有上海大剧院等重要文化设施。上博物馆建成,为观众提供了一道“古代艺术、文化”大餐,从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使商业和文化能很好的结合,国内外游客在旅游之余,聆听了“古代”与“现代”的文化对话,从而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因此,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建设也应当努力赢得文博事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争取纳入城市文化传播及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这样才能确保博物馆的良性运行,获得持续发展的可能。3、博物馆及其建筑。上海博物馆地处人民广场,选址时着眼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置,它展示了上海的形象,是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由此看来,博物馆场馆建设应当突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民族博物馆应是北京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长安街靠近中心位置能为中国民族博物馆选址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博物馆的各项功能,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而其建筑应该是中国博物馆建设的“经典”之作。4、博物馆及其定位。上海博物馆一直坚持自己“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在现代化城市中给人们一条通向古代艺术的视觉之路。中国民族博物馆目前定位为荟萃中国56个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反映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以民族学为基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永久性民族博物馆,重点突出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务、交流、休闲等七个方面的功能。因此,中国民族博物馆应当坚持并严格维护这个定位,并以此为中心开展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打造博物馆在相关领域的地位和竞争力,力争建设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综合性民族博物馆。5、博物馆及其藏品观。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独树一帜”,但其更重视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并分期建设,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上博找准了博物馆发展的趋势,扩展博物馆传统藏品观。我们知道,实物是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发挥博物馆各项功能的基础和保证,但在信息化时代中,需要转变藏品观念,加之民族文物的特殊性,中国民族博物馆更需要借助多种手断实现文化保护、展示和交流的目的。我国的民族文物范围之广、种类之丰富世界少有,怎样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护、收藏、研究如此众多的民族文物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民族文物收藏到博物馆,所以新建的中国民族博物馆不能不考虑充分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中国民族博物馆应该把各界、各地力量调动起来,共同来营造一个更大意义上的“中国数字民族博物馆”。6、博物馆及其产品。上海博物馆除固定陈列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展、中国历代玺印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中国历代钱币馆吸引观众外,还定期在临时展览厅引进国内、国外的各类展览精品推向社会。例如1998年就引入《新疆文物展》,在展出的半年时间中,吸引50万人参观来参观。因此,上海博物馆非常注重临时展览对于上博的关影响。从临时展览的内容来看,其实也超出上海博物馆作为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但却对上海博物馆吸引观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引进这些外展,上博都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但却能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补偿。目前,上海博物馆形成的办大展“三大思路”是:走近人类古代文明、努力展示我国边远省份和文物大省的文物精品以及举办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大展。7、博物馆与博物馆人。论及上海博物馆的发展,不能不提及马承源先生(1927—2004)的个人努力和贡献。马先生本身即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古文字学研究专家、文物鉴定家,在这些领域颇有建树。调查期间,我们就听马先生为研究青铜器在库房与青铜器相拥而睡的逸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马先生就任上博馆长后,立即完成了青铜、陶瓷、书画、雕塑四个陈列室的改建和钱币馆的新建,在全国同行中颇受瞩目,并在任职期间赢得上海市领导建设上博新馆的决定。上海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更是倾注其心血,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后,马先生手举望远镜,查出日本施工人员拼接外墙花岗石贴面一毫米多的缝隙。马承源先生的继任者、现任馆长陈燮君先生如是总结马先生的工作:在上博新馆的陈列专馆开馆后多次主持更新调整和改建;推进上海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功能的现代化步伐;形成了办大展的“三大思路”,即走近人类古代文明、努力展示我国边远省份和文物大省的文物精品以及举办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大展;加强了基础业务管理和学术研究的力度,积极推进“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工程;完成了信息化三期工程;“人才培养、人事制度改革”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走向“人才培养”的深层。博物馆人滋养出博物馆文化。因此,博物馆人对博物馆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民族博物馆要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学博物馆,也应当聚集一批热爱博物馆事业、在业务上各有专长的博物馆人,滋养出自己的博物馆文化。致谢 笔者感谢上海博物馆以下受访者:馆长秘书吴喆姝女士、办公室夏蓓蓓女士、信息中心胡江博士,工艺研究部包燕丽主任、王世英先生,展览部陆鹏亮主任助理,教育部乔玮主任,教育部多媒体活动室李明先生,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潘晓通先生,人事处顾主任,保管部张主任,保卫处吴主任,陈列设计部董老师。原作者: 张荣德 邱先鹏来 源: 中国民族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期刊投稿邮箱

200003

上海市人民大道201号上海博物馆,邮编200003

上海博物馆(Shanghai Museum)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近武胜路),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设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4万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收藏了来自青铜器之乡—宝鸡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铜器,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旧中汇大楼,在此期间,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决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块,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3年8月开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

博物馆期刊投稿

《中国博物馆 》是 国家级普刊,非核心复合影响因子:0.523 综合影响因子:0.102 主管单位:国家文物局 主办: 中国博物馆学会周期: 季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2-9648CN: 11-1462/G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博物馆创刊时间:1984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是国家级核心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 中国国家博物馆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2095-1639CN: 10-1005/K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曾用刊名: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时间:1979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0)

排列顺序为:学科类别、级别、刊名、出版地、主办单位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北大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历史系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档案学通讯《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考古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抗日战争研究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清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史研究北师大史学所北师大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世界历史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社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农史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科技史料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党史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百年潮北京中共党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发行杂志社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档案学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档案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敦煌研究甘肃敦煌敦煌研究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学报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与文物西安·该刊编辑部陕西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档案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地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民国档案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明史研究合肥·黄山书社中国明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农业考古江西中国农业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月刊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集刊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吉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林上海·该刊编辑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苏联历史问题西安陕西师大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委员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西北史地兰州·该刊编辑部兰州大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地方志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档案北京国家档案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经济研究杂志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北京·文物出版社中国历史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党史研究资料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

容易的《鲁迅研究月刊》由鲁迅博物馆主办,海内外发行,是中国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专业学术性刊物

博物馆学期刊投稿

核心刊物查询网站: 中文核心期刊2004版.htm 到这可以找到中国所有核心刊物~~ 在给你点:: 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国家级、省级的区分标准。因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声明:中国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没有所谓国家级、省级等的等级区分。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通常将某刊物说成是国家级的,某刊物是省级的或市级的。这种划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用处。这种划分的标准,大致是: 所谓“国家级”期刊,一般即指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的会刊; 所谓“省级”期刊,一般即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与本科院校的学报; 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也可视为国家级。 国家级刊物和重点刊物名称目录 (此刊物级别目录执行时间为2001年1月起) 国家级学术刊物 1、《哲学研究》 4、《管理世界》 7、《政治学研究》 10、《教育研究》 13、《中国语文》 16、《中国图书馆学报》 19、《历史研究》 22、《新闻与传播研究》 25、《高校理论战线》 28、《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经济研究》 5、《经济管理》 8、《社会学研究》 11、《心理学报》 14、《外国文学评论》 17、《音乐研究》 20、《中国史研究》 23、《中国社会科学》 26、《光明日报》 29、《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英文版 3、《财贸经济》 6、《法学研究》 9、《民族研究》 12、《文学评论》 15、《外语教学与研究》 18、《美术》 21、《世界历史》 24、《求是》 27、《人民日报》 30、《体育科学》 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理论文章1500字以上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刊物目录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重 点 刊 物 出 版 单 位 1、哲学 1、哲学 1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会 3 《哲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4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5 《科学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6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7 《宗教学研究》 社科院宗教所 2、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1 《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2 《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学会 3 《经济法制》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 4 《中国劳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5 《会计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 6 《统计研究》 中国统计学会 国家统计局 7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8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9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10 《宏观经济研究》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11 《财政研究》 中国财政学会与财政部主办 12 《审计研究》 中国审计学学会 13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4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与国家税务总局主办 应用经济学 1 《国际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2 《当代经济研究》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 3 《国际经济合作》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出版社 4 《数量经济与计量经济》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5 《世界经济》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6 《价格理论与实践》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中国价格学会 7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社科院 8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9 《国有资产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10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11 《企业管理》 国家经贸委 12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所 13 《市场营销导刊》 中国市场学会与国家经贸委主办 3、法学 法学 1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 2 《中国法学》 中国法学会 3 《中外法学》 北京大学中外法杂志 4 《比较法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 政治学 1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上海社科院 2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3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中共中央党校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中共中央编译局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5 《科学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6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 社会学 1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国青年杂志社 2 《道德与文明》 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科院 3 《妇女研究论丛》 中国妇女理论研究会 4 《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5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华书局 6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7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究》 中共中央编译局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国际共运史学会 民族学 1 《东欧中亚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 2 《世界民族》 世界民族所 3 《日本学刊》 中国社科院 4、教育学 教育学 1 《中国教育学刊》 教育部 中国教育学会 2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教育部 3 《学前教育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4 《课程 教材 教法》 教育部 5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6 《高等教育研究》 华中理工大学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7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部 华中师范大学 8 《中国高等教育》 教育部 9 《人民教育》(2000字以上) 教育部 10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教育部 11 《思想教育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所 12 《外国教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13 《教学与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学 1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2 《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部 3 《心理学探新》 中国心理学会 5、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1 《当代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 《古汉语研究》 湖南大学 3 《古文字研究》 中华书局 4 《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5 《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6 《语言文字应用》 国家语委 7 《中华文史论丛》 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0 《文学评论丛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1 《读书》 三联书店 12 《语文建设》 文字改革委员会 13 《辞书研究》 上海辞书出版社 14 《文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所 15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字理论研究会 16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17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18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 《中国典籍与文化》 国家教育部 2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京作家出版社 外国语言文学 1 《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 《外语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 3 《现代外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 《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 5 《中国翻译》 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 6 《中国俄语教学》 中国俄罗斯研究学会 7 《日语学习与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8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大连外语学院 9 《外语研究》 解放军外语学院 10 《中国英语教学》 中国英语研究会 11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12 《当代外国文学》 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 1 《新闻战线》 人民日报 2 《中国记者》 新华社 3 《现代广告》 中国广告协会 4 《国际广告》 中国对外经贸企业协会 5 《中国广告》 《中国广告》杂志社 6 《编辑学刊》 学林出版社 7 《中国出版》 国家新闻出版署 8 《中国图书评论》 中宣部出版局 9 《大学出版》 教育部 10 《图书发行研究》 中国发行协会 11 《编辑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12 《出版发行研究》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 艺术学 1 《音乐创作》 中国音乐家协会 2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上海音乐学院 3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学院 4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5 《钢琴艺术》 人民音乐出版社 6 《舞蹈》 《舞蹈》杂志社 7 《艺术教育》 文化部 8 《美术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 9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编辑部 10 《中国美术教育》 教育部 南京师大 11 《装饰》 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出版:中国装饰杂志社 12 《中国油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 13 《水彩艺术》 人民美术出版社 14 《中国版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 15 《国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 16 《连环画报》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17 《雕塑》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 18 《艺术与设计》 出版总署 19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20 《人民音乐》 中国音乐家协会 21 《中国音乐教育》 教育部 6、历史学 历史学 1 《史学理论研究》 历史所 2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3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社科院 4 《考古》 中国社科院 5 《军事历史》 军事科学院 6 《民国档案》 中国第二档案馆 7 《抗日战争研究》 近代史研究所 8 《中国地方志》 北京 中国地方志办 9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 10 《当代中国史研究》 国史学会 11 《欧洲》 中国社科院 12 《当代亚太》 中国社科院 13 《美国研究》 中国社科院 14 《考古学报》 考古杂志社 15 《历史档案》 中国第一档案馆 16 《台湾研究》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17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 18 《南亚研究》 中国社科院 19 《西亚非洲 》 中国社科院 20 《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 7、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 2 《管理现代化》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公共管理 3 《中国行政管理》 人事部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4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 5 《图书情报工作》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6 《国家图书馆馆刊》 中国国家图书馆 7 《图书馆杂志》 上海图书馆 8 《情报学报》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会刊 9 《情报资料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中国人民大学 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11 《中国信息导报》 国家科技部信息司、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12 《情报科学》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 8博物馆学 图书情报文献学 1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学会 9、综合类 1 《文献》 国家图书馆 2 《文物》 国家文物局 文物出版社 3 《文史》 中华书局 4 《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论点摘编 5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全文转载 6 《党的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考古与文物 农业考古 华夏考古 江汉考古 文物 考古与文物 中原文物 北方文物 一共四个考古四个文物考古与文物相同总计7个刊名: 考古与文物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主办: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周期: 双月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7830 CN 61-1010/K 邮发代号 52-12 创刊年:1980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农业考古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主办: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周期: 双月 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6-2335 CN 36-1069/K 创刊年:1981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华夏考古 Huaxia Archaeology 主办: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 周期: 季刊 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1-9928 CN 41-1014/K 邮发代号 36-141 创刊年:1987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江汉考古 Jianghan Archaeology 主办: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周期: 季刊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1-0327 CN 42-1077/K 邮发代号 38-72 创刊年:1980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文物 Cultural Relics 主办: 文物出版社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0511-4772 CN 11-1532/K 邮发代号 2-27 曾用刊名:文物参考资料 创刊年:1950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中原文物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 主办: 河南省博物馆 周期: 双月 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3-1731 CN 41-1012/K 邮发代号 36-136 曾用刊名:河南文博通讯 创刊年:1977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北方文物 Northern Cultural Relics 主办: 北方文物杂志社 周期: 季刊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1-0483 CN 23-1029/K 邮发代号 14-78 曾用刊名:黑龙江文物丛刊 创刊年:1981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