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郑州大学教师发表论文数

发布时间:2024-07-03 03:31:56

郑州大学教师发表论文数

郑州大学 单崇新 厉害。

单崇新,1977年12月出生,河南长垣人。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郑州大学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负责人。

任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组委会成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科技委员会主任,任《Journal of Physics: Photonics》、《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中国光学》、《发光学报》等期刊编委。

单崇新教授主要从事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截止到2020年3月,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论文被引用55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

研究成果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1)。

个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科院<>计划、中原学者、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创新争先奖状、河南省优秀科技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郑大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还不如东电!给一个国网招工名单数参考选校吧,专业特色至关重要滴,别看211、985

再去看看电气工程学科排名助你选校,这个专业有五个细分方向,电力口最好切记。

郑州大学(Zhengzhou University),简称“郑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1]  ,国家“双一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入选高校。

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1961年,郑州师范学院并入,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1992年,河南体育专科学校并入;郑州工业大学创建于1963年,初名郑州工学院,1973年,河南农业大学粮油工业系并入,1996年4月,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医科,1952年10月,更名为河南医学院,1962年7月,洛阳医学院一部分师生并入,1984年,定名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7月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合并组建为新的郑州大学。

截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占地面积5700余亩,校本部包括主校区、南校区、北校区、东校区4个校区;共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6万余人、研究生1.5万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教职工6000余人;下设46个院(系),9个附属医院,开设有104个本科专业;拥有5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  2017年9月,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3]  2017年11月,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郑州大学在近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60余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科技攻关、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省(部)级重点项目400多项,获科研经费近2亿元,产出科研成果8500余项,其中700多项成果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800多项成果获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589项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8]

“十一五”期间,郑州大学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达12亿元,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25项,横向科研项目1316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文章5篇,2005年被SCI收录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28位,被EI收录论文138篇,发表SCI和EI文章3330篇,申请发明专利698项,与企业签订合同1400份,获得成果转化费4亿多元。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万多篇,出版著作900多部,被SCI收录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39位,被EI收录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55位。

郑州大学导师发表论文

吴泽宁,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院长,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规划管理”和“水资源技术经济”。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国家 “973”项目专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河南省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各类横向科研项目共31项, 19项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一项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获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46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共9部。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和有关横向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大学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 “百名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王复明,男,教授,河南省沈丘县人,1957年3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水利系。1991年3月~1993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4月至今在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任教。现任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第一学术带头人。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维护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理事,河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基础工程设施安全评价与维护管理。主讲《工程结构反分析理论》、《现代工程检测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近年来发表论文约127篇。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重点科研项目12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40余项。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河南省中原学者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左其亭,男,教授,河南省固始县人,1967年12月出生。2000年6月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同年来郑州大学任教。2004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6年6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为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会员、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会员。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专题、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以及横向课题共32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66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李宗坤,男,教授,河南省邓州市人,1961年10月出生。1983年6月本科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水利系,并留校任教。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2006年被聘为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水利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主要讲授《水利水电工程概论》、《水工建筑物》、《高等水工结构》等课程;指导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曾获得郑州大学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学生最满意的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学优秀一等奖、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发表论文52篇,出版教材和专著7本,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5项,承担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重大公益项目等10项,横向课题和技术服务20余项。现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王艳芝,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4-2001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先后获得中药学学士及药剂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12月到郑州大学药学院药剂系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本专科《药剂学》、《现代给药系统专论》、《药剂学实验》,研究生《中药制剂专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其中参与项目有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抗肿瘤新药JD27的临床前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a-glucosidase抑制活性的新型穿心莲内酯衍生物抗细胞黏附和血管生成作用及机理研究”、郑州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药新药创制与评价研究”等,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3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目前已在SCI收录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参编专业著作四部,包括《现代给药系统专论》、《中药药剂学实验教程》等。自2007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胶体型给药系统(纳米粒、乳剂、脂质体等)的研制、抗肿瘤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中药新制剂的研发等。

何季麟,冶金与材料工程专家。196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是我国著名钽铌冶炼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

何季麟院士长期从事钽、铌材料的精细结构及其对性能影响的研究工作,对钽粉的钠还原机理与其化学性能、电气性能的内在影响有很高的研究造诣,是我国采用氟钽酸钾钠还原工艺(系列性)制取钽金属的变革性进步的重要人员。

在稀有金属钽、铌、铍新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开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钽铌金属冶炼、加工工艺、技术与方法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主持并指导了特种铜合金、镁及镁合金、钛合金加工、钽电解电容器、电池材料、金属陶瓷靶材等多项新材料技术研究。

何季麟院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发明专利近20件。2007年“RTO金属包埋切片微米、纳米表征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年“超小型化钽电解电容器用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郑州大学导师论文发表

郑州大学 单崇新 厉害。

单崇新,1977年12月出生,河南长垣人。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郑州大学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负责人。

任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组委会成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科技委员会主任,任《Journal of Physics: Photonics》、《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中国光学》、《发光学报》等期刊编委。

单崇新教授主要从事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截止到2020年3月,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论文被引用55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

研究成果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1)。

个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科院<>计划、中原学者、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创新争先奖状、河南省优秀科技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吴泽宁,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院长,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规划管理”和“水资源技术经济”。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国家 “973”项目专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河南省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各类横向科研项目共31项, 19项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一项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获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46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共9部。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和有关横向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大学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 “百名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王复明,男,教授,河南省沈丘县人,1957年3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水利系。1991年3月~1993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4月至今在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任教。现任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第一学术带头人。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维护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理事,河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基础工程设施安全评价与维护管理。主讲《工程结构反分析理论》、《现代工程检测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近年来发表论文约127篇。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重点科研项目12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40余项。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河南省中原学者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左其亭,男,教授,河南省固始县人,1967年12月出生。2000年6月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同年来郑州大学任教。2004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6年6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为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会员、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会员。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专题、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以及横向课题共32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66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李宗坤,男,教授,河南省邓州市人,1961年10月出生。1983年6月本科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水利系,并留校任教。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2006年被聘为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水利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主要讲授《水利水电工程概论》、《水工建筑物》、《高等水工结构》等课程;指导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曾获得郑州大学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学生最满意的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学优秀一等奖、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发表论文52篇,出版教材和专著7本,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5项,承担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重大公益项目等10项,横向课题和技术服务20余项。现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郑州大学cns论文发表数量

郑州大学 单崇新 厉害。

单崇新,1977年12月出生,河南长垣人。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郑州大学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负责人。

任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组委会成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科技委员会主任,任《Journal of Physics: Photonics》、《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中国光学》、《发光学报》等期刊编委。

单崇新教授主要从事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截止到2020年3月,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论文被引用55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

研究成果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1)。

个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科院<>计划、中原学者、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创新争先奖状、河南省优秀科技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郑州大学(Zhengzhou University),简称“郑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1]  ,国家“双一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入选高校。

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1961年,郑州师范学院并入,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1992年,河南体育专科学校并入;郑州工业大学创建于1963年,初名郑州工学院,1973年,河南农业大学粮油工业系并入,1996年4月,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医科,1952年10月,更名为河南医学院,1962年7月,洛阳医学院一部分师生并入,1984年,定名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7月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合并组建为新的郑州大学。

截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占地面积5700余亩,校本部包括主校区、南校区、北校区、东校区4个校区;共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6万余人、研究生1.5万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教职工6000余人;下设46个院(系),9个附属医院,开设有104个本科专业;拥有5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  2017年9月,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3]  2017年11月,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郑州大学在近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60余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科技攻关、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省(部)级重点项目400多项,获科研经费近2亿元,产出科研成果8500余项,其中700多项成果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800多项成果获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589项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8]

“十一五”期间,郑州大学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达12亿元,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25项,横向科研项目1316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文章5篇,2005年被SCI收录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28位,被EI收录论文138篇,发表SCI和EI文章3330篇,申请发明专利698项,与企业签订合同1400份,获得成果转化费4亿多元。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万多篇,出版著作900多部,被SCI收录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39位,被EI收录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55位。

郑大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还不如东电!给一个国网招工名单数参考选校吧,专业特色至关重要滴,别看211、985

再去看看电气工程学科排名助你选校,这个专业有五个细分方向,电力口最好切记。

郑州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吴泽宁,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院长,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规划管理”和“水资源技术经济”。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国家 “973”项目专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河南省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各类横向科研项目共31项, 19项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一项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获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46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共9部。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和有关横向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大学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 “百名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王复明,男,教授,河南省沈丘县人,1957年3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水利系。1991年3月~1993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4月至今在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任教。现任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第一学术带头人。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维护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理事,河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基础工程设施安全评价与维护管理。主讲《工程结构反分析理论》、《现代工程检测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近年来发表论文约127篇。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重点科研项目12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40余项。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河南省中原学者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左其亭,男,教授,河南省固始县人,1967年12月出生。2000年6月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同年来郑州大学任教。2004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6年6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为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会员、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会员。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专题、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以及横向课题共32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66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李宗坤,男,教授,河南省邓州市人,1961年10月出生。1983年6月本科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水利系,并留校任教。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2006年被聘为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水利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主要讲授《水利水电工程概论》、《水工建筑物》、《高等水工结构》等课程;指导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曾获得郑州大学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学生最满意的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学优秀一等奖、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发表论文52篇,出版教材和专著7本,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5项,承担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重大公益项目等10项,横向课题和技术服务20余项。现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郑州大学 单崇新 厉害。

单崇新,1977年12月出生,河南长垣人。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郑州大学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负责人。

任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组委会成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科技委员会主任,任《Journal of Physics: Photonics》、《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中国光学》、《发光学报》等期刊编委。

单崇新教授主要从事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截止到2020年3月,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论文被引用55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

研究成果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1)。

个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科院<>计划、中原学者、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创新争先奖状、河南省优秀科技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40岁,查丽莎、1983年生、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免疫学博士、瑞士伯尔尼大学博士后、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国际免疫中心执行主任、郑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知名免疫学专家Martin Bachmann团队核心成员、安徽省“百人人才计划”引进人才、青岛赫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主要从事个性化疫苗和纳米抗体研发,在纳米抗体快速筛选和纳米药物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期于Nucleic Acids Reserch(IF 11.56)、Seminars in Immunology(IF 9.60)、J Allergy Clin Immunol(IF 13.26)、J Immunother Cancer(IF 8.68)等国际高水平SCI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多篇。2016年发起瑞士双峰论坛(DUPEAK)受到瑞士官媒SwissInfo、中国官媒新华社和央视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与采访。同年创办瑞士Affinibody Life Science公司。2017年起,兼任郑州大学兼职教授。同时顺应中国“一带一路”潮流,于2019年在中国建立青岛赫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致力于创建在纳米抗体和生物医药领域有技术领导力的国际性生物医药公司。2019年10月,在中国安徽省安徽创新馆主办2019瑞士双峰会(Swiss DuPEAK Forum)暨中瑞(合肥)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国际合作论坛。获得第二届(2017)烟台“业达智汇谷”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18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一等奖)、第十二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生物与新医药组优胜奖)、烟台市双百人才、烟台市开发区科技领军人才、烟台市十大杰出青年优秀科技人单项奖等荣誉称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