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发表医疗信息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00:26:06

发表医疗信息化论文

首先,医学论文分普刊,核心期刊。核心又分,科技核心和中文核心。另外,需要纠正期刊并没有所谓的好投难投的区分,这实际上是大家一种错误的理解。可能有些人觉得好中,有的人觉得难中。其实是自己文章本身的原因和选刊的原因。其次,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一本核心版面页数越多自然收录的概率就会越大。例如,旬刊,半月刊肯定要比月刊双月刊收录的多一些。医学论文发表,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是本身文章质量要过关,第二是杂志社审稿,收录要快,第三是自己的科研背景要满足杂志社的条件。详细的医学论文发表经验优助医学更为擅长。

先是要把文章先要写好,然后就是直接去投稿就可以了

还有就是注意一下期期刊的格式就好了

[1] 雷赫. 8500亿牵动医疗信息化[J].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9,(10) [2] 李文男. 通向现代化医院的桥梁——荣讯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简析[J]. 计算机周刊, 1996,(17) [3] 侯晓林, 曹梅红. 面向病人全生命周期医疗信息系统构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01) [4] 陈晓勐. 医疗信息系统中的网络安全问题[J]. 红外, 2002,(08) [5] 仲计水. “医改”不成功,医疗信息化咋办?[J]. 中国信息界, 2005,(15) [6] 雷赫. 医疗信息化“翻天覆地”[J].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9,(18) [7] 刘宝旨, 温新民, 王彦. 基于CTI技术的医疗信息声讯系统[J]. 医学信息, 2000,(08) [8] 王骁. 二十一世纪医疗信息交换协议展望[J].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1998,(04) [9] 杨婕, 邵晨. 电子病例系统建设现状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7) [10] 方皓. 医院信息化新方向?[J]. 中国医院院长, 2006,(05)

朋友,我刚回答过这样的问题,我就复制粘贴过来了。发表流程需要先审核你的文章,然后定稿,之后交付定金,然后拿通知书,然后等着收期刊了。发表你需要注意几点啊,现在网上都是陷阱没有馅饼了,发表成功不要上当时最重要的,不知道怎么发表 你可以找发表过的朋友咨询一下,还有 花银子是必须的,这里太便宜的可能是子 太贵的又不划算,你需要多考虑。如果你第一次发表 我推荐你一个 我以前发表过的网站 欣启论文网 你百度一下就可以 朱老师给我办的,我发3篇了,书都收到了,你可以去咨询一下,很耐心的。发表文章最重要的还是成功率。血汗钱不能百花。价格太低 或者什么条件都答应你的,还是需要多考虑的。网上真真假假的太多。也不知道社会为什么要评职称这么一说,现在都成有钱就能办的了。只是苦了我们百姓了。就这么多,祝你发表成功。在这里 给你介绍几个我以前发表过的期刊《中外医疗》《医学信息》《亚太传统医药》刊名: 亚太传统医药 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主办: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2197CN: 42-1727/RQQ:173395486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亚太传统医药创刊时间:2005《亚太传统医药》杂志是由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在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传统医药行业发展与学术研究综合性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7/R,国际刊号:ISSN 1673-2197)。内容以传统医药(尤其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为重点,关注行业热点、重点、难点,介绍中国及亚太各国传统医药的经验、理论与实践,传播行业资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主要栏目有:发展论坛、国际在线、基础研究、药学研究、临床交流、综述、教育文化、药事管理等。本刊关注行业发展与学术研究相结合,阐述传统医药(尤其中医药)发展思路,弘扬传统医药学术思想,为行业的发展鼓与呼。本刊欢迎新人新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引领行业发展,繁荣学术研究。本刊是关于亚太地区传统医药行业发展与学术研究的综合性月刊,联合国亚太技术转让中心、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主要栏目 发展论坛--关注行业热点、重点、难点,刊登传统医药及卫生保健行业发展方向类文章,如战略研究、思路方法、前景预测、法规标准、药事管理等。 国际在线--选载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各国传统医药发展状况、法规标准、传统医药体系,国际传统医药动态、资讯,科研技术前瞻等国际性文章。 基础研究--主要刊登传统医药如中医药学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如对经典的研究、理论体系的现代研究、证候研究、针灸经络研究、基础药理研究等。临床交流--发表传统医学临床医疗报道,交流临床研究与经验,如临证心得、病例报告、经方验方、病症护理、康复与养生、中西医结合、特色医疗等。 药学研究--报道传统药物和天然药物从种植到成药过程中的科研成果,如药用植物种植、药材加工炮制鉴别、药理药化、药物临床、新药研发、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 述评--刊登综述、阐述类文章,如文献综述、评论、比较研究、民族医药、民间医药等。 药事管理--药政监察、药房管理、用药调查与分析等。 教育文化--刊登传统医药教育、人才培养、院校掠影、医药史话、传统医药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学术动态--学术会议、论著出版、基金项目申报等相关报道。

医疗信息论文发表

首先,医学论文分普刊,核心期刊。核心又分,科技核心和中文核心。另外,需要纠正期刊并没有所谓的好投难投的区分,这实际上是大家一种错误的理解。可能有些人觉得好中,有的人觉得难中。其实是自己文章本身的原因和选刊的原因。其次,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一本核心版面页数越多自然收录的概率就会越大。例如,旬刊,半月刊肯定要比月刊双月刊收录的多一些。医学论文发表,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是本身文章质量要过关,第二是杂志社审稿,收录要快,第三是自己的科研背景要满足杂志社的条件。详细的医学论文发表经验优助医学更为擅长。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单位,认可维普和知网,所以发表的时候,最好是找能被这两个网站同时收录的期刊另外,文章是发表在期刊上,只要你发的期刊被这些网站收录,你的文章就自然能从这些网站上搜索到,不是自己直接发表在网站上的

是什么类型的?一般是有分普刊与核心的 普刊像《医学信息》,《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现代医生》《中国当代医药》《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核心《西部医学》《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实用癌症杂志》都是可以的,还有不懂的也可以跟我们精品书厢了解下

当然是核心期刊啊,不过没那么高要求的话省级的就可以

医疗信息化与发展期刊投稿

随着民众对健康医疗的需求日益提高,加强区域协同、促进信息共享、推进智慧医疗成为现阶段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应用软件的开发,目前,许多新兴技术也逐渐在医疗领域得到应用,如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持续助力我国医疗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医疗信息化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卫宁健康(300253)、东华软件(002065)、万达信息(300168)、东软集团(600718)、创业慧康(300451)、思创医惠(300078)、麦迪科技(603990)、和仁科技(300550)、易联众(300096)、久远银海(002777)等。

本文核心数据:医疗信息化专利申请状况、医疗信息化主要技术、医疗信息化公司新兴技术应用情况

我国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研发活动十分活跃

专利数量可以反映出行业技术的活跃度情况,专利数量越多,代表技术研发的活跃度越高。在SooPAT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上以“医疗信息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4月28日,有关专利共有1.2万项。按申请年进行分析,2010-202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相关专利申请量逐年上升,尤其是2015年之后有明显增加。我国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研发活动十分活跃。

从专利领域分布来看,截至2021年4月,G16H(医疗保健信息学,即专门用于处置或处理医疗或健康数据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排名第一,专利申请量高达3322件,占比达27.47%;其次是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专利申请量为3026件,占比为25.02%;A61B(诊断;外科;鉴定)排名第三,专利申请量为2572件,占比为21.27%。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技术为医疗信息系统提供支持

我国传统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应用软件的开发,包括基于组件化平台的架构技术、报表开发管理引擎、电子病历解析引擎、医疗信息标准集成引擎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技术逐渐为医疗信息系统提供更多的支持。

政策鼓励新兴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以病人为中心实现信息的共享、流动与智能运用。在医疗卫生服务整个环节中实现协同和整合,才能推动各医疗机构医患资源的灵活流动和结构优化。从医疗信息化政策中可以看到,国家支持新兴技术在医疗领域进行应用,利用新兴技术,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新兴技术能够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多个环节

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迅速,疫情常态化下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也让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级和创新力的关键。在需求的推动下,数字技术与医疗健康行业的融合将持续往纵深方向发展。除了医疗系统软件产品和技术不断加速的更新换代外,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信息化领域逐渐得到应用。

医疗信息化企业加大对新兴技术的投入

我国医疗信息化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支撑,在关键技术领域持续拓宽产品及服务生态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宽盈利方式,以满足医疗信息化的建设需求。

新兴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医疗卫生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医疗行业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型数据中心和大规模系统集成工作将会逐步展开,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成为医疗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5G技术将持续助力医疗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人工智能在我国医疗领域应用将加速落地。

更多数据可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e医疗》非常庆幸诞生于新医改的年代,创办于医疗IT的春天,并成为这个时代的参与者。《e医疗》紧紧围绕着“信息技术推动医疗改革与创新”这一编辑方针,以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为己任,把促进全民健康作为我们的目标,并忠实服务于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医疗是基础,政策是保障,健康是目标。《e医疗》杂志的办刊方针是内容紧扣医疗、贴近临床、服务广大医护工作者,解读主管部门对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政策导向、交流院长们的产经问题、报道数字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国内外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动态、跟踪研究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进程、数字医疗设备技术发展趋势、引导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向,为读者提供信息饕餮。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努力是其办刊宗旨。2010年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阶段,《e医疗》会以医疗资源整合、加强信息标准化、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居民健康档案建设、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及医院管理、电子病历、移动医疗、PACS、网络安全等内容为报道重点,力求全面反映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进程。 集信息、知识、观点传播于一体,为读者提供快速的新闻报道和最新的行业信息,同时也为读者的互动交流和各种市场活动的开展提供广阔的在线空间。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者沙龙、医疗信息化研讨会等活动将通过网站全方位的展现,读者也可以通过热门关键词及时获取到最新最全的相关信息,了解行业动态。网站分为资讯、观点、行业动态、e临床、数字人物、数字医院、医疗IT方案等几大版块,从多个角度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读者可以对文章予以评价、讨论,并分享有益经验。《e医疗》网站将致力于打造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全新网络交流平台。 随着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颁布,以及政府未来3年内8500亿人民币的投入,医疗信息化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支柱。“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新医改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提出的要求。各级政府、医疗机构以及企业对于医疗信息化建设都高度重视,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仅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在全国就达到近100个,为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迎来了一波新的高潮。这不仅给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带来了很多机会,同时也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和深层次的挑战。行业中存在诸多深层的问题,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架构不完备,对标准化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人才短缺、技术应用水平不均衡、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医疗IT厂商以及研究开发资金不足等。为了真正地实现互联互通、提高效率和效益、减少医疗错误,避免新的信息孤岛的形成,以及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问题,《e医疗》杂志于2010年专门设立了医疗信息技术应用及行业市场研究部,旨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的动态趋势、技术应用、发展现状、IT与临床相结合、信息化管理、市场状况等方面开展调查、分析。结合当前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联合有关专家、机构、医务人员以及厂商共同合作,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路线、技术、模式以及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2010年调查方向主要集中在信息标准应用、电子病历、临床信息系统以及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状况等方面。 弗戈博达(中国)数据服务中心是针对细分行业市场深入开展调研与数据服务业务的专业数据服务和市场研究机构。中心于2004年末基于行业数据运作经验丰富的《e制造》数据服务团队组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拥有独立呼叫中心,数据采集、维护经验丰富,数据服务模式多样,配合专家型的编辑团队,能够提供专业行业信息化研究报告、白皮书等服务的信息机构。《e医疗》的数据库是本刊的上级主管、主办、协办等单位提供基础数据,由弗戈博达(中国)数据服务中心负责数据库结构完善、数据确认、更新、补充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2009年,通过《e医疗》主办的沙龙活动、大型论坛会议和其他会议合作,整体数据库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有效提升。截至2009年11月底,数据中心已经拥有60000条(人)完整记录,重点覆盖了包括全国三级以上医院、主要经济地区二级以上医院、全国医疗卫生政府管理机构、主要经济地区社会卫生保障机构。此外,弗戈博达(中国)数据服务中心还将按照每月1200~1500条的速度,对数据库进行有效扩充和更新。秉承德国弗戈博达媒体集团百年办刊经验,发行视点力求准确、全面、切入纵深,确保杂志到达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决策人群、影响力人群手中。严谨而专业的弗戈博达(中国)数据中心为《e医疗》的有效发行提供了最可靠保障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e医疗》非常庆幸诞生于新医改的年代,创办于医疗IT的春天,并成为这个时代的参与者。

(1)大部分企业的营收仍在增长并加速度持续增长下去

1. 专病库平台搭建工作仍在继续,现阶段的医学临床研究对于大部分常见人体九大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基本可以解释清楚,但是对于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以及合并症处理环节,在无法给与高质量的临床证据的情况下,即现实意义中“缺乏大量临床数据(信息)支撑”的意思,临床工作者是无法设计符合生理、病理的高质量治疗方案,所以基于对疾病知识的纵向与横向探索分析的诉求,对疾病需要从头到尾的进行数据追踪,保证患者病程的信息完整性,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结束,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如果依靠人工去完成在这类工作,需要耗费的时间和人力都是无法计数的,而且依据不同医院的数据量,也无法定量定性,不具有普适型和标准化。所以此时需要一个可以帮助医生解决此类需求的有效信息化工具,专病库平台恰好应运而生,从基础的数据库功能,对于患者数据存储、调用、管理等多个需求着手,后续根据各种各样个性化需求又演变出了更多的形态,目前国内专病库平台的搭建工作仍在继续。

2. 科学研究深度的要求,当下临床领域对于数据的质量、数量要求激增,感受过了专病库对于临床科研的催化作用,开始为了设计更高级别的研究方案,需要的数据量开始几何增长,以往可能是百人、千人队列,现在直接以区域为单位作为研究对象,需要提供海量数据支撑。

3. IDC(Internet Data Center)给出的2022年预期规模数据时593.40亿元,且将维持约12%的增长率持续扩张。医疗信息化市场其实还是较为可观的,不论是政策要求的51类疾病单病种质控,又或是电子病历等级评级要求等等,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提供了多个角度切入点,从几万的可视化UI界面设计,到亿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都是存在的。尤其当医疗能力逐步提升的环境下,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不仅仅是治愈率,还有低返院率、患者满意度等其他新时代要求,此时医疗信息化开始成为一种既协助治病救人,又能优化患者体验、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推动科研发展的刚需工具。

(2)对行业运营的看法

1. 目前市场内各家公司提供的软件服务各有所长,又由于国内医疗存在地域优势化、医学复杂化等等问题,导致缺乏标化产品,无法让产品具有行业普适性,导致行业内各企业重心更多侧重于推广而非研发,让整体行业创新力保持在较低水平,除了新增个性化需求会引发迭代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驱动力了。比如东软支持广域的医院整体、系统解决方案与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但是从2020年第一次IPO保持当前主营方向,至今仍是。卫宁优势在于华东区域有较大市场份额和接受度,也有不错的信息化技术(HIS系统、EMR为主)。

2. 行业整体缺乏奋进活力,老牌公司技术解决方案已经完善,其产品架构开始成熟、标化及定式,欲树立自身在行业内技术地位,但是新兴公司凭借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崭露头角,利用定制化开发获取大量客户,并且开启了新产品理念的冲击浪潮。对这个行业来说,新旧单位对发展战略的不同,导致医疗机构对于整体行业存在一种“虎头蛇尾”的认识,先有需求后找供应商询价,直面行业内具有声誉和影响力的企业,再轮得到新兴企业参与,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我个人认为其对于行业整体是负激励作用的。

二、市场当前环境

(1)医疗信息化企业传统产品的竞争格局被逐步削弱,这是医疗信息化困境的第一要素

早期成立的大型信息化企业(其中包含前期非医疗领域厂家)凭借产线完整度与长期以来积累的口碑瓜分了HIS、EMR信息化基础设施市场,新一代的企业则大多着手于市场的政策新需求(如CDC、DRG、MDT、日间中心、AID中心等)。少有企业愿意或者说能够花费数年打造在一套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的医疗信息化系统,去与大企业抗衡,而且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基础医疗信息化发展几乎依靠政策再推动发展。

譬如DRGs/DIP模式下,需求院方或者医疗服务提供单位可以系统化地将病例信息根据对应的标准进行匹配,如患者的年龄段、疾病诊断(ICD或者SNOMED)、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调控中心根据前一年得到医疗服务状况(具体对照国内或者区域的卫生月报、年报)调整明年的纳入条件,这种集成离散的数据为一套标准体系,需要数据量十分庞大的数据库才能实现,否则以一个小型数据库的数据去衡量一个国家的数据量,是没有太大参考意义的。回到正题,这类新的医保付费或医疗服务绩效(目前国内频繁出现的医保层面),需要紧密结合院内各业务系统数据,需要以这些数据作为纳入条件,但是往往很多医院在数据积累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重视数据质与量之间的平衡,“量大质差”,是当前医疗信息化服务商再对接医院数据接口后,经常埋怨医院的数据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报告,实施方在项目进度内,分配在数据接口对接和数据治理的工作上的时间占项目周期的37.63%~42.52%,一个项目将近小半个周期都是花在对医院数据处理的工作中,医院的源生数据一直都有“错、叠、缺、漏”几个方面的问题,错是指源数据据存在错误值/null值,无法直接使用或者不符合逻辑而弃用的情况;叠是指源生数据因客观或非主观的因素影响下导致数据重复或数据膨胀的异常;缺是指数据治理过程中发现无值的情况;漏是指对于某些有意义的系统无法对接或者数据存储方式非数字化的数据孤岛。医院内各业务系统形形色色,同业务系统也有可能采用多家供应商,数据的多样性也因此丰富。综上,若是直接从原有的业务系统导出数据进行标准设计,没有一个可以将数据进行治理并集成的工具,通过人力去整合、统计是完全无法灵活维系数据标准的弹性空间。

(2)医疗数据结构加速度更新,如何保证稳定的数据来源很重要。

当前医疗领域数据来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安永此前给出的数据显示,2022年医疗大数据市场规模约为301.36亿元,但是根据医疗数据存在多维度难点未能突破,实际发生的大数据交易远低于预期数字。比如市场上开始出现大量可穿戴监控设备,如何保证数据完全对接至数据中心(SD卡、无线等),打破数据孤岛的局面是构建医疗大数据重要环节,最关键,也是行业高压线,就是确保医疗数据(此处指的是患者信息、医护人员个人信息等涉及隐私权、财产所有权、国家安全的敏感数据)安全,但往往如何把握好数据通畅和如何保证数据安全两个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矛盾,比如数据通畅时,对于数据结构的处理就会比较简单,节约传输时间的同时,使得数据安全性被降低,容易被人窃取利用,所以在当前医疗数据结构加速度更新迭代的大环境下,在数据安全的准则下,保持稳定的数据来源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3)市场信息参差,需求与解决方案之间存在互相将就的现象

医疗大数据行业中各种需求的产品都有,都是采购方和供货商之间多次交流产生的多少带有定制化特色的产品,这是需求与解决方案之间互相将就的结果。

在进行需求调研时,更多的采购人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很明确的认识,采购单位是无法在市场快速在市场中选定能满足需求的商品,他们需要一个可以提供相关资讯的地方,这个地方大多是某某网站,譬如某脉网、某界、某生等等,这类可以提供医疗信息化资讯网站(以下简称网站),如此对于目标厂商的认识在这些网站中进一步缩小,而且网站也会提供合作方解决方案供采购单位审阅,这样过程可能持续几天或几周,最终确定几家配合度高、产品较贴合的厂商。

未来的医疗发展更趋向于服务的人性化和高效化,医疗内部的设备互联是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借助物联网的设备连通,可提高患者就诊的效率,简化诊疗流程,进而提高医疗体系的整体效率。

医疗信息系统期刊投稿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国误诊学杂志,中国健康月刊,医学信息,都是统计源期刊,超级好投,发表时间快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09年4月8日批准,由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管,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主办的国家级医学核心学术期刊,维普网全文收录。那么医药卫生投稿有什么要求呢? 1、 稿件文体应尽量符合本刊栏目要求。目前本学术期刊主要设置论著、临床医学、医学教学、临床检验、中医经验、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理、医学影像、基层医药、医教之窗、健康教育、护理研究、心理护理、社区护理、医卫管理等栏目。 2、 稿件内容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表述也应做到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文字简练。 3、 稿件内容应丰富详实,符合相应栏目字数要求。论著、基础研究、综述不少于6000字,临床研究不少于5000字,字数均不超过8000字。 4、 作者应对稿件的真实性、保密性负责。来稿均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不存在抄袭、雷同等学术不端现象。严禁一稿多投。 5、 论文如为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研究,应于论文首页左下角注释,需注明基金项目的类别、项目具体名称及项目编号,并在投稿流程中上传基金项目批文等相关材料。 6、 稿件电子版均采用word文档格式。为便于编辑、专家审修稿件,来稿最好不用IPs等文档格式。 以上就是对于医药卫生投稿有什么要求的全部内容。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论文发表

这两本杂志都不错,主要看你用在什么方面啦!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中国医疗设备》、《医疗装备》相比,《中国医疗设备》的影响因子较高,在行业内的地位也比较高。 医疗器械杂志主要有:《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中国医疗设备》(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中国医学装备》(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疗卫生装备》(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临床医学工程》(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医疗装备》(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是经国家科委、卫生部批准,在国内外正式出版发行的国家级技术刊物,是国内首家医疗器械专业杂志,已有近40年悠久历史。本刊编委会由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界知名学者、专家组成,确保载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本刊主要报导医疗器械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开发、研制、生产、临床应用和医械监管等方面的新进展,以及管理和维修等方面的新经验。本刊是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疗器械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欢迎各界人士投稿,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投稿须知: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逻辑性,有理论性和指导实践意义。2.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分析方法正确,语言精练、书写工整。3.研究类文稿和综述、讲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临床经验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请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研究类文稿应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可以采用结构式著录: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也可以作为有机整体写为一段。应简洁明了,注意突出创新点。4.稿件提交采取网上提交的方式。文稿内容中,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图请尽量采用矢量图,如果是位图,请尽量采用600dpi分辨率及以上标准。照片请用光面纸印出,要求清晰、层次分明。5.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6.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后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时,作者可自行处理。7.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许可。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修改,务请在来稿中注明。8.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9.来稿首页作者单位后请注明单位所在城市名称及邮编。此三项请列于首页正文下方,并用横线隔开。项目资助课题请注明资助单位及编号。为方便联系,请留电话号码或E-mail地址。

1、医疗器械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由于受技术条件、认知水平和工艺等限制,加之上市前的研究、验证不足,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同时,由于器械在应用过程中的性能退化、故障损坏、操作不当或错误使用等,进一步增加了器械应用的临床风险,并可能导致器械相关医疗事故的发生。为了减少这一风险,国家应该加强医疗器械上市前的准入管理和上市后的监督,医院应该加强器械的临床准入管理以及操作人员和医学工程保障人员的准入管理,并将医疗器械应用纳入医疗质量管理,构建涵盖医疗器械采购、临床使用和医学工程保障等各相关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医患安全,促进医院综合效益的提高。——曹德森,吴昊:医疗器械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年(8)22、现代科技的发展将临床医学推向了崭新的高科技时代,高科技渗入到病理学研究、临床诊 断、介入治疗、内植物材料及功能、器官移植直至最新技术DNA基因 疗法各个领域,医院的发展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现代化设备器械,所以,医院临床的发展 与提高都与设备管理部门密切相关。设备管理部门必须了解全院现有设备的运转状况,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如设备的购买期、折旧情况、运转状态、维修、保养时刻表及维修费用等,做到心中有数。设备管理部门必须要深入临床各科室、各部门,仔细调研临床发展动态及需求。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新技术、新设备、新器械、新耗材的信息,收及主要设备的功能及性能,包括诊断设备、治疗 设备、检查设备及医疗辅助设备等设备的技术含量与先进程度及主要技术指标。——曹安之,蒋红兵,舒慧宇,刘枫,沈暑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与供应商及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关系,《医疗装备》,2004(06)3、高风险医疗器械是植入人体或用于支持、维持生命或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的医疗器械产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安危。——郑福友,金敏: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中国药事》,2006(1)4、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和通用要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rresponding General Aspects for Medical Devices),简称ISO/TC210。该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AAMI(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内。——陈宇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和通用要求标准化组织简介,《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7(6)5、我国医疗器械工业在近乎于零的基础上,经过30余年的奋发努力,现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工业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医疗器械工业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高技术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潘广成:医疗器械市场展望,《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7(2)6、医工科历经20多年的发展,其职能从当初的设备器材的采购、维修,发展到现代医用设备的信息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及标准规范化管理;医疗仪器设备预防检测与维修;现代化医院医用设施系统建设规划与管理,理工医结合开发研制新颖实用的智能医学仪器设备,深化与拓展了学科发展的内涵。临床医工科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已经形成:即“以医疗器械保障为基础,以设备安全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学术科研为导向。促进学科全面发展。”——种银保,唐超:现代医疗器械管理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医学装备》2005(11)7、根据调查,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的采购、储存、使用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例如: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些医疗机构没有相应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不配备质量管理人员,对使用医疗器械的技术人员培训不够;对供货企业的合法资质审查把关不严;储存养护上,相应规范不明确或者可操作性不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制度、重大安全事故的报告与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等。——郭仓田,完善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监管,《实用新医学》2007(12)8、从医疗器械企业的特点出发,以遵循法律法规的内容,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为指导,从优先教育决策层、零缺陷管理、推行“5S”活动、GMP规范等方面,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高琳琳: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2)9、生物学评价是医疗器械质量/风险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对生物学风险分析与评估的过程.首先,它的结论是在对先前临床应用、器械的临床评价、生物学实验检测等数据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对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取舍的结果。——庄菲,丁彪: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中的生物学评价,《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4)10、医疗器械清洗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器械灭菌前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清洗是否彻底关系到医疗护理管理安全。医疗器械的清洗是否达到洁净要求,达到洁净程度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判断医疗器...——王素珍,王欣,陈文,苗新霞,申丽萍:医疗器械清洗洁净度监测与清洗质量管理,《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