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教授发表论文的刊物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01 15:47:58

教授发表论文的刊物有哪些

你是评中级还是高级职称,教什么课,发论文一定先确定范围,

你是评中级还是高级职称,教什么课,发论文一定先确定范围,58论文网可以帮你找到合适期刊。

有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省级期刊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私:六零16四八26四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

教育的话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件。人与人都是要教育来行的,这么伟大的适合核心期刊吧!比较的高大上

没有发表论文的教授有哪些

并不是真的,虽然他的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授,但是他还没有成为最顶尖的那个教授,他优秀的人才还大有人在。

这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所有教授的名字。应该都可以找到。^_^

不是。因为有关学校已经撤回了她的这个职称。

毕啸天何许人也?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是:毕啸天,男,1993年出生,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是不是一看就很有高山仰止的感觉?能进入清华已经是人中龙凤了,况且专业还是如此亮眼。但是毕啸天给自己的定义是“一个爱开脑洞的科学段子手”。

一个清华的理工男是如何变成一个段子手的?这要从一篇爆文谈起,在2017年春节期间,曾有一篇名为《红包先抢和后抢差距竟然这么大》的文章火爆网络,别开生面的观察思路,严谨的数学理论推导,幽默风趣的同时,又极具说服力,受到了无数网友的青睐。这篇风格迥异的网文,出自一位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之手,他就是毕啸天。一炮而红,也是毕啸天段子手生涯的完美开端。

一个清华的理工男不去研究他的化学知识,倒是研究起红包来了,这倒是让人很是好奇。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结束,接下来毕啸天的行为和研究的内容更是让人大跌眼镜:用热力学原理得出秋衣外穿更保暖的结论;他研究便便压水花;研究如何喝珍珠奶茶,研究薯片落地还能不能吃……

这些话题如此接地气,毕啸天用通俗的语言,科研的精神给人们进行阐述和研究,吸引了很多的粉丝关注和点赞,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科普,毕啸天就这样成为了一个“科学段子手”。

早在读大二的时候,作为班长的毕啸天就开通了班级的公众号,这也算是他自媒体的处女秀了,在公众号上发表了很多轻松搞笑的文章,大四的时候,还登上了央视媒体。几年过去,毕导的自媒体创业一帆风顺,收获粉丝无数,文章内容广告报价也高达四十万。

至于说论文,毕啸天好像的确没有发表过什么有影响力的论文,但是这又怎么样呢?有关部门已经下达通知,要求破除科技评价中的「唯论文」不良导向了,除了论文,能证明自身价值的东西还有很多。

高质量的论文并不能作为衡量学业的标准,甚至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学术能力的唯一标准。看似“无用”的科学研究,向人们所传达的是他严谨的科研精神与幽默独特的生活态度。

各教授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最多被引用的是 埃里克·斯蒂芬·兰德(1957年2月3日生)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怀特黑德研究所成员、麻省理工和哈佛布罗德研究所主席。他是人类基因组医学的参与者之一。他所写的574篇文章共被引用次,只有3人被引用次数超过20万次。

在百度学术中搜素,能找到不少郭立教授的论文。2005.4 论文《把陶瓷文化融入现代山水画创作中的思考》(第2位) 景德镇陶瓷2007.3 论文《废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和意义探讨》(第3位)陶瓷科学与艺术2007.4 论文《陶艺雕塑塑造的写意风格》(第2位)中国陶瓷工业(中文核心)2011.11 论文《传统绞胎泥技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独撰)中国陶瓷(中文核心)

世界顶级科学家发表论文数和被引用数粗略分析无意中发现电脑上有份之前下载的数据,一份“世界科学家发表论文数和被引用数及其他判断标准的数据汇总表(1960-2017)”。今天就粗略看下其中的数据,记录总数为 人 。幸好,这份数据非常齐全,且有很高的可信度。此榜单记录 1960-2017 年的数据,从表单发现,在10万多人中,有 2574名 科学家从1960年就开始发表文章(或许更早),更惊人的是其中有 1475人 最后发表文章在2010年之后(或许还在继续),这意味着有 57.3% 的科学家,持续输出论文达到 50多年 之久,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这其中有 1545名(60%) 来自美国机构, 看来美国政府在上世纪中叶就知道了科技强国,对科学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这1475人中,来自我国的科学家只有一位: 来自 上海交大的A. Arima教授 。下面来看一下被引用的数量和质量。最多被引用的是 埃里克·斯蒂芬·兰德(1957年2月3日生)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怀特黑德研究所成员、麻省理工和哈佛布罗德研究所主席。他是人类基因组医学的参与者之一。他所写的574篇文章共被引用次,只有3人被引用次数超过20万次。Lander, Eric S.Bert Vogelstein博士Bert Vogelstein博士Grätzel, Michael第一名 Grätzel, Michael 教授,综合评分5.6506。Grätzel, Michael第二名: Edward Witten 教授,综合评分5.5141。他是犹太裔美国物理学家、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他是弦理论和量子场论的顶尖专家,被美国《生活》周刊评为二次大战后第六位最有影响的人物,当代物理学家中H指数最高的一位。Edward Witten第三名是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高级副校长 Halliwell, Barry 教授,直译也叫贝烈炜教授综合评分5.5089。贝烈炜博士在牛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一等荣誉)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获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赴新加坡之前曾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医学生物化学教授,同时也是抗氧化剂和神经退化疾病研究中心联合主任。被科学信息研究所(SCI出版商)评选为国际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最具影响的科学家之一,由他所著并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学和医学中的自由基》被公认为是全世界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参考资料。Halliwell, Barry第四名Peter Barnes教授综合评分5.5046,他是美国国家心脏和肺部研究所的玛格丽特·特纳·沃威克医学教授,帝国理工学院的呼吸内科主任以及伦敦皇家布朗普顿医院的名誉顾问医师。在过去的20年中,他是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第七位研究人员,一直是欧洲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临床科学家,也是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呼吸系统研究员。Peter Barnes教授第五名 Kessler, Ronald C. 。Kessler, Ronald C.博士以上五位科学家,是仅有综合评分上得5.5000以上的。再着重说一下榜单第15位,因为是我们的骄傲。王忠林(ZL)博士,中科院的外聘院士,王博士 在全球最伟大的科学家 名单中排名第25 ,应该可以说在全世界纳米领域,都算是翘楚。综合评分5.3961。王忠林(ZL)博士/group/Current%20Members/Group%20Leader/Zhong%20Lin%这里是王博士的详细介绍。排名第二的华人就是 朱健康 ,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现任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他的排名是206位,综合评分4.9662。我想,国内也有非常多的学生,学者,研究员或多或少引用过他们的文章。来看看国内的情况。1960-2017年间,我国一共有 1646人 入选,共发表文章 篇 ,人均接近 420篇 。发表文章数最多的科学家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玮教授(张玮教授的个人资料少之又少,这里就不展开了),他研究的方向是临床医学- 通用科学与技术。并且我还发现,我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真的好多。整个10万人榜单 前20名 有 19位 是中国人或华裔。超过 3000篇 的有6人,应该说有且仅有6人。他们分别是:Zhang, We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4647),Wang, Wei(Zhejiang University)(3999),Li, Li(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3511),Wang, Lei(Sun Yat-Sen University)(3198),Liu, Wei(Tongji University)(3071)Li, Ning(Wuhan University)(3034)。看见没有,名字还是要取的简单一点,重要的是:两个字就好。这里我还特意去找了一下跟我国入选人数接近的国家的论文数量。最接近的为瑞士,他们有 1695人 入选,瑞士科学家发表最多文章的是Li, Jian(University of Bern)(1473),这个数量只能刚刚好排在中国科学家的51名,并且,很有可能也就是华裔。我的天,我们是有多喜欢写论文啊。再来看下质量:某期刊2年发表的所有论文的总引用数(A)除以论文数量之和(B)就是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F=A/B) 。这里因为没有年份文章,所有只能总引用数/总文章数。这19位中国科学家的IF约为 13.90 ,而整个10万人榜单平均为 37.82 。如果大家不服,我们可以再找一个国家。最后做一个总结。国家统计仅分析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国家。我国顶级科学家所占比例学科上分析:任重而道远。分类学科统计:在这份图表里可以得到, 临床医学 在数量上遥遥领先,前五学科, 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物理天文、化学、生物 。这里理科方面的总数占所有的 75% 左右。我们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多,一方面,我认为是这个学科大热,能勾起很多科学家去研究,整个行业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这个领域有比其他领域更多的未知东西,迫使人们继承或推翻以前的理论,发展跟新,更全面的理论。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提出理论,投入实践,再推翻或完善理论,再提高生产······。每一个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阶段可能就要几十年,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非常有可能在一个阶段就是付出一生的努力。尊重每一个科学研

一些知名专家发表多少论文怎么写?答案如下:第一步是写明白它的含义,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在以结果为导向,工作职责最终体现什么样的价值,并对价值进行优化即可。

教授发表过的论文有哪些

许国良 男,1967年2月出生,工学博士,日本静冈大学博士后,先任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1994年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白云石流化床焙烧炉”1项。1997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流化床气固两相换热研究”1次,2003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开缝钝体高效燃烧技术”1次。留学期间,从事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由日本共立出版社出版教材“热流体力学”(日文)1部、出版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专业软件(英文)1套。代表论文和成果: 1 Xu Guoliang, Nakayama A, Kuwahara F. The Concept of Known-Velocity Boundary for Automatic Setting of Boundary Conditions. Int. Comm. Heat Mass Transfer. Vol.29, No.3, 2002. (SCI、EI收录) 2 Xu Guoliang, Nakayama A, Kuwahara F. Visualiz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low and Heat Transfer Using OpenGL. Symposium on Heat Transfer. Hokaito, Japan 2002 3 Nakayama A, Kuwahara F, Xu Guoliang. A analytical treatment for combined heat transfer by radiation, convection and conduction within a heat insulating wall structur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Vol.40, 2004. (SCI、EI收录) 4 Nakayama A, Kuwahara F, Xu Guoliang. A Two-Energy Equation Model for Conduction and Convection in Porous Media. Int. J.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Vol.44, 4375-4379, 2001. (SCI、EI收录) 编(著)教材 1 许国良,王晓墨,邬田华,陈维汉,《工程传热学》(编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 中山显,桑原不二朗,许国良,《热流体力学》(著)(日文),日本共立出版社,2002 专利 1 潘垣,许国良,卫军,周理兵,刘伟. 太阳能驱动气流发电装置.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20111823.3 2 黄文迪,许国良 等. 白云石流化床焙烧炉.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94246019.7

拉格多大学教授的论文内容是什么?答案是2017年4月20日本网讯 2017年4月20日下午,来自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拉斐尔·古斯曼·蒂拉多教授为西语学院的青年教师展开了一场题为《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讲座。...所以以上是拉格多大学教授的论文内容介绍

1.也评“澶渊之盟”历史教学 1984/02 2.宋代榷酤发达原因初探西北师院学报 1985年增刊 3.榷酤与北宋边防西北师院学报 1986年增刊 4.南宋抗金名将刘锜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2 5.试论西夏经营河西兰州学刊1987/05 6.庆州兵变与王安石变法甘肃社会科学1989/04 7.北宋仁宗时期联蕃制夏政策述论河北学刊1989/06 8.宋代榷曲、特许酒户和万户酒制度简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3 9.宋代蕃兵设置时间考中国史研究 1990(4) 10.中国烧酒起始的论争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0(8) 11.宋代榷酒制度中的买扑形式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01 12.宋代酿酒业简述中国史研究 1991/3 13.试论宋代酒价及酒的利润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1/3 14.宋代非商品酒的生产和管理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3 15.论宋夏争夺西北少数民族的斗争西北民族研究1991/02 16.论金朝经营陕西甘肃社会科学1992/02 17.关于《青苗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03 18.中国烧酒起始探微历史研究 1993/5 19.宋代酒课的征收方法析论河北学刊1993/02 21.宋代画市场初探美术史论 1993/1 22.论宋初的西部边疆政策西北史地 1993/1 23.宋代酒课征收的方法析论河北学刊 1993/2 24.宋金太原之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6 25.论宋代酒业产销的管理体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3 26.关于宋代政治史的分期问题甘肃社会科学1994/02 27.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了吗?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03 28.关于宋代酒课的几个问题——与杨师群同志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02 29.两宋改革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4 30.宋代酒的销售简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 31.北宋抗金名将王禀事迹述评中州学刊1995/02 32.宋初黄老思想三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33.On the Origin of Alcohol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04 34.读漆侠、乔幼梅先生《辽夏金经济史》书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04 35.宋初统治思想略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6 36.元朝人不修西夏史刍议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3 37.宋代建元与政治中国史研究1996/04 38.对《<宋代经济史>质疑》一文的驳议李华瑞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04 39.对《〈宋代经济史〉质疑》一文的驳议(续) 李华瑞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01 40.贸易与西夏侵宋的关系宁夏社会科学1997/03 41.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04 42.西夏酿酒业初探见:首届国际西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8 43.关于宋初先南后北统一方针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44.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3 45.论西夏联辽、联吐蕃抗宋固原师专学报1998/05 46.论宋哲宗元祐时期对西夏的政策中州学刊1998/06 47.论宋夏战争河北学刊1999/02 48.论北宋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文献1999/02 49.试论宋代工商业税收中的祖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02 50.《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02 51.论北宋与河湟吐蕃的关系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52.宋史研究的新视点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 53.“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会议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01 54.唐末五代宋初的食人现象──兼说中国古代食人现象与文化陋俗的关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55.从《续资治通鉴长编》注文看李焘对王安石及新法的态度文史 2001/02 56.四库馆臣对王安石及其法的评议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 2001/05 57.南宋浙东学派对王安石变法的批判史学月刊2001/02 58.《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05 59.论李焘对《王安石日录》的取舍抚州师专学报2001/02 60.评《明清高利贷资本》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02 61.漆侠先生访谈录史学史研究2001/03 62.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63.南宋时期新学与理学的消长 史林 2002/03 64.20世纪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回顾和瞻望(1900-1949)(日本)中国史学 2002/12 65.也评朱熹论王安石见:漆侠先生纪念文集 2002 66.西夏纪念综考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2年西夏研究专号 67.评邓广铭、漆侠五十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 河北学刊2003/03 68.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3/04 69林希与《林希野史》见:李埏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 2003 70.《西夏经济史》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04 71.宋史研究现状与前瞻见: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2.略论南宋政治上的“法祖宗倾向”韩国宋辽金元研究,2003(8) 73.宋代妇女地位与宋代社会史研究见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 74.朱胜非与南宋和战文史 2004/01 75.宋代思想的新诠释见:岳飞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 2004 76.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 河北学刊2004/02 77.2003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02 78.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下) 河北学刊2004/04 79.朱熹禳弭救荒思想述论中国农史2004/03 80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中国史研究 2005年增刊 81.《金宋史论丛》读后史学集刊2004/03 82.宋代的酒文史知识 2004/02 83.一桩难以了结的公案北京日报2005-3-7理论版 84.论宋代乡村客户的社会流动见:唐研究,2005年11卷(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5.2004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2 86.《宋史》论赞评析史学集刊2005/03 87.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读书2005/10 88.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05/S1 89.靖康之变文史知识 2005/11 90.北宋治河管理机制述论中韩辽宋金元史研讨会论文,2005 91.20世纪西夏党项拓跋部族源及西夏国名研究见:20世纪西夏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92.从矿冶业看宋代经济光明日报2006-1-28 93.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见:10-13世纪北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4.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史学集刊2006/01 95.西夏巡检简论中国史研究2006/01 96.广知邃密求贯通——李华瑞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2006/03 97.2005年辽宋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02 98.关于唐宋变革的两点思考见:唐宋变革论合肥:黄山出版社,2006 99.宋代历史小说中的王安石形象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0.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与发展历史教学 2007 101.北宋黄河河防中的官员奖惩机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2.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7/04 103.2006年辽宋西夏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02 104.北宋黄河河防中官员奖惩机制(与郭志安合作),河北大学学报,2007 105.北宋治河与防边见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6.宋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考辩文史哲2008/01 107.2007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02 108.北宋治理黄河的技术和费用见: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三秦出版社,2008 109.论宋代祭龙祈雨习俗的嬗变见: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日本中国史学会等,2008 110.文天祥与南宋末年宰执之关系考见: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11.宋代放生池考见纪念邓广铭教授100周年诞辰国际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 112.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河北学刊2008/05 113.黑水城出土文献与西夏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08/04 114.论题: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透视历史教学问题 2009/01 115.近三十年来国内宋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与思考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06 116.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中国史研究 2010/01 117.劝分与宋代救荒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0/01 118.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问题评述史学月刊 2010/03 119.西夏历史与文化文史知识 2010/05 120.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上)2010/04 121.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下)2010/05 122.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文史哲 2010/06 12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变法2011/01

震旦教授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哪方面的 素材如自信 坚持……李四光不信洋人信自己李四光,字仲揆,湖北黄冈人。卓越越的科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国际地质和地理学界长期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内地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想:外国地质学家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凭什么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他不信洋人,1921年,李四光亲自到河北太行山东麓进行地质考察,1933到1934年又到长江中下游的庐山、九华山、天目山、黄山进行考察,然后写出论文,论证华北和长江流域普遍存在第四纪冰川。1939年,他又在世界地质学会发表《中国震旦纪冰川》一文,用大量实证肯定中国冰川遗迹的存在,这对地质学、地理学和人类学都是一大贡献。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国西部打井找油,结果毫无所获。于是以美国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西方学者,就断言中国地下无油,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美孚的失败不能断定中国地下无油。他说:我就不信,油,难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开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他当时还预见西北也有石油。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李四光靠自信、自强彻底粉碎了“中国贫油论”。在困境中充满自信的人

嵩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地质调查,开始于20世纪初。1936年,原开封地质调查所技士曹世禄,曾在嵩山周围做过路线地质调查,著有《河南汜水偃师登封洛阳伊阳宜阳临汝等县地质矿产》,载《河南省地质调查所汇刊》第五期,附有1∶40万比例尺的“河南省登封县偃师县地质图”。该地质图内容虽简,但可能是嵩山最早的地质图。在这份报告里,统计登封境内诸多小煤窑的生产状况,煤炭总产量约38780吨。

1948年,前河南地质调查所编印了一部《河南省煤矿志》,内附有1∶40万比例尺的“河南省登封县地质图”。

以上这些调查均系路线地质调查,目的以找煤和铁矿为主,调查路线布置在嵩山周边煤系地层分布区。

张伯声教授(1903~1990)

冯景兰教授(1898~1976)

1949年后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工业,急需开发矿产资源。于1950年初河南地质调查所(同年七月改称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第一调查所)受河南省人民政府之命组织了河南省规模空前的地质调查。河南地质调查所收拢了因为连年战乱而失散的技术人员,组成了豫西矿产调查队,所内主要技术骨干韩影山、曹世禄、阎廉泉、谢恩泽等参加了这次调查。河南省人民政府还出面邀请了河南藉地质学家冯景兰(唐河县人)、张伯声(荥阳县人)作技术指导。调查队在野外工作三个月后,编写了《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发现了巩县小关铝土矿,正确评价了平顶山煤田的远景储量,奠定了该两处煤、铝业生产基地的基础。张伯声教授在登封大塔寺西南沟中发现了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命名为“嵩阳运动”。认为其下的片麻岩为泰山系,称作“泰山杂岩”,不整合面以上的石英岩和片岩应为五台系,按照分布地点分别称作“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岭片岩”。上述成果除见于《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外,还撰写了论文《嵩阳运动和嵩山区的五台系》。

1954年,西北大学张尔道教授著有《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把五佛山一带分布的一套轻微变质或不变质的岩层称为“五佛山系”,认为其层位与华北地区滹沱系相当,指出五佛山系与嵩山石英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最先认识并命名为“中岳运动”,还首次在五佛山系上部发现了藻类化石。在五指岭盘龙沟相当于朱砂洞灰岩的岩层中找到了三叶虫化石Redlichia(莱德利基虫),将该岩层划为寒武系下统。

同年,中南地质局456队在开展煤矿普查时,在过去一直认为是奥陶系的白云质灰岩中首次采到三叶虫化石Drepanura(蝙蝠虫),更正其岩层层位为上寒武统崮山组。

马杏垣教授(1919~2001)

1957年,北京地质学院马杏垣教授在登封一带进行路线地质调查,著有《关于河南嵩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问题》,改张伯声的“泰山杂岩”为“登封杂岩”,认为应属五台系,而把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岭片岩划为滹沱系。把五佛山系与山西中条山地区的“担石山石英岩”进行对比,认为五佛山系代表了滹沱系地槽回返后的坳陷式建造。论文发表后,引起地质界的重视和讨论,为此马杏垣教授发表了《对王植有关“关于河南嵩山区的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问题”和“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一些意见”的答复》一文,开展学术讨论。

1958年,杨志坚综合华北石油普查大队1957年石油普查成果,写成《豫西下古生界地层及其对比问题》,该文认为前人所划分的五佛山系应属于震旦系而非滹沱系,这种认识被人们接受并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杨志坚把他定的震旦系进一步细分为大石门统和小顶山统。对登封送表和临汝焦谷山等地所见的紫红色含砾石英岩,第一次提出了属于冰川沉积即冰碛层的新认识,并认为冰碛层与其下的石英砂岩为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关系,命名为“豫西运动”,这一名称后来较少被引用。

王曰伦先生(1903~1981)

1959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岩研究室嵩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组开始了在嵩山的研究工作。1960年王曰伦教授发表了论文《嵩山地质观察》,王泽九等1963年发表了《河南嵩山两个绝对年龄资料介绍》和《嵩山前寒武系地层报告》。报告进一步证实并肯定了“嵩阳运动”和“中岳运动”。命名五佛山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为“少林运动”。王泽九测出登封郭家窑伟晶岩同位素样品钾氩法(K-Ar)年龄为23.45亿年。在登封三官庙相当于朱砂洞灰岩层位中也采到三叶虫化石Redlichia(莱德利基虫),将这层灰岩命名为“搬倒井灰岩”,将其下的砂砾岩命名为“关口砂砾岩”。从此,嵩山地区又有两个地名成为地质书刊中常见的熟面孔。于是,“搬倒井”除了王莽追刘秀的美丽传说外,又增加了新的光彩。

同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在登封召开“前寒武纪地层现场会议”,与会人员考察了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和地质构造,交流了研究成果。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取得了共识,如肯定五佛山系应属于震旦系,不整合在五佛山系之上的关口砂砾岩则属于寒武系。

同年,马杏垣教授在嵩山五佛山群葡萄峪组页岩与骆驼畔组砂岩之间发现了假整合接触关系,命名为“偃师运动”。多年后经过进一步研究,认识到这种微弱交角不整合是重力滑动构造引起的各组之间发生滑动所造成的不协调关系,遂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建议废除“偃师运动”这一名称。

同年,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和郑州地质学校师生组队,在豫西开展1∶5万地质调查,编写了《豫西宜阳、彭婆、鸣皋、伊阳、大口、颍阳、临汝镇、杨楼等幅地质图综合说明书》。

1960年西北大学豫西地层队在登封唐窑、偃师五佛山一带实测了古生代地层剖面。河南省地质局科研所撰写了《河南省嵩箕地层分区宝临小区地层研究报告》。郑州地质专科学校豫西地层队编写了《河南省箕山地区地层研究报告》。这一阶段工作中实测了较多的地层剖面,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对古生代地层研究较详,提高了本区地层的研究程度。

同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刘长安、林蔚兴等研究豫西冰碛层后,著有《华北南部古生代初期冰碛层及其层位意义》。以充分的调查材料,澄清了自1958年杨志坚提出豫西存在震旦纪冰碛层以后,长期以来关于其层位的争论。命名该冰碛层为“罗圈组”。他们的调查涉及嵩山西部。

从1959年开始,河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曾名区测队)开始了临汝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范围包括嵩山西部(东经1130以西),到1964年提交了最终报告。这是嵩山地区首次系统的地质矿产区域性调查,编制了1∶20万比例尺的地质图、矿产图、普通地貌图、水文地质略图、第四纪地质图。

从1964年起,北京地质学院将嵩山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几乎年年都有师生在嵩山实习,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填制的地质图精度不断提高。1972年编制的《河南省嵩山地区地质图》和1973年编制的《登封三官庙井湾区域地质图》,将嵩山群进一步划分为罗汉洞、五指岭、井湾和小花峪四个组。

从1966年至1976年10年间,嵩山地区地质工作进展缓慢,成果不多。然而一些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地质学家仍然念念不忘嵩山的地质研究工作。对嵩山情有独钟的马杏垣教授曾经只身来到嵩山,对于一位国内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来说,野外调查没有助手、没有基本生活保证、没有交通工具,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这却是事实。马教授为了上山工作,去搭乘农民运石头的拖拉机,竟然被不明内情的车主赶下车来。幸好这种尴尬的情形被一位听过马教授学术报告的登封水利局干部发现,转告了附近的地质队,才得到了帮助。

从1974年起,河南地质局区调队在对许昌幅进行1∶20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包括了嵩山东段(即东经1130以东部分)。1977年完成任务,提交了最终调查报告。调查中在基础地质研究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在原划马家沟组中采到多种牙形石化石,进一步证明了嵩山地区乃至豫西缺失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直接假整合于上寒武统之上。嵩山第一次有了正规的中比例尺地质图。

1976~1980年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物探所、湖北地质研究所、长春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以及有关地质队等对许昌铁矿区及外围的地质构造特征、前震旦纪地层对比、矿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从而在嵩山地质构造、岩石特征、成矿条件、同位素测年、地层划分等方面都获得了新成果。西北大学编著了《华北南部前寒武纪地质及富铁矿科研论文》,武汉地质学院嵩山队1977年编写了论文《河南嵩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及古构造形式》。嵩山地质研究程度因此有了明显的提高。

1975年,马杏垣、索书田、阎立峰、王维襄发表了论文《河南嵩山地区震旦系古构造型式》,载《地质科学》2期。

1978年,马杏垣等发表了新作《河南嵩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及古构造形式》,载《地质科学》2期。

20世纪70年代后期,河南省煤田地质公司于登封芦店开展煤田普查时,在下三叠统红色砂岩之下,直接钻探到山西组二1煤,提示了一个新的控煤构造类型——滑动构造。

1980年,马杏垣等发表论文《河南嵩山前震旦岩群的变形变质史》。

1981年,马杏垣、索书田等在二十多年对嵩山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编著了《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对嵩山地区的地质特征尤其是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极为详细和全面的总结和阐述。此书受到中外地质界的高度赞扬,荣获地质矿产部首批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在登封召开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现场会上,专家们通过现场参观,对马杏垣教授从变形构造入手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给予了一致的好评。

1983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前寒武纪构造和太古代地球化学讨论会”的代表36人,其中包括外国学者13人到嵩山进行实地考察。嵩山地质构造的研究成果,得到各国构造地质专家的肯定。

1983~1989年,河南省地矿厅根据地矿部的统一安排,在全省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省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编写了《河南省区域地质志》,编制了《1∶50万河南省地质图》,1∶100万《河南省岩浆岩图》和1∶100万《河南省地质构造图》。担任具体编图任务的河南区调队在工作过程中,补做了大量野外工作,在嵩山重测了关口—窖粮坑寒武系剖面,采集了丰富的三叶虫化石,使这条剖面成为全省研究程度最高的寒武系剖面之一。在登封大冶、徐庄海棠泉补测了奥陶系剖面,并对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1986~1989年间,河南地质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大学合作对区内太古宙花岗岩-绿岩进行研究,对登封群或称登封杂岩的生成和演化,取得了一定的新认识。

1987~1989年,河南区调队在嵩山东段开展1∶5万比例尺登封幅、密县幅和大隗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这是嵩山地区正规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开始。在中生代地层中补采了较多的古生物化石。提出了嵩山地区存在第四系下更新统(距今约200万年前)冰碛层的新认识。

1991~1995年,地质矿产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简称地层清理。河南地层清理工作由区调队承担。五年中对河南省从元古宇至第三系的517个地层单位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筛选出185个岩石地层单位供今后正式使用,废弃或停用332个地层单位。对未列入清理范围的太古宙地层,也从原来的76个地层单位中选用12个供今后正式使用。编写出版了《河南省岩石地层》。

1994~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筹委会将嵩山列为地质旅游路线之一(T335)。河南区调队在嵩山开展了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还包括箕山地区)。对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作了新一轮的研究。编写了地质旅行路线指南(英文)公开出版。撰写了《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多看报纸!看新闻评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