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在党刊上发表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24-07-04 20:20:31

在党刊上发表理论文章

我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份工作真是鸡肋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双减政策出来之前,老师想要创收还可以补补课,双方你情我愿的,各取所需。现在正是教育变革时期,真的迷茫了,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法律分析: 党员不正确行使权利,损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依规依纪追究责任:(一)公开发表违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观点和意见;(二)不按照组织原则和程序进行批评、揭发、检举、控告以及提出处理、处分、罢免、撤换要求,或者随意扩散、传播;(三)制作、发布、传播违反党的纪律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网络信息或者其他信息;(四)捏造事实、伪造材料诬告陷害;(五)其他不正确行使党员权利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四条 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投稿作为教师,大家还是有点文笔的吧,没事多看看优秀的材料,自己争取也在党报党刊上多发表几篇理论文章,如果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或者省一级的报刊上发表的话,难度稍显大。但是一般的报纸杂志还是可以滴,比如说在市一级的日报啊,组中通讯啊,本市的通讯啊等等。听说稿费还不少呢!若能给你带来帮助,请帮忙点击采纳,谢谢!!!

投资一些小项目,例如酒店自动售货机。酒店自动售货机赚钱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站在酒店方的角度。在房间没有摆放售货机之前,酒店如果想通过售卖商品来增加收益,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需要提前将商品放在酒店固定的位置,当客人要退房的时候。还需要有专门的服务员,去检查和清理,然后再告诉前台。商品摆放时间过长,还易沾染灰尘影响销售,甚至有可能过期。在很多酒店现在都不查房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不仅不方便客人,而酒店方无形中也增加了不少成本。而酒店自动售货机将很好的帮助酒店,解决以上的困扰,实现轻松简单的赚钱。其次,站在售货机运营方的角度。通过在酒店宾馆投放售货机,自己掌货源,通过有大数据,可知道什么产品好卖,有的放矢地铺设商品。让酒店为自己提供点位,和酒店一起共享利润。一台酒店售货机的投入价格,本身就比较便宜。以一米零兽的酒店智能售货机为例,设备只租不售,且零租金,仅需支付设备押金,最大的降低了创业的风险。可以说是做到零投入,躺赚钱,还有广告分润等。再者,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酒店没有放售货机之前,有住过酒店的朋友都知道,桌面摆放很多商品,价格不透明,甚至不知道是否被前一个使用房间的人使用没,导致不敢用。还有一些商品,比如成人用品,有时候用起来都不太方便。特别尴尬的是,当住客在前台结算账单时,从服务员对讲机传来,xx房间用避孕套一盒。对思想比较传统含蓄的中国人来说,有时候还是多了些不便,更别说一些需要报销票据的朋友。而在房间摆放酒店宾馆售货机,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上面这些问题,顾客也更愿意消费购买。

在党建网发表理论文章

共产党员网投稿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章标题:文章标题要简洁明了,准确反映文章内容;2.文章正文:文章正文要求清晰、简洁、精炼,把握文章主旨;3.文章来源:文章来源要准确标明,以便于审核;4.文章图片:文章图片要清晰,与文章内容相关;5.文章分类:文章分类要准确,以便于审核;6.文章标签:文章标签要准确,以便于审核;7.文章摘要:文章摘要要简洁,概括文章主旨。

文化改革发展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良好基础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可以预期,通过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和各项任务,将进一步兴起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对夺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文化改革发展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良好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和精髓,是人类最悠久最优秀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中国古代哲学就有“人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最早的具有环境保护、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文化哲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到要应对地球变暖、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更显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作用,发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了我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对文化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十七大报告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基础。今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设“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单独为篇,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对“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政府主导,引导多元投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日趋多样化,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促进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全国文化事业费累计超过12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9.3%。其中,国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5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10.6%和226.1%,均已实现“翻一番”。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323.06亿元,与2005年的133.82亿元相比,增幅达141.4%。通过增加投入,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随着各级财政对各项文化工程资金投入不断增加,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影响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显著提高。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并取得初步成效。在加大投入的同时,针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存在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问题,文化事业费投入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有些地区把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年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不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保证。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产业渐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使我国文化产业孕育着产生巨大财富的机遇,文化产业吸引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从过去基本上是以国有资金为主逐步转向多元投资机制的形成:一是政府资金以文化产业的投资基金、奖励性资金、扶持资金、专项资金等各种形式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如北京市每年有5个亿的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发展。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贷款力度加大。三是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四是各类投资基金投资于文化产业,包括有数十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多种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对文化产业的企业投资总规模上千亿元。五是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把文化产业列为支柱性产业,激发了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热情,如企业出资投拍电视连续剧、电影通过创新型的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等,文化产业吸引了各类产业如房地产、能源、矿山、服务业等领域企业的投资,大批民营资本纷纷参与挖掘文化产业的投资机会,更多的民营资本涉足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对文化产业多元投融资机制的形成,使近年来文化产业投融资呈加速发展趋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22个省区市实现省内广电传输网络整合。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原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成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面向市场经济,面向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着力点,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广电集团、电影集团、新闻出版集团等大型的国资集团,这些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企业使国有的文化事业单位从原有的条块分割、地域分割,走向了全国性经营;并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市场。这些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肩负着繁荣国内文化市场的消费,促进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以及代表着国家面向世界,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核心力量。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降低促进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目前,出版物发行、电视剧制作、文艺演出等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民营演艺业快速发展,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远远超过2000多家国有院团的总量。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快速成长,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的比重达到2.75%。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文化“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央电视台建成欧洲、美洲、亚太、中东、非洲、拉美、俄罗斯7大中心记者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建成64个境外整频率电台。对外合作交流的文化活动日益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560.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00%;文化服务出口总额为11.8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55.6%。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这些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美国失业问题继续拖延看不到好转的迹象,我国前三个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稳定力量。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从国际形势和国际竞争看。由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持续发展,欧债危机和美国失业继续发酵,世界经济再度陷入困境。在美国,1200万失业人口,失业、丧失收入、还不起贷款以致丧失自己的住房,成千上万户住房止赎,使社会矛盾激化,由美国开始的“占领华尔街”不仅在美国数百城市“开花”,还扩展到全球数十个国家的上千个城市。这反映了99%的民众对现行西方金融、财产、收入分配乃至社会制度的不满。因此,正如会议公报中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当前世界文化和舆论格局中,西方文化仍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这与西方经济长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是相适应的。以美国为例,“好莱坞”影片占据了世界三分之二的电影市场总票房,美国年对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万小时。“好莱坞”输出的影片不仅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向全世界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很重视通过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美国等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美国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三分之一,美国的电影业、英国和意大利的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游戏业产值都超过了各自国家钢铁业的产值。由于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经济结构就越趋向合理平衡。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产值发展很快,规模也相当可观。如近几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远超同期GDP增幅,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据测算,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近1000亿元。同年北京的GDP中,12.6%是由文化创意产业所构成,这使北京的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但从整体看,我国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使人类交流交往日益普遍化,从而带来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交锋日益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国际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面对的不仅是经济竞争,同时也面对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由于世界仍是西方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我国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在文化领域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甚为必要,具有紧迫性。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艰巨。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基础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切实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当代中华儿女都负有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国内发展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广泛、更深化、更多种多样。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某些束缚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性的因素尚未得到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由于文化建设的不足影响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诚信建设,见利忘义、诚信缺失、好逸恶劳、炫富傍富、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道德沦丧、不知廉耻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近年来,一些匪夷所思的恶性案件频繁发生。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的原则,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经济发展,还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群众健康,增加社会纠纷,激化社会矛盾等。因此,迫切要求通过文化发展,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更进一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且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促进文化繁荣,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实现这个目标,会议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要求完成以下重要任务: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文化自觉性,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贯穿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同时,要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大量优秀文化作品的涌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作品的创作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对于文化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如文化创意产业属现代高新科技,是数字化支撑下的文化新业态和新的传播方式。文化创意产业要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因此,创意产业是具有很可观的创造财富、就业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对人才的依赖,从一个侧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批文化技术人才。因此,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为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全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作者: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

党建网发表文章认的。根据相关信息显示:党建网评文章具备广泛宣传性,党建网评文章具备正确的指向性,可以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党的理论知识,通过党建网评文章的发布,可以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明白什么叫党建工作和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招纳更多的党员和群众热心投入到党的基层建设中,自然是备受认同的。

党建文化可以理解成是党的组织文化建设,可以看成一个由党员先锋队所体现出的先进组织文化,定义成党组织成员应该具备的“道、术、器、法、势”素质,其中“道”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术”是各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制度,方法,“器”是每个组织成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法”是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质量,“势”是党的事业发展趋势。党建文化主要从二个方面阐述,一是本组织的使命愿景是什么,要在承接中央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做好引领本组织完成使命的任务,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文化是建立在主观能动基础上的质量趋势循环,每个党员要做到能动地改造世界观,能动地带领组织创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动地维护中央权威和组织团结,始终走在组织发展的前列。文化理论的核心是“道、术、器、法、势”的组织文化基因,以及主观能动的思想质量与行为,有了这个行为,党组织就不会再有腐败行为发生。因为我们每天都要悟“道”,悟为人民服务之道,坚决不能违道,并且在主观上不断改进不足,提高个人素质,在组织整体认识上“从道不从君”,只认正确的道,让负能量没有市场。

发表党建理论文章

《共产党员的修养》

1938年11月,刘少奇同志从延安赴任中原局书记途中,在河南渑池驻留工作期间,写下了____提纲,并在豫西特委党培训班上首次宣传。

刘少奇1939年7月8日和12日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作的演讲。2011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

扩展资料

提出了共产党员修养的标准、内容、目的、方法和途径,阐述了共产党员思想意识修养同群众的革命实践、同理论学习的关系,以及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提出了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具体标准,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

阐述了共产党员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以及地方党组织的利益服从全党的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和党内团结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文化改革发展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良好基础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可以预期,通过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和各项任务,将进一步兴起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对夺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文化改革发展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良好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和精髓,是人类最悠久最优秀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中国古代哲学就有“人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最早的具有环境保护、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文化哲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到要应对地球变暖、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更显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作用,发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了我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对文化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十七大报告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基础。今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设“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单独为篇,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对“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政府主导,引导多元投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日趋多样化,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促进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全国文化事业费累计超过12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9.3%。其中,国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5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10.6%和226.1%,均已实现“翻一番”。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323.06亿元,与2005年的133.82亿元相比,增幅达141.4%。通过增加投入,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随着各级财政对各项文化工程资金投入不断增加,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影响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显著提高。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并取得初步成效。在加大投入的同时,针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存在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问题,文化事业费投入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有些地区把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年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不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保证。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产业渐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使我国文化产业孕育着产生巨大财富的机遇,文化产业吸引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从过去基本上是以国有资金为主逐步转向多元投资机制的形成:一是政府资金以文化产业的投资基金、奖励性资金、扶持资金、专项资金等各种形式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如北京市每年有5个亿的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发展。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贷款力度加大。三是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四是各类投资基金投资于文化产业,包括有数十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多种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对文化产业的企业投资总规模上千亿元。五是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把文化产业列为支柱性产业,激发了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热情,如企业出资投拍电视连续剧、电影通过创新型的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等,文化产业吸引了各类产业如房地产、能源、矿山、服务业等领域企业的投资,大批民营资本纷纷参与挖掘文化产业的投资机会,更多的民营资本涉足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对文化产业多元投融资机制的形成,使近年来文化产业投融资呈加速发展趋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22个省区市实现省内广电传输网络整合。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原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成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面向市场经济,面向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着力点,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广电集团、电影集团、新闻出版集团等大型的国资集团,这些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企业使国有的文化事业单位从原有的条块分割、地域分割,走向了全国性经营;并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市场。这些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肩负着繁荣国内文化市场的消费,促进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以及代表着国家面向世界,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核心力量。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降低促进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目前,出版物发行、电视剧制作、文艺演出等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民营演艺业快速发展,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远远超过2000多家国有院团的总量。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快速成长,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的比重达到2.75%。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文化“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央电视台建成欧洲、美洲、亚太、中东、非洲、拉美、俄罗斯7大中心记者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建成64个境外整频率电台。对外合作交流的文化活动日益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560.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00%;文化服务出口总额为11.8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55.6%。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这些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美国失业问题继续拖延看不到好转的迹象,我国前三个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稳定力量。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从国际形势和国际竞争看。由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持续发展,欧债危机和美国失业继续发酵,世界经济再度陷入困境。在美国,1200万失业人口,失业、丧失收入、还不起贷款以致丧失自己的住房,成千上万户住房止赎,使社会矛盾激化,由美国开始的“占领华尔街”不仅在美国数百城市“开花”,还扩展到全球数十个国家的上千个城市。这反映了99%的民众对现行西方金融、财产、收入分配乃至社会制度的不满。因此,正如会议公报中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当前世界文化和舆论格局中,西方文化仍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这与西方经济长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是相适应的。以美国为例,“好莱坞”影片占据了世界三分之二的电影市场总票房,美国年对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万小时。“好莱坞”输出的影片不仅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向全世界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很重视通过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美国等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美国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三分之一,美国的电影业、英国和意大利的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游戏业产值都超过了各自国家钢铁业的产值。由于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经济结构就越趋向合理平衡。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产值发展很快,规模也相当可观。如近几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远超同期GDP增幅,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据测算,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近1000亿元。同年北京的GDP中,12.6%是由文化创意产业所构成,这使北京的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但从整体看,我国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使人类交流交往日益普遍化,从而带来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交锋日益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国际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面对的不仅是经济竞争,同时也面对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由于世界仍是西方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我国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在文化领域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甚为必要,具有紧迫性。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艰巨。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基础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切实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当代中华儿女都负有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国内发展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广泛、更深化、更多种多样。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某些束缚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性的因素尚未得到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由于文化建设的不足影响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诚信建设,见利忘义、诚信缺失、好逸恶劳、炫富傍富、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道德沦丧、不知廉耻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近年来,一些匪夷所思的恶性案件频繁发生。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的原则,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经济发展,还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群众健康,增加社会纠纷,激化社会矛盾等。因此,迫切要求通过文化发展,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更进一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且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促进文化繁荣,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实现这个目标,会议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要求完成以下重要任务: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文化自觉性,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贯穿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同时,要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大量优秀文化作品的涌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作品的创作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对于文化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如文化创意产业属现代高新科技,是数字化支撑下的文化新业态和新的传播方式。文化创意产业要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因此,创意产业是具有很可观的创造财富、就业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对人才的依赖,从一个侧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批文化技术人才。因此,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为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全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作者: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

党建文化可以理解成是党的组织文化建设,可以看成一个由党员先锋队所体现出的先进组织文化,定义成党组织成员应该具备的“道、术、器、法、势”素质,其中“道”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术”是各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制度,方法,“器”是每个组织成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法”是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质量,“势”是党的事业发展趋势。党建文化主要从二个方面阐述,一是本组织的使命愿景是什么,要在承接中央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做好引领本组织完成使命的任务,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文化是建立在主观能动基础上的质量趋势循环,每个党员要做到能动地改造世界观,能动地带领组织创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动地维护中央权威和组织团结,始终走在组织发展的前列。文化理论的核心是“道、术、器、法、势”的组织文化基因,以及主观能动的思想质量与行为,有了这个行为,党组织就不会再有腐败行为发生。因为我们每天都要悟“道”,悟为人民服务之道,坚决不能违道,并且在主观上不断改进不足,提高个人素质,在组织整体认识上“从道不从君”,只认正确的道,让负能量没有市场。

去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的“仲祖文”一栏看!是中组部关于党建的文章

发表党报理论文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进行简介。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修养、知识积累,以及他们的长期报刊工作经验是分不开的。马克思、恩格斯走上报刊工作岗位,提出新闻思想的时候,正是德国社会“新时期降生和过度的时代”。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马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形成,大约经过《莱茵报》、《新莱茵报》和《社会民主党人报》这三个不同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期间的报刊实践和革命活动中形成的新闻思想,向我们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科学勃兴,专制制度的腐朽和资产阶级反抗活动的加剧,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尽管德国当时是封建落后的农业国,但是到了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对行会制度和封建束缚的克服,借助关税同盟和科学技术的双翼,仍然缓慢地发展起来。随着新经济的起飞,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尖锐。德国资产阶级的反抗运动,起初是以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文学活动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斗争和理论交锋的急流,他们争鸣、论战、探索、写作,社会运动和报刊实践成了他们寻求真理、磨练斗志和清算旧意识的学校。在多年的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他们渐次深化地提出并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奠基人,除了时代为他们提供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外,还依赖于他们刻苦地钻研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具备全面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新闻思想而言,他们通过对人类创造的精神遗产的批判、继承和创新,特别是研究和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和他们同时代的思想家、政论家及报刊活动家(如布·鲍威尔、卢格、赫斯等)的理论的合理成分,对它们进行改造和加工,得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并依此为基础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同时,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的报刊实践和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得以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是无愧于“报刊活动家”称号的,他们的名字同一连串报刊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社会经历的相当部分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他们创办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2 家,为200 多家报刊撰写过稿件。1848 年-1849 年他们创办了《新莱茵报》,是其斗争的鼎盛时期,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发表了400 多篇报道和时评。1851 年-1862 年,他们为《纽约每日论坛报》连续撰稿10 年,发表通讯约500篇,晚年他们指导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机关报的工作,留下许多宝贵的指示。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长达半个世纪的报刊活动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实践活动随着世界观的转变与报刊实践的深化,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渐次经历了由民主报刊思想向工人报刊思想再向党的报刊思想演进的过程。民主报刊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准备阶段。《共产党宣言》出版以后工人报刊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建立。在无产阶级政党普遍建立和无产阶级报刊蓬勃发展的推动下,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自己的党报思想,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逐渐成熟。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形成的三个阶段,分别以他们革命活动和报刊实践活动中心的三家报纸为中心,它们是《莱茵报》、《新莱茵报》和《社会民主党人报》。下面,笔者就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活动和革命活动历史进程为顺序,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的演进作一番历史的考察。(一《) 莱茵报》时期———民主报刊思想早在1837 年11 月马克思就开始给《德国缪斯年鉴》撰稿,并计划出版戏剧评论杂志,可惜没有成功。后来他在“博士俱乐部”成员梅因办的《雅典娜神殿》上发表名为《狂歌》的两首诗,这是他第一次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作品。1838年夏天以后,恩格斯开始利用学习经商的业余时间,撰写文学作品,同《不来梅城市信使报》、《不来梅娱乐报》和《不来梅杂谈报》建立了联系。此外,他还在《知识界晨报》、《谷登堡纪念册》上发表文章。不久,恩格斯又同青年德意志运动有了接触,并开始为其机关报《德意志电讯》撰稿,他的第一篇政论《乌培河谷来信》就发表在《德意志电讯》上,这篇文章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恩格斯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第一次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了关于出版自由问题的看法,鲜明地表示对思想禁锢政策的反对立场。在这一时期恩格斯还就通俗书报的人民色彩等问题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到马克思毕业前夕,普鲁士报刊界正处在黑暗时期,马克思比喻说这是精神上的大斋期,没有出版自由,没有自由报刊。1840 年威廉四世即位,他于1841 年12 月24 日颁布了圣诞赦令:放宽书报检查。人们期盼多年的出版自由,就要由新国王的恩准而实现了。在一片欢呼和谢恩声中,只有马克思发出了声讨圣诞赦令的檄文,这就是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作品《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他在这篇文章中全面阐述了对出版自由的崭新的思想。1842 年1 月1 日至1843 年3 月31 日《莱茵报》(全名《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在莱茵省冯广圣,张前平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109科隆市出版。1842 年3 月起马克思为该报撰稿,同年10 月起成为该报政治版编辑。马克思在这个岗位上表现得既有魄力又有才智,他撰写社论,同一贯好事诬陷的《总汇报》进行论战。此前,他已向另一家报纸《科伦日报》发起了反击。在他的政论和报道中,马克思论述了报刊同政治的关系,并接触到普鲁士社会十分敏感的问题———共产主义问题。由此开始,马克思经常阅读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参加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会。同时,作为一名主编,他常常遇到对各种经济问题发表意见“难事”,这促使他开始钻研政治经济学和讨论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最终使他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奠基者。而在当时,他以对人民的同情和通过调查获得的无数确凿、有说服力的材料,就许多经济问题发表有真知灼见的文章,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呐喊,其中最知名的是为捡拾枯枝作燃料的贫民和为摩塞尔河谷濒于破产的农民辩护的文章。这些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又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关于报刊人民性的思想和保障人民享有出版自由的思想。在《莱茵报》的后期,报纸不仅要同书报检查制度作顽强而巧妙的斗争,还要同来自“自由人”集团的错误进行斗争。在后一种斗争中,马克思开始形成和表述报刊工作的策略思想。在为《莱茵报》免遭查封的最后斗争中,马克思为民主报刊的生存权利进行了有力的辩护,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报刊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指出了报刊同人民和同政府的关系原则,并再次抨击了书报检查制度的反人民性。恩格斯也在该报发表了许多文章,恩格斯没有全面揭露和系统批判书报检查制度,但他对散见于普鲁士邦各种法律中有关限制新闻出版自由的条文作过深刻的批驳。(二《) 新莱茵报》时期———工人报刊思想马克思被迫离开《莱茵报》以后,决定同卢格前往普鲁士政府无法禁锢的巴黎,创办一种采取独立思考方针的杂志,这便是德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刊物《德法年鉴》。马克思为杂志拟定的纲领,表明了他作为共产主义者以后的办报思想。《德法年鉴》于1844 年2 月出版了唯一的一期,上面刊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两篇文章,这些文章标志着他们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由于与卢格逐渐产生思想观点的分歧和经济拮据,《德法年鉴》未能继续出版。作为一个不屈的革命家,马克思一方面以很大的精力从事哲学和经济学研究,另一方面在《前进报》、《德意志- 布鲁塞尔报》等报刊上撰稿,并将这些报刊改造为倾向共产主义和宣传共产主义的报刊。这一阶段的报刊实践,使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报刊的思想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起来。1844 年9 月,恩格斯从英国回到故乡巴门。此前,他一直为欧文派报刊《新道德世界》和宪章派报纸《北极星报》撰稿。回到故乡以后,他一边热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一边推销马克思参与编辑的《前进报》,为《北极星报》报道大陆的社会主义运动,并同赫斯等人筹备出版《社会明镜》。他们合拟的创刊词———致读者和撰稿人的信,体现了恩格斯当时的办报思想。1845 年4 月,恩格斯也搬到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并肩工作。在那里,他们一起讨论报纸工作,还共同组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后来,恩格斯受该委员会委托去巴黎联系并组织一个类似委员会。此间他还帮助法国共和派机关报《改革报》克服蒲鲁东主义影响,向法国工人阶级宣传共产主义世界观。这时,“真正社会主义”(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开始在德国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并在法国、英国、北美一些工人组织中间泛滥。它的代表人物之一克利盖在美国创办的周报《人民论坛报》上,大肆鼓吹“真正社会主义”。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除了反对克利盖的错误,还同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卡尔·海因岑、“真正社会主义者”格律恩以及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活动,坚持了报刊的无产阶级方向,表明了维护正确的办报方针的原则和立场,并为此积累了经验。1848 年5 月31 日,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新莱茵报》(署1848 年6月1日出版)传遍了科隆市大街小巷。《新莱茵报》总共出版了301 期,马克思、恩格斯大展雄才,他们的报刊思想和策略原则有了极大发展。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恩格斯被迫再次流亡国外,定居英国。反革命卷土重来,革命者的言论出版自由被剥夺殆尽。马克思、恩格斯面临着两个任务:总结刚刚过去的革命经验,指定新的策略;为即将到来的新的战斗培养干部。而这两个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报刊。经过半年努力,《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终于问世,这个理论杂志共出了6 期。在创办和出版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报纸和杂志的不同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工人参与办报的意义等问题2007 年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6 期110进行了探讨。1848 年-1849 年欧洲革命失败至1864年9月第一国际成立,是工人运动低潮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以很大精力从事理论研究,为无产阶级在未来革命中铸造理论武器,同时继续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进行报刊活动。(三《) 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党的报刊思想1864 年9 月28 日,第一个无产阶级群众性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后面简称为“国际”)在伦敦成立,马克思是它的灵魂人物。他和恩格斯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它的工作。他们对国际的贡献之一就是领导国际的机关报刊并使它们保持无产阶级倾向。国际的第一份机关报是《蜂房报》,但由于受工联主义的影响,它从来不是称职的机关报。根据马克思的建议,国际总委员会同意并委托他起草把《蜂房报》清除出国际的决议,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报纸工作的又一个重要文献。国际另一份重要的机关报是《工人辩护士报》,马克思曾经热情地参与它的工作,恩格斯也为之撰稿。他们对第一国际报刊的指导和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的来源之一。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继续为一些资产阶级报刊撰稿。巴黎公社时期是他们报刊活动最紧张、最繁忙的时刻。他们关注和评价公社的新闻政策和报刊活动,发表关于公社活动的声明,反击资产阶级和各国政府对公社的诽谤和攻击,还就公社事件撰写了重要文献《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这一阶段的报刊活动,为我们探究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报刊政策和报刊有机运行的特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9 世纪60 年代中期,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逐渐发展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德国的工人运动起初分为以拉萨尔为领袖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领导的爱森纳赫派(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这两派分别出版自己的机关报。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德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导者和忠诚战士,对两派机关报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出于在德国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起初同意为拉萨尔派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撰稿。当他们发现该报违背原先的诺言,鼓吹对拉萨尔的个人崇拜,向俾斯麦政府献媚以后,立即对该报提出尖锐的批评,并毫不犹豫地退出撰稿人队伍。他们批评拉萨尔主义和批评《社会民主党人报》的言论,是党报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表明了无产阶级党报工作鲜明的阶级性。同机会主义报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满腔热情无微不至地关怀真正的德国工人党,他们和在国内工作的战友一起,为报刊拟订正确的方针和策略,批评它们的错误,指出失误和不足,为它们筹措资金,及时地为它们撰写通讯和理论文章。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获取教益的党报有《民主周报》、《人民国家报》、《前进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红色)、《新时代》等。除了德国的党报外,其他各国工人阶级的党报也从他们那里获得了许多正确的指导和热情周到的帮助。在这些党报中,德国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有效期间在苏黎士和伦敦出版,人们称红色《社会民主党人报》,以同拉萨尔派的《社会民主党人报》相区别)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最多,时间最长。特别是在恩格斯的指导下(因为马克思于1883 年逝世),《社会民主党人报》成了19 世纪最出色的党报。马克思、恩格斯对党报的指示和对党报工作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对《社会民主党人报》(红色)和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的论述,极大发展和丰富了他们的党报思想,使他们从40 年代形成的新闻思想有了质的飞跃。从1864 年-1895 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关于党的机关报,马克思、恩格斯都要求报刊要按照“党的精神”进行工作,这一要求同时也是针对党的领导机关的,不论是党的领导机关,还是党的报刊,都要遵循党的纲领和党的策略原则。他们多次声明与那些不执行党的纲领和党的策略的报刊无关联,或者批评执行错误路线的党的领导机构或领导人。恩格斯写到:“党刊的任务是什么?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同时在党内,他主张创办争论专刊,允许在党的纲领和道德范围内自由批评党的某些纲领和策略。马克思致信给党的领导人,要求听取党的报刊对它的批评,不能认为“自己是超乎于党的批评之上的,并且把任何批评斥为大逆不道”。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党报的性质和党报的使命有了明确的认识和规定。同时,对于党报工作的具体业务,马克思、恩格斯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明确的办报指导思想。他们认为党报工作者应有政治立场、道德品质、业务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应在长时期的工作实践中加强修养。冯广圣,张前平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111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评价《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主体是关于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的观点,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早期新闻思想,是他们新闻思想的第一个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准备阶段,它奠定了他们新闻思想的基础,但在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全面。到了《新莱茵报》时期,共产主义代替了革命民主主义,唯心主义为唯物主义所取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由观和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观,把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思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所以说,工人报刊思想是民主报刊思想根据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时期指出的关于工人报刊的使命和原则,奠定了他们一生报刊理论与实践的基调,构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以后的报刊实践中恪守不悖。实践证明,《新莱茵报》时期的工人报刊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体,不仅全面地提出了基本原理、方针和原则,而且一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它们不断发展深化,但从未有过动摇或根本的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的新闻思想,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和科学观点处于成熟时期,无产阶级运动处于政党建设新阶段时期的报刊思想,党报思想是工人报刊思想的高级发展阶段。这一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已经走完了民主报刊———工人报刊———党的报刊的三个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奠基任务已告完成。以上对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的回顾表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报刊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正是长达50 余年的民主报刊、工人报刊和党的报刊的丰富实践,正是他们的大量指示、方针、纲领、论述和他们的一系列批评意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从而也使他们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奠基人而永垂史册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2002年8月21日成立。现拥有以《天津日报》为龙头,由《每日新报》、《天津青年报》、《假日100天》、《采风报》、《球迷》报、 《车天下》、《新广角》、 《蓝盾》、《天津日报·电子版》等组成的十报两刊一网的报刊体系,日总发行量达100多万份。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按照社委会确定的“坚持正确导向,投身市场竞争,带出一流队伍,办出大报风格”的总体思路和“新闻深度,经营宽度,品牌亮度”的操作思路,把握导向,坚持创新,把事业做好,把产业做大,形成了权威媒体,大报风格;形成了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好局面。面对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信息技术化的大背景,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以更加开放的目光、更加强烈的创新精神,融入新型数字内容产业的潮流。通过市场化运作,先后组建股份制网络技术公司、软件公司,应用“二维码”技术,首批加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数字报业实验室”,创新外宣形式,国内首创中文卫星报,使天津日报在世界39个国家落地等一系列举措,全面实施集团数字报业战略,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优势对接,推动了集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保障了传统平面媒体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引导能力,成为天津报告在线报业的领导者及文化的传播者。集团旗下还拥有每日新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假日传媒有限公司、天津新青年传媒发展公司三个股份制公司和经报进修学院。其中每日新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媒体最大的物流配送公司,以550个天津日报新报亭为依托,拥有一支近3000人的发行投递队伍。 1999年8月和2001年1月,《天津日报》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改版,不断加强视觉新闻报道,根据读者新的需要,开辟了“理论创新”、“财富观察”、“生活频道”、“读者服务”等周刊或专版,并且从2001年1月1日起,推出彩报,提升报纸的整体形象;2003年1月17日,《天津日报》又一次改版,突出政治、经济、人物报道,覆盖社区、企业、机关等各个领域,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把机关报做实。2002年,《天津日报》广告收入1.1亿元,几乎比1999年翻了一番。在改造机关报的同时,张建星在思考报纸的品种结构。2000年1月1日,《每日新报》创刊,定位于主流媒体、大众新闻,把新闻做给最普通、最基层的老百姓看;报相上大图片,碎新闻;发行上向晚报学习,向市场进军。发行量第一年35万,第二年50万,第三年100万;广告收入第二年就达到1亿元,第三年1.5亿元。被称为中国成长最快的报纸之一。《每日新报》的出现,开发了天津的早报市场,给报业竞争注入了新的血液。2001年8月,定位于时尚娱乐休闲的周报《假日100天》创刊,他们提出“锁定目标读者、精确发行”的思路,一年时间发行量达到17万份,控制了天津的周报市场。2002年5月,兼并天津青年报,提出“新闻、新知、新生活”的口号,做深度新闻、城市定位。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当年底突破10万份。三年办三份报纸,初步实现了张建星的目标:做大机关报,调整党报结构,做宽报业经济。现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拥有6报2刊1网站,成为天津最有竞争力的媒介集团之一。集团要起飞,发射架上还有一个基础性的构件需要打造——报业经济。或者说,一个面临竞争的媒介集团,在完成其产品结构调整之后,必须再对其营销结构和投资结构进行改造。2001年8月,天津日报社、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天士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星信息发展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资5500万元设立天津每日新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一时为业界关注。在这个事件的运作中,天津日报社把落实市委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和自身的发行网络建设、投资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拿党报的无形资产优势获得了公司的控股权、充足的资金和500多个报刊亭的经营权,为报业集团的发行网络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用张建星的话说,“党报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源、政策资源和垄断资源,并运用到市场上。”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又成立了假日传媒广告发展有限公司,出让1000万元经营权,报社占51%的股份,着眼于旅游产业;2003年计划与教育部门合作,把原天津青年报社的旧大楼利用起来,做培训产业,尝试着在经营宽度上有所拓展。在这个发射架的建设中,张建星完成了从媒体经营到经营媒体的转变,形成了党报集团的增值优势,为起飞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现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形成了日报、早报、午报滚动出版,综合报、专业报各占市场的结构,整体发行量170万份,二年效益翻两番,2001年利润6700万元,2002年又增长43.7%。 发表的理论文章: 《多管齐下,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人民日报) 《建设开放创新的和谐文化》(人民日报) 《医学的人文内涵》(人民日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光明日报) 《“学院化”是哲学研究的歧路》(求是) 《国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党建研究) 《和谐医患关系的宏观分析》(新华网) 《坚持科学发展观 提高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中国高教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与文化的两个尺度》(中国高教研究) 《大学教育质量的学术标准和社会标准》(中国大学教学)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哲学内涵》(天津日报) 《构建和谐社会应把握的两个尺度》(天津日报) 《新一轮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天津日报)

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重庆日报》1952年正式创刊,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的省级党报,理论文章认定级别是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文章是在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来建构理论的这类文章。是为了研究某个理论问题、论述某个道理、发表个人见解而写的文章。

在党刊上发表论文

您好,这个是算的噢,一般发表国家级期刊都是算的。

如何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如果你是学生,最好是请周围的指导老师给一些建议,帮你确认一下你需要发表哪一类、哪一级别的期刊;如果你是教师,需要到学校科研处、师资办等相关部门咨询一下针对于评职需要刊发到哪一级别哪一类的杂志对你有利。 投递论文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确认哪个刊物适合你刊发,你可以通过EMAIL的形式发送到该刊物编辑的电子信箱中即可(需要留下你个人有效的联系方式),编辑收到电子版的文章后会进行审核,审核完毕后会给你电话或者Email联系告知你文章是否符合刊发要求,能录用的话会给你发送录用通知书,接收核实无其他疑问后办理版面费用手续即可;如果不符合刊发要求,将会告知你如何进行修改等信息。

发表论文,跟国家性奖励不是一回事儿哦。论文发表,只能算上一种成果的体现,况且,什么是“国家期刊”?奖励,是政府或行业根据成果的水平评价,颁发的奖励。

发布论文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

1、通过导师介绍;

2、自主选择论文代发机构发表。

发表文章论文大致流程:

1、准备稿件

文章大家都会写,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却不一定适合发表,所以发表论文之前可以阅读一些跟自己相关的论文作为参考。 既然是要发表的论文,就要自己提出观点,验证自己的观点,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论文才言之有物。

而且,论文篇幅不可过长,能少的尽量不要多,期刊版面的大小固定,字数太多只会增加编辑的工作量。一篇好的论文可以大幅度缩短发表的时间。

2、选择期刊

准备投稿在投稿之前首先要选择自己想要发表的期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筛选出符合自己论文领域的期刊,这样才能够更容易发表。我国的期刊成百上千,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要求。

通常来说,每个期刊的主页都可以下载论文写作模版和要求,作者可以根据模板和要求写论文,避免格式不符合造成直接拒稿。

3、等待初审结果选择好期刊后就要进行投稿了,大多数期刊都可以通过在线系统提交论文,投稿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期刊的要求,有的期刊会要求提供版权协议等材料。不同的期刊初审时间不一样,有的需要一周,有的需要一个月,只需要静心等待即可。

4、修改稿件

论文通过初审后,期刊编辑会与作者取得联系,一般来说,论文不会一次性就通过,需要多次的修改,编辑会对稿件提出意见和要求,这时只需要按照编辑的要求进行修改就可以了。

在与责任编辑交谈的时候,态度切记要诚恳,虚心请教,这样有利于拉近两个人的距离,给你提供一些更好的建议,能够更顺利的出版。

5、支付费用如果有幸走到这一步,说明论文已经投稿成功了。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就是向杂志社支付版面费,要及时支付费用才能够保证论文顺利的发表。当然如果你的论文写得非常好,杂志社也会向你支付一定的稿费。

扩展资料:

发表文章论文注意事项:

1、注意时间,不要耽误l递交材料的时间。一般学术期刊从投稿到出刊再到邮递杂志到手,之间需要1-2个月的时间。核心期刊和双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准备。杂志一般为定期出刊,但不定期截稿,部分投稿较多的杂志,截稿会比出刊时间提前2-4个月。

2、鉴别杂志,非法的期刊杂志发表的论文无效。正规期刊当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询系统里可以查询到,凡查询不到的,均为非法期刊。作者选择杂志的时候,应当先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查询系统里查询后再决定,以防发表论文到非法期刊上而使论文发表无效。

3、控制字符数(计空格),杂志都有版面字符要求。第一次发表论文的作者,常不了解杂志的版面要求而使文章没有通过或多花很多冤枉钱。一般杂志一个版面字符数在2200-2800字符间,如果作者文章字符太多和容易遇到高昂的版面费。

比如某杂志一个版面要求2500字符,而作者文章3000字符,多了500字符,但版面费用却要加一倍,需要付1.5或2个版面的费用。实在有点冤。而又有作者把文章写成1万多字或不足2000字符,这样的文章都不符合发表要求,常会被杂志社审核不通过。

所以,发表论文,投稿前了解杂志的字符数要求是必要的。

4、论文写作应规范。论文要有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论文内容要有论点,一些结题类,课堂备案类的文章最不容易通过审核的。尤其文章含有过多的专业公式或符号的,杂志往往考虑排版的问题儿给予否定。

5、注意联系方式,让编辑能随时与你沟通。一般情况下,作者投稿说明自己联系方式及通讯地址,这涉及到了杂志邮递,文章沟通等问题。这类联系方式内容是不会被刊登出来的,但必须要添加,一般添加再文章的最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研究生是如何发表5篇CSSCI期刊论文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