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李浩川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20:04:11

李浩川发表的论文

编译 | 未玖

Nature ,6 May 2021,VOL 593,ISSUE 7857

《自然》 2021年5月6日,第593卷,7857期

天文学 Astronomy

Jets from MRC 0600-399 bent by magnetic fields in the cluster Abell 3376

Abell 3376星系团磁场使MRC 0600-399射流弯曲

作者:James O. Chibueze, Haruka Sakemi, Takumi Ohmura, Mami Machida, Hiroki Akamatsu, Takuya Akahori, et al.

链接:

摘要

众所周知,星系团内部有磁场,但磁场的性质至今仍未明确。在冷稠密等离子体进入热环境等离子体形成的密度接触不连续处可以观察到星系团内部磁场,该不连续处存在于合并星系团Abell3376(红移0.0461)中第二亮星系MRC 0600-399附近。

东西方向拉长的X射线发射显示出一个彗星状的结构,达到百万秒差距规模。先前的射电观测发现MRC 0600-399的弯曲喷流,与子星团朝着相同的方向移动,对抗冲压。

研究组报道了MRC 0600-399的射电观测结果,其分辨率和灵敏度分别是先前结果的3.4倍和11倍。与典型射流相比,MRC 0600-399在接触不连续处呈现90度弯曲,准直射流从弯曲点延伸超过100千秒差距。

研究组观察到弥漫的、拉长的发射,将其称之为“双镰刀”结构。光谱指数在弯曲点的下游趋于平缓,表明宇宙射线重新加速。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表明,沿不连续面的有序磁场对射流方向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双镰刀射流的形态与模拟结果一致。

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磁场对星系团成员星系和内部介质演化的影响。

Abstract

Galaxy clusters are known to harbour magnetic fields, the nature of which remains unresolved. Intra-cluster magnetic fields can be observed at the density contact discontinuity formed by cool and dense plasma running into hot ambient plasma, and the discontinuity exists near the second-brightest galaxy, MRC 0600-399, in the merging galaxy cluster Abell 3376 (redshift 0.0461). Elongated X-ray emission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shows a comet-like structure that reaches the megaparsec scale. Previous radio observations detected the bent jets from MRC 0600-399, moving in same direction as the sub-cluster, against ram pressure. Here we report radio observations of MRC 0600-399 that have 3.4 and 11 times higher resolution and sensitivity, respectively, than the previous results. In contrast to typical jets, MRC 0600-399 shows a 90-degree bend at the contact discontinuity, and the collimated jets extend over 100 kiloparsecs from the point of the bend. We see diffuse, elongated emission that we name ‘double-scythe’ structures. The spectral index flattens downstream of the bend point, indicating cosmic-ray reacceleration. High-resol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s reveal that the ordered magnetic field along the discontinuit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ange of jet directi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double-scythe jet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imulations. Our result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 of magnetic field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member galaxies and intra-cluster medium of galaxy clusters.

物理学 Physics

Leading hadronic contribution to the muon magnetic moment from lattice QCD

晶格QCD谬子磁矩的领头阶强子贡献

作者:Sz. Borsanyi, Z. Fodor, J. N. Guenther, C. Hoelbling, S. D. Katz, L. Lellouch, et al.

链接:

摘要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描述了绝大多数涉及基本粒子的实验和观测。任何偏离它的预测都将是新基础物理学的标志。一个长期存在的偏差与谬子的反常磁矩有关,谬子是一种测量粒子周围磁场的方法。

标准模型预测与紧密分布在3.7个标准差附近的测量结果不一致。当前理论误差和测量误差是可比的;然而,正在进行和计划中的实验旨在将测量误差减少四分之一。理论上,主要误差来源是领头阶强子真空极化(LO-HVP)的贡献。

对于即将进行的测量,必须用独立方法来评估这一贡献的预测,并减少其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最精确的、与模型无关的测定依赖于色散技术,并结合了电子-正电子湮没为强子的横截面测量。

为了消除对这些实验的依赖,研究组使用从头计算量子色动力学(QCD)和量子电动力学模拟来计算LO-HVP的贡献。

研究组达到了足够的精度来区分谬子反常磁矩的测量和色散方法的预测。该研究结果比用色散关系得到的结果更符合实验测量值。此外,这项工作中使用和开发的方法有望实现精度更高、更强大的计算机。

Abstract

The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describes the vast majority of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involving elementary particles. Any deviation from its predictions would be a sign of new, fundamental physics. One long-standing discrepancy concerns the anomalous magnetic moment of the muon, a measure of the magnetic field surrounding that particle. Standard-model predictions exhibit disagreement with measurements that is tightly scattered around 3.7 standard deviations. Today, theoretical and measurement errors are comparable; however, ongoing and planned experiments aim to reduce the measurement error by a factor of four. Theoretically, the dominant source of error is the leading-order hadronic vacuum polarization (LO-HVP) contribution. For the upcoming measurements, it is essential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on for this contribution with independent methods and to reduce its uncertainties. The most precise, model-independent determinations so far rely on dispersive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measurements of the cross-section of electron–positron annihilation into hadrons. To eliminate our reliance on these experiments, here we use ab initio quantum chromodynamics (QCD) and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simulations to compute the LO-HVP contribution. We reach sufficient precision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nomalous magnetic moment of the muon and the predictions of dispersive methods. Our result favours the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value over those obtained using the dispersion relation. Moreover, the methods used and developed in this work will enable further increased precision as more powerful computers become available.

Rashba valleys and quantum Hall states in few-layer black arsenic

薄层黑砷中的拉什巴谷和量子霍尔态

作者:Feng Sheng, Chenqiang Hua, Man Cheng, Jie Hu, Xikang Sun, Qian Tao, et al.

链接:

摘要

在非中心对称的二维电子系统中,自旋-轨道耦合(SOC)与库仑相互作用、能带拓扑和外部调制力动态相互作用时,可能会出现令人兴奋的现象。

研究组报道了中心对称的薄层黑砷中SOC和斯塔克效应之间的协同效应,表现为粒子-空穴不对称的拉什巴谷形成和由静电门可逆控制的新奇量子霍尔态。

这些不寻常的发现源于黑砷的皱褶方形晶格,其中重4p轨道形成了一个以 pz 对称的布里渊区为中心的Γ谷,并在X点的时间反转不变动量附近与 px 起源双重简并D谷共存。

当垂直电场破坏结构反转对称性时,强拉什巴SOC被 px 带激活,产生时间反转对称的自旋谷“味”的 D 谷,而Γ谷的拉什巴劈裂受到 pz 对称性的约束。有趣的是,巨大的斯塔克效应显示了相同的 px 轨道选择性,共同移动 D 拉什巴谷的能带最大值,使其超过Γ拉什巴顶部。

这种协调效应使研究组能够实现二维空穴气体的门-可调拉什巴谷操控,其特点是由于形成了依赖于“味”的朗道能级谱,量子霍尔态发生了非常规的偶-奇跃迁。对于二维电子气体,Γ拉什巴谷的量子化特征是从平凡的抛物型腔到螺旋狄拉克费米子的能带拓扑结构中的特殊密度依赖跃迁。

Abstract

Exciting phenomena may emerge in non-centrosymmetric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ystems when spin–orbit coupling (SOC) interplays dynamically with Coulomb interactions, band topology and external modulating forces. Here we report synergetic effects between SOC and the Stark effect in centrosymmetric few-layer black arsenic, which manifest as particle–hole asymmetric Rashba valley formation and exotic quantum Hall states that are reversibly controlled by electrostatic gating. The unusual findings are rooted in the puckering square lattice of black arsenic, in which heavy 4p orbitals form a Brillouin zone-centred Γ valley with pz symmetry, coexisting with doubly degenerate D valleys of px origin near the time-reversal-invariant momenta of the X points. When a perpendicular electric field breaks the structure inversion symmetry, strong Rashba SOC is activated for the px bands, which produces spin–valley-flavoured D valleys paired by time-reversal symmetry, whereas Rashba splitting of the Γ valley is constrained by the pz symmetry. Intriguingly, the giant Stark effect shows the same px-orbital selectiveness, collectively shifting the valence band maximum of the D Rashba valleys to exceed the Γ Rashba top. Such an orchestrating effect allows us to realize gate-tunable Rashba valley manipulations for two-dimensional hole gases, hallmarked by unconventional even-to-odd transitions in quantum Hall states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a flavour-dependent Landau level spectrum. For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es, the quantization of the Γ Rashba valley is characterized by peculiar density-dependent transitions in the band topology from trivial parabolic pockets to helical Dirac fermions.

气候学 Climatology

Projected land ice contributions to twenty-first-century sea level rise

陆地冰对21世纪海平面上升的贡献预测

作者:Tamsin L. Edwards, Sophie Nowicki, Ben Marzeion, Regine Hock, Heiko Goelzer, Hélène Seroussi, et al.

链接:

摘要

陆地冰对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尚未通过最新一组 社会 经济情景的冰盖和冰川模型预测,也未通过由各种计算机模型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进行的协调 探索 预测。最近的两个国际项目使用多种模型进行了大量预测,但主要使用上一代情景和气候模型,无法充分 探索 已知的不确定性。

研究组使用冰盖和冰川模型的统计模拟来估计新情景下这些预测的概率分布。他们发现,与目前的排放承诺相比,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 以内,陆地冰融化造成的21世纪海平面上升将减少一半。到2100年,平均海平面当量(SLE)从25 cm降至13 cm,冰川占海平面贡献的一半。

由于在气候变暖过程中冰损失增加和降雪积累的竞争过程存在不确定性,预测的南极贡献并未对排放情景作出明确反应。然而,在风险规避(悲观)的假设下,南极冰损失可能高出5倍,在当前政策和承诺下,陆地冰对SLE的贡献中位数增加到42 cm,即使在1.5 升温的情况下,第95个百分位的预测值也超过半米。

这几乎不可能缓解未来沿海洪水的威胁。考虑到这一大范围(13 cm至42cm SLE),在气候政策和南极应对措施进一步受到限制之前,21世纪海平面上升的适应规划必须考虑到陆地冰贡献的三个不确定性因素。

Abstract

The land ice contribution to global mean sea level rise has not yet been predicted using ice sheet and glacier models for the latest set of socio-economic scenarios, nor using coordinated exploration of uncertainties arising from the various computer models involved. Two recent international projects generated a large suite of projections using multiple models, but primarily used previous-generation scenarios and climate models, and could not fully explore known uncertainties. Here we estimat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for these projections under the new scenarios using statistical emulation of the ice sheet and glacier models. We find that limiting global warming to 1.5 degrees Celsius would halve the land ice contribution to twenty-first-century sea level rise, relative to current emissions pledges. The median decreases from 25 to 13 centimetres sea level equivalent (SLE) by 2100, with glaciers responsible for half the sea level contribution. The projected Antarctic contribution does not show a clear response to the emissions scenario, owing to uncertainties in the competing processes of increasing ice loss and snowfall accumulation in a warming climate. However, under risk-averse (pessimistic) assumptions, Antarctic ice loss could be five times higher, increasing the median land ice contribution to 42 centimetres SLE under current policies and pledges, with the 95th percentile projection exceeding half a metre even under 1.5 degrees Celsius warming. This would severely limit the possibility of mitigating future coastal flooding. Given this large range (between 13 centimetres SLE using the main projections under 1.5 degrees Celsius warming and 42 centimetres SLE using risk-averse projections under current pledges), adaptation planning for twenty-first-century sea level rise must account for a factor-of-three uncertainty in the land ice contribution until climate policies and the Antarctic response are further constrained.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and future sea-level rise from Antarctica

巴黎气候协定和未来南极洲海平面上升

作者:Robert M. DeConto, David Pollard, Richard B. Alley, Isabella Velicogna, Edward Gasson, Natalya Gomez, et al.

链接:

摘要

《巴黎协定》旨在将21世纪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 以内,并进一步努力控制在1.5 以内。由于海洋热膨胀和陆地冰损失的综合作用,未来几十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对全球平均海平面(GMSL)造成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影响。

南极冰原(AIS)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冰库,其冰损失正在加剧。AIS的广大区域位于海平面以下,容易受到动态不稳定性的影响,这种不稳定性能够产生非常迅速的冰盖消退。然而,实施《巴黎协定》温控目标以减缓或阻止这些不稳定发生的可能性,尚未通过基于物理学的模型进行直接测试。

研究组使用一个经过观测校准的冰盖-冰架模型来证明,当全球升温被限制在2 以内时,整个21世纪南极冰层的流失速度将与今天类似。然而,与现行政策更为一致的情景(允许升温3 )将在2060年左右使南极冰层融化的速度突然加快,到2100年将导致GMSL每年上升约0.5厘米,比今天快一个数量级。

更多化石燃料密集使用会导致更大的加速。虽然有基岩和海平面反馈机制,以及地球工程二氧化碳减排,但因支撑冰架的变薄和消失而引发的冰盖消退将持续好几个世纪。这些结果表明,如果超出《巴黎协定》的目标,南极洲海平面将有可能迅速而不可阻挡地上升。

Abstract

The Paris Agreement aims to limit global mean warm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o less than 2 degrees Celsius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to promote further efforts to limit warming to 1.5 degrees Celsius. The amount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coming decades will be consequential for global mean sea level (GMSL) on century and longer timescale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ocean thermal expansion and loss of land ice.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AIS) is Earth’s largest land ice reservoir, and its ice loss is accelerating. Extensive regions of the AIS are grounded below sea level and susceptible to dynamical instabilities that are capable of producing very rapid retreat. Yet the potentia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is Agreement temperature targets to slow or stop the onset of these instabilities has not been directly tested with physics-based models. Here we use an observationally calibrated ice sheet–shelf model to show that with global warming limited to 2 degrees Celsius or less, Antarctic ice loss will continue at a pace similar to today’s throughou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wever, scenarios more consistent with current policies (allowing 3 degrees Celsius of warming) give an abrupt jump in the pace of Antarctic ice loss after around 2060, contributing about 0.5 centimetres GMSL rise per year by 2100—an order of magnitude faster than today. More fossil-fuel-intensive scenarios result in even greater acceleration. Ice-sheet retreat initiated by the thinning and loss of buttressing ice shelves continues for centuries, regardless of bedrock and sea-level feedback mechanisms or geoengineered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y that rapid and unstoppable sea-level rise from Antarctica will be triggered if Paris Agreement targets are exceeded.

考古学 Archaeology

Earliest known human burial in Africa

非洲最早的人类墓葬

作者:María Martinón-Torres, Francesco d’Errico, Elena Santos, Ana Álvaro Gallo, Noel Amano, William Archer, et al.

链接:

摘要

人类殡葬习俗的起源和演变是人们感兴趣和喜欢争论的话题。中石器时代(MSA)的人类墓葬在非洲很罕见,在东非也不为人知。

研究组在肯尼亚热带高地海岸的Panga ya Saidi(PYS)洞穴遗址MSA层中发现了一具距今7.83万年前的2.5-3.0岁幼儿的部分骨骼。最新挖掘揭示了这个坑的特征,里面有一个蜷曲的幼儿。

对坑中内容物和包裹考古层的地球化学、粒度和微观形态的分析表明,该坑是人为挖掘的。埋藏学证据,如骨骼部分的严密连接或良好的解剖关系以及腐烂的组织学证据,均支持新鲜尸体的就地分解。

在分解过程中,不稳定的关节几乎没有移位,这表明其埋葬在一个填满的空间(墓地)中,至此,人们在PYS发现了非洲已知最古老的人类墓葬。

部分骨骼的形态评估与智人分类一致,尽管在牙齿中保留了一些原始特征,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我们物种出现的过程中,现代特征的非渐进组装。PYS墓葬揭示了MSA人群如何与死者互动。

Abstract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hominin mortuary practices are topics of intense interest and debate. Human burials dated to the Middle Stone Age (MSA) are exceedingly rare in Africa and unknown in East Africa. Here we describe the partial skeleton of a roughly 2.5- to 3.0-year-old child dating to 78.3 4.1 thousand years ago, which was recovered in the MSA layers of Panga ya Saidi (PYS), a cave site in the tropical upland coast of Kenya. Recent excavations have revealed a pit feature containing a child in a flexed position. Geochemical, granulometric and micromorphological analyses of the burial pit content and encasing archaeological layers indicate that the pit was deliberately excavated. Taphonomical evidence, such as the strict articulation or good anatomical association of the skeletal elements and histological evidence of putrefaction, support the in-place decomposition of the fresh body. The presence of little or no displacement of the unstable joints during decomposition points to an interment in a filled space (grave earth), making the PYS finding the oldest known human burial in Africa. The morph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partial skeleton is consistent with its assignment to Homo sapiens, although the preservation of some primitive features in the dentition supports increasing evidence for non-gradual assembly of modern traits during the emergence of our species. The PYS burial sheds light on how MSA populations interacted with the dead.

他们兄弟二人从小就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他们也非常的善良,我觉得这样的人真的是从小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川大一对双胞胎“学霸”兄弟一同保送北大,他们兄弟二人是属于学霸级人物,特别优秀,其中哥哥连续三年综合排名第一,还获得10余项国家级以及校级竞赛奖项,发表两篇SCI论文;而弟弟也不差,获得国家级、省级等竞赛的奖项20多项,还以专业前2%的成绩保研至北京大学工学院。

他们兄弟二人非常的优秀,成绩非常的优异,他们的高考分数非常的高。

李浩作家发表的论文

1995年本科毕业后,在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从事企业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2001年在东北财经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组织网络;社会资本理论;组织行为学等。讲授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薪酬管理等。科研课题: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项目名称: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战略网络中知识转移研究2、另主持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一项,参与联合国开发署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科技部国家软科学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学术著作和论文:1、李浩(著),《企业创新中的知识管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独立完成。2、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在《中国管理科学》、《中国软科学》、《南开管理评论》、《预测》、《情报学报》等管理学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学术奖励:2006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主持济南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并参与山东省社会 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在《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文献》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论文:1《论里正在唐代乡村行政中的地位》,《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2《〈四时纂要〉所见唐代农业生产习俗》,《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3《论山东民俗的历史分期》,《东岳论丛》2003年第3期4《宋代山东地区的民间信仰与秘密宗教》,《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5《加快建立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农村发展的历史与未来》2004年12月6《新旧唐书<陆南金传>世系正误》,《文献》2006年第1期7《唐代的村落与村级行政》,《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六卷2005年8 《略论近代济南建筑习俗的变迁》,《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9《桐城张氏家族教育传统试探》,《民俗研究》2006第2期10《济南开埠与城市民俗的变迁》,《理论学刊》2006第9期11《中国古代商贾家族教育传统试探》,《民俗研究》2006第3期12《中国古代祥瑞崇拜的文化诠释》,《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专著1《生肖鼠》,齐鲁书社2005年9月2《中国家族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副主编。项目1《济南市危机管理研究》,2003-2004济南市社科规划办,第一位2《鸟图腾刻画符号与文字的起源》,山东省社科规划办2005-2006山东省社科规划办,第二位3《民间信仰发展史》,2005-2008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第二位

李浩培发表论文

总结的真全面 我什么也不知道 逛逛

苏大法学院真的很壮观,那个王建法学院造得真是贵气逼人,也很气派,祝大家都考上啊!同等学历的不顾虑那么多,重要的是初试成绩好,然后复试好好准备,就没有什么问题了,苏大今年上线的法硕考生有32个,其中就有12个是同等学历的,不用怕,只要复试能通过,一样能录取的。 只需努力,上不上专升本并不重要,想想看——2年与2科加试哪个更便宜?而且苏大在录取时,对专科并不太歧视的。有好多专科生在读研。关于2科加试,以前指导思想“并不难为学生”,今年有些情况,因上线人数太多,所以加试题目较难(我考的是生理生化),不过都过了(只要60分就行,监考老师就这么说的)。祝大家都能心想事成!法硕参加复试32人,同等学力加试10多个,不就是多考两门课,也没听说谁受歧视呀。我考法律硕士:初试成绩(500)+英语口语(50)+专业笔试(50)+专业面试(50),按成绩从高到低排,我是公费。不象有的学校(初试成绩/5)*75%,人为制造混乱。同等学力不受影响,电话了解有同学是同等学力,也是公费。同等学力加试刑、民诉,但是成绩不记入复试成绩,仅供参考。等额面试,32人,无人复试被刷,没有接受调剂。公费80%。苏大公费名额还的蛮多的,比其他的学校要高的多。不过竞争比较大,各个专业不一样把,反正这两年的公费比例很大,达到了90%以上。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隶属于苏州大学,为江苏省最早成立的法律人才培养的基地。苏州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1915年,以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东吴大学法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专以讲授"比较法"为主,其科学的培养目标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王宠惠、吴经熊、倪征(日奥) 、李浩培、潘汉典、杨铁(木梁)等,被人们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法学院也随之并入他校。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师范学院"易名为"苏州大学",同时恢复法学教育,设法律系,是全国最早恢复法学教育的院系之一。1986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扩建为苏州大学法学院。 2000年5月,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王健教授重返苏大,参加百年庆典,行走母校故道,难舍百年风光,其心汲汲,其情拳拳。有感于斯,王先生长子王嘉廉先生慷慨出资捐建苏州大学法学楼,设立奖学金,以推动苏州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同年,苏州大学法学院更名为王健法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个由海外专项基金参与建设的公办法学院。 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60余位;正副教授27人。目前在校本科生 473人,研究生349人。学院教师踵继东吴法学的教育传统,兢兢业业,精心耕耘。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现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点1个;法理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国际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法律史学硕士点6个,同时经国家学位办批准,为法律硕士培养单位。法学专业为苏州大学品牌专业,2003年又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行政法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受江苏省政府专项经费资助。学院曾先后主持国家级社科项目6项,省部级社科项目30余项,"现代政府法律管理"科研项目,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资助建设项目。近年来,学院教师共出版各类教材、专著80余部,发表论文1000多篇;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奖、科研奖 5人次;获省级教学奖、科研奖40余人次,多人被评为国家级或省级有特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自1982年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各层次的专门人才 4000多人,许多校友已成为国家政法部门和法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 法学院图书馆现有图书5万多册,中外文期刊600多种,在收藏、保留港台法学期刊、图书方面具有特色。学院还设有比较法研究所和英美法研究中心,出版学术刊物《东吴法学》,在总结和整理东吴法学成就的同时,积极开展英美法系研究及两大法系的比较研究;拓展对外学术交流,加快法律研究的国际接轨,曾先后与美国太平洋大学麦克乔治法学院,日本名古屋大学、熊本大学、台湾东吴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APU大学和澳大利亚邦德大学等法学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派出大量教师出国出境进修和讲学,接待了世界各地知名法学专家学者90余人次。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驰骋法界,扬我东吴;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几代东吴法学人守持着一个美好理想:攀登高峰,走向世界。苏大与王嘉廉齐心打造一流法学院 “让王健法学院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论坛”江苏省副省长吴瑞林苏州市长杨卫泽等参加庆典 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美国国际联合电脑公司(CA)创办人、荣誉董事长王嘉廉11月8日来到我校,为用其父名字命名的我校王健法学楼的起用庆典剪彩。江苏省副省长吴瑞林、苏州市市长杨卫泽等有关领导以及来自海内外的60余名法学院院长、法学专家出席了庆典,并举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法学研讨会。 我校的主要前身——东吴大学创建于1900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曾罗致和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政治、法律等各界知名人士,如费孝通、倪征日奥 、谈家桢等,享誉海内外。1915年,东吴大学设立法学院,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法学教育。20世纪上半叶,东吴法学教育极一时之盛,时有“南东吴,北朝阳”、“律师出东吴,法官出朝阳”之盛誉。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改名为江苏师院,一度停办法学教育。1982年江苏师院改制为我校并重设法律系;1986年扩建为法学院,是当时全国最早的法学院之一。法学院现有博士点1个,硕士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行政法学学科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国际上也有影响,其研究项目“现代政府法律管理”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法学院设立了东吴比较法研究所,继承老东吴法学院比较法研究所的传统,积极开展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比较法研究及中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比较研究,在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已为社会输送各类法律专门人才4000多人,现在他们多数已经成为省内外的法学专家和骨干。 2000年5月,毕业于老东吴法学院的王健教授应邀参与母校的百年校庆盛典。王健教授寻根访旧,睹物思人,其情拳拳。有感于斯,其子王嘉廉慷慨出资1000万美金,捐建我校法学楼,设立奖学基金,以推动我校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王健教授对法学的造诣和对祖国的热爱令我校师生深受感动,经有关部门同意,我校把法学院更名为王健法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个由海外专项基金参与建设的公办法学院。王健教授说:“能为培养自己的母校尽力,帮助其建立中国一流法学院一直是我多年的心愿,希望王健法学院未来为中国输送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 11月8日,王嘉廉及家人参加了王健法学楼的起用剪彩。钱培德校长和国际联合电脑公司(CA)荣誉董事长王嘉廉表示,将齐心把王健法学院建成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法学院,并使王健法学院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论坛。钱培德校长认为,王健法学楼的落成为古老、沧桑的东吴校园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王健法学院重振东吴法学雄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必将进一步推动并提升我校法学教育与研究事业。王嘉廉及家人陪同海内外百余位法学专家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王健法学楼,并参加了在我校王健法学院大讲堂举办的名为“全球化·小康社会·法治建设”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法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等国内外的近百名法学院长和知名法学专家出席了学术会议,并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 党委书记闵春发对记者说,为建设一流的法学院,苏州首先着手王健法学院的硬件建设,从王健法学楼奠基到竣工历经三年,现在这座建筑面积一万六千平方米的法学楼已经交付使用,座落在我校内原东吴大学校园旧址。王健法学楼融中西建筑风格,既凸现现代气息,有保留华夏传统,并与周围的原东吴大学建筑相映生辉。 王健法学大楼建设耗资650万美元,功能齐全,内设教学系统、科研系统、图书资料系统和办公系统功能区,有可召开大型学术会议的大讲堂,中式和西式模拟法庭;配置的图书馆可藏书20余万册,并有多媒体教室、学生活动中心等。王健法学楼还体现出现代化和智能化,具有网络和有线电视传输系统,具有同声翻译、投影、视频和现代信息传播通道。 闵春发书记强调说,在进行王健法学院楼硬件建设的同时,我校也在精心进行软件建设。早在2001年,我校率先在全国进行法学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同时,面向海内外引进了一批高级法学人才。我校还从王嘉廉捐资中拿出250万美金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和学生与国内外法学院和法学界的合作和交流,努力将我校王健法学院建成国内一流的法学院,为促进中国乃至世界法学教育与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庆典后,我校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战争研究中心达成意向,双方将在一些重要项目的研究上开展合作。我校与英国APU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和太平洋大学在合作办学上也达成了意向。 此外,王嘉廉先生还参加了国内最大的一项目艺术奖学金——我校王嘉廉艺术奖学金的颁奖仪剑�鬃晕�谌�旎窠蓖�О浣保�⒚憷��前岩帐跤肟蒲�昝廊诤稀?/textarea>
回答字数10000字以内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2006 Baidu

该校名人[编辑]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的浙大校友[编辑]浙大校友中的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8年当选 苏步青 竺可桢 罗宗洛 贝时璋 吴定良 马寅初 柳诒征1958年当选 吴健雄1959年当选 李政道 王世中1959年当选 顾毓琇1968年当选 杨忠道 钱穆1970年当选 项黼宸1974年当选 周元燊1978年当选 方怀时1988年当选 郭晓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贝时璋 蔡邦华 蔡昌年 蔡金涛 曹楚南 陈吉余 陈建功 陈力为 陈清如 陈述彭 陈望道 陈耀祖 陈宜张 陈蕴博 陈子元 陈左宁 程开甲 程民德 程孝刚 池志强 戴立信 丁仲礼 董石麟 杜庆华 冯纯伯 冯新德 干福熹 谷超豪 顾功叙 郭可信 韩祯祥 贺贤土 洪伯潜 洪孟民 侯虞钧 胡宁 胡海昌 胡和生 胡济民 胡乔木 黄宪 黄秉维 黄鸣龙 黄文虎 纪育沣 金国章 金鉴明 金庆焕 金善宝 李竞雄 李兰娟 李政道 李志坚 梁希 梁守盘 林俊德 林励吾 林祥棣 刘大钧 刘恢先 刘盛纲 刘守仁 楼之岑 卢鹤绂 卢嘉锡 路甬祥 陆熙炎 陆学善 吕敏 罗宗洛 麻生明 马叙伦 马寅初 毛汉礼 潘家铮 潘镜芙 潘云鹤 钱令希 钱人元 钱三强 钱志道 钱钟韩 钦俊德 任美锷 邵象华 沈昌祥 沈家骢 沈善炯 沈寅初 沈允钢 沈之荃 施教耐 施履吉 施雅风 石钟慈 苏步青 苏元复 孙优贤 谭其骧 谈家桢 唐孝威 涂长望 汪槱生 汪猷 汪胡桢 王序 王元 王葆仁 王淦昌 吴晗 吴浩青 吴健雄 吴硕贤 吴文俊 吴学蔺 吴征铠 吴中伦 吴祖垲 夏鼐 夏道行 向达 谢学锦 谢义炳 徐僖 徐承恩 徐光宪 徐世浙 徐元森 徐芝纶 薛鸣球 杨福愉 杨奇逊 杨裕生 阳含熙 姚錱 叶培建 叶笃正 袁权 章名涛 张德庆 张嗣瀛 张友尚 张肇骞 张直中 张钟俊 赵九章 赵梓森 郑树森 支秉彝 周志炎 朱壬葆 朱位秋 朱祖祥 庄逢辰 邹元爔 岑可法 阙端麟 竺可桢 裘法祖 [编辑]其他知名校友数学家 陈建功 苏步青 卢庆骏 程民德 夏道行 王元 胡和生 石钟慈 沈昌祥丘成桐 杨忠道 林芳华 汪徐家 熊全治 周元燊 励建书 刘克峰 物理学家 李政道 胡刚复 王淦昌 何增禄 束星北化学家 王琎 周厚复 吴征铠 卢嘉锡 徐光宪 王葆仁[编辑]曾于该校就读政治家陈仪-台湾省主席、浙江省主席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未毕业) 数学家谷超豪 [编辑]曾于该校任教政治家黄郛-中国总理,摄行总统职务 政治家陈布雷-蒋介石侍从室主任 政治家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央局书记 史地学家张其昀-教育部长,总统府资政,中国文化大学校长 军事理论家蒋百里-陆军上将 军事家周承菼-浙江都督,浙军总司令,国军陆军中将 军事家蒋尊簋-浙江都督 军事家史久光-民国将领 军事家李斐然-民国将领 新文化运动先驱夏衍 著名教育家蒋梦麟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国立北平大学校长 著名教育家许寿裳 著名教育家郑晓沧 著名教育家钱家治 一代词宗夏承焘 著名画家丰子恺 杰出物理学家吴健雄 中国摩尔根遗传学家谈家桢 敦煌艺术研究家常书鸿 数学史家钱宝琮 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 书坛泰斗沙孟海 经济学家马寅初 气象学家竺可桢 国学大师马一浮 地质学家叶良辅 心理学家陈立 蚕学家孙本忠 机械工程学家程孝刚 林学家梁希 农学家许璇 农学家丁振麟 林学家邵均 畜牧兽医学家虞振镛 农业昆虫学家祝汝佐 蚕业教育家葛敬中 农业昆虫学家周明牂 植物病理学家陈鸿逵 园艺学家吴耕民 土壤学家朱祖祥 导弹专家梁守盘 工程力学家钱令希 电工学家王国松 药用植物学家刘宝善 农艺学家卢守耕 人类学家吴定良 化学工程学家李寿恒 传染病学家王季午 昆虫学家蔡邦华 教育学家孟宪承 物理学家张绍忠 法学家李浩培 航空力学家范绪箕 生物动物学家蔡堡 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国立台湾大学第一任校长 小说家查良镛(金庸)

法律论文的撰写需要很多参考文献,你知道有哪些文献可以参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法律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石广生主编《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编《乌拉圭回合协议导读》,索必成胡盈之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John H Jackson著《GATT/WTO法理与实践》,张玉卿、李成刚、杨国华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周忠海等著《国际法学述评》,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李居迁著《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8.宣增益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梁西著《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国家外国专家科教文卫司编《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程序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篇二:参考文献

1. 郑成良主编:《现代法理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

2. 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3. 潘维大,刘文琦编著:《英美法导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4. 陈舜著:《权利及其维护:一种交易成本观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

5. 刘湘廉主编:《刑法学总论论点要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6. 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

7. 阿计著:《法治备忘:共和国立法、执法实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8. 陈建新著:《依法治国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

9. 黄文艺著:《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模式、传统与过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

10. 公丕祥主编:《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2.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法学论文参考文献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13.公丕祥主编:《法制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郭成伟主编:《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5.〔德〕Karl Larenz:《法学方法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

16.孙晓楼:《法律教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7.刘旺洪 刘敏主编:《中国公民现代法律观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8.靳诺主编:《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19.郝铁川著:《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治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0.谷春德主编:《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三:参考文献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11.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项庭庭:《浅议法律思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马玉波:《法律逻辑的思维模式选择――谈谈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法学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郭新杰、葛宇宁:《试论法律逻辑的品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周占生:《法律思维路径之辨――以规范结构为基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王萍:《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印大双:《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18.徐楠:《浅议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向》,《沧桑》2009年第1期。

19.聂小明:《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内在观察》,《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李浩源本科发表的论文

哈师范属于本科,普通函授本科通过毕业考试,还需要撰写毕业论文。那么,函授本科毕业论文需要去进行查重吗?函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否检测严格?小编今天会回答你的问题。

一、函授本科毕业论文需要去进行查重吗?

函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研究需要论文查重。函授教育虽然不同于其他学习层次,但也需要检查论文的重复率,随机选取一些论文来判断。测试需要根据不同的因素来确定。有的学校本科论文要求30%,严格要求20%。函授本科论文跟全日制本科不一样,对企业相对比较宽松,一般查重率结果在30%-40%。

此外,成人本科课程属于国家统一考试,并承认其学历。因此,毕业时必须检测重复情况。只有达到标准后才能取得毕业证书。每所学校的检查时间要求不同。即使是同一所学校,每年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全文查重率低于30%的毕业论文有资格参加答辩,30%以上的毕业论文应由继续教育机构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并规定检测期限。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参加答辩。各学校的查重率存在一定差异,以各学校的检查规则为准。

二、函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查重是否进行严格?

毕业时,函授本科生将被要求写他们的论文,这一步也包括在他们的论文评估中。学生参加毕业答辩,首先要论文查重率合格。虽然检测不严格,但我们写论文时也要避免大量的重复剽窃,努力提高论文的原创性。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查重。哈师范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简称,该学校的函授论文查重,目的是为了防止过度引用别人发表过的论文内容。哈尔滨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艺、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四川大学李川发表的论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接收后还能加作者吗:首先其次最后双方沟通好了就可以加。有些是可以直接在proof上加即可,但是有的上面会讲明不能更改authership,如果要改需要跟编辑联系,讲清楚为什么加的原因,新的authership是怎么样的。一般主编会要求:要加的话需要所有人签字发扫描件。不是proof来的时候就可以随便改动作者,一些小的改动不会有问题,但如果大改很有可能会被认为是学术不端行为。因此,该阶段能不改就不改。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2012年全年科研经费约3.3亿元。2009至2014年,中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5项。 论文成果 200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共发表医学类SCI收录论文256篇,位列全国高校第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200篇SCI收录论文,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464篇MEDLINE收录论文,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的国内论文被引用总次数为4026次(表现不俗论文),位列全国医院第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国内论文1751篇,位列全国医院第3。2008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共发表医学类SCI收录论文41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364篇SCI收录论文,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571篇MEDLINE收录论文,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的国内论文被引用总次数为4817次,位列全国医院第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国内论文1969篇,位列全国医院第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达到SCI国际引用平均值论文31篇,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发表达到SCI国际引用平均值论文7篇,位列全国医院第20,口腔类医院第1。2009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的国内论文被引用总次数为5787次,位列全国医院第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达到SCI国际引用平均值论文81篇,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该年度共179篇国际论文被引用488次,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发表达到SCI国际引用平均值论文21篇,位列全国医院第9,口腔类医院第1。2000~2009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793篇SCI论文被引用4043次,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被SCI和MEDLINE收录的科技论文在2005年、2007年、2009年均名列全国医疗机构第一。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09年SCI收录论文和表现不俗论文位列全国口腔医学第一。 综合成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拥有中国规模最大、最早整体通过美国病理家学会(CAP)检查认可的医学检验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0-2009年收治SAP患者数量居国内单家医院第一。2004年,国内首例肝移植术后孕妇在四川大学华西妇产儿童医院成功分娩,以中国首例、世界上肝移植后最短时间受孕分娩等特征被记载入世界和中国妇幼医学发展的历史。四川大学华西妇产儿童医院妇幼医学检验中心是中国唯一通过ISO15189国际最高水平医学检验标准认证的专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获准建设全国口腔医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第一个973重大项目。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04年、2009和2013年连续获得全国口腔医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一。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创办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杂志是第一本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口腔医学英文期刊,也是第一本被SCI数据库收录的口腔医学期刊。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拥有的靶向药物及释药系统实验室,是中国唯一从事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研究的部级重点实验室。 馆藏资源 四川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6 年,是中国西南地区藏书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馆舍总面积6,3100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609万余册。其中华西医学分馆位于华西校区内,面积8800平方米,馆藏以医学文献为主,形成了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的特色体系,其中在口腔医学文献方面的收藏优势尤为突出。 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SCI收录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A 化学文摘收录期刊。《华西口腔医学杂志》: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中文核心期刊、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CA 化学文摘收录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际口腔医学杂志》:中文核心期刊、CA 化学文摘收录期刊。《华西药学杂志》:中文核心期刊,CA 化学文摘收录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华西医学》:中文核心期刊

1984.09-1988.07 四川大学哲学系读书;1988.07-1989.05 达县市委党校老师;1989.05-1992.07 达县市纪委办公室副主任;1992.07-1995.06 达川市西外镇委副书记(其间:1995.04-1995.05参加四川省委党校青干班学习);1995.06-1995.07 达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95.07-1996.02 共青团达川市委书记;1996.02-1996.11 达川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团市委书记;1996.11-1999.12 达川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其间:1998.05-1998.07参加四川省委党校宣传部长班学习);1999.12-2002.12 达州市通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长;2002.12-2004.07 通川区委副书记(其间:2004.03-2004.05参加四川省委党校第32期县委书记班学习);2004.07-2004.11 达州市招商引资局局长;2004.11-2005.01 大竹县委副书记、代县长;2005.01-2006.09 大竹县委副书记、县长;2006.09-2007.08 达州市委副秘书长;(2006.02-2007.01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毕业,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07.08-2008.01 渠县委副书记、代县长;2008.01- 2010.4 渠县委副书记、县长;达州第二届人大代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10年4月,涉嫌受贿的李川被从渠县带走调查。2010年5月19日,达州市二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罢免李川省十一届人大代表职务的决议。李川在2007年9月至2010年4月担任渠县代县长、县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110万元,其行为违反了党的纪律并涉嫌犯罪。根据选举法、代表法的相关规定,5月5日,大竹县人大常委会依法罢免了李川的达州市二届人大代表职务。14日,达州市二届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依法终止了李川的达州市二届人大代表职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