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尹婷老师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2:22:36

尹婷老师发表的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那年初三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三那年。我叛逆,叛逆的不可一世。因此做了很多让我现在觉得反感的事情。面对父母的打骂。我只是不说话,做出一副乖乖女的样子,转身后悄悄笑笑。心里说,你们管我。班主任对我失望透顶,三番两次打电话给我父母说,你们家女儿我管不了,你们带回去吧。那个时候,我恨透了班主任。恨所有人。

记得班主任对我说。你要不想学就滚,别在这边耽误别人的学习。我笑了,我问自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开始不对手机呢么依赖,不对电脑呢么痴迷。我会去办公室问题目,所有老师都说,这样坚持下去,高中没有问题。当然,除了班主任没有这样说。因为我恨班主任。我可以学很多科目,除了那门。

好景不长。我的叛逆心理又开始了。渐渐的,我厌倦父母。甚至讨厌那些曾经的朋友。放学后我野在外面,不回家。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

可是我却觉得。这没什么。那年。爸妈为我操碎了心。每天10点下班后还要给我做思想工作。我明白。我也懂。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学历是很重要的。或许是被父母的关心感动了吧。在距离中考3个月的时候。我拼了一把。可是,我太高估我自己了。物理让我失去了自信。上课我听不懂,下课我不想去问。一点点的累计。让我提不起兴趣。

我爸爸为了我。不去上班,天天呆在家里,给我烧饭,每天烧很多好吃的。其实我明白。爸爸就是看着我。不让我的心越来越野。3、4月份。我迷迷糊糊的过来了。自己都不清楚到底做了些什么。直到5月份。

我突然要学习了。突然想通了。可是时间短了。我每天沉浸在读背写。朋友们说我变了。对啊。我也发现了。我问自己这是怎么了。我的答案是。我应该长大了。

中考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其实这也是必须的吧。因为我的努力太晚了。可是我相信。初三那一年。会让我领悟很多很多。

时光匆匆,初三这一年。也就这样匆匆过去了。好像昨天才踏进校园,现在却已毕业。在这学期的最后一天,我记录下了初三的点滴。

依稀记得,在还没踏进初三时,就听到各种关于初三的传言:每天作业写到很晚,每天上课上到很晚、几乎没有课余的时间……当时的我在想:这么惨,那初三这一年得怎么熬啊!现在回想起来,不管多苦多累,怎么熬也熬过来了。

常听老师说,初三和高三这两个一年都是一生难忘的,也许,只有努力过、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开始背诵,然后到学校,与老师、同学一起研究问题,晚上写作业,绞尽脑汁想难题,每想出一题,总会为自己感到无比自豪。

课间休息时,偶尔与同学打打闹,与老师调调侃,这些,都是成长中难以忘怀的。每每想放松,总会有老师在旁提醒和同学们的激励,虽然说,这个过程很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是快乐、甜甜的。

刚刚,在删掉早起闹钟的那一刻,我的鼻尖酸了一下,不知怎的,有种不舍的感觉,应该就是对初三生活的不舍吧。书桌前的'台灯,床边的背诵提纲,肩膀上那沉重的书包,这些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一幕,一幕,重复着……

下午,整个班都好像疯了,看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毕竟,三年同窗之情,一朝分别,不知何时再重聚,男同学,玩疯了,反正是最后一次了;女同学,聊疯了,毕竟是最后一天。班主任也不像平时那么严格了,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她知道,这是初中生活的最后一天。

不过我还得准备中考,应试教育让许多毕业班的学生来不及感受离别,只是埋头苦干。

匆匆这年,我奋斗过、放松过、成功过、也失败过,酸甜苦辣交织成一片,早已放在心中。我会带着这些,继续向人生路前进。

拾起愈发沉重的担,奔赴那未知的前方。而那年花季留下的些许温暖,让我定然不负这青春年华。——题记

一阵微风拂过,拨乱了我的发丝,蒲公英的种子乘风而起,却不知要往何处飘去。思绪一时变得那么乱,时间一下子变得那么长,昔日的话语散落耳畔,回忆停在了那一纸泛黄……

那时属于十一岁的花季的故事。

花季的起点,是一间不大的八人宿舍。里面住着的八个小女生性格各有所异,却生活得总是那么融洽。

烨很爱笑、很活泼,像金黄的向日葵;如很害羞、很单纯,像七月的栀子;玥爱疯、爱闹,又总是那么倔强,像带刺的玫瑰;霓天真烂漫,有些孩子气,像调皮的满天星;凡淘气而可爱,像活泼的雏菊;颖谦和、文雅,像亭亭的百合;妮细腻而又多愁善感,像迷茫的紫罗兰……

那时的我们,总是一起疯玩、一起欢笑。总是在洗澡时过“泼水节”,把宿舍里弄得一地积水;总是在放学后奔向小卖部,买一堆的柠檬茶;总是在乱糟糟的阳台上分吃一桶“康师傅牛肉面”;总是在晚上熄灯后还不安分地闹来闹去……那时的我们,是在那年花季里盛开着的最好的花儿。

那时的我们,最喜欢蒲公英。每当我们在路旁见到蒲公英,总要“大呼小叫”一番,再小心翼翼地摘下来,轻轻地吹。那飘扬在空中的雪白的绒毛,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

还记得毕业那时,家长还没有来,我们静静地坐在各自的床上,谁也不说话。呆呆望着已打包好的行李,有些惆怅。不记得是谁提议下去走走,只记得那天天很蓝很清澈、阳光很暖很慵懒;只记得那时我们摘了一朵很大的蒲公英,一起将它的种子吹向远方。

没有继续的日记和忘归还的橡皮,上课的纸条、考试的小抄连夜打的排位,通宵的数学题,那些允许任性的年代,叫青春,还是轮回的痛?

记忆追溯于那些年、为歌咏比赛而争分夺秒的排练节目,为诗文比赛而一遍又一遍的朗诵。

记得那次我们班朗诵《少年中国说》,我有幸被孟老师选为主持朗诵者之一,从听不懂到倒背如流。嘻嘻,还记不记得我经常忘词?这个时候尹婷肯定做口型以提示我下一句。记得节目表演当天穿礼服时的窘态,记得我单独说台词时的心跳,记得我们迎来热烈掌声时的自豪……

初二下册为生地会考而精心做着“作战”的准备,我把概念倒背如流,熟到我睡觉都可以梦见。不论成绩如何,至少我们努力过,即使结果再怎么不尽人意,起码我们都可以坦然接受。

可后来啊,一切都变了样。刚踏进初三的门槛,我们就被学校解体了。那天我们簇拥而泣,陈老师、孟老师以及二班所有学生,我们就这样被一张名单分入了不同教室。

二班曾像家一样温馨,给我数不尽的感动瞬间。一起玩过的课余周末,一起疯过的每分每秒,都是我永远值得珍藏的回忆!

可,后来啊,日记烧了,酒杯碎了,陪我一起喝酒的人也走了。时间不是不让人痛,也不是让人忘了痛,而是让人习惯了痛。

借我孤独如初见,借我一束光照亮黯然,借我纵容的悲伤与哭喊,借我安适的清晨与傍晚,借我喑哑无言,不管、不问也不念,借我……那,能不能借我一个初一到初二,顺便再借我一个十年好不好?

闪光浪潮扑灭我们的吵闹,我扶手往彩虹的尾巴处逃,背手等待一场煎熬。左岸是将歇的美丽,右岸是翻起的淤泥,我不甘沉沦无怨无悔,骂我能够沉到那里?

难忘恩师,难忘伙伴,难忘我的初中时光……

撑着落叶飘摇而过的秋天,挂着一缕缕思念渐行渐远……秋天美得像一幅画!

秋天的风凉爽、冷冽。可是,大树让它当使者传递着对大地的思念,还有那对根的回报,就如那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它将落叶带回家,吹起了麦田里的庄稼,吹起了我的思念!

安静地坐在秋色夕阳里,望着天地连接的地方,太阳一点点被吞噬,来不及细细地品味那柔和而短暂的光,来不及回望那张慈爱的笑脸,它就已成为回忆,被全部的黑暗所封闭。我试图去挽留那一抹无形的留恋,可是却告诉我,根本不可能。那年秋天,我回到故乡的热土,没想到它带给我的是一场无法想象的打击。秋风瑟瑟,枯黄的树叶一片片凋落,就如同一张张照片,勾起我无限的思念。我的眉头紧锁,眼眶里升起了一片不知名的雾气,我的嘴角止不住地颤抖,忽然一阵微风拂过,漫天的枯叶在空中飞舞,我的泪水随着它们泉涌而下,曾经的一幕幕:开心的,不开心的。现在都如放电影般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就是夏末初秋的时节,就是这个盛意正浓转换为衰落的时节,他走了。走得匆忙,走得无声,走得潇洒,走得无所顾忌,走得一了百了……来不及挽留,来不及再捏捏我的脸蛋,来不及领着我走向人生,来不及……我以为那是场梦,梦醒了,便好了!我以为他能突然站起来戏谑的说:“逗你玩呢!”可惜,这只是以为。枯叶落在地上,腐化,变成肥料,报答根;眼泪,落到地上,蒸发,跟随他。

那年秋天,微风拂起,落叶飘零,不变的是那幅画,转变的不只是正浓的秋意,掺杂进了我的思念!

时钟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昨天。 ——题记

时光匆匆,带走一切,我伸手企图抓住点滴,发现留在手里的,只是些支离破碎的东西。

那年,我们初三。一辈子仅有一次的初三,真的很怀念。时间风干了写满字迹的试卷,却没有风干那些单纯的回忆,六月的时候,我们还在初三,我们习惯了在天朦胧的时候起床,习惯带着惺忪的睡眼洗脸刷牙,习惯了边走边骂可恶的教学制度,并计算着距离星期天的时间,走到教室,本该是晨读,却在老师查过人数后偷偷的睡觉,上课也是满脑子的睡意,只想让自己在铃声响起的那一刻睡去,把书堆得高高的,假装低头看书,却早已安然睡去。即使是冬天,也感觉睡觉是温暖的。醒来后,看着中考倒计时,无奈的用冷水洗洗脸,再看看课程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就是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于是计划着在语文课上看会儿小说,在英语课上美美的睡上一觉,物理课上和同桌聊聊天。那时,我们都还是初三。

喜欢在课桌上写满自己的青春誓言;喜欢在草稿纸上写下自己的无奈;喜欢下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安然睡去;喜欢午觉时塞上耳机听着喜欢的音乐入睡;喜欢看着自己好久没有看到过的杂志目不转睛;喜欢站在走廊上看着楼下的男女生,并大肆点评一番;那时,我们还在初三。

害怕着每一次考试,又期待着每一次考试。害怕公布成绩,却又在没人的时候把排名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默默地走开……那时,我们都还在初三。

现在,在学校里总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回想起初三的那些日子,总有种想流泪的冲动,失去的初三岁月,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曾经有多美好,后来就有多悲伤。如果时间允许,我想再拥有这一切。

初三,只是很想你,很想你……

其实,只要你写的毕业论文不是乱七八糟,毫无头绪的,一般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都是会通过的。但还是要看个人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每个老师的要求不一样,对学生的论文的指导和评估都有不同的要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觉得本科毕业论文不过的情况还是不多,毕竟你所在大学你的学期已经结束,学校也要开始招新人,还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留着你这个毕业生,也不太好。

所以,我觉得本科毕业论文不过的情况不多,主要理由如下:

1、学校对论文都有统一要求,你要能根据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要求进行修改。毕业指导老师决定你的论文是否通过,所以,老师的意见很重要。一般说来,修改两三次,就能通过了,老师不会过分为难,毕竟不是研究生论文。

2、要端正好心态,积极寻找有关论文的相关资料。论文里出现的观点,一定要找准相关的出处,或者自己做过调研,然后,相关的数据要附上。

3、注意作息,每天要精力饱满,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论文是遇到困难,要及时寻找老师提供帮助。

维普数据库尹婷发表的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不一定,要看你发表的论文期刊在那个期刊网收录了,有的在知网收录,不在万方、维普收录,那你就在万方、维普查询不到了。

最简单的是查找别人已经发表过的论文,分析他们采用的统计方法和 采样方法。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孙婷婷发表的论文

序号 论文题目 作者 期刊名称 1 孙氏太极拳传播的研究 陈威 中国体育科技 2 从传播类型的角度审视孙氏太极拳的发展现状 陈威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 我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组织与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刘超 四川体育科学 4 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研究 刘超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5 论我国体育课程技术发展特征 裴德超 体育文化导刊 6 现代生活方式与健身项目推广 李晓静 体育与科学 7 体育赛事赞助商风险评估与风险规避的研究 李晓静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8 安徽省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黄山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9 我国近代体育销售与制造业的发展研究 李显国 体育文化导刊 10 电子商务系统在我国体育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 赵先卿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1 基于WSR方法论的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特征研究 赵一平 体育与科学 12 近代我国体育广告发展研究 李显国 体育文化导刊 13 20世纪初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的发展研究 李显国 体育文化导刊 14 近代以来社会变迁下的武术活动——基于一个武术之乡的研究 陈威 体育科学 15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技术领域拓展研究 裴德超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6 也论太极推手竞技化——与《论太极推手的技术和文化特性——兼论传统太极推手竞技化不可行》作者商榷 陈威 体育学刊 17 近代我国体育博彩业发展研究 李显国 体育文化导刊 18 奥林匹克运动会财务收入主要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裴德超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陈威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 健走运动对农村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马力 中国老年学杂志 21 蚂蚁水提取物疲劳的研究 马力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2 大鼠胰岛素抵抗形成中脂联素受体基因表达及运动的影响 李蕾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3 中学体育理论课研究 赵先卿 体育文化导刊 24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陈威 EI收录 25 Application of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for Wushu Equipment 陈威 EI收录 26 Thinking about the Expansion of the Training Goal of PE Major Under the Stern Employment Situation 裴德超 EI收录 27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Motion Perception Ability on Football 马力 EI收录 28 Research on College PE Teachers Evaluation 刘超 ISTP收录 29 A Study on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on System. 赵一平 ISTP收录 30 国际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对我国的启示 赵先卿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1 中国田径运动项目区域分布特点分析 赵先卿 中国体育科技 32 安徽省全民健身现状调查 赵先卿 体育文化导刊 3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终身体育之关系 赵先卿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34 安徽省高校“扩招”后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刘超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5 安徽省高校“扩招”后体育教师队伍结构现状调查与分析 刘超 体育科学 36 自愿转轮运动条件下雄性长爪沙鼠体重、能量代谢和血清瘦素的变化 胡振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37 对武术进奥运会的理性思考 郑贺 体育学刊 3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群众体育研究 郑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39 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体育发展的启示 郑贺 体育文化导刊 40 太极拳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郑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41 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郑贺 中国体育科技 4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走向 郑贺 体育文化导刊 43 大学生体育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郑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44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 赵一平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5 体育测量信度估价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杨继星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46 运动性猝死之研究 肖玉红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47 心理训练对比赛影响的分析 马翠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8 更新准备活动的实验研究 马翠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9 从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谈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 刘云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姬尚义197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1976年—1991年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其间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修学院研究生学习。1988年—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获得博士后证书。1991年—1992年出任北京胸心血管外科研究所外科主任。1992年底—1998年出任美国特拉华州医学中心心脏外科实验室主任。1998年底—1999年出任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外科主任。1999年7月至今为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院长。在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20余年中,曾经多次获得全军科技成果奖、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会及美国胸外科学会论文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各种奖励。发表心血管外科论文近50篇/部及撰写著作3部。独立及参加完成各种心血管外科手术4000余例,在心血管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冠状动脉搭桥和先天性心脏病方面具有专长。在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工作以来取得连续130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无死亡的良好成绩。1999年领导外科成功完成当时国内出生最小(39小时)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其后又连续完成数例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均获得成功。在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好成绩。近年来,连续进行了10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均获得了成功。生存最长者已近4年,长期存活的8例生活质量良好。周义文1987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2001年重庆医科大检验系毕业。分别获《内科传染病学》硕士学位、《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学位。主任检验技师、教授。现任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和南华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副总编、《中华实践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中国微生物学会永久会员、深圳市专家工作联合会专家组成员、深圳市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抗衰老研究会副理事长、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检验科主任。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深圳市科技局科技重点项目》1项,参与完成《教育部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省、市级课题》4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成果一、二等奖2项。1996年被命名为地市级“跨世纪青年科技人才”称号。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8篇,著书2部。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Dong Chuanhe 教授、香港科技大学Reinhard Renneberg教授等有着长期的科研合作。

张婷婷发表的论文

张婷婷1 安徽淮南人,滁州学院音乐系钢琴、手风琴专业课教师,安徽省钢琴协会理事。200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2007年进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修班学习,攻读硕士学位。曾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指导学生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奖。

艺术与生活:多远?多近?——审美 — 艺术观念流变考察[日期:2008-08-24] 来源: 作者:张婷婷 [字体:大 中 小] 【 内容 提要】一般地说,古典审美— 艺术 观念(包括 现代 之“古典”审美—艺术观念)多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看重艺术与生活的区别,认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的不平常性;古典美学批评,总是千方百计寻找艺术之巧夺天工的特异、艺术家之非同寻常的“绝活”。而大约从20世纪开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在整个世界范围里出现了所谓“审美生活化”(艺术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生活艺术化)的趋向,对此,不但有美学 理论 家和艺术批评家在鼓吹,且有创作家在实践。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 一艺术与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被说烂了、提起来便令人兴味索然的话题。今天又来说它,不是为了自找没趣,而是想借此审视一下审美—艺术观念的流变,特别是近年来审美—艺术观念的新动向。宏观地看,古往今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大略经过了三个阶段:口传文化时期艺术与生活直接合一;印刷文化时期艺术与生活疏离对立; 电子 文化时期艺术与生活再次走向融合。口传文化时期或再加上手写文化的前期(特别是纸张发明之前),艺术与生活曾经是混沌一体、不分彼此的。那时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渔猎 时代 人们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艺术”观念的话),“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艺术还没有从生活中分娩,人们的审美意识还萌动在生活实践的母胎中,譬如 中国 古代的玉璧、玉璜、玉琮……以及佩带的各种美玉,既是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的、伦理道德的、 政治 活动的实用意义。即使到了孔子那个时代,艺术仍然很难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诗、乐、舞(如孔子说到的“八佾”舞)并不是后来人们观念中的纯粹艺术。甚至中古时期(例如魏晋)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像,很难说当初有多少人是把它们当作“艺术”品去塑造的。西方亦如是。连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性活动的一部分。后来,艺术逐渐“独立”了,艺术与生活疏离开来。手抄文化后期纸张出现了,这对审美—艺术的独立 发展 是一个重大促进;特别是到了印刷文化时期,艺术更是以它的“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姿态去与“生活”拉开距离,艺术被供奉在高高的奥林匹亚山顶上。当时的人们认为,正因为艺术与生活不同,它才是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艺术。这个时期可称为审美—艺术的古典时期。高雅的古典艺术,崇奉艺术为生活之精华的古典美学观念,是印刷文化时期审美—艺术现象的典型形态。与那时的 社会 状况和精神理念相应,艺术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艺术产品被认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产物,是超越凡俗的圣果。印刷文化所处的那个 历史 时代,是人类不平等的时代,是“劳心”者役使“劳力”者的时代,艺术创造似乎只能是“劳心”者的专利,而“劳力”者则被驱逐出审美—艺术的大雅之堂。就连那位号称诗风平易通俗、追求妇孺皆懂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无法掩饰其骨子里审美观念的贵族心态,“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琵琶行》),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对下等民众文艺活动的鄙视。审美—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是人上人的活动,是高雅人的高雅活动,艺术作品也就被看成与凡俗生活不同的高雅、特殊、精贵之物。中国古典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就特别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与差异。在他们看来,艺术几成神物,或具有几分魔力。传说顾恺之“常悦一邻女,乃画女於壁,当心钉之,女患心痛,告於长康,拔去钉,乃愈” ① 。又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画“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② 。这两则故事当然不可信。但它们表露出当时人们的一种观念,即艺术是不同于生活的神异奇妙的东西;至少它们渲染了艺术的神异与奇妙。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家也常常以艺术如何不同于生活、如何超越凡世来品评其高低优劣。魏晋以来“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之风甚浓,亦波及美学,无论书画诗文,大多要分三六九等。例如南齐谢赫就说:“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③ 他的《古画品录》把画家分为六品。梁朝钟嵘则把诗分为上中下三品。之后的许多艺术评论家据此加以演绎,区分各种不同标准的艺术和艺术家。唐·张怀较画家优劣为神、妙、能三品,朱景玄又将神、妙、能各别上、中、下三等,此外又加逸品,依次为:神(上中下)、妙(上中下)、能(上中下)、逸共十等。张彦远不同,最高等的艺术品格是 自然 ,置于神之上,分为自然、神、妙、精、谨细。他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 ④ 虽然后来的艺术批评家各有自己的说法,有的以逸品为先,神、妙、能次之(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有的主张取消张彦远所说的自然,而逸品也应置三品之外(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坚持艺术具有不同于寻常生活的特殊品格;越是优秀的艺术,越是与寻常生活不同。绘画中的“写真”,照理最应贴近原物。但事实上画家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其所“写”与原“真”不一样,一定要高于、精于原“真”。这是古典美学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晚唐画论家张彦远曾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画家顾恺之“尝欲写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辞。长康(顾恺之字)曰,明府当缘隐眼也,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蔽月。” ⑤ 在这里,艺术改变了生活原貌,它不但能避短扬长,而且能使缺点变成优点,使丑变为美。不过这样一来,画出来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原“真”,就相差甚远了。艺术要超脱凡俗,成为具有奇异魔力的“神物”,那么,创造艺术的人(艺术家)也必然要是能力超凡的神奇人物。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顾恺之“传写形势,莫不妙绝。刘义庆世说云,谢安谓长康曰,卿画自生人以来未有也” ⑥ ;说吴道子“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神假天造,英灵不穷。……弯弧挺刀,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 ⑦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把吴道子说得更“神”:“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貌。及回日,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宣令于大同殿图之,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 ⑧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也说:“吴道子画,今古一人而已。” ⑨文学家亦如此。唐代大诗人李白向被称为“诗仙”,“仙”者,非人可企及也。“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这些形象,这种构思,这般情愫,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出,写得出。还有那个悲悯众生的杜甫、那个诡异冷怪的李贺,不是也被冠以“诗圣”和“诗鬼”,而超离凡界并为众人尊崇膜拜吗?康定斯基在描述艺术家与大众关系的时候,谈到了贝多芬的“精英”品格:“精神生活可以用一个巨大的锐角三角形来表示,并将它用水平线分割成不等的若干部分。顶上为最窄小部分,越低的部分越宽,面积越大。……三角形的顶端上经常站立着一个人。他欢快的目光是他内心的标记。甚至那些在感情上和他最接近的人也不能理解他。人们愤怒地骂他是子、疯子。贝多芬生前就是这么一个挺立着受尽辱骂的孤独者。” ⑩ 艺术家是孤独的,他们于不胜寒的“高处”去追寻“天堂的和声”。通过上面的例子,我想说的是:以往人们总是视艺术家作家为“天才”,称他们的作品是“奇迹”,强调艺术与生活相区别的不同寻常之处。而且 哲学 家还给以坚实的理论支持。最有势力的是康德的理论,至今人们还不断引述它。康德给天才下的定义是:“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禀赋)。由于这种才能作为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性能力本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达: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ingenium拉丁文:天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11 。康德强调:天才是天生的,它直接授之于天,不能传授,不能 学习 ,不能模仿,不能继承,不能替代;天才具有无意识性,“不是他(艺术家)所能控制的”;天才是独创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独创性必须是它的第一特征”,“同时又必须是典范”;而且天才只属于艺术不属于 科学 ,“天才不是为科学、而是为艺术颁布规则”12 。谢林也有类似的说法,“天才只有在艺术中才可能”13 。叔本华也强调天才所标志的是一种“超人的东西”,天才人物“是普照世界的太阳”14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他们、特别是康德看来,艺术家(天才)与普通人之间是“种类上的区别”15 ,这就在天才与普通人之间划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总之,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总是要把艺术家与普通人隔离开来,给艺术家戴上天才的桂冠;总是企图把艺术与生活区别开来,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布洛的“距离”说虽说是心 理学 问题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审美—艺术要同尘世生活拉开“距离”)。一些艺术派别还要故意制造“间离”效果,让读者和观众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在欣赏“艺术”、 看“戏”,而不是生活;让读者和观众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划清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西方的布莱希特派如此,中国的梅兰芳派也如此。二大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而最近20—30年来变化尤为剧烈。这种变化的总趋向就是审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艺术化,或者说审美—艺术与生活趋于同一。这种变化比较明显的苗头是从电影艺术对视觉文化的张扬开始。视觉,相对而言,是人类与自然世界、与社会生活接触最广泛、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感觉。无论是一个民族、国家,还是一个城市、 企业 ,它的文化首先是由其视觉形象上的特征得以展现的。与文学、戏剧、绘画、雕塑、舞蹈、 音乐 等等相比,电影无疑是更大众化、更生活化、同时也更加图示化的艺术,它以生活的影像为材料、手段,在强化艺术的图示,激活观众的视觉的同时,在形式上逼近生活本身的“样儿”。当观众进入电影的时候,身临其境,就如同进入生活。电影出现,预示着一个“读图”时代的临近,一个艺术的大众化和生活化时代的开始。丹尼尔·贝尔把他的目光伸向了电影、电视之前,认为视觉文化导源于一种“新美学”的诞生。他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起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16丹尼尔·贝尔说得不是没有道理。那种与古典美学不同的“新美学”以及与此相应的文化变革,是随“社会流动”“应运而生”的,溯其根源,最早是“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个大变动的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形容那个时代的变化时这样说:“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7 如果19世纪如此,那么,20世纪、21世纪就加倍如此。既然这种审美—艺术的新趋向是时代变动的产物,那么它 影响 所及就不限乎电影,还会表现在其他方面,而且还会有它的理论形态。首先涉及到“艺术边界”问题。美学家克罗齐说:“每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都破坏了某一种已成的种类,推翻了批评家们的观念,批评家们于是不得不把那些种类加以扩充,以致到最后连那扩充的种类还是太窄,由于新的艺术作品出现,不免又有新的笑话,新的推翻和新的扩充跟着来。”18 原有的艺术种类不断被突破,原有的艺术边界守不住了。而且,究竟怎样来定义艺术,也越来越把握不准、甚至无法把握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古典的艺术定义已经失去效力,提出了“家族相似”说,认为美、艺术、游戏等等,没有统一的本质,只有家族相似性的关系:“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更好的说法来表达这些相似性的特征;因为家族成员之间的各式各样的相似性就是这样盘根错节的:身材、面相、眼睛的颜色、步态、脾性,等等,等等。——我要说,各种‘游戏’构成了一个家族。”19 在这场审美观念的时代变动中,艺术似乎没有了边界,那些低俗的、过去认为不可能与艺术沾边儿的“现成物品”,成为了艺术。20世纪最具有反叛精神的艺术家之一法国画家杜尚在《关于“现成物品”》一文中说:“在1913年我就起了一个怪念头:去把一个自行车轮固定在一只厨房用的长脚凳上,并看它如何转动。……当‘现成物品’一词出现在我心中的那时刻,也就指明了这种表现形式。我渴望去建立的论点是:这种现成物品的选择并非由审美享受来支配的。它是建立在冷漠的视觉反应上的,同时,无论好的趣味或坏的趣味都无从谈起,……事实上整个感觉是麻木的,其重要特征是短暂的裁决;我偶然地把标题刻在这些‘现成物品’上。这种裁决替代了一件标题作品那样去描绘事物,它意味着把另一个比言语更丰富的领域传达给了观众。”20 杜尚从1913年开始,采取 工业 设计图的几何 方法 ,用所谓“现成取材法”制作《自行车轮胎》,即取一个普通的自行车轮子固定在一只厨房用的长脚凳上。1917年,他在美国把一个小便器题上名字《泉》送美术馆展览——他要求人们用新的角度去看它,抛开原来实用的意义,于是小便器获得一个新的内容,成了艺术品。1919年,他在巴黎创作最著名的现成画《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即在《蒙娜丽莎》的画像上加上胡须。这些惊世骇俗的行为使得具有传统美学观念的人目瞪口呆。但某些具有超前观念的理论家作出了解释。布洛克说:“那些把种种‘现成物’当做艺术品的人,实 际上是在从事一种非常严肃的事业。他们实际上是在扩大或重新创造人们的艺术概念。而那些不认为上述物品是艺术的人,则是在保卫已有的艺术边界,对于改变它的种种企图进行抗击。”21现成物品转换为艺术品的奥秘在于“审美态度”。在这些理论家那里,任何对象,无论它是人工制品还是自然对象,只要对它采取一种审美态度,它就能变成为一个审美对象。然而,当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的时候,艺术也就成为任何什么东西了,艺术消失于生活之中,或者说与生活融为一体了。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过去,艺术是一种经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艺术。”2220世纪70年代偷渡到美国的 台湾 行为艺术家谢德庆有四件“行为艺术”作品:(1)1978年9月30日至1979年9月30日,把自己关在纽约寓所内一个自制的木笼中一年,不读、不写、不看,不听任何东西,只是单纯地吃喝,让自己活下来。(2)1980—1981有一整年,也是把自己关在一个笼子里,但得每隔一个小时打一次卡,一年365天,共打8760次。(3)1981—1982有一整年,他让自己完全在室外度过,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进入任何有遮顶的去处。(4)1983—1984有一整年,他与一个美国女艺术家林达·蒙塔娜(Linda Montano)拴在一根八英尺长的绳子两头一起生活,其间互相绝不能触碰23 。不管读者是否承认上述行为是不是艺术,但至少当今有一部分人高度评价这种“艺术”的水平和价值:它们“得以让我们接近一个人,看到他的‘煎熬’和忍耐,看到他对生命极限的突破和挑战。看到他真的是全身心投入,而且是艰苦卓绝地体验这一种和那一种活着的状态,他的体验和参与是如此精粹,如此专注,只在这种情况下,生命终于能够被作为一个对象意识了,体验了,关照了,这对我们真的是太重要了。……西方艺术发展到现代突然开启出一个新的方向:艺术不再只服务于视网膜,而要成为观念或者思想的表达。……因此,行为艺术的对象是人生,材料也是人生,目的也是为了人生。艺术家拿自己做‘工具’,把人生当成一个客观对象展示出来”24 。如果谢德庆那四件作品是高超的艺术品,那么,“2003年站在世界第三极”登珠穆朗玛,环法自行车赛,张健游渡渤海湾、英吉利海峡、长白山天池、青海湖,“柯大胆”(柯受良)飞车越黄河壶口瀑布,蜘蛛人徒手爬摩天楼,新疆杂技演员钢丝走长江、走天坑……当然都是当今最时髦的艺术。艺术从古典时期的圣坛上被拉了下来。过去,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艺术,“玩”艺术,现在,人人都是艺术家,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而且人人都可以“玩”艺术。美国学者詹明信描述说:“在后现代的世界里,似乎有这种情况:成千上万的主体性突然都说起话来,他们都要求平等。在这样的世界里,个体艺术家的个体创作就不再那么重要了。艺术成为众人参与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毕加索。”25 大地艺术、观念艺术、广告艺术、行为艺术、波普艺术……,卡拉0K、群众演唱会、各种群众文艺晚会……,观众与演员常常合二而一。互联网文学,众人参与创作。电子文化媒介几乎把现实物像与视觉图像直接重叠起来。虚拟与实在难以区分。创作与欣赏的界限消失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消失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也消解了。于是生活就是审美,审美就是生活。

韩婷婷发表的论文

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于金阳.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国际公关,2020(05):164-165.

[2]李一鸣,李岩斌.环艺设计“空间”的感知与界定[J].戏剧之家,2020(03):212.

[3]陈祉音.浅析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1):71-72.

[4]肖昶.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01):87.

[5]肖昶.建筑设计中的环艺设计理念的开发创新[J].居舍,2020(03):111+123.

[6]张海兰.论数字绘画艺术对环艺手绘效果图教学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2020(01):202-203.

[7]周帆扬.三维虚拟VR技术在环艺设计中应用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6):52-54.

[8]张悦.经济转型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97.

[9]李爽.环艺设计中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研究[J].居舍,2019(32):110.

[10]毛悦.探讨室内设计的文化环艺理念[J].居舍,2019(31):107.

[11]王生权.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5):85-86.

[12]韩晓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环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138-139.

[13]王菲,王桂锋.基于环艺专业不同方向的工程图学与AutoCAD教学融合设计探究[J].科技视界,2019(27):188-190.

[14]唐丹.设计学 环艺效果图《k歌沐足豪华包间》[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13.

[15]崔晨馨.《老街区改造设计》环艺[J].大众文艺,2019(13):267.

[16]刘颖.建筑空间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20):96.

[17]李爽.虚拟现实技术在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地产,2019(13):62.

[18]王生权.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探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3):76-77.

[19]刘佳男.环艺室内设计中的材料美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17):81-82.

[20].我校艺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选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2.

[2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J].装饰,2019(06):146.

[22]周帆扬.非线性设计在环艺中的应用创造[J].艺术科技,2019,32(06):234+253.

[23]李茂泉.浅析生肖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6):41-42.

[24]彭云群.《工业风餐厅设计效果图》环艺[J].大众文艺,2019(10):7.

[25]孙欣怡.钢笔速写在环境艺术设计手绘中的重要性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84-85.

[26]黄友慧,陈雪.四川省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2):171-172.

[27]王瑾文.试论当代美学在室内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02):262+265.

[28]王默.简析环艺设计中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J].艺术科技,2019,32(03):211.

[29]范丽慧.环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国际公关,2019(03):138.

[30]黄鹏.基于虚拟现实的环艺建模设计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27(05):44-47.

[31]程龙.环艺室内设计的现代化发展要求[J].建材与装饰,2019(07):107-108.

[32]高俊晓.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02):85+189.

[33]朱雯慧.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探讨[J].艺术科技,2019,32(01):222.

[34]金林彩,张志辉.区域文化基础上的高校环艺课程体系研究[J].农家参谋,2019(02):161.

[35]周丽霞.手工印染饰品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8,40(12):72-73.

[36]刘闰双.从《红楼梦》看家庭环艺设计对学生诗情的涵养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22-23.

[37]梅文兵.“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138-139+142.

[38]王怀忠,唐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平台搭建探究[J].经贸实践,2018(19):269.

[39]韩明玥.浅谈高职环艺专业实训项目的应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213.

[40]陈虹宇,凌宝玉.文化的逻辑:不止于设计——以环艺专业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9):119-120.

[41]段晶晶.数字技术影响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86-87.

[42]陈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J].艺海,2018(08):94-96.

[43]徐欣怡.浅析我国高校环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135.

[44]郑毅.设计成本自动跟踪分析系统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8):62-65.

[45]权凤.浅析非茶场所环艺设计中茶文化装饰的融入策略[J].福建茶叶,2018,40(09):116.

[46]翟宇.基于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155.

[47]李继侠.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8):106.

[48]孙薇.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的造型结合[J].福建茶叶,2018,40(08):111.

[49]张悦.浅谈废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问题[J].农家参谋,2018(13):262.

[50]祁铁英.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06):24-25+21.

[51]刘洋.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03):68-69+79.

[52]张枞.我国茶文化在环艺软装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7):351.

[53]张怀强.基于茶文化的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07):109.

[54]杨旭东.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240-241.

[55]彭金奇.论环境艺术对现代茶馆设计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8,40(06):488.

[56]申泽,杨瑛.论优秀的现代环艺设计师素质的几点思考[J].西部皮革,2018,40(08):134.

[57]高峰.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07):133.

[58]苏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3):118.

[59]刘义付.生态理念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3):167-168.

[60]雷祯祥.环艺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5):75.

[61]谭茗洋,朱晓青.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04):123-124.

[62]冉临春.探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04):245.

[63]解丽洁.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8(05):139.

[64]刘旭.BIM技术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2):158.

[65]杨帅.北欧高校图书馆环艺设计理念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6):214-215.

[66]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设计,2018(01):142-143.

[67]施锋.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4):110-112.

[68]张岩.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J].建材与装饰,2017(50):121.

[69]王楠.地域文化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12):349.

[70]周耀,关圣锡.分析环艺设计中艺术玻璃的应用形式[J].设计,2017(23):68-69.

[71]杨军.试论环艺设计的安全环保意识[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59-60.

[72]邓后平.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7(15):48+50.

[73]宋妮.茶元素与环艺景观设计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11):280-281.

[74]陈虹宇,黄韵,周健.“设计的表现”与“表现的设计”——环艺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研究与创新[J].建筑与文化,2017(11):185-186.

[75]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分析[J].设计,2017(21):150-151.

[76]董玥,孟梅林.对生态性环艺设计的分析和思考[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5):68-69.

[77]康凯.手绘效果图在环艺设计中的重要性初探[J].艺术科技,2017,30(06):297.

[78]王庆伟.环艺设计对改善雾霾污染的手段与效果论证[J].戏剧之家,2017(20):139+141.

[79]黄红春.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境设计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7(16):266.

[80]董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7(15):142.

[81]康凯.探究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大众文艺,2017(14):64.

[82]杨桦.试论茶树在城市景观园林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39(07):104-105.

[83]徐启春.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7(13):56-57.

[84]任鹏程,张小茜.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7,30(03):314.

[85]唐力.浅议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元素设计[J].大众文艺,2017(12):77.

[86]张媛.废品陶瓷的美学意义及其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59.

[87]冉临春.分析环艺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才智,2017(14):37.

[88]蔡清.陶瓷环艺设计中的生活元素浅析[J].陶瓷学报,2017,38(02):281-283.

[89]程辉.有教无类 师生情缘——怀念我的导师杨文会先生[J].雕塑,2017(02):71.

[90]徐晓宇.回族传统图饰纹样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02.

[91]万若妍.简析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15.

[92]尤毛毛.谈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21.

[93]赵晓路.关于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必要性及发展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132-133.

[94]刘续威.浅谈室内设计中家具的分隔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39.

[95]王刚.浅析高校环艺课程中传统元素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24.

[96]陈庆福.浅谈环艺设计的创作方法[J].大众文艺,2017(03):74.

[97]何方园.VR技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1):69-70.

[98]熊清华.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1):33-37.

[99]栾宇,郭佳.环艺展示空间中灯光的运用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2):95-96.

[100]刘婷婷,李江.立足日常生活 扎根地缘文化──沈康的建筑环艺设计教学与实践[J].装饰,2016(11):64-69.

[101]王金瑞,郭涌.仿真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42+56.

首先我是西北大学信科院的一名学生,由于专业的局限性所以我只说一些信息学院的老师和教授。一下几位大佬的课我认为有必要一听。

1.范训礼:范训礼老师主要从事与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行为控制 无线传感网和知识图谱应用研究。大一下学期我的选修课选了网络信息安全,给我们代课的正是范训礼老师,他的经历很丰富 在很多公司 研究所 学校工作过,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课堂上他常常用自身经历举例子,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而且他将专业知识和生活结合,所以他的课听起来很有意思。他资质很老,他对于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非常深入的,其见解深刻而独到,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2.冯筠:电脑科学系博士,现任西北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教学院长助理。主要教授本科 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VC++图像图形编程、研究生模式识别等课程。她给我们讲过c语言,她讲课方式深入浅出,经常用一些比喻来便于学生理解,其人专业知识极其丰富,教予学生一种更加高层次思考方式,而且她人很好,对学生很有爱心,也能和学生聊得来。

3.赵宪钟:赵宪钟老师是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他自80年代以来长期从事代数学与理论机算计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多次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并且造成了巨大的反响,赵宪钟老师的数学教的很好,因为他是从最最根本的东西开始讲起,他一直认为掌握了其中最根本的原理,数学就没有难题,这种讲课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构图更加牢固,总之他的数学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4.熊梅魁:北大博士,据他本人说初中学完微积分,高一学完线性代数。虽然他不是教授,只是一个讲师,但他的课很值得一听,他是我们的工程数学老师,他的讲课方式是直接讲重点,这就使他的讲课效率非常高,所以学生就必须要在课下提前预习,但如果你预习过了,你会发现他讲的全是重点,全是干货,听一节他的课会感觉酣畅淋漓。因为他能抓住重点,这就使学生知道考研要考啥,重视题型和思维的他会把你教的感觉考试很轻松。

总之,其实每个老师我都感觉挺不错的,也不是非要教授才能教好本科生嘛,西大的讲师很多都是博士,老师们身为博士也是对专业知识有很高程度的理解,主要是年龄和资历原因暂时没成为教授而已。

外国语学院的童鞋来报道啦~

西北大学人才辈出,教授们更是才华横溢~

现在就让我带你领略一下,西北大学的综合软实力之强:

1.外国语学院

@任海棠教授。我第一次听说她是从学姐那里听到的,真的很严谨的一位老师,她也是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欢迎大家来南校区一起跟任老师交流学习~

@高淑玲教授。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语言学、测试学、教学研究及科研工作。这位教授主要带研究生,当然也会带选修课,讲《英语考试策略与学习》,她上课风趣幽默,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思辨性很强,安利给大家。

2.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耿国华教授。我是她的小迷妹啊,虽然我是文科生,但是完全抵抗不了,炒鸡喜欢这个老师~她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副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我平时会在中国大学慕课app上搜她的课,讲得真的很有意思,这样的老师,再给我来一打!

3.经济管理学院

@任保平教授。他是经管学院的院长。由于我个人辅修会计学的缘由,常常会去经管院蹭课,去听他的课。前方高能预警!!这位教授讲课,可以把经济理论的东西与现实经济发展状况联系起来,用很独特的视角做一番透彻的经济分析,真的特别佩服他,快去听课!!~

4.法学院

@吕康宁讲师,老师虽然是讲师职称,但是不逊于教授哦,他所属于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我有听过他的讲座,讲得是烧脑的洞穴奇案该怎么判。炒鸡有意思,把那个人情义理分析得绝妙的不得了,强烈推荐,一定要去蹭蹭他的课,我和我的室友都被他圈粉了呢~

……

还有很多啊,每个学院都会有很多教授和老师的课值得去听听,对自己开拓眼界和增长常识是很有帮助的哦!

最后,我想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们应该抓住这些优秀的资源,不断提高自己,愿诸君与我共勉,去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个过程永无止境。

当然,也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学院公众号和网络取材)

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 孟艳双. 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2] 陈跃. 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 职业. 2010(23)

[3] 伍健. 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02)

[4] 葛晋,张文敏. 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5] 金昊.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田毅.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3)

[7] 李芹.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05(04)

[8] 吴华,宋西红,盛晓明. 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 数学教育学报. 2004(01)

[9] 周建明,薛有奎. 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0(03)

[10] 孙济生,刘向群.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化. 2004(10)

[11] 彭慧.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 成功(教育). 2011(03)

[12] 周杨静,刘志峰. 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6)

[13] 马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4] 蔡静. 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15] 乔韦. 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6] 姚佳. 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7] 刘莉. 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8] 孔瑞娜. 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9] 高燕. 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0] 沈霞. 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