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声子晶体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2024-07-03 17:13:20

声子晶体期刊投稿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高性能计算中心、质量与可靠性保障中心等2个科研公共服务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陀螺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ATR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光子/声子晶体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电子功能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空间仪器工程研究中心(由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联合成立) 论文发表2006年,国防科技大学发表SCI论文321篇、EI论文52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28篇,89篇论文被SCI引用177次,国内引用近3000次。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少刚、关鑫璞等于2006年发表于《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PIER》的论文《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by mixed conducting/dielectric objects using higher-order MOM》获得“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称号;卢锡城于2006年发表于《中国科学E辑》上的论文《虚拟计算环境iVCE:概念与体系结构》和计算机学院窦文2004年发表于《软件学报》的论文《构造基于推荐的Peer to Peer环境下的Trust模型》获得“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称号。 类别 2006数量 2007年数量SCI 321篇 191篇 EI 527篇 707篇 ISTP 420篇 458篇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2026篇 2379篇 SCI引用 89篇177次 116篇286次 国内引用 2412次 4331次 科技成果学校承担着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取得大批科研成果。2000余项成果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48项,军队及省部级一等奖245项,取得了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天河”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低速磁浮列车、高性能路由器、无人驾驶车等为代表的4000多项科研成果,为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67年6月学院研制生产的“441B—Ⅲ中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交付国防科委第20、21、31试验训练基地使用。1968年12月学院研制的“核动力潜艇水声通讯识别机”交付海军批量生产,装备部队。1974年4月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井壁声波测井仪”受到燃化部重视,被选到北京工业学大庆展览会展览。1975年4月“151—1型计算机图形显示器”研制成功,并参加广交会展览。1981年2月学校研制的151-3/4计算机双机复合系统、DTY-1型多层印制电路板导通测试仪获解放军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12月6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亿次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1984年6月28日“银河亿次计算机”荣获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1986年9月学校科研成果: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侦察引导接收机、汉字字元编码法、高精密车床主轴回转误差运动测量系统,聚碳硅烷、碳化硅纤维、331工程D/V数字视频转换设备等7项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5月学校的科研成果:宇航压力容器断裂研究、二维两相喷管流场及最佳型面计算研究、GTF-181光弹性数字图像分析系统、X-500显示处理系统、雷达自适应抗干扰设备、YH-F1银河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银河超级小型计算机7项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9月学校的科研成果:“织女一号”气象火箭、FY-20发动机燃烧室计算模型,八毫米变极化电路元件与天线、DR-128测速雷达、RMX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行推理机模拟实验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6月学校的科研成果:蜂王-1型微型遥控飞行器系统、VM-60单兵多管布烟火箭系统、含非球面的光学系统多功能设计软件、圆度测量与确定性补偿技术、直度测量与补偿技术、军队干部队伍结构动态分析系统、微孔径激光检测装置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11月学校科研成果,火炮随动系统动态参数测试系统、小型磁悬浮实验样车系统、KD85-466舰船雷达目标自动/智能识别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11月学校的科研成果:YC-2000集成式高速大型电子设备CAD系统、高精度车削尺寸精度控制系统、两足步行机器人、八毫米十字电扫跟踪天线、系统工程教学模拟系统、面向对象的集成化软件开发环境GWOOSE、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11月19日学院“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92年11月学校的科研成果:织女三号气象探空火箭、连续碳化硅纤维研制、高分辨率中期预报模式银河高效软件系统、虚阴极振荡高功率微波发生器、“软靠模”活塞车削加工技术、X1000-3DS高速三维地形处理实验系统、8912任务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2月25日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中国首台“银河智能工具机”。1993年3月26日新中国开国中将、沈阳军区原第一政治委员廖汉生来校参观。1993年6月22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仿真-Ⅱ”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中国仿真机研制能力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2010年,学校研制的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居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2013年6月,学校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再次排名第一。 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10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100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中国第一个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系统;中国第一台全内腔环形激光器;中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中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中国第一台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中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中国超精加工最高纳米精度。 学术期刊1.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2.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月刊)3.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季刊)4. 国防科技(双月刊)5. 模糊系统与数学(季刊) 馆藏资源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3年,前身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图书馆,1970年随学校主体南迁长沙,1999年原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技大学后,三个学院的图书馆也先后并入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有三座馆舍,包括坐落在一号院区的中心馆和坐落在三、四号院区的两个分馆,建筑总面积33515平方米,阅览座位3670多个,每周开放90小时 。截止2013年,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有印刷型文献320多万册(件),其中中外文图书220多万册,缩微平片90万件,印刷型科技报告及内部资料10万册。每年订购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建成了包括80多个大型综合数据库,14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数字图书馆,实现了SCI、EI、ISTP三大系统及其他各类外文文献数据库的国际同步检索。通过CALIS和OCLC与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关系 。

狄拉克半金属是拓扑上不同相的临界态,这种无间隙拓扑态是通过带反转机制实现的,在这种机制中,狄拉克点可以被微扰成对湮没,而不会改变系统的对称性。现在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发表了一项实验观察到的狄拉克点,这些点完全是由使用非对称声子晶体的晶体对称性加强,在实验中展示了新的拓扑表面态,发现物质的新拓扑态已成为基础物理和材料科学的重要目标。三维Dirac半金属(DSM)具有许多奇异的输运性质,如反常磁电阻和超高迁移率,是研究拓扑相变和其他新颖拓扑量子态的特殊平台。作为(3+1)维狄拉克真空固态实现也是最有意义的,到目前为止,实现的狄拉克点总是成对出现,通过不断调整参数以保持系统的对称性,可以通过它们的合并和成对湮灭来消除这些狄拉克点,在发表在《光:科学与应用》期刊上的新研究中:(上图图示:狄拉克)来自我们中国教育部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武汉大学物理技术学院的科学家们,报道了一种三维声子晶体的实验实现。该晶体在布里渊带角拥有对称性增强的狄拉克点,与现有DSM明显不同的是,Dirac点出现是材料非对称空间群的必然结果,如果不改变晶体的对称性,这种空间群是不可能被移除的。除了通过角度分辨透射测量直接识别的狄拉克点之外,表面测量和相关的傅里叶光谱还揭示了高度复杂的四螺旋面表面态。(上图所示)声子晶体的体心立方单元(左面板)及其(010)面(右面板)示意图,具有两个滑动镜Gx和Gz。B、三维体心立方BZ及其(010)面BZ。彩色球体以相等的频率突出显示块状狄拉克点及其在表面BZ上的投影。C、沿几个高对称性方向模拟的体带。D、四螺旋面表面态分散示意图(彩色表面),其中灰色锥体标记体态的投影。E、沿以P为中心半径为0.4π/a圆形动量环(如f所示)模拟的表面带。阴影区域表示投影的主体状态。F、在表面BZ的第一象限模拟的表面色散的三维曲线图。具体地说,表面态是由四个无间隙的交叉螺旋分支组成,因此与现在在电子和光子系统中观察到的双费米弧表面态有显著不同。科学家们预测:这项研究可能会为控制声音开辟新的方式,比如实现异常的声音散射和辐射,考虑狄拉克点周围的锥形色散和状态消失密度。狄拉克点周围的色散是各向同性的,因此,宏观系统是模拟相对论狄拉克物理的一个很好的平台。狄拉克半金属是具有四重简并狄拉克点的材料,是拓扑上截然不同的相的临界态。这种无间隙拓扑态是通过带反转机制实现的,在这种机制中,狄拉克点可以被微扰成对湮没,而不会改变系统的对称性,研究利用非对称三维声子晶体完全由晶体对称性加强的狄拉克点的实验观察。有趣的是,狄拉克声子晶体拥有四个螺旋拓扑表面态,其中相反螺旋度的表面态沿着特定动量线无间隔相交,额外的表面测量证实了这一点。

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

石墨烯目前是一种热门材料,起用途也是它的特性决定的,首先石墨烯不仅是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还非常牢固坚硬;其次作为单质,它在室温下传递电子的速度比已知导体都快。应用前景可做"太空电梯"缆线据科学家称,地球上很容易找到石墨原料,而石墨烯堪称是人类已知的强度最高的物质,它将拥有众多令人神往的发展前景。它不仅可以开发制造出纸片般薄的超轻型飞机材料、可以制造出超坚韧的防弹衣,甚至还为"太空电梯"缆线的制造打开了一扇"阿里巴巴"之门。美国研究人员称,"太空电梯"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如何制造出一根从地面连向太空卫星、长达23000英里并且足够强韧的缆线,美国科学家证实,地球上强度最高的物质"石墨烯"完全适合用来制造太空电梯缆线!人类通过"太空电梯"进入太空,所花的成本将比通过火箭升入太空便宜很多。为了激励科学家发明出制造太空电梯缆线的坚韧材料,美国NASA此前还发出了400万美元的悬赏。代替硅生产超级计算机科学家发现,石墨烯还是目前已知导电性能最出色的材料。石墨烯的这种特性尤其适合于高频电路。高频电路是现代电子工业的领头羊,一些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由于工程师们正在设法将越来越多的信息填充在信号中,它们被要求使用越来越高的频率,然而手机的工作频率越高,热量也越高,于是,高频的提升便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石墨烯的出现,高频提升的发展前景似乎变得无限广阔了。这使它在微电子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研究人员甚至将石墨烯看作是硅的替代品,能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光子传感器石墨烯还可以以光子传感器的面貌出现在更大的市场上,这种传感器是用于检测光纤中携带的信息的,现在,这个角色还在由硅担当,但硅的时代似乎就要结束。去年10月,IBM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披露了他们研制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接下来人们要期待的就是基于石墨烯的太阳能电池和液晶显示屏了。因为石墨烯是透明的,用它制造的电板比其他材料具有更优良的透光性。其它应用石墨烯还可以应用于晶体管、触摸屏、基因测序等领域,同时有望帮助物理学家在量子物理学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中国科研人员发现细菌的细胞在石墨烯上无法生长,而人类细胞却不会受损。利用这一点石墨烯可以用来做绷带,食品包装甚至抗菌T恤;用石墨烯做的光电化学电池可以取代基于金属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因石墨烯还可以取代灯具的传统金属石墨电极,使之更易于回收。这种物质不仅可以用来开发制造出纸片般薄的超轻型飞机材料、制造出超坚韧的防弹衣,甚至能让科学家梦寐以求的2.3万英里长太空电梯成为现实。石墨烯-特性电子运输石墨烯结构示意图在发现石墨烯以前,大多数(如果不是所有的话)物理学家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所以,它的发现立即震撼了凝聚态物理界。虽然理论和实验界都认为完美的二维结构无法在非绝对零度稳定存在,但是单层石墨烯在实验中被制备出来。这些可能归结于石墨烯在纳米级别上的微观扭曲。石墨烯还表现出了异常的整数量子霍尔行为。其霍尔电导=2e2/h,6e2/h,10e2/h....为量子电导的奇数倍,且可以在室温下观测到。这个行为已被科学家解释为“电子在石墨烯里遵守相对论量子力学,没有静质量”。导电性石墨烯结构非常稳定,迄今为止,研究者仍未发现石墨烯中有碳原子缺失的情况。石墨烯中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非常柔韧,当施加外部机械力时,碳原子面就弯曲变形,从而使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也就保持了结构稳定。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碳原子具有优秀的导电性。石墨烯中的电子在轨道中移动时,不会因晶格缺陷或引入外来原子而发生散射。由于原子间作用力十分强,在常温下,即使周围碳原子发生挤撞,石墨烯中电子受到的干扰也非常小。石墨烯最大的特性是其中电子的运动速度达到了光速的1/300,远远超过了电子在一般导体中的运动速度。这使得石墨烯中的电子,或更准确地,应称为“载荷子”(electricchargecarrier),的性质和相对论性的中微子非常相似。石墨烯有相当的不透明度:可以吸收大约2.3%的可见光。而这也是石墨烯中载荷子相对论性的体现。机械特性石墨烯是人类已知强度最高的物质,比钻石还坚硬,强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钢铁还要高上100倍。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对石墨烯的机械特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试验过程中,他们选取了一些之间在10—20微米的石墨烯微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先是将这些石墨烯样品放在了一个表面被钻有小孔的晶体薄板上,这些孔的直径在1—1.5微米之间。之后,他们用金刚石制成的探针对这些放置在小孔上的石墨烯施加压力,以测试它们的承受能力。研究人员发现,在石墨烯样品微粒开始碎裂前,它们每100纳米距离上可承受的最大压力居然达到了大约2.9微牛。据科学家们测算,这一结果相当于要施加55牛顿的压力才能使1米长的石墨烯断裂。如果物理学家们能制取出厚度相当于普通食品塑料包装袋的(厚度约100纳米)石墨烯,那么需要施加差不多两万牛的压力才能将其扯断。换句话说,如果用石墨烯制成包装袋,那么它将能承受大约两吨重的物品。电子的相互作用利用世界上最强大的人造辐射源,美国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发现了石墨烯特性新秘密:石墨烯中电子间以及电子与蜂窝状栅格间均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科学家借助了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先进光源(ALS)”电子同步加速器。这个加速器产生的光辐射亮度相当于医学上X射线强度的1亿倍。科学家利用这一强光源观测发现,石墨烯中的电子不仅与蜂巢晶格之间相互作用强烈,而且电子和电子之间也有很强的相互作用。[1]石墨烯-研究成果中国石墨烯薄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先进炭材料研究部研究员成会明、任文才研究小组在石墨烯的控制制备、结构表征与物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该论文被美国化学会的ACSNano杂志选为该期“亮点”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也被《自然—中国》选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突出科研成果,《自然—中国》化学领域的评论员VickiCleave博士撰文写道:“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任文才、成会明及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快速、无损、可进行大面积石墨烯表征的光学方法,该工作有助于确定和制备适于应用的理想石墨烯样品。”韩国韩国研究人员09年7月发现了一种制备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的方法。由韩国成均馆大学和三星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制备出的这种最新石墨烯薄膜有1厘米厚,透光率达80%;在弯曲或延展过程中,它不仅不会断裂,其电学特性也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的这一成果已于1月14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1]石墨烯-应用石墨烯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电子产品到防弹衣和造纸,甚至未来的太空电梯都可以以石墨烯为原料。1.可做“太空电梯”缆线据科学家称,地球上很容易找到石墨原料,而石墨烯堪称是人类已知的强度最高的物质,它将拥有众多令人神往太空电梯的发展前景。它不仅可以开发制造出纸片般薄的超轻型飞机材料、可以制造出超坚韧的防弹衣,甚至还为“太空电梯”缆线的制造打开了一扇“阿里巴巴”之门。美国研究人员称,“太空电梯”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如何制造出一根从地面连向太空卫星、长达23000英里并且足够强韧的缆线,美国科学家证实,地球上强度最高的物质“石墨烯”完全适合用来制造太空电梯缆线。人类通过“太空电梯”进入太空,所花的成本将比通过火箭升入太空便宜很多。为了激励科学家发明出制造太空电梯缆线的坚韧材料,美国NASA此前还发出了400万美元的悬赏。2.代替硅生产超级计算机据科学家称,石墨烯除了异常牢固外,还具有一系列独一无二的特性,石墨烯还是目前已知导电性能最出色的材料,这使它在微电子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研究人员甚至将石墨烯看作是硅的替代品,能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IBM宣布研发出号称全世界速度最快的石墨烯(graphene)场效晶体管(FET),可在26GHz频率下运作。该公司ThomasJ.Watson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并预测,碳元素更高的电子迁移率,可望使该种材料超越硅的极限,达到100GHz以上的速度跨入兆赫(terahertz)领域。石墨烯-荣获诺贝尔奖2010年10月5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和安德烈·海姆因在石墨烯方面的研究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石墨烯-部分石墨烯研究成果2009年12月1日在美国召开的材料科学国际会议上,日本富士通研究所宣布,他们用石墨烯制作出了几千个晶体管。富士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原料气体吹向事先涂有用做催化剂的铁的衬底,在这种衬底上制成大面积石墨烯薄膜。大面积的石墨烯制备一直是个难题。富士通用上述方法制成了高质量的7.5厘米直径的石墨烯膜。在此基础上,再配置电极和绝缘层,制成了石墨烯晶体管。由于石墨烯面积较大,富士通在上面制成了几千个晶体管。石墨烯晶体管比硅晶体管功耗低和运行速度快,可制作出性能优良的半导体器件。如果改进技术后有望进一步扩大石墨烯面积,这样能够制作出更多的晶体管和石墨烯集成电路,为生产高档电子产品创造了条件。2009年11月日本东北大学与会津大学通过合作研究发现,石墨烯可产生太赫兹光的电磁波。研究人员在硅衬底上制作了石墨烯薄膜,将红外线照射到石墨烯薄膜上,只需很短时间就能放射出太赫兹光。如果今后能够继续改进技术,使光源强度进一步增大,将开发出高性能的激光器。研究团队在硅衬底上使用有机气体制作一层碳硅化合物。然后,进行热处理,使其生长出石墨烯的薄膜。该石墨烯薄膜只需极短暂的时间照射红外线,就能从石墨烯上发送出太赫兹光。目前,该团队正致力于开发能将光粒封闭在内部,使光源强度增加的器件,期望能够开发出在接近室温条件下可工作的太赫兹激光器。2010年,美国莱斯大学利用该石墨烯量子点,制作单分子传感器。莱斯大学将石墨烯薄片与单层氦键合,形成石墨烷。石墨烷是绝缘体。氦使石墨烯由导体变换成为绝缘体。研究人员移除石墨烯薄片两面的氦原子岛,就形成了被石墨烷绝缘体包围的、微小的导电的石墨烯阱。该导电的石墨烯阱就可作为量子阱。量子点的半导体特性要优于体硅材料器件。这一技术可用来制作化学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医疗成像装置或是纳米级电路等。如果看了以上介绍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详询平顶山市信瑞达石墨制造有限公司

晶体投稿期刊

不错,人工晶体学报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是我国唯一专门刊登人工晶体材料这一高新技术研究领域成果的学术性刊物...

crystals刊期属于第四区,晶体(ISSN2073-4352)是一本开放的期刊,涵盖了晶体材料研究的各个方面。晶体为增进我们对晶体和液晶材料的形核、生长、加工和表征的理解提供了一个论坛。它们的机械、化学、电子、磁性和光学特性,以及它们的各种应用,都被认为是重要的。此外,我们鼓励撰稿人发表有关晶体研究(小分子量和高分子量)的文章。利用现代晶体生长技术和高分辨率表征(如同步辐射)以及现代无X射线电子激光器(xfels)晶体生长方法对其进行表征也将受到欢迎。 晶体可作为晶体研究界的参考和出版物来源。晶体发表评论、定期研究文章和简短的交流。我们的目标是鼓励科学家尽可能详细地公布他们的实验、理论和计算结果,以便能够重现结果

非晶固体期刊投稿

非晶态固体的物理性质同晶体有很大差别,这同它们的原子结构、电子态以及各种微观过程有密切联系。从结构上来分,非晶态固体有两类(见无序体系)。一类是成分无序,在具有周期性的点阵位置上随机分布着不同的原子(如二元无序合金)或者不同的磁矩(如无序磁性晶体)。在这类体系中物理量不再有平移对称性。另一类是结构无序,表征长程序的周期性完全破坏,点阵失去意义。但近邻原子有一定的配位关系,类似于晶体的情形,因而仍然有确定的短程序。例如,金属玻璃是无规密积结构,而非晶硅是四面体键组成的无规网络。实际情形或许更加复杂,可能存在一些微晶结构的原子簇。例如,非晶硅中存在非晶基元。20年代发现并在70年代得到发展的扩展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EXAFS)技术成为研究非晶态固体原子结构的重要手段。 无序体系的电子态具有其独特的性质,P.安德森(1958)在他的富有开创性的工作中,探讨了无序体系中电子态局域化的条件,10年之后,N.莫脱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晶态半导体的能带模型,提出迁移率边的概念。以非晶硅或锗为例,它的禁带宽度依赖于原子间的互作用,能带宽度依赖于原子的价键之间的耦合。在无序体系中,电子态有局域态和扩展态之分。在局域态中的电子只有在声子的合作下才能参加导电。这使得非晶态半导体的输运性质具有新颖的特点。1974年人们掌握了在非晶硅中掺杂的技术,现今非晶硅正成为制备廉价的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重要材料。 非晶态合金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例如,它们的电阻率较大而其温度系数小。有的材料有很大的拉伸强度,有的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性,可与不锈钢相比。非晶态磁性合金具有随机变化的交换作用,可导致居里温度的改变(大多数材料居里温度变低),同时在无序体系中,缺陷失去原有的意义。因而非晶态磁性固体可以在较低的外磁场下达到饱和,磁损耗减小。所以,非晶态合金具有多方面用途。 关于多孔物质的物理性质现今来已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 非晶态固体内部结构的无序性使其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无序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新领域,非晶态固体实际上是一个亚稳态。现今对许多基本问题还存在着争论,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见非晶态材料)。

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在原子尺度上,人们对玻璃的理解仍然十分有限。 比如,1960年科学家们发明了金属玻璃,它又可以叫做非晶态合金,具有无序的原子结构和独特的玻璃-过冷液体转变的性质。它既有金属和玻璃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各自的弊病,比如玻璃易碎,没有延展性。而金属玻璃的强度高于钢,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刚性。所以,金属玻璃又被为“敲不碎、砸不烂”的“玻璃之王”。 然而, 正是由于他们的长程无序特征,金属玻璃的3D原子结构无法通过常规的晶体学确定 。要知道,如果已知某个材料中每个原子的化学元素和3 D位置,那么科学家们便可以通过三维坐标,了解精确的原子结构以及该结构如何为材料提供其属性,从而开发更多的功能和应用。因此, 识别金属玻璃的原子结构成为晶体科学家和材料学家九十多年来一直追求的梦想 ! 尽管近年来,诸多的实验和计算方法已经被用于研究金属玻璃结构,但是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试验方法能够直接确定金属玻璃中所有3D原子的位置。 2021年4月1日凌晨,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华人科学家 苗建伟教授 团队在《Nature》发文称, 团队在国际上 首次实现了对金属玻璃中所有原子的3D位置的实验测定 。团队使用了一种名为 原子分辨电子断层扫描技术 (AET)完成了这一壮举,成功通过实验 确定了金属玻璃中18000多个原子的精确位置,精度可达21 pm(万亿分之一米) ! AET技术为确定材料3D原子结构带来了曙光 原子分辨电子断层成像术(AET)于2012年由Van Dyck 和陈福荣等人首次报道, 该方法基于单一投影方向上的系列欠焦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图像和出射波重构技术, 辅以特定的三维重构算法, 可以实现在原子尺度上获得材料三维结构信息。简单来说,就是从多个角度对二维粒子进行成像,然后依靠复杂的计算机算法将一系列二维投影转换为粒子的三维图像重建。 UCLA的华人科学家苗建伟教授一直致力于利用各种光谱学手段(尤其是AET技术)解析材料的3D原子结构,并在该领域陆续取得重大进展,研究成果多次登上《Nature》正刊。2019年,苗建伟教授团队利用AET技术和新开发的算法,首次在一个铁铂纳米粒子中观测到6569个铁原子和16627个铂原子的精确位置! 图1. 苗建伟教授团队于2019年首次观测到一个铁铂纳米粒子中23000多个原子的精确位置。 如何确定金属玻璃中3D原子的精确位置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具有高冷却速率的碳热冲击技术合成了具有多金属成分的玻璃纳米粒子(图2),该纳米粒子纳米颗粒由八种元素组成:Co,Ni,Ru,Rh,Pd,Ag,Ir和Pt。 随后,研究人员使用AET技术将8种元素分为三种不同类型:Co和Ni为第一类;Ru,Rh,Pd和Ag为第二类;Ir和Pt为第三类。分类后,研究人员获得了纳米粒子的3D原子模型, 该模型分别由8322、6896和3138个第一、二和三类型原子组成。 接着,为了验证重建,原子追踪和分类过程,研究人员使用多层仿真从实验原子模型生成了55张图像,随后重构,原子追踪和分类程序,从55个多层图像中获得了一个新的3D原子模型(图3)。通过比较两个模型发现,研究人员正确地识别了 高达97.37%的原子,且其3D精度高达21 pm 。 图2. 玻璃中合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图3. AET技术确定金属玻璃中原子的3D位置 金属玻璃中的3D原子结构 使用多组分玻璃形成合金作为原理证明,研究人员定量表征了金属玻璃纳米粒子中3D原子排列的短程和中程顺序。研究发现, 尽管短程有序的3D原子堆积在几何上是无序的,但部分短程有序的结构会彼此连接,形成晶体状的超团簇从而产生中距离有序 。这与之前科学家们猜想的结构略有出入(图4a)。 同时,研究人员确定了非晶合金材料中具有四种类型的晶状中程有序结构:面心立方,六方密堆积,体心立方和简单立方。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实验结果为目前金属玻璃的有效团簇包裹模型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在该模型中,溶质原子(在玻璃中少量存在的溶质原子)位于溶剂原子簇的中心(占大多数原子)。 这些团簇充当“超原子”,它们以大于原子尺度的长度尺度紧密地堆积在一起,从而形成玻璃结构 (图4b)。 图4. a) 科学家猜想金属玻璃的原子结构为球形原子的密集无规堆积;b) 苗建伟教授团队报道的金属玻璃的三维原子结构。 小结 毫无疑问,了解每一个原子之间的确切位置能够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晶体是如何生成的。更何况是得到如此精确的图像,将来必定可以帮助材料科学家制造纳米尺寸应用结构,如硬盘驱动器等。这项工作有望为确定各种非晶态固体的3D结构铺平道路,从而提高人们对开发新型金属玻璃的见识,并加深人们对非晶和结构各向异性玻璃之类的非常规材料的基本理解。此外,该工作还可以为表征玻璃结构缺陷的技术开辟了新的道路,为设计更好的多功能材料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沃斯(WOSCI)由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SCI论文润色等。

晶体学期刊推荐投稿

《人工晶体学报》现为中文核心期刊、EI核心期刊,2011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发布的影响因子为0.602,清华知网发布的影响因子为0.880.《人工晶体学报》从2012年3月份起,将按照电子邮件投稿进行登记分发稿件,但同时作者仍需将打印稿和投稿报审表寄出,审稿周期将基本保持在1个月,通过评审的稿件将在6个月内刊发,欢迎大家投稿。

最近想投德国的那个cryst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杂志 投稿指南中有句话不理解 想请教大家下 The name, complete postal address, e-mail address, phone and fax numbers of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must be given on a separate page of the manuscript. Please, add also the short title, running title, keywords, and PACS codes. 1.这几项是不是和全文一起的,用同一个word文档?是放最后一页吗?2.写这些的格式是什么,前面还用不用加提示,如short title:~~~~~running title:~~~~~keywords:~~PACS codes:~~~~上传时,要填写文章有多少页,还要不要算上这一页?3. 上传文件的时候是不是得上传单晶的cif文件另外,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麻烦大伙告示下,谢谢大家!!举报删除此信息wangwei2008 (站内联系TA)1、放第一页就可以,bjlumang (站内联系TA)The name, complete postal address, e-mail address, phone and fax numbers of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包括标题,关键词,和PACS代码,放在manuscript文档的第一页。页码是算所有的。晶体的cif文件同样要上传yw__577 (站内联系TA)详细信息放在第一页或者cover letter里都可以楚一25 (站内联系TA)详细信息放在第一页或者cover letter里都可以 的wmt320 (站内联系TA)谢谢大家啊 ,不过题目作者作者地址关键词pacs都在第一页了,接下来就是正文了我还想问下他是说这些要放在文章的单独一页,(given on a separate page of the manuscript),那这些是不是还要再写一遍啊,谢谢bjlumang (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bjlumang at 2009-9-22 23:32:The name, complete postal address, e-mail address, phone and fax numbers of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包括标题,关键词,和PACS代码,放在manuscript文档的第一页。页码是算所有的。晶体的cif文件同样要上传given on a separate page of the manuscript!!!看清楚没有?是放在manuscript的单独一页,这里不是有个of吗?楼主你的英语基础不行哦。separate的意思是叫你不要在这页写别的东西,比如摘要关键词什么的,这都是放在manuscript的第一页,后面的页面接着摘要关键词引言,明白了吗?不需要把它单独作为一个文档wmt320 (站内联系TA)7楼同学,您好!下面是他的要求•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should be: title of the paper, author(s) name, institution with complete address(es) of the author(s), keywords, PACS codes, abstract, main text (including figures, figure captions, tables, and table captions),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 The name, complete postal address, e-mail address, phone and fax numbers of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must be given on a separate page of the manuscript. Please, add also the short title, running title, keywords, and PACS codes.cxksama (站内联系TA)这个期刊我师兄中过,但是具体的投稿过程我不太清楚。只知道关于CIF,如果你是做单晶的那么就上传,如果不是做单晶的就不用理会(师兄当时写的是一篇关于一种无机材料微观形貌的文章)langzhang (站内联系TA)抱歉,过了三天才回,不知道LZ的文章投了没,具体的格式就是你信中写的这样:short title:~~~~~running title:~~~~~keywords:~~PACS codes:~~~~这样写就可以了.至于CIF文件我也不清楚,因为我的不是做单晶的.

晶体生长期刊咋投稿

我可以帮你,留下你的email,还有连接。

具体看一下这个吧:analytical methods,analyst等期刊投稿的要求!投稿指南——投什么稿与何时投稿文章的投稿应使用RSC的文件上传服务ReSourCe (rsc.org/resource )向编辑部投稿。关于每种期刊的具体说明、指南或策略,请参见相应期刊的主页,如rsc.org/dalton。如需要所有期刊的完整列表,请访问rsc.org/journals。最初向RSC投稿时,应采用一个ZIP文件或类似压缩文件,其中包括:最好是• 包括如下内容的单个PDF文件:o 文本(格式上是否采用模板均可)。o 图形(在文本中或文本后均可)。o 用于目录页的图形和/或文本形式的摘要(如果要求的话)。• 包括所有补充/支持信息(CIF文件除外)的PDF文件。• 纯文本格式的晶体图CIF文件。• 任何“已付梓”或“已投稿”参考文献的PDF文件。• 列出可能审稿人的PDF文件(如适用)。• 包含有附信的PDF文件,包括对此稿件出版价值的说明。或者• 文本,以可接受的某种文件格式存储。• 图形,以可接受的某种文件格式单独存储。• 用于目录页的图形和/或文本形式的摘要(如果要求的话),以可接受的某种文件格式单独存储。• 任何补充/支持信息(CIF文件除外),以所列的某种可接受文件格式存储。• 纯文本格式的晶体图CIF文件。• 任何“已付梓”或“已投稿”参考文献的文本文件,以所列的某种可接受文件格式存储。• 列出可能审稿人的文本文件(如适用),以所列的某种可接受文件格式存储。• 附信,以所列的某种可接受文件格式存储,其中包括对此稿件出版价值的说明。修改/接受对(i)需要修改或(ii)已接受且未作修改的稿件,要求提供包括如下内容的ZIP文件或类似压缩文件:要求• 文本,以可接受的某种文本文件格式存储。• 图形,以可接受的某种文件格式单独存储。• 用于目录页的图形和/或文本形式的摘要(如果要求的话),以可接受的某种文件格式单独存储。• 任何补充/支持信息(CIF文件除外),以所列的某种可接受文件格式存储。• 纯文本格式的经修改后的晶体图CIF文件。• 附信,采用所列的某种可接受文件格式。另外,如果可能,请提供• 包括如下内容的单个PDF文件:o 文本(格式上是否采用模板均可)。o 图形(在文本中或文本后均可)。o 用于目录页的图形和/或文本形式的摘要(如果要求的话)。• 包括所有补充/支持信息(CIF文件除外)的PDF文件。校样改正当向编辑部发回校样改正稿时,请按如下要求提供一个ZIP文件或其它类似压缩文件。我们需要• 以可接受的某种文本格式列出的改正清单。• 任何改正后的图形,以可接受的某种图形文件格式单独存储。• 任何新增的或修改后的补充数据,以可接受的某种格式存储。我们不需要• 经校样改正后的修订版PDF文件。• 修改后的稿件。RSC能处理下面列出的常见文件格式。在电子文件主页(rsc.org/electronicfiles)的“可接受格式”部分对格式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说明。综合(文本与图形)• PDF文本• Microsoft Word• WordPerfect• Rich Text Format• TeX, LaTeX图形——通用• TIFF• EPS/Postscript• GIF/JPEG• 其他图形——结构• ChemDraw• ChemWindows• ISIS/Draw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