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南大化学王晶博士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7 08:42:22

南大化学王晶博士论文发表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 2000 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2005 年获北京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2005-2008 年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研究员,2008 年 6 月入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晶研究员从事以生物数据分析,算法设计和数据库开发为主的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迄今在 Nature、Nucleic Acids Research、PLoS Comput Biol. 等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 30 多篇,影响因子总计为237分。2007 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内外重大项目,包括 863、973 项目、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第六框架计划等。

南京大学王鑫博士论文发表

您好,我很高兴能够回答您关于58王鑫的问题。58王鑫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著名计算机科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他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多年。他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被誉为“计算机视觉之父”。58王鑫现在仍然在研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他也是著名的投资家,投资了多家创业公司,并参与了多个创业投资项目。

2023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博士论文答辩名单有:博士研究生,周密(指导教师:袁银男教授) 答辩委员会 主席:郑洪河教授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 委员:徐艳辉教授(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 金超教授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

答辩流程如下:

3.另外,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如果有任何问题需要及时沟通和解决,以保证答辩进程的顺利进行。

开场白:主持人宣布答辩开始,介绍答辩委员会成员和参加答辩的人员,以及答辩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学位论文报告:博士生进行学位论文报告,一般时间为30-40分钟,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等。答辩委员会提问: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提出问题,主要是对研究内容、方法、结果、创新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评价。

4. 答辩人回答问题:博士生回答答辩委员会成员的问题,展示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5. 公开发言:其他参加答辩的人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博士生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6. 答辩委员会评议: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和答辩情况进行评议,最终决定是否通过答辩。

7. 结束语:主持人宣布答辩结束,祝贺博士生顺利通过答辩,颁发学位证书。

您好,58王鑫现在很好,他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他曾在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际奖项。他还担任多家公司的技术顾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此外,他还是一位技术演讲家,经常在国内外技术会议上发表演讲,与同行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目前58王鑫仍在担任百度网站总裁,致力于将百度打造成一家全球化的互联网企业,专注于促进知识共享与科学发展。目前58王鑫仍在担任百度网站总裁,致力于将百度打造成一家全球化的互联网企业,专注于促进知识共享与科学发展。

云南大学王曦博士论文发表

1950年,纳什发表了他的“非合作对策”博士论文,提出了与诺伊曼的理论相对立的观点。当纳什向诺伊曼提出他的理论时,却被简单地认为是“对已完善定理的新译法”。但诺伊曼这一回却是大错特错,纳什的非合作对策论,不但奠定了对策论的数学基础,而且在后来得到了商业策略家的广泛应用。

《我国省际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扩散分析》(与才国伟),《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投资导向研究》(与 才国伟、王曦),《南方经济》2007年04期《FDI Flow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Emerging Factors and Prospect》(与 曾凯生),《China and World Economy》,Volume 14,2006年11-12月《我国国有经济的双重目标与TFP核算的微观基础》(与 王曦,才国伟),《经济学季刊》第6卷 第1期,2006年10月《广东省区间协调发展形势的定量分析》,《广东经济蓝皮书 2006》,2006年2月《财政分权、转换系数与经济增长》(与 云鹤),《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有关外汇注资的学理与法理问题辨析》(与 王曦),《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总第246期《协调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与 徐现祥),《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再议对美出口与美国GDP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与 林秀丽),《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The “Banker Effect”on Chinese Stock Pricing》 (与宾国强),《Critical Issues in China’s Growth and Development》,Edited by Yum K. Kwan and Eden S.H. Yu,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England, 2005.1《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中国地区双峰趋同》 (与 徐现祥),《世界经济》2005年第1期《协调改善、知识增进与经济持续增长》(与 云鹤、刘涛),《经济学季刊》,2004.7第3卷.第四期《失业风险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 周吉梅),《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与 徐现祥),《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三卷.第三期《股权分割、公司业绩与投资者保护》(与 宾国强),《管理世界》 2003年第5期《中国货币市场运行: 内生性、调整时滞与动态》(与 王曦),《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2003年4月《混沌经济学 一 混沌与分形》(与 周作领),《数学的实践与论识》2003年第3期《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与徐现祥),《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解析世界商学院全日制MBA课程教学质量排行榜》(与 祁湘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7期《长期货币中性:理论及其中国的实证》(与 陆军),《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构造我国经济转型的量化指标体系: 关于原则和方法的思考》(与王曦),《管理世界》 2002年第4期《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与 陆军),《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混沌经济学的分析基础简评》(与 周作领),《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8期《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结构效应》(与 徐现祥),《世界经济》2001年第5期《劳动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与 徐现祥),《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与 万世平),《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1卷第1期《经济增长与就业协调论》(与 汤光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浅议我国的隐性失业》(与祁珣),《全国劳动力就业与保障问题》, 四川财经大学2000年《中国地区经济的收敛与增长决定力量:1978-1997》(与 刘木平),《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广东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分析》,《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第4期《我国城镇隐性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与 祁珣),《厂长经理日报》1999年8月26日《贷款及贷款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与 张华嘉),《预测》1999年第1期《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 杨全发),《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8期《逐步回归分析的拓展》(与 张华嘉),《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5期《中国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与 陈欢),《经济学家》,1998年第3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复兴》(与 张华嘉),《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与MBA教育》(与 蔡荣鑫),《计算机世界》,1997年第45期《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中美经贸关系》(与 杨全发),《世界经济文汇》1997年第三期“Development of Sino-US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World Economy and China, 1997-2.《中国经济与中美经济贸易》,《经济学家》,1997年第2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宏观经济分析,1995—1996》,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增长》,《浙江社会科学》,1996.1《经济史学家的贡献》,《书城杂志》,1994.2。《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世界经济》,1993.6??《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实证研究》,《江海学刊》, 1990.3??《关于“潜在总供给”及其他》,《复旦学报》(社科版), 1987.7??《怎样认识乘数理论》,《函授通讯》, 1987.5??《<资本论>中两大部类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学术月刊》, 1987.3??《总需求.总供给.潜在总供给-兼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复旦学报》(社科版),1987.3《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 纪念<通论>发表五十周年》,世界经济文汇》,1986.12?《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和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科学》, 1986.8??《莫迪格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设”》,《世界经济文汇》,1986.4??《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上,下)(翻译),《世界经济文汇》,1985.10 和 1985.12??《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斯通》,《世界经济文汇》,1985.2发表的部分著作、译著和教材:《广东经济蓝皮书 2006》(舒元:广东省区间协调发展形势的定量分析),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2月,ISBN 7-80652-433-9《开放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制度建设研究》(舒元 王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岭南经济论坛》(第二辑)(舒元 王珺 陈平),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宏观经济学--复习指南》(舒 元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ISBN 7-302-09655-4/F.956《岭南经济论坛》(第一辑)(舒元 王珺 陈平),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经济增长导论》(查尔斯·琼斯) (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ISBN 7-301-05742-3/F.0531《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研究》(与 王曦 等),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ISBN 7-306-01902-3《现代经济增长模型》(与 谢识予、孔爱国、李翔),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ISBN 7-309-02069-3/F.469《中国宏观经济分析,1995—1996》(合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国际经营知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7《经济大辞典》(撰稿人),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3《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副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9??《现代经济学辞典》(合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6 ISBN 7-309-01036-1/F. 222??《微观经济理论 - 数理分析方法》(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微观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思潮》,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南昌大学王磊博士论文发表

王磊,男,1971年5月9日生,汉族,博士学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主持国家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及教材开发课题(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项目)2.主持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师院校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计划JS042A重点项目化学教学论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3.负责国家96-750重大项目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4.负责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核心子课题化学学科教学心理研究与应用代表性论文:[1]. 秦林, 王磊与孔德靖, 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的“物质的分离”主题探究教学模型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化学教育, 2014(03): 第13-17+11页.[2]. 黄鸣春,王磊等, 基于认识模型建构的 “元素周期律.表”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3(11): 第12-18页.[3]. 徐敏,王磊, 有效碰撞理论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价值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化学教育, 2013(01): 第6-10页.[4]. 姜言霞等, 基于模型建构促进学生“化学反应速率”认识发展的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3(03): 第20-26页.[5]. 胡久华等,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电离和离子反应”专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3(04): 第44-49页.[6]. 宋万琚与王磊, 高中生“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素养”测量工具的开发研究. 化学教育, 2013(10): 第88-91页.[7]. 王磊等,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反应原理”绪言课教学研究——基于化学反应认识模型建构. 化学教育, 2012. 33(11): 第12-20页.[8]. 刘东方与王磊, 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基于国外科学课程文件的分析. 化学教育, 2012. 33(9): 第44-49页.[9]. 魏锐, 黄燕宁与王磊, 例谈体现科学概念本质的教学设计. 化学教育, 2012. 33(9): 第64-68页.[10]. 齐红涛, 赵河林与王磊, 物质的分类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分析. 化学教育, 2012. 33(4): 第10-15页.[11]. 支瑶等, “物质的分类”促进高中生无机物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 化学教育, 2012. 33(4): 第28-35页.[12]. 姜言霞, 王磊与支瑶,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 2012(09): 第106-112页.[13]. 王磊, 学生认知发展研究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 2011(12): 第40-40页.[14]. 王磊与刘东方, 中考化学试卷探究题的评价内容与水平要求设置研究——基于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 2011(3): 第76-80页.[15]. 王磊,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十年实施回顾. 基础教育课程, 2011(7): 第62-69页.[16]. 潘程等, 对“化学与生活”模块中“食品添加剂”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基于培养学生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教育, 2010. 31(12): 第30-33页.[17]. 陈颖等, 促进学生有机物性质认识能力发展的“醇类”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0. 31(9): 第24-29页.[18]. 王磊与宋万琚, 营造平等空间,扩大课程参与——基于教学设计的中学化学网络教研模式及其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 2010(7): 第24-26页.[19]. 支瑶, 王磊与张绪姝, 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 化学教育, 2010. 31(6): 第29-34页.[20]. 魏锐与王磊, 徐光宪院士教育思想访谈录. 化学教育, 2010. 31(5): 第1-6页.[21]. 王磊, 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下). 化学教育, 2010. 31(5): 第20-24页.[22]. 王磊, 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上). 化学教育, 2010. 31(4): 第15-21页.[23]. 王磊, 黄琼与刘东方, 中考命题与化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基于九省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概念原理知识的比较. 基础教育课程, 2010(3): 第75-80页.[24]. 胡久华与王磊, 促进学生认识素养发展的化学教学. 教育科学研究, 2010(3): 第46-50页.[25]. 胡久华, 王磊与潘瑞静,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1模块氧化还原专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高端备课项目化学核心内容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成果. 化学教育, 2010. 31(3): 第22-28页.[26]. 胡久华与王磊, 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内容及教学认识的调查研究. 化学教育, 2010(2): 第26-29页.[27]. 王磊, 从知识解析为本到基于学生认识发展 促进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向高水平跨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高端备课”项目简介. 化学教育, 2010(1): 第2-2页.[28]. 王磊, 支瑶与徐敏, 基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研究——“高端备课”化学核心内容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之一. 化学教育, 2010(1): 第3-7页.[29]. 胡久华, 王磊与王秀忠, 高中化学新课程面面观——基于200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远程研修. 化学教育, 2009. 30(9): 第17-19页.[30]. 王磊, 支瑶与孙红保, 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特点评析. 基础教育课程, 2009(9): 第65-69页.[31]. 王磊与潘程, 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研究. 化学教育, 2009. 30(4): 第39-42页.[32]. 胡久华与王磊, 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探讨——基于200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远程研修. 教育科学研究, 2009(1): 第53-56页.[33]. 王磊与黄燕宁, 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单元为例.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03): 第9-11页.[34]. 王磊, 高中化学新课程五年回眸——基于实验区教师感受的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 2008(12): 第24-28页.[35]. 魏锐与王磊, 掌上移动实验室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10): 第166-169页.[36]. 张莉娜与王磊, 促进学生化学认识方式发展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设计——基于对高中生化学概念发展水平的测查与思考. 化学教育, 2008. 29(8): 第13-16页.[37]. 陈颖, 王磊与宋万琚,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具备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探析——基于高考选拔和大学课程学习的需要角度. 化学教育, 2008. 29(7): 第18-21页.[38]. 王磊, 张毅强与乔敏, 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化学教育, 2008. 29(6): 第7-12页.[39]. 宋万琚, 王磊与孔令鹏, 教师对“化学反应限度”相关学科内容的理解及其对教学处理的影响. 化学教育, 2008. 29(4): 第9-12页.[40]. 陈颖与王磊, 高中化学新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学科问题访谈录——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结构化学专家李宗和教授. 化学教育, 2008. 29(3): 第13-15页.[41]. 王磊等,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对学生认识发展的影响研究. 化学教育, 2008. 29(1): 第16-19页.[42]. 魏锐等, Fe^3+在水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和配位平衡. 化学教育, 2008. 29(1): 第69-70页.[43]. 王磊与李世媛, 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实验仪器药品配备标准.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 23(12): 第53-55页.[44]. 王磊, 对化学教科书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实践的深度探研——评《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 化学教育, 2007. 28(11): 第50-50页.[45]. 王磊等,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编写思路和特点. 化学教育, 2006. 27(8): 第13-15页.[46]. 魏锐等, 含铁物质中铁元素含量的测定——基于传感技术的实验设计. 化学教育, 2006. 27(7): 第50-51页.[47]. 胡久华, 王磊与刘宇红, 中学化学概念探究教学初探——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 化学教育, 2005. 26(9): 第24-27页.[48]. 王磊与陈光巨, 高观点 大视野 多角度——山东科技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总体特点介绍. 化学教育, 2005(S1): 第-页.[49]. 胡久华与王磊, 科学教学模式新探——基于探究的建构式教学. 教育科学研究, 2005(4): 第35-37页.[50]. 王磊, 高观点 大视野 多角度——“新世纪”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特点及实施情况简介. 化学教育, 2005. 26(3): 第13-17页.[51]. 王磊等, 初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的实施研究. 化学教育, 2004. 25(11): 第14-18页.[52]. 王磊等, 试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实验体系. 化学教育, 2004. 25(9): 第9-12页.[53]. 刘强, 王磊与张小平, 适合学生探究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 化学教育, 2004. 25(5): 第54-54页.[54]. 刘强等, 适合高中师生研究乙烯和乙炔的制取与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 化学教育, 2004. 25(12): 第47-49页.[55]. 刘强与王磊, 构建高中化学实验内容体系的新思路. 化学教育, 2003. 24(9): 第37-38页.[56]. 王磊与毕华林, 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释疑. 化学教育, 2003. 24(1): 第9-13页.[57]. 刘强与王磊, 美国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微型实验. 化学教学, 2003(11): 第28-31页.[58]. 王磊, 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的改革重点及其实施策略. 化学教育, 2002. 23(9): 第9-13页.[59]. 王磊与黄燕宁, 针对高中生有关物质结构的前科学概念的探查研究. 化学教育, 2002. 23(5): 第12-14页.[60]. 王磊与岳波, “原型”在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活动中的作用. 学科教育, 2002(5): 第39-43页.[61]. 王磊与胡久华, 高中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3): 第40-46页.[62]. 王磊与卢永虹, 基于科学探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化学CAI的新探索. 化学教育, 2001. 22(5): 第17-19页.[63]. 胡久华与王磊, 化学活动课的设计、实施及其思考——基于学生对活动课的期待与评价. 化学教育, 2001. 22(3): 第10-13页.[64]. 王磊, 白贵明与等, 关于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学生学习心向的探查研究及其对改革的启示. 学科教育, 2001(5): 第5-10页.[65]. 王磊,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修订及其所引发的思考. 学科教育, 2001(4): 第3-6页.[66]. 王磊与苏伶俐, 初中生化学前科学概念的探讨: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6(1): 第37-42页.[67]. 王磊与刘小英, 化学教学论课程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及其改革实践. 化学教育, 2000(10): 第12-15页.

王晶发表学报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是全国高校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有较好影响力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机构之一(由1981年成立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于1987年扩建), 1991年国家教委对委属院校147个社科研究机构评估中名列第一,由我国著名毛泽东思想学家、中共党史学家郑德荣先生创立并一直担任所长,郑教授也是全国最早的三个中共党史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的奠基人,现任东北师范大学荣誉(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大学报》编委会主任,兼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顾问,吉林省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东北范大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曾兼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毛泽东思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排名第一)、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顾问及中共吉林省委重大决策咨询组成员等,2006年,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历史组评委。本所在所长郑教授的主持下,研究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的精干学术梯队,现共有专兼职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专兼职副教授5人,教研人员中取得法学博士学位的13人,在所负责助研工作的博士生6人。本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本所的研究专长:一是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发展史、原理和体系结构;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本所的主要特点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人员精干,层次高,成本低,效率高,科研成果丰硕,颇具科学性、原则性、时代性。在所长郑德荣教授的主持下,大力夯实研究基础,拓展学术平台,凝炼研究方向,开阔研究视野,与中共党史学科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确保了本所毛泽东思想和中共党史的学术研究水平一直处于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较高地位。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胡海波教授任所长,赵继伦教授任副所长。现有研究人员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8人;有博士学位的5人,有硕士学位的8人。社会学研究所旨在利用研究所的平台,开展社会学专业的专项研究及学术交流,以促进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社会学研究所成立后,结合社会学系的教学和社会学专业的科研项目,积极开展专项研究及学术报告与交流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方面,已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其中已结项6项,在研5项,累计科研经费20多万。结合这些科研项目重点对社会学基础理论(胡海波教授主持)、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问题(赵继伦教授主持)、当代中国社区发展问题(韩秋红教授主持)、当代中国的农民信仰问题(王晶教授主持)、当代中国的女性问题(张明芸教授主持)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8篇,出版《精神文明的时代审视》(赵继伦教授)、《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村教育》(赵继伦教授)、《中国农民信仰问题研究》(王晶教授)等学术专著3部,获学会以上级各种奖励12项。在学术报告与交流方面,定期在学院举办学术报告并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截至目前,已在学院举办学术报告20多场。曾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旅美社会学者密歇根大学王政教授、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江教授、中华女子学院罗慧兰教授孙晓梅教授前来讲学。社会学所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对于促进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副标题# 设备点检学术论文篇二 基于.Net的烟草设备点检系统探析 【摘 要】在当今企业管理体系中,设备点检是企业进行管理调控工作的重点之一,关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而在烟草行业引进基于.Net的设备点检系统,必将是烟草行业的一次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将会对烟草行业的生产良性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烟草行业 设备点检 Net技术良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TG3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84-01 1烟草设备点检系统的深入认识 烟草设备点检就是以点检为核心的对烟草设备进行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烟草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机制,是按照预先制定的技术标准,定人、定点、定期、定方法、定标准地对设烟草设备进行检查从而达到烟草设备功能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 2烟草设备点检系统结构组成 烟草设备点检系统包括点检人员系统和点检设备系统两部分 (1)点检人员系统一般由专职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检修人员组成:专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设定部署点检的时间、标准、部位,同时将点检结果反馈到管理部门;操作人员则是对专职技术人员预先设定的需要点检的部位进行定期、定标的点检,同时将结果反馈给专职技术人员;维修人员则是要将出现问题的部位进行修理和养护工作,同时要将点检的结果反馈给专职技术人员。 (2)点检设备系统在烟草行业往往是更为复杂,分布于各个车间,如脱水车间,分拣车间,制丝车间,卷接包车间,动力车间等等,其中每一个车间的每一架设备都是点检的对象,甚至一架设备上的点检点不止一个,为排查出设备的故障,点检设备系统往往是一项困难的工作,点检的范围之广、难度之大是很多行业所不能及的。 (3)Net技术的优势 众所周知,烟草行业对产品的要求相当之高,进行点检工作也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所以,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基于.Net技术开发出来的烟草设备点检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4)对.Net技术的深入认识 .NET是微软公司开发出的Microsoft XML Web services平台。XML Web services允许应程序通过Internet进行通讯和共享数据,而不管所采用的是何种操作系统、设备或编程语言,操作人员都可以通过手机或PDA直接进行沟通联系,或者像服务器终端发送信息,从而在整体上对系统进行指挥调控。Microsoft.NET平台提供创建XML Web services并将这些服务集成在一起之所需,为个人和集体提供现今的技术支持,全新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在烟草设备点检系统中使用.Net技术,将会是一次全新的改革,必将大幅促进烟草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3.Net的烟草设备点检系统对烟草行业产生的影响及优缺点 Net技术提供技术平台进行烟草设备点检系统开发,使用手机或者PDA与系统终端联系,引入系统的数据库Oracle当中的数据,如msmqadmext.dll、msmqd.dll、msmqrt.dll和netregd.dll等等,同时与已注册的消息队列进行数据交换,各个环节有机地组织协调,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数据交换,了解各点检点的相关信息,完成日常工作,进行结果反馈。 (1)基于.Net的烟草设备点检系统对烟草行业产生的影响 烟草行业中的.Net技术将会给烟草设备的点检系统带来一次头脑风暴,全新的界面架构、完善的用户管理体系、权限角色管理、灵活的系统配置、网站运营管、CMS内容发布系统、强大的商品管理、各方面消息反馈及时性、可扩展的系统架构、各种增值功能组件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烟草设备点检系统所不具有的,同时.Net技术使用模块化管理方式,不但可分析在线设备的运行状况,还可及时发现缺陷,采取措施以保证设备的最佳运行,使得各模块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整个系统的可塑性和实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对设备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也是更上一层次。 (2)相比于传统的点检系统,我们发现,.基于.Net技术,我们现代化的点检系统能够做到:潜在故障明显化,使人为劣化转变为自然劣化,改善设计,彻底的预防维修,走向预知维修,提高人的可靠性和高科技系统的精密性,计算机系统与人力的强强联合,及时高效的管理和损失的最小化趋势都是远远高于传统的点检系统。 (3)基于.Net技术的操作原理,我们发现,这种全新的技术融入烟草设备点检系统,进行五个层次的点检:系统指示操作人员的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员的专业点检,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设备技术诊断,设备维护修理;使得点检系统的功能最大化,设备管理工作的优化,故障排除和结果反馈的及时性;它是烟草行业各工作车间的设备信息的管理平台,保证了各设备的各点检点的点检工作顺利进行,在此平台上,系统终端会将点检工作单走动送达此系统中的点检人员系统,点检人员系统分配任务,点检各烟草生产设备,及时发现故障、解决故障,并将结果发送至系统终端进行结果反馈,如此一来,整个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紧密联系的整体,设备点检工作的自动化和机动化达到了最大使用,点检全程都可追踪查询,这对于烟草行业来说,是一个优化设备点检的过程,也是保证烟草行业良性发展的一个有力依据。 (4)Net技术这种高科技平台,应用于烟草设备的点检,势必会引发烟草行业的一场点检系统的革命。基于.Net的烟草设备点检系统,是设备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代表着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工具和管理人才的现代化要求;以全系统为载体,致力于减少时间损失、速度损失和产量损失,努力实现零故障管理,提高设备综合效率;基于.Net的烟草设备点检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管理体制提供一份软件保证;实现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带动行业的设备管理技术的改革,这对于整个社队都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它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管理技术的改革也是有着重要意义。 4基于.Net的烟草设备点检系统在烟草行业推行的建议 (1)加强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工具和管理人才的现代化工作,普及.Net技术的常识和工作基础。 (2)不断吸收高科技专业的技术人才,尤其是.Net技术的高、精、尖人才,努力调高实际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 (3)制定严格的设备点检管理制度,完善.Net技术的点检标准。 (4)对基于.Net的烟草设备点检系统不断进行升级维护,与国际水平接轨。 (5)主动改变管理模式,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三及时”:及时发现故障,及时排除故障,及时,及时反馈结果。 [结语] 现代管理的精髓在于将管理这门艺术发挥出其极大的优势,而在烟草行业的管理改革当中,要达到促进烟草行业良性发展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设备的点检系统,基于.基于.Net技术的烟草设备点检系统正好契合这一目的,是推动烟草行业良性发展的有力武器。在现代烟草行业中,转变烟草点检设备系统的管理思想,建立起高效、经济、实用的点检网络,制定科学合理的的管理制度,以标准化、科技化起步,完善基于.Net技术的点检系统,建立起一个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和精密点检“三位一体”的现代设备点检防护体系,实现烟草行业设备点检的全过程现代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经济效益,从而达到烟草行业的良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盛兴;王晶;廖建新.基于通用消息的持久化消息队列设计[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2]. 王雅琳;周颖;雷友诚;桂卫华.基于MVC的调车作业计划辅助编制系统[J].计算机工程.2010(21) [3]. 李晓东;王艳玲;常志勇.烟草行业“三线互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 [4]. 郭盛兴;王晶;廖建新.基于通用消息的持久化消息队列设计[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5]. 耿红杰;刘成伟;于尧新.设备点检管理与预知性维修的简要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0) 看了“设备点检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机械学术论文 2. 工厂电气职称论文 3. 标准学术论文格式模板 4. 个人学术论文 5. 公选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函的写法及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