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美籍华人李毅教授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04:05:42

美籍华人李毅教授发表论文

学者李毅是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理事兼教授。

1982年,李毅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

1985李毅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文系进修。

1990年获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英国文学及西方宗教跨学科硕士学位。

1998年美国堪萨斯大学英文系富布赖特研究学者。

1999年夏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

扩展资料:

学术经历

1978年2月–1882年1月 四川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本科学生。

1985年5月-1986年7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文系进修学者。

1987年9月-1990年11月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英国文学及宗教跨学科硕士研究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毅

李毅学科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学、国际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分层社会学。是一个旅美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西北大学78级文学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修满研究生学分。美国密苏里大学MU社会学硕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C社会学博士。理论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世界体系论、社会发展大战略。方法论研究方向为定性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比较社会学。

李毅进入人们视野是在“深圳湾论坛”的一段演讲视频引发了关注。在视频中,说到今年的新冠疫情时,李毅是这么说的:“咱们死了四千多人……你等于一个人都没死嘛!”“咱们差不多也是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十四亿人死了四千人,那根本就等于没人得病”……

人们对于他言语的反感,大约是因为他是一位旅美学者,或许拿了美国人的好处,所以即使是想拍马屁,咱也未必领情。“十四亿人死了……等于没人得病”之类的言语,原本是用于酒桌上拍着胸脯自豪时的豪言,你拿来在正规场合讲,必定不行。

扩展资料

李毅主要英文著作为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美国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的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有2008年中译本。在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十多次。

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0年第489号课题负责人,主编研究生教材《马克思社会思想史纲》1993。中国教育部科研项目【2008】890号“国际社会学的学科建设”课题负责人。著有:《社会学概论》2011,李毅选集第一卷《中国复兴大战略》2015,李毅选集第二卷《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2015。

李毅(1961年-)社会学家。中国西北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生学历,美国密苏里大学(MU)社会学硕士,美国伊利诺大学(UIC)社会学博士。在WorldCat联合目录内,李毅著作如下:1:《海外建言:中国复兴大战略》,2015 2:《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20155. 《社会学概论》20116.《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20087.《社会学概论》19998.《社会学概论》19939.《马克思社会思想史纲》199310.《社会学概论》1991

美籍华人发表论文

吴健雄(Chien-shiung Wu)(1912.5.31-1997.2.16),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美籍华人,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弹之母、原子核物理的女王、中国居里夫人、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5月31日,吴健雄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书香门第的,父亲吴仲裔提倡男女平等,创办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对吴健雄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健雄属“健”字辈,族人依次以“英雄豪杰”取名。乳名“薇薇”的吴健雄虽是女孩,但因排行第二,得了“健雄”这个颇为阳刚的名字。父亲吴仲裔希望她不让须眉,积健为雄。得益于父亲的开明思想,吴健雄自小就能与其他兄弟一样读书识字。

1923年(民国十二年),吴健雄小学毕业后考入苏州市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以优秀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任小学教师。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小学教师”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归宿,但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决定继续到大学深造,日后回忆起来,吴健雄曾这样描述父亲对她产生的重要影响:“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现在我可能在中国某地的小学教书。父亲教我做人要做‘大我’,而非‘小我’。”

1929年(民国十八年),吴健雄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读书。在居里夫人的学生、物理学家施士元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吴健雄1934年撰写了一篇题为《证明布喇格定律》的优秀毕业论文,获得学士学位。毕业之后她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不久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30年(民国十九年),吴健雄进入中央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吴健雄资质俊秀,学习游刃有余,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她翻阅了一些有关X光、电子、放射性、相对论等方面的书籍,没想到一下子便被伦琴、贝克勒尔、居里夫妇、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她第二学年便申请转到了物理学系。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在施士元的精心指导下,吴健雄撰写了一篇题为《证明布喇格定律》的优秀毕业论文。带着师友的殷切厚望,她于1934年离开了母校,不久即赴美继续深造。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物理学界巨擘欧内斯特·劳伦斯、塞格瑞、奥本海默等物理学“巨头”。

1938年,当吴健雄正式开始做原子核物理实验时,这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1939年由塞格瑞指导吴健雄进行的实验,正是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它的一项结果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她的学位论文发表在物理学界最权威的《物理评论》上。 吴健雄起初是在史密斯学院担任讲师,1944年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讲师,并定居于普林斯顿。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在美国与袁家骝博士结婚。1944年3月(民国三十三年,她前往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作为资深科学家暂时研究,参与浓缩铀制程,发展y射线探测器;当时吴健雄尚未加入美国国籍,以未入籍的身份参加美国机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获聘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958年晋升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同时获选为普林斯顿大学创校百年来第一位女荣誉博士,同一年她还当选为第一位华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被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

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在纽约病逝,终年85岁。遵照本人遗愿,袁家骝亲自护送吴健雄的骨灰回大陆,安葬于苏州太仓浏河。吴健雄的墓地在明德学校紫薇阁旁,墓体设计由贝聿铭任设计顾问。明德学校的科技楼被命名为“吴健雄楼”,袁家骝捐赠25万美元作为基建费。他表示,他是浏河的女婿。浏河是他的第二故乡。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但他可请海内外优秀的科学家来做学校的顾问,推动明德学校的发展。

一、“数学狂热分子”刘路

都说天才总是与众不同的,但对刘路来说,他从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唯一不同的,或许就是他对数学的特别关注。

从小他就特别喜欢数学,当同学们都对着数学挠头抓耳的时候,他却总是能在枯燥的数学世界里,寻得乐趣,学得津津有味。

2008年,刘路考上大学,本来想选自己热爱的数学专业。但他的父母认为,纯理论的数学专业,毕业后会不好找工作,于是阻止了他。

最终,刘路考了中南大学的数学科学与技术学院,算是满足了父母的期待,也坚持了自己的爱好。

上了大学的刘路,一如既往的热爱数学。

别的同学下了课就打球K歌,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刘路却是一有空就跑图书馆,研究各种数学难题。

有时一整天泡在图书馆里还不够,他还要借阅一些英文版的数学书籍,带回宿舍再继续研究,直到有了答案为止。

但让人奇怪的是,虽然刘路对数学如此痴迷,但每次考试,他的数学成绩都不是很拔尖。

刘路解释说:“因为我的演算过程太乱了,解答不够标准,影响了加分”。

那些高深的定理运算,他不是不懂,只是解答过程不够严谨。

但对于刘路来说,相比于卷面上的成绩,他更在意能否解开一道题。

这或许就是研究者与普通学生的差别吧。

前者学习是为了钻研,后者学习是为了成绩。

二、“数学天才”刘路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下去,或许刘路也只是大家眼中,一个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普通人而已。

但在2010年,还在读大三的刘路,一个偶然的发现,却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那个时候,刘路对逻辑数学中的反推数学痴迷不已。

10月的某一天晚上,刘路灵感乍现,觉得可以用他之前用过的一个方法来解西塔潘猜想。

西塔潘猜想是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提出的一个反推数学领域关于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猜想。

曾有许多数学家,想要论证这个猜想,但都无功而返。

西塔潘猜想也成为数学界的一个难题。

但在那个灵感乍现的时刻,刘路却忽然觉得有如神助,用自己的方式论证了这个猜想。

后来刘路也说:“我在论证这个猜想的时候并没花太多时间。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那可能和我平时的积累有关吧。”

确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若不是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又怎么会有那瞬间的灵感乍现?

说到底,还是刘路平时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让他证明了西塔潘猜想。

证明西塔潘猜想后,刘路用英文写下了证明的全过程,然后以“刘嘉忆”的名字寄到美国由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符号逻辑期刊》。

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就这样被解开了!

很多研究过这个难题的数学家,都对这个证明西塔潘猜想的“刘嘉忆”十分好奇。

在得知“刘嘉忆”不过是个20出头的年轻人时,很多人都表示不可思议,并对“刘嘉忆”表达了衷心的赞赏。

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是芝加哥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也是《符号逻辑杂志》的编辑,他也曾多次致力于证明西塔潘猜想,但都无疾而终。

当他看到刘路的证明论文时,大为惊喜,写信给刘路说:“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

2011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举办数理逻辑学术会议,邀请了12位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参加,刘路也被邀请在内,作为亚洲高校代表在会上做了40分钟的报告。

刘路终于通过自己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学习,走出了自己研究数学的那一小小天地,走向了更宽广辽阔的舞台。

三、“中国最年轻教授”刘路

靠着西塔潘猜想,刘路一举成名。

中南大学的领导人也才发现,原来学校里还藏着这么一个数学天才。

出于爱护人才的心里,中南大学想方设法为刘路创造条件,希望他能在数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为此,中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侯振庭还收了刘路为徒。侯振庭在数学界的地位很高,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

刘路能成为他的学生,在个人发展上,无疑会更快人一步。

此外,为了让刘路能更专心的进行数学研究,中南大学还特批他提前毕业。

并在2012年,破格聘请刘路为正教授级科员,打破了按资排辈的惯例。刘路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不仅如此,中南大学还奖励了刘路100万元,让他能更无后顾之忧的去做科学研究。

本来刘路的父母,还担心儿子一心钻研数学不好就业。结果刘路不仅靠数学一举成名,还成为了中南大学的教授,这让他的父母都欣喜不已,也不反对他学数学了。

不过与鲜花掌声相伴而来的,还有很多的质疑声。

很多人觉得,刘路不过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历成为正教授。

就连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也曾表示:西塔潘猜想在数学界十分冷门,它的证明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刘路纯属是运气好而已。

不过对于这些质疑声,刘路从不在意。

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钻研着那些奥妙高深的数学问题。

直到2013年,再次发表论文《避免计算——闭集上的所有成员》。

中南大学的老师说:这篇论文会比刘路上一次的西塔潘猜想更为轰动。

谁又能想到,这个如今在中国数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几年前还只是一个学生呢?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纷纷选择留学深造,而不是在国内深造。

比如13岁就考上中国科技大学,25岁就成为哈佛教授的天才少年尹希,就曾说过:自己已经放弃中国国籍,加入了美国国籍。

而如今,刘路以及中南大学无疑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不拘一格选人才,不以资历和年纪去“限制”新人成长,只要你有能力,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

首先,天使粒子在学术上的称谓是“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不过,与一般的电子或者质子不同的是, 华裔科学家张首晟等实验组发现的“天使粒子”本质上不是一个真的粒子,而是一种在凝聚态物理中出现的“准粒子”。这有点像什么呢?如果说真的粒子是“股票”,那么准粒子有点像“股指期货”——那是一种抽象的金融衍生品。

那么,这次张首晟他们发现的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为什么取了一个名字叫“天使粒子”呢?这个我 给大家来分析解读一下,不一定对,毕竟我不是张首晟老师,他到底怎么想的我只能靠猜靠分析了:

首先,是因为这个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是很特殊的,从粒子物理的dirac方程可以看出来,一般的粒子都是既有正粒子又有反粒子,比如电子与正电子不是同一种粒子,而是两种粒子——这就好像我们的手掌,既有左手又有右手,左手不等于右手。但是,这次发现的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特点是正粒子就是反粒子,也就是说,这个粒子就好像一种外星人,只有一只手——你说是左手还是右手?所以,按照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一般用“天使与魔鬼”来比喻,那么现在是天使与魔鬼集成在同一个粒子身上了,因此被取名叫天使粒子。

其次,是因为2012年发现一个重要的基本粒子,那就是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粒子被称为上帝粒子。现在,也许为了与上帝对应,突出其发现的重要性,所以取名“天使粒子”。

还有,张首晟是著名的天使投资人,丹华资本就是他主管的。天使这个词汇对他来说应该是最亲切的。

最后,有可能是因为物理学家马约拉纳本身就是一个折翼的天使——死得早,年轻的时候就失踪了,成为物理学的谜,这个粒子本来就叫做“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嘛。

正负、阴阳、善恶……这个世界仿佛充满正反对立。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1928年预言,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有对应的反粒子。几年后,科学家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验证了这一预言。193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预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类特殊的粒子,它们的反粒子就是自身,这种正反同体的粒子被称为马约拉纳费米子。

不过,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证据一直未被发现,它和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等一起,成为理论早有预言但长期无法验证的粒子。如今,张首晟团队终于找到了它存在的证据。

在寻找“天使粒子”的过程中,张首晟领导的理论团队预言了通过怎样的实验平台能够找到马约拉纳费米子,哪些实验信号能够作为证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何庆林、王康隆以及欧文分校的夏晶领导的实验团队与理论团队密切合作,在实验中发现了被称为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一类最基本马约拉纳费米子。中国的复旦大学和上海 科技 大学对实验也有贡献。

按照理论团队预言,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将普通超导体薄膜置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薄膜(即磁性拓扑绝缘体)之上的混合器件。施加低强度外磁场后,研究人员测量到了半整数量子平台,这成为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实验证据。

张首晟解释说,在以往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中,随着调节外磁场,会出现整数量子平台。这是通常的粒子行为。马约拉纳费米子没有反粒子,相当于半个传统粒子,因此当把普通超导体置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薄膜之上时,在通常的整数量子平台之外,会新出现半整数量子平台。

由4位华人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队终于找到了正反同体的“天使粒子”——马约拉那费米子,从而结束了国际物理学界对这一神秘粒子长达80年的漫长追寻。

相关论文发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该成果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王康隆课题组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课题组、上海 科技 大学寇煦丰课题组等多个团队共同完成,通讯作者为何庆林、寇煦丰、张首晟、王康隆,均为华人科学家。

今天,科学杂志发表了张首晟教授及其合作者的一篇论文。这个工作体现了理论与实验的很好结合。张老师是此项工作的理论负责人,实验团队根据张老师的理论方案,在二维反常量子霍尔效应绝缘体(即磁性拓扑绝缘体)与超导体的一维界面,发现导电性质表明电子的集体行为表现出马约拉纳费米子的行为。

归根到底,这是固体材料中的电子的行为。但是,大量电子在固体的环境(原子核阵列以及外部条件比如磁场所形成的复杂势能)以及它们自己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可以简洁地用所谓“准粒子”来描述,也就是说这里的大量电子的表现就像在最低能量的状态基础上,激发出大量“准粒子”。为了强调这些“准粒子”是在新的层次上演生出来,而它们在其所在的环境中就类似我们的宇宙中的基本粒子,我们还可以称它们为“演生粒子”。

现在,张老师及其合作者在某个特定固体环境中,找到了类似马约拉拉纳费米子的演生粒子。所谓“找到”,是说导电行为必须要用马约拉纳费米子来解释。他们发现的马约拉纳费米子是在二维磁性拓扑绝缘体与超导体的一维边界,这导致它是手征性的,也就是说沿着一个方向跑。

费米子是这样一种量子粒子。在同一个系统中,同种费米子的状态(考虑所有的的指标)必须各不相同。电子(不管是在自由空间中还是在固体材料中)就是费米子。马约拉纳费米子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费米子,即它的反粒子是它自己。 反粒子可以如下定义:产生一个反粒子,相当于消灭一个与之很多性质(动量、角动量、电荷等等)相反的粒子。反之亦然,正反粒子是相对的。宇宙自由空间中还没有发现马约拉纳费米子,中微子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答案还不知道。

张老师将马约拉纳费米子称为天使粒子,因为他注意到小说《天使和魔鬼》中,正反粒子湮灭,世界消失,而马约拉纳费米子可以比喻为,这里只有天使,没有魔鬼。

根据粒子物理的定义,物质由费米子和玻色子两种基本粒子组成,费米子是构成物质的原材料(如轻子中的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中微子);玻色子是传递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胶子、W和Z玻色子)。

位列神秘粒子名单的Majorana费米子是费米子的一种,其独特之处在于, 它是一个没有反粒子,或者说反粒子就是其自身的粒子。

手性Majorana费米子的发现为持续了整整80年对这一神秘粒子的搜索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类比Dan Brown描述正反粒子湮灭爆炸的小说《天使与魔鬼》,张首晟提出这一新发现的手性Majorana费米子应该称为天使粒子:我们发现了一个完美的世界,那里只有天使,没有魔鬼。

意义在于:

Majorana费米子被发现,将从哲学层面对挑战人类对现有世界的认知,即世界不完全是正反对立的,有阴不一定有阳,有天使不一定有魔鬼。除此之外,这一发现还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在固体中实现拓扑量子计算将成为可能。

在张首晟看来,天使粒子的发现 “非常非常神奇,这意味着一个量子比特可以拆成两个,对整个量子物理有根本的改变。”

等了80年 天使粒子现身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预言,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有对应的反粒子。几年后,科学家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验证了这一预言。

193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预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类特殊的粒子,它们的反粒子就是自身,这种正反同体的粒子被称为马约拉纳费米子。

正负、阴阳、善恶……这个世界仿佛充满正反对立。

不过,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证据一直未被发现,它和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等一起,成为理论早有预言但长期无法验证的粒子。如今,华人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队终于找到了它存在的证据。

神秘的正反同体粒子

在以往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中,随着调节外磁场,会出现整数量子平台。这是通常的粒子行为。马约拉纳费米子没有反粒子,相当于半个传统粒子,因此当把普通超导体置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薄膜之上时,在通常的整数量子平台之外,会新出现半整数量子平台。

为此,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将普通超导体薄膜置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薄膜(即磁性拓扑绝缘体)之上的混合器件。施加低强度外磁场后,研究人员测量到了半整数量子平台,这成为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实验证据。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当一个粒子遇上其反粒子就会发生湮灭,并释放能量。所以,科研团队把他们发现的马约拉纳费米子称为“天使粒子”。

在寻找“天使粒子”的过程中,华裔科学家的理论团队预言了通过怎样的实验平台能够找到马约拉纳费米子,哪些实验信号能够作为证据;实验团队与理论团队密切合作,最终发现了手性马约拉那费米子,为持续了整整80年的科学 探索 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对此,中国的复旦大学和上海 科技 大学对实验也有贡献。

带来的量子计算时代,让人期待

发现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对于建造稳定的量子计算机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目前看来,最大的用途之一,就是未来能帮助中国建造更稳定领先世界的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是一种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的计算机。它的运算能力将提升数万倍。

普通计算机只能按照时间顺序一个个地解决问题,而量子计算机却可以同时解决多个问题。这种超快速度可能彻底改变所有行业。例如精准到秒的天气预报,可预见的交通路况,新型药剂成分的构造 探索 ,外太空 探索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等一切目前计算机需要通过穷举法逐一 探索 的事业,都可能在一瞬间完成。

张首晟一直提到:人类文明的价值是大道至简,他认为把大道用简单的话讲出来,让人人都听懂,这才是真正牛的。

他最喜欢讲的故事是关于狄拉克的:

4的根号等于几?很简单,2和-2,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狄拉克初中时,就觉得这个回答非常非常奇妙,为什么开根号的时候总是有一个正根,有一个负根?

狄拉克突然从开根号开始天马行空,做了个惊人的预言,断定宇宙中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个反粒子,有电子就有反电子,有质子就有反质子,有中子就有反中子,这是个非常非常神奇的预言。

1932年C.D.安德森实验发现了正电子。

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张伯伦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现了反质子,他用玻璃管中的被粒子加速器加速过的高能粒子对相撞,发现在突然间成对出现了几道轨迹,又在短时间内相撞而互相湮灭,这是人们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反粒子。

迄今,已经发现了几乎所有相对于强作用来说是比较稳定的粒子的反粒子。 如果反粒子按照通常粒子那样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

这样,狄拉克的天才预言被实验证实了,那么,有没有反例呢?宇宙中会不会存在一类没有反粒子的粒子,或者说正反同体的粒子?

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那(Ettore Majorana)在1937年,从理论上提出了这样的粒子存在,即我们今天所称的马约拉那费米子,它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但是不幸而且巧合的是,他在提出这种神奇粒子存在不久后,到巴勒莫乘船旅行中神秘失踪,从此渺无音信。

从那时开始,这一神奇粒子成为了物理学家们无时不想追寻的梦中情人,困扰了物理学界整整80年。

张首晟把突破口转向凝聚态物理。2017年7月,张首晟及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发现,在超导-量子反常霍尔平台中发现了具有半个量子电导的边缘电流,与理论预言的手性马约拉纳粒子十分吻合。这是在霍尔效应平台系统中第一个具有确凿证据的马约拉纳测量结果。

张首晟将这一新发现的手性马约拉那费米子命名为“天使粒子”,这个名字来源于丹·布朗的小说及其电影《天使与魔鬼》。“这部作品描述了正反粒子湮灭爆炸的场景。过去我们认为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正如有天使必有魔鬼。但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个没有反粒子的粒子,一个只有天使,没有魔鬼的完美世界”张首晟说。

这也使得张首晟再度成为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热门人选,虽然最终再度落选。

当然也存在一些质疑,比如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对此评价说:“这个发现不是基本粒子,而是在极低温条件之下以及二维材料的边界上造成的某种量子态,这个态满足中性粒子的要求,即其反态就是自身。鉴于这种量子态需要极端条件,距离应用还比较远,如果我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就是“凝聚态物理还没有攻陷粒子物理”。“

简单地说,马约拉纳准粒子的证实必须找到更令人信服的证据,马约拉那费米子还只能继续是物理学家们的情人,梦中的。

12月1,美籍华人张首晟在美国的9层高楼一跃而下,匆匆结束了短暂的一生,终年55岁。

张首晟是杨振宁的得意门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物理学家,天使粒子的发现人。获得欧洲物理奖,巴克莱奖,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等,被杨振宁认为是下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让杨振宁想不到的是他竟然白发人送黑发人。

1937年由马约拉纳提出,是一种费米子,它的反粒子与它自身完全等价,当它们相遇时,会互相湮灭,释放大量能量。拿约拉纳对狄拉克方程进行了改写,得出了马约拉纳方程。但从未有物理学家发现过“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

直到过去了80年后,张首晟和他的团队在拓扑绝缘体和超导体组成的系统中发现了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它符合马约拉纳费米方程的波动方程,第一次有力的证实了马约拉纳费米子(天使粒子)的存在。这个消息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欢迎关注和点评。

我不是专门学物理的,只是把我看到的一些关于“天使粒子”的信息分享一下。

这段话里面提到的“反粒子”,是由物理学家迪拉克提出的,他预言,每一种基本粒子都会有自己的反粒子,而且这种反粒子跟“正粒子”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粒子——就好像是一对水火不容的兄弟一样。举个简单的例子,数轴上的每一个正数都对应了一个负数,虽然这两个数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完全是两个数;而这种预言中的天使粒子是一个例外,他是数轴上的0,他的负数就是自己。

这个说法只是张首晟本人一个浪漫的说法而已。

所以只要他愿意,他也可以说这个粒子应该叫魔鬼粒子。

目前发现的不是预言中的基本粒子,而是一堆电子形成的“准粒子”。他们的行为跟预言中的天使粒子有相似之处。

举个例子,好比一块大石头拦住了道路,一个人预言,一定会有可以搬动这块石头的人。几十年过去了,一对人非常兴奋的表示,我们发现了一种可以让二十个人一起搬动这块石头的方法。所以那个预言中的大力士依然没有找到,但是这二十个人达到了跟那个大力士一样的效果,并且最终搬开了石头,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所以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不是张首晟,当然,这只是论文作者排序的问题,他对该研究的贡献依然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篇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分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 何庆林和 潘磊, 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来,都是中国人。

此外,上海 科技 大学也参与了试验研究,甚至比何庆林/潘磊团队更早的,上海交通大学的贾金锋团队就发表了关于发现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报告,但是相比前者:

贾教授团队的工作是马约拉纳费米子的零维版,主要通过扫描显微镜测试;我们研究的是马约拉纳费米子的一维版,主要是做成电子器件来进行宏观电磁测试。

所以即便上海 科技 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团队没有取得那么多的关注,他们对“天使粒子”研究的贡献也是不可忽略的。

天使粒子并不是正式的叫法,只是发现者将其这样命名,在此之前,该粒子称为马约拉纳费米子。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马约拉纳费米子有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马约拉纳,一个是费米子。马约拉纳是意大利的理论物理学家,可谓是英年早逝,1906年生,1938年就没了,但他提出了马约拉纳方程,改写了大物理学家狄拉克的方程。后一个是费米子,作为量子粒子中的一个大类,费米子被认为是拥有与自身不同的反粒子,而另一个大类为玻色子,该粒子拥有自身的反粒子。于是,马约拉纳预测,自然界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费米子,拥有自身的反粒子,这个粒子就被称为马约拉纳费米子。

马约拉纳费米子仅仅是预言存在,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显然要低于“希格斯玻色子”,因为希格斯玻色子的任务是将质量赋予了费米子,而自身则是一种玻色子。从中可以看出,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发现算是验证了马约拉纳的猜想。如果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将这个粒子称之为马约拉纳费米子更准确一些,因为这是他预言存在的,这就像有人告诉你这个玩意存在,只是受限于当时的观测技术。如果要将马约拉纳费米子命名为天使粒子,其实还得去问问马约拉纳愿不愿意,因为希格斯玻色子的预言者希格斯不太喜欢上帝粒子这个称呼,从这个角度看,预言者的权重更大一些,在半个世纪前就能通过理论方程进行预言,令人敬佩。

美国华人教授发表论文

一些知名专家发表多少论文怎么写?答案如下:第一步是写明白它的含义,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在以结果为导向,工作职责最终体现什么样的价值,并对价值进行优化即可。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编写要点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34篇,其中SCI收录52篇,EI收录74篇, 发表的论文被正面他引502次,其中被国内外学者在SCI源期刊上他引195次,被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S)论文他引35次。21篇论文被美国韦恩州立大学Raouf A.lbrahim教授在其专著(Vibroimpact dynamics-Modeling,Mapping and Applications,Spring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9)中引用。[1] Luo Guanwei(罗冠炜), Xie Jianhua(谢建华) , Sun Xunfang(孙训方). Quasi-periodic and chaotic behaviour of a two-dergree-of-freedom impact system in a strong resonance case.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99, 12(3): 279-282 (1999年SCI收录)[2] G.W. Luo, J.H Xie. Periodic motions and transition phenomena in a two-degrees-of- freedom system with perfectly plastic impact.Physics Letters A, 1999, 263: 83-90 (1999年SCI收录)[3] G. W. Luo , J. H. Xie. Hopf bifurcation of a two-degree-of-freedom vibro-impact system.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98, 213(3): 391-408 (1999年SCI收录,SA收录)[4] G. W. Luo,J.H. Xie.Bifurcations and chaos in a system with impacts.Physica D, 2001, 148: 183-200 ((2001年SCI收录)[5] G. W. Luo,J. H Xie. Hopf bifurcations and chaos of a two-degree-of-freedom vibro-impact system in two strong resonance ca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2002, 37(1):19-34 (2002年 SCI收录,EI Compendex收录)[6] G.W. Luo,J.H Xie.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 of periodic vibro-impact and chaos of a dual component system.Physics Letters A, 2003,313: 267-273 (2003年SCI收录)[7] Luo Guanwei,Xie Jianhua.Research in stability of periodic motion,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a vibratory system with a clearence.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003, 16(2): 127-133. (2003年 SCI收录)[8] Luo Guanwei,Chu Yandong,Yanlong Zhang and Jianhua Xie,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 of a vibro-bounce system,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005, 21(2): 197-206. (2005年 SCI收录)[9] G. W. Luo,J. H. Xie.Stability of periodic motion, bifurcations and chaos of a two-degree- of-freedom vibratory system with symmetrical rigid stop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4, (2004年 SCI收录)[10] G.W. Luo,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s and routes to chaos of the vibratory systems contacting stops.Physics Letters A, 2004,323: 210-217 (2004年 SCI收录)[11] G.W. Luo, J.H Xie. Periodic motions and global bifurcations of a two-degree-of-freedom system with plastic vibro-impact.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1, 240(5), 837-858 (2001年SCI收录, EI Compendex收录, SA收录)[12] Luo Guanwei, Chang Yingxiang, Zhang Shengchuan. Periodic and Chaotic Motions of an Impact Forming Machinery with Double Masses.Key Engineering Material, 2004, 274: 421-426 (2004年 SCI收录)[13] G. W. Luo, J. H. Xie. Periodic and chaotic behavior of a class of vibro-impact systems contacting a single sto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Group Theory and Nonlinear Optics, 2002, 9(2): 99-127[14] G. W. Luo, J. H. Xie. Subharmonic bifurcations and chaos of the vibro-impact systems in a strong resonance c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Group Theory and Nonlinear Optics, 2002, 9(3): 239-254.[15] G. W. Luo, J. H. Xie.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dynamics of the vibratory systems with a ga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Group Theory and Nonlinear Optics, 2003, 10(3): 229-255[16] Zhao Wenli, Zhou Xiaojun, Luo Guanwei. Bifurcation and chaos research on dry friction system in the spring fault condi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2003, 17(24): 4395-4401. (2003年 SCI收录)[17] Lu Huaiwei, Wei Yun, Wu Kaijun, Zhang Baoge, Luo Guanwei. Design of all-fiber asymmetric interleaver with 22 and 33 fiber couplers.Acta Optica Sinica, 2011[18] Ding Wangcai, Li Guofang, Luo Guanwei, Xie Jianhua. Torus and its locking, doubling, chaos of a vibro-impact system.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2012[19] Lu Huai-Wei, Wu Kai-Jun, Wei Yun, Zhang Bao-Ge, Luo Guan-Wei. Study of all-fiber asymmetric interleaver based on two-stage cascaded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Optics Communications, 2012[20] Yang Liu, Dehghan Mehdi, Yu Jian-Ning, Luo Guan-Wei. Inverse problem of time-dependent heat sources numerical reconstruction.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11[21] LUO G W, LV X H, LV XF. Zhu Dynamics of vibro-impact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large dissip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2008(SCI)[22] LUO G W, LV X H. Dynamics of a Plastic Impact System with oscilletory and Progressive Mo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2008(SCI)[23] G.W. Luo, Y.L. Zhang, J.H. Xie. 1:3 resonance bifurcation of a three-degree-of-freedom vibratory system with symmetrical rigid stops.Physics Letters A, 2008, 372(17):2026-2031(SCI收录)[24] G.W. Luo, Y.L. Zhang, J.H. Xie. Bifurcation sequences of vibroimpact systems near a 1:2 strong resonance point.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2009, 10(1): 1-15(SCI收录)[25] G.W. Luo, Y.L. Zhang, Y.D. Chu, J.G. Zhang. 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s of fixed points in a class of vibratory systems with symmetrical rigid stops.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2007,8(4):1272- 1292(SCI收录)[26] G.W. Luo, Y.L. Zhang, J.G. Zhang. Dynamical behavior of a class of vibratory systems with symmetrical rigid stops near the point of 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6, 297(1-2):17-36(SCI收录)[27] G.W. Luo, Y.L. Zhang, J.N. Yu. Dynamical behavior of vibro-impact machinery near a point of 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6,292 (1-2): 242-278(SCI收录)[28] Guanwei Luo, Yanlong Zhang, Jianhua Xie, Jiangang Zhang. Periodic- impact motions and bifurcations of vibro-impact systems near 1:4 strong resonance point.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2008,13(5):1002- 1014(SCI收录)[29] Guanwei Luo, Yanlong Zhang. Analyses of impact motions of harmonically excited systems having rigid amplitude constrai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07,34(11):1883-1905(SCI收录)[30] Luo Guanwei, Zhang Yanlong, Yao Huiming. Periodic Motions and Bifurcations of a Plastic Impact Machine.Key Engineering Material, 2007, 340-341,307-312(SCI、EI Compendex收录)[31] Luo Guanwei, Zhang Yanlong, Xie, Jianhua, Zhang Jiangang. Vibro-impact dynamics near a strong resonance point.Acta Mechanica Sinica, 2007, 23(3): 329-341(SCI、EI Compendex收录)[32] G.W. Luo, Y.D. Chu, Y.L. Zhang, J.G. Zhang. Double Neimark–Sacker bifurcation and torus bifurcation of a class of vibratory systems with symmetrical rigid stop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6, 298(1-2):154-179(SCI收录)[33] Guanwei Luo, Yandong Chu, Yanlong Zhang, Jianhua Xie. 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 of a vibro-bounce system.Acta Mech Sinica, 2005,21(2): 197-206(SCI、EI Compendex收录)[34]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高维映射的Hopf分叉分析及其在冲击振动系统中的应用.振动工程学报, 1999,13(3): 360-366. (2000年 EI收录)[35]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存在间隙的两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及全局分叉.铁道学报, 1999, 21(6): 24-29. (2000年 EI收录)[36]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具有单侧刚性约束的两自度振动系统在强共振条件下的拟周期运动与混沌.固体力学学报, 2000, 21 (2):138-144.[37] 罗冠炜, 谢建华. 一类含间隙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稳定性、分岔与混沌形成过程.固体力学学报, 2003, 24(3): 284-292.[38]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两自由度塑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力学学报, 2000, 32(5): 579-586.[39]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单自由度塑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及其分岔特点.中国机械工程, 2001, 12(11): 1297-1300.[40]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具有单侧刚性约束的塑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与稳定性.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6(3): 61-66. (2000年 EI收录)[41] 罗冠炜, 谢建华. 强共振情况下冲击成型机的亚谐与Hopf分岔.力学学报, 2003, 35(5): 592-598.[42] 罗冠炜, 谢建华. 冲击振动落砂机的周期运动稳定性与分岔.机械工程学报, 2003, 39(1): 74-78. (2003年 EI Compendex收录)[43] 罗冠炜,俞建宁, 尧辉明, 谢建华. 含间隙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和分岔.机械工程学报, 2006[44] 罗冠炜,褚衍东, 朱喜峰, 谢建华. 塑性碰撞机械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和分岔.机械工程学报, 2006[45] 何忠韬, 罗冠炜.基于涡流管制热原理的汽车清洗方法水.机械工程学报,2005[46] 罗冠炜, 谢建华. 一类冲击振动系统在强共振条件下的亚谐分岔与Hopf分岔.爆炸与冲击, 2003, 29(1): 67-73. (2003年 EI Compendex收录)[47] 罗冠炜,徐岩, 谢建华. 冲击消振器的概周期碰振运动分析.爆炸与冲击, 2003, 29(4): 360- 367.[48] 罗冠炜, 谢建华. 双质体冲击振动成型机周期运动的稳定性与全局分岔.工程力学, 2004, 21(1): 118-124.[49] 罗冠炜, 张艳龙, 谢建华. 含对称刚性约束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和分岔。工程力学,2007[50] 罗冠炜, 张艳龙, 张建刚, 谢建华. 冲击振动成型机周期运动的Hopf-flip 余维二分岔与混沌.工程力学, 2007[51] 罗冠炜, 褚衍东, 谢建华. 多自由度含间隙振动系统周期运动的Hopf-pitchfork余维二分岔.工程力学, 2006[52] 罗冠炜, 张艳龙, 谢建华. 多自由度含间隙振动系统周期运动的二重Hopf分岔.工程力学, 2006[53] 罗冠炜, 俞建宁, 尧辉明, 褚衍东. 小型振动冲击式打桩机的周期运动和分岔.工程力学, 2006[54] 罗冠炜. 碰撞振动系统的复杂分叉与混沌.工程力学, 2001[55]罗冠炜. 客车转向架蛇行运动的Hopf 分叉.工程力学, 2001[56]任万勇, 罗冠炜. 转8A货车转向架重要承载部件的模态试验与分析.工程力学, 1999[57]任恩恩, 鲁彦, 鲁怀伟, 罗冠炜. 全光纤MZI型三信道波长交错滤波器的改进.光学・精密工程, 2010[58] 罗冠炜, 谢建华. 具有单侧刚性约束的两自由度振动系统在强共振条件下的拟周期与混沌.固体力学学报, 2000[59] 罗冠炜, 谢建华, 康胜. 双质体冲击式成型机的周期运动在强共振情况下的亚谐分叉与 Hopf 分叉.力学学报, 2003[60] 罗冠炜, 谢建华. 存在间隙的两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及全局分叉.铁道学报,1999[61]赵文礼, 郑国忠, 罗冠炜. 干摩擦车辆系统的周期运动和稳定性.铁道车辆, 2003[62]鲁怀伟, 马莉, 蒲会兰, 罗冠炜. 非平稳机械振动噪声中瞬态故障信号的检测.铁道学报,2003[63] 罗冠炜, 褚衍东, 苟向锋. 一类碰撞振动系统的概周期运动及混沌形成过程.机械强度,2005,27(4):445-451[64] 鲁怀伟,张玉娥,罗冠炜。基于 2×2 和 3×3 耦合器的级联马赫曾德干涉仪型波长交错滤波器.光学・精密工程, 2007[65] 鲁怀伟, 褚衍东, 罗冠炜. 种新型级联MZ 波长交错器的设计与实验.光电子・激光,2007[66] 鲁怀伟, 章宝歌, 李敏芝, 罗冠炜. 基于双耦合器的平坦型全光纤波长交错滤波器.光学・精密工程, 2006[67] 罗冠炜, 谢建华. 高维映射的Hopf分叉分析及其在冲击振动系统中的应用.振动工程学报, 1999[68] 谢飞鸿, 罗冠炜, 关惠平, 王庆贤. 金属爆炸焊接数值计算及工程应用.焊接学报, 2005[69] Luo Guanwei, Xie Jianhua. Complex dynamical behaviour of a vibratory system with a single stop. Proceedings of the Asia-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 2001, 513-516.[70] Luo Guanwei, Xie Jianhua, Sun Xunfang. Hopf bifurcations of two-of-freedom vibro-impcat system in week and strong resonance case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ICNM-III). 1998: 711-715. (1999年ISTP收录, EI Compendex收录)[71] Luo Guanwei, Kang Sheng. Hopf bifurcation of periodic motion of an impact-forming machinery. Proceedings of the Asia-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 2001, 85-88. (2002年ISTP收录)[72] Luo Guanwei, Yao Huiming, Gao Pu. Chaotic vibration of cutting lathe. Mechanics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for Science and Experiments. Science Press New York Ltd. 2001, 524-527. (2003年EI Compendex收录, ISTP收录)[73] Luo Guanwei, Yao Huiming.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dynamics of railroad vehicle.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Engineering. 2002, 439-443. (2003年ISTP收录)[74] Luo Guanwei, Xie Jianhua. Periodic motion and global bifurcation of a two-degree-of- freedom vibratory system with a gap.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ICNM-IV), 2002, 1122-1126. (2003年ISTP收录)[75] Luo Guanwei, Yao Huiming. Unusual routes from periodic motion to chaos for a vibro-impact system. Third Inter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ptical Engineering, 2002, Vol.4537, 453-456. (2002年ISTP收录, EI Compendex收录)

同学,我可以帮你写一个的,助人为乐,发扬友爱精神

华南师大李毅钧发表论文

题 名: 排球纵谈 题名拼音: pai qiu zong tan I S B N: 7-214-03073-X 责 任 者: 张然著 其他责任者: 出 版 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点: 南京 题 名: 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 题名拼音: zui xin pai qiu xun lian li lun yu shi jian I S B N: 7-81051-856-9 责 任 者: 葛春林主编 其他责任者: 出 版 者: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点: 北京 出版时间: 2003 载体形态: 255页 从 编 项: 高水平运动训练新思维新方法丛书 主 题 词: 排球运动 运动训练 题 名: 球类运动 题名拼音: qiu lei yun dong I S B N: 7-04-009743-5 责 任 者: 黄汉升主编 其他责任者: 出 版 者: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点: 北京 出版时间: 2001 载体形态: 338页 从 编 项: 主 题 词: 球类运动 排球运动 希望你能有个成绩优秀的毕业论文!!!

从中文期刊网查找到的文献,你自己小花点时间,把期刊名输到百度里,就可以找到页码了,没这么多时间给你填页码了,见谅!我分几批贴上来,总共100个 [1]卫雍绩,. 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踝关节骨关节病特征分析[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1). [2]卜小龙,. 浅析排球运动灵敏素质与感官训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 [3]张晓丹,葛春林,王卫星,. 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J]. 中国体育科技,2009,(1). [4]丛滋龙,许瀚声,. “金龙鱼”三人制排球赛对高校排球选项课的启示[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 [5]鲍强,. 关于排球运动场上意识的探讨[J].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1). [6]崔晓晖,萧林静,李世远,魏建辉,. 排球游戏教学法对高职大学生健康素质影响的实验[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 [7]陈珂,倪伟,徐光荣,. “9网段54区”构想及数字信息在排球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 [8]吕传清,. 美育在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运用[J]. 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1). [9]方文利,桑磊,. 高校排球运动中的髌骨劳损调查及其分析[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10]刘美娟,. 浅谈排球普修课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 内江科技,2008,(1). [11]相群,. 排球比赛中时间控制的必要性及相应规则的修改[J]. 内江科技,2008,(2). [12]沈艳,. 游戏在排球教学中的积极效应[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 [13]徐兰君,张爱军,. “异性效应”分组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 [14]王思平,陈健,钱建华,韩永亮,. 大空间辐射采暖的数值模拟——以沈阳体育学院排球馆为例[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15]陈秀平,陈铁成,. 厦门市开发沙滩排球市场的SWOT分析[J]. 体育科学研究,2008,(1). [16]陈丽,魏统朋,李海峰,. 2007年瑞士女子排球精英赛中国队运动员非技术指标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8,(1). [17]徐银华,李毅钧,. 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员对比赛服装颜色的偏好及情绪体验[J]. 中国体育科技,2008,(1). [18]郑华伟,许浒,. 我国男子排球队备战奥运会阵容配备设想及进攻战术发展与创新思路探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8,(1). [19]韩敏,王光军,王伟,董永霞,仝彤,高彦伟,张玉平,张静,. 排球运动对女大学生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1). [20]崔自璞,. 浅谈排球训练中踝关节的损伤及预防[J]. 现代医院,2008,(2). [21]魏翀,张建平,. 影响高师体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2]刘东辉,. 从肌肉工作原理分析排球的支线扣球原理[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23]王虎,屈春兰,. “参与式”教学法在排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 [24]孙士杰,张萍,. 我国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与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5]刘大明,. 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探析[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3). [26]曾黎,顾伟浓,. 排球扣球技术助跑起跳节奏控制的教学实验[J]. 体育学刊,2008,(2). [27]陈艳平,. 排球二传手战术意识形成的因素及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2). [28]吴苏延,. 对排球运动员“球感”的作用及培养途径的浅析[J].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2008,(1). [29]尚岩,秦俭,. 浅谈对排球运动中意识培养的再认识[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 [30]崔洪宇,杨萍,. 对软式排球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探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3).

清华美院教授论文发表

作为三大美院之一,教学资源什么的都的确是一流的,进入清美快一年了,涨了很多姿势,接触到了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资源,包括整个清华的信息与资源,美院都是和其他院系共同享有的。不知道是不是并入清华的原因,整体风格偏向传统,动不动就搞红专,这点和央美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也是我觉得不如央美的地方,前面也有人提到过了。但还是有很多尴尬之处,我们的存在还是有些许的格格不入,绝大部分外院系学生非常友好,且对于美院抱有着敬畏的好奇心,乐于接触这些他们不曾接触过的事物,但对美院学生抱有偏见也是存在的。很多美院学生也因为自己是一个美术生怕拖后腿而在与其他人的学习相处中主动放低身段。跟很多老教授交流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内心里是不认可清华的,他们的心中还是只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个并入前的身份,现在的这个事实对他们来说颇有些无奈的感觉。在外也有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不知道清华美院的历史,也不知道它的前身。觉得它很辣鸡的大有人在,发表的一些无脑言论有时候也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不过好在现在美院学生与外院系学生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大家的姿势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美院同学运用自己的特长在学校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多认可,虽然对于美院并入清华有利有弊,但我还是认为利大于弊吧。

李正:教授、男、硕士研究生导师招收硕士生专业:设计学 主要研究方向:服装管理与市场研究、成衣设计研究、设计管理。1965年6月出生于安阳市,汉族。198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本科(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3年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公安、军队等换装设计方案研讨;1994年主持设计了苏州中小学学生装;1999年获得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一等奖”;2003年度刊发专业论文12篇、出版43万字著作一部;2004年论文:“论服装设计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04年被评为“苏州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获得部委级资助项目“服装学概论”立项;2005年度获交通银行“利苏奖”。2010年主讲的课程获得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出版的著作有《服装学概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制板》,《艺术学院研究生优秀作品集》等。主持与撰写了国家部委级“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教材。多次在《文艺研究》、《清华美院学报》、《东华大学学报》、《北京服装学院学报》、《中国服装》、《丝绸》、《中国纺织》等核心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或设计作品。刊发的论文有“论服装设计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论服装设计师创造性的开发及培养”、“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兴趣教学是艺术设计教学的灵魂”、“论纺织成衣设计”、“企业需要的设计师”、“服装文化不只是学术问题”等专业学术论文或设计作品四十余篇。研究生主要课程有:服装管理与市场研究、艺术设计管理、成衣设计、专业设计等。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艺术设计高层学术论坛;多次成功组织与策划了国内服装设计大赛赛事;多次担任高层次服装设计大赛评委或评委召集人。

当前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将英语移出必修课。原因有以下几点:1、英语学习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在小学和学前阶段,英语占用了大量儿童生长、生活的时间,远不止10%。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对农村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过早开设、过高要求的英语成为一个“拦路虎”,使多少学生成为失败者而被淘汰。即便城市学生,也有多少人因为英语成绩落后而失去上大学和读研的机会,哪怕他是专业英才,例如当年陈丹青在清华美院招生的经历。有多少优秀教师、优秀专业人才因为英语成绩而失去职称评定、专业发展的机会。有一位三本院校的校长告诉我,在他们学校,学生几乎是花80%的时间学习英语,为了一张四级证书。多年来,从学前到研究生毕业,英语教育耗时巨大,耗费居多,但成效甚微。从珍视青春、珍惜生命的角度,特别值得反省。关键就在于学用脱离,英语交流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是永远用不着的。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过上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是要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造力,我们就必须回答学科教育的目标究竟如何制定。面向未来,一个学生究竟应当学什么、学多少,以及应当学多早?今天的课改必须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从源头开始做减法,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2、英语对于一些资源困难的地区学习有障碍并不是要取消英语,而是使它成为如同化学、地理、生物那样一门正常的学科。它可以选择性地成为必考或选考科目,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应当达到合格。在师资非常缺乏、完全没有语言环境和交流需求的民族地区,应当重视和恢复本民族语言的传承教育,尤其是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应当以母语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实行母语和汉语的双语教育,将民族地区小学的教学从“三语”(母语、汉语、英语)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可视当地的教育资源、开放程度,确定英语教学的位置和考试的权重,将英语设为必修或选修,设置等级化的评价标准,不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学生,达到“合格”即可。3、英语在实际生活中不太实用完全可以不用高考来评价英语学习。因为英语采用各种类型的等级化测试和机考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拿来即可。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指定所需的考试类型和等级(如同托福、雅思那样),高考和中学的英语考试也可采取在校外、多次机考的方式。从实用的角度,新一代翻译机,已经可以满足通讯、出国、会议翻译等实际需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学会使用这些电子设备,是学校教育的新内容。从高考的角度,已有研究证明,语数外三门主科中两门为语言类,有利于女生而不利于男生,也是一种性别不公平。小结:有人质疑降低英语在考试中的权重,并不会导致对母语的重视,科目减少了,反而会加剧应试竞争。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只是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措施能够解决所有问题,问题只能一个个解决。重要的是启动实质性、整体性的教育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招生自主权,通过评价和选择的多样化去接近理想。

不应该移出义务教育。

从大环境来讲,经济全球化已经显而易见,英文作为一种通用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我们中国孩子不会英文,岂不是成为了世界上的聋子和哑巴?有人争论很多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的英文教育不足以让他们成为一个可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的英文人才,我承认,绝对部分都不可能。但是,这点应该改变的是提升教育质量,不是取消这门课程。美国人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数学基础教育水平不好,教出来的孩子不会做二元一次方程就取消数学课啊。

英文的重要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怀有不出国英文无用论的人,居心叵测,医院评职称,大学老师评教授都要看英文论文发表数量,这个跟出国不出国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在一个学科,看不懂英文,无法知道世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

我们现在的科学圈,其实是西方世界制定的游戏规则。联合国的通用语言是英文,英文的科学刊物比我们中国本土的要多的多,具体数据忘了,好像是多少倍,不只是数量,而且更加权威。学习好英文,等于给孩子们未来成为世界性人才打开了一个门,建立了一个平台。是英文已经重要了,我们才鼓励孩子们去英文。

掌握这个语言的目的是和世界沟通。诚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世界性人才,更多的人自我定义为本土化人才,但是多一门语言对本土化人才也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其次,因为英文的重要性,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花了大量的资金培养自己的孩子。所以就算取消了英文义务教育,那么最终收益的其实是各种正规或者不正规的英文机构。

因为生源进一步得到扩展。最倒霉的是农民和无产阶级,没有足够的资金让孩子得到英文教育,这些孩子将来工作后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来补充英文上的基础知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