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朱凤才发表在柳叶刀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8:16:15

朱凤才发表在柳叶刀论文

5月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据报道,《柳叶刀》在线刊登了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的新冠疫苗人体试验临床数据结果,这是世界第一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数据。

此项研究是在108名健康成年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对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进行评估:在接种疫苗后的第14天开始就发现了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在第28天对SARS-CoV-2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高峰,且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

扩展资料: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1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14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不过,陈薇同时指出,要谨慎对待相关成果,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该项成果“展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报告说,这项临床试验的主要限制包括样本规模较小、试验期较短、缺乏随机对照组等,因此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新冠病毒疫苗1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成果

3月13日,特朗普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3月16日,全球第1只新冠病毒疫苗在美国被注射入人体,进行了45例志愿者的人体实验。我国3月16日公布,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并获批开展人体实验。不过,还是被美国领先了一步。美国研究疫苗的速度怎么这么快?确实令人生疑,是不是很早就开始研制了?有的人怀疑,是不是美国在新冠病毒出现前就已经开始投入研发疫苗了呢?美国开始人体实验的新冠疫苗,是由美国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共同开发的。但是,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此前并没有任何一款成功上市的人体疫苗产品,但是这是使用Moderna提供的mRNA核酸疫苗研发平台设计的,也算是一种创新吧。Moderna将负责疫苗的制剂的生产。即使是这样,负责新冠疫苗研发的科比特(Kizzmekia Corbett)博士仍然抱怨:“美国药监局FDA对我们做了非常严格的尽调,否则我们的疫苗推进速度还会更快。”根据2月24日的消息,Moderna就已经宣称已经成功研制出针对新冠病毒的人体mRNA疫苗mRNA-1273,并已将第一批送至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开启安全性临床试验。美国社会每年在医疗方面花费上高达3万亿美元以上,集中在比我国少得多的医疗机构和企业上。高投入必然会带来高回报,美国拥有的医药科技和生物科技是世界上最顶尖,世界上的十大医药公司有六家是美国企业。实际上,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是我们最早公布的。该基因组于1月24日晚被公布在一个开放式获取基因信息的知识库里,供世界上所有科学家参考,活着说邀请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们攻克新冠病毒疫苗这一难题。这是造福人类的事情。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曾经表示,他有理由相信3个月内就可以在人身上开始进行相关的安全测试。事实比他想的更早,不到一个月研发出疫苗,不到两个月进行人体实验,据说还是因为FDA在耽误时间。相信这是史上最快的了。实际上为了攻克新冠病毒疫苗难题,中美欧在疫苗研究方面公开了五大疫苗研发计划。主要包括核酸疫苗(mRNA疫苗(美国现在的疫苗)、DNA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陈薇院士的疫苗)、灭活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

湖(hú)心(xīn)亭(tíng)看(kàn)雪(xuě)

崇(chóng)祯(zhēn)五(wǔ)年(nián)十(shí)二(èr)月(yuè),余(yú)住(zhù)西(xī)湖(hú)。大(dà)雪(xuě)三(sān)日(rì),湖(hú)中(zhōng)人(rén)鸟(niǎo)声(shēng)俱(jù)绝(jué)。

是(shì)日(rì)更定(gēngdìng)矣(yǐ),余(yú)拏(ná)一(yī)小舟(xiǎozhōu),拥(yōng)毳(cuì)衣(yī)炉火(lúhuǒ),独(dú)往(wǎng) 湖(hú)心(xīn)亭(tíng) 看(kàn)雪(xuě)。雾(wù)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tiān)与(yǔ)云(yún)、与(yǔ)山(shān)、与(yǔ)水(shuǐ),上(shàng)下(xià)一(yī)白(bái)。湖(hú)上(shàng)影(yǐng)子(zi),惟(wéi)长(cháng)堤(dī)一(yī)痕(hén)、湖(hú)心(xīn)亭(tíng)一(yì)点(diǎn)、与(yǔ)余(yú)舟(zhōu)一(yī)芥(gài)、舟(zhōu)中(zhōng)人(rén)两(liǎng)三(sān)粒(lì)而(ér)已(yǐ)。

到(dào)亭(tíng)上(shàng),有(yǒu)两(liǎng)人(rén)铺(pū)毡(zhān)对(duì)坐(zuò),一(yī)童(tóng)子(zǐ)烧(shāo)酒(jiǔ),炉(lú)正(zhèng)沸(fèi)。见(jiàn)余(yú)大喜(dàxǐ),曰(yuē):“湖(hú)中(zhōng)焉(yān)得(dé)更(gèng)有(yǒu)此人(cǐrén)?”拉(lā)余(yú)同(tóng)饮(yǐn)。余(yú)强(qiáng)饮(yǐn)三(sān)大白(dàbái)而(ér)别(bié)。问(wèn)其(qí)姓(xìng)氏(shì),是(shì)金(jīn)陵(líng)人(rén),客(kè)此(cǐ)。

及(jí)下(xià)船(chuán),舟(zhōu)子(zǐ)喃(nán)喃(nán)曰(yuē):“莫(mò)说(shuō)相(xiàng)公(gong)痴(chī),更(gèng)有(yǒu)痴(chī)似(sì)相(xiàng)公(gong)者(zhě)。

引用央视消息“加拿大媒体《环球邮报》当地时间12日报道,该媒体从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获悉,加拿大的研究人员正在与中国合作开发新冠疫苗,并将在加拿大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这种被称为Ad5-nCoV的疫苗是由中国一家公司与加拿大军方合作开发的,这是全球开发的众多新冠疫苗当中的一种。中加双方已经达成协议,将在加拿大生产这种疫苗,用于进行临床试验和应急使用,并继续进行开发。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负责生命科学研究的副主任罗曼·祖姆斯基(Roman Szumski)表示,这种疫苗已经在中国进行了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而在加拿大继续进行临床试验,可以进一步了解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世界第一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数据是中国发布的。2020年5月22日,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刊登了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的新冠疫苗人体试验临床数据结果,1期临床108名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最新研究表明,这是第一种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安全、耐受性好,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抗SARS-CoV-2的免疫应答。在108名健康成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显示,疫苗在28天后显示出了有希望的结果,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进行评估。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确定它引起的免疫反应,是否能有效地预防SARS-CoV-2感染。扩展资料全球疫苗的研发进展全球有超过100种候选COVID-19疫苗正在开发中。中国的Ad5-nCoV疫苗只是其中的一种,现在拔得头筹,有了人体1期临床试验的良好结果,可以说距离新冠疫苗研发成功更近了一步。在全球疫苗的研发中,其他国家也在研发和试验一些有优势的新颖疫苗,如核糖核酸(RNA)疫苗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疫苗。在研发RNA和DNA疫苗方面,美国有几个公司走在前列,如美国莫德纳公司与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合作研发的mRNA-1273疫苗,以及美国伊诺维奥制药公司的INO-4800DNA新冠病毒疫苗也都在进行1期临床试验。这类疫苗的最大优势是速度快,但由于是一类新疫苗,安全性尚待检验。疫情还未过去,当此之时谁能先突破并研发出疫苗,也就为人类战胜新冠肺炎提供了科学利器,立下了头功。中国在疫苗研发上有了一点突破,既是一种成果,也要看到尔后还需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如此,疫苗就能尽早地投入使用。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

普兹泰的文章一发表,就引来很多批评,除了样本量过小,他的统计方法仍然不能得到赞同。一些实验室试图做一些类似的实验,不过都没有得到普兹泰的结果。2007年,丹麦科学家用凝血素转基因大米喂养老鼠90天,没有发现任何副作用。鉴于普兹泰违背了学术规范,Rowett研究所让他退休了。那时普兹泰已经69岁了,也确实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不过这并不妨碍很多人把这件事当成学术界迫害有良心的科学家的例子。

法国一条宠物狗被主人染上猴痘病毒目前已经由研究人员确定。

西非和中非地区属于猴斗的多发地区,但是进入2022年5月份以来,有很多西非和中非以外的国家,不断发现有猴痘病毒确诊的报告。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出现猴痘患者。网上流传的一些上海出现猴痘的传言,都是虚假消息,当地有关部门也在密切关注着猴痘疫情的发展情况。

什么是猴痘?

痘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性疾病,和天花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如今的天花已经早已灭绝,但是猴痘依然存在。不过,猴痘的传染性并不像天花那样迅速和广泛。因为是从非洲的猴子身上发现的,具有一定传染性,因此叫猴痘。这种病毒会传染到其他动物身上,一旦人类感染上这种病毒,也会在人和人之间进行传播。在欧洲国家,已经有上百例患者被确诊。

医学杂志《柳叶刀》。

《柳叶刀》是托马斯·威克利创刊的一个英国医学杂志,是在1823年创刊的。这刊杂志在国际上负有盛名,得到医学界的高度认可,是一刊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的主办单位是爱思唯尔出版公司,是一个周刊,现任主编是理查德·霍顿。《柳叶刀》在中国也有编辑部,位于我国首都东长安大街1号东方广场W1座7层。设有威克利奖,威克利·伍连德奖等奖项。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例,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柳叶刀》的一篇文章表示,目前已经发现了患有喉痘病毒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0多天以后,传染给了他们饲养的宠物狗,他们和狗吃住在一起,已经得到了专家确诊。这为猴痘能够通过人传狗提供了证据。

可谓说是顶级。

《柳叶刀》(The Lancet)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是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 。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

据2020年7月《柳叶刀》官网显示,《柳叶刀》编辑部有高级执行编辑4人,国际执行编辑2人,执行编辑4人,高级编辑7人,申诉专员1人 。

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59.102。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60.392。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柳陈坚

(图:美联社)

2020年的春节,是令人难忘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让很多人都焦虑起来。这场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如何发生和传播的?死亡率和传播速度有多高?如何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

Part1.感染

首先我们要知道,病毒是如何感染患者的。

病毒要进入细胞,细胞上就必须要有它对应的受体(Receptor)。比如艾滋病病毒HIV的常见受体是CD4蛋白,通常在血液里免疫细胞的表面,所以HIV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而不用担心空气传播。

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和SARS一样,都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ACE2R)。这意味着病毒要感染人类,首先得接触到有这种受体的细胞,完成受体结合。这个受体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和小肠,但口鼻腔的黏膜也有,只是分布相对较少。

黏膜的意义在于分泌黏液,保持湿润。我们的嘴唇、眼皮、鼻腔和口腔里都有大量的黏膜细胞。理论上来说,当病毒以某种方式接触到你的口腔黏膜,与受体结合,感染就开始了。

为了让你理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们做了一个简化后的大致流程:

1.首先冠状病毒的包膜会和细胞膜融合,释放病毒遗传物质一段RNA单链。这种RNA可以直接作为信使RNA,过细胞里的核糖体,合成RNA复制酶。

2.RNA复制酶会根据病毒RNA生成RNA负链,这条负链会继续和复制酶生成更多病毒的RNA片段和RNA正链,这些不同RNA片段又会和核糖体生成更多不同的病毒蛋白质结构。

3.最后,蛋白外壳和RNA会组合生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感染新的细胞。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会产生成千上万个新病毒颗粒,蔓延到气管、支气管,最终到达肺泡,引发肺炎。

感染完成后,传播也不是难事。你三对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会混合著来自咽喉等部位的呼吸道分泌物,让包裹着病毒的唾液随着你的喷嚏和咳嗽传播到空气中,接触其他人的呼吸道和黏膜。飞沫传播,黏膜感染,这就是冠状病毒为什么这么容易传播的原因。

2019年12月8日,一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病人因为持续7天的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入院。5天后,他没有去过海鲜市场妻子也因为不明原因肺炎入院。

2020年1月1日,华南海鲜市场关闭。1月2日,41名新型肺炎患者被确诊。此时喜迎春节的市民们还不知道,一场可能感染上万人的瘟疫已经开始了。

Part2.传播

在这篇1月24日发表于《柳叶刀》的论文中,我们可以了解最早被确诊的41名患者的具体情况。

截至1月22日,41人中有28人出院,6人死亡。发烧和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从起病到呼吸困难,平均8天。在肺炎初期,人传人的信号就已经很明显了,这41人中有14人都没有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1月24日的另一篇论文研究了一个12月29前往在武汉旅行的深圳家庭。

最早出现症状的男士在到达武汉后的第4天开始发烧腹泻,之后3天,他的老婆岳父岳母和也都开始发烧咳嗽。1月5日,全家返回深圳,4天后,没有去过武汉的母亲开始全身乏力。最终,这个7口之家里,6人确诊新冠肺炎,包括他没有明显症状的儿子。

在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里传播冠状病毒并不难:

1.首先是喷嚏,你会喷出10000个以上的飞沫,最远传到8米之外。

2.然后是咳嗽,1000~2000粒飞沫,最远6米。

3.最后,即使是平静的说话每分钟也会产生大概500粒飞沫。

这是你打出喷嚏后0.34秒的样子。绿色的是那些100微米以上的大飞沫运动轨迹,因为足够重,它们会在10秒内落在地上。而红色的则是小飞沫们形成的雾云。它们会在空气中迅速蒸发变小,成为干燥的飞沫核。上皮细胞蛋白质会包裹着冠状病毒,在空气中漂荡,接触其他人的黏膜。

1月30的这篇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武汉前425例确诊患者的数据。

这张表中,横坐标是从感染至发病的时间,纵坐标是相对概率。可以看到大部分感染者7天内就会发病,病毒的平均潜伏期是5.2天。现在我们知道,在2020年1月11日之前确诊的295人里,只有45人去过华南海鲜市场,此外还有7名医护人员。但在十天之后,人们才意识到要戴口罩了。

推荐阅读:请保持1公尺以上距离!20个安全出行的建议一定要提前看

Part3.口罩

从2020年1月20日开始,口罩就成为了稀缺资源。

看起来戴口罩当然是个好办法,口罩的多层结构可以有效的阻隔大颗粒,而那些奈米级的微粒又会因为静电效应被吸附在内部纤维上。

所以,如果我们把颗粒的直径作为横坐标,过滤效率作为纵坐标,这些口罩的过滤效果实际上是一条U型曲线。可以看到,最难过滤的其实是直径0.3微米左右的颗粒。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口罩把0.3微米的氯化钠过滤能力作为测试指标,能在测试中过滤95%以上的就是N95。

N95的过滤效果当然最好,但即便是效果最烂的纱布口罩,对于10微米以上也就是我们头发直径十分之一左右的颗粒,也能做到接近80%的防护率。

那飞沫核的尺寸到底有多大呢?根据这份07年的论文,咳嗽产生的飞沫核尺寸82%都集中在0.74~2.12微米。

这么看,绝大多数飞沫核用普通的医用口罩就已经够了,而在美国2800多名流感医护人员参与的一项随机试验中,佩戴N95口罩和医用口罩的流感感染率甚至并没有显著差别。所以,也别在意那些繁杂的口罩类型,品牌和各国标准了。

相比是不是戴着N95,更重要的是:你洗手了吗?洗手是因为你的手上很可能有活着的冠状病毒。以SARS病毒为例,在这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中,它们在玻璃、塑料、金属上都可以存活至少2天,它们随着飞沫留在各种地方,而你的的手很可能就会摸到。然后你揉眼睛抠鼻屎的时候,病毒就会接触到黏膜细胞,完成感染。所以,洗手洗久一点。

Part4.勇气

最后一个问题是,还会死多少人?

这是从1月11日到1月31日全中国累计确诊和死亡人数的增长曲线。如果我们用总死亡数除以总确诊数,可以得到一个2%左右的患病死亡率。但这样的计算方式并不准确。

根据前425名确诊患者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病毒的平均潜伏期是5.2天,从发病到就诊平均是4.6天,就诊到入院平均4.5天,而入院到ICU是3.5天,假设从ICU到死亡是3天,整个过程就是21天左右。而如果就诊3天后就能确诊,那从确诊到死亡大概是8天。所以,1月31号的死亡患者大概在1月23号确诊。

如果我们用湖北省1月29~1月31日这三天死亡的124人除以1月21~1月23日确诊的279人的话,病死率高达44.4%。但因为湖北省的医疗资源紧张确诊困难,很多老年病患发展到了重症才能确诊,病死率肯定偏高。相比之下,除湖北省外全国其他地区的数据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1月29~1月31日,中国其他省份死亡患者共3人,除以1月21~1月23日确诊的260人,病死率在1.1%左右,确实不高。如果按照这个病死率倒推1月21~23日的湖北感染者,那应该不是279人,而是10700人。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计算过程,样本量小,也不一定那么准确。但随着未来数据的完善,病死率的结果会越来越清晰。疫情爆发后,多家机构也陆续发布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R0值的预估,大多数都在2~3之间。

R0(Basicreproductionnumber)基本传染数,意味着在不做干预的情况下单个感染者传播疾病的平均人数。新型冠状病毒的R0在2~3意味着每个感染者会将病毒传染给2~3个人。这也是肺炎在初期开始爆发的原因。

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强干预,这个平均传染数会开始降低,比如03年SARS最初的平均传染数是2.9,然后在2.0~3.5之间波动,最后降至0.4,直到完全消失。对于新冠肺炎,这条曲线也是一样。

推荐阅读:粪便可能传播新型冠状病毒?10个最新预防需知

这场瘟疫让我们所有人精神紧张,但实际上,倒霉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过去几年,中国平均每年有8.8万人死于流感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6.3万人死于交通事故,3.8万人死于安全事故。只要我们迈出家门,去工地,去办公室,去流水线,风险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当然应该把倒霉的概率尽可能降低,但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情。

最后我们来看一眼这场肺炎的主角——这个直径在0.1微米左右的畸形圆球。可怕吗?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RNA序列、知道了它的感染机制、传播机制、临床表现和致死概率。

然而影响 健康 的因素范围实在太广了,网上的信息也是参差不齐,不过与 健康 最具直接关系的依旧是我们每日的饮食、环境因素和生活作息。

正如时下许多慢性疾病正慢慢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处于亚 健康 状态,而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其 长期以来不 健康 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而造成的。

这也正是为什么生活方式的干预被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作为慢性疾病管理的基础措施之一的原因所在。

早有数多国内外的文献显示,生活干预的方式对2型糖尿病人的管理非常有效,特别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

结果显示, 其方式不仅对血糖水平有明显的改善,而且还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指标。

【太长不看版】:

2020年6月,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的一项DiRECT试验再次证明了生活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重要益处。

在患有前驱糖尿病的年轻患者中,强化生活干预有助于 改善血糖和减轻体重 ,值得一提的是, 60%的患者病况得到缓解,而超过30%的患者显示病情可达到逆转。

研究人员表示, 长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对缓解甚至是逆转糖尿病可以带来更大的希望。

这项实验总共纳入了158名年龄段为18-5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按照临床建议接受常规糖尿病治疗,而另外一组则是在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上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这个“管住嘴迈开腿” 的干预分为三个阶段:

过了1年以后,强化干预组显示有明显的减重效果,患者的 平均体重降低了11.95kg ,而对照组只有3.95Kg。

根据这个体重减轻的趋势,强化干预组在前3个月低热量饮食阶段的体重减轻幅度最大,3-6个月时体重减轻速度放缓,但仍在持续减重,值得一提的是, 减重效果能够维持长达12个月 。

强化干预组有21%的患者在1年内体重减轻超过15%,而对照组的这一比例为1%。 强化干预组患者的腰围减小和体脂减轻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强化干预组的 糖尿病病情也得到了更显著的缓解 , 缓解几率竟然是对照组的12倍 !强化干预组的缓解率为61%,对照组为12%。

糖尿病缓解的定义主要是以糖化血红蛋白 (HbA1c)<6.5% 为准,同时 至少3个月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注:WHO公布诊断糖尿病的临界点为HbA1c≥6.5%)

强化干预组里的患者达到糖尿病缓解(蓝色),甚至血糖恢复正常(紫色)的病人比对照组显著更多

(Taheri et al. 2020)[1]

另外,强化干预组中有33%的患者甚至血糖恢复了正常水平,经统计的 逆转几率 也同样 是对照组的12倍 ,对照组这一比例仅为4%,而血糖正常定义为HbA1c<5.7%,且至少3个月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基于该研究得到的结果和数据,该研究团队表示,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不仅能使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显著减轻,而且还与超过60%的患者糖尿病缓解和超过30%受试者血糖回归正常有密切的关联。

最重要的是,这些改善有助于大部分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年轻患者 实现心脏代谢相关指标的改善 ,这对他们长期 健康 有着潜在的益处。

研究指出,除了管住嘴,养成运动习惯也很重要。当然,这不代表一定要强迫大家参与剧烈运动,毕竟运动也会根据不同的强度分为好几种类型。

对于没有运动习惯,或者无法进行运动强度较高的糖友们,建议可以依照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公布的运动指南“ FITT ”来计划自己的运动,或者可以适当增加每日的活动量,包括做家务、散步等。

而本来就有运动习惯的糖友们,也可以通过“FITT”来评估自己运动的强度、时间、运动频率是否需要调整。以下是“FITT” 运动指南的详细介绍和建议:

这项DiRECT试验结果再次证明,仅仅利用生活干预的方式,无需医疗干预就能有效地逆转糖尿病,同时还有助于大部分处于糖尿病早期的患者实现逆转糖尿病和心脏代谢关键指标的改善。

这些不断积累的研究证据都凸显了生活方式干预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因此, 趁早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 健康 饮食、加强锻炼频次和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控制、改善2型糖尿病。

- end -

撰文 / Yee Ling

编辑 / Rocky

参考文献:

1. Taheri, 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bodyweight and glycaemia in early type 2 diabetes (DIADEM-I): an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0. 8(6): p. 477-489.

如果觉得有用,

一键“ 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吧~

瑞典当地时间2017年12月6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周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全世界具智慧、具创新头脑的人们汇聚于此,展开学术与思想的精彩碰撞。为进一步拓宽视野,启迪思路,在白癜风学科领域精益求精,北京国丹白癜风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高毓梅、医院专家王家怀、雷安萍等赴瑞典参加2017诺贝尔周活动,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在白癜风专科领域努力创新突破,为广大白癜风患者健康不遗余力。

参加诺贝尔周对话探寻白癜风医学“真理”

当地时间12月9日,备受瞩目的2017诺贝尔周对话(NobelWeekDialogue)在瑞典哥德堡举行。历届诺贝尔周对话的受邀请嘉宾可以说是当今世界聪明、有智慧的人们。囊括往届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专家、企业高层决策者、 *** 官员、作家和艺术家等等。

当天的活动,北京国丹白癜风医院高毓梅院长、王家怀主任、雷安萍主任一行来到对话现场,全程倾听来自全世界智慧人们的声音,面对面对话、交流。本届对话重头戏,多位重量级嘉宾-诺贝尔奖获得者交换了思想和观点。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第12任国家能源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博士做精彩演讲。朱博士还特意与高毓梅院长、王家怀主任、雷安萍主任等来自中国的医学专家们热情交流,了解医院在白癜风治疗上的进展,鼓励中国专家们在白癜风治疗上探寻科学“真理”,精益求精。

此次对话,中国专家们也感受到科学家,特别是诺奖科学家们身上的专注,更加坚定了医院在医学道路上不断追求的执着心,专注研究,探寻白癜风医学“真理”,为更多白癜风患者解除病痛。

访问“诺贝尔医学奖摇篮”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感受医学人文

为进一步探寻“诺贝尔”精神之源,北京国丹白癜风医院高毓梅院长、王家怀主任、雷安萍主任一行还专程走进有“诺贝尔医学奖的摇篮”美誉的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等参观访问,增进了解,深化交流合作。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是世界上既大又好的单一医学院之一,以国际领先的科研水平和评审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闻名于世。学院拥有一个附属的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Karolinska UniversityHospital),拥有瑞典所有公民病例,具有两百年以上历史,目前排名世界第六。这里也是诺贝尔的母校和工作过的地方。

学院每年都诞生很多重量级医学成果,数十篇医学论文发表在世界前沿医学杂志《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这里每时每刻都挑战着人类的智慧极限,滚动着世界、前沿的医学发现,而这也正是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肩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颁发的重要原因所在。

活动中,高毓梅院长、王家主任、雷安萍主任等认真参观了学院的诺贝尔礼堂、诺贝尔会议中心、生物医学实验室等环境与设施,不仅在基础医学、免疫学、细胞学方面受益匪浅,也近距离感受到世界名校严谨、持重的校风,浓厚的医学学术和人文精神。

把“诺贝尔”精神融入白癜风治疗

北京国丹白癜风医院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白癜风专病专治,坚持中西医并重,创新白癜风治疗手段,在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准确治疗白癜风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医院近年来也积极开展中外交流,参加2017诺贝尔周也是医院进一步深化医学交流合作,提升医院专科建设和临牀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次访问交流,双方还就今后加深医学交流、深化医学合作进行探讨。

“坚定医疗初心,回归医疗本质,把‘诺贝尔’精神融入医疗工作中,匠心医疗,人文关怀”,北京国丹白癜风医院高毓梅院长表示,医院将在白癜风专科领域继续努力传承、创新与突破,用专注与专业造福更多白癜风病患,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做出应有贡献。

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

需要自己出钱《柳叶刀》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医学期刊之一,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 Elsevier)协同出版。1823年由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所创刊,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59.102。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60.392。该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

可谓说是顶级。

《柳叶刀》(The Lancet)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是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 。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

据2020年7月《柳叶刀》官网显示,《柳叶刀》编辑部有高级执行编辑4人,国际执行编辑2人,执行编辑4人,高级编辑7人,申诉专员1人 。

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59.102。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60.392。

发表柳叶刀论文

法国一条宠物狗被主人染上猴痘病毒目前已经由研究人员确定。

西非和中非地区属于猴斗的多发地区,但是进入2022年5月份以来,有很多西非和中非以外的国家,不断发现有猴痘病毒确诊的报告。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出现猴痘患者。网上流传的一些上海出现猴痘的传言,都是虚假消息,当地有关部门也在密切关注着猴痘疫情的发展情况。

什么是猴痘?

痘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性疾病,和天花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如今的天花已经早已灭绝,但是猴痘依然存在。不过,猴痘的传染性并不像天花那样迅速和广泛。因为是从非洲的猴子身上发现的,具有一定传染性,因此叫猴痘。这种病毒会传染到其他动物身上,一旦人类感染上这种病毒,也会在人和人之间进行传播。在欧洲国家,已经有上百例患者被确诊。

医学杂志《柳叶刀》。

《柳叶刀》是托马斯·威克利创刊的一个英国医学杂志,是在1823年创刊的。这刊杂志在国际上负有盛名,得到医学界的高度认可,是一刊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的主办单位是爱思唯尔出版公司,是一个周刊,现任主编是理查德·霍顿。《柳叶刀》在中国也有编辑部,位于我国首都东长安大街1号东方广场W1座7层。设有威克利奖,威克利·伍连德奖等奖项。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例,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柳叶刀》的一篇文章表示,目前已经发现了患有喉痘病毒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0多天以后,传染给了他们饲养的宠物狗,他们和狗吃住在一起,已经得到了专家确诊。这为猴痘能够通过人传狗提供了证据。

世界医学杂志论文

“大数据”浪潮下,传统的临床案例的研究是不是“过时”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几位医生最近的行动鼓舞了临床医生进行临床研究的士气。他们对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篇重点文章提出了质疑,最终获得了《柳叶刀》及原文作者认可。

发表于《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的这篇论文是《2008年至2012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由中国疾控中心、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和美国NIH等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

这是一项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研究者们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系统记录的共31个省市自治区的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篇论文其中一处提到,“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多持续一天,死亡率便增加1%。”这引起了市妇儿中心的几位临床和公卫医生的'注意:这句结论与自己观察到的临床数据并不吻合。

“在我们的临床病例中,并不是所有症状出现都增加死亡风险,如发热;相同的症状出现在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吞咽障碍。”作者之一李佩青告诉记者。市妇儿中心的几位医生向《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提出了质疑:“根据对2012年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EV71型手足口病病例的连续统计,我们发现,患者发病早期若出现脑干和丘脑方面的症状,会增加死亡风险。”

结果让李佩青们很自豪:《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采纳并刊登了他们的提问,原文作者的回复也发表在了该杂志上。作者承认,这项研究确实没有收集到临床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数据。市妇儿中心神经康复科主任杨思达认为,“这次临床数据与大数据的交锋中,大数据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提升了临床医生的价值,鼓舞临床医生坚持临床研究。”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需要自己出钱《柳叶刀》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医学期刊之一,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 Elsevier)协同出版。1823年由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所创刊,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59.102。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60.392。该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