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我曾发表51篇sci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21:12:12

我曾发表51篇sci论文

赵斌元:1993年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毕业,1996年硕士毕业,2000年4月获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1999年8月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其中:1999.8-2004.8,讲师;2004.8-至今,副教授。其中:2001.1-2002.1作为日本科学技术厅STA Fellowship特别研究员在日本科学技术厅从事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 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申请者就从事于低碳材料研究。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生物质资源利用;面向环保和新能源的材料微结构设计和制备。 作为数据汇总,任现职以来至今,在低碳材料方向上:1 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973预研专项1项。现主持校企合作项目3项,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校企合作项目1项,总经费1150万元,已到470万元。2 曾获2005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展“最具技术交易潜力奖”、2007年度曲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度济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交通大学2007—2008 年度“五四评优”“青年岗位能手”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三等奖。3 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1篇,SCI收录51篇, ISI引用533篇次。4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1项已转让,标的200万元人民币。5 引导组建了山东天博晶碳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承担单位)、江苏陆博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江苏省“双创”企业);组建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海洋先进材料研究所。组建了4个校企联合研究平台。 总体而言,经过十余年的坚持,申请者在低碳材料方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生物质衍生碳质中间相制备、多孔成型材料和多孔复合成型材料制备、在含碳粉体和薄膜制备、环保材料设计和实现、多孔材料表面化学能-电能转化机制和应用、多孔反应器设计和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技术,产学研结合较好。今后将继续在这些方面发展,平衡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加强碳质中间相的化学结构精细剖析、中间相热解反应机理研究、多孔材料表面化学能转化及利用。

王凤阳,1970年10月生.汉族.内蒙古赤峰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海南省热带动物繁育与疫病研究重点实 验室(筹)主任;海口市动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兼任民革中央委员,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民革海南省委会副主委。学术兼职包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审专家;“863”项目函审专家;《Current Microbiology》等期刊审稿人等。2001年于军事医学科学院11所(原军需大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殷震院士;清华大学生物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双博士后;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医学院工作期间, 任Research Associate.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海南省重点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15项;发表论文51篇, 其中SCI及SCIE收录7篇;出版译著《兽医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主译)、教材等共5部;获得包括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排名第一)在内的各类奖励5项.

医学学霸发表SCI论文51篇

发表国际期刊论文51篇,其中45篇被SCI收录;发表著名国际会议论文48篇,其中有42篇被EI收录;与他人合著出版专著3部。在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成绩突出,被IEEE评为2006年度IEEE技术成就奖,全世界范围内获此殊荣者每年仅一位。他还兼任《IEEE微波与无线器件通讯》副主编,《IEEE电磁兼容会刊》特邀编辑,IEEE EMC新加坡分会主席,第17届苏黎世国际电磁兼容学术会议主席等多项学术职务。

王凤阳,1970年10月生.汉族.内蒙古赤峰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海南省热带动物繁育与疫病研究重点实 验室(筹)主任;海口市动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兼任民革中央委员,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民革海南省委会副主委。学术兼职包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审专家;“863”项目函审专家;《Current Microbiology》等期刊审稿人等。2001年于军事医学科学院11所(原军需大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殷震院士;清华大学生物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双博士后;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医学院工作期间, 任Research Associate.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海南省重点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15项;发表论文51篇, 其中SCI及SCIE收录7篇;出版译著《兽医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主译)、教材等共5部;获得包括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排名第一)在内的各类奖励5项.

川大博士发表51篇sci论文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您要发吗?我帮您发表的。

曾发表7篇SCI顶级论文

滕春波, 女,197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在东北农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2000年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工作。2000-2003年在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胚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北京大学生命学院细胞生物学与遗传系做博士后。2005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引进到发育生物学学科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科研方向为胰腺干细胞离体增殖分化研究、胰腺损伤再生机制研究和胰腺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东北林业大学科研启动项目1项、博士后落户黑龙江科研启动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参加‘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文章7篇,出版书籍两部。近五年研究课题:1.小鼠胰腺中LRCs 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007.1-2009.12, 主持2.小鼠胰腺干/祖细胞及其标志性分子的鉴定研究,东北林业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启动基金,2005.6-2010.12 ,主持3.胰腺干/祖细胞及其标志性分子的鉴定研究 博士后研究人员落户黑龙江科研启动基金,2005.12-2007.12,主持4.小鼠胰腺干细胞的鉴定研究 中国博士后基金,2004.6-2005.6 主持5.一种新基因P55与小鼠胚胎着床和褪膜化的关系,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005.1-2007.12,参加6.小鼠胚胎着床特异性基因的筛选、克隆及功能分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004.1-2007.12,参加7.前列腺素E合成酶基因与小鼠胚胎着床和褪膜化的关系,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2003.1-2005.12,参加8.basigin基因与小鼠胚胎着床及黄体形成和退化的关系,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2002.1-2004.12,参加近五年发表文章:1. Teng CB, Guo YS, Zhang H, Zhang H, Ding MX and Deng HK.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RCs in mouse pancreas. Differentiation. 2007, 75(8):702-12. (SCI)2. Lian GW, Wang CY, Teng CB, et al. Failure of hepatocyte marker-expressing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 to efficiently convert into hepatocytes in vitro. Exp Hematol. 2006, 34(3):348-58. (SCI)3. Teng CB, Diao HL, Ma H, Cong J, Yu H, Ma XH, Xu LB and Yang ZM.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 expression and activation in rat uterus during early pregnancy. Reproduction. 2004 Aug;128(2):197-205(SCI)4. Teng CB, Diao HL, Ma XH, Xu LB, Yang ZM.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d activation of Stat3 during mouse embryo implantation and decidualization. Mol Reprod Dev. 2004 Sep;69(1):1-10. (SCI)5. Sun T, Li SJ, Diao HL, Teng CB, Wang HB, Yang ZM. Cyclooxygenases and prostaglandin E synthases in the endometrium of the rhesus monkey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 Reproduction. 2004 Apr;127(4):465-73 (SCI)6. Ding NZ, Teng CB, Ma H, Ni H, Ma XH, Xu LB and Yang ZM.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delta expression in mouse uterus during embryo implantation and decidualization. 2003 Nov;66(3):218-24. (SCI)7. Fan HY, Tong C, Teng CB, Lian L, Li SW, Yang ZM, Chen DY, Schatten H, Sun QY. Characterization of Polo-like kinase-1 in rat oocytes and early embryos implies its functional roles in the regulation of meiotic maturation, fertilization, and cleavage. Mol Reprod Dev. 2003, 65(3):318-29. (SCI)8. 张丽新,鞠晓芳,王法,郭智伟,朴善花,滕春波*。利用假型反转录病毒对大部分胰腺切除后再生细胞的世系追踪。生物工程学报,2008,24(4) :604-6099. 张丽新,滕春波*,安铁洙。利用成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生物工程学报,2008,24(2):177-18210. 鞠晓芳,安铁洙,滕春波*。干细胞巢研究进展。生理科学进展,2007,38(3):213-21811. 孙童,滕春波,徐立滨,杨增明。细胞周期蛋白D3在兔早期妊娠子宫和胚胎中的表达与调节。动物学报 2003,49(5):606-61412. 滕春波,宋晓明,马红,杨增明。促性腺激素对性未成熟小鼠子宫中STAT3表达和激活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565-57213. 白庆利,滕春波,徐 伟,刘明华。高寒鲤RAPD 遗传标记的研究。水生生物学报,2003,27(4):437-43914. 滕春波,徐立滨,李世杰,杨增明。环氧合酶-1和环氧合酶-2在兔早期妊娠子宫内膜及早期胚胎中的表达。中国兽医学报,2003,23(5):499-50215. 孙童,滕春波,徐立滨,杨增明。细胞周期蛋白D3在兔早期妊娠子宫和胚胎中的表达与调节。动物学报 2003,49(5):606-61416. 滕春波,宋小明,马红,杨增明。促性腺激素处理对性未成熟小鼠子宫中STAT3表达和激活的影响。第二届全国博士后“生命科学与人类进步”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408-415近五年出版书籍:1. 实验动物配子与胚胎基本操作技术,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7. 主编2. 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模块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参编3 胰腺发育与胰腺干细胞,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9,主编

医学专业考研专业划分是比较繁杂,比较细的,同一专业也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所以要选择清楚,更深入的了解所选择的专业,我们整理分享“贵州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简介”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耳鼻咽喉科学贵州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学是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致力于研究耳、鼻、咽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的一门学科。我校耳鼻咽喉学硕士点依托于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耳鼻喉科进行建设,为全省重点专科,在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耳鼻喉科科室治疗床位61张,年收治住院患者近3000余人,年门诊量60000余人次。年急诊量5000余人次,治愈或好转率90%。现拥有病理研究室、听功能检查室及纤维内窥镜检查室3个实验室。拥有许多先进设备,进口的硬管支气管镜、电子鼻咽喉镜、纤维喉镜、耳科手术显微镜、电测听仪、声阻抗仪、听觉脑干电反应仪、耳声发射检测仪、新生儿听力筛查仪。耳鼻咽喉科专用诊察台、微波、射频、激光、数字化鼻内窥镜系统及手术器械、CO2激光、YAG激光、低温等离子刀、多导睡眠监测仪、并且开展了很多省级尖端手术技术:电子耳蜗植入术、颅底交通性肿瘤切除术、侧颅底肿瘤切除术、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喉癌术后复发癌根治性性手术并游离空肠带颈段食管修复术,大大提高了临床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并填补了全省这一领域的空白。本学科现有教研室共有教师22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博士3人,硕士1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管专家1人,3人任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常务编委或编委,3人在省级以上学术团体任职。主要研究方向有: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喉癌术后复发癌根治性性手术并游离空肠带颈段食管修复术;坚持鼻内镜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全科医生鼻内镜手术操作技巧;进一步扩大开展对慢性中耳炎病灶清除及一期鼓室成型术;与产科一道新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2000年至2016年,教研室共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4项,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0年至2016年,耳鼻喉科已出版共同主编的“耳鼻咽喉科学”教科书,参与副主编的本科参考书1本,另参与编写参考书9本,共发表论文近300多篇,其中60篇刊登于权威期刊。近五年教研室承担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7篇论文被SCI收录。耳鼻咽喉科有丰富的病源、病种、手术实例、疑难杂症、科研课题供给研究生在读期间学习。为医学院校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的快速提高,提供了一个最专业、最优质的学习平台。耳鼻咽喉教研室已经培养毕业研究生100多人,现有在校统招研究生30人。毕业的研究生中,已有部分学生继续深造读博,剩余大部分毕业生都在省内县级以上单位、市级以上单位、外省市级以上单位就业。就业率可达到95%。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她是我的老师,很不错的一个老师楼主你想问什么??

我发表了两篇SCI论文

计算机图形学的话当然是美国的高校最好。斯坦福在这方面应该是顶尖的吧,再就是UC伯克利分校也很好。如果想要有把握的话可以考虑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其实在美国计算机可选择的学校很多,实力都很强。

当然是可以的,不过这非常考验作者的水平,毕竟发表一篇论文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两篇论文了。扩展资料:两篇sci什么水平?这个问题需要分学科看,商科、文科、工科这些学科会很有竞争力,应该达到博士毕业的水平了。其他发文章比较多的学科,诸如生物、化学、环境、医药、材料、物理、实验类数学、AI相关等,应该是稍稍超出硕士毕业的水平。当然啦,在一些比较优秀的985高校了,这些学科两篇SCI一作就是比较优秀的本科生的水平。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生化环材这种学术内卷度极高的学科,无论本科或者硕士能发表两篇SCI都是比较优秀的,申请国外的全奖PhD都会比较有竞争力,而且也达到了名校PhD学生的入场标准。如果是这些学科的博士毕业只有两篇SCI,除非都是顶级期刊,不然就相对竞争力相对小点了,但如果愿意去中学或者非一线城市的非名校任职,还是会很受欢迎的。如果是商科、文科、工科里面发文比较难的学科,两篇SCI一作基本可以达到在名校找教职的要求了。对于博士而言,现在SCI论文的价值已经大幅度贬值了,两篇SCI一作在内卷学科求职已经没什么优势了(工业界可能还稍好一点),所以还是要追求SCI论文的档次。让人庆幸的是,现在很多灌水的SCI论文质量不怎么高,只能充数量,不能细看;一些文章质量比较高,又不是那么难发,又比较知名的期刊的文章还没到泛滥的程度,这些期刊是目前内卷生态下博士们冲击顶刊失败又不想堆砌冗余数据的救命稻草了。再卷下去的话,如果大家都不冲数量,都靠堆时间堆冗余数据来篇篇冲顶刊成为正常的标准,估计很多继续搞科研的人都会累死在退休之前。

为了出国才出国么?想好哦。。读博士都不知道该去哪么?看你那专业国外的大牛在哪个学校,你就冲着那人去吧。读博士一般是不要钱的吧。。问百度不如多看下小木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