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哈佛发表论文都不用真名

发布时间:2024-07-02 12:17:19

哈佛发表论文都不用真名

参与研究的人员 。看论文期刊有没有要求必须几个作者,有第一第二作者。

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

仅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任务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应署名,但署名者可以将他们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段,或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一般应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课题组名称)。

论文发表在署名上的要求:

论文的署名必须是真是,即真名,是不能够用笔名的,并且要将工作单位与邮编标明,以便于联系或者供读者进行咨询。一般的排版顺序为工作单位,邮编,作者。

如果是集体创作的应在文章的后面标注清楚执笔人或者是整理者的姓名,以便用来明确责任与查询考证。

论文署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且不可过多。原则上凡是参加全部或者部分主要的工作,参与文章撰写,能够对文章负部分或者全部责任,可以进行答辩的人, 都要署名。

在署名的次序上应该按照其所作出的贡献的多寡进行排序,主要的人物排在前面,其他依次往下排。

而且从目前各省的晋升要求及实际情况上看,署名过 多也没什么意义,一般来说三到五人即可,参与协作的,做指导工作的,可以根据情况列在书名中或者在文章末尾致谢中写出。

不要出现一篇短文或者临床报道出现 多个甚至十几个作者的情况。

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其科学性很强,但是由于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某些风气也对学术界有一定的冲击,所以在 某些作者署名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署名过多,杂乱,还有一些挂名的。

医学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必须对文章负责的,要讲求原则,不能胡乱署名,尤其是与本文无 关的就更不能写上,不可以用署名来达到帮助别人创造晋升条件的目的。

发表论文时的注意事项:

一、基本要求

1、独立撰写申报人员可以提交为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门撰写的论文,也可以使用在技术业务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但必须是由申报人员本人独立撰写,不能是与他人合作撰写,更不能抄袭、拼凑,甚至请他人代笔。

宣传报道、会议发言稿、简报、资料介绍、考察报告、项目报告、教材、毕业论文、译文,参与编写的工作计划、章程、办法以及事务性、操作性的具体工作方案等材料均不属申报论文范畴。

论文要论述完整、独立成篇,不能是文章的摘要或其中部分章节。2、专业一致申报人员提交论文的专业内容必须与本人申报的专业类别一致,也必须和本人现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相一致。3、内容以阐述个人工作成果为主题撰写论文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应有具体详实的材料基础,论文应体现申报人员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

重点阐述本人在其中发现、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新技术应用、创新的过程。4、时限要求;申报人员提交的论文要反映出近几年取得的专业技术工作的成绩,论文必须是参加工作以后撰写的。

二、编写要求

1、论文正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摘要字数在400至500字之间。

2、论文中引用的文字、数据应采取加注的方式,并在参考文献表中注明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

3、论文中引用的表格应在表格下面注释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

4、申报论文须用A4规格的纸打印(可双面打印)3份,并按照编写格式中的项目顺序装订。

三、编写格式

论文应包含:

1、封面(包括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课题的专业方向)。

2、摘要。

3、关键词。

4、目录。

5、绪论(说明研究背景、动机、意义和目的)。

6、论文主体。

7、结论及建议。

8、参考文献(应与正文中的加注对应)。

9、附录部分(包括正文部分没有使用、只使用了部分的与论文有关的重要数据和资料。诸如各类统计表、较复杂的公式推导、计算机打印输出件、术语符号的说明等,都可作为说明论文的有用信息置于附录中)。

10、封底。

撰写论文应避免以下现象:

1、论文的题目太大,论文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只是泛泛的议论一些观点和问题,或是讲述众所周知的一些道理 。

2、论文以介绍本人接触到的一些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为主,缺少对有关问题亲自实践和深入研究。

3、论文写成工作总结,简单罗列几年的工作项目。

4、把教材上、报刊上的文章或别人写过的东西大篇幅地抄袭、拼凑成一篇文章,在文章中看不到个人的实践成果和观点。

5、论文缺乏时效性,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技术、数据等已被更新、替代,不再有参考价值,不能解释或不适用于目前行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参考资料:中国大学生在线-论文署名

当然了,你这是论文不是小说或散文啊,不可以用笔名的.你要让别人知道这是你自己的观点!一定要用真名

哈佛发表论文

《哈佛框架》是一篇于2015年发表的论文,由Harvard大学的Hany Farid和John R. Smith共同撰写。论文主要介绍了一种新的数据驱动方法,用于识别图像中的物体、场景、行为和人物。它包含三个步骤:1)将图像分割成多个子部分; 2)使用解释性特征来表示这些子部分; 3)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来识别出这些子部分中包含的对象或场景。

4年前,一些天文学家提出,在外太阳系中可能隐藏着一颗太阳系“第九行星”。但是,第九行星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要解释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最近,两项研究分别提出了两个疯狂的假说:第九行星可能是一个原初黑洞;或者,它的存在是因为太阳系中曾有第二个太阳。

2006年,在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当时的太阳系第九行星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行列,降为矮行星。自此,太阳系中公认的行星只剩下8颗。但在10年后,一些天文学家却重新提出,太阳系中存在第九行星。

他们提出这一猜想的原因是,此前在观测外海王星天体(TNO,即海王星外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时,发现它们的运行轨道与理论计算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在外太阳系中,存在着某个引力源,影响了TNO的轨道。进一步的计算指出, 这个天体的质量在5~15倍地球质量之间,因此它可能是一颗尚未被发现的“第九行星”。

但是很快,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在这个远离太阳系中心的区域,太阳的引力应该不足以吸引足够多的物质,从而形成一颗质量数倍于地球的行星。那么, 第九行星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外太阳系?

当常规的理论无法解释现象,一些科学家开始考虑一些看似疯狂的假说。例如,“第九行星”其实可能是一个原初黑洞;又或者,太阳系诞生之初,可能是一个双星系统——换句话说,这个系统中曾有“第二个太阳”。最近,两项研究就分别针对这两个假说,发表了学术论文。

第九行星是原初黑洞?

达勒姆大学的雅各布·舒尔茨(Jakub Scholtz)和伊利诺伊大学的詹姆斯·昂温(James Unwin)是原初黑洞理论的主要推动者。他们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指出,假如包含第九行星在内的数个假想天体存在,那么TNO的反常轨道和为期5年的光学引力透镜实验(OGLE)观测到的额外的微引力透镜现象都可以得到解释。而这些假想天体极有可能是数个原初黑洞。

“我们的灵感来自于詹姆斯和妻子劳拉参观芝加哥天文馆时观看的一部关于第九行星的纪录短片,”舒尔茨在接受采访时说,“詹姆斯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他第二天就给我打电话,那之后我们开始想办法弄清海王星外是否还有类行星的天体。我们尝试了各种有趣的假设:玻色星,超致密的暗物质光环,原初黑洞,等等。”

就在他们着手研究第九行星的几个月后,另一支来自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重新分析了OGLE实验的数据。他们的初步推算认为, 可能存在的原初黑洞的质量,与此前天文学家预测的第九行星极为接近。 舒尔茨和昂温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开始具体考虑第九行星是原初黑洞的可能性。

此前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尝试用第九行星来解释TNO的反常轨道,其中就包括一支由加州理工学院的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和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领导的团队。而上文提到的东京大学团队,则率先使用OGLE观测到的微引力透镜现象来说明原初黑洞的存在。

最终,舒尔茨和昂温将两个假说整合在一起。他们指出, 长期以来理论中的第九行星,正是东京大学团队发现的诸多原初黑洞中的一个。 此前的一个理论认为,第九行星是通过所谓的“捕捉自由行星”(即自由行星受到太阳引力,绕太阳旋转,成为第九行星)的过程慢慢形成的,而这也可以变为捕捉黑洞。

“我认为,我们的研究得到了两个重要的结果,”舒尔茨说,“其一,我们成功地启发了其他科学家。他们本来对这种猜想持怀疑态度(科学家面对新事物就该如此),而在我们的影响下,他们提出了更多有趣的想法。例如,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建议我们基于摄星计划,使用小型太空探测器来寻找第九行星;而亚伯拉罕·洛布(Abraham Loeb)等人则指出,这么一大群原初黑洞在它们的运行轨道上有可能碰到别的物体,这将产生闪烁。”

“我们未来的研究将着重检查已有的数据,从中寻找太空中移动光源的证据(也可能什么都没有),”舒尔茨说,“我们目前使用的方法非常值得期待,只要我们一年之内能用费米广域空间望远镜检测到大约10个源光子,我们就能找到移动的光源。”

第二个太阳?

在一项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的研究中,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亚伯拉罕·洛布与本科生阿米尔·希拉吉(Amir Siraj)提出了另一种解释: 外太阳系中可能曾经有一颗太阳的伴星,并且在这一区域或许还隐藏了很多未被发现的矮行星。

这个理论听上去十分激进,但在一些天文学家看来其实并不意外。论文作者希拉吉表示:“绝大多数类日恒星在形成之初都是双星系统中的一员。”

恒星最初诞生于太空中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团中,按照这个理论,太阳在星团阶段曾由一颗质量相近的伴星,随后,“一颗路过的恒星通过其引力作用,将‘第二个太阳’移走了。”洛布表示。太阳系曾经的第二颗恒星现在在哪呢?很遗憾,我们已经无法进行追踪了,它可能位于银河系的任何位置。

不过我们可以推测的是,如果这颗恒星的确曾经处于外太阳系的某个位置,那么第九行星的存在就能得到解释,并且这也意味着隐藏在外太阳系中的行星很可能不止一颗。

除了解释第九行星,支持“第二个太阳”理论的另一个依据在于 奥尔特云 。

奥尔特云是一个由理论预言的云团结构,它由冰质星子组成,包围着太阳系。科学家认为,其物质组成是形成太阳系的残余物质。同样, 要解释奥尔特云为什么会出现在太阳引力相对薄弱的地方,双星系统是一个可行的理论。

“双星系统捕获周围物质的效率比单独的恒星更高,”洛布说,“如果奥尔特云的观测结果如此前的预期,这可能意味着太阳在离开诞生的星团之前,曾有一个质量相近的伴星。”

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奥尔特云中的天体,例如彗星,可能为地球带来了水。“奥尔特云外层的天体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可能为地球带来了水,也可能直接导致恐龙的灭绝。”希拉吉说。

如何验证这个理论?线索可能就在薇拉·C·鲁宾天文台的 大型综合巡天计划(LSST) 中。薇拉·C·鲁宾天文台位于智利智利帕琼山的山顶,这里稀薄的空气为天文观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LSST计划将于明年开始正式观测,并将在此后10年内为南天的每一片区拍摄深度多彩照片,每张照片覆盖的面积相当于月球表面积的40倍。如果有矮行星藏身于外太阳系,LSST将有能力观测到它们,甚至是第九行星自身。

因此研究人员相信,很快,LSST的观测结果将证实或证伪关于第九行星的假说。

编译:张和持 吴非

参考链接:

1973-2007年间,哈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2284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629篇,占71%)增长到2007年的8567篇(第一作者3428篇,占40%),年均增长率为3.96%;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666篇(第一作者2440篇,占52%),由1973年的49篇增长到2007年的196篇,年均增长率为4.16%。相比之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第2位的麻省理工学院共2461篇,仅为哈佛的53%;而2007年中国大陆科研单位仅在Science上发表26篇、Nature上发表19篇。2006年哈佛大学的总研究经费为4.5亿美元(全美排名第27位),尚不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1位)的1/3。开展合作研究在提高哈佛大学论文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1436篇增长到2007年的7637篇,年均增长率达5.04%;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也保持增长态势,从1973年的63%增长到2007年的89%。合作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增长突出,从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哈佛在前沿领域研究具有相当的科学领导力。哈佛大学独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144次、Science为172次、Cell为236次)均低于其合作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220次、Science为213次、Cell为300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哈佛大学在科学主流方向—生物医药领域成果突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和交叉科学等是哈佛大学产出SCI论文最多的学科。哈佛医学院是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主要学院,1973-2007年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547篇,占哈佛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的6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医药领域是哈佛的优势学科领域。哈佛大学发表论文的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开展跨机构的合作研究是提高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医药领域作为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该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该主流方向上不断汇聚力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力带动和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哈佛论文发表

HCER|HUEA国际论文竞赛(International Essay Contest)是由哈佛大学本科经济学会(HUEA)与《哈佛大学经济学评论》(HCER)共同赞助的一个国际性征文写作比赛。考试内容Clarify statements区分经济学表述Recognise essay types熟悉文章类型Build logics in Economics建立经济学中的逻辑Structures for economic essa经济类文章结构Write reasonable sentences书写有理有据句子Formal writing tips正式写作的建议考试流程a.在已发布的问题中任选其一,写出1500字的回答论文,字数严格限制,多出将被自动删减;b.投稿通过HUEA官网,只接受PDF格式文件;c.论文由选手本人完成,不得发表过;d.必须包含引用资料,抄袭将失去比赛资格;e.只接受一次提交。奖项级别*前三名获奖论文(经作者许可后)将在《哈佛大学经济学评论》在线出版物上发表。* 前10名入围名单将在网上公布,并由2016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Oliver Hart进行评审。*另有20位参赛者将获得“最佳推荐”荣誉奖,他们的名字将在网上公布。奖项国际地位竞赛将向任何一年的高中生开放,是展示写作水平的绝佳机会,也是一篇说服力强、辩论力强的论文的绝佳机会。HUEA强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实案例,构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同时HUEA也是向高校展示你在Common App和UCAS个人陈述方面的高水平写作技能的绝佳机会。参赛地点在家就能参加竞赛报名资格a.9-12年级在校高中生,不限国籍和地区b.参赛费用:160元c.报名后无法退款报名时间◾论文提交截止日期:12月◾公布最佳推荐和入围名单:2月◾官网公布获奖结果:3月竞赛如何报名投稿必须通过HUEA官网, 每位参赛选手只能提交一篇论文,同时只有第一次提交的论文会被纳入评选

1980-1986年 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士

1986-1991年 美国史丹福大学肿瘤生物学博士

1991-1994年 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

参考资料

1994年起 任华盛顿大学儿科系和分子生物与药理学系助理教授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生物、发育生物学等学科博士生导师

1998年起 兼上海医科大学教授

2001年起 参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后升副教授并获终身教职

2003-2005 美国Vanderbilt大学,教授

2005-2008 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Lurie 癌症中心,Charles Luis Mix 教授

2008-至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级顾问研究员

吴瑛研究员所在课题组主要研究参与神经发育和神经推行性病变的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

1)RNA调控

2)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

为Science、Nature、Cell、MCB、PNAS等15个杂志审稿,为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老年痴呆基金会、加拿大医学研究委员会、义大利Telethon基金会等评审基金。在哈佛大学参与生物化学教学、在华盛顿大学参与核酸与蛋白质、细胞生物学博士生课程教学, 在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宾州大学、布朗大学等做过学术报告 。

现任美国西北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瑛以研究RNA剪接的分子生物学著名。曾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 。

论文发表于Cell、Nature、Science、MCB、J.Neuroscience,、JBC。曾获美国白血病学会连续十二年资助(从博士后、特别研究员到学者奖)

Göhrig A, Detjen KM, Hilfenhaus G, Körner J, Arsenic R, Welzel M, Schmuck R, Bahra M, Wu JY, Wiedenmann B, Fischer C(2014). The Axon Guidance Factor Slit2 inhibits Pancreatic Cancer Metastasis and Cell Movement along Neurites. Cancer Res .74(5):1529-40

Li Y, Yang M, Huang Z, Chen X, Maloney M, Zhu L, Liu J, Yang Y, Du S, Jiang X,Wu JY.(2014) AxonQuant: a microfluidic chamber culture-coupled algorithm that allows high-throughput quantification of axonal damage. NeuroSignalsFeb 28.

RNA and Cancer. Wu JY (ed.) ISBN 978-3-642-316586; Library of Congress Control Number 2012946188 (Springer, 2013) [book summary]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REGULATION-RNA PROCESSING IN EUKARYOTES. Wu JY (ed.) ISBN 978-3527322022 (Wiley-Blackwell, 2013) [book summary]

Bigio EH,Wu JY, Deng HX, Bit-Ivan EN, Mao Q, Ganti R, Peterson M, Siddique N, Geula C, Siddique T, Mesulam M.(2013) Inclusions in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with TDP-43 proteinopathy (FTLD-TDP) an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but not FTLD with FUS proteinopathy (FTLD-FUS), have properties of amyloid. Acta Neuropathol . 125(3):463-5.

Xu M, Zhu L, Liu J, Yang Y,Wu JY, Wang C(2013) Characterization ofβ-domains in C-terminal fragments of TDP-43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J Struct Biol. 181(1):11-6.

Chen Q, Sun X, Zhou XH, Liu JH,Wu J, Zhang Y, Wang JH(2013) N-terminal horseshoe conformation of DCC is functionally required for axon guidance and might be shared by other neural receptors.J Cell Sci. 126:186-95.

Zhu K, Chen XP, Liu JH, Ye Hh, Zhu L,Wu JY(2013) AMPK interacts with DSCA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etrin-1 induced neurite outgrowth. Protein Cell 4 (2): 155–161.

Chen Y, Yang M, Deng J, Chen X, Ye Y, Zhu L, Liu J, Ye H, Shen Y, Li Y, Rao EJ, Fushimi K, Zhou X, Bigio EH, Mesulam M,Wu JY.(2011) Expression of human FUS protein in Drosophila leads to progressive neurodegeneration. Protein Cell 2(6):477–486.

Ray P, Kar A, Fushimi K, Havlioglu N, Chen X,Wu JY(2011) PSF Suppresses Tau Exon 10 Inclusion by Interacting with a Stem-Loop Structure Downstream of Exon 10.J Mol Neurosci .45(3):453-66.

Xu Y, Ye H, Shen Y, Xu Q, Zhu L, Liu J, Wu JY.(2011) Dscam mutation leads to hydrocephalus and decreased motor function.Protein Cell.2(8):647-55.

Yu B, Fey P, Kestin-Pilcher KE, Fedorov A, Prakash A, Chisholm RL, Wu JY.(2011) Spliceosomal genes in the D. discoideum genome: a parison with those in H. sapiens, D. melanogaster, A. thaliana and S. cerevisiae.Protein Cell.2(5):395-409.

Guo W, Chen Y, Zhou X, Kar A, Ray P, Chen X, Rao EJ, Yang M, Ye H, Zhu L, Liu J, Xu M, Yang Y, Wang C, Zhang D, Bigio EH, Mesulam M, Shen Y, Xu Q, Fushimi K, Wu JY.(2011) An ALS-associated mutation affecting TDP-43 enhances protein aggregation, fibril formation and neurotoxicity.Nat Struct Mol Biol.18(7):822-30.

Kar A, Fushimi K, Zhou X, Ray P, Shi C, Chen X, Liu Z, Chen S, Wu JY.(2011) RNA Helicase p68 (DDX5) regulates tau exon 10 splicing by modulating a stem-loop structure at the 5' splice site.Mol Cell Biol.31(9):1812-21.

Fushimi K, Long C, Jayaram N, Chen X, Li L, Wu JY.(2011) Expression of human FUS/TLS in yeast leads to protein aggregation and cytotoxicity, recapitulating key features of FUS proteinopathy.Protein Cell.2(2):141-9.

Dunaway CM, Hwang Y, Lindsley CW, Cook RS, Wu JY, Boothby M, Chen J, Brantley-Sieders DM.(2011) Cooperative signaling beeen Slit2 and Ephrin-A1 regulates a balance beeen angiogenesis and angiostasis.Mol Cell Biol.31(3):404-16.

Brantley-Sieders DM, Dunaway CM, Rao M, Short S, Hwang Y, Gao Y, Li D, Jiang A, Shyr Y, Wu JY, Chen J.(2011) Angiocrine Factors Modulate Tumor Proliferation and Motility through EphA2 Repression of Slit2 Tumor Suppressor Function in Endothelium.Cancer Res.71(3):976-987.

Gao X, Joselin AP, Wang L, Kar A, Ray P, Bateman A, Goate AM, Wu JY.(2010) Progranulin promotes neurite outgrowth and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by regulating GSK-3β.Protein Cell.1(6):552-62.

Guo W, Li JT, Pan X, Wei L, Wu JY.(2010) Candidat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genes targeted by human microRNAs.Protein Cell.1(5):419-21.

Kaneko N, Marín O, Koike M, Hirota Y, Uchiyama Y, Wu JY, Lu Q, Tessier-Lavigne M, Alvarez-Buylla A, Okano H, Rubenstein JL, Sawamoto K.(2010) New neurons clear the path of astrocytic processes for their rapid migration in the *** brain.Neuron.67(2):213-23.

Yu J, Cao Q, Yu J, Wu L, Dallol A, Li J, Chen G, Grasso C, Cao X, Lonigro RJ, Varambally S, Mehra R, Palanisamy N, Wu JY, Latif F, Chinnaiyan AM.(2010) The neuronal repellent SLIT2 is a target for repression by EZH2 in prostate cancer.Oncogene.29(39):5370-80.

Ray P, Luo XY, Rao EJ, Basha A, Woodruff EA, Wu JY.(2010) The splicing factor Prp31 is essential for photoreceptor development in Drosophila.Protein Cell1(3):267-274.

1973-2007年间,哈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2284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629篇,占71%)增长到2007年的8567篇(第一作者3428篇,占40%),年均增长率为3.96%;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666篇(第一作者2440篇,占52%),由1973年的49篇增长到2007年的196篇,年均增长率为4.16%。相比之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第2位的麻省理工学院共2461篇,仅为哈佛的53%;而2007年中国大陆科研单位仅在Science上发表26篇、Nature上发表19篇。2006年哈佛大学的总研究经费为4.5亿美元(全美排名第27位),尚不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1位)的1/3。开展合作研究在提高哈佛大学论文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1436篇增长到2007年的7637篇,年均增长率达5.04%;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也保持增长态势,从1973年的63%增长到2007年的89%。合作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增长突出,从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哈佛在前沿领域研究具有相当的科学领导力。哈佛大学独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144次、Science为172次、Cell为236次)均低于其合作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220次、Science为213次、Cell为300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哈佛大学在科学主流方向—生物医药领域成果突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和交叉科学等是哈佛大学产出SCI论文最多的学科。哈佛医学院是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主要学院,1973-2007年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547篇,占哈佛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的6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医药领域是哈佛的优势学科领域。哈佛大学发表论文的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开展跨机构的合作研究是提高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医药领域作为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该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该主流方向上不断汇聚力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力带动和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发表论文可以不用真名吗

参与研究的人员 。看论文期刊有没有要求必须几个作者,有第一第二作者。

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

仅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任务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应署名,但署名者可以将他们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段,或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一般应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课题组名称)。

论文发表在署名上的要求:

论文的署名必须是真是,即真名,是不能够用笔名的,并且要将工作单位与邮编标明,以便于联系或者供读者进行咨询。一般的排版顺序为工作单位,邮编,作者。

如果是集体创作的应在文章的后面标注清楚执笔人或者是整理者的姓名,以便用来明确责任与查询考证。

论文署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且不可过多。原则上凡是参加全部或者部分主要的工作,参与文章撰写,能够对文章负部分或者全部责任,可以进行答辩的人, 都要署名。

在署名的次序上应该按照其所作出的贡献的多寡进行排序,主要的人物排在前面,其他依次往下排。

而且从目前各省的晋升要求及实际情况上看,署名过 多也没什么意义,一般来说三到五人即可,参与协作的,做指导工作的,可以根据情况列在书名中或者在文章末尾致谢中写出。

不要出现一篇短文或者临床报道出现 多个甚至十几个作者的情况。

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其科学性很强,但是由于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某些风气也对学术界有一定的冲击,所以在 某些作者署名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署名过多,杂乱,还有一些挂名的。

医学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必须对文章负责的,要讲求原则,不能胡乱署名,尤其是与本文无 关的就更不能写上,不可以用署名来达到帮助别人创造晋升条件的目的。

发表论文时的注意事项:

一、基本要求

1、独立撰写申报人员可以提交为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门撰写的论文,也可以使用在技术业务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但必须是由申报人员本人独立撰写,不能是与他人合作撰写,更不能抄袭、拼凑,甚至请他人代笔。

宣传报道、会议发言稿、简报、资料介绍、考察报告、项目报告、教材、毕业论文、译文,参与编写的工作计划、章程、办法以及事务性、操作性的具体工作方案等材料均不属申报论文范畴。

论文要论述完整、独立成篇,不能是文章的摘要或其中部分章节。2、专业一致申报人员提交论文的专业内容必须与本人申报的专业类别一致,也必须和本人现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相一致。3、内容以阐述个人工作成果为主题撰写论文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应有具体详实的材料基础,论文应体现申报人员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

重点阐述本人在其中发现、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新技术应用、创新的过程。4、时限要求;申报人员提交的论文要反映出近几年取得的专业技术工作的成绩,论文必须是参加工作以后撰写的。

二、编写要求

1、论文正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摘要字数在400至500字之间。

2、论文中引用的文字、数据应采取加注的方式,并在参考文献表中注明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

3、论文中引用的表格应在表格下面注释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

4、申报论文须用A4规格的纸打印(可双面打印)3份,并按照编写格式中的项目顺序装订。

三、编写格式

论文应包含:

1、封面(包括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课题的专业方向)。

2、摘要。

3、关键词。

4、目录。

5、绪论(说明研究背景、动机、意义和目的)。

6、论文主体。

7、结论及建议。

8、参考文献(应与正文中的加注对应)。

9、附录部分(包括正文部分没有使用、只使用了部分的与论文有关的重要数据和资料。诸如各类统计表、较复杂的公式推导、计算机打印输出件、术语符号的说明等,都可作为说明论文的有用信息置于附录中)。

10、封底。

撰写论文应避免以下现象:

1、论文的题目太大,论文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只是泛泛的议论一些观点和问题,或是讲述众所周知的一些道理 。

2、论文以介绍本人接触到的一些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为主,缺少对有关问题亲自实践和深入研究。

3、论文写成工作总结,简单罗列几年的工作项目。

4、把教材上、报刊上的文章或别人写过的东西大篇幅地抄袭、拼凑成一篇文章,在文章中看不到个人的实践成果和观点。

5、论文缺乏时效性,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技术、数据等已被更新、替代,不再有参考价值,不能解释或不适用于目前行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参考资料:中国大学生在线-论文署名

是的。让别人知道这是你自己的观点,一定要用真名。 某些特殊需要,文章发表在口碑不好的期刊上,不想写出自己的全名,以免招来同行的鄙视。实际上不同期刊的定位标准不同,所谓的创新性都是相对的,真正创新的内容其发表过程通常都是艰难的。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的读者群和作者群,不能因为一些期刊被部分人讨伐就跟着起哄,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只要是通过了规范的同行评审就是可以接受的。你有你的诗情画意,我有我的秦腔大戏,各得其所。

应该是必须出现的,首先参加比赛的论文是需要查重的,你查重就需要填自己的名字,因为要去掉已发表论文的重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学术不端行为,要求参加比赛的论文更是如此了。

发表哈佛的论文

你好。是不错的。在小路边的修车摊保养一次400元,高速费一年200元足够,目前还不需要换变速箱油和轮胎,所以不能算,算下来一年养车费用是8000+3125+400+200D等于11725元,平均一个月977块钱,还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你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在读研或博或大学生,那就好说了,交给有关教授审核,发给学校校刊或向国际医学界文章投稿。若你不是,就只能向国际医学界文章投稿了,也可以从哈佛校网上招考有关教授的资料,给他发邮件问能不能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发论文,把自己文章发给他(英文)。当然,若你的文章一点深度和创新都没有,这种概率为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