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论文发表台湾

发布时间:2024-07-02 06:35:11

论文发表台湾

第一作者是在文章标题底下第一个作者姓名,通讯作者一般是在文章第一页底下或文章最后特别表明,相关文章可自己搜索(不知道该怎么给你)

一、民生问题

香港的民生问题主要体现在香港的贫富差距很大,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对社会阶层分得比较细,让很多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房屋供应也是问题。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香港是璀璨的”东方之珠”,但是自身的经济结构却存在巨大隐忧。

高薪的金融及保险业只提供7%的就业岗位,雇佣劳动力最多的零售、旅游等行业往往收入微薄,无法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如今,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鼓励发展的制造业,在香港仅占GDP的1%左右。

二、历史问题

香港的历史问题体现在香港不仅仅是一个潮流之都 ,还是一座移民城市 ,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来自内地的。其中有的人经历过各种内战,因此很多人逃难到香港。有本书叫仗大逃港, 香港还有很多越南来的难民,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所有的香港永久居民都是中国国籍的。

很多香港的永久居民现在是英国国籍,加拿大国籍的而这种情况也是《基本法》所允许的。所以在一些新闻媒体上可以看到一些黑衣人打着英国旗,美国旗。

三、教育问题

香港的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香港教育制度问题存在很多方面,很多教材都不是专业的,拥有正确价值观。社会观的专家写的而都是泛民的人写的,其中一些人包括教协,很多小孩子是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

在朋辈压力( Peer Exposure )和不良老师的诱导下,在这次运动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被捕的暴动人士中,有-些居然是十几岁的小孩子。

四、政治体制问题

香港的政治体制问题,一直以来香港的核心目标是做世界的金融中心,因此在和平时期行政长官其实没有太多的权力,也会受到立法会和司法机构的制衡,给人一种小政府主”的感觉。

香港的特殊性导致了行政长官当选后,是没有政党支持的(因为行政长官需要宣誓不能够效忠任何政党),所以在香港政府行政长官的动员能力,舆论宣传和接地气的能力会差很多。尤其是舆论宣传的能力,现有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政府在舆论层面被动挨打的地位。

港澳台(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regions of China),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地区的统称。

因为此三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有诸多类似,有别于中国内地。故我们常常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统称为“港澳台”,作为一个类型来讨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港澳台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郑志明教授1980-2007发表的期刊论文:1. 列子杨朱篇的意识形态,1980,哲学与文化月刊 7卷 9期2. 疏导台湾当今秘密教派,1980,鹅湖月刊 61 期3. 圣之时者 ─ 谈孔子对时代的回应,1981,鹅湖月刊 67 期4. 台湾瑶池金母信仰研究,1984,台湾风物 34 卷 3期5. 台湾斋教的渊源与流变,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6. 台湾民间鸾堂儒宗神教的宗教体系初探,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7. 浅论当今台湾民间宗教研究的态度与方法,1984,台北文献直 69 期8. 唐代古文家的天命观初探,1984,鹅湖月刊第 111 期9. 左传灾异说探论,1984,鹅湖月刊 114 期10. 试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别愿的宗教精神,1984,中国佛教第28卷第12期11. 唐代永嘉禅师证道歌义理初探,1984,中国佛教 28 卷 6期12. 台湾无生老母信仰渊源探论,1985,台北文献直 71 期13.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处世思想,1985,台北文献直 74 期14. 检验高中新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的孔孟「根本」思想,1985,鹅湖月刊 120 期15. 史通在中国文学上的价值,1985,孔孟月刊 275 期16. 销释金刚科仪的义理初探,1985,中国佛教 29 卷 5 期17. 唐代庞居士的诗偈及其宗教境界,1985,中国佛教 29 卷 11 期18. 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义理初探,1986,中国学术年刊第八期19. 台北地区弘化院的宗教体系,1986,台湾神学论刊 8 期20. 台北地区夏教的宗教体系研究,1986,台北文献直 76 期21.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宗教思想,1986,鹅湖月刊第 127 期22. 庄子内篇「人」的概念探述,1986,鹅湖月刊 133 期23.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义理疏证,1986,鹅湖月刊 137 期24. 游记类鸾书所显示之宗教新趋势,1987,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61 期25. 醉古堂剑扫的社会人格,1987,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0 卷 6 期26. 菜根谭的社会思想,1987,科际整合学报第 1 期27. 台湾劝善歌谣的社会关怀,1987,民俗曲艺 45、46 期28. 灶君宝卷的灶神信仰,1987,民俗曲艺 48 期29. 太上感应篇的伦理思想,1987,鹅湖月刊 143 期30. 王爷传说,1988,民俗曲艺 52、53 期31. 试论清静经的「道」,1988,鹅湖月刊 155 期32. 功过格的伦理思想初探,1989,中国学术年刊 10 期33. 当今台湾民间鸾书的文学形式,1990,汉学研究8卷1期34. 唐代传奇的梦,1991,鹅湖月刊190期35. 从残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1,文化评论36. 关汉卿杂剧的宗教意识,1992,鹅湖月刊 208 期37. 从「户蝇蚊子大战歌」谈民间文学的创作意识,1992,淡江大学中文学报1期38. 山海经的神话思维,1993,淡江大学中文学报2期39. 从杀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3,鹅湖月刊 214 期40. 台湾民间信仰的济世观,1994,内政部「宗教辅导论述专辑」41. 庄子的鬼神观,1994,鹅湖月刊 233 期42. 台湾「新兴宗教」的名词界定,1995,台湾史料研究6号43. 台湾民间宗教的文化意识,1995,历史月刊86期44. 末世预言与卯劫观音,1995,历史月刊92期45. 信仰族群与族群和谐,1995,宗教哲学1卷2期46. 台湾新兴宗教的现象商议,1995,宗教哲学1卷4期47. 民间信仰与台湾的族群和谐,1995,鹅湖月刊 237 期48. 民间的养生术与民俗医疗,1996,历史月利96期49. 台湾观音信仰的现象分析,1996,宗教哲学2卷1期50. 台湾民间信仰的多重至上神观,1996,宗教哲学2卷2期51. 台湾善书研究的现况与展望,1996,宗教哲学2卷4期52. 台湾妈祖祭典的现象分析,1997,宗教哲学3卷1期53. 台湾「宗教教育」的问题商议,1997,宗教哲学3卷2期54. 唐君毅儒家宗教精神说,1997,宗教哲学3卷3期55. 论傅伟勋佛教生死学,1997,宗教哲学3卷4期56. 从传统宗教生死观谈代理孕母,1997,应用伦理研究通讯(1997.10)57. 胡适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刊 260、261 期58. 康有为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利267、268期59. 林清玄学佛散文的教主形象1998,鹅湖月利281期60. 二十一世纪儒学的社会实践,1999,文明探索19期61. 道教的生死观,1999,历史月刊139期62. 台湾新兴宗教的文化特色1999,宗教哲学5卷1、2期63.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神人观1999,鹅湖月刊285期64. 儒学的现世性与宗教性,1999鹅湖月刊286期65. 元杂剧桃花女的婚姻仪式,1999,鹅湖杂志288期66. 杨赞儒与圣德宝宫,2000,台湾文献51卷3 期67. 台湾新兴宗教的救劫运动,2000,宗教哲学6卷3期68. 明初张宇初「岘泉集」的生命观,2000,鹅湖月刊295期69. 印顺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2000,鹅湖月刊297期70. 《太平经》的养生观,2000,鹅湖月刊299期71. 《太平经》的性命观,2000,鹅湖月刊300期72. 谭嗣同的宗教观,2000,鹅湖月刊302期73. 从《太平经》谈道教的生命观,2000,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1期74. 近五十年来台湾地区民间宗教之研究与前瞻,2001,台湾文献52卷2 期75. 台湾宗教组织化的困境,2001,宗教论述专辑3辑76. 凉山彝族「驱鬼经」的人鬼交感仪式,2001,民俗曲艺(2001.5)77. 从说文解字谈汉字的鬼神信仰,2001,鹅湖月刊307期78. 教育的「圣俗」问题,2001,鹅湖月刊309期79. 神观交谈-从多重至上神谈起,2001,揭谛学刊4期80. 社区文化的宇宙图式与神圣空间,2001,鹅湖月刊312期81. 台湾西王母信仰的时代意义,2001,鹅湖月刊218期82. 砂劳越华人社团与宗教互动关系,2001,马来亚大学《学术论文集》6 辑83.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大宗教研究3期84.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仁宗教研究3 期85. 台湾新兴宗教的宗教对话,2001,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1期86. 民间信仰「合缘共振」与「含混多义」的思维模式,2001,玄奘学报4期87.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1,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2期88. 台湾宗教团体经济资源的问题,2002,宗教论述专辑4辑89. 从灵感到修行,2002,宗教哲学8卷2期2890. 谈台湾药签文化,2002,传统艺术19期91.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2,道韵11辑92. 华人信仰心理与宗教行为,2002,鹅湖月刊324期93. 从唐君毅《病里乾坤》谈儒学医疗,2002,鹅湖月刊328期94. 巫术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35期95. 禁忌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42期96. 唐君毅的《人生之体验》谈儒学的生命教育,2003,新世纪宗教研究1卷3期97. 哪咤神话的生命观,2003,第一届哪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98. 敦煌写卷「患文」的宗教医疗观,2003,普门学报15期99.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4,内政部宗教论述专辑6辑100. 东马德教会的发展,2004,世界宗教学刊3期101. 宗教组织的现代化与对治现代化,2004,宗教哲学31期102. 中国命运观的文化意识,2004,文明探索丛刊37卷103. 佛教与基督宗教社会关怀的省思,2004,文明探索丛刊38卷104. 陈靖姑信仰与法派的宗教形态,2004,新世纪宗教研究2卷3期105. 敦煌写卷「亡文」的生命教育,2004,普门学报19期106. 东南亚大伯公信仰的发展,2004,泉州华侨大学学报107. 对台湾汉人宗教精神领域的研究,2004,高雄道教学院学报1期108.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的宗教观,2004,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3期109. 老子的医疗观,2005,鹅湖月刊357期110. 「通神」与「神通」的文化意识,2005,文明探索丛刊41卷111. 人性与安宁疗护,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创刊号112.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的家庭礼仪与修行法门,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2期113. 佛教经典的胚胎生命观,2005,普门学报29期114.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现况与省思,2005,普门学报30期115.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6,文明探索丛刊45卷116. 台湾寺院经济资源的运用问题,2006,亚细亚民俗研究6辑117. 《善生经》的生命修持观,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3期118. 杂阿含经》的瞻病关怀,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4期119. 牟宗三《圆善论》的生命关怀,2006,揭谛11期120. 从《道法会元》谈宋元符箓法派的世界秩序观,2006,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6期121. 林兆恩的生命关怀,2006,辅仁宗教研究13期122. 明代王道渊的性命相混说,2007,鹅湖380期123. 《周易》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鹅湖月刊388、389期124.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的净土观,2007,妙林杂志19卷10、12月125. 易经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中山大学文与哲学报10期

台湾发表论文

去这里看看 然后我又给你找到这一篇,关于佛教的中国佛教在台湾之发展史p. 289提要现代学者在研究宗教现象时,往往依宗教组织形式之有无,将宗教大别为制度化宗教和普化宗教(或称非制度性宗教、民间宗教、通俗信仰)。[1]但是在各种地方志书中,却将宗教大别为「官方祀典」和「民间崇拜」两大类,近代学者视为制度化宗教的佛教和道教,都归属于「民间崇败」的「大众信仰」宗教,而「官方祀典」也同时是「民间崇拜」的对象。因此,要了解台湾佛教发展史,首先要知道:一、台湾佛教从明郑时代自闽南传来算起,虽已历三百多年之久,但因台湾位处大陆东南海疆的边陲,并且是一新开发的岛屿,所以佛教文化要深层化或精致化,除少数个别情况外,是缺乏足够发展条件的。二、由于地理位置和移垦的人口,都和对岸的闽、粤两省具有密切的地缘关系。所以台湾佛教史的发展性格─边陲性和依赖性─主要便是受此两省的佛教性格影响。三、虽然台湾近三百年来的佛教发展史当中,日据时代的影响只占其中五十年而已,但因日本佛教具有日本宗派文化的特殊性,以及高度政治化的冲击,所以一旦日本势力退出,改由对岸祖国重新接管,在短期间内,便不得不面临再度急据地由日本的佛教转变成为中国化佛教的艰难适应问题。[2]四、近五十年,台湾佛教发展的各个层面,虽然颇多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但如果说数十年来的台湾佛教全无起色,全未进步,这也非持平之论。从各方面看,尽管进步、革新的幅度不如经济、艺术、政治等层面来得大,但是佛教在台湾的发展,确实已在层层云雾中透露出一线曙光。 关键词:1.台湾佛教2.皇民化运动3.白衣佛教4.斋教 p. 290壹、绪论─不可抹灭的一页1927年,已故的佛学泰斗彻尔巴次基(Th. Stcberbataty)曾说:「虽然在欧洲,自开始了关于佛教的科学性的研究以来已有一百年历史,可是我们对于佛教的教与哲学最根本意义的理解,迄仍在暗中摸索。」[3]从那时以来发生了许多事情,诸多亚洲、欧洲以及北美卓越的佛教学者们出版了许多论文和书籍,演译注释了佛教教理的教义;另一方面,有许多居士们也从佛陀的教训,发现了对二十世纪的人民与国家有妥恰的指导原理。三百年来台湾的佛教发展,从清代以前、清末、日据时期到光复后的各个阶段,皆有各自不同面貌的呈显。其中,在清末以前,主要是闽南系的禅净双修寺院(「闽南化」抑或「斋教化」);日据时期则结合日本曹洞宗在台的发展,而建立起则结合日本曹洞宗在台的发展而建立起较具全岛性的佛教组织(「日本化」、「皇民化运动」)。光复以来,日本佛教的影力消退,而随着大陆各省的佛教僧侣和佛教组织的来台,在传戒与中国佛教会的组织运作底下,使得台湾传统的佛教寺院出现明显的变迁。质言之,近五十年来,已中国化的印度原始佛教,在台湾土地上本土化,又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国际化,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弘传里,佛教能有今日的盛况,台湾佛教五十年可说是关键之传承,而曾经为此流血流汗努力播种开创的高僧大德居士,亦将在这历史上留下不可抹灭的一页。贰、郑氏东迁与佛教来台明天启四年至永历十五年之间(1624─1661)荷兰以其政治及经济力量在台湾南部先住民之间传播基督教。[4]公元1636年开始引进中国人到台湾来开垦土地,种植米、蔗、靛菁。至公元1640年移民人数达到一万一千人左右,此后随着中国大陆政局的演变,移民人数或增或减,根据C.E.S─ 一般人认为这是最后一任台湾长官揆一(F.Cooyett )的化名─所发表的〈被遗误的台湾〉一文的记载,在台湾缴交人头税的中国人约有二万五千人,加上妇孺当在五万人以上。[5]荷兰人占领澎湖之后,日渐增加的汉移民在今天台南市区兴建了崇祀医神吴真人(又称大道公、保生大帝)的慈济宫(又称真君庙、 p. 291关山庙)也有明确的记载。[6]「大众信仰」随移民东渡,盛行于闽粤的佛教也于是时随缘来台,应是合理的推论。[7]台湾佛教史之展开,若就信实之史料而言,当自郑氏延平王国东迁始。据延平王户官杨英怔实录,永历八年九月清以海澄公敕印招成功降,并遗其弟持芝龙书劝之,在十七日条下有如下记载:二使到安平镇,发吕太礼物不只就布帆安驻诏敕。藩见其意不善,不肯受诏。又藩复禀与太师(芝龙),禀内: 「九月十一日即回,儿嘱其致意诏使,约期相面,而诏使忽于九月十七日遂到安平,盛设供帐于报恩寺安顿,乃诏使不敢住宿,哨马四出,布帆山坡」云云。[8] 由此可以想象郑氏与佛教不无接触。至于郑氏时期所建之寺庙,可以认为佛教寺院者,根据清代之各府县志记载如下:在宁南坊有观音堂、准提堂,在镇北坊有观音亭、万福庵、赤山堡,六甲之龙湖岩等六处。而在家居士对于佛教有修养者,多为明末遗臣,痛心亡国,不愿再仕,乃变服为僧,或终身持斋,或终日诵经自娱,如沈光文自文开,少比明经贡太学,福王元年授太常博士,闻贵王立粤中,走肇庆,累迁太仆哨卿,永历三年来台,其后为人进谗,几遭不测,故变服为僧。李茂春字正青,隆武二年举孝廉,善属文,永历八年来台,卜居永康里,日讼佛以自娱。林英字云义,崇祯中,次岁贡知昆明县事,后祝发为僧,间道至厦门,入台湾。张士郁,崇祯六年副榜,明亡入山,耿精忠之乱后入台,居东安坊,持斋念佛,倏然尘外。另有明鲁王女,聪慧知书,工刺绣,适南安儒士郑哲飞,生一男三女,夫殁来台依宁静王以居,晚年持斋独处,邑人钦之,以为女师。[9]前述六人,实开台岛在家学佛之先河,且为台湾早期佛教史之珍贵一页。参、清代时期的台湾佛教具体文章: 网页最下面有一些相关的文章

白斑病白斑病白斑病吧白斑病白斑病白斑病吧白斑病白斑病白斑病吧男男女女男男女女奶奶密密麻麻密密麻麻妈妈常常常常常常常常常常笑嘻嘻笑嘻嘻笑嘻嘻系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暗暗暗暗暗暗暗暗暗暗生生世世生生世世事实赌东道赌东道赌东道的方法方法方法方法方法各个各个各个各个各个黑糊糊黑糊糊黑糊糊后将计就计将计就计经济可靠可靠可靠可靠可靠哩哩啦啦哩哩啦啦理论亲切亲切亲切亲切亲切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饿饿饿饿饿饿饿饿饿饿额仍然仍然仍然仍然仍然天天天天天天天天天天营业员营业员营业员眼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批评批评批评批评批评!!!!!!!!!!!!!!!!!!!!!!!!!!!!!!!!!!!!!!!!!!!!!!!!!!!!!!!!!!!!!!!!!!!!!!!!!!!!!!!!!

Journal这种网站够大了吧台湾有的 只是呢 只开放给特定专业人士或是 大专院校在学学生因为这类网站是要买版权的一年的版权费用 吓死你SAS一年使用费台币就要两三百万除非你是在学学生 才可以用学生正进入学校的授权网站使用免费资源一但毕业之后 学生帐号将予以消除另一种方法就是上大学图书馆 当场浏览撷取自己要的资源 只开放在校内网路使用不开放给网路上所有人士使用

台湾论文发表

——已发表论文:1.夏雪梅、崔允漷: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互动理论模型的建构,《教育发展研究》2014-12.黄小瑞、崔允漷译:标志性的专业教学法:给教师教育的建议,【美】LeeShulman,《全球教育展望》2014-13.崔允漷、夏雪梅:论互动视野下的教师课程实施:基于40年文献的建构,《全球教育展望》2013-104.崔允漷:全球视野下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3-185.崔允漷: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教育研究》2013-076.崔允漷: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活得精彩”,《基础教育课程》2013-67.冯生尧、崔允漷:高考改革要秉持的基本原则,《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7日第六版8.崔允漷:“学生学会了什么”是评价的基点,《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10日第9版9.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中小学管理》2013-110.朱伟强、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种实践模型,《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07-811.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教育科学研究,20120712.崔允漷: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一种增值的尝试,《人民教育》2012年第11期,P3613.胡惠闵、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全球教育展望》2012-614.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教育研究》2012-515.崔允漷: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设置,《教育发展研究》2012-1016.崔允漷:教研员即专业的课程领导者,《基础教育课程》2012-517.崔允漷:没有课程规划,就没有课程管理,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4日第6版18.崔允漷:谁赢得高中,谁就赢得人才——全球视野下高中课程和高考变革的对策建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咨询报告,2012年4月19.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基础教育课程》2011-1220.崔允漷:关于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调查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1-921.崔允漷: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框架及其意义,《教育发展研究》2011-1822.赵士果、崔允漷:比恩课程统整的理念及模式建构(),《全球教育展望》2011-723.王中男、崔允漷:教师专业发展为什么要学校本位——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上海教育科研》2011-724.崔允漷、夏雪梅:FAPO:一种新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11-1025.崔允漷:课堂转型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上海教育》2011年5A,P426.崔允漷、夏雪梅从墅一中学的案例探讨中国大陆新课程实施的过程,《课程与教学季刊·华人地区的课程改革》(台湾)2010-1027.崔允漷、柯政: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928.张雨强、崔允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学业成就评价框架的初步开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9.杨向东、崔允漷: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比较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430.崔允漷: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331.崔允漷: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教育科学研究》2010-332.崔允漷:“丛林之旅”:校本课程十年——校本课程的回顾、省思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2010-01-233.崔允漷、柯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国际\地区比较研究(咨询报告),递交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0年2月34.崔允漷:把握教学研究方向,《中国教育报》2010/01/01新年特刊35.崔允漷、杨向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地区比较研究(咨询报告),递交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09年12月36.崔允漷:教师需要的课程知识,《教师月刊》2009-237.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9-838.崔允漷、洪春幸:有质有量,注重改进——教师绩效评价怎样才能更科学,《基础教育课程》2009-839.崔允漷:基于合作的教学决定:以课堂观察为例,《教育展望:国际比较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2007-240.崔允漷:课程实施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研究》2009-141.崔允漷、柯政:国家课程教材指导/审议委员会:国际与港台地区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咨询报告,2008年12月10日42.崔允漷、洪志忠:审思“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福建教育》2008/11A43.崔允漷:校本课程的本土化探索,《中国教育报》2008/10/2444.钟启泉、崔允漷、夏雪梅:《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咨询专家意见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08-945.崔允漷、胡惠闵、汪贤泽:关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现状的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8-946.崔允漷、朱伟强: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界定目标,《外国教育研究》2008-847.崔允漷、郑东辉:论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合作,《教育研究》2008-648.崔允漷、周文叶:课堂观察:为何与何为,《上海教育科研》2008-649.周文叶、崔允漷:教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中小学管理》2008-450.崔允漷、洪志忠:要避免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走入误区,《中国教育报》2008/5/3051.洪志忠、崔允漷:怎样理解新课程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国教育报》2008/6/652.郑东辉、崔允漷:如何理解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价值?《中国教育报》2008/6/1353.崔允漷: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学生兴趣,《中国教育报》2008/6/2054.崔允漷:校本课程有哪些开发类型?《中国教育报》2008/6/2755.周文叶、崔允漷:学校要量身定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中国教育报》2008/7/456.崔允漷、杨璐:开发校本课程不是编写校本教材?《中国教育报》2008/7/1157.崔允漷、秦冬梅:教师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国教育报》2008/5/3058.崔允漷、何珊云:如何要建立校本课程方案的审议制度?《中国教育报》2008/5/3059.崔允漷、刘辉、郑东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统考情况调研报告,《全球教育展望》2008-360.崔允漷:我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范式亟待转型,《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3日第三版61.朱伟强、崔允漷: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开发表现性评价,《全球教育展望》2007-1062.崔允漷: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教育发展研究》2007-9B63.崔允漷、邵朝友:如何基于标准命题:从双向细目表走向测验设计框架,《上海教育科研》2007-864.JianpingShen,SuePoppink,YunhuoCui,andGuoruiFan,LessonPlanning:APracticeofProfessionalResponsibilityandDevelopment,educationalHORIZONS,Summer2007,Vol.85,No.4,PP248-258.65.崔允漷、周文叶:论学校文化建设:一种专业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7-5A66.崔允漷、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167.崔允漷、郑东辉:分享思想,享受课程,《中小学管理》2007-168.崔允漷、洪志忠: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综述,《教育研究》2007-469.崔允漷、周文叶:齐话课程实施,共谋师生成长——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纪要(),《全球教育展望》,2006-1270.崔允漷:怎样认识学校课程规划,《中国教育报》2006-11-17第5版71.崔允漷:基于伙伴关系的学校变革,《当代教育科学》2006-2272.崔允漷、俞英: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政策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73.崔允漷、夏雪梅:从学生的课程表看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教育科学论坛》2006-10A74.崔允漷、夏雪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处在十字路口——兼论评价范式的转移,《教育发展研究》2006-9A75.张雨强、崔允漷:论开放性活动的教育评价文化,《教师教育研究》,2006-276.夏雪梅、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历史考察与现实追问,《全球教育展望》2006-377.崔允漷:试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价值,《教育发展研究》2006-3A78.崔允漷: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国教育报》2006-2-17第5版79.崔允漷、汪贤泽: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亟需澄清的认识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06-280.崔允漷、汪贤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展与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6-1

大学期间,林佳龙曾参加了“大陆问题研究社”(曾出任社长)、“三民主义研究社”和国民党学生菁英组成的“觉民学会”。1984年,他又通过别人引荐加入台大政治系著名教授胡佛主持的选举研究室,开始关注台湾选举政治,并与陈明通(后曾任“陆委会副主委”)、游盈隆(现任“陆委会副主委”)等人创办台湾政治学会。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中共党史、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两岸问题的资料,同时参加各种读书会和校内外的串连活动,参加过邱义仁、林浊水举办的党外杂志读书会,也跟倾向统一的王津平等人常有来往。 林佳龙政治立场发生改变始于1985年台大学生积极推动学生代表联合会主席直接选举,因与各派学生都熟悉且作风稳健而被推为直接选举设计推动委员会主席。1986年林佳龙在台大校园刊物《大学新闻》发表了《剖析大学的权力结构:党、团、军训、情治单位在台大》一文,形同与国民党正式决裂;当校刊因抗拒审稿被校方下令停刊一年时,他又与学生向校方发动“自由之爱”的抗争。1988年,已就读政治研究所的林佳龙和同学在台大校园里发动“511游行”,校方以影响学校声誉为由、要将其退学时,但因当时台湾政治环境松动,最后仅被记小过。在1990年3月“野百合学运”中,林佳龙虽在服兵役,仍在幕后扮演重要角色;同年中,林佳龙结束2年兵役,重回台大攻读博士,与一些研究生组织了“宪改会”,与“台独”立场鲜明的“台湾教授协会”合组了“台湾学生教授制宪联盟”,提出了所谓“主权”、“制宪”和社会改造等三大主张;1991年5月“独立台湾会”事件发生,林佳龙又参与了援救涉案的台大学生陈正然等人活动中。 而在美国留学的7年间,林佳龙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由于当时台湾已解除政治黑名单,李应元、郭倍宏等台湾学生社核心成员先后回台,美国的台湾学生社出现真空,因此林佳龙即于1994年加入美国的台湾学生社,并与同学举办“北美洲台湾研究论文”发表会,每年一次,每次都有一百多人参加。1995年起,林佳龙又参加国际性中国研究计划;后来又申请到位于日本东京的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参与中国永续发展的课题研究,该计划的主持人是陈水扁上台后出任“驻日代表”的罗福全。在美期间,林佳龙和美国的台湾社团、美日和台湾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建立了一定的交情和关系,而其涉猎的政治范围也扩及台湾历史与文化、政府改造、美日及台湾关系等等。 回国后的林佳龙虽然没有加入民进党,但其政治理念却和民进党完全一致。回台后即出任民进党的智囊,1999年7月曾作为民进党推荐的学者代表参与“宪政改革扩大咨询会议”,主张在“两国论”前提下“修宪”及修法以确定领土范围;在2000年“大选”中,出席各种政论座谈会、民调分析会、上电视,挺扁态度十分鲜明,再加上为陈水扁居间联络李远哲,为扁立下不可或缺的头功。因而,当陈水扁意外捡到政权后,林佳龙出任”国安会咨询委员”,成为陈水扁处理“国防”、“外交”及两岸关系的重要幕僚,也是学运世代第一位“部长级”的高官。 被委以重任的林佳龙成为陈水扁的左膀右臂,在对外关系和两岸关系中出谋划策,而且为了帮陈水扁稳定政局、渡过经济危机,林佳龙还积极为陈水扁的内政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他的努力,更加深陈水扁对其信赖,2002年7月30日,在陈水扁兼任党主席后、并亲自担任入党介绍人的高规格待遇下,林佳龙以所谓“菁英”名义加入民进党。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郑志明教授1980-2007发表的期刊论文:1. 列子杨朱篇的意识形态,1980,哲学与文化月刊 7卷 9期2. 疏导台湾当今秘密教派,1980,鹅湖月刊 61 期3. 圣之时者 ─ 谈孔子对时代的回应,1981,鹅湖月刊 67 期4. 台湾瑶池金母信仰研究,1984,台湾风物 34 卷 3期5. 台湾斋教的渊源与流变,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6. 台湾民间鸾堂儒宗神教的宗教体系初探,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7. 浅论当今台湾民间宗教研究的态度与方法,1984,台北文献直 69 期8. 唐代古文家的天命观初探,1984,鹅湖月刊第 111 期9. 左传灾异说探论,1984,鹅湖月刊 114 期10. 试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别愿的宗教精神,1984,中国佛教第28卷第12期11. 唐代永嘉禅师证道歌义理初探,1984,中国佛教 28 卷 6期12. 台湾无生老母信仰渊源探论,1985,台北文献直 71 期13.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处世思想,1985,台北文献直 74 期14. 检验高中新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的孔孟「根本」思想,1985,鹅湖月刊 120 期15. 史通在中国文学上的价值,1985,孔孟月刊 275 期16. 销释金刚科仪的义理初探,1985,中国佛教 29 卷 5 期17. 唐代庞居士的诗偈及其宗教境界,1985,中国佛教 29 卷 11 期18. 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义理初探,1986,中国学术年刊第八期19. 台北地区弘化院的宗教体系,1986,台湾神学论刊 8 期20. 台北地区夏教的宗教体系研究,1986,台北文献直 76 期21.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宗教思想,1986,鹅湖月刊第 127 期22. 庄子内篇「人」的概念探述,1986,鹅湖月刊 133 期23.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义理疏证,1986,鹅湖月刊 137 期24. 游记类鸾书所显示之宗教新趋势,1987,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61 期25. 醉古堂剑扫的社会人格,1987,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0 卷 6 期26. 菜根谭的社会思想,1987,科际整合学报第 1 期27. 台湾劝善歌谣的社会关怀,1987,民俗曲艺 45、46 期28. 灶君宝卷的灶神信仰,1987,民俗曲艺 48 期29. 太上感应篇的伦理思想,1987,鹅湖月刊 143 期30. 王爷传说,1988,民俗曲艺 52、53 期31. 试论清静经的「道」,1988,鹅湖月刊 155 期32. 功过格的伦理思想初探,1989,中国学术年刊 10 期33. 当今台湾民间鸾书的文学形式,1990,汉学研究8卷1期34. 唐代传奇的梦,1991,鹅湖月刊190期35. 从残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1,文化评论36. 关汉卿杂剧的宗教意识,1992,鹅湖月刊 208 期37. 从「户蝇蚊子大战歌」谈民间文学的创作意识,1992,淡江大学中文学报1期38. 山海经的神话思维,1993,淡江大学中文学报2期39. 从杀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3,鹅湖月刊 214 期40. 台湾民间信仰的济世观,1994,内政部「宗教辅导论述专辑」41. 庄子的鬼神观,1994,鹅湖月刊 233 期42. 台湾「新兴宗教」的名词界定,1995,台湾史料研究6号43. 台湾民间宗教的文化意识,1995,历史月刊86期44. 末世预言与卯劫观音,1995,历史月刊92期45. 信仰族群与族群和谐,1995,宗教哲学1卷2期46. 台湾新兴宗教的现象商议,1995,宗教哲学1卷4期47. 民间信仰与台湾的族群和谐,1995,鹅湖月刊 237 期48. 民间的养生术与民俗医疗,1996,历史月利96期49. 台湾观音信仰的现象分析,1996,宗教哲学2卷1期50. 台湾民间信仰的多重至上神观,1996,宗教哲学2卷2期51. 台湾善书研究的现况与展望,1996,宗教哲学2卷4期52. 台湾妈祖祭典的现象分析,1997,宗教哲学3卷1期53. 台湾「宗教教育」的问题商议,1997,宗教哲学3卷2期54. 唐君毅儒家宗教精神说,1997,宗教哲学3卷3期55. 论傅伟勋佛教生死学,1997,宗教哲学3卷4期56. 从传统宗教生死观谈代理孕母,1997,应用伦理研究通讯(1997.10)57. 胡适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刊 260、261 期58. 康有为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利267、268期59. 林清玄学佛散文的教主形象1998,鹅湖月利281期60. 二十一世纪儒学的社会实践,1999,文明探索19期61. 道教的生死观,1999,历史月刊139期62. 台湾新兴宗教的文化特色1999,宗教哲学5卷1、2期63.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神人观1999,鹅湖月刊285期64. 儒学的现世性与宗教性,1999鹅湖月刊286期65. 元杂剧桃花女的婚姻仪式,1999,鹅湖杂志288期66. 杨赞儒与圣德宝宫,2000,台湾文献51卷3 期67. 台湾新兴宗教的救劫运动,2000,宗教哲学6卷3期68. 明初张宇初「岘泉集」的生命观,2000,鹅湖月刊295期69. 印顺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2000,鹅湖月刊297期70. 《太平经》的养生观,2000,鹅湖月刊299期71. 《太平经》的性命观,2000,鹅湖月刊300期72. 谭嗣同的宗教观,2000,鹅湖月刊302期73. 从《太平经》谈道教的生命观,2000,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1期74. 近五十年来台湾地区民间宗教之研究与前瞻,2001,台湾文献52卷2 期75. 台湾宗教组织化的困境,2001,宗教论述专辑3辑76. 凉山彝族「驱鬼经」的人鬼交感仪式,2001,民俗曲艺(2001.5)77. 从说文解字谈汉字的鬼神信仰,2001,鹅湖月刊307期78. 教育的「圣俗」问题,2001,鹅湖月刊309期79. 神观交谈-从多重至上神谈起,2001,揭谛学刊4期80. 社区文化的宇宙图式与神圣空间,2001,鹅湖月刊312期81. 台湾西王母信仰的时代意义,2001,鹅湖月刊218期82. 砂劳越华人社团与宗教互动关系,2001,马来亚大学《学术论文集》6 辑83.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大宗教研究3期84.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仁宗教研究3 期85. 台湾新兴宗教的宗教对话,2001,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1期86. 民间信仰「合缘共振」与「含混多义」的思维模式,2001,玄奘学报4期87.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1,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2期88. 台湾宗教团体经济资源的问题,2002,宗教论述专辑4辑89. 从灵感到修行,2002,宗教哲学8卷2期2890. 谈台湾药签文化,2002,传统艺术19期91.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2,道韵11辑92. 华人信仰心理与宗教行为,2002,鹅湖月刊324期93. 从唐君毅《病里乾坤》谈儒学医疗,2002,鹅湖月刊328期94. 巫术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35期95. 禁忌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42期96. 唐君毅的《人生之体验》谈儒学的生命教育,2003,新世纪宗教研究1卷3期97. 哪咤神话的生命观,2003,第一届哪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98. 敦煌写卷「患文」的宗教医疗观,2003,普门学报15期99.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4,内政部宗教论述专辑6辑100. 东马德教会的发展,2004,世界宗教学刊3期101. 宗教组织的现代化与对治现代化,2004,宗教哲学31期102. 中国命运观的文化意识,2004,文明探索丛刊37卷103. 佛教与基督宗教社会关怀的省思,2004,文明探索丛刊38卷104. 陈靖姑信仰与法派的宗教形态,2004,新世纪宗教研究2卷3期105. 敦煌写卷「亡文」的生命教育,2004,普门学报19期106. 东南亚大伯公信仰的发展,2004,泉州华侨大学学报107. 对台湾汉人宗教精神领域的研究,2004,高雄道教学院学报1期108.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的宗教观,2004,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3期109. 老子的医疗观,2005,鹅湖月刊357期110. 「通神」与「神通」的文化意识,2005,文明探索丛刊41卷111. 人性与安宁疗护,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创刊号112.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的家庭礼仪与修行法门,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2期113. 佛教经典的胚胎生命观,2005,普门学报29期114.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现况与省思,2005,普门学报30期115.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6,文明探索丛刊45卷116. 台湾寺院经济资源的运用问题,2006,亚细亚民俗研究6辑117. 《善生经》的生命修持观,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3期118. 杂阿含经》的瞻病关怀,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4期119. 牟宗三《圆善论》的生命关怀,2006,揭谛11期120. 从《道法会元》谈宋元符箓法派的世界秩序观,2006,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6期121. 林兆恩的生命关怀,2006,辅仁宗教研究13期122. 明代王道渊的性命相混说,2007,鹅湖380期123. 《周易》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鹅湖月刊388、389期124.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的净土观,2007,妙林杂志19卷10、12月125. 易经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中山大学文与哲学报10期

台湾人发表论文

自创的乱七八糟的门派

李宏毅于199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学位。此外,他还曾获得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

我也里仁的,呵呵

不全是。但有一部分很坏。据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社评说,相信没多少台湾人愿意承受这样的指控,但我们恐怕都得无奈地承认,确实有些非常可恶的台湾人,让我们所有人承担了这样的骂名,让我们台湾人集体蒙羞。我们几乎不敢想像,这几天泰国的媒体,东南亚诸国的媒体,或是其他任何的国际媒体,会怎样描写这件事?去年八月那场泰劳抗暴事件,好像还有人觉得没把台湾的国际形象给糟蹋够,还要再补上这一笔,让全体台湾人的颜面整个跟着再沦丧一次。

台湾论文发表会

大学期间,林佳龙曾参加了“大陆问题研究社”(曾出任社长)、“三民主义研究社”和国民党学生菁英组成的“觉民学会”。1984年,他又通过别人引荐加入台大政治系著名教授胡佛主持的选举研究室,开始关注台湾选举政治,并与陈明通(后曾任“陆委会副主委”)、游盈隆(现任“陆委会副主委”)等人创办台湾政治学会。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中共党史、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两岸问题的资料,同时参加各种读书会和校内外的串连活动,参加过邱义仁、林浊水举办的党外杂志读书会,也跟倾向统一的王津平等人常有来往。 林佳龙政治立场发生改变始于1985年台大学生积极推动学生代表联合会主席直接选举,因与各派学生都熟悉且作风稳健而被推为直接选举设计推动委员会主席。1986年林佳龙在台大校园刊物《大学新闻》发表了《剖析大学的权力结构:党、团、军训、情治单位在台大》一文,形同与国民党正式决裂;当校刊因抗拒审稿被校方下令停刊一年时,他又与学生向校方发动“自由之爱”的抗争。1988年,已就读政治研究所的林佳龙和同学在台大校园里发动“511游行”,校方以影响学校声誉为由、要将其退学时,但因当时台湾政治环境松动,最后仅被记小过。在1990年3月“野百合学运”中,林佳龙虽在服兵役,仍在幕后扮演重要角色;同年中,林佳龙结束2年兵役,重回台大攻读博士,与一些研究生组织了“宪改会”,与“台独”立场鲜明的“台湾教授协会”合组了“台湾学生教授制宪联盟”,提出了所谓“主权”、“制宪”和社会改造等三大主张;1991年5月“独立台湾会”事件发生,林佳龙又参与了援救涉案的台大学生陈正然等人活动中。 而在美国留学的7年间,林佳龙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由于当时台湾已解除政治黑名单,李应元、郭倍宏等台湾学生社核心成员先后回台,美国的台湾学生社出现真空,因此林佳龙即于1994年加入美国的台湾学生社,并与同学举办“北美洲台湾研究论文”发表会,每年一次,每次都有一百多人参加。1995年起,林佳龙又参加国际性中国研究计划;后来又申请到位于日本东京的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参与中国永续发展的课题研究,该计划的主持人是陈水扁上台后出任“驻日代表”的罗福全。在美期间,林佳龙和美国的台湾社团、美日和台湾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建立了一定的交情和关系,而其涉猎的政治范围也扩及台湾历史与文化、政府改造、美日及台湾关系等等。 回国后的林佳龙虽然没有加入民进党,但其政治理念却和民进党完全一致。回台后即出任民进党的智囊,1999年7月曾作为民进党推荐的学者代表参与“宪政改革扩大咨询会议”,主张在“两国论”前提下“修宪”及修法以确定领土范围;在2000年“大选”中,出席各种政论座谈会、民调分析会、上电视,挺扁态度十分鲜明,再加上为陈水扁居间联络李远哲,为扁立下不可或缺的头功。因而,当陈水扁意外捡到政权后,林佳龙出任”国安会咨询委员”,成为陈水扁处理“国防”、“外交”及两岸关系的重要幕僚,也是学运世代第一位“部长级”的高官。 被委以重任的林佳龙成为陈水扁的左膀右臂,在对外关系和两岸关系中出谋划策,而且为了帮陈水扁稳定政局、渡过经济危机,林佳龙还积极为陈水扁的内政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他的努力,更加深陈水扁对其信赖,2002年7月30日,在陈水扁兼任党主席后、并亲自担任入党介绍人的高规格待遇下,林佳龙以所谓“菁英”名义加入民进党。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而学术论文对个人知识储备有着很大的帮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学术论文发表知乎,希望你们喜欢。 学术论文发表知乎 1、确定自己的学术论文专业和分类方向。 2、查阅期刊,寻找合适自己学术论文的相关期刊,并对其规范性,合法性,及专业程度进行综合的了解和考评。 3、寻找代理机构或者杂志社。在此杂志之家网就得提醒各位,一定确认其合法性,正规性了,对于这些机构,杂志社也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考评,并作出慎重的结论。 4、达成协议,支付定金。然后按照编辑或者审稿专家的意见对学术论文进行修正。 5、收到用稿通知后,付清余款。学术论文成功发表之后,杂志社或者相关机构会给你寄去样刊。 6、收到样刊,确认自己的学术论文已经成功发表。(记得确认期刊是正刊,并到知网去查询下有没有被收录) 台湾经济转型与浙江经济发展比较 摘要: 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转型期,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转型。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一个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进入农业、工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跻身“新兴工业地区”行列,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在经济转型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浙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浙江目前状况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相似 我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面临的矛盾问题,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基本相同。1986年台湾人均GNP为3993美元,我省人均GDP2006年达到3998美元,2007年提高到4883美元。处于人均GDP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7%和36.4%。也与1986年台湾城乡恩格尔系数37.6%和41.2%大体相当。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判断。我省目前正处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小康迈向富裕的过渡阶段。二是产业结构基本相似。台湾中小企业比重占98%,我省中小企业比重占到99%。在产业结构中,2007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5:54.1:40.4,与1986年台湾5.6:47.1:47.3的三次产业结构相近。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我省轻、重之比为54.8:45.2。与1986年台湾的51.5:48.5基本相当。三是开放格局基本一致。2007年我省出口依存度为55%,台湾1986年为50%。 欧盟、美国、日本是我省目前三大主要出口市场,比重分别为26%、19.2%和6.88%。1986年台湾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比重分别为48%、11.4%、10.8%。目前我省贸易顺差626.2亿美元,占GDP比重为31.9%,台湾1986年贸易顺差为157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0.3%。而且,我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基本相同。一是资源要素短缺。1986年台湾资源要素制约经济发展问题突出,土地资源紧张、矿产资源贫乏,石油95%依赖进口,制造业劳动力供需矛盾比较尖锐。目前我省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加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结构性缺水问题凸现。能源原材料90%以上依靠外部调入,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紧缺。二是劳动成本上升。台湾劳工工资自1980年代以来上升较快,1986年制造业雇员月平均工资比上年上升了15.8%,分别高出当年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4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劳动成本上升使台湾劳动密集型产品陷入劣势。近年来我省劳动工资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大幅上升,导致一些产品价格低廉优势的逐渐丧失。三是创新能力较弱。1986年台湾研发经费占GDP比例为1.14%,中小企业生产技术引进比例高达56.4%。目前我省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1.34%,技术对外依存度为63%。四是货币升值压力加大。台湾由于连年对美贸易出超。台币升值压力骤增。1986年台币兑美元比上年升值近11%。近年来我省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人民币连续升值,对外贸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五是环境保护压力增强。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民众环保意识增强,1986年发生了鹿港反杜邦运动和宜兰拒绝台塑集团投资建厂等事件。近几年来我省群众对环境诉求越来越高,已经先后发生了多起因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 二、台湾80年代中期推动经济转型的举措和成效 台湾在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在1952年至1960年之间,由殖民经济形态转为进口替代工业发展阶段,初步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二次转型在1961年至1985年,重点是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经济,形成外向型经济体系。第三次转型是从1986年以来,着力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资本技术密集型。建立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提出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为主导的转型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 1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台湾在1986年召开了第三次科技大会。相继制定出台《科技发展十年规划》、《科技专案计划》、《高技术产业水准政策纲要》等政策法规,大幅度提高科技专案预算,增加科技投入,建设高速电脑中心、国际同步辐射研究中心、生物科技中心、作物种源中心等“四大中心”,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同时,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向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各项工业技术服务。从1996年至1986年的10年间,台湾科研经费增长了4.8倍,科研经费占GNP的比例从1.14%提高到1.85%,专门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由5.4%提高到11.9%,台湾地区整体科技实力IMD世界排名为第7位。 2制定产业导向政策,推进产业加快升级。台湾提出发展“策略性工业”,制定《策略性工业之适用范围》,出台《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确定资讯、通讯、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污染防治、医疗保健、特用化学品与制药、航空太空、消费性电子及高级材料等10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光电、软件、工业自动化、材料应用、生物科技和能源节约等8大关键技术。对划入策略性工业的新兴产业。通过免税、加速折旧、纳税限额、放宽保留盈余、关税减免以及融资安排等方式,给予租税奖励和贷款照顾,同时发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对高技术产业集聚带动作用,使台湾从传统制造加工基地迅速成为全球高技术产业基地。1999年与1986年相比,农业就业比重由17%下降到5.4%,工业就业比重由41.6%下降到37.2%,服务业就业比重由41.4%上升到54.5%。高科技产业比1986年增长1.7倍,高科技产业占工业比重提高到38.4%,微型电脑、监视器、电脑终端机等11项高科技产品的产值排名世界第一。 3加强扶持中小企业,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台湾制订了《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辅导中小企业方案”,确立个案整体辅导、提供市场咨询、协调厂商合作、帮助企业融资、加强人才培训和对外投资辅导等6项主要任务,并建立中心卫星工厂制度,以强化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健全分工协作网络,完善产业链,壮大产业群。至1994年中卫体系产业群已达113个,受影响的厂商有1.5万家,产值影响率为45%。同时,在财税扶持上,实施“两税合一”方案,规避重复征税,激励中小企业扩大投资,并设立 “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和7家地方民营中小企业银行,实行优惠利率贷款,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筹资4.5亿元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融资服务。 4推动公营事业民营化。加快金融市场自由化。台湾制定了《公营事业移转民营条例》和《全民优惠释股方案》,采取“出售股权、标售资产、以资产作价与民间合资成立民营公司、公司合并且存续企业为民营企业以及办理现金增资等5种方式实施公有企事业民营化改革。同时,大力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鼓励岛外银行到台湾设分支机构,废止中心汇率制度,放松外汇管制,放宽银行利率,实施利率市场化,支持银行开发保证金交易、利率互换、买卖期权等金融商品。到1996年6月底为止。共有40家外国银行在台湾设立了65家分行以及27家办事处。1997年有10多家民营新银行存贷款额超过1000万元新台币。1999年8月,共成立了124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2400余家高科技企业,保证创业企业的资金来源,增强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 5调整外贸 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台湾为了适应 经济国际化趋势,实行“分散市场”策略,大力实施“亚太战略”,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台商投资东南亚,协助台商拓展中东欧新兴市场,大幅调减关税,降低进口管制,鼓励加工贸易。在高雄、台中港区设置海空联运的仓储转运区,在中岛、成功、台中港和小港4地设置4个专区。调整出口加工区功能,使外贸重心逐步由美国移向亚洲。到1997年,台湾对美国市场依赖从1987年的44%下降24%,对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市场依赖由8%提高至24%。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由1986年的27.6%上升到52.5%。对美国和东南亚投资比重下降了25.3%和32.4%,对祖国大陆投资上升了64.6%。外贸顺差失衡得到矫正,1993年外贸顺差比1987年减少了104.95亿美元,外汇储备趋缓。汇率开始趋于稳定。 6实施环保节能措施,着力降低能源消耗。台湾相继制定出台《 环境保护法基本草案》和《环境研究发展规划》等56项法规,大力实行能源多元化政策,提高使用核电比例,推动太阳能利用,推进石油进口地多元化,逐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同时,实施经济鼓励。推进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改造,开展能源节约技术和再生能源研发, 组织专家到企业提供节能技术的诊断服务。促进再生能源利用,降低传统能源消耗。政府机关率先实施减少10%的油、电、水用量,以引导全民节约能源。1981年至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以年均0.90%的速度递减。石油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由1981年的67.65%下降到1991年的53.47%。 三、借鉴台湾 经验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目前我省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阶段。我们可借鉴台湾的经验和做法,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 1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台湾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目前我省已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12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45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87家,行业与区域创新平台26个。但在现有县级以上自然科学和技术研发领域中,研发机构规模偏小,100人以下占4/5,产业技术 应用研究比例偏低,应用研究成果应用只占51.8%。为此,我省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大科技资源整合,推动研发机构联合,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行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2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引领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以新竹科学工业园为重点的高科技园区,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目前我省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13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6家,但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规模偏小、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等弱点。要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各项配套功能。提升高新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特别是环杭州湾高新区要致力于建成全省高科技产业集聚地,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域。 3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力度,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建立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把中小企业纳入产业配套体系,是台湾提高中小企业产业配套生产能力的主要做法。我省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创业辅导、技术开发、融资担保、品牌建设、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国际交流、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着力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生产体系,引导中小企业纳入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强化企业专业化分工与配套协作,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4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增强金融对产业的支撑。发挥金融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是台湾推进经济转型的成功之处。目前我省民间资本充裕,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地方金融业的潜力巨大。要加快我省地方金融改革,推动地方商业银行资产重组,扩大地方商业银行经营规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试点 工作,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并努力构建我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动民营企业上市,做大做强“浙江板块”。规范发展产权市场,扩大产权交易规模,促进产权合理流动。积极培育地方风险投资公司,引进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服务。 5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台湾推进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我省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环保节能新技术研发,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社会各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积极推广先进成熟的节能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工程。积极优化能源结构,鼓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生态化工业示范园区。 6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构筑内外一体化的开放格局。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是台湾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趋势下,我省要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在科技、人才、 教育、环保、 文化、医疗以及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提高服务贸易的市场份额。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分散贸易风险,减少贸易摩擦。建设和完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推进保税港区、“区港联动”和保税 物流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我省国际资本集聚和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把利用外资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生产和市场战略联盟,鼓励民营企业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到境外设立生产基地、资源基地、营销 网络和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看了“学术论文发表知乎”的人还看: 1. 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2) 2. 核心医学学术论文 3. 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4. 学术论文的发表方法 5. 学术论文的发表

抄袭台湾论文有风险,不建议这种做法。如抄袭的论文没有在大陆发表同行,被查出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是连两岸交流学术论文风险会大。同时,学位越高,被查出来的可能性越大,一般顺序是学士、硕士、博士。抄袭的论文应该签订不发表协议,否则一旦发表,很可能被查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