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徽派建筑历史溯源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6 03:53:48

徽派建筑历史溯源论文发表

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徽派建筑最初源于东阳,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据《寄园寄所寄》载:“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黟县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横店街,200米长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为两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板作台阶。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罗东舒祠融“古、雅、美、大”于一体,共四进四院,后寝宝纶阁高达13.6米,面阔11开间。著名的祠堂还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棠樾清懿堂(罕见的女祠)等。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由于文风颇盛,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财力雄厚。“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于是乎给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其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徽派三绝”——牌坊、祠宇、民居等建筑实体中。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明《五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州邦的崛起,一批拥有资本十万、百万的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支援左宗棠平定新疆。再加上徽商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因而出了大批官僚,有的成为朝中显贵,他们为荣宗光祖,炫耀乡里,除购置土地外,大部份用于奢侈性消费,大兴土木,建筑豪华的住宅、园林、书院、祠社、学校等。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乡土气息。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有雕刻、绘画传统,砖、木、石雕别具一格,因而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筑。”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据《寄园寄所寄》载:“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黟县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横店街,200米长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为两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板作台阶。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罗东舒祠融“古、雅、美、大”于一体,共四进四院,后寝宝纶阁高达13.6米,面阔11开间。著名的祠堂还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棠樾清懿堂(罕见的女祠)等。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宏村承志堂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客图”和“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木雕精品,每每令旅游者惊叹不已。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岗山,前临风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萦回的浥溪河,整个村落设计成牛形,景色极为秀丽,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呈口字、凹字、日字、字母H等几种类型。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民居楼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黟县关麓的“八大家”就是由八个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贯、院庭联幢而成。徽派民居在室内装饰和摆设方面也极为讲究。正堂挂中堂画,两侧中柱上贴挂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学的思想。厅内陈设条桌,桌上东边放一花瓶,两边摆一古镜,中间是时钟,寓意徽商在外永远平安。走进徽州,人们可以从众多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中看到“东方文化的缩影”,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等。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为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表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节妇烈女等,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办法以传显荣光,流芳百世。古牌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每一块梁枋,每一件镶嵌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讲究选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楼脊式,“冲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单门和三门的;有遍饰雕刻、工致华丽,也有平琢浑磨、不事雕饰的,其排列有纵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横列一排。著名的棠樾牌坊群七座牌坊拔地而起,呈半弧形展开,似在诉说着一个个忠、孝、节、义的故事。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四面八柱,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式牌坊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牌坊组合而成,气势极为恢宏,显示着许阁老的丰功伟绩。立于黟县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坊,高12.3米、宽9.95米,四柱三间五楼,全用质地坚细的“黟县青”石料,雕刻精美,流檐翘角,宏伟壮丽。 由于文风颇盛,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财力雄厚。“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于是乎给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其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徽派三绝”——牌坊、祠宇、民居等建筑实体中。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明《五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州邦的崛起,一批拥有资本十万、百万的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支援左宗棠平定新疆。再加上徽商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因而出了大批官僚,有的成为朝中显贵,他们为荣宗光祖,炫耀乡里,除购置土地外,大部份用于奢侈性消费,大兴土木,建筑豪华的住宅、园林、书院、祠社、学校等。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乡土气息。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有雕刻、绘画传统,砖、木、石雕别具一格,因而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足,雨水充沛,土脉厚良,因此石材、林木、土壤资源都很丰富。如石材有黟县青、茶园石、庙前青等;而土种多样,有鸡肝土、黄红土、紫色土、猪血土等;至于木材则种类更丰,目前仍存有千余种,如银杏、樟树、黄松、赤松、金叶松、马尾松、杉树、柏树、樽树及椴树等。徽州三雕正是取材于当地的这些材料用于雕刻。徽州三雕都是在一定的材料上雕刻物体,因此雕刀是其基本工具。徽州三雕采用的刀具形状大同小异,刀头形状有大有小,有尖有圆,但所用材料不同。三雕用刀以前都是用钢打制,现在除了木雕外,砖雕和石雕的刀头大多用钨钢制成,这种刀头硬度大,耐用,不容易磨损。徽州三雕的雕刻类型大致有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工艺流程也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备料、放样、粗胚、细胚、修整等几个阶段。民间艺人在进行三雕创造时,就如同用刻刀来作画一样,而作画是很讲究笔法的,象提顿按挫、钩回曲直、刚柔疾徐等,同样用刀方法也多种多样,如直人刀、斜人刀、切刀、冲刀、涩刀、轻刀、迟刀等等,不同的用刀,会产生不同的刀力,如冲、切、削、铲、刮、挑、凿、划、疾、徐、迟、顿等,便能在材料上雕出不同特点的形象,这点在砖、木雕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徽州三雕题材广泛,工艺精巧,形象细致生动,而且层次丰富,少则几层,多则十数层,尤其是清朝三雕鼎盛期的木雕、砖雕则更显突出。这就要求三雕艺人在雕刻时,尤如画家、书法家创作时讲究章法气韵、笔墨意境一样,更要讲究刀法的运用,要将各种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纸艺浮雕历史溯源论文发表

纸浮雕是一种以纸为素材、使用刀具塑形的工艺,别名纸雕。 纸浮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纸的发明及16世纪德国对纸的改良成果。随着纸材来源的普及和技术的演进,纸浮雕发展成一种插图媒体。纸雕,也叫纸浮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纸的发明及16世纪德国对纸的改良成果。纸雕是一种以纸为素材、使用刀具塑形的工艺。纸作为立体形式的表现物出现得很早,中国很早就有手工扎作而成的人物。18世纪中叶,欧洲一群喜爱创作的艺术家开启了纸雕艺术的大门,他们利用简单的工具及不同的纸张,创作出许多主题式的纸雕作品。17世纪的英国著名纸雕艺术先驱奥古丁.华克,在1760年完成的两幅海洋作品至今仍保留在英国格林威治国家海洋博物馆内。归根结底,纸雕是以一种特殊纸质为制作材料的手工艺品。据介绍,纸雕最早是用一种叫“纸莎草”的植物制成的草纸制作,后来在土耳其等海湾地区,人们开始用家畜的皮代替这种草纸,但这也无形中使这种手工艺品价钱昂贵。20世纪时,人们做出了类似的纸张代用品,而且这种纸张既坚固又有柔软性,价格也较为便宜,因此这种既厚又透明的纸浮雕用材也就诞生了。随着纸材来源的普及和纸雕技术的演进,纸雕发展成一种赚钱的插图媒体。至今,纸雕仍是立体插图业的尖兵。西方许多美术学府都设有专系,教授纸雕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立体创作方式。

导语:纸艺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其实不然,在很久以前的古时人们就开始利用纸制作各式各样的装饰品,从灯笼到兼职再到现在的纸艺拼装饰品。纸艺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了。而且目前的纸艺术品已经有了自己的鉴赏标准和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关于纸艺DIY以及纸艺的发展历史,下文小编就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纸艺DIY的要诀

小编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三点要诀:第一就是大家在进行纸艺DIY的时候要先考虑可行性以及设计方案;第二就是大家方案设计完毕后要进行合理的构图,构图是必要的,不能只是心里想到不画图。同时在选纸的时候一定要选用合适的纸料;第三点就是一定按预先方案对纸进行剪裁和拼装,手上的功夫一定要过关,不过关是不行的。这就是纸艺DIY制作过程中的要诀。

简介

纸艺很古老,从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纸莎草薄片至中国西汉时期的植物纤维“纸”到明确意义上的东汉蔡伦造纸术发明的纸;从东方平面或立体的剪纸、折纸、纸扎(彩灯、风筝、欢门、明器纸扎、戏曲人物纸扎等等)到西方二维或多维的剪影、纸拼贴、纸构成、纸雕塑、纸装置、纸浆艺术、实用纸艺(纸玩具、纸家具等等);从民间艺人的乡土纸艺,到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及包豪斯的现代纸艺,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纸艺这几年来在世界各国可说是大行其道,原因除了纸材料价廉易得之外,纸本身的可塑性也相当高,是极佳的美术创作素材。纸艺DIY,正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们像孩子一样如醉如痴。当一些普通的纸,在我们手中变成飞翔的蝴蝶、绽开的花朵、可爱的时装小人时,心情也变得难以想象的精致。在此过程中,一幅图画、一套纸风铃、一捧花朵、就轻易变成家里最跳跃的点缀了。

类型

1、传统纸雕以纸为素材,使用刀具塑型的工艺艺术,他结合了绘画及雕塑之美,并且较平面艺术多了立体发展的空间,产生了有趣的光影变化.通过切、剪、折、卷、叠、粘等技法,就 可以创作出变化无穷的纸雕作品.现在纸雕广泛应用在了场景布置、装饰美化、广告招贴、贺卡等方面。

2、3D免切割立体纸雕这是在立体刻画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产品,减去立体刻画的手工切割的过程,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就将其切割好,只要小心的将其按编号对号粘贴,并做适当的立体造型,就可以做出立体刻画那样的浮雕效果的画作。

3、台湾纸藤花这是从台湾流传开来的,采用台湾纸藤来制做. 纸藤是一种被扭成绳状的纸,将其展开后来制作纸花,一般宽度为9-11厘米,它的特点是:韧性好,挺度好,色彩鲜艳,手感柔软,不易破损和退色,易造型,十分适合制作纸花,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有自然的直条纹理,这是其他纸张无法比拟的,这种纹理使得花朵更逼真、美观。除了纸藤花外,还有绵纸、南韩手揉纸、弹力纸等都广泛应用在纸花工艺。

4、立体刻画又称立体投影画,基该方法是:用特种纸张印刷好的数张图片,通过巧妙的切割、重叠、粘合,作出很有立体感的浮雕效果,更显特色与档次。他可以根据自己对画面层次、物体结构、立体空间的理解,用笔刀小心切割,分出块面,用工具做出造型,然后用特殊的胶将其垫高与固定。

5、纸蕾丝是西班牙流传的一种工艺,又叫帕吉门,以前是在羊皮上制作的一种工艺,主要用来装饰教堂,现在衍变成在羊皮纸上制作,因其可以作出各种精致的蕾丝效果,所以又称:纸蕾丝刺绣.19世纪开始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成为时尚风气,因为羊皮纸纤维强韧,又有剔透之美的特质,再加上塑造的技巧可以作成卡、书签、礼盒、装饰画、餐桌装饰、灯罩、立体花束等。

6、纸艺包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礼盒、生活用品等的包装越来越受到欢迎与重视,形形色色的纸张也就成为了包装的主要材料之一,给生活带来更多的美丽与惊喜!

7、折纸可能折纸是大众最为熟知的一种纸艺了,儿时就开始折纸飞机、千纸鹤等了,现在折纸的花样越来越繁多,折纸花卉、折纸帖画、折纸礼盒......都美轮美奂。

8、衍纸发源于十八世纪英国流传于英国王室“贵族间的一种艺术”。彩色的细长纸条通过卷、搓、刮等方法呈现各种线条、几何块面等,常被运用于卡片、包装装饰、装饰画、装饰品等。然后通过粘贴组合就会变化出各种工艺品。

9、纸艺小品应用纸张的各种特点,进行剪、粘、撕、糊、裱、折、捏、揉、刮、等方法可以制作出各种小装饰物或小玩意儿,都是你尽显创意、寻找生活乐趣的好项目哦!

特点

纸艺成品中最“抢眼”的就要数那些颜色鲜艳,栩栩如生的纸花了。简简单单的一张纸居然可以做出50多种不同的花,如玫瑰花,康乃馨,百合花,牵牛花等等,还有些你连名字也说不出来的,让你不得不目瞪呆老天。这些纸花花样逼真,美丽而经久。自己双手做出来的东西,绝对是怎么看就怎么的好看。拿成品来摆设,在美化你的家居同时又能美化你的心情。又或许拿来送给别人,这样的礼物一定很特别。

不信?那你试着亲手做几朵玫瑰送给你的情人啦,保证让他或她感动得直往你的怀中扑。纸艺品是一种新型环保的工艺品,其市场空间大、投资少、无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不管是作为创业还是休闲,都是一个极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你可以在创业中锻炼自己,也可以在休闲中提高自我。纸艺DIY所需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几种色彩鲜艳的纸,不同的纸适合做不同的花。

如纸绳、它纸质微皱,适合做玫瑰。再如手揉纸、韧性极好,拿来做薰衣草最好;又如彩浪纸,它较厚较韧,最适合拿来做向日葵等的花蕊。此外,再加上铁丝、剪刀、小钳、白乳胶等“道具”就可以一展你的心灵手巧了。

结束语:关于纸艺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述的就是这么多了。相信大家看完小编的介绍以及已经对纸艺的相关信息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了吧?如果大家看完小编的讲述对纸艺行业有兴趣,想尝试一下开纸艺店的话,小编还是建议大家从兼职做起,因为一开始大家肯定对纸艺的理解以及技术上达不到制作商品的成都。所以大家还是要从兴趣做起,慢慢过渡,不能想着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1、#define后面不能加分号,这个是不允许的. 2、C语句行以;为行识别单位,没有;,会被认为当前行未结束 3、#define i int是预编译标示,不是代码语句,因此不能用; 4、“像这种分号。

在一个平面上出现凹凸不平有起浮的就叫浮雕。顾名思义,就是用纸这种材质做成的浮雕.

历史建筑论文发表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许多人可能对“近代建筑”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中国还有什么……近代建筑?”当我告诉你:上海外滩的建筑,就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种典型的代表时,你会恍然大悟——“不就是那些‘洋楼’吗!”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 of 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 PUMC)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人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杨廷宝(1901-1983)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设计作品运用中西建筑处理手法,不墨守陈规,刻意创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誉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 and Yang)是中国近代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建筑事务所,中国有相当影响,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许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华盖建筑事务所”(The Allied Architects Shangai)、“庄俊建筑事务所”、“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董大酉建筑事务所”、“兴业建筑事务所”等都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庆、成都、无锡、桂林、贵阳、昆明等地主持设计了许多建筑项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建筑设计创作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建筑设计创作问题多有著述,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铺面改造设计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但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早在本世纪之初,两位中国人建筑师就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作过不同的尝试:供职于陆军部军需司营造科的沈琪,于1906年为陆军部衙署设计了一栋以西洋样式为主、但颇多中国装饰的主楼;受命于两江总督的通州师范学校工科毕业生孙支厦(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设计了一栋基本为西洋样式的江苏省谘议局建筑。此后近九十年间,中国近代和现代建筑师有无数设计作品问世,样式繁杂。但是,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艰难摸索,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 虽然今天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再是伴随着侵略而来,但中国建筑师仍始终跳不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几千年历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环。虽然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成为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但他们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我想,这当是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一个方面。 对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应予以积极的保护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另一个方面是:中国近代建筑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先辈辛苦耕耘的历史见证,是我辈的光荣,也是对后代所应尽的责任。只要我们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课题,仔细想想我们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宝贵历史文物的代价。”《活的历史枣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1982年)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写得是何等地好啊! 关于近代建筑的保护,有两方面的工作: 1、对具体建筑物调查、实测,进行建筑历史研究。 这项工作主要由民间学术团体开展。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有部分初步成果问世。但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干扰,除偶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外,大陆上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实际上是处于停顿状态。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历史学界,随着对涌进国门的五彩纷呈的众多国外建筑流派的介绍、评论,进而变为对其发生、发展之渊源的关心,并引发了如何认识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这样一来,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注意。1985年8月,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第二时期的序幕。 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的联合资助,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举行了五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 179篇,出版四本论文集(收入论文92篇)。同时,通过中日合作,至1995年底共进行了哈尔滨、青岛、烟台、南京、武汉、广州、北京、厦门、重庆、昆明以及庐山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填制调查表2612份,出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十六个分册。上述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定于1996年9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将是一次承上启下的盛会。 2、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机构推进。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通知》发出后,在各地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同中日合作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调查互相配合,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一批推荐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优秀建筑名单和资料。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共56项。其中27项为近代建筑。 同时,各地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具体工作也逐步进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亦做了部分工作:1993年7月,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规划局支持下,受北京铁路分局文化宫委托对1906年建成的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筑进行复原改建设计,以保护北京的历史风貌;1993年10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三峡工程淹没区四川境内的近代建筑进行考察,对有重要价值的进行论证,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以保护长江沿岸景观;1994年6月,受西城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委托对西城区北京水准原点、陆徵祥家族墓庐等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建档定级保护;1995年6月,受宣武区建设委员会委托对宣武区大栅栏、天桥、白纸坊地区14栋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代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逐步付诸实践。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对其进行保护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正在逐渐体现出来。

中国古建筑大系(共10册)详细介绍:为弘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不惮繁杂,潜心调研、摄影、编纂,出版了大型画册《中国古建筑大系》。全书共分10册:①宫殿建筑、②帝王陵寝建筑、③皇家苑囿建筑、④文人园林建筑、⑤民间住宅建筑、⑥佛教建筑、⑦道教建筑、⑧伊斯兰建筑、⑨礼制建筑、⑩城池与防御建筑。这部巨著,集中国古建筑大全于一书,不但内容精当、图片精致,而且印装精美,值得每位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者与爱好者珍藏。本书曾获得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特别奖。读者对象广大读者。目录本书共分10册。①宫殿建筑论文:历史上的宫殿建筑—从原始简陋迈向宏伟壮丽、北京故宫—智慧和血汗结晶的璀璨明珠、沈阳故宫—满汉蒙藏建筑艺术精华的融合。彩色图版、图版说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附录:宫殿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结构示意图,遗址分布图,导览图。建筑词汇。中国古建筑年表。②帝王陵寝建筑论文:陵寝建筑形制与艺术—探索神秘的艺术殿堂、陵寝的单体建筑与总体布局—展现多彩多姿与气势宏伟之建筑风貌。彩色图版、图版说明:帝王陵寝建筑。附录:陵寝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透视图,结构示意图,遗址分布图,导览图。建筑词汇。中国古建筑年表。③皇家苑囿建筑论文:奠基、发展时期—从原始的畋猎迈向自然、精雅、成熟的休闲空间、最后兴盛时期—集中国皇家造园大成的清代的苑囿。彩色图版、图版说明:皇家苑囿建筑。附录:皇家苑囿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结构示意图,遗址分布图,导览图。建筑词汇。中国古建筑年表。④文人园林建筑论文:文人园林的发展—造园是体现澄怀观道的山林生活、文人园林的艺术特征—古朴之美,融诗入景,画中之游、布局和设计—以有限造无限,显苍然与明媚、掇山和理水—结合峰峦动势之美与湖、沼、幽涧曲线。彩色图版、图版说明:文人园林建筑。附录:文人园林的平面、立面、剖面图,结构示意图,遗址分布图,导览图。建筑词汇。中国古建筑年表⑤民间住宅建筑论文:民间住宅的发展历程—纵横话历史,捭阖探源流、民间住宅的建筑形式—宅居融民情,风韵会地理,民间住宅的艺术特征—稚拙藏超卓,朴厚寓灵幻。彩色图版、图版说明:民间住宅建筑。民间住宅建筑的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结构示意图,遗址分布图,导览图。建筑词汇。中国古建筑年表。⑥佛教建筑论文:中国佛教的形成与发展—以玄解佛,以佛补玄、中国佛寺的建立与演变—从白马寺的创建到隋唐时代的佛寺林立、中国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西方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融合。彩色图版、图版说明:佛教建筑。佛寺、佛塔、石窟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结构示意图,遗址分布图,导览图。建筑词汇。中国古建筑年表。⑦道教建筑论文:中国道教的兴起及其内容—不死的探求,仙道的世界、道教建筑概说—从“治”、“靖”到“宫观”的建筑形制特色、洞天福地与丛林—祀神、修炼、传教、斋醮的场所。彩色图版、图版说明:道教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结构示意图,遗址分布图,导览图。建筑词汇。中国古建筑年表。⑧伊斯兰建筑论文:伊斯兰教建筑的历史沿革—从阿拉伯经丝绸与香料之路传入中国的前后历程、伊斯兰教建筑的类型与组成—中阿混合体的清真寺及墓祠建筑的独特风貌、伊斯兰教建筑的布局与装修。彩色图版、图版说明:伊斯兰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结构示意图,遗址分布图,导览图。建筑词汇。中国古建筑年表。⑨礼制建筑论文:礼制建筑的形成与历史演变—从儒家的礼制思想到明、清时代的坛庙祭祀系列、礼制建筑的形制及艺术特色—从帝王之家到百姓之家的自然与人文祭祀系列。彩色图版、图版说明:礼制建筑。礼制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结构示意图,遗址分布图,导览图。建筑词汇。中国古建筑年表。⑩城池与防御建筑论文:城池防御建筑的沿革—历代都城的兴盛与衰亡、城池形制、结构、营造与攻防—建筑坚固险要的防御体系、万里长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防御工程。彩色图版、图版说明:城池防御建筑。城池防御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结构示意图,遗址分布图,导览图。建筑词汇。中国古建筑年表。 HI:SHOPBOOKS

盲目了,不知如何来入手,那就我来浅谈中外建筑史论文3200字

一般一篇即可

历史建筑省级期刊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1930年7月创刊,中国营造学社编辑出版,主要刊载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文章。第1卷为半年刊,第2卷为不定期刊,自第3卷起为季刊。1945年停刊,共出七卷23期。《中国建筑》 1932年11月创刊,中国建筑师学会主办,综合性建筑学术刊物。月刊,出版至1937年4月为止,共出54期。《建筑月刊》 1932年11月创刊,上海建筑师协会主办,综合性建筑学术刊物。月刊,出版至1937年4月为止,共出54期。《建筑》 1954年创刊,月刊,原建筑工程部创办,现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办,综合性建筑刊物。《建筑学报》 1954年6月创刊,月刊,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城乡建设》 1956年3月创刊,月刊,原名《城市建设》,1982年 7月改今名,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办,综合性指导刊物。《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57年创刊,不定期,1982年改季刊,综合性建筑学学术刊物。《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59年 6月创刊,不定期,1981年改季刊,综合性建筑学学术刊物。《工业建筑》 1963年创刊,月刊,原名《冶金建筑》,1983年改今名,冶金工业部主办。《建筑技术》 1974年1月创刊,月刊,建筑科学技术刊物。《城市规划》 1977年8月创刊,不定期,1981年改为双月刊,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建筑师》 1979年 8月创刊,每年四期,《建筑师》编辑部编。大型建筑学理论丛刊。《建筑结构学报》 1980年2月创刊,季刊,1981年改双月刊,中国建筑学会主办,以房屋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学术刊物。《建筑知识》 1980年创刊,双月刊,原名《建筑科普》,1981年改今名,中国建筑学会主办,建筑学科学普及刊物。《建筑工人》 1980年5月创刊,月刊,建筑学科学普及杂志。《建筑历史与理论》 1980年创刊,不定期,中国建筑学会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主办。《世界建筑》 1980年10月创刊,双月刊,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合办。评介外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新理论、新实践的专业刊物。《四川建筑》 1981年5月创刊,季刊,四川省建筑学会主办,综合性建筑技术刊物。《新建筑》 1983年10月创刊,季刊,华中工学院建筑系、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合办,综合性建筑学学术刊物。《古建园林技术》 1983年12月创刊,1984年起为季刊,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市第二房屋修缮工程公司等合办,研究和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和古典园林的专业刊物。《时代建筑》 1984年11月创刊,不定期,同济大学建筑系主办。《中国园林》 1985年创刊,季刊,中国园林学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建设局合办,园林学术刊物。

建筑界是江苏商报主办的一本,关于建筑类的技术性期刊,专业的建筑期刊,省级期刊,可以为建筑类人才提供发表论文,学术研究的期刊。也可以为建筑类评职称发表论文。

SSCI收录与建筑和城市相关刊物,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JOURNALLISTRelatedwithArchitectureandUrban。

1、《建筑与规划》是199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庆康。

2、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3、《欧洲城市与区域研究》(EuropeanUrbanandRegionalStudies)是一份1994年起出版的英语都市研究(urbanstudies)学术期刊,由SAGEPublications出版,现任主编是玛丽王后学院人文地理学教授亚德里恩·史密斯(AdrianSmith)。

4、在城市规划中制定措施,保存和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地区、建筑群和建筑物(包括遗迹),甚至整座城镇。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研究国家和民族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均有重要意义。

安溪历史建筑论文发表

建筑工程论文发表的要求:1、题名规范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2、作者署名的规范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3、摘要的规范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4、关键词规范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5、正文规范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6、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这里,作者也是可以了解一下发表英语论文时引文的格式规范要求.(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学术堂来给大家讲一下建筑工程论文发表期刊对论文的要求:1、论文基本要素:标题、作者、作者单位、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结尾、参考文献.2、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职务、职称、学历、研究方向)3、期刊对论文字符数要求:一篇论文字数多少没有要求,一个版面(一页)也是一篇论文,5个版面也是一篇论文,但杂志社是按照字符数所占版面来收费的,若论文发表职称评审没有字数要求,可尽量发一到两个版面即可,这样能省钱.(个别单位有字符数要求3000以上)

【安溪桥位于县城西部祥云渡。横跨晋江西溪,连接祥云与北石两岸。宋时,附近有凤池桥,县令杨承祖建于开禧年间(1205—1207年),朱熹的学生陈宓于嘉定三年(1210年)出任安溪县令后,将桥改建为石址木梁桥,在桥面上盖有廊屋46间,后被大水冲毁】。

1、评中级职称,一般需要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发表三篇建筑类论文;2、建筑类论文发表的相关期刊有《建设科技》、《城市建设》《中华民居》《山西建筑》《建筑节能》等等,这些都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一些,注意是相对于核心期刊;3、建筑类论文发表,可以自己写论文之后联系杂志社,进行审稿等事宜;也可以委托代理发表,现在很多期刊网站都可以代理发表论文,根据我和同事评职称发表论文的一些经历,建议联系专业、权威的网站,比如论文时代、文曲星论文网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