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海外华文教育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2024-07-04 18:58:47

海外华文教育论文发表时间

首页: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作者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常用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同时需要提供稿件的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于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另起一页,顺序依次为:中文题目、中文提要、中文关键词、正文内容、注释、参考文献。为方便本刊双向匿名审稿,请不要在正文中出现有关作者的信息。本刊稿件的注释及参考文献采用如下体例:(一)、注释作者如对文章题名、责任者、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需做必要的解释或说明,请在当页用脚注表示;对于文章特定内容的解释说明,请用“注释”方式置于文后,序号用带“[ ]”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连续编号。(二)、文献引用A、行文中的文献引用格式:著作为赵金铭等(2003: 73-83)、Ellis,R. (1994: 199-201),数字为引用页码;论文为吕叔湘(1982)、Ellis,R.(1992),不注页码。B、括注格式:(陆俭明, 2005:27)、(Rod Ellis, 2003:45-52)。多个作者之间用分号隔开:(杨惠中, 2000: 47; 张宁志, 2000: 84)、(Leech, 1983; Smith, 1983)。多个文献之间,中文用顿号隔开,英文用逗号隔开,同一作者同一年发表的多个文献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赵金铭, 1998、2003a、2003b)、(Nunan, 1989,1992)。(三)、参考文献正文所引文献须在正文末尾列出。中文参考文献在先,外文在后。中文按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外文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每条文献必须顶格书写或打印,换行时前面空两格。(四)、参考文献格式A、专著格式为 “作者或主编者:《文献题名》,出版地: 出版单位, 出版年。”如: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Stern, H. 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B、译著格式为“原著者:《文献题名》,译者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如: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年。C、期刊文章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如: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语言文字应用》 2005年第1期。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4 (2).李如龙:《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D、报纸文章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如: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5日,10版.E、论文集格式为“作者或主编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 如:张德鑫、李晓琪:《对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汉语教学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F、论文集析出文献格式为“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主编或编辑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如:陈荣岚:《汉语方言研究与海外华语教学》,刊于黄鸣奋《海外教育五十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585-592页。Rose, K. R.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about requests in Hong Kong. In E. Hinkel (ed.),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67-180.G、电子文献格式为“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出版地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引用)日期(任选)。”如:王艳丽、吴兰岸、宫树梅:《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技术与应用》H、学位论文格式为“作者:《论文题名》,学位授予单位名称,论文类别(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年份。” 如:简夏兰:《当代法国汉学研究》,台湾淡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I、其他类型的研究报告、标准、专利、未定型文献等格式参考如上,提供必需的信息。(五)正文中大小标题前的序号依次为:一、二、三……(一)、(二)、(三)……1. 2. 3.……(1)、(2)、(3)……。 从收到稿件之日起三个月内本刊会将审稿结果通知作者,三个月内作者不得一稿两投,否则后果由作者自负。稿件一旦被本刊录用,便不得在本刊正式发表之前以任何形式另行发表或出版。稿件一经发表,即赠样刊2册,作者如有特殊需求,请加说明。由于本刊已加入万方数据期刊网和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GEPS),所以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为其文稿刊登后可供上述网站收录、转载并上网发行,本刊不另付作者著作权,包括网络版权使用费等其他报酬。来稿请寄:361005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海外华文教育》编辑部。《海外华文教育》编辑部

(1)Mechanisms underlying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of Chinese simple sentence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年09月(2)周梦蝶诗歌中“雪”的物质想象研究,《台湾诗学学刊》,2010年10月(3)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台湾学生书局,2010年10月(4)现代汉语位移结构的范畴化及其认知解释,《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09月(5)猫族隐喻与都市生态,《南国人文学刊》,2010年08月(6)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与展望,《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08月(7)语言认知的认知特性与教材编写策略 《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3期(8) “法”的词缀功能与相关动词语义结构,香港大学《中西文化》,2009年11月(9)汉语句法的认知加工及其脑区机制,《阅江学刊》,2009年10月(10)大脑枕叶语言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与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8年10月(12) An event-related neuronimaging study of prepositions processing in Chinese: Is N280 a specific component for closed-class word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8年09月(13) 余光中诗歌的一种社会心理解读,《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8年09月(14) V法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中国语言学报》,2008年07月(15)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汉语学报》,2008年06月(16) 现代语法理论下的汉语被动句研究的走向,《理论月刊》,2008年03月(17) 非谓谓语句的空主语的句法语义特征,《语言科学》,2008年03月(18) The State of “Prepositions” in Modern Chinese: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Neuroscience Bulletin,2007年10月(19) 犁青诗歌诗意风格的心理语义分析,台湾大安出版社,2007年08月(20) 可靠的改良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7月(21) “X了”的词化、虚化及其机制,《汉语学习》,2007年06月(22) 言语障碍的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中国康复》,2007年06月(23) 操汉语失语症患者动词配价的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月(24) 痖弦诗歌的语义风格解析,《痖弦诗歌神性与魔性》,2007年05月(25) 论知识管理框架下的知识创新与人的认知因素,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月(26) 解释学视野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先秦两汉学术》(台湾),2007年03月(27)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语言文字学》,2007年02月(28) 语言机制与脑区功能的动态结构分布关系述论,《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29) 中国语言学2005年研究概况,《中国学术年鉴》,2006年12月(30) 空主语的性质、分类及其相关问题,《外语研究》,2006年11月(31)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32) On the Studies of the Cerebellum and Its Linguistic Function,Trends in Neurosciences,2006年07月(33) 清代江淮官话与《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韵母系统,《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10月(34) 《小脑与认知》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10月(35) 试论“完了”的虚化过程,《语言科学》,2005年07月(36)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06月(37) 依人写史,开启后学,《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4月(38) 神经语用学及其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01月(39) 论诗歌语言对普通语言的性质与意义之超越,《异端与开拓:中国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12月(40) 《中原音韵》研究述评,《汉语史研究集刊》,巴蜀书社,2002年11月(41) 论诗歌语言的建构及其对语法意义的消解,《国文学报》(台湾),2002年11月(42) 民族对音比较法与汉语音韵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04月(43) 透视分离法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月(44) 论《史记》中“VP之NP”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纪实与浪漫——史记国际研讨会论文》,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03月(45) 《尔雅》与汉语语源学研究方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2月(46) 论《尔雅》的语源训释条例及其方法论价值,《语言研究》,2001年12月(47) 《尔雅》成书时代新论,《辞书研究》,2001年12月(48) 20世纪大陆《中原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汉字文化》,2001年09月(49)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音研究的历史分期,《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08月(50)国语运动与汉语语音研究,文史杂志,2000年08月(51) 1870: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分期论说,《外语学刊》,1999年09月(52)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体例与性质,《辞书研究》,1999年02月(53)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反切特点,《中国学研究》,1998年10月(54) “什么”语源的方言补正,《中国语文》,1998年06月(55)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古汉语研究》,1998年06月(56)词库与句法关系的新视野——平行构架理论的词汇及语义倾向性分析,(同高明乐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57) 隐喻的终极——论诗歌文本的“彼岸”想象,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8) 隐地诗歌的“时间词”隐喻,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9) 萧萧诗歌的“白色”想像,《简约书写与空白美学》,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11年04月(60) 身世同构及其文化隐喻,《中语中文学》(韩国)总第48期,2011年04月(61)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62) 十九世纪汉语的传播与流变:《汉语手册》绪论(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3期(63) 从言意之辨到语义解构——对钱钟书“字名论”的阐释,《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2年05月(64) 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中文学术前沿》(第三辑),2012年04月 (65) 汉语“V上/下”动趋构式的语义类型及其范畴化,《槿山安秉均荣休纪念文集》韩国首尔,2012年01月(66) “X以”的成词过程——以“加以”为例,《古汉语研究》,2011年11月(67) On the Infinitive Structure in Chinese from the Noun Small Clause,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年06月(68)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上海方言的音类与词类(译文),《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06月(69)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与汉字特征述论(译文),《海外华文教育》,2012年06月 (70) Cognitive analysis on the syntactic property of preposition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汉语二语习得中介词的词类属性及其认知机制),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ASLAR,NEW YORK),2012年06月(71)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构建,《阅读白灵》,台湾秀葳出版公司,2012年06月(72)汉语特征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纸日期】2012-11-26 (73)语言艺术学科构建的历史观照——《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述评 方环海; 张洁琳; 林馨 国际汉语学报 2013-01-31 (74) 西方汉学中汉语词类研究的特征意识,《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3年09月 (75) 认知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06月 (76) The Nature,Distribution and Relevant Questions on Null Subject in Chinese,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6月 (77) 中国语言艺术学科的历史观照,《国际汉语学报》,2013年01月 (78) 17-18世纪西方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东亚人文学》(韩国),2013年01月

海外华文教育论文发表

1.《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2.《“要是S就V了”句式语义语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3.《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4.《现代汉语“形+动态动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5.《《汉语常用词汇与日语相应汉字词汇对比》,《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1。6.《日汉语气助词系统对比》,《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8、《“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10.《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11.《对外汉语教学释词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12.《试谈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13.《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执笔),《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14.《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15.《〈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16.《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7.《论功能及相关问题》,《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汉语文化双向教程〉的设计与实施》(执笔),《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19.《〈骆驼祥子〉中所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20.《加强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21.《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2.《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归属》,《汉语学报》2001年第3期。2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1期。24.《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期。2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上),《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3期。26.《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下),《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4期。27.《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28.《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9.《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0.《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31.《论第二语言教材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3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2004年第1期。34.《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5.《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36.《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37.《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38.《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9.《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0.《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41.《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42.《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综观》,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3.《单音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和语法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二期,商务印书馆,2006。44.《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5.《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6.《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7.《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综述》,《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8.《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49.《单音形容词构成的主观评价句》,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0.《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51、《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52、《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4期。53、《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偏误分析》,袁博平主编《TheoreticalandEmpiricalApproachtoAppliedChineseLanguageStudies》,CypressBookCo.UKLtd.2007。54.《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5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纵览》,《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4期。又收《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六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6.《汉语国际推广》(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编),商务印书馆,2008。57.《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汉语学习2009/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8.《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0359.《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09/0360.《教学模式与分技能设课教学模式思考》,《多维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书评1、《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2.《分析缜密总揽全局—读赵金铭〈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译文1.《使成复合动词的形成过程》,[日]志村良治著,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论集》第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2.《‘这’和‘那’——中古新的指代词体系》,[日]志村良治著,《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文章1、《汉语中的“V是不(没)V”格式》,《学汉语》1991年第11期。2.《“尽管”和“不管”的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2期。3.《“动词+好+了”和“动词词组+好了”》,《学汉语》1992年第3期。4.《“也好”的几种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5期。5.《比较“据说、听说、说是”的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10期。6.《“再说”的几种用法》,《学汉语》1993年第8期。7.《“有什么好+V+的”格式》,《学汉语》1993年第10期。8.《汉语交际功能项目230项》,《学汉语》1996年第1——12期连载。9.《口语中的“真有你的”》,《学汉语》1998年第3期。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案设计,《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11.《关于构建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

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充分整合华文学院、文学院和华侨华人研究所的学术资源,确立了以华文教学与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为优势,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特色,能体现华侨大学的办学宗旨的学科建设目标。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分为:华文教育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等5个研究方向。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努力把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突出学术成就和良好学风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成一支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打通学科“壁垒”,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寻求学科的学术综合,实现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与华文教育实践相结合,建立“学以致用”的学科特色,为扩大海外招生提供充足条件。提升学术研究的层次,使各研究方向的科研能力及学科的总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准。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海外华文教育的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成为向海外华侨华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共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在泰国和印尼开设了中文专业研究生班;提高了教学质量,“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建设点;拓展针对海外主流社会的华文教学,海外师资培训和夏令营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该学科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华文教育论文集1部,教材3部,发表论文152篇,其中多篇发表在《文学评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并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与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学术联系。2共有16人次参加各种重要的学术会议。成功主办“世界华文教育论坛(香港)”国际研讨会。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海外华文教育论文发表网

貌似不怎么样,感觉运气好资料是有用的,不好的话就不行了。而且网上很多说华文是子的帖子,上贴吧去看看就能发现,而且资料挺贵的,还是认真复习好了,反正时间还长呢。

中国华文教育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中国华文教育网以推广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下设“华教资讯、华文教材、网上课堂、资源中心、中华文化、青少年活动、华教社区、图片、视频”等九个频道,通过提供华教信息发布、精品课程示范、师资培训课程、华文教材下载、中华传统文化讲座等贴近华文教学需求的资讯,服务海外华文学校教师、学生和其他热心中文学习者,力促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发展

1.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汉语教学学刊》第5辑,李晓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2.意义与形式、流利与准确——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两个问题,《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1期3.国外汉语师资远程培训网络资源建设,《汉语教学学刊》第3辑,李晓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4.基于网络的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制作与应用,《对美汉语教学论集》,程爱民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5.基于资源策略的网络学习模式,《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2期。6.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材编著系统:理论依据与设计开发,《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第6期。7. 国外汉语师资培训网上测试系统设计(第一作者), 《海外华文教育》2006年第4期。8.汉语教材编写研究,《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上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学年鉴》编委会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出版。9. 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与教学考察报告(第二作者),《海外华文教育》2006年第1期。10. “乘风汉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乘风汉语>教学设计与研究》,刘颂浩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7月出版。11.美国常用汉语教材分析,《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12 以网络为媒介的对外中国文化教学研究,《文艺报》(理论建设版),2005年6月2日第59期第7版。13.网络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交互”,《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张普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14.文学语言的语料库研究方法,《文艺报》(理论与争鸣版),2004年3月25日第33期第2版。15.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料库建设及在线检索程序开发,《海外华文教育》2003年第3期。16. 因特网第二语言学习课件的设计原则与制作方法刍议,《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17.“祝颂”言语行为的汉英对比,《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18.计算机自适应测试及其在因特网第二语言测试中的应用,《海外华文教育》2001年第3期。19.基于因特网的华文现代远程教学实践,《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增刊(教学论文专辑)。 略20.论东南亚华裔学生华语学习词典的编纂,《辞书研究》2001年第4期。21《华语学习词典》简介,《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2期。22 略论华文现代远程教学网站的建设,《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1期。 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3《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24 因特网与远程教育概观,《海外华文教育》1998年第1期。2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2期。26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华语教育个案调查与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 《英汉对比研究》的特色,《现代外语》1995年第2期。27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原则与方法,《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28汉英时间观念差异及其在词语中的反映,《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第一集,第67—71页,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编,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29功能和形式的关系及其处理原则——编写对外汉语功能教材的几点体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30英美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31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功能——形式关系及其处理原则,《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32用复合词表示的明喻,《大学英语》1987年第4期。 小议多余否定,《大学英语》1987年第2期。33论汉语教材开发的技术支撑,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11月。

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充分整合华文学院、文学院和华侨华人研究所的学术资源,确立了以华文教学与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为优势,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特色,能体现华侨大学的办学宗旨的学科建设目标。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分为:华文教育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等5个研究方向。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努力把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突出学术成就和良好学风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成一支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打通学科“壁垒”,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寻求学科的学术综合,实现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与华文教育实践相结合,建立“学以致用”的学科特色,为扩大海外招生提供充足条件。提升学术研究的层次,使各研究方向的科研能力及学科的总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准。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海外华文教育的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成为向海外华侨华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共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在泰国和印尼开设了中文专业研究生班;提高了教学质量,“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建设点;拓展针对海外主流社会的华文教学,海外师资培训和夏令营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该学科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华文教育论文集1部,教材3部,发表论文152篇,其中多篇发表在《文学评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并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与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学术联系。2共有16人次参加各种重要的学术会议。成功主办“世界华文教育论坛(香港)”国际研讨会。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海外华文教育期刊投稿

李如龙,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闽南语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1993 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1997年起任国务院第四届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80 年代以来为中国语言学会、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国际客家学会理事。 李教授 1936 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1957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 1973 年后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及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1998 年调回厦门大学。现任厦门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语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学术期刊《海外华文教育》编委,《中国语文》审稿专家,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顾问等职。

你是想走投稿赚稿费的商业杂志路线,还是走出钱买版面费发表文章评职称路线?而且你要有范围,比如商业杂志,你要圈定比如青春类,恐怖类,故事类。评职称那种,你要圈定,是教育类,还是化工类,还是医学类……你这样笼统的问,怎么能问出可靠的内容?++++++++++++非常多……多得数不清,你去红榜社区的媒体约稿版块浏览下第一页,然后去天使领域的浮云殿版块浏览一下浮云殿版块的首页,标明“青春”类的都是,蓝色粉色标题的都是写手们拿过稿费样刊反馈有信誉的杂志,标题括弧里的是稿费标准。

首页: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作者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常用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同时需要提供稿件的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于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另起一页,顺序依次为:中文题目、中文提要、中文关键词、正文内容、注释、参考文献。为方便本刊双向匿名审稿,请不要在正文中出现有关作者的信息。本刊稿件的注释及参考文献采用如下体例:(一)、注释作者如对文章题名、责任者、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需做必要的解释或说明,请在当页用脚注表示;对于文章特定内容的解释说明,请用“注释”方式置于文后,序号用带“[ ]”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连续编号。(二)、文献引用A、行文中的文献引用格式:著作为赵金铭等(2003: 73-83)、Ellis,R. (1994: 199-201),数字为引用页码;论文为吕叔湘(1982)、Ellis,R.(1992),不注页码。B、括注格式:(陆俭明, 2005:27)、(Rod Ellis, 2003:45-52)。多个作者之间用分号隔开:(杨惠中, 2000: 47; 张宁志, 2000: 84)、(Leech, 1983; Smith, 1983)。多个文献之间,中文用顿号隔开,英文用逗号隔开,同一作者同一年发表的多个文献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赵金铭, 1998、2003a、2003b)、(Nunan, 1989,1992)。(三)、参考文献正文所引文献须在正文末尾列出。中文参考文献在先,外文在后。中文按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外文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每条文献必须顶格书写或打印,换行时前面空两格。(四)、参考文献格式A、专著格式为 “作者或主编者:《文献题名》,出版地: 出版单位, 出版年。”如: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Stern, H. 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B、译著格式为“原著者:《文献题名》,译者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如: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年。C、期刊文章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如: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语言文字应用》 2005年第1期。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4 (2).李如龙:《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D、报纸文章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如: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5日,10版.E、论文集格式为“作者或主编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 如:张德鑫、李晓琪:《对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汉语教学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F、论文集析出文献格式为“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主编或编辑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如:陈荣岚:《汉语方言研究与海外华语教学》,刊于黄鸣奋《海外教育五十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585-592页。Rose, K. R.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about requests in Hong Kong. In E. Hinkel (ed.),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67-180.G、电子文献格式为“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出版地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引用)日期(任选)。”如:王艳丽、吴兰岸、宫树梅:《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技术与应用》H、学位论文格式为“作者:《论文题名》,学位授予单位名称,论文类别(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年份。” 如:简夏兰:《当代法国汉学研究》,台湾淡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I、其他类型的研究报告、标准、专利、未定型文献等格式参考如上,提供必需的信息。(五)正文中大小标题前的序号依次为:一、二、三……(一)、(二)、(三)……1. 2. 3.……(1)、(2)、(3)……。 从收到稿件之日起三个月内本刊会将审稿结果通知作者,三个月内作者不得一稿两投,否则后果由作者自负。稿件一旦被本刊录用,便不得在本刊正式发表之前以任何形式另行发表或出版。稿件一经发表,即赠样刊2册,作者如有特殊需求,请加说明。由于本刊已加入万方数据期刊网和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GEPS),所以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为其文稿刊登后可供上述网站收录、转载并上网发行,本刊不另付作者著作权,包括网络版权使用费等其他报酬。来稿请寄:361005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海外华文教育》编辑部。《海外华文教育》编辑部

重庆巫山杂志目录山窝窝里的柑橘梦 何勇小说三题 卞小侠散文绿地父子恩仇 孙文斌遥远乡愁 孙成凤俯首土地 邵光智峡江诗魂液体的竖琴 杨然生肉摊 王占斌静物 云亮人与自然 包玉平本土关注路债 冉宾雁仰观庙宇 张潜初语邓家的潜邱 向玲曼绿韵邓家 许先尧邓家琐事 章义赴约 余冬梅卖房 傅绍惠把阳光种进他们心里 刘业俭

海外华文教育论文发表机构

中国华文教育网是非商业性的华文教育门户网站。面向全球华文学校教师、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民族语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服务平台,推广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下设“华教资讯、教学园地、师资培训、华文教材、寻根之旅、中华文化、资源中心、基金会、华教论坛”等频道,服务海外华文学校教师、学生和其他热心中文学习者,力促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发展。中国华文教育网建设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提供华教资讯,沟通华文教育机构与华文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其二,介绍教学经验,通过选登教案、交流心得、点评习作、辨析词语等方式促进华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三,开展师资培训,以三分屏模式的视频课件进行远程教学;其四,推广华文教材,提供文件下载、样本介绍、教材自荐等多种服务;其五,报道寻根之旅,为海外华裔青少年营造交流空间;其六,普及中华文化,帮助用户了解中国国情;其七,汇聚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教学素材、电子词典、期刊、工具软件等;其八,协助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开展工作。中国华文教育网是全球华文学校教师相互交流及分享经验心得的园地,也是华裔青少年网上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领略祖国美好风光的窗口。

首页: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作者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常用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同时需要提供稿件的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于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另起一页,顺序依次为:中文题目、中文提要、中文关键词、正文内容、注释、参考文献。为方便本刊双向匿名审稿,请不要在正文中出现有关作者的信息。本刊稿件的注释及参考文献采用如下体例:(一)、注释作者如对文章题名、责任者、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需做必要的解释或说明,请在当页用脚注表示;对于文章特定内容的解释说明,请用“注释”方式置于文后,序号用带“[ ]”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连续编号。(二)、文献引用A、行文中的文献引用格式:著作为赵金铭等(2003: 73-83)、Ellis,R. (1994: 199-201),数字为引用页码;论文为吕叔湘(1982)、Ellis,R.(1992),不注页码。B、括注格式:(陆俭明, 2005:27)、(Rod Ellis, 2003:45-52)。多个作者之间用分号隔开:(杨惠中, 2000: 47; 张宁志, 2000: 84)、(Leech, 1983; Smith, 1983)。多个文献之间,中文用顿号隔开,英文用逗号隔开,同一作者同一年发表的多个文献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赵金铭, 1998、2003a、2003b)、(Nunan, 1989,1992)。(三)、参考文献正文所引文献须在正文末尾列出。中文参考文献在先,外文在后。中文按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外文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每条文献必须顶格书写或打印,换行时前面空两格。(四)、参考文献格式A、专著格式为 “作者或主编者:《文献题名》,出版地: 出版单位, 出版年。”如: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Stern, H. 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B、译著格式为“原著者:《文献题名》,译者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如: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年。C、期刊文章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如: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语言文字应用》 2005年第1期。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4 (2).李如龙:《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D、报纸文章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如: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5日,10版.E、论文集格式为“作者或主编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 如:张德鑫、李晓琪:《对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汉语教学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F、论文集析出文献格式为“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主编或编辑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如:陈荣岚:《汉语方言研究与海外华语教学》,刊于黄鸣奋《海外教育五十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585-592页。Rose, K. R.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about requests in Hong Kong. In E. Hinkel (ed.),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67-180.G、电子文献格式为“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出版地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引用)日期(任选)。”如:王艳丽、吴兰岸、宫树梅:《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技术与应用》H、学位论文格式为“作者:《论文题名》,学位授予单位名称,论文类别(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年份。” 如:简夏兰:《当代法国汉学研究》,台湾淡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I、其他类型的研究报告、标准、专利、未定型文献等格式参考如上,提供必需的信息。(五)正文中大小标题前的序号依次为:一、二、三……(一)、(二)、(三)……1. 2. 3.……(1)、(2)、(3)……。 从收到稿件之日起三个月内本刊会将审稿结果通知作者,三个月内作者不得一稿两投,否则后果由作者自负。稿件一旦被本刊录用,便不得在本刊正式发表之前以任何形式另行发表或出版。稿件一经发表,即赠样刊2册,作者如有特殊需求,请加说明。由于本刊已加入万方数据期刊网和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GEPS),所以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为其文稿刊登后可供上述网站收录、转载并上网发行,本刊不另付作者著作权,包括网络版权使用费等其他报酬。来稿请寄:361005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海外华文教育》编辑部。《海外华文教育》编辑部

和华侨大学的厦门校区不在一起呢,原来是华侨补习学校,后面成了单独的一个校区,环境不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