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江西病虫害防治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2024-07-07 04:35:50

江西病虫害防治期刊投稿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发展,根据国务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以营林措施为基础,抓好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因地制宜地使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防治方法,逐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抗御病虫害的能力。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做好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第四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的管理,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第五条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在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履行以下职能:(一)贯彻执行国家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的法律、法规、规章;(二)组织实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三)拟订辖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制定预防和除治措施;(四)对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除治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组织实施防治试验和推广新技术,建立技术档案。(五)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检查验收;(六)做好本辖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所需农药、器械的服务工作;(七)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宣传普及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知识。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普及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科学知识,支持农林院校培养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专业人才,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职业技术培训。第二章预防第七条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在森林的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植树造林应当适地适树,提倡营造混交林,合理搭配树种,依照国家规定选用林木良种;造林设计方案必须有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二)禁止使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林木种苗进行育苗或者造林;(三)对幼龄林和中龄林应当及时进行抚育管理,清除已感染病虫害的林木;(四)有计划地实行封山育林,改变纯林生态环境;(五)及时清理火烧迹地,伐除受害严重的过火林木;(六)采伐后的林木应当及时运出伐区并清理现场。第八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当组织和监督森林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林内各种有益生物,并有计划地进行有益生物的繁殖和培养,发挥有益生物对森林病虫害的控制作用。第九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建立无检疫对象的林木种苗繁育基地。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依法开展森林植物产地检疫,并派检疫员在省际间木材检查站开展森林植物调运检疫。第十条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对本辖区的森林病虫害进行普查,编制病虫害分布图,划分森林病虫害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第十一条国有森林和林木由其经营单位组织森林病虫害情况调查;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森林和林木,由乡(镇)林业工作站组织森林病虫害情况调查,没有林业工作站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森林病虫害情况调查。森林病虫害调查情况应当按规定向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报告。第十二条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必须配有专职测报员,乡(镇)林业工作站、国有林场和没有林业工作站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派专人负责组织森林病虫害测报工作。在森林病虫害常发区每1万亩林地设立一个测报点;偶发区每2万亩林地设立一个测报点。测报点由所在地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设置。测报点应当配备测报员,对森林病虫害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报告。第十三条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制定全省森林病虫害的测报办法,综合分析各地测报数据,定期发布全省森林病虫害中、长期趋势预报。地(市)、县(市、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综合分析测报数据,发布当地森林病虫害短、中期预报,并提出防治方案。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测报信息处理系统。

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亚热带林木培育实验室亚热带林木培育实验室是1995年由原林业部正式批准成立的首批部级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实验室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开展重要森林植物的生物学、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高产高效培育、开发利用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础理论与营建技术研究,为亚热带地区森林资源高效经营、重大林业工程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适用新技术和科学理论基础。实验室研究方向:竹林培育研究--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评价与利用、优质良种繁育,竹林生态系统功能、高效可持续定向培育,竹子综合利用,竹林重大病虫害防治。针阔用材林培育研究--亚热带主要树种的生物学、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遗传改良与繁育,工业用材林集约定向培育、退化人工林和次生林改造,珍稀濒危树种保护与繁育。经济林培育研究--重要木本粮油、药用植物、工业原料林树种以及生态经济林树种的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品种选育,经济林集约化高效培育与产品加工,坡耕地生态经济林培育,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林业工程和森林保护--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天然林恢复和可持续经营,防护林树种选育和防护林体系营建、湿地保护与滩涂治理,重要森林病虫害发生规律、预测监测和综合控制。园林植物培育与园林工程--园林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新品种培育,观赏绿化植物的规模繁殖和高效栽培,环境绿化工程。林业生物技术--经济树种的组织培养和商品化生产技术体系,细胞工程和分子遗传工程在重要林木育种中的应用,森林微生物和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研制,植物天然活性物质开发利用。“九五”期间,实验室主持科研项目133项,其中国家94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国家科技攻关专题以上项目28项,部、省重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7项。所承担的各项研究课题均顺利完成合同任务,取得了15项科研成果,获部、省以上科技奖励21项,其中香港亿利达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部省级二等奖以上4项。共主编出版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25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14篇。组织国际会议和国际培训班4次,组织全国性专业学术研讨会3次。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面积累计超过5万公顷。亚热带林木培育实验室现有固定科技人员40人,其中正高职务21人,副高职务17人,具硕士以上学历13人。所内客座研究人员15人,所外客座研究人员25人。已派出40多人次出国访问、进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国外学者、专家来访60多人次。实验室对外开放,为本所和兄弟单位提供高质量的科研和技术服务,接受有关单位来人使用本实验室的设备,合作开展研究工作。设有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每年发布指南,接受所内外科技人员申报。5年来批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5项。实验室建有分子遗传、细胞培养、组织培养、树木生理、林木固氮、土壤化学、植物化学等多个专业实验室。目前装备了毛细管电泳仪(HPCE)、PE9600型DNA扩增仪、红外线CO2分析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细胞培养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光谱仪和发酵罐、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电泳凝胶成像仪、自动气象站、冻干机等大型进口设备。“十五”期间,将重点加强基因和细胞育种、生物制剂、林木活性成分提取利用及树木发育生理等研究领域的实验条件建设。

血吸虫病防治期刊投稿

医学核心期刊是指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准后公开发行的医学学术期刊,经各高校、医学研究所、医学行政机关等机构根据期刊刊录文稿被摘引率等系统的对期刊按医学学科进行评定。因国内医学学科核心评定标准不同,所以医学核心期刊目录也不尽相同。期刊类目医学核心期刊封面(3张)核心期刊 第五编 医药、卫生R 综合性医药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R9 药学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3、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病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中国内镜杂志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外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外科杂志2、中华骨科杂志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中华创伤杂志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7、中华显微外科杂志8、中华神经外科杂志9、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0、中华烧伤杂志11、中华麻醉学杂志12、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4、中华手外科杂志15、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8、中国器官移植杂志19、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3、临床麻醉学杂志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6、中华男科学杂志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妇产科杂志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3、实用妇产科杂志4、现代妇产科进展儿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儿科杂志2、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临床儿科杂志4、实用儿科临床杂志5、中华小儿外科杂志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肿瘤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肿瘤杂志2、癌症3、中国肿瘤临床4、肿瘤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7、肿瘤防治研究8、中国癌症杂志9、实用肿瘤杂志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神经科杂志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3、中华精神科杂志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5、中国行为医学科学6、临床神经病学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8、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皮肤病杂志2、临床皮肤科杂志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耳鼻咽喉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3、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4、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眼科杂志2、中华眼底病杂志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5、眼科新进展口腔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5、口腔医学研究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放射学杂志2、临床放射学杂志3、实用放射学杂志4、中华核医学杂志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8、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9、放射学实践10、介入放射学杂志药学类核心期刊1、药学学报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药理学通报4、药物分析杂志5、中国新药杂志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0、中国抗生素杂志11、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2、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3、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4、中国药房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6、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7、华西药学杂志[2]投稿须知作品内容来稿内容、字数不限,任何形式皆可,如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评论、论文、游记等。投稿作品必须出自原创,并且在中国期刊网首发,不得作假,一经发现,将取消作者的投稿资格,情节严重者,将在首页进行公布。投稿者若有抄袭、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或者稿件内容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的,由投稿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作品发表要求:期刊网网站保留审稿、退稿和修改稿件的一切权力。期刊不接受含有下列内容之一的作品: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9、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版权要求1、所有作品无论是否发表,作者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2、所有投稿作品中国期刊网及其相关合作机构(包括网站、出版物、移动网络等),享有有使用权。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一般都是省级的比较多,你要用于评职呢 还是?

生物病害与防治期刊投稿

不好投。因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因此不好投,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

一般来说,期刊生物防洽不需要原始数据。原始数据通常是实验中收集的原始观测值,如实验的实际结果,而期刊生物防洽的目的是分析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实际实验。因此,期刊生物防洽不需要原始数据。要为期刊生物防洽编写有效的文章,你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以了解有关研究的时间线、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等信息。你还需要确定研究之间的联系,以及确定可能存在的遗漏或矛盾,这将有助于支持你的结论。

学术堂为大家整理了两个水产渔业类论文投稿期刊供大家参考:1.国家级期刊推荐:《福建水产》《福建水产》(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福建水产》创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主管、福建省水产学会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主要刊载海洋渔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水产资源、捕捞技术、水产增养殖、渔船和渔机、仪器、水产品加工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综述和应用技术等,适时少量地刊载一些国家和省级相关的渔业产业政策与法规、专论等.主要读者对象是水产科技、教育工作者,各级水产行政领导、基层干部和水产专业户等.一贯秉承科学、严谨、公正、客观、宁少勿滥的办刊原则,及时地报道了我省海洋、渔业界的新成果与新技术,经过近40年的出版发行,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即保持注重学术性又兼顾实用技术,这在我国海洋与渔业界省级刊物中已不多见,受到了各级读者的好评.在我国海洋、水产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和相当的影响力;是中国科技期刊数据、中国期刊全国数据库、《中国水产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维普中文期刊等国内外众多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收录期刊.2.CSCD核心北大核心双核心期刊推荐:《水产科学》《水产科学》现已被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动物学记录》、《食品科技文摘》、《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台湾华艺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数据库收录.杂志主要刊载渔业资源、海淡水捕捞、水产养殖与增殖、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水产饲料与营养、水产品保鲜与加工综合利用及水产基础科学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等.读者对象为水产科技工作者,大中专院校水产、生物、环保等专业师生,渔业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有关管理和技术人员及广大知识渔民.获奖情况:中文水产渔业类核心期刊,全国农业系统期刊,全国水产优秀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2003年获中国水产学会科普作品三等奖、2004年获优秀农业期刊编号.

植物病虫害期刊投稿

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2021年7月5日张曼俞同学第一次且十分荣幸地参加了由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发起的乡村振兴,病虫害防治三下乡活动,在经历了为期几天的调查走访之后,张曼俞同学了解了她的家乡--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吕店镇的脱贫战略和居民生活状况,引发了她深刻的思考,有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感悟。图1.活动正式开展在七月五号乡村振兴病虫害防治小分队在负责人的组织下展开了PPT宣讲,使小分队成员对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止有了一定的了解。图2.植物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在七月五号下午张曼俞同学在返回家里之后经上网查询资料和向当地村民请教了解了家乡的病虫害及其防治办法。甜菜夜蛾(Beetarmyworm)学名Spodopteraexigua(Hübner,1808)又名玉米夜蛾、玉米小夜蛾、玉米青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玉米、棉花、甜菜、芝麻、花生、烟草、大豆、白菜、大白菜、番茄、豇豆、葱等170多种植物[1]。以幼虫为害叶片,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陆续从绒毛中爬出,1-2龄常群集在叶背面为害,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窗户纸状。3龄以后的幼虫分散为害,还可取食苞叶,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4龄以后开始大量取食,严重发生时可将叶肉吃光,仅残留叶和叶柄脉。3龄以上的幼虫还可钻蛀果穗为害造成烂穗[1]。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5—30毫米,虫体和前翅灰褐色,前翅外缘线由1列黑色三角形小斑组成,肾形纹与环纹均黄褐色。卵圆馒头形,卵粒重叠,形成1-3层卵块,有白绒毛覆盖。幼虫体色多变,一般为绿色或暗绿色,气门下线黄白色,两侧有黄白色纵带纹,有时带粉红色,各气门后上方有1个显著白色斑纹。腹足4对。蛹体长1厘米左右,黄褐色[1]。甜菜夜蛾成虫危害特点初孵幼虫结疏松网在叶背群集取食叶肉,受害部位呈网状半透明的窗斑,干枯后纵裂:三龄后幼虫开始分群危害,可将叶片吃成孔洞、缺刻,严重时全部叶片被食尽,整个植株死亡。四龄后幼虫开始大量取食,蚕食叶片,啃食花瓣,蛀食茎秆及果荚[2]。发生规律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5-6代,少数年份发生7代,越往南方其每年发生代数会随之增加,广东地区一年可发生10~11代。主要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在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为害。成虫有强趋光性,但趋化性弱,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叶片背面、草丛和土缝等阴暗场所,傍晚开始活动,夜间活动最盛。卵多产于叶背,苗株下部叶片上的卵块多于上部叶片。平铺一层或多层重叠,卵块上披有白色鳞毛。部或杂草上,卵块1-3层排列,覆白色绒毛。每雌可产卵100~600粒。卵期2-6天。幼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稍受惊吓即卷成“C”状,滚落到地面。幼虫怕强光,多在早、晚为害,阴天可全天为害。虫口密度过大时,幼虫可自相残杀。老熟幼虫入土,吐丝筑室化蛹。长江流域各代幼虫发生为害的时间为:第1代高峰期为5月亡旬至6月下旬,第2代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至7月中旬,第3代高峰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4代高峰期为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第5代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第6代高峰期为9月下旬至11月下旬,第7代发生在11月上中旬,该代为不完全世代。一般情况下,从第3代开始会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山东以第3-5代为害较重,江西南昌6月幼虫发生较多,9月中旬至10月为全年发生高峰。湖南长沙幼虫也以6月发生较多,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发生最盛。适温(或高温)高湿环境条件有利于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一般7―9月是为害盛期,7―8月,,降水量少,湿度小,有利其大发生[1]。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在蛹期结合农事需要进行中耕除草、冬灌,深翻土壤。早春铲除田间地边杂草,破坏早期虫源滋生、栖息场所,这样有利于恶化其取食、产卵环境[2]。物理防治傍晚人工捕捉大龄幼虫,挤抹卵块,这样能有效地降低虫口密度。在成虫始盛期,在大田设置黑光灯、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同时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2]。生物防治使用Bt制剂进行防治及保护,利用腹茧蜂、叉角厉蝽、星豹蛛、斑腹刺益蝽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卵的优势天敌有黑卵蜂,短管赤眼蜂等;幼虫优势天敌有绿僵菌[2]。化学防治施药时间应选择在清晨最佳,在幼虫孵化盛期,于上午8时前或下午6时后喷施25%灭幼脲乳油1000-2000倍液,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5%氟虫脲乳油500倍混合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500。图3.甜菜夜蛾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的、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1]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玉米栽培地区。在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受自交系的抗病性、轮作制度、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该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1][2]由于玉米大斑病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存在大量病原菌,三是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1]中文名玉米大斑病为害症状侵染循环流行规律防治方法病原特征玉米大斑病病原为大斑病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凸脐蠕孢属。分生孢子梗从气孔长出,青褐色,单生或2-6根丛生,不分枝,直立或上部有屈膝状弯曲,2-6个(多数3-5个)隔膜,大小(12.5-188.7)微米×10.0微米,基部细胞膨大,色深,向尖端色渐浅,顶端或弯曲处有明显孢痕。分生孢子1至数个顶生,初无色,后变褐绿色,纺锤形,直或向一侧弯曲,多数4-7个隔膜,大小(57.7-140.6)微米×(15.1-22.9)微米。有性态只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生,异宗配合,子囊座黑色,椭圆形或近球形,高359-721微米,宽345-497微米。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有短柄,大小为(176-249)微米×(24-31)微米,一般含子囊孢子2-4个,也有1-6个。成熟的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直或弯曲,3个隔膜,隔膜处有缢缩,大小为(42-78)微米×(13-17)微米。[3]1被害叶2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大斑病凸脐蠕孢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已知有玉米专化型、高粱专化型、约翰生草专化型、棍合专化型等。玉米专化型区分为1号和2号小种,中国分布的是1号小种。[3]为害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呈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相连成大的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先出现水渍状斑,很快发展为灰绿色的小斑点,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形成长梭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没有典型变色区域的大型病斑。在连雨天的时候,斑块上会出现灰黑色霉层,这主要是由于病原孢子大量分生而造成的,发病后植株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难以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造成大面积减产。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孢子。[4][5]共13张玉米大斑病侵染循环玉米大斑病病菌以其休眠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遇适宜温度、湿度条件萌发入侵;经10-14天,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重复侵染。[5]流行规律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对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土壤肥力较低的田地,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发育不良,对于病害的抵抗力降低,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测土培肥,补足氮和钾,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株的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减轻发病程度。[4]气候条件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如果遇到温度较低、气候冷凉加上连雨天气,湿度较大则极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因为这样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原菌的孢子分生,利于病害的传播。[4]品种差异不同的品种对于大斑病的抗性是不同的,在实际生长中,要尽可能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要一味地追求产量而使用不具备抗性的品种,因为感病的自交系及感病品种会导致整片田块大斑病的流行,一旦大面积暴发,其损失不可估量。[4]耕作制度由于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会以菌丝及孢子形式残存在病残株上,可以越冬第二年发病,许多农户在玉米收获环节,只把玉米穗收获,植株则弃于田中,有的连秆收获,但是一些玉米残茬及病叶仍会留在田中,这样大量的病残体会成为大斑病的传染源头。另外,玉米连片种植的地区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连作,这也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连片的玉米田,通风性、透光性都较差,一到雨季田间的湿度较大,为孢子的分生提供了气候条件。[4]防治方法测报制度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系统观察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开始自下而上垂直扩展时,如田间湿度大,或近日内气象预报有中到大雨,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在10%左右田块流行”的预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2]农业防治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决定因素。中温高湿是锈发大斑病的主要气候条件,例如,年月份平均气温,阴雨天多,田间大气湿度大,造成玉米大斑病突发成灾。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展。所以必须选择湿度和温度适宜的地方种植玉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玉米大斑病。[6]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降低是导致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田间病菌大量积累的情况下,种植抗病品种一般不易大发生病害。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在玉米大斑病常发地区,选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6]改善耕作栽培环境。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无论平川还是丘陵山区,都要努力杜绝白茬地过冬,施足底肥,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最危险的感病期大部分时间都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从而大大减轻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以为提高植株抗病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6]化学防治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每天10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选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喷雾。也可以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公顷,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图4.玉米大斑病 张曼俞同学在当地村民的交谈下和查找资料的情况下了解了甜菜夜蛾的形态防治方法,还有对玉米大斑病的了解。  张曼俞同学在活动结束中最大的感触就是,病虫识别及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对于农业的威胁非常大,因此如何做好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而现在很多人都对病虫的伤害了解的少之又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个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极大的宣传植物病虫害的危险以及怎样处理.。所以在七月十号张曼俞同学就之前自己了解的在村子里面进行宣传和讲解。

新疆有三年制本科专业有:1、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医学专业,主要学习医学理论、医学技术、药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2、新疆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主要学习植物保护学、农业植物检疫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病害生物学等课程。3、新疆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教育统计学、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课程。4、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主要学习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银行学、证券学、国际金融等课程。5、新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石油工程、油气地质学、油气勘探技术、油气开发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课程。6、新疆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主要学习园艺学、园林植物学、园林设计学、园林结构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等课程。7、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主要学习林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营学、森林采伐学、森林病虫害学等课程。8、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主要学习动物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营养学等课程。9、新疆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主要学习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

病虫害是指由于病原菌入侵或环境条件影响而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物出现叶片坏死,嫩枝,叶片上有斑块或出现枯梢,枯叶以及根部腐烂死亡,整株枯黄等现象,虫害是指由于昆虫对植物的咬食或吸食而形成的影响植物生长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植物叶片或幼茎被咬破,出现缺损,或叶片由于吸食性昆虫的刺吸出现叶片黄化,卷曲的现象. 病害和虫害往往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虫害会使植物的长势减弱,抵抗力下降而容易遭受病害,虫咬的伤口往往是病原菌入侵的窗口,而且有些昆虫还可以传播病害,如蚜虫由于其口器中带有病毒,在吸食植物汁液时会将病毒传染给植物,另一方面,病害使植物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也易遭受虫害,所以往往生虫的植物也有病,生病的植物上也有虫.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或害虫的影响,从生理到组织再到形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导致经济损失的过程,称为植物病虫害。植物病害潜育期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斗争最激烈的时期,病原物要从植物体内取得营养和水分,而植物则要阻止病原物对其营养和水分的掠夺。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不一,一般7~10天左右,短的2~3天,长的则可达2~5年。潜育期的长短受环境的影响,其中以温度的影响最大。不同的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期,潜育期的长短亦不同。

水害防治期刊投稿

(一)煤层底板高压灰岩水带压开采技术

对于华北型煤田,防范煤层底板水的主要方法是带水压安全开采。虽然深部高压水存在,若充分利用隔水层的防护作用,可消减部分水压值,在不进行或很少进行疏水降压的情况下将可实现带压开采。当矿井采煤工作面突水系数Ts大于0.06MPa/m时,应当采用降压疏干或(和)煤层底板注浆加固方法减小突水系数,以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1.带压开采技术

与华北型煤田类似,郑煤集团各矿井二1煤开采应采用带压开采技术。所谓带压开采就是煤层底板受承压水威胁,充分利用煤层底板至承压含水层间隔水层性能,在不采取或在国家经济、技术条件许可情况下,采取某些技术措施后,实现安全采掘的一种综合性防治水技术。国内外对该技术曾做过大量研究,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评价带压开采安全的标准是突水系数。20世纪60年代由煤炭工业组织的焦作会战提出的突水系数是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式中:P——水压值(MPa);

M——隔水层厚度(m)。

20世纪70年代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和其他有关单位对上式所表示的突水系数进行了修正,提出以下突水系数公式: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式中:Cp——采动后底板导水破坏深度(m),其他符号同前。

该公式1984年5月由煤炭工业部正式批准作为矿井水文地质规程防治底板突水的依据,并于1986年写入“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试行)中”。

突水系数在以往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解放了受水害威胁的大量煤炭资源,特别是在突水可能性分区上已有了较为明确的界限值,所以在评价郑煤集团各煤矿二1煤带压开采时,我们采用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提出的公式。

就整个华北型煤田而言,关于底板奥陶系灰岩突水可能性分区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方案:

Ⅰ区:奥陶系灰岩承压水面以上的地区;

Ⅱ区:奥陶系灰岩承压水面以下,但突水系数Ts<0.06MPa/m;

Ⅲ区:突水系数Ts介于0.06~0.15MPa/m的地区;

Ⅳ区:突水系数Ts>0.15MPa/m的地区。

Ⅰ区不存在底板奥陶系灰岩突水问题;Ⅱ区为可能发生底板突水危险地区,应在加强矿井防治水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带压开采;Ⅲ区发生底板突水危险较大,仅在构造简单的地段采取可靠安全技术措施后才可进行带压开采;Ⅳ区是发生底板突水最危险的地段,底板突水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采取疏水降压把突水系数Ts减小到0.15MPa/m以下才能实施带压开采。

按照以上公式,我们初步计算了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对二1煤层的突水系数。结果显示,本井田内存在突水系数超过临界突水系数,需要进行底板水防治和底板改造。

为了在本井田实施带压开采技术,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把防治水工作的重点放在二1煤层顶板砂岩水和底板奥陶系灰岩水上,采用综合物探、化探和钻探等各种手段,查明陷落柱、断层和裂隙密集带等,以及固井质量差的废旧钻孔;并采用留设防水煤柱或底板加固等手段对地质异常体进行改造,做到采煤工作面底板不出水或不出大水,以节约排水费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2)根据涌水量预测结果,适当加大矿井和采煤工作面排水能力,以防不测。

3)发展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实现突水预测预报的可视化和适时化,建立水害预警系统,推进矿井防治水信息系统集成。

4)在采掘过程中为防治底板出现灾害性突水,应坚持先探后掘、先探后采和先注浆后掘进、先注浆后回采的技术原则。为了节约工程量和保证安全,在采取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手段时,应坚持物化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技术方法,以杜绝采掘巷道误揭陷落柱和落差大的断层。

5)关于避灾路线和通讯联系。在有突水危险,尤其是有大危险突水的地区,安全畅通的避灾路线是保证不发生人员伤亡的有效途径。同时应具备畅通的通讯联系,以达到及时将井下的情况迅速报告和将调度命令传达到每一个井下工作人员的目的。

6)矿井防治水工作管理。煤矿设专门负责矿井防治水领导小组,配备探水钻和专职探水组。严格地讲没有征兆的突水是不存在的,所以每个生产班应设水情观测员负责水文地质资料收集和突水前兆观测。

2.中间指示层

为了研究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与太原组薄层灰岩的水力联系,在带压开采工作面各布置了一个中间层地下水动态监测孔,本规划还要求在今后设计的每一个采面中,至少应布置一个中间层地下水动态监测孔。终孔层位在L1-4薄层灰岩底面。

3.煤层底板注浆加固改造

应根据物探及钻探探测结果,分析煤层底板的实际情况,对煤层底板存在垂向越导通道的区段,进行注浆加固,以防堵为主,确定注浆层位。注浆层位可以是奥陶系灰岩顶部含水层、薄层灰岩含水层和隔水层中的可注层位及构造薄弱带。目前焦作和肥城等大水矿区已成功地在九里山、韩王等多个矿区实施底板注浆加固改造,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应对准备注浆加固的工作区编制专门设计方案,其中包括注浆层位、注浆孔布置、注浆方法、注浆系统和注浆工艺等。

4.疏干降压

疏干降压一般应在主要充水含水层(薄层灰岩含水层)中进行。可以采用疏干钻孔、疏干巷道等。对于郑煤集团各矿井,由于煤层下部的L7,L8灰岩处于煤层底板采动破坏带内,由于采动裂隙的存在,L7,L8灰岩水势必通过采动裂隙进入回采空间,增大工作面的涌水量,在个别富水区段还可能引起涌水量过大而影响生产,因此,应对L7,L8灰岩进行超前疏干降压,减少其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准备实施疏干降压的矿井,应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以确定疏干漏斗和疏干水量的变化。

疏干降压应编写专门设计,内容包括疏干降压工程布置,疏干降压计算结果以及疏干降压的安全措施等。

(二)顶板砂岩水控制技术

1.顶板砂岩富水性探测

由于在不同岩石所组成的地质体中,岩石的含水性对其相对电阻率有较大的影响,含水地层具有相对电阻率较低的物性特点,且含水程度的差异与地层电阻率的变化幅度相对应,所以,通常采用电磁探测技术测量地下地质体中的电性分布规律进而达到探查矿区导含水地质体的分布及其导含水条件。这种对地层电性参数的获取是三维地震等弹性探测方法所不能及的。

在工作面形成以前,应首先在地表进行瞬变电磁法勘探,探查顶板砂岩的富水性。

在采煤工作面形成后,直流电法在下巷中进行,而音频电穿透则需同时在上巷和下巷中进行。直流电法对地质异常体在垂向上的分布分辨比较清晰,而音频电穿透法对地质异常体的位置分辨比较清晰,因此两者结合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1)音频电穿透法

音频电穿透法是利用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电流强度随介质层电阻率的大小而有规律变化的特征,进而计算出穿透各点的视电阻率相对关系,做出反映探测区域富水性强的等视电阻率平面等值线图,并可结合具体水文地质条件推断出顶底板含水体的性质、富水性大小、空间形态及分布范围,为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该方法的主要用途如下:

1)采煤工作面底板下100m内富水区域探测;

2)采煤工作面顶板100m内富水范围探测;

3)工作面内老窑分布范围探测;

本规划选用这种方法探测井下工作面隐伏含水断层、破坏带和裂隙带空间位置及其赋水性变化。

(2)井下直流电法

井下直流电法主要用于巷道顶底板探查,工作面顶板探查和掘进堵头超前探测。具体解决以下问题。

1)巷道顶底板探查:①利用现有的巷道工作,探查深度可达100m,可探测含水层深度,局部富水体深度范围、导升高度及沿巷道方向分布宽度;②提供沿巷道方向垂向电阻率切片剖面,用于解释工作面巷道底板100m深度内的含水、导水体,潜在的突水通道、底板隔水厚度、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原始导升高度;③要求巷道内无大范围积水。

2)工作面顶底板探查:①改变工作方法利用巷道侧壁可以探测工作面内的隐伏含水构造;②利用多条巷道(上巷、下巷、切眼等)的数据进行立体成图——对工作面底板不同深度进行类似“CT”成像的断面、平面切片,分离出电法含水异常区域,得到视电阻率异常断面图、平面图,进行立体解释。

3)掘进堵头超前探查:①利用巷道超前探测使用三极空间交会探测法,可以预测堵头前方80m范围内存在的导、含水构造(断层、陷落柱、裂隙破碎带、老窑巷道),提供前方80m范围内岩石的视电阻率变化信息;②异常为相对异常,可以肯定解释正常区不会存在突水或出水的危险,解释的异常区不能肯定一定出水;③预测堵头的后方必须有不小于前方探测深度的施工空间;④智能傻瓜化资料处理,容易掌握使用。

2.采动三带的探测

煤层顶板采动三带的探测采用水文地质钻孔观测法和物探方法结合的探测方法。

(1)水文地质钻孔观测法

水文地质钻孔观测法的实质是在采空区地面布置一定数量的观测钻孔,在钻进过程中测定钻孔冲洗液的漏失量、钻孔水位变化,并记录各种异常现象,经综合分析确定垮落带和断裂带的最大高度及破坏特征。

1)观测内容和方法:①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冲洗液漏失量是指钻进单位时间或单位进尺冲洗液的漏失量。通过对钻孔中冲洗液漏失量的观测,可以确定断裂带的顶点以及了解垮落带和断裂带内覆岩的破坏特征。冲洗液漏失量的测定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流量表观测,另一种是测定水池中水量的变化。②钻孔水位观测。在钻孔冲洗液正常循环过程中以及冲洗液完全漏失前,应对钻孔中的水位变化进行观测,这也是确定断裂带顶点和覆岩破坏的重要标志。③钻孔冲洗液循环中断状况观测。此时应记录钻孔深度和钻孔冲洗液循环中断的时间。④记录钻进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在钻进过程中,及时记录掉钻、卡钻及钻具振动等异常现象,此外还应注意有无吸风或瓦斯涌出现象。

2)观测结果的分析整理。导水裂缝带高度主要是根据钻孔冲洗液消耗量和钻孔水位观测等结果加以确定,垮落带高度则主要是根据钻进异常现象加以确定。各观测钻孔一般均在第四系下套管止水后开始观测,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其一是从某一孔深位置开始,钻孔冲洗液消耗量明显增大,孔内水位显著下降,而且向下钻进时继续保持这种趋势,直至钻孔冲洗液全部漏失,孔内水位很低或无水;其二则是从某一孔深位置开始,钻孔冲洗液突然全部漏失,孔内水位很低或无水;其三是导水裂缝带顶界以上的岩层程度不同地出现钻孔冲洗液全部漏失现象,甚至同时伴有孔内水位很低或无水现象。位于浅部区且岩柱尺寸较小的钻孔一般均属前两种类型,而位于深部区及岩柱尺寸较大的钻孔一般则属后一种类型。钻孔冲洗液法具有简单、易操作、可靠、实用、观测数据较能反映实际导水情况等优点,是获取冒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及特征的基本方法。

i.裂隙带顶点的确定。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认为进入了裂缝带:①若岩体的原始渗透性较差,当钻孔的冲洗液漏失量显著增加,即大于1L/min或0.1L/s·m时;②钻孔水位显著降低,水位下降速度加快,甚至无水时;③岩心有纵向裂缝及轻微吸风现象时。

ii.垮落带顶点的确定。钻孔进入垮落带以前,冲洗液早已完全漏失,孔内无水。此时应根据钻进中的异常现象及岩心破碎情况来确定垮落带的顶点。

iii.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的确定。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的高度,分别等于钻孔孔口至煤层的垂直距离减去垮落带和裂缝带起始点的钻孔孔深。考虑到垮落带和裂缝带内覆岩的压缩量,因此有

H垮=H-h1+W

H导=H-h2+W

式中:H——钻孔孔口至煤层顶面的垂直距离(m);

h1——垮落带起始点至钻孔孔口的垂直距离(m);

h2——裂缝带起始点至钻孔孔口的垂直距离(m);

W——垮落带和裂缝带内覆岩的压缩量,相当于打钻过程中地表点的下沉值(m)。

3)钻孔的孔位、孔径、孔数及施工时间。钻孔孔数一般以5个为宜,分布布置在采空区地面沿煤层走向和倾向主断面上,每个主断面上布置3个钻孔,其中一个位于两个主断面的交点上,钻孔位置应选在能获得垮落带和裂缝带的最大高度的地方,走向主断面上钻孔应位于距开切眼30~50m、距停采线20~30m的采空区内,倾向断面上采空区中央应布置一观测钻孔,其余两个钻孔应设在距回风巷和运输巷3~5m的采空区一侧地表。钻孔孔径一般为91mm。

(2)形变-电阻率探测法

1)基本原理。岩体的电阻率大小不仅取决于岩性,还与岩体中的裂隙大小、裂隙数量及充水程度密切相关。地下煤层采出后,上覆岩体遭受破坏,裂隙增多,阻碍了电流传导,导致电阻率增大。但若裂隙内充水,因水的导电性能优于岩体,电阻率便相应降低。因此,对比开采前后岩体电阻率的变化规律,就可探测出覆岩的破坏高度和破坏形态。

2)观测方法。首先,在某一固定点上测量岩体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以确定岩体的破坏高度。固定O点,对称地打入A1B1及M1N1电极,M1N1的距离一般可取为A1B1距离的1/30~1/3。通过测量电流及电位差,即可计算出探测高度为A1B1/2时的视电阻率ρs1。加大供电极距到A2B2,测量电极距按比例扩大至M2N2,获得探测深度为A2B2/2时的视电阻率ρs2。依此进行,即可得出视电阻率ρa随探测深度的变化曲线。实际上真正的探测深度H与供电极距AB具有如下关系: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式中换算系数K因地而异,可依实测资料反演得出。

之后,固定某一探测深度H,测量岩体视电阻率ρa随某一剖面的变化。对比开采之后视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则可确定出覆岩的破坏高度和沿某剖面覆岩的破坏形态。钻孔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法(简称为钻孔冲洗液法)是通过直接测定钻进过程中的钻孔冲洗液消耗量、钻孔水位、钻进速度、卡钻、掉钻、钻孔吸风、岩心观察及地质描述等资料来综合判定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及其破坏特征的一种方法。

3.顶板砂岩水的预疏放

对顶板砂岩水进行预疏放为工作面回采大幅度降低水压,以防顶板冒落时大流量突水冲溃工作面,减少工作面涌水对回采的影响。一般采取两种形式:

1)顶板疏放钻孔。在用物探手段查明顶板富水区的前提下,为了减少顶板砂岩水对回采的影响,探明工作面顶板上方岩层赋水状况,对二1煤顶板上覆含水层进行预疏放,对顶板砂岩水提前疏水降压,降低由于顶板冒落引起顶板水集中涌入工作面的峰值强度,消除或减弱工作面回采时砂岩水对开采的威胁。在工作面上巷施工放水钻孔,将顶板砂岩水相对集中的涌水方式改为相对分散的、循序渐进的逐段放水方式。分析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矿井裂隙发育方向,提高单个钻孔放水效率,扩大放水区域,减少放水孔数量。为获得顶板砂岩资料,将放水钻孔水文地质条件探测分解消化于逐段放水之中。

2)疏水巷。当放水钻孔对顶板砂岩含水层疏放效果不理想时,可以在适当地段修建疏水巷道,该巷道应与顶板砂岩径流方向垂直,尽可能切穿顶板砂岩裂隙,以达到最佳的放水效果。通过疏水巷道对工作面顶板砂岩含水层的袭夺,形成以疏水巷道为中心的降落漏斗,达到减少工作面涌水的目的。

4.排水措施

由于煤层顶板主要为数百米的砂岩弱含水层,含水性虽然较弱,但存在局部强含水段。采用放顶煤工艺后,顶板破坏加大,导水裂隙发育向上延伸可达百米以上,上下沟通多个含水段。采煤后随着顶板垮落,上覆砂岩水多从老塘以老塘水形式涌出,老塘水受到堵塞时积聚,当压力升高超过临界值时突然涌出,危害严重,因此需考虑对涌水采取排水措施。

(1)采空区埋设花管

为了将采空区积水引出采空区,可预先在采空区每隔20m设置一根花管,沿下巷向上巷布置,花管长100m左右。将采空区水引至下巷排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二1煤较软,因此并不能完全将涌水排除,该花管只能减少涌水在采空区的积聚,减小大量积水对工作面生产的危害。

(2)施工泄水巷

1)专用泄水巷。专用泄水巷在工作面下巷北侧,距离下巷约5m,在煤层底板下的细砂岩中修建,泄水巷涌水采用自流形式。每隔50m施工一条联络巷,或在低凹地段设置联络巷,将工作面涌水排除,这样可以在水量较大的情况下仍不影响生产。

2)施工双下巷。在距离工作面下巷约20m处再施工一条巷道,该巷道对工作面可以作为泄水巷,可以将工作面涌水排出,同时该巷道也可以作为相邻工作面的上巷。每隔50m设一条联络巷,以保证工作面涌水顺利进入泄水巷。缺点是增加了掘进巷道,同时增加了维护费用。

(一)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特征

存在于砂岩中的裂隙是砂岩裂隙含水层主要的储水空间,裂隙发育密集程度决定了含水层的富水性,而岩性、构造以及岩层中的应力场等因素又控制裂隙的发育程度。探查砂岩含水层的富水特征,不同的地质构造形态对裂隙发育的影响有明显不同。一般在背斜、向斜和褶曲的转折端等变形强烈的部位裂隙发育,而在断层附近,上盘岩石破碎,裂隙密集,常伴有岩层牵引现象,经常形成一定规模的裂隙密集带,在断层的交叉处,裂隙更发育且形态和展布规律更复杂,更多的是几组断裂面交错发育;在断层的端点及两侧,岩层裂隙也发育。

煤层顶板砂岩的裂隙发育较原始状态更复杂。因为岩层除受到原始应力形成破裂外,还由于煤层开采的活动,对岩层中的应力场产生影响,引起裂隙发育程度、开闭合状态、裂隙规模和发育规律都发生变化;砂岩中含水特征和富水程度也随之改变,同时还改变了地下水流场。

总之,砂岩裂隙含水层富水的影响因素包括原有岩层裂隙发育情况,还包括采矿活动形成的应力场和渗流场变化带来的影响。本井田中采矿活动对顶板砂岩裂隙发育和含水特性的影响尤为严重,因为二1煤层属于软煤层,采动裂隙的发育高度达到数百米,沟通煤层顶板上的多个含水层,富水特征发生很大的改变。

(二)顶板砂岩水涌出机理

煤层上覆岩层中的隔水层是有效阻隔顶板水涌出的安全带,煤层开采后隔水层的隔水性能受到影响。当隔水层位于冒落带内时,其隔水性将完全被破坏,此时顶板中的含水层和上方水体中的水将全部涌入井下;隔水层位于裂缝带内时,其隔水性也被破坏,破坏的程度由导水裂缝带的下部向上部逐渐减弱,当含水层和上方水体位于导水裂缝带的下部时,含水层和上方水体中的水将全部涌入井下,位于导水裂缝带的上部时则会部分涌入井下;隔水层位于上覆岩层的弯曲带下部时,其隔水性可能受到微小影响,此时位于该范围内的顶板中的含水层和上方水体中的水将有少量涌入井下;隔水层位于覆岩弯曲带中部或上部时,其隔水性不受采动影响,顶板水不会对开采工作造成影响。

(三)顶板水涌出的基本因素

影响顶板水涌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含水体本身的水体类型、特征、赋存条件有关,而且还与煤层顶板各隔水岩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地层结构及采矿地质条件有关。为了便于分析评价,量化各指标,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导水裂隙带高度:在含水层与开采煤层间距一定的条件下,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发育程度与顶板涌水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若导水裂隙发育高度波及水体,则会引起矿井涌水量大增;若导水裂隙带未波及水体,但由于破坏了煤层上覆隔水层,使导水裂隙与透水层沟通,同样会增加矿井涌水量,此时顶板导水裂隙带是矿井顶板涌水的通道。若隔水层厚度较大,且埋藏于导水裂隙带上方的岩层并未被破坏,则导水裂隙带对矿井顶板涌水影响不大。

2)顶板隔水层强度:顶板隔水层强度取决于隔水层的厚度、岩石力学性质、交界面性质及其组合关系等,它是防止矿井涌水的重要指标,进行顶板隔水层强度研究对于有效地预防矿井顶板水至关重要。

3)上覆含水层的富水性:上覆含水层所含水量是矿井顶板涌水的物质基础。

4)水压:水压是矿井涌水的力源,水压对顶板涌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沿顶板裂隙进行软化、冲蚀、延扩通道。水压对构造薄弱带的突破、对突破口的形成和扩大起着重要的作用。

5)地质构造情况:由于断裂部位及褶曲轴部本身就是富水地段,若与含水层连通,则可使矿井涌水量大大增加。

(四)采动过程中水文地质特征

砂岩裂隙含水层水害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断层、构造裂隙、采矿扰动裂隙或工作面顶板冒落带直接沟通含水层和矿坑,从而导致砂岩水突入矿井。砂岩裂隙型突水一般不同于岩溶水的突发性和溃入性,而往往呈现出小→大→小的突水过程,也就是说突水前期一般有先兆,突水后期水量会逐渐衰减,如图1-4所示。

图1-4 砂岩裂隙型突水典型水量过程示意图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岩体裂隙自下而上逐步发展,对应于不同的工作面推进距离形成不同的裂隙网络分布。当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时,在采动应力作用下首先在强度较低的层面开裂,左右两侧的裂隙以层间开裂为中段,分别向采空区内侧和外侧扩展,形成S形断裂;随着工作面的进一步推进,原有的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发生了变化,扩展、闭合和张开,又叠加上新的采动裂隙,从而使采动岩体裂隙分布更趋复杂,当采掘工作结束且岩移基本稳定后,采空区中部离层基本闭合。

煤层及采场顶板属于孔隙-裂隙结构体,不同煤岩体其孔隙、裂隙的尺寸、结构形式及发育程度差别是很大的,同时孔隙和裂隙的扩张与闭合程度受采动及岩层的运动也很敏感。岩层在运动过程中,伴随着裂隙的生成和原有裂隙的闭合。根据弹塑性有限单元计算结果,按顶板岩层受到的拉、压性质,将顶板岩层受力分为双向拉应力区、双问压应力区和拉压应力区,顶板内应力分区如图1-5所示。

图1-5 顶板内应力分区示意图

1)双向拉应力区(Ⅰ):位于采空区上方直接顶板岩层内。

2)双向压应力区(Ⅱ):在采空区内,由于岩层被重新压实成为裂隙闭合区。工作面顶板内纵向破断裂隙随采场的推进而向前发展,离层间隙的分布也随采场推进首先扩张、然后被压实。

3)拉、压应力区(Ⅲ):在工作面煤壁上、前方顶板内,岩层在垂直方向受到压应力、水平方向受到拉应力作用;在工作面上方,岩层有向采空区方向回转趋势受到拉应力作用,当岩体受到的拉应力达到或超过抗拉强度时岩体将断裂,因此采场上方顶板拉、压应力区成为纵向破断裂隙生成区。同时由于各岩层的刚度不同,软硬岩层间出现离层间隙,前者成为瓦斯升浮流动的良好通道,后者为瓦斯积聚提供了空间。

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发展的纵、横向裂(间)隙的存在得以使煤体内的卸压瓦斯和工作面内的游离瓦斯提供了升浮通道和储存空间,为顶板瓦斯抽放及钻孔层位的布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冒落带导水裂隙发育高度计算

随着放顶煤工作面的推进,采空区上方岩层冒落裂隙带的高度也随之增大,当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后,冒落裂隙带高度不再向上发展,而是稳定在一定高度。裂隙带高度是影响岩层与地表移动和确定离层注浆位置的重要因素,对研究裂隙发育高度具有实际意义。

煤层采厚为M,岩层厚度为mi,从煤层上方第一岩层开始1,2,…,n1为冒落带,碎胀系数为Km,n1+1,…,n2为裂隙带,碎胀系数为Kl,n2+1…为离层或弯曲下沉带。裂隙带最上层n2+1岩层下方的自由空间高度可表示为H(n2+1)。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在放顶煤开采条件下,由于一次开采厚度较大使得冒落带的高度也较一般大,如果冒落岩石的碎胀系数Km一定,将使上述括号内第一项的值较一般大;在裂隙带中岩层断裂时的旋转角也较大,从而使断裂岩块之间形成的缝隙也较大;使裂隙带的岩石膨胀系数Kl较一般大,上述括号内第二项的值也增大;则使H(n2+1)的值变小,遏制了冒裂带高度向上发展。

对于采用放顶煤回采工艺,目前仍没有成熟的计算公式,按照其他矿区放顶煤的经验公式:

1)济宁二号井经验公式: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式中:M——开采层厚度(m)。

当采厚为10m时,可计算得导水裂隙带高度为86.66m。

2)南屯煤矿经验公式: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当采厚为10m时,可计算得冒落带高度为29.53m,裂隙带高度为56.62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86.15m。

根据多个矿井的资料回归分析,放顶煤条件下的冒裂带高度与采厚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当采厚10m时,导水裂隙带高度为90m。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