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欧文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3:37:06

欧文发表论文

现在,我们到动物园,可以不费劲地看到各种猴子和猿类,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可是,你要知道,从这些动物未被人们所认识到人人皆知,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

早在1493年—1502年哥伦布环球旅行时,就有了关于类人猿的传说。当时就流传一种既像羊又像马也像人的动物,甚至在艺术作品中也有反映。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并未认真考察,所以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字记载。

到1598年出版的《刚果王国实况记》里,才记述了一个葡萄牙水手洛佩兹在刚果看过的一种身上无尾、臂长、耳朵大、会模仿人的姿势的奇怪动物——猿类。当时,有个木刻家还为此创作了一幅精致的木刻,从此以后,便引起欧洲的旅行家、航海家、探险家、商人和士兵们的莫大兴趣,并总想冒些风险去寻找这些怪物。

其中,最有意思的,也是亲眼看到这种奇异动物特征的,是一位叫做巴特尔的西班牙士兵。由于他随从总督到安哥拉内地去旅行,在旅行中,他和他的同事吵架,一气跑到森林里去,在那里住了八九个月。他看到安哥拉内地有一种大的猿类,其身长和人相仿。四肢比人大一倍,体力很强,全身有毛,整个体形和人一样,住在树上,吃树上的果子。这一个重要的发现,被一个叫做珀切斯的英国人记述下来,刊登在1613年出版的《珀切斯的巡游记》一书中。

不久,这位巴特尔当了葡萄牙人的俘虏,被流放到安哥拉,又在这个他感兴趣的地方居住了18年,使他有机会在现今的卡玛河和瓦斯河一带活动,更详细地观察这些猿类的特征。他的这些记录又被编入1625年新编出版的《珀切斯的巡游记》一书中。据巴特尔说,他在卡玛河和瓦斯河一带的密林里,看到到处有很多狒狒、猿和鹦鹉。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其中有两种很可怕的怪物。一种是大型的,当地叫做“庞戈”,一种是小型的,叫做“恩济科”。巴特尔对小型猿类特征忘了,但对大型猿却做了详细的观察。据他的记载,“庞戈”的身长接近人类中的巨人,颜面像人,眼窝深凹,头上的长毛披到额部,遍体是毛,毛色暗褐,面部、耳朵和手掌不长毛。腿也像人,只不过没有小腿肚。时常两脚行走,走路时两手抱着颈背。晚上睡在树上,并在树上筑一些遮蔽物以防雨水,但不会说话,没有多少智力。他可以用拳头和拿着木棍去打击大象。如果它的同伴死了,它会用大量的树枝和木头把它掩盖起来。

这样活生生的记载,便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所以前来考察的人更多。例如法国海军的官兵们,给上述的怪物起了很多的名字,除了巴特尔称之为“庞戈”、“恩济科”之外,还有“博戈”等等混乱的名字。“博戈”究竟是什么东西?起初谁也搞不清楚。幸好一位航海者搞清楚了,原来是萨拉热窝人称呼一种大猿的名字。但是,由于人们,尤其是欧洲人对这种怪物的看法很混乱,所以称呼也就不一,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能够得到直接的证据。

大约过了二三十年,有人送给英国亨利亲王一只名叫“奥兰乌旦”的猿。1641年托尔披乌斯研究了这种猿,其结果在《医学观察》杂志上发表,并插入一幅很好的图,他认为这个“奥兰乌旦”是印尼半羊人。但也有人不同意,例如蓬提乌斯和泰森,尤其泰森,他和他的助手考珀对“奥兰乌旦”与猴子、猿和人进行比较解剖,发现它的特征是毛直而呈灰黑色,当它步行时,四肢走路,前肢用手指关节着地,身高80多厘米。他们认为“奥兰乌旦”是从非洲来的“矮人”,并附了一张图。

后来,赫胥黎通过各种关系从切尔藤汉博物馆弄到这个动物的骨骼,经他研究,认为泰森称为的“矮人”是一个年幼的黑猩猩。但是,“黑猩猩”这个名称,用于指称现在非洲的一种极著名的猿类,是在18世纪上半叶。1835年欧文在《动物学学报》发表论文,才最后弄清楚并且肯定它是黑猩猩的存在。

可是,从1613年巴特尔提出的“小怪物”到1835年正式肯定它是黑猩猩,已经历了222年。

既然巴特尔所说的“小怪物”已证实是存在的,那么巴特尔所说的“大怪物”又是否存在呢?

自从1613年巴特尔提出两种怪物以后,大多数观察者都认为是黑猩猩,没有谈到大猩猩的情况。到1819年,另一位旅行者鲍迪奇从加蓬当地人那里了解到,“大怪物”当地人叫做“印济纳”,身高有1.5米,肩宽1.2米,会盖粗陋的房子,他认为这和“小怪物”不同,是大猩猩。

又经过28年,到1847年,一位叫做萨维奇的人到加蓬考察。有一次在加蓬河畔,他到一位住在那里的传教士威尔逊家里做客时,忽然见到摆在桌子上的一个怪物的头骨,据威尔逊说是当地人送给他的。这是一种像猿的动物。萨维奇认为是猩猩的一个新种,并提出和他共同研究。后来,再加上解剖学家怀曼的丰富材料,使他们能够一一记述它的特征。萨维奇所确认的这种类人猿,恰好是学者们所探求已久的巴特尔的“庞戈”。但是,萨维奇不用已被滥用了的“庞戈”这个名字,而是采用古代航海者迦太基人在非洲一个岛上发现的满身长毛的野人的名称,即现在所熟知的“戈列拉”一词。

可见,从1613年到1847年,整整经过234年,才最后证实大猩猩的存在。

那么猩猩和长臂猿又是怎样被证实的呢?关于猩猩的传说也是相当混乱,同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都混杂在一起,例如泰森的“矮人”是从非洲运来的,但托尔披乌斯认为是从印尼运来的“奥兰乌旦”。如果说1641年运到欧洲去的是真的从非洲来的黑猩猩,那么在这时期还未见有关猩猩的报道。到1744年,史密斯出版了一本名为《几内亚新的旅行记》的书,讲到当地人称之为“曼特立儿”的一种奇异动物。这个名词很少人听到,它长得怎么样呢?史密斯对这种怪物进行考察,据说身长与中等身材的人相像,腿短而粗,手和臂比例较相称,头大,面宽平,面无毛,身上毛长而黑,面皮发白而且像老头子那样有很多皱纹,鼻子小,嘴大唇薄,牙齿宽又黄。在发怒和烦躁时,会发出小孩般的啼哭声。书内同时还附有插图,但未得到实物标本。

后来,有一位叫丰比的学者,幸运地得到一个成年的亚洲类人猿,希望这个类人猿是一个猩猩,所以对它进行研究,结果他认为是长臂猿。就是说人们在考察猩猩中,意外地证实了长臂猿的存在。

与此同时,荷兰博物学者奥斯梅尔和著名解剖学家坎佩尔对送到荷兰去的“小猩猩”进行研究,于177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猩猩的论文,明确提出印度尼西亚群岛(当时叫做东印度群岛)存在一种真正的猩猩。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同意他的看法。

几年后,住在印尼的一位荷兰高级官员拉德马赫尔,用100多维尼卡币作赏金,让当地人给他抓一只1.3~1.7米高的猩猩,并且同他们一起进山。因不好抓活的,他们只好打死一只,并将其交给一位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德国人冯武尔姆研究,冯武尔姆认为是婆罗洲的大型猩猩。研究完后,冯武尔姆因航船不幸失事,未能将标本运到欧洲。因此,人们对冯武尔姆的研究结果将信将疑。

到1784年,赫胥黎在英国奥林奇亲王的博物馆里,又看到陈列在那里的一个完整骨骼标本,但不是冯武尔姆丢失的标本。这个标本后来运到法国,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如圣提雷尔和居维叶认为这个骨骼不是猩猩的。也不是大猩猩的,而是和狒狒相似。他们于1798年发表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可是到1818年,居维叶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同意另一个学者布鲁门巴赫的见解,认为是一只成年的猩猩。1824年,另一个学者鲁道夫进一步研究这个动物的骨骼,认为至少是与猩猩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猿类。同时他明确指出该猿类居住在亚洲的婆罗洲和苏门答腊。

关于猩猩的所有疑点,最后经欧文研究后在《动物学学报》上发表论文,终于全部解决了。这篇文章完全证实了猩猩的存在。就这样从1744年史密斯的记载一直到1835年欧文的正式肯定,整整经历91年。

这样看来,从有关类人猿的传说到最后的被肯定,整整经历了234年的历史。这漫长的认识过程,既令人兴奋,也充满了争论。但客观存在的事物,终究会被实践证明,被人们所认识。科学家们最后终于证实至今世界上存在着四种类人猿,即亚洲的长臂猿、猩猩、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

知识点类人猿的概念及特征

类人猿也叫猿类,是猩猩科和长臂猿科动物的总称,属哺乳动物,灵长目。

类人猿的亲缘关系与人最为接近,这也是称其为类人猿的原因之一,类人猿具有复杂的大脑,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胸廓、血型,寿命、孕期等,均与人相近。其中,黑猩猩与人类99%的基因是相同的。但类人猿的前肢较后肢长,因此,只能半直立行走及臂行,这是与人类显著的区别。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有茫茫的原始林海,有数目众多的溶洞,是否有可能残存着某种尚未发现过的奇异动物呢?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和群众中的传说,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是没有的。这个谜正等待着人们去揭晓。

@乔治·贝克莱(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通称为贝克莱主教。他是爱尔兰哲学家,与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被认为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他著有《视觉新论》(1709年)和《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等。 美国加州的柏克莱市是以乔治·贝克莱而命名的。耶鲁大学也有一个本科寄宿学院是以他命名。 @伯纳德·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1848年-1923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英国新黑格尔主义 、英国唯心主义 和新自由主义 的代表人物。他在在逻辑学、美学、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方面都有建树。除了专业研究外,他还是社会改革的积极参与者。他关注成人教育,主张向公众普及高等教育。鲍桑葵一生编著了超过20本书,发表了150篇左右的论文,除了专业论文之外他也为学术圈子以外的读者撰写通俗的作品。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英国哲学家、法学和社会改革家。他是最早支持功利主义和动物权利的人之一。 他著有《政府论片断》(1776年),在其中对英国宪法进行了探讨。在他的《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中,功利主义的原则第一次得到明确的表达。边沁在实践上是激进的社会改革者,他反对君主制,提倡普选制度。 边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古典自由主义者之一,其影响里不仅来源于他的著作,而且来源于他全世界的门徒,包括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一些政治领袖(罗伯特·欧文(他支持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实验,还为农民创办了“节俭银行”。),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边沁死后,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遗体经过处理,以正装的姿态展示在他创办的伦敦大学学院的回廊上。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国散文作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年-1294年),英国哲学家,炼金术士。他学识渊博,著作涉及当时所知的各门类知识,并对阿拉伯世界的科学进展十分熟悉。提倡经验主义,主张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1])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分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2]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3]。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托马斯·莫尔(St. Thomas More又作Sir Thomas More,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是个圣人也是个作家。《乌托邦》一书的作者。 1478年生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1535年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年5月20日-1873年5月8日),也译作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他支持边沁的功利主义。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第三代罗素伯爵,OM,FRS(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无数人将罗素视为这个时代的先知,而与此同时罗素的许多政治立场却又是十分有争议性的。由于其对基督教的批判立场,他也不断的受到基督徒和教会的攻击。 他出生于1872年,当时大英帝国正值巅峰,逝于1970年,此时英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其帝国已经没落。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赫伯特·斯宾塞(英语:Herbert Spencer,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国哲学家。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但是,他的著作对很多课题都有贡献,包括规范、形而上学、宗教、政治、修辞、生物和心理学等等。在斯宾塞的时代存在许多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譬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和查尔斯·达尔文都是当代知名的人物。

恐龙这个词,其实意思是未知的物种。最早发现“恐龙”这种化石时,大家都不知道称作什么?最后就用恐龙称之。后来发现该种物体越来越多,认识到这种物种的不存在了。

2006世界杯上受伤

欧拉发表论文

欧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涵盖了数学和物理学许多领域,有众多方程被冠以“欧拉方程”之名。在流体动力学中,欧拉方程指的是一组用来描述无黏性流体运动的方程。在大多数文献中,欧拉方程被表述为以下形式:其中:ρ表示流体的质量密度u表示流体的速度,包含x、y、z三个方向分量E表示每一单位体积所含的能量p表示压强▽·u表示u的梯度在欧拉方程中,每一个方程都有特定的物理意义。第一个方程被称为连续性方程,表示流体质量守恒;第二个方程为动量方程,表示流体的动量守恒;第三个方程被称为绝热条件,表示流体的能量守恒。欧拉方程最早见载于欧拉于1757年发表在《柏林科学院论文集》的论文——《流体运动的一般原理》。值得一提的是,欧拉最初发表其研究成果时,仅包括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方程也只能被用来描述不可压缩流体。而对于可压缩流体,方程组会给出多个解。1816年,数学家拉普拉斯在欧拉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绝热条件,使得欧拉方程可以同时描述可压缩流体。欧拉方程是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因而其应用也非常广泛。在农业、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欧拉方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航空航天为例,飞行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其空气动力学结构,而空气作为流体,则会遵循以欧拉方程为代表的流体动力学基本原理。再比如欧拉方程的解通常为波,而普通形式的波的破碎会形成激波,一个典型的应用便是火箭或导弹的推进。包括欧拉方程在内的大多数流体动力学方程都比较复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流体动力学的发展。不过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能力突飞猛进,这也使方程的求解和应用成为了可能。

十八世纪微积分的内容大大扩展:1、产生新分支如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微分几何、变分法、复变函数等等;2、创造新一元、二元、多元函数,并推广微分、积分技巧到这些函数;3、补充微积分的逻辑基础。这一时期数学家在没有明确数学思想的指导下对微积分做了一些纯形式的处理,这些手段后来经历了批判性检查,并由此产生了伟大的思想线索。数学家大胆地占领了敌人的领土,必须要用更广阔、彻底、谨慎的行动以保卫这些暂时被控制的领域。 十八世纪还没有区分出代数和数分,因为人们没意识到需要极限的概念,也没看出使用无穷级数产生的问题,所以仍然认为微积分是代数的推广。 重点说下欧拉 欧拉(1707-1783)是十八世纪数学界的中心人物、占统治地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阿基米德、牛顿、高斯齐名(四人被称为史上贡献最大的四位数学家)出生在牧师家庭,在巴塞尔大学读神学,十五岁大学毕业,前面说到伯努利兄弟曾在巴塞尔大学教书,欧拉常去听约翰伯努利授课(也就是1722年之前,约翰伯努利55岁时),约翰的儿子尼古拉斯伯努利(1695-1726)和丹尼尔伯努利(1700-1782)也成了欧拉的好友。欧拉18岁发表论文,19岁时因为一篇船桅论文获得了法国科学院奖金,由于没能得到巴塞尔教授的职位。1727年他前往圣彼得堡投靠伯努利兄弟(他们在1725年向圣彼得堡当局举荐欧拉,不幸的是尼古拉斯因气候寒冷去世。约翰伯努利把洛必达法则卖给洛必达,他的儿子丹尼尔则发明了伯努利定律,成为了家族最强科学家。) 再插播伯努利家八卦:1734年,丹尼尔与父亲约翰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赢得了法国科学奖。这让他很高兴,但约翰认为跟儿子一起得奖一种侮辱,并且在愤怒中将丹尼尔驱逐出了家。约翰素质也太差了,小时候妒忌哥哥,长大了嫉妒儿子,没救了真的。 1733年丹尼尔回巴塞尔,欧拉接替了他的职位成为数学教授,并担负起领导数学院的重任,这一年冬天他结婚并在第二年迎来了他的长子,在圣彼得堡他做了数量惊人的工作,声望与日俱增,由于时局动荡,以及和圣彼得堡科学院顾问发生摩擦,1741年他接受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邀请,开始了在柏林科学院的工作。期间他给普鲁士公主授课,内容涉及天文、物理、数学、哲学,后来以《给一位德国公主的信》为名发表。他应大帝要求研究了保险问题,设计改造运河。在柏林的25年间,他保留了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身份,仍然提供了上百篇文章(他的论文一半用拉丁文在圣彼得堡出版,一半用法文在柏林出版),并为俄国培养人才。 1763年他跟腓特烈大帝关系恶化,卡捷琳娜女皇立刻邀请他回圣彼得堡科学院,1765-1766年欧拉与腓特烈大帝就财政问题爆发冲突,1766年7月他带着全家重返圣彼得堡。早在1735年他因过度劳累右眼失眠,回到俄国不久后左眼也失明了,人生最后的十七年是在全盲中度过的,但他记忆惊人,心算极强,失明后仍然做了许多成果,出版了更多著作。 欧拉在数学领域极为高产,主要领域是微积分、微分方程、曲线曲面的解析几何与微分几何、数论、级数、变分法。他将数学应用到物理中,创立了分析力学(与老的几何力学相对立)与刚体力学,他的潮汐理论和船舶设计都推动了航海发展;他在声学、光学、流体力学、热学方面都有贡献,对化学、地质学、制图学也有兴趣。 欧拉写了力学、代数、数分、解析几何与微分几何、变分法等方面的课本,在之后一百年起到了深远影响。除课本外,他平均每年能发八百篇独创性研究文章,如果全部出版将有74卷。 欧拉不像前辈笛卡尔、牛顿和后辈柯西那样开辟新的数学分支,但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多产,人们可以在数学所有的分支找到他的名字:欧拉公式、欧拉多项式、欧拉常数、欧拉积分、欧拉线。 欧拉还是个喜欢孩子的父亲。他教育孩子,陪他们做游戏,给他们读圣经。他还和伏尔泰争论哲学,尽管他没有研究过哲学,总是被伏尔泰批评。 由于他品质高尚,晚年时期欧洲所有数学家都把他当作老师。1783年,他在讨论天王星轨道计算后因脑溢血逝世,正如孔多塞的悼词:“他停止了计算,也停止了生命。” 相关链接: 欧拉的生平及学术结晶 伯努利家族与欧拉 伯努利家族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最后是被欧拉解决的

29岁的欧拉提交了《哥尼斯堡七桥》的论文,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开创了数学新一分支---图论。并且发表了论文《关于位置几何问题的解法》,对一笔画问题进行了阐述,是最早运用图论和拓扑学的典范。

在论文中,欧拉将七桥问题抽象出来,把每一块陆地考虑成一个点,连接两块陆地的桥以线表示。并由此得到了如图一样的几何图形。若我们分别用A、B、C、D四个点表示为哥尼斯堡的四个区域。这样著名的“七桥问题”便转化为是否能够用一笔不重复的画出过此七条线的问题了。

若可以画出来,则图形中必有终点和起点,并且起点和终点应该是同一点,由于对称性可知由B或C为起点得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若假设以A为起点和终点,则必有一离开线和对应的进入线,若我们定义进入A的线的条数为入度,离开线的条数为出度,与A有关的线的条数为A的度,则A的出度和入度是相等的,即A的度应该为偶数。

即要使得从A出发有解则A的度数应该为偶数,而实际上A的度数是5为奇数,于是可知从A出发是无解的。同时若从B或D出发,由于B、D的度数分别是3、3,都是奇数,即以之为起点都是无解的。

扩展资料:

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Euler,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瑞士数学家、自然科学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于俄国圣彼得堡去世。欧拉出生于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影响。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得硕士学位。

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更把整个数学推至物理的领域。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八百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的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

欧拉对数学的研究如此之广泛,因此在许多数学的分支中也可经常见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数、公式和定理。 此外欧拉还涉及建筑学、弹道学、航海学等领域。瑞士教育与研究国务秘书CharlesKleiber曾表示:“没有欧拉的众多科学发现,今天的我们将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则认为:读读欧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师。2007年,为庆祝欧拉诞辰300周年,瑞士政府、中国科学院及中国教育部于2007年4月23日下午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共同举办纪念活动,回顾欧拉的生平、工作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桥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莱昂哈德·欧拉

欧拉论文发表

欧拉,全名是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城。18世纪最优秀的数学家,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被称为“分析的化身”。失明前莱昂哈德·欧拉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数学,不满10岁就开始自学《代数学》。这本书连他的几位老师都没读过,可小欧拉却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事后再向别人请教。13岁就进巴塞尔大学读书,这在当时是个奇迹,曾轰动了数学界。小欧拉是这所大学,也是整个瑞士大学校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在大学里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微积分权威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导,并逐渐与其 莱昂哈德·欧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约翰·伯努利后来曾这样称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我介绍高等分析时,他还是个孩子,而你将他带大成人。”两年后的夏天,欧拉获得巴塞尔大学的学士学位,次年,欧拉又获得巴塞尔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1725年,欧拉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欧拉的父亲保罗·欧拉(Paul Euler)也是一个数学家,原希望小欧拉学神学,同时教他一点数学。由于小欧拉的才能和异常勤奋的精神,又受到约翰·伯努利的赏识和特殊指导,当他在19岁时写了一篇关于船桅的论文,获得巴黎科学院的奖金后,他的父亲就不再反对他攻读数学了。1725年约翰·伯努利的儿子丹尼尔·伯努利赴俄国,并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荐了欧拉,这样,在1727年5月17日欧拉来到了彼得堡。1733年,年仅26岁的欧拉担任了彼得堡科学院数学教授。1735年,欧拉解决了一个天文学的难题(计算彗星轨道),这个问题经几个著名数学家几个月的努力才得到解决,而欧拉却用自己发明的方法,三天便完成了。 失明后过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并且不幸右眼失明了,这时他才28岁。1741年欧拉应普鲁士彼德烈大帝的邀请,到柏林担任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直到1766年,后来在沙皇喀德林二世的诚恳敦聘下重回彼得堡,不料没有多久,左眼视力衰退,最后完全失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1771年彼得堡的大火灾殃及欧拉住宅,带病而失明的64岁的欧拉被围困在大火中,虽然他被别人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他的书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为灰烬了。沉重的打击,仍然没有使欧拉倒下,他发誓要把损失夺回来。欧拉完全失明以后,虽然生活在黑暗中,但仍然以惊人的毅力与黑暗搏斗,凭着记忆和心算进行研究,直到逝世,竟达17年之久。1783年9月18日,在不久前才刚计算完气球上升定律的欧拉,在兴奋中突然停止了呼吸,享年76岁。欧拉生活、工作过的三个国家:瑞士、俄国、德国,都把欧拉作为自己的数学家,为有他而感到骄傲。超人的记忆和心算能力欧拉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是罕见的.比如,他能背诵前一百位质数的前十次幂,能背诵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史诗Aeneil,能背诵全部的数学公式。直至晚年,他还能复述年轻时的笔记的全部内容;心算并不限于简单的运算,高等数学里的计算一样可以用心算去完成。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他的本领,欧拉的两个学生把一个复杂的收敛级数的17项加起来,算到第50位数字,两人相差一个单位,欧拉为了确定究竟谁对,用心算进行全部运算,最后把错误找了出来。欧拉在失明的17年中;还解决了使牛顿头痛的月离问题和很多复杂的分析问题。 高尚的风格欧拉的风格是很高的,拉格朗日是稍后于欧拉的大数学家,从19岁起和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的一般解法,这引起变分法的诞生。等周问题是欧拉多年来苦心考虑的问题,拉格朗日的解法,博得欧拉的热烈赞扬,1759年10月2日欧拉在回信中盛称拉格朗日的成就,并谦虚地压下自己在这方面较不成熟的作品暂不发表,使年青的拉格朗日的工作得以发表和流传,并赢得巨大的声誉。他晚年的时候,欧洲所有的数学家都把他当作老师,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曾说过:“读读欧拉、读读欧拉,它是我们大家的老师!” 当欧拉64岁高龄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掉了他几乎全部的著述,而神奇的欧拉用了一年的时间口述了所有这些论文并作了修订。一年以后,1783年9月18日的下午,欧拉为了庆祝他计算气球上升定律的成功,请朋友们吃饭,那时天王星刚发现不久,欧拉写出了计算天王星轨道的要领,还和他的孙子逗笑,喝完茶后,突然疾病发作,烟斗从手中落下,口里喃喃地说:"我要死了",欧拉终于"停止了生命和计算"。 渊博的知识欧拉是18世纪科学界的代表人物,是那个时代的巨人。他是历来最有才华、最博学的人物之一,也是历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数学家。欧拉渊博的知识,无穷无尽的创作精力和空前丰富的著作,都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他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半个多世纪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据统计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写下了856篇论文,专著32部,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占3%,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到今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等等数不胜数。欧拉的兴趣十分广泛,他研究过天文学、物理学、航海学、建筑学、地质学、化学等等,在这些领域,欧拉也留下了大量的论文、著作。 著作量惊人欧拉著作的惊人多产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他常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孩子在旁边喧哗。他那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使他在双目失明以后, 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在失明后的17年间,他还口述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19世纪伟大数学家高斯(Gauss,1777-1855年)曾说:"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欧拉的一生,是为数学发展而奋斗的一生,他那杰出的智慧,顽强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永远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欧拉在数学、物理、天文、建筑以至音乐、哲学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数学的各个领域,常常见到以欧来命名的公式、定理、和重要常数。课本上常见的如π(1736年),i(1777年),e(1748年),sin和cos(1748年),tg(1753年),△x(1755年),Σ(1755年),f(x)(1734年)等,都是他创立并推广的。歌德巴赫猜想也是在他与歌德巴赫的通信中提出来的。欧拉还首先完成了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精确理论,创立了分析力学、刚体力学等力学学科,深化了望远镜、显微镜的设计计算理论。欧拉一生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原因在于:惊人的记忆力;聚精会神,从不受嘈杂和喧闹的干扰;镇静自若,孜孜不倦。1726年,19岁的欧拉由于撰写了《论桅杆配置的船舶问题》而荣获巴黎科学院的资金。这标志着欧拉的羽毛已丰满,从此可以展翅飞翔。欧拉的成长与他这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当然,欧拉的成才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他能背诵前一百个质数的前十次幂,能背诵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史诗Aeneil,能背诵全部的数学公式。直至晚年,他还能复述年轻时的笔记的全部内容。高等数学的计算他可以用心算来完成。尽管他的天赋很高,但如果没有约翰的教育,结果也很难想象。由于约翰·伯努利以其丰富的阅历和对数学发展状况的深刻的了解,能给欧拉以重要的指点,使欧拉一开始就学习那些虽然难学却十分必要的书,少走了不少弯路。这段历史对欧拉的影响极大,以至于欧拉成为大科学家之后仍不忘记育新人,这主要体现在编写教科书和直接培养有才华的数学工作者,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大数学家的拉格朗日(J.L.Lagrange,1736.1.25-1813.4.10)。欧拉本人虽不是教师,但他对教学的影响超过任何人。他身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学者、教授,肩负着解决高深课题的重担,但却能无视"名流"的非议,热心于数学的普及工作。他编写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法》和《积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自从1784年以后,初等微积分和高等微积分教科书基本上都抄袭欧拉的书,或者抄袭那些抄袭欧拉的书。欧拉在这方面与其它数学家如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艾萨克·牛顿(I.Newton,1643.1.4-1727.3.31)等都不同,他们所写的书一是数量少,二是艰涩难明,别人很难读懂。而欧拉的文字既轻松易懂,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从来不压缩字句,总是津津有味地把他那丰富的思想和广泛的兴趣写得有声有色。他用德、俄、英文发表过大量的通俗文章,还编写过大量中小学教科书。他编写的初等代数和算术的教科书考虑细致,叙述有条有理。他用许多新的思想的叙述方法,使得这些书既严密又易于理解。欧拉最先把对数定义为乘方的逆运算,并且最先发现了对数是无穷多值的。他证明了任一非零实数R有无穷多个对数。欧拉使三角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他首先用比值来给出三角函数的定义,而在他以前是一直以线段的长作为定义的。欧拉的定义使三角学跳出只研究三角表这个圈子。欧拉对整个三角学作了分析性的研究。在这以前,每个公式仅从图中推出,大部分以叙述表达。欧拉却从最初几个公式解析地推导出了全部三角公式,还获得了许多新的公式。欧拉用a 、b 、c 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用A、B、C表示第个边所对的角,从而使叙述大大地简化。欧拉得到的著名的公式,又把三角函数与指数函联结起来。在普及教育和科研中,欧拉意识到符号的简化和规则化既有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有助于数学的发展,所以欧拉创立了许多新的符号。如用sin 、cos 等表示三角函数,用 e 表示自然对数的底,用f(x) 表示函数,用 ∑表示求和,用 i表示虚数等。圆周率π虽然不是欧拉首创,但却是经过欧拉的倡导才得以广泛流行。而且,欧拉还把e 、π 、i 统一在一个令人叫绝的关系式中。 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欧拉不但重视教育,而且重视人才。当时法国的拉格朗日只有19岁,而欧拉已48岁。拉格朗日与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欧拉也在研究这个问题。后来拉格朗日获得成果,欧拉就压下自己的论文,让拉格朗日首先发表,使他一举成名。欧拉19岁大学毕业时,在瑞士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1727年春,在巴塞尔他试图担任空缺的教研室主任职务,但没有成功。这时候,俄国的圣彼得堡科院刚建立不久,正在全国各地招聘科学家,广泛地搜罗人才。已经应聘在彼得堡工作的丹尔·伯努利深知欧拉的才能,因此,他竭力聘请欧拉去俄罗斯。在这种情况下,欧拉离开了自己的祖国。由于丹尼尔的推荐,1727年,欧拉应邀到圣彼得堡做丹尼尔·伯努利的助手。在圣彼得堡科学院,他顺利地获得了高等数学副教授的职位。1731年,又被委任领导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教研室的工作。1733年,年仅26岁的欧拉接替回瑞士的丹尼尔,成为数学教授及彼得堡科学院数学部的领导人。在这期间,欧拉勤奋地工作,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数学论文,以及其它方面的论文、著作。古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奠定的,而欧拉则是其主要建筑师。1736年,欧拉出版了《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在这里他最早明确地提出质点或粒子的概念,最早研究质点沿任意一曲线运动时的速度,并在有关速度与加速度问题上应用矢量的概念。同时,他创立了分析力学、刚体力学,研究和发展了弹性理论、振动理论以及材料力学。并且他把振动理论应用到音乐的理论中去,1739年,出版了一部音乐理论的著作。1738年,法国科学院设立了回答热本质问题征文的奖金,欧拉的《论火》一文获奖。在这篇文章中,欧拉把热本质看成是分子的振动。 应用数学大师欧拉研究问题最鲜明的特点是:他把数学研究之手深入到自然与社会的深层。他不仅是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也是位理论联系实际的巨匠,应用数学大师。他喜欢搞特定的具体问题,而不象现代某些数学家那样,热衷于搞一般理论。正因为欧拉所研究的问题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实际、社会需要和军事需要等紧密相连,所以欧拉的创造才能才得到了充分发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欧拉在搞科学研究的同时,还把数学应用到实际之中,为俄国政府解决了很多科学难题,为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菲诺运河的改造方案,宫延排水设施的设计审定,为学校编写教材,帮助政府测绘地图;在度量衡委员会工作时,参加研究了各种衡器的准确度。另外,他还为科学院机关刊物写评论并长期主持委员会工作。他不但为科学院做大量工作,而且挤出时间在大学里讲课,作公开演讲,编写科普文章,为气象部门提供天文数据,协助建筑单位进行设计结构的力学分析。1735年,欧拉着手解决一个天文学难题──计算彗星的轨迹(这个问题需经几个著名的数学家几个月的努力才能完成)。由于欧拉使用了自己发明的新方法,只用了三天的时间。但三天持续不断的劳累也使欧拉积劳成疾,疾病使年仅28岁的欧拉右眼失明。这样的灾难并没有使欧拉屈服,他仍然醉心于科学事业,忘我地工作。但由于俄国的统治集团长期的权力之争,日益影响到了欧拉的工作,使欧拉很苦闷。事也凑巧,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1740-1786在位)得知欧拉的处境后,便邀请欧拉去柏林。尽管欧拉十分热爱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已经工作生活了14年),但为了科学事业,他还是在1741年暂时离开了圣彼得堡科学院,到柏林科学院任职,任数学物理所所长。1759年成为柏林科学院的领导人。在柏林工作期间,他并没有忘记俄罗斯,他通过书信来指导他在俄罗斯的学生,并把自己的科学著作寄到俄罗斯,对俄罗斯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他在柏林工作期间,将数学成功地应用于其它科学技术领域,写出了几百篇论文,他一生中许多重大的成果都是这期间得到的。如:有巨大影响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既是这期间出版的。此外,他研究了天文学,并与达朗贝尔(I.L.R.D'Alembert,1717.11.16-1783.10.29)、拉格朗日一起成为天体力学的创立者,发表了《行星和彗星的运动理论》、《月球运动理论》、《日蚀的计算》等著作。在欧拉时代还不分什么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对他来说,整个物理世界正是他数学方法的用武之地。他研究了流体的运动性质,建立了理想流体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发表了《流体运动原理》和《流体运动的一般原理》等论文,成为流体力学的创始人。他不但把数学应用于自然科学,而且还把某一学科所得到的成果应用于另一学科。比如,他把自己所建立的理想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用于人体血液的流动,从而在生物学上添上了他的贡献,又以流体力学、潮汐理论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船舶设计制造及航海理论,出版了《航海科学》一书,并以一篇《论船舶的左右及前后摇晃》的论文,荣获巴黎科学院奖金。不仅如此,他还为普鲁士王国解决了大量社会实际问题。1760年到1762年间,欧拉应亲王的邀请为夏洛特公主函授哲学、物理学、宇宙学、神学、化理学、音乐等,这些通信充分体现了欧拉渊博的知识、极高的文学修养、哲学修养。后来这些通信整理成《致一位德国公主的信》,1768年分三卷出版,世界各国译本风靡,一时传为佳话。自从1741年欧拉离开彼得堡以后,俄国的政局一直不好,政权几次更迭,最后落入叶卡捷林娜二世的手中,她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开始致力于文治武功。她一面与伏尔泰、狄德罗等法国启蒙学者通信,一面又四方招聘有影响的科学家去彼得堡科学院任职。欧拉自然成了她主要聘请的对象。1766年,年已花甲的欧拉应邀回到彼得堡,这次俄国为他准备了优越的工作条件。这时欧拉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是硕果累累,思想也已经成熟。除了一些专题还需继续研究外,他希望能在晚年对过去的成就作系统的总结,出版几部高质量的著作。然而,厄运再次向他袭来。由于俄罗斯气候严寒,以及他工作的劳累,欧拉的左眼又失明了,从此欧拉陷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中。但欧拉是坚强的,他用口授、别人记录的方法坚持写作。他先集中精力撰写了《微积分原理》一书,在这部三卷本巨著中,欧拉系统地阐述了微积分发明以来的所有积分学的成就,其中充满了欧拉精辟的见解。1768年,《积分学原理》第一卷在圣彼得堡出版。1770年第三卷出版。同年,他又口述写成《代数学完整引论》,有俄文、德文、法文版,成为欧洲几代人的教科书,正当欧拉在黑暗中搏斗时,厄运又一次向他袭来。1771年,圣彼得堡一场大火,秧及欧拉的住宅,把欧拉包围在大火中。在这危急的时刻,是一位仆人冒着生命危险把欧拉从大火中背出来。欧拉虽然幸免于难,可他的藏书及大量的研究成果都化为灰烬。种种磨难,并没有把欧拉搞垮。大火以后他立即投入到新的创作之中。资料被焚,他又双目失明,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回忆所作过的研究。欧拉的记忆力也确实罕见,他能够完整地背诵出几十年前的笔记内容,数学公式当然更能背诵如流。欧拉总是把推理过程想得很细,然后口授,由他的长子记录。他用这种方法又发表了论文400多篇以及多部专著,这几乎占他全部著作的半数以上。1774年,他把自己多年来研究变分问题所取得的成果集中发表一本书《寻求具有某种极大或极小性质的曲线的技巧》中。从而创立了一个新的分支──变分法。另外,欧拉对天文学中的"三体问题"月球运动及摄运问题进行了研究。后来,他解决了艾萨克·牛顿没有解决的月球运动问题,首创了月球绕地球运动地精确理论。为了更好地进行天文观测,他曾研究了光学,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研究了光通过各种介质的现象和有关的分色效应,提出了复杂的物镜原理,发表过有关光学仪器的专著,对望远镜和显微镜的设计计算理论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在1771年他又发表了总结性著作《屈光学》。欧拉从19岁开始写作,直到逝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论文、著作,甚至在他死后,他留下的许多手稿还丰富了后47年的圣彼得堡科学院学报。就科研成果方面来说,欧拉是数学史上或者说是自然科学史上首屈一指的。 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作为这样一位科学巨人,在生活中他并不是一个呆板的人。他性情温和,性格开朗,也喜欢交际。欧拉结过两次婚,有13个孩子。他热爱家庭的生活,常常和孩子们一起做科学游戏,讲故事。欧拉旺盛的精力和钻研精神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783年9月18日下午,欧拉一边和小孙女逗着玩,一边思考着计算天王星的轨迹,突然,他从椅子上滑下来,嘴里轻声说:“我死了。”一位科学巨匠就这样停止了生命。历史上,能跟欧拉相比的人的确不多,也有的历史学家把欧拉和阿基米德、艾萨克·牛顿、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列为有史以来贡献最大的四位数学家,依据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创建纯粹理论的同时,还应用这些数学工具去解决大量天文、物理和力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他们的工作是跨学科的,他们不断地从实践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但又不满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力图揭示它的奥秘和内在规律。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说过:"对于欧拉工作的研究,将仍旧是对于数学的不同范围的最好的学校,并且没有别的可以替代它"。贡献欧拉是18世纪数学巨星,在微积分、微分方程、几何、数论、变分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微积分方面。他整理了由伯努利家族继承、发扬的莱布尼兹学派的微积分学的内容。他先后发表了《无穷小分析引论》(1748)、《微分学》(1755)、《积分学》(1768)等著作。首先,他对函数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给出了函数的新定义,定义了多元函数概念,引入了超越函数概念。其次,1770年前后,欧拉对由弧围成的有界区域上的二重定积分已有清楚的概念,并给出了用累次积分计算这种积分的程序。第三,欧拉研究了数列{(1+1/n)n}极限的存在性,并把这个极限记为e,后来又用e作为底数,建立了自然对数。第四,欧拉把实函数的许多结果形式地推广到复数域。推动了复变函数理论的发展。在微分方程方面。1727年,欧拉将一类二阶方程通过变量替换化为一阶方程,这是对二阶方程系统研究的开始。1739年他又研究了谐振子方程、谐振子的强迫振动方程,并得到了解答。1760年他将特殊的黎卡提方程化为线性方程。欧拉对偏微分方程的研究是开拓性的。1748年他指出弦的运动是周期性的,还用三角级数表出了解。在数论方面。二次互反律是欧拉首先发现的。欧拉还引入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在几何方面。他引入了曲线的参数表示,并提出了通过变换将曲面方程化成标准型的方法。1760年欧拉发表了题为《关于曲面上曲线的研究》的论文。文中得到许多重要结果。这些成果为曲面理论奠定了基础。在变分学方面。欧拉通过对函数极值问题的研究,解决了一般函数的极值问题之后,他于1734年研究了“最速降线”问题,并成功地找到了极值函数必须满足的常微分方程,即欧拉方程。1756年他把这个新学科命名为变分学。在初等数学方面。欧拉抛弃了陈旧的概念,采用新的思想方法去叙述、处理问题,建立了新的初等数学体系。

400/8=50,根据题得他当上教授后的工作年数是50。50+7=57,是他发表论文+当教授的时间,剩余时间(注意这里)就是从他出生到发表论文的岁数,也就是他人生的1/4,那么反向思考,他已经活的57就是他人生的3/4。所以他一共活了57/3*4=76年。

欧拉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的相处不好。正在这时,俄皇叶卡杰琳娜二世盛情邀请。1762年,欧拉返回彼得堡。在他59岁时,他的双眼全部失明了。这对一般人来说打击是沉重的。然而欧拉在黑暗中整整17年依然工作和研究。他性格乐观,开朗热情。他一生发表的成熟著作有860多篇论文,其中400多篇是双目失明后研究得出的。然而不幸接连而至,64岁的欧拉遇上了大火灾。住宅着了火,他差点葬身火海之中。仆人把他救出来,然而异常不幸的是:他的著作几乎丧失殆尽!我们所有的读者看到这里心都会一沉,因为欧拉的成果和藏书是他一生的心血,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生命凝聚;而且如果这些著作丧失,将会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和发现不知要经过几百年要由几百个人才能重新做出来!然而,天才在这时充分展示出来:坚强的欧拉毫不灰心,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开始口述,由他的大儿子A•欧拉记录,把自己损失的著作一卷一卷地口述出来,他的脑子宛然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仅将自己失去的著作全回忆出来,而且借回忆口述的机会全都订正心算加以完善,更加完美!欧拉与拉格朗日,都被称为是当时伟大的数学家。欧拉的品质和业绩真正令人感动和无限钦佩。

欧拉公式,一些数论问题,级数等等,涉猎范围很广

欧美发表论文

两个英文论文网站,需要把你的关键字翻译成英文输入才能查找,找到的也都是英文的,你可以借助壹品优刊看看,能不能找到你合适的就看你自己了

对于没有英文论文投稿经验的作者来说,对英文论文总有一种恐惧感,因为很多作者对国外期刊的不了解,加之英文水平有限,认为国外期刊的审稿周期很长、过程复杂、审稿意见很难回答等等,其实并不是真实情况,发表英文论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SCI基本成为衡量学术成果的标准,不少学者都有发表SCI论文的经历。sci论文的被引用率也成为了衡量科研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论文的发表有时候对作者的前途有很大的影响,也是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能否被社会所接受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 国内很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反而不如投稿SCI这类英文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过程比较艰难,通过壹品优刊网平台提供的sci论文发表服务,平台提供国内合作者与国外研究员研合模式合作完成论文,顺利见刊。

A.G.斯蒂芬斯:论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奠基人论文摘要:评论家A.G.斯蒂芬斯在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他向澳大利亚国内介绍欧美同时期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他提携了国内众多的作家。在其大量的编辑手记和专栏评论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澳大利亚文学创作的问题,如澳大利亚文学的创作标准和文学民族化以及文学经典等。他对这些问题的创见性认识奠定了他在20世纪初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界的地位: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奠基人。 论文关键词:A.G.斯蒂芬斯;澳大利亚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标准;文学经典;文学民族化 在短短一百余年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上,评论家A.G.斯蒂芬斯(AlfredGeorgeStephens,1865—1933)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位饱含民族主义激情的文学评论者,A.G.斯蒂芬斯提携了众多与其同时代的澳大利亚作家和诗人,向其国人推介了许多同时期的海外文坛作家,并终其一生坚持倡导其澳大利亚文学创作的普遍标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澳大利亚文学指引了明确的方向:文学创作的民族化。然而,他的努力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人误解和忽视。不过,他毕其一生的努力为他在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上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一位坚毅的澳大利亚民族文学旗手。 澳大利亚文学评论家利安·坎垂尔(LeonCantrel1)在其1978年整理出版的《A.G.斯蒂芬斯写作选集》(A.G.Stephens:SelectedWritings,1978)一书中这样评论斯蒂芬斯:“澳大利亚产生这样的一位知识广博的评论家还是尚属首次,他深谙文学创作的标准,并且从不慑于将它援用到文学评论中去”…”,“他的批评与编辑工作,尤其是通过悉尼《公报》杂志着名的红页专栏,成就了他在澳大利亚文学界无与伦比的地位”…;“从1890年到本世纪(20世纪)头几年走红的每一位重要的澳大利亚作家都在A.G.斯蒂芬斯的作品中被评论过”,“都与他有来往”…。另一位澳大利亚文学评论家汤姆·英格利斯·摩尔(TomInglisMoore,l90l—I978)则将A.G.斯蒂芬斯描述为“澳大利亚文学形成过程中最强有力的孤军”。这样的评价得到了澳大利亚着名文学评论家万斯·帕默(VancePalmer,1885-1959)的认同他认为,斯蒂芬斯的文学评论是给其同时代作家的“一份十分幸运的礼物”。这些评论之所以给予A.G.斯蒂芬斯如此之高的地位,原因主要是:作为一位文学编辑,他慧眼独具、成竹在胸;作为一位文学评论者,他恪守标准、坚毅不拔;作为一位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者,他审时度势、洞察内外。 1865年8月27日,A.G.斯蒂芬斯出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图乌姆巴(Toowoomba),是家中13个孩子中的长子。父母均是英国移民,1863年在英国结婚后来到澳洲。1877年,A.G.斯蒂芬斯成为其父创建的图乌姆巴语法学校的第一位报名入学的学生。14岁时,他通过了悉尼大学的入学考试,第二年就跟随当地的一位印刷师当学徒。1886年,他从悉尼技术专修学校毕业后成功加入新南威尔士州印刷者协会。1888年,在从事印刷业和写作与出版的兴趣方面略有所成后,斯蒂芬斯回到北部,加入了昆士兰印刷者协会,并且担当起《金皮采矿者》(TheGympieMiner)杂志的编辑一职。由此,他开始了一生在澳大利亚从事新闻和文学工作的事业。 此后,他担任过多家杂志和报纸的编辑,其中,他供职最长的一家杂志是《公报》(hTeBulletin),从1894年起到1906年11月,长达12年之久。1893年至1894年间,他用卖出自己所拥有的《阿耳戈斯》(TheArgus)杂志的股份所得,去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各国海外旅行。此次旅行加深了其爱国情结,使他成为慷慨激扬的民族主义者,并开始了他一生创立澳大利亚民族文学事业的活动。供职于《公报》杂志期间,他于1896年8月29日出版的新一期《公报》杂志中设立了着名的文学专栏“红页”(RedPage)。此前,此专栏只是该杂志前内页的新书介绍列表,有时附有简短的评论。“红页”专栏设立后,斯蒂芬斯将其改为周刊,一方面,它向读者介绍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它推介国内的文学新作。“红页”专栏很快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学之窗”…。1906年11月,由于与当时的杂志经理不和,他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公报》杂志。此后,从1907年至1933年他去世时止,斯蒂芬斯只是零星地供职于各家杂志和报纸,靠从事自由撰稿和演讲得来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斯蒂芬斯1894年结婚,婚后生有6个子女,家庭负担沉重。他于1933年4月15日去世,去世时负债巨大。 A.G.斯蒂芬斯一生着述颇多,其文论思想散落于他所编辑的各类文集的引言或杂志专栏评论中,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其成为l9世纪末20世纪初澳大利亚文学评论奠基人和旗手的地位。他对文学创作、文学经典以及文学民族化的真知灼见时刻闪现在他那文笔精炼而又观点独到的字里行间。 一、A.G.斯蒂芬斯的澳大利亚文学创作标准论 自1788年首批欧洲白人移民定居澳大利亚后,有笔头记载的澳大利亚文学主要是殖民文学。一个世纪后的1888年,当移民们庆祝定居澳大利亚整整100年时,澳大利亚的民族主义活动不断风起云涌,此时的澳大利亚文学正处于一个由殖民文学走向民族文学的分水岭。1901年,澳大利亚宣布结束殖民统治,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国家。作为编辑兼文学评论者的A.G.斯蒂芬斯正生活于这样的年代。他以其敏锐的眼光提出了澳大利亚国内文学创作的标准论:澳大利亚文学必须有自己的普遍性标准(universalstandards),那就是,澳大利亚的文学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本土特色。A.G.斯蒂芬斯曾分别于1901年、1907年和1922年发表了三篇题为《澳大利亚的文学》(AustralianLiteratureJ、盯、II)的短论,专门论述澳大利亚的文学状况及其文学创作,并提出了自己对新兴的澳大利亚文学该向何处去的看法。 三篇论文的核心正是澳大利亚的文学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本土特色。在《澳大利亚的文学(II)》一文中,他指出:“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学繁荣是靠掠夺希腊的文学宝库而形成的。大批的形象、大量的情感以及众多的想法——所有从古典文学中重新发掘的财富都被那些中世纪的精英所利用。他们窃取了现成的笤帚。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其说是激发灵感的时期,倒不如说是一个大规模盗窃的时代。” 对澳大利亚而言,他认为,作家不能像欧洲白人前辈那样去窃取他国的文学经典,而应该“将已有的技法应用于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我们的作家可以在自己的新环境中去重复古老的故事——这是这个时代和澳大利亚所要求的全部。创新是文学的魅力,多变是艺术的调味品,因此一本书不经意地提及了金合欢树就给它打上了澳大利亚的印记”。还是在此短论中,斯蒂芬斯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学与另一国文学的不同在本质上只是因为地方特色不同而不同,而文学的激发手段仍然相同并且一直是占优势地位的。他很形象地借用酒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所有酒精带来的不同愉悦感仅仅是因为酒中所含百分之二的香料物质的不同,不同国别的文学也无外乎于此。法国白兰地与澳大利亚威士忌的不同也只是地方特色的不同。我们只能用新瓶装旧酒,如果我们酿了新酒,那还是古老的酒精给了新酒以酒效。“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澳大利亚来重述这个熟悉的世界,我们的文学才是澳大利亚的文学,才会成为世界性的文学。” 在有关澳大利亚文学创作标准的讨论方面,斯蒂芬斯评论的一个典型就是澳大利亚着名作家亨利·劳森(HenryLawson,1867-1922)。斯蒂芬斯曾多次撰文评论劳森及其作品,观点中肯。在评价劳森及其作品时,斯蒂芬斯认为,“作为澳大利亚作家的代表,劳森是澳大利亚到目前为止培育出的最具原创性和特色的澳大利亚作家之一”“,其作品的价值就在于他的作品是个人的、地方性的,体现了澳大利亚的价值,但其“卓越的澳大利亚特色削减了其作品的世界性文学的力量。他的眼界狭小。这也就增加了他对澳大利亚的诉求,但却降低了他对文学的诉求”。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斯蒂芬斯在用一种双重的文学标准衡量劳森,其实,斯蒂芬斯在用十分恳切的态度批评劳森及其作品,他意在强调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眼界狭隘’的文学可以传播极为重要的历史学和社会学意义,而无需成为伟大的作品。依照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劳森显然失败了。但依照澳大利亚体验的最高标准,他的‘短处’和其功劳相比就算不上什么了。”…”作为一位澳大利亚作家,劳森对于澳大利亚读者来说,显然要比其他国家的作家更重要。这是因为劳森在用自己视野中的澳大利亚阐释这个为人熟知的世界,他的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是澳大利亚的,然后才能成为世界性的。斯蒂芬斯在《澳大利亚的文学(III)》一文中指出,“尽管那些历史久远的国家自然而然在艺术的开发和对美的认识上比澳大利亚走得更远,但没有哪个国家的地方文学比澳大利亚的地方文学更具活力。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地方文学比澳大利亚的地方文学被倍加审视和珍惜”。由此,澳大利亚作家创作的文学首先就应该是具有本土特色或民族特色,这就是20世纪初澳大利亚文学创作的标准。 二、A.G.斯蒂芬斯的文学经典认识论 A.G.斯蒂芬斯的视野非常开阔,他总是用“向外看”的方法来“向内看”,引领澳大利亚作家的文学创作,所以,他非常留意国外作家及其作品。这些作家,无论是欧洲的还是美国的,如勃兰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罗伯特·彭斯、罗素、斯蒂芬·克莱恩等等,无一不在其审视和评论的范围。这些欧美作家的作品在A.G.斯蒂芬斯生活的年代有的虽然还未成为文学经典,但他利用“红页”专栏及时绍介,不吝提出自己的看法,言辞肯切。他认为,夏洛蒂·勃兰特“有着非凡的观察和分析力、颇为引人瞩目的才智,以及敏锐而带有强烈感情的语言天分……她的洞察力和行文能力使其成为天才”在评论罗素时,斯蒂芬斯认为罗素的行文风格就如其大脑一样玄不可测。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作品《红色勇士勋章》,在他看来,更像是托尔斯泰和左拉的作品。他认为,斯蒂芬·克莱恩“意在呈现事物本来的面目,呈现本真的男女。他从不赋予其作品中的对象任何诗化的痕迹,从不使用花哨的修饰语,除非它能更准确地反映事实。他认识世界的能力与其语言表达能力相当:他的语言使其思想活灵活现”,但他“缺乏史诗般的理性,而想象力对于这种理性十分重要……他的思维太过靠近描写的对象;而它需要宽广的视角。他的小说都是些精美的图案或轮廓的描绘,与外在的世界断裂”。我们可以看到,A.G.斯蒂芬斯始终以批评者的眼光审视这些欧美作家。 关于文学经典问题,几乎所有的文学批评家都会对其阐释一番独到的观点,A.G.斯蒂芬斯也不例外。在他看来,诗歌中的时尚就如同服装中的时尚一样,但不同的是,在诗歌领域,我们的祖辈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荷马、但丁、弥尔顿对于后人的影响深远,尽管他们的诗歌,按照现在的创作标准,已经倍显沉重、落伍,但他们依然被人崇敬,这是因为“我们从父辈们那里继承了崇敬的传统,我们很难强大到将它从我们的思想中抖落”“。这样的传统已经深深地刻印在后来的每一代作家心中,他们无法摆脱。因此,“只有那些口味很差的人才会拒绝承认《失乐园》和《得乐园》是人类诗歌史上的两首最伟大的诗歌成就之一”。 尽管如此,斯蒂芬斯还是指出,今人对荷马和但丁的态度只不过停留在口头上而已,人们关心更多的是现在的诗人和作家。他在《诗歌中的时尚》(FashionsinPoetry)一文中这样写道:“即使你去问那些应该具有品味和经典口味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正在阅读的却是济慈、海涅,或是斯蒂芬·菲利普斯;如果你去留意他们正在不厌其烦地着述哪些作家的话,你会发现是勃朗宁、马拉美,或是吉卜林。但丁与荷马毫无疑问都是大家;但他们的作品却是与雷德的《地方政府议案》一起被束之高阁。”…这是因为“荷马毫无疑问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一位或几位伟大的诗人,但那不是我们的时代。我们有其它的想法、其它的品味、其它的需求。荷马的魅力和人文主义将会一直有其价值,但是使2700年前希腊人欣喜若狂的直白情感和单一场景并不是现代读者所期待的富于诗意的最高恩赐”。

如何在国外电子平台上出版英文论文?1. 投稿:一般情况下,你想在电子出版平台上出版文章或者论文,首先你得在该出版平台上注册,写清楚邮箱和电话等联系方式很重要,这便于你投稿,以及和出版社工作人员沟通。 同时,在投稿之前,你得写好你的稿件,稿件质量很重要,不然很难通过审核。 其次,选择投递的期刊名称,这个就属于对你自己的文章的一个定位了,投递方向正确了,审核才能顺利进行。 2. 审稿和修改:在你的稿件成功投递之后,会有专业的审稿人对你的稿件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稿件的标题、单位信息,摘要,关键词,内容、字数、参考文献,及文章质量等。等到确认你的文章在这些方面,没有什么大问题,可以经过简单的修改就可以出版。如果有问题,你需要根据审稿人的要求进行修改,经过修改的文章,最终确定没有问题,就可以着手出版了。 3. 出版:一般在稿件修改完成以后,出版平台会进行一个最终的排版,然后跟你做最后确认一次来定稿,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出版了,当然,出版之前,你得支付出版费用。一般情况下,费用会根据出版平台、稿件字数和内容等的不同,而不 同。比如一些国际性的大出版社,一般的费用就在1600美金左右,多的高达3000美金。其他一些收费没有那么贵的,也就400美金左右。 4. 增值服务:一般在电子出版平台出版书刊后,会给客户提供一定的增值服务。比如Science Publishing Group 这个平台,客户在这个平台出版书刊以后,可以免费阅读和下载这个平台的英文文献和资料,同时也可以转载或者分享自己的作品到自己的社交平台等。不管是什么样的增值服务,对投稿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总之,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选择电子出版,比选择传统的出版,多了一些便利、快捷,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分享知识。若可能,你的文章或者其他作品,会分享给世界各地有需求的人,并且长久的保存下来。

欧美论文发表

中文文章也是可以投稿sci期刊的, sci目前也收录一部分中文期刊,均来自中国大陆,这些中文期刊收录中文文章,也会出版一些英文文章,而大家写作了中文文章想要投稿sci期刊,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论文质量,sci中文期刊影响因子也是很高,虽然sci影响因子并不是反映一篇文章影响力的唯一因素,但绝对是目前较为主要的评判标准。

对于没有英文论文投稿经验的作者来说,对英文论文总有一种恐惧感,因为很多作者对国外期刊的不了解,加之英文水平有限,认为国外期刊的审稿周期很长、过程复杂、审稿意见很难回答等等,其实并不是真实情况,发表英文论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SCI基本成为衡量学术成果的标准,不少学者都有发表SCI论文的经历。sci论文的被引用率也成为了衡量科研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论文的发表有时候对作者的前途有很大的影响,也是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能否被社会所接受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 国内很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反而不如投稿SCI这类英文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过程比较艰难,通过壹品优刊网平台提供的sci论文发表服务,平台提供国内合作者与国外研究员研合模式合作完成论文,顺利见刊。

国外比较专业的论文发表在SCI。

SCI 期刊中文名是《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因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以及其收录的论文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多数重要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成为了国内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考核评价标准。

《英语广场》省级知网首页可查,SCD期刊,目前正常收21年2-3月的刊期,另外有个别年内版面可以免费加急到年底出刊,注意他的版面是按字算,不是字符。《现代英语》万方收录的期刊,只收英语高教的文章。如果是文学的,如果必须是年内的。

发表sci期刊论文写作的4个要点:

1、文本摘要是对本文的简单总结,包括主要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它可以用短语概括。摘要中的字数不应超过500个。

2、引言这部分提出问题,回顾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即明确选题的研究背景,以及选题在整个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意清楚的哪些是别人的结论,哪些是自己的结论。

3、方法和结果包括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描述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每个步骤之间的顺序和相关性应清楚描述,不要引起实验过程混乱的现象,因为评审者最终判断你的实验是否合理,是从这个过程中描述来的。

4、参考资料应标记引用内容。引用过程中未指出文献档的来源出处会造成本人的成功内容是假象,以免造成剽窃的现象。同时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抄袭,因此为了避免在影响作者个人发展时出现这样的误解,所有引用的部分都需要体现在参考中,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内容也需要标准清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文

SCI 期刊中文名是《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因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以及其收录的论文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多数重要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成为了国内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考核评价标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