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老子在哪里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5:17:30

老子在哪里发表的论文

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涡阳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今年5月,全国“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学术研究会在亳州市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80余人应涡阳人民政府邀请到涡阳县老子出生地--闸北镇郑店村进行实地考察,学者们根据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进行论证,认定老子出生地是安徽涡阳而不是河南鹿邑。同时并论述老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最早的教育家。现发表安徽教育学院教授、研究老子专家李谷鸣先生的论文,以飨读者。老子的出生地,一直被认为是河南鹿邑,千百年来,几乎很少有人提出怀疑。然而只要人们稍加考证,就会发现问题。①东汉边韶《老子铭》说:“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水经注》卷二三载:“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据此,老子生地相县及太清宫应该在涡河北岸,而鹿邑及其太清宫均在涡河南岸,与“涡水处其阳”不合。②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7)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说:“老子生于曲涡间。”曹丕《临涡赋》提到了曲涡:“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这篇赋写曹操率子回家乡祭祖,其地在谯东五十里,亳州以东与涡水相接处为曲涡所在地,与鹿邑的方向不对,相距甚远。③晋葛洪《神仙传》载:“(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大明一统志》卷7《凤阳府》载:“流星园,在亳州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今鹿邑只有先天太后赞碑而无流星园。④《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篇》载:“老君生于苦县濑乡涡水之阳,九井西李下。”《水经注疏》云:“北则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守敬按:《续汉书·注》引伏滔《北征记》,老子庙中有九井,水相通。《初学记》引《濑乡记》,庙中有九井,汲一井,余井水皆动。并引刘义庆《幽明录》,能洁斋入祠者,井水温清,随人意念。”而《光绪鹿邑志》则说:“又有灵溪、九井诸迹,并亡。”又说:“今殿后东偏尚见一井,地陷如阱,甓阶下十数级乃可凭栏引汲,盖地曾罗河患,汜滥既息,填淤遂高”这里既讲“九井并亡”,又说光绪年间,“尚见一井”。其实鹿邑并无九井,现鹿邑太清宫只有一石井栏,上刻九龙图形。⑤多种史籍载称老子为沛之相人。边韶《老子铭》说:“老子,楚相县人也。”陆德明依据《史记》,也认为老子是相人。《史记》最早原文曾作“老子,相人也”。马叙伦《老子校诂》说:“余谓迁之所记,盖曰相人也,与庄子蒙人,申不害京人者一例。边韶《老子铭》曰相人者,盖本之迁。”又说:“沛与相近,老子盖尝居之。而其生则相人也,故《史记》谓之相人。然则老子宋之相人,非陈之相人。”老子作为相人,其地属沛,其国为宋。《汉书、地理志》称:“宋微子二十余世,至景公灭曹,灭曹后五世,亦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得其济阴、东平;楚得其沛。”由是可见,沛原属宋,后归楚。而《水经注·二四睢水下》曰:“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改为沛郡,治此。”这里是说,相在汉初,为沛之治。与《汉书·地理志》相合。《水经注》又曰:“睢水又东迳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宋共公公元前588-576年在位,其后宋平公是公元前575-532年在位。老子生于宋平公时,约公元前571年,这与宋共公都相的记述完全符合。沛之相县遗址,在安徽宿州。相,即春秋时的,《春秋、桓公十五年》载:“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候、陈候于,伐郑。”杜预注:“,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又据〈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相,《左传、桓十五年》‘会于’。马叙伦《老子校诂》说:“所谓相者,即《汉书·地理志》沛郡之相,而《春秋、桓十五年》会于者也。”《春秋大事记》卷七之三具体讲了之所在地,“,杜注宋地,沛国相县西南有亭,今在江南凤阳宿州。”而在今河南鹿邑,根本无古沛国相县之遗址可寻。根据以上材料,可证老子的出生地绝不是在河南鹿邑。以上关于老子出生地的材料,与河南鹿邑无一相合,而与安徽涡阳则处处相符。安徽涡阳老子诞生地天静宫,正是位于涡阳城北,涡河北岸,与“涡水处其阳”相合。而所谓“曲涡间”,是指亳州以东临近涡河地区,天静宫原属亳州,在州东一百二十里,正位于“曲涡间”。老子诞生地,古称流星园。近年在涡阳出土之《天静宫兴造碑》,为元至顺三年翰林张起岩撰文。此碑已残破,原碑文近千字,残片尚存二百字左右,碑文断续,但残片“敕建”、“监修官张起岩”、“至顺三年”等字,均很清晰。碑文说:“天静宫老子所生之地也……去亳州郡四舍,南距离涡水二里,下临雉水、世传老子在妊,有星突流于园,既而降诞,则天静宫之基址矣。”同时还发现刻有“古流星园”的石匾额一块。碑刻中比较重要的还有:“敕撰”和“混元降□(诞)”等铭文,混元即老子,为老子出生地提供了可贵的文物。老子生地必有九井,今天静宫九井尚存,已对其中一口进行了清理,此井深埋土中,离地表三米才发现残破井口,井内全是淤泥。井口内宽直径为90公分,井深5.7米,是用红、灰褐两色夹砂陶制成的大块板瓦筒缸套制而成。筒缸厚度为6公分上下,高度分别为35、36、37公分不等。井底部为天然砂礓。井内清理出大量红陶与灰陶生活用具残片,红陶残片属于春秋时代,灰陶残片系汉代遗物。陶片花纹有绳纹、兰纹、方格纹等。其它尚有少量的汉代瓦片及8块先民用过的砺石,有明显的摩擦痕迹。此井已被定为春秋至汉代的井,其它8口井,有3口经汉代修整过,其余5口,宋代曾重新修筑,有此九井共存,老子出生地非此莫属。至于隶属于江南凤阳宿州之相,1864年涡阳建县时,原来沛之相已从宿州划归涡阳,即今丹城。《江南通志》卷35载:“丹城乡旧县在宿州西南仁义乡。《隋志》云:临涣郡有魏丹城县。”丹城在涡阳县北三十公里处,位于浍河支流包河南岸,与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春秋时期地图的地理位置相符。即后来的沛之相,今丹城周围有十七个相庄,即北相庄、西相楼、西相庄、相圩孜、相堂、东相堂、相楼、相老家、相柿园、董相、相小、相楼、南相庄、相庙、大相、二相、三相等。丹城还有龟孤堆春秋遗址,地面表层有大量陶鼎、陶豆、陶碗、陶罐等残片。以相为名的村庄如此之多,必为相人老子的出生之地。涡阳天静宫遗址,位于武家河(古之谷水、又称雉水)入涡处,三面临水,北有龙山,环境清幽,气象非凡。据《涡阳县志》记载:“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初称老子庙。建庙期间,桓帝曾两次派遣中常侍左悺、管霸来此监修,并命陈相边韶作老子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隋开皇元年(581)间奉敕修建过,庙的规模渐大。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至天禧二年(1018)间奉敕重建,庙貌比唐时有加。在唐宋鼎时期,天静宫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布局恢廓,海内无匹。老君殿居中,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庙,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古代帝王如唐高宗、唐玄宗等曾多次圣驾躬临涡水之滨的天静宫,恭谒老子降诞圣地,以表钦崇。同时近年收集和挖掘到元、明、清三代石碑(包括残碑)二十余块,均为重修或整修老君殿、圣母殿、太宵宫、天齐庙而建立,这说明天静宫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而《鹿邑县志》上并未看到历代帝王多次参谒和多次重修太清宫的记载,天静宫与鹿邑西太清宫的地位,于此可见一斑。同时《鹿邑文史资料》(第一辑)说:“据县志记载:原来的太清宫分前宫和后宫,两宫相距约半公里,当中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净河,河上有会仙桥。两宫占地约七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六百余间。”比较起来,涡阳的太清宫四倍于鹿邑的太清宫,仅从建筑规模大小来看,就可认定老子出生地在安徽涡阳。再从天静宫周围的一些地方,可找到许多佐证。老君殿东有白林,中有老子外祖父外祖母冢。东北十公里处有天心宫,即东太清宫,旧有老子骑青牛像。西为圣母殿。宫东二公里处有尹喜墓、俗称尹子孤堆。尹喜,又称关尹喜,关令尹喜,关尹、关令尹是官名,喜是人名。《史记》载老子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因此,尹喜被称为老子的大弟子。道教尊尹喜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道教奉为经典,称《文始真经》。尹喜怀念师恩,晚年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后即葬于此。墓高约三丈,周围亩余。墓门面西,正对天静宫。现存墓门两扇,每扇高170公分,宽88公分,厚10公分,墓门上刻有铺首兽头图案。尹喜是不会找错地方的,尹喜墓为老子生地又提供了一个力证。天静宫所在地郑店,清朝属江南道凤阳府亳州所辖,有乾隆四十二年碑可证。据现仍健在的已年过八旬的天静宫老道士郑志善、袁志亮,郑店村七十三岁老人郑丽生、西马庄七十一岁老人马克霞说:此地古名曲仁里,流星园中过去有曲仁里碑。并说:现在的郑店原名“正殿”,是老君爷的正宫,东西二宫乃行宫。后来叫白了,加上姓郑的多便讹为郑店。至于《括地志》所说的“谷阳县”,《水经注》卷23所说的“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谷阳”即谷水之阳,如果找不到谷水,老子故里还不能最后敲定。在鹿邑找不到谷水,《光绪鹿邑县志》明确地说,今谷水已鄄,莫可考证。而《涡阳县志》载明崇祯重修碑记,中有“□□□□山,绕涡谷二水”之语。说明武家河古名谷水。《水经注》卷24“睢水”说:“睢水迳谷熟,两分睢水而为蕲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为兼称,谷水之名,盖因地变,然则谷水即睢水也。”武家河与睢水相通,其源盖出于谷熟,所以得名之曰谷水。《元丰九域志》说:“谷熟有谷水,故县取水为名。”这就是这一地区曾以谷阳名县之由来。关于老子出生地的各种史料,在鹿邑得不到落实,在这里都得到了证实,古今演变发生的许多问题,在鹿邑得不到解答,在这里都得到了完满的解决。在大量出土文物和历史真迹面前,人们自然地得出了结论,老子生地在今安徽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天静宫,而不是在鹿邑。河南许昌政协副主席、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李敦凯在参观了涡阳老子故里后也公开表示,我认为老子应当是涡阳人。(选自《安徽教育学刊》1993年第2期)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同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历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不期所终,对于中国宗教的发展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

老子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本文拟从“人生哲学之依据”及“人生哲学之落实”两方面对其做简单分析。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老子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述老子的人生哲学

摘 要: 老子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本文拟从“人生哲学之依据”及“人生哲学之落实”两方面对其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 老子 人生哲学 “道” “无为” “处下”

简单说来,凡探讨人生天地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便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关于人生之道理”。具体言之,“关于人生之道理”至少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1.此道理为何,其依据何在;2.此道理如何在人生中得以落实。本文拟由此两方面入手,对老子的人生哲学做一简单分析。

一、“道”:老子人生哲学之依据

“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具有多重意蕴。同时,加之解释者持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各家对“道”的理解“见仁见智”。但其中有一点是公认的,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一)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老子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这是说:有一个存有者(道),它先于整体存在(先天地生),天地皆由之而生(“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正因其先天地而生,所以“不知其名”;正因其作用之无限广大,是至高、至大的存在,所以只能用“不盈”“渊兮”“湛兮”等词语加以描绘。此处,虽然由于“道”本身的不可言说性,老子尚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界说,但结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们可以明确肯定:“道”不仅是一种“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类似于“母”的“物”的存在。它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其创造。

(二)老子认为“道”范畴万有。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之始源,同时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依据。对于“道”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老子用“常”来表示。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万物是变动不居的,但决定万物变动的法则却是不变的。知此常理,并依之而行是“明”,反之则“凶”。

总之,万物万象皆变幻无常,唯“道”为常。“道”不仅是万物之本原,而且是万物运动之法则,因此是天地万物和人生存的依据和最高取法对象。

二、“无为”、“处下”:老子人生哲学之落实

老子既以“道”为人生之依据,接下来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在人生中贯彻“道”,从而使人达至自然之境界。其方法主要有二:一为法,一为循。

(一)所谓“法”,即法“道”之状态而行,依此而有“无为”之说。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即以自然而然为法则,因任自然。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俱有其自性,“道”仅仅是“辅万物之自然”而绝不加以任何的强力主宰,此即“无为”。因此,无为之核心乃在于顺物之性。

“无为”落实于己就是“清静自守”,顺己之性。老子认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过是“实其腹”、“强其骨”而已,“五色”、“五音”、“五味”等声色物质的追求不仅不是人性之本,反而是人性的束缚、负累,过于追求只会令人“盲”、“聋”、“心发狂”。在老子看来,人之本真状态乃是其本初之状态,即“婴儿”之状态,在此一状态,人没有任何的私欲妄念、机心贪婪,浑然与天地万物一体;及其欲念一起,则争名夺利,永无止息,根本的解决之道就在于用理智观照自身,对欲念“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复归于“婴儿”之状态,从而做到“人皆昭昭,我独昏昏,人皆察察,我独闷闷”,“如婴儿之未孩”。

“无为”用以接人,乃在于“我无为而民自化”,顺人之性。人事上的“无为”要求“好静”。“好静”,即是指不以一己之成见强以御人。在人之上者最易为之莫过于由公心出而令人如何,如何,却不知此正为劳人、误人之源。故老子说:“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而真正的圣人乃是“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第六十六章)。

(二)所谓“循”即循“道”之规律而动,依此有“处下”“守弱”之则。首先,老子以“道”为宇宙万物之最高法则,且认为“道”的根本运动规律在于“反”,因此处处教人“处下”、“守弱”。

在老子看来,“处下”、“守弱”乃生之方:“人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其次,老子认为“处下”、“守弱”乃胜之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最后,老子认为“处下”、“守弱”乃得之途:“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老子绝不是要以“阴谋”教人。身处乱世,老子看到的是“国家滋昏,人多伎巧”、人人“逐于私利、争扰不休”的社会现实,补救的方法在于呼吁在上者行“无为”之政,教导在下者“清静自守”,然此种说教何以被人接受?不得已,老子遂有“无为无不为”之言论,强调“无为”之效用。

总之,老子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其他哲学主流一起共同起作用,净化了中国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胡道静.十家论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道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版社,2006.

[4]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冯友兰.人生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老子论文发表在哪里

大部分论文都在期刊上发表,CN期刊。

少数的是发表到国外的期刊,或者直接是在杂志的官网上线,比如SCI。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表CN期刊就可以了。

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广义上分类

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

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CN号”,它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国际刊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ISSN号”,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

此外,正像报纸一样,期刊也可以不同的角度分类。有多少个角度就有多少种分类的结果,角度太多则流于繁琐。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按学科分类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

(1)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按内容分类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

(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

(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

(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

(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按学术地位分类

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通常所说的普刊)两大类。

关于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受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老子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本文拟从“人生哲学之依据”及“人生哲学之落实”两方面对其做简单分析。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老子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述老子的人生哲学

摘 要: 老子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本文拟从“人生哲学之依据”及“人生哲学之落实”两方面对其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 老子 人生哲学 “道” “无为” “处下”

简单说来,凡探讨人生天地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便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关于人生之道理”。具体言之,“关于人生之道理”至少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1.此道理为何,其依据何在;2.此道理如何在人生中得以落实。本文拟由此两方面入手,对老子的人生哲学做一简单分析。

一、“道”:老子人生哲学之依据

“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具有多重意蕴。同时,加之解释者持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各家对“道”的理解“见仁见智”。但其中有一点是公认的,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一)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老子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这是说:有一个存有者(道),它先于整体存在(先天地生),天地皆由之而生(“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正因其先天地而生,所以“不知其名”;正因其作用之无限广大,是至高、至大的存在,所以只能用“不盈”“渊兮”“湛兮”等词语加以描绘。此处,虽然由于“道”本身的不可言说性,老子尚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界说,但结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们可以明确肯定:“道”不仅是一种“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类似于“母”的“物”的存在。它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其创造。

(二)老子认为“道”范畴万有。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之始源,同时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依据。对于“道”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老子用“常”来表示。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万物是变动不居的,但决定万物变动的法则却是不变的。知此常理,并依之而行是“明”,反之则“凶”。

总之,万物万象皆变幻无常,唯“道”为常。“道”不仅是万物之本原,而且是万物运动之法则,因此是天地万物和人生存的依据和最高取法对象。

二、“无为”、“处下”:老子人生哲学之落实

老子既以“道”为人生之依据,接下来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在人生中贯彻“道”,从而使人达至自然之境界。其方法主要有二:一为法,一为循。

(一)所谓“法”,即法“道”之状态而行,依此而有“无为”之说。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即以自然而然为法则,因任自然。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俱有其自性,“道”仅仅是“辅万物之自然”而绝不加以任何的强力主宰,此即“无为”。因此,无为之核心乃在于顺物之性。

“无为”落实于己就是“清静自守”,顺己之性。老子认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过是“实其腹”、“强其骨”而已,“五色”、“五音”、“五味”等声色物质的追求不仅不是人性之本,反而是人性的束缚、负累,过于追求只会令人“盲”、“聋”、“心发狂”。在老子看来,人之本真状态乃是其本初之状态,即“婴儿”之状态,在此一状态,人没有任何的私欲妄念、机心贪婪,浑然与天地万物一体;及其欲念一起,则争名夺利,永无止息,根本的解决之道就在于用理智观照自身,对欲念“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复归于“婴儿”之状态,从而做到“人皆昭昭,我独昏昏,人皆察察,我独闷闷”,“如婴儿之未孩”。

“无为”用以接人,乃在于“我无为而民自化”,顺人之性。人事上的“无为”要求“好静”。“好静”,即是指不以一己之成见强以御人。在人之上者最易为之莫过于由公心出而令人如何,如何,却不知此正为劳人、误人之源。故老子说:“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而真正的圣人乃是“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第六十六章)。

(二)所谓“循”即循“道”之规律而动,依此有“处下”“守弱”之则。首先,老子以“道”为宇宙万物之最高法则,且认为“道”的根本运动规律在于“反”,因此处处教人“处下”、“守弱”。

在老子看来,“处下”、“守弱”乃生之方:“人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其次,老子认为“处下”、“守弱”乃胜之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最后,老子认为“处下”、“守弱”乃得之途:“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老子绝不是要以“阴谋”教人。身处乱世,老子看到的是“国家滋昏,人多伎巧”、人人“逐于私利、争扰不休”的社会现实,补救的方法在于呼吁在上者行“无为”之政,教导在下者“清静自守”,然此种说教何以被人接受?不得已,老子遂有“无为无不为”之言论,强调“无为”之效用。

总之,老子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其他哲学主流一起共同起作用,净化了中国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胡道静.十家论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道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版社,2006.

[4]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冯友兰.人生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老师发表的论文在哪里

如果是发表的可以登录“知网”就可以查到。如果没发表可以到学校档案室里查看。

第一种查询方法就是上学校的官网直接查看老师的履历,一般在老师的履历简介里会有他的论文发表情况。一次可以上各个论文数据库进行查询,通过作者查询的方式进行查询。

就是之前写的论文,如果没有在网上发表的话,那么在电脑里面是查不到的。如果在学校既能保存的话,那么是会有存档的,一般都会在档案里面查得到。

打开自己所在大学的官网进入主页。找到“图书馆”这一栏目,点击进入。在常用资源中会有中国知网的地址,点击进入。在搜索栏右边点击“高级搜索”。精确输入想要查找导师的名字和大学所在地就能够进行查询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对于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或文摘数据库,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摘要是对论文综合的介绍,使人了解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鬼谷子在哪里发表的论文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

鬼谷子,王氏,名诩,别名禅,战国时代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 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常入山静修,他被上天赐予通天彻地的智慧,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鬼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学术大家。他隐于世外,将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历史的走向。

鬼谷子主要著作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在其后的史书及其他文献典籍也多有记载。《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鬼谷子》共二十一篇,其中的转丸,却已失传。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

鬼谷子,姓王名诩,一说为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一说为战国时代卫国(今江西省贵溪市)人;但具体生卒日不详,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同时也有同名著作《鬼谷子》,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 鬼谷子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招收徒弟从不挑剔。他的学问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只要学会一门便可纵横天下!!“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今河南登封县内的归谷山)而得,因“鬼”、“归”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传,兼之“鬼”字更富传奇色彩,故将“归谷”习称为“鬼谷”。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子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鬼谷子先师被喻为纵横家之鼻祖的原因是其下有苏秦与张仪两个叱咤战国时代的杰出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鬼谷子先师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他著有《鬼谷子》一书,又叫做《捭阖策》。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鬼谷子先师从衣、食、住、行、医等、了家理财、治国方案、外政外交、兵书战策、兵器发明、天文地理、神奇推算、养生教子等等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鬼谷子先师据传说是为个人而笑天下之人。也可以说是个难驾驭之人。他的书籍流传甚少,多为抄译。冶铜炼铁、钨铁铸剑、过目不忘、贫富均化、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空气动力的人,热气球等!鬼谷子先生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鬼谷位于江西省贵溪境内,因鬼谷子先生在此授徒为名。有关鬼谷子的文学刻画甚多,主要有文学刻画与民间传奇两类。文学刻画主要有下述作品:1.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2. 杨景淐的《鬼谷四友志》3. 寒川子的《战国纵横》4、《本经阴符七术》其中对鬼谷子及其弟子的个性描写,尤以《战国纵横》最为成功。此书主要描述周朝末年,周室衰微,诸侯争强,七雄并立,中原逐鹿,弱肉强食,民不聊生。《战国纵横》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力图从纵横家的视角去解读战国中期这段波澜壮阔的宏大进程,形象地刻画了一代宗师鬼谷子的仙风道骨,再现了历史的精神真实。此书分为四部,第一部《四子归山》,主要铺叙青年士子苏秦、张仪、庞涓、孙膑四人为实现平生抱负,各自历尽磨难,进山求拜道家神秘人物鬼谷子为师的故事。四子进山之前的不同经历、列国情势、情感生活、学艺过程及彼此间的相知相争是这二十章的主要内容。第二部《飞龙在天》,主要铺叙鬼谷四子各自出山的过程、出山之后的不同经历及列国情势因之发生的改变。其中的庞涓争宠、孙膑装疯、越王论剑、苏秦刺股、列国合纵等是这一部的亮点。第三部《不战之战》,主要铺叙鬼谷四子围绕合纵、连横展开的场面宏大的搏弈,孙膑逃亡至齐、张仪连横魏国、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燕国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均有演绎。第四部《夕阳远山》,主要铺叙张仪最终成功连横六国、挫败苏秦合纵大业的始末,其中精彩的是张仪斗法欺楚、屈原蒙冤被黜、苏秦奔波救难、秦楚蓝田大战等。《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化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链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心有所欲,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欲不偟,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实意法螣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大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珠。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失威势,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无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转圆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义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故兴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损兑法灵蓍〗 损兑者,几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溪。〖持枢〗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别,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中经〗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物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隙,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记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听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隙而去之。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受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征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解仇斗隙,谓解羸微之仇。斗隙者,斗强也。强隙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衰其负、伤其卑、行其名、耻其宗。故胜者,斗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隙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疑疑而去之。却语者,察伺短也。故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然后结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效之于验,验去乱其前,吾归诚于己。遭淫色酒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鬼谷子集团的思想是自利而不利人,除了几个集团首脑,其他都是棋子,利用完就会被丢弃,大多下场凄惨。鬼谷子的这一哲学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深远,因为它能激发人性中最恶的一面,与神州本族的思想相反,神州本族的思想是生生不息原则下的自利利人,也就是以自利为目的,以利人为行动,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天地以其不自生,故得长生。以鬼谷子集团的重要人物李斯为例,虽然李斯是鬼谷子集团的重要合作者,也促使了集团的发展,但他和吕不韦、范雎等人一样,都是完成了他们阶段性的目标,然后黯然退场,当鬼谷子集团需要控制一切时,把持朝政的李斯便是首先被清理的对象,当时李斯被腰斩于市。 死前,他对儿子说,“我还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到蔡东门那儿去打野兔子呀!”言毕,两人相拥,抱头痛哭。鬼谷子思想祸害神州,几段大的历史灾难,如秦灭六国、汉武帝穷兵黩武、东汉后期的一些战乱,都跟他有关,大家还是擦亮眼睛,不要被蒙了。

鬼谷子王诩(约公元前400年—约公元前270年),一作王禅,道号玄微子,生卒年不详,华夏族,战国时期显赫人物。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说卫国(河南淇县)人;一说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

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一说汉水之滨关内云阳 (陕西石泉县 )人。著名谋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修炼,深谙道法,神妙莫测。

“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老学:苏张(苏秦和张仪)、鬼谷一派,申、韩一派,杨朱一派,庄、列一派,尹文一派。

扩展资料: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创建鬼谷门派,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鬼谷子曾任楚国宰相,身怀旷世绝学,智慧卓绝,精通百家学问,是纵横家的鼻祖,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谋略家、兵家、阴阳家、法家、名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鬼谷先生是百科式人物,他的智慧教育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吕不韦、李牧等众多风云人物。

战国时代,群雄并起,大时代中,秉承理想与信仰的旷世奇才鬼谷子王禅,踏上了勤王强国之路,与门生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商鞅、毛遂等壮志凌云之士,前赴后继,匡扶正义,拯救天下。战国帷幕就此拉开,豪杰义士,权臣枭雄,浪子红颜。

阴谋与爱情,复仇与救赎,权力与自由,黑暗与光明。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成为天下棋局中激烈搏杀的棋子,而掌控局势的鬼谷子,旋转乾坤,执手黑白,推动棋局,展开了顶峰博弈的生死对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鬼谷子: 一生隐逸未出世 性情淡薄高远

在哪里看老师发表的论文

第一种查询方法就是上学校的官网直接查看老师的履历,一般在老师的履历简介里会有他的论文发表情况。一次可以上各个论文数据库进行查询,通过作者查询的方式进行查询。

一、我们怎么清楚自己的学校有没有买知网论文查重?首先最直观方法就是看学校公告,每年毕业的时候多半会发公告,明确用什么软件查重,假设显示的是知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或者学位论文检测系统,同方知网等的话,就说明大家学校已经买了或者即将购买知网查重软件。其次那我们为什么那么关心这个问题呢?因为如果学校采购了知网,学校一般会给几次免费使用机会,这样查重费用就省去了,另外盲目选择查重软件很可能通不过学校那一次查重。假设时间还早,没到毕业时候,可以看看本校历年都是采用什么软件查重,看看是不是知网,这个方法只是做参考,去年是知网,今年不一定是知网,说不定今年就采购其他软件了

第一种查询方法就是上学校的官网直接查看老师的履历,一般在老师的履历简介里会有他的论文发表情况。一次可以上各个论文数据库进行查询,通过作者查询的方式进行查询。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关键词定义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