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教授发表这篇论文两个月后

发布时间:2024-07-03 00:53:36

教授发表这篇论文两个月后

导读:5G标准是源于十多年前,土耳其教授的一篇数学论文。两个月后,华为发现了这篇论文,并且在任正非的指示下,华为2012实验室投入了上千人,去以这个论文为中心去研究各种专利。目前,华为5G的专利数量占世界27%左右,排名第一位。华为5G为什么这么强?带你解密华为2012实验室。

据华为材料工程师介绍,华为2012实验室支持了华为手机部门、运营商业务的基站和交换机,还有芯片的机构材料。

除了材料研究,华为2012还有热学研究,专门针对手机电脑的发热发烫问题进行研究,正是有了这个部门的存在,才能确保华为产品的散热性。

华为的“2012实验室”是华为的总研究组织。实验室的名字来自于任正非在观看《2012》电影后的畅想,他认为未来信息爆炸会像数字洪水一样,华为要想在未来生存发展就得构造自己的“诺亚方舟”。

2012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新一代通信、云计算、音频视频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主要面向的是未来5-10年的发展方向,也支持了华为在5G领域的突破。

此外,“2012实验室”在欧洲、印度、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设立8个重要的海外研究所,今年华为还将斥巨资在深圳建立10所基础研究所。欧洲研究所在全球的研究所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华为两大数学中心之一,拥有5G研究的重量级团队。任正非曾总结说,华为在欧洲的成功得益于算法。

“2012实验室”作为华为的研究基地,其不仅代表着国内最顶级的研究水平,同时在全球也着巨大影响力,但任正非仍旧对此存在深深的担忧。今年5月,任正非提到华为实际上是个工程商人,即使在创新这个层面,其实还是工程领域的创新,而不是在技术理论领域创新,华为应该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

而在之后的全国 科技 创新大会上,任正非说出以下言论: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

如果您喜欢此类文章,请关注或使用评论功能↓↓

首先简单介绍下,华为的2012实验室是华为从事基础研究,是典型的资源驱动部门,“2012实验室”这个名字,就是取自美国的灾难电影《2012》,寓意着华为可以找到驾驭未来数字洪水时代的挪亚方舟。简单来说,一般公司通常更愿意在那些可预见的项目上进行投入,利润不确定的、财务上无法估计投资回报的项目通常在大公司排不上队,或者被否决,或者在预研的时候先投入一些试水,但在商业化阶段却异常慎重,往往是在出现商业征兆的时候才利用后发优势扩大投资。但是,这也恰恰是这些公司容易被颠覆的弱点,正如数码相机是柯达发明的,但是索尼把它商业化的。这种基于投资回报率的管理,极有可能扼杀了这些项目。华为的2012实验室存在前提就是要克服这种大企业病。而2012实验室更多的就是围绕公司极限生存的假设来开展基础研究。在华为2012实验室旗下,有6大部门,分别为中央研究院、中央硬件工程院、中央软件院、诺亚方舟实验室、海思半导体、研发能力中心。2012实验室是一个超级庞大的组织,另外旗下还有香农实验室、高斯实验室、谢尔德实验室、瓦特实验室、欧拉实验室(自研操作系统)、图灵实验室、热技术实验室、结构材料实验室等(后两个实验室,华为已经对来自全球的最多媒体人员开放了)。同时,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任正非对于研发投入是非常舍得的。为什么这么舍得,任正非曾说过,比如预计某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华为将怎么办?事实也证明这一天也真的到来了。但也正是2012实验室这么多年默默无闻的贡献,才换来了华为今天的闲庭信步。据华为国际媒体事务总裁郭福林公开表示,截止到2020年底,华为的有效专利数量已经超过10万个!专利主要分为三类:外观设计、新型实用、发明创造;在华为专利库里面,90%以上是含金量更高的发明创造专利。可以说,2012实验室作为华为的研究基地,其不仅代表着国内最顶级的研究水平,同时在全球也着巨大影响力。正因为华为在人才队伍和技术优势上的投入,才能够给咱们国人筑起一条条科技万里长城!

Arikan教授发表这篇论文

华为和美国政府之间的争端发生后,一向低调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开始接受媒体采访。在最新一次接受美国CNBC电视台记者专访时,除了谈到跟美国政府的关系,以及女儿孟晚舟的情况之外,任正非还谈到了其他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他为什么喜欢用军事术语,他对苹果公司的看法和华为的定价策略变化等。我们为你简要转述下。首先是使用军事术语的问题。记者问任正非,经常在演讲和谈话中使用军事术语,是因为把经商看作战斗吗?任正非的回答是,自己喜欢用军事术语,“因为它们简单易懂”,“当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术语来轻松描述商业运作方式时,我就使用军事术语。”任正非经常使用的一个军事术语叫:范佛里特弹药量。这个词语是美国将军范佛里特发明的。意思是,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以达到对敌方的毁灭性打击。任正非使用这个词语,想要表达的是,聚焦在特定的领域,投入压倒性的资源。它代表的是一种集中投资的战略。用任正非的话说:“我们的资源和技术有限。一切都是有限的。如果把资源搞得太分散,我们就没有办法成功。因此,我们选择缩小我们的焦点,像一个针尖,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我们可以取得突破。我们只关注一点。起初,我们有几百名员工关注这一点,然后我们有几千人,数万人,现在我们有数十万人。我们总是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同一个点上。每年我们在这方面投资超过200亿美元。”通过这种高度聚焦的方法,华为开始在特定的领域领先于西方同行。然后,华为开始在这个特定的领域建立市场优势,逐渐积累资本。渐渐地,华为就在一个集中聚焦的领域成为领导者。不过,任正非说,其实西方的卓越公司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微软、英特尔还是谷歌、亚马逊,都有自己的专注领域。“与很多业务繁多的中国公司不同,美国公司知道如何缩小聚焦点,然后向前推进。我们实际上是在向美国公司学习。”在谈到苹果公司时,任正非说:“乔布斯先生是个伟人。乔布斯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创造了苹果,而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说他很棒都只是轻描淡写,他非常非常棒。”乔布斯去世时,任正非正和家人在度假。他的小女儿是乔布斯的粉丝。在女儿的提议下,全家人安静下来对乔布斯进行了哀悼。任正非也用伟大来形容苹果公司。理由是,“它总是推动市场变得更大,而不是变得更小。苹果产品的销售价格很高,质量也很好。它扩大了市场,使许多其他公司得以生存。”华为作为后来者进入电信市场时,采用的是低价策略,根据成本来制定价格。当时,因为技术和管理的原因,华为的成本比较低,把价格定得也很低,这就让竞争对手很难跟华为竞争。任正非说:“我们对这件事有很多思考。”思考的结果是,华为开始提高价格。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认为华为产品很贵。随着价格上涨,华为开始有了更多的利润。但是,华为没有把这部分增加的利润分给员工或股东,而是用作研发费用,探索未来。任正非说:“我们不会向员工分配任何额外利润。否则,他们会变得超重,无法快速移动。我们也不会将额外利润分配给股东。如果他们有太多的钱,他们就会沉迷于资本收益。我们将把更多的钱投入新领域的研究。”接下来,任正非描述了华为投资研发的策略。如果一项技术离我们还有20亿光年的距离,华为可能只投资一点钱,就像一粒芝麻籽大小。如果一项技术距离我们2万公里远,华为会再投资一点,就像苹果大小。如果一项技术的距离只有几千公里远,那会投入更多,就像一个西瓜大小。最后,如果一项技术的距离只有5公里远,那华为就会投入巨资,重兵压境,就像商业版的范佛里特弹药量。华为会把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这项技术上,深入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世界领先的产品。比如,在5G技术上,华为的策略就是如此。2008年,土耳其数学教授艾达尔·阿里坎(Erdal Arikan)在一篇数学论文里提到了5G。华为的科学家读到这篇论文,然后,用了10年时间把阿里坎教授的理论转化为今天的5G标准。“5G标准实际上建立在一篇数学论文的基础上。”以上就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最新采访中的一些观点。任正非谈到了自己为什么喜欢用军事术语,因为军事术语简单易懂。他也谈到了自己对苹果公司和乔布斯的看法。正是对苹果公司定价策略的思考,让华为开始不再走低价路线,而是通过高价积累利润,再把利润投入到研发上。

Arikan教授是土耳其人,被华为看中了

尽管不情愿,但是,我们必须艰难地承认,我们的数学能力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非常巨大的鸿沟。我们可以来一起简单审视一下:

第一,中国的数学解题能力很强,但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诚然,我们有全世界最厉害的计算能力,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能够通过记忆和反复训练习得的能力已经不那么重要。

解题能力VS解决问题能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解决问题重在发现未知问题,提出模型,解决随机不确定的任务;而解题只是学会已知基础数学知识点,所以解题是个没有创造性的工作,那些题解与不解、解得快与慢,已知答案千百年来早已经等在那里。

竞赛的风向标也越来越趋向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因此中国今年罗马尼亚大师赛全军覆没也就不显意外了。近几年奥林匹克国际竞赛的第一也都是美国队。

第二,中国的数学教育体系过于僵化,不注重创造性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能力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决策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当前的填鸭式教育正好背道而驰。有人说中国只重视基础教育,不重视高等教育,但其实,从基础教育开始,我们的方向就是错的。我们从小到大的训练都是如何把题做准确、做快,缺少启发性、创造性教学。

这种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训练,只会按照老师的指定路线向前。因此,中国想要在数学领域领先、处于领导地位,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

曾有一个留学剑桥的学生,悔恨地和妈妈提起:妈妈,我现在才知道我最热爱的是数学啊!我和学习数学的同学聊天,才发现数学真的很美!但我过去所受到的枯燥训练扼杀了我对数学的兴趣,让我讨厌数学,现在我才发现这是多么错误的!

也许我们也可以有很多很伟大的数学家,但都被这样的原因耽误了。

第三,只听说中国的数学家到美国等国家留学,但鲜有听说国外数学家到中国留学。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华人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陈省身、丘成桐、张益唐等,但只有陈景润没有留过学。国外数学家来中国学习却无异于天方夜谭。

中国两千年来都没有出现过类似高斯、黎曼等这样千年一遇的数学家。中国教授和科研工作者的终极目标是成为“院士”,获得学术和行政权益。真正醉心纯粹学术研究的老师少之又少,普遍以应用为主,基础为辅。但中国的应用数学还未达到世界水平,基础数学就更不用说了。

第四,中国缺少对数学真心热爱的学生,往往抱着功利的态度。

中国学生对数学往往缺少真心热爱,缺乏激情,缺少好奇心,以及揭秘数学奥秘的行动力,更多是将数学视为获取体面工作、舒适生活的手段,曾有国外教授,她最得意、最有天赋的学生毕业后告诉她要放弃学术,投身投行,因为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她气愤表示从此再不收中国学生。

第五,即便华为引领了5G标准,但发挥核心作用的也是以国外科学家为主。

5G的缘起是因为一位土耳其毕尔肯大学(bilkent)教授Erdal Arikan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关于极化码(polar code)的论文。华为的主要科学家也主要来自俄罗斯、以色列等西方国家,我们不能被眼前的成果掩盖自身的问题。我们的数学发展一直踩着国外的脚印,缺少自主发明,更不用谈引领数学科学走向。

数学是科学的起点和终点,其方法贯穿科学研究的始终,并起着关键作用。不管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无线电……几乎所有的技术底层都会指向数学,相关博士研究也都会回归数学。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说,中国数学经过八十年的努力,也还没有达到日本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的盛况。更遑论美国。

但我们也不是全然没有机会:中美贸易战是一个让中国重视数学教育的契机,每年有越来越多的留学学者归国,而美国方面也正在面临行政干预科研、科学家倚老卖老等问题,中国数学把握机遇,还是很有希望缩短差距的。

很多人对现代数学充满疑虑,成长的过程中被数学的难题长期折磨而产生的心理阴影。因此,数学成了社交网络中避而不谈的话题。很早以前,我们就被教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是,对大脑是如何受益于这种体操的过程我们却知之甚少。人们常常把数学知识当做数学,这其实是一种深深的误解。学习数学,并不是以懂得多少数学定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锻炼解决数学问题中所接触的思维方法。事实上,在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演绎、归纳、类比和联想是四种最重要、最基本的逻辑思考模式。它奠定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性基础。尽管世界上还存在着很多非理性的行为,但是人们也希望用理性的方式来刻画这类现象。比如在统计意义上成立的诸多心理学效应,类似马太效应、破窗效应、棉花糖效应等。除此之外,在人类行为学中大放异彩的众智成愚的乌合之众理论、众愚成智的群策智慧等也都体现了非理性的理性之光。不难看出,即使在这些非理性行为的背后,仍然存在着某些可以追寻的逻辑线索。数学,恰好赋予我们思考事情本质的逻辑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锻炼的是一种高屋建瓴的思辨行为,基于理性的严谨和一丝不苟来剖析真实世界隐匿的秘密。它打开了一扇科学的大门,特别注重证据和反思以及逻辑的连贯和严密性,以贝叶斯定理为基础的概率方法更是揭示了认识世界的科学哲学观。因此,一个具备良好数学思维的人,不会轻易被谣言击中,不会迷信所谓的好运气与坏运气。在坚如磐石的逻辑体系护航下,他的知识体系可以顺利扩展到其他学科,使其对世界的认知渐具大局观。”任正非的质问“用物理方法来解决问题已趋近饱和,要重视数学方法的突起。”——任正非《中国没有创新土壤,不开放就是死亡》从很多迹象看,中国确实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了,尤其重视向来被认为是科学皇后的数学。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一次,发出支持声的最强音来自工业界。相信很多人都已读完了任正非于5月21日接受媒体采访的2万字实录。74岁的任正非在回答中27次提及了“数学”,例举了诸多数学对于华为的重要性:华为5G标准是源于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数学论文;P30手机的照相功能依赖数学把微弱的信号还原;如今华为终端每三个月换一代,主要是数学家的贡献。

一个月发表两篇论文

只要你们单位没有明文规定拒绝,那就是可以的。不过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时,旬刊终究还是比月刊差一点。

可以写,参营论文这毕竟也是你的成果。本科生发论文本来就很少,只要有你的名字都可以算作为你的成果,在夏令营中是可以加分的。

你好,你是要发表学术论文?时间紧张,可以考虑发表《信息与电脑》杂志《计算机关盘软硬与应用》杂志 但是半月之内 肯定是拿不到书的,最起码的等两个月左右。

论文一个月发表两篇

可以写,参营论文这毕竟也是你的成果。本科生发论文本来就很少,只要有你的名字都可以算作为你的成果,在夏令营中是可以加分的。

只要你们单位没有明文规定拒绝,那就是可以的。不过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时,旬刊终究还是比月刊差一点。

两个月可以发表两篇论文吗

问题一:论文投稿到发表一般要多长时间?怎么样发表比较快? 你要自己向杂志社投稿,需要等待的时间就比较长,而且如果不通过审核,你的论文就会石沉大海。这样容易耽误事,找个论文网帮你发表,我以前找学位论文网给发表了两篇论文,两个月就出刊了。 问题二:发表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发表一篇省级的论文最快要一个月左右 因为以前我和我们同事发的挺多的,一般周期我还比较了解 网上有很多说一周即收到书,那种就不要相信了,最快也要一个月的 别太着急,容易上当 我们以前单位都是在信远论文网发表的,书也收到了 发表论文这种事不能太着急,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正规的期刊发表吧 问题三:发表一篇文章需要多长时间? 学报的级别不同,时间不同, 文章的质量不同,时间也不需要同, 用钱多少,时间也不同! 如果有特殊关系,文章质量也不错, 最快需要2―3个月, 一般的需要半年左右! 一级学报最少需要1年左右! 问题四:一般职称论文要多长时间可以发表? 不同的杂志出版周期不一样,一般要两三个月(特别快的一个月左右甚至半个月, 一部分可以办理特别加急发表 ),杂志有个出版周期的问题,而且有的杂志版面很紧张,所以,如果用,应尽早预订,不宜临时抱佛脚,以免被动。每年三月份到十月份,是各地陆续上报职称材料的高峰期,各个正规杂志稿子都大量积压,版面都比较紧张,有的杂志可以安排的论文又很有限,因此应当及早准备。早准备,早受益,拖拉很有可能误事。 问题五: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要多久才在知网检测的到 一般1-3个月,期刊一般比较快,如果是学报,就有点慢。再一个,核心刊物会更慢一点。 问题六: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一般多长时间能出稿? 一般快的话1-2个月,慢的话3-4个月,这要看你怎么发表了,现在发表的话,不过两个方法。 问题七:核心论文一般要多久才能发表到期刊? 10分 如果你的讠仑文内容和质量符合杂志的要求,一般从投稿到发表需要一年时间吧,通过中介可能会快些,不过费用相对较高,具体可参考本人网攒。 问题八:论文投稿到发表一般要多长时间要怎样发表比较快?有什么好的网站能进 论 文投稿 到 发 表 一 般通 过 审核 就 是 两 三 天 问题九:发表的论文投稿后一般等多长时间呢? 你好!论文投出去后,第一步初审,初审合格后进行第二步外审,外审得三个月左右,所以到收录至少8个月左右。祝你投稿成功!!

上网一搜一大堆,不过还是建议自己花心思写,或者和别人合作写。

期刊论文发表有次数限制吗?中级职称及以上级别的职称基本都是需要发表若干篇职称论文的,发表若干职称论文最好的办法就是早准备早发表,但一些作者由于种种原因耽搁了发表,几篇论文打算集中发表,职称评审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一年发表两篇或更多的文章,只要作者时间安排合理,最终也能按时提交职称论文,一年发表两篇或者更多的职称论文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些职称评审文件中会明确规定职称论文不能集中同一时间发表尤其是不能集中发表在同一刊物上,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集中发表了。 很多职称申报者不是很清楚论文发表时间的有效期,有的一次突击发表2、3篇。根据众多作者的论文发表经验,原则上最好是一年一篇,或者1年2篇的话,发表时间上最好错开下。主要是给评审老师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至于发表时间间隔多久,职称文件一般没有对此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按照我们推荐的最佳做法就行,也就是一年一篇。当然,有部分朋友可能没有提前做好准备,2、3个月左右发表2篇也是可以的,所以,这里我们提醒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论文发表的准备,这样给自己留出充分的时间。 职称论文发表时间很关键,往往决定了作者能否晋升,如何把握好论文的发表时间需要作者先了解清楚当地或是本单位的具体时间要求,按照要求合理规划积极准备,总体来说职称论文发表是宜早不宜晚,广大作者要尽早准备为好,最好不要出现集中发表的情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