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0:24:18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所在单位导师论文评阅意见表填写方法如下所示:

导师意见:

(包括申请人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外语程度、学术作风及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否由本人独立完成、是否同意进行论文答辩和申请学位等)。

XX同志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习态度端正,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成绩优良。

该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了X篇论文,同时学位论文中的中英文翻译较为恰当、准确,表明XX同志具有良好的外语程度。

学位论文《XXXXX》提出了XXX技术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引文完整规范,表明作者具有较好的学术作风,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学位论文由XX同志独立完成,同意XX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同意申请硕士学位。

写评阅意见的注意事项:

1、从论文选题、研究方法、论文思路、理论应用、布局谋篇、操作性、学术价值、资料占有等方面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客观的总体评价。

2、指出论文开题报告的优点、亮点,并进行简要的评价。

3、对论文的开题报告提出修改意见(一般不少于3条)。

4、对开题报告作结论性评语(同意开题,或者,不同意开题)。

导师意见:(包括申请人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外语程度、学术作风及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否由本人独立完成、是否同意进行论文答辩和申请学位等)XX同志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习态度端正,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成绩优良。同时能够良好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把握相关研究领域的学科研究现状,运用先进的计算工具进行相关研究工作,理论水平较好,具有一定的从事采矿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该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了X篇论文,同时学位论文中的中英文翻译较为恰当、准确,表明XX同志具有良好的外语程度。学位论文《XXXXX》提出了XXX技术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引文完整规范,表明作者具有较好的学术作风,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学位论文由XX同志独立完成,同意XX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同意申请硕士学位。

函授法学专科毕业论文怎么写?整理了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例如:中国本科法律教育的反思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一、 中国法律教育的源流 (一) 中国传统的法律教育 1 、 萌芽 2 、 兴起与繁盛 3 、 衰落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律教育的影响 1 、 独立的法律教育需要的文化背景 2 、 中国文化对传统法律教育的影响 二、 近代法律教育的兴盛 (一) 清末近代法律教育制度的形成 (二) 民国时期法律教育的第一次繁盛 1 、 东吴法学院 2 、 朝阳大学 (三) 近代法律教育机制的确立 三、 建国后法律教育现代化的坎坷之路 (一) 建国初期的法律教育 (二) 左倾思潮下法律教育遭受严重挫折 四、 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律教育的全面复兴 (一) 办学规模的扩大 (二) 法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就 (三) 构建新的法律教育体系 五、 反思目前本科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多种教育层次并存 (二) 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各行其是 (三) 专业设置琳琅满目 六、 中国本科法律教育的目的及展望 (一) 法律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法律人 (二) 本科教育的方式--与目的有关的问题 1 、 架高法律教育的门槛 2 、 确立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 3 、 司法考试是法律教育的新契机而不是指挥棒 4 、 不可或缺的专业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感言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

1 内容要求

1.1 题目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学位论文的中文题目应不超过25字,并且不设副标题。

1.2 论文正文字数

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在一万字以上,理工科博士论文应在三万字以上,文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在三万字以上,文科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六万字以上。

1.3 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1.3.1 中、英文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摘要的字数(以汉字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500~1000字,博士学位论文为1000~2000字,均以能将规定内容阐述清楚为原则。摘要页不需写出论文题目。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的内容应完全一致,在语法、用词上应准确无误。

1.3.2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1.4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4.1 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1章。绪论应包括: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存在的不足或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学位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论文主体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各方面:

本研究内容的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论证;本研究内容各部分(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计算;本研究内容试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本研究内容的理论分析。

对本研究内容及成果应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理论阐述,应着重指出本研究内容中的创新、改进与实际应用之处。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研究成果单独书写,并注明出处,不得将其与本人提出的理论分析混淆在一起。

管理和人文学科的论文应包括对研究问题的论述及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模型或方案设计,案例论证或实证分析,模型运行的结果分析或建议、改进措施等。

自然科学的论文应推理正确,结论明确,无科学性错误。

论文主体各章后应有一节“本章小结”。

1.4.3 结论

学位论文的结论作为论文正文的最后一章单独排写,但不加章号。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总结。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理论(含新见解、新观点),对其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结论内容一般在2000字以内。

1.5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总数的1/2;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参考文献中近五年的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总数的1/3,并应有近两年的参考文献。

教材、产品说明书、各类标准、各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及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著名的内部报告如PB、AD报告及著名大公司的企业技术报告等除外)等通常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引用网上参考文献时,应注明该文献的准确网页地址,网上参考文献不包含在上述规定的文献数量之内。

1.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后应列出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含已录用,并有录用通知书的学术论文。录用通知书中应明确说明论文的发表卷、期号。)。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可单做一项列出。与学位论文无关的学术论文不宜在此列出。我校对硕士、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1.7 致谢

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

2 打印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一律要求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

论文版芯大小一般应为145mm×210mm(包括页眉及页码则为145mm×230mm),页码在版芯下边线之下隔行居中放置;摘要、目录、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排。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扉页、摘要、目录、图题及表题等,都要求用中、英文两种文字给出,编排上中文在前。

博士学位论文一律要求双面打印,扉页、目录、摘要、正文、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致谢、索引需从奇数页开始打印(中英文扉页、中英文摘要、目录正反面打印)。

硕士学位论文单面打印。中文扉页、英文扉页、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致谢、索引都需另起一页打印。

正文中每章节的最后一页空白处不得多于当页版面的3/5。

硕士学位论文的封皮均采用 (230克,靛蓝色云彩皮纹纸);博士学位论文的封皮均采用 (230克,红色云彩皮纹纸)。 除封皮外,其他纸张均采用(70克,白色A4纸)。

2.1 页面设置:要求每页33行×33字

2.2 字体、字号:

章标题:中文小2号黑体, 西文小2号Times New Roman;

节标题:中文小3号黑体, 西文小3号Times New Roman;

条标题:中文4号黑体, 西文4号Times New Roman;

款、项标题:中文小4号黑体, 西文小4号Times New Roman;

正 文:中文小4号宋体,西文小4号Times New Roman

表1层次代号及说明

名称

理科示例

文科示例

说 明

第1章□□……□

第一章 □□……□

章序及章名居中排

1.1└┘□□……□

一、└┘□□……□

题序顶格书写,与标题间空一格,下面阐述内容另起一段

这里主要是把你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再论文的后面附录中罗列出来就可以。注意需要按照文献的格式著名发表的期刊或杂志、日期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术水平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它集中表明了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获得的新的发明、理论或见解,是研究生申请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和重要文献资料,学位论文撰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确定的规范认真执行。指导教师应加强指导,严格把关。

根据国家及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汉语语法规范。对原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要求进行了重新修订。硕士、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除在字数、理论研究的深度及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外,对其撰写规范的要求一致。

一、内容要求

1、题目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学位论文的中文题目应不超过25字,可根据需要设副标题。

2、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作者仔细核实授权书后签名。

3、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作者仔细阅读后签名。

4、摘要与关键词

4.1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4.2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5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5.1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绪论应包括: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5.2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学位论文的主要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论文主体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各方面:

本研究内容的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论证;

本研究内容各部分(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计算;

本研究内容试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本研究内容的理论分析。对本研究内容及成果应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理论阐述,应着重指出本研究内容中的创新、改进与实际应用之处。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研究成果单独书写,并注明出处,不得将其与本人提出的理论分析混淆在一起。对于将其他领域的理论、结果引用到本研究领域者,应说明该理论的出处,并论述引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管理和人文学科的论文应包括对研究问题的论述及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模型或方案设计,案例论证或实证分析,模型运行的结果分析或建议、改进措施等。

自然科学的论文应推理正确,结论清晰,无科学性错误。

5.3结论

学位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排写。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总结。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理论(含新见解、新观点),对其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结论内容一般在2000字以内。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在结论部分明确指出论文的创新点是什么,体现在论文哪些章节中的段落或行中。

6、致谢

对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对课题资助者表示感谢。

7、参考文献

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后应列出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含已录用,并有录用通知书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二、书写规定

1、论文字数

博士学位论文,理工科:不少于6万字,管理及人文学科:不少于8万字;

博士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要求为1万字左右。

硕士学位论文,理工科:不少于2万字,管理及人文学科:不少于3万字。

2、论文书写

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一律要求用A4标准大小的白纸打印。纸的四周应留足空白边缘,上方、下方、左侧和右侧应空边25mm。页码放在页下端居中;摘要、目录、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等正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形如M,其中M为阿拉伯数字编排。行距:1.25倍,间距:段前、段后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3、摘要

摘要的字数(以汉字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500字以上,博士学位论文为1000~2000字,均以能将规定内容阐述清楚为原则。摘要页不需写出论文题目。

外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的内容应完全一致,在外文语法、用词上应正确无误。编排上中文摘要在前、外文摘要在后。

4、目录

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

正文章节题目(要求编到第3级标题,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处填“博”或“硕”)

索引(可选择或不选择)

5、论文正文

5.1  章节及各章标题

论文正文分章节撰写,每章应另起一页。

各章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5.2 层次

层次以少为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层次代号建议采用表1的格式。

层次要求统一,但若节下内容无需列条的,可直接列款、项。层次用到哪一层次视需要而定。

6、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标示应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五号字体。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如“二次 铣 削[1]”。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用4号字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10~14]可知”。

不得将引用文献标示置于各级标题处。

7、名词术语

科技名词术语及设备、原件的名称,应采用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或名称。标准中未规定的术语要采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全文名词术语必须统一。一些特殊名词或新名词应在适当位置加以说明或注解。

采用英语缩写词时,除本行业广泛应用的通用缩写词外,文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应该用括号注明英文全文。

8、物理量名称、符号与计量单位

8.1 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

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应符合GB3100~3102-86的规定。论文中某一量的名称和符号应统一。

物理量的符号必须采用斜体。表示物理量的符号作下标时也用斜体。

8.2 物理量计时单位

物量量计量单位及符号应按国务院198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及GB2100~31002执行,不得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计量单位符号,除用人名命名的单位第一个字母用大写之外,一律用小写字母。

非物理量单位(如件、台、人、元、次等)可以采用汉字与单位行号混写的方式,如“万t·km”,“t/(人·a)”等。

文稿叙述中不定数字之后允许用中文计量单位符号,如“几千克至1000kg”。

表达时刻时应采用中文计量单位,如“上午8点3刻”,不能写成“8h54min”。

计量单位符号一律用正体。

9、外文字母的正、斜体用法

按照GB3100~3102及GB7159-87的规定使用,即物理量符号、物理常量、变量符号用斜体,计量单位等符号均用正体。

10、数字

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除习惯用中文数字表示的以外,一般均采用阿拉伯数字。

11、公式

原则上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空两格写,公式仍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

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1-1)”,附录A中的第一个公式为(A-1)等。

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

公式中用斜线表示“除”的关系时应采用括号,以免含糊不清,如1/(bcosx)。通常“乘”的关系在前,如acosx/b而不写成(a/b)cosx。

12、插表

表格不加左、右边线。

表序一般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个插表的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中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名后不加标点。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用中文居中排写。

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

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至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

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或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采用通栏处理方式,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

表内文字说明,起行空一格、转行顶格、句末不加标点。

13、插图

插图应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技术内容正确。选图要力求精练。

13.1 制图标准

插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及专业标准。

对无规定符号的图形应采用该行业的常用画法。

13.2 图题及图中说明

每个图均应有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图的图号为“图1-1”等。图题置于图下,用中文居中书写。有图注或其他说明时应置于图题之上。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等置于分图之下。

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除外)或数字项号,各项文字说明置于图题之上(有分图题者,置于分图题之上)。

13.3 插图编排

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排写该图整体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

13.4 坐标单位

有数字标注的坐标图,必须注明坐标单位。

13.5 论文原件中照片图及插图

学位论文原件中的照片图均应是原版照片粘贴,不得采用复印方式。照片可为黑白或彩色,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照片采用光面相纸,不宜用布纹相纸。对金相显微组织照片必须注明放大倍数。

学位论文原件中的插图不得采用复印件。对于复杂的引用图,可采用数字化仪表输入计算机打印出来的图稿。

1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写格式应符合BG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常用参考文献编写项目和顺序规定如下:(仅作参考没有引用者,不写引用起止页)

著作图书文献

序号  作者. 书名. 版次. 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第一版应省略

翻译图书文献

序号  作者.书名. 译者.

应省略

学术刊物文献

序号  作者. 文章名. 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文献

序号  作者. 文章名. 编者名. 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 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位论文类参考文献

序号  研究生名. 学位论文题目. 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 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若出版论文集者,可在会议名称后加上“论文集”字样。未出版论文集者省去“出版者”、“出版年”两项。会议地址与出版地相同者省略“出版地”。会议年份与出版年相同者省略“出版年”。

产品说明书、各类标准、各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及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著名的内部报告及著名大公司的企业技术报告等除外)等不宜做为参考文献引用。

参考文献应包括论文工作期间所有查阅和引用的文献资料。原则上,博士研究生所查阅的文献不低于一百篇,硕士研究生不低于五十篇,工程硕士不低于三十篇。所有研究生的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参考文献总数的三分之一。

1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书写格式与参考文献同。

16、附录

对需要收录于学位论文中且又不适合书写正文中的附加数据、资料、详细公式推导等有特色的内容,可做为附录排写,序号采用“附录1”、“附录2”等。

17、索引

为便于检索文中内容,可编制索引置于论文之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设置)。索引以论文中的专业词语为检索线索,指出其相关内容的所在页码。索引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中文在前。中文按各词汉语拼音第一字母排序,英文按该词第一个英文字母排序。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

1 内容要求

1.1 题目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学位论文的中文题目应不超过25字,并且不设副标题。

1.2 论文正文字数

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在一万字以上,理工科博士论文应在三万字以上,文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在三万字以上,文科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六万字以上。

1.3 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1.3.1 中、英文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摘要的字数(以汉字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500~1000字,博士学位论文为1000~2000字,均以能将规定内容阐述清楚为原则。摘要页不需写出论文题目。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的内容应完全一致,在语法、用词上应准确无误。

1.3.2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1.4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4.1 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1章。绪论应包括: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存在的不足或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学位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论文主体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各方面:

本研究内容的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论证;本研究内容各部分(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计算;本研究内容试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本研究内容的理论分析。

对本研究内容及成果应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理论阐述,应着重指出本研究内容中的创新、改进与实际应用之处。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研究成果单独书写,并注明出处,不得将其与本人提出的理论分析混淆在一起。

管理和人文学科的论文应包括对研究问题的论述及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模型或方案设计,案例论证或实证分析,模型运行的结果分析或建议、改进措施等。

自然科学的论文应推理正确,结论明确,无科学性错误。

论文主体各章后应有一节“本章小结”。

1.4.3 结论

学位论文的结论作为论文正文的最后一章单独排写,但不加章号。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总结。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理论(含新见解、新观点),对其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结论内容一般在2000字以内。

1.5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总数的1/2;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参考文献中近五年的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总数的1/3,并应有近两年的参考文献。

教材、产品说明书、各类标准、各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及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著名的内部报告如PB、AD报告及著名大公司的企业技术报告等除外)等通常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引用网上参考文献时,应注明该文献的准确网页地址,网上参考文献不包含在上述规定的文献数量之内。

1.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后应列出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含已录用,并有录用通知书的学术论文。录用通知书中应明确说明论文的发表卷、期号。)。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可单做一项列出。与学位论文无关的学术论文不宜在此列出。我校对硕士、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1.7 致谢

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

2 打印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一律要求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

论文版芯大小一般应为145mm×210mm(包括页眉及页码则为145mm×230mm),页码在版芯下边线之下隔行居中放置;摘要、目录、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排。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扉页、摘要、目录、图题及表题等,都要求用中、英文两种文字给出,编排上中文在前。

博士学位论文一律要求双面打印,扉页、目录、摘要、正文、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致谢、索引需从奇数页开始打印(中英文扉页、中英文摘要、目录正反面打印)。

硕士学位论文单面打印。中文扉页、英文扉页、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致谢、索引都需另起一页打印。

正文中每章节的最后一页空白处不得多于当页版面的3/5。

硕士学位论文的封皮均采用 (230克,靛蓝色云彩皮纹纸);博士学位论文的封皮均采用 (230克,红色云彩皮纹纸)。 除封皮外,其他纸张均采用(70克,白色A4纸)。

2.1 页面设置:要求每页33行×33字

2.2 字体、字号:

章标题:中文小2号黑体, 西文小2号Times New Roman;

节标题:中文小3号黑体, 西文小3号Times New Roman;

条标题:中文4号黑体, 西文4号Times New Roman;

款、项标题:中文小4号黑体, 西文小4号Times New Roman;

正 文:中文小4号宋体,西文小4号Times New Roman

表1层次代号及说明

名称

理科示例

文科示例

说 明

第1章□□……□

第一章 □□……□

章序及章名居中排

1.1└┘□□……□

一、└┘□□……□

题序顶格书写,与标题间空一格,下面阐述内容另起一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术水平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它集中表明了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获得的新的发明、理论或见解,是研究生申请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和重要文献资料,学位论文撰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确定的规范认真执行。指导教师应加强指导,严格把关。

根据国家及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汉语语法规范。对原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要求进行了重新修订。硕士、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除在字数、理论研究的深度及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外,对其撰写规范的要求一致。

一、内容要求

1、题目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学位论文的中文题目应不超过25字,可根据需要设副标题。

2、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作者仔细核实授权书后签名。

3、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作者仔细阅读后签名。

4、摘要与关键词

4.1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4.2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5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5.1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绪论应包括: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5.2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学位论文的主要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论文主体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各方面:

本研究内容的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论证;

本研究内容各部分(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计算;

本研究内容试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本研究内容的理论分析。对本研究内容及成果应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理论阐述,应着重指出本研究内容中的创新、改进与实际应用之处。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研究成果单独书写,并注明出处,不得将其与本人提出的理论分析混淆在一起。对于将其他领域的理论、结果引用到本研究领域者,应说明该理论的出处,并论述引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管理和人文学科的论文应包括对研究问题的论述及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模型或方案设计,案例论证或实证分析,模型运行的结果分析或建议、改进措施等。

自然科学的论文应推理正确,结论清晰,无科学性错误。

5.3结论

学位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排写。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总结。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理论(含新见解、新观点),对其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结论内容一般在2000字以内。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在结论部分明确指出论文的创新点是什么,体现在论文哪些章节中的段落或行中。

6、致谢

对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对课题资助者表示感谢。

7、参考文献

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后应列出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含已录用,并有录用通知书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二、书写规定

1、论文字数

博士学位论文,理工科:不少于6万字,管理及人文学科:不少于8万字;

博士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要求为1万字左右。

硕士学位论文,理工科:不少于2万字,管理及人文学科:不少于3万字。

2、论文书写

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一律要求用A4标准大小的白纸打印。纸的四周应留足空白边缘,上方、下方、左侧和右侧应空边25mm。页码放在页下端居中;摘要、目录、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等正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形如M,其中M为阿拉伯数字编排。行距:1.25倍,间距:段前、段后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3、摘要

摘要的字数(以汉字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500字以上,博士学位论文为1000~2000字,均以能将规定内容阐述清楚为原则。摘要页不需写出论文题目。

外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的内容应完全一致,在外文语法、用词上应正确无误。编排上中文摘要在前、外文摘要在后。

4、目录

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

正文章节题目(要求编到第3级标题,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处填“博”或“硕”)

索引(可选择或不选择)

5、论文正文

5.1  章节及各章标题

论文正文分章节撰写,每章应另起一页。

各章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5.2 层次

层次以少为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层次代号建议采用表1的格式。

层次要求统一,但若节下内容无需列条的,可直接列款、项。层次用到哪一层次视需要而定。

6、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标示应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五号字体。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如“二次 铣 削[1]”。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用4号字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10~14]可知”。

不得将引用文献标示置于各级标题处。

7、名词术语

科技名词术语及设备、原件的名称,应采用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或名称。标准中未规定的术语要采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全文名词术语必须统一。一些特殊名词或新名词应在适当位置加以说明或注解。

采用英语缩写词时,除本行业广泛应用的通用缩写词外,文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应该用括号注明英文全文。

8、物理量名称、符号与计量单位

8.1 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

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应符合GB3100~3102-86的规定。论文中某一量的名称和符号应统一。

物理量的符号必须采用斜体。表示物理量的符号作下标时也用斜体。

8.2 物理量计时单位

物量量计量单位及符号应按国务院198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及GB2100~31002执行,不得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计量单位符号,除用人名命名的单位第一个字母用大写之外,一律用小写字母。

非物理量单位(如件、台、人、元、次等)可以采用汉字与单位行号混写的方式,如“万t·km”,“t/(人·a)”等。

文稿叙述中不定数字之后允许用中文计量单位符号,如“几千克至1000kg”。

表达时刻时应采用中文计量单位,如“上午8点3刻”,不能写成“8h54min”。

计量单位符号一律用正体。

9、外文字母的正、斜体用法

按照GB3100~3102及GB7159-87的规定使用,即物理量符号、物理常量、变量符号用斜体,计量单位等符号均用正体。

10、数字

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除习惯用中文数字表示的以外,一般均采用阿拉伯数字。

11、公式

原则上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空两格写,公式仍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

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1-1)”,附录A中的第一个公式为(A-1)等。

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

公式中用斜线表示“除”的关系时应采用括号,以免含糊不清,如1/(bcosx)。通常“乘”的关系在前,如acosx/b而不写成(a/b)cosx。

12、插表

表格不加左、右边线。

表序一般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个插表的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中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名后不加标点。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用中文居中排写。

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

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至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

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或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采用通栏处理方式,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

表内文字说明,起行空一格、转行顶格、句末不加标点。

13、插图

插图应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技术内容正确。选图要力求精练。

13.1 制图标准

插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及专业标准。

对无规定符号的图形应采用该行业的常用画法。

13.2 图题及图中说明

每个图均应有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图的图号为“图1-1”等。图题置于图下,用中文居中书写。有图注或其他说明时应置于图题之上。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等置于分图之下。

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除外)或数字项号,各项文字说明置于图题之上(有分图题者,置于分图题之上)。

13.3 插图编排

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排写该图整体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

13.4 坐标单位

有数字标注的坐标图,必须注明坐标单位。

13.5 论文原件中照片图及插图

学位论文原件中的照片图均应是原版照片粘贴,不得采用复印方式。照片可为黑白或彩色,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照片采用光面相纸,不宜用布纹相纸。对金相显微组织照片必须注明放大倍数。

学位论文原件中的插图不得采用复印件。对于复杂的引用图,可采用数字化仪表输入计算机打印出来的图稿。

1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写格式应符合BG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常用参考文献编写项目和顺序规定如下:(仅作参考没有引用者,不写引用起止页)

著作图书文献

序号  作者. 书名. 版次. 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第一版应省略

翻译图书文献

序号  作者.书名. 译者.

应省略

学术刊物文献

序号  作者. 文章名. 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文献

序号  作者. 文章名. 编者名. 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 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位论文类参考文献

序号  研究生名. 学位论文题目. 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 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若出版论文集者,可在会议名称后加上“论文集”字样。未出版论文集者省去“出版者”、“出版年”两项。会议地址与出版地相同者省略“出版地”。会议年份与出版年相同者省略“出版年”。

产品说明书、各类标准、各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及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著名的内部报告及著名大公司的企业技术报告等除外)等不宜做为参考文献引用。

参考文献应包括论文工作期间所有查阅和引用的文献资料。原则上,博士研究生所查阅的文献不低于一百篇,硕士研究生不低于五十篇,工程硕士不低于三十篇。所有研究生的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参考文献总数的三分之一。

1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书写格式与参考文献同。

16、附录

对需要收录于学位论文中且又不适合书写正文中的附加数据、资料、详细公式推导等有特色的内容,可做为附录排写,序号采用“附录1”、“附录2”等。

17、索引

为便于检索文中内容,可编制索引置于论文之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设置)。索引以论文中的专业词语为检索线索,指出其相关内容的所在页码。索引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中文在前。中文按各词汉语拼音第一字母排序,英文按该词第一个英文字母排序。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

1 内容要求

1.1 题目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学位论文的中文题目应不超过25字,并且不设副标题。

1.2 论文正文字数

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在一万字以上,理工科博士论文应在三万字以上,文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在三万字以上,文科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六万字以上。

1.3 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1.3.1 中、英文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摘要的字数(以汉字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500~1000字,博士学位论文为1000~2000字,均以能将规定内容阐述清楚为原则。摘要页不需写出论文题目。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的内容应完全一致,在语法、用词上应准确无误。

1.3.2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1.4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4.1 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1章。绪论应包括: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存在的不足或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学位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论文主体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各方面:

本研究内容的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论证;本研究内容各部分(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计算;本研究内容试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本研究内容的理论分析。

对本研究内容及成果应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理论阐述,应着重指出本研究内容中的创新、改进与实际应用之处。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研究成果单独书写,并注明出处,不得将其与本人提出的理论分析混淆在一起。

管理和人文学科的论文应包括对研究问题的论述及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模型或方案设计,案例论证或实证分析,模型运行的结果分析或建议、改进措施等。

自然科学的论文应推理正确,结论明确,无科学性错误。

论文主体各章后应有一节“本章小结”。

1.4.3 结论

学位论文的结论作为论文正文的最后一章单独排写,但不加章号。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总结。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理论(含新见解、新观点),对其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结论内容一般在2000字以内。

1.5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总数的1/2;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参考文献中近五年的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总数的1/3,并应有近两年的参考文献。

教材、产品说明书、各类标准、各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及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著名的内部报告如PB、AD报告及著名大公司的企业技术报告等除外)等通常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引用网上参考文献时,应注明该文献的准确网页地址,网上参考文献不包含在上述规定的文献数量之内。

1.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后应列出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含已录用,并有录用通知书的学术论文。录用通知书中应明确说明论文的发表卷、期号。)。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可单做一项列出。与学位论文无关的学术论文不宜在此列出。我校对硕士、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1.7 致谢

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

2 打印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一律要求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

论文版芯大小一般应为145mm×210mm(包括页眉及页码则为145mm×230mm),页码在版芯下边线之下隔行居中放置;摘要、目录、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排。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扉页、摘要、目录、图题及表题等,都要求用中、英文两种文字给出,编排上中文在前。

博士学位论文一律要求双面打印,扉页、目录、摘要、正文、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致谢、索引需从奇数页开始打印(中英文扉页、中英文摘要、目录正反面打印)。

硕士学位论文单面打印。中文扉页、英文扉页、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致谢、索引都需另起一页打印。

正文中每章节的最后一页空白处不得多于当页版面的3/5。

硕士学位论文的封皮均采用 (230克,靛蓝色云彩皮纹纸);博士学位论文的封皮均采用 (230克,红色云彩皮纹纸)。 除封皮外,其他纸张均采用(70克,白色A4纸)。

2.1 页面设置:要求每页33行×33字

2.2 字体、字号:

章标题:中文小2号黑体, 西文小2号Times New Roman;

节标题:中文小3号黑体, 西文小3号Times New Roman;

条标题:中文4号黑体, 西文4号Times New Roman;

款、项标题:中文小4号黑体, 西文小4号Times New Roman;

正 文:中文小4号宋体,西文小4号Times New Roman

表1层次代号及说明

名称

理科示例

文科示例

说 明

第1章□□……□

第一章 □□……□

章序及章名居中排

1.1└┘□□……□

一、└┘□□……□

题序顶格书写,与标题间空一格,下面阐述内容另起一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模板论文

有关英语教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精选3篇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一

Abstract 5-6

摘要 7-9

1. Introduction 9-11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9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9-10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10-11

2. Literature Review 11-19

2.1 Some Attempts to Define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 11-13

2.2 An overview of studies on teaching behaviors 13-16

2.3 An over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t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s 16

2.4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16

2.5 Theoretical bases 16-19

3. Research Design 19-25

3.1 Subjects 19-20

3.2 Observed teaching tasks 20-21

3.3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s 21-22

3.4 Research method 22-24

3.5 Research Procedures 24-25

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25-51

4.1 Diversity in Speech Presentation behavior 25-33

4.2 Diversity in Text Presentation 33-38

4.3 Diversity in Action Presentation (body language) 38-40

4.4 Diversity in interaction behavior 40-51

5.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51-55

5.1 Conclusions 51-53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53-54

5.3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54-55

Acknowledgments 55-56

References 56-59

Appendix I Classroom observation worksheet of teaching behavior 59-61

Appendix II 唐卫海提问行为类别观察表 61-62

Appendix III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2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二

Abstract 3-4

摘要 5-7

Tables 7-10

1. Introduction 10-14

1.1 Research Questions 11

1.2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11-12

1.3 Layout of thesis 12-14

2. Literature Review 14-24

2.1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journal 15-17

2.2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journal 17-20

2.3 Reflective level 20

2.4 The styles of teaching journal 20-24

3.Research Design 24-26

3.1 Purpose of Research 24

3.2 Subjects 24

3.3 Instruments 24-25

3.4 Procesures of research 25

3.5 Data collection 25-26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26-52

4.1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of quesionnaire 26-32

4.2 The writ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ers of differnet professional ranks on reflective content and reflective level 32-45

4.3 The writ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on reflective content and reflective level 45-52

5. Methods to Improve Teachers' Reflective Ability 52-56

5.1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flection 52-53

5.2 The ways to improve teachers' reflective ability 53-56

6. Conclusion 56-58

6.1 Present findings 56

6.2 Limitations 56-57

6.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57-58

Acknowledgements 58-60

Bibliography 60-64

Appendix 64-65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三

Abstract 3-4

摘要 5-8

1. Introduction 8-12

1.1 Research background 8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8-10

1.3 Organization of thesis 10-12

2. Literature Review 12-22

2.1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12-15

2.1.1 Definition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12-13

2.1.2 Classific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13-14

2.1.3 Studies on learning strategies 14-15

2.2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15-18

2.2.1 Definition of language learning style 15

2.2.2 Classification of language learning style 15-17

2.2.3 Studies on language learning style 17-18

2.3 Learning strategies training 18-19

2.4.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 19-22

3. Methodology 22-33

3.1 Purposes 22

3.2 Hypotheses 22

3.3 Research participants 22-23

3.4 Instruments of the research 23-24

3.4.1 Questionnaire 23

3.4.2 Observation 23-24

3.5 Procedures 24-33

3.5.1 Pre-treatment questionnaire 24-25

3.5.2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 training instruction 25-30

3.5.3 Post-treatment questionnaire 30-33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33-47

4.1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33-43

4.1.1 The results of the T-test in pre-treatment questionnaire 37-40

4.1.2 The results of the T-test in post-treatment questionnaire 40-43

4.2 Discussion 43-47

4.2.1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were expanded with the help of learning strategy training 44

4.2.2 The variety of learning styles helps the students to learn better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tasks 44-45

4.2.3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better, more easily and actively33 45-47

5. Conclusion 47-49

5.1 Major findings 47-48

5.1.1 The learning styles of the senior high students were tended to be various 47-48

5.1.2 Th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 training can expand or even changethe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48

5.2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study 48-49

Acknowledgements 49-51

Bibliography 51-55

Appendix 55-61

AppendixA 关于英语学习风格的问卷调查 55-59

AppendixB 英语学习策略培训观察量表 59-60

AppendixC Listening Material 60-61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精选3篇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3篇英语教学毕业论文的提纲模板,希望大家喜欢!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一

Abstract 5-6

摘要 7-9

1. Introduction 9-11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9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9-10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10-11

2. Literature Review 11-19

2.1 Some Attempts to Define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 11-13

2.2 An overview of studies on teaching behaviors 13-16

2.3 An over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t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s 16

2.4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16

2.5 Theoretical bases 16-19

3. Research Design 19-25

3.1 Subjects 19-20

3.2 Observed teaching tasks 20-21

3.3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s 21-22

3.4 Research method 22-24

3.5 Research Procedures 24-25

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25-51

4.1 Diversity in Speech Presentation behavior 25-33

4.2 Diversity in Text Presentation 33-38

4.3 Diversity in Action Presentation (body language) 38-40

4.4 Diversity in interaction behavior 40-51

5.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51-55

5.1 Conclusions 51-53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53-54

5.3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54-55

Acknowledgments 55-56

References 56-59

Appendix I Classroom observation worksheet of teaching behavior 59-61

Appendix II 唐卫海提问行为类别观察表 61-62

Appendix III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2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二

Abstract 3-4

摘要 5-7

Tables 7-10

1. Introduction 10-14

1.1 Research Questions 11

1.2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11-12

1.3 Layout of thesis 12-14

2. Literature Review 14-24

2.1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journal 15-17

2.2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journal 17-20

2.3 Reflective level 20

2.4 The styles of teaching journal 20-24

3.Research Design 24-26

3.1 Purpose of Research 24

3.2 Subjects 24

3.3 Instruments 24-25

3.4 Procesures of research 25

3.5 Data collection 25-26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26-52

4.1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of quesionnaire 26-32

4.2 The writ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ers of differnet professional ranks on reflective content and reflective level 32-45

4.3 The writ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on reflective content and reflective level 45-52

5. Methods to Improve Teachers' Reflective Ability 52-56

5.1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flection 52-53

5.2 The ways to improve teachers' reflective ability 53-56

6. Conclusion 56-58

6.1 Present findings 56

6.2 Limitations 56-57

6.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57-58

Acknowledgements 58-60

Bibliography 60-64

Appendix 64-65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三

Abstract 3-4

摘要 5-8

1. Introduction 8-12

1.1 Research background 8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8-10

1.3 Organization of thesis 10-12

2. Literature Review 12-22

2.1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12-15

2.1.1 Definition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12-13

2.1.2 Classific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13-14

2.1.3 Studies on learning strategies 14-15

2.2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15-18

2.2.1 Definition of language learning style 15

2.2.2 Classification of language learning style 15-17

2.2.3 Studies on language learning style 17-18

2.3 Learning strategies training 18-19

2.4.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 19-22

3. Methodology 22-33

3.1 Purposes 22

3.2 Hypotheses 22

3.3 Research participants 22-23

3.4 Instruments of the research 23-24

3.4.1 Questionnaire 23

3.4.2 Observation 23-24

3.5 Procedures 24-33

3.5.1 Pre-treatment questionnaire 24-25

3.5.2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 training instruction 25-30

3.5.3 Post-treatment questionnaire 30-33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33-47

4.1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33-43

4.1.1 The results of the T-test in pre-treatment questionnaire 37-40

4.1.2 The results of the T-test in post-treatment questionnaire 40-43

4.2 Discussion 43-47

4.2.1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were expanded with the help of learning strategy training 44

4.2.2 The variety of learning styles helps the students to learn better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tasks 44-45

4.2.3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better, more easily and actively33 45-47

5. Conclusion 47-49

5.1 Major findings 47-48

5.1.1 The learning styles of the senior high students were tended to be various 47-48

5.1.2 Th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 training can expand or even changethe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48

5.2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study 48-49

Acknowledgements 49-51

Bibliography 51-55

Appendix 55-61

AppendixA 关于英语学习风格的问卷调查 55-59

AppendixB 英语学习策略培训观察量表 59-60

AppendixC Listening Material 60-6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