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上海交大邹霞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3:27:36

上海交大邹霞发表的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我校传统优势学院之一。学院现有两系(历史系、文化学系)、四所(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楚学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历史学专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单位,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史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为湖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25人,讲师13人。学院资料中心藏书15万余册,中外文期刊500余种,文物馆珍藏各类文物近4000余种(类),机房拥有计算机60余台,多媒体教室设备先进、齐全。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百部,发表论文620余篇。1、古老的学科华中师大的历史学科有百年的历史。其前身的文华书院在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首开西洋史,自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以后,每周都有史纲课三小时,地理或欧洲史两小时。1931年,华中大学开设的历史课程有:中国史、现代欧洲史、希腊史、罗马史、英国立宪史、日本史、印度史、西洋文明史、耶教史、佛教史、远东国际关系史等。1935年,陈叔元担任历史系主任。陈叔元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曾任福州协和大学教授。1938年以后,华中大学西迁到云南省大理,历史系与社会科学系合并成为历史社会学系,当时主办的《西南边疆问题研究报告》成为当时国内外边疆文化资料的权威刊物。解放前担任历史学课的教师有:英国的甘施礼、康士丁、丁克生等,国内学者有蔡尚思、马奉琛、许衍梁、石声河、华保罗、曹植福、喻存粹等。1949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设有历史系。1952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设有历史系,方衡担任系主任。解放初有一批著名学者在历史系任教,他们是钱基博、张舜徽、潘梓年、杨东纯、王玉哲、杨希时、王凌云等。国学大师钱基博、张舜徽等先生曾经向历史系捐赠了一批宝贵的文物,现收藏于学校文物馆。在历史系工作,现已退休的历史学教授、副教授有:涂厚善、黄道立、刘继兴、高明振、黄振、闵光沛、王瑞明、吴量恺、邹贤俊、李国祥、崔曙庭、张翼之、戴绪恭、谭克绳、苏中立、唐文权、戴成兴、董方奎、涂光久、孙玉华、向子祥、吴韫山、李雪松、罗静兰、周孝梅、徐策伟、李继晟、周学根、庞子朝等。在历史系先后工作过的同志还有丁磊华、马志林、彭祖年、薄怀俊、朱明庭、谷武高、余显富、黄怀玉、黄葳、章重明、周开敏、张长清、汤建英、刘玲等。在历史系工作过,后又调出的教师有张洪、李子林、林利民、贺璋容、王昌茂、张三夕、高华平、刘筱红、罗家祥、李建中、马良怀、王奇生等。20世纪50——70年代,历史系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他们是中学的教学骨干。文革以后,历史系在全校率先有了硕士点和博士点,为中国史学界培养了大批新秀。历史系还开门办学,1981年历史系与江汉大学联合办学,培养历史学科的专科生,由历史系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派老师去江汉大学汉阳分校教学点上课。1983年,湖北省自学考试办公室设置历史专业自学考试,由我系承办培养历史专业自学考生的任务,发给自学考生毕业证书。1983年,历史系与农工民主党联合在华师办了“中华自修大学”(历史本科)。1983年5月3日,教育部批文建立历史文献研究所,隶属于国家教委领导下的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1984年,教育部批准建立历史研究所,该所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的挂靠依托单位。1996年,历史系、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合并,联合组建历史文化学院。马敏、朱英先后担任院长。2、教师队伍建设学院现有三所两系,教职员工82人。中国近代史所16人:章开沅、马敏、朱英、罗福惠、严昌洪、何建明、彭南生、刘家峰、田彤、许小青、江满情、王薇佳、郑成林、张建平、谢建军。章开沅、刘望龄、罗福惠、严昌洪先后担任所长,现任所长朱英兼任基地主任。历史文献所12人:周国林、刘韶军、顾志华、杨昶、王玉德、刘固胜、董恩林、陈蔚松、李晓明、谭汉生、贾国伟、孙湘云。张舜徽、李国祥、周国林先后担任所长,现任所长刘韶军。楚学所4人:蔡靖泉、张正明(已故)、顾久幸、黄尚明。现任所长蔡靖泉。历史系30人。其中世界史教研室12人:黄正柏、晏绍祥(兼副院长)、李隆庆、李其荣、邢来顺、庄万友、陶笑虹、揭书安、徐晓旭、王震宇、梁军、曾晓祥,教研室主任黄正柏。中近史教研室9人:刘伟(兼副院长)、黄华文、李英铨、曾祥文、沈志安、孙泽学、杜芳、董恩强、李宝红,教研室主任黄华文。中古史教研室9人:熊铁基、吴琦、邓鸿光、张全明、丁毅华、赵国华、杨有礼、尤学工,教研室主任赵国华。历史系主任赵国华、副主任邢来顺。文化学系6人:彭长征、姚伟钧、程翠英、王娟、李爱国、纪东东。主任彭长征、副主任姚伟钧。资料中心:喻枝英、陈亚敏、喻旭、徐艳芳、胡永弘、胡秀云、邹霞。中心主任喻枝英。院党政9人:胡年珍(书记)、寇富安(副书记)、徐剑(团委书记)、辜庆、卢治平(行政副院长)、庞华君(院办主任)、廖林子(教学秘书)、查旺双(科研与函授秘书)、赵国清(行政秘书)。计算机房1人:何蕾。其中有教师64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3人。教授30人、副教授19人、副研究馆员4人、讲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9人。教授:章开沅、马敏、朱英、罗福惠、严昌洪、何建明、周国林、刘韶军、黄正柏、熊铁基、吴琦、刘伟、姚伟钧、彭南生、黄华文、晏绍祥、邢来顺、李其荣、邓鸿光、张全明、丁毅华、顾志华、杨昶、王玉德、蔡靖泉、顾久幸、张正明、彭长征、刘固胜。(前14人为博导)副教授:赵国华、杨有礼、李英铨、曾祥文、沈志安、孙泽学、杜芳、李隆庆、庄万友、陶笑虹、揭书安、董恩林、陈蔚松、李晓明、贾国伟、孙湘云、刘家峰、田彤、徐晓旭。讲师:王震宇、梁军、曾晓强、董恩祥、李宝红、许小青、江满情、王薇佳、郑成林、程翠英、王娟、李爱国、纪东东。图书系列副研究馆员:俞旭、喻枝英、徐艳芳、胡永弘。馆员陈亚敏胡秀云邹霞。技师:何蕾。以上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19人:彭南生、刘固胜、晏绍祥、何晓旭、田彤、刘家峰、马敏、何建明、周国林、刘韶军、吴琦、姚伟钧、王玉德、董恩林、李晓明、邢来顺、孙泽学、郑成林、王薇佳、江满情,前6人为博士后。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4人:梁军、董恩强、尤学工、许小青。退休的教授还在著书立说,或继续发挥学术作用,他们是涂厚善、黄道立、高明振、黄振、闵光沛、王瑞明、吴量恺、邹贤俊、李国祥、崔曙庭、张翼之、戴绪恭、谭克绳、苏中立等先生。学院聘请了一批海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30余人,如野泽丰、成中英、陈鼓应、裘锡圭、庞朴等。3、学科建设历史学科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国务院李岚清副总理和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经到我院视察。湖北省原高工委书记、教委主任余凤盛曾经到学院作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报告。1995年,学院历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3年,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正式挂牌。2000年,学院取得美国环太平洋教育基金会的支持,创办了文化管理学系。2001年,学院引进人才,组建楚学研究所。学院有一批研究中心,如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张舜徽研究中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教会大学研究中心、商文化研究中心等。学院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中国近现代史。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近代史所。省级重点学科1个——历史文献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中国古代史。学院在2003年申报了历史学一级学科,申报了专门史(思想文化方向)、世界史二级学科。学院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教育与教学规律,坚持改革,把我院办成以历史教育和研究为主的,并在文化与跨文化管理研究方向有所拓展的国内一流的学院。学院确定以张舜徽先生和章开沅先生“自强不息、务实求真”作为院里的学术传统。学院营造出了“和谐、有序、实效、奋进”的学科建设氛围。学院现拥有两个全国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别是中国近代史、历史文献学。学院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史。硕士方向还开设了历史教学法、跨文化管理,已经开始招生。以下对主要专业作简要介绍:(1)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该学科由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作为学术带头人,1981年即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7年按“211工程”重点学科的要求立项建设,2001年顺利通过验收,2000年评为全国百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1年再次被重新评审为全国重点学科。该学科点在辛亥革命研究、商会研究、思想史、社会史等方面在全国有很强的优势。(2)中国历史文献学专业。该学科早在1981年就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长期挂靠在历史文献研究所,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年会。研究会创始人张舜徽先生连续两年担任会长,现任会长为周国林教授。该学科在文献整理、传统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3)中国古代史专业。中国古代史专业是校级重点学科。80年代,熊铁基、王瑞明、吴量恺等教授在秦汉史、宋史、明清史等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受到史学界重视的研究成果。1984年,中国古代史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邹平上海财经发表论文

你好,给你推荐3个好老师,供你参考。刘鹏 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兼职工作:1. 上海财经大学人事处副处长2. 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3. Member of 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4. Member of AIS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5. CNAIS会员(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CNAIS)6. International Program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HSCM2006), University of Adelaide,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19 – 21 April, 20067. International Program Committee of The 3rd IEEE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IEEE IS’06 ), London, 4-6 September 20068. International Program Committee of The First Ea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Health Care Modelling and Computation (HCMC 2005), Craiova, ROMANIA, August 31st - September 2nd, 2005教育背景:1. 博士:2002年3月至2006年1月 上海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2. 硕士:1982年2月至1984年5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3. 本科: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 陕西机械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工作经历:1. 2003.11- 上海财经大学人事处副处长2. 2003.2-2003.8 Visiting Professor at Harrow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3. 2000.8-2004.10 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系·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4. 1995.3-2000.7 西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信息系主任5. 1987.5-1995.2 西南财经大学信息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 讲师、副教授6. 1984.5-1987.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教研室/ 助教、讲师主要研究兴趣:数据挖掘及应用,数据仓库与OLAP,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张雪凤老师介绍 教育背景:1. 访问学者 2003.9—2004.1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Fullerton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 硕士 1990.9---1993.3 上海科技大学 计算机软件专业3. 本科 1986.9---1990.7 上海科技大学 计算机软件专业工作经历: 1993.4---- 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信息管理系 讲师主要研究兴趣: 数据挖掘 数据库等 发表论文:1. Peng Liu, Jiaxian Zhu, Lanjuan Liu, Yanhong Li, Xuefeng Zhang, Application of Feature Selection for Unsupervised Learning in Prosecutors’ Office,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ume 3614, 2005, Pages 35 - 38 (Indexed by SCI, IDS Number: BDA17)2. Peng Liu, Jiaxian Zhu, Lanjuan Liu, Yanhong Li and Xuefeng Zhang, Data Mining Application in Prosecution Committee for Unsupervised Learning, In: Jian Chen (Ed.), Proceedings of ICSSSM05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June 13-15, 2005, Chongqing, China), Piscataway, NJ: IEEE, Inc., 2005, pp1061-1064 (Cited by ISTP, IDS Number: BCW31)3. 刘鹏、张雪凤,信息管理类专业数据库课程建设探讨,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六卷)增刊(第二辑),pp.162-1654. 刘鹏、雷蕾、张雪凤,缺失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A Comparison Study of Missing Value Processing Methods)(第二十一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2004年10月14-17日,厦门),计算机科学,Vol.31 No.10, 2004, pp.155-156&1745. Ming-te Lu , Ping Lin, GuoLing Lao, Xuefeng Zhang, An Assessment of Digital Divide in the PRC, Issues and tren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ontemporary Organizations ,2002,pp458~461(Cited by ISTP, IDS Number: BV92R)6. 张雪凤,MIS中的安全性管理,财经研究,1998年增刊7. 张雪凤,陈明裕,陈永年,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模型和模型库管理,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3年教材出版: 1. VB程序设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7月,主编2. VB程序设计习题解答与上机指南,2005年8月,参编3.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副主编4. 数据库原理和应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副主编5. 数据库应用与开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参编6. 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参编7. 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及解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参编8. 安全电子商务,邮电出版社,2002年,参编在研/完成课题:1. 刘兰娟、张雪凤、杜梅先、劳帼龄、赵龙强等,上海财经大学第一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财经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2004.3-2005.32. 刘鹏、张雪凤、李艳红等,上海财经大学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数据库系统,2005.1-2005.12主授课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应用》,《Web应用开发》李艳红老师介绍 教育背景:1. 访问学者 2003.8—2004.1 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系2. 博士 1999.9---2002.9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3. 硕士 1996.9---1999.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系统工程专业4. 本科 1992.9---1996.7 阜新矿业学院经贸系,管理工程专业工作经历:2002.9---- 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信息管理系 讲师主要研究兴趣: 数据挖掘 企业信息化 决策支持 模糊集和Vague集发表论文:1. Peng Liu, Jiaxian Zhu, Lanjuan Liu, Yanhong Li, Xuefeng Zhang, Application of Feature Selection for Unsupervised Learning in Prosecutors' Office,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ume 3614, 2005, Pages 35 - 38 (Indexed by SCI, IDS Number: BDA17)2. Peng Liu, Jiaxian Zhu, Lanjuan Liu, Yanhong Li and Xuefeng Zhang, Data Mining Application in Prosecution Committee for Unsupervised Learning, In: Jian Chen (Ed.), Proceedings of ICSSSM05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June 13-15, 2005, Chongqing, China), Piscataway, NJ: IEEE, Inc., 2005, pp1061-1064 (Cited by ISTP, IDS Number: BCW31)3. Yanhong Li A User-guided association rules min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Sep 21-23 2005 Shanghai China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150-156(Cited by ISTP)4. Yanhong Li , David L.Olson, Desheng A modified fuzzy MADM model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Vol 1 No3 Sep 2005 p384-3895. 李思志 李艳红 物流供应商选择模型研究---基对分析及熵权系数的新应用 2005.9 物流技术 p95-976. 李艳红 李文立 信息系统的敏捷性研究 2005(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Cited by EI)7. 李艳红 李思志 信息系统快速响应变化的能力---敏捷性研究 2005,25(6) 计算机应用8. Yanhong Li, David Olson, Desheng Wu Applying similarity measure and entropy of IFSs to fuzzy MADM May25-27 2005. Shanghai, P.R. Chin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9. Fuzzy weighted association rules The E-global age,New Economy and March 2005 Pan-pacific10. 闫德勤 迟忠先 李艳红 关于Vague集的相似度量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4,17(1).-22-26(Cited by EI)11. 李艳红Vague相似度量和熵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探讨 2004.10 同济大学学报12. 李艳红 田凤艳 韩兴亮 企业信息系统的敏捷性及其度量体系2003,21(6)系统工程13. 迟忠先 李艳红 王树润 OLAP数据立方体的研究现状和方向 2002, 28(10) 计算机工程14. 李艳红 迟忠先,闫德勤 Vague集之间的相似度量和Vague熵 2002, 29(12) 计算机科学15. Yingwei Jin Yanhong Li On Two-dimension Intuitionistic Fuzzy Jieke and Its Determining Method 2002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 2002.716. 李艳红 迟忠先 集团公司信息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探讨 2002,38(16)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817. 李艳红 虚拟技术运用于OLAP中的探讨 2001计算机应用研究18. 李艳红 迟忠先 一种带信度依据的战略方案选择模型研究 2001,(12)系统工程 19. 李文立 邓贵仕 李艳红12 CORBA中间件的层次型模型研究 2001,27(12)计算机工程20. 迟忠先 李艳红 带置信因子的模糊综合评判战略方案选择模型 2000,40(5)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1. 吕渭济 王艳丽 李艳红 煤矿管理水平评价 1998,(9)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参编教材:22. 刘鹏主编,管理信息系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423. 冯关源主编 经济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9在研/完成课题:1. 李艳红,信息系统敏捷性及决策敏捷的研究,上海财经大学新进博士启动课题,2003.3-2005.122. 刘鹏、张雪凤、李艳红等,上海财经大学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数据库系统,2005.1-2005.123. 李艳红,刘兰娟,杜梅先等 《信息系统资源管理》教材 上海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4.3-主授课程:1. 《管理信息系统》 本科公共课2. 《管理信息系统》 本科专业双语课3. 《数据库系统》 本科专业双语课4. 《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本科专业选修课5. 《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

李新苗~好老师不过没选到

我哪能又看见假sj了~都说李欣苗了!

本人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根据个人经历和周遭同学的体验,来推荐一下商学院必须要去蹭课的教授。

1. 余智老师

余智老师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很有造诣,曾经上过余大师的国际金融专业必修课,余智老师讲课非常生动有趣,详略得当,很难的计算题也能讲的很透彻,很好理解。很喜欢余智老师的为人,对学生很友好,尊重每一位同学,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耐心解答,只不过余老师敢说,经常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可能因此,贴吧里有黑余老师的,真的心寒,余智老师人非常好!非常有个人魅力!是为人师表的榜样!

综合评价:

学术性:四星

实用性:三星

趣味性:五星

难度:四星

个人魅力:五星

2. 孙琦老师

研一时上过孙琦老师的市场营销数据分析,最喜欢孙琦老师每次上课开始时都通过案例引入,很多都是经典的快消公司的市场营销案例,并且,孙琦老师非常非常有趣,特别会讲段子,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代表了。并且是市场营销系主任哦。本科就保送北大经济学院金融,还调侃自己连高考都没考过,不如我们!来自学霸的高级幽默...虽然总是在课上吓唬大家出题会很难,但最后给分却很高,人很nice的~

综合评价:

学术性:五星

实用性:四星

趣味性:五星

难度:三星

个人魅力:五星

3.牛志勇老师

牛老师教的市场调研课是我认为研究生选修课中最为有实用性的一门课,课上老师会教用spss处理数据,课后作业也是以用spss完成一整个问卷设计,调研,数据处理,完成报告的过程。通过实践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我认为是更合理的。不过牛老师知名度好像还不高,选修市场调研的人很少,小班上课收获会更大!推荐!

综合评价:

学术性:三星

实用性:五星

趣味性:三星

难度:三星

个人魅力:四星

总之,商学院的老师的课是绝对又有趣味又有内容并且老师个人魅力满分的。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上海交大发表论文

根据我所掌握的信息,无法确定上海交大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德是否已经毕业。建议咨询学校相关部门或与张德本人联系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商》 商业经济专刊,ISSN 1006-0510;CN 51-1019/F,找我吧,我是该杂志社的编辑

上海交大王彦博发表的论文

科学研究数学科学学院现设有研究所2个(数学科学研究所、复杂系统研究所),拥有数学和统计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新增科学工程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4年新增“多物理过程数学建模、分析与计算”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2015年积极筹建国家基金委资助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 “致远数学科学中心”。近5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753篇,其中发表在Journal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Siam Review、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Advances in Mathematics、Annals of Statistics 等杂志上的成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潜在应用价值。获得多项学术荣誉,包括2 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 项上海市自然科二等奖、1 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运筹学会“青年科技奖”一等奖、研究成果入选“2011 年全国百篇最有影响国际论文”等。各类科研项目资助率逐年上升,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5年已获得资助项目已达110项,累计合同金额3955.6万。上海交大数学科学学院/自然科学院是美国NSF研究网络的节点之一(目前,该网络的国际节点仅有3个:剑桥大学,巴黎六大和上海交大)。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法国巴黎六大J.L. Lions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数学研究所)签署科研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深化开拓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相关事宜。我系与美国数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际性数学杂志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自2009年起成为SCI收录期刊,2012年度以学校排名第一入选教育部精品期刊。

现在他依旧在为国家做着很大的贡献,而且和自己的妻子也相处的非常好,一家人生活的非常充实幸福。

如今很少有关于他的消息,网上也没有报道,也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所以也无从得知。

上海交通大学发表的SNC论文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五年,累计到款科研经费10.2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1618篇,发表论文数全球排名第10名,论文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27名。学院累计申请发明专利797项,其中授权454项,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4项,国家国际合作将1项,省部级科技奖25项。材料学科连续多年入围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学科。学院学术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多项关键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及核电等重大工程装备,解决了国家重要领域的关键性问题,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几年来的深化改革,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实行教授治学,推进民主管理”的管理理念,形成了“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共同愿景。

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在激光核物理领域获得重要进展。2022年1月31日,一项飞秒强激光核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飞秒泵浦时抖动电子与离子库伦碰撞所产生的同质异能态」(Femtosecond Pumping of Nuclear Isomeric States by the Coulomb Collision of Ions with Quivering Electrons ) 为题,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8, 052501 (2022) ;doi://10.1103/PhysRevLett.128.052501 )上发表。论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团队与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合作完成,陈黎明和符长波是论文通讯作者,冯杰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近年来随着强激光技术的发展,强激光驱动下与原子核相关的物理过程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原子核同质异能态,即处在亚稳态的核素,由于其核结构理论的研究价值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超短的飞秒脉冲强激光,由于其能量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高度集中,有望形成超高电荷密度的加速以获得传统加速器无法比拟的超高的产生率,激发产生同质异能态。这将对核结构、医学射线成像、原子核时钟、伽马激光器、天体核合成等领域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在该文中,合作团队报道了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了飞秒激光驱动产生的同质异能态。团队利用一台百太瓦级桌面型激光器为驱动源,观测到了Kr83核素的同质异能态(其能级为42keV,寿命为1.83小时)。其峰值产生效率达2.34E15 p/s,超出传统加速器所能达到的峰值产生率数个量级。理论分析表明,近固体密度的电子在强激光场和团簇等离子体共同作用下会多次往返抖动形成共振,增加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机会,进而大幅提高了同质异能素的产额。理论分析同时表明,该实验条件下的同质异能态可能主要来自于库伦激发机制,但不排除另外一种重要激发机制NEEC的存在。NEEC,即电子俘获核激发(Nuclear Excitation by Electron Capture),是原子核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的逆过程,实验上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寻找,但仍没确切被证实。

此外马余刚团队近期也受邀发表了综述文章,其题为「New Opportunities for Nuclear and Atomic Physics in Femto-to-Nanometer Scale with Ultra-Intensity Lasers」【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7, 024201 (2022); 】。文章综述了目前存在于原子和原子核尺度之间(也就是纳米和飞米尺度之间)的一些物理困惑,包括: 质子电荷半径、中子寿命、深度狄拉克态(Deep Dirac Level)等;并 探索 了利用强激光研究此尺度范围问题的可能途径,包括NEEC、电子桥(Electron Bridge)等。文章以「编辑推荐」的方式发表,并获得了AZO Optics的报道推荐()。该文章由符长波、张国强、马余刚共同执笔完成。

原文链接:

--复旦大学官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