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金字塔的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6-25 15:54:42

金字塔的论文发表

埃及金字塔介绍 埃及金字塔是法老(古埃及的国王)的陵墓。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巨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 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有人认为古埃及人不可能建造出金字塔,说金字塔也许是外星人造出来的,也许是更远古的人类留下的,因为,金字塔的谜太多了!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法老”。法老们不仅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幻想死后成神,主宰阴界,因此,“法老”死后,便取出内脏,浸以防腐剂,填入香料,将尸体长久保存,称作“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现在,埃及境内保存至今的金字塔共 96 座,大部分位于尼罗河西岸可耕谷地以西的沙漠边沿。 大型的金字塔一般建于古王国时期的三至六王朝(约公元前 2664~前 2180 年),在古埃及之都孟菲斯之北不远的吉萨、塞加拉、拉苏尔,梅杜姆以及阿布西尔等地都有大量的遗址。 由于金字塔是一种方锥形的建筑物,古埃及文称它为“庇里穆斯”,意思是“高”;而其底座呈四方形,愈上愈窄,直至塔顶,从四面看都像汉字的“金”字,所以中国历来译称“金字塔”。 在众多金字塔中,最为著名的是吉萨大金字塔,它位于开罗西南约 13公里的吉萨地区。这组金字塔共有 3 座,分别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胡夫(第二代法老)、卡夫勒(第四代法老)和孟考勒(第六代法老)所建。 胡夫金字塔,又称齐阿普斯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 2760 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的人造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 7 大奇观的首位。该塔原高 146.5 米,由于几千年的风雨侵蚀,现高 138 米。原四周底边各长230 米,现长 220 米。锥形建筑的四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倾角为 51 度 52 分。塔的四周原铺设着一条长约 1 公里的石灰石道路,目前在塔的东、西两侧尚有遗迹可寻。整个金字塔建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 5.29 万平方米,体积约 260 万立方米,是由约 230 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 11.5 万块,平均每块重 2.5 吨,最大的一块重约 16 吨,全部石块总重量为 684.8 万吨。其地理位置为东经 31°07′北纬 29°58′ 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直接叠在另一块石头上,完全靠石头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的,表面接缝处严密精确,连一个薄刀片都插不进去。而塔的东南角与西北角的高度误差也仅 1.27 厘米。这是当时征召了 10 万劳力、前后历时 30 年才建成的。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位于塔的北壁第十三石级,距地面约 20 米高。入口处四块巨大的石板构成“人”字形拱门,往里是 100 余米长的坡状隧道直达墓室。墓室长 10.43 米,宽 5.21 米,高 5.82 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42.28米。室内仅有一具深褐色磨光的大理石石棺,棺内空空,棺盖去向不明。墓室上方有 5 层房间,最高的一层顶盖是三角形的,为的是把上面压下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在两边。同时,墓室还有砌筑在石块中的通风道。胡夫大金字塔外形庄严、雄伟、朴素、稳重,与周围无垠的高地、沙漠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它的内部构造复杂多变,匠心独具,自成风格,凝聚着非凡的智慧。该金字塔历经数千年沧桑,地震摇撼,不倒塌,不变形,显示了古代不可思议的高度科技水平与精湛的建筑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此把它列为全世界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吉萨的第二座金字塔,即卡夫勒所造的金字塔,位置居中。它比胡夫金字塔略小,但其艺术风格与工程设计的精确,则均可与之媲美。而且由于其建在一块较高的台地上,乍看上去,仿佛比前者还雄伟。塔基底长 215.7 米,高 143.6 米,也是用石灰岩和花岗石砌筑的。它所遗存的附属建筑较为完整壮观,包括以巨石建成的两座庙宇:上庙和下庙。 孟考勒建造的第三座金字塔位于南端,体积最小,但十分精致。它的底边长 108.7 米,高 66.5 米。吉萨的这 3 座金字塔都曾被盗,墓中财宝已基本流失,但它们所体现的古代埃及人民炉火纯青的工程技术,每天都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各国游客。 埃 及 金 字 塔 金字塔外观 金字塔具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筑。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定部呈锥角。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它被誉为当今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和世界八大奇迹之首。 金字塔前有座狮身人面像,是古国王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儿子哈沸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高20米,长57米,仅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爪是用石头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凿成的。鼻部有损伤,拒说是在一次战争中被拿破仑的士兵用大炮轰掉的。斯芬克斯象征着法老的权利至高无上,威不可侵。 金字塔内部的法老墓室 法老墓室延伸到地平线以下30米处,墓室左侧,放置着法老出游时乘坐的宝车,使用的宝床。位于墓室中央部位的是法老胡夫的棺椁,是用镶有金边和贴有金块的大型木料精雕细刻而成,十分华丽精美,棺椁分为两层,上层是法老的全身木制雕像,下层放置着法老的木乃伊。陪葬品有法老心爱的宝剑、宝刀、古埃及式宝船、宝瓶、宝箱,最吸引人的是四个巨大的百宝盆,内装有奇珍异宝,价值连城,棺木前方有两位手持神器的守护神,四角有四位美丽的侍女。 王后墓室 王后的墓室比法老的墓室规模略小一些,她的棺椁为一巨大的整体石料雕刻而成,工艺精细,十分华丽,里面陈放的是王后的木乃伊。她的陪葬物也很丰富,左侧角落有神鹰像、百宝箱及狮身人面像。右侧角落放置着王后使用的梳妆台。

(这篇文章揭开了金字塔运输坡道之谜,同时还揭开了大回廊之谜、扫描金字塔团队新发现的大小两个“神秘空间”之谜、北入口处倒v字形结构之谜、金字塔四个面的中心线上留有凹痕之谜、奔奔石的安装之谜等五个与斜坡道之谜有相关性的谜团)。

在设计和建造金字塔过程中,胡夫和他的建造者们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将二百三十多万个石块和重达60吨重的巨石提升到所需要的高度上。 用一般的科学常识来分析,以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下,古埃及人只能用修建斜坡通道的方法来提升石块到金字塔上。 所以到目前,研究金字塔建造方式的方向都集中在研究斜坡道上。研究这种金字塔斜坡道结构形态的学说也很多,争议也很大。比较代表性的有三种;①直线大坡道学说,②围绕金字塔外斜面的螺旋斜坡道学说,③法国的建筑师乔恩•皮埃尔•乌丹先生的内螺旋斜坡通道学说。 但这些学说各自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都没有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

而一种金字塔斜坡道学说要想获得学界的承认,就要满足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而目前各种形式的斜坡道学说都不能同时满足这3个必要条件,说明这些学说是不成立的。而且在金字塔周边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斜坡道的痕迹。“没有任何痕迹”说明大家想象的斜坡道极有可能未曾存在过。 在埃及的弯曲金字塔、红色金字塔、吉萨的三座金字塔等金字塔上,也都没有发现斜坡道的痕迹。只是在一些小型金字塔的底边发现了简单低矮的小坡道遗迹。这些遗迹的道面宽度也显示其高度停留在底层部分,并没有向上发展。 这一切都表明,金字塔建造者们没有修建过大家想象的工程量浩大的大型斜坡通道。

那么金字塔建造者利用的是什么形态的斜坡道的呢? 实际上,金字塔的特殊结构早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金字塔四棱锥体的光滑的外层表面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斜坡通道。这应该是古埃及人通过长期施工经验总结出的一种非常简单、高效的一种斜坡道运送方式。 长期以来研究金字塔斜坡道时,我们的思维都被一个所谓的极限角度,即“坡道的坡度不能超过8°”所误导。这一角度极限是人在斜坡面上牵拉的前提条件下才成立。 如果牵拉的人在金字塔的水平施工台面上用绳索拉拽金字塔外包石斜面上的装有石块的木滑橇,52°的坡度就不是问题。在水平面上拉拽,可以最大的发挥人的拉拽劳动效率。只要拉力大于装有石块的木滑橇的下滑力和摩擦力的合理,就可以将石块拉到金字塔上。 通过对胡夫金字塔的内外结构和裸露出的石块的大小分析和推测,胡夫金字塔建造者们根据不同层次和石块的大小,修建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专用运输坡道。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建造这些运输坡道,并没有增加多少金字塔的工程量。 这三种斜坡通道中的两种形式的坡道在完成使命后被清除而消失。而留下来的巨石专用运输坡道却至今还几乎完好无损的遗留在金字塔内。

第一种形式“底层斜坡道”; 是坡度 为 8° 左右的简单低矮斜坡道。底层斜坡道是在建造第二层的时候开始利用些碎石和沙土修建的。 从金字塔的第二层开始,石块是用木滑橇通过这些个斜坡道运送上去的,每加高一层石块,斜坡道也相应地垫高和加长。这种底层斜坡道可能修到7、8层,运送了石块总数量的15%左右。 其原因是金字塔的底下这几层石块都比较大,利用低坡度运送比较省力,运送效率高。而且修建到这一高度的坡道土石方量也不多。这种低矮坡道的遗迹在埃及的其他小一些的建筑遗迹上时常还可以看到。 而修建在金字塔北侧入口处的坡道应该修建到约十七米的高度。原因是在这里存在过通向金字塔内部的通道,需要通过这一坡道将大的石块运送到这个通道里。 这些底层斜坡道在随后利用第二种形式的运输通道来运送石块后被清除。很可能是被送到金字塔上,填充毛石石块的空隙而没有留下痕迹。

第二种形式“外斜面滑道”; 这是一种利用金字塔自身的外表层斜面的斜坡滑道。也就是在砌筑金字塔外墙面的白色外包石斜表面时,用特殊形状加工的外包石,在外墙斜面上修建的一种金字塔外斜面滑坡道。推测的结构形式如图所示。

这种坡道垂直于金字塔底边线,是由来回运送装载石块木滑橇的中间滑行坡道和其两侧凸出的阶梯石构成。为防止因磨损留下的凹槽低于周围斜坡面,中间滑行坡道的斜表面可能略高出金字塔外表层斜面。两侧的阶梯石块是把滑道两侧外包石的外向面加工成台阶状的特殊形状石块。 每个阶梯石块上修有2、3个凸出于金字塔外表斜面的台阶。这些阶梯石块上下衔接,逐渐向上延伸,最后形成通向金字塔顶的“通天梯”,成为劳工们上下金字塔的通道。同时也起到装载石块的木滑橇运行时的两侧导槽和挡护作用,还可在上面进行其他施工运输等工作。

由此合理推测,这种“外斜面滑道”至少有4条,分别分布在金字塔的4个斜坡面上的中心线上,并一直延伸到塔顶,同时也造就了八条“通天梯”。 这种石块的尺寸要比其他外包石尺寸略长一些,这也是我们能看到金字塔的四个斜面中心线上留有凹痕的原因。 当金字塔砌筑到塔顶的时候,外斜面滑道上的阶梯石还可成为架设脚手架的固定石,为放置最后的金字塔压顶石提供工作平台。巨大的压顶“奔奔石”应该是通过北面的外斜面滑道拉上塔顶后完成安装的(牵引方式将在后续文章中介绍)。 等到最后塔顶的奔奔石安装完成之后,这些脚手架等附着物被逐一拆除,同时把凸出斜面的阶梯石的台阶和滑道的部分从上往下逐层铲除后打磨,使之和旁边外包石的斜坡面形成一个平面来消除痕迹。 所以我们在哈夫拉金字塔顶部的外包石的斜坡面和弯曲金字塔的外表面上都是找不到这些痕迹的。类似这种阶梯石的工法也应该应用于“棱角用皮数架”(连载之五上提到)的固定上。

在这里通过简单的物理学知识,对此进行受力分析和受力计算,论证这一推论的合理性;

从上面式中可以得出,要拉装载2.5吨重的石块的木滑橇,沿52°的外斜面坡道从静止开始向上移动,最大拉力需要超过22KN的拉力。 对于常年从事重体力活的古埃及人来说,在水平石板路面上,平均一个人使出500N的牵引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40多人就可以拉动,50人就可以很轻松地将石块拉拽上斜坡。 建造胡夫金字塔的230万块石块的平均运送垂直高度是36.6米;利用这种外斜面滑道,石块在外斜面滑道上的平均移送距离只有46.6米。如果利用其他的修建大斜坡道运送方式,虽然牵拉石块的劳工人数可能减少一半,但需要拉动的平均距离却达到500多米,是利用外斜面滑道方式的10多倍。 就是说在不考虑修建大斜坡道的工程量的条件下综合劳动效率就已经高出了3-4倍以上,只需要300来人就足可以较轻松地完成运送石块的工作。

据合理的推测,这种运输方式可分为塔上和塔下两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 是由塔下采石场的运输团队来完成,这一段的运输团队有10个小组,每组有20多人。负责从采石场将开采的石块不断地用木滑橇运送到金字塔脚下的外斜面滑道下,把从金字塔施工层面上的拖拽组放下来的绳索系到木滑橇上,再将塔上放下来的空木滑橇拉回采石场。 他们的运输距离平均约500米,来回1000米。假设拉拽时的速度设为3km/小时,回去时的速度为5km/小时,完成一次运送所需要的时间约15分钟,10个小组来运送,完全可以达到在1分30秒的时间内运送一个2.5吨重石块的运送能力。 也就是说,这个团队理论上每天平均劳动10个小时,就能够运送400块石料。远高于每天350块的最低标准要求。 在古埃及文献记录上记载的一段古埃及象形文被解读为“采石场的人是不能上金字塔的”。是否指的就是这个“采石场运输团队人,只负责从采石场运送到金字塔脚下,而不用运送到金字塔上面”的古埃及象形文描述记录的另一种误读呢?

第二阶段: 是由塔台施工层面上的运输团队来完成,这个团队有5个拖拽小组,每组有20人左右。施工层面上的三个拖拽组的人合作(50-60人),在其施工台面上拖拽金字塔脚下装有石块的木滑橇绳索,将其沿着外斜面滑道拉上金字塔施工层面上。 再用其中一个小组将其沿墙体通道运送到相应的位置。而其他人将上一次的空木滑橇按原路送回到塔下,再由三个组合作拉拽新的石块。如此反复的轮流上拉和运送,始终保持3个小组来完成向上拖拽。

修建这种外斜面滑道的技术要求并不高,建造方式也比较简单。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形态坡道不增加多少工程量。以每层每条通道平均需要4块特殊加工外包石,4条通道209层,总共才需要特殊加工3344块外包石即可,占整个金字塔外包石块的5%都不到。

第三种形式是巨石专用斜坡道: 胡夫在建造国王墓室的时候使用了很多花岗岩巨石,最大的巨石重达到60多吨。如何运送这些巨石是金字塔建造过程中的最大难题。这么重的巨石是无法利用“外斜面滑道”来运送上去的。 巨石专用通道是古埃及人为了运送这些巨石而专门设计建造的。这种巨石专用通道到现在还基本完好的遗留在金字塔内。这巨石专用通道就是著名的金字塔大回廊通道。 而几年前人震惊的“扫描金字塔”团队利用μ子探测技术探测到的位于大回廊上方的“神秘大空间”,很可能是又一条隐藏在金字塔内的巨石专用通道。

(一)大回廊之谜: 大回廊是建造在通往国王墓室的上升甬道上的结构极为特殊的建筑物。大回廊的长度为47.85米,高8.5米。大回廊通道的底面坡道是上升甬道的向上延伸,长达46.12米。两侧各有0.52米高,0.52米宽的斜面石台,一直延伸到国王墓室入口前的水平平台下。

两侧墙壁间的宽度为2.12米,这两侧墙壁的高度为1.6米。在它的上面是7层倒阶梯状的叠涩法拱顶结构,每层都比其下一层探出7.7cm,上面顶棚宽度为1.05米。两侧石台上靠墙内侧各凿有26个对称的、等距离的长0.52米,宽0.14米,深0.18米的凹坑,相邻凹坑的墙壁上也凿有垂直水平面的凹槽,但随后又都被石灰岩石块堵塞住。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回廊的建造用途是连接国王墓室的通道和预先放置封堵上升甬道口的封堵石。但其结构上还存在几个疑点。 1,对于以上两个用途来说大回廊的结构尺寸过于宽大宏伟,附加结构复杂。如果只为放置封堵石,两侧斜台面的的宽度0.3米就足够,这样还可以减少2至3层的叠涩层。 2,在大回廊的东西两侧的第三叠涩层上各留有一条非常明显的剐蹭痕迹,这两条剐蹭痕迹是从大回廊下端一直到上端,贯穿了整个大回廊。这些痕迹说明,在大回廊内曾经有比石灰岩还坚硬的物体在斜坡面上平行移动时发生剐蹭而留下的。

而且从痕迹上可以看出,这一物体是在大回廊的上、下端没有封堵的情况下从下端进入,贯穿整个大回廊隧道从上端出去的。同时从痕迹上还可以判断,这是在一个非常巨大且稳定的力量下发生硬性剐蹭而留下的两条深痕。

国王墓室用的是比石灰岩坚硬的花岗岩巨石块,其中宽的有1.59米,而此处的通道宽度是1.66米,刚好能通过的。所以可以合理的推测,这痕迹应该是在拉升这些花岗岩巨石过程中发生偏移或巨石上锚固绳索用的凸起物发生剐蹭而留下的痕迹。 这是大回廊内运送过花岗岩巨石块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这说明,建造如此宏伟结构的大回廊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运送建造国王墓室用的巨石,在金字塔内建造了这条低角度的,可以通行宽度达2米,水平长度可达7米的大型运载巨石的三角形木滑橇架的专用坡道,用来运送建造国王墓室用的巨石材料。

对于大回廊成为巨石运送通道的可能性,曾提出过内螺旋斜坡通道理论的法国的建筑师乔恩•皮埃尔•乌丹先生曾经也提出过类似的理论,提出大回廊通道上可能运行过装有20多吨重巨石的木滑橇的猜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得到过验证。但他的这一理论只局限于“为提升巨石时,作为配重装置的上下移动空间而设计建造”的假设而已。

通过上面这些以大回廊结构特征和痕迹作为依据所作出的分析和推测,可以得出:大回廊的设计是以防盗设施和巨石的运输通道作为主要目的的结论。它充分地考虑到了; ①预置封堵上升甬道封堵石的空间和通过机关下放封堵石的结构需要, ②运送巨石的滑橇便于移动的宽大空间和结构需要, ③预置封堵石块后从两侧斜台面上面架设木板通道来运送法老的遗体和陪葬品的运输空间的需要。 大回廊的结构尺寸基本上都符合上述要求,而且做到恰到好处,非常精准。体现出了胡夫金字塔设计师的非常高超、令人敬佩的设计能力。

要想通过大回廊通道运送石块需要修建一条从塔外到大回廊底部的临时运输通道,在金字塔的剖面结构图上将王后墓室的顶棚处和大回廊下端连直线再继续延伸就可以连接到金字塔北面的入口处。这条连线的坡度在8°左右。 据推测,古埃及人修建的这一通道的初期,曾用于运送建造王后墓室的4、5吨重石灰岩石块和30多吨重的顶棚巨石运输。建造完王后墓室后就开始建造大回廊。随着金字塔的施工层面和大回廊建筑的升高,这一临时通道变成“V”字形大豁口。

这时大回廊的下端一直是敞开着的,通过临时运输通道与金字塔北侧的底层斜坡道相连,形成从金字塔外到国王墓室施工现场的直达运输斜坡通道。 通过这一通道先后运送了建造大回廊的石灰岩石块、建造墓室石墙用的花岗岩石块、国王墓室内放置的花岗岩石棺、封堵国王墓道口的悬挂封堵石,还有预先存放封堵上升甬道的封堵石。 在此之后,用叠涩法将大回廊上、下端用石灰岩细料石垒砌封堵,再逐层填满金字塔北侧的“V”字形大豁口。

(二)新近探测到的“神秘空间”和金字塔入口处倒“V”字形三角状巨石拱门之谜:

2017年11月2日,由日本和法国的科学家组成的“扫描金字塔”团队(Scan Pyramid)在《自然》(Nature)上发表论文,发表了一个震惊埃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宣布用宇宙射线成像技术,用不同的µ子探测器来勘探胡夫金字塔,在胡夫金字塔中发现两处中空结构。 巨大的一个中空结构在胡夫金字塔的深处大回廊的上部,离金字塔底面高50米至70米区间,长度至少是30米,结构似乎与大长廊一致。 而另一个就在胡夫金字塔入口处倒V字形巨石的后面,离金字塔底面17米至23米高的区间内,高为1至3米,宽为1至2米,离金字塔表面0.7至2米,看起来像条走廊。

那么已经被现代科学技术所证明的这两个神秘空间的存在,于金字塔建造方式之间有没有相互关联性? 在这里利用已知的信息资料,对这两个神秘空间的存在与金字塔的建造方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仔细地分析和研究,作出合理的推论来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上面介绍大回廊之谜时介绍过,建造国王墓室的花岗岩巨石是通过大回廊运输斜坡道运送上去的。我们知道,在国王墓室上方的减压室建筑结构就用了63块花岗岩巨石,而在其上方的倒“V”形三角状减压顶棚用的巨石斜顶梁板单层就用了22块。 参考金字塔北入口的倒“V”形三角状顶棚结构的3米跨度上用了2层巨石斜顶梁板。 那么,作为金字塔最为核心结构,在跨度超过5.23米的国王墓室减压结构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来说,至少也要采用2层的巨石斜顶梁板结构。

这就要求在封顶国王墓室顶棚前必须将数量达到107块,每块重达40-60吨的巨石全部运送到48.8米以上的相应高度上逐层放置。 这就需要在国王墓室南墙上修建一个垂直高度超过20米,斜坡长度超过40米的向南倾斜的大回廊的延伸坡道。并要修建至少6层与每层减压室和三角棚顶的高度相同的、用来能够预先放置107块巨石的阶梯状平台,用于放置同等高度层的砌筑用巨石。 把所有的巨石全部都送上去以后拆除坡道,再把石棺放到墓室内,再垒砌墓室的北面石墙结构,放置全部的封堵石,再进行墓室封顶,然后再逐层将巨石拉回到墓室上方,垒砌完成减压室和棚顶建筑。 这种方案使得整个工程变得异常的复杂,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水平要求非常的高,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工程测量施工,大幅度提高工程难度,工程量也随着剧增,工程进度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再开辟一条类似于大回廊巨石运输坡道直达减压室的顶棚高度,对他们来说解决这一难题也就相对简单了许多,整个减压室建筑工程可以继续按计划随同巨石专用通道的延伸逐层进行,施工测量和施工管理上都变得的相对简单。 这也是需要修建另一条巨石专用通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且这次发现的“神秘大空间”离地面高约70多米,这和减压室上面的三角斜顶棚石块位置的高度相吻合。 依据这些因素可以大胆的、合理的推测:大回廊上的“神秘通道”极有可能,就是另一条巨石专用通道,而且是结构和大回廊类似的倾斜空间,是大回廊斜坡运送通道的复制品。

这一通道应该是在填充“V”形豁口的同时和金字塔北侧外包石斜面一起修建的。一直修建到国王墓室上面三角斜顶的顶棚高度。国王墓室顶棚上面的减压室所用的花岗岩巨石和三角斜顶棚石梁都应该是通过这一“神秘空间”通道运送上去的。 这个通道的倾斜角度在26°至28°之间,它的长度可达110米。下端在原先“V”形豁口的底部,就是现在金字塔入口处倒“V”字形三角状拱顶之下的巨大封堵石后面,也就是这次探测行动中被发现的另一个“神秘小空间”。

一直以来金字塔北面入口处的被巨石挡住的倒“V”字形双层双坡顶三角状结构一直是让人感到疑惑的地方。看其裸露的结构上可以发现金字塔的下降甬道口非常明显的显露在巨大堵住石块的底下,所以它不可能是为防盗伪装而建造的。

而为了保护下降甬道口免于被压塌而建造的防护结构的说法更不能成立,因为宽度只有1.05米的甬道只需要厚实一些的石过梁就完全可以承受其上面的压力。 金字塔内超过80米长的垒砌甬道都是用横石梁做的顶棚。所以这一结构与保护甬道入口无关,应该有其他特殊用途。而这一次的探测结果为揭开这个谜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这种结构与大金字塔内王后墓室的顶棚结构很相似,都是为分散上面压力来保护巨石后面的“神秘小空间”而设计的。 而支撑这些坡顶石块的两侧石墙间的宽度约3米,这个宽度比较适合在里面操纵载有巨石的木滑橇。 以此可以推断巨石后面的“神秘小空间”,应该是连接“神秘大空间”巨石运送专用通道下端与金字塔外底层斜坡运输通道的水平运输小隧道。

在建造完成国王墓室上的减压室工程之后,建造者们将此段小隧道和大“神秘空间”巨石运输通道的下半段用石块填充封堵。上段空间部分可能是作为下面的大回廊通道的减压空间而保留下来了。 而封堵水平运输小隧道时,也许是因为顶棚之下的高处可能不好放置重石块而留下了一些小空间。

这一推论是以2017年“扫描金字塔”国际研究团队对金字塔的μ子探测考察活动后发表的探测结果为依据,推理出来的非常合理地解释释,这也使得巨石专用通道的推论显得更加完美。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金字塔建造过程中所建造和利用的三种形式斜坡道的推论,完全符合斜坡道理论成立的三个必要条件。 这种方式也非常具有科学性和可实践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的。这也与“2万多人在20年多年的时间内建造完成了金字塔”的考古结论相辅相成。 古埃及人用他们天才般的聪明智慧所创造出的极其巧妙、极为简单有效的建造方式,完全超越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力。令人惊叹!

——————。——————。——————。

看到这里,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上面的推论有些荒唐,特别是对金字塔建造方式进行过深入研究过的专家学者们。 这其中的原因是——牵引力! 要在26°斜坡上拉动60吨巨石,大概需要400KN的牵引力,按一个人0.5KN的牵引力计算至少要800人。而金字塔上根本排列不了这么多的人来拉动巨石,那么只能用牵引装置才能实现。但在我们的固有的认知上古埃及是不可能有这种牵引设施。

那么古埃及人用的是什么方法?难道他们真的拥有过能够牵引60吨巨石的牵引设施吗?

答案:有!古埃及曾经拥有过牵引巨石的重型牵引设施。 这是一个颠覆以往理论的、金字塔研究史上的重大新发现! 在下一集的“揭开胡夫金字塔巨石搬运之谜”中详细介绍这一惊人的新发现。 敬请关注!**

下集连载预告: 完整彻底的揭开埃及金字塔千古未解之谜:之八

这是发表连载以来的第二个重磅揭秘文章,也是金字塔之谜中最为关键之谜。 敬请关注!

我靠,不会叫我当场给你写篇作文吧,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做,不能依赖别人,别人只能给你一点提示,这篇作文你可以写同学之间的宽容,比如同学不小心做错了什么,我们最好不要责怪,开头你可以用你对同学之间该怎么相处的一些看法来引出下文,中间可就几个经典的例子,结尾可以抒情,把你的感言说出来,看你的字数只要求450以上应该是初二的作文吧,要求不是很高,因此作文不要写得太深,你们这个阶段最好是练一下记叙文和议论文,小说,诗歌一类就不要写了,你还可以写你感兴趣的主题,比如母亲宽容孩子所犯下的错,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还有好多主题,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写,自由发挥,暑假了,应该多练练

总是要死的,但是,为什么要花费这样多的劳力,消耗这样多的钱财,为自己建造一个尸体贮存所呢?除了国王们的奢侈外,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 有,科学家们研究表明,金字塔的形状,使它贮存着一种奇异的“能”,能使尸体迅速脱水,加速“木乃伊化”,等待有朝一日的复活。 假如把一枚锈迹斑斑的金属币放进金字塔,不久,就会变得金光灿灿;假如把一杯鲜奶放进金字塔,24小时后取出,仍然鲜美清新;如果你头痛、牙痛,到金字塔去吧,一小时后,就会消肿止痛,如释重负;如果你神经衰弱,疲惫不堪,到金宇塔里去吧,几分钟或几小时后,你就会精神焕发,气力倍增。 在全世界研究金字塔的浪潮中,真是一谜未解,一谜又起。说法越来越多,也愈来愈离奇,被它吸引的人也日益增加。几十年前,忽然又冒出一项所谓“新发现”,在西方接连出版了几十本洋洋洒洒的专著,上百篇的论文,成千上万人在试验、探讨,它的势头正方兴未艾。这项“新发现”就是蜚声欧美各国的“金字塔能”。它说的是金字塔形的构造物,其内部产生着一种无形的、特殊的能量,故称之为“金宇塔能”。据说,这种能量有着许多用途和奇特的功效。 环绕着大金字塔的神秘和谜是数之不尽的,但近年来,较热门的金字塔的神秘性话题,则是金字塔神力。 有关金字塔神力的发现,可溯及至本世纪初。热衷于超自然科学的法国人安东尼·博维于1930年前往埃及,在参观了吉萨金字塔群落后,他提出大金塔的形状非同一般,由此又为金字塔神秘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博维热衷于“感觉辐射”的造型研究。这项技术的基本概念就是说物体会辐射某种能量,这种能量目前尚不能为现代物理学所解释。当博维在金字塔参观时,进入“国王墓室”的他,不经意地往当成垃圾箱的罐子一看,发现里面竟放着猫和老鼠的尸体。当时他想这些动物大概是在金字塔内迷路,无法定出而死亡,而被丢在坡圾罐中的吧!可是,他随即又注意到有些奇怪的事,因为尽管墓室中非常潮湿,但尸体却未腐烂,这么说来,这些动物不就和木乃伊一样干透了吗?且墓室中岂不是具有能够使物质脱水之力吗? 博维心想这种现象应该是和大金字塔的几何学图形有关,于是在返国后就立即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底边0.9公尺的大金字塔的模型。并将其4个方位配合上东西南北的方向,再将猫的尸体放在与墓室相同,距底部1/3高度之处。结果他发现过了数日,猫的尸体竟然变成了木乃伊。 接着,他又用肉片及蛋等等加以实验,结果确认不论放入什么全都不会腐烂。于是他就发表了有关他对金字塔神力的研究结果。 原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名无线电技师,放射学专家卡尔,德鲍尔得知博维在小型金字塔中做的实验后,于1940年开始亲自用木乃伊风干的方式对食品花朵和动物尸体进行试验。德鲍尔用三毫米厚的马粪纸,按胡夫金字塔的比例,做了几个30厘米高的模型,进行第一次实验。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放在模型内的牛肉、羊肉、鸡蛋、花朵、死青蛙、壁虎等果然变于而不腐。实验获得初步成功后,他就与博维通信,两人保持着经常的联系。 德鲍尔不断地试验,探讨模型内究竟存在什么能量。有一次,他将一把刮胡子刀片放在模型内,满以为它将变钝,但结果却相反,刀片变得更锋利,他用这把刀片刮了50次胡子。 这样,他就开始研究金字塔模型对刀片的影响。他做了一个15厘米高的模型,把刀片平放在塔内距塔底三分之一高的地方,刀片的两端对准南北方向,模型本身也按南北放置。几次试验,结果雷同。一种极其简单而又神奇的磨刀片器——马粪纸的胡夫金字塔模型就这样发明了。1949年,德鲍尔正式向捷克首都布拉格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法老磨刀片器”的发明权。在捷克,一般专利发明权至多3年即可批准。但这项编号为91304的发明经过了整整10年的周折,直到1959年才批下。其间,德鲍尔竭力说服专利委员会,并向委员会主席提供了一个模型。该主席亲自进行试验,最后表示这项发明确有实效,它并不是什么欺或魔术。与此同时,德鲍尔还探索模型磨刀片的原理。德鲍尔在一家无线电研究所工作,他可以了解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情报,并充分利用所里的设备与仪器。他把实验扩大到收音机、雷达、宇宙线和其它射线中,研究用马粪纸这样的绝缘体制成的金字塔模型,其内部的空间产生着什么样的震荡,这种震荡又和地球磁场与刀刃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他得出一种假设,或称为一个定理:来自太阳的宇宙微波,通过聚集于塔内的地球磁场,活跃了模型内的震荡波,使刀片“脱水”变锋利。这种特性不局限于胡夫金字塔模型,其它形状和大小的金字塔模型也能对刀片产生同样的作用。他在申请专利权的报告中说,这种磨刀片器与胡夫法老本人毫无关系。金字塔状结构物内部的空间产生着一种自动的更新运动。金字塔空间产生的能量仅仅来自宇宙和地球的引力、电场、磁场和电磁场,它通过太阳发射的混合光线中看不见的射线起作用。在塔内空间激起的这股力量,能减轻由于多次刮胡子而引起刀口内部结构出现的毛病和变钝现象,但是,这股力量的影响仅仅局限于刀口变钝,而不是刀口所受到的外形损伤。因此,这种刀片必须是用上等的钢材制造的。一把刀片通常只能使用25一30次,但如果每次用毕后放在金字塔模型内24小时,那么,每次刮胡子后的钝化现象即可消除,刀片的使用寿命将会延长。 德鲍尔还说,金字塔内部的空间形状与空间内所进行的自然、化学、生物进程有关。如果我们使用某种几何图形作外形,那么这种外形就会加速或延缓它内部空间里的自然进程。这项发明虽然采用金字塔形,但其它形状的结构空间也可产生这种作用。此外,也可用其它绝缘体来制造这种结构物。为什么一定要用绝缘体呢?他解释说,微波可以穿透绝缘体,活跃模型内的震荡波,而导体则不行。 据说,德鲍尔所发明的“法老磨刀片器”在捷克商店里广泛地出售,人们习以为常地用它来磨刀片。这种磨刀片器在西欧、苏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很流行。德鲍尔声称,他收到几千封买主的来信,没有一个抱怨这种磨刀片器不灵的。 19T0年,德鲍尔与他人合著的《在铁幕背后的惊人发现》一书问世。书中汇集了他多年来研究“金字塔能”的全部论文。该书很快地被译成多种文字,开创了研究“金字塔能”的先河,在西方掀起了一股试验“金字塔能”的热潮。各种专业的学者和金字塔迷纷纷用马粪纸、塑料、木板、玻璃制作金字塔模型,对它的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一些国家建立了“金字塔产品公司”,专门出售大大小小的金宇塔模型,供试验用。有关“金字塔能”的论文和著作大量地发表、出版。1973年,在美国的华盛顿成立了专门收集各国研究“金字塔能”成果的征集机构。在研究“金字塔能”的书籍中,比较出名的有《大金字塔的秘密》、《金字塔能》、《神秘的金字塔能》、《金字塔的心理动力》等。这些书大多介绍用金字塔及其它形状的模型进行的各种实验和各方面的“科研成果”。 一些科学家说,实验的结果表明,把肉食、蔬菜、水果、牛奶等放在金字塔模型内,可保持长期新鲜不腐。现在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一些乳制品公司已把这项实验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采用金字塔形的塑料袋盛鲜牛奶。据说,比起其它的包装形式,金字塔形内的鲜牛奶存放时间最长。 把种子放在金字塔模型内,可加快出芽。断根的农作物栽在模型内的土壤里,可促其继续生长。金字塔形温室里的作物,生长快,产量高。有人建议,为提高葡萄的产量,增加它的含糖量,葡萄棚应搭成正方形,并使葡萄茎正对南北方向,以吸收更多的地磁。 把自来水放在金字塔模型内,24小时后取出,称之为“金字塔水”。这种水在塔里所获得的能源被“禁钢”在水分子之中,它有着许多神奇的功效,可放入冰箱或其它潮湿的地方,长期贮藏,以备不时之需。用“金字塔水”泡茶、煮咖啡、冲牛奶、制作清凉饮料,昧更醇;用它烧莱、熬汤,比用普通水昧道更鲜美;每天喝杯“金字塔水”能健胃,助消化,医治神经紊乱;用它洗脸,可使皮肤娇嫩;它能消淤止痛,减轻关节炎患者的痛楚,甚至治好关节炎;它对医治粉刺、黑痣、鸡眼、痈疽、疣肿等皮肤病也有一定的疗效;用“金字塔水”浇灌农作物,可促进作物的茁壮生长,提高产量;用它浇果树、蔬菜和花木,水果和蔬菜的滋味更佳,鲜花尤为缤纷馥郁;摘下的鲜花如插在盛“金字塔水”的花瓶里,可推迟凋谢,延长观赏的时间。 但是,最奇妙、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对人体的试验了。金字塔模型成了治疗许多疾病的医疗器械和无形的灵丹妙药。假若你想在工作时消除久坐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在你办公室的座椅下面放一个小金字塔模型;如果你晚上失眠或睡觉不踏实,就请你在床下放置一个模型;要是你的孩子夜里哭闹,扰得全家不宁,你把他放人金字塔模型内,他会立即安然入睡;假如你患有头痛、牙痛等病痛,或者高血压、疲劳和其它不适,你最好进人金字塔模型稍坐片刻,或者睡上一觉。它能止痛、降压、恢复人体的青春活力、延年益寿,等等。 金字塔形是一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其模型的制作和试验都很简便。据介绍,可采取底边长12厘米,棱长11.4厘米,高8厘米或底边9厘米,棱长8.55厘米,高6厘米两种比例。模型的大小可根据被试验物情况,从8厘米至2.3米高。试验时一定要对准南北方向,不要把模型靠近墙壁、金属物和电器旁。 寻求谜底:所谓的“金字塔能”究竟有没有?它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引出上述种种神奇的效果?为什么它正好聚集于胡夫殡室的位置上,即塔高三分之一的地方?这是巧合,还是古人已掌握了这种能源?各国的金字塔信徒们正千方百计地寻求它的谜底。他们大多认为,“金字塔能”是当代科学还不能解释的“客观存在着的一种自然现象”。在这个前提下,有的人认为金字塔形状等于一个大镜头或电容器,里面积聚着无名的能源;有的人说金字塔形状能在其内部聚集宇宙射线、磁性震荡和某些未名的射线;有的人设想这种能源是由于某种宇宙的力量和地球引力相结合的产物;有的人推测金字塔形内部产生一种高频震荡,影响着人体的细胞和肌肉,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有的人解释说,不仅是金字塔形状,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构造物都会在其内部产生一种力场,一种能源。这种特殊的力场或与自然力场相互抵消,或增强或减弱自然力场。几年前,法国工程师杜拜尔在其《形状波》一书中强调指出,各种形状, 如圆锥形、球形、正方形、金字塔形,都能通过宇宙射线或阳光改变其内部的宇宙波。金字塔形并不是会在其内部空间产生特殊能场的唯一形状。杜拜尔还说,人的一生都是在各种形状的建筑物中度过的,从一种形状到另一种形状,譬如汽车、影剧院、住房等。他主张应研究建筑物形状对人体的影响,在设计建造房屋时选择对人们健康最有益的几何图形。杜拜尔认为球形和金字塔形的建筑物最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两种形状的病房能加速病情的好转。也有人认为圆柱状结构好处多。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人类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建筑物中度过的,而这两种形状不能产生积极和特殊的能源,相反,它们可能产生某种消极的力场,阻隔和破坏周围有利于人类的自然力场。他们呼吁建筑师们认真考虑,在设计住房、办公室、病房等建筑时,改变因循守旧的传统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形式,使人类得以在更符合身体健康、令人充满活力的建筑形状中工作和生活

金字塔研究论文在哪里发表

发表论文通常只有两种渠道,要么自己投,要么找论文发表机构代投,不管走哪种渠道,最后都是要发表到期刊上的。

期刊,也叫杂志,在上个世纪在出版界曾经是重量级的存在,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兴起,人们阅读文章获取资讯远远没有现在方便,杂志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媒介。

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纸媒已经大大没落了,很多期刊被砍掉了,剩下来的大多数不得不自谋出路,学术期刊更是如此,因为这个受众面是很窄的,基本没法盈利,所以只能靠收取版面费来维持,当然,有国家财政拨款的那种不在这个范围。

我们现在发表学术论文,出于严谨性权威性等原因的考虑,还是要发表到纸质期刊上,编辑会用电子邮箱或者内部的系统来收稿,但不会有一个网络平台有发表论文的资质,即使是知网和万方这样的网站,也只是论文数据库,并不是论文发表平台。

所以发表论文的时候,还是要先去选取目标期刊,然后再找到这本期刊的投稿邮箱,或者是找到靠谱的论文发表机构,由代理进行代投,最后都是发表到纸质期刊上的,见刊后一两个月左右被知网收录,就可以检索到了。

(这篇文章揭开了金字塔运输坡道之谜,同时还揭开了大回廊之谜、扫描金字塔团队新发现的大小两个“神秘空间”之谜、北入口处倒v字形结构之谜、金字塔四个面的中心线上留有凹痕之谜、奔奔石的安装之谜等五个与斜坡道之谜有相关性的谜团)。

在设计和建造金字塔过程中,胡夫和他的建造者们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将二百三十多万个石块和重达60吨重的巨石提升到所需要的高度上。 用一般的科学常识来分析,以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下,古埃及人只能用修建斜坡通道的方法来提升石块到金字塔上。 所以到目前,研究金字塔建造方式的方向都集中在研究斜坡道上。研究这种金字塔斜坡道结构形态的学说也很多,争议也很大。比较代表性的有三种;①直线大坡道学说,②围绕金字塔外斜面的螺旋斜坡道学说,③法国的建筑师乔恩•皮埃尔•乌丹先生的内螺旋斜坡通道学说。 但这些学说各自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都没有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

而一种金字塔斜坡道学说要想获得学界的承认,就要满足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而目前各种形式的斜坡道学说都不能同时满足这3个必要条件,说明这些学说是不成立的。而且在金字塔周边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斜坡道的痕迹。“没有任何痕迹”说明大家想象的斜坡道极有可能未曾存在过。 在埃及的弯曲金字塔、红色金字塔、吉萨的三座金字塔等金字塔上,也都没有发现斜坡道的痕迹。只是在一些小型金字塔的底边发现了简单低矮的小坡道遗迹。这些遗迹的道面宽度也显示其高度停留在底层部分,并没有向上发展。 这一切都表明,金字塔建造者们没有修建过大家想象的工程量浩大的大型斜坡通道。

那么金字塔建造者利用的是什么形态的斜坡道的呢? 实际上,金字塔的特殊结构早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金字塔四棱锥体的光滑的外层表面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斜坡通道。这应该是古埃及人通过长期施工经验总结出的一种非常简单、高效的一种斜坡道运送方式。 长期以来研究金字塔斜坡道时,我们的思维都被一个所谓的极限角度,即“坡道的坡度不能超过8°”所误导。这一角度极限是人在斜坡面上牵拉的前提条件下才成立。 如果牵拉的人在金字塔的水平施工台面上用绳索拉拽金字塔外包石斜面上的装有石块的木滑橇,52°的坡度就不是问题。在水平面上拉拽,可以最大的发挥人的拉拽劳动效率。只要拉力大于装有石块的木滑橇的下滑力和摩擦力的合理,就可以将石块拉到金字塔上。 通过对胡夫金字塔的内外结构和裸露出的石块的大小分析和推测,胡夫金字塔建造者们根据不同层次和石块的大小,修建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专用运输坡道。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建造这些运输坡道,并没有增加多少金字塔的工程量。 这三种斜坡通道中的两种形式的坡道在完成使命后被清除而消失。而留下来的巨石专用运输坡道却至今还几乎完好无损的遗留在金字塔内。

第一种形式“底层斜坡道”; 是坡度 为 8° 左右的简单低矮斜坡道。底层斜坡道是在建造第二层的时候开始利用些碎石和沙土修建的。 从金字塔的第二层开始,石块是用木滑橇通过这些个斜坡道运送上去的,每加高一层石块,斜坡道也相应地垫高和加长。这种底层斜坡道可能修到7、8层,运送了石块总数量的15%左右。 其原因是金字塔的底下这几层石块都比较大,利用低坡度运送比较省力,运送效率高。而且修建到这一高度的坡道土石方量也不多。这种低矮坡道的遗迹在埃及的其他小一些的建筑遗迹上时常还可以看到。 而修建在金字塔北侧入口处的坡道应该修建到约十七米的高度。原因是在这里存在过通向金字塔内部的通道,需要通过这一坡道将大的石块运送到这个通道里。 这些底层斜坡道在随后利用第二种形式的运输通道来运送石块后被清除。很可能是被送到金字塔上,填充毛石石块的空隙而没有留下痕迹。

第二种形式“外斜面滑道”; 这是一种利用金字塔自身的外表层斜面的斜坡滑道。也就是在砌筑金字塔外墙面的白色外包石斜表面时,用特殊形状加工的外包石,在外墙斜面上修建的一种金字塔外斜面滑坡道。推测的结构形式如图所示。

这种坡道垂直于金字塔底边线,是由来回运送装载石块木滑橇的中间滑行坡道和其两侧凸出的阶梯石构成。为防止因磨损留下的凹槽低于周围斜坡面,中间滑行坡道的斜表面可能略高出金字塔外表层斜面。两侧的阶梯石块是把滑道两侧外包石的外向面加工成台阶状的特殊形状石块。 每个阶梯石块上修有2、3个凸出于金字塔外表斜面的台阶。这些阶梯石块上下衔接,逐渐向上延伸,最后形成通向金字塔顶的“通天梯”,成为劳工们上下金字塔的通道。同时也起到装载石块的木滑橇运行时的两侧导槽和挡护作用,还可在上面进行其他施工运输等工作。

由此合理推测,这种“外斜面滑道”至少有4条,分别分布在金字塔的4个斜坡面上的中心线上,并一直延伸到塔顶,同时也造就了八条“通天梯”。 这种石块的尺寸要比其他外包石尺寸略长一些,这也是我们能看到金字塔的四个斜面中心线上留有凹痕的原因。 当金字塔砌筑到塔顶的时候,外斜面滑道上的阶梯石还可成为架设脚手架的固定石,为放置最后的金字塔压顶石提供工作平台。巨大的压顶“奔奔石”应该是通过北面的外斜面滑道拉上塔顶后完成安装的(牵引方式将在后续文章中介绍)。 等到最后塔顶的奔奔石安装完成之后,这些脚手架等附着物被逐一拆除,同时把凸出斜面的阶梯石的台阶和滑道的部分从上往下逐层铲除后打磨,使之和旁边外包石的斜坡面形成一个平面来消除痕迹。 所以我们在哈夫拉金字塔顶部的外包石的斜坡面和弯曲金字塔的外表面上都是找不到这些痕迹的。类似这种阶梯石的工法也应该应用于“棱角用皮数架”(连载之五上提到)的固定上。

在这里通过简单的物理学知识,对此进行受力分析和受力计算,论证这一推论的合理性;

从上面式中可以得出,要拉装载2.5吨重的石块的木滑橇,沿52°的外斜面坡道从静止开始向上移动,最大拉力需要超过22KN的拉力。 对于常年从事重体力活的古埃及人来说,在水平石板路面上,平均一个人使出500N的牵引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40多人就可以拉动,50人就可以很轻松地将石块拉拽上斜坡。 建造胡夫金字塔的230万块石块的平均运送垂直高度是36.6米;利用这种外斜面滑道,石块在外斜面滑道上的平均移送距离只有46.6米。如果利用其他的修建大斜坡道运送方式,虽然牵拉石块的劳工人数可能减少一半,但需要拉动的平均距离却达到500多米,是利用外斜面滑道方式的10多倍。 就是说在不考虑修建大斜坡道的工程量的条件下综合劳动效率就已经高出了3-4倍以上,只需要300来人就足可以较轻松地完成运送石块的工作。

据合理的推测,这种运输方式可分为塔上和塔下两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 是由塔下采石场的运输团队来完成,这一段的运输团队有10个小组,每组有20多人。负责从采石场将开采的石块不断地用木滑橇运送到金字塔脚下的外斜面滑道下,把从金字塔施工层面上的拖拽组放下来的绳索系到木滑橇上,再将塔上放下来的空木滑橇拉回采石场。 他们的运输距离平均约500米,来回1000米。假设拉拽时的速度设为3km/小时,回去时的速度为5km/小时,完成一次运送所需要的时间约15分钟,10个小组来运送,完全可以达到在1分30秒的时间内运送一个2.5吨重石块的运送能力。 也就是说,这个团队理论上每天平均劳动10个小时,就能够运送400块石料。远高于每天350块的最低标准要求。 在古埃及文献记录上记载的一段古埃及象形文被解读为“采石场的人是不能上金字塔的”。是否指的就是这个“采石场运输团队人,只负责从采石场运送到金字塔脚下,而不用运送到金字塔上面”的古埃及象形文描述记录的另一种误读呢?

第二阶段: 是由塔台施工层面上的运输团队来完成,这个团队有5个拖拽小组,每组有20人左右。施工层面上的三个拖拽组的人合作(50-60人),在其施工台面上拖拽金字塔脚下装有石块的木滑橇绳索,将其沿着外斜面滑道拉上金字塔施工层面上。 再用其中一个小组将其沿墙体通道运送到相应的位置。而其他人将上一次的空木滑橇按原路送回到塔下,再由三个组合作拉拽新的石块。如此反复的轮流上拉和运送,始终保持3个小组来完成向上拖拽。

修建这种外斜面滑道的技术要求并不高,建造方式也比较简单。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形态坡道不增加多少工程量。以每层每条通道平均需要4块特殊加工外包石,4条通道209层,总共才需要特殊加工3344块外包石即可,占整个金字塔外包石块的5%都不到。

第三种形式是巨石专用斜坡道: 胡夫在建造国王墓室的时候使用了很多花岗岩巨石,最大的巨石重达到60多吨。如何运送这些巨石是金字塔建造过程中的最大难题。这么重的巨石是无法利用“外斜面滑道”来运送上去的。 巨石专用通道是古埃及人为了运送这些巨石而专门设计建造的。这种巨石专用通道到现在还基本完好的遗留在金字塔内。这巨石专用通道就是著名的金字塔大回廊通道。 而几年前人震惊的“扫描金字塔”团队利用μ子探测技术探测到的位于大回廊上方的“神秘大空间”,很可能是又一条隐藏在金字塔内的巨石专用通道。

(一)大回廊之谜: 大回廊是建造在通往国王墓室的上升甬道上的结构极为特殊的建筑物。大回廊的长度为47.85米,高8.5米。大回廊通道的底面坡道是上升甬道的向上延伸,长达46.12米。两侧各有0.52米高,0.52米宽的斜面石台,一直延伸到国王墓室入口前的水平平台下。

两侧墙壁间的宽度为2.12米,这两侧墙壁的高度为1.6米。在它的上面是7层倒阶梯状的叠涩法拱顶结构,每层都比其下一层探出7.7cm,上面顶棚宽度为1.05米。两侧石台上靠墙内侧各凿有26个对称的、等距离的长0.52米,宽0.14米,深0.18米的凹坑,相邻凹坑的墙壁上也凿有垂直水平面的凹槽,但随后又都被石灰岩石块堵塞住。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回廊的建造用途是连接国王墓室的通道和预先放置封堵上升甬道口的封堵石。但其结构上还存在几个疑点。 1,对于以上两个用途来说大回廊的结构尺寸过于宽大宏伟,附加结构复杂。如果只为放置封堵石,两侧斜台面的的宽度0.3米就足够,这样还可以减少2至3层的叠涩层。 2,在大回廊的东西两侧的第三叠涩层上各留有一条非常明显的剐蹭痕迹,这两条剐蹭痕迹是从大回廊下端一直到上端,贯穿了整个大回廊。这些痕迹说明,在大回廊内曾经有比石灰岩还坚硬的物体在斜坡面上平行移动时发生剐蹭而留下的。

而且从痕迹上可以看出,这一物体是在大回廊的上、下端没有封堵的情况下从下端进入,贯穿整个大回廊隧道从上端出去的。同时从痕迹上还可以判断,这是在一个非常巨大且稳定的力量下发生硬性剐蹭而留下的两条深痕。

国王墓室用的是比石灰岩坚硬的花岗岩巨石块,其中宽的有1.59米,而此处的通道宽度是1.66米,刚好能通过的。所以可以合理的推测,这痕迹应该是在拉升这些花岗岩巨石过程中发生偏移或巨石上锚固绳索用的凸起物发生剐蹭而留下的痕迹。 这是大回廊内运送过花岗岩巨石块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这说明,建造如此宏伟结构的大回廊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运送建造国王墓室用的巨石,在金字塔内建造了这条低角度的,可以通行宽度达2米,水平长度可达7米的大型运载巨石的三角形木滑橇架的专用坡道,用来运送建造国王墓室用的巨石材料。

对于大回廊成为巨石运送通道的可能性,曾提出过内螺旋斜坡通道理论的法国的建筑师乔恩•皮埃尔•乌丹先生曾经也提出过类似的理论,提出大回廊通道上可能运行过装有20多吨重巨石的木滑橇的猜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得到过验证。但他的这一理论只局限于“为提升巨石时,作为配重装置的上下移动空间而设计建造”的假设而已。

通过上面这些以大回廊结构特征和痕迹作为依据所作出的分析和推测,可以得出:大回廊的设计是以防盗设施和巨石的运输通道作为主要目的的结论。它充分地考虑到了; ①预置封堵上升甬道封堵石的空间和通过机关下放封堵石的结构需要, ②运送巨石的滑橇便于移动的宽大空间和结构需要, ③预置封堵石块后从两侧斜台面上面架设木板通道来运送法老的遗体和陪葬品的运输空间的需要。 大回廊的结构尺寸基本上都符合上述要求,而且做到恰到好处,非常精准。体现出了胡夫金字塔设计师的非常高超、令人敬佩的设计能力。

要想通过大回廊通道运送石块需要修建一条从塔外到大回廊底部的临时运输通道,在金字塔的剖面结构图上将王后墓室的顶棚处和大回廊下端连直线再继续延伸就可以连接到金字塔北面的入口处。这条连线的坡度在8°左右。 据推测,古埃及人修建的这一通道的初期,曾用于运送建造王后墓室的4、5吨重石灰岩石块和30多吨重的顶棚巨石运输。建造完王后墓室后就开始建造大回廊。随着金字塔的施工层面和大回廊建筑的升高,这一临时通道变成“V”字形大豁口。

这时大回廊的下端一直是敞开着的,通过临时运输通道与金字塔北侧的底层斜坡道相连,形成从金字塔外到国王墓室施工现场的直达运输斜坡通道。 通过这一通道先后运送了建造大回廊的石灰岩石块、建造墓室石墙用的花岗岩石块、国王墓室内放置的花岗岩石棺、封堵国王墓道口的悬挂封堵石,还有预先存放封堵上升甬道的封堵石。 在此之后,用叠涩法将大回廊上、下端用石灰岩细料石垒砌封堵,再逐层填满金字塔北侧的“V”字形大豁口。

(二)新近探测到的“神秘空间”和金字塔入口处倒“V”字形三角状巨石拱门之谜:

2017年11月2日,由日本和法国的科学家组成的“扫描金字塔”团队(Scan Pyramid)在《自然》(Nature)上发表论文,发表了一个震惊埃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宣布用宇宙射线成像技术,用不同的µ子探测器来勘探胡夫金字塔,在胡夫金字塔中发现两处中空结构。 巨大的一个中空结构在胡夫金字塔的深处大回廊的上部,离金字塔底面高50米至70米区间,长度至少是30米,结构似乎与大长廊一致。 而另一个就在胡夫金字塔入口处倒V字形巨石的后面,离金字塔底面17米至23米高的区间内,高为1至3米,宽为1至2米,离金字塔表面0.7至2米,看起来像条走廊。

那么已经被现代科学技术所证明的这两个神秘空间的存在,于金字塔建造方式之间有没有相互关联性? 在这里利用已知的信息资料,对这两个神秘空间的存在与金字塔的建造方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仔细地分析和研究,作出合理的推论来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上面介绍大回廊之谜时介绍过,建造国王墓室的花岗岩巨石是通过大回廊运输斜坡道运送上去的。我们知道,在国王墓室上方的减压室建筑结构就用了63块花岗岩巨石,而在其上方的倒“V”形三角状减压顶棚用的巨石斜顶梁板单层就用了22块。 参考金字塔北入口的倒“V”形三角状顶棚结构的3米跨度上用了2层巨石斜顶梁板。 那么,作为金字塔最为核心结构,在跨度超过5.23米的国王墓室减压结构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来说,至少也要采用2层的巨石斜顶梁板结构。

这就要求在封顶国王墓室顶棚前必须将数量达到107块,每块重达40-60吨的巨石全部运送到48.8米以上的相应高度上逐层放置。 这就需要在国王墓室南墙上修建一个垂直高度超过20米,斜坡长度超过40米的向南倾斜的大回廊的延伸坡道。并要修建至少6层与每层减压室和三角棚顶的高度相同的、用来能够预先放置107块巨石的阶梯状平台,用于放置同等高度层的砌筑用巨石。 把所有的巨石全部都送上去以后拆除坡道,再把石棺放到墓室内,再垒砌墓室的北面石墙结构,放置全部的封堵石,再进行墓室封顶,然后再逐层将巨石拉回到墓室上方,垒砌完成减压室和棚顶建筑。 这种方案使得整个工程变得异常的复杂,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水平要求非常的高,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工程测量施工,大幅度提高工程难度,工程量也随着剧增,工程进度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再开辟一条类似于大回廊巨石运输坡道直达减压室的顶棚高度,对他们来说解决这一难题也就相对简单了许多,整个减压室建筑工程可以继续按计划随同巨石专用通道的延伸逐层进行,施工测量和施工管理上都变得的相对简单。 这也是需要修建另一条巨石专用通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且这次发现的“神秘大空间”离地面高约70多米,这和减压室上面的三角斜顶棚石块位置的高度相吻合。 依据这些因素可以大胆的、合理的推测:大回廊上的“神秘通道”极有可能,就是另一条巨石专用通道,而且是结构和大回廊类似的倾斜空间,是大回廊斜坡运送通道的复制品。

这一通道应该是在填充“V”形豁口的同时和金字塔北侧外包石斜面一起修建的。一直修建到国王墓室上面三角斜顶的顶棚高度。国王墓室顶棚上面的减压室所用的花岗岩巨石和三角斜顶棚石梁都应该是通过这一“神秘空间”通道运送上去的。 这个通道的倾斜角度在26°至28°之间,它的长度可达110米。下端在原先“V”形豁口的底部,就是现在金字塔入口处倒“V”字形三角状拱顶之下的巨大封堵石后面,也就是这次探测行动中被发现的另一个“神秘小空间”。

一直以来金字塔北面入口处的被巨石挡住的倒“V”字形双层双坡顶三角状结构一直是让人感到疑惑的地方。看其裸露的结构上可以发现金字塔的下降甬道口非常明显的显露在巨大堵住石块的底下,所以它不可能是为防盗伪装而建造的。

而为了保护下降甬道口免于被压塌而建造的防护结构的说法更不能成立,因为宽度只有1.05米的甬道只需要厚实一些的石过梁就完全可以承受其上面的压力。 金字塔内超过80米长的垒砌甬道都是用横石梁做的顶棚。所以这一结构与保护甬道入口无关,应该有其他特殊用途。而这一次的探测结果为揭开这个谜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这种结构与大金字塔内王后墓室的顶棚结构很相似,都是为分散上面压力来保护巨石后面的“神秘小空间”而设计的。 而支撑这些坡顶石块的两侧石墙间的宽度约3米,这个宽度比较适合在里面操纵载有巨石的木滑橇。 以此可以推断巨石后面的“神秘小空间”,应该是连接“神秘大空间”巨石运送专用通道下端与金字塔外底层斜坡运输通道的水平运输小隧道。

在建造完成国王墓室上的减压室工程之后,建造者们将此段小隧道和大“神秘空间”巨石运输通道的下半段用石块填充封堵。上段空间部分可能是作为下面的大回廊通道的减压空间而保留下来了。 而封堵水平运输小隧道时,也许是因为顶棚之下的高处可能不好放置重石块而留下了一些小空间。

这一推论是以2017年“扫描金字塔”国际研究团队对金字塔的μ子探测考察活动后发表的探测结果为依据,推理出来的非常合理地解释释,这也使得巨石专用通道的推论显得更加完美。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金字塔建造过程中所建造和利用的三种形式斜坡道的推论,完全符合斜坡道理论成立的三个必要条件。 这种方式也非常具有科学性和可实践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的。这也与“2万多人在20年多年的时间内建造完成了金字塔”的考古结论相辅相成。 古埃及人用他们天才般的聪明智慧所创造出的极其巧妙、极为简单有效的建造方式,完全超越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力。令人惊叹!

——————。——————。——————。

看到这里,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上面的推论有些荒唐,特别是对金字塔建造方式进行过深入研究过的专家学者们。 这其中的原因是——牵引力! 要在26°斜坡上拉动60吨巨石,大概需要400KN的牵引力,按一个人0.5KN的牵引力计算至少要800人。而金字塔上根本排列不了这么多的人来拉动巨石,那么只能用牵引装置才能实现。但在我们的固有的认知上古埃及是不可能有这种牵引设施。

那么古埃及人用的是什么方法?难道他们真的拥有过能够牵引60吨巨石的牵引设施吗?

答案:有!古埃及曾经拥有过牵引巨石的重型牵引设施。 这是一个颠覆以往理论的、金字塔研究史上的重大新发现! 在下一集的“揭开胡夫金字塔巨石搬运之谜”中详细介绍这一惊人的新发现。 敬请关注!**

下集连载预告: 完整彻底的揭开埃及金字塔千古未解之谜:之八

这是发表连载以来的第二个重磅揭秘文章,也是金字塔之谜中最为关键之谜。 敬请关注!

金塔县玉米论文发表

四川农业大学大四学生马良就被班上的同学称作“24K纯金学霸”。将会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联合中心。

看下他的履历吧!大学三年,45门必修课程中,35门在90分及以上,30门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最低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还主持参与了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二项校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收录于CSCD核心期刊,获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省级一等奖……

这两天,他已经准备前往北京大学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了,在此之前,他拿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直博生资格,将被北大和清华联合培养。

高“研”值被北大清华相中

知道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是多高大上的地方吗?

它是我国生命科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不再按照传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着重考察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准备和能力。学生进去之后,由北大、清华多个院系的老师提供教学资源,还可以在两校的多个院系轮转,师生双向选择。这种两所中国最顶尖高校的联合培养模式,你说洋气不?

这几天,刚刚过完21岁生日的马良就要奔赴北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去了解导师研究方向,选择导师。要知道,他可以在北大、清华的教授中选择3个导师,跟每个导师学习两个月,轮完之后在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导师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瞬间觉得这种培养模式也太安逸了对不对?

不过,看到这样的培养模式,你就可以知道,它的选拔有多严苛。今年6月份,马良提交了申请材料,凭借学院专业第一的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获得了面试资格,面试时老师不仅需要考察科研能力,还考察翻译英文文献的能力……

想知道马良凭什么会被录取吗?看下他的经历,或许就会有答案。

高分专业户35门课90分以上

翻开马良的成绩单,你会被上面的高分震惊到。

大学三年,45门必修课程中,35门在90分及以上,30门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连最低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每年考试都在祈祷着及格的你们,求一下自己的心理阴影面积吧!

马良出生在四川南部县的一个山村中,因家中发生重大变故,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自小成绩都不错,或许是因为高考过于紧张,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最后被四川农业大学农学(本硕连读)专业录取。“我自己是农村人,对农村是有感情的。”马良说,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都出去打工,村子里还是传统的种植模式,靠这些活下去都很困难。当时,马良就希望自己学下农学知识,将来回村子里搞些养殖业、种植业什么的,改变一下农村的生存环境。

因此,进校之后,在专业的学习上,他也从来没有懈怠,早上7点出寝室,晚上11点回寝室,中间不是教室、图书馆,就是实验室,“其实大学里,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要抄袭,好好地完成,考试的时候好好准备,成绩就一定不会太差。”大学3年,马良上课一直坐在前排,保持跟老师互动。这是他高分的秘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99%的汗水炼成了“24K纯金学霸”。

实验室检测700多个小麦样品

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国家励志奖学金,计算一下马良在大学3年所拿到的奖学金,可高达3万5千多元。而他也是靠着这些奖学金,和亲戚的一些支持,完成了大学学习。

为了进一步深造,马良还特别重视自己科研能力的培养。大一时,他就加入到学校小麦研究所祁鹏飞老师的课题组中,跟学长学姐们一起做小麦品质的检测工作。实验室收集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小麦品种样本多达700多个,他需要把这些样品测容重、千粒重,磨成粉末,测面筋参数、沉淀值,这些数据对小麦的育种非常有作用。

除此之外,大二的时候,马良参与到了学校王强教授指导的一个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当中,他需要养玉米苗,养出相应的菌,在一定的时间让菌去侵染玉米,定期取样,检测玉米基因抗药性的变化。最终发表学术论文《玉米萜类植保素代谢关键酶基因对小斑病侵染的防御响应分析》,并被CSCD核心期刊收录。

“在面试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时,老师也会问你关于你科研项目的问题。因为是自己做的,所以回答还挺顺利的,这对我面试成功也有很大帮助。”马良说。

消灭每个不认识的英语词汇

跟着导师做项目,导师会经常发下来一些经典英文文献,让学生翻译,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当一些同学忽略了这些任务或者只是马虎完成的时候,马良通常是选择通篇精细地翻译。“我英文不是很好,正好也趁机可以多多学习一下。”英文文献中有成百上千的专业词汇,甚至有许多连电子词典都未收录,查也查不到,他就只能一个个的做好标记,拿着问导师或者问师兄师姐,详细地了解清楚。除此之外,他还会自己找一些最新的文献来阅读,一方面提升英文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了解最前沿的科研。

而这个技能也让他在面试的时候收获颇多。北大的面试官考核一篇英文文献,要求通读完文献并翻译,当他刚刚翻译完题目,面试官便叫停了。马良以为自己的翻译达不到要求,第一句便让老师无可忍耐,没想到面试官却笑着说,从题目的翻译便能看出他的文献阅读能力很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拿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联合中心的offer,赴北京攻读博士学位,马良说,自己还是会选择植物学、化学等与农学相关的专业,改变农村的梦想也不会改变。

(1) Comparison of eight models for reconstructing multi-satellite sensor time-series NDVI data se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Remote Sensing,2014,通讯作者 (2) Classifying cropped area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 using multi-temporal NDVI data,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2014,通讯作者 (3) Validation of the MODIS NDVI Products in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Using in Situ Measuremen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IEEE GRSL,2014,通讯作者 (4) 基于遥感和Penman-Monteith模型的内陆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蒸散发估算,生态学报,2014,第2作者 (5) 冻融过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第2作者 (6)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imultaneous estimation methodsand temperature decencies on parameter inversion of photosynthesis models,Photosynthetica,2014,第2作者 (7) 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重建方法比较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第2作者 (8) Crop Leaf Area Index Observations with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Its Potential for Validating Remote Sensing Products,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2014,第5作者 (9)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2013,第3作者 (10) Heihe Watershed Allied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 (HiWATER): Scientific Objective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13,第5作者 (11) Validation of MODIS GPP product at ten flux sites in norther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3,第2作者 (12)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ies in bibliometrics,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2013,通讯作者 (13) Season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over an Alpine Meadow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Modelling the Interactions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Phenology, and the Soil Freeze-Thaw Process,Ecological Research,2013,第2作者 (14) 遥感GPP模型在高寒草甸的应用比较,遥感学报,2012,第2作者 (15) A revised surface resistance parameterisation for estimating latent heat flux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2,第4作者 (16) Vegetation Primary Production Estimation at Maize and Alpine Meadow ov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2,第2作者 (17) AVHRR、VEGETATION和MODIS时间系列遥感数据产品现状与应用研究进展,Development Statu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the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data products Based on AVHRR, VEGETATION and MODIS,遥感技术与应用,2012,第1作者 (18)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factors and NDVI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1,第2作者 (19) Validation of MODI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products using ground measuremen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0) Scaling from instantaneous remote-sensing-based latent heat flux to daytime integrated value with the help of SiB2, 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1) GPP estimation over Heihe River Basin,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2) 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验证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第2作者 (23) A LUT-based approach to estimate surface solar irradiance by combining MODIS and MTSAT dat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2011,第2作者 (24) Research trend analysis of study area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mining from scientific literatures,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5) 黑河流域NDVI周期性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第2作者 (26) Veroustraete Frank.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AVHRR GIMMS and SPOT VEGETATION NDVI data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0,第2作者 (27)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与产品生成,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2作者 (28) 时序NDVI数据集重建综合方法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2作者 (29) Groundwater response to leakage of surface water through a thick vadose zone in the middle reaches area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0,第2作者 (30)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WATER 试验地面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1作者 (31)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森林水文和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1作者 (32) 张掖市水利工程现状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1作者 (33) The change of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and its impact factors in upriver key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9,第3作者 (34) Wetland resource investigation of the north suburban of the Zhangye City Based on the Airborne CCD images,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1作者 (35)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的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36) Watershed Allied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9,第4作者 (37) Assimilation of soil moisture in LPJ-DGVM, 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2作者 (38) Spatial information 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from Qinghai Tibet Plateaus literature based on GIS,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2作者 (39) 基于遥感的湖泊水域动态变化监测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40) 遥感技术在毒草识别中的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41) 基于数码照片的狼毒盖度估算,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2) 基于LPJ模型的制种玉米碳水通量模拟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3) 基于不同郁闭度的青海云杉冠层截留特征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4) 1973-2006年新疆若羌湖泊群遥感动态监测研究,冰川冻土,2008,第1作者 (45) Study on the oasis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IS: a case study of Jinta oasis,Environmental Geology,2008,第3作者 (46) 基于GIMMS AVHRR NDVI数据的中国寒旱区植被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遥感学报,2008,第2作者 (47)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科学目标与试验方案,地球科学进展,2008,第2作者 (48) Change in area of the Ebinur Lake during the 1998 – 2005 perio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7,第1作者 (49) A distance variable to simulate the urban population,Proceedings of SPIE,2007,第2作者 (50)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the greening trend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982-2003,Proceedings of SPIE,2007,第1作者 (51) 基于遥感与GIS的甘肃省公路工程困难指数计算,中国公路学报,2007,第1作者 (52) Validating the MODIS LAI Product by Scaling up LAI Measurements at a VALERI Alpine Meadow Site,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 ,2007,第1作者 (53)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中国沙漠,2006,第2作者 (54) 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第2作者 (55) GIS在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研究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第1作者 (56) 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遥感学报,2006,第1作者 (57)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Chinese Heihe River Basin and its relation to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6,第1作者 (58) Reconstructing Pathfinder AVHRR Land NDVI time-series data for the Northwest of China,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2006,第1作者 (59) 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measured LAI and vegetation indices in an alpine meadow, north-west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5,第4作者 (60) A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and grassland in the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using integrated SPOT VEGETATION, top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a,Proceedings of SPIE,2004,第1作者 (61) 基于遥感和GIS的干旱区绿洲景观破碎化分析-以金塔绿洲为例,中国沙漠,2004,第2作者 (62) 基于遥感与GIS的黄土丘陵生态监测系统研究-以定西地区四县为例,中国沙漠,2003,第1作者 (63) 基于RS与GIS方法的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中国沙漠,2003,第1作者 (64) Ecological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of loess hilly semi-arid region – A case study on Dingxi Prefecture,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2作者 (65) Quantify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Human impacts on Oases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2作者 (66) n Approach to Extract Oasis’s Corridor Information in Arid Region from LandSat ETM Images- A Case of Gaotai Oasis, China,IGARSS03,2003,第1作者 (67) 过去21a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模拟研究,冰川冻土 ,2003,第1作者 (68) Quantifying land use and land use change of loess hilly semi-arid region – A case of Dingxi County,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1作者 (69) Monitoring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de using AVHRR data,Proceedings of SPIE ,2003,第1作者 (70) 干旱区农业绿洲景观格局研究,农村生态环境,2003,第2作者 (71) Study on the oasis corridor landscape in the and regions based on RS and GIS methods - application of Jinta Oasis,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第1作者 (72) 定西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2,第2作者 (73) VR-GIS技术在数字流域飞行模拟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第2作者 (74) 青藏铁路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5) 全国冰川编目数据库元数据标准及应用研究,地理学报,2002,第1作者 (76) 利用NOAA_CHAIN监测近10a来中国西北土地覆盖的变化,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7) 黑河流域TM/ETM+影像数字镶嵌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8)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SRM融雪径流模型在Alps山区流域的应用,冰川冻土,2001,第2作者 (79) 中国冰冻圈网络数据库设计,冰川冻土,2000,第1作者

塔头中学校长发表的论文

剖析文学 提供参考——读邹洪复专著《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趋向的镜像研究》《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趋向的镜像研究》是文艺评论家邹洪复的重要著作,这本书集中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变化,以及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在当下生活里的演变情况。作者拿出大量的研究证据,全面、准确的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使读者有机会去体验当代中国文学的变化和成就。书中全面阐述了从散文、诗歌、小说等当代中国文学形式的呈现与演进,具有言之有物的节奏和思路,其耐人寻味的文字,点面抒情,意趣盎然,道尽了文学之美。他论述道:尤其是诗歌,诗人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当代中国文学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具有国际性,多元化。另外,在小说发展角度,无论是叙事形式,还是语言表达,邹著都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真实个例研究。邹洪复不仅能对文学形式的变化有精确的观察,而且更具有钻研的精神,从当代中国文学的变革历史,深入分析前沿问题,勾勒出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思维框架。总体看,邹洪复的这本书对于深入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是一本精辟的著作。邹洪复论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形式,语言鲜明、痛快,抒发出思想重重、励人至深的文学智慧,其作品注重体悟和感悟,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的文字表达,也有由内而外刻画生活的日常场景,有思想境界的呈现,有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与生活哲理的辐射,从而赋予这本理论专著本真的理论之美。在邹洪复的作品中,他运用大自然生长迭转变化时交流多种意向:“溉以天和,润以芳采,凝以云梦,映以彩色,洒落满竹……” 用自然的景象来提炼生活的诗句,以象征抵达人生意象,为当代文学评论添加了新的面貌,提升了人文精神的思考和审美情操。此外,邹洪复还把自然生态描画表达和抒发内心深处的真实状态凝结在一起,加深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最大程度表达出他自身的思想和感悟,使他的评论作品具有先锋性和经典性。《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趋向的镜像研究》是邹洪复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深入剖析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教高级。现任银川九中校长。历任宁夏平罗中学教师;银川九中教师、教务处副主任、副校长等职。先后发表论文多篇,是国家级骨干教师,自治区学科带头人,自治区模范教师。被评为自治区“十大杰出青年”。

塔城论文发表机构

发表论文通常只有两种渠道,要么自己投,要么找论文发表机构代投,不管走哪种渠道,最后都是要发表到期刊上的。

期刊,也叫杂志,在上个世纪在出版界曾经是重量级的存在,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兴起,人们阅读文章获取资讯远远没有现在方便,杂志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媒介。

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纸媒已经大大没落了,很多期刊被砍掉了,剩下来的大多数不得不自谋出路,学术期刊更是如此,因为这个受众面是很窄的,基本没法盈利,所以只能靠收取版面费来维持,当然,有国家财政拨款的那种不在这个范围。

我们现在发表学术论文,出于严谨性权威性等原因的考虑,还是要发表到纸质期刊上,编辑会用电子邮箱或者内部的系统来收稿,但不会有一个网络平台有发表论文的资质,即使是知网和万方这样的网站,也只是论文数据库,并不是论文发表平台。

所以发表论文的时候,还是要先去选取目标期刊,然后再找到这本期刊的投稿邮箱,或者是找到靠谱的论文发表机构,由代理进行代投,最后都是发表到纸质期刊上的,见刊后一两个月左右被知网收录,就可以检索到了。

论文发表渠道是什么意思介绍如下:

⼀般只有两种渠道,⾃⼰投稿或者是找论⽂发表机构代投,当然了,如果你在编辑部有熟⼈,可以直接投稿过去,这种⼩概率事件就另当别论了。

论文发表渠道填普刊、核刊、CSSCI、SSCI、SCI等等。

一、自己投稿

自己投稿的话,那么就得自己去找期刊,在论文写作前最好就找好自己的目标期刊,这样是比较理想的状况,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方向,去找相关的期刊,不同等级的都看一下,等级高的我们可以拿来借鉴,等级一般的这个可以作为我们投稿的参考,了解自己能否达到这个标准,后期经过努力能否超越这个标准。

在论文完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周期来确定找哪种渠道投稿,如果时间比较充裕的话,对自己的论文也比较有把握,可以考虑自行投稿,就是到知网寻找编辑部的联系方式,如果是前期看过纸质版刊物了,那在期刊上也很容易找到投稿信箱。

二、找论文发表机构代发

如果是时间比较赶,对期刊也不是很了解的作者,就可以考虑找论文发表机构代投,代理在这里就是起一个居间服务的作用,帮助作者推荐适合的期刊,因为靠谱的代理对期刊的了解要远多于缺乏发表经验的作者,他们可以根据作者的目标和论文的水准推荐成功发表率比较高的期刊。

代理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大缩短周期,比如自行投稿的审稿周期一般都是比较长的,期刊的等级越高越长,作者一篇文章投出去,光是审稿就要等几个月才能确定对方收不收,如果是周期比较紧张的作者,这个时间就完全浪费了。

的详细描述: 一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论文发表、写作服务的专业性机构,一心一意为客户服务,诚信第一,我们用真诚、优质的服务换取客户的信赖。坚持"诚信合作,一心为您"的服务理念,打造论文服务行业第一精品。成立至今一直秉承以诚信经营认真负责的宗旨,为广大客户提供完善持续的服务为您评定职称、保研、研究生毕业等提供强有力支持,博得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 《科教文汇》是集学术性、综合性、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理论期刊(旬刊),由科教文汇杂志社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34-1274/G,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894;国内邮发代号:26-205,国外邮发代号:1881(TP)。 本刊上旬刊刊登高等教育相关理论文章、教学类文章,包括高校发展与规划、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图书馆研究等类型文章,同时还开设文史研究栏目,刊登有关哲学、文学评论、历史研究等类型文章。中旬刊除刊登高校教育教学论文外,还刊登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文科)等有关教育教学文章。下旬刊除刊登高校教育教学论文外,还刊登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理科)等有关教育教学文章。 注:公司因业务需要招聘以下兼职人员:1 ,社科、理工科类论文写手数名2

自己找杂志社编辑,或者导师也可以帮忙。硕士发表论文丢失必须要经过导师批改同意的才发表,拿去看的时候顺便给老师看看你找的杂志编辑靠谱不靠谱,另外导师们发表论文都有一些编辑联系方式的,可以讨教一下。自己联系的编辑要注意,小心被,我没有遇到过只是听说过,注意一点儿还是好的。还有就是杂志分校刊,省级,国家级等不同级别,根据自己的论文情况和学校要求情况选定每一篇论文要发表的期刊是有必要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